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2024-06-03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精选6篇)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篇1

摘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 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积累素材、交流探讨、谋篇构思, 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阅读途径,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式,主体地位,写作兴趣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过分注重作文的字数和书写, 忽略了学生在完成前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写的作文空洞乏味, 没有多少阅读和欣赏的价值, 写作前没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对现实进行描述、对生活没有自身独特的感受。这种教学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没有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全面的整合。所以老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按照新的考试大纲要求, 改变原来的作文教学观念, 让作文教学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提出:“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回归写作主体, 激发写作兴趣的思想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写作是个性的表现, 是自我的展示, 所以表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要因生活的需要说自己的话, 要因情感的产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文应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 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 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例如下面的一次材料作文写作训练:

材料:一群学生就要毕业了, 教授在最后一节化学课做了水的三态这个实验。教授说: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课, 也是最深奥的实验课, 水有三态, 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当人生的温度是零度以下, 生活状态就会是冰, 他的整个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到一百度, 生活状态就处在常态, 一掬常态的水, 能奔流进大河大海, 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一百度以上;他就会变成水蒸气, 成为云朵, 飞起来, 不仅拥有大地, 还能拥有天空, 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1、让学生寻找关键语句。学生甲“水的状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学生乙“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零度到一百度, 生活状态就处在常态, 一掬常态的水, 能奔流进大河大海, 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学生丙“当人生的温度保持在一百度以上;他就会变成水蒸气, 成为云朵, 飞起来, 不仅拥有大地, 还能拥有天空, 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2、让学生根据关键语句提炼话题。学生甲:态度决定人生高度;学生乙:保持平常心;学生丙:笑对人生, 超越自己。

3、教师点评。多数教师就固执的要在这三个话题中分出优劣。

如果我们做个大胆的教学设计,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讨论一个话题, 自主积累写作素材, 构思谋篇, 小组合作完成三篇作文, 教师会猛然发现三篇作文都非常优秀, 让你无法评出等级。我们需要思考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把写作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了所思所悟所得并且拓展了思路。从教学过程来看,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 学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重新排列组合了自己的语文知识, 反思了自己的写作素材, 但是我们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判断的能力、理性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们相互启发、共享资源, 无形中又扩大了阅读思维的空间。从知识迁移点的选取来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为日后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个性化理解和释放。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 拓展个性化写作视野, 引导他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 多看多思多感, 指导他们领悟、探讨课文中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和人生理想, 进而写出带有个人思想和个性印记的好作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当表达的主体意识得以回归时, 学生就敢于以我手写我口, 将为自己的生活和真情而写作, 为兴趣而写作, 为交流而写作。这样学生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使, 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 是联系他人的纽带, 是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写作主体的回归是一个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合乎科学规律的写作新理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篇2

生活化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之产生亲近感,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的具体、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能力。

1、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看、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时。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石块,然后分别演示把石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

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石块放进水里了,石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然后,我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石块,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溢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知识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寻找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找出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真正的学到知识。

3、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以“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问题,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让他们在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篇3

一、利用课件,让学生多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充满童趣的课件,让学生多看一看,弄清楚它们与字母在音或形上的联系,帮助学生读准音、记住形。例如,学习拼音“ɑ、o、e”时,课件上大公鸡在喔喔(o)啼,阿(ɑ)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e)在水中的倒影。我先让学生说图上的事物,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认识ɑ、o、e的音、形,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

二、利用故事,让学生多听一听

最初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四声时,很难掌握。那么,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时,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问题迎刃而解。如,教“ɑ”的四声时,我说:“这个故事是一位阿(ā)姨讲给我听的。”故事是:小兔子、小猫、小猴讨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小兔子抢着说萝卜最好吃,小猫奇怪地质问:“啊(á),萝卜会好吃吗?”小猴听了说只有桃子最好吃。他们吵了起来,谁也不服谁,就去找狮子评理。狮子说:“啊(ǎ),你们各自说的都有理。”最后,小兔子、小猫、小猴明白了道理,齐声说:“啊(à),狮子说的对,我们都懂了。”就这样,学生在故事中学会了四声的读法。

