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资模式(共9篇)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1
一、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20年的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具有了初步框架, 基本上形成了教育经费筹集的多渠道新格局, 如下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按照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 可分为“财, 税, 费, 产, 社, 基, 科, 贷, 息”等九个方面。其中, 财 (财政拨款) 和费 (学生收费) 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他渠道为高校扩展的资金来源。 (1) 财政拨款。依据《教育法》中有关规定,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应是国家拨款, 政府投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由于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较短, 高校自身“造血”功能较差, 加之由各级政府举办的高校所占比重较大, 决定了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 也是最稳定的资金来源。财政拨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技三项费用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等。 (2) 学生收费。自从1994年实行并轨收费制起, 学费收入已经成为学校收入的主要经费来源。这部分收入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 这部分资金已占学校总收入30%以上, 是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 (3) 学校自筹。包括: (1) 产业收入。高等学校兴办的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还可以为高校学生的实习提供场所。 (2)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对高校的捐赠赞助资金。 (3) 教育基金。是指由海内外公司、团体、个人等在学校设立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基金, 它主要用于高等教育, 这种基金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 (4) 科研收入。指高等学校承接国家基础研究或重大应用型研究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经费收入, 以及与公司、企业携手开展应用型科研, 为其提供服务取得的横向合作开发科研经费收入。 (4) 贷款筹资。向银行贷款获取用于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方面的有偿还性的资金。通过与银行合作, 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高校基本建设融资、校办企业融资、学生助学贷款、教师个人消费信贷等服务。 (5) 其他渠道。如税收减免、利息收入等。
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表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及学生学杂费是我国高校最主要的两大资金来源, 但是其合计比例逐年下降, 而高校其他自筹资金截止至2003年达到占高等教育总经费来源的20%,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为学校资金来源最主要的两个渠道——政府教育投资和学生收费显得不足: (1) 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 政府教育投资不足。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政府教育投资多少的客观指标, 已被国际社会公认, 它反映教育在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一指标在我国一直未突破3% (2004年为2.79%, 2005年为2.16%) , 这不仅低于世界4.9%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 并且距离《教育法》规定的上世纪末应达到4%的目标也相差甚远。 (2) 对学生收费偏低。由于现在的学生交费制度是从原来的免费制度发展而来的, 从免费过渡到合理负担费用有一个过程。考虑到人们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只对学生适当收取费用, 因而培养学生的成本与学生所交费用相差较大, 国家没能补平, 就表现为学生交费不足, 从而使经费紧张。目前, 一个大学生一年所交费用只占其一年培养成本25%左右。政府教育投资和学生收费不足的事实加大了学校的筹资压力, 使得各高校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
另外, 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表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只是进行了从无到有的结构性突破, 多元化的体制改革的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高等教育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和学费收入, 一方面, 政府投资的低效、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拨款机制缺乏激励效应使教育机构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另一方面, 尽管经费来源增加了学费投资渠道, 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情况严重, 所以由学生成本分摊机制建立起来的消费者权威对教育机构效率的影响很小;其他投资渠道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对原有的教育体制形成冲击, 所以无法实现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目标, 因此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二、国外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 政府投资活动方式也不同。法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是中央集权, 中央通过政府预算提供高等教育经费。美国高等教育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教育制度, 多年来一直沿着教育机会均等化和教育民主化的思路来加强和完善公共教育制度。美国宪法规定由州政府管理高等教育, 州政府是美国公立高等学校的主要投资者, 联邦政府则通过立法拨款、设立科研经费等方式进行资助。据统计资料表明, 1929—1969年的40年间, 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增长了40倍, 美国的国民收入增加部分中的33%是依靠教育资本实现的。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开办人管理其所办之学校, 除法令另有规定外, 应负担所办学校的经费”。所以, 日本国立院校、公立院校、私立院校的经费分别由日本政府、地方政府、私立学校法人负担。国立高等院校的经费由国家负担, 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 国家根据的交付税制度等采取措施使其保持必要的水平;私立高等学校的经费由学校法人负担, 收取学费是主要来源, 还有一些收益性事业的收入, 另外,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助性拨款, 资助私立学校健康发展, 对于向私立学校提供贷款、捐款, 奖学金的财团和企业等实行免税措施。在日本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 除了政府拨款、学费外, 其余经费来源还包括校产收入和捐赠收入等。各国政府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投资方式, 如赠地投资, 减免税收, 基金备资助、设立各类奖学金、学生贷款、立法资助等等。
目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教学与研究所需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凡是属于统一的全国性体系下的大学与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 均可接受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澳大利亚机构的经费来源, 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经费系来自联邦政府的拨款, 反映出高等教育经费高度依赖联邦政府。
国外的政府投资情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1) 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越位”, 也不“缺位”, 或“有所为, 有所不为”。 (2) 更新筹资观念, 突破制度障碍。 (3)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构专门为高等教育进行筹资。
三、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模式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运作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模式 (见图1) 。该模式强调应该从高等教育自身以及政府两个层次对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进行优化。
1、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单位:%
注:本表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经费数据计算所得
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是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建立的制度保障, 产权明晰是建立高等教育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根据实际情况, 要想在我国真正达到教育产权清晰的目标,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明晰高校经营的产权主体地位以及对应享有的财产权利。对高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劳动力资源的不同所有者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区分, 明确这些高等教育资源的实际主体及各主体占有的资产量。对财产终极所有权和高校法人财产权明确界定, 确认出资者拥有高校财产终极所有权, 据此使高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 自主地从事教育经营活动, 并依法享有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 (2) 对高校内部产权进行分离和明晰, 建立科学、合理、权力制衡的产权治理结构。
2、政府作用的发挥
实践表明, 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中, 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 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产业, 不应实行政府垄断。第二, 高等学校是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 不应当成为政府的附庸机构。第三, 各级政府作为国立、公立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要严格履行自己法律上的投资承诺与义务, 确保对这些高等学校的投入, 尤其要确保基本的办学条件。政府不直接干预高等学校的融资事务和经济运行, 并不意味着可以减轻或推卸自己的投资责任, 相反, 政府要根据办学效益与质量评估, 不断增加自己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 (包括总额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第四, 对于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私立高校, 政府也应担负投资的义务。第五, 政府应当为营利性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友好的政策空间。第六, 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之一的政府, 在保证自己成为投资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表率的同时, 要为其他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七, 政府还承担着立法、监督和社会服务的责任。
3、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
(1) 限制公立高校的规模扩张, 维持甚至降低公立高校的现有学费水平, 通过扩展民办高校增加入学规模
要稳定公立高等教育系统, 对公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研究型大学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 不能再扩大规模, 要维持或降低现有学费水平;对一般公立大学, 适当扩大规模或进行优化组合, 提高办学效率, 主要以教学和应用技术开发为主, 政府拨款主要用于人才培养, 科研经费主要面向市场, 从市场里筹集资金;地方院校, 特别是社区性学院和职业学院, 应以教学和职业培训为主, 适当降低学费水平, 维护教育公平。
(2)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对民办高等教育性质重新进行定位
应当允许营利性资金投资高等教育, 允许民间教育投资者投资营利, 取得回报。由于民办教育促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资金还相当不足, 因此在鼓励民间捐资办学的同时, 还应对民间投资办学提供税收优惠或减免。另外要加快对民办高校的学历认可, 只有大量民办高校的学历得到承认, 民办高校才能吸引大量学生, 实现规模扩张。
4、高等教育财政策略调整
(1) 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应该由单一的拨款方式 (即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方式, 并实行/包干使用, 超支不补, 节余留用) 向综合拨款方式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改革政府拨款的时机已成熟, 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的学科专业, 应逐步实行教育基金制, 科研项目合同制和学生资助拨款的综合拨款制度。
