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2024-05-30

回归(精选12篇)

回归 篇1

漂亮的婴儿车里, 一个粉嘟嘟的小天使正在酣睡。然而, 其身畔却静立着一块醒目的纸牌:高考倒计时6574天。请原谅, 作为一名普通乡村学校的一线教师, 在面对网络上这样一幅“搞笑图片”时, 我却实在笑不出来, 反倒内心震撼, 由衷喟叹。

当高考成了应试教育机制下横扫华夏、无可匹敌的“金箍棒”, 当类似“提高一分, 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的雷人口号成了响彻云霄的励志宣言, 当新华社记者将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有图有真相地推到你我眼前, 当神州处处上演全民让路、警车开道、带枪“护航”的纪实大片……那之前所谓的“素质教育”、“心智教育”便无可遁形地显出了“伪”或“假”的本来面目。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非常态、非理性与非本真的教育, 让慧眼独具、善察敏思且笔耕不辍的梁好痛心疾呼: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 而非应试机器的加工厂;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 更能成人, 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人!

梁好在《回归真教育》中列举的一桩桩教学事件、教育现象, 几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司空见惯的。但难能可贵的是, 梁好并非如大多数人一样熟视无睹, 两耳不闻眼前事;或一笑了之, 今朝有酒今朝醉。梁好会主动关注, 积极参与:或迎难而上, 深入探究;或反求诸己, 见贤思齐;或犀利针砭, 秉笔直书——《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名校的气度》……从“草根”教师到教研员、专职督学, 散发着油墨馨香的一篇篇教育文章, 见证了梁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以及从未停止的成长与进步。

文章有长短, 教育无小事。如果梁好仅是就事论事, 发个牢骚, 混个虚名, 那样的随笔或时评自然会落入“人云亦云”“为文而文”的陈窠。梁好的匠心独运处, 在于其多以故事的形式阐释教育之理, 抒发教学之悟, 巧论管理之道, 并且删繁就简, 过渡自然, 不仅轻松地化繁难为浅易, 亦如风行水面, 在读者、同行们的心湖中激起层层共鸣的涟漪。此外, 梁好善于借喻造境, 看似寻常, 看似琐碎, 看似细微, 经梁好一引用、一整合、一创设, 故事便生动起来, 鲜活起来, 温暖且深蕴力量。譬如“庄稼、种子”之喻, “鱼缸、大海”之喻:譬如“跟摄影师学‘专业情意’”、走出‘毛毛虫怪圈’”、“发现每个孩子的‘五角星’”, 等等。

陶行知先生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 便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依然是分数, 若家长及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满意度依然取决于升学率等, 那自然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家庭的悲哀与社会的悲哀。梁好通过五辑佳作, 敞心扉、坦真情, 以一腔赤诚热切呼唤教育正能量, 希冀教育回归本真, 回归科学之轨。可以说, 一则故事, 便是一次深刻反思;一次反思, 便是一记震耳警钟;一记警钟, 便是一回灵魂洗礼。而这一切的基础, 自是其十年如一日的潜读细研与勤学乐思, 对语文教学名师课堂的亲身聆听与真实体验, 以及梁好自己积跬步、汇小流, 躬耕实践与积累总结的结果。

《回归真教育》读完了, 但它带给我的思考远没有结束。愿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 都能守住一颗教育初心, 做最真实的自己;远势利, 摒功利:不为浮名所惑, 不因受挫而放弃。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合力, 祛疴除弊, 教育自会早早回归健康常态, 回归科学理性, 回归本真之道。

回归 篇2

回归童真

四年级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四月份,四年级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共同制定目标、设计方案,拟出草案并交给老师审核指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发挥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小组内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式有网络搜索、报纸杂志资料搜集、问卷调查、亲友访谈,实地调查研究等。

组别和调查内容分别是:

动物组:调查动物的相关启示。植物组:调查植物给人们的启示。

自然现象组:调查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给人的启示。环境调查组:调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环。

发明创造组:调查大自然的启示给我们带来的创作设想和小发明。

第二阶段: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提出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收获及受到的启发。

第三阶段:组内学习成果展示,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第四阶段:班内学习成果展示。

1、将搜集的资料办一期关于大自然启示的手抄报。

2、写一份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书或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

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方式展开活动。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初步整理。活动成果很显著。

回归尘土 回归永恒 篇3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也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葬礼仪式。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保罗把死去的信徒称为“睡了的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号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理解“死亡”对于基督徒的意义:当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信他的要复活。基督徒是永生的,无须害怕死亡,死亡无非是进入另一个光明世界的通道。所以,基督徒的死亡应该是从容不迫而充满喜乐的。对于逝者的亲人来说,这一切也仅仅是暂时的分别而已!

这种对于死亡的理解,决定了基督教的葬礼是肃穆而不是凄惨的气氛——只是安静地追思逝者的一生对于生者的启迪,而不是嚎啕大哭地表现一种绝望!按照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死亡是与祖先的团聚,并且倡导用一种温和、中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这与基督教的理解可谓异曲同工。

《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难以及死后复活给人以启示:生命的真正目的在于精神从肉体中超拔出来,所以,基督教的葬礼仪式是本着基督教的原罪和复活的概念展开的。

基督教的葬礼仪式比较简单,因为在基督教里,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而且,基督教认为人死后需要安静,因此葬礼简单而肃穆。

基督教的葬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提升灵魂的机会——不仅服务于亡者,也服务于生者的灵魂。基督教的葬礼被看作为亲友提供了一个可以彼此陪伴以及分享逝者生命的契机:对逝者表示尊敬,将逝者交托给主,鼓励生者对基督教的信仰,向逝者亲属表达出主的爱,提醒生者死亡的必然,鼓励生者怀着永生的希望度过一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的葬礼成为出死入生的逾越庆祝。

基督教葬礼包括入殓、安息礼拜和在墓园安葬三个阶段。在礼堂布置与用品方面,以素雅的白色花材为主。而在墓园安葬时,全部以鲜花来追思。

由于几乎每位基督徒都有固定的教会聚会(团契生活),而且每间教会都有牧师或专职的人员可以协助,他们在会友蒙主恩召(去世)后都会帮忙安排后事。所以相对来说,基督徒的去世对于个^家庭的影响要小得多。

基督教的葬礼仪式和悼词并不是统一的,当然也不是随意的,一般是神职人员基于对逝者一生的理解所做出,同时还要和逝者家人商量。

主要内容包括:

