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2024-05-14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精选12篇)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篇1

政治者, 历史之荟萃, 统治之手段, 社会之导航, 人生之指南, 道德之尊圣, 各科之提纲, 挽狂澜之金绳, 国家发展之方向, 百姓之依附, 世间之法源, 教学以来, 不怠精进, 孜孜追求, 倾渴翘冀, 无时无刻, 沈念于怀, 今略谈如下, 祷盼对同仁教学有所增益, 则至为欣悦。

一、政治教学要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教育教学中, 应该潜移默化地把爱国情怀播洒到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这样我们的教育将更富有乐趣和意义。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具有示范社会的功能, 所以必须教学有方。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我这样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照耀青春的心灯。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学习政治, 志须如宇宙恢弘, 心要似莲花高洁, 要目光远大,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但由于一直落后, 被别人瞧不起,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的发展就一直是步人后尘, 计算机市场满眼盗版, 让人叹息。作为新一代的学生, 要有移风易俗的志向;要有旋乾转坤的理想;要有雷厉风行的行动, 金银珠玉非为贵, 满头银丝黑最难。千万不要让光阴空过, 要刻苦攻读, 要发奋图强, 要立志振兴我们中国, 要努力学习, 以期将来报效国家。

二、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建立浓厚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子女, 避免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讽刺后可能灰心丧气, 学习情绪低落。教师就应该主动关心学生, 进行上进心的教育。鼓励他们坚定信心, 排除一切阻力, 树立起强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使其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去完成他的必修课程。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和纠正, 时间长了他们会自暴自弃下去, 一落千丈不可收拾。对家庭负担过重的学生, 利用星期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帮助他们分担家务, 对生活困难的贫困生, 可以动员学生自愿资助向校方汇报免除部分学费。对卧病在床不能上课的学生, 教师可以入户补课。

我们应该帮助后进生向先进生转化, 他们起点是很低的。看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与先进生一样的标准, 主要看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知道他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这时如果及时给予肯定, 他们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会为自己的成绩而庆贺, 感到老师亲切, 会主动贴近老师, 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 师生建立深厚的情感, 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和接受教育, 情感教育才能及时实现。

三、使用思维导图, 政治知识网络的构建快捷有效

资源整合是思维导图的显征, 在绘制和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拓展的时候, 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核心内容, 再通过关键的词语和表达这个关键词语的符号与图, 然后用颜色鲜艳的线条或者数字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 进行完整地再现, 形成独特的、有系统的丰富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把丰富的知识浓缩为一张图示, 宏观储备, 微观示现, 两个层面, 一个整体。知识经过这样的形象化、系统化、直观化地加工, 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全面的优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比如, 在构建整个中学思想政治的必修模块中, 首先绘制思维导图, 同时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范畴进行微观定位, 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在头脑中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 政治教学方法不胜枚举, 关键是耐心体会, 常常总结, 此外, 要洞彻学生、教师、家长这个学习的三大主体, 教师要及时地联系家长, 鼓励家长多多地赞美学生的优点, 注意三大主体的和谐。还有, 教师要抓住机会,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 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最知心的朋友, 帮助学生学好政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养成优秀的品质。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篇2

我认为,好的学科团队对于营造学科教研氛围,深层次地开展教学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一个新任教研员,更需要学科团队来支撑。去年,我担任教研员不久就着手学科团队建设,主要有:

一是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汲取市教科所学科教研大组的经验,我县各学科都成立了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我们政治学科也分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成立了学科中心组,每个组的核心成员由四人组成,他们有的是省示范高中政治教研组长,有的在学校是分管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中层干部,有的是市教坛新星和市学科骨干教师。这些老师现已正式履职,参与课堂教学评比、论文评审、试卷命题、举办观摩课、教学视导、教学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本学期,我们还要求这些中心组核心成员每人在全县承担一项教科研活动。

二是组织比学赛教,发现骨干力量。本学期,我们政治学科有意识地组织了初中课堂教学比赛、微课作品比赛、点评课稿件比赛、中高考热点稿件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来发现新苗,发现学科骨干。

三是开展政治教师摸底登记,进一步摸清家底。政治学科相对于语、数、英来说是小学科,特别像我们农村学校,专职教师不多,有许多是跨学科兼教,政治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在开学初,我开展了政治教师登记摸底工作,将一些取得一定教科研成绩,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有向政治学科方向发展的意向的教师作为今后培养对象。

二、抓教师素质提升

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我主要是抓好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内涵:

