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简约

2024-06-20

回归简约(通用8篇)

回归简约 篇1

简约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直面学生的认知起点, 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体现数学课堂的真善美。

一、在整体中追求简约

数学课堂的简约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技术的使用等, 都要在整体中追求简约, 在简约中追求高效。

(一) 教学内容简约充实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 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 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特别是抓住课堂的本质内容, 就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厚实又简约, 有“骨”也有“肉”。从宏观入手, 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发展真正有用的内容;从微观入手, 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把最精华、最真格的知识奉献给学生。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倒数的认识”为例, 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1.学什么 (知识的切入点) ;2.怎样学 (知识的增长点) ;3.有何用 (知识的延伸点) 。教师把握住了这三个核心问题, 其他的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艺术地处理教材, 合理裁剪, 大胆取舍, 尽可能把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效果不明显的内容删除, 以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 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课堂教学本身是以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的。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 会绞尽脑汁地收集很多资料, 点点面面考虑很多, 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 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 而学生上课就像“赶场子”, 急急匆匆往前赶, 来不及领悟, 也来不及思考, 课堂教学变成了“表演课”, 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追寻清晰的过程, 达到简洁、明朗的境界。

(三) 教学技术简易实用

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适时选用多媒体, 展现课堂教学魅力。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 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时, 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多种感官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就会使这些抽象的知识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去想象, 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难度。当然, 也要避免过于花哨的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要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形象生动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简约中追求丰富

数学课堂要整体追求简约, 但是在简约的数学教学中伴随着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和多维互动。只有在简约中追求丰富, 才能展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 学生思维要丰富

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在追求简约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 由浅入深, 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 课堂互动要丰富

数学课也是活动课, 通过开展数学活动, 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还应体现互动性, 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在课堂上充分展现生生、师生互动,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课堂上采用“组内合作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竞争交流”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创设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 参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归纳、总结等活动过程, 在操作中亲身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这样的过程体现了课堂的多维互动, 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三、在丰富中追求深刻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要追求丰富, 同时, 练习设计和教师评价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追求深刻,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一) 习题设计要精选妙用

简约的数学课堂要想演绎成功, 离不开教师精选妙用的练习。课堂教学中精选素材, 巧用素材, 努力做到一“材”多用, 一“材”多变, 一“材”多效, 空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 凸现课堂的艺术。

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分类”练习时, 关注知识的串联, 力求从平面铺陈到深度挖掘, 在“猜”中建立空间观念, 激活学生的灵性, 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造就课堂精彩。例如, 课件出示问题: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了一个45度锐角, 猜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生: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只知道一个锐角, 其他两个角并不确定, 也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

师:想象一下, 如果是锐角三角形, 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吗?你能画完吗? (学生安静思考)

生:除了确定一个45度角, 其他两个角都是不确定的。

生:由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所以下面两个角的和是135度, 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度,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如果大于90度就变成钝角三角形了。

师:我们刚才是按角来分的, 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 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生:有可能, 只要另一个角也是45度。

生:也有可能顶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

师:很好, 那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吗?

生:不可能, 因为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应该是60度。

……

(二) 课堂评价要生动有效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强化主体发展, 遵循教学规律,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是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的出发点, 简约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基于这一点, 作为教师不仅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体态语言进行及时评价, 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每一个突现的切入点, 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评价。

有位哲人说, 简约才是最美的。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 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对美的课堂的追求既是现实的, 也是理想的, 教师要尝试着用“简约”的视角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理性回归, 追求真善美目标的融合统一。

回归简约 绽放精彩 篇2

一、在整体中追求简约

数学课堂的简约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技术的使用等,都要在整体中追求简约,在简约中追求高效。

