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精选12篇)
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 篇1
何谓政治教学简约化?简约化的政治教学要求课堂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因此,学会有选择地放弃,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以简约求丰富,形成省时省力省资源的简约化课堂教学风格,应该是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本人以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之中。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目标,适当考虑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能学多少情况,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课程目标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
二、教学内容简要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复杂、繁重教师必须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出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考试说明新课程高考说明和教材本身特点,深刻地解读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提炼出教学的知识主线。“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教学知识主线清爽了,其他细节知识处理可迎刃而解。
三、教学素材简炼
繁冗多余的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因为学生如果要在一节课中接收大量的材料,那么解读材料信息的时间占用了思考的时间。因此,材料选择应去繁就简,并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的材料,才能剔除不必要信息的干扰,让学生的思维集中,深激发和挖掘他们的潜能,由他们自己生成知识。作为教师,在取舍一个材料的时候,只要多问问自己,这个材料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就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了。
四、教学环节简化
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精力、时间会消耗在毫无收获的过场中,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这样,教学过程会层次分明,松驰有度,收放自如。
五、教学媒介简便
多媒体课件因其直观性、动态性、容量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但它加快了课堂节奏,加大了课堂容量,影响了学生的体验、想像和思考。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越简捷越好,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视频、动画长短得当,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哨,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减少文字数量,注意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课件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一件外衣,一个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再搭配以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外衣呈现出来,必定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语言简洁
简炼是教学语言的本色,但许多政治教师教学用语繁琐,条理混乱。因此,教师要反复推敲教学语言,剔除提问语、启发语、点评语、讲解语、过渡语中的杂质和赘瘤,把教学语言锤炼得简洁周密、干净利索,使课堂如同天空一样明净,让学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为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深钻教材,围绕着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反复修改教案,把握讲课的时间和质量,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必要时写在纸上,做到多而不余一言,少而不失一词。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提问语导向明确、启发语言少意周,过渡语自然流畅,评价语扼要坦诚,讲解语提要钩玄;同时努力消灭口头禅,避免多次重复学生的话,省去把知识点反复强调的步骤,用最短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约并不是简单,不是浮于表面、蜻蜓点水地对待教学内容,而是经历繁复,懂得取舍,实现理论清楚、感情真切的政治课教学目标。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是返璞归真、以人为本的体现。
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 篇2
博爱学校 历史学科 何帅强
薛法根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他的教学实录,我又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获益很多,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简约之美”。
薛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回归“简约”的原点,这看似普通的观点,反而正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返璞归真,将语文教学引回“简约”的原点,恰恰彰显了语文美之所在。我们可以结合他的一篇教学案例,来体会他语文教学“简约之美”的智慧。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薛法根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大胆打破了常规教学中“熟识字词—逐段分析—领会全篇”的讲解秩序,而是另辟蹊径,根据学生独特的语言认知特点对全篇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并结合生活整合实践活动设计出简约明快的三个教学环节,这对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却起到了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听写四组词语(包括: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日常所能够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期记忆的能力。
2.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并在讲后用上这四组词语进行故事复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教给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3.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这样的重组教学,看似简单平实,学生却在简约流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听、读、悟、习”等多项综合能力的发展,真可谓受益匪浅。薛法根老师对简约明快的好课观有着自己独到的体识,他认为课程设计的“简约之美”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 篇3
一、依托“乐学单”,诊断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情况、能力状况都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有效的学案应是较好地诊断学情、检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工具。依托有效学案,既能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会学、乐学。
我们以清华附小的“乐学单”为基本样板,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乐学单分为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根据不同的课例,意图通过不同乐学单的设计来诊断学情,实现“教、学”转变。
比如《迷人的张家界》乐学单上,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在预学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能概括段意的一句话,并从这句话中圈出或概括出一个关键词,并进行记录”这样的一个学习任务,旨在诊断学情,发现学生概括的难点;又通过结构图梳理文章结构,并再次巩固学生概括的难点。此类乐学单的运用,通过诊断学情,努力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二、找准“核心点”,简化设计