一是组织外出学习。组织26位高三教师赴铜陵参加高考复习研讨会;组织50多位九年级思品教师赴芜湖参加中考复习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科所举办的政治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前,我们都在无为教育局网站、无为教科研群、无为政治教研群转发市教科所活动通知,为教师们提供教研活动信息,同时也便于学校组织教师参加。

二是组织县内培训。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需求,上学期,我们政治学科率先在全县组织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活动,有70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我县襄安中学开展了省级课题《中学政治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我们就邀请了课题组负责人为教师们进行培训,效果非常好。培训过后,我们就组织了全县首届中学政治微课作品评选活动,共收到了来自全县初中和高中30多件政治微课作品参赛。

三、抓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研员要甘为人梯,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上学年,我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活动:

一是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评选为契机,打造学科名师。

在评选推荐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校教师的申报情况,组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进行评审,对于一些比较好的课,我们还有关学校帮助教师磨课,重新录像和编辑,力求打造精品。从目前的评审结果看,我县推荐到市级评审的优课中,初中的4节思想品德课全部被评为市优并推荐到省级参评,4节课的老师被授予芜湖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名师”称号。

二是以组织“××县xxxx年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观课及评课活动”为平台,发现学科新星。

上学期,我们组织了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我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就是将优质课评选、教师观课、教师点评课三项活动结合在一起举行,既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批新人,又能通过活动让其它教师去观摩、去研讨,从而发挥活动的最大效益,整个活动持续一个月,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在预赛阶段,以初中教研片为单位,分九个点集中评比,评出三等奖和一、二等奖候选人;在决赛阶段,将一、二等奖候选人集中在无城学校评比,由评委采用现场打分方式评出一等奖和二等奖。阶段举行。每一集中比赛点指定一个课题,采用“同课异构”和“借班上课”形式进行比赛,在预赛阶段,各初中教研片的所属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观课;在决赛阶段,全县各初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观课。凡是参加观课的教师均可以撰写点评稿件,县教研室对点评稿件进行评比设奖。由于在优质课评选过程中组织教师参与观课和评课,因此,评委在评分过程中也非常慎重,做到阳光操作,开门评比,真正做到评比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整个活动得到了我县教研室其它学科教师的认可,初中语文学科也按照我们的模式组织了全县课堂教学比赛。

三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我县政治学科省级课题有二项,一是我本人和赫店中心校钱光胜老师主持研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时事政策教学研究》,二是襄安中学陆社保和刘东升老师主持研究的《中学政治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这二项课题正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在全县组织了中期研讨和阶段性成果展示,遗憾的是,襄安中学因不具备“翻转课堂”教学设备,上学期,市教科所安排的教研活动“思想政治学科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未能如期举行。

总之,我接手政治教研的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深知与市区及其它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我县学科教研氛围不是很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很少,教研成绩不突出,在xxxx年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研讨暨观摩活动中,我市向会议提交的21份书面交流材料,我县只有一篇入选,在xxxx年中学政治小论文比赛中,我县虽然有22篇获奖,但获一二等奖篇数不多,质量不高。

在此,我真诚希望市教科所领导(俞所)和市政治学科大组能给予我们更多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能更快地融入以俞所为家长的芜湖市政治学科大家庭。

如何改进中学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13-01

反思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效率低,与教学投入不成正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构建实效性的教学反思体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一、中学政治教学方法的反思

1、遵循教材,不囿于教材,科学使用教材

对新教材的使用,教师要严格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熟悉新的教材,然后和旧的教材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找出新的内容,根据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和任教。在刚接触新教材的时候,教师已经习惯了旧教材的那种按部就班的编排的思路,一接触到新教材,不知从何下手,从何讲起。上课时不由自主地用旧模式进行授课,结果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感觉课堂没有核心和重点,导致课堂效果很差。因此,我们意识到必须改变教材观,要把新旧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我开始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整合、重组,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的有机统一,真正地科学使用新教材,找出重点,让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

2、把握时代脉搏,永葆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时事政治和新闻对于这个学科很重要,有时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让他们在学课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身边发生的事,然后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为此,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报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时事》等。例如,朝鲜半岛问题,韩国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意图何在?为什么每次军事演习都有美国的参加?中国对这样的联合演习有什么看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事件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把课本知识与事实政治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

中学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课本上都是用比较抽象的观点和深刻的道理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政治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寻求适应本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听起来通俗易懂。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学起来才会有兴趣。因而恰当和准确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实事政治和实事新闻,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个学科紧紧地和我们的实际联系到一起。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和自由行,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发表自己建议的空间。使得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让学生学起来和理解起来通俗易懂。除了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把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反思和总结

