本真教育理念

2024-05-19

本真教育理念(精选10篇)

本真教育理念 篇1

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盛行的当下, 现代职业教育变成了标准化生产工厂, 把人训练成有用的工具, 人的生命意识、创造意识被抹杀, 人被异化了。本来应朝着“学高为师, 行为世范”方向前进的幼儿师范教育也逐渐走上了标准化生产工厂的路子, 她们的职业生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也就被定格在未来幼儿园里合格的“保姆”、“阿姨”这一世俗的偏见里, 幼师生职业生涯丧失了其应有的尊严, 也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坚定性, 变成了经济的附庸工具、实利的下贱侍女。厘清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刻不容缓, 对幼师生职业生涯的指导, 也不能只停留于政策法规讲座、就业技巧培训等短期功利主义层面, 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本真教育的诉求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 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 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 它的社会职能, 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以及未来一切教育之中[1]。教育史上有关教育本质的论述大致有下列主张:一是从社会的需求来论述教育的本质即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等;一是从个人的发展来论述教育的本质即个人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有的是二者兼顾的, 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应该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是有效解决其他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本质问题属于哲学问题。本质这个范畴在哲学领域中既是认识论范畴也是本体论范畴。作为认识论范畴, 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 作为本体论范畴, 本质有三个定义:即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2]。本真教育侧重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终极价值的解释。教育的建构和运行要直面人的现实生活的境况, 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 弘扬人的主体性,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生存境况的改善与更新[3]。

二、现代职业教育观下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 应试教育之痛

在我国, 适龄儿童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 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 在狭隘的教育目标、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 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忽略。有人说, 国外的教育是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 而中国的教育是为家长、为政府的教育。此话, 揭露了中国教育的结症在于其应试教育体制。一言以蔽之, 当考试成为教育的唯一手段和目的时, 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东西当然不学, 甚至学了也没用, 考试也不会考。应试教育下招收的幼师生, 就时下的基础教育而言, 大多数对幼教专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因为她们很少去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 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了解甚少, 她们或是被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 被家长捆绑进幼教专业, 或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误打误闯进入幼教专业, 究其个人的职业兴趣及爱好, 有的学生到了学校也没弄清楚是什么, 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无从说起。

(二) 职业教育之伤

目前, 中职、高职教育都缺乏可持续发展活力, 始终给人“低人一级”、“二流教育”、“三等公民”的印象, 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很早就已存在,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甚至比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还早, 但由于儒家思想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 这一类型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薄弱, 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 难以获得应有的位置和强力的扶持[4]。幼师职业教育也在这两难的条件下艰难地跋涉着。一方面, 部分中职学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 本身并无幼儿师范教育资质, 却打着幼儿师范教育的幌子招摇过市, 肆意乱宣传, 抢生源, 从而套取国家的财政补贴, 其对立志成为幼儿教师的幼师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类学校, 一般都无培养幼儿教师成熟、系统、完整的学习内容, 又缺乏培养幼儿教师所需的多样师资;更无培养幼儿教师必备的各种硬件设施, 最终, 势必造成幼师生无明确的学习目的, 无法获得成为幼儿教师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 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当然, 对幼师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就失去其理论及内容的支撑, 幼儿师范教育实际上已沦为经济的附庸。

另一方面,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虽具备了培养幼儿教师的综合实力, 同时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条件下, 获得了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在招生方面甩开了膀子、跨开了步子, 不顾一切地盲目扩招, 其后果是学校的硬件软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更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职前社会实践场所。但为了缓解矛盾, 就把工厂产品生产批量化、标准化的方式运用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 并很快成为综合实力较弱的学校“多、快、好、省”培养幼儿教师的最佳办法。批量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幼师生的个性, 幼师生的创造力在统一的标准下渐渐失去其应的活力;另外, 学校对幼师生职前、职中、职后的跟踪服务也是比较欠缺的。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还停留在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岗位咨询、就业法规解读等层面, 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无系统的课程安排和长期的生涯规划教育, 缺少对幼师生这一以女生为主的人群的人文关怀也是当前幼儿师范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 社会偏见之害

幼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以女性为主要就业群体的代名词。在一个以男性中心或父权制为特征的社会, 女性在受教育权、就业权、职业生涯权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制约。就幼师职业而言, 在当代社会也是被人们冠以“阿姨”、“保姆”、“幼儿看护人”等与其职业性质不对等的称号。同样在其职业的稳定性、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也是无法与教育体制内其它诸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可同日而语, 这种社会偏见尤其对民办幼儿教师更为不公。据说, 一民办幼儿园园长在参加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某次学前教育研讨会上, 被安排在靠近主席台的第一排位置, 因是第一次而感到无限的荣光。在我国, 无论哪个地区, 幼儿教师的薪水都是同层次里较低的。以某地方为例, 大学专科学生毕业到民办幼儿园平均月薪700元, 其中有些还不包括住房和饮食等生活费用, 实际能够自由支配的钱很少[5]。另外, 目前除公办幼儿教育机构外, 很多的私立用人单位并没有按《合同法》将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人工资体系, 因而不能很好地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得幼儿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 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

三、本真教育理念对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 本真教育呼唤幼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及尊重, 并将其作为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外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教育都都受制约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但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甚至视学校教育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在教育工作中任意将教育、教学活动机械地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的做法是有损坏于教育工作的[6]。那种仅仅把幼师生当成是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所迫切需要的看管孩子的廉价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观也是极端错误的。幼师生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人的尊重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也就是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幼师生的社会认同及尊重关系到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系到幼师生“爱满天下”幼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另外, 幼师生作为个体人也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所有人的关心和支持。从本真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 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势利主义,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观, 认识到幼儿教师的价值, 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教师, 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制定相关法规时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使幼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为社会认同及尊重, 幼师生就能够从社会认同及尊重的角度完成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目的。真正把“学高为师, 行为世范”放在其职业生涯规划金字塔的顶端, 进而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终其一生的目标追求, 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二) 本真教育在于唤醒个体的灵魂关注她们的终身幸福, 进而成为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

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意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7]。他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 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真教育理念下幼师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关注的是她们的成长及生存状态。任何个体其职业生涯都是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下最终完成, 幼师职业以女性为主, 她们的角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就其本身的成长来说大概要扮演女孩、女生、职场女性和家庭主妇这样几个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期间的幼师生她们扮演的是女孩、女生的角色, 也是她们职业生涯规划的初级阶段时期。这一时期她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读什么样书, 参与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对其下阶段的生涯设计具有奠基石的作用。本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其灵魂的觉醒, 使其在校期间能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对职业、幼师职业的全面建构, 为下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前期铺垫。

其次本真教育关注幼师生作为职场女性的终身幸福、个性解放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追求个性解放获得民主、自由的职场状态, 实现终身幸福的人生目的, 达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是任何职业生涯设计的都追求的理想状态。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是以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获得为前提, 本真教育把个体追求自身解放作为根本目的, 把“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做为幼师生的人生信条, 形成为幼教事业奉献终身的人生态度, 并进而关注整个社会幼师事业的发展, 最后实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越。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 以技术培养为宗旨, 以把学生培养成器具为最终目的, 幼师生也成为了器具的一种, 其职业生涯就是做一名未来幼儿园里合格的“保姆”、“阿姨”;本真教育以求真作为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 把对幼师生的终身幸福、人生态度、职业态度、个体精神自我超越, 作为她们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进而实施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人生规划教育, 对她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人性化的指导, 使其能够在幼师职业生涯中获得终身的幸福, 达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 形成关心、关怀幼教事业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本真教育,幼师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17.

[2]胡定荣.教学活动本质:问题的性质和致思的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6 (1) :93-97.

[3][6]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4.

[4]《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0日5版.

[5]浅谈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EB/OL].http://www.hbrc.com/rczx/shownews-2619567-14.html.

[7]菲利普W著, 吴春雷, 马林海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世代华文书局, 2015:27-28.

