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语文的魅力

2024-10-04

简约语文的魅力(通用8篇)

简约语文的魅力 篇1

历经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当下语文教学已经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教学中的烦琐分析、填鸭灌输逐渐向对文本的感悟品析、对话交流转变。但在课改热潮退却之后,再次冷静审视语文课堂,不免发现当下课堂将众多的元素纳入其中,甚至意想在一节课内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于是,整节课中高深的教学目标、臃肿的教学内容、繁杂的教学环节,学生学得忙不迭手,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学应该“减肥瘦身”,力求追寻一种简约的语文课堂。

一、在目标制定上,要简明适切

教学目标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起源,更是教与学最终的归宿,学生只有在清晰明确的目标牵引下,才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即课标明确的年级段目标、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关键是,学段等长期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借助每课一得的模式促使学生向高端目标不断迈进。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适切、简明,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能够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提升。当然,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文本体裁,教师应该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恐龙》一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教师既不能突破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更不能剥离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的基本特点;体悟感受相应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收集恐龙资料,并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言语历练。整整两个课时,就围绕着三个任务,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中其他烦琐的教学环节全部摒除,凸显了高效意识。

二、在内容遴选上,要简约科学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即便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不能是一堂好课。”此言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中内容选择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唯“材”是举,认为教材就是世界的全部,于是串讲串问、烦琐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学。乍看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够渗入开掘,导致了课堂教学始终停留于表层。课堂内容的选择,应该大胆摒除繁杂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有着著名的“三不讲”定论,将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学生无需读懂的剔除出教学内容,而要紧扣内容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价值点、生长点做足文章,并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通过感悟品味、积累内化、外显表达等言语实践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执教者紧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语言、感悟语言,从而习得文本的语言特质,形成解构文本的语言编码程序,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在环节设计上,要简洁合理

传统教学理念笼罩下的课堂设计,过程烦琐复杂,提问琐碎浅薄。学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但实际收益却寥寥无几。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鉴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摒除烦琐臃肿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实际为基础,对环节进行整合设计,从而以整合的思路促使环节设计的简约化,起到“提领而顿而百毛皆顺”的效果。例如薛发根老师的经典课例《哪吒闹海》就这样几个教学环节:①指导读熟课文;②依照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简述、详述、自述、转述几种不同视角下的表述方法;③概括人物形象。整个环节简约而不简单,始终将教材文本玩转在手中,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文本进行不同层面的体悟,学生在层次鲜明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历练和综合发展。

四、在教学方法上,要简便有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这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有着自己固有的教学法则和规律,教学过程应该固守。但针对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法则规律下又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上,在学生能力水平能够接受、利于接近文本、便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定位于读懂课文和吸收文本内容的信息上,而是要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阅读寓言这类体裁文本的方法,感知寓言蕴藏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因此, 执教者让学生采用了反复诵读、变序表演等简便方法,让学生始终在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程序中发展自身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早在课程改革初期,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烦琐臃肿的现象,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理念,就是要引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朝着语文本体进行,朝着简约环节出发。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简单并不是要放弃应该遵循的本质,走向虚无,而是要在扣紧规律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以简洁之举,实现丰硕成效,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

简约语文的魅力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简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73

程少堂老师曾指出,所谓的“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芬芳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说:“我以为语文味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是最基本的,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第二是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字之美。”作为语文老师,我深表赞同与敬意。

语文课堂应该简约。简约并非简单。简约可以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是一种文化倾向,可以是一种艺术家理想主义的探索,还可以是一种美学定义或是一种哲学教育。它是一种被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作家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提及的现象——总是和“简约”或“简约主义”放在一起应用在时尚及当代艺术的理想主义运动中,成为一种思想方法。简约回归语文教学,才更可能指向语文课堂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你看秦砖汉瓦、宋瓷、明式家具,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冗,体现了一种超然之美。人们经常会说:“简约而不简单。”实际上也是简约主义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一个体现。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简约。