1、中学政治教学反思的作用

中学政治教师在讲完每堂课后都应要进行总结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授课后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的一种有效总结,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成长,才会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不断地去改善和完善自己。教师在总结自己的同时要把这种总结经验教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完新知识后也要进行总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功课进行复习。总之,中学政治的教学反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中学政治教学反思的策略

(1)反思教育理念。当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求学的需求。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说明学生对这个学科没有兴趣,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可以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带出课本,让他们了解到政治这个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是密切的,政治知识对以后我们的发展是有用的重要的。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像以前那样漫无目的性了。因此,作为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理念,善待学生,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论中学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 篇4

理论上,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互动”作用,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组织、主导教学,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理解、掌握知识,力求提高学习效率。

“双互动”理念在现实教学运用中,关键是老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愿意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参与对知识或内容理解、感悟的过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具有较直观和形象的特点,以感性认识为主体,强调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以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情境设置法、设问法、分组讨论、热点讨论、网络学习、辩论、演讲等。其共同点都在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开展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讨和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借助哪种互动方式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常见的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有以下三种。

1. 设问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准备,把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其思维走向,以得出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缺点是形象性不强,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问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反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其简便和抽象的特点,在讲解一些较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问题时,可以连续使用、层层递进。实际教学时可以配合清晰的板书,或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弥补其形象性不强的缺陷,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2. 讨论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把教学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的教学过程。

通常讨论法有两种形式: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全课堂讨论是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也是比较常见的讨论方式。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互动速度快、互动面广,能迅速完成思维的交流,对老师的课堂操纵能力要求高。小组讨论是新课改后初中政治课堂较常用的讨论方式,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教学计划中设计好的问题,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较大,组织方便,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长,所以这种互动方式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小组讨论的范围以前后两排,6个学生效果最好,节省时间,还不扰乱课堂纪律。讨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从讨论结果的集中反馈方面,以全班54人计,9个小组的意见反馈除去重复部分能产生4—5个意向,需用4—5分钟。一个课题的课堂小组讨论预计时间8—10分钟,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再把所讨论部分与全课知识整合,需用3—4分钟。这样,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解决一个教学疑点或难点用时在11—14分钟。课堂讨论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回答反馈,加强引导,总结要简明扼要,直切问题症结所在。

3. 情境设置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预先准备,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或加深对问题认识的教学过程。它具有以情动人、感染力强等教学优势,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情境设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讲故事,复杂的有播放一段音乐、录音、影视资料。在我校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在网上收集自己所需的教学背景素材是较为简便的方式。

情境设置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的时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时间上这种设置所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而情境熏陶之后的总结和结论是教学的关键,犹如画龙之后的点睛,这是教学任务所在,也是情景设计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总之,课堂互动的方式很多,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充学生的知识构建。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持久的缺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势施教,才能真正做好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使师生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这座桥梁,进入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摘要:在新课改、新教材的教育背景下,中学政治如何实现课堂互动,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平时的教学实践的摸索和积累,运用设问法、讨论法、情境设置法等基本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作者从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探索。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篇5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

(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3页)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引起兴趣,而且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图片、录音、录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概念的讲解,原理的论证,理论的运用,都刻意求新,不仅选用新材料、新观点、新信息,而且在方法上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体验到美的存在。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操作任务的教书匠,而应以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审美形象深印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分析判断、组织协调、自我调节等能力;具有行为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非权力因素教育和影响学生。

中学政治教学之探索 篇6

一、背景

2009年,我校参与了区教科培中心政治学科组织的“基于冲突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的校本研究。整个科组十分重视这一难得学习机会,组织老师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并利用科组活动时间反复研讨,最终决定让青年教师多锻炼,并针对某一节课进行实验和反思,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所选取的教材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的意识,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另外,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一方面,家长是出于爱和关心,另一方面,学生的合法隐私权被侵犯,这时学生出现两难性,很难做出选择,呈现出有矛盾的冲突,鉴于此,我引导学生运用“基于冲突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来学习。

所谓“冲突案例”是指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两难性的案例。真实性: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急需解决;典型性:内含同类案例的共同特征;两难性:能形成多个选项,每一个选项对主体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的价值形成基于个体的选择。因此,选择的方法不是教师交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对真实的冲突案例进行选择分析,判断后,自主地发现和形成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选择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行灌输。选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建构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进行实践的迁移。