让教育回归本真 篇2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前提

1.课堂改革的标志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五不讲(或少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独立学会的不讲,学生难以学会的不讲,照本宣科的内容不讲,与课堂毫无关联的内容不讲。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教师要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分寸,大胆舍“讲”,从重“教”转变为重“学”,让学生会学,乐学。课堂气氛恬静而不呆板,热烈而不浮躁,宽松而不涣散,课堂民主而和谐,没有废话和啰嗦,没有无奈和打骂,将快乐还给学生,让创新伴随成长。

2.课堂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老师多讲,学生多练,学生为考试而被动学习;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老师少讲,学生多“干”,学生为发展而自主学习,把过去只有老师“干”的事情让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干”,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而在于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课堂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得到全面发展。

3.课堂改革要围绕着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纵观名校,无一例外都把课堂改革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永威学校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学案导学”模式、河南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模式等。因此课堂改革要找准切入点,探索出课堂改革的路径,才能有效地运行。新县福和希望小学目前围绕“有效课堂五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问题、释疑解惑剖析问题、分层练习掌握问题、畅谈收获拓展问题),设计配套的备课流程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确定骨干教师示范引领,逐步推进。

4.课堂改革必须摒弃“假参与”和“真蛮干”。“假参与”表现在“假问题”、“假活动”、“假情感”上。“假问题”是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按设计好的问题回答,以标准答案衡量对错,其权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假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实际教育教学价值,只是一个“符号性出现”,几十秒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到底能干什么?“假情感”就是体现“情感与价值观”过于迁强,渗透思想教育生搬硬套,不能做到自然生成。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感情地范读,又不能指导,却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读不出来语感,不能够深刻理解文意,体味不出情感,形成不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真蛮干”表现在教学上有两招:“整死”、“死整”,所谓“整死”,主要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让学生变成听话的“乖孩子”;所谓“死整”,主要是给学生永远做不完的卷面练习,就是满堂地灌你,布置大量重复题累你,死记硬背地考你,课内课外不放松。“简单是选择,快乐是力量”,课改就是抓住关键点,这样才会简单点,才会轻松点,才会有效点。如我们可尝试作业改革:减掉没必要的作业(已经会了还要天天做吗?);不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布置有代表性、有趣的作业。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读书看报,写一些观察日记,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5.课堂改革要有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课堂的互动,不只是老师的“问”,学生的“答”,还有游戏活动、分组练习、竞赛评比、动手操作、主题答辩、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反馈等。通过互动课堂,学生不仅在书中学,听中学,背中学,练中学,还在做中学,问中学,议中学,赛中学。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让课堂总是响起学生的声音“为什么”和“我认为”。

二、备好课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基础

1.课堂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传统的教师备课,最大的弊端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参与造成了备课的高耗低效,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教体局和学校检查教师备课,首先看教案写了多少,写得多、写得全就是好教案;其次看写得是否认真,写得认真的是好教案,殊不知写在纸面上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是有段距离的,何况有很多教案是不动脑子的抄写,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原有的备课制度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扼杀了老师的教学创新,耗费教师大量时间。要想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中来,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快乐高效,必须给教师松绑,必须首先进行教师的备课改革。教师熟练地驾驭课堂,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正确把握文本;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第三,掌握学情,以学情定教法,以学情取舍文本的重难点。

2.备课改革的尝试。备课改革的目的是让教师少书写,多动脑,求实效。我们对教师备课要求是“不求备课全,但求备课精”,“重教学策略,轻过程撰写”。一是允许教师每个知识点或每篇课文只写一节“精案”。对“精案”的撰写,教师要注重备课的过程,改革备课方式,设计适合本校课改模式的备课流程表。构思这节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景创设引入问题、剖析要点及策略、合作探究、练习设计思路、应用与拓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些因素,将要点写下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改原来的注重教学过程撰写为注重教学的策划和反思,简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即教师的备课实现了重心的转移;二改以“教师活动为基本线索”,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基本线索”,教学设计的中心不再是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而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路径;课的环节,不再用教师活动,而是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划分;三改原来的“多写少想”为“少写多想”,教学设计主要是“动脑”的工作,应该是粗线条的“蓝图”,而不应该是密密麻麻的“施工图”。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机械地要求每课都写“三维目标”,强调“多得”;事实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还不如“一课一得”,使每课的核心目标明确。二是其余的课(“精案”之外的课)可以写“简案”。提倡个性化备课,把自己对课堂的设计思路写出来就可,“简案”中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重点如何突出,教与学的策划与路径是什么。“简案”能把教师从大量的机械书写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三、坚持反思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助推剂

教学反思是教育情感的再投入,对文本的再思考,对学情的再调研,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教学反思,是教学行动研究,一是有利于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规划的重新整理,是对原有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再思考,是对新教育理念的一次再认识;二是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三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四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性”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思之则活,思深则透,思新则进。教师每天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课备清楚,二是把课教明白,三是把反思写下来;坚持一日三问:“今天我的课上得怎样”、“今天我读了什么”、“今天我写了什么”。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我讲的是否精炼,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课改模式时积累了那些经验;师生互动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教学中有没有亮点、有没有遗憾等。

写教学反思还要结合教师备课策划。如策划一节课时要考虑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应当在哪个环节?板书如何一目了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走向善学的道路?有了策划,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与原来的策划有出入,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失误,但这些遗憾都可在下堂课加以弥补,遗憾可变为再上讲台的动力,虽然又有新的遗憾出现,这种螺旋式循环促使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却可以不断地走向完美,接近完美。只要坚持在遗憾中反思,笔耕不辍,就会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四、应用信息技术是实施课堂改革的重要手段

1.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进课堂改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供丰富的信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创设情境,突出重点、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带动教育现代化。

2.在课堂改革中要科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存在认识和操作层面的误区,在认识上,存在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倾向,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就不是好课,“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实际上在整合课程教学中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了“黑板搬家”,“人灌变为机灌”,“教师成为放映员”,“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等现象,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色彩亮丽的画面频频闪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问题,不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过多的使用多媒体造成视听疲劳,过多的模拟演示抑制学生的想象力;过度的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造成了其他的传统的教学资源的搁置,如挂图、小黑板、教具等,长时间运用多媒体,也会造成教师对课件的依赖,抑制了教师想象和创造,也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活动、合作探究、阅读体验等。

为了促使多媒体教学常态、有效、科学,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我们做到“四用四不用”:即用精选简明的课件,不用粗制滥造的课件;用创设情景的课件,不用牵强附会的课件;用突破重难点的课件,不用低效耗时的课件;用应用拓展的课件,不用主次不分的课件。做到“四个不代替”:即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不能代替黑板(也不能代替板书),不能代替实验与操作,不能代替想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代替教师讲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有力的“助手”,让教师的视野得到拓展,教学素材得到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得到升华。■

本真教育理念 篇3

一、对“本真教育”的认识

我想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对“ 本真” 教育理念的认识: “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 指出了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育就是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 让学生学会寻求真理的方法和途径,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目前, 教育上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 学校、师生和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 过分追求所谓的的精英教育。 针对这种现象, 如何追求教育本真的回归, 让教育融入这个不断进步和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世界, 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体味与反思。广大教师更应该教人求真, 首先要有教师之“本”, 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其次就是要立足教育之“本”, 也就是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 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对 “本真教育”的体会

(一) 实践“本真教育”, 要了解真实的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 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不是白纸一张,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 对所学内容进行前期了解, 设计适用于群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进行客观有效的备课,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 作为教师, 我们还必须面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真正做到宽容、忍耐、爱护和启发。

(二) 实践“本真教育”, 要设计真实的教案

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不写复制案, 不写静态案。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检查, 从网络上“拿来”教案就用, 抑或草草写个提纲式教案了事。 其实对于老教师来说, 真正吃透了教材, 理清了思路, 写一个简单实用的教案不会花太大功夫。所以我常常把是否写真的教案当成对自己职业心态的确定:如果我在写“假案”, 那说明我在混日子, 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 写“真案”, 说明从来没有放弃思考, 我在研究, 在探索, 在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教案撰写, 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后反思都经过认真谨慎的思考, 从不应付了事。