语文教学也可以简单点,教出语文味。现就《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来谈我的实践。

一、返璞归真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属于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人物形象典型,情节结构曲折多变,语言富有艺术表现力是这部小说的三大特点。《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水浒传》第九回改写的,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园,与洪教头比武并打败他的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种改编名著的课文,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想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练习七”还安排了讲水浒故事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无非是想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阅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显得很重要。教师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阅读经典。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默读深思,感受名著名篇故事情节设计的巧妙;品读课文,抓住人物动作和语言,感知林冲、洪教头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化繁为简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简化教学环节,主要目标设定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上,巧妙选择切入点、着力点提升点和落脚点。教学这类课文主要从文字、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我确定从三个方面着力:故事、人物、文字。小说靠故事情节吸引人,靠故事人物打动人,靠语言文字感染人。故事的一波三折,人物的一人一相,文字的一字千钧的思路出炉了。

(一)咬文嚼字,“打”出一字千钧,字字珠玑

1. “打”字的妙处

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打”字内涵丰富;从声音上,开口音,“打”字更响亮,更有分量;从意义上,这“打”,打掉了洪教头的狂妄,打掉了洪教头的骄横,打掉了洪教头的无礼,打出了林冲的高明,打得众望所归,打得大快人心。一个“打”字,把文章的内容、气势、结果都揭示了出来,一字千钧!

2.“忙”字的妙处

一个“忙”字,写出了柴进的热情好客,豪爽仗义;一个“忙”字,写出了柴进对好汉林冲的敬重,不因林冲是犯人而轻之;一个“忙”字,还写出了林冲名声在外,柴进是识英雄,敬英雄的,为下文棒打洪教头作铺垫。

3.“吞”字的妙处

一个“吞”字写出了洪教头的嚣张,一个“吞”字写出了洪教头的急躁。洪教头自不量力、眼高于顶、井底之蛙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全篇还有很多字眼值得分析。“打”是师生共同分析,“忙”字是生成,“吞”字为预设,学生在小组学习汇报中反馈。在咬文嚼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感受到名著字字珠玑,魅力无穷,有意思。学生着力于“打”,在阅读比较中玩味“打”与“扫”的妙处,在小组分享、汇报反馈中提升,有意思,没负担。

(二)感受故事,“打”出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小说讲的故事一般都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本文中这场著名的比武就是典型的一波三折。

波折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洪教头言语挑衅,林冲步步忍让,不愿打。一个巴掌拍不响,按一般思路这场比武是打不起来的,是柴进极力促成了这场著名的比武。第二处波折是刚打四五个回合,林冲跳出圈外认输,如果不是柴进的会意,比武有可能就这样黄了,是柴进又一次让精彩继续。

通过理一理、画一画故事发展脉络,学生感受到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会有引人入胜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学生感悟到的同时,也领悟了作者情节设计的巧妙。

三、将课堂交给学生

主要是时间保证,管住教师讲的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需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少教精讲”,让学生多学,构建真正属于学生的高效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对文字的品味,教师主要抛砖为“文章题目中写‘打,而文中最后明明是‘扫,为什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其他字眼的妙处,由学生去发现,去分享。本课情节的巧妙,主要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把比武情节捋出来观察。形式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入,采用“大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确保时间,视线聚焦。

语文教学的简约,需要返璞归真,有眼界,目标聚焦,不贪多求全;简约的语文教学,需要化繁为简,环节简洁,不复杂琐碎;简约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长,不顾此失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回归课堂的本真,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如何锤炼简约的语文课堂 篇3

汪潮教授说:“简约不是简单, 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 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 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 它是一种教学境界。”如何锤炼简约的语文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以简驭繁, 摒弃一切作秀与繁琐, 实现课堂自然本色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求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的教与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 目标定得是否科学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 教师才能围绕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 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针对三维目标, 我们要做好整合, 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 要在深入解读课本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不求大而全, 但求能给学生真正解决一两个重要的、实际的内容,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求简约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有课内文本, 而且还有由此而拓展到课外的阅读等, 可以说能教学的内容非常多, 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能充分地预测学情, 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集中时间, 整合问题, 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 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

