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2024-05-14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共11篇)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1

一、引言

由于相对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缘故, 纸笔测验的标准化考试作为现代的评估工具, 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的评估中占有绝对地位。当代教育改革对此提出质疑, 多元智能理论对此也提出了反对。加德纳认为, 评估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任何学校教育体系的支架, 因此必须对旧有的学校教育评估进行改革。

近年来,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有关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增多, 出现了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模式以及档案袋评价、项目评价等不同的评价工具。然而, 有关大学英语评价的研究既没有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也没有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更没有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开展提供应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责难声依旧是不绝于耳, 反映出大学英语评价以及相关评价研究的无助, 说明现行评价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 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学英语评价标准。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MultipleIntelligences Theory)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在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之后, 于1983年在其《智力的结构》 (Frames of Mind) 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向评估学生智力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该理论传入我国后, 为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对我国的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假设: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力概念即可以对个体进行恰当的描述。加德纳将人类智力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甚至更多的智力,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智力强项, 学校教育如果考虑到这些差异, 这些智力强项就会获得最好的发展, 而这正是我们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实践尝试。他认为智力既不是单一的复杂实体, 也不是一系列过程的联合。他认为存在几个相对独立地运行着的智力, 而人的智力剖面图反映的就是各项智力能力的独特排布。

加德纳认为, 最初发明智力测验的时候, 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暗含着的智能理论, 但单一智能的观点随着当代心理学中认知及符号学派研究的成果已逐渐被多元智能的观点所取代。在加德纳看来, 目前学校教育的评估正是这种单一智能观的体现, 它严重地偏向两种智能:语言和数—逻辑智能, “但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 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 因此学校教育评估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就应该涵盖多种学习的方法评估必须是多元的。

加德纳还认为, 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估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估学生。这种评估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 通常是在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之后,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评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 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 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估”。评估的结果也只是在人为控制的、非情境化的背景下取得一个分数。他认为这种评估方法既反映了对智能本质的错误理解, 又表明了对学习的不正确观点。因为, 在加德纳的理论中, “智能的情境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反对那种“他生来就聪明”的观点, 反对“智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认识, 坚持智能的文化特性, 认为“智能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或尚未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对于学习, 加德纳一直主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要建立理解的课堂教学, 而这种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

三、我国学生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不可否认, 我国现行的通过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它是应试教育评价观念的直接反映。学生评价的相对滞后, 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只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很多的弊端。评价主体的错位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从而导致所谓差生的自暴自弃, 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动力。目前我国学生评价的现状中所反映的问题如下所述:

1. 在评价内容方面过于局限。

在评价内容方面, 过度注重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的评价, 而忽视其他智能的评价。学生评价主要围绕学业成绩进行, 而忽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 在评价功能上过于偏激。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而忽视激励和反馈功能。应试教育把本应作为方向标的考试当作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 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重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筛选, 甚至给孩子贴上了色彩标签, 而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 大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 在评价标准和主体方面过于片面。

在评价标准方面和评价主体方面, 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 忽视个体内差异评价, 而且评价主体亦趋于单一化。当前的学生评价非常注重学生的相对位置, 只是反映出了学生与分数、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比较结果, 忽视以学生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尤其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 没有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 在评价方法方面过于单一。

在评价方法方面过于单一, 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全面的、多元的评价方法。重视定量评价, 忽视定性评价;学生评价是在人为的非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不能反映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能力。

四、大学外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构

多元智力理论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为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理念, 也为学习评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评价学生不能仅凭单一的、用纸笔进行的测验, 也不是为了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多元智力理论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 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理论。评价的多元化的建构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1. 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建构。

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结构看成是多维的和开放的, 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 表现为每一个个体智力结构的差异性和个体化。某一项或某几项智力表现相对突出, 而其他几项相对逊色, 这也正体现了人的学习类型及智力类型的独特性。就评价内容而言, 教育机构应在承认智力的多元特征的基础上, 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创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这就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评价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 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 促使其弱势领域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评价能够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评价,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不同程度发挥的评价。从而更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 评价模式多元化的建构。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 评价的目的不在评价本身, 而在于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项智力。大学外语多元评价模式是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以教师为主体, 以测试为手段这一现象提出的, 从多元主体的角度来重建大学英语测试评价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提倡多元化评价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它必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该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注重行为表现评价的有效实施, 尤其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智力, 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获得激励, 即发展当前流行的赏识教育。

从2003年以来,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一直在进行外语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尝试, 在考核评价体系上采用了含奖励性评估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也以含素质教育加分的奖励加分的形式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回报。教学评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成性评估 (教学过程中, 起积极的、鼓励、调整作用) ;终结性评估 (教学结束后, 评估教学效果和结果, 起客观评判作用) ;奖励性评估 (起激励学生参加外语素质教育活动,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 。这三种模式的评价内容、形式和模式每年都在调整, 目的在于探求最佳的评价指标和权重, 而这也正是本项目研究的宗旨。