(2) 实行相应的学生资助制度
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可能损害高等教育的公平, 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资助制度, 以抵消其负面影响。我国可以实行学生奖贷款制度:一是增加助学金的数量;二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3) 改革高校财务制度, 加强成本核算, 避免浪费和低效率
在我国,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 必须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改革, 并加强成本核算, 以此提高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2]张家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胡四能.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财政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
[4]甘德安, 万玲莉.高等教育产权体制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变[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2) .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2
.王亚军深圳广播电视大学论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
.王亚军深圳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一支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力量,我国的民营企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营素质也在稳步提高〔目前,民营企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峻挑战、而多元化作为分散经营风险、构成多个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途径,必然会获得众多民营企业的青睐〔木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以及多元化投资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阐述,从而分析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的影响因素,为其多元化投资经营提供一些建议,旨在为民营企业谨慎选择多元化投资战略提供参考、[关键词1民营企业投资战略多元化
多元化投资是企业寻求在不同产业中发展的产业组合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和实施多元化经营,当时普遍存在的高额利润,使很多企业形成了很高的盈利率预期和高增长预期,并使经营者衍生出一种急于扩张的心态。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一种做大的情结:希望不断地把企业的触角伸向其他领域,规模越做越大。这一情结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民营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经营,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连多元化经营的真止涵义都不知道就匆忙上阵了,结果吃够了苦头。所以,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战略实施要谨慎,应利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进行决策
一、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多元化投资,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近年来,企业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课题。目前,关于企业多元化动机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第一,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也称价值最大化假说。其中心思想是,多元化战略的目标是为股东或投资者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多元化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企业进行多元化可以产生多种协同效应,如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营销协同效应等等。止是这些协同效应所产生的1+1>2的结果,多元化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第_,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也称风险分散理论。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一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成。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掉,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 风险则无法分散。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的个别证券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至于那些无法用多角化投资分散的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当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时,即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多元化投资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_另一种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增加,效率下降。其实,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和方式而高,其木身并无优劣之分。企业运用这种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两者相符,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二、当前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存在的问题
随养全球经济一体化,开启了民营企业的创业浪潮。部分民营企业形成相对的规模经济,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分散风险,这些民营企业开始迅速扩张,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即混合兼并,经历过金融危机之后,及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国外购买力的下降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民营企业出现了以兼并国有中小企业为主要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新高潮。在这些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凸显出以下几方 而问题:
i.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决策没有形成科学决策机制和程序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实施家长制管理体制,创业初期取得成功,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状沉并不能令人满意,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公司止常运作。以“家长”所带来崇高威望,使得决策者极其自信,企业员工对“家长”极为拥戴,因而在体制上对“家长”的制约越来越薄弱。随养“家长”权力的扩张,决策就更加无序可高,这就使得重大的决策极易变成可以不经任何程序的“家长”的随意选择。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和无程序性,是导致企业发生决策失误的重要根源
2.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经营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机遇,而不是完全依靠真止的原动力,企业家精神和成熟的管理能力。并且由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高速度,使他们没有时间来积累这些要素,尤其是管理能力,更谈不上多元化的管理能力。所以,在主业拓展能力尚未稳定之时,便忙于涉足其他产业,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3.无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4.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对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条件领悟不深,他们实施多元化经营在相当大的程序上为了追逐高额的短期利益,以适应过高增长欲的需要。民营企业为继续实现高增长,不得不涉足新的投资领域,而不顾自身是否形成核心竞争力,不顾自己对该
领域是否熟悉,使多元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盲目性。这不仅使民营企业在新进入的领域里没有任何规模优势,而且还使企业丧失原有的优势,失去原有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影响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多元化经营是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也得到了诸多的实例验证_我国很多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采取了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但多元化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因多元化经营失误导致企业万损甚至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巨人集团在原有计算机软件行业技术优势存在威胁前提下,进入了与原有行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和保健品行业,结果成t多元化经营失败的经典案例。与此相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如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集团等都取得t多元化经营的巨大成功
为什么都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结果却如此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呢?目前国内学者对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因素和成功条件所做的分析不多,下而我们试图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i.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影响其多元化经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一是市场的有效性和十预性;_是目标行业的选择
第一,市场的有效性和十预性。衡量市场有效性的依据之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越完善,企业的经营也更具理性,选择多元化策略时也会更符合市场要求。市场有效}P}的另一依据是政府的十预程度。若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十预过多,势必会扭曲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从而违背了市场的要求_政这是市场体制优于计划体制的最主要方而。剥夺市场主体的决策权,不仅侵犯市场主体的权利,还会直接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地方政府强迫农民种植特定作物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剥夺决策权的例子。目前需要各级政府进行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项目明显过多,因此使市场主体缺乏应有的行为自由,这一方而导
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另一方而也提高了政府权力的含 金量,增加了政府腐败的可能性
第_,目标行业的选择。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对于目标行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民营企业在进行目标行业选择时,一般要看目标行业的吸引力,原有行业与该行业的关联性以及木企业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等。目标行业的吸引力主要指该行业的竞争程度,进入障碍高低等_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目标行业吸引力越大,民营企业进入该行业越容易功。而行业间的关联性高低则决定了企业能否更好发挥原有资源的协同作用,达到1+1>2的效果。多数 研究表明,行业间关联性越高,企业多元化越容易成功。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选择目标行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看到某行业赚钱就匆忙进入,而没有考虑自己进入该行业是否合适,这也是导致他们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内部看,影响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资源,它包括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企业文化等。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决定I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经营的范围,也是限制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关键因素一纵观中外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的企业,无不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L凭借自己强大的销售网络和促销能力,使产品在家电领域迅速发展;西门子的资木实力、品牌包容性和合作精神,也使得西门子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长寿公司。这些都说明f企业多元化与其核心竞争力之间有养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他们在现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可能仅仅是因为某种特殊因素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优先发展原来占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就开始寻求跨行业发展,结果原有优势行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些萎缩,而新开拓的行业又不能有效地培养起新