(一)教学内容简约充实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堂的本质内容,就会使一节课显得既厚实又简约,有“骨”也有“肉”。 从宏观入手,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发展真正有用的内容;从微观入手,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把最精华、最真格的知识奉献给学生。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倒数的认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1.学什么(知识的切入点);2.怎样学(知识的增长点);3.有何用(知识的延伸点)。教师把握住了这三个核心问题,其他的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艺术地处理教材,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尽可能把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效果不明显的内容删除,以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课堂教学本身是以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的。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会绞尽脑汁地收集很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而学生上课就像“赶场子”,急急匆匆往前赶,来不及领悟,也来不及思考,课堂教学变成了“表演课”,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追寻清晰的过程,达到简洁、明朗的境界。

(三)教学技术简易实用

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适时选用多媒体,展现课堂教学魅力。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种感官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就会使这些抽象的知识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去想象,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难度。当然,也要避免过于花哨的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简约中追求丰富

数学课堂要整体追求简约,但是在简约的数学教学中伴随着学生丰富的数学思维和多维互动。只有在简约中追求丰富,才能展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学生思维要丰富

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在追求简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互动要丰富

数学课也是活动课,通过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还应体现互动性,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现生生、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课堂上采用“组内合作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竞争交流”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创设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归纳、总结等活动过程,在操作中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样的过程体现了课堂的多维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三、在丰富中追求深刻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要追求丰富,同时,练习设计和教师评价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追求深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一)习题设计要精选妙用

简约的数学课堂要想演绎成功,离不开教师精选妙用的练习。课堂教学中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空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凸现课堂的艺术。

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分类”练习时,关注知识的串联,力求从平面铺陈到深度挖掘,在“猜”中建立空间观念,激活学生的灵性,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造就课堂精彩。例如,课件出示问题: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了一个45度锐角,猜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生: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只知道一个锐角,其他两个角并不确定,也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锐角三角形,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吗?你能画完吗?(学生安静思考)

生:除了确定一个45度角,其他两个角都是不确定的。

生:由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所以下面两个角的和是135度,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度,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大于90度就变成钝角三角形了。

师:我们刚才是按角来分的,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生:有可能,只要另一个角也是45度。

生:也有可能顶角是45度的等腰三角形。

师:很好,那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吗?

生:不可能,因为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应该是60度。

……

(二)课堂评价要生动有效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强化主体发展,遵循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是数学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的出发点,简约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基于这一点,作为教师不仅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体态语言进行及时评价,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每一个突现的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评价。

有位哲人说,简约才是最美的。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对美的课堂的追求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教师要尝试着用“简约”的视角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理性回归,追求真善美目标的融合统一。

崇尚简约语文回归语文本真 篇3

一.崇尚简约的生态课堂观

针对当下语文课“去语文化”的现象, 我把着力点一开始就放在语文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 先后撰写了《激发学习诱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精练巧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论文, 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专家看后说, 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 而且“观点新颖, 见解独到”, 实属可贵。

新课改后,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时讨论风盛行,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 (讲解、讲析) 法, 被认为是陈旧的教学方法, 有悖于新课改精神, 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我根据教学实际, 撰写了《正本清源摆正位置——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的再认识》一文, 对“要不要‘讲’、‘讲’什么、怎样‘讲’”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需要, 但是因噎废食, 完全舍弃, 也是不现实的。”着力阐释了“要把握好‘讲’, 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 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的道理, 从而厘清了“讲”等于“守旧”的错误认识, 还“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我强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 必须讲;提问不能答, 启而不能发, 还须讲;讨论小结, 自学归纳, 也要讲……可以说讲解、讲析不仅应当, 而且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 哪里需要略讲, 哪里需要畅讲、详讲、讲透。但是, 并不是一讲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 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 而且要反复读, 要“仔仔细细地读”, 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 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我努力改变课堂结构, 变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 做到教师的导读、导思、导练的“三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的“三自”有机渗透。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氛围。