如在撰写《快乐的小公鸡》一课的教案时, 我首先深入研读文本, 进行教材分析, 确定本课主旨为理解“帮助别人, 你就会得到快乐”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 摸清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快乐”一词的理解是否正确、透彻。 接着根据学生的情况、大纲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后, 综合设计教学过程, 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句课堂语言都经过反复斟酌, 做到精炼、形象、生动,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课后还要虔诚反思得失,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这样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设计, 不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的发展都是意义非凡的。

(三) 实践“本真教育”, 要打造真实的课堂

课堂需要回归真实生活, 寻找到学生的本真, 使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因学定教、因学施教”, 让教师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对教材的使用, 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立足文本, 贴近生活, 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 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创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课堂空间, 让知识、文化、人性、情趣、道德等润物无声般地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让每一堂课成为陪伴学生幸福快乐的四十分钟, 让每一堂课都拨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琴弦。这个过程是一个接纳、重塑、超越的过程, 流溢着生命的动感。

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公鸡》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快乐”一词,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有一个学生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帮妈妈扫地, 妈妈看到我很懂事夸奖了我, 我很快乐。”另一个学生说:“我帮助了同学, 从此我和被帮助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我也很快乐” ……学生此时融入了课堂情景中, 贴近了实际, 从中受到了感染, 受到了熏陶, 受到了教育, 这时候再让学生去读课文, 就不会显得空洞乏味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包含了认知、交流、倾听、理解、辨析、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正是对“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最好的诠释。

我想, 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个“理念新、教法活、教学实”的课堂, 坚守语文本真, 夯实双基训练, 就一定能给学生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个魅力的课堂。

摘要:所谓本真, 是指本原真实的原貌。追求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 使返璞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课堂的本质, 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习生态, 立足课堂生成,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努力追寻属于学生, 属于教师, 也属于课堂教学的“本真”境界,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最终回归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本真教育,高效课堂,认识体会

参考文献

[1]王红, 张竞籦, 张勤.教育需要回到本原回到生活回到最初[N].郑州日报, 2014-07-07.

[2]陈俊杰.真情课堂, 真情人生[N].学知报, 2011-06-20.

本真教育的回归 篇4

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19世纪)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人们为了获利,纷纷追求它,并在学校中推广这一学说。……假如这门科学与国家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门科学的功能就会发挥到极点,这种状况在现代科技肇始就已形成,直到原子武器的时代仍然如此。今天的美国突然意识到苏联在科学方面超过了它。因此,科学和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为此所需的人才可以说是多多益善,不计其数),而人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最大的物质代价。当今最显赫的人是原子物理学家,尤其在苏联(俄罗斯),这些物理学家过着惊人的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他们的生命比其他人更安全,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为了科技、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人们愿意将巨大的财力、物力放在教育上,但不论在苏联(俄罗斯)或者西方,科学价值的评价与精神价值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科技方面的事,而科技仅是运用理解能力所作的具体研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对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本真的教育与回归

另一种教育便是本真的教育,它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因为这种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如果只是在自然科学之外推广人文科学,那是不够的,或者再增加教学技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也是不行的。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这样就需一笔超出现今的教育经费数倍的资金,但仅凭金钱人们还是天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现存的三种基本思想

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开始谈论发展教育的基本思想问题。在此先提出三个尤其与民主有关的论点。

第一,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进行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这个民主就面临危机了。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民主在整个生活中的活力就会减弱,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在这里我们不用再谈学校里免不了的评分制度,它带来了许多弊端,并常常被误用,造成了不公正。因为每个人为的措施都有许多缺点,同时也要看我们如何自我批评和改进。)

第二,传授给青年人的教育内容包括:让他们接受古代文化和圣经传统的熏陶,掌握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民主社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另一种绝对专制的情况。在民主的国度中,自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对专制本质的认识程度,因为在科技时代新的专制是可能发生的。这一新的专制原则在其未实现前可以像病毒一样,蔓延到自由世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如果不能保待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免疫力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从人的本性来说就是易受感染的,只有借助自由的信念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战胜这种疾病。在没有清楚认识之前就要求学生具有反对各式各样的专制思想,那将是错误的。教师应在自由的讨论中回答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观点。采取强制措施,追捕审问或是思想压力直接压制的地方,反而促其生长。因为这种做法已经表明,他本身就是他所反对的专制精神的代表。

第三,本真的教育(不同于专门训练)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但即使完全以自然科学来教育人,也未必就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质的人。因为自然科学撇开技术上的用处不谈,主要是探究大自然的事物,人类原初的求知欲推动了认识的不断进步,没有这种进步就不会有新的发明,或者是依靠原有的研究成果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是不久之后,发明就会停止。从民主的观点看,一方面,政治本身即是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过去只局限在特权阶层的政治与教育(柏拉图心目中的伟大理想),它是全民族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或者反过来说,政治铸造了教育以超政治的理性特色,其结果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看出来,政治以公开的形式进入个人的私生活中。

持不同看法的政治家认为,政治并非教育,而是少数人的专职,对此,这些人的私生活如何并不重要,而且老百姓的私生活也与政治毫无关系。政治是公开的,个人隐私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帮助政治。政治也不是沉默的民众所造成的,因此政治如要依赖于每个人的理性,纯属空想。

然而,这种现实主义是多么不实际啊!所有的政治只要它不是一时的统治手段,而是对基础的巩固和延续的话,那它必然是全民的教育。政治的存在是靠着民心的向背而决定的,即便是在选举中,这种民心也会显现出来。沉默的民众是道德精神的承担者,而所有的政治又与此紧密相关。通过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沉默的民众拥有了自己的存在。如若缺少了道德因素,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被实用政治带进黑暗的深渊。

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人们呼吁:关心青年人的教育!政治家要争取青年人关心政治,人们拿出大笔钱来办学校,但仍然不够。

大、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维持秩序和形式,以使世界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这种秩序和形式要符合人的兴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且能塑造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训导才有意义而不成为负担,精神的成长在书本中有记载,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完成,它比所有的物质成就更为重要。我们拥有最好的数学、语法、自然科学方面的教科书,但是历史方面的教材却成问题,尤其是缺乏现代哲学教材,即有关整体的精神与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

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枝末节之事。

1.科学与教育

在谈到教育的危机和科学扩张时,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科学是专门化的,它传授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技能,并在人的存在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通过教育,学生将成为专业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这种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的进步是技术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宏伟进程,物质世界越来越被人们所掌握,无效劳动也日益被解除,因此掌握技能就成为必需。

与此相反,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个阶层,它必须是全民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发生效用)。教育的推行有赖于民众的好学意愿,需要民众将教育看做无限广大的共同努力之事业。

2.自由和权威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

3.教与学

针对不良倾向、嬉闹和涣散所制定的工作纪律是必需的,这种纪律能控制滥用自由的任性。教育的日常生活化要求不间断的练习,否则只是空谈与欺骗。纪律是使教育这一伟大事业彰显其效力的前提,它与获得专门知识和技能一样,对教育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4.内容

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进入人的心灵之中。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作为自己的家,尤其在今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最佳翻译作品和便宜的版本,即使不懂古老语言,也是能够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的。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人们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整个的一生,正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历史

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但是这种理解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对政治思想造成重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带有必然性的,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说法,正以虚假的知识诱骗着人们。他们把可以理解的事物关联误当做因果必然性,这正是其错误的明证,而这种因果必然性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构筑物,在这种构造中总是存在着一个问题:这种自明的构筑物与真实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可揭示出的历史因果性都是个别的、多元的,在整体上从未有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可言。他们忘记了事件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既不能事先预料也不能事后把握,在历史当中突破性的发明也再引不起讶然的惊奇。象征符号、神秘体验和道德经验的起源,以及上帝的观念与神圣的秩序,这些和人类有关同时所发生的一切,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高级文化开始时,就像一个奇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快又达到了它的巅峰状况,所有这一切并不能以必然性去理解,而是我们对未来憧憬的根据。

