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精选10篇)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1
近些年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教育改革措施,如果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都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体育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发展创新。一线教师需要尽快领会现代教育思想,以适应学科发展的新需要。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如何在改革中发挥自身作用、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引进体育课堂,形成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达到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的目地。
一、多媒体进课堂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思维扩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传统口授形式达不到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知识与信息传播最便捷的载体,将融动画、图片、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放置于网上,供学生下载自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由于体育课受天气影响比较大,遇到风雨天气,体育课通常都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自习,学生感觉很无聊。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后,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课受到天气影响时,给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比赛、体坛逸事或体育名人故事,这不仅能丰富室内课教学内容,而且能大大提升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闻进课堂
体育课开始,教师利用与体育课内容有关的新闻事例进行课程导入,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在一堂以投掷器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模拟情景教学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到备战奥运场上,让每位学生都把自已想象成参加奥运会的国家队选手。对此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跃跃欲试。又如,在进行耐久跑教学项目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乏味和畏难情绪,我结合教材特点,给学生讲述“马家军”如何通过刻苦训练,最后打破世界记录的故事,使学生在崇拜、羡慕的同时,立志刻苦锻炼,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三、音乐进课堂
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训练辅助手段,音乐在近代体育运动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赋予了体育运动以更多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研究表明,在许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加入音乐伴奏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因此,音乐已经成为体育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体育课堂中,音乐具有以下作用。
1. 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用一些节奏明快、旋律健康、曲调优美的音乐辅助教学,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把“练”寓于“乐”之中,既培养学生的乐感,又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动技能。
2. 调节准备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音乐能够对人体的“清醒细胞”施加压力,从而使“清醒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清醒细胞”就会对大脑皮层发出清醒的信号,从而激发神经的兴奋性。在课堂的准备部分播放合适的音乐可使学生思想集中,精神振奋,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上中长跑课时,学生对枯燥的长距离跑动提不起兴趣,这时就可以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在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听音乐节拍慢跑,然后做一些节奏感强的徒手操练习,接着可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把学生逐渐带入到长跑的课题中来,在进入主题后教学生怎么样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地、放松地跑完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克服惧怕心理,提高练习效果。
体育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既喜欢又惧怕的项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音乐铺助法,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忘记害怕,完成练习。例如在做跨栏练习时,可先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练习,接着可进行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练习,然后在不放栏架的情况下,按音乐节拍做跨栏步练习,最后在音乐中做栏间过栏练习。这样使学生克服对障碍的惧怕心理,提高技术动作的完成效率。
4. 缓解紧张心理,消除疲劳。
紧张是造成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快速消除疲劳,首先就是要有效地缓解紧张心理。在一节紧张、较大负荷的体育运动课后,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这时的恢复措施就显得很重要。此时若配上合理的音乐,使学生放松神经、调节情绪,无形中就能大大地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快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四、创编进课堂
现代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生搬硬套来的东西他们往往不一定会感兴趣,但是,如果课堂上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来创造,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如:高中女生的健美操课,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步法及移动方向和手臂动作,让学生自己去组编一组健美操(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组创编4×8拍,要求能把学过的步法和手臂动作运用上,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拓展),然后相互展示、学习。这样,在同一个课堂中,学生会学到多种不同的健美操,同时也收获自己创造的健康和心情。我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就经常给学生搭建自我发挥的平台,在预先提供相关的素材的前提下,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热身操等,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天地。这些创编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表演进课堂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中小学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创造自由放松的气氛,让他们用肢体动作、表情进行表演,在体育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激情与自信。比如,篮球课上,很多学生爱表演NBA球星的一些动作,尽管有些动作模仿不到位,但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对比,如果动作完成得比较好,会特别有成就感,兴趣高涨,这些学生无形中也感染了另外一些学生,激发了他们练习的热情。表演进课堂,使学生可以在自我展示与欣赏他人展示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六、比赛进课堂
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运用比赛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动作技能,以及在复杂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比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采用。比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课堂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强度比较小的比赛,不仅可以达到热身的作用,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作好铺垫。如在进行途中跑教学之前,安排迎面接力比赛、负重背人比赛等,可把单调的气氛很快地调动起来,一举两得。
2. 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一个战术学习完后,都需要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复习和巩固,而双人或多人的对抗练习是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学比赛进课堂,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手段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在比赛中强化所有技能,还可以懂得这些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 比赛法的主要特点是竞赛性较强。
比赛者情绪高涨,能促进比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机能,加强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但应当指出的是,比赛法应在掌握基本技术的情况下进行运用,否则将失去比赛的意义。如我们在进行篮球运球技术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运球的基本技术,将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组别,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运球比赛,以此来提高运球的能力;其次每人一球进行运球,相互拍打或躲避对方,看谁运球保护能力强,使自己所运的球不被对方打掉或在运球过程中将对方的球打掉,以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下个人运球、保护球的能力,以及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防守抢断球的能力,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七、传统项目进课堂
中国一些地区流行着舞龙舞狮、武术、踩高跷等传统体育项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即将消逝。如果把它们挖掘出来,加以利用,既可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又可使传统体育后继有人,还可促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如: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于一身的舞龙舞狮,不仅对动作技能、乐感、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大为有利,而且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我们把传统体育项目经过筛选后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充实学校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起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要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还要使他们感悟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并且,这些内容,学生易学、乐学、会学,且方便组织,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深入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尽力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新思想、新教法、新手段,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使体育课堂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教与学的平台,以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北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龚斌.浅析体育与音乐的关系.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 .