第_,投资风险分散效应。止如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所高,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好比鸡蛋没有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使某一个行业或产品出现了万损也可以通过其他产品或行业的盈利来弥补。企业生产单一产品,经验成熟,利润较高,但这样做风险很大,特别是在生产技术单一,或较高集中度的行业更是如此。一旦该产品的社会需求减少或者几个大企业操纵市场,一般实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抗市场震荡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将而临巨大风险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分散风险成为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的原动力之一
第三,企业原有公共资源的战略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也叫范围经济,它一般是指两个单位联合所产生的效益大于它们分开时的收益,即1}1>2的效果。民营企业如果存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的公共资源,如技术、营销或分销渠道等,则当它进行多元化经营时
就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节省大笔成木和费用。民营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后,新老产品、新老业务、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等各领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养资源的共享性,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但战略协同作用一般在相关多元化经营中效果比较明显,如果行业间关联度不大,则很难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非相关多元化主要优势在于投资风险分散效应,是财务导向的多元化。这要求公司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或者说有非凡的经营能力。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是缺乏这样的经理人才,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又选择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大的行业,很难发挥原有资源的协同作用,因而成功率不高第四,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企业模式(范式)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营理念、企业制度、管理规则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规范和控制企业活动起养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民营企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它与环境和市场的交换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原行业形成的企业范式能否适应新的变化就成了影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
近几年,实施多元化扩张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通过资木经营迅速扩张的多元化企业,由于企业 经营方向和目标等战略问题的转变,而使得原有优秀的范式不再适应新的条件,而成为阻碍企业管理有效性的因素,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降低。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还要考虑原有企业文化和范式的包容性和可适应性
四、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建议
多元化经营木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充分地认识它,并加以有效的应用。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应该在自我剖析和吸取其他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经营道路_1.夯实基础,完善自身 一方而,把核心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把企业培育成有较高知名度、具有核心优势、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充分享受核心产品规模效益的企业,为多元化经营聚集足够的实力。另一方而,管理要跟上多元化步伐。民营企业应加强高层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重视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实施多元化经营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分低、中高和极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自某一项业务中,高层次多元化指超过70%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业务,各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产品、技术和分销渠道等;极高层次多元化指不到70%的收入来自主导业务,事业部之间通常无联系。多数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是遵循养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一民营企业切忌急于求成,忽视多元化经营的一般规律,盲目加快多元化进程,而应根据企业情沉和行业发展状沉及前景,有层次地推进多元化
3.致力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与各项业务相关的一整套复杂的资源和能力,是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一组技能、技术、知识、管理、文化等的集合体。民营企业准备进入其它产业时,要按照专业化经营的要求,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谋求技术、产品和经营等方而在新行业的特殊优势,具有市场准入优势及进入新市场后的较强竞争地位,才能使其后来居上,很快形成在该领域内的稳固地位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要受到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讲,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健全,政府也还没有完全摆脱“管家婆”的角色,对企业十预过多,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还不是完全有效的。这就需要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尽快完成与国际市场经济的对接,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讲,则存在养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却到处乱铺摊子的混乱状15},而且民营企业在选择目标行业时,也不综合考虑该行业的吸引力与自身的能力,大举进入关联度不高的行业,只图一时的小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利益。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时,应先在原有行业进行技术、管理等方而的革新,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进入关联性高或低的行业,充分发挥原有资源的战略协同作用,并不断调整原来的企业模式,使它能够适应企业在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过程中的要求_
参考文献:
[1]石英.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投资新领域.企业与企业
家,2011年4期
[2]许谈彬.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
策.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9期
[3]董忠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培训提升.现代企业,201()年第九期
[4] J鲜平.私营制造企业期间费用管理探讨.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1期
多元化投资应对“理财荒” 篇3
虽然“理财荒”持续蔓延,投资市场普遍萧条,不过对于投资者们而言,“掘金”机会并非空空如也。只要方向正确,仍可以在资金稳定的基础上收获一定的收益。投资者们不妨把投资目光着眼于一些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同时将最近走俏的QDII基金、定投基金等品种纳入到规划中,多元化选择应对“理财荒”。
银行类理财产品:获取稳健收益
平均收益率:3.7%~4.5%
说到低风险理财产品,投资者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虽然与前两年相比,收益率已经腰斩,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健性的优点能够弥补收益率下滑。普益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共有402家银行面向个人客户发行理财产品44429款,同比增加5957款。从收益率上看,除了一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外,其余期限产品收益率差距较小,整体收益率维持在3.7%~4.5%之间。
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稳健上,这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有关。一般它的主要流向是风险不大的货币基金市场和债市,只有少部分的资金流向股市,银行承诺的保本产品,通常能够拿回本金和收益。相关理财专家指出,配置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平衡投资风险,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银行稳健理财不能放弃。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将继续下行,针对个人投资而言,不管怎么配置,投资者可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同时,投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获取稳健收益。
国债:收益适中安全性高
平均收益率:3.9%~4.32%
“没办法,现在收益较高的投资越来越少,虽然国债的收益也不是很高,但是至少安全。”10月11日,一位在排队购买2016年第9、10期国债的李大爷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债的收益不高,但还是能吸引到很多投资者们的关注,特别是不少老年人,不惜半夜排队购买国债。据了解,第9期储蓄国债的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3.8%,最大发行额为200亿元;第10期储蓄国债的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4.17%,最大发行额为200亿元。两期国债均从2016年10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10月10日支付利息。
在收益率普遍下滑的当下,国债的收益率越来越有竞争力。细数国债的优点不难发现,在多元化投资中,国债算得上是不错的选择。首先,国债的安全性高。作为发行主体,政府以国家信用进行背书,安全性毋庸置疑;其次,灵活性较高。持有国债不满6个月不计息,满6个月但未持有到期赎回可以享受部分利息。如果提前支取,利息是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进行计算。虽然利率不断下降,但是国债的年利率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目标水平。可见在“理财荒”蔓延的当下,国债还是很值得投资者关注。
债券基金:分散风险 收益稳定
平均收益率:6%
2016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震荡的行情中,这也影响了不少投资者对基金市场的看法。事实上,受益于债券的牛市行情,相关的债券基金表现良好。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19日,一级债基的平均收益率为2.32%,跑赢大盘和股票型基金。长期来看,债券基金的年平均收益在6%以上。
与股票型基金不同,债券基金仅有小部分参与股票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债券市场,所以业绩能够保持稳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债券型基金的涨幅为1.95%,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同期分别下跌了11.44%和6.06%。据了解,2016年以前共发行债券型基金571只,其中今年盈利的基金有550只,占比为96.32%。这其中,定期开放型债券基金表现尤为抢眼,截至9月30日,定期开放式纯债基涨幅达到3.17%。
投资者选择债基的另一大好处是享受分红,尤其是今年以来,债券基金分红次数频繁,极大地增加了自身吸引力。数据统计,截至10月中旬,年内共计649只产品实现1113次分红,其中债券基金分红产品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次数占比达62.8%。无论在分红次数还是分红金额方面,今年已经实现了赶超,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年内各基金公司稳定的业绩回报。
