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2024-11-07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1篇)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篇1

后溪中学初三政治课教学反思

李荫玉 2010、9 本校初三年政治在中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是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应该说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学校每一届的初三年都有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每一个领导又具体的负责一个学科或一个班级,应该说这些领导小组成员的成立对我们起了很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例如:政治科的挂科领导的校长助理李秀琼老师,她会经常的下到年段,帮助我们落实一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特别是到中考前她有帮助我们落实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我们在辅导的时候她也会到场帮我们维持纪律。

另外,从整个备课组的工作来看,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发挥个人优势,分工协作。在开学初我们二个人在一起协商,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稳步推进,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这个方面国良会贡献更大一些,因为国良他每一年都有教初三,他积累的材料会更多,经验也更丰富,而我可能学生关方面会更好一点,所以当初我们有这样的分工,材料由国良提供,后进生由我来抓。我们整个初三年的提纲、考卷都是他在出,包括材料的整理,所以我非常感谢国良,可以说有这样的成绩,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二)进行感情投资,调动学习积极性

这一届的学生是我从初一年带上来的,所以不管哪个班的学生可以说都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因为我们都知道,到了最后的阶段,有些同学特别是后进生是读感情书的。举个例子,我们年段有一对很公开的情侣,两个同学不同班,男同学就对女同学说:我们班主任的那一科一定要读好,其它科可以随便一点。所以说跟他的感情好,谁就占优势特别是到了初三下学期,各科的作业都非常多,同学先做哪一科,那真的跟着感情走。可能是我的性格的原因,这些学生跟我的感情都还挺好,有些同学其它科不爱上,会来找我聊天,帮我做事,年段老师都称他们是“段长助理”,而这些人做起政治作业来也特别的积极。

(三)狠抓落实,奖罚分明

在落实这一方面,很多老师是比较困惑的,特别是我们这种技能科,没有优势。但我发现会奖罚结合的方法还是挺管用的。三年的时间,学生对我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说出去的话一定会执行的,学生没完成作业,我会罚他们抄课文的,而且有点“狠”。而做得好的同学可能得到奖励,可能是一本本子,可能是一张奖状,特别是到了最后,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非选择题可以注明第几页第几段就行,这对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四)加强后进生辅导,做好最后的冲刺

在质检过后,特别是在中考前,在考试方向比较明朗的时候,我们有进行一定的分层教学,下午第四节,对个别后进生有专门的辅导。我们政治总共用了5次的辅导,虽然说时间是比较少的,但我们的效率及落实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把用过的练习重新组合,让学生反复的练习,每次就一张,做完了让我检查完之后可以回家,学生为了早点回家,做起来还是快的,而且为了避免返工,他们也会提早去看,很多同学早早的就会来问,今天做哪方面的练习,提早去准备。

虽然说这次中考学生的成绩不这错,但是我总觉得我们有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好:如我们偏重于后进生的辅导,但忽略了优等生的引导,结果有个别优等生没考好;对于后进生的辅导,偏重于非选择题的辅导,而忽略了选择题的加强,结果选择题没能发挥优势;等。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区的政治科发后的中考中能越来越好。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篇2

一、与自我对话进行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达到或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可以采用“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道德境界的重构和升华。同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日趋成熟,道德行为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及学习中的自我反省,仅在思想政治课上对道德规范做文字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改造,优化自我的道德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货币相关内容以后,知道了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理解金钱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回顾过去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扪心自问:“我过去有过乱花钱的行为吗?”“我是不是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我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用钱很节俭而看不起他呢?”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反思的一个方面是对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表达方面,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讲授正确,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个方面是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有所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核实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商标”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们都应该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本框节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情况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有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进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缺点。

三、从学生主体性角度反思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总之,教师立足自我,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而在反思时暂时性地学习放弃自我,也就学会了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政治 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把反思看做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为此,作为政治教师,应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从而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探究,运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情景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优越,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不仅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要研究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摆脱了唯知主义的框框,步入了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2.反思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教学再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流,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要反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看是否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4.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教师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更高的境界。

5.反思教学不足之处

即使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课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即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走弯路。

6.反思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种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丰富今后教学的素材。

7.反思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将教材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既可积累经验,又能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反思日记

就是一次教学结束后,及时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对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师生情感的默契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思。