[3]耿培新.《体育与健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文超.开辟中学体育课堂新天地——舞龙舞狮进课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8) .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2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材 编写 多元文化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数字化进程,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认识并尊重多元文化己成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而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的构成物,就是文化存在本身,其内容上的选择也就是对文化的选择。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它的选文与编写对传承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统计
多元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的解释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里主要参考詹姆斯•A•班克斯和郑金洲的多元文化分类法,结合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将多元文化的类型划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外国文化、同辈群体文化(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真正踏入社会,因此将其独立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成人文化、性别文化和阶层文化。在此笔者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银领工程系列《大学语文》作为研究范本,对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进行了统计:
本教材共选文63篇,其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有44篇,如《女娲补天》、《哀郢》;反映中国现代文化的有9篇,如《中国燃料电池车登高远望》;反映外国文化的有10篇,如《悲惨世界》;反映同辈群体文化的有6篇,如《寄小读者》;反映成人文化的有29篇,如《当你老了》、《我的世界观》;反映男性文化的有26篇,如《留侯论》、《清官海瑞》,反映女性文化的有9篇,如《致橡树》、《桃花扇》;反映精英阶层文化的有25篇,如《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我的父亲爱迪生》,反映大众阶层文化的有10篇,如《构筑生活之美》。
二、统计结果分析
从高职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统计结果来看,在时间上,古代的篇目占到了总数的70%;在国别上,中国的占到了总数的84%;在年龄层上,同辈的只占17%,而且大部分是与其他文化类型交叉在一起的;在性别上,男性占74%;在社会阶层上,精英层占7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编写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比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例不够恰当。这一问题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应该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并不代表教材选文需要严重偏向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重视也不一定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优势上。中外比例上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也要了解全球化形势下的外国文化,否则就是闭目塞听。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中小学阶段一直就是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有些著名人物的作品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了大学,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2、从年龄层来看,对同辈群体文化的关注不够。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在校学习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他们更易受到同辈群体文化的影响,教育者应该重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且在反映同辈群体文化的课文中,例如《婴宁》、《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虽然主人公年龄与学生接近,但作品内容和主题与当代大学生相去甚远,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效力有限。
3、性别方面,明显男性文化占主体地位,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而且大部分的女性角色是作为第二主角或者陪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已是必然,性别平等意识也早已纳入教育内容,何以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还存在如此的性别偏见值得我们思考,这也是教材编写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社会阶层文化方面,偏重于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重视度不够。在教材中更多的体现作为社会成功人士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脱离了大众生活。虽然精英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但我们其中的大多数只会成为大众的一员。现在社会更加倡导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见证人生,学会成长。
三、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
1、作为语文教材的编者,应当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开拓多元文化视野,树立良好的多元文化构建意识,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既定的教育方针,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积极研究所用语文教材的多元文化现状,立足于教学实践,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指导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积极尝试语文教材的多元文化构建和体验式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更好的实现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2、在选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从作品时代来说,应增加反映现代文化的作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从中外比例来说,应解决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矛盾,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我们历来注重语文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构建,但也应重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对世界其他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增加反映女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学作品,实现语文教材内容上的多元化,改变以往语文教材以一元文化为主导的局面,让学生从思想上、理念上接受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滔娜,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4]曹明海,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理念与模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作者简介: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3
1 研究背景
1.1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之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被认为是影响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多元智能认为人类至少拥有9种不同的智能,包括自然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人际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文字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视觉空间智能和存在智能(Gardner,1983&1993)。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习成果的评定体系都是标准化的,而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视为为可发展变化的,多元的,无法量化的一种能力。其摒弃了根据学生的智能区分其优劣的观点,积极探索人的能力以及学生能够成功的各种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从提出以来,一直被大量教育工作者所运用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其个人发展。在外语教学领域,针对把英语作为二外的学习者,Berman(1998)在他写的《外语学习课堂上的多元理论》首次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系统相结合,对应每种智能设置了各种英语教学活动,为英语教师开发学生智能提供了有用的建议。(裴正薇,2008)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这个层面上,多元智能理论为艺术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提供了帮助。
1.2 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影响外语学习有多种因素,除了了解学生的智能倾向,如何在实际教学当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学手段,是教育研究者需要注意的。而另一方面,学习风格理论也是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心理学概念是Reid最早引入外语教学领域的,她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体验型、合作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具有其独特性,它指的是每个人处理和储存信息的时候所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影响(Kinsella,199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的偏好,它是先天生理和后天发展的混合结果(秋芳,王立非,2004:28)。而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是有彼此的相似之处的。比如说两者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都以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但是两者关注内容是不一样的。学习风格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十分注重学习内容,而多元智能理论则着重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与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Silver,Strong和Perini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教师提供理论基础,以简便可行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学(Silver,Strong&Perini,2007)。之前进行过的研究证明,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但每种学习风格和每种智能之间的具体关系可能会因为学习者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能从各个方面更详细地了解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项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英语教学领域尝试整合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让这两种模式取长补短,并且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作为一个在英语教学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针对艺术生的多元智能研究并不多见。而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学习效果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建设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2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为了探求更好的发展学习者智能的方法以及了解他们的多样性并且整合多元智能和学习风格这两种理论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习者,本次实证研究主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艺术类学生的首选学习风格是什么?
2)何种智能是艺术类学生所倾向展示的?
3)艺术类学生的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大一的本科生,其中包括美术史,家具设计,视觉传达,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总共六个专业205名学生。共发出两种问卷各205份,收回各203份。