二、冲突案例的创设与应用

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人格权是公民人身权的重要内容,而我今天要说的隐私权就属于公民的人格权。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是隐私及隐私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尊重他人隐私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本框是《我们的人身权利》这一单元的最后框题。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隐私,都享有隐私权,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虚拟了一个同龄人荣荣,以她的经历为主线,借助她的体验,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激发、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探寻并掌握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知识更加系统化。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逻辑无非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侵犯隐私的事情发生,然后说出隐私的概念,告诉大家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提高隐私意识和依法维护隐私权的能力,这样的上课风格无疑比较陈旧,基本上是按教材的编排设计,采用讲解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毫无矛盾。冲突的案例,对其分析也是对号入座式的解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而不可能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后,自主地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在开始设计教学时就和科组老师讨论如何展现有冲突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教材,找学生谈话,上网查资料,最终确定把这一冲突案例放在学生感兴趣的QQ聊天上,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一载体让学生分析隐私。

三、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的评价

课后,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反映热烈。有的学生说:“通过这节政治课的学习,知道原来他人对你所说的隐私也要受到保护,如果说出去,还要负法律责任。有的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是一种道德行为,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说:“从老师的讲课中我明白了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我们应该树立隐私意识,尊重他人隐私,不干涉他人的私人空间。还有的学生说:“上完这堂政治课,我的感想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把隐私当做玩笑来看,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不能一一列举,但从他们写的学习体会中可以发现他们通过本节课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了解了隐私的重要性,加强了法律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感。

(二)学习效果分析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重点比较突出,通过典型的冲突案例使学生对生活实际中的事情有更深入地认识和正确地判断,其实,本节课的冲突不只是荣荣要不要把QQ密码告诉父母这一例,在后边要不要在教室安装摄像头也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最后经过激烈地争论后,形成了正确的主体认识。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生活中哪些是隐私,为什么要尊重隐私,如何尊重隐私。

(三)自我反思

从对“基于冲突案例”校本研究的学习,科组内部的研讨,到备课、组织教学,再到反复修改、反思、总结,一路走来感慨颇多。

1.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QQ聊天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家长为了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另一方面,孩子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于是出现了本课的第一个冲突——荣荣要不要把QQ密码告诉父母。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能形成两个选项,每个选项对主体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符合冲突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两难性的特点。

2.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达到“三维”要求,即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学习。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有所提高。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冲突类型的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充分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4.虽然有两个冲突案例,但冲突不够强,有一定的倾向性,就如荣荣要不要把QQ密码告诉父母,很多学生会倾向于不告诉父母,这样的讨论不可能真正地深入,另外,学生的参与不够,真正回答问题的不到一半同学,在引导方面有所欠缺。

5.学生的参与面不广,许多学生只是旁听者,没有真正参与到冲突案例的分析讨论中,问题设计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

四、问题与讨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现很多时候教学是一种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答案,缺乏主动探究,缺少多样选择,呈现的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而“冲突案例”正是给解决这种困惑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困惑,具体以下:

1.在冲突案例中有时结果并不明朗,清晰,学生很难自主、自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仍处于比较困惑的境地。

2.案例不够冲突典型,不是每节课都有典型的冲突。

3.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如扩展性引导、深化性引导、强化性引导。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 篇7

一、语言要流畅,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政治课堂的重要内容, 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一种表述和传授,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 才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这对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观察到, 教师讲课吞吞吐吐, 语言思维不连贯, 卡壳现象比较多, 冷场次数比较多的课堂, 学生课堂秩序一般都比较差, 因为学生的思维被教师不连贯的语言传授给中断了, 找不到兴奋的连接点。因此可以这样说, 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 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 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 如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愉悦的, 连续的、不被中断的思维过程中, 完成对课业内容的最大程度的了解。

功夫在诗外,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多备课、多练习, 多思考。为在课堂上的表现, 做足充分的准备。

二、语言要生动、有趣, 让课堂活跃起来

高中生思维能力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程度, 口语交际能力也在这段时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他们的口语接受能力也是相当高的, 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要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风格要活泼。教师的讲课声调的高低, 节奏的缓急, 都会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听觉感受。一位有课堂经验的教师, 他会在对待重点内容时, 用低声调、慢节奏, 让学生在此期间, 得到领受、回味、思考的机会;而在传授普通内容、容易理解的内容时, 他会用高声调、快节奏, 让学生加强记忆, 加强印象;在推理论证的时候, 他会使用语速快慢结合, 声调高低结合的方式, 让自己的推理从气势上看起来无懈可击。

