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真之美(共5篇)
生命的本真之美 篇1
反思:真的需要“亲密无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 如同一缕春风拂来, 给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盎然生机, 其增强了直观效果, 激发了学习兴趣,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于是乎, 多媒体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成了公开课中的一道“特色风景”, 成了常态课中的一道“家常菜”。热闹、掌声、振奋之后, 不禁陷入静静沉思中: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多媒体下的高效语文课堂吗?
我们必须看到多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笔者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课堂, 发现滥用多媒体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
一、长时使用, 伤害学生视力
笔者听过很多课, 课上老师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课件成为了整个课堂的生命线, 40分钟, 学生始终围绕着多媒体课件在转, 各类视频强烈刺激着孩子的眼球, 长期以往, 严重伤害学生的视力。
二、拿来主义, 扼杀学生想象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经常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目性, 在设计课件时应有所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课件, 也不是别人的课件都适合自己的课堂。如何准确地传授知识, 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都不是靠多媒体手段能独立完成的。
三、预先生成, 缺少课堂灵动
喜欢“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气, 充满活力。教师灵活地教, 学生灵活地学, 教师教得灵气洒脱, 学生学得轻灵自在。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首绚丽的诗, 应该是一篇跃动的散文。可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压抑、沉闷。
四、人机对话, 削弱教师魅力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师生、生生面对面地交流, 不仅要用文字, 还要用语调、体态、表情来生动地表情达意, 这样会更亲切, 更具有感染力。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 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 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滥用多媒体正是缺少了这种面对面对话时的那种亲切感, 那种心领神会。
五、远离课本, 丧失语文韵味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它能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思, 而多媒体的不恰当介入, 却使这一空间缩小了。正如许多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后, 总会给人留下遗憾一样, 一旦被固定成屏幕上的一个形象, 那肯定会失去原著的魅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为了追求生动、形象, 课件中汇集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 力求达到“真实再现”, 使得课堂上学生捧起书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以前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的冲击下似已如日薄西山。再者, 如果学生一味接受这些直观刺激, 又如何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呢?
探求:适时使用, 距离产生美
多媒体教学, 问题多多, 如何使其摆脱目前的尴尬的处境, 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自觉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本人结合自身实践, 积累所得, 整合提炼, 感到要想让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发挥最大功效, 就要掌握“度”, 做到适时使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兴趣时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语文本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 与生活同在, 色彩斑斓, 但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 思维更加活跃。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拓宽视野时
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尽在“辅助”二字中, 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 知识的盲点, 思维的堵塞处, 情感的模糊处。它的使用, 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 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 从而形成教学的增长点。
三、只缘身在此山中:再现情境时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与教学情感相符合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认同感, 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中, 放飞心灵, 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激活想象时
语文是一门需要想象的学科, 也是一门能为学生提供宽阔想象空间的学科。学生的灵动来自丰富的想象, 语文的飞翔, 也要用想象作翅膀。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 采取各种手段, 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难点时
教学过程中, 总会有一些难点需要学生靠抽象思维完成的环节, 教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讲解, 而学生可能还听得云里雾里, 不得要领, 这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来突破难点。
展望:洗去铅华见真章
有效地使用多媒体, 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多媒体给语文课堂送来了缕缕清新的风, 但一定要慎用, 用在“七寸”咽喉之处, 让多媒体与我们的课堂留有适当的距离, 还原其本应有的作用, 让语文课堂不再浮躁, 真正实现“洗去铅华见真章”。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然而, 由于部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和避免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些不利因素, 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 导致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
关键词:适时使用,距离之美
生命的本真之美 篇2
在“”中,有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初期便自杀了。他的理想隐藏在音乐中,音乐便是她心中最为神圣美好东西。当风暴袭来,心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他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也许有人对此不解,认为如果她或者抗争更能有效果。可是,他的理想破灭了,再没有支撑她的东西了。这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维护理想而以死抗争,这是对生命的坚守啊!人可以没有生命,但不可以没有理想,更不可以没有对生命的坚守。
一代豪杰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他最后却在敌人的包围中自刎而死。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渡河到江东。有些人说他傻,他大可以“过江东”卷土重来。可是,他的理想破灭了,他的人格被破坏了,他没有脸面再回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他宁愿自刎也不愿违背理想和人格,这是为了维护理想、人格而以死抗争,这是对生命的坚守!这样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敬重他呢?
