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2024-07-15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1

摘要:广告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广告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从“广告学”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确保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来探讨构建“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

近年来, 广告业的繁荣发展刺激了对广告业人才的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广告学专业课程。然而, 从高校自身来看, 广告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弊端, 由于高校办学的封闭性和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 教学模式固化乏味, 能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策划、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将来难以直接适应社会。为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成为高教广告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广告学”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实习与设计)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告学”中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要加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培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实践活动, 通过引导、讨论、协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这是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基础。其次,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实施过程, 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个性化培养, 并使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 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 在实践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或任务。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任务, 这样就会把学生被动地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依赖于老师的学习变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 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 精心设计案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广告学”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广告学”课程特点使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精心设计案例, 将广告案例教学的理论、程序、方法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使之联结为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系。以广告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并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 拓宽对实际广告业务的分析思路, 增强其随机应变、判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 可以配合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媒体。这样, 不仅能提供各类感性的实际事物的形象、声音等, 而且可以通过画面的构思, 镜头的衔接, 情景的变化, 色彩的绚烂, 角色的转换来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知识, 以获得新的抽象概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 保障课程创新。

“广告学”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 要充分激励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动力和保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特南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首先专业教师不仅要十分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更要十分注重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其次, 教师要进行思想观念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适当探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使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第三,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探索求知精神。

3.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广告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广告学”课程实践由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组成,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长期封闭的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而导致的思维模式化, 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入广告公司,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 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不仅对广告行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还对广告策划流程及广告制作、发布等环节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了“隔靴搔痒”;同时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返校后的讨论、总结还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组织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智能得以开发。

4. 改革考核方式, 发挥阶段性督促作用。

课程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还可以发挥阶段性督促作用。在考核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方式外, 还可以采用阶段性形成考核和实训论文或报告。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 根据分类系统, 对该时刻的行为予以记录, 由此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有效记录, 完成形成性考核。例如我们将广告标题与广告语的设计和区分设置为多项选择问题进行随堂测试;也可以将广告的广告效果测评以连续的多项选择问题随堂考核。这样, 既可防止学生平时松懈期末突击学习, 又可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还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把握。实训论文或报告是对课程每部分章节中动手技能的训练。例如在广告策划、广告定位与主题、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文案等章节讲授之后都要求学生以大作业的形式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 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练习。

四、“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结果

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完成某一实践任务,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并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找到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从而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提高。营造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实践活动的平台。通过各种训练和实践, 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生的作品得到了教师肯定,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毕业时敢于面对企业, 敢于走出去, 扩大了就业面。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2

摘要: 本文根据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明确培养目标,探讨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构建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知识体系,特别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广告设计;课程实践

近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带给高校教育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扩大招生带给学校和教师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变得粗制滥造,难以静心思考和研究如何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育人育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难以胜任所属专业岗位,为什么?我们从事教育的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只是给予学生唯一的专业知识就完成了教育使命了吗?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作为广告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课程设计如何符合时代的需求,面对新形式下广告业竞争的挑战,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探讨如何培养行业需求的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是当代教育机构需要反思和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不容忽视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在社会经济、信息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使中国当代广告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如今的广告已经不再只是以往传统的媒介传播载体与形式,成为融汇其他知识、数字媒介以及信息科学等领域进行交叉整合的大众传播。在这一巨大变革的趋势下,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否也随之改变了呢?平面广告设计是广告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融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等多元化交叉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首先应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意识,要与时俱进。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广告行业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所学校还在延用多年不变的课程大纲,教学观念落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更新课程大纲和教案,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更谈不上意识的超前,不了解广告行业发展现状,脱离现实,缺少探索和实践,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差,就业后难以适应相关工作。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平面广告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一言堂讲授形式仍在沿袭,纸上谈兵,缺乏实战。课堂上只讲授书本知识,课堂缺少互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导致学生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提出问题,沟通和实践能力弱。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设计思维方法训练的环节,更没有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设计项目训练学生,不做市场调研,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形成了学生不懂市场规律,不了解产品和消费心理,产品定位和诉求不明确,没有广告策划和创意方案,只会盲目地上网寻找图形素材,再用电脑软件拼贴规定的广告版面上。前几年还有不少学生用绘图软件绘制图形和设计,现在学生直接上网下载“现成的”图形素材“拼凑”,作业就这样“交差”了。谁也看不明白这些“广告作业”在宣传什么主题,诉求什么商品,看起来像是一幅装饰画,因为这些图库内的“素材”图形不规范、更缺少艺术性和审美性,没有真正清晰地传达出广告的主题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明确目标定位势在必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毕业难以适应社会,我们有没有反思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一定是培养目标方向出现了偏颇。那么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呢?他们需求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与专业素养、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决策能力、与人合作和社交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是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呢?本人结合社会需求和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中,归纳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1.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广告的基本理论和创意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学习,在市场背景下,经过调研、分析,策划,创造性的独立完成广告创意与设计。2.培养规格:注重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3.培养模式:注重互动式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和创新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一是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密切融合,二是除了研究性课题外,结合社会、企业的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才会在课程大纲中具体体现其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核心和知识体系架构。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一)多元实践项目引入课堂

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学生通过以实际的企业的品牌为课题选项,走出教室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广告策划与定位、创意方案设计等模拟训练环节。这些真实的项目来源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调研信息,比如让学生可以从网上搜寻企业品牌的背景资料,也可以在商场或实体店获取一手相关的商品信息资料,还可以通过参与某些经老师认可的广告设计大赛,要求是这些大赛一定要具备真实完整的市场背景资料。项目式课题训练是一项实战性课程改革,是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模拟与广告主对话,阐释自己的策划和创意方案。不仅让学生在课题实战中了解商业广告产生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二)多元思维方法训练