对可辨识的必然性的意识有消极与积极之分,一种是被动的,即人不可能改变必然性;另一种则是狂热的行动,认为能与所知事物的必然运动完全合一。为了使梦想变成现实,人们不顾事实,孤注一掷,因为人们确信,通过历史的必然性将获得一切。

理解历史的另一个危险是丧失等级秩序。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评价,因人而异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理解一件历史事实与对它所作的存在判断是分不开的,因此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合理的。一切事情或是很好或无所谓好坏,正如俗话所说: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进入存在深处的永无止境的理解已接近了言说的不可知边缘。这种理解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似的理解,而是将理解朝向存在无限开放。

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轮廓,以及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的大纲自有其一定的意义,但却带来不同的形态,然而没有一个说法能说它是唯一正确的,但它们多多少少是一种综合性的看法,例如古典文化的巅峰成为教育大纲的范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而是在具体的事实中给了我们无穷尽的标准。

本真教育的回归 篇5

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 (19世纪) 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人们为了获利,纷纷追求它,并在学校中推广这一学说。……假如这门科学与国家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门科学的功能就会发挥到极点,这种状况在现代科技肇始就已形成,直到原子武器的时代仍然如此。今天的美国突然意识到苏联在科学方面超过了它。因此,科学和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 (为此所需的人才可以说是多多益善,不计其数) ,而人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最大的物质代价。当今最显赫的人是原子物理学家,尤其在苏联(俄罗斯),这些物理学家过着惊人的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他们的生命比其他人更安全,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为了科技、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人们愿意将巨大的财力、物力放在教育上,但不论在苏联(俄罗斯)或者西方,科学价值的评价与精神价值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科技方面的事,而科技仅是运用理解能力所作的具体研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对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本真的教育与回归

另一种教育便是本真的教育,它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因为这种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如果只是在自然科学之外推广人文科学,那是不够的,或者再增加教学技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也是不行的。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这样就需一笔超出现今的教育经费数倍的资金,但仅凭金钱人们还是天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现存的三种基本思想

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开始谈论发展教育的基本思想问题。在此先提出三个尤其与民主有关的论点。

第一,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进行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这个民主就面临危机了。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民主在整个生活中的活力就会减弱,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在这里我们不用再谈学校里免不了的评分制度,它带来了许多弊端,并常常被误用,造成了不公正。因为每个人为的措施都有许多缺点,同时也要看我们如何自我批评和改进。)

第二,传授给青年人的教育内容包括:让他们接受古代文化和圣经传统的熏陶,掌握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民主社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另一种绝对专制的情况。在民主的国度中,自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对专制本质的认识程度,因为在科技时代新的专制是可能发生的。这一新的专制原则在其未实现前可以像病毒一样,蔓延到自由世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如果不能保待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免疫力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从人的本性来说就是易受感染的,只有借助自由的信念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战胜这种疾病。在没有清楚认识之前就要求学生具有反对各式各样的专制思想,那将是错误的。教师应在自由的讨论中回答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观点。采取强制措施,追捕审问或是思想压力直接压制的地方,反而促其生长。因为这种做法已经表明,他本身就是他所反对的专制精神的代表。

第三,本真的教育 (不同于专门训练) 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但即使完全以自然科学来教育人,也未必就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质的人。因为自然科学撇开技术上的用处不谈,主要是探究大自然的事物,人类原初的求知欲推动了认识的不断进步,没有这种进步就不会有新的发明,或者是依靠原有的研究成果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是不久之后,发明就会停止。从民主的观点看,一方面,政治本身即是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过去只局限在特权阶层的政治与教育 (柏拉图心目中的伟大理想) ,它是全民族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或者反过来说,政治铸造了教育以超政治的理性特色,其结果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看出来,政治以公开的形式进入个人的私生活中。

持不同看法的政治家认为,政治并非教育,而是少数人的专职,对此,这些人的私生活如何并不重要,而且老百姓的私生活也与政治毫无关系。政治是公开的,个人隐私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帮助政治。政治也不是沉默的民众所造成的,因此政治如要依赖于每个人的理性,纯属空想。

然而,这种现实主义是多么不实际啊!所有的政治只要它不是一时的统治手段,而是对基础的巩固和延续的话,那它必然是全民的教育。政治的存在是靠着民心的向背而决定的,即便是在选举中,这种民心也会显现出来。沉默的民众是道德精神的承担者,而所有的政治又与此紧密相关。通过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沉默的民众拥有了自己的存在。如若缺少了道德因素,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被实用政治带进黑暗的深渊。

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人们呼吁:关心青年人的教育!政治家要争取青年人关心政治,人们拿出大笔钱来办学校,但仍然不够。

大、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维持秩序和形式,以使世界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这种秩序和形式要符合人的兴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且能塑造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训导才有意义而不成为负担,精神的成长在书本中有记载,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完成,它比所有的物质成就更为重要。我们拥有最好的数学、语法、自然科学方面的教科书,但是历史方面的教材却成问题,尤其是缺乏现代哲学教材,即有关整体的精神与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

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枝末节之事。

1.科学与教育

在谈到教育的危机和科学扩张时,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科学是专门化的,它传授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技能,并在人的存在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通过教育,学生将成为专业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这种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的进步是技术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宏伟进程,物质世界越来越被人们所掌握,无效劳动也日益被解除,因此掌握技能就成为必需。

与此相反,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个阶层,它必须是全民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发生效用) 。教育的推行有赖于民众的好学意愿,需要民众将教育看做无限广大的共同努力之事业。

2.自由和权威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

3.教与学

针对不良倾向、嬉闹和涣散所制定的工作纪律是必需的,这种纪律能控制滥用自由的任性。教育的日常生活化要求不间断的练习,否则只是空谈与欺骗。纪律是使教育这一伟大事业彰显其效力的前提,它与获得专门知识和技能一样,对教育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4.内容

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进入人的心灵之中。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作为自己的家,尤其在今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最佳翻译作品和便宜的版本,即使不懂古老语言,也是能够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的。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人们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整个的一生,正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历史

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但是这种理解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对政治思想造成重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带有必然性的,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说法,正以虚假的知识诱骗着人们。他们把可以理解的事物关联误当做因果必然性,这正是其错误的明证,而这种因果必然性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构筑物,在这种构造中总是存在着一个问题:这种自明的构筑物与真实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可揭示出的历史因果性都是个别的、多元的,在整体上从未有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可言。他们忘记了事件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既不能事先预料也不能事后把握,在历史当中突破性的发明也再引不起讶然的惊奇。象征符号、神秘体验和道德经验的起源,以及上帝的观念与神圣的秩序,这些和人类有关同时所发生的一切,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高级文化开始时,就像一个奇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快又达到了它的巅峰状况,所有这一切并不能以必然性去理解,而是我们对未来憧憬的根据。

对可辨识的必然性的意识有消极与积极之分,一种是被动的,即人不可能改变必然性;另一种则是狂热的行动,认为能与所知事物的必然运动完全合一。为了使梦想变成现实,人们不顾事实,孤注一掷,因为人们确信,通过历史的必然性将获得一切。

理解历史的另一个危险是丧失等级秩序。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评价,因人而异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理解一件历史事实与对它所作的存在判断是分不开的,因此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合理的。一切事情或是很好或无所谓好坏,正如俗话所说: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进入存在深处的永无止境的理解已接近了言说的不可知边缘。这种理解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似的理解,而是将理解朝向存在无限开放。

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轮廓,以及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的大纲自有其一定的意义,但却带来不同的形态,然而没有一个说法能说它是唯一正确的,但它们多多少少是一种综合性的看法,例如古典文化的巅峰成为教育大纲的范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而是在具体的事实中给了我们无穷尽的标准。

让教育回归本真 篇6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前提

1.课堂改革的标志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五不讲 (或少讲) :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能独立学会的不讲, 学生难以学会的不讲, 照本宣科的内容不讲, 与课堂毫无关联的内容不讲。课堂是“学堂”, 而不是“讲堂”, 教师要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分寸, 大胆舍“讲”, 从重“教”转变为重“学”, 让学生会学, 乐学。课堂气氛恬静而不呆板, 热烈而不浮躁, 宽松而不涣散, 课堂民主而和谐, 没有废话和啰嗦, 没有无奈和打骂, 将快乐还给学生, 让创新伴随成长。