其次, 语言要幽默风趣。政治是一门比较严肃的课, 但是教师政治课堂的语言却不能严肃, 否则很多鲜活的内容会被过度地呆板化。中学政治涉及的内容, 相当部分都是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的。政治课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只要注意提炼, 会有很多的幽默素材, 性格活泼的教师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语言的幽默效果能够达到, 会让课堂更加轻松, 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内容。其实, 政治老师要发挥语言的幽默能力, 不光局限于对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 都可以尝试用幽默的语言, 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语言要精练、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 也是对学生政治课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政治课的内容做出周密的安排, 运用清晰的语言, 准确并且有条理地表达出课业内容的重点、难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没有主次。概括地说, 就是要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精练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做最简明最扼要的讲授, 不能长篇大论, 或者语言过于啰嗦。对于比较难的内容, 要通过举一反三的例证予以说明, 要增添学生互动环节, 让学生通过自我的理解, 教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对于比较浅显的内容, 要点到为止, 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不能怕学生掌握不了, 而喋喋不休, 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个别学生不能掌握的, 要在课后通过习题、课堂问答或者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进行完成。

课堂语言的准确非常重要。政治课, 特别哲学、经济内容, 往往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富有教育性, 因此, 课堂语言运用必须要讲究, 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形式美以词害意, 也不能过于谨慎, 而使得课堂语言苍白无力。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 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因此, 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语言清晰, 一个是条理清晰, 符合该时期学生的思维习惯。这当然还涉及到语言的逻辑性问题, 我们稍后再谈。另一个就是要求语言的表达要清晰, 要求教师讲普通话, 掷地有声, 字正腔圆。这是所有中学课堂要求的, 但是就目前全国的教育情况看, 城市学校做得比较好, 乡镇学校做得差一些。不管怎么说, 政治课老师, 尤其是广大乡镇中学的政治课老师, 要在语言的清晰度上下大功夫, 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功课。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 上下承接, 顺理成章, 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 规则和规律。中学政治课的内容之间,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 教师要做的不是每个内容割裂开来讲授, 而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能力, 进行内容穿插, 这样我们就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把已有知识, 通过逻辑推理能力, 展开在自己面前, 这样就能层层深入, 取得很高的成效。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语言, 跟其他学科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研究, 让政治课的语言丰富起来, 让政治课的语言运用方法丰富起来, 这样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也便会轻松起来。

摘要:中学政治课跟其他学科一样, 课堂教学的语言也需要有特色。而语言的流畅、生动、精练, 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这些语言能力会起到什么效果, 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正是本文所讨论的。文章通过语言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语言生动有趣让课堂活跃、语言精练清晰增强学生的逻辑性三个方面, 论述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 篇8

1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1.1 转变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指的是对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所谓改变教学观念,实质是改变旧的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提着新的教学看法和观念。中学政治教师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书是唯一的知识媒介的状况要迎来新改变,使教学踏进了一种崭新时代。如今的信息技术把全球各国的学校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资源大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为满足各种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相互沟通,构建不断进步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如此一来,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1.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教学仅仅是限于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为主。另外,政治课的教学原本就缺乏趣味性,理论方面的知识过多,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条条框框的,与身边发生的事情结合度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而,如何改变上述状况,提高学生兴趣?本文认为:第一,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学生们会更加偏向于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更加乐于亲自动手,所以,中学政治教师应当运用起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指定项目,让学生亲自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搜集信息,如此依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记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更彻底地了解了事物的本质,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呼应了信息化教学理念。

2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

不少教师即使对学科整合略有认识,然而,他们还是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就已经是学科整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有些教师太着重多媒体效果,将不合适的活动的图文设计在课件上,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本文认为,学科整合应该以学科教学为基础,而不是纯粹展示信息技术,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技术、文件编辑和新软件使用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信息分析和整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2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的教学资源

的确,互联网的信息库十分庞大,而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与学习的相关性也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太过依赖互联网资源,反而难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以,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传统学习资源资源,那是经过专家整理的信息,应当在这些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校和家庭双向引导,来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2.3 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中学政治的教师把许多材料统统列举出来,使得学生没有系统性地、层次性地获取、掌握资源,从而对学生来说压力更大,甚至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结合中学政治的教育的内容和网络资源,更需要做更多的备课工作,多了解最新的身边新鲜政治事件,正确指导学生筛查无关信息,还可以设置局域网、防火墙,以防止学生受到不利影响。此外,中学政治的教师不能仅在课件、文字游戏或“演示”层面上,应建立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设计了多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科有机的整合。

3 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改善建议

3.1 提高教育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

要继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并提高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的提高,不断更新改进信息技术教育理念,让教师培养出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