大学教育宗旨应该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有很多大学生就业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感到知识已经“透支”了,很明显,这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只是传授了一些基础专业知识,而没有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是须要不断更新的,特别是学习广告设计,需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创作出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而且,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高中羽教授在《启动自己》中提出:“思维的重要功能是对头脑中保持的经验进行改造,按新样式组合起来,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组合,参与到新关系中的个别思考发生着变化,同别的思考结合为新的伙伴关系,形成新思考,思想的新复合常常具有创造性意义。”设计思维需要新观念、新组合,各种设计思维互为影响、互为交叉,呈现出动态的、多元的设计风格和样式。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元思维方法,才是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思维方法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环节。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为例,将发散性思维方法结合广告创意主题进行训练:以广告创意主题(诉求点)为发散中心点进行放射性发散多个语义点,这些语义点可以文字表述也可以图形表达,一名学生可以在一节课内发散出几百个语义点,也可以图文并茂,绘制出一幅或多幅发散联想图,这个发散图就像是一颗茂盛的大果树,每一颗果实就是一个语义点,然后将这些语义点与广告主题相关联,就像嫁接果实一样,生长成一颗全新的果实,这个新的果实就是一个全新创意点,这就意味着一幅发散图可以产生无数个广告创意。这一训练方法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可快速获取多个具有原创性的好点子,轻松掌握了广告的创意思维方法。

(三)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平面广告设计涉及多元学科知识,比如与社会学、文学、市场学、艺术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都有着密切关联。而该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不可能一一讲述这么多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讲授内容中。比如广告中的文案撰写就与文学、市场学和消费心理学有直接的关联,广告的策划定位与上述八个学科都有关联,广告设计与传播更需要艺术、设计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该课程教学的理念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将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知识构架以图表形式表示如下:

(四)多元化表现

随着时代进步,信息化社会和新型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时期,设计表现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方向,而是成为交叉性和跨界性的整合设计,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无一例外,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也应具有多元化,传统的平面表现形式和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平面”不再“平”了,二维的转变为三维的,或是两者结合,静态的与动态结合,甚至是互动式的,并且呈现出多种视觉传达语言,依附的介质和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了,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有视频影像的(包括网络、手机)、不同材料(如纺织、金属、玻璃、塑料、石材等)上喷绘的,LED、全息摄影、立体造型的广告等等。另外广告作品的绘制手段更是丰富多彩,现在学生最喜爱的表现手段就是用电脑绘图软件制作广告,其次就是手绘表现了,虽然手绘是最传统的绘制表现手法,但是在电子时代盛行的今天,手绘却以它具有鲜明的原创性而深受老师和专家的认可。因为手绘的方式也很多样化,比如可以采用素描、水彩、蜡笔等绘画形式,也可以采用手工艺如拼贴、剪纸等表现,还可以运用上述表现手段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表现。

总之,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和信息社会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是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能等闲视之,要接受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须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发展,勇于探索当今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有预见未来的意识和观念,教师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使命。希望借着笔者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有机会与各位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同仁们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实践 篇3

1、制定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制定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性格多样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制定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然后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法、想象力等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也可以在课下的时候和学生聊天,掌握学生的特点。建立良好关系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着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对教学的内容有很好的把握,能够将需要的知识做成精美的课件或者是良好的板书。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例如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对题干的剖析能力,从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

2、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使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对于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了课文《童趣》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剧的音乐、背景图片等,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水平,在课堂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活动。第一,教师要加强课堂互动的频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说出来。在进行课堂互动的时候,教师要合理的设置语文问题,题目难度适中,能够使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还要给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机会,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语文问题,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深层次的语文研究。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小组分组,保证组间相同、组内互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每个小组的话题都能够在合理的范围中,若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教师及时引导回来。

3、提高多元化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多元化教学策略,既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又能保证学生能够安静的进行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传统的阅读模式,还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对话练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这些形式能够丰富阅读的质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兴趣。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用录音机给学生播放录音,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没有字幕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领悟听力的内容,从而提高听力的效果。初中作文写作时初中的重点板块,教师更是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写作。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述一下这个题目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的立意。学生的立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教师将学生的多个立意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选择最佳的作文立意,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编作文题目,让学生依据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作文题目,这样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观点看待问题,更加了解学生。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篇文章的不足和优点,对于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等技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时候,注重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学,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实践的呈现 篇4

一、高中数学教学发展需求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有着多样化的教育发展需求, 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实际需求来看, 教育实践的多元化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现实价值。对于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高中数学多元化教育实践都是极具必要性的。

( 一) 完善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需求。高中阶段接触到更多的学科内容, 这一阶段的学习讲求的是学科教学的完整性,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才能够发现自身的兴趣点, 从而实现向高校学习的衔接和过渡。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对于学生知识内容的渗透, 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数学教学实践的多元化体现, 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的同时, 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实现拓展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的多元化教育实践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引导, 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学习方法的探索, 学生实现从教师引导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发展, 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 学习的意识更为的强烈, 学习的效果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挥。

( 二) 丰富教学实践拓展路径的现实需求。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手段应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拓展, 学生在高中阶段思维方式较为的活跃, 对于学习内容的思考程度更加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手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数学课程教学的导入开始,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这种情景当中, 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式,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学习内容, 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课下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总结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巩固, 形成符合自身认知能力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的教学拓展需要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探索。

( 三) 培养社会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对于人才的需求性也在不断的提升, 综合性的素质人才成为了社会最为普遍的需求。因此在高中阶段基础性的教学应该为学生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高中数学的学习能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以教学实践的引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逐渐的内化成为符合学生个人习惯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的学科渗透非常的广泛, 例如在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中都有一定的学科交叉,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在深化和巩固其他学科的内容。同时数学的学习也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可能, 理性的思考方式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难题和困难时能够认真、耐心的对待, 表现的更为的严谨和谦逊,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综合性能力培养的机会, 这也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性表现。