2.课堂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的应试教育, 就是老师多讲, 学生多练, 学生为考试而被动学习;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老师少讲, 学生多“干”, 学生为发展而自主学习, 把过去只有老师“干”的事情让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干”, 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考试, 而在于老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课堂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 掌握知识, 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 学到方法, 养成习惯, 得到全面发展。

3.课堂改革要围绕着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纵观名校, 无一例外都把课堂改革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如永威学校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 学案导学”模式、河南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模式等。因此课堂改革要找准切入点, 探索出课堂改革的路径, 才能有效地运行。新县福和希望小学目前围绕“有效课堂五环节” (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问题、释疑解惑剖析问题、分层练习掌握问题、畅谈收获拓展问题) , 设计配套的备课流程表,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确定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逐步推进。

4.课堂改革必须摒弃“假参与”和“真蛮干”。“假参与”表现在“假问题”、“假活动”、“假情感”上。“假问题”是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或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按设计好的问题回答, 以标准答案衡量对错, 其权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假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无实际教育教学价值, 只是一个“符号性出现”, 几十秒钟的小组合作学习, 到底能干什么?“假情感”就是体现“情感与价值观”过于迁强, 渗透思想教育生搬硬套, 不能做到自然生成。如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有感情地范读, 又不能指导, 却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读不出来语感, 不能够深刻理解文意, 体味不出情感, 形成不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真蛮干”表现在教学上有两招:“整死”、“死整”, 所谓“整死”, 主要是把学生当成容器, 让学生变成听话的“乖孩子”;所谓“死整”, 主要是给学生永远做不完的卷面练习, 就是满堂地灌你, 布置大量重复题累你, 死记硬背地考你, 课内课外不放松。“简单是选择, 快乐是力量”, 课改就是抓住关键点, 这样才会简单点, 才会轻松点, 才会有效点。如我们可尝试作业改革:减掉没必要的作业 (已经会了还要天天做吗?) ;不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布置有代表性、有趣的作业。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读书看报, 写一些观察日记, 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5.课堂改革要有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课堂的互动, 不只是老师的“问”, 学生的“答”, 还有游戏活动、分组练习、竞赛评比、动手操作、主题答辩、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反馈等。通过互动课堂, 学生不仅在书中学, 听中学, 背中学, 练中学, 还在做中学, 问中学, 议中学, 赛中学。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 让课堂总是响起学生的声音“为什么”和“我认为”。

二、备好课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基础

1.课堂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传统的教师备课, 最大的弊端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参与造成了备课的高耗低效, 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教体局和学校检查教师备课, 首先看教案写了多少, 写得多、写得全就是好教案;其次看写得是否认真, 写得认真的是好教案, 殊不知写在纸面上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是有段距离的, 何况有很多教案是不动脑子的抄写, 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 这样原有的备课制度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扼杀了老师的教学创新, 耗费教师大量时间。要想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中来, 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快乐高效, 必须给教师松绑, 必须首先进行教师的备课改革。教师熟练地驾驭课堂, 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第一, 正确把握文本;第二, 改进教学方法, 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第三, 掌握学情, 以学情定教法, 以学情取舍文本的重难点。

2.备课改革的尝试。备课改革的目的是让教师少书写, 多动脑, 求实效。我们对教师备课要求是“不求备课全, 但求备课精”, “重教学策略, 轻过程撰写”。一是允许教师每个知识点或每篇课文只写一节“精案”。对“精案”的撰写, 教师要注重备课的过程, 改革备课方式, 设计适合本校课改模式的备课流程表。构思这节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景创设引入问题、剖析要点及策略、合作探究、练习设计思路、应用与拓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些因素, 将要点写下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改原来的注重教学过程撰写为注重教学的策划和反思, 简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即教师的备课实现了重心的转移;二改以“教师活动为基本线索”, 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基本线索”, 教学设计的中心不再是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 而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路径;课的环节, 不再用教师活动, 而是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划分;三改原来的“多写少想”为“少写多想”, 教学设计主要是“动脑”的工作, 应该是粗线条的“蓝图”, 而不应该是密密麻麻的“施工图”。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机械地要求每课都写“三维目标”, 强调“多得”;事实上, “眉毛胡子一把抓”, 还不如“一课一得”, 使每课的核心目标明确。二是其余的课 (“精案”之外的课) 可以写“简案”。提倡个性化备课, 把自己对课堂的设计思路写出来就可, “简案”中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 重点如何突出, 教与学的策划与路径是什么。“简案”能把教师从大量的机械书写中解放出来, 让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坚持反思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助推剂

教学反思是教育情感的再投入, 对文本的再思考, 对学情的再调研, 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教学反思, 是教学行动研究, 一是有利于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 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规划的重新整理, 是对原有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再思考, 是对新教育理念的一次再认识;二是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三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四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 由“学科性”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思之则活, 思深则透, 思新则进。教师每天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课备清楚, 二是把课教明白, 三是把反思写下来;坚持一日三问:“今天我的课上得怎样”、“今天我读了什么”、“今天我写了什么”。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我讲的是否精炼,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如何, 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课改模式时积累了那些经验;师生互动效果如何, 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教学中有没有亮点、有没有遗憾等。

写教学反思还要结合教师备课策划。如策划一节课时要考虑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应当在哪个环节?板书如何一目了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走向善学的道路?有了策划,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时还会与原来的策划有出入, 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失误, 但这些遗憾都可在下堂课加以弥补, 遗憾可变为再上讲台的动力, 虽然又有新的遗憾出现, 这种螺旋式循环促使教学水平不断上升, 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 却可以不断地走向完美, 接近完美。只要坚持在遗憾中反思, 笔耕不辍, 就会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四、应用信息技术是实施课堂改革的重要手段

1.应用信息技术, 有力地推进课堂改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供丰富的信息,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有利于创设情境, 突出重点、难点, 降低了教学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优化课堂结构, 更新教学手段,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带动教育现代化。

2.在课堂改革中要科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目前,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存在认识和操作层面的误区, 在认识上, 存在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倾向, 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全权代表”, 似乎不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就不是好课, “用”比“不用”强, “有”比“没有”好, 实际上在整合课程教学中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 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 存在了“黑板搬家”, “人灌变为机灌”, “教师成为放映员”, “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等现象, 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 忽视课件的“内在美”, 色彩亮丽的画面频频闪烁,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干扰学生的观察问题, 不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过多的使用多媒体造成视听疲劳, 过多的模拟演示抑制学生的想象力;过度的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 造成了其他的传统的教学资源的搁置, 如挂图、小黑板、教具等, 长时间运用多媒体, 也会造成教师对课件的依赖, 抑制了教师想象和创造, 也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活动、合作探究、阅读体验等。

为了促使多媒体教学常态、有效、科学, 总结多年实践经验, 我们做到“四用四不用”:即用精选简明的课件, 不用粗制滥造的课件;用创设情景的课件, 不用牵强附会的课件;用突破重难点的课件, 不用低效耗时的课件;用应用拓展的课件, 不用主次不分的课件。做到“四个不代替”:即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不能代替黑板 (也不能代替板书) , 不能代替实验与操作, 不能代替想象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 不能代替教师讲解。

守望教育的本真——我的教育故事 篇7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 我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真呢?

是让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教会孩子们文化知识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传道授业解惑吗?韩愈说是。

我想, 依然还不仅仅是。

那,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

有人问我任教的学生:“为什么叫陈校长为‘秋兰姐’?”他们很严肃地反问:“你以为‘秋兰姐’是浪得虚名吗?”

原来, 在学生们的心中, 我是他们的“姐”, 是亲人!