三、课堂语言求简要

教学语言的“简洁”,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力克服语言不简约的现象。1.避免“题外话”太多。教师依据文本内容, 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能起到激趣、搭桥的作用, 但如果毫无节制地旁征博引, 就会使学生脱离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2.避免“重复语”太多。教师对重点、疑点部分的内容可以多次向学生强调, 但是如果反复讲述其他话语, 或者是重复学生答题的语言, 就显得啰嗦、繁冗, 既浪费了课堂的有限时间, 又影响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 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 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 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

四、教学环节求简化

追求形式和环节的多样化是现在课堂教学的趋势但是一节热闹的课下来, 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拓展内容, 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学习语文, 语文课中泛语文、去语文现象滋生, 也就是常说的没了语文味。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 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 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哪种方法简便、有效, 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 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

五、教学方法求简便

虽然说语文教学“教无定法”, 但是还是要讲究“贵在得法”, 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在教学实践中, 我确定了“以读为本”的原则, 引导学生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语感, 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 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 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因而,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自如地读, 动情地读, 读出课文的节律, 读出课文的情趣, 读出课文的神韵。

六、教学媒介求简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现代教育媒体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 拓展了教学时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令语文教学如虎添翼。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存在着大量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整堂课下来, 好像看电影一样, 学生头脑中充斥的是各种动画页面, 而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我认为应该将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当用则用, 不当用则坚决不用, 对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而对一般的内容还是要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不能失去语文课的特色。

简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篇4

为此,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力求简约语文的原则。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扎实却是更要扎实。

一、阅读文本是简约教学的朴实本色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要去领悟这份灵动的蕴藉,要去采撷这片斑斓的多彩,语文教学就必须以阅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熟读、精思、博览、多写。培养阅读品位能力就触摸到了真实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是以朗读为基础的,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根本的方法。“老师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语文的精彩,亮点在朗读里。读是活的,赋予作品生命,是教师的再创造。朗读好了,语气、感受就出来了。语感好了就会读会写了。读自然、规范了,就拥有了语言。” (于永正) 因此,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就是语文!”在课堂上我时常范读文本,披文入情,《再别康桥》读出淡淡的哀愁;《纸船》读出殷殷的深情;《水调歌头》读出旷达的胸怀;《沁园春·雪》读出磅礴的气势;《春》读出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岳阳楼记》读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生们静静地聆听,沉浸在文本中,走入文本世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每一次范读,学生都会报以欣赏的掌声,我体会到教师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朗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世界和阅读主体情感。要求学生从从容容地、气定神闲地阅读文本,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同时在阅读内容、品味语言上,培养学生要学会推敲。即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要在咬文嚼字上下点功夫,多比较,多联想。在阅读深度上,培养学生学会揣摩,也就是反复地回想,一诵三思,一吟三叹。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可以理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意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一次语文早读课上,一名学生推荐阅读刘墉的散文《你是我一生的陪伴》,她读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师生都被文章朴实的语言打动了,共筑丰厚的精神世界。

二、落实细节是简约教学的真实本色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余明阳对企业家说:“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是一种精神。”“细节是一种创造。”我认为这个理念非常适用于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解读离不开细节的揣摩、品味。在语文课堂上,捕捉细节是一种动力、一种智慧、一种创造。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的细节,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出彩。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首先做到备教材深入浅出,“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作业设计要简化。”备学情要浅入深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必须字斟句酌地落实细节。首先必须营造师生之间和谐舒畅的课堂气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融洽、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才有智慧思维火花的碰撞,才有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诞生。我在教《枣核》一文时,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文本的细节解读文章,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导入学习的渐进趣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学生的学习交流、反馈,让我感受到了他 (她) 们的快乐与情趣,真是一种让人欣慰的体验。有的学生品味“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句中的“再三”,读出了旧时同窗郑重其事的托付,可见其希望之殷切。对“几颗”和“生”的质疑揣摩,使学生在悬念中兴然解读下文。有的学生品味“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中的“托”,认为一个动作传情,一字传神,刻画了游子见枣核如获至宝、依恋故土的一片深情。有的学生品味:“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里的四个“想”,急促地诵读,体会到了游子的心境———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是有温度的,字字总关情。”学生能这样字斟句酌地落实文本细节胜过老师一言堂千倍万倍。语文课的返璞归真,一切应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惟有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深处的奥妙,落实微观细节的生动,酝酿洞察文字的能力。