2.学习理论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3.信息研究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等教学反馈中反思教学过程,想一想为什么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学生普遍掌握得很好或者很不好,认真回想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往往会有“顿悟”的感觉。

4.同行或专家评课

不定期地邀请同行或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课后认真地与他们交流,分析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即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反思、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因此,行动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对比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我们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去听听优秀教师怎样上,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倾听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与自己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通过学习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并且找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我们要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地开展政治教学反思,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政治课堂教学,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胡淑珍等编著.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篇4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高二政治教学反思 篇5

一、现状分析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我校本科6人,青屏11人,三高2人,高一期末考试我校本科21人,青屏24人,三高1人,虽然两次都位居第二,从人数看,青屏和我校人数都明显减少,但与青屏相比少5人,差距在拉大。

从一段情况看,我校44人,青屏71人,我校进步22人,青屏进步56人,比我校进步大得多,三高进步23人,已经超过我们。

从二段情况看,我校上线85人,青屏128人,青屏、三高都在进步,我校在退步。

政治分数线:一本76分,二本69分,三本59分,一段43人,二段32分。

二、反思

我任教高二三班,讲课、配套练习课时练也都做了、讲了,考前又做了6套模拟试题,12个原理大部分学生也都给老师背过,本科上线没有,一段、二段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主要是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训练少,目标学生不明确,课下辅导不及时,对考点没有反复训练,复习不及时,做题多,学生用于总结、反思时间少。

三、措施

1、课堂上精讲多练,及时检查、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2、课下对目标学生要面批面改,逐一过关。

政治高考教学反思 篇6

进入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老师不免感到迷茫和困惑,怎样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把高考考试范围所列的内容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复习好,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摸索与思考得到如下粗浅的认识,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复习动机,增强有效、高效复习的内驱力。

搞好高三政治复习首先确立正确的态度很重要,不要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进入高三都能够自觉完成从高二到高三的角色转换,但也有部分同学是在懵懂的状态下被动进入高三的,再加上第一轮复习时间比较长,又比较枯燥,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学习内驱力不足,当然复习效果不会好。老师在组织复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再次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要考得好必须学得好!”的道理。在整个复习的进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在他们复习疲倦、松懈的时候及时提醒,给他们加油鼓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斗志。具备正确的动机,复习有了动力,这是有效、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明确复习的目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我们复习的目标要与高考直接对接。因此,在复习开始之前,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了解高考的考试范围、目的和能力要求,以求复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时,对每一部分的知识,都要先让学生明确该部分有哪些考点。对每一个考点高考在考查的时候都有哪些能力要求,以什么样的题型来考查,都要给学生作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心中有数。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该部分的高考题让学生练习,甚至,老师还可以对来年高考作一些方向性的预测,帮助学生明确高考的风向,突出重点,少走弯路,这样在复习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逐层推进,仔细梳理,形成体系,使复习系统化。

在复习进行过程中,要以考点为中心,对每一考点全方位进行解读,对命题角度务求穷尽,并辅以必要的巩固练习。对考点的能力要求要督促学生真正达到,切忌跑马观花,华而不实。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方法,教会学生看书,教会学生记忆,教会学生自我检测,比如边看边写,默写,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等。

每一部分(例如一课)复习完后要有总结梳理,把学生复习的内容和前后知识按照逻辑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体系,避免知识的散乱。具体做法,可以是一开始老师边讲边板书,给学生示范,后来就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整理、构建。只有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记得住,记得牢,用得活。

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及时巩固,同遗忘作斗争。

一般来说,复习可分为三步,当天复习、阶段复习和考前复习,每一步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

1、以整理笔记和复述为重点的当天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当天复习的内容尚未出现大量遗忘的时候再次复习,有事半功倍之效。笔记是一种促使学习发生的技术,要想实现高效益,须做好以下三点:留下每页的1/4到1/3空白;记下听课内容;整理笔记,即在新知识复习的当天,对照课本、加深理解,在笔记留出部分书写边注和评语。上述三点中尤以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知识精加工的次数越多,记忆越牢;整理时可 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形成联想,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在整理笔记的同时,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要多次复述,直至背会,越是难记越要记熟;因为错过当天,大遗忘便已开始,再背诵难度便更大了,迟背不如早背。