3.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建构。

教育评价的主体不应该只限于教师, 在教师对学生予以准确及时的评价之外, 学生也应该是对自身发展情况的积极评价者。应该以学生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 重新审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还应该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和自我评价的价值, 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 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建构。

加德纳认为:“评估方案如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 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新课改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文化的教育, 学生评价当然也不能“一刀切”, 要针对学生的智能强项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要注重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同时, 也要注重相对性评价, 以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智能强项迁移到智能弱项领域中, 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智能组合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五、结语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同时也相应地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我们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关系, 形成多元化评估主体, 尊重被评者, 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 建构对大学外语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的多元化外语评价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2

(一)多元智力理论

1.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给出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所需要的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并且这九中智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适当的教育可以使每种智力都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3.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

(1)突出多元性。这九种智力要素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两种智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2)组合上的差异性。尽管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各具特征。

(3)开发性。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和制约,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

(4)实践性。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九种智力,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和“弱智”。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其特殊的潜力,只要给予恰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平等、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教师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力展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发掘和展示其多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个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那么就要增设选修课或组织课外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组合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3.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智力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发现他们的智力特长,找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给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会。

4.教师应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对学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智力评价方法,力图给学生公正和积极的评价。其次,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启示

1.以内容为导向指导教学

语文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最好确立一个主题,决定该次授课应着力发展哪些学生的哪些潜能。例如,要发展言语—语言智力,就要重点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体会文学经典中的高雅语言,反复揣摩字词句,总结语言现象规律和使用技巧等;发展视觉—空间智力和自然观察力,就要把雄峰峻岭、长河落日、秀木繁花等图片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任务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达到心灵的陶冶、性情的磨砺。

2.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方法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营造有利于多种智力开发的情境,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协调发展。例如,对于倾向于语言智力的学生,可让其多锻炼朗诵、辩论;对于倾向于音乐智力的学生,可采用乐曲刺激其学习兴趣,配乐演唱古典诗词等教学方法。

3.及时肯定学习成果,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3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1. 情境性评价。

加德纳主张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强调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情境性评价,呼吁“应该承认情境对个体表现的影响,提供对评价能力来说最为恰当的情境,包括表面上与接受评价个体无关的情境”。[2]

2. 发展性评价。

加德纳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发展的观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二,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孩子的动态发展历程。[3]

3. 多元性评价。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或更多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及自然观察者智力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加德纳教授认为,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该至少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体现多元的评价观:其一,对学生的评价要使用能够让学生把多元智力都展示出来的“智力展示”的评价方法,直接观察并评价运作中的各种智力,以及学生在各个智力领域的发展状况,而不是仅仅以语言智力和数学智力为媒介去评价学生的发展;其二,学校中要有懂得多元评价的“评价专家”,以便有效地展开多渠道、多方面的学生发展评价,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4]

二、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幼儿发展评价的文献概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元智力理论在整个教育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通过在CNKI上检索2000年—2009年(截至2009年9月)的期刊文献,得到关于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评价方面的文献一共32篇。

(1)论文发表的年份和数量(见表1)

(2) 作者单位统计 (见表2)

2000年,霍力岩所作《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可视为对多元智力理论下幼儿发展评价的较早阐述。他认为,幼儿发展评价应该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游戏活动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幼儿多方面的解决初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幼儿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通过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幼儿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

我对检索到的关于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传统的幼儿发展评价具有以下局限性:(1)评价内容单一、片面,以知识、技能为主,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幼儿发展水平;(2)评价标准是共同的、一元的,以相同的价值观要求幼儿,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特征;(3)偏重量化方法,忽略定性分析,不利于真实、深入地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等等。近年来,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主要关注和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 评价目的和功能的重新确定。

冯晓霞在(2003)《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中提出:“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不在于诊断智力水平的高下,选拔那些‘智优’儿童,而在于发现和识别每个儿童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以长补短,长善救失,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她还指出了评价的展示、激励、调节、导向等功能。姚伟、华道金(2004)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中指出,评价要以儿童发展为主要目的。

2. 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问题。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是多元化的。如姚伟,华道金(2004)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中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幼儿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刘霞(2007)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中指出,新的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又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求。

3. 怎么评的问题。

冯晓霞(2003)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人为本;(2)评价内容与方法多元化;(3)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进行;(4)评价与教学互融互动;(5)评价主体互动;(6)评价过程动态化。在张小庆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育评价的启示》,刘霞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姚伟、华道金(2004)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中也都阐述了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当前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4. 幼儿发展评价的操作运用问题。

徐晓丽的《幼儿发展评价:关注过程重在发展》从操作层面上对幼儿发展评价做了详细的阐述。柯培红的《以多元的理念促进幼儿的发展》涉及对一线教师提供的几个建议,说明如何将多元的新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幼儿发展评价是从教育评价学科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目前来看,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历史较短,许多具体的实践问题还有待于解决。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现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多元智力理论翻译,介绍的多,本土研究的少。

(2)重视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功能,忽视了评价方法的选择。

(3)缺少对多元评价中“评价专家”的重视。

(4)分析、评论性的研究多,操作指导性的研究少。

(5)有关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献主要来自一线教师,却数量有限。32篇文章中仅有6篇来自一线教师。(见表2)其内容大多是基于自身实践的个人经验总结和感悟。