家喻户晓的诗人陶渊明在官场不得利,他选择全身而退,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并没有像项羽一样以死抗争,但他也在维护着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也同样在做着对生命的坚守!正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位维护理想,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就算再穷再苦,也要做到对生命的坚守,也获得了那珍贵的自由闲适。
对生命的坚守,是生命的灵魂。
生命的本真之美 篇3
关键词:牧溪;禅画;造型;空间;笔墨
南宋画家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今四川人,杭州西湖长庆寺僧,擅作龙虎、人物、芦雁、枯淡山野,其画笔墨简洁洒脱,颇具禅意,对日本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牧溪在文人画一脉中评价并不高,元代画史著作《画继补遗》中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
日本人把牧溪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日本现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于1975年12月在德国科隆进行的德语演讲中,对七个世纪之前的这位异国故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却将这些包容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的,是很有诗韵的。可见,在东山魁夷看来,牧溪的真正知音是在日本。
牧溪的画被归为禅画的范畴,禅画不同于文人画,不拘泥于笔墨或气韵,将生命的解脱视为最高存在意涵。一切存在现象都是生命最纯真的现实界的烙印。牧溪的画作中我最喜欢的是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经典之作《六柿图》,相对其它禅画以禅意直接挥写生机勃发的万物,《六柿图》似乎理趣更厚,更能体现禅者的无心,作品因无心而动人。
一、造型
牧溪的绘画多是在描绘常见的景物,景物平常简约,且素静质朴,虽是平常之物,牧溪却能表现出其中的不平常。正如禅家所言:道无处不在。禅师有闻钟声悟道,有嗅梅花悟道。又如唐代青原行思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牧溪的《六柿图》可谓做到了于平常之物画出不平常,以最简洁的画面语言,最单纯的表现手法对主题与意境做了最充分的表达,与极少之中体现出极大的丰富性。法常的《六柿图》,选取生活中六只不同造型的柿子,有扁的、椭圆、有高身饱满的,也有近似方形的,无一造型相同。物以圆为物的基本形,以六个近似圆的造型描绘柿子,并在六个柿子中无意间隐藏玄机,暗喻禅理。(圆表示无缺,无始无终,禅宗以智慧追求完美、圆满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林谷芬先生认为,牧溪的《六柿图》最能体现禅者的无心,因无心而动人。从牧溪的《六柿图》中不难看出,虽然造型、构图简单,题材平凡,却赋予极深的内涵。《六柿图》构图中将五个柿子放在一条线上,而另一个,则在线的下方,六颗柿子,饱满厚实,排列错落有致,平淡自然,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禅机。在它们之外,宣纸上别无一物,既无题字,也无落款,只有大片的空白,像天空一样的白。整幅画面,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恬静天真之美。
二、空间
禅画一大特色是布局留白,经常是画面只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不等,而空白不画,那种空广的感觉可让欣赏者的心灵有回旋的余地。往往画面空间不画的比画的更可给人无限遐思。在画与不画之间,表现出佛法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取不废,圆融无碍。所以,禅画留空白,不只是一张画面的布局经营位置罢了,它的背後在弘扬佛法,用意要众生破迷开悟。
从牧溪的《六柿图》中不难看出,画面三分之二是空白,只有下部横排画了六只柿子,他用柿子本身的墨色浓淡变化,体现柿子之间空间位置及其的前后关系。而画面中空白部分并不是物理与视觉空间,而是牧溪的心理空间。以无限的宇宙空间表现出牧溪的心理空间。该空间运用了虚实、色空有无等观念予以呈现,以柿子存在实有空间,映照出柿子以外的虚无空间,以色观空,以实观虚。《六柿图》中牧溪画得柿子,虽然没有桌子,只有虚空,而桌子的承托作用是呼之欲出。画中也没有背景,完全是空白,以无限为背景,无中有用,把禅之深奥皆置於此,使观者傲游其间而为之顿悟。以禅宗的思想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在画面中呈现一种空灵的境界,给予人们“无中万般有”的启示。
三、笔墨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上深受佛理影响,宋元以来禅画的风格在笔墨上,寥寥几笔,墨气笔力,朴质洒脱,神韵情趣。牧溪的《六柿图》用笔写出心中丘壑,一笔不拘直指心源,不拖泥带水。画中横排画柿子六只,以简练的笔墨直取事物之天性,不求繁杂,果柄则用浓墨隶书的笔法,无论转折、点化,都富有書法的古意。在使用绘画工具也不拘泥于形式,多用蔗渣、草结蘸水墨,随意点染。牧溪承继了梁楷的减笔法,寥寥几笔,写出心中丘壑,写出其精神内涵,把写意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
牧溪的画几乎不用色,纯用水墨。墨黑为众色之合。墨与默通。默,黑也。牧溪借墨色,表示静默,拙朴木纳,由静默接近自然本体。牧溪《六柿图》中只使用水墨,但却画出六种不同颜色的柿子。首先他以大笔墨侧笔涂抹,运用墨色浓淡的不同留出光影,画出了其中的四颗,最黑最大在中间,其它三个各有不同的色彩变化。另外最左及最右的两颗,则是运用了不同的淡墨钩边,因对比,其白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使我们感到是两个不同颜色的柿子。
在这幅画中六个柿子六种墨色,最亮的与最暗的两只柿子分开得很远,明暗居中的柿子将其连贯起来。由此可见,六个柿子不同明暗值使观赏者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质量。古人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五色的意思是很多颜色。牧溪的六柿图可以说是墨分五色的最佳典范。
四、结语