小学六年,每个孩子大约要上1680节语文课,如果根据不同年段的目标,结合教材知识点,每堂课能找准1~2个核心知识点,然后把它讲深讲透,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把它巩固好,这样一来,设计简化,内涵却更丰富,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目标求简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一文是一篇写景的略读课文,文章结构清晰,全文采用总分结构,每一个小画面又都围绕一个相同的中心句,语言生动,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以抓的点很多。一开始,笔者将学习目标设定如下:(1)运用“小标题”把握段意,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2)关注表达,在比喻、拟人中领悟本文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实践发现,这些要求太多,学生的学仅仅浮于表面。因此,笔者又对学习目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紧紧围绕略读课文的课前链接语,根据链接语中提出的学习任务重新调整:(1)运用“小标题”把握段意,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感受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特有的景色,体会“回环往复”这一修辞方法的精妙;(3)摘抄喜欢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
围绕本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制定教学目标,简洁明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教学内容也简约有效。
2.环节求简化
依旧以《牧场之国》一课为例。一开始,笔者设定以下教学环节:预学交流—把握段意—批注感受—以读促悟—课堂小结。在预学交流环节,笔者考虑到四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略读课文对字词也没有具体要求,因此删减了原来设定的生词认读这一要求。修改后的预学单以图文形式呈现收集的资料,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情,重点落实“概括画面,了解特点”“小组合作,以读促悟”两大教学环节。根据学情,为了深入教学,将整堂课教学环节简化为: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概括画面,了解特点—小组合作,以读促悟—积累语言,课后拓展。这样,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探究更加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时间更加充分,从而实现环节简化,核心教学却更加深入。
3.方法求简便
仍然以《牧场之国》为例,在落实、达成围绕课前链接语而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时的实践发现,四年级的孩子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品味能力”的提升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基于此,笔者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学生如何概括画面:(1)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它是怎样的?(2)找出景物:草原、花牛等,发现他们的特点,概括出画面。在3~5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朗读体会作者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荷兰”时,同样以第二段为例:(1)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中荷兰特有的景色,体会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赞叹。这样的教学从扶到放,在课堂中实现了“习得—运用”的转化。
追寻政治课堂的简约之美 篇4
一、清晰主线———重点集中不散乱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政治课教学: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 目标大而全, 内容无取舍, 环节太复杂, 一堂课下来, 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吃力, 教学效益低下。
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示出来, 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让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简约, 从杂乱走向清晰, 策略之一就是要自觉遵循教学规律, 清晰地梳理出教学主线, 把重要知识贯穿起来,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教学主线是一堂课的基本内核。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那么教学主线就是树干, 是教师在反复研读教学目标, 反复推敲教材重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基于“整体解读的视点”。教学主线清晰, 课堂的基本走向和逻辑结构就清晰。反之, 没有鲜明的主线, 课堂就失去了方向感, 盲目又徒劳。和其他学科一样, 政治课的教学主线大多隐含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概括和提炼, 使潜在的暗线明朗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 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教材的小标题依次是“为他人开一朵花”→“心动不如行动”→“体味余香”→“拓展天地”, 我们应该扣住“爱”这条主线, 或沿着“感受爱” (爱的感悟) →“奉献爱” (爱的行动) →“体味爱” (爱的回味) →“分清爱” (爱的原则) 的脉络, 或顺着“感受爱, 我心动”→“我心动, 我行动”→“我行动, 我快乐”→“我快乐, 会智爱”的线索来组织教学, 以清晰地揭示课文内隐的逻辑关系, 使整堂课因主线设计清晰而显得气韵流畅、浑然一体。
政治课堂要拒绝烦琐, 实现“瘦”身, 教学主线的梳理是关键的一步。主线确定之后, 活动的设计、内容的取舍、目标的落实都要紧扣主线简约地展开。
1.教学目标要简明
我们倡导“一课一得”, 即一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设定切不可太虚太多, 要实实在在, 易于达成。目标太多, 教学无所适从;目标太虚, 教学难以达成。
2.教学内容要精讲
也就是说, 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合理裁剪, 大胆取舍, 不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精讲, 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也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
3.教学环节要简化
教学由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所构成, 但环节预设如过于精细繁多, 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难以深入, 致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于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因此, 在明晰主线的基础上, 教学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简化学生学习的头绪, 以提高教学效率。
“简”, 从形式上是在做教学的减法, 实质上是要求教师用“心”去掉教学中的多余部分、无效部分、零碎部分, 让学生享受实在的“多”。这既需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 也要有细致入微的心思。
二、引用素材———切中肯綮不烦琐
借助热点素材来归纳或者演绎教材观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有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热点素材, 政治课才少了些抽象和枯燥, 多了些生动和活力。但在热点素材的实际使用中, 教师往往会犯“用不到位、用不贴切、用不经济”的通病。因此, 一节好的政治课必然讲究热点素材的使用技巧, 懂得舍弃, 懂得剪裁, 简洁方能有效。
1.素材要精简
教师在挑选素材时, 往往觉得这个材料很好, 那个也很不错, 难以割舍之下, 索性全部上阵, 看似丰富多彩, 实则虚浮臃肿, 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 一堂课的热点素材总量必须有所控制, 以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为准绳, 需要用时才用, 可用可不用就坚决不用。尤其要反对那种“多材一用”的做法, 人为的素材堆砌不仅会掩没知识本身的光辉, 且不利于师生对话和课堂生成。就单个素材而言, 也要追求信息简洁, 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以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合理利用资源”为例, 在讲解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对比时, 有教师出示了一张内含我国各种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数据的表格, 看上去黑压压一大片, 数值明显偏大, 难以比较, 不如选取我国资源的总量位次和人均占有量位次的表格, 数字一目了然, 信息简明扼要。
2.素材要匹配
素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要紧密, 这是对素材使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常见情况是, 教师为了佐证或导入某个观点, 对观点的理解却不是很到位, 就找个似是而非的素材来使用。为素材而素材, 素材与观点之间关联度不高甚至游离, 使用效果不佳就可想而知, 不如不用。仍以“合理利用资源”一课为例, 有教师为了说明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出示了一段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素材。但仔细想想,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小是一个平均量的问题, 而北方水资源紧缺更多的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二者之间不能等同。不如直接让数字来说话更贴切, 相信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6, 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排名第110位时, 这个问题就能简洁地迎刃而解了。