二、高中数学教学多元化的实践层次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实践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教育目标上层层递进, 在教学手段上灵活多变, 在教学功能上不断完善。

( 一)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高中数学的教育目标是多元化的, 不仅仅注重学科内容的学习把握, 更加注重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社会性人才的培养, 以关注现实的、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育目标上体现的是层层递进的特点, 从知识学习上升到行为能力的提升, 从思维逻辑的科学把握到道德素质能力的综合发展, 在数字、运算和分析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在学生的主体发展中不断的探索和突破,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以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

( 二) 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在教学手段上, 高中数学的多元化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着把握教学的总体发展节奏,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安排, 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 挖掘自身的潜能, 将数学的学习作为一种探索的实践过程, 出于兴趣的思考, 而不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实现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 渗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也是非常的关键, 以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体验, 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的灵活调整中, 学生能够巩固深化学习的效果。

( 三) 教学功能的多元化。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需要创新性的发展, 教学的功能性的发挥随着教学是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体现的更为的具体。数学的学习由于应用的领域不同, 其功能性的发挥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强化功能性的认知, 让学生和教师通过互动和交流了解数学的强大的功能性, 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过程中, 数学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掌握数学学习的能力能够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的统一, 能够强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意识统一, 在社会实践的参与中,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 在不同的领域中探索数学的巨大功能,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总结

总之,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探索其多元化的实践发展应该以科学的、现实的教育视角出发, 重视方法性和价值性的实现。学校教育应该遵循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律, 推动高中数学教育实践向着长远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于东江.实施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实践[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5 (07) .

[2]张利荣.高中数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必要性[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 2015 (03) .

小学数学多元评价的教学实践 篇5

为了较好地体现评价的多元化,我们着力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等方面打破单一的局面,现对实践过程作出如下总结.1.口算――学生思维训练的试金石

口算是数学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平日的口算、听算的基础上,也要特别重视视算,每天坚持2分钟的视算练习.视算内容可以是口算卡片,一次只出示一张,估计学生能看完一遍为好,停留1~2秒种(根据数的大小),然后翻卡片,让学生记忆原题,说出得数.刚开始,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给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渐渐地把时间缩短.我们坚持了两个月的训练,就发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记忆速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改掉了粗心的习惯.我们在扎实抓好视算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口算测试,每学期我们都要举行两次口算竞赛.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把一些口算题目创设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2.数学综合实践――多彩的数学世界

“生活有多宽广,数学教学就有多宽广.”今天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的源泉,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课本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我们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积极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评价也针对这些活动内容而设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得到合理有效地评价,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1)手中的数学

在平日教学中,我们要随时根据需要设计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新教材给我们配备了系统的学具,但这些学具,远远不够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为此,我们鼓励学生提前准备,自制学具.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提前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心目中的圆柱穿上合适的“衣服”.上课时,学生有的带来了茶叶筒、易拉罐、水杯,也有的拿来一段萝卜,并且都给它们穿上了纸衣服.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说制作的过程.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掌握了求表面积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2)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把数学还原生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学数学,走进家庭学数学,走上社会学数学.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并让学生带齐卷尺、本子和笔,小组长做好分工.我们从校门口开始出发,定好起点和时间,学生边走边数脚步.当走完1千米时,我们让学生停下,记下步数,再让学生回头观望走过的这段路程,告诉学生大约走了20分钟,这段路程就是1千米.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哇,1千米这么长!”回校后,学生坐在教室里边休息边谈感受,谈收获.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写出了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数学日记.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方案,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写、自画数学月报;组织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出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用回形针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以上这些实践性作业,每次由课代表和班长一起根据作品质量和制作作品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等方面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按5分、4分、3分记入成绩单.3.数学提问――创造能力的生长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为此,我们创设了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并将学生的提问题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提高问题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1)强化问题意识

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也很大.我们首先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放学回家,家长首先要问,你今天在学校提了几个问题?家长对孩子提问题情况进行口头评价.教师在学校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情境,提问题.低年级学生经常引导数一数,我们教室前有几棵树?几棵花?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2)提高提问题能力

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引导孩子乐于经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教材中一幅幅问题情境的画面,让学生编成数学小故事.当然,开始学生编的故事往往只有趣味性,但没有数学味,教师就引导:你能把从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再补充进去吗?日积月累,现在我们的学生看到一幅情境图观察1―2分钟很快就能编成一段数学小故事了.每学期我们还评选出“数学故事大王”.这一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数学学习中.(3)调动提问题积极性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6

一.坚持情趣教学为抓手,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课程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学情。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情趣是施展教学艺术和“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根本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手段,有效激发学习情趣,既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收获寓教于乐的效果。各类情景教学法是开展情趣教学活动的妙药良方。如多媒体活动情境:在教学《狼》时,首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是狼还是狗”,结论统一后再来明确狼的个性特征——面部较长,嘴叉较深,尾巴下垂,昼伏夜出;接着借助学生认知引出对狼的本性认识——贪婪成性、阴森狡猾;然后选取有关画面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中增进对狼的了解;继之引入课题,并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投影画面,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故事情节;最后在自主阅读和质疑问难中进入常态教学。再如《孔乙己》的教学,组织学生就文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模拟活动表演,以此促进他们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和同情,以及对封建制度的认识和感悟。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激趣、导疑、引思和促学的作用。