宋代牧溪绘作品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而画中透露出无限的禅机。在牧溪的众多作品中,以《六柿图》最为后人所赞赏,并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经典之作。正如李霖燦所说:“宇宙可以过去,但艺术家笔下的这几枚柿子却会万古长存。每一个观众都会一见不忘,留下永不泯灭的印象,这正是人生短艺术长的最好注脚。”牧溪的《六柿图》体现禅者的无心,因无心而动人,虽寥寥数笔,却贯注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于物象的外在特征,这就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写意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建融.法常禅画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史宏云.牧溪水墨画的东传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8(12).
[3]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J].大众文艺,2011(18).
基于学生需要赏数学本真之美 篇4
一、情景再现的需要, 呈现数学问题的实景美
小学阶段, 很多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 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 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有一定障碍, 而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 体验中学数学, 体验中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体验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显得富有意义。在此, 两个物体的运动 (相遇问题) 包含的要素多, 主体活动富有趣味, 学生在情境再现中看到了数学问题回归真实场景之后的一种实景美。这种本真之美能带给学生画面感, 从而达成直观理解。
1.呈现例题审题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 (图上标注了小明的行走速度为每分钟70米, 小芳每分钟行走60米) , 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男生读题, 女生聆听。
师:这题图文并茂, 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要我们求什么?
师:在这里, 4分是什么意思?
生:4分指小明和小芳同时出发到相遇, 小明走了4分钟, 小芳也走了4分钟。
2.情境再现, 体验要素
师:这里有两个人在运动。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情境再现, 模拟一下两人运动的情况?
师:如果我们用这面彩旗代表学校, 学校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呢? 谁来扛彩旗定学校的位置?
师: (如果一次站对) 现场采访一下: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在这里? (如果调整后对) 还改吗? 为什么最终坚定地站在这里?
生:因为小明速度快, 走相同的4分钟, 小明走的路程多一些, 所以彩旗应该离小明远一些。
师:他们相遇了, 看了两人模拟的情况, 请你对照出发前、运动中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两地、同时、相对、相遇) (运动中还要注意匀速前进;小明快, 小芳慢;同时到达学校)
师:根据这些注意点, 请小芳、小明再来一次。各就各位, 预备, 出发!
在这样的场景中,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积极投入学习与思维活动中。从第一次粗糙的情景再现, 到思考后实际问题中要素的提炼, 使第二次情景再现走向精细, 实际问题本身的实景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内在需要, 美的场景让数学问题本真的特征清晰明了。
二、几何直观的需要, 展现数学学习活动的层次美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有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在前面情景再现的基础上, 学生体会到题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达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画线段图。这是对解决问题产生的本真需要, 而画图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要表达题中所有信息, 要做到精准, 由此数学活动的铺展呈现出粗糙—再加工—精细化的特点, 数学活动的层次美自然铺展。
1.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 在模拟体验中, 我们发现这题包含的信息很丰富, 那么, 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呢?
师: (如果学生谈到画图策略) 画图, 你的印象中是什么图?
师: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策略来整理信息, 一种是列表策略整理, 一种是画图策略整理。不过列表整理对同学们来说太简单了, 我们一起来整理, 好吗? (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
师:用画图策略整理信息有一定的挑战性, 我们要把题中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图上, 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请同学们整理在练习纸上的对应位置。
2.反馈画图策略
呈现线段图, 评价优点和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 (可能出现的情况:文字标注条件, 没有平均分;相遇点搞错;平均分出错;图较好, 但标注不全。采用比较策略, 先呈现没平均分的, 再呈现平均分的。 )
师:请看这幅线段图, 请你评价一下。
师: (两张放一起) 请看这一张, 和前面那张对比一下, 有什么不同? (把各自行的路程平均分了) 平均分后好在哪里? (既能看出速度, 也能看出时间)
师:请同学们修改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同学们画的线段图, 有的画得比较粗糙, 有的画得比较精细。通过交流我们修改了线段图, 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来画这张线段图。
师:同学们, 这就是一张完整的线段图。这张看似简单的线段图有没有包含题中所有的信息? 说说看。
师: (小结) 一张看似简单的线段图, 却包含了题中所有的信息。现在, 如果去掉题目文字, 只留表格和线段图, 解答这题, 你行吗?