宣召。意思是表达一种宣告。比如用《启示录》中的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这是对逝者所下的一个结论——逝者将回归到主,他将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到应有的结局。

颂唱。用唱诗表达安慰和期盼。

述史。即讲述逝者的生平。这是葬礼中重要的部分,主要讲述逝者生前的善行,当然要提及信仰。亲友们上台讲述逝者生平,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有时讲到逝者生前的趣事,还可以使大家在笑声中进行追忆。

读经。一般选择《以赛亚书》、《创世记》、《诗篇》中的一些章节,表达盼望、归家、安息、复活等意义。

布道。因为基督教葬礼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布道是不可少的。布道的内容由牧师决定,主要以安慰、追思为主,一般还包含关于死亡的意义的解说,提醒所有的人思考生命的短暂,生起奉献神、敬拜神、服侍神的信念等等。一般都会引用《约翰福音》耶稣的应许:“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祈祷。这是祈祷神的帮助、神的启示,祈求神垂顾悲痛和遭遇磨难的人,赐福给他们,使他们确知有复活的盼望和神的临在。例如:“慈悲的上帝,你接了(全称)弟兄/姊妹的灵魂到你那里,进入永恒、光明、快乐的所在,列于天上众圣徒的团契之中。当主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被提到空中;我们就可以一起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将永远与主同在,得享永生。求主,使我们仍活在世上的人,信仰坚固,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基督教的葬礼仪式表达了完整的神学意义。死亡是神圣的,所以葬礼也是独特的,因为只有宗教的仪式才能真正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慰!

《传道书》中说:“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一切都在自然、平和之中,回归本源!所以,死亡是一次真正的回归:肉体归于泥土,灵魂归于创造者!

房地产政策需要回归现实回归常识 篇4

笔者一向认为, 无论是中国的股市, 还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之前, 任何人都无权给它们人为地指定一个定价坐标, 哪怕是诸如市盈率或房价收入比之类的所谓国际水平参数。对于沪深股市来说, 向国外市盈率标准看齐之所以荒谬, 不仅在于其发行定价一开始就存在的错位问题还远未解决, 而且还在于非流通股走向流通对流通市场无论在流通量还是流通溢价方面至少在目前和今后的若干年内依然还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 作为支配价格的政策要素, 包括土地政策、保障房政策等诸多方面则无不受到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不同利益冲突的影响, “一刀切”的政策往往连投资和消费的简单分别也区分不清, 更不用说统一规范各地市场的千差万别了。简单的一个价格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显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极为复杂, 离开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可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事实上, 一个城市的房价水平, 常常并不主要是由这个城市的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所决定的, 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土地开发利用力度和人口流动性的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尤其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现象。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政课题组”的研究, 在当前土地开发市场政府垄断的情况下, 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土地财政不仅意味着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共事业投资的重要来源,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当地房价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许多低收入家庭, 按其实际收入的水平不要说现在买不起房, 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或许也买不起房, 但是, 一次拆迁却不仅使他们有了真正拥有自己产权的新住房, 而且有的一家子中凡是成年成家了的几代人还都分别拥有了各自的独立居室。过去若干年中的实物分房、福利分房以及近年来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限价房措施都没能解决或没指望解决的问题, 一下子就都给解决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住房分配方式, 它的特殊性显而易见。不过, 房价所反映的这笔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却并没有同统计报表上的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发生任何关系。这对于关注房价和收入比的经济学家来说, 不能不说是个重大的疏漏。

其实, 关注房价的经济学家所疏漏了的, 不只是城镇造房运动中的动迁现象。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 农民进城更是不仅改变着城镇职工构成成分的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件, 而且也是已经并且正在改变着城镇居民实际构成成分并进而将影响到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件重大的历史进程。在许多城镇, 农民买房, 不管户籍上入户还是未入户, 都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当地房价的一大支撑因素。至于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 包括外籍就职就业人员甚至外国国籍人员在内的流动人口在购房者中所占的比例, 更是早就成了一个不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当然, 在上述这些购房行为中, 居住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各有所取, 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基本上可以肯定, 即一方面他们的购房行为进入了当地房价的构成因素, 然而, 另一方面, 他们的收入来源却大多或者至少说相当程度上并未进入当地收入水平的统计当中。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矛盾。也许可以说, 正是这一统计上的相当严重的不同步所造成的矛盾, 不仅遮迷了不少人的眼睛, 甚至包括某些经济学家, 而且也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房价判断的失真。

在笔者看来, 当前中国的房价问题, 之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价格与收入比的定式来加以衡量和限制, 主要还不在于我们的房价统计或收入统计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失真, 而在于无论是什么外国的还是自己的现成的数字模型都没有也不可能真实地反映我们中国的房价运动的内在规律。中国的房价, 是一种对历史欠账的消极补偿要求和对发展进步的积极进取需求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运动过程, 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起起落落, 应该说基本上是价格运动的正常的表现, 只是由于我国在房屋分配上存在太多的历史欠账积淀, 在目前情况下, 我们的政策才有必要更多地向房屋买卖中解决基本居住需求或改善居住条件需求倾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目前放宽二套房信贷及二手房税收的政策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住房消费措施, 与其说是救市, 不如说是纠错, 只不过回归到比较接近现实接近市场因而也比较接近了公平正确的政策轨道而已。但假如我们依然只是简单地以目前的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去衡量或限制房价, 至多反映的是房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要求, 对于还历史的欠账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适应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以及相应提高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 是没有意义的。

在金融危机面前, 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房地产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链, 房地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地带动内需的增加, 推动经济的发展。就此而言, 我们对房地产政策的研究, 更多的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它对发展需求的反映。说到底, 房地产价格的走向最终是市场的事情, 尊重市场的意志才是政策的全部责任和义务所在。

回归 篇5

在Zeller平衡损失思想的`启发下,对线性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估计标准,得到了回归系数的广义平衡LS估计,并且在新的标准下提出并讨论了参数受线性约束和有界约束时的平衡LS估计和广义平衡LS估计.