3.素材要尽其用
“多材一用”显得累赘、低效, “一材多用”却简洁、高效。一个好素材信息量丰富, 使用得当, 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必须充分挖掘,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素材的效益, 浅尝辄止无疑是对素材的浪费。
例如, 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一课, 教师在说明我国的资源形势之严峻的三个表现时, 大多采用教材上的三个素材: (1)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相关数据; (2) 我国各种资源分布差异的数据或图表; (3) 我国与别国的生产能耗比较数据。可惜仅此而已, 未曾想到这三个素材还有进一步的妙用———能推导出国家层面的三个应对之策, 即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坚持科教兴国,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样, 既避免了国家对策层面需要素材再次一一论证的麻烦, 使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流畅, 又为公民行动层面的充分展开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既简约又高效。
4.素材要序列化
素材散乱使教学头绪增多, 如将这些素材加以有序组合, 适当地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情境化的素材序列, 就能使教学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例如,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授课中, 有教师以“一滴水”的设计贯穿全课, 教学采用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技巧, 从“一滴水的自述”讲到资源的重要性, 从“一滴水的自豪与辛酸”引出资源形势的严峻;通过播放微电影《最后一滴水》调动学生节约资源的情绪体验, 为后面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最后利用课前调查问卷的数据 (主要是针对水资源设计) 和话题“校园节水办法大家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节约, 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整节课都紧扣“水资源”有序展开, 教学显得简洁明快。
课堂要简约, 除了素材用得精简, 教师的引导、讲解、评价也要简洁到位。素材导入时不妨直奔主题, 不要故意绕弯子;分析素材时也要讲效益, 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绝不讲成长篇大论;评价也要力求准确扼要, 避免啰唆杂乱。这样, 课堂简洁在表达上构成了一个系列, 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清晰的内容。
三、走出误区———自在朴素不浮华
当前的政治课教学,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评比课, 或多或少存在着浮躁现象, 如逢课必合作探究, 以表明自己理念先进;开课必全程使用多媒体, 以体现自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崇……陷入了流行的误区。然而, 简约是一种自在朴素而非浮华, 潮流不能与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
1.方法要务实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具有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但一些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存在着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如在公开课上广泛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 表面上看课堂的气氛热烈,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多为低效甚至无效。从合作的主题来看, 要么是合作探究的话题过于浅易, 合作毫无必要;要么是合作探究的主题大而无当, 合作成了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的自由发挥, 缺少思维含量, 更谈不上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话题选择不当, 会导致小组汇报或者是简单重复, 或者是不着边际, 教学显得臃肿冗长。其实, 教师应该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思辨性的话题,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 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实效。从合作的流程来看, 一些教师一提出话题就立刻让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思考尚未展开便转入交流环节;合作的时间相当有限, 一个复杂的话题匆匆讨论两分钟便结束, 合作不充分也不深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作评价, 待学生回答结束后就宣告合作学习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 说白了就是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变相进行课堂提问, 师生共“秀”了一回互动, 演了一幕给听课者看的、看起来很美很热烈的合作学习舞台剧。
其实, 合作对学生而言, 不仅有交往的价值, 更是学习个性化、互补化的需要。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因课制宜, 让学生“真”合作一回, 合作出思想的“火花”, 合作出真正的价值。合作学习有名无实, 不仅影响课堂效率, 也使教学陷入了虚浮作秀的误区。
2.媒体要简易
多媒体的出现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一大革新, 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发挥了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使政治课教学涉及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始末和媒体观点都能得以呈现, 较之教师的口头讲述更形象、更直观。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是不是整堂课都必须用多媒体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否定的。凡教学中使用过多媒体的教师, 都有一个普遍、共同的感受:幻灯片一张一张过, 教学内容未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 多媒体用多用滥了, 还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呈现的材料多了, 学生的思考少了;课堂的容量大了, 师生的互动少了;机械点击多了, 课堂的生成少了。其实, 课堂中最有价值的师生对话和互动, 都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结合黑板板书来慢慢推进, 受到诟病的“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 也有着多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说到底, 教学媒体本质上只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用得合适, 该用的时候用, 才有作用和意义;如果将工具异化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单纯地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内容本身和学生需要, 只会是舍本逐末, 造成教学的浮夸和低效。
因此,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追求适度和简洁。首先是课件本身有一个量的控制, 如一节课幻灯片张数在15张以内为宜。课件制作力求界面干净, 不要花哨繁杂;内容重点突出, 避免无关信息干扰;文字量和字体大小设置恰当, 便于学生学习。其次是在使用中还要注意操作简单, 交互性好, 能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有利于教学拓展。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追求的课堂简约, 本身也要警惕浮于表面的假象。以知识的呈现方式为例, 如果只把抽象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 其实是一种教学的简单与粗暴。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内化知识, 看似费周折, 但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必要的过程性体验, 和简约课堂的主旨是一致的。
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篇5