2.3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定量研究方法。所采用的共有两份问卷,一份是Reid的学习风格量表(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1984),一共六组30个问题,另外一份是Walter Mc Kenzie的多元智能量表英文版(MI Inventory)(Mc Kenzie,1999),一共9组问题分别对应9种智能,每组10个问题。问卷结果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具体有三个步骤,第一步由SPSS得出六种学习风格偏好的算数平均值,表示艺术生学习上的总体偏好;第二步由SPSS得出9种智能的算数平均值,显示艺术生总体倾向展示的智能;第三步,通过SPSS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出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偏好的相关性。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3.1 首先对203名被试的学习风格偏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到表1数据
从表1数据来看,被试倾向的学习风格呈多样化的趋势。被试的动手型学习风格均值为41.783,显示所有被试比较偏好于动手型学习风格。其次是体验型学习风格(M=38.700),听觉型(M=36.207),视觉型(M=34.266),个人型(M=33.773)以及小组型(M=33.438)。虽然被试的小组型风格和个人型风格内部差异较大,但总的看来,除了最偏好的动手型学习风格(M=41.783),以及最不偏好的小组型学习风格(M=33.438,)其他类型的学习风格的平均值差异不大。这一结果和某些相关研究是吻合的。在1988年王初明的研究中(王初明,1992),以及在1990年Melton对中国学生做的研究中,动手型学习风格都是中国学生在二语习得里比较偏好的学习风格。而另一方面,很明显,小组型学习风格则是被试不太喜欢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一直是最不被中国学生喜欢的(胡晓琼,1997:34)早在1987年Reid的研究中,也证明发现受孔子文化影响的中国留学生最不偏好的就是小组型学习风格(Nelson,2006:15)。
虽然个人型学习风格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的口语和交流能力得不到训练(Nelson,2006:16)。对于被试最不偏好的小组型学习风格,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风格上有所突破,取得更多进步。
3.2 对203名被试的智能倾向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到表2数据
从表2的数据来看,被试最倾向展示的是自我认识智能(M=74.88),其次是视觉空间智能(M=66.31),然后是自然智能(M=63.50),存在智能(M=60.84),肢体运动智能(M=59.66),人际智能(M=55.07),逻辑智能(M=54.04)。而擅长音乐智能(M=49.70)和语言智能(M=43.35)在艺术生中所占比例较少,并不常见。
由于被试是学美术的学生,其展示的智能倾向是基本符合美术专业特点的。自我认识智能占优势的人注重内在感受,了解自己的感觉,具较强自我认识()Silver,Strong&Perini,2007:5。美术有独特的符号系统,如线条、色彩、形状、对象和形式等,艺术家也必有通过这些符号媒介表达自我感受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强烈愿望。另外,正如Gardner所说:“书画艺术的必要条件,存在于空间领域之中”。无论绘画或雕塑都要求艺术家必须对视觉和空间世界很敏感,有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如米开朗基罗就拥有精确的视觉记忆,能毫不费力地在头脑里重现见过的所有场景(Gardner,2008:234)。所占比例最少的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也恰恰说明这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和语言这两种智能上并不擅长,因为与普通的语言交流不同,艺术家擅长的是另一种表达意义和情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智能倾向特点,有助于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更尊重学习者之间差异,设定出更人性化的教学内容。
P<0.05
3.3 为了了解各项学习风格偏好和9种智能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用SPSS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学习风格和智能类型里许多因素是有相关关系的。结果显示动手型学习风格和体验型学习风格与除自然探索智能以外的8项智能全部呈正相关,具体相关关系有:
1)动手型学习风格和肢体运动智能呈中度相关(r=0.365,p=0<0.05),表明两者联系比较紧密。和逻辑智能(r=0.27,p=0<0.05)、视觉/智能(r=0.232,p=0.001<0.05)以及语言智能(r=0.208,p=0.003<0.05)均呈弱相关。
2)体验型学习风格也和肢体运动智能呈中度相关(r=0.36,p=0<0.05),这和动手型学习风格和肢体运动智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相似。而体验型学习风格和音乐智能(r=0.285,p=0<0.05)与语言智能(r=0.214,p=0.002<0.05)均呈弱相关。
除此以外,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是和四种学习风格有相关关系的三项智能。语言智能与动手型,个人型和体验型学习风格呈正的弱相关,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都和除听觉型和视觉型之外的其他四项学习风格呈相关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人际智能和个人型学习风格之间(r=-0.176,p=0.012<0.05),以及自我认识智能和小组型学习风格之间(r=-0.16,p=0.023<0.05),都呈负的相关关系。
上述相关关系说明,学习风格和9种智能种类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每个学习者都有首选的学习风格和所擅长的智能种类。Hall Haley(2004)和Bellamy&Baker(2005)都有针对每种智能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所能做的具体活动,而Reid(1984)也根据每种学习风格的类型提供了课堂实践中的建议,整合两种理论,可以给外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例如,对自我认识智能强但又偏好采取动手型,体验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独自学习和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会比参与引起其焦虑的课堂小组讨论要更容易。考虑到美术专业学生的特性,可以适当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其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某个议题的作品。而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占优势、偏好动手型和体验型的学生来说,电影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是较好的施教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他们参与相关的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表5中的范例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中的Unit 7个议题的作品。而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占优势、偏好动手型和体验型的学生来说,电影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是较好的施教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他们参与相关的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表5中的范例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中的Unit 7L这earning about English,是篇介绍英语发展史的文章,为了更好地让语言智能较薄弱的艺术生形象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纷繁复杂的历史,笔者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使用网易公开课在线播放的,由英国公开大学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这个短片是由10分钟英语史》来格鲁10段1分钟左右的视频构成,展现了从盎·撒克逊使其到现时网络语言中的英文单词和短语的词源,以及英语在英21世纪的发展和未来,将这长达式呈现给大家。这个活动列1表60既0年的语史以轻松娱乐的方考虑了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又兼顾了艺术生所偏爱的动手型,体验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在此项研究中动手型和体验型这两种风格和除自然探索智能外的其余八种智能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偏好这两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所擅长的智能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和所擅长的智能种类组合。如Gardner所说,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而大多数人仅擅长某一两种智能,但每种智能应有其发展机会。然而,传统上,我们的课堂注重的是培养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这对于擅长其他智能的学生来说,适应这种培养特定智能的教育方式,学习就会有些困难。外语教学如果只孤立发展语言智能,就会剥夺学生用新的方式思考和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风格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是尊重学习者差异的表现,也是创造多样型课堂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好手段。
摘要:该研究旨在探索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20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经SPSS分析,发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的学习风格多为动手型,而所擅长的智能类型多为自我认识型和视觉/空间型,其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中多项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希望能通过对这些美术专业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加深对他们特性的了解,从而得到外语教学上的启发,并应用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浅析多元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4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必有评价的标准,标准是一个导向,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学习这种“要求”。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评价者站的角度和对课堂教学及其变量的认识、分析的水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在各种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上,各种层次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有很大差异。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多元化课堂评价的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
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看,一般把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等作为评价的指标,这与当时人们的教育观念是相关的。在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除了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态度、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生的课堂纪律以外,侧重点应放在课堂上的信息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知识的深广度和启发学生思维等项目上。在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增多、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只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只能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能讲思路,而不能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
2.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国家对学生的教育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格和谐发展三次转折,而人格和谐发展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就课堂教学这一具体评价来说,评价指标要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观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现代教学观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需要学生亲自感知、领悟、体验,要由学生亲自去建构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人格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在发现、保护和正确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方面的特点,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启迪思维,正确引导学习方法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21世纪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创新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课堂上教师有无明确的教学要求;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鼓励质疑、提问;运用启发讨论的情境如何;是否注重培养批判精神;是否提倡内化、省悟;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是否得到强化和提高。