定投基金:积少成多,平滑风险
平均收益率:8%
作为懒人理财神器,定投基金具有积少成多、分散风险的优点,加之起投点不高,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
具体而言,基金定投是为数不多淡化入场时机的投资品种,起投金额不高,最低能到几百元。另外,基金定投的本质是在长期投资中获取收益,因此可以较大地发挥闲散资金聚沙成塔的效用。大盘的涨跌对定投基金的影响并不大,定投能自动逢低加码,逢高减码,削弱了市场的波动性,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能获得一个平均值。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定投基金最大的原因则在于其摊销成本、分散风险的优势。定投基金主打分批投资,因此投资的成本会因为市场行情的不同而有高有低,从长期看则均衡了成本,最大程度地分散了风险。
QDII基金:分享美元升值收益
平均收益率:5%左右
随着人民币的贬值,海外投资渐渐地走入了投资者们的视野中,QDII产品走俏,成为了前三季度最赚钱基金品种,不少基金的收益率超过20%。对于投资者们而言,选择QDII基金是参与海外投资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举例来说,如果美元升值7%,投资者通过QDII基金购置相关的美元债券,以5%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投资者们最终的收益近12%。
QDII投资品种包括原油、黄金、大宗商品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基金等多种标的。对于投资者们而言,QDII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拓宽了投资渠道,分散单个市场的投资风险,有助于提高经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水平。除此之外,基金QDII产品的门槛较低,仅为1000元人民币,适合大多数投资者参与其中。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4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自此,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9 932亿美元。随着储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储备资产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经验上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都选择二元化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即由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共同进行二元化管理,或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隶属于政府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如美国、日本、挪威、新加坡等,见表1。
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央行独立参与的“一元化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管理,在这一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完全由央行独立进行决策和操作上的管理。这一模式的弊端是:一是无法避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央行在两者之间往往难以取舍,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受到汇率政策的牵掣[1]。二是储备资产的巨大规模要求在管理中除了要实现储备资产的基本职能外,还要实现收益性和战略性的目标,而由央行单独进行决策管理,缺乏实施收益性和战略目标的基础。基于上述弊端,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可以采取由国务院统筹,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参与管理的二元平行多层次管理模式。财政部参与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除了可以解决央行独立管理的弊端外,还是履行出资人权利和职责的体现。2007年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着2 000亿美元的储备资产,这部分资产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筹集而来,财政部代表国家为中投公司注资,就应该履行出资人的权力和义务,参与储备资产的管理。
二、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框架重构
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管理”的思路,即根据对外汇资产需求的不同,将储备资产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规模,面临风险的种类和程度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从而决定了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也不相同。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盈利性动机。因为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是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所以依据这一理论来解释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是可行的。我们也将外汇储备资产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储备资产、收益性储备资产以及战略性储备资产。首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计算出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的适度储备规模,作为基础性储备资产。在此基础上,超额部分用于经济发展甚至民生福利改善的战略性储备需求,以及满足我国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收益性储备需求。
第一个层次基础性储备资产,这一层次涵盖了对外汇储备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资产需求。其中交易性储备资产需求指持有外汇储备用于满足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影响交易性储备资产需求的因素有:进口付汇需求、FDI(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用汇需求、外债还本付息用汇需求等。预防性储备资产需求指当本国货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发生剧烈动荡时,为缓和汇率的波动或改变其变动方向而持有的储备需求。基础性储备资产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应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央行再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实施具体操作。
第二层次战略性储备资产,主要用于服务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用于储备战略物资、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以此达到实现经济持久稳定增长的战略目标[2]。这部分储备资产建议由国家财政部进行管理,财政部再通过委托代理方式交给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的投资。
第三层次收益性储备资产,指在对储备资产进行投资和风险管理时,适当地搭配币种和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以求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较低的风险,即对储备资产的盈利性需求。一国的储备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而若运用储备进口物资所带来的国民经济增长和投资收益率高于国外存款的利息收益率时,其差额就构成了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持有储备的相对机会成本越高,则对储备的需求量就越低。这一层次储备资产注重盈利性,为了减少国内货币市场上这部分外汇储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将这部分储备资产也交给财政部进行管理,财政部再通过委托代理方式交给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的投资。
根据上述思路,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超额储备从央行中转出,可以缓解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管理,可将外汇储备流动性、收益性以及战略性管理区分开,发挥各不同管理主体的专业化优势,从而实现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主体专业化、管理目标明确化的目的。
三、各管理主体的职责及储备资产多元化投资策略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
要实现多层次的储备资产管理,首先要测算出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即适度储备规模),由央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负责管理和投资。这部分储备是用来满足进口用汇需求、FDI利润汇出用汇需求、外债还本付息用汇需求以及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而干预市场用汇率需求的,因此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也应由上述因素决定。基础性储备资产的需求函数如下:
其中,Rbas为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a1表示维持正常进口所需外汇占全年贸易进口额的比例,称为进口支付周转率;IMP表示全年贸易进口额;a1×IMP表示维持正常进口所需要的外汇储备量;a2表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占累计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称为利润汇出率;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余额;a2×FDI表示维持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的储备需求量;a3表示外债还本付息占累计外债余额的比例,称为还本付息率;DEB表示累计外债余额;a3×DEB表示外债还本付息对储备的需求;a1×IMP+a2×FDI+a3×DEB这三部分构成对储备资产的交易性需求。a4表示干预外汇市场所用外汇与外汇交易总额的比率,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用汇率;T表示外汇市场交易总额;a4×T构成对储备资产的预防性需求。国内学者认为a1可以设定在25%~45%,a2限定在11%~16%,a3设定在9%~15%,a4在l0%~15%[3]。为了充分满足基础性储备资产的需求,我们将每个参数都取最高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注:由于我国于 2005 年 7 月以后不再官方公开外汇市场交易规模,因此本文数据是以日平均交易量乘以交易天数来估算。
通过以上测算,近三年我国基础性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在15 000~18 000亿美元,当然随着影响储备需求因素数量的变动,这一规模也是动态调整的。这部分储备是要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储备需求的,管理原则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应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来管理。在这方面,储备管理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沿袭以往的投资策略,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应选择安全性和流动性较高、盈利性相对较低的投资组合,主要考虑期限短、风险低、变现快的金融资产,如现金、国外银行活期存款、短期国债、票据等。在具体的币种配置时应该根据贸易权重的大小、外债结构、外商投资来源结构、汇率安排、货币国际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作出多样化的币种选择和搭配[4]。
鉴于收益性储备的管理职能从储备管理司职责中剥离,由中投公司代表国家进行收益性储备资产的投资,因此外管局储备管理司应尽快转型专注于低风险的外汇资产保值投资,以便大大减少我国对外解释和对内协调的成本。投资界限划分后,储备管理司的职能也应相应地调整。不仅要侧重业务层面的操作,如怎样投资?投资什么?还要承担更多的宏观研究职能。如承担国际储备经营管理战略和原则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根据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提出适度储备规模的建议;对国际储备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战略研究,提出国际储备合理利用的建议;承担研究、拟定非外汇储备资产受托经营原则等。
(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于2003年12月成立。成立的初衷是代表国家,将部分外汇储备向国有重要金融机构投资,以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虽然汇金公司一直以这一职能定位来履行其职责,但是从长远战略上考虑,汇金公司应该定位于国家战略投资公司。战略投资公司就是指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共同发展,需要将公司的投资发展战略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投资定位于国家迫切需要发展而基础又比较薄弱的行业。我国的战略性投资领域目前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行业的发展方面,以及能源、医疗、教育和科技等领域,都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安排。