三、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幼儿发展评价的发展趋势

近十年我国关于多元智力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的基本状况表明,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已从理念逐步走向实践,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1. 评价目的从侧鉴定走向侧重发展。

冯晓霞(2003)提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发展服务,支持发展,促进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可见,幼儿发展评价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评价主体,而是一元、单向走向多元、互动。

2. 重视“评价专家”的作用。

评价专家可以有效地展开多渠道、多方面的学生发展评价,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同时还可以在评价工作的初期弥补教师和家长评价的一些不足,并带动教师和家长评价走向多元化。

3. 加大操作指导性的研究,特别是加强一线教师的多元评价观。

如前所述,32篇文献中仅有6篇来自一线教师,仅占总数的18.8%。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的直接操作者是一线教师,所以更要加强其多元评价观。这也是以后研究应该重视的问题。

总之,近年来关于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科学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研究仍不成熟。为了使幼儿发展评价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杠杆和动力,急需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摘要:幼儿发展评价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幼儿发展评价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纳, 对近十年来我国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以期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幼儿发展评价,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S].2001.

[2]Gardner, H.,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2nd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60.

[3]Gardner, H., 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多元智力理论的职业教育学意义 篇4

多元智力理论的职业教育学意义

本文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井探讨这一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 者:叶肇芳 李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刊 名: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年,卷(期):23(28)分类号:B848.5 G710关键词:多元智力 职业教育 借鉴 指导

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舞蹈教育 篇5

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先生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的著作中提出。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评价标准的突破,所谓的智力也不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是多种智力相对独立的按不同程度、方式组合的,从而使得每一个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而这也正为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新的视角,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异曲同工的。

二、舞蹈艺术与多元智力的交集

纵观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或许最直观的会把身体—动觉智力与舞蹈艺术联系在一起。加德纳对身体—动觉智力是这样概括的: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能力。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等人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力。而舞蹈作为一种动觉艺术,即动觉的自动化,舞蹈的一切动律基础都是一个基本运动—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过程,是神经、器官、肌肉、骨骼等一系列组织结构交互配合完成的整体协调性的过程。因此,人的整个身体都是舞蹈所需要的应用载体,全身运动的艺术自然与身体—动觉智力有着密切联系,是在舞蹈教育中首先要认识到的关键。

然而,舞蹈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其魅力所在也正是它绝非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以协调的肢体动作或技巧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人或事的思想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是动作性与艺术性的交织相融。因此,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字眼无疑不攻自破。可以看出,舞蹈艺术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多种智能因素的综合体,涉及多种智力因素。一个好的作品需要舞者运用语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来理解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运用自然观察智力来提高自身对角色、事物的洞察能力,运用身体—动觉智力控制肢体的运动,通过视觉—空间智力激发空间思维能力,充分完成舞蹈的空间调度,利用音乐智力来掌控动律节奏以及与舞蹈的配合,在多种智能配合作用下,透过肢体语言的魅力与观众交流与互动,抒发情感,完美演绎。

从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反观舞蹈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舞蹈艺术与多元智力理论的多重交集,为舞蹈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证明了舞蹈教育在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乃至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三、多元视角审视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大致分为两大方向:专业舞蹈教育与大众舞蹈教育。伴随国家对素质教育等观念的呼吁,舞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舞蹈教育从最初沿着单纯专业化道路向前发展已逐渐发散定位,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发展依旧不够完善,没有像音乐课、美术课那样普及到中小学,社会整体大环境下对于舞蹈美育的价值认识不足。

1.多元智力理论为舞蹈教育自身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启示我们也要多维度地发散舞蹈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拒绝金字塔式的教学模式,在口传身授的基础方式上拓宽教育方式,学习舞蹈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注重相关文化课程的培养,突破所谓“单向人才”的发展趋势。

2.舞蹈是一种全身运动的艺术,透过富有节奏动律的肢体形态来传达思想、情绪、情感、观念,这种肢体语言的培养、动作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增强人的感知力、敏捷力、协调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舞蹈教育理应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扩大舞蹈的受众范围,改变舞蹈艺术是小众艺术的观念,推进舞蹈教育的多向化发展。

3.舞蹈自身蕴含多种智力因素,决定了舞蹈教育无疑是艺术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中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一定要重视舞蹈教育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价值所在。目前,舞蹈还属于中小学里的“新兴冷门”学科,舞蹈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化亟待重视与发展。因此,应多元化地看待舞蹈教育,它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培养顶尖专业人才,更应该从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扩大教育方向,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深入幼儿、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普通综合类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环境中,旨在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参与力、审美力、创造力等。

从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审视舞蹈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定位与发展,可以发现,舞蹈教育绝非是单纯身体上的专业化训练,更是培养身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等一系列智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舞蹈教育在当下提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时代更显示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积极地以多元化的视角去明确舞蹈教育的多元定位与发展,在纵向发展传承舞蹈的同时,积极探索横向拓展空间,真正深入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简言之,舞蹈教育用多元智力来教,同时为多元智力而发展舞蹈教育。而目前,舞蹈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实践与发展,这也将是我们一个需要长久思考与建设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JoeL.Kincheloe.多元智力再思考.霍力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09.