我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 更为“教师、学生、文本 (作者) ”的多向立体化交流, 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 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 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实而不死, 活而不乱;动静相生, 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 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 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 有对话有争辩, 有思想的交流, 有智慧的碰撞, 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 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 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 是一种灵动与激活, 静是一种静思、静悟, 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 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有会心的微笑, 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二.咀嚼经典的朴素阅读观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文本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特点的文本, 对阅读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和文本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初中生阅读文本选择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原则。我组织和主持了《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的课题研究, 探究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本选择方式: (1) 班级共同订阅 (报纸、期刊) ; (2) 教师推荐书目, 家长与学生购买, 或学习小组协作选购; (3) 学生自主到书城 (店) 选购, 自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 自主到网上搜索; (4) 学习小组确定书目, 分工选购, 资源共享; (5) 学生和家长自定书目, 共同选购。建构了初中阅读文本选择与重建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

模式二:

我关注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不是完全否定现有教材的作用, 不是完全否定教材文本阅读功能, 恰恰相反, 而是在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基础上的文本选择。我认为基于语文的活动是阅读文本选择和重建的依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唤醒学生阅读兴趣, 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我始终强调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示范、点拨作用。我先后开展了“百年巴金”和“纪念巴金”等专题讲座、“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等主题活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今天我讲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感受到文本选择多样化的乐趣, 形成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和自主选择文本的习惯。

我特别强调经典的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亲近大师, 亲近经典, 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 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认为当下的阅读过度强调自主性, 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过度强调多元性, 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拓展性, 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的弊端。我在实践中努力“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读出思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我们需要新理念, 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 要在反思中调整, 走出误区, 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三.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

关于作文教学, 我认为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 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没有融入真情、没有融入智慧, 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我注重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 整理自己的生活, 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 与父母、老师一起生活中的, 与同学、朋友相处中的, 还可以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其实地上看似粗糙的小石子, 只要你用心拣起, 一定能擦出火花。

生活、观察、感悟, 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我努力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 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 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 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 其实“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涵在简单、朴素之中的”。

我主张作文教学首先制定好整体规划, 建立一定的教学序列。我重视作文“格”的训练, 我构建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序列:第一年, “入格”, 第二年, 出“格”, 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 放胆写作, 走向自由, 突出个性,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关注心灵体验。第三年, 升“格”, 在对作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 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我重视作文教学中坚持扎实有效的指导。写日记有教师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 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 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 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课前“话题式口头作文”, 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 (命题) , 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 或叙事, 讲眼中所见;或议论, 谈心中所想,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 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限时作文能力。

下水写作, 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 展示自己的文章, 和学生平等交流。有效的评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扎实推进。我不断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方法, 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 让学生学会写批注, 写总评, 有小组的评改交流, 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 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 加之教师的重点面批。

崇尚简约语文 回归语文本真 篇4

一,崇尚简约的生态课堂观

针对当下语文课“去语文化”的现象,我把着力点一开始就放在语文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先后撰写了《激发学习诱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精练巧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论文,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专家看后说,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实属可贵。

新课改后,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讨论风盛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讲解、讲析)法,被认为是陈旧的教学方法,有悖于新课改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我根据教学实际,撰写了《正本清源摆正位置——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的再认识》一文,对“要不要‘讲、‘讲什么、怎样‘讲”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需要,但是因噎废食,完全舍弃,也是不现实的。”着力阐释了“要把握好‘讲,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的道理,从而厘清了“讲”等于“守旧”的错误认识,还“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我强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必须讲;提问不能答,启而不能发,还须讲;讨论小结,自学归纳,也要讲……可以说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畅讲、详讲、讲透。但是,并不是一讲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而且要反复读,要“仔仔细细地读”,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我努力改变课堂结构,变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做到教师的导读、导思、导练的“三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的“三自”有机渗透。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氛围。

我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静是一种静思、静悟,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有会心的微笑。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二,咀嚼经典的朴素阅读观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文本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特点的文本,对阅读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和文本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初中生阅读文本选择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原则。我组织和主持了《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的课题研究,探究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本选择方式:(1)班级共同订阅(报纸、期刊);(2)教师推荐书目,家长与学生购买。或学习小组协作选购;(3)学生自主到书城(店)选购,自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自主到网上搜索;(4)学习小组确定书目,分工选购,资源共享;(5)学生和家长自定书目,共同选购。建构了初中阅读文本选择与重建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

师(推荐、评点)