汇金公司所授权管理的这部分储备作为国家战略基金,其使用具有更多的政策战略目标,追求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长期发展利益,而不是短期收益。因此汇金公司掌管的这部分储备可以在两个方向使用,一是为国有或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项目提供融资;二是为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不仅可以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注资企业,助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行股权投资。操作流程可以设计为:由汇金充当投资平台,从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计划中筛选有潜力的项目,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将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注入从而获得股权,而该笔资本金必须定向投入到海外投资项目中去,不允许在国内结汇[5]。汇金不干预参股企业的日常经营,在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重组、上市等方式划拨或者转让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从而完成投资退出的过程。从海外投资主体的选择上,不应仅包括国有企业,还应包括民营企业。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中,包括石油、通信、汽车和矿业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大谈判项目的失败,在这些案例中,大部分央企是实施投资并购的主体。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海外投资并购的经验外,大型央企面临的海外政治性阻力成为其投资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见表3)。因此,应采取海外投资并购主体多元化战略,即为了分散和充分利用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有效避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政治性阻力,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使其成为海外投资并购的主体(见表4)。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1)》、商务部网站、中投公司相关研究报告。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1)》、商务部网站、中投公司相关研究报告务部网站、中投公司相关研究报告。
作为战略性储备资产,汇金公司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除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融资外,还应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投资建设,如医疗、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目前我国这些行业的发展仍然以国家的财政投入为主,虽然财政投入已很高,但与居民的基本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路,将超额的储备资产投资于这些行业。汇金公司可以利用超额外汇储备从国外购买国内医疗、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物资等。再以优惠价格转卖给国内企事业,或者以汇金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拨付给国内企事业单位使用[6]。以此来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从目前的隶属关系来看,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汇金变为其全资子公司。财政部于2007年9月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从央行购买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注入中投公司,作为对中投公司出资的一部分,延续中投公司战略型的投资策略。这种安排下,中投公司既要实现储备资产的经济效益,又要实现储备资产的社会效益,事实上中投公司承担了更多的外汇投资职责。笔者认为职能目标过多,反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投公司的市场化管理和运营效率。因此,建议应该将汇金公司从中投公司中独立分离出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单一目标的单一管理,汇金公司负责利用外汇储备更好履行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的投资使命;而中投公司不必再承担国家战略性投资任务,只需按照市场化运营原则,追求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最大化。两个公司各自职责更加明确,同时给予各自更多的运营空间和投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面对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应该实行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在保证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高收益率的多元化资产组合,即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主权财富基金1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就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形式,其资本金是通过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从中央银行购买2 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而来。如果汇金公司从中投剥离,中投公司就可以专注于收益性储备资产的管理,其目标就是管理国家超额的外汇储备,以谋求外汇储备资产的长期增值。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虽逐渐走出低迷期,但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阻碍着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投公司更应当实行分散化的海外投资策略,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中投公司没有足够重视对欧盟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而将资产的60%以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统计,金融危机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1/3投资于欧盟,1/3投资于亚洲,而对美国的投资仅占20%(见图2)。从国际经验上看,新兴国家一直是投资的热点,淡马锡2海外投资区域选择中将1/3资产配置于亚洲[7]。而中国长期以来忽视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中投公司可借鉴淡马锡的经验,为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而重视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当然,投资时也要考虑到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风险较大,基础薄弱等问题,需要谨慎确定投资领域与投资规模。
资料来源:摩根士丹利研究部。
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当前中投公司海外投资领域并未充分多元化,金融行业成为其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领域来看,实体经济逐渐成为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新动向。摩立特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领域报告显示,除金融业之外,主权财富基金也开始投资于工业、消费品等领域。其中有22%的交易发生在金融服务行业,18%发生在房地产行业,15%发生在工业,10%发生在IT行业,10%发生在消费品行业。淡马锡海外资产投资组合中,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投资占38%,其他分布在工业、房地产、传媒业以及通讯业。借鉴国外经验,中投公司也应关注投资组合,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而实现跨行业多领域投资。
在投资运营方式上,中投公司可以采取以委托投资为主,自营投资为辅的多样化的投资模式。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所以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和专业人才,而要实现外汇储备收益目标需要诸多条件,如需具备良好的投资激励机制、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严格的投资风险监控机制等,上述条件的具备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公司运营初期,中投公司可以将大部分储备资产外包给投资经验丰富的国际机构来运作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自身专业人才投资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中投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出面竞购资产时所面临的特殊市场风险与政治风险。
要想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因为高额的投资收益必然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但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目前,中投公司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中投公司的监管体制建设,明确由财政部对中投公司进行监督。中投公司是由国务院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参与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多部门的管理不仅会产生多头领导问题,而且也会出现事实上监管者缺位。既然中投公司的资金是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注入的,在法律上中投公司就应该隶属于财政部,财政部应承担对中投的内部监管职责。为此中投公司应定期向财政部提交一系列监管文件,如:风险报告、投资报告、绩效报告等。二是加快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相关立法进程,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意识。在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法律的制定。三是注重投资风险的评估,不仅要重视海外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了防止经济问题政治化而引发外交问题,更要重视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并运用计量模型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加快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我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我国的储备资产可以分为基础性储备资产、战略性储备资产以及收益性储备资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均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目标,决策和管理主体也应适应多元化管理模式。国家外汇储备局管理的是基础性储备资产,这部分外汇储备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主要用于外债清偿、贸易逆差时的进口支付、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动荡等。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外低风险高流动性固定收益债券上。对于超过基础性储备部分资产(即超额外汇储备),应在国家大战略主导下,以战略性和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进行长期性、战略性、专业化投资。笔者认为,汇金公司应负责战略性储备资产的投资,利用储备资产为本国企业“走出去”的项目提供融资或为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中投公司负责收益性储备资产的投资管理,其管理目标是追求高收益,其投资领域除了金融领域投资外,还应重视对实物资产的配置,特别是工业、房地产、消费品等领域的投资,以其有效对冲整体宏观经济风险。上述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的分工,可以避免各投资主体间在投资领域和投资产品类别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外汇储备资产运营效益实现最大化。
摘要: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储备资产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管理”的思路,把外汇储备资产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储备资产、收益性储备资产以及战略性储备资产,分别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各个层次面临风险的种类和程度不同,对应管理目标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从而决定了其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也不相同。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多元化投资,中投公司
参考文献
[1]吉翔,陈曦,夏园园.基于战略视角的中国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研究[J].经济问题,2013,(2):53-57.
[2]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国际金融研究,2009,(8):77-84.
[3]孔立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效益提升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卢方元,师俊国.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动态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6-11.
[5]王军.拓宽我国外汇储备使用途径的几点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22-27.