二.坚持分层施教为平台,全面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性。

由于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模式。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以教为本、以教定学”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师尊生卑”思想下的“霸教弱学”现象,是完全置学生感情于不顾的教学行为。一言以蔽之,这是对学情的最大漠视和无所作为,也直接导致了课程活动的低层次发展态势。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性差异是任何时候都无法规避的客观现象,正因为如此,因材施教原则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如《我的母亲》:在目标达成设计时,要求优等生群体能“感受母亲的教育之恩,并用具体事例表现出来”;中等生群体“能概括刻画母亲的具体事例,体会特点并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而潜能生群体“阅读课文并把握主要内容,对自选语段加强感悟”。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按照优化配置原则把好中差学生编排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选内容合作探究,①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②重点描述了哪一次背影?③每次背影的作用是什么?④结合实际感悟作者思想感情。这种设计既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又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都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说”现象,从而在“人人高兴、个个出彩”之中不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信念。

三.坚持激励评价为动力,不断增强学生内在进取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无论从教前目标设计到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学后评价环节,都应当在动态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实行区别对待而不能“用一根尺子衡量”,否则很容易造成“不同的开始,同样的恶性循环”,就是由于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一般饱”而逐步地骄傲疲沓,潜能生则因为“难以消化、长期受压”而自暴自弃起来。激励性评价练就的是“诗外功夫”,着力追求“情感智力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激励性评价要强调两个重点:一是要允许学生适度地求新求异,并对他们的个性化思维予以珍惜、多加鼓舞。比如,笔者在教学《狼》一文时,通过自主预习大量搜集信息和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在集中交流、提炼成果环节,有些学生对狼性表示欣赏,认为文中两只狼“既聪明灵动,又善于合作,这种独特本领就是狼类之所以能在恶劣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根本原因”。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思维现象,当场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二是对于那些基础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学习品质不好的潜能生和“问题学生”,更要给予相应的情感倾斜、行为帮助和艺术性规范,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和能量,从而积极有效地发挥强化作用。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7

1.问题抢答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应用手段, 很多高中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已经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如果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 就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问题抢答教学法就是很实用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

问题抢答法指的是教师根据要讲的课程内容将重点问题或者关键性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 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抢答,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重点和难点知识, 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在问题抢答教学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问题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还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问题抢答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office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的时候都可以应用这一教学方法。

2.填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格式要求下完成填上文字、图像等编辑工作, 还可以加入一定的多媒体内容。教师在教学新内容的时候, 可以Word或者是PPT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 但其中留有一部分空白内容让学生完成,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后, 亲自动手完成教师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例如, 教师在教学制作PPT这一教学环节, 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何完成一个PPT, 但是在教学如何加入声音、视频等内容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会积极地动脑思考, 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顺利地在PPT中填入视频和声音, 制作出一个很完美的PPT。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填空教学法,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新知识, 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填空教学法是教师提供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其余的教学内容, 这样会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逻辑。 对于学生来说, 填空教学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 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并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

填空教学法可以在很多种类的信息技术知识中进行应用, 帮助学生很好地抓住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能力, 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3.任务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式要求学生将学习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的布置和设计, 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否有意义、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主动学习。

任务的设计是很多元化的, 可以设计成开放性的, 也可以设计成多人讨论性的。 例如,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一个Word中加入一个图像或者在Power Point中加入一个保护环境的动画设计等, 这样的任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将任务设计得比较大, 让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例如, 设计一份黑板报、一个多媒体的Flash、一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系统, 等等。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后, 自然会对这些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很高的任务产生很大的兴趣。

在任务教学法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任务, 不仅会让学生愿意完成,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十分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所布置的教学内容。

4.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比较新鲜的元素, 使教学不再枯燥。 教师可以融合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 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 启发学生学习, 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师教学, 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讲授教学法虽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但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学生感受, 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语言, 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更愿意学习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它迎合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要求。 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师的教学, 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抢答教学法、填空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及讲授教学法等帮助自己的教学, 通过多元化教学法, 让教师和学生在更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学到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因此, 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等文化知识, 而且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多元化整合研究 篇8

长期以来,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都是教学的重点, 但是实际上, 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都是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实践工作的, 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需求也是不是很明确的, 尤其是在教学资源多元化的整合上有很多的不足, 在理论课堂上, 教师多是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思政教育, 在实践教学上没有系统的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因此,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多元化整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 高校的思政教育都是重理论, 轻实践, 教学目标不明确, 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也是十分低下的。客观的说, 在思政教学的实践教学上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的, 教学方式十分单一, 也没有调动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创新。一方面, 学校缺少思政实践教学的场地、经验、投入也不足, 基本上思政的实践教学都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或者提出实践教学的要求, 然后学生自己找时间去实践; 另一方面, 高校在思政的实践教学中也缺乏系统的统筹协调, 使得高校内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整合运用。

另外, 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途径上还是传统的套路, 缺乏创新和系统培养。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十分单一的, 也是不可控制性的, 没有创新和实践的操作性, 因此教学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实际是不能很好的保质保量的完成的, 这其实就失去了思政实践教学, 培养品格的教学意义。

最后,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还存在政策上指导的问题,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思政的实践教学都没有明确性的指导方案, 从组织、到设计、到课程内容到安排实践都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有着放任自流的状态, 导致在组织的过程中出现课无政府状态的思政教学实践组织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的途径

首先, 在高校思政教学资源整合多元化资源的前提, 必须要重视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 要提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地位。其实在高校的教育中, 教书育人是育人的基本方针, 在教育体系中有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模式, 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明白, 抓好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和抓好思政教育是同样重要的, 高校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教育中来, 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设计教学模式, 规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水平, 保障高校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 并且进一步做好改革。

其次, 在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的效果上, 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深入的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高校的思政教学实践必须全面的整合校内外的各项的教学资源, 尤其是教学的实践资源, 要在理论是实践上进行内容的有效的整合, 从教学实践的案例、教师的队伍、资金的贮备、以及在教学实践上设备、人员的安排, 都需要要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安排。做到资源共享, 在实践中整合教学资源, 做好创新和推陈出新, 在实践中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好的教学意义。

