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9-24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11篇)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真是自然存在的,绿色的形态。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形态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教育成效。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式加减运算时可引入如下随例:

①计算:

对于①可能有学生逐项计算来求结果,对于②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深入。教师可先告诉结论,让学生产生这么复杂的算式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逐项分解写出详细解答。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由于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实践就是解答、思考、演算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题海战术”断不可取,以下方法尽可一试。

1、归类选题,举一反三。

例2(1)125×125×125×……×125[100个25]积的尾数是几?

(2)(21×26)×(21×26)×……×(21×26)[100个(21×26)]积的尾数是几?

分析(1)因为个位5乘5,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以不管多少个125相乘,个位还是5;

(2)每个括号里21乘26积的个位是6,我们只要分析100个6相乘,积的尾数是几就行了。因为个位6乘6,积的个位仍然是6,所以不管多少个(21×26)连乘,积的个位还是6。

当教师处理完例2后,学生仿照例题便能独立迅速地完成以下变式练习:

①,21×21×21×……×21[50个21]积的尾数是几?

②,1.5×1.5×1.5×……×1.5[200个1.5]积的尾数是几?

③,(12×63)×(12×63)×(12×63)×……×(12×63)[1000个(12×63)]积的尾数是几?

归类选题,抓住重点,举一反三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

2、引导联想。联想是由感知、想象或思考某些事物而形成的这些事物表象间的联系所引起的其他的表象或思维。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数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即可以促进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有人说1米等于1厘米,其理由是:1米=1分米×10 =0.1米×0.1米=0.01米=0.01×1(米)=1(厘米)

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当然不会相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第二、第三个等号不成立即1分米×10≠0.1米×0.1米≠0.01米。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1个平方单位和1个长度单位中“1”有着本质的不同,即长度单位与平方单位不仅概念不同,而且进率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联想,学生会很快掌握平方单位与立方单位的异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不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就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加速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逆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概念法则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运算法则的熟练应用,仅靠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来源于问题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的互逆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素材。

2、注重公式的逆运用。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在数学上不少公式是由已知知识逆向思维,通过猜测并验证而得到的,解题中,一些所谓技巧和灵活性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紧扣在教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2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欲

初中是学生创新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 所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变得重要起来, 而创设情景的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教学法。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的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 产生的新问题, 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又或者可以采用实验、多媒体的形式, 直接展现化学中种种神秘的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没有空气生物就不能存活?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使生物存在?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基本了解空气的物质构成, 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也能从这些问题中举一反三, 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化学问题,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打破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固定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存在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二、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指导,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老师就应该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 使不适合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固有的思维中剔除。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样能够将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采用直观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硫酸等强酸性物质的脱水性, 教给学生防范化学伤害的方法;其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来展现化学中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受到核污染的地区的图片, 让学生深切的感受。以及实验教学法, 我们可以利用铁与硫酸铜实验来观察,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隐蔽在实验现象后的重要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 用来放入硫酸铜的铁钉是否光滑? (2) 铁钉尖是否需要朝下放进试管中? (3) 铁钉表面覆盖的一层红色物质是什么? (4) 溶液为什么会由原先的蓝色变成浅绿色?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可以极大提高观察的效率。

三、通过联想和习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唯有想象力丰富, 才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但是这里的想象并不是说可以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 这里的想象需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扩展延伸开来, 发散学生的思维。其次就是多做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就是习题演练, 教师在教授完新知识后总会停下来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习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 是最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比如统一类型的题, 通过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或者将一个习题的解题方法运用到其他的习题中, 这样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前奏,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还原氧化铜中计算最后得到的铜的重量的题目, 就可以根据未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不变来求解;还可以直接计算出生成的铜的重量;差量法;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求解。从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习题中至少有三中不同的解法, 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通过各种解题思维的灵活运用,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能够拓宽、深化解题思路, 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会的创新思维, 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利用化学中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以及化学中存在的各种神秘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只可以利用直观、联想、习题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可以使用挂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化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目的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而是只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介绍了集中能够在课堂中增加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 在教师的教学中, 远不止这些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望教师能够积极创新, 真正把化学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园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并总结出了几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统华.浅谈创新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教育成效。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式加减运算时可引入如下随例:

①计算:

对于①可能有学生逐项计算来求结果,对于②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深入。教師可先告诉结论,让学生产生这么复杂的算式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逐项分解写出详细解答。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由于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实践就是解答、思考、演算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题海战术”断不可取,以下方法尽可一试。

1、归类选题,举一反三。

例2 (1)125×125×125×……×125[100个25]积的尾数是几?