这一声“姐”, 道出学生对我教学的充分肯定, 只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如同玫瑰花蕾绽放有早晚之别一样, 孩子的成长也有快慢之分。我认为在学习中表现欠佳的所谓“差生”, 只要善于引导, 他们和优秀生一样都存在巨大的学习潜质。所以,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 努力用爱心、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与陪伴中, 我任教的每一届学生都能在学业上实现大幅度的自我提升。

这一声“姐”, 道出了学生对我的教育满满的信任, 只因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我把“使学生正直和聪慧”作为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所谓聪慧, 即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所谓正直, 是指有德行、有正气、有正义。相较于聪慧, 我认为正直对一个人的人生更为重要。所以, 走上讲坛后, 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挖掘教学中的育人因素, 努力为学生成为一个正直之人点燃指引的明灯。我教过的很多学生, 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知识, 但依然记得上课时的激情与快乐, 依然记得在我的课堂里学会的“梨本无主, 我心有主”的价值坚守, 记得“态度决定高度”的人生格言。

正因为如此, 学生喜欢叫我“秋兰姐”!在我看来, 这一声“秋兰姐”是学生与我心灵相通的最美语言, 是最让我的心灵震撼而难忘的歌谣!我的办公桌上, 摆放着学生送给我的一张奖状, 奖状上写着“送你一朵小红花, 奖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虽然我远没达到, 但我愿意一辈子为之努力!

教育的本真, 首先是无私热爱每一个生命, 用博大的爱去包容、去尊重、去呵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秋兰妈”——教育的视线要望向未来

2001年, 工作未满4年的我兼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2004年, 28岁的我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2009年, 我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最年轻的女校长。当我的教育职责从管理一个班扩展到管理一所学校, 当我的教育工作从影响几十个学生到影响几千名学生时, 一个前所未见的宽广领域, 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现在我的面前: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记得在2014年, 在高考进入冲刺阶段, 高三年级的靖文同学被查出身患重病。她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躺卧病床时, 也从未放弃过对学习的渴望, 期待着能继续和伙伴们肩并肩为青春的梦想挥洒汗水, 和大家一起参加高考。

我抓住这个节点, 用“爱的汇聚”“爱的传递”和“爱的升华”三大环节的活动把爱的阳光洒满校园。“爱的汇聚”和“爱的传递”活动, 使得教师、同学、家长, 甚至是亲戚朋友, 都用行动做出选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 我行动, 我帮忙!行动的背后传递的是爱与关怀。曾以出色表现获得高度赞誉的经典美文诵读队员们捐出学校奖励给他们的全部奖金;初中部赖老师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捐出2000元;高中部何老师的儿子捐出自己500元压岁钱;在四中实习的林老师、学生家长, 甚至家长的亲戚朋友, 也加入支持、帮助靖文同学的行动中来。有两位老人——两位与四中完全没有关系的退休老人, 从朋友口中得知靖文的情况后, 特意来到学校捐出善款!“爱的升华”活动则让同学们把对靖文的爱与关怀, 转化为一种成长与前进的动力: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并尽力过好每一天, 让每一天都因为我的努力而美丽, 因为我的努力而灿烂!

当时, 整个校园荡漾着爱的春风, 孕蓄着爱的暖意, 这里成了一个“爱”的教育生态场。

原来, 无声润物, 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那,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

“教学生三年, 为学生想三十年!”一位长者如是说。

我顿悟!好的教育就是宽大、温暖, 并能够将其力量绵延终生的教育。

所以, 我积极为学生开设连接社会的人生发展课程。如以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为目的的生涯规划课程, 以传承文化、欣赏感悟为目的陶艺课、版画课、京剧课等, 以强大内心、调节自我为目的的团队心理拓展课程, 以责任、创业为目的的理财课程, 以反思自我、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快乐暑假课程, 等等。

为此, 我还设立了广东省首个校内“特色教育处”, 围绕“一生一兴趣, 一生一特长”的目标, 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自信的基点, 全面发展。

此外, 在研究校史和现实中, 我和师生们找寻到大家共同信守的12个价值关键词:崇礼、尚美、乐学、健体、守纪、惜时、诚信、感恩、自信、坚毅、责任、创新, 每月围绕1个主题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期待着在学校学习的三年, 价值主题的教育活动会浸润、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言行。

“秋兰是我妈, 我爱我妈!”

当我第一次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呼喊时,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从“秋兰姐”到“秋兰妈”, 变化的不仅是年龄,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既立足当下, 更要着眼未来。

是的,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价值, 深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甄选和鉴别, 而应该是为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服务, 要赋予儿童幸福的力量;于受教育者而言, 学校教育的本意是使生命实现最优发展, 使生存获得最佳状态!为未来成就幸福人生奠定品行基础、身心基础、能力基础、学业基础!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撇一捺写就的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独特的“人”!那厚重的一撇应该连接着当下, 蕴涵着丰盈的智慧;那凝重的一捺应该寄望未来, 承载着高尚的情操。

因此, 我认为, 教育的视线应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学生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秋兰同学”——永远在教育之路上

自2009年成为校长以来, 我先后带领学校经历了合并薄弱校、搬迁校区、增加新校区的挑战, 带领学校成功实现了由省一级学校到示范性高中的跨越。初任校长, 年轻的我倍感责任与压力。在角色转变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 对“做怎样的教育”“怎样才能做更好的教育”, 我感觉迷茫, 缺乏信心。而打破这一局面, 则是在我成为了广州市优秀校长培训班的一员之后。

四年的学习与培训, 帮助我开拓了视野、开启了智慧, 提升了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催生出了自己不太成熟的教育思想, 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我更进一步明白了教育是需要“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的事业。仰望星空, 就是要有远大的梦想—回归教育的本真;有广阔的胸襟—包容多元的世界;有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 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就是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用心过好每一天, 勇敢面对每一次挑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 让现实走向理想, 让现实闪耀理想的光辉。

但是, 理想与现实又是有巨大差距的, 如何在教育理想与现实、学校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努力, 做更优质的教育, 需要我更进一步思考与学习。

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 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 即学校的存在本义是“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 其思想观念、角色行为影响着一所学校。因此, 在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 校长发挥作用和实现角色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校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领导者, 首要任务是发展出一种激励学习的“场”, 必须是教师的教师, 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学习官。

因此, 努力成为学校的首席学霸, 成了我的追求之一。我注重学习, 把学习放在职业生命的首位, 业余时间除广泛阅读外, 还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2011年到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校长培训中心参加教育领导力学习;201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新一批首批“百千万中学名校长”培养对象, 到英国阿伯丁大学参加卓越课程学习;2014年7月成为广州市首位成功考取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

成为校长的7年时间里, 我在教育实践中感悟, 在教育学习中提升。我是教师, 也是一位不断求知、不断学习的“秋兰同学”。

去“教育行政化”,追求本真教育 篇8

“教育行政化”是指教育机关公务员化, 学校单位纳入教育行政系统, 教师编制行政化。这些本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本理念被行政色彩所染指, 强加了较多的国家行政概念。校方、教育行政人员、教师都高高在上, 被权威化, 处于弱势的学生在这样行政系统下, 只能如同羔羊, 任由摆布, 何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只能乖乖地在分数上“宜将剩勇”。这种行政化、集权化之下的教育后果, 就是教学成果政绩化、净土校园衙门化、校长官僚化、以及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教师的工具化。