作 者:柏超 罗汉 BAI Chao LUO Han 作者单位:柏超,BAI Chao(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罗汉,LUO Han(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让语文回归本质,孩子回归本真 篇6

一、要注重学习语言表达

1.教师少讲解,少提问,让孩子多读书,多思考

语言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语言的表达。在《泉城》的教学中,我先将文中描写泉声和形状的词语“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虎啸狮吼、声音洪大、声音低细、秋雨潇潇”分成两组,让孩子先读词语,并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再将词语带入课文中去读课文,这样就带着孩子一步步走进了课文。

在课文的教学中,读贯穿于整个课文的教学过程。课文第1自然段是总写,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在朗读中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词语运用的恰到好处。将文字背后看不到的美和听不到的美,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在教学课文中的四处泉时,我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泉朗读,并默读其他的几处泉,将多种形式的读结合起来,让孩子在读中去感受泉城的美丽,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不是用教师的感悟去左右孩子的思考。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我们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千万不要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实践,替代学生体验。”

2.简化教学环节,要让学生有目标意识和主体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B·S·布鲁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制订和确立教学目标,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确立方向,让我们的课堂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航线上,而不产生偏离。

在《泉城》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孩子去学习上。让孩子先自己猜测课文写的这几处泉名字的由来,然后再让孩子读课文,看看和自己的猜想是不是一样,课文又是怎样来写这几处泉的。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孩子的主体意识,也在无形当中告诉了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去学习课文是怎样来写这几处泉的。这样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目标去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注重培养语言表达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表达好不好,好在哪里?”其实这样的问题就有点太宽泛,忽视了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泉城》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欣赏珍珠泉这一段时,首先让孩子大声读这段文字,再让孩子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泉。这时孩子都能够联系文字说出“清澈”,还能联想到像珍珠。这样孩子便对珍珠泉有了第一印象,而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是在“涌”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去“听”去“看”,这珍珠泉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样让孩子在读中去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孩子只有自己感受到了文字表达的妙处,才能真正将文字的运用牢固掌握。

为加强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一个练笔环节。

济南的七十二泉,像这样的泉还有很多,比如:柳絮泉、白龙泉、金线泉等等。看到这些名字,你会有怎样的想法?

出示: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____泉。

济南最妙的要数____泉啦!

请你根据这样的开头,拿起你的笔仿照课文描写济南的泉的形式来写写济南这些具有特色的泉吧。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的规律,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不是要我们的孩子仅仅去学习书本上的几篇课文,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将有限的课堂学习运用到无限的课外阅读中去。

《泉城》这篇课文在行文构段上,有其独特之处,也有着共性的地方。首先就是它在描写四处泉的时候,每处泉都有其特殊之处,但是细细品味又会发现课文在写的时候都是抓住这几处泉的名字和特点来写的。因此在教学珍珠泉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归纳了“看名字一品词句一悟特点”这样的方法,再让孩子根据这个学习方法去自学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个自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当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去抓关键字、词或句,体会文字的魅力。

回归 篇7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徐坤的作品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有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在《奥菲斯小姐》中,女秘书阿咪在没钱却年轻的“阿兵”和年长却有钱的老板中选择了后者。而当发现自己看似穿金戴银,其实却两手空空之后,她决定拯救自己的人生。“她同时投资房贷产开发和葡萄酒制造业。她用她的固定资金指挥着千军万马男人在身边流动,效力,惦记她的男人纷至沓来,鸣攘鸣攘。”[1] (p238) 在经历了男人的欺骗与玩弄后,阿咪凭着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女性对男性的胜利。她是社会上部分女性的代表。她们在经历了感情的创伤之后,选择自立、自强,为自己挣得了金钱、地位与尊重。在《乡土中国》中的陈招弟身上,女性要求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公正的思想则更为强烈。在陈家宴请老二陈刚回到家乡的酒席上,出钱的不是任何一个陈家的儿子,而是大姐陈招弟。陈家经济困难时,出力最多的也是家中唯一的女性陈招弟。酒席中,老二陈刚和老大招弟之间的对话可看作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她跟她二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勤勤恳恳地养家,一个狼狈为奸地逃跑;一个克己奉公地孝道,一个自私自利的不孝。”[1] (p111) 在这里,男性成为了逃避责任、自私无情的代表,而女性却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这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男尊女卑”思想大不相同。女性不再依靠男人,而是与男性获得了平等的认同,这点与自由女性主义者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观点相同:女性在理性和理智能力上并非低于男性,同等的理性教育会使两性的价值与权利平等。“自由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建立能人统治的社会,以人的能力素质来建构社会,争取与男性的‘同等机会’”。[2] (p41) 社会教育以及能力的培养使女性不再是弱势群体,并不在身份地位上屈从于男权制度,获得了社会更多的肯定。

二、女性挣脱现实之后的反思与回归

在徐坤的作品中,尽管有一些自我反抗、斗争成功的女性形象,但大多数女性却在反抗意识萌芽之际又回到了原本的环境之中,这些人物大都不满于家庭、社会所带来的情感枷锁,在寻求机会挣脱之后,却最终选择回归。《厨房》中的枝子是这类女性的代表人物。枝子在年轻时不满足于自己灶下婢的身份,便毅然决然投入了商界,这便是她作为一名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正如波伏娃所说,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变成女人的。正因后天被社会赋予了家庭符号,枝子想重新回到厨房,而在新的厨房中,枝子与恋人画家松泽的地位绝非平等。“厨房并不是她自己家里的厨房,而是另一个男人的厨房。女人枝子正处心积虑的,在用她的厨房语言向这个男人表示她的真爱。”[1] (p2) 女人一旦进入男人的厨房,便陷入了被动,松泽像是掌控全局的导演,他玩弄着枝子的真情,看似置身其中,却又旁观在外。最终女人的情感在男人的玩弄面前还是处于卑微的地位,回归后的女人依旧要臣服于男权制度之下,女性的独立、自强在男女两性的差异面前显得不值一谈。与枝子命运相似的还有《橡树旅馆》中的伊玫。在平淡的家庭与充满暧昧气息的橡树旅馆中,伊玫选择了后者;在与她关系平淡如水的丈夫和带给她刺激的情人之间,她选择了情人。与情人在橡树旅馆的约会,是伊玫对现实生活的出逃,她将自己觉醒的意识放于了家庭之上。然而女性身上的家庭符号是不可磨灭的,伊玫最终也认识到情人之间没有真情实意;而丈夫却有着对家庭的奉献,对自己无私的情感。在明白了情人的不断取索与丈夫的悉心关怀后,她最终回归了家庭,回归了本属于她的女性角色。在与情人之间的单纯的两性关系中,女性显然还是处于被统治、被占有的地位,回归家庭后,女性便得到了与男性互相的责任感。类似的还有《如梦如烟》中与新职员发生婚外情后,回归家庭的女干部佩如,《狗日的足球》中因喜爱足球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平等,却在一句脏话中发现自己依旧处于男权的铜墙铁壁之下的柳莺等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在试图与男性平等而无果后,接受社会现实而回归的女性。