3.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通过具体的评价,可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主要有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是以奖惩为最终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制度被视为管理控制教师的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评价注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增强责任心和发挥主体性。奖惩性评价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它过分强调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奖惩功能,导致一系列过细的量化评价指标,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影响了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主动提高,由于其标准较模糊、目的性较差,使得评价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运用,既承认教师的贡献,为教师评优、聘岗、职称晋升提供重要依据,使评价的结果产生最大的影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积极性与责任心,使自身价值与学校价值趋于一致。
基于多元化课堂评价的理论,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地位,他们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以及对评价对象的评判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分析
1.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加强师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广泛性和公正性的特点,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来源。学生评价的一级指标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学生对指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可操作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权重,同时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短句来表达指标内容,用最少的指标数来反映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某些非理性或理性因素的误导可能使学生的评教失真。各层次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但是他们对教学的评价难免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他们喜欢教学的轻松愉快、课堂的娱乐性、学习内容的通俗浅显、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提供现成答案等等,凡是迎合学生的这些非理性需要的教师当然会得到学生的好评,这样的好评却不能简单地作为教师教学质量优良的根据。此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有时并不完全针对教学本身,作为非教学因素的情感或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评教,如注重自己外表和形象的教师,善于利用课堂和课外对学生作出关爱姿态的教师会弥补教学的不足而得到良好的评价结果。在多年的学生评教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带有片面性,但全体学生的整体评价还是基本准确的。
2.督导专家评教是对学生评教结果的矫正
督导从专家的角度对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主要考察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责任心。评教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包含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状况等几方面,其中权重较大的指标主要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督导专家评教能够修正和弥补在学生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督导组评估也就成为教学评估的主要形式。督导组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他们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深浅度、课堂纪律、组织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通常比较可靠。但是,督导组评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督导组的教师因专业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有研究,他们的知识更新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应该通过同行专家评教来弥补。
3.同行评价是对评价结果的有效补充
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同行评价”并非完美无暇,它也是利弊各有。同行评价的优势在于:第一,同行评价看重教学的科学性。同行对教学内容、计划、教学结构、学科思想非常熟悉,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理论上的错误,听课的同行教师将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指出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中肯的意见;第二,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改进不足、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观摩与学习、交流与研讨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导致评价的结果效度最低,“同行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同行评价极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了不至于引起相互猜忌的矛盾,同行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做好好先生,评价的结果显示彼此的教学质量差不多都是“良好”。这种评价结果几乎是无效的,它表现不出教学质量评价所应该具有的督促和激励价值。情感和面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同行评价只是针对某一堂课的评价,不能跟踪整个学期或单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第二,同行在评价中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偏见而作出有失公允的评价。
总之,如何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一定要考虑评价的最终目的,只有明白评价目的,才会围绕目的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当然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评价者的作用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此外,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去研究总结。根据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督导专家、同行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3:2。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仅仅作为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而不是奖惩的唯一指标。如何准确恰当地解释评价的结果呢?泰勒指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教师、家长和其他人包括学生使用的信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惠,王宏.关于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教育探索,2007(11).
[2] 张艳丽.对高校学生评教的反思.现代教育科学,2006(04).
浅析多元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5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 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必有评价的标准, 标准是一个导向, 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必然要学习这种“要求”。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 评价者站的角度和对课堂教学及其变量的认识、分析的水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 在各种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上, 各种层次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有很大差异。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多元化课堂评价的理论依据
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
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看, 一般把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等作为评价的指标, 这与当时人们的教育观念是相关的。在当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 除了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态度、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生的课堂纪律以外, 侧重点应放在课堂上的信息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知识的深广度和启发学生思维等项目上。在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增多、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只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只能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只能讲思路, 而不能照本宣科。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
2. 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国家对学生的教育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 再到人格和谐发展三次转折, 而人格和谐发展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就课堂教学这一具体评价来说, 评价指标要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观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
筅重庆教育学院蒋宗珍
生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现代教学观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知识需要学生亲自感知、领悟、体验, 要由学生亲自去建构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人格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在发现、保护和正确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方面的特点, 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启迪思维, 正确引导学习方法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21世纪教育的要求, 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是创新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课堂上教师有无明确的教学要求;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鼓励质疑、提问;运用启发讨论的情境如何;是否注重培养批判精神;是否提倡内化、省悟;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是否得到强化和提高。
3. 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通过具体的评价, 可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目前主要有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是以奖惩为最终目的的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制度被视为管理控制教师的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 评价注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增强责任心和发挥主体性。奖惩性评价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但它过分强调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奖惩功能, 导致一系列过细的量化评价指标, 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影响了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主动提高, 由于其标准较模糊、目的性较差, 使得评价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运用, 既承认教师的贡献, 为教师评优、聘岗、职称晋升提供重要依据, 使评价的结果产生最大的影响, 又能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积极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积极性与责任心, 使自身价值与学校价值趋于一致。
基于多元化课堂评价的理论, 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地位, 他们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以及对评价对象的评判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分析