把握课内→链接课外→小组交流→集体分享→建立班级文本库

生(自选、自评)

(文本资源)

模式二:

家长参与

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班集体(学习小组)分享→建立家庭图书库学生自主选择。

我关注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不是完全否定现有教材的作用,不是完全否定教材文本阅读功能,恰恰相反,而是在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基础上的文本选择。我认为基于语文的活动是阅读文本选择和重建的依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唤醒学生阅读兴趣,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我始终强调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示范、点拨作用。我先后开展了“百年巴金”和“纪念巴金”等专题讲座、“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等主题活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今天我讲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文本选择多样化的乐趣,形成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和自主选择文本的习惯。

我特别强调经典的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大师,亲近经典,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认为当下的阅读过度强调自主性,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过度强调多元性,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拓展性,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的弊端。我在实践中努力“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我们需要新理念,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要在反思中调整,走出误区,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三,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

关于作文教学,我认为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没有融入真情、没有融入智慧,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我注重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整理自己的生活,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与父母、老师一起生活中的,与同学、朋友相处中的,还可以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其实地上看似粗糙的小石子,只要你用心拣起,一定能擦出火花。

生活、观察、感悟,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我努力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其实“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涵在简单、朴素之中的”。

我主张作文教学首先制定好整体规划,建立一定的教学序列。我重视作文“格”的训练,我构建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序列:第一年,“人格”,第二年,出“格”,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放胆写作,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心灵体验。第三年。升“格”,在对作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我重视作文教学中坚持扎实有效的指导。写日记有教师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课前“话题式口头作文”,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命题),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或叙事,讲眼中所见;或议论,谈心中所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限时作文能力。

下水写作,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展示自己的文章,和学生平等交流。有效的评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扎实推进。我不断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方法,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写总评,有小组的评改交流,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加之教师的重点面批。

回归:走数学教学的简约之路 篇5

一、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法则都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找到原型。回归日常生活世界, 用生活的事件来丰富、润泽数学知识, 数学的意义才会向我们敞亮。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不含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一节课时, 上课伊始, 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思考: (1) 认真观察这幅图, 你可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 根据这幅图的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进行同桌交流。这样, 将生活情境与所教内容有机贯通起来, 问题本质没有变化, 但鲜活生动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产生要学好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数学的概念都是前人通过辨析, 比较大量材料、提炼抽取本质属性、归纳概括意义的活动过程而形成的。经过简约化提炼和形式化表达, 数学知识凝结为一种符号化知识, 它遮蔽了前人生命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复杂性和丰富生动性。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对这些符号化的结果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把它们直接搬到课堂教给学生, 那么学生面对的就是显性的、外在于自己的知识世界, 他们只能以被动方式接受这些抽象的现成知识, 很难有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体验。为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它转变为一种“过程形态”的知识, 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去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不含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一节课时, 多数教师认为混合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 没有多少道理可讲, 可以直接地告诉学生先算乘除, 再算加减。但在“不含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一节课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即跷跷板乐园内有三台跷跷板, 每台上面有4个人, 还进来7个人。依据这些信息, 问学生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并独立思考, 列式解答。出现了多种列式解答情况。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4×3+7和7+4×3这两个综合算式。体验不论4×3是在前还是在后, 为什么都要先算?并借助教材中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含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 为什么要先算乘除而后算加减, 从而加深学生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那么, 在数学体系内部, 数学规定要考量其唯一性、相容性和不循环性。教学时, 注意把数学规定源头所体现出的人类思维的自由性呈现给学生, 不仅完全可行,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所谓规定的看法。

三、植根学生的“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不仅包括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的“客观性知识” (科学形态的表征) , 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个体认识的表征) , 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反映了其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在哲学上, 所谓理解是指理解者在其“前理解”的基础上与理解对象达到一种“视界融合”的过程, 是意义不断拓展与生成的过程。显然, 这里的“前理解”包括学生的“数学经验”。为此,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经验, 主动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 让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发挥数学经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教学“不含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已经掌握加减混合运算与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不含小括号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时, 凭借学生这些已有的数学经验, 利用迁移的原理来学习新知。学生不仅能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探究新知, 而且还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和解释新知, 以至同化它。为此, 学生与其说是在“学习数学”, 毋宁说是学生经验的“数学化”。