三、女性回归现实的原因

这些女性在经历过意识的觉醒和情感的出逃后,又选择了回归原位。她们这一系列行动的原因并不单一。一是女性尝试与男性平等的心理因现实而坍塌,自主选择回归。在《含情脉脉水悠悠》中,年轻且未经社会历练的女实习生宋乙乙是社会中稚嫩、天真的女性代表。宋乙乙是一名大学生,她的年轻貌美使她被“东方烈焰号”上的男性所吸引,进而陷入男女两性的世界。她渴望新鲜而刺激的爱情,但却不知不觉被男性掌控。而女政委倩倩早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深知男女相处的规则,是现代新女性的代表。即便如此,她依旧处在一个声势上完全超越她的男性世界。乙乙便是倩倩的过去,倩倩经过了被男性掌握的阶段,发现两性之间并无情理上、理性上的平等。每个女性都会是宋乙乙,在明白两性规则后又会成为倩倩。而不管在哪个阶段,她们都处于两性中的弱势一方。即使她们需要平等,但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的艰难使她们选择回归。二是女性本身的生理特质使她们回归。从生理上来说,女性的性别分工即为生育。与自由女性主义相对的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到压迫的原因为生理原因。“把女性从生育这一压迫她们的生理功能下解放出来,女性的处境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只有想方法消除使女性处于屈从地位的生理差异,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不再有意义,才能进而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与性别歧视。”[2] (p50) 女性具有的生育功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人类繁衍的机器,而男性则被社会认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此环境之下,女性无奈地选择了回归。三是女性较于男性更为情感化的心灵世界使她们回归。在两性世界中,男性是权力、阳刚的代表,女性则是贤惠、柔美的代表。女性在情感上的细腻包容使她们对家庭生活极为看重,即使有从家庭中挣脱出来的行为,内心却始终更注重真实的家庭关系。男人更愿意选择短时的爱情,而女人更愿意接受长久的责任。当女人在感情中像男人一样过活之后,最终会发觉自己更适合为丈夫、孩子而奉献。回归是牺牲的、无奈的。在《致张洁—恨比爱更长久》中,徐坤这样写道:“生而为女人,本身就是不幸,就是苦命。一道凄婉哀怨的母性血缘,便是我们共同的来路,而几许明亮的未来明亮的去处,却是可以通过奋争而达到…”[3] (p323) 女人的使命与责任便来自于“母性血缘”,天生的母性之爱使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含蓄而包容的,相较于男性暴风骤雨似的情感机制,女性便自然而然处于了下风。

总体来说,徐坤小说中的女性大致经历了从自我意识觉醒,到对男权制度的挣脱,再到选择回归的过程。这些女性形象包括徐坤本人并不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对待两性问题并不激进,而更为平缓、温和。徐坤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个人对女性主义鲜明的态度:不满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赞美女性独特的气质,同时又对挣脱现实的女性持回归态度。徐坤的作品不但给现代女性以独立但不冷漠,爱别人更要爱自己的启示,而且也使我们对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本质与地位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戴锦华.徐坤:嬉戏诸神[J].山花, 1996 (01) .

[2]、马相武.佞语的批判——徐坤小说论评[J].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4) .

[3]、张玉萍, 伏开莲.徐坤女性小说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5) .

[4]、陈晓明.无法超越的颓败——评徐坤的《含情脉脉水悠悠》[J].当代作家评论, 1997 (06) .

回归 篇8

一、为了了解而了解———学情了解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课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对于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 但可能参差不齐, 所以关于学生的“学情了解”显得非常有必要。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 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2) 你能自己写几个小数吗?试试看读一读。

(3) 你能将这些小数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4) 你能说说6角为什么等于0.6元吗?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回家预习, 课前老师收集学生预习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谁来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 而后从小数的意义、读写等开展教学。

【反思】

这样的“学情了解”, 预留的问题关注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所有的学习资源似乎也都来源于学生, 课堂上也能自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引入新课, 让人感觉这节课真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其实不然。

首先, 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要想能够建立正确的“小数”概念, 就必须要建立起小数与分母是10、100、1000等分数之间的关系, 而链接这两者最好的载体便是元、角、分、毫米、厘米、分米等计量单位, 因此问题设计上更应该关注这些。

其次, 预习情况的处理没有数据观。在没有学习本节课之前, 班级里有多少同学小数已经会读会写了?6角为什么等于0.6元有多少同学能够解释?这些都需要数据来支撑。建议可以列成一张表格, 如下:

一上课就出示表格,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认识到, 关于“6角=0.6元”大家学得不好, 从而能够非常清晰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的学习也有的放矢了。

所以, 教师对于“学情了解”的设计也要精心, “学情了解”不等于做几道题看几页书, 有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或者根据学习内容安排体验性的作业, 比如:学习千米时, 可以让学生跑一跑, 走一走, 来体会1千米有多长。我想, 只有科学地认真地进行“学情了解”, 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让课堂回归真实。

二、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组织没有目标

当前的小学数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教学时也会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把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所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 他准备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课堂上他是这样开展教学的:“你对小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收获、问题, 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解决哪一个?就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研究、讨论, 必要时可以咨询老师”。然后就开展学习活动。

【反思】

这样的学习活动看似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遵循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朝着“学生为本”的目标前进;却忽略了数学最本质的意义, 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学生一上来就问什么是三位小数, 就真的直接研究讨论吗?学生连什么是一位小数都不懂, 就来解决三位小数, 显然是不行的, 这样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做做样子罢了。活动设计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但这是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之上的, 学生只有理解了小数、一位小数的概念, 再来认识较难的三位小数, 这样的数学才能回归本真。

三、为了练习而练习———练习设计没有层次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用来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少讲多学”“精讲多练”。因此, 练习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

【案例】

在学习完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节新课后, 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课堂练习的:

1. 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或因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18的因数:24的因数:

2. 写出下列各数50以内的倍数:8 的倍数9的倍数

3. 一个数既是40的因数, 又是5的倍数, 这个数是几?