【摘要】: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从简化课堂的内容、目标、方法、环节以及语言来讨论如何让小学的语文课堂变得简约。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正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约,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其二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简约,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大块,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以读为本,品读细节,披文入情。二是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这样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有效途径——“读”与“写”,整合了三个维度,涵盖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目标明确,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追求简约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感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至于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三、教学环节追求简化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教《长相思》。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追求简便
陶行知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几乎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课就陈旧。其实,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堂教学不作秀,简约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化实施课堂上的“精
讲多练”与“精讲精炼”。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五、教学语言追求简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3)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只求简约有效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23期
2、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 http://wenku.baidu.com/view/d9ad1a543c1ec5da50e270ac.html
3、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http:///fkggz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14
感受简约之美 篇6
作为北青-盈之宝小剧场落成的首场演出,现代舞台戏剧——《惊梦——牡丹亭新记》(以下简称“惊梦”)于2月14日—24日在这里连演了9场。这部号称以“前卫舞剧全新演绎《牡丹亭》”的小剧场演出,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多媒体等多种艺术门类,并且拥有一个“豪华”的创作团队——冯小刚担纲策划,陈其刚担任音乐顾问,王媛媛编剧、导演一肩挑,作曲由杜薇完成,担任舞美和灯光设计的谭绍远与韩江也都是圈中颇具实力的人物。
尽管创作者宣称“惊梦”的故事脱胎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但改写之后的版本却充满了“迷幻”的色彩,与原作的情节相去甚远——故事讲述“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四百年后的今天。杜丽娘在梦中遇到柳梦梅,并与其相恋,醒来后相思成病。死后,杜丽娘的鬼魂来到地狱,经死神的指点,得知尘世间却有柳梦梅其人。杜丽娘的鬼魂历经辛苦找到了柳梦梅,并在其帮助下还阳。还阳后却发现自己仍是孤身一人,刚刚九死一生的情爱不过是一场惊梦,一去不再回头。”
在“惊梦”的音乐部分,作曲杜薇与古筝常静的现代音乐组合“绿腰水袖”构成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核心,此外作曲家还加入了昆曲、弦乐四重奏、电子音乐等多种类型的音乐,看似纷杂,实际在不同的段落突出不同的元素,因而给人构思精巧、性格鲜明,又与舞蹈、戏剧等其它因素相得益彰之感。在整体音乐的布局上,以古筝和人声(由作曲杜薇亲自演唱)为主的半即兴段落与电子音乐的舞曲段落交替出现,分别对应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和群舞,使音乐在结构上具有一种回旋的意味,从而使整部戏在听觉上获得了内在的统一。从整部舞剧的音乐创作来看,古筝和人声作为“前景”,妖娆轻盈;而弦乐队营造的浓重的“背景”增强了音乐的厚重以及立体感。另外,笙音色的巧妙运用以及钢琴独特的小动机,则令音乐显得更加阴柔。音乐时而写景,时而表情,配合着剧情的展开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音乐的简约之美,在序、惊梦、幽媾以及尾声等“民族风”的段落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其中又以惊梦、幽媾两段最为出彩。惊梦在音乐形象上延续了“序”中的意境,但在结构上更加清晰、形象也更鲜明。由作曲家亲自担任的演唱与昆曲演员《牡丹亭》的念白,交替出现,再以古筝点缀,营造了一个古典与现代、尘世與冥界并置的氛围,很好的烘托了剧情所体现的女主角不知是真是幻、是生是死的故事情节。
幽媾一段,以一大段男女主人的双人舞,堪称整部音乐的写情最出色的段落。古筝的部分,一改前面自由流动式的演奏,取而代之民族音乐中较少使用的切分节奏贯穿始终,使音乐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人声也由前面的念白与吟唱,改为呼喊与呻吟,音乐逐渐激烈,配合男女舞者纠缠在一起的舞蹈动作,将主人公内心对爱情和情欲的渴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段音乐即使拿出来单独欣赏,也不失为颇具可听性的出色小品。
相比之下,作曲家对于电子音乐的运用,显然没有传统音乐语言来得娴熟,在冥判、回生两段中,音乐虽然完成了配合群舞的任务,但却缺乏独有的个性。
简约之美:语文教学的归宿 篇7
一、读薄笛声———从繁复走向简约
1. 想象品读, 点染词语的亮度。
片段一:
师:通过初读课文, 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 挥泪悄然离开考场, 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 他却伫立雪中, 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 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一找。
生:笛声悲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 将它读成几个词语, 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其实词语啊, 它是有生命的, 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中被提取出来, 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 我们一起读读这四个词语。
师: (词语回到句子) 闭上眼睛, 用心地听, 静静地想, 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范读)
生:悲伤、凄凉、辛酸、伤心……
师:悲伤!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 (板书) 。“泣”“诉”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像在哭泣, 又像在倾诉。
师: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 你们都听到了, 感觉到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我们不难发现:“笛声”者, “心声”也。这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 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舒展地联想, 入境地朗读, 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2. 张弛有度的“取舍”艺术。
我们所要做的是,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明, 让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 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 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
《木笛》这篇课文很长, 经过磨课, 我们进行了裁剪:砍掉了开头大篇幅的画面引入, “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的对话教学一笔带过, 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这样择一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 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老师引导之处, 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 正如滔滔江水, 只取一瓢饮。
二、读厚笛声———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1. 冲突与融合,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丰满的课堂, 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师有时甚至可以主动挑起冲突, 在冲突中达成“视野的融合” (伽达默尔语) 。
片段二:
师:1937年12月13日, 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日期。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一组数字———
(课件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
师:谁来读?