[2]Gardner.H.多元智力.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网络教学 篇6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遗传的,固定不变的,以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为主。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人除了具有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之外,还有其他7种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9种智力以组合的方式存在,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而每个人所体现的智力组合又各不相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普遍关注,尽管还存在对它的争议,但其在教育界的应用相当广泛。

最近二十几年来,网络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网络的多媒化、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也给多元智力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和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网络教学发展有重大的启发作用。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网络教学的启示

(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加德纳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人有9种智力,但每种智力都是非均衡发展的,随着个人的成长,他们的智力表现出强项和弱项之分,学习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世上没有一片同样的叶子”。以此理论评价学生,就没有传统教育所谓的“差生”、“天生就学不好的学生”存在,只有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学生存在,这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以多元智力理论指导网络教学,相当于点亮了一盏指路灯,指引我国网络教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开展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工作。

(二)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为目标。

传统教育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指导,只注重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造成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单一化、教学内容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规则化和教学结果的等级化。少数人(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为强项的人)成功,多数人失败,这样的教育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人的9种智力同等重要,要和谐发展人这9种智力,“为多元智力而教”就体现了这一点。9种智力中,言语—语言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都是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必须拥有的,而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则是人在群体社会中,发挥个体能动性,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要保障。因此,网络教学中,要以综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为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如前所述,每个人智力发展都各不相同,有强项弱项之分,也就是说各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展开不同的教学,无疑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自古至今,“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一直受到中外各教育家、学者的推崇。多元智力理论正是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加德纳提倡“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与学”,就是要求人们承认个体智力有“强项”、“弱项”之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展开教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实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

(四)以多元方式评价学生。

传统智商测验以测验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两项的分数为标准评价个人。传统教育下的学校也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传统教学把完全不同的个体按同一规则评价,这本身是错误的。音乐—节奏智力为强项的学生用数理—逻辑智力标准测量,只能导致这个学生是“差生”的结果。加德纳提出了建立以“个人为本”的真实评价的设想。他指出“真实评价是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袋中,用这种档案袋来评价学生,往往可以捕捉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行自由探索,从而使教师鉴别出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1]

三、对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网络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网络教学以“学”为主,也就是说,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即对学生的学习充当导航人、答疑人的角色。加德纳提出“为多元智力而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9种智力同时发展,二是依据学生特点发展其长项智力。因此,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随时记录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此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树立学习信心,最终引导学生以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Blog、BBS和电子邮件等交互工具与学生定期联系,现有的网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一个不常与学生讨论、不为学生答疑的教师又如何做到发现学生的智力特点呢?

(二)对网络教学设计工作者的建议。

网络教学设计工作者,特指网络课程设计者,教师也可以参与网络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

1.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要充分显示多元性。[2]以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手段综合显示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如对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工程问题,而对视觉—空间智力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工程问题。

2. 教学策略设计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网络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3]。网络课程设计者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务必考虑到学习者不同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目的,以设计可以从不同方面开发学习者不同智力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习者都主动地、充分地学习。

3. 教学评价设计

多元智力理论具有自己的特点,致使网络课程评价也具有与以往课程评价不同的地方。传统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找出学生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学术的强项和长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打击了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习。在此情况下,加德纳提出“真实评价”,目的就是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长项和弱项,发挥长项、提高弱项,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于多元智力的教学评价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结果进行评价,即展开形成性评价。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某类智力进行评价时,要侧重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评价。

最后,在评价过程中,尽量从全面、客观的角度,以评测多元智力的方式展开评价。

摘要: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而且有强项的人才, 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化人才。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观。本文首先介绍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然后论述了该理论对我国网络教学的启发,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对网络教学中教师和教学设计工作者的具体建议, 希望能对我国的网络教学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多元智力,网络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7-80.

[2]张从明, 马京成.网络教学设计[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 112-113.

[3]余小艳, 陈伟杰, 王润华.多元智能理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 2005 (6) .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7

古往今来, 在智力的结构、功能等问题上, 各个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们都曾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形式各异的观点。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的智能先天具有高低之分, 因此, 把对个体智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这种“智商式思维”极大地忽视了个体生存与发展中的其他重要智能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个体智能特点的准确判断, 容易延滞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人才培养之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从传统的智力理论到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无疑标志着人类智力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吸收各种智力研究成果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个体智能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关注个体智能的多元化和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个体智能, 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局限, 重新定义了智力的结构。加德纳认为, 个体之间存在的是智能类型的差异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 并提出个体智能所具有的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律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九种能力类型。加德纳还进一步提出, 个体的智能不应是一种能力类型或以某一种能力类型为中心的能力, 而是各自相对独立自主而又互相协调联系的多种智能类型的和谐组合, 它们在个体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个体智能上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个体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作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的不同。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看待个体智能的崭新视野与科学方法, 从而引起了世界教育各界的极大重视, 很快就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也为进一步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视界。