【反思】

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 从最基础的巩固练习、范围内倍数的写法, 到最后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 都说明这位老师既关注了知识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但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是纯知识性的, 并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训练, 缺乏层次感。首先, 第1题与第2题可以整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明白了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次, 第3题看似关注了学生的思维, 但作为新课后的练习也不是很合适。其实, 本节课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学习的思辨性。“倍数和因数”这节课, 应该关注“因数”写法中的“有序”思想, 如何将“因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写出来, 才是本节课练习设计最重要的关注点。

本真教育的回归 篇9

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 (19世纪) 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人们为了获利,纷纷追求它,并在学校中推广这一学说。……假如这门科学与国家的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门科学的功能就会发挥到极点,这种状况在现代科技肇始就已形成,直到原子武器的时代仍然如此。今天的美国突然意识到苏联在科学方面超过了它。因此,科学和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 (为此所需的人才可以说是多多益善,不计其数) ,而人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最大的物质代价。当今最显赫的人是原子物理学家,尤其在苏联(俄罗斯),这些物理学家过着惊人的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他们的生命比其他人更安全,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为了科技、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人们愿意将巨大的财力、物力放在教育上,但不论在苏联(俄罗斯)或者西方,科学价值的评价与精神价值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科技方面的事,而科技仅是运用理解能力所作的具体研究。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对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本真的教育与回归

另一种教育便是本真的教育,它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因为这种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如果只是在自然科学之外推广人文科学,那是不够的,或者再增加教学技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也是不行的。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这样就需一笔超出现今的教育经费数倍的资金,但仅凭金钱人们还是天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现存的三种基本思想

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开始谈论发展教育的基本思想问题。在此先提出三个尤其与民主有关的论点。

第一,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进行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这个民主就面临危机了。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民主在整个生活中的活力就会减弱,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在这里我们不用再谈学校里免不了的评分制度,它带来了许多弊端,并常常被误用,造成了不公正。因为每个人为的措施都有许多缺点,同时也要看我们如何自我批评和改进。)

第二,传授给青年人的教育内容包括:让他们接受古代文化和圣经传统的熏陶,掌握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民主社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另一种绝对专制的情况。在民主的国度中,自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对专制本质的认识程度,因为在科技时代新的专制是可能发生的。这一新的专制原则在其未实现前可以像病毒一样,蔓延到自由世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如果不能保待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免疫力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从人的本性来说就是易受感染的,只有借助自由的信念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战胜这种疾病。在没有清楚认识之前就要求学生具有反对各式各样的专制思想,那将是错误的。教师应在自由的讨论中回答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观点。采取强制措施,追捕审问或是思想压力直接压制的地方,反而促其生长。因为这种做法已经表明,他本身就是他所反对的专制精神的代表。

第三,本真的教育 (不同于专门训练) 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但即使完全以自然科学来教育人,也未必就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质的人。因为自然科学撇开技术上的用处不谈,主要是探究大自然的事物,人类原初的求知欲推动了认识的不断进步,没有这种进步就不会有新的发明,或者是依靠原有的研究成果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是不久之后,发明就会停止。从民主的观点看,一方面,政治本身即是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过去只局限在特权阶层的政治与教育 (柏拉图心目中的伟大理想) ,它是全民族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或者反过来说,政治铸造了教育以超政治的理性特色,其结果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看出来,政治以公开的形式进入个人的私生活中。

持不同看法的政治家认为,政治并非教育,而是少数人的专职,对此,这些人的私生活如何并不重要,而且老百姓的私生活也与政治毫无关系。政治是公开的,个人隐私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帮助政治。政治也不是沉默的民众所造成的,因此政治如要依赖于每个人的理性,纯属空想。

然而,这种现实主义是多么不实际啊!所有的政治只要它不是一时的统治手段,而是对基础的巩固和延续的话,那它必然是全民的教育。政治的存在是靠着民心的向背而决定的,即便是在选举中,这种民心也会显现出来。沉默的民众是道德精神的承担者,而所有的政治又与此紧密相关。通过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沉默的民众拥有了自己的存在。如若缺少了道德因素,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被实用政治带进黑暗的深渊。

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至此为止,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人们呼吁:关心青年人的教育!政治家要争取青年人关心政治,人们拿出大笔钱来办学校,但仍然不够。

大、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维持秩序和形式,以使世界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这种秩序和形式要符合人的兴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且能塑造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训导才有意义而不成为负担,精神的成长在书本中有记载,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完成,它比所有的物质成就更为重要。我们拥有最好的数学、语法、自然科学方面的教科书,但是历史方面的教材却成问题,尤其是缺乏现代哲学教材,即有关整体的精神与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

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枝末节之事。

1.科学与教育

在谈到教育的危机和科学扩张时,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科学是专门化的,它传授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技能,并在人的存在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通过教育,学生将成为专业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这种技能是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的进步是技术发展的条件和未来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宏伟进程,物质世界越来越被人们所掌握,无效劳动也日益被解除,因此掌握技能就成为必需。

与此相反,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个阶层,它必须是全民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发生效用) 。教育的推行有赖于民众的好学意愿,需要民众将教育看做无限广大的共同努力之事业。

2.自由和权威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

3.教与学

针对不良倾向、嬉闹和涣散所制定的工作纪律是必需的,这种纪律能控制滥用自由的任性。教育的日常生活化要求不间断的练习,否则只是空谈与欺骗。纪律是使教育这一伟大事业彰显其效力的前提,它与获得专门知识和技能一样,对教育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4.内容

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进入人的心灵之中。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作为自己的家,尤其在今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最佳翻译作品和便宜的版本,即使不懂古老语言,也是能够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的。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人们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整个的一生,正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历史

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但是这种理解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对政治思想造成重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带有必然性的,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说法,正以虚假的知识诱骗着人们。他们把可以理解的事物关联误当做因果必然性,这正是其错误的明证,而这种因果必然性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构筑物,在这种构造中总是存在着一个问题:这种自明的构筑物与真实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可揭示出的历史因果性都是个别的、多元的,在整体上从未有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可言。他们忘记了事件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既不能事先预料也不能事后把握,在历史当中突破性的发明也再引不起讶然的惊奇。象征符号、神秘体验和道德经验的起源,以及上帝的观念与神圣的秩序,这些和人类有关同时所发生的一切,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高级文化开始时,就像一个奇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快又达到了它的巅峰状况,所有这一切并不能以必然性去理解,而是我们对未来憧憬的根据。

对可辨识的必然性的意识有消极与积极之分,一种是被动的,即人不可能改变必然性;另一种则是狂热的行动,认为能与所知事物的必然运动完全合一。为了使梦想变成现实,人们不顾事实,孤注一掷,因为人们确信,通过历史的必然性将获得一切。