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数字吗?
“笛声”被褪色的画面、殷红的数字、沉重的解说首次读厚。
2. 精简手段, 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片段三:
师:同学们, 朱丹是这样想的, 于是, 就有了朱丹这一句轻轻的放弃———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痛苦和艰难———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坚定、从容———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齐:“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 (片刻停顿, 然后责问地)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生: (接读) “没有忘记。”
师: (惋惜地)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 (接读) “请原谅……”
师: (果断地) “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笛声”在师生的情境对读中改变课堂节律的同时, 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三、读出心声———追求“有教无痕”的境界
1. 留白与补白,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片段四:
师: (笛声再次在课堂响起) 拿起笔来, 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笛声在向人们倾诉:。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 (音乐停) 透过笛声, 你仿佛听到了———
生1:笛声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已经被人忘记了的国耻。
师:是啊!朱丹在呐喊, 他怎能忘记这一段国耻, 他的内心在滴血。
生2:笛声在向人倾诉,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生3:从笛声里, 我听到了希望。
生4:笛声里还有渴望和平的声音。
课堂, 因着这样的留白与补白, 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 拓展与反哺,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片段五: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孩子们, 请你把你的眼睛闭上, 伴随着老师的描述,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 (深情描述)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那曙色萌动, 那蓓蕾初绽, 那无声晕染……”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 但你可以通过想象, 用自己的心灵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
生1:看到了眼前一片光亮。
师:朱丹看到了那一片莹莹光亮, 你也看到了。曙色是什么时候的颜色?
生2:天快要亮的时候。
师:是啊, 没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 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师:这眼前的光亮是什么?
生3: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 也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说得太好了!
生4:我仿佛看见了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 朱丹被孩子们炽热的心感动了。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 篇8
【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9至81页“最大公因数”的练习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8 18和54 1和7 8和9。
(生独立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4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4。
生:18和54的最大公因数是18。
生:1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生: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你能根据每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分类吗?
生:4和8, 18和54分成一类;1和7, 8和9分成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4是8的因数, 8是4的倍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4;18是54的因数, 54是18的倍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18。1和7, 8和9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生:我知道1和7是互质数, 8和9也是互质数, 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你是怎么知道互质数这个数学概念的?
生:我是从书上83页的小知识中看来的。 (生介绍第83页“你知道吗”: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师: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45和15 51和17 13和39 1和15 45和462和9 13和18 3和11
(生报答案, 师板书)
师:仔细观察, 你认为怎样的两个数会是互质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生:1和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生: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0除外) 是互质数。
生:任意两个质数都是互质数。
生: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只要没有倍数关系就是互质数。
师:现在, 你能很快说出54和48的最大公因数吗?你认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要注意什么?