(2)(21×26)×(21×26)×……×(21×26)[100个(21×26)]积的尾数是几?

分析 (1)因为个位5乘5,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以不管多少个125相乘,个位还是5;

(2)每个括号里21乘26积的个位是6,我们只要分析100个6相乘,积的尾数是几就行了。因为个位6乘6,积的个位仍然是6,所以不管多少个(21×26)连乘,积的个位还是6。

当教师处理完例2后,学生仿照例题便能独立迅速地完成以下变式练习:

①,21×21×21×……×21[50个21]积的尾数是几?

②,1.5×1.5×1.5×……×1.5[200个1.5]积的尾数是几?

③,(12×63)×(12×63)×(12×63)×……×(12×63)[1000个(12×63)]积的尾数是几?

归类选题,抓住重点,举一反三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

2、引导联想。联想是由感知、想象或思考某些事物而形成的这些事物表象间的联系所引起的其他的表象或思维。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数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即可以促进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有人说1米等于1厘米,其理由是:1米=1分米×10 =0.1米×0.1米=0.01米=0.01×1(米)=1(厘米)

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当然不会相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第二、第三个等号不成立即1分米×10≠0.1米×0.1米≠0.01米。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1个平方单位和1个长度单位中“1”有着本质的不同,即长度单位与平方单位不仅概念不同,而且进率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联想, 学生会很快掌握平方单位与立方单位的异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不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就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加速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逆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概念法则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运算法则的熟练应用,仅靠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来源于问题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的互逆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素材。

2、注重公式的逆运用。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在数学上不少公式是由已知知识逆向思维,通过猜测并验证而得到的,解题中,一些所谓技巧和灵活性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紧扣在教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篇4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余年,教学课堂呈现百花争妍的景象,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在今天做出冷静的思考,百花争妍的课堂是否有些过火,是否缺失课堂教学必需的本真,也在探究保证课堂本真之百花争妍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 策略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和优质均衡教育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日趋活跃,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笔者置身于教学改革浪潮中,根本算不上弄潮儿,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近年来,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似乎课堂热闹非凡起来,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获取的是什么,获取得多还是少。异彩纷呈的课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真逐渐消失,如果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我们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促成课堂本真的回归,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优化组合教学媒体

优质均衡教育是近几年人们谈论的话题,优质均衡教育涵盖的教育设施的普遍优化已得到充分落实,资源性网络可以说是校校通,电子白板进入了一个个学课堂。人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人们还使出浑身解数,促使教学课堂氛围更好。但人们似乎在冷落传统教学媒体,就拿教师本身来说,电子白板上的板书几乎销声匿迹,教材文本已听不到老师的范读。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简单的按键工,学生随着电子白板呈现的教学要求实现着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的课堂能够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能够弥漫着新鲜的空气,让学生得以充分自由呼吸?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师的空间语言得不到有效传播,师生之间就像陌不相识的路边人一样。对此,我们必须提倡的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不可不用,传统教学媒体不可忽略。譬如,范读课文,我们可以播放比较规范的录音,但录音不可以处理朗读时必需的轻重缓急和相关意义上的停顿,学生只听到录音中的声音,看不到朗读者根据文本内容需要辅助表现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如果教师范读,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更能够举手投足皆表意,一颦一笑总关情。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笔者就在比较有意义的体态语言配合下,进行多重意义上的多次范读。学生听读时不但听到老师范读的声,而且看到老师范读的形,更主要的是学生感受到老师范读时传出来的情。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回归本真的教学课堂当是现代和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

二、本真课堂的回归需还给学生自主权利

现在的教学课堂着实比过去课堂热闹得多,首先因为学生学习资源丰富,给学生回答教师课堂教学感悟中的诸多提问带来了便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出一些阅读感悟的前置性预习题,学生就会立即从相关资源中寻找到答案。那课堂上只要电子白板的按键一按,那些需要学生感悟的内容则呈现于电子白板,学生一看,立即就把小手举得高高,回答出来的感悟是那样无懈可击。在小学生人人都想争着回答问题时,岂不是相当热闹?透过如此乃至其他课堂种种迹象,看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感悟?这样看似相当热闹的课堂又有怎样的本真之处?对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宁可少些这样的热闹甚至喧闹,也要多些课堂教学宁静气氛中的静态思维获取的当场鲜活感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真,因为学生真正在自主探究着,在自主感悟着。所以,平时阅读教学,我们不要用现代媒体提示阅读感悟的内容,那样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会为学生画地为牢,限制甚至僵化学生的思维。好像省了点事,也省了些力,但对学生的未来是利少弊多的。因此,平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前置性学习,大都让学生扫除一些文字性障碍,大都让学生熟读文本,不做可以让学生抄近路的阅读感悟。课堂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在充分多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行解决发现中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甚是相当激烈的争论和争辩。笔者感到学生越是争辩得面红耳赤,越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促进学生创新探究