3.2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面:培养教师确定课程标准更加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培养教师把握学生的特点,灵活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能力,使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能够把握关键、难点和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培养教师考虑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的能力。

3.3 结合信息技术完善考核机制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使用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机制,其中教学设计、教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都可以考虑在设计里面,从而使教师积极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新模式,循序渐进的发展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建设起新的思路,从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篇9

一、政治教学的生命化渗透

实现政治教学的生命化渗透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而对于传统政治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则占据支配地位, 教学往往以纯粹、单一的知识灌输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被忽视,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过于知识化、功利化, 与教育的本真追求存在偏离, 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思考。“生命哲学认为, 要体现生命的意义, 生命个体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创造。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 只有当学生个体‘生命在场’, 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成为一个不断创造、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生命过程”[2]。因此, 政治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生命的存在性, 发挥生命的能动性、参与性, 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一, 实现政治教学的生命化渗透要以情感因素为纽带, 尊重和关怀生命, 焕发生命的蓬勃朝气。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政治教学中, 实现情感化、人性化的教学, 这有利于营造具备浓厚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具体来讲, 教师首先要将爱融入课堂, 避免冷冰冰的说教, 实施爱的教育, 将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学会包容学生、鼓舞学生, 适时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其次,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尊重个体的生命特性,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再次,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和谐的情感交流,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实现知识的授受。通过在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浓厚的生命关怀, 这也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 实现政治教学的生命化渗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拓展和提升生命意义, 彰显生命的价值追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伴随其人生历程的生活向导, 并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构建知识。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能够通过充分发挥生命的能动性, 并且凭借特定的认知水平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交汇中形成新的认知。这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能动彰显。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启学生生产知识的智慧和潜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握和习得知识规律的能力, 以及构建新知识的创造力, 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使生命价值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二、政治教学的审美化渗透

实现政治教学的审美化渗透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理论性, 因此, 在教学中难免会面临枯燥乏味、缺乏情趣性的困境, 从而出现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的现象。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渗透就是要将美学的原则与理念融入到中学政治的教学中去, 用美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 为政治课教学增添美的元素, 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性。要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我们可以从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加以把握。

创设课堂教学的形式美。这是课堂教学审美化渗透的基础和出发点。美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 对美的追求是人之本性, 中学政治课要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更需要融入美的元素, 在美的感染下提升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形式美, 如创设教学的情境美、构建课堂秩序和谐美、达到教学手段适用美、实现课堂板书设计美、教师教态自然美等是最为直接地实现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这种形式美, 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取向有所把握, 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形式美的表现形式进行精心设计。

创设课堂教学的内在美。这是课堂教学审美化渗透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中学政治课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以自身的视角辨析事物的善恶美丑, 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内容的结构美、逻辑美,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通过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使政治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得以有效落实, 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到政治课本身所传递的真、善、美。以此增强学生审美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优化自身的审美价值观,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

三、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渗透

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渗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中学政治的教学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意味深远的人生哲理, 而且向人们展现民主和谐的政治生活等内容, 政治学科中蕴含着社会、自然、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与规律。然而, 传统的政治教学在知识的讲授上过多地停留在书本层面, 以课本教材为本位, 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后在生活中出现知行不统一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将生活元素渗透到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迫切, 它是政治教学有效实行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渗透也就是要实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3]。

政治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渗透就是要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 赋予课堂教学真实性、实效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 现实生活为课本知识提供大量鲜活的材料, 是课本知识的源泉, 另一方面, 课本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理论指导, 是现实生活的服务者。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渗透, 实现小课堂和大社会的衔接, 我们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 在充分渗透自身的生活经验的同时, 教师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认知水平的强化, 避免只凭教师的主观的和间接的经验来开展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其次, 在课堂中创设感性的生活情境, 将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典型事例带入课堂, 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 使理论形象化, 便于学生掌握和吸收。再次,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渗透来达到“培养人的生活品质, 完善人的生活状态, 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的目标。[4]这也是当下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的需要。

四、政治教学的个性化渗透

实现政治教学的个性化渗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所谓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 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用教师的创造性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5]。个性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对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重大。事实证明:具有鲜明教学个性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 同时这种教师所创设出的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渗透首先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人格和创造力为基础。不同的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素养、兴趣取向、人生境遇、性格特性等, 不同的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素养和人格特征。因此, 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处理方式。这些便构成了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内部基础和动力。总的来讲,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可以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课堂情境的创设、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是教师彰显个性化教学的几大维度。因此, 教师只有充分应用自身的这种个性化的资源, 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创造性组织教学, 使课堂教学独具风格, 才能为政治教学增添生命力和感染力。

政治课堂的个性化渗透又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为前提。教师要从学生这一主体的特性出发,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并据此开展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将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使教学适用于并服务于更广大的学生。

总之, 政治教师只有将生命化、审美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元素融入中学政治课堂,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学价值, 使学生体味到政治课的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形成起良好的政治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摘要: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应进行“四化”渗透, 即生命化渗透、审美化渗透和生活化渗透、个性化渗透。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实现“四化”渗透是新时期政治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趋势,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价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四化”渗透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 2004, (6) .