1. 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加强师生的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 学生人数众多, 具有广泛性和公正性的特点, 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来源。学生评价的一级指标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学生对指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可操作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权重, 同时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短句来表达指标内容, 用最少的指标数来反映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 某些非理性或理性因素的误导可能使学生的评教失真。各层次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虽然随着年龄增长, 逐渐趋于成熟稳定, 但是他们对教学的评价难免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他们喜欢教学的轻松愉快、课堂的娱乐性、学习内容的通俗浅显、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提供现成答案等等, 凡是迎合学生的这些非理性需要的教师当然会得到学生的好评, 这样的好评却不能简单地作为教师教学质量优良的根据。此外,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有时并不完全针对教学本身, 作为非教学因素的情感或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评教, 如注重自己外表和形象的教师, 善于利用课堂和课外对学生作出关爱姿态的教师会弥补教学的不足而得到良好的评价结果。在多年的学生评教实践中我们发现, 虽然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带有片面性, 但全体学生的整体评价还是基本准确的。
2. 督导专家评教是对学生评教结果的矫正
督导从专家的角度对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 主要考察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责任心。评教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包含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状况等几方面, 其中权重较大的指标主要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督导专家评教能够修正和弥补在学生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督导组评估也就成为教学评估的主要形式。督导组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 他们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深浅度、课堂纪律、组织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通常比较可靠。但是, 督导组评教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督导组的教师因专业限制, 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有研究, 他们的知识更新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 应该通过同行专家评教来弥补。
3. 同行评价是对评价结果的有效补充
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同行评价”并非完美无暇, 它也是利弊各有。同行评价的优势在于:第一, 同行评价看重教学的科学性。同行对教学内容、计划、教学结构、学科思想非常熟悉, 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理论上的错误, 听课的同行教师将迅速作出反应, 及时指出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中肯的意见;第二, 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切磋, 交流教学心得、经验, 改进不足、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教师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在观摩与学习、交流与研讨中,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导致评价的结果效度最低, “同行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 同行评价极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 为了不至于引起相互猜忌的矛盾, 同行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做好好先生, 评价的结果显示彼此的教学质量差不多都是“良好”。这种评价结果几乎是无效的, 它表现不出教学质量评价所应该具有的督促和激励价值。情感和面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而且, 由于同行评价只是针对某一堂课的评价, 不能跟踪整个学期或单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第二, 同行在评价中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偏见而作出有失公允的评价。
总之, 如何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一定要考虑评价的最终目的, 只有明白评价目的, 才会围绕目的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 当然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评价者的作用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此外, 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不断去研究总结。根据许多相关研究表明, 学生、督导专家、同行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3:2。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仅仅作为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而不是奖惩的唯一指标。如何准确恰当地解释评价的结果呢?泰勒指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教师、家长和其他人包括学生使用的信息, 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惠, 王宏.关于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7 (11) .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6
随着建筑行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建筑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世界多元化的推动下, 大量国外建筑师涌入中国市场, 给中国本土建筑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对于我国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国外建筑学教育已经走过一段悠久的历史, 以美国为标杆的建筑教育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策略;通过先进的设备等硬件条件, 为学生提供激发设计灵感、提高动手能力的平台;在学科启蒙阶段, 尤为注重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我国建筑教育较欧美滞后, 高校的建筑教育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由于学校间师资和硬件条件的巨大差异, 造成了建筑教学环境和质量严重的两极分化。20 世纪90 年代之后,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自身认识, 国家开始着力提升高校建筑教育的评估和建设, 提高了建筑教学的整体水平。进入21 世纪, 在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 我国高校建筑教育拥有了教学科研创新、特色发展方式, 开设建筑学科的高校数量也大幅上升。
然而我国与欧美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世界多元化为中国建筑教育与世界接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如何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资源来充实自己, 一方面要依靠学生自身, 更重要的是靠当代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
本文通过列举多元化建筑学习信息的来源, 分析本科阶段的学生特点, 总结当代建筑教师应如何调整、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以期为未来建筑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2. 建筑学习的多元化特征
2.1 学习资源的多元化
建筑的学习资源大体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a书籍资源——专业课本、期刊杂志、大师著作等; b网络资源——各类设计网站, 包括了方案介绍、软件应用、模型参考、图纸绘制等; c课程资源——建筑专业课程、手绘课程、软件课程、工作营等; d交流资源——社会展览、大师演讲、学术讨论等; e建筑资源——已建成或在建的实际项目、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等。
众多的学习资源紧跟中外世界的最前沿, 具有先进性、实时性、便利性的特点。
2.2 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建筑学习方式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种:
a专业课程学习——主要通过书籍, 无论是学校的理论课程还是民间组织的专业课程, 都是培养建筑师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 b绘画——绘画方式种类多样, 水粉、速写、素描等形式可以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色彩和形体构成的把控, 同时提升美学修养。 c设计竞赛——设计竞赛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竞赛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激发自身的创作欲望, 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d项目实习——通过设计机构的锻炼培养学生将建筑创作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了解建筑师的工作和思维方式。 e旅行——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国内国外、现代建筑还是古代建筑, 通过实地参观有利于学生感受空间、体会建筑思想、品味建筑美学。 f广泛阅读——范围不仅限于专业知识, 建筑学是一个包容万象的专业, 灵感的来源是多元的、随性的, 涉猎越多, 想法和见识就越多, 灵感来源就越多。
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个性, 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引导进行选择, 具有自发性、差异性的特点。
2.3 知识体系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建筑学更深入的了解, 与之相关的知识门类越来越多——哲学、美学、设计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等, 甚至与文学、音乐听上去与之不相干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形成关系。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设计从业者, 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大千世界都可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或落脚点。建筑师的跨界设计也反映了这门学科涵盖范围之广。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广度而并非深度, 可以为设计想法带来更多创意源泉和理论支撑, 它具有包容性、综合性的特点。
3. 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常见问题分析
国内建筑本科教育大多采用5 制。笔者将大学五年的专业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和两个过渡阶段。
大一的专业茫然期:在我国, 刚入学的新生绝大多数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的并不了解, 对于建筑学的认知也有所偏见, 有的认为它的技术性强, 有的则认为它具有单纯的艺术性。认知的片面化容易将他们引导至两个思想极端:要不出卖体力, 要不出卖脑力。心里预期的单纯化和理想化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此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个体观念的差异性, 学习概念的片面性特点。
大二的第一过渡期:经过大一抽象思维的训练, 学生开始接触简单的建筑单体设计。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他们凭借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 针对建筑造型设计进行思考。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计阶段, 是对抽象思维的实体化阶段。学生对于原创的渴望, 极易使他们对外部信息产生排斥, 以至于很少去借鉴和参考, 闭门造车。
此阶段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沉迷和封闭性。
大三的矛盾疑难期: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扩充逐渐对建筑有了新的认知。乌托邦式的设计思维遇到了现实因素的重重限定 (诸如功能, 结构等) , 学生开始陷入创造性和合理性的矛盾当中。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这个阶段开始体现, 学生会按照老师给出的意见, 在不进行自我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 直接对方案进行修改, 体现出较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设计理性得到释放, 而感性趋于压制。
此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矛盾性和保守性。
大四的第二过渡期:此阶段是对自身设计思维的巩固和加强。设计的合理性大大加强, 学生开始意识到基本建筑修养的重要性。建筑信息的不断汲取难免会与他们的设计观念形成矛盾, 促使学生开始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再认知,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此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思维反复性和自我修正性。
大五的成熟实践期:随着创作思维模式的定型, 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 无论好坏, 这都将是他们未来工作中重要的设计依据。学生开始进行人生规划, 设计机构的实习可以为他们提供重要的人生规划参考和经验积累。无论是方案创作还是图纸绘制工作, 其中包含的各类妥协与反复会对学生的就业观、建筑观产生影响。