新的发展时期,越发需要全面创新,越发需要全民创造。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的栋梁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基础性学科课程,尤其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从考虑学生的学力上考虑学生的创新创造问题。应当明晰的现实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被禁锢在学生语文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上,还在做着应试教育的事,导致一定数量或者更多学生没有能够被我们发现。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充足的机会对类似冰雪融化是什么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那学生怎能发现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又怎能产生充满创新意义之奇妙的想法。所以,平时阅读教学中一切浮面且华而不实的热闹笔者大都坚持取消,一切没有学生创新思维的简单感悟都坚持抛弃,为学生搭建起理想的创新思维时空。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再把精力花在对林肯大胜南北之战的感悟上,而是让学生得以更广泛又充分的发现。学生在感悟中获取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学生知道了他作为鞋匠的儿子的出身是卑微了一些,但建立起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行使好总统权利和权力唯一又宝贵的精神支柱。学生不但发现林肯需要这样,所有人都需要这样,当每个人都具有美好的人格魅力,整个人类是多么美好,整个世界又会多么美妙。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潜心发挥,那么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肯定没有穷尽。

参考文献: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趣。目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已深入课堂,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思索者。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探究更强烈,学习更主动。在老师正确引导下,电教媒体可以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从而点亮他们智慧的明灯。

一、听音乐学课文

对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录音学习,单纯地读或写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买了一盘彭丽媛唱的歌带,课堂上,学生反复听唱着彭丽媛优美婉转、扣人心弦的歌声,欣赏着赞美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的词句和旋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之外,有许多词曲皆美的歌,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在中国大地上》《天地喜洋洋》《我的祖国》《父老乡亲》等。学生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还得到了音乐美的享受。这与教师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组织教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电化教学手段里这是最普通的语言放音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

二、看投影学课文

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的变化结果或活动的一瞬间,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投影片,创设动态情景,让学生在看色彩鲜明、轻盈活动的投影画面过程中学习课文、加深理解课文、效果则好得多。

三、看电视学课文

不定时地组织或指导学生看电视学课文或看电视之后学课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出奇。当然,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学习顺序作适当调整。如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推出“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栏目,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收视,对重点,难点问题等作记录,上课时调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赶快学习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之类的课文,并讨论解决电视中发现的问题。再如近段时间推出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等,教师叮嘱学生各自在家中仔细收看,包括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情感纠葛及战争场面的影像等等,都要留心观看、分析。学生看后除写出观后感之外,还要通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调整教材教学顺序,抓紧学习《飞夺泸定桥》《丰碑》等,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回想电视画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事半功倍。学生由于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量大,勤于写作,因此读写水平不断提高。

四、利用VCD学课文

投影的画面虽然细腻,能清楚地展示事物的细节,可作较长时间的停留,但是它的运动性差,没有声音信号。VCD则展示了动态的影像,音质优美,所表现的一般为真实、动感强的自然事物,画面流畅,赏心悦目,可快放、慢放或暂停,还可以卡拉OK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岗》、《齐天大圣》等,分别放动画片VCD《草船借箭》、《武松打虎》、《西游记》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情绪激昂,深深地被VCD画面与音响所吸引。此时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节奏等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学课文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说比起以上几种电教手段更显优势。它既具有视听多重效果,又有互动的特点,并且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使用。

六、利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学课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利用单一的某种电教手段如学习机、语言放音机、投影仪、VCD