另外,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时候, 还要强化管理力度, 有效的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的开展。任何学校的思政实践教育都是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方向的指导的, 同事高校在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实践教学,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应该怎样做好实践工作, 但是实际上各高校在进行思政实践教学的时候要明确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上的定位么随着社会教学的需要, 更应该整合思政教学资源, 在校内外和社会的力量进行充分的调动, 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断的让学生提升自我。

最后, 高校的思政实践教育在就业渠道和就业实践基地上还要拓宽实践基地, 拓宽学习渠道。思政的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选择实践教育的时候, 既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也要为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作用建立好的平台, 思政的实践教学要在内容丰富、有趣的基础上开展, 并且贴近社会和生活, 在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中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综上,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做的并不是很完善, 需要高校教育者和教师充分的利用各方的资源, 实践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向, 也是教育的重点, 高校做好思政实践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的, 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并且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方面, 而思政实践教学更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现在高校在思政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思政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整合方面更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在教学资源多元化的整合上有很多的不足, 在理论课堂上, 教师多是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思政教育, 在实践教学上没有系统的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因此,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多元化整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如何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思政实践教学入手, 深入研究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多元化,整合

参考文献

[1]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的教学运用.东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3.

[2]钱结海.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的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开发.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3]周侠.高校思政课多元化教学考核模式构建的思路与实践——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考核为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0.

[4]刘翠.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江南大学, 2014.12.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9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教学评价, 应走向多元化, 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更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 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评价, 我们有话要说?

如何将新理念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成了一线的教师关注的焦点。依据科学课程标准, 我们认为科学教学评价急需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科学课堂真正的关注学生了吗?

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 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 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 超出我的预料了, 可能驾驭不了, 这会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的正常展开。所以往往避重就轻, 绕开超出自己课前预料的问题, 继续按部就班地照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实际上, 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应该想到的是学生在做什么, 他们学习得怎样了, 他们需要什么, 我要想办法提供帮助。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学生身上, 深入学生的讨论中, 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以便安排后续活动的教学。

评价科学课堂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 我们应该看教师在上课时, 能否为学生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能否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2.教师是直接“给”的, 还是“引导”?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 而“导”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怎么引导。新课程需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嘴里说出。不能回避, 经过引导学生也不一定能说出, 但是, 经过引导和没经过引导, 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思考, 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这是“引导”的价值。在科学课堂中, 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直接出示答案, 创造足够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他们自行去获取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学习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科学、是否有效?

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如, 学生讨论, 教师一声令下, 学生都动起嘴来, 课堂上一片“嗡嗡”声, 十分热闹, 但仔细观察一下, 学生的嘴都在动,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 教师喊“停”, 教室里安静下来。这样的小组学习中, 学生间的相互配合, 分工和个人责任这些基本要素完全不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教师还可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 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 那么在团体性的争论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这样小组合作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 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 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4.教学能否做到“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

现在有的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贪多求全, 恨不得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一节课下来, 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 紧赶慢赶, 生怕这节课任务完不成, 求大求全, 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 草草收场。

减少一个活动或某些环节, 把一部分做透了, 做细了, 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上的, 学生就能体验探究的全部过程, 反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一节好的科学课应能做到“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

5.“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了没有?

新课程表面上是难度降低了, 但对教师的来说, 实际上是变难了, 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这种角色的变化, 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了更专业化的要求。

只要是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应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像一个“导演”, 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 并在“演戏”过程中得到发展, 内化科学素养。

评价, 我们关注什么?

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强调以人为本, 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及手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标的科学化

评价必须服从课程的特点, 小学科学评价必须要符合小学科学的课程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多元主体中, 我们尤其重视同学间的互评。因为学生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大部分时间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 同学间应该是彼此最了解的。他们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鼓励的作用是非常具有实效性的, 如在教学“电”单元时, 在小组完成各种研究电路的活动中, 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 这时, 同伴评价及其影响力对于促进和帮助全体学生完成研究活动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评价内容涉及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大板块。在科学知识板块里, 既要考察学生对必要的科学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又要检查学生对常见科学事实的理解;在过程与方法板块里, 既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考核, 还要注意检查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板块里, 侧重考察学生对待科学知识、对待科学探究及与人合作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教学“工具和机械”单元时, 我们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工具和机械的结构与功能时, 就常常利用嵌入式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单元后评价可以和单元前评价相对照, 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进步。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上面, 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反省自己的学习。另外, 解决问题、实验、作品展示、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的附加评价可以给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更多地展示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5.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评价方面包括书面考核、作业检查、案例记载、成果展示、课堂抽查等方法。在同学互评方面采用小组互评的方法, 主要运用于各个单元学习结束时, 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 相互评价。

同时, 我们采用学生自我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评价和思考其科学理解能力。自我评价理解力是自我启发式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反思明确了他们应学习些什么, 由此开始把学习中的外部期望化为内在动力。

评价, 我们该怎么做?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评价, 急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 用智慧诠释着评价的真正含义, 不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

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即时性评价中搜集情况和表现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观察不是日常用语中所说的“用眼睛看”, 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评价对象的表现, 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课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双边活动, 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教学目标,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观察时, 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更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 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2.拓展活动

“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们应重视教学活动的拓展, 让学生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中。

3.阶段测试

测试评价是教学评价中一个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的测试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 创设新情境, 运用口试、笔试或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测试已是大势所趋。如“动物”单元, 学生对蜗牛非常感兴趣, 教师以此为突破口, 激励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想知道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有的想了解蜗牛是怎样爬行的?有的想探究蜗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接下来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 通过网上书刊收集资料、观察、记录、找规律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出结论, 完成研究小报告。

4、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对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发展状况的评价。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成长的脚印”, 如代表性的作业、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小报告、科学幻想画等。也可以是自己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挑战性问题、最喜欢的一本科学书等。在成长记录中还可以存放自己的评价、互相评价、合作性评价、家长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