此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思维叛逆性和主观性。
4. 对于本科建筑教学方式的再思考
世界多元化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对于当代建筑教师, 面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的学生, 应当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将多元化资源有机的整合进自身的教学当中。这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授予, 而且应在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实现多种教学角色的合理转换。
4.1 多元化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学习资源的选择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对于建筑的理解能力和设计的感悟能力有所差异。在辅导学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一般20 人左右一班, 两个老师授课) ,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了解学生个性, 从而针对性地抓住其薄弱环节推荐学习资源的类型, 差异化的建议方式可以让学生扬长避短。针对学生已有的涉猎也应表现出足够的包容性, 不同于以往的应该干什么, 不应该干什么, 而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资源中寻找并关注有关建筑的各项信息, 提高他们扑捉建筑元素的敏感程度。
4.2 多元化学习方法的介绍者
根据培养时期的不同,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 有策略、有选择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方式参考。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 主要将他们向绘画、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旅行这一类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上引导。比如组织建筑速写比赛、假期以老师为主体组织本地或异地的建筑游览, 旨在以“玩”代“学”, 培养兴趣, 激发灵感。大三大四则主要通过建筑理论课程加深他们对于建筑的理解, 鼓励他们借助网络了解世界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 更新学生对于建筑本体的认知;大五则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建筑实践、参加课外软件绘画业余培训, 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技术能力。
4.3 多元化学习目标的引导者
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效果不同。无论学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扩充自己, 教师都应给予其一定的学习建议和思想引导。比如在造型训练的课程中, 老师应当提示学生不要过分追究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又如在学生的实践环节, 老师应提前为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和学习预期目标, 以防学生在工作当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偏离了方向, 避重就轻。在训练开始之前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抓住主要矛盾, 淡化次要矛盾, 达到针对有效的学习效果。
4.4 多元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主要是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转变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教师的建议往往会被学生误解为委婉的强制, 大多老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在草图上直接用红笔进行修改, 比如功能位置、形体关系, 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环节, 导致学生只是服从性地在一旁观看, 极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然而建筑的对与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教师应该以探讨取代建议, 与学生交流设计思路, 共同探讨, 方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4.5 多元化学习理念的树立者
正确建筑观的树立应该从大一的启蒙阶段做起。但是不同的理念应当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逐渐引入到学生的设计中。大跃进式的理念灌输会让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和运用到设计中。大一大二在学生整体建筑观尚未形成之时, 往往只对建筑外观表现拥有认知能力。从模型的制作和畅想建筑外观, 教师应该趁热打铁, 强化学生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观和提高对建筑形体的审美能力;大三大四则依次根据相关专业课程的介入培养学生的功能组织能力和结构合理性思考;大五进一步加入建筑经济性的思考, 与当今社会的建筑设计思维过程相接轨。
4.6 多元化学习习惯的塑造者
低年级的学生处在学习习惯塑造的关键期。但从中国应试压力中解放的学生普遍具有任务执行力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的缺陷。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缺陷”, 在看似灵活的学习计划制定中加入强制性元素。比如为学生提供书单, 但是要求学生定期交流心得体会或上交读书笔记。再如设计图纸不仅需要构思环节和设计生成效果, 还要加入工作过程图片, 强化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视。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设计绘画竞赛激励学生, 或者在课程方案中加入有关建筑师习惯的相关章节, 通过大师的名人效应对学生产生影响。
5. 结语
我国的建筑师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国外建筑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加强的中国, 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绘图人员, 更需要培养思想敢创新的年轻一代建筑师, 改变外界对中国建筑师设计能力的偏见。这是一场无声的竞赛, 更是国家间建筑教育资源和质量软实力的竞争。
摘要:世界多元化进程大大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新媒体的诞生更是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缩短了获取信息的周期。多元化就像是新世界海洋中的一股巨浪,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股浪潮, 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做出优化和调整。本文通过对多元化世界的分析, 结合本科学生在五年学业阶段的特点, 进行建筑教学方式的再思考, 为教师未来的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元化,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本科
参考文献
[1].赵小刚, 舒平, 孟霞.重塑“教”与“学”—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实践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1) :46-49.
[2].杜宏武.从王澍获普利茨克奖看我国建筑师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93-97.
[3].邵郁, 邹广天.国外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及其启示[J].建筑学报, 2008:66-67.
[4].鞠培泉.建筑设计入门的三道坎[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4) 65-67
[5].庄辉煌.建筑师的多元学习与设计泛化[J].时代建筑, 2014 (1) :76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7
关键词:趣味,识字,方法,探究,互动性教学
本文系基于“兰州市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而作。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小学生识字的关键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必须达到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一半左右。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来讲, 生性比较好动, 自制能力较弱, 正值学习习惯养成阶段, 可以说, 这样的识字任务是很重的。然而,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们接受信息最快、可塑性最大、学习兴趣最盛之时, 因此这样的识字量要求也是必需的。作为语文老师, 要充分认识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悉心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 积极探索多元化富有针对性的高效识字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弱, 兴趣点转移较快,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准确、及时引导他们的兴趣点落在识字上面, 使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兴奋、愉悦, 收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一、鼓励式识字教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简单而深刻的教育学名言应该被为人师者时刻谨记, 自觉践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探索多种激励办法, 如:定期组织识字比赛、举办识字方法交流会、结成识字帮扶小团队等等。要将“赏识教育”付诸实践, 经常当众表扬喜欢识字、识字较多、有办法识字的学生, 正强化激励他们进一步加强识字兴趣, 营造良好的“比、赶、超”班级识字学习氛围, 发挥“罗森塔尔效应”, 让期望效应积淀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激励每一个孩子都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二、群体性参与识字
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识字方法, 借鉴学习不同识字方法, 在一种热烈而活泼的讨论过程中, 大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 创新性被有效激发, 不仅识字过程变得充实有趣, 而且使得孩子们的记忆高效牢固。如:我在讲《弯弯的月亮》一课时, 将一个大大的“坐”字写在黑板上, 请孩子们争相发言, 说出自己识记这个字的独特方法。孩子们兴高采烈、各抒己见, 纷纷讲自己的巧妙方法。有孩子说:两个小人土上坐;也有的孩子说:两个小孩爬土坡;还有的孩子说:两个小孩在玩土;表述方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而对于他们的想象, 无论多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都应该予以认可和肯定, 不该以统一标准束缚他们想象的翅膀, 让“唯书”、“应试”等片面思维熄灭创新火花。
三、小卡片随时识字
即时性、反复性的识字强化措施, 对于加强识字效果, 加深记忆很有帮助。在班上倡导孩子们将自己记的不牢固的字写在小卡片上, 花花绿绿的可爱小卡片被他们随身携带, 时不时地可以掏出来看看, 每个生字在熟记后便可被擦掉重写, 换上新的生字, 这样的识字方法不仅通过重复起到强化作用, 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自觉识记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其他方法是识字教学中“授之以鱼”的话, 无疑, 这类方法则是“授之以渔”了。
四、发散性思维识字
小学生具有很强想象力, 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 激发其丰富联想, 促进有效识字。如, 笔者曾在教学“游”字时, 先告诉孩子们一些关于这个字的读音、意义、结构等, 然后鼓励大家结合生活经验, “编造”几个与这个字有关的小故事。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举手, 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或“臆想的”故事:去年夏天, 我去游泳馆游泳时, 碰上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游泳……在他们富于激情的讲述中, “游”这个字被大家牢牢记在脑海。也许, 参与其中的孩子中有人可能事后无法牢固记住这个字, 但相信肯定记得住当时学习这个字时同学们所讲的精彩故事, 于是, 这个字的相关信息很快被回忆起来, 起到“联想记忆”效果。
五、“心”、“口”并用唱记法
利用唱儿歌帮助识字, 不啻为一种轻松而高效的识字方法。在“王老头, 白老头, 同坐一块大石头”、“小虫张口, 身儿弯弯”等朗朗上口的儿歌中, “碧”和“强”等字被孩子们轻松记住。
值得指出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 需注重鼓励孩子们自己编唱识字儿歌, 通过这种方式, 既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而且因为“心”“口”并用, 使得孩子们记忆更为持久和牢固。
六、词中识字、句中识字
识字固然关键, 但识字并不是孤立和片面的。单个的字只有在词语中、句子中才能体现丰富意义, 不能为识字而识字。孤立、脱节的识字思维导致的结果不容忽视, 会让孩子们形成机械化学习、死板化学习的不良习惯。识字既然为说话服务、为写句子服务, 那么, 识字从一开始就不能脱离了词语和句子, 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字词结合, 字句结合, 把它们有机统一起来, 在强调整体性语文知识习得的前提下, 使得识字教学润物无声, 自然而然。
七、结语
总之,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并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 不可追求低效率、无质量的识字教学, 如机械化识字、逼迫性识字、以多为好的识字等等, 这样的识字教学是短视的、无益的。应该提倡一种基于学生强烈兴趣的多元化趣味识字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 通过灵活多变、充满趣味的方法引导,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自然状态下自主性识字, 并养成良好的自觉识字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让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生动、自然体现。
参考文献
[1]、姜丽丽,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2010 (9) .