等组织教学,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不错,但是它们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课文,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多媒体的配备还不够普及的情况下,把多种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可使得形声统一,动静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我们在选用电教手段时,应考虑其可视性、方便性、经济等因素,使其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时效性;处理好实物与电教、投影与挂图、语言放音机与VCD等的关系,能简则简,宜短则短,能省力则不多费功,绝不为用电教而用电教,一切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地、当时及学生实际情况,尽量精选,做到恰如其分。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河北省永年县西河庄总校卢紫红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平时一点一滴就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激发兴趣;结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70-01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世纪的老师一项艰巨的工作。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平时一点一滴就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篇7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 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 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 在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 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 在学生激动不已时, 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 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 学生在台上朗读, 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 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 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 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 也正是如此, 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 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 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 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久而久之, 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 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也学会了表达, 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 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 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 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 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 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 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 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 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 谁说的答案更合理, 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 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 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 内容丰富多彩, 情浓意蜜, 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 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 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 有的说:“我知道了,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 做得并不好时, 我们不能嘲笑他, 应该鼓励他, 给他自信, 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 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 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创新思维 有效 多元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功能,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学生有着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全国基础性教学课程改革形势下,以及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整合和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策略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肩负引路的使命,在教学中如果合理的引导,就能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正确定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突出学生个体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辅助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今的环境下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比较广泛,深度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思考,只是机械的重复和反复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背景,借此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才能有效的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的关联,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初步。在课堂的教学引入中,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这就要教师“润物细无声”般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得出知识。

例如讲解两个计数原理的引入时我们把课本的导入变成生活中的问题如下:

探究1:假如同学们要去厦门旅游,大家有几种方式前往呢?

探究2:假如同学们要去厦门旅游,但是要先和泉州的张三汇合,再一同前往,那么大家有几种方式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比较高,甚至可能引发讨论,在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之后,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两种方式的差异,借此引发出本节课的重点加法和乘法计数原理。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分为相对会比较轻松,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比较自然,进而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合理正视学生的质疑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我们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逐渐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发现知识和形成知识的过程,而问题的提出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只有有效的设置问题才能合理引导学生质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考。

比如在讲排列组合有序无序的区别,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不妨设置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是劳动委员,要排值日,小张、小黄、小刘三人中人中要选两个人值日,有几种安排方法?

问题二:如果这两个人分别值日上午和下午,有几种安排方法?

从学生的回答不难发现这个问题都能给出预期的答案,因为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这个问题熟悉。

问题3: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两种排法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课堂实例,大部分学生能发现两者的不同,进而回归两种问题的求解,产生疑问这两种安排有何不同?就一部发现第二个问题多了一步上下午的区别,进而有了“顺序”的概念,教师进而给予引导和自主小结归纳。

通过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例的引入兴趣很高,也比较容易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生疑,在分析中释疑,并最终达成学习目的

再次,利用多元的课堂评价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反馈,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思维。多元的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对于课堂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给出预设的答案。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虽然不正确甚至答非所问,但恰恰是这点说明了可能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有类似的想法。它表明同学们参与了思考,积极地与所掌握的知识起了联系而得出的答案,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要正确对待,给与充分的肯定,而不是直接否决给予错误的评价,萌灭学生的思维。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解圆的参数方程时说明了圆的参数方程形式 时,有学生给出了 的答案,而教师一下带过说不符合要求,没有进一步说明。其实这里可以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说明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所给出的不同答案恰恰就是圆参数方程选择的关键,要说明选第一种形式的好处及对比第二种形式它们的差异,让学生自助发现并自行得出圆的参数方程选择。

因此,我们教师应多用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不应总是打击学生,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萌芽。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学生在学习中一点点小的进步。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并加以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学习过程中用于创新。积极的评价方式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努力发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好学生。

化学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篇9

一、理性分析“本真教育”, 创设和谐教学课堂

“本真教育”之“本”是学生, 而非教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或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这也就是说, 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往的课堂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甚至有一些老师为了体现自己的威严, 整天冰冷着脸, 不管学生的反映, 扎扎实实地“满堂灌”, 这样得教学课堂往往死气沉沉, 无双边活动可言。实施“本真教育”, 我们必须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唤醒和激发, 实行各种各样的化学教学方法, 充分活跃课堂, 比如我在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了“讲学案”、“分组讨论法”、“学生授课法”等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真正实现了化学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我还注意了“举一反三”教学, 给学生一道化学题, 让学生一题目为母体, 演变出各种各样的题目,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的衍生题进行分析易错点、命题构想、解析方法等, 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认识学习之本, 从基础抓住学生的学习动向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走入了偏、难、怪的斜路上, 实际上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应把握一个主题——万变不离其宗, 各种各样的试题、知识都是来自教材的, 化学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本”, 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 合理设计教学, 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全面提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很多原来在大学教材上的知识下移到了高中, 因此在这些知识上更应该把握住授课的深度、广度, 抓住“本”, 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 教材引入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活化能、过渡态、自发反应、平衡常数概念、焓变、熵、熵变等物理量。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 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和方式, 根据实验总结、概括出经验, 分析其物理意义。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 出现了很多新题, 也因为素材的匮乏, 涌入了大量的偏题, 我们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教材是一切的根本, 学习要从掌握教材入手”。