2、以梳理比较为重点的阶段复习

从内容上说,阶段复习是章和单元的复习。重点任务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的方法是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比较归类,列出图来,整理成知识提纲,并高度概括,这样一方面消除了概念掌握上的模糊和混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又精简了内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从时间上说,阶段复习应该每周进行一次,而且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先用较短的时间,比较快的速度复习本周以前所学的内容,然后再集中精力复习本周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到了考试(期中、期末)之前,第一周内容早已复习了近十遍,已了然于心;而第十周的内容刚刚学过,印象还深。这就为考前复习打好了基础。

3、以构建知识体系和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考前复习考前复习是在考前几天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复习阶段。这一阶段要构建完成各板块(政治、经济、哲学)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由上至下,层层深入,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然后做适当的变式练习,用以查找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找一个补一个,不放过一个疑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考前复习效率很高,要充分利用,细细梳理比较。

从整体上看,这三步犹如三层楼房,第一步是基础,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要想实现高效,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起,不要企图建空中楼阁。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篇7

公民政治德性是公民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良好的社会与政治秩序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公民政治德性除了在市场和社会团体中养成外, 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阿尔蒙德在五国公民文化调查中明确指出“教育产生了一种主要的公民倾向”, 阐述了教育对于学生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影响。[1]

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变动社会的社会背景, 作为学生公民德性重要维度的公民政治德性呈现何种特征?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基于此,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以“中学生公民德性”为主题的调查项目。项目组设计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德性。本文将呈现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部分的调研成果。项目组根据班级、学校、国家三个不同政治生活层面来考察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 性, 并研究确定三个层面的重点议题及相应的公民政治德性德目:积极参与班级自治, 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以及理性对待爱国等国家议题, 以此调查当代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的现实境况, 反映中学生对公民政治德性的理解, 以及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情况, 以期为我国当代中学生公民德性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的科学性, 研究小组采用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 pling) 抽样技术, 通过地区 (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 、学校 (城市、县城和乡镇) 、学生 (初二和高二) 的多阶段分层抽样, 选定北京、石家庄、南通、成都和昆明五个城市及其辖区区县和乡镇。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为5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243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调研样本中, 初、高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65.4%和34.5%;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8.1%和51.8% ;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村的学生比例最高 (43.1%) , 其次是城市学生 (37.7%) , 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对较低 (19.1%) 。调研数据均通过SPSS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

二、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的现状

1.班级自治与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核心特征。在学校的公民参与经历, 尤其是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效能感, 并培育较强的参与未来公民活动的意向。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使得学生在未来难以有效和有序地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产生政治冷漠等问题。近年来, 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和水平日趋降低引起了公众和教育界的普遍担忧。

调查数据显示, 64%的中学生表示“参与班级活动可以让我更喜欢我们班”;53.6%的中学生认为“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可以防止班委独断专行”; 76.6%的中学生认为“参与班级事务 (如班规制定) , 可以更好地维护每位同学的正当权益”。这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肯定参与班级事务的价值与意义。

53.1%的中学生表示“班干部选举时, 会详细了解每个候选人的为人和能力”。72.3%的中学生不赞成“为了避免班级选举带来的时间消耗或者程序上的麻烦, 班干部还是直接由老师任命比较省时省力”。对这一问题, 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78.0%的女生表示不赞同, 而这一比例在男生中只有66.1%。77.9%的中学生认为班级事务“应该由全班民主讨论决定”。然而, 也有15.5%的中学生认为班级事务“应该由老师说了算”。对于某些具体的班级事务, 学生的积极参与意愿和态度仍有待提高和矫正:如仅有36.2%中学生认为“如果发现班费使用有问题, 我会要求公开每一笔班费开支的情况”, 而对于“如果一项班级决定能让绝大多数同学受益, 可以不考虑个别人的利益”这一议题, 26.9%的中学生表示赞同, 另有22.2%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

2.学校管理与公民勇气

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着“等级”的观念的文化特质, 如对权威的谦卑或遵从。有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对集体、权威的遵从使得人们往往支持非民主行为。[2]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2006年启动的第三次国际公民教育研究项目 (ICCS2009) 也表明:60%的东亚学生认为做重大决定时, 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总是听从教师的意见, 87%的东亚学生认为为了社会的和谐, 同学或者同事之间不应该互相争论。[3]在我国, 现有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的控制约束色彩还比较浓, 在观念中还是倾向于把学生当成是需要规范、控制和服从的人, 而不是自主的、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人。因而, 对于学校“控制式”的管理模式, 中学生是否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中的不当行为就成为我们考察的重点。