多元智力视野下, 现代美术教育的观念在不断转变, 从而也激励着美术课堂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众所周知, 课堂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评

筅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陈靖

价观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智力的组合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 不应该存在衡量智力高下的统一标准。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 变革美术课堂评价中的片面观, 变单纯以标准的技能测试和学科成绩为主的只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为关注个体学习过程、关注个体个性发展、关注个体情感价值观等多元多维的课堂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三、对现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1. 评价主体的单一

以往传统的美术课堂过于强调“师道尊严”, 因而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多以教师评价为主, 较少有学习个体自身、个体之间、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 因此, 容易流于主观和片面, 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体自我评价和互评交流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2. 评价内容的单一

过于倚重课本知识与技能,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内容方面多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测试, 往往以个体在艺术技能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美术教育质量的高低, 而忽略了对个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美术素养的全面评估, 从而也很难体现出个体对美术活动的爱好兴趣和欣赏水平的发展。

3. 评价手段的单一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匮乏, 通常以传统的技能测试为主, 侧重测试量化的结果, 更多的是考量学习个体对知识技能的记忆和复制能力, 而非个体在具体美术创造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4. 评价标准的单一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多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 过于注重个体技能上的高低水平, 以考试成绩为绝对重心, 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

四、纠偏策略

1. 评价主体的全员化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肯定。这种渴望不仅表现为对来自于教师的肯定, 还有个体自身的自我肯定, 同伴之间的互相肯定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肯定等。

大量实验表明, 教师善意、激励、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建构作用;而踊跃大胆的自我评价, 能使学习个体增强对自己作品价值的认识, 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帮助个体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 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美术知识技能和美术体验的前提下, 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 并且在这种角色的变换中获得自尊感的满足。除此之外, 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的反馈与肯定, 也将对个体学习的完善与修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 寻求师生、生生、家校、社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使美术课堂的评价主体更为全员化, 有助于科学而全面地对学习个体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 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日本和光大学教授泽典明曾说:“通过美术学科的教育, 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 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 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 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 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可见, 美术课堂评价的内容不应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通过美术操作练习评价个体对美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个体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其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构建起美术课堂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使美术课堂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个体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拓展空间。

3. 评价标准的发展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之间智力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各自拥有的不同智力结构组合的差异, 因而会存在某些智力类型表现突出而另一些智力类型表现相对逊色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说,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有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恰当、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那么学习个体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智力类型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与带动其他智力类型的同步协调发展。

因此, 美术课堂评价标准应该是发展化的, 应该是关注个体成长过程、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性标准而非静止、僵化的固定尺度。传统美术课堂评价标准中那种多以成人化的评判眼光和程式化的评判方式如“像不像”或表现技能技巧的高或低等评价条件, 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社会与学习个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个体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堂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技能提高, 同时更要关注学习个体在美术学习活动与各个成长阶段中的每一个进步, 由侧重个体单次测试成绩的高低向侧重个体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转换, 从而逐步形成多维度的、灵活的评价标准, 以配合个体智能组合的差异, 更好地展示和发挥其优势智力的同时促进其他智力领域的开发与提升。

4. 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和强调个体智力的多元化结构和个体的个性差异性, 这种个体智能结构和组合的特殊性对我们现有的美术课堂评价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现代美术教育教学倡导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手段要多样化:要关注个体学习的过程, 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良性变化;要关注个体在具体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状态, 引导他们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方法;要关注个体是否乐于和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鼓励他们的学习合作和沟通;要关注个体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激励他们的学习激情和韧性;还要关注个体是否真正地开动脑筋思考, 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真正使个体从技能技巧的单一考核评判中解放出来,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为个体提供能够表现其多种智能的良好机会, 并使其从中体验到操作的乐趣, 体验到创造的成功, 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 从而激发出个体智力潜能的有效开发, 使美术课堂评价真正成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操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为美术课堂评价机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它与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相吻合, 以学习个体为本源, 从多元化的角度观察、发掘和培养个体的多元智能, 通过评价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智能与劣势智能的协调共进, 真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卷一)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 2000 (9) .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8

1 多元智力理论

在第一套的智力测试被使用后的80年间, 虽然不断有些疑问的声音, 但是这些声音都没有都到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最终形成理论威胁到智力测试的地位。而到了1983年,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Frames o Mind》一书中, 对这一被普遍认可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严重的怀疑那些决定一个人智力的测试的可靠性, 因为在这些测试中, 他们要么是测试者脱离他自然的学习环境, 要么就是要求测试者去做一些他以前从没有做过的独立的任务, 而且可能他以后再也不会做这些任务了。他认为在人类的文化当中, 对于智力的定义过于狭隘, 衡量智力水平高低不再是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而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的能力为核心。加德纳认为人类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 应该还包括其他七种智力, 他们是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他称之为多元智力理论。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里面, Gardner试图突破智力测试的局限性, 最大程度的扩展人类潜力的范围。