探索的历程是曲折的, 在粗糙、对比、修改、精准的层次推进中, 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 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探究寻理的需要, 发现数学思考中的思辨美
好奇、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行为, 但在实际学习中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同时需要一定的思辨激起思考的强烈欲望, 在探索与思辨中, 数学思考中的思辨美才能彰显。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线段图能反映出题中的所有信息, 优于列表策略;在解答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能自觉看线段图解决问题; 在反馈分析时, 通过线段图一一表征思路, 充分彰显几何直观的作用;在列表策略与画线段图策略的比较中, 体会画图策略的实际价值。其间, 对算理的探寻, 对策略的比较, 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思维渐渐走向深刻。
1.解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列式解答, 如果你已经有一种方法解答了, 想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解答。请做在练习纸的对应位置上。
2.反馈
呈现两种方法:
70×4+60×4 (70+60) ×4
师: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 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反馈方法一:70×4表示小明走的路程, 60×4表示小芳走的路程, 280+240表示一共走的路程。
师:谁能边说边做动作, 对照线段图表达思路。
反馈方法二:
师:70+60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乘4?谁能把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为总路程里面有4个速度和, 所以要乘4)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请小明、小芳到线段图上来走一走,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请两位同学上来, 提个小要求, 这次要一分钟一分钟地走, 我说1分钟停, 你就要停在1分钟的位置, 明白了吗? 小芳、小明各就各位, 预备, 出发! 1分钟停回头看, 走了多少? (1个速度和 ) 继续 , 2分钟停 (2个速度和) , 3分钟停 (3个速度和) , 4分钟停 (4个速度和) 。
师:让我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再来清晰地看一看。 (多媒体一分钟一分钟移下)
师:的确, 总路程里有四个速度和, 所以要把速度和乘以4。
师:同样, 谁能用手势做动作表示这种方法的思路? (其实这种方法是走1分钟算1分钟, 走到哪里算到哪里)
师: (比较) 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一样吗? (不一样, 做手势表达思路)
师:两种方法各有道理, 算式上又有什么联系呢? (算式完全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3.比较小结
师:同学们, 回顾一下, 在整理信息时, 我们想到了列表整理和画线段图整理, 那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你们是看线段图解答, 还是看表格解答呢? (举手表决)
师:看线段图的多, 也就是说在这里, 线段图更有用, 更好!那么它好在哪里? 请你好好地夸夸画图策略, 说说画线段图有什么好。 (小组讨论, 反馈中加强与表格的对比)
师 (小结) :画图策略不仅能表示出题中所有的信息, 而且借助图还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画图策略好不好? 画图策略真好!
追求教育的本真 呵护生命的幼芽 篇5
——赴临沂20中学习日记
最宝贵的机会是学习的机会
201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天气 多云
“我跟你说个事啊,你可不要太激动。”年级部主任卖着关子和我说到。“什么事?”我满肚狐疑。“激动”一词让我一时难以分辨这接下来的消息是好还是坏。
“这个周末学校安排我们去山东学习„„”汪主任的话虽没有让我“喜出望外”却足以激起我内心的波澜:万万没有想到我也获得了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 „„
时光飞逝,急速的!眼下,我倒已经是入住在沂州府宾馆了!虽然在路上驰骋了一天,但并无半点劳累之感,满心的是对明日学习的期待,是对开拓眼界的期待,是对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的好好把握„„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在“课改”的大浪潮下,这个观点多少被一些人给否定了。我们所践行的“学本课堂”就是主张教者和学生皆是学习的共同体,但也没有漠视“教师”要“充满导学智慧”。
一个学富五车、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定能引导出一个理想的、与生有益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绽放生命活力,散发青春风采。教学的方法、技巧固然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可学可借鉴的,然而教者的个人魅力、知识底蕴、教学艺术是学不来也借鉴不来的。这是一种智慧之花,开在“时间”之茎上,长在“内力”的土壤里。
希望此次的临沂之行可以收获多多,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积累闪亮的智慧之光!