[6]王三兴.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3):34-39.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分析 篇5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投资中经费不足,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因此在我国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十分严重。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的短缺,尽管1998年以来高校规模增加了一倍,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占政府拨款的比例仅提高了2%,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是扩招前的1998年招生人数的3.9倍,但高教财政预算内拨款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拨款的比例为23.26%,相比扩招前所占比例没有太大变化。除国家拨款外,高校其他经费来源微乎其微,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投资者。因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不足也就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的短缺。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长期单一化,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如鼓励和扶持校办产业,增强院校自身的创收能力;鼓励民间资本办学,逐步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仍然是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中要求政府高度集中投资和管理全社会的人、财、物这一特征相适应的一种单一的集中投资和管理模式。
(二)高教经费使用效率低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和使用效率低是并存的,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大量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平均规模过小,远未达到适度规模。有些院校的规模虽然达到了,但平均规模却不高,很多专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人员不足; (2) 高校生师比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师比一直都比较低。
(三)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不管是从高等教育的经费投资还是高校的毛入学率上,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经费上,1995年时,国际上的低收入国家的公共教育投入都能达到3.6%(见表一),而我国却一直也没有达到4%,总教育经费如此,就更不用说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稀薄了。另外从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印度1991年是121万人,而中国到1994年才104万多人。大学毛入学率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程度。世界发达国家现基本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了,而我国离大众化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些差距也是由各方面因素影响的,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二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主体分析
(一)政府投资主体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投资是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超过了15%来自政府,而公立学校,政府投资这一比例超过了50%。英国除了白金汉大学以外,所有大学均为公立学校,政府投资在高校收入中占的比重更大。日本国立、公立大学总收入中80%以上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私立大学20%的收入来源于政府拨款。总之,在这些发达国家,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或非常重要部分的地位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其次,教育带来了人的素质的提高,这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一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其周围人群特别是下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这大大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一国的公民受教育越多,知识越多,社会责任感也越强,从而会更积极地参加政务活动。因此,高等教育和政府之间也是互利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是政府发展国力的有力保障。
(二)社会和企业投资主体
我国目前人口众多,高等教育需求量大,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企事业单位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及投资不仅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对与企业本身也是存在很多的益处的。也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从企业追求利益来说,我国大量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对于企业潜存着巨大的教育市场,对追求利润的投资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企事业单位作为投资者,从追求经济利润的目的出发,有投资能力的完全可以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个人家庭投资主体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不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并且根据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的“谁受益谁付款”原则,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就必须为他的收益作出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的需求,人们也迫切需要提高教育的层次,希望子女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学费等教育经费成为个人家庭的一项重要支出,也是高校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从性质上说,既可以把受教育者自身负担的这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看做个人对未来取得收人的能力的一种“投资”,也可以把这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看做受教育者个人对于社会的一种“补偿”。
(四)其他投资主体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必将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终将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办学实体。随之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必将得到确立和落实,高等学校自身也就有能力使自己也成为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此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越来越多的华侨甚至我国大陆自身的实业家投资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这也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
(五)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必要性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经费都由政府拨款、学杂费、捐赠、其他经费等构成。这样就大大减轻了高校对于政府拨款的依赖,也为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说,在我国现阶段,引入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机制,使各教育主体之间存在市场化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获得经费支持,形成教育产权的多元化,能极大地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从市场上来说,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社会或个人对教育投入积极性不足,如果完全以国家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那么就必然导致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与浪费并存。在这种模式下,资金的无偿使用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困难的需要。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学费和助学金制度
完善学费制度有利于缓解高教经费短缺的压力,使学费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因此,应在我国的国情下,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全面建立和实施学费及贷学金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行并完善缴费上学制度,并建立各种配套制度,争取高等教育成本得到合理的分担与补偿。在推行全面缴费上,实行学费与其他贷学金、补助金、奖学金等制度相配合,对于学生乃至学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这样既能对高校的经费来源进行补充,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也是一种保护和补偿,提高了高校补贴制度的效率。
(二)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应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应地扩大政府教育投入,增加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积极进行公立高校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社会各种资源的积极性,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鼓励公、民办学校之间以及中外高校之间合作办学,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投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引进教育投资的体制。并且,政府应改革投资教育的相应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身高等教育。
(三)扩大高校的自主权,高校自身积极争取各种资源
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应扩大办学的自主权,提高高校自身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提高市场竞争力。高校自身应努力搞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咨询服务和兴办产业来壮大校园经济,合理运用学校财政,多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引进先进的专业人才,严把质量关,以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教育投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把办学质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同时,应广泛深入地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争取多方面社会捐赠,并尝试建立校友捐赠基金开展投资,加强与优秀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宣传,通过留学生收费扩充教育经费。
(四)发展产学研协作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大,通过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获得教育经费已成为共识。对于企业来说,需要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高等教育机构也需要企业的经费支持。因此,应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努力促进联合经营企业的形成。通过转变观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三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哈尔滨[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2]梁冬青, 胡中铮.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应对[J].高教探索, 2006, 2.
[3]沈明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策略试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
[4]顾清扬.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现状及趋势[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4, 2.
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战略探讨 篇6
关键词:制造业,多元化,投资战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中国各领域企业均跃跃欲试进行多元化扩张。受到国内好政策及优良环境的辅助, 部分企业在多元化扩张过程中获得了骄人的成果。于是, 多元化扩张的趋势在国内越来越明显。但是,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励, 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动向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例如:多元化经营观念薄弱、多元化投资过于分散等。鉴于此, 本课题对“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战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我国制造企业现状, 笔者认识到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碍。具体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多元化经营观念薄弱
我国制造企业受到国家专卖制度的保护, 如果企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不够, 那么在采取多元化投资战略时, 通常会造成经验观念不足及投资理念薄弱等状况。对于企业来说, 在实施多元化战略之前, 企业自身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及市场地位。但是基于制造业当中的烟草工业企业却没有明确的定位, 自身对多元化战略的要求不具明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进行过度的多元化经营, 便会增加集团公司的投资风险, 甚至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益, 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 多元化投资过于分散
企业采取多元化投资战略的目的是将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 同时通过在不同行业间的多元化经营产生行业间的协同作用, 以此实现共同享受资源收益、共同承担风险。然而, 部分制造企业却普遍存在“短视行为”, 在投资方面没有长期有效的战略计划, 不能够把多元化投资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投资在极具广泛性的行业当中, 便造成自身企业投资过于分散的局面, 进一步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 匮乏多元化管理人员
在我国, 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均是从内部一线生产工人选拔产生, 这样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与此同时对于专业管理人才的储备及引进却显得尤为缺乏, 这样便导致制造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 从而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战略选择过程中, 形成不具合理性及科学性的情势。
(四) 尚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多数制造企业, 尤其是烟草工业企业, 对于多元化投资战略的实施条件认识不深, 在进行多元化经营过程中, 过于重视短期利益, 缺乏长期效益的意识。企业刻意追求高增长, 便会干涉到新的投资领域, 然而在自身企业没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便使得多元化投资战略选择呈现盲目性的势态, 这样不但会使企业失去原有的优势, 而且还会使企业原有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 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有效措施探究
以烟草企业为例, 早在1998年, 国家烟草专卖局便对我国烟草公司多元化经营情况作出了总结, 同时鉴于国外诸多烟草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烟草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 我国一些烟草企业, 如上海烟草公司、红塔集团等均涉及了旅游、房地产、食品及餐饮等多个行业,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然而, 由于我国烟草企业多元化发展经验还不够丰富, 因此便存在上述所涉及的诸多问题。鉴于此, 对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战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一) 提高对多元化战略的认知