四、呈现知识的“文化意蕴”

数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数学的概念、原理、公式、知识结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客观因素和数学家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次的创造因素, 以及这些主客观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构成了庞大的数学文化系统。呈现知识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的逻辑性和融合性。但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不能通过知识的掌握产生, 它还需要设置文化情境, 通过理解、体验、想象、顿悟等知性活动, 对文化情境中的价值进行有机地渗透。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混合运算” 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内容编排凸显有序性, 先学习同级混合运算, 再学习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然后学习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呈现具有有序性, 从生活到数学 (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 , 然后要从数学回到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 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即构建运算顺序的模型与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 即隐含着要想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必须先求出跷跷板上面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约苏式课堂, 回归教学本真 篇6

一、精简教学目标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含义。首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总目标要简约。能够运用常识进行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只要这些做好了, 语文也就学好了。然后就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小目标要简约。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 有些老师不明白要教点什么, 好像这也应教, 那也应教, 于是教学目标就显得又多又杂。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简约, 老师的心中就要有非常明晰的语文教学大目标和具体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 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要素, 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二、精简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我以探究“这是一个 () 的扫路人”为线索,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 在靠近学生认知处进行设计。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环节:外貌探究、语言探究、行为探究, 重点放在人物解读上, 层层深入, 揭示天游峰扫路人的行为本质, 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 情感更饱满。

三、精简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精简”,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点。教学环节的“简约化”, 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 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 去体验, 去品味, 去感悟, 去思考, 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教学过程要简化。简洁的过程设计往往充满着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 将教学过程简单化。常说的“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突出的主干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 要有思考的价值, 并且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 质疑问难, 主动交流见解和感受。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简化。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可以从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两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努力为这两个训练目标提供必要的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课堂设计, 使学生有思想的碰撞、美感的激发和情感的体悟, 让每个孩子否有表现的欲望。通过这些, 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力求教学环节简洁明晰, 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 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 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精简教学方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一个老师一群学生, 没有表演, 没有多媒体, 犹如一幅简笔画。”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语文课堂, 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 但也可以朝这方面发展, 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教学手段简便些。

1.留足时间, 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陈年老酒, 越老越香醇, 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像老酒一样, 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属于他的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自读自悟。学习的时间越长, 获得的理解越深刻, 个性化的见解就越鲜明、越具有深度, 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2.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用心对话。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阅读兴趣也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教学情境产生的。“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胸中泛起波涛, 激发他们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 为了创设情境, 让学生深切感受课文, 用语言进行了描述:“这是怎样的酷刑呀?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它带给司马迁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 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 让他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 司马迁──”引出下文“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 感受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

3.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有心积累。语文教学要基于文本, 走进文本, 同时又要适度超越文本, 就如新语文课程标准上写的“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道出了教语文, 也是学语文的真谛。如果你鼓励学生认认真真读了冰心的基本文集, 他的作文就语言而言, 虽然不一定典雅, 但多少会有点清丽;如果你鼓励学生认认真真读了几本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类的外国文学作品, 作文中就可能出现欧化的句式;如果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背诵古诗文, 三年级背《三字经》, 四年级背《千字文》……六年下来, 人均能背古诗文一百三十多首, 这是多么丰富的积累!