理解历史的另一个危险是丧失等级秩序。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评价,因人而异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理解一件历史事实与对它所作的存在判断是分不开的,因此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合理的。一切事情或是很好或无所谓好坏,正如俗话所说: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进入存在深处的永无止境的理解已接近了言说的不可知边缘。这种理解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似的理解,而是将理解朝向存在无限开放。

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轮廓,以及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的大纲自有其一定的意义,但却带来不同的形态,然而没有一个说法能说它是唯一正确的,但它们多多少少是一种综合性的看法,例如古典文化的巅峰成为教育大纲的范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而是在具体的事实中给了我们无穷尽的标准。

回归经验管理 篇10

古今中外, 动物预知并逃避灾难的事件屡屡发生,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常用“第六感觉”来形容动物的这种特殊技能。事实上, 所谓的“第六感觉”, 其实是一种感受光谱、波谱和频谱变化的能力, 而非指某种特殊的感觉。有时, 我们还会用“本能”、“直觉”等并不确切的词来形容它。这种能力我们人类同样具备, 只不过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进化”, 我们的“第六感觉”逐渐退化了。同样生活在海啸灾区, 当地土著Jarawa人和Onge人, 由于像野生动物一样预先感觉到了危险, 因而几乎没有人员伤亡。他们是否因为处于较原始的生活状态而比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人们感觉更灵敏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让我们深感忧虑的是, 人类正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所倚重的现代科技尚无法预测灾难的发生, 而我们却已经丧失了预知和躲避灾难的“本能”和“直觉”。

而今, 企业的管理者们在管理中正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自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 大多数企业主靠经验管理企业, 也就是靠自己的感性和直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使企业认识到了管理现代企业需要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技术, 需要用理性思维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从此以后众多的管理学家、企业家一直在追求着理性的光辉, 直到出现对管理科学和技术的顶礼膜拜, 一些推导严密的数学模型在各种预测和管理活动中广泛运用。正是我们对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技术的依赖, 使企业自身的感觉日益迟钝, 使管理者的直觉遭到破坏。问题在于, 我们所倚重的这些管理体系和管理技术本身就有着明显的缺陷, 各种预测技术和管理模型大多是建立在诸多 (有些甚至是苛刻的) 假设条件下的, 这些机械的预测技术和管理模型显然还无法适应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正如现代科技没能预测出印度洋海啸一样, 理性的经济学家们也没能预知这次发端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因此, 在这样一个诸多因素交相制约、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 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找回能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感知、先觉, 找回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经验管理的直觉。

经验管理, 是人们基于经验和常识的管理。在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之前, 依靠经验和直觉来管理企业在当时是实用而且有效的。如今, 当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无法应对巨变的环境时, 经验和直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经验管理将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

为了理性的回归 篇11

陆大夫的诊所里挂着很多字幅,其中一幅上写着来自南海之滨的一首诗:医学无涯似海深,方夫难求一点真;赞君练得神仙术,巧手灵针救残人。字迹清丽,感情真挚。诗的作者是一位被精神病折磨了十几年的“残人”,是陆大夫那根小小的银针把他变成了“全人”:为了表达他的谢意,他热情地写下了这首赞诗。

那天,我去拜访陆大夫,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包珍藏许久的“宝贝”绐我看,那是一封封来自五湖四海,凝聚着患者愈后的欢乐和谢忱的书信;一张张来自天南地北,展现着患者愈后英姿和深情的照片。

“这是深圳的一位小伙子,他姓吴。”陆大夫举着一张照片对我说,“前年,我到深圳讲学和开业期曾给治过病。那时,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打闹;是被五花大绑着抬来治病的;如今全然是另一个人了!”是的,我完全看不出他曾经是个精神失常的人。照片的背面还写着这么一些话:“亲爱的陆医生,我一直在想念您,更希望有到春城登门拜谢之日!”

陆大夫快要越过60岁的人生里程碑了,但他仍然精神抖擞,一身朝气。他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只要能够捻动银针,就要克尽一个共产党员医生的义务,决不能做病人的旁观者,不能一头钻进自己安身的小天地。他对我说,根据研究机构的统计,全世界受精神病折磨的人。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七左右,精神病带给人类的不幸远比其它疾病大得多,所以他要为“理性的回归”作毕生的努力。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治疗精神病和美尼尔氏综合征方面有独特建树的壮族老郎中,四十年前还是一位出生入死、临危不惧、三次受奖的“人民卫士”哩。

“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陆大夫向我追述往事时,总是充满了怀恋之情,他那一双大而圆的眼睛总是喷放着“少年春气”。

为了早日认识和掌握人的“精神失常”这种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早在1959年,陆承功就在他下放的农场那间斗室里开始了辛勤而大胆的探索:

——他的床头、床下,桌前、桌后,摆满了关于探讨精神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各种资料;每天劳动之后,他常常忘了清理泥土和汗渍,便又钻进书山之中。

——节日、假日到了,同.伴们回家的回家,赶集的赶集,睡大觉的睡大觉,陆承功便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或去拜访名医,或去山间采药,为攻克医学“难关”作准备。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手执银针,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哑门”、“风府”、“定神”……长长的银针对准穴位剌去,深些,再深些,一次,又一次,直到特别兴奋起来,特别清醒起来,或者特别难受起来……就这样,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数据。

——对于每一位患者,他既是医生,又是朋友,也是亲人。他同他们谈心,开阔他们的胸怀,帮助他们用喜悦去驱赶忧郁;他们有特殊困难了,他就解囊相助,使他们不再增加新的痛苦……

让护理回归本来 篇12

卫生部医政司郭燕红处长专程到会。通过授课、座谈, 她分明感受到了湖南人的热情, 湖南人的干劲, 湖南人对护理事业的务实进取;同时, 也分明感受到, “基础护理”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课题, 但能受到如此重视, 说明“基础护理”对我们护理工作来说, 对广大患者来讲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所谓“基础护理”, 其实是对此前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具体化表述。最终目的是要在卫生系统各级各类医院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强化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逐步解决依赖患者家属或者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问题, 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让患者得到实惠。通俗地讲, 就是把目前住院患者由家属或护工承担的基础护理或生活护理的那一部分工作, 逐步由护士承担下来。

石激起千层浪

2010年1月, 卫生部向全国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这意味着一场影响全国各医疗单位的改变正式拉开帷幕。这个活动被简称为“136工程”, 即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 通过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示范工程”活动, 到2010年底, 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30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60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与此同时,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 规范护理行为, 落实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保证护理质量, 卫生部还组织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试行) 》、《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对于基础护理的方方面面内容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说明。比如面部清洁和梳头, 就作了如下规定:

(一) 工作目标。

使患者面部清洁, 头发整洁, 感觉舒适。

(二) 工作规范要点。

1.遵循节力、安全的原则。

2.告知患者, 做好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卫生习惯, 选择实施面部清洁和梳头的时间。

3.按需要准备用物。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嘱患者若有不适告知护士。

5.操作过程中, 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需求,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 必要时涂润肤乳。

7.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三) 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 对服务满意。

2.患者面部清洁, 头发整洁, 感觉舒适。

3.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护士处理及时。

文件发出后, 3月5日, 卫生部又召开了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 对具体实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布置。

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纷纷根据各地的实际、各自的理解, 在各省市区部署实行, 而各种议论也同时出现了。

大家满意了护士满意吗?