[2]、杨国明,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讨, 考试周刊2010 (34) .
[3]、王德仙, 缅甸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文化内涵初探——兼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 保山学院学报2010 (3) .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8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策略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课堂管理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与调整。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开始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开放, 更是思维上的开放。设计作业时, 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要位置。另外, 前置性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教师在课堂上“好教”, 还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好学”。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之后, 在对知识进行交流之前,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系统进行检查。为了让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有深度, 让交流变得更有效, 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与督促, 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知识点, 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订正。此外, 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的学生, 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扬, 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学生当中起到示范的作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抽查或者是小组长检查、小组交换检查等方式来进行对症下药, 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感情。
二、“前置作业”要有导向性
“前置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新课做预热, 为新课做铺垫、做指引。因此, 教师在课前所精心设计的探究性作业,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置性作业, 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 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前置作业有利于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牵引出来, 还能为接下来新授的知识指明重点, 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教师上课的大概思路, 从而有助于引导他们主动走入下一节课。﹙例如, 开学的赛教课, 教师就可以布置“如何确定物体的方向?”这个前置作业题, 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讨论、探索再加上课上的教师指点, 很快掌握确定物体方向的基本方法。 对于距离的测量, 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是难点。因此, 在探究“根据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知识点时, 也就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
三、前置作业要侧重知识的延伸
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有效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数学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就应该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让他们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 也会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 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欲望, 会产生“别的学生还没有想出来, 我就想出来了”的成就感, 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前置性作业也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 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 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 在分析《因数和倍数》这节内容时, 我只设计了针对因数的前置作业:“请同学们找出18的所有因数, 你们又是如何找的呢?再写几个数, 分别找出它的所有因数, 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在问题的激发下, 学生开始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起查找因数的方法, 在探究中还能有效发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 最大因数则是它本身, 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很快还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有效方法”等知识。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又能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有效、中肯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对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评价, 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去监视、督促学生。当学生完成前置性家庭作业后, 家长还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例如, 当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后, 家长可以这样来鼓励孩子“今天××× (孩子的姓名) 同学的作业, 完成的又快又干净, 而且非常整齐, 更值得表扬的是:自己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主动发现错题, 及时得到有效改正, 是值得表扬的……”这种积极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将前置性作业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对接,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 使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前置性作业的有效适时, 能将教师彻底从传统的备课方式中解脱出来, 有利于把备课的关注点放在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上。只有弄清楚、掌握了这一点, 教师才会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预案,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摘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则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需要知晓这一点, 并且从这一点开始教学。”这句话说明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师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的起始点, 因此, 在设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 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起点, 然后再通过知识的迁移, 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的一系列过程。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苏莉.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施方案[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3 (3) .
[2]杭义寿.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转向——对生本教改实验的反思[J].教育导刊, 2012 (2) .
[3]张小梅.前置性作业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 2011 (6) .
[4]曹爱华.引人入胜的“前置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 (下) , 2013 (10) .
[5]杨帮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 2014 (9) .
[6]武景云.如何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9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 小学数学 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9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先学后教”指的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性的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置性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好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探究生成的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能更顺利地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引领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梳理、总结提升,帮助他们及时巩固内化、应用拓展。本文主要围绕前置性作业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策略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课堂管理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与调整。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开始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是思维上的开放。设计作业时,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要位置。另外,前置性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教师在课堂上“好教”,还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好学”。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之后,在对知识进行交流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系统进行检查。为了让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有深度,让交流变得更有效,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与督促,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知识点,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订正。此外,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的学生,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扬,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学生当中起到示范的作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抽查或者是小组长检查、小组交换检查等方式来进行对症下药,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感情。
二、“前置作业”要有导向性
“前置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新课做预热,为新课做铺垫、做指引。因此,教师在课前所精心设计的探究性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前置作业有利于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牵引出来,还能为接下来新授的知识指明重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教师上课的大概思路,从而有助于引导他们主动走入下一节课。﹙例如,开学的赛教课,教师就可以布置“如何确定物体的方向?”这个前置作业题,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讨论、探索再加上课上的教师指点,很快掌握确定物体方向的基本方法。对于距离的测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是难点。因此,在探究“根据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知识点时,也就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
三、前置作业要侧重知识的延伸
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有效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数学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就应该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也会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欲望,会产生“别的学生还没有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的成就感,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前置性作业也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在分析《因数和倍数》这节内容时,我只设计了针对因数的前置作业:“请同学们找出18的所有因数,你们又是如何找的呢?再写几个数,分别找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开始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起查找因数的方法,在探究中还能有效发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则是它本身,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很快还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有效方法”等知识。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有效、中肯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对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评价,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去监视、督促学生。当学生完成前置性家庭作业后,家长还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例如,当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后,家长可以这样来鼓励孩子“今天×××(孩子的姓名)同学的作业,完成的又快又干净,而且非常整齐,更值得表扬的是:自己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主动发现错题,及时得到有效改正,是值得表扬的……”这种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将前置性作业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对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使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前置性作业的有效适时,能将教师彻底从传统的备课方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把备课的关注点放在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上。只有弄清楚、掌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预案,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苏莉.深化课堂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施方案[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3(3).