三、落实实效是简约教学的扎实本色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课至少一得,让学生有所得,追求“三效”———效果、效率、效益。如何落实实效,实现“统一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语文课要踏踏实实,上出原色原味的语文课,首先语文课应该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与语言文字亲近、亲睐、亲密,“忽视文字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语文教育”。我在设计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时,突出学生从一课中获取一种语文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致盎然地咬文嚼字、解词析句,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语文教学不必刻意求热闹,不让语文课变质成“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就要让语文课简约,而纯粹的语言教学和快乐的心态是必不可缺少的。其次,语文课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我浅尝到训练的益处,我认为“训练”不再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矛盾,不再与它们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科学地训练,严谨地训练,合理地训练,活泼地训练,快乐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突出重点练、体现特点练、持续连贯练、多种形式练、激起情趣练。训练宜精练不宜繁琐,训练宜灵活不宜死板,做到以训练来推进教学过程;以训练强化知识运用;以训练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一直坚持每堂语文课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从推荐美文、热点评论到命题演讲,阶梯式的训练,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我所教的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多人多次在校级演讲比赛中获头奖,并且有些学生敢于积极参加学校一些大型活动,或做节目主持,或表演课本剧,或朗诵诗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简约之美:语文教学的归宿 篇5

一、读薄笛声———从繁复走向简约

1. 想象品读, 点染词语的亮度。

片段一:

师:通过初读课文, 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 挥泪悄然离开考场, 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 他却伫立雪中, 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 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一找。

生:笛声悲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 将它读成几个词语, 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其实词语啊, 它是有生命的, 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中被提取出来, 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 我们一起读读这四个词语。

师: (词语回到句子) 闭上眼睛, 用心地听, 静静地想, 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范读)

生:悲伤、凄凉、辛酸、伤心……

师:悲伤!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 (板书) 。“泣”“诉”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像在哭泣, 又像在倾诉。

师: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 你们都听到了, 感觉到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我们不难发现:“笛声”者, “心声”也。这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 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舒展地联想, 入境地朗读, 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2. 张弛有度的“取舍”艺术。

我们所要做的是,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明, 让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 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 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

《木笛》这篇课文很长, 经过磨课, 我们进行了裁剪:砍掉了开头大篇幅的画面引入, “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的对话教学一笔带过, 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这样择一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 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老师引导之处, 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 正如滔滔江水, 只取一瓢饮。

二、读厚笛声———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1. 冲突与融合,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丰满的课堂, 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师有时甚至可以主动挑起冲突, 在冲突中达成“视野的融合” (伽达默尔语) 。

片段二:

师:1937年12月13日, 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日期。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一组数字———

(课件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

师:谁来读?

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数字吗?

“笛声”被褪色的画面、殷红的数字、沉重的解说首次读厚。

2. 精简手段, 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片段三:

师:同学们, 朱丹是这样想的, 于是, 就有了朱丹这一句轻轻的放弃———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痛苦和艰难———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坚定、从容———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齐:“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 (片刻停顿, 然后责问地)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生: (接读) “没有忘记。”

师: (惋惜地)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 (接读) “请原谅……”

师: (果断地) “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笛声”在师生的情境对读中改变课堂节律的同时, 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三、读出心声———追求“有教无痕”的境界

1. 留白与补白,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片段四:

师: (笛声再次在课堂响起) 拿起笔来, 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笛声在向人们倾诉:。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 (音乐停) 透过笛声, 你仿佛听到了———

生1:笛声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已经被人忘记了的国耻。

师:是啊!朱丹在呐喊, 他怎能忘记这一段国耻, 他的内心在滴血。

生2:笛声在向人倾诉,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生3:从笛声里, 我听到了希望。

生4:笛声里还有渴望和平的声音。

课堂, 因着这样的留白与补白, 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 拓展与反哺,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片段五: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孩子们, 请你把你的眼睛闭上, 伴随着老师的描述,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 (深情描述)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那曙色萌动, 那蓓蕾初绽, 那无声晕染……”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 但你可以通过想象, 用自己的心灵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

生1:看到了眼前一片光亮。

师:朱丹看到了那一片莹莹光亮, 你也看到了。曙色是什么时候的颜色?