调查表明, 对于学校监督途径的使用情况, 58.5%的中学生“没用过”学校监督途径, 使用过校长信箱、监督电话、意见簿、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监督途径的比例均低于15%;在所有使用过的监督途径中, “家长委员会”的使用比例最低。学生较少使用监督手段, 一方面是知识化的应试教育消解了学生反思质疑的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是否积极回应和采纳学生的建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访谈中, 有学生问“我们的想法学校会听吗?”这也表明了问题所在。

尽管有近七成的学生赞同选举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民主生活, 然而, 调查显示, 当被问到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对待会怎么办时, 4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找老师帮忙, 有15.2%的学生选择“忍着”, 21.2%的学生比例高于选择“直接和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或“让家长去学校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 63.7%的学生认为“如果你是学生会成员, 你处理事务, 更倾向于”“为同学的利益服务”, 然而, 仅有24%学生表示“会监督学生会成员是否在学校生活中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与之相关, 38.6%的学生会干部在处理事务时, 会“听从学校领导或老师的安排”。

3.国家议题与公民理性

青少年对祖国的感知和理解发展受到其认知过程和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而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支持, 是健康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国家认同通常通过公民对国家的积极态度而表达。已有研究表明,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强烈自豪感。[4]而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议题的兴趣被看做是学生关心国家的表现, 交流、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也被认为是民主社会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增强, 民族主义的情绪开始蔓延, 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 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冲突不断, 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多地出现了游行抗议活动, 发生了以“抵制日货”为名的过激行为。在一些地方, 学生参与打砸抢日货的行为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学生能否理性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和社会议题, 能否理性表达其社会政治参与行为因而成为我们考察的重要内容。

调查表明, 65.1%的中学生赞同公民充分参与政府决策可以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绝大多数学生态度明确而坚定, 如对于“某地区要建一个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的工厂, 但该工厂将严重污染社区环境, 政府决策时可以不考虑周围居民的意见”, 86.4%的中学生不赞同。

76.1%的人不赞同“一些重大决策由领导人直接决定就行”。对于“只要国家政策的结果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 可以不考虑合法程序”, 68.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而对于“发现政府财务有问题时我会积极要求其公开”的学生仅有27%。

总体而言, 中学生对于参与班级自治的态度积极, 有监督学校相关事务的意愿和勇气, 对于国家事务表现出积极的关切和理性的态度。然而, 在现有的培养目标导向和学校管理模式下, 学生在班级、学校和国家事务层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的问题, 尤其在面临需要采取积极行动甚至可能使个体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公共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和捍卫。

三、知识化与去政治化:反思学校的公民素养教 育

当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对学生公民参与水平的影响, 追问学校是否为培养积极公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时, 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以及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

首先, 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背离。

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对学生的政治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建立在公开性、相互尊重、多元参与的学校决策和治理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民主生活实践的机会。此次的调查数据也证实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 事务预期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学校决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结果的生产者, 因而, 成功的学校决策取决于学生以及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然而,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学校不鼓励甚至阻碍学生参与班级特别是学校决策管理。一方面, 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 有强烈的参与学校决策管理的意向;另一方面, 学校管理方式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参与机会和表达渠道。

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 但由于其参与校内外公民相关活动的机会较少, 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对学校的相关决策有适度的影响 (这一点在访谈中得到证实) , 进而导致学生内在的真正效能感较低。这说明, 参与机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意向及参与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表明:在应试的目标导向下, 大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提升学生的公民知识和理解是公民素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而认为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和未来生活相对不重要。在将德育/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考试科目后, 学校及教师对公民素养教育中有关公民参与的内容进行了“知识化”的处理。

其次, 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的混同。

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德性与规范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简化为一套约束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考核指标, 片面地将制度作为整饬学校道德生活的良方, 而忽略了对道德的基本价值的引导和捍卫, 缺乏对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的明确区分。这种管控导向的公民德性培养模式已经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在问及师生关于评比表彰问题, “对评比的过程、结果是否有一些想法?”他们都说没有,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但在追问“是因为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以及结果方面是比较公平、比较合理还是因为你觉得这不是很重要的一个事, 我不在乎了。”他们说“不是的, 我们已经习惯了, 老师说什么我就听什么。”