[2]周波.“生命在场”:课堂教学的基点[J].教学与管理, 2009, (1) .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对中学政治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10

一、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方法单调, 缺少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手段, 较多侧重于对学生政治学习的笔试测验和量化评价

大多数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评价方法, 偏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许多教师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 只重视用抽象的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不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素质做实质性的描述评价。这种单调、量化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能力。总之, 量化评价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的评价实践。

另外, 效度是纸笔测验的首要问题, 我们所设计或使用的测试工具是否精确有效?选择考查的样本是否能够代表同样的知识内容?对认知的要求是否有偏差?是否能达到测试目的, 得出准确的测试数据?这也是经不起追问的。现在许多的测试, 其测试维度相对来说都很单一, 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测试了学生的记忆力。而学校却往往是通过测试记忆力的分数来衡量每个班的教学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试问, 一张考试试卷中的80分成就究竟代表了什么?它所代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又究竟体现在了什么地方?或许这道题的答案始终不能给一个确定的解答。

(二) 评价主体单一, 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流于形式

传统的教育观导致教师的地位覆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师教育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专业训练, 导致大多数教师在考试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影响了他们在多元评价主体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近年来,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在素质评价中的运用, 学校和教师开始注意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形成多主体 (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 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素质评价模式。这样的评价模式主要是表现在:不管什么样的评价内容, 教师往往会采取较为单一的评价模式, 往往是学生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一起上的评价模式, 这样的评价模式, 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评价。再加之, 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停留在“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好好学习”等较为空洞的语言上, 而家长对其的评价也只是含糊其辞, 用一些空洞的套话, 或者只是惯性地在作业上签字而已。

(三) 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不到位

合理的评价模式应该是教师对学生错误之处的合理引导, 学生之间的自我评判以及讨论。然而在现在的情况下, 大部分的教师并未做到这一点, 只是针对作业有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评价, 而忽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或者错, 缺失了对学生对于自身错误的正确引导。因而, 教师在针对学生的这一方面应该做到合理的评价, 并且要有正确的引导, 以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二、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 加强评价理论研究, 转变自身教育评价观念

确定学生素质评价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规范了评价的设计理念, 其所蕴含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相信学生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力。它提供了评价的维度框架,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做出限定, 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限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 不仅使其学习的领域得到了划定, 而且还描述了该学到何种程度, 而这就是内容和表现标准。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教育改革是从本质思想的转变。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才能指导科学的实践。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大背景下, 教师和一切有关教育的人员都应该做到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从根本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确定评价内容, 明确评价的维度及范围

重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杜威强调, 教育过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我们的政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激发新的学习需求, 这样的学习动机正是教育所期待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有正确的评价, 而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师教学的最为基本的目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本课程的认知目标分认识、理解两级。“认识” (知道) 指对已学的 (包括浅显的政治常识、基本的道德认识等) 的初步识记, 基本上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理解” (懂得) 指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别是非;情感目标分愿意、乐意两级。“愿意” (接受)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愿意接受所学的道德观念。“乐意” (热爱) 指不仅在情感上乐于接受, 而且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行为目标分学会、初步养成两级。“学会” (能)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或在一定的场合中, 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 (做到) 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 在不同场合中能较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品德课程学习活动, 对学科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不怕学习中的困难, 勇于面对, 建立自信心;在学习中要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及养成质疑提问和探究思考的习惯。因而, 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方面的学习时, 要时刻注意学生是否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可以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否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 是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等。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得以优化 篇11

【关键词】需求 课堂 及时评价 课堂效率

每一位教师,在变革中,都需要做有心人,需要自我提升,寻找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们不缺乏理念和方法,恰恰相反,缺乏的是与理念落差很大的实际操作。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一、敢于取舍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需求”——“需”是需要,“求”是努力追求,想得到。“需求”一词,“需”在前,“求”在后,“需”是目标,“求”是方向,有“需”才有“求”,无“需”便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所以激发学生的有用需求无比重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学情,看什么是他们所“需”,视什么是他们所“求”。学情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情况。了解学情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学习某部分知识之前,我们老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对他们的学情进行调查、检验和察看。