以烟草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由于近年来国内烟草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同时国际控烟运动趋势日渐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 烟草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战略是需要具备清晰的认知的, 同时要清楚多元化战略并不适合所有烟草企业的发展, 需要通过对多元化经营的思想认识, 对自身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资源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以此使盲目投资不熟悉业务领域的情况实现有效避免, 进一步为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 层次分明推进多元化经营
从制造业这个广而大的行业领域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企业发展动向、目标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属于一项较为长远且需要从整体层面考虑的决策。因此, 层次分明推进多元化经营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即为低、中高与极高。大多数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成果的企业均遵循“从低层次→高层次”的过程。因此, 对于制造业来说, 也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 使自身企业渐渐融入多元化投资战略当中, 不急于求成, 不盲目推进, 这样制造企业便能够得到稳健发展。
(三) 加大管理人员培养及选拔力度
无论是何种企业, 均需要人才作为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保障。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战略之前, 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其中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及选拔力度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把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与多元化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并对企业用人机制及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以此使企业人才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在企业具备大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基础上, 便能够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提供有效依据。
(四) 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和各项业务有关的整套具有复杂特性的资源及能力, 是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一组集技术、技能、知识及文化为一体的融合体。对于制造业来说, 在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之前, 加强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显得极为重要, 这也是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的前提条件。当自身企业具备了相关技术、知识及管理能力, 便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进而在进入其他企业时,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企业的优势, 进一步为自身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另外, 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及企业资源的合理应用, 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 这样便能够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总之,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则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顺畅, 在两方面有效融合的情况下, 再充分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 便能够使企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认识到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 对我国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战略进行完善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例如:提高对多元化战略的认知、层次分明推进多元化经营、加大管理人员培养及选拔力度及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相信做好以上这些, 多元化投资战略将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瀛.大股东干预对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10) .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7
关键词: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防范
多元化投资即是企业在不同领域、行业或产业间开展投资业务, 或是企业在同一生产中投资生产不同的产品, 以扩大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企业开展多元化投资, 能够有效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升企业内部合作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 企业多元化投资分散了企业的有效资源, 容易导致资金短缺, 同时对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注重投资风险的防范, 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一、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风险
(一) 自然风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 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使得不同地域投资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 即便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地域对投资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地理位置对于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有利于新的投资部门的出现、发展以及扩张。同时, 交通便利的地理区位是各类物质与信息的集散地, 有利于将周围商品、信息以及能源进行集中并快速、便捷以及高效地传输出去。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能够确保企业产品的顺利生产, 反之, 企业生产过程中若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多元化投资中, 自然条件会为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带来一定风险,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多元化投资。
(二) 国家宏观政策风险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通常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而产生投资风险。国家对政策环境有着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政策环境对企业具有高度可变性。不同地区国家的政策偏斜程度和扶持力度以及对不同产业的优惠或制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活动, 同时国家对有关产业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税收和进出口政策同样会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生产活动。国家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和财务制度会受到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与体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加上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 使得企业的多元化投资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 投资法制风险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通常会面临着投资法制风险,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目前, 我国相关投资法律对投资主体及其地位、投资方式、投资范围、投资者的权益等企业投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同时国家出台的投资法律相应规定会对企业多元化投资方式、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范围蚕丝不可避免的影响。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若不熟悉和了解相关投资法律法规, 可能会由于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当、或超出法律法规允许的投资范围等因素而为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带来一定风险。
(四) 地区政策优惠风险
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前来当地投资, 制定各类招商引资政策, 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缺乏对投资环境的科学调研, 仅仅受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诱惑而前来投资。然而, 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区投资政策优惠可能超越了当地政府自身权限, 使得当地政府开出的政策优惠空头支票难以兑现, 从而为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带来一定风险, 直接影响着企业多元化投资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
(一) 投资总规模不当风险
企业在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通常面临着投资规模不当风险。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投资规模不当难以有效协调投资结构, 而企业的投资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规模。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若长期处于失调状态, 会导致企业长线越来越长, 短线越来越短, 当企业投入无法确保企业的整个投资活动通畅运行时, 企业必然会被迫增加投入, 在长线截不短、短线又不能长的情况下, 必然会导致企业多元化投资出现规模扩张。因此, 企业的投资不当会使得使得企业投资总量失衡, 引发企业的投资结构失调, 经过一段时间后, 企业投资结构失衡又会导致投资总量的进一步失衡, 长此以往, 会导致企业多元化投资陷入恶性循环。
(二) 投资规模过大风险
企业在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通常面临着投资规模过大风险。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若不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经济实力, 盲目扩大投资规模, 容易使企业形成高负债, 同时延长企业投资回收期, 使得企业的投资回收风险不断加大, 可能导致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 使得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活动由于资金问题的无法正常开展, 影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成效。
(三) 投资规模不足风险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投资规模不足也会给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带来一定风险。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规模过小, 会使得企业的投资缺乏竞争优势, 使得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受到限制, 同时先进设备、工艺以及技术难以运用于的企业生产中, 使得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生产集中度、技术设备水平以及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导致企业的生产工艺落, 使得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不利于的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投资规模不足会加大企业的入市风险。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在多元化投资过程中涉足新的产品领域或是生产新的产品, 会使得面临着资金运作、生产布置、人员培训以及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等新的市场开发问题, 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一旦过小, 可能会使得企业难以达到市场准入门槛,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入市场难度。
三、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防范有效途径
(一) 完善多元化投资环境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资环境。企业在新领域中开展投资时, 所面临的投资风险通常会比企业熟悉的主营业务领域面临的风险更高。对此,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以稳定且优势的主导业务为企业多元化投资的基本前提, 加深对企业新投资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不断完善新领域投资领域信息和相应的技术。企业在多元化投资投资过程中, 在进入新领域初期难以迅速站稳脚跟, 企业应当利用自身原主导产业获得的资金来为企业新投资领域提供支持和稳定的保障, 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避免由于多元化投资风险而受到致命打击的客观要求。此外,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扩大投资规模, 有效分担投资风险, 提升企业投资的成功率, 确保企业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 落实多元化投资管理和技术保障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落实多元化投资管理和技术保障, 确保企业新的投资领域具有资金、人才、资源、管理以及技术的必要保障, 确保企业新领域的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应当注重为新投资领域提供相应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同时,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过程中, 应当对宏观政策、相关投资法律法规以及投资地区的投资优惠政策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 沿着政府出台的各项投资政策和底线, 准确利用当地投资优惠政策, 减低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 确保企业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 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投资效益的提升以及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有意识地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落实企业投资过程中风险防范工作, 不断提升风险规范化管理意识, 同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责任和权力, 并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防范制度, 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来制约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行为, 防范企业投资风险, 确保企业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目前, 我国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既面临着自然风险、国家宏观政策风险、投资法制风险以及地区政策优惠风险等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风险, 同时又面临着投资总规模不当风险、投资总规模过大风险以及投资总规模不足风险等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因此, 企业在开展多元化投资时, 应当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资环境, 同时落实多元化投资管理和技术保障, 并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降低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 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开展,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欣.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J].投资与合作, 2013, (2) .