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管窥 篇10

关键词:实践与创新,研究生,实践教学,教育多元化

一、我国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的不足

(一)实践机会及条件不足

目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跟随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导师的数量变化不大、科研经费不足、设备条件没能与学生数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日益明显;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配套资金和政策保障不足。具体情况是导师带的研究生较多,个别甚至多达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并没有足够的课题供其研究生参与。造成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机会不足,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专项指导不够,难以给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科研实践平台。

(二)研究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受限

在导师科研项目中,研究生从事的多是一些辅助性工作和试验操作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独自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曾说,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能,着眼其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的打工仔。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探索了研究生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实践途径,但距“多元化”、距保障每位学生都有相应实践机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实践途径的单一,造成了实践机会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不能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甚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二、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改善研究生实践现状,必须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研究创新实践能力,才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多元化是中国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必然。

(1)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呈现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的综合国力,才能抵挡世界经济的冲击。因此,社会发展和需求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多元化。

(2)教育多元化是我国的政治需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同时可见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各门类、多种类的专门人才。因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3)教育多元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目前,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教育多元化。

(4) 教育多元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一国之见”,早在1963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柯尔所描述的“多元巨型大学”就是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的高等教育成功借鉴了欧洲的经验,其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多元化[1]。1987年日本曾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终结报告)中提出:本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铲除迄今我国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病——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2]。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正是“划一性、僵硬性”: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

因此,教育多元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多元化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根据个体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其优势,促使其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能力达到最优状态,而对于弱势能力则予以促进,使之逐步强化。这样可以增强信心,深层挖掘个体的潜力。所以,教育多元化发展对教育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原则与思路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将会给研究生实践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一)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

根据研究生实践的基本要求,结合研究生实践的实际情况,研究生实践教学多元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严格遵守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规定。

(2)以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为导向,灵活选用实践途径。

(3)以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主要强化探索、创新性实践项目。

(4)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各项能力为目标,积极促进研究生全方位发展。

(二)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思路

(1)利用社会大学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是检验教育的终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是同学们最好的锻炼舞台。1学校与各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开拓多方面的学生实践渠道。如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2广泛征集富有时代特征或实际意义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积极为学生开拓“学以致用”训练场所。

社会训练场虽好,但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大学不能把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全部交给社会。大学应当给研究生争取多种社会锻炼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断学习和更新实践知识和经验,既要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又要做好研究生的实践创新指导[3];大学还应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发掘自身资源潜能,开拓更多的有效实践途径。

(2)利用他校之利。由于各高校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视野,特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各具特色的学风、教风和研风,如果各校能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必定会使学生融汇各校之长,积累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财富。

(3)挖掘自身潜能。高校自身建有很多实验室、研究所、训练中心等很多实践场所,有的配有很高端的设备,然而,很多实践场所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如果能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实践途径,研究开发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将会节省很多资金,又便于操作和管理。

四、研究生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的途径

据实践教学途径多元化原则及思路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途径如图1所示。包括项目探索类、创新发展类、创新设计类、专业技能类、综合服务类共五大类15种实践途径,涉及了校内、校外、国内及国外广泛的领域,着重提高研究生科研精神、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同时兼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以及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一)项目探索类

项目探索类实践途径是以实战型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锻炼学生探索、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途径。包括大家熟知的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交流培养,还包括有待开发利用的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和导师项目或课题研究。

1. 研究所等校内项目资源公开

美国的研究所是跨系机构,研究所不允许有自己固定的教授及其研究生,其教授和研究生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为共同的研究课题而来[4]。而国内高校有的研究所里的导师项目做不完,人手不够用,研究所外的导师却找不到项目做。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尽量让更多的研究生能有项目做,应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公开招募项目组成员。应以项目为介,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乃至跨国的项目组,整合最优质的团队,以取得最优异的研究成果。

2. 导师项目或课题持续性研究

参与导师或导师组项目研究是普遍采用的实践途径,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效果显著。导师项目或课题应有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种,导师的基础类课题应该是持续进行的,即使没有经费支持。这样才能保障导师自身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及高等教育走在科技前沿的目标,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应用项目打好理论基础,也为研究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系统深入的学习机会。

(二)创新发展类

创新发展类实践途径是在已有案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发现新问题,展开新思路,再研究、再创新及再拓展的一种实践途径,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及探索能力,发展已有研究成果或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1. 实验室项目拓展

试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试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试验和模拟工程实践的试验。有的试验室能直接为科研项目提供试验条件,因此,教授可以直接在试验室展开科研案例教学,研究生可以进行案例再研究,再试验,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开发,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进一步提高并丰富了案例库,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使得实验室教学及试验室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 导师项目案例再创新

“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结论,包括自己导师的结论。重新探讨不一定就是对前人结论的推翻,而是有可能发现新的论点。真正有所突破的人无例外都是这样出来的”[6]。

因此,导师可以运用所做过科研实例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安排案例课,让学生学习经验,开拓视野,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导师也可以在项目空闲期,让研究生进行项目再创新研究:把项目或课题分类,按类别建立案例库,让研究生按个人兴趣重新完成课题部分研究,实现技术二次创新,同时获取“新案例”,研究生通过比较分析,取得科研经验,积累科研知识,开拓了研究思路。项目再创新性研究后,还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或原领域的升级性研究,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创新设计类

创新设计类是通过一些系统类训练,利用大型模拟或真实的环境,给训练者以足够的想象、设计空间,建立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或认识。

1. 工程训练中心综合训练系统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一般都涵盖很多普通及现代加工工种,多个加工车间,多种加工设备,投资巨大。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面向本科生实习,如果能进一步整合升级开发小型设计制造系统或包括管理决策、设计控制、执行加工于一体的大型训练系统,能够反映现代化制造企业的运行全貌和工作流程的综合训练平台,必将全面提升训练层次,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性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实验室综合试验平台