苏式课堂, 坚持生本的课堂, 和而不同, 从简约中领悟语文教学的内在之“美”, 唯有追求这种境界, 才会有不断的精彩呈现。

摘要:语文课堂不需要浓墨重彩, 而必须返璞归真, 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 来阐述坚持简约的课堂教学, 从简约中领悟语文教学的内在之“美”。

回归简约 篇7

关键词:转变观念,和谐课堂,个性差异

当前, 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已经在应试化、技术化、功利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所以, 有识之士提出:要回到语文的原点, 重新审视, 重新出发。最近赴几所学校听课, 发觉教师无不紧跟新课程理念各施所长, 于细节处展现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智慧, 无论是自然得体的教态、机智自如的应变, 还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工整美观的板书, 都时时能在教师的执教过程中展示出来;用各种各样的原理和方法, 示范着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不同路径。传统教具的精妙设计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现代技术装备的应用更是为教学增色添彩。这些优美的课堂启示着我:原来, 语文课真的可以这样的轻松愉悦!识字写字真的可以这样生动有趣!我们的孩子真的可以这样飞扬灵动!但是, 也给了我很多困惑和不解———教师的文化素养、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对课堂策略的设计、对文本的感悟和简析等无不展露出瑕疵。现就这几点感悟, 结合低段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想法。

一、转变识字的观念, 营造愉悦气氛

课改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 我们更多地关注人文性, 淡化了工具性;关注了学生的主动性, 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减负年年说, 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社会上现在谈论最多的是孩子的作业负担。此时, 我们该想一想, 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 让孩子轻松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汲取丰富的营养?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 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 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自主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 将一个个看似枯燥无趣的汉字赋予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演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大乐章。

1.利用课件, 展现演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字教学提供了原来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利用这一资源展现着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 便于学生了解该字的原型及演变历程, 使他们感受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及人民无穷的智慧, 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在“永”、“抬”等象形字的教学中, 教师直观形象地用图片及动画演示,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字义也记住了字形。

2.借助部件, 编顺口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顺口溜是他们最容易记住, 也是最容易使用的一种识字方法。如“指”字的教学, 有一位学生即兴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手臂一抬, 旨意表明”。这句顺口溜编的很是科学, 既说出了各个偏旁部件, 又说出了字义, 值得借鉴。但我个人认为, 有些顺口溜虽然能记住偏旁部件, 但不符合该字本身之意, 需要老师纠正引导。

3.根据特点, 举一反三。中国汉字依据造字特点, 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之分。在我们课程里, 形声字占的比重最大。形声字是合体字,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意, 声旁表音。因此, 教形声字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举一反三。

二、真诚洋溢着和谐, 养成良好习惯

在小学阶段, 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和今后的成功起到关键的作用。写字, 其实是培养学生审美的过程。因此, 在写字教学中, 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身为教师, 我们也深深知晓这一道理:应在每节课中着眼学生终身写字习惯的培养, 诠释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课堂。老师们一句“提笔就写字, 写字即练姿;写字注意三个一: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的提醒, 以及自己以身示范, 工整美观地书写汉字的榜样……无不让我们的孩子如沐春风。

在平时观课中, 我发现学生的自主互动非常少, 大多数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这意味着教师的课堂魅力不足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我们还要更多地关爱学生, 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孩子的内心世界碰撞, 产生涟漪;不要光喊口号、发布命令, 与学生的交流应是真诚、质朴的。每个孩子就是一个故事, 教师要读懂每个故事。课堂教学应扎实、丰实、平实, 包括老师亲切的面容、各种鼓励的语言, 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评价语有点套路化, 不丰富, 没有针对性, 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平淡无奇的“掌声响起来”过后, 学生发出的掌声似乎很刺耳。我想, 教师的评价要与孩子内心产生共鸣, 让他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教师的一种指令。因为鼓掌的学生和被鼓掌的学生心理不平衡, 那是一种没有激励的聒噪。因此, 评价语言特别重要, 要发自内心, 才能激励学生的情感。

三、轻松简约解读文本, 尊重个性差异

本次观课旅程中, 真诚、轻松的课堂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 增强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轻松诙谐的评价, 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 还有清晰自然的简笔画, 都给我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既有兴趣又有情趣的课堂之上, 学生放飞思维, 品味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快乐中收获成长。这其中, 简约解读文本, 立足学生实际设计教案尤为重要。