学校德育制度作为提升师生道德品质的规范体系, 应该明确告知人们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以制度的普遍有效性来发挥其道德功能。我们可以将师生的行为分为三类:一是应该做什么。此类行为明显有益于他人, 是少数人或在少数情况下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 是值得嘉奖、应该倡导的道德行为。二是必须怎么做。此类行为是道德底线, 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也必须做到的行为, 也是一种可普遍化的行为方式。三是不能做的。此类行为违背道德、法律, 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 是应该明令禁止的。

再次, 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的束缚。

公民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对于公民素养教育而言, 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公民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发展其参与公民相关活动的技能, 培育其作为公民的自我效能感, 以为未来的公民生活做准备。公民素养教学的知识化使得教育形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授为主, 而对于促进学生公民参与技能的课堂公开讨论和课外活动则被忽视, 甚至被抑制。对教师的访谈表明, 提升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等相关事务被认为是公民教育最不重要的目标, 对于涉及社会政治议题的活动则明显较少, 教师不希望学生涉及“政治化”的公民活动。

从前述讨论可以看出, 知识化及非政治化的公民素养教育与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参与意向存在距离。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使得学生在未来难以有效和有序地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产生政治冷漠等问题。如有学者运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检视了我国学校教育在公民政治选举投票参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学校教育和政治选举投票参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前的学校教育“忽略甚至淡化有关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知识、技能、策略的传授与实践”。[5]

更为重要的是, 当这些缺乏参与技能与规则意识的“未来公民”被鼓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 很可能成为“乌合之众”, 从而对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2012年出现的学生参与打砸抢日货即是如此。因而, 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 采纳多形式的教学途径,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协助, 处理学生公民参与的知识化与政治化的问题, 从而不仅提升学生对公民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 培育其积极的参与效能感, 从而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培养好公民。

摘要:对国内部分省市中学生的调查表明, 中学生在班级、学校、国家三个不同政治生活层面呈现出积极参与班级自治, 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以及理性对待爱国等国家议题的特征。这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变动社会的社会背景, 中学生对公民政治德性的理解, 以及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情况。在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以及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297~345。

[2]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and Frank Tsai.Confucianism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J].Issues and Studies.2005 (4) :1.

[3]Fraillon, J., W.Schulz, and J.Ainley.ICCS 2009 Asian Report.Civ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lower secondary students in five Asian countries[R].Amsterdam:IEA, 2012:59.

[4]Hess R D, Torney-Purta J V.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M].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 篇8

关键词:整合 讲授 情景 能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为政治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为政治课的优质高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与学的广阔平台,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极大限度发挥,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现代媒体技术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现状是存在明显问题:有些政治课件只有简单的文本,只是“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连图片都没体现,这就失去了多媒体的意义,那倒不如不用多媒体好。如能增加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就能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使思想政治课更直观化、图像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较好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的作用。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花哨”,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看一点、“档次”高一点,片面追求“技术含量”,会引起学生的过度注意,分散学生对正在学习内容的注意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二、中学政治课堂课件设计和教学运用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针对当前多媒体组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课媒体教学的功能,就必须恰当地把握政治课堂教学中媒体的组合,妥当地处理媒体与教师的关系。

1、处理好各媒体之间、各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媒体的多样性和媒体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实施媒体教学时,要认真比较,精心筛选,使媒体之间、媒体内容之间达到最佳组合。草率拼凑,胡乱搭配,随意使用,只会干扰学生视听,影响学生情绪,扰乱学生思维,破坏教学秩序。

2.处理好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比较优势。但是,课堂上并非什么时候使用现代媒体都能收到好效果,其间有一个抓时机找切点的问题。目标不同,选择的媒体也应不同。传统教育媒体同样具备能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方便直观等比较优势。

3、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媒体运用的关系。技术运用并非多多益善,以媒体教学代替、取代教师讲授,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政治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机械的计算机展示,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落实提高觉悟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处理好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施媒体组合教学,离不开一系列主客观条件,漠视条件的蛮干和一味强调形式都是错误的。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多变性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时事的变化不断制作具有时代感的新课件。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上好政治课,选择媒体也应从实际出发,不应赶时髦,与其他学科盲目攀比,而要看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三、现代媒体技术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整合策略