[2]杭义寿.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转向——对生本教改实验的反思[J].教育导刊,2012(2).
[3]张小梅.前置性作业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反思[J]. 新课程学习:中,2011(6).
[4]曹爱华.引人入胜的“前置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5]杨帮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4(9).
[6]武景云.如何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多元化体育教学新视角 篇10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化价值
1.引言
软实力是针对硬实力而提出来的,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助理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针对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市场经济浓缩而提出来的, 也是回应“美国衰落论”的挑战。 “国家软实力”主要指一国在文化力、 制度力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国民众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1]。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 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如原始社会时期,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与军事价值;近代社会时期,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健身与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呈现多元化, 这主要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特殊的文化环境有关。 随着物质的高度化发展, 文化与物质的发展步调脱节, 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 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发展方向, 导致精神层面的空洞效益。 因此, 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同时对推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文化软实力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
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看可以讨论社会价值, 文化学角度又可以分析文化价值, 其判断要点是能否满足人或社会这一主体的需要。 许正林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在满足主体需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关系, 是主体启动和主导的实践活动中,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相互对象化成果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属性。 ”[3]柳方祥认为:“价值的本质应该是客体对主体生存、 发展和完善的效应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 ”[4]民族传统体育所涵盖内容非常广泛, 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和整合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创新的基础, 它在整体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多元化为教育、娱乐、健身、审美等价值。
2.1教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源于祖辈们在生产、 生活中模仿一些动作创造出来的, 动作的幅度与方向都是很有理论意义。 通过练习或表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年轻一辈的人们清楚认识到祖辈在农耕或抵御外族侵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的优良美德, 对于年轻一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土家族的“摆手舞”, 它是依据农民在农耕时期而创造出来的动作, 动作轻盈, 手足并行、忽左忽右、即停即走, 把农耕的播种、插秧、收割、欢庆丰收等表现的淋漓尽致。 苗族 “蚩尤拳”突出的练拳的毅力与恒心, 练桩是蚩尤拳的根基, 它与其他拳中的练桩相比更枯燥乏味。 因此, 要戒心浮气躁。要诀是:“练拳先练桩, 打拳不晃荡”, 并有“马步马步, 一马两步;箭桩箭桩, 进击有方;前弓后箭, 发劲顺强”。其练眼要诀:“眼似铜铃视行, 风吹雨打不瞬”。其身法要点:身正颈直, 沉肩垂肘, 含胸拔背, 俯仰吞吐, 靠崩回转, 灵活多变, 手脚齐进身相随, 上下一致劲力顺。 其临阵要诀:“一打心沉, 二打胆量。 ”
2.2娱乐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娱乐性比较强, 素有“娱乐鬼神”之称。 它的一些项目的来源于远古蚩尤统领时期的军事、祭祀、狩猎、农耕等活动, 为了表达人与神灵的和谐, 驱邪避恶, 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如苗族的“苗鼓”、“竹竿舞”、“八人秋”, 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 “苗鼓”、“竹竿舞”都是动作与节拍相吻合, 步伐轻盈、手足并行在美妙的旋律下完成的。 翩翩起舞的“八人秋”在男女情侣之间来回穿梭, 心灵的沟通、 欢快笑声交织在空中荡漾。 这些项目在早期用于祭祀亡灵、驱邪避恶的手段娱乐各路神仙与鬼怪。 改革开放以后,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保护与整理, “取之精华、 剔除糟粕”, 现在成为群众的生活娱乐项目, 它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 场地不限、规模壮观、就地取材、老少皆宜。 美妙的音乐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 身着装民族漂亮服饰, 表达民族情感意识与价值观念, 愉悦身心, 同时也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2.3健身价值
健身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核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植育中国的黄色文化, 世世代代过着农耕生活, 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因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动作的编排当中依靠: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重阴阳五行学说, 事物的生长规律“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的道德养生思想。 动作的方向:有左必有右, 有上必有下, 有里必要外的哲学养生思想。 而且在项目当中, 负荷强度相比现代竞技体育高强度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竹竿舞”、“摆手舞”、“苗鼓”的练习, 动作幅度较大, 活动到全身的各个关节, 样式丰富多彩、运动强度适中, 老少皆宜。 经常练习对维护人体的心肺功能、抗击衰老、预防动脉粥化是有裨益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具有独特的健身优势: (1) 容易学, 动作简单。 (2) 不受场地限制, 容易开展。 (3) 参加的人数规模大, 费用低。 因此。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比较突出, 适应当今“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身”的社会价值思想。
2.4审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审美价值表现在:优雅美、剽悍美、神秘美、惊险美等方面。 湘西土家族古老的“毛古斯”和“摆手舞”被誉为我国民族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表演者披扎稻草模仿长着长毛的原始人, 表演时双膝微屈, 臀部下沉, 全身不停地抖动, 谓之“里立克斯”土家族语抖跳蚤, 然后抖动着全身碎步进退表演“哩嗄”挖土, “捏那易”播种、“利布哈”打谷等劳动生产情节。 整个表演过程运动量极大, 全身各部位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而土家族“摆手舞”既是一种民族舞蹈, 更是一项动作优雅的舞蹈。 土家族“抢贡鸡”, 又名“抢花炮”。 它和西方的橄榄球很相似, 双方可合理冲撞、擒抱和压叠, 都是肌肉力量的较量, 表现出彪悍美。 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展现神秘湘西的神秘美和惊险美。 “上刀山”又叫“上刀梯”, 它是用一个20米多高的树柱竖在场地中间, 将36把锋利的钢刀困在树柱形成楼梯, 最顶端竖立三把钢叉。 表演者要光着赤脚踩在寒光闪闪的刀刃上, 手抓握在刀刃上一步步往上爬, 爬到顶上表演者胸脯裸露地府在上面转三圈, 吹响挂在上面的号角, 然后在因此而下。 “下火海”又叫踩铧口, 即将7-9块 (最多可达36块) 烧得通红的铁犁铧放在厚木板上, 表演者光着脚迅速从烧得木板燃起火焰的铁犁铧上依次踩过去, 观赏者无不感到心惊肉跳, 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 是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风向标, 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益需要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综合的文化系统, 它由多数的文化因子构成, 并形成文化的补偿效益而表现出来的。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新型的血液; 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促进二者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625/c385474-27204268.html.
[2]田祖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3]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研, 2009, 1.
[4]彭殿奎.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传承探究[D].西南大学, 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