聆听报告 珍藏点滴收获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天气 晴
“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临沂20中现象’首期全体验式高研班暨全国教师高级研修基地的挂牌仪式”
当大屏幕上赫然出现此次活动主题时,心里蓦地升腾起一缕庄重严肃之感。这情感源于对刘校带着我们9人团队驰骋600余公里来取经学习的崇敬与感激;也源于对这次远行学习的重视与珍惜。
今天主要是听了天津市教育研究院陈玉亭博士和北京市清河中学孙玉柱校长以及临沂20中姜怀顺校长三人的报告。报告中,难抑激动之心,思绪翻腾,获益良多。
陈博士,《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这里面,陈博士提到了教师的“内力”一说。她把教者的“成熟”比作武侠小说中的“内力”:“当‘内力’达到一定厚度,任何招式都可以从容使出来,并能随环境改变而自创招法,妙手天成,变化无穷。真正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你看得懂却模仿不了——原因就是,你只学了他的招法,却没有他的内力。”
说得多好啊!我们虽可以借鉴他人之法,但他人深厚的知识底蕴、智慧的教学艺术能借鉴来吗?不!不能!
我们该思考‘内力’何来?除了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除了备课上课的精心准备,除了对待学生的观察关爱,除了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除了叩问内心的叙事反思,最重要的,应该是永不停止的读书学习,应该是潜心钻研的学科探索。
读书,提高眼界;探索,铸造品质。只有这才是形成我们教学艺术的不竭源泉和无尽动力。
“研究学科精神,培养思维能力”,陈博士的此项建议,我深信不疑。每一门学科都有他的显著特征,它是我们选择教学方式的灯塔。语文课,就该情飞扬,志高昂,灵秀生动;数学课,就该讲逻辑,论严密,智慧相撞;思品课就该知廉耻,懂荣辱,深华生命;历史课就该看成败、知兴替,明鉴得失„„课堂风采,岂能一以贯之?
姜怀顺校长的一首《永远和童年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密切关注学习者,了解他们,遵循生命规律进行教育的有思想的齐鲁名校长。这使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让山区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孩子是生命的幼芽,而我们追求的本真教育不正是用生命呵护生命的成长吗?
姜校长提出的“价值引领”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行为的源动力,实践的追源地。“宽容是一种疼痛的过程”“评比成为老师的绞肉机”等生动形象的观点说法让我们耳目一亮,也许“施以个性关怀”的确可以让人温暖,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温暖了人的心,自然点亮了希望,促成了行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这样的精神洗礼真好!
听苗凤珍老师的课有感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一
天气 阴
今天,终于是真切地走进课堂了。如果说报告是你的理论奠基,那么,课堂则是你的实践领悟了。
早晨,虽然由于路线不熟走错了路耽搁了点点时间,但精彩依然没有错过。《孔乙己》,鲁迅先生的一篇有名的小说。小说的学习不外乎抓住它的三要素即可,但,说实话,怎样才能达到你预期的效果,怎样才能营造氛围引人入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生命、提升生命,这,不容易!
学科精神的体现,个性思维的发展。我想,这就是我对苗老师课堂的核心评价。
首先是个性的整体感知。学生们众说纷纭孔乙己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迂腐”“善良”“用手走路”等等都是学生的热腾腾的,刚出“颅”的第一想法。
接着苗老师示范解读。从词义、表达效果、前后文对比、课内外对比四个方面解读她自己对印象深刻的“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的个性理解,要求学生们从“手”“脸”“语言”“嘲笑”中选择其中任意一个 “原点”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既抓住了要领,深入文本,细化文字,又做到了全文联系,前后贯通,真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总结主旨和拓展延伸方面,苗老师是利用一个又一个的巧妙设问引生入胜,给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巧妙的板书更是让学生从课本看到“历史——今天——未来”的车轮滚滚向前,让学生的认识得以拓展,价值观得以引领。
更值得借鉴的是,苗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句名言警句般的话语自然过渡,诸如“开卷有益,小说发表近百年,给不同人不同的记忆”“边读边思的神情是最美的神情”“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那么你的阅读感受呢?”“读一篇好文章,就是在滋润自己内心的心灵”„„这些话语让课堂环节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也让你叹服她灵动的教学语言。
她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精神。学生独到的见解,流利的口语表达不仅是课堂的靓点,不也正是苗老师课堂成果的最直接证明吗?
后记:
【生命的本真之美】推荐阅读:
回归生命的本真11-16
本真教育的回归09-04
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09-10
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论文06-11
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09-19
教育本真不倦的追求08-26
生命之美06-14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09-24
本真追求05-18
简约本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