2 多元智力理论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这个理论认为学生拥有不一样的大脑, 不一样的智力和长处, 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时候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多元智力理论需要我们的课程的安排能够整合各种资源系统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各种智力是能被唤醒或激活的, 而且一旦被唤醒或激活后, 这些智力就能够得到发展和强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展示能刺激各种不同智力发展的工具, 鼓励学生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创造出理想的学习产品, 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当然, 在对学生的评估中, 我们也应该尽量的运用多元理论为指导,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各种智力的机会, 通过观察学生开展或完成各种活动与学习任务, 把握他们的智力发展的状况, 从而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智力情况。

2.1 对言语-语言智力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的运用

这种能力是指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的能力, 表现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英语教学特别强调对语言能力的运用, 听、说、读、写四个语言技能的运用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听说课程的教学更加强调听说技能结合并运用自如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阅读材料, mp3, 对话, 辩论及故事等的运用。比如, 我们可以要求把一个阅读材料分成几个部分, 然后给不同的学生发放不同的材料部分, 在完成阅读后要求拿到材料的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那一部分的材料, 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听的培训。这完成整个材料的介绍后, 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就本小组的意见进行总结发言。另外演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方式。在美国, 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有演讲课程。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题目, 提前2到3个星期进行准备, 然后请他们上台进行演讲, 演讲完毕之后再要求其他同学分组就刚才演讲的内容进行讨论。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或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解决。比如我们视听说课程第二单元就是关于工作的话题,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一个公司进行招聘, 另一半的学生模仿应聘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可以发展和强化他们的语言能力。

2.2 对逻辑-数理智力 (logical-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的运

这种能力指的是个体的运算、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表现为对数字、类比、因果、逻辑等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多是理工科学生, 他们的逻辑数理能力都非常突出, 所以对这个能力的运用对我们这种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逻辑数理能力高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对可归纳、推理、分析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而对那些抽象的东西不太感兴趣。所以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比如说, 我们可以在听力的时候强调听力文章的逻辑结构对听力能力辅助作用, 可以让学生把听力文章的结构表述出来,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听力技巧。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观点, 比如视听说课程第三单元讨论社会现象, 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一下这些热点问答形成的原因, 然后小组讨论, 再请小组内部的人进行总结发言。或者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些题目, 要求他们从网上收集资料, 进行讨论, 然后在班上发布他们的结论。

2.3 对视觉-空间智力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的运用

视觉-空间智力指个体对空间关系的感受、记忆、辨别的能力。比如说对线条、地理位置、结构等地敏感, 并且能够通过图形、空间操作、平面或立体结构来表现。我们的听说课程现在专门加上了一个“视”字, 变成了视听说课程, 而电影、电视、投影仪、图表等辅助工具的运用就是对这种智力最好的认知和强化。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观看视频的片段, 然后进行模仿和讨论, 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说听到的听力材料用一个图表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和层次。笔者还尝试过给学生一些广告图片, 让学生分组描述和讨论他们所看到的图片要表达的广告意义, 并加以总结和分析。在利用视觉-空间智力进行教学的时候,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构建的空间的概念,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视觉化, 形象化。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将视觉和空间的概念呈现在大脑中, 强化学生用这种智力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4 对音乐-节奏智力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的运用

音乐-节奏智力指个体对音乐的感受、记忆、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 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青少年听觉敏锐, 善于模仿, 具有一定音乐的潜能, 有时候笔者在课间放音乐的时候, 很多学生就能轻声的和着旋律继而和唱。因此, 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 把音乐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智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我们听说课程上, 我们尤其强调听歌对听力能力, 唱歌对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我们小时候的ABCD字母就是通过字母歌学会的, 说明有着强烈的节奏感的歌曲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发音水平。音乐的欣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 并且音乐也是消除课堂疲劳、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和动机的一个有效手段。所以, 以音乐为媒介来学习语言, 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到优美的歌曲的同时, 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提高听力水平, 丰富口语的表达方法。

2.5 对人际交往智力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的运用

人际交往智力是指个体与人交往、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 能够体验他人的情绪, 根据别人的意图、情感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等。开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最有效地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合作学习, 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大量的需要用语言进行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都是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比如, 我们可以让让一些学生扮演警察, 另一些学生扮演路人, 模拟问路的现场, 要求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为某一个产品制作广告, 要求学生在进行充分的交流后, 集思广益达成最后的一致意见。这样的学习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还训练了他们的反应能力, 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的时候更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有利于老师了解他们的想法。当然老师在和学生之间建立关系的同时, 也是一个对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过程。

3 结束语

多元智力的理论的提出实际上与我国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应材施教的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认为人的智力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区别之分。它否定了以前的智力测试的单一而又缺乏公平的手段。所以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符合整个世界公平化、民主化、和谐化的人类进程。它可以使每个学生在不多的教学手段中获益, 他们的智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这也给我们老师的备课和上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希望多元智力的理论能够进一步的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 特别是听说课程的教学工作,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S

摘要: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 他们都认为智力不分高低, 只有差异性, 人的智力都可以在后天的学习中得到开发和加强。这个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手段。本文试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 探讨它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的指导意义及实际的运用。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Gardener.H.Frames of mind.New York:Basicbooks, 1983.