如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 教师的话语与文中的诗语要准确对接, 重点词的引导要与画面对接。以《母亲的恩情》一文为例, 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就删繁就简, 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与文本碰撞。而《木兰从军》用六个字就可概括文章大意、条理, 教师就根据“焦急———理应———心爱”实施有效教学。我觉得李文燕老师做得特别好, 紧密联系故事背景, 毕竟与现在的学生生活有很大的时空限制:木兰只有具备统领三军的能力才能上战场, 仅仅从字面上解读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心爱的”一词不是不爱红装, 而是特别留恋青春豆蔻年华, 这是一种奉献、一种境界, 是一种爱家爱国的表现。不赞成有些老师在“披”、“跨”、“渡”三个字上下工夫, 其实只要把黄河与燕山的画面播放出来, 让学生感悟花木兰飒爽英姿、巾帼不让须眉就可以了。

四、利用有效的资源, 规范板书设计

课件直观效果让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悟、正确的理解,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其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在这12节课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没有美感, 画面模糊, 字迹不清。课件应给学生视觉冲击, 要由形象到具体, 由繁琐变简单。不要什么内容都往课件里放, 那是无效课件。而且, 课件不宜带有过多提示性的语言, 会给学生思维造成定势。同时, 播放不宜过多;时间过长, 就冲化了主题,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障碍。

现代的教师们都努力营造“清楚、简单、快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充分把三维目标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上,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真正喜欢上语文课。

让简约教学回归数学课堂 篇8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简约 追求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作为先行学科,很多先进的理念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教者对于“形式”过分地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课堂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我们明显感受到,相当数量的数学课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烦琐化、技术化的教学误区。因此追求实效,易于师生共同参与,变难为易,变繁为简的课堂教学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目标。

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简单起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呢?下面就粗略谈谈本人对简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一堂课,能彻底解决学生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贪多求全,要看学生能学多少,目标不能太大,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那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扼要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师要深刻研读数学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前后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背景、来源、现状和发展,要了解作者的编排意图,能正确地解读教参。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后,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简明扼要、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选择的教学目标不能多,一般情况下一两个即可,多了目标就不集中了。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教师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基础和个性差异,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实际来通盘考虑,将教学目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陈述出来。

例如,在我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把目标拟定为:①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②会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圆的面积计算;③通过尝试猜想,尝试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转化教学思想。本课目标设计较为实在、简洁,通过教学,容易达成。

二、教学环节简化自然

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事情,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递性。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999=?②147×36+147+63×147=?③(100+8)×125=?④98×35=?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个导入,表面上看朴实无华,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整个导入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一上课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媒体教具简单实用

从当年的热烈追捧到现在的理性对待,实践反复证明,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从教学成本的角度来看,有时不恰当的使用甚至是一种浪费。实践证明,我们的大多数数学课堂,还是使用常规资源来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只要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常规的教学媒体使用得当,效果毫不比多媒体教具差。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当然,这不是否定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加法时,让学生拿出一个圆片,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让学生涂出 ,再在圆上涂出 ,教师提问:把和 合起来是多少呢?学生自然而然说出是。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复习了 和 的意义,还直观地呈现了计算结果,一举三得。

四、教学语言简练深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追求简洁,其中首先是简练的教学语言。很多人用“一是一,二是二”来形容比较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能给人直奔主题、酣畅淋漓的感受。例如,一位老师上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在让学生设计一种能最快喝到茶的方案时,只用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活动交代清楚了。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最快要多少分钟才能沏好茶?其实数学语言不需要华美的外包装,只要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有效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能问在关键处。数学教师的语言越朴实学生越容易理解。

另外,数学课的评价语言也要简练,力戒廉价表扬、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才有分量。

(1)如学生回答错误、做题目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错在哪里,说:很遗憾,你错了,再想想(试一试)。

(2)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说: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么单调呀!×××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3)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的有力证据。

总之,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充分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追求简约课堂的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召唤、调节、启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回归简约】推荐阅读:

回归简约的语文07-12

简约设计06-03

简约06-05

简约建筑06-19

简约之美08-06

简约空间08-12

简约本真08-13

简约知识09-29

现代简约10-04

简约有效10-05

上一篇:中国历史研究法下一篇:水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