某护理网站上进行了一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讨论, 摘录如下:

我觉得现在的护理事业走进了一个误区, 护理的专业性在被否定, 这样下去, 护士又退回到了护工的位置。中国的护理事业退回到了几十年前。中国的护理事业亟需好的领头人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啊。

这确实是一项服务于大家的好内容, 可是在临床实现好像不太完美, 要是这样护士还要求取高学历, 付出与得到相差太远。我们寒窗如苦, 学到那么多临床医学知识, 好像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做护士太简单, 简单到除了打针, 发药, 就是生活护理, 而待遇还不如病人找的保姆待遇高。现在能自理的病人请一陪护每天还要70元, 而护士完成这么多基础护理还要每天求学历, 进职称, 按国家规定中专生才650元, 大专生750元, 本科生850元。扣除三金后还没这么多。除去租房、水、电、生活费, 每月基本无收入。

我是基层医院的一名护士, 个人认为这个工程真能执行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理由:1、护士配置不够。2、农村人讲的是亲情, 生病了需要亲人身边照顾。3、后勤跟不上, 饭堂未能按治疗饮食需要配餐, 更谈不上送饭了。4、目前住院病人没有统一穿着病服, 洗衣送饭谁来做。5、涉及到收费问题, 医院要生存靠的是什么?增加护士, 医疗护理服务费不能提高, 亏损由谁承担?退一步说能提高收费病人能承担得起吗?那不是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吗?

……

综合各种见解, 护士们的意见大致在三方面:

1.实施基础护理, 是否否定了护士职业的专业性?是不是护理管理的倒退?

2.与之配套的措施是否跟进?

3.报酬与付出是否跟进?

官方的解答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

大家总认为基础护理就是简单的生活护理, 甚至有的人还在质疑, 认为强化基础护理是“重基础, 轻专科”, 矫枉过正。其实不然, 做好基础护理恰恰是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石, 是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 做好基础护理是全面了解患者、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病情状况和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医疗纠纷中的医疗事故就是由于未能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贻误了救治时机。只有通过密切照顾患者, 才有可能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和处理患者病情变化的早期反应。医生的工作特点使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在患者身边, 如果护士也不在患者身边, 照顾患者的都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家属或者护工, 就很难发现和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 从而失去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的机会, 贻误了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因此, 我们强调要加强基础护理, 是要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做支撑来从事基础护理, 没有基础护理做基石, 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也不会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

第二, 做好基础护理是落实整体护理的切入点。所谓整体护理, 就是以患者为中心, 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 满足其身体、心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患者身心照顾的需要就是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说要加强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帮助患者排忧, 减轻焦虑和恐惧,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这些工作必须渗透在我们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中, 体现在我们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做好基础护理, 不仅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空间上的距离, 更拉近了护士与患者情感的距离。

第三, 做好基础护理是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途径。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广大患者, 担负着许多治疗性工作和照顾性工作, 与患者联系密切。特别是基础护理工作, 能够为患者解决迫切需要和关切的问题, 能够为患者提供主动、全面、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感受, 更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处长郭艳红:

我们的原则是, 患者能自己做的部分鼓励自己做, 以促进康复;患者不能做的部分, 护士一定要为患者做, 而且要做好。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就蕴含了心理护理的内容, 能全面了解和观察病情, 做好基础护理, 有高度的专业化的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 不是家属、陪护可以达到的。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关于《护理工作范畴的报告》中指出:护士应当为患者提供帮助, 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和自立。护理具有照顾的本质, 在照顾患者时, 护士应当协助患者执行他无法自己完成的活动。许多照顾患者的护理活动是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在关心患者身体基本需要的同时, 护士还应当协助患者和家属克服压力和焦虑。

在暂时不提高护理费用的阶段, 基础护理也一定要做好。有为才能有位。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 郭艳红处长在湖南的讲课中, 强调“认清形势”, 以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解读下来,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已经不是能不能做, 愿不愿做的问题, 而是必须做的问题。因为对于护理行业, 已纳入了整个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甚至对于整个政府工作安排来说, 也是民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之后, 再说护士满意。当然, 作为卫生行业的管理人员, 应该尽力协调照顾到护理工作, 那却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事情了。

各地试行

长沙:

作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湖南省首推“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 以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护理, 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的经验, 为争创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奠定基础。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响应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号召, 湘雅二医院在全院73个护理单元中, 确定了23个“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试点病房将制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具体方案与措施并组织实施, 进一步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把“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各试点病房科主任、护士长将进一步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落实基础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 定期与不定期评价落实基础护理的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与改进。

日前, 湘雅二医院向全院护士发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倡议书, 号召全院护士, 对照卫生部确定的护理服务要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观念, 迎接挑战, 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 以优异成绩, 为患者、为社会、为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都:

护士除负责患者的医疗护理, 还要承担喂饭、洗漱、擦身、剪指甲等生活护理。护士坦言工作量加大, 肩上担子更重;患者表示理解护士辛苦, 如果24小时处处麻烦护士, 自己反而过意不去。陪护护工们则持观望态度, 准备“走一步算一步”。

护士忙得团团转工作量大增

昨日上午8点, 省医院泌尿外科病房, 患者陈大爷安静地躺在床上。几天前, 他刚做完手术。这时, 主管护士杨显芳走进病房, 怀里抱着一叠病历卡。见病人醒了, 杨显芳赶紧兑了一盆温水, 拧干毛巾后递给陈大爷。随后病人在床上刷牙, 杨显芳就拿一个盆子在下面接着泡沫……最后将大爷的床铺清理干净后, 杨显芳又急忙走向下一张病床。