三、合理开展分层教学, 全面提升全部学生的智能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本真教育”,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一个班中的学生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决定了他们有着多元的发展走势。实践“本真教育”必须在学生的现有基础、资质、兴趣、潜能及理想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分层教学。就高中化学的学习来讲, 一般地说, 优秀生学习毅力强, 学习兴趣浓, 很容易接受基础知识;而后进生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自己心理上自认为在智力和毅力等方面都不及好学生, 从而害怕学习难懂的知识, 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分层教学, 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在教学中, 我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 根据学习的层次构成和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归类, 把学生按优中差不同等级分成ABC三个组, 在给全班同学一些共同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级别给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不同测日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我在实际教学中, 在安排座位时采取优中差学生搭配的办法, 以便于学生的互相交流提高。有时还要利用教室内前后两个黑板的便利, 分别讲述不同的内容。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开拓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本真教育”是探索和接近真理的教育。作为以实验为重要教学手段的化学学科来说,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回顾我国的教育历史, 回首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听实验, 或者老师做、学生看的看实验,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将学生思维限定在了老师讲的实验里, 在新课程标准下, 紧紧围绕“本真教育”, 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做实验, 并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 当然这一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对教材上的实验原理、实验室中现有的实验仪器进行浅显的分析,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创新, 这一创新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化学实验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化学实验做到有效和有趣, 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带着实验现象去思考, 带着问题去观察, 必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开的今天, 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 从以往的教育来看, 我们的教育被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深深遮蔽, 学校处于一种脱离生活, 忽视生命, 应付升学的“背本离真”状态中。要想使教育回归本真, 就应当让教育打破原有的传统的弊端, 回归生活, 创设和谐活跃的教学课堂, 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人格健全、活力四射、精神向上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怎样上好高三化学实验课》.张秀锋,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1

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 彰显有效 篇10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 数学内涵多一些

新课改以来, 情境创设似乎成了教师顶礼膜拜的情节。的确, 数学教学情境化, 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化、趣味性、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这是数学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 华丽的情境, 却会淡化数学的本来面目。我前不久听到的这样一课, 取“倒数的认识”中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习之前,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听好游戏的规则:我说一个词语, 你们把词语颠倒说。

师:蜜蜂。

生:蜂蜜。

师:来到。

生:到来。

师: (出示汉字士、呆。) 我国汉字结构优美, 有上下、左右……结构, 你知道这些汉字的倒过来或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

生1:“士”字倒过来应是“干”字。

生2:“呆”调换部首是“杏”。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 你们敢挑战吗?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

师: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

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 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 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它蕴涵了多少数学问题, 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习之后, 少数学生把“6”的倒数写成了“9”, “4.27”的倒数写成了“7.24”。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像这样虽“外表华丽”的情境, 细究下去却是如此, 所以创设情境要谨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从课堂整体入手, 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 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也让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凸显实效, 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 思考感悟多一些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 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但是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 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更有的教师往往游离教学目标, 脱离文本, 让学生信马由缰, 漫无目的地去“探究”“发散”, 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课程化, 使自主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 也致使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一位教师先复习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再出示例题23-7,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各组学生都能从13-7=6中推导出23-7=16。该教师接着让各组代表借助小棒说说各自的想法, 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还差4, 就从20里取出4得16。有的:个位减7不够, 就从20里减7得13, 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3得16。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 就从20拿出10变成13-7得6, 剩下10再加6得16……教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 最后又让学生用说出各自喜欢的方法并交流……教室里又是人声鼎沸, 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局面。可是, 在上述案例中, 我们看到的全是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合作交流, 就是不见教师的有效引领, 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 透露出的更多是浮躁和形式化倾向, 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 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 使自主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 只会造成徒有其表的热闹。《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 能力提升多一些

课程改革以来, 动手操作活动受到教师的极力推崇。因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操作平台、提供操作机会。的确, 操作教学令课堂增色不少, 使教学生机勃发。但在操作教学的课堂背后, 也存在着一些低效的现象。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 但应该有“深度”。盲目的操作活动会导致了教学目标的迷失、数学本质的丢失。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中“一千克黄豆有多少粒”的实践活动教学中, 教师精心地为学生准备了“1千克黄豆、杯子、带有刻度的量筒”等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师:同学们, 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呢?大家先猜一下。

生:…… (由于生活经验的支撑不足, 猜的结果五花八门)

师:你们是怎样猜的呢? (教师有注意到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师:刚才大家猜得相差很多, 大家交流一下, 可以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准确地猜出1千克黄豆到底大约有多少粒?