政治课堂上要教什么?借用一句话,立足学生发展,分析年段特点,重视文本特色,既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又要调整好教学内容,更要讲究教学手段,智慧的取舍这时候就要显现功力了,有效的取舍这时候也显得非常重要。

二、强化方法

所有的课堂教学在新的形势下都要实现一个转向: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课堂也必须实现一个“美丽的转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教学要转向,课上的关注点也要转向。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要把视线投向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掌握了哪些继续学习的方法。学法也要渗透,或是点拨,或是概括,或是在实际运用中加以领悟。在完成对观点的理解感悟的同时,要时时紧扣“抓关键词”这一学法,不断巩固,不断迁移运用,巧妙地使之伴随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对方法的理解和内化。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政治课如果能在常规教学之外,再加上一个方法传授,这才是学生后续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马卡连柯认为“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课堂即时评价的诸多策略中,语言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师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政治学科的课堂即时评价有着重要的使命和重大的意义,对学生评价的恰当与否,影响着学生对于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价标准,从而影响学生为人处事的准则,最终影响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三、注重过程

知识可以充电,能力可以练就,但是,没有求真的思辨意识,就永远无法走出自己布设的“八卦阵”。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不应忘记我们的主角是学生,教是为学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应把握好教学节奏,慢一点,跟上学习主人的节拍。如果上课的老师心中只有教案,只有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那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主场,只会走向“表面的繁荣”。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进行落实时,需要关注真实的课堂生活。有理解、有策略、有评价、有反馈,课堂就应让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越学越有味道。不放过课堂任何一个细节,把教学意图很好地达成,不要走过场,真教真学的过程,比结果本身还要重要。

四、运用资源

课堂教学时空是有限的。合理运用好相关资源,可以把课堂效率最大化地提升。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树立的重要阶段。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求知欲极强,判断能力有限的孩子,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当前的学生受到了过多的来自于大众传媒的影响,特别是“穿越文”等网络文学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所混乱,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首先是用好文本资源。教材文本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地用好用足教材。其次,是用好生活资源。学生不是头脑一片空白地走进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激活与运用。第三是用好媒体资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技术已经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还有课外生活资源、文字拓展资源等,只有很好地与文本资源有效地整合,政治课堂才会更加生动。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篇12

一、要对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政治被认为是“小课”、“副课”而得不到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的重视。一些教师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如果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话,那政治确实是“副课”。因为理科学生只需应付学业水平测试,文科高考只占综合的1/3。而实际上呢?政治课的作用和影响却远不止此。我们常说,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政治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阵地,政治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学习政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其它各科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否则就只能是教书匠而非教育者。

二、要备好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细致和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备课一般包括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三个环节。备大纲(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结构体系、教学内容、重点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备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呢?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注意扩充教材,因为政治课的实践性较强,时代性鲜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比较陈旧,因此,在备课时应准备一些最新的时事素材或学生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较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的能力。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有着直接联系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为了未来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准备的,进而大大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要上好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考、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激发。以往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之以鱼”,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之以渔”,后者才应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过去“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导致现在当新课程改革扑面而来时,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讨而无论”、“启而不发”,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我们又回到了以往“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上。我听过一位优秀教师的两节课,第一节的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堂采用的是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讨而无论”、“启而不发”的状态。一年之后再次听课,这次我却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这个成果的取得归功于这位老师长期的准备,从高一时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准备专门的预习本以保证效果,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以我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授课方法,现在学生基本已养成习惯。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其次,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使学生乐学。如我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要求全体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对全部内容设计问题,然后找出四名学生分别扮演有着不同消费心理的消费者。上课后,先由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做自我介绍,然后其他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提问。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后四种类型的消费者依次上台。这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我只是从旁补充、指导和作最后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第二,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学生好比种子,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景,力争创造更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针对学生课前的认真预习,工整漂亮的作业,课堂上大胆发言,有创意的问题,成绩的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丰富的课外知识,等等,我都会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亲其师,信其道”,更有利于后期教学工作的进行。最后,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四、课后作业布置要方式多样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新的作业形式,如通过对本地企业进行调查,撰写报告,根据教材的内容排练情景剧,对某一专题做展板、做一次用品制作,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多方面的能力。

五、要写好教学反思

上一篇: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一篇:布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