作为教育界的一分子, 笔者想从“教育行政化”泯灭教育的本真这个角度谈一下自我之见, 以期获得共识。

一、“教育行政化”产生的原因

产生“教育行政化”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首先, 是与我国的客观实际有关。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接受上级指令性规定和安排, 实行短平快的行政方式处理问题, 既不要权衡利弊, 又不要考虑自我现状, 只要一味贯彻即可, 即使出现错误也是上级政策所致, 与己无关。这些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的氤氲笼罩在教育系统、学校和教师之中, 各种因素在这里只有顺从, 没有创新, 更不要说有有思想的人才的出现, 全部被扼杀在窒息的氛围里。其次, 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中国儒家的“师道尊严”, 在人们心中培植了一种“官本位”意识, 当官是最高追求。一个人是否入仕为官, 能否官居高位, 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志。“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一切读书人的梦寐以求, 一切为了做官, 做官就有一切。因此,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意识存在。在这种思想和追求的支配下, 不去考虑做学问, 而是思考着如何做官, 怎么有“杰出人才”的出现呢?再者, 教育现状滋生了一批因循守旧的“权威者”, 不允许其他与己观点相违的现象出现, 否则就要排除异己, 力树自己的权威。有的教育主管领导对学校独立管理不放心, 经常要搞点视察、评比保证发展的轨迹不能错位;有的教育机构内部形成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 较多的为了物化的利益, 很少关注以人为本, 结果是与教育本真背道而驰;有的是出于教育行政化的要求来说, 上面的文件上下传, 不需要考虑自身的客观实际, 简单地行政处理方式掩盖了教育的纯真, “教育居士”更乐于简单地处理教育问题, 不愿意探索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因。所以教育行政化由来已久, 需要细心分析, 寻找突破瓶颈。

二、“教育行政化”的表现

“教育行政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比较突出, 散落在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蕴藏在教育的骨髓。

教育职员公务员化。教育局等单位职员均是国家公务员, 也是学校等单位的顶头上级。这些人要么根据上级的精神组织检查、考评、验收, 下面的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安排, 保质保量达到标准, 否则就是不按照上级精神办事, 给你“黄牌”警告, 这时最害怕的恐怕是“校长”, 因为头上的乌纱帽是组织任命的。每次来访, 校领导总是把他们当作上宾, 惟恐有差错影响了学校的命运。特别年终对学校的考核, 更是让局管学校谨慎有加, 唯唯诺诺, 足可看得出“教育行政化”运作中显示的力量和权威。

教育会议条文化。每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会议接连不断, 有的甚至要中断课堂教学来完成会议。而每次会议均是文件发了一堆, 讲者几条条。回校后进行程序性传达, 大家还是象征性地准备检查, 又是新一轮“盲人摸象”。

学校领导组织化。每个学校的领导均为上级组织部或教育机构管理的干部, 是上级任命而成, 因此这些领导势必对上级负责。只要能够给上级一个圆满的答复, 就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下面的工作只要能够应付下来, 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因此, 学校领导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 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应付上级, 怎样与上级拉近关系。教育界一直倡导的“校长应该是教育家”的论调只能成为大家的高论, 成不了现实模版。

教职工职位行政化。每个学校教职工都是按照行政编制来区分的, 哪些是干部身份, 哪些是工人身份, 哪些是国家编制, 哪些是县域编制, 等等。这些教职工均被上级主管部门定编定岗, 并且是按照编制发放工资。因此, 有些在编人员是“吃皇粮”的, 不论干活多少, 都要享受着“国家俸禄”。

教师教学指标化。考核教师要靠成绩说话, 要靠完成指标进行量化。有的学校就提出“考试成绩是硬道理”、“完成高考指标是硬道理”。上级领导考核学校, 学校领导就把指标分给班级和代课老师, 教师们就按照这些指标来组织教学。高考、中考考什么, 就学习和复习什么, 考试之外的一概不问。可想而知, 老师就被死死地捆在了知识的讲授和练习上, 绝然不知面对的这些鲜活生命的承受力。

学生成绩考试化。“一考定终身”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情结, 挥之不去。代表国家意志的一张试卷, 考证着学生的素养, 冷冰冰的分数承载着学生的希望, 更伴随着学生以牺牲身体和欢乐为代价的终结。尽管有的省份取消了中考, 但是三年的阶段考核却注定学生未来之路。成绩面前, 学生只能挑灯夜战, 夜以继日的苦读;评价老师的标准也是以成绩为纲, 老师只能把这种苦教转化为学生的苦学。

三、去“教育行政化”, 还教育本真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深入,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地渗透于教育的文本中, 人们开始重新定位教育的本真。既注重人的个性培养, 弘扬人的主体价值, 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追求教育的本真, 就是追求教育这两种功能的和谐发展, 也就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统一。而去“教育行政化”也不是一夕之功, 需要不竭努力。

首先, 转变教育观念, 还教育生本、师本的生命情怀。教育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 不应机械地、简单地以一张试卷上的分数确定学生的终身, 应该多元化体现生命的情怀, 让教师、学生都能够呼吸自由的空气, 提升生命的张力。不论对教育机构、学校, 都要转变自身观念, 少点浮躁, 多点务实, 少点压抑, 多点开放, 少点强制, 多点关心, 全面开放教育的空间。

其次, 取消行政级别, 还教育产生大师级人才的土壤。校园是需要激情的, 只有在开放的空间下, 大家要尽情地交流、表达, 突出多元化表现和评价。校园之长应该是教育大家, 用博大的情怀兼容并蓄, 有蔡元培先生治校之略, 有陶行知先生的睿智之举。这样的校园就会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杰出人才。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 师资充实, 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树立优良学风, 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就是在那种艰难困苦之时, 人们的独立思考活跃了教育的生命, 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果。

再次, 善待指标和考试, 还教育多元化评价的空间。教育是培养人的地方, 要从人的生命价值出发, 关注人才的引领。不能认为一场考试的分数的高低就是人才与否的标准,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需要塑造。目前一些学校在上级评价的标准引导下, 只能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着, 认为自身只有多考几个大学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才能给上级一个交代, 才能为自身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

最后, 循序渐进, 还教育去“行政化”的机制。目前的“教育行政化”由来已久, 不可能靠几个简单的文件就可以哗变, 应该在制度上、机制上逐步改变。教育本身是个生命塑造, 不可能听几个讲座就能出现“头脑风暴”。所以对于“教育行政化”也要辩证认识, 它在中国早期教育革命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命题。我们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需要有独立思考、重视反思的人才, 因此, 要不断改变创新的机制, 让教育的明天更加富有活力。

追寻本真课堂享受教育人生 篇9

关键词:本真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气氛;效果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教育的关键。换言之,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本真课堂是在新课改下立足于学生发展,还原课堂教学本色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本真课堂中,生本、生活、生态是基本理念,自然、自主、自由是本真课堂追求的课堂气氛,而真实、朴实、扎实则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效果。

一、以生本、生活、生态为基本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本位,生活是学习内容的出发点,生态则是教学所需的环境。在本真课堂中,只有坚持生本、生活、生态的理念,才能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本真课堂。

生本理念即以生为本,即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真课堂所走的路线是要从以教师为本,课堂由教师独占的传统模式向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模式。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采用“看图猜成语”来揭题,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认识“滴水穿石”这一成语的基本含义做起。

而生活理念提倡的是将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所谓的融合是要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要选择和生活贴近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如,《蘑菇该奖给谁》《蜗牛的奖杯》《小稻秧脱险记》等文章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其中的道理,还要引导学生能利用这些道理在生活中去进行实践。

生态强调本真课堂的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摒弃师道尊严,教师要始终确立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上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要充满和谐、愉悦的情感。从另一角度来说,课堂是师生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和愉悦的。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太专注于教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往往教学中教师太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于是越俎代庖的教学行为较多,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状态中结合教师的讲解,主观能动性被磨灭,教师越是强调,结果适得其反。本真课堂刚好要从这一窠臼中摆脱出来,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二、追求自然、自主和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氛围基本处于“阴暗的角落”,很多教师都不太注重课堂氛围。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氛围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结果是忽视了教学目标而变成了以玩为主的课堂。本真课堂追求的自然、自主和自由是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课堂氛围构建。

自然强调的是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以原始的真实的教学活动呈现,不加雕琢,是朴实的课堂。在自然课堂中,不拘束、不呆板、不勉强。学《沉香救母》就是要让学生懂感恩,学《最佳路径》则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

自主强调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由“要我学”的状态转向“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提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能学、学以致用。

自由是相对的,本真课堂提倡的自由是由学生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束缚地进行学习。而这里提倡的自由主要是思维的自由,在形式上则还要受到教学规律的限制。的确,学生只有在思维充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潜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三、实现真实、朴实和扎实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真课堂所提倡的是真实。所谓真实,不是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真实,而是建立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真实。就教学而言,真实就是要以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基础,上真实的课,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人。

朴实则是针对新课改中追求“花样教学”而提出的,讲究的是教学不需花架子,注重的不是形式上的花样新颖,而是要做到简单、简约和简明,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而创设质朴的课堂。

扎实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备课、教学、反思等都需扎扎实实地进行。从学生角度说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形成自己的感悟、体验,并收到熏陶,扎扎实实走好学习的每一步。

总之,在教学中,要追求本真课堂,还原课堂本色,在生本、生活、生态理念指导下,创设自然、自主和自由的课堂气氛,实现真实、朴实和扎实的教学,让教育成为一种生活,让本真课堂成就教师的教育人生。

参考文献:

[1]王雯霞.论本真课堂[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2]赵中梁.浅析语文“本真课堂”[J].现代语文:中旬,2011(04).