高校部分实验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利用价值不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开放使用得较少,无法满足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训练需要。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开发,使设备真正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校各阶层服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尽快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集成化、开放式平台,将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

(四)专业技能类

专业技能类实践途径是通过一些专业训练、技能培训,提高某些专业技术、技能等。如职业培训。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团体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愿参加了职业培训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们的论文几乎不需要作任何修改或者只需稍作修改能满足即学位论文要求[6]。

国内高校也已开始引入职业培训及认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是国际焊接学会授权的、国内唯一的专业培训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在职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与其合作,将培训项目成功引进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进而积极拓展成为硕士生及博士生都能参与的综合培训,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引入国际标准[7],使培训学员掌握了焊接的前沿技术,培养出兼具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我国焊接生产制造相关培训人员的资质与国际接轨,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五)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类途径相对灵活多样,有益于综合能力提高。包括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岗和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寻找或导师推荐实践单位,还可以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及“服务研习”。

1. 探索师兄带师弟式实践

对于母校来说,分布在社会各界的校友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的群体,是一个丰富资源宝库,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该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师出同门”的特殊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新的环境,缩短学校与工厂的距离,快速投入到新的课题中去,在师长的帮助下得到良好的锻炼。学生可以从校友单位学习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整体管理和整个生产运作,可以参与企业课题,也可以结合企业现状自拟研究课题。

2.“服务研习”

20世纪90年代“服务研习”已渐在全美制度化。在新加坡,服务研习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计划之一,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服务研习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阶段。“服务研习”是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融于一体,鼓励跨学科组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通过在服务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个人才能,同时学会思考、判断、关怀及承担。

“服务研习”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完善的合作组织,各组织角色和责任定位明确,科学的实施程序以及学习效果评估手段,与目前国内大学倡导的“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于一体”的新理念相吻合[8],十分值得借鉴和参考。

五、结语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11

【摘 要】文章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以“保证基本理论,突出技能训练”为原则,强化实践得出理论,重点是把中学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性质、课程预期达到的目标和语文教学范式等作为精讲理论的突破口。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多元化 基本理论 创新课堂 演练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多元化实践探索,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一、精讲基本理论,打好课堂互动实践基础

(一)领悟中学语文课程的新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育德功能;

2.培养语文应用写作、观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正能量的个性审美发展;

3.遵循多元化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式新理念的语文课程新范式。

(二)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中学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采用新的探索学习思路,根据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目标从运用知识与实践能力、操作过程与研究方法、课堂互动情景与达成的效果这三个方面来考虑。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总目标要求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阶段的发展。

(三)掌握语文教学的新范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范式的重组转型。以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学范式转型的表现为:从教师独白到师生或是家长参与对话的转换;从教师“分解内容”让学生吸收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查找资料去“体验课文内涵”的转换;从预习教学引导到引领式教学的转换;从倾听型学习到演讲说课型学习的转换;从结构型教学到后结构教学的转换。中学语文教学新范式的转型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领域,除了以上的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还包括写作观察研究教学、演讲口语交际、语文综合表达学习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范式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实践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二、构建创新课堂,强化意识理论吸收的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和形成中学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通过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需要技巧和手段的。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任务没有系统性安排多元化的细节模式,实践活动最多也就是课堂小组讨论、家庭作业和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课堂内容吸收效率低。因此,重建实践课堂迫在眉睫。

三、加强演练,提高实践效果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对语文课程及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制定教学实践活动计划,重点是实践操作环节。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给学生练习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进行教学实操,并得到大量的互动反馈信息。为了提高实践效果,抓好微格教学前、中、后三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吸收教师的经验;小组讨论,分析课例的优缺点,分工合作,搜集各方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备课工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尽快通过阅读理解进入角色,组长做好组织工作;教师充分利用实时监控,做好记录,及时处理训练中的突出问题。结束后,及时互动反馈,总结评议结果,进行多次自我反馈,最终完善教案内容。

(二)走出课堂,互学研讨与请进专家相结合

微格课堂营造的實践效果与中学语文真实的课堂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课堂,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听课,进行观摩和交流。另外,教师应多走出去学习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有关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多了解最新的语文教改动态和当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请进专家主要有两种方式: 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手把手”辅导学生预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另一种方式是在院系的支持下,定期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校开讲座,上示范课。运用这两种方式,既能增强教师从教的信心,又能使教师学到切合中学实际的教学技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更具有直观性和实践创新性。

(三)开展教学竞赛评比

竞赛活动最能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教学观摩竞赛既能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技能水平,又能树立学生中的学习典范,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与创新性。结合学生教学与竞赛工作过程,使同年级组的语文教研室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教研评比活动,例如教案评比、说课比赛、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比赛、学生板报设计指导比赛、课件比赛、微课比赛等。比赛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

四、结语

多元化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期运用多元化现代教学理论,既符合新课标精神,又能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课程的实施方式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直接的目的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力图强化于实操训练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7-91.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12

1 出凝血疾病的特点及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出凝血疾病是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 凝血因子)某个环节异常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不止或凝血障碍的一类疾病。其实验室诊断方面流程较为复杂,条件和实验技术要求苛刻,一直在我国血液学领域处于弱势环节。但是出凝血疾病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约占血液病患者的1/3,例如,病理产科出凝血异常、 肝硬化患者的出凝血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出凝血异常等。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常可提示出血的原因和诊断。如皮肤与黏膜的瘀点瘀斑以及月经过多常提示为血小板质或量的异常、血管性血友病与其他血管病变。深部组织与关节血肿多见于血友病。但这些临床特点仅有相对的意义,大多数出血性疾病都需要经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诊断。临床常见的出凝血疾病有过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如何让初次进入血液科的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表现及错综复杂的数据,如何进行正确、及时的干预至关重要。在血液科教学中一直把贫血、淋巴瘤、白血病放在教学的重点,对于出凝血疾病的教学往往成效不佳。究其原因: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2出凝血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课堂授课效果差,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高,换句话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懂”;3出凝血疾病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指标,而这些指标往往与枯燥的数据联系在一起,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就出凝血疾病的教学而言,出凝血疾病是内科疾病中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难进入状态,同时传统教学模式造成“教学分离现象”:1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分离,由于基础课和临床科授课时间和空间设置的截然分开导致学生在系统疾病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疾病从生理、生化、病理等角度的深入理解,对知识掌握不牢固;2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分离,目前的课程设置为一个系统疾病学习结束后再进行临床实践,由于实践短暂往往只能做到“走马观花”地学习。