生2:天快要亮的时候。

师:是啊, 没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 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师:这眼前的光亮是什么?

生3: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 也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说得太好了!

生4:我仿佛看见了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 朱丹被孩子们炽热的心感动了。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简约——探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6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 有些语文课上得热闹非凡, 但静下心来细想就会发现, 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也没有明显提高能力, 华而不实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基于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简约、朴实之路, 让教学更为精炼, 让教学更有效率, 让学生真正爱学、会学、学会。

一、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教学从备课开始, 备课从设置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准则。为了突出课堂内容的充实, 或是为了渗透各种技能、情感等, 很多时候教师被“三维目标”限制, 导致目标过大、过多, 远远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范围。在教学中, 我会从实际学情出发, 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 让教学重难点突出, 做到有的放矢。

在《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 我将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南沙群岛的基本知识, 并感悟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 我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读准、读生动、读出感情。诵读是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秀美的南沙海景图在滚动播放, 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之后, 我们一起感知南沙群岛之美, 对重点段落、句子进行了精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 南沙群岛是仙女撒下的珍珠, 这个传说美丽而动人, 正好与题目相呼应。有的读“茫茫南沙, 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 留下了祖先繁衍生息的烟火”, 他说这句话写得太好了, 前后两个句子非常对称, 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祖先白手起家的片段。从读到思, 从思到说, 课堂简练而充实。

教学目标要明确, 不可模糊;要实用, 无须华丽;要简约, 而非臃肿。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小学语文课堂的简约之旅就开始了, 有了好的开头, 才能保证精彩的过程。

二、内容适宜, 主线清晰

从现实来看, 如果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在讲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历时花费十几分钟, 这样会导致课堂节奏拖沓,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 根本抓不住本课的重点, 学生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探究文本, 品味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会选择适宜的内容, 做到层次明了, 主线清晰, 形式简约而内容充盈、生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中, 我为学生播放了《心中的故事》这首歌曲, 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 而后学生听了范读, 开始自读感知, 疏通大意。很多学生被文中的故事感动了, 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有的学生说, 这个故事从母亲生病住院时“我”帮母亲换床单开始, 作者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轻, 他很意外;有的接着说, 护士责怪“我”, 而“我”回忆了母亲担起的重担, 误以为母亲是一个大力士;还有的说, “我”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一抱母亲。理清了思路之后, 我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马上有人站起来说, 伟大的母爱;又有人说, “我”对母爱的感恩, 对母亲的心疼;还有的说,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母亲慈爱、坚强, 儿子孝顺, 非常感人;还有的说, 妈妈给子女做了很多事, 无怨无悔, 子女长大了也应该为妈妈做很多事, 这就是爱的传承……

在教学中,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要让内容更加精炼适宜, 要确保流程顺畅, 重难点突出,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读、探究、发现, 学到“真学问”。

三、语言简练, 叩击心灵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要点燃心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 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的进行, 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叩击学生的心灵, 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要严谨且生动, 不能太过繁琐、枯燥, 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训练自己的课堂用语, 不能太过随意, 要贴近学生思维, 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嫦娥奔月》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和学生一起诵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趁机问大家月宫中的宫阙是谁的家?学生回答:“嫦娥。”我接着点拨:“那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什么要奔向这寂寞清冷之地?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你们知道吗?”学生积极回答, 有的说:“嫦娥很美丽, 和后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嫦娥很善良, 经常帮助父老乡亲。”还有的补充道:“嫦娥很勇敢, 敢与逢蒙周旋……”“嫦娥飞走后, 后羿呢?”学生说:“后羿很伤心, 赶紧追上去, 却怎么也追不上……”