[3]王俊.本真课堂·智慧课堂·高效课堂[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09).

回归教育本真 打造生命课堂 篇10

在逆境中求突破

追溯我校的课改背景, 那是为改变现状, 冷静分析后的一种果敢尝试。2007年, 我校未进行课改之前, 在校生不足500人, 教学现状令人忧虑:课上, 教师满堂灌, 部分学生满堂睡。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老师虽然很敬业, 但那种“精英式”的教育, 在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 也只培养了几个优生, 且部分“高分低能”。课下, 觉已睡足的学生十分活跃。教学楼内上窜下跳, 打闹现象比比皆是。学生搞帮派, 打仗斗殴现象时有发生。片刀、镐把常隐匿于学校树墙草坪之中;学生素质低下, 不懂礼仪, 不骂人不说话。教师找不到一点职业幸福感, 不少老师私下议论:“咱们利民二中让利民一中吞并, 那是早晚的事。”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是我们的生源真的太差, 还是我们的老师责任心不强;是我的管理不到位, 还是我们的方法不科学……我日思夜想。偶然听到“咱们老师太能唠叨了, 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感受……”的抱怨声, 打开了我的心结。传统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师一直把学生看做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应付考试的机器, 课堂教学“满堂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 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不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果是出力不讨好, 费时又低效。教师给与的压力越大, 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强。厌学、弃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深刻反思, 我们意识到学生没有错, 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 是我们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弊端。因此, 我决定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改变学校现状的突破口。就这样课堂教学改革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探索中求成长

几年来, 我们在借鉴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课改经验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探索中, 走出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课改之路, 构建了“352课堂教学模式”。其内涵为:“3”是指课堂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全员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纲主引,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问题主线, 活动主轴”的教学策略;“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型。“5”是指学习流程的5个基本步骤。即下发提纲, 自主学习;对学群学, 解惑生疑;组组互动, 讨论释疑;展示点评, 总结升华;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2”是指两项反馈提高:学生梳理学习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反思, 生成教学智慧。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先学后教为方向, 以“导学提纲”为载体,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 课堂教学体现“10+35”的时间分配原则。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模式。充分达到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是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我们采取了4个策略:

“堵”的策略:“堵住讲授时间”。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 教师讲的多了, 学生自然说的就少了。我校课改初期, 采取“10+35”的时间分配原则。即一节课中, 教师的讲授不超过10分钟, 学生的活动不少于35分钟。这样就逼迫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逼迫着教师向多元化、策略性的指导转变;“堵住教学质量下滑”。在教师和家长的心目中, 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尺子, 就是教学成绩的高低。因此, 课改初期就必须做到教学质量不能下滑, 要有所提高。否则, 课改就会陷入众矢之的, 举步维艰。为此, 我们所有领导天天跟踪课堂驾驭能力差的教师, 确保其课堂有效开展,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事实证明, 课改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管”的策略:课改最大的难题, 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思想已根深蒂固, 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育人观念已深入人心, 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驾轻就熟。“改”虽不容易, 但不改绝对不行。课改成在教师, 败在校长。校长必须要有“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执行力。为彻底改变教师的理念, 我们建立了3个机制。一是静态管理机制,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来约束和规范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二是监督检查机制。以副校长为主、中层干部为骨干力量的检查小组, 及时、公正地督查教师课改的实施情况。三是量化评比机制。一周一结, 一月一评, 一学期一奖惩。课改在严管中得到了深化。

“促”的策略:就是面向全体, 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是注重培训, 我们构建了文本教材、案例教材、声像教材三模块的培训材料, 每周组织教师集中学习, 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 我们教师实现了对新课程的理念、行动策略从陌生到熟知, 从熟知到灵活运用的提升过程。二是强化岗位练兵, 每周一次教学反思, 每月一项练兵活动, 每学期一次学科知识考试、一次课堂教学比武, 每学年一次理论知识考试、一次课标考试等, “以考促学”“以学促变”。三是个别关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有的教师必然转化得慢些, 我们就跟踪指导, 甚至下班后小聚, 情感上沟通。我们最多的时候对一个教师的课跟踪一个月, 使其转变巨大。曾有教师坦言:“校长那么忙, 还一次次地跟我进课堂, 帮我找原因, 研究策略, 如果我再不提高, 我对不起校长啊!”

“研”的策略:改革就是走新路, 每一位教师都是课改的践行者, 对于课改最有发言权, 往往有着领导们意想不到的智慧。我校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智慧, 为他们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双周教研组循环研讨。各组教师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化解了教师在课堂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集中起来有:导学提纲设计的目标过大及板块的调整;小组如何划分, 小组长如何培训, 小组如何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学习时如何使用双色笔;部分学生黑板展示, 其余学生做什么;学生自主不到位;教师担心课时不够用;复习课如何使用导学提纲;教师何时追问、点拨;三块黑板和多媒体如何整合……我们做到了“发现问题, 不回避问题”, “疑惑一点, 研究一点;成功一点, 积累一点, 推广到面”。

在改革中见成效

我校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 催生出一流的教育思想, 激励出优秀的师资队伍, 历练出空前的进取精神, 打造出优质的教育质量。

课改培育了一批灵慧创新、品学端正的上进学生。前来考察学习的教育同人, 经常有这样的共识:“你们的学生有礼貌、热情、聪明、自信, 这里的孩子真可爱!”现在, 所有的学生都能阳光自信地走上讲台, 交流个人的意见, 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有了自信心, 个性得到张扬, 自身价值得到肯定, 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他们也由原来的“讨厌上课, 盼望下课”到现在的“渴望上课, 不愿下课”。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2009届毕业生刘洋同学, 曾在哈师大附中文科班考取了学年第一名;2010届毕业生徐红同学, 在哈三中考取班级第一名;2011届毕业生李莹同学, 在哈三中南岗校区始终名列前茅。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我校培养学生“高分高能, 低分也要高能”的目标正在实现。

课改打造了一支博学善为、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师每天都是快乐的, 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教育者的朝气, 他们找到了职业幸福感。同时, 课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原本连区内赛课都不敢参加的教师团队, 如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都得到提升。2010年全区学科知识测试, 我校教师平均成绩第一。市区“烛光杯”“探索杯”等教学大赛, 有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9名教师申报市级骨干教师, 8人考试通过, 通过率全市最高。市岗位练兵展示, 语文组团队荣获一等奖。学校还有多名教师送教讲学, 有多名教师的课备受领导好评, “利民二中老师的课能达到让学生应知尽知的程度”, 市教研院领导如是说。我本人也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哈尔滨市教育家式校长。课改为我校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

课改打造了一个成绩卓著、响有盛誉的农村学校。5年的时间, 我校规模逐步扩大, 在校生达到1 714人。办学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地方课程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 市德育工作、中小学体育教育先进单位;区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标兵单位等四十余项殊荣。办学声誉显著提高, 学校先后得到了多家媒体和报刊杂志的关注和报道。近两年, 前来考察学习的学校几十所, 教师千余人。课改经验辐射区内外的多所学校。

上一篇:一样下一篇:桩基检测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