三、利用儿歌,让学生多唱一唱

四声的读音规则学生很难把握。如果你让他举起手指,边比划边唱:“车走平路ā、ā、ā,车子上坡á、á、á,车子下坡又上坡ǎ、ǎ、ǎ,车子下坡à、à、à。”学生就会兴趣十足。还有“有ɑ不放过,没ɑ找o、e、i、u,都有标在后,这样标调不会错。”像这样复杂、抽象的规则,如果利用儿歌,学生在反复哼唱中就学会了,记牢了。

四、设计游戏,让学生多动一动

在教学“b、d、p、q”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学生拿出一个半圆环和一根小棒,然后把半圆环随意摆放在小棒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分别组成这四个声母。学生亲自动手,边摆边读,反复巩固。这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只要教师积极动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索的精神, 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终身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关键首要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品德的提高,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等, 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取得进步。因此, 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其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呢?

一、必须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

1. 以自主为中心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 在全部活动中, 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教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都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换而言之, 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离开了这种认识, 也不可能产生小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2. 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其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获得创造的能力。这绝不是仅仅记住现成的结论所能奏效的。如何设计好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 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

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 能将课堂上学过的各类技能用于独立的自学中去, 实现高品位的学习。这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宝。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也是重中之重。

2. 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 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 要求学生查字典, 解决字、词、句、篇、章的一些疑惑问题, 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 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索,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 在课堂上, 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扶一扶, 让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3. 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 并且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从而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 提高自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如以疑激趣, 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 教师因势利导, 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情境中, 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一些写景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 再现书中情景。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以读激情,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4. 教给自主学习的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预习该做些什么、复习又该如何、课堂上如何思考提问等, 让他们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读懂各类文章。

三、创造机会,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创设机会,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 至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则是在学生难以言传时加以点拨。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 我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探索。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既然樟树能驱虫, 那么果园里种上一些樟树会怎样呢”“用樟树叶的汁喷洒在虫蛀的地方虫子又会如何呢”“如果把有螨虫的手浸泡在樟树叶的汁里, 螨虫会不会爬出来”等一系列非常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我要求同学课后进行分组实验) 。由此可见,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探索欲望是强烈的。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教师根本不需要烦琐讲解, 完全以一个组织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 学生思维活跃, 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篇5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兴趣 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在这充满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数学的实践能力,并获得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使他们产生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老师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时设计了学生表演、多媒体演示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情境。这来自生活的问题,加上多媒体的辅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还舍不得下课。

二、总结经验,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到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

1.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如何认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就给全体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钟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实现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視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直观操作,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活动。要加强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探究数学规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位加法”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摆小棒,从操作中得出“凑十”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留意生活,感受数学,培养兴趣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篇6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真正喜欢数学。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创始各种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数学问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在教学中,一旦把数学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请班级的“小歌星”当堂演唱一首歌,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当评委为他评分,然后让全班同学计算出他的平均得分;又如:教学“利息”时,可以把课堂变成银行,让学生模拟存钱……学生身临在现实情境中,与其说是在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兴趣大大增强。

我们只要在教学中坚持联系实际,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感兴趣,就必然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试验的口号。目前,我们的教材题材老化,数据过时,人为地编造情境,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改编教材,吸收并引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例如,教学“三至五位数笔算加法”时,可以不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天气越来越热了,小猴家里要添置一些防暑降温的家用电器,我们陪它一起到家电商城去看一看好吗?(出示商品图)一台空调:3200元;一台冰箱:2200元;一台洗衣机:820元;一台电扇:102元。请你为小猴选购两件商品,要求一共要花多少钱?算式是怎样的?因为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做题时兴趣盎然,同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其次,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教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教师要尽量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学了百分数后,可以让学生分析本班的单元考情况,分别算出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可以用米尺测出所需的数据,然后计算出教室要粉刷的面积;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当一天家,到市场去买菜,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从社会对未来新人的要求看,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数学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丰富的生活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思维天地,越是生活化的数学素材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解答,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还原生活本质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把工程应用题改编成:李军星期天去商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灵活地创造性的解答:①生A:题目没有告诉李军购买文具的钱。生B:我们可以假设李军所带的钱。列式:(30-30÷10×4)÷(30÷15)=9支。②生C:这题符合工程问题应用题的特征,可以采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列式:(1-1/10×4)÷1/15=9支。③生D:我是把它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来思考的。列式:15×(1-4÷10)=9支。④生E:我也是把它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来思考的,但思路和他不同。列式:(10-4)÷(10÷15)=9支……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四川泸州下一篇:图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