在简约语文的理念之下, 教师的语言更要简练有效, 或者启发, 或者鼓励, 或者督促, 或者感染。每一句话, 都要做到与教学有关, 与学生的表现有关。

崇尚简约,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王道。总之, 洗尽铅华之后,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露出本真的面貌, 返璞归真, 扎实而生动、真实而自然、务实而灵动,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特色, 让语文课堂散发清新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储美琴.简约:语文课堂的朴素追求[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崇尚简约语文回归语文本真 篇7

一.崇尚简约的生态课堂观

针对当下语文课“去语文化”的现象, 我把着力点一开始就放在语文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 先后撰写了《激发学习诱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精练巧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论文, 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专家看后说, 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 而且“观点新颖, 见解独到”, 实属可贵。

新课改后,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时讨论风盛行,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 (讲解、讲析) 法, 被认为是陈旧的教学方法, 有悖于新课改精神, 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我根据教学实际, 撰写了《正本清源摆正位置——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的再认识》一文, 对“要不要‘讲’、‘讲’什么、怎样‘讲’”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需要, 但是因噎废食, 完全舍弃, 也是不现实的。”着力阐释了“要把握好‘讲’, 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 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的道理, 从而厘清了“讲”等于“守旧”的错误认识, 还“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我强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 必须讲;提问不能答, 启而不能发, 还须讲;讨论小结, 自学归纳, 也要讲……可以说讲解、讲析不仅应当, 而且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 哪里需要略讲, 哪里需要畅讲、详讲、讲透。但是, 并不是一讲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 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 而且要反复读, 要“仔仔细细地读”, 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 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我努力改变课堂结构, 变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 做到教师的导读、导思、导练的“三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的“三自”有机渗透。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氛围。

我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 更为“教师、学生、文本 (作者) ”的多向立体化交流, 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 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 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实而不死, 活而不乱;动静相生, 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 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 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 有对话有争辩, 有思想的交流, 有智慧的碰撞, 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 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 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 是一种灵动与激活, 静是一种静思、静悟, 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 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有会心的微笑, 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二.咀嚼经典的朴素阅读观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文本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特点的文本, 对阅读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和文本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初中生阅读文本选择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原则。我组织和主持了《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的课题研究, 探究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本选择方式: (1) 班级共同订阅 (报纸、期刊) ; (2) 教师推荐书目, 家长与学生购买, 或学习小组协作选购; (3) 学生自主到书城 (店) 选购, 自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 自主到网上搜索; (4) 学习小组确定书目, 分工选购, 资源共享; (5) 学生和家长自定书目, 共同选购。建构了初中阅读文本选择与重建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

模式二:

我关注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不是完全否定现有教材的作用, 不是完全否定教材文本阅读功能, 恰恰相反, 而是在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基础上的文本选择。我认为基于语文的活动是阅读文本选择和重建的依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唤醒学生阅读兴趣, 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我始终强调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示范、点拨作用。我先后开展了“百年巴金”和“纪念巴金”等专题讲座、“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等主题活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今天我讲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感受到文本选择多样化的乐趣, 形成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和自主选择文本的习惯。

我特别强调经典的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亲近大师, 亲近经典, 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 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认为当下的阅读过度强调自主性, 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过度强调多元性, 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拓展性, 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的弊端。我在实践中努力“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读出思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我们需要新理念, 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 要在反思中调整, 走出误区, 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三.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

关于作文教学, 我认为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 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没有融入真情、没有融入智慧, 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我注重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 整理自己的生活, 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 与父母、老师一起生活中的, 与同学、朋友相处中的, 还可以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其实地上看似粗糙的小石子, 只要你用心拣起, 一定能擦出火花。

生活、观察、感悟, 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我努力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 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 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 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 其实“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涵在简单、朴素之中的”。