1、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技能等能力。

2、重视政治学科资源库建设是“整合”的关键。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不可能自己开发适合教学改革需求的全部教学素材,为了推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科教学之中,推动“整合”,就必须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如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和资源网址库等,让教师可以用较少的备课时间就能够方便地根据教学目标调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组成自己的教学活动计划,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3、巧设情境,以景育情,以情激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动画、声音、视频等技术手段,教师可精心选取典型素材精制成生活情景,如音乐、小品、图片、格言、名句、電视广告等。情景可多种多样,且特别注重情景的新颖别致、灵活生动、言简意明。要使学生能进入教有“入木三分”,学有“一点就悟”的意境,这不全在教师对情境的精制上,还在于是否用得恰当。可见巧设情,以景育情,以情激趣,境导入新课能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这是点燃求知火种的起点。

4、精选素材,巧设疑问,排难解疑,层层深入。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打开,教师要及时导航,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或校园网网页等载体。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引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思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精”、“当”的素材,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亲临其境的问题情景,比传统的情景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同时计算机能及时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评价,并将正确的信息和答案反馈,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的问题求索之中,又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自信。通过不断的设疑——释疑——解惑,为学生铺设了更为广阔的求索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的“枯燥”,尤其针对政治学科在会考中遇到的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政治会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根据我在政治课教学上的摸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逐渐摸索出了,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就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乡土材料,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10

对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曹晓荣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主要从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过去,有许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勇于反思。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结合学科特点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  信息扩展  内容扩展  手段扩展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11-01

一、教学信息的拓展

(一)教学信息的扩展

在政治教学中,扩展式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教学信息的扩展。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信息量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政治教学信息的扩展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背景信息的扩展,二是实际流通信息量的扩展。

(二)背景信息量的拓展

政治教学中背景信息量的拓展。背景信息量是政治教学目标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的政治包含的信息非常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政治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提供的背景信息量不充分,使学生缺乏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三)实际流通的信息量的扩展

政治教学过程中,实际流通的信息量的扩展。实际流通的信息量的扩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信息量的扩充,就是指在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在课下对相关信息量进行扩充。比如在学习“纳税制度”时,课本是只是简单地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进行描述,没有具体明确地讲解。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积极扩展国内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焦点、热点问题

由于政治学科的时事性很强,所以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扩展中国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焦点、热点问题。

(二)要大力扩展与政治有关的数据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扩展有关的数据,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5经济生活6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通过2013年1、2、3月的GDP的变动情况,为学生讲述这三个月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通过2011年我国居民的支出小于消费的情况,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低迷,国家需要鼓励居民消费,来活跃市场经济。对于数据的扩充,可以通过教师收集或者是学生在网上收集的方式取得,所以数据的扩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三)有利于政治教学的趣味知识的扩充

对有利于政治教学的趣味知识的扩充。对趣味知识的扩充,不仅能够改善政治教学的结构,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趣味知识,比如霍桑实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需求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通过扩充趣味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政治教学的效果。

三、政治教学目标与理念的拓展

(一)政治教学目标与理念的扩展

政治教学目标与理念的扩展,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知识联想到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所以教学目标与理念的扩展不仅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技巧,而且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这一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公平的知识,而且还要扩充到分配制度、财政和税收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社会实践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训练场,是高中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应当结合政治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针对教材中的若干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实地研究,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如参观当地证券交易所、历史博物馆、新型科技企业,到家电市场做市场调查等。除了直接的观察法,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比如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方式,对信息社会释放出来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吸收利用,以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教学手段的扩展

(一)教学手段旳扩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现阶段应当对教学手段进行扩充,例如运用视频、图案、漫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对政治教学进行扩充。并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扩充。当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所选取的视频、漫画等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还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的时间,不能拖堂,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是成长的重要时期,高中生都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制意识,其综合分析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去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步摆脱教师去进行自主化学习。随着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高,其自立自主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心理不断成熟,也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自主学习反映出一种独立发展、自由个性的趋势,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主观需求的学习方式。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养成。

五、结语

上一篇:课室设计大赛评比运动策划书下一篇:草鱼收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