……
【反思】
(一) 理性追问, 品味简约美
练习不是为了考学生, 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练习不宜追求难、偏、繁, 而应从简单着手,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简单的练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新知识, 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 增加知识的厚度。
以上教学片段中, 求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 是基础性练习。反馈表明, 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解答。但是, 教师并没有让简单的练习简单结束, 而是在追问中引领学生一次次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后交流, 在交流中思考和发现新知识 (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学生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 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首先要分析两个数的特点, 然后再求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小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如果两个数没有上述两种关系, 就用一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还发现了判断互质数的方法。如此, 简单的练习就变得不再“简单”, 学生在简单的练习中练出了精彩, 拓展了思维的宽度, 让课堂教学更理性。
(二) “留白”课堂, 享受简约美
所谓“留白”, 就是在练习呈现后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的时间, 给学生合作交流、操作探究的空间。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然后让学生按照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将四组数进行分类, 并追问学生分类的理由,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补充、完善、发现、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 简单的练习就没有只停留在简单解决的层面上, 而是一环紧扣一环, 层层推进, 深化了学生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 并理解了互质数的内涵, 彰显了思维的高度, 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 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的简约之美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约,高效
受“好面子”错误消费观念的误导,“买珠重椟”现象普遍存在,化妆品、月饼、茶叶、服装等无疑成为过度包装的重灾区,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戴尔公司倡导绿色包装,就敢于向“过度包装”说不。其实,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教师盲目跟风,过于追求课堂的精雕细琢,每个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做了精确的设定,课堂似乎成为教师出彩的舞台。“枝繁叶茂”却看不到树干 ,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看似热热闹闹,却流于形式。《学记》曰“: 约而达,微而减。”教师应化繁为简,由博到约,对课堂进行“减肥”。教师应追过教学的有效性,懂得舍弃、善于重组,运用简练的语言、简明的设计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简约教学的特征
1.简化的目标,简单的内容。教师要简化教学目标,无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渗透都须明确简化,是“看得见”的,而不是宽泛的、难以衡量的。如将“ 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改为“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部分教师喜欢用冗长的故事导入,学生被趣味的故事所吸引,教学重点被淹没,教师要舍弃不必要的内容,为课堂减负。
2.简明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提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引导,提问往往缺乏针对性,偏离了教学目标,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教师为发现而发现,课堂热闹非凡,但却缺乏失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置学生于不顾。
3.实用的教学媒体 ,简明的教学评价。部分教师一味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趣的视频叠加在一起,学生被丰富的素材所吸引,而忘记了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亦步亦趋地跟从多媒体,甚至以媒体呈现替代板书,俨然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员”,看似“有趣”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益。教师应开展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但评价不是盲目的,不能以“你好棒”、“你真聪明”等赞美之词充斥课堂,应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等改进。
二、小学数学简明教学的流程
1.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情境导入,能为新知与学习、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但情境要具针对性,应加以简化,避免过于丰富的情境,要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如在“认识小数”教学中, 教者播放一段关于超市商品信息的录音,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些商品价格都是什么样的数,你们能将他们分成两类吗?左边的数叫什么?( 小数) 这些小数,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化繁为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情境中的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远比得到答案来得重要,因而教师要强化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层面去交流,从而能直达主题,引导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设计如下: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几何模型,你们看是什么?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愿意给老师说说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方法?
生:摸、看、比、量、数。
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看你们用了哪些方法? 先来看一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
师:说的好。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部分?( 请同学上台指出面)
师:请同桌互相找一找面、棱和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两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 学生汇报。)
师:你用什么方法找到6个面的?
生:我数的。
教师要避免无效的提问,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概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套用解题方法,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凝聚前人智慧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概括,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方能理解数学内涵,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原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5公里,12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
变式1: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260公里,按此计算,这辆货车12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
变式2:小明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从家到学校需要25分钟,如果改骑自行车,速度为步行的2倍,请问多久可以到校。
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对每一题进行总结,发现无论求路程、时间还是速度,都离不开“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学生学会了概括,才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通过典型性、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模式,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提出有创见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分层设计练习题,既有针对新知的基础性练习, 也有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提高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综合思维能力。
5.总结知识,升华重点。总结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纳入知识结构之中,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完“三角形”内容后,总结其特点:有三个边、角、顶点,具有稳定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是180°;按角分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按边分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走近名师,感受简约之美 篇10
“简约教学”是在质朴中透着大气的美
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或简化, 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简约是以朴素的姿态, 将丰富寓于简单之中。徐老师从一件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撕纸问题入手,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轻松的学习氛围, 将“统筹与优化”的数学思想运用在生活中的《烙饼的经验》一课中, 用自己的大手当锅, 学生的小手当烙饼, 用“锅来啦!”“饼来啦!”等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经验, 最终获得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徐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体悟到他简单中的不简单, 用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与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于“困惑”之中生思启智。这种灵动的课堂, 让我们在质朴中感受到的是大气。
“简约教学”也是低调中奢华的美
简约是一种回归与沉淀, 一种风格, 一种气质, 更是一种内涵。“简约教学”是教学环境的简洁和真实, 内容的简明和充实, 过程与方法的简化和厚实、简朴和多样, 更是教学评价的简明和真诚, 语言的简练和深刻。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徐老师在课堂上追求着更高层次简约、求实的境界。正如他在课堂上, 从两张饼的偶数教学开始, 形成一种基本经验, 又由三张饼的奇数教学拓展开来, 产生一种基本思想, 在“双基的作用下, 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后, 徐老师对学生顺势而导, 得出烙一张饼所需三分钟的结论。学生经过思考都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后, 电饼铛的出现令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恍然大悟。这种剔除喧嚣与浮华的课堂, 最终变得简洁而美丽, 它虽简约却不简单, 更不肤浅, 保留住了简约的本质与精髓。
“简约教学”更是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美
“数学简单, 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 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 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 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徐长青老师是这样说的, 他也是这样践行着他的思想。他不仅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学知识、长本领。在“徐长青工作室”的所有老师, 也是如此自由、自然地成长着。徐老师用他的激情、智慧、执着感染着工作室所有的成员, 开启了一批又一批教师思考的大门。他游走于全国很多省市, 相继设立20多个“简约教学”研究基地校, “简约教学”如星火燎原, 让更多的教师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快乐成长, 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着这样愉快的课堂。
梁景华 追寻简约精致的设计之美 篇11
作为香港本土设计师,梁景华以简约精巧的风格而著称。他善于在设计中融入东方及西方的不同文化,创造出和谐、舒适和不受时限的活动空间。从业20多年,他11次获得亚太区室内设计各项大奖,连续6年连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同时还是第一位在国际权威性杂志“INTERIOR DESIGN” 刊登作品的香港设计师。不论是10万平方米的大型场所还是50平方米的小公寓,他总能让空间呈现出简致之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其中。
我从小就很喜欢布置自己的房间
记者:怎么会走上室内设计之路,是受别人影响吗?