我主张作文教学首先制定好整体规划, 建立一定的教学序列。我重视作文“格”的训练, 我构建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序列:第一年, “入格”, 第二年, 出“格”, 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 放胆写作, 走向自由, 突出个性,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关注心灵体验。第三年, 升“格”, 在对作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 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我重视作文教学中坚持扎实有效的指导。写日记有教师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 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 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 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课前“话题式口头作文”, 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 (命题) , 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 或叙事, 讲眼中所见;或议论, 谈心中所想,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 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限时作文能力。

下水写作, 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 展示自己的文章, 和学生平等交流。有效的评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扎实推进。我不断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方法, 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 让学生学会写批注, 写总评, 有小组的评改交流, 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 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 加之教师的重点面批。

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思想例谈 篇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指导思想。于是, 不少教师就把三个维度当成每节语文课追求的目标, 希望一节课里兼顾语文素养的所有方面。结果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可是, 随着课堂中各种名目的活动多起来, 一节课热热闹闹之后, 却淡化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 留下的是支离破碎的感觉。

鉴于此,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反思时就深有感触地说:“五十多了才明白,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

“大道至简”,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其实并非三个目标, 而是贯彻在听、说、读、写之中的三维一体的目标, 课堂不应该做加法, 背负一大堆目标, 套用各种形式, 而是急需做好减法, 减去冗杂的目标, 减去繁琐的流程, 减去花哨的形式, 回归读写本真, 以少驭多, 以简驭繁, 最终实现高效课文学习。

二、简约之法

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

(一) 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提倡目标简明, 就是要集中力量, 抓住教学主线, 在咀嚼文字、品味意象、揣摩情感、积淀思想等方面下工夫。这样, 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当然,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文本特征和学生实际而定, 比如, 学古典诗歌, 要以语感诵读、揣摩意象为重点;学优美散文, 要以积累文辞、赏析情感为主;学古文, 要以积累知识、锻炼思考力为主;学小说, 要以解读人物、把握细节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文字以读写迁移为主, 不一而足。

(二) 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1. 以学案导学, 根据学生反馈的难点、疑点设计课堂问题。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学习目标、重点提示、过程辅助、学法提示、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交还给教师, 教师则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 了解学情, 而后以学定教, 灵活使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 只讲学生的疑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2. 要找准简单恰当的切入点, 抓住鲜明的意象、关键的字词, 实施突破带动。

比如, 在教学《荷花淀》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迅速体会到水生嫂和白洋淀的美好特质, 我就由课文中荷花的描写入手, 用一个“美”字, 统帅全课, 引领学生体味到这里美好的风光、物产与人性, 使得荷花的美丽与刚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 我教授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时, 就抓住题目中的“忠毅“二字来入手, 让学生在细节分析与任务品评中悟出故事里“忠”中有“毅”, “毅”中有“忠”的深刻含义, 使得学生不禁为作者高超的笔法叫好。

3. 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简约”不是简单减少知识容量, 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 抓住最重要的知识, 合理运用听、说、读、写的基本策略, 锻炼学生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简约教学不是把教学简单化, 而是把语文教学精良化。如我曾观摩的兖矿二中李丽老师的一节精彩的诗歌鉴赏课———《相信未来》。李老师从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入手, 重点就做了咀嚼字词意象、玩味情感态度两件事, 把“读”和“写”做得异彩纷呈, 引人入胜。

(三) 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 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一节课时间有限, 环节不宜多, 反馈、点拨、评价要迅速到位。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课堂设计为例, 一般的教学设计需要鉴赏老贝尔曼、苏艾、琼珊的人物形象, 体会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分析情节设计的曲折精巧等一系列环节。对此, 我进行了精炼。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幅以边缘发黄, 中间犹绿的常春藤叶为背景的幻灯片, 然后设计了四个围绕叶子展开的问题: (1)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 (2) 这片叶子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3) 画叶子时有哪些困难? (4) 叶子牵动了三个人的心, 你最欣赏哪一个?四个问题分别围绕小说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四个方面展开, 各有侧重, 又突出了一片常春藤叶的艺术形象。屏幕上的叶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分析与艺术形象感悟能力获得了有机融合。

三、简约之美

上一篇:产业关联度下一篇:南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