生:先抓一把, 数有多少粒;装一小杯子, 数数看有多少粒;量筒里装一层有多少粒。……

师:看来, 大家的方法真多。好, 下面各小组就以不同的方法一起实验进行合作探索。

顿时, 教室里炸开了锅似的, 小组里的学生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方法实验, 毫不相让。有的先抓一把还没数完, 另一个学生用杯子装了一些又倒在了一起;也有的把数好的黄豆倒进量筒里, 别的学生也顺手抓了一把放了进去……小组里怨声载道。而整个热闹的过程, 教师却总是双手交叉放在背后, 微笑地看着学生杂乱无章的活动, 好像对自己创造的激情课堂颇为欣赏, 似乎有种以局外人的姿态, 没有参与、没有调控、更没有指导。如此教学表面看起来很热闹, 实际上却是操作无目的, 学生忙了半天还不见数学的影子。我们不可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关注学生思维的进入状态。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的体会。”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1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更多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毕竟成绩就是教师考核、晋升等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观念的束缚下,教学中教师就力图通过自己的讲授而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对优生是特别优待,对后进生则横眉冷对,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荣誉的工具。不得不说,这种观念使生物教学背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让教育走向了只关注个别学生而忽视全体的极端。

让生物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让生物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面对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开设生物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个别学生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物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所服务的主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把每一个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才能在实践中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而从目标、过程和方法上对学生实施引导,也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也是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的确,教育并不是大机器生产,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个性化的育人工程。要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特点等,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而实施引导活动。以目标导向为例,基础差的学生目标就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目标就高一些。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目标制定中,对后进生只要求其能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即可,而对优生,不仅要求其能掌握,且要能概述。此外,如课堂中的提问、课后的练习等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如此才能激活学生。

二、提倡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国教育体制受封建教育体制所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以接受方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而这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一定的成绩,但因其没有在探究活动中把握知识的内在体系,故而其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不强。生物教学提倡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故而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也是尤为重要的。高中生物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生物教学要提倡探究学习,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探究中促使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课前学习为例,要注重通过目标导向而引导学生能自主地去阅读教材,尝试实验,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辅以教师的反馈,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知探究中。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师讲解的方式,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中,以非洲的角马、大象迁徙、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而引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结合教材图而引导学生分析人不同生长时期体内含水量的变化,问“人体什么结构中有水?”列举人体中有水分的结构或者物质,举出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水、自由水的概念、含量等。对自由水的作用的分析则结合具体案例而先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教师再总结。如通过种子遇水才能发芽、光合作用案例而明确水能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然后在过渡到细胞中的无机盐的探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对生活现象、经验的不断总结而形成了系统的概括,这就自然形成了知识,即知识源于生活。同时,知识也推动了人类在生息繁衍中不断的发展。换言之,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就生物科学而言,生物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医疗卫生、环境、经济等方面。然反观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却走向了纯知识传授的极端,教学中忽视了生活和生物知识的联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成绩,但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却浑然不知,更不要说应用,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让生物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把生物学习和生活有机的整合起来。

首先,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以生活素材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导入中以萤火虫发光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的主题;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结合人的衰老和死亡而对细胞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细胞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关系;如遗传相关知识学习,可就学生的遗传特征而引导学生逐一去理解相关概念。其次,在课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如“豌豆杂交试验”后为何就不能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实验呢?如“群落的演替”的学习后可引导学生对当地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如“植物激素”学习后可引导学生就地展开实验。诸如此类,通过生活而引入生物知识,通过知识而引导学生探究,从能更好地把生活和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获得更好的发展。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一些应试知识,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生物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生物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生物知识去探究生物世界,形成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能以生物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树立学生发展意识,多引导学生探究、应用,优化课堂组织方法,才能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变得更有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提倡探究,注重应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其技能。

上一篇:大话教育看了孩子的日记下一篇:河沿上的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