梁景华:没有人影响我,不过从3岁起,我就非常喜欢画画,高中时,我还自己做家教赚钱来学习素描。但是,有一次,一位老师发现我想当画家,他就告诉我‘画家不死不成名’,将来要靠画画生活、做一番事业是很难的。他劝我选择设计专业,设计既跟艺术有关,也实际一些。后来选室内设计,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布置自己的房间。
记者:你一毕业就去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酒店设计公司之一的Alan Gilbert & Associate,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幸运?
梁景华:其实这个机会也是我争取来的。大学期间,Alan Gilbert & Associate的负责人Alan Gilbert定期会来我们大学举办讲座介绍他们的作品,在一次讲座结束后,我就找到了他,并直接问他毕业后是否可以去他的公司工作,Alan Gilbert让我暑假时先到他的公司实习,2个月后,他对我说:‘毕业后,你就来上班吧。’他是我设计生涯中的启蒙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他的设计是世界性的,没有任何地域局限。
记者:在Alan Gilbert8年,又在P&T 8年,两家公司分别让你学到了什么?
梁景华:在Alan Gilbert我从助理设计师一路升到高级助理董事,参与了世界各地很多的大型酒店设计项目。之后,P&T准备成立室内设计部,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能成为该部门的负责人。由于P&T是建筑公司,我设计的范围更加广泛,从银行到酒店,从会议中心到商场,几乎无所不包。
我学过心理学,能够懂得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
记者:用16年的时间打工,会不会觉得太长?其间有没有想过自己开公司?
梁景华:不长。其实我只受雇了两家公司,在Alan Gilbert & Associate时,我的目标就是将室内设计做到最好。而在P&T,我不仅参与了许多大型项目,同时既要管理团队,又要管理财务,这俨然已是一个公司的雏形。我当然也想过自己开公司,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想建立自己的事业,我不仅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16年为我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和我同时毕业的同学,当时自己开公司,没几年就买车买房,他们很不理解我为什么一直在打工,但现在他们依然在做家庭装饰,而我就有了更大的事业空间。
记者:自己开公司,起步的时候顺利吗?
梁景华:我刚开公司的前两年,其实很辛苦。
记者:不少设计师对于如何与客户沟通都会觉得很难把握,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梁景华:客户的每一句话都非常重要,他们有时候并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但他们会从谈话中传递出信息,而设计师就必须迅速捕捉信息并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有一位客户告诉我他很喜欢喝酒,每个月都会请很多朋友去他家喝酒,我就帮他在客厅设计了一个玻璃隔断的红酒柜,一拉开就是他的所有珍藏。我学过心理学,能够懂得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他们想要的,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记者:对于刚进入设计界的新人,你有什么建议或忠告吗?
梁景华:设计很复杂,首先从设计类别上分为工程装修和家庭装修,而工程装修和家庭装修又分为许多种。然后同一类别的项目,你还会遇到不同的客户,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是多种多样,如何快速为客户量身设计,又如何说服客户并且顺利地将方案完成,这完全靠个人经验。所以我认为,刚进入设计界的新人,如果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把握每一次的锻炼机会,书本上的东西有些并不实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人生的阅历对于设计非常重要。
在我的作品里,白色占一半,其他占一半
记者:你的设计在业界以简约精致而著称,这一风格20多年一直都没改变,你担心它会过时吗?
梁景华:恰恰我觉得简约是最不容易过时的,我才会一直坚持这种风格。设计不像建筑,建筑可能会保持很多年,但设计很容易会被外界因素“抹掉”,我当然希望我的作品能呈现出恒久的美感,能一直保存下去,而平和的简约就是我实现的手段。简约不是简单,简约是蕴涵着理念,可以给人回味的,在经过很长一段岁月后仍然具有耐看的质感。
记者:你有一件作品广为人知,据说从天花板到四壁、地板、家具,所有的都是白色的,为什么这么喜欢运用白色?