作为护士组的组长, 杨显芳有25个病人需要负责护理, 但昨天, 手下只有一名护士当班, 这意味着她们两人要承担起这25个病人的护理工作。“平时多的时候也才3个人, 太忙了。”上午9点过, 挨个病床走完一圈后, 她们终于做完了病人的晨间护理工作。接下来轮到输液, 刚给一位患者挂上液体, 从另一间病房传出呼唤声, 杨显芳赶快跑过去, 在病床间不停穿梭。一位刚做完手术的新病人被推进了科室, 她要先去跟病人打个照面。“今天我只上了一趟厕所, 还是趁着中午吃饭的时候。”

杨显芳坦言,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 护士身上的担子将更重。虽然以前护士其实也在做很多护工所做的工作, 例如给病人洗脸、擦澡和翻身, 但如今将这些护理标准列出来, 甚至颁布了相关规定, 工作量比以前多很多。

病人护士辛苦不愿再添麻烦

6天前, 15床的荣女士做了手术, 家人给她请来护工季大姐负责全天候的照料。每天早上, 季大姐要准时给荣女士翻身、洗漱, 然后出门买早饭。白天, 该放尿袋或者换液体时, 经验颇丰的季大姐几乎都能胜任, 荣女士也满意护工几天来的照顾。

虽然自己有护工照顾, 荣女士还是把护士对其他病人的护理看在眼里。“她们很尽职, 就是太辛苦了!”荣女士说, 印象中护士从没停歇过, 两三个护士要负责料理20几个病人, 往往这个病房还没忙完, 其他的病房又在喊了。看她们为病人跑东跑西, 甚至端屎端尿, 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昨天下午, 听说医院搞“无陪护”的活动后, 季大姐曾试探性地问荣女士, 既然护士可以进行生活护理, 还要不要请护工。“还是要请, 不想麻烦护士。”荣女士说。在记者对一些患者和家属的采访中, 有人对护士的护理表示了怀疑, 认为护工是一对一的24小时照料, 如今病人这么多, 护士还很难达到护工的护理程度。

市民不是挑战传统而是回归

王女士称, 上世纪60年代, 医院里都没有护工, 但护士们的态度都非常好且尽责。有一次, 她做手术后在医院住了20天, 一直是护士护理。术后头晚几乎10分钟叫护士一次, 对方也很耐心。那时护士分为生活护理和医务护理两组, 轮换值班。她认为, 每个病房可配备一定护理员, 由医院直接管理。“不要将护理服务外包, 一旦外包, 反而更糟糕。”

张女士则认为“无陪护”护理本身就是传统, 现在省医院的举措不叫“挑战”而是“恢复”。她说, 上世纪90年代前没有见过护工, 后来才慢慢兴起。护工在医院里并未起到好大作用, 他们可以离开医院后加入家政、保洁、保姆行列。

“还有很多细则需要一步步走下去。”昨日下午, 省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示范工程”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市民。但优质护理服务的路需要一步步来, 医院一些示范科室目前正在制作一些宣传资料, 准备加大对该“示范工程”的宣传。

太原:

经过1个多月筹备, 山西省心血管医院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医院, 在我省率先实行护理分层级管理, 即护理组长、床位护士、辅助护士和护理员的四级管理模式, 不同层级护士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所有患者的护理均由护士承担, 过去患者花钱请的护工将逐渐淡出。

拥有国家执业许可的护士, 比护工更专业更科学

3月8日, 在医院试点病区, 记者碰到了陈先生, 他的妻子刚刚做完手术。他说, 妻子住院后, 他就在考虑请陪护的问题, 但陪护的费用太高, 一般家庭难以承受。陈先生发自内心地说, “现在, 医院护士承担起了护工工作, 能大大节约开支,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患者徐柏春一周前因突发心脏病住院, 家在太原, 也不见家属陪伴。“没必要, 这边照顾得太周到了。”住院第二天他就将家人“赶回家”。说话间, 值生活护理班的护士把一盆水端了过来, 让他泡脚。徐柏春说, 他以前根本想不到住院可以没有家人陪护。

目前, 在省内各家医院, 住院病人尤其是刚刚进行手术或年龄偏大的患者一般都会请护工。按太原市的价格, 请一名护工一般每天需60元以上的护理费, 病人一般住院十二三天, 请一名护工大约需花费近千元, 这笔费用均由患者掏腰包。而护工的工作通常是为失禁病人清理大小便, 帮助可以行走的病人上厕所, 为卧床的病人翻身、擦身, 病人输的液快完了时提醒一下护士等。

省心血管医院副院长葛秀春介绍, 今年2月份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在护理过程中更加细心负责, 而且还要承担过去护工干的所有活。医院的护理员都是经过专业教育培训、拥有国家执业许可的专业人员, 在帮助患者处理这类事情时, 比护工更专业、更科学、也更让病人放心。

目前在太原各家医院干护工的人员, 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大都来自农村, 也有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 他们在为病人服务时, 由于不懂专业护理的基本知识, 难免出现不规范行为, 甚至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一些医院还经常发生和护工有牵连的失窃行为。而护士承担护工工作后, 对于患者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对患者身体恢复更加有利;二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并把护理患者的家属解放出来。

省心血管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首先在该院的心内科、心外科2个病区70张床位实行。今年底, 全院60%的病区和病床将实行护理分层级管理。

护理更优质、全面, 不同层级护士干不同的事

同样是3月8日, 下午, 57岁的郭银贵在家人陪同下从吕梁来到省心血管医院心内科。3年前做完心脏搭桥术后, 这是他第9次来此做为期半月的心脏保养治疗, 轻车熟路办完各种手续, 家人与他挥手告别。他对记者说, 以前住院家属轮班、雇请护工, 一人住院, 拖累全家, 现在好了, 这里护士像亲人般关心, 吃喝拉撒全操心, 每天只需打个电话回家报报平安就行。

作为全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试点病区, 心内科将全科病床分为两个区域, 由两个护理小组分别承包, 包床到人, 治疗、护理、生活全面管理。护士长岳全英介绍, 此次护理改革最大的突破就是对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 不同层级的护士完成相应的护理。护理组组长负责重症患者及普通患者的管理、健康教育及护理质量的把关;床位护士主要负责临床各项有创治疗、处置等;辅助护士主要负责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等;护理员主要负责基础生活护理。

上一篇:插座系统下一篇:英语困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