2 如何开展多元教学模式下出凝血疾病疾病教 学

教师是“传道者”,更是“引导者”: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但是学生的配合程度及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如何?出凝血疾病的教学在教学医院多由血液内科的临床医师承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由教学大纲决定;而学生听进去多少,掌握了多少知识点只能到考试时才会“真相大白”。出凝血疾病专业性较强,临床表现常常不在局部而在全身,而临床诊断往往与枯燥的实验室数据联系在一起。对于刚刚接触的医学生来说,相对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来讲,出凝血疾病往往成为他们在考试复习中选择放弃的内容。正像有些学生讲的“出凝血永远是听不懂、看不懂的天书”。所以这就要求临床教学中要摈弃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不仅只是传授,更多时候是引导。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多元化的医学教学模式,以及开展多元化的医学教学模式的方法。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加深学生对出凝血相关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的理解。这要求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从传统的不断重复的知识传播中解放出来,丰富自身的跨学科知识,利用多媒体等改进课程设计。担任授课的教师应该掌握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技巧,提高教学效益。国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对于PBL的教学法会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向有关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技能的培训。对于刚走上讲堂的青年教师,在驾驭课堂以及调节课堂气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有的青年教师的课堂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言者谆谆, 听着藐藐。这些教师往往只顾埋头讲授自己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从教学组织、课堂管理的技巧等方面指导培训。

系统整合型教学:所谓“系统整合型”医学教育模式就是围绕出凝血这个整体,建立整合型出凝血疾病课程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及学科独立性,主张血液病学基础学科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基础教学中有临床教育,临床阶段有基础学习,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出凝血疾病的发生原理对临床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与临床意义;使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增加学生对出凝血疾病的感性认识及兴趣。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作者首先尝试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打破专业、学科以及理论与临床之间的界限,即以血液系统为整体,从生化、生理、病理、病生以及血液内科的思维方式;其次在出凝血疾病的学习中,帮助学生突破局限于本专业的狭窄思维,建立一种从症状出发,从病人整体情况出发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做出综合性治疗方案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同时,减少重复的课时配置,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将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自由支配来整理、消化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做到两个“先带入”:即先带入临床,先带入细胞室。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前的医学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式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如何让学生在临床见实习中活学活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接触学生的第一步教学内容。为此,有人提出“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先带入”临床,让学生认识一些出凝血疾病的典型症状及阳性体征及其意义,如皮肤、粘膜出血点,是指直径不超过2mm、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的皮肤,需红色皮疹及小红痣相鉴别。红色皮疹在加压时一般可以退色和消失,小红痣在触诊时可感到稍高出皮面。可结合具体病人说明出血点在过敏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部位特征,即过敏性紫癜出血点、紫癜主要局限于四肢,多呈对称性,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全身分布。另外,选择一些典型病例,由带教教师演示病史采集、全身体格检查、专科检查、病历书写及开医嘱方法。 在此过程中,要告诫学生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一定要全面、细致,往往有些疾病的阳性体征就是通过认真检查才可获得的,如神智的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瘀斑瘀点的分布及颜色对分析患者出血倾向中的诊断价值。然后让学生对该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中获得的阳性体征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这些表现,这些疾病有哪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然后将不符的一一排出,留下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即通过对疾病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对疾病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二方面,血液疾病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形态学科,要真正理解掌握,必须了解血涂片和骨髓标本。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授出凝血疾病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骨髓标本来学习相关知识,以利感性知识的普遍提高。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片中观察有无红细胞碎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观察血片中血小板的形态的异常。是否有大血小板的存在等。血小板是否聚集存在对血小板数量的多少可以有一个估计作用。而在骨髓片中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个系统的的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各个阶段制成幻灯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少见的、典型的血液病人的血片和骨髓片用骨髓分析系统的采集图像的功能采集并制成幻灯片给学生讲解。通过两个“先带入”让医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同时临床实践只有通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指导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3 知识、人文、临床思维

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在他的《一个医生的哲学》这本书中曾说到:“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感情于一身”。所以,一名医学生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囿于纯理论或纯实践的培养中。人文情怀、临床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究精神也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未来医生所需具备的素质。

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与临床思维的培养。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录像、幻灯等手段,结合对病人的问诊及物理检查,以及对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资料的阅读,学习掌握诊断、治疗疾病的经验。对于医学生,不但要保留传统的上课传授知识的做法,而且更要重视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整体认知与鉴别。所谓“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决策,实现学生与带教教师充分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该模式调节师生相互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自由转换。在这个过程中,由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收集案例素材,更新知识,充分备课,还要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谓典型案例,其主体既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个案,也可以是具有榜样作用的医学科学家或临床医生,讲述其对某一疾病、某一领域的贡献和成就。而互动式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每个医学院及临床科室的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作者在出凝血疾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和每周一次的讨论(Discussion)。前者主要应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医学生为主体,临床教师作为引导者,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Discussion) 则是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对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行独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位听众,在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对于不合理处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临床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对真实病例的分析过程中得到锻炼。

上一篇:艺术辅导下一篇:规则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