梁景华:对,这件作品非常大胆,很多人都以为是一位外国设计师的作品。我想可能这也跟性格有关,我从小就喜欢白色,喜欢它所带来的纯净的感觉。
另外,所有的造型其实都是从白色开始的,比如建筑模型都是白色,因为它能表现出所有形状的特性。白色看似单纯,其实变化多端。反光、不反光、哑光、亮光的白都能呈现出不一樣的质感,而且不同的灯光打过去,它可以是黄色、蓝色、红色等各种颜色。我会根据需要运用白色,在我的作品里,白色占一半,其他占一半。
记者:您说过任何风格的项目您都会去设计,这是否和您一贯的简约风格相矛盾?
梁景华:不会。我追求简约、含蓄的设计风格,但这并不代表我就不能去做古典的设计。中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遗留下来的美态却同样是永恒而经典的。而作为设计师,就要明白古典的精髓在哪里,才能够为己所用。我觉得只要比例运用恰当,简约与古典是不违背我的设计理念的。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餐厅,扶手上采用了龙的抽象图案,同时还有宫灯、屏风等元素融在其中,效果非常好,这个作品获得了中国建筑设计奖。
记者:您认为会所、酒店、居室空间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梁景华:所有的室内设计,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满足它的功能性。会所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家”,它要求非常舒适,既强调对物质功能的满足,又强调对精神层面的需要。酒店是商务场所,需要创造出一种社交氛围,而家庭装修则要满足业主的起居饮食和生活习惯,创造出家的氛围。在设计前,先明白空间的定位,接下来的步骤就会简单得多。
记者:您在内地的作品非常多,能就各个城市建筑的室内设计风格作一番评价吗?
高中政治简约化教学探索 篇12
一、高中政治简约化教学的要求
简约化教学简单高效、经济实惠。简约化教学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意境悠远。简约化教学彰显教师们的智慧,带给学生们无限的幸福。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政治课堂“西瓜”“芝麻”统统要捡、课件繁华、连珠炮式的提问等使学生扫描般观看,无暇思考,没时间探究和探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光掠影,训练也是蜻蜓点水,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支离破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因繁、新、奇而低效、无效。因此,简约化的教学风格,应该成为新课改主题下教师们的不懈追求。
二、简约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1)明确的目标。新课改下,教师们在教学中,既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又关注生成性目标的落实,在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中,往往顾此失彼,也使教学背负沉重的负担,恰恰是教学目标的面面俱到,又把“挡箭牌”式的生成性问题作为手中宝,使教学目标多少带有随意性,教学显得杂乱无章。因此,科学、适当、明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例如,学习“国家财政”时,要制定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不是三维目标的叠加,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知识目标:了解财政收入的意义和实质;了解预算决算的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渠道、意义以及收支平衡的关系,这是这节课的基础,是核心,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依托。感受国家财政收入的意义、功能以及基本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情感目标教育可以融合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问题的讨论: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载人的宇宙飞船升空的史实等都离不开中央财政的收入,这些中央财政的资金是如何实现的,中央政府的这些资金投入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这些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国家财政的作用,将德育渗透、情感目标融入到教学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情感的升华。
(2)简要的教学内容。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我们经常讲向课堂要效益,就是让单位时间效益最大化,教学效果与时间和精力密不可分,因此,在精力不变、时间固定的前提下,打造高效课堂,注重课堂效率是关键的一环。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升,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内容的简约,要求教师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对于学生自己就能自主掌握的内容一定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就能解决的少讲,对于学生无论自主还是集体合作都无法解决的要作为重点内容探讨。
(3)简练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简练,主要指的是选材要“精”和“少”。在实际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教师为了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等素材一个又一个,对这些素材的分析,虽然有时学以致用,但如果选用的热点问题、社会问题太多,将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的主旋律。例如,学习“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可能会给出一些生活实例,如2010 年中国空调十大排行榜:格力,国有控股企业;美的,国有民营企业;海尔,集体企业;志高,国有企业;海信,国有企业。从这个排行榜,你能看出什么问题,能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这个材料总体上说,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且直击重点和难点,材料的选用可谓有效、有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提供素材,就有画蛇添足之嫌。
(4)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按照复习检查———导入———新授———练习———反馈的环节进行教学,走这个一成不变的路,始终如一的教学模式,日久也会使学生生厌,完全可以将这些环节融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反馈环节,不一定到临下课前再安排一个小检测,可以把要检测的内容融入到知识点的讲解和探究中,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如对于一道填空题“: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以应对通货预期,这是国家通过__ 调控国民经济的。”这个题与其放到反馈的集中练习里,不如将其前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时,及时提出这个练习,会实现即学即用的目的,更避免了反馈时间的不足。此外,为了压缩教学环节,节省教学时间,课堂小结更要聚焦核心内容。再结合“时动”原理,运用减法思维,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提炼,删除泛泛而谈的无关紧要的部分,以凸显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政治教学的简约之美论文】推荐阅读:
简约之美教学反思06-17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09-07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10-17
政治教学论文免费05-20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11-07
政治教学与人格建构论文06-14
初中政治趣味教学论文06-14
中专政治课教学论文05-2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08-31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