[2]秦小蕙.多元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6, 5.

[3]于凤茹.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地英语教学, 2005, 5.

[4]姚云.多元智力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05, 4.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与体育教学 篇9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体育教学

1 多元智力理论

1.1 多元智力理论概述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1)言语-语言智力: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有以下表现:口语的运用能力、语言的记忆能力、语言的解释能力、语言的反省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演说家、作家、主持人等人身上表现突出;(2)逻辑-数理智力:指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模拟、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等人身上表现突出;(3)视觉-空间智力:是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画家、建筑设计师等较为发达;(4)身体-运动智力:以高超的技能和创造的方式操纵物体、身体的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舞蹈家、体育运动员、外科手术医生等较为发达;(5)音乐-节奏智力:区分、记忆和感受音调、旋律和节奏的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歌唱家、作曲家等较为发达;(6)交际-交往智力: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政治家、推销员等较为发达;(7)自知-自省智力: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小说家、思想家等较为发达。

加德纳认为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和表现形式,因此人们的智力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与任何人的统一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

1.2 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产生了质的变化,对于我们科学重建教学理论、正确深化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

(1)每个人都有7种智力。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7方面的智力的能力,但7种智力在不同人身上所表现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似乎在7种智力的所有方面或大部分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也有一些人似乎缺乏大部分的基本智力,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

(2)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虽然说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7种智力,但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某些特定能力的趋势。一般到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倾向,某些能力比较突出,而另一些能力相对较弱。

(3)智力往往通过复杂的方式相辅相成。加德纳指出,除了那些非常特殊的傻瓜、天才或是脑损伤患者外,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各种智力之间总是在相互作用着。要做一顿饭,你必须要看食谱(语言能力),调配原料(数理能力),搞出一套符合全家人口味的菜谱(人际关系能力)。7种智力理论把智力从其相互作用的背景中抽出来单独考察,目的是为了弄清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并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

4.每一种智力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或规定某种智力表达的形式。一个人可能不擅阅读,却同样可以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因为他能讲精彩的故事,可拥有很大的口头词汇。同样,一个人可能在操场上很笨拙,但当他在织地毯或做一张桌子时却能表现出很高的体行协调能力。“多种智力”极其重视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去体现和发挥智性能力。

5.不同的智力有不同的发育历史和不同的显现、勃发高峰期。每一种智力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轨线,比如,音乐作曲能力似乎能在小小的年纪就达到一个非常的高度,莫扎特开始作曲才只有4岁,许多作曲家、演奏家在80岁、90岁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音乐能力,这说明,音乐作曲方面的智力也能保持相当的高龄。一个人也可以在40岁、50岁,甚至更大年龄的时候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也可以在超过70岁的时候练习去当画家。数学智力却有着不同的轨线。它不像音乐智力出现得那么早,4岁的孩子只能应付具体的数字和逻辑概念,但数学智力可以在生命的少年期达到高峰,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发出来的。然而,很少有人在40岁以后还能提出独创性的数学见解,似乎人过中年,摘取数学王冠的明珠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6.七种智力在历史中进化和演变。7种智力的每一项都有人类进化的依据。人类早期的洞穴壁画证明了人类很早就发展了空间能力。音乐能力可以追溯到考古发现的音乐早期年代。不同的智力有着各自的发展历史。有些智力似乎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有着比今天更重要的地位。比如,体行协调能力在工业化以前就显得特别重要,那时人们生活在乡村,收获农作物和建筑仓库等活动,对体行协调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今天文明社会的人们,深受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语言和数理能力。不难预测,某些智力可能在将来会变得更为突出。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要通过电影、电视、录像机、光盘技术来取得信息,人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

7.七种智力只是暂定的概念。加德纳还指出,他的7种智力模式只是一个暂定的系统,也许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一些业已罗列出来的智力不再符合智力标准,而另一些素质则可能成为“新”的智力。这些可能被考虑以及纳入智力的素质有:灵性、良知、道德感、幽默感、直觉、创造力、嗅觉、综合各种智力的能力等等。

2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1 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的七种智力共存并且相互独立,不同智力之间的优势和特点难以相互迁移。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爱好。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1)建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体的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

(2)我们要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不要简单地把学生用“好”和“差”、“聪明”与“不聪明”来划分。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3)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助其扬长补短,使他们成为特长突出,全面发展的人。

2.2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更新、能力要求更全面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不错了。毋庸讳言,由于工作任务重、学校经费有限、自身进取心不够等多方面原因,目前许多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单一的、陈旧的,已难以符合时代要求。常言道:“自己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体育教师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音乐舞蹈都懂一点,就可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也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和各种智力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再次,要特别重视继续教育学习。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体育教学。

2.3 体育课堂教学的手段要有目的性

加德纳认为:尽管人们身上都存在多种智力,但它们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使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挥才学的平台。除发展身体、动觉智力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每种智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训练,使其他的智力类型得到发展。简单举例如下:

(1)言语-语言智力。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情况,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查找资料,写出心得体会等等,可以发展言语-语言智力。

(2)音乐-节奏智力。教师通过让学生编排徒手操、集体舞,在课的不同部分用不同音乐伴奏(如:用坚定明快的进行曲结合节奏有力的徒手操,引导学生进入开始部分;而结束部分可用轻缓的小夜曲来使学生放松)等方法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通过智力性游戏、反应性游戏或针对某一问题,运用提问和暗示,要求学生作出思考并回答,可以发展逻辑-数理智力。

(4)视觉-空间智力。通过队列队形变换等多种游戏;爬山、郊游、定向运动等活动,以及球类运动的战术训练,锻炼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

(5)自知-自省智力。通过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及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知、自律、和自制等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手段,可以认识和反省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使自知-自省智力得到发展。

(6)交际-交往智力。通过创设一些情景性游戏、课堂分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轮流担任体育委员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全班同学按某种能力的高低水平不同,成立互助小组,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方法都可以发展学生的交际-交往智力。

2.4 评价方式要更科学

加德纳认为: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并把这样得来的资料作为依据,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样,体育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时,也应摒弃以统一的标准考察所有人的方式,要建立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掌握,而且要对其他智力(如:学生音乐-节奏智力、交际-交往智力等)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采用“浮动标准法”,对某方面优秀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较差者进行鼓励,只要他们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即使总体水平并不高,也可给予好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霍力岩.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院报,2004,(6).

[4]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评价体系 多元化

课 题: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技工院校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36。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力,这些智力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因此,我们所教的技工院校学生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保守的乃至歧视的眼光来妄下定论。相应的,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关注其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学业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技工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较差,传统学业评价方式缺陷越来越明显。评价标准限于认知领域;评价手段以书面测试为主;过分重视评价结果,还是以往的“以分数论英雄”老套路。这既不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体现我们技工院校办学目的。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提出与建立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有效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三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级各类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自评就是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控意识。互评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为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争优创先。他评是家长、企业等对学生的评价。家长的积极评价同样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短处,企业参与评价突出了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文化、专业理论课学习中既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又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发言、课外作业、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在实习中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综合展示性评价相结合。

(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评价、知识评价、技能评价和实习评价。课堂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即时评价、课堂观察记录等;技能评价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性质,对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职业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等情况进行判断,主要包括专业(工种)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安全文明生产等。实习评价用以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每一教学单元或学期后,为判断学生在该单元、该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做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考试是以笔试形式进行的,但是试卷设计上不同于传统试题,增加基础题、综合素质考察题、拓展题等。专业实习课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单个基础工种实习后检查其达到专业技能的水平,由学校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统一鉴定。通过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实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建立信心,修正不足,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3)综合展示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展示性评价,形成以开展各科的第二课堂、组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考证考级,目的是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特长)的舞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而且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样让评价帮助技工院校“创造适合技校学生的教育”。

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搭建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多元智力理论视角 篇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学生的来源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显现,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上有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要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计划,或在同一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来源学生的实际需求,贯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避免教学中的“一锅炒”和“一刀切”;要提倡启发式、讲座式、讨论式、提问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学业实际与岗位实际组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多元智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启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将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可折射出独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2.1 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由于九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所致,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着各自的风格与强项,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智能发展上不存在失败的学生。

2.2 教师观

教师须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

2.3 教学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要求教学上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即提倡个性化教学。在教育中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的全脑智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

2.4 评价观

评价学生不能仅凭单一的、用纸笔进行的测验,也不是为了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提出今后学习的建议。多元智力理论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成功的教育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的实践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摒弃原来只围绕高职教材而设计的惯有思路,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分层教学新概念

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新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学生按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任课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施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食堂,知识如同食物。每个学生都在这里“进餐”,但有的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分层教学犹如把食堂的食物分成几大类,让学生各得其所。

分层教学的关键步骤是实行“学科分类指导”。就是原班级管理不变,让同年级各班学生根据学习能力、水平和需要,进行跨班自愿选择组合以形成教学班,而且进出自由,采用学生自我选择、教师推荐、家长支持的办法,由教师进行分类教学与指导。学生根据类别选择学科教学的不同课堂。学生分类不仅考虑到学业成绩,更多的是考虑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等因素。分类指导是从目标分类、施教分类、作业与测试分类、分类评价等方面展开的,作为“学科授课制”的依据。由于学生学习的是同一教材内容,所以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但各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不同,提出的教学目标便有不同的层次。

分类指导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而是研究找到达到统一要求应采取的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设计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练习题,多留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给优等生,也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有更多练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类指导教学的实践找到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途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自信。

5.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教学实践

5.1 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不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集体取得的成功。小组学习的核心是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合作来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语言的环境更轻松,使得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总量增加。

5.2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素质,也要有扎实的技能。高职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现。

5.3 个性化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设想,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对教师来说就得面对一个赤裸裸的选择———要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要么承认这些差异。如果说教师忽视学生间的差异多半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章结合多元智能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论证了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多元智力理论,实践意义,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下一篇:中学政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