[2]王若文.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的风险分析和规避[J].财经界 (学术) , 2010, (5) .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8
水利部办公厅2016 年2 月23 日印发了《2016 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 (以下简称《要点》) , 提出2016年我国将启动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等。
《要点》指出, 2016年是全面加快“十三五”农村水利发展的开局之年, 要深化农村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要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实现工程良性运行为重点, 指导各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改革。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多元化投资模式 篇9
关键词:大学,多元化投资,借鉴
大学是培养人才和研究学问的地方, 办学经费是大学的发展命脉, 办学经费的筹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研究发达国家大学多元化投资状况, 了解其大学经费投资途径, 总结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对推动经济增长、优化我国大学投资结构、促进我国大学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大学经费紧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美国大学多元化投资状况分析
美国是大学投资多元化的代表, 在世界性大学财政危机的背景下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大学经费投入, 这离不开其多渠道的经费投资体制。
(1) 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大学拨款。
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和分担教育经费是美国地方分权政体决定的教育基本模式, 也是主要经费来源。联邦政府投入的经费一般占整个大学收入的13%左右, 州、地方政府财政资助为公立高校总收入的40%左右, 而仅仅为私立高校总收入的2%左右。
(2) 学生学费。
多年实践的结果表明, 美国大学虽然几乎免费, 但也没有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高收入的家庭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 学费过低或不收学费, 可能使部分学生不珍惜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从而导致大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对大学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学费引起高等院校特别是私立高等院校, 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学费数额因校、因地而异, 相差悬殊。从高等学校经费的来源看, 私立高校的学费收入占总经费的相当大的比例, 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公立学校的学费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其经费的重要来源。
(3) 捐赠收入。
在美国, 由于其完善的法律税收优惠制度和独特的慈善文化传统, 捐赠收入已经成为大学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目前这一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捐赠收入为公立学校总收入的2%左右, 对于私立学校来说, 捐赠收入的比重稍高于公立学校, 捐赠收入一直稳定在学校总收入的10%以上。
(4) 销售与服务收入。
销售与服务收入是通过运营附属企业及医院及开展教育活动等取得的经费收入。主要有:科研服务收入、校办企业收入、销售收入等。
2 英国大学多元化投资状况分析
在世界多国大学经费普遍紧缺的背景下, 英国的大学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 这与英国的大学投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英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为政府的拨款、学生的学费、“第三类”经费和民间捐赠。
2.1 政府拨款
英国由政府直接决定全国大学的投资水平, 而具体工作则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来开展。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大部分经费主要通过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方式来分配, 小部分经费通过特别经费的方式分配。其中教学经费的分配基本取决于大学的规模和所开设的科目, 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学经费的分配;科研经费由科研拨款委员会拨付, 科研经费的拨付直接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挂钩, 科研水平的质和量决定着经费拨付的多少。
2.2 学生学费
(1) 在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中, 每位英国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大学教育承担相应的学费, 不过由英国本土学生承担的学费却比外籍学生的学费要少很多。而且除学生学费外, 学生的生活费还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进行支付。 (2) 收取留学生的高额学费。英国一直是世界上外国留学生主要的接收国家之一。通过招收大量海外留学生, 一方面弥补了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 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留学生的学费自由支配。目前, 英国在校大学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 这些学生每年能给英国政府带来约15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2.3“第三类”经费
“第三类”经费是指学校通过与政府、工商界和社会其他团体合作, 直接为社会服务而获得的经费。多年来, 英国政府一直鼓励高校争取该类经费, 即大学应该提高自身能力, 并能为政府、工商界和社会其他团体服务。目前, “第三类”经费的种类正在日益多元化, 经费来源有: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大学与政府部门开展的科研合作项目等。在英国政府鼓励和大力支持下, “第三类”已经成为除政府拨款以外的重要的投资渠道。
2.4 民间捐赠
为了解决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各种问题, 英国政府鼓励大学自谋出路, 在政府拨款以外拓展新的渠道, 筹集办学资金。近几年, 英国社会各界给大学的捐赠呈现上升趋势, 捐赠主要是通过交换式的形式来实现 (即捐赠者以获取大学的某些科学研究成果或共享大学某项知识产权为先决条件) 。
3 澳大利亚大学投资状况分析
澳大利亚大学投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经费来源由国家财政经费提供 (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 , 同时还通过收取学费 (包括本土学生和外籍学生) 、科研商业化 (包括专利转让收入和校办企业收入) 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对其投资的渠道进行研究, 对我国大学投资体系的优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1 财政拨款
澳大利亚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来承担。联邦政府拨款主要通过澳洲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大学教育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司来进行, 联邦政府的拨款占大学投资总经费的50%左右。而州政府则只负责对州内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拨款, 主要采取财政拨款、助学金制度和对科研立项等形式进行资助。近年来, 州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科研投入逐年增加, 从上世纪90年代的1.5%已经上升到2009年的5.7%。
3.2 学费收入
上世纪80年代,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然而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经济遭遇衰退, 联邦政府财政经济紧张, 难以维持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此, 联邦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 引入“使用者付费”原则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 (HECS) , 提出了高等教育经费渠道要多元化, 对国内学生和外籍生收取学费。
根据国家政策, 从1989年开始, 学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对于国内学生和外籍学生每年收取2500至5000澳元不等的学费, 如果学生能够全额付款或缴纳1/5的学费, 他们将享有一定比例的折扣;若学生不交或没有能力全部交清, 学生可以向政府申请助学贷款, 在学生毕业工作后收入达到还贷标准时, 则由税务部门直接从其收入中进行扣除。
3.3 科研商业化收入
目前, 澳大利亚大学科研商业化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来源:一是专利技术的转让, 即高校专门成立一个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的行政部门。该部门对内负责科研拨款、知识产权申报、合同的审核等工作;对外代表学校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研究开发项目, 并负责对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商业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监督。二是校办企业,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知识技术方面的优势, 把学校的科技知识成果运用到其产品和服务中, 为消费者提供成熟的产品或服务, 实施产业化。
3.4 捐赠
为了鼓励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并支持教育,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捐赠者方面对捐赠实行免税, 使捐赠者能够名利双收;在学校方面, 将募集到的捐赠收入作为校长业绩和大学排名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 澳大利亚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捐赠, 并积极开展募捐活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澳大利亚各大学从校友、工商界、基金组织、学术团体和社会机构中接受到的捐赠数额一直呈上升趋势, 到目前捐赠收入已达到大学总收入的5%, 捐赠成为了澳大利亚大学经费收入的又一主要来源。悉尼大学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开捐赠, 捐赠对其产生影响是巨大的。目前, 悉尼大学的三个学院 (技术学院、工程学院、医药学院) 就是接受大笔捐赠的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4 美英澳大学多元化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经济和人才经济的世纪, 经济基础知识化、国力对比科技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美英澳发达国家大学投资体制的特点可以看出, 大学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和大学自主融资的加强是大学投资体制的总体趋势。美英澳的经验, 对我解决我国大学经费紧张问题不无启示。
4.1 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发挥主渠道作用
近年来,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大学投资总经费的50%左右, 但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不到1%,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2%, 甚至落后与发展中国家的4%,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了。作为大学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作为大学经费的投入主体, 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大学投资主渠道的作用, 在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 还应通过立法等制度化的形式来保证在政府财政支出中, 教育支出应优先得到保障。
4.2 投资结构上实现区域公平和城乡公平
财政预算不应只着眼于“烫平”经济周期, 而是致力于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内在延伸, 要在多年的动态调整中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1)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应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丰富教育资助模式, 补助方式如:学费补助、收入补助、定向补助。另外, 要关注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公平, 结合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建立贫困地区教育投资研究机构, 跟踪调查即时反馈, 尽快推动中西部教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2) 城乡均衡发展。目前, 我国各省教育经费差距比较悬殊, 因此国家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全国性的教育经费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通过建立省际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财政支援机制, 来鼓励和引导富裕省份的向贫困省份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乡村及贫困地区发展教育。这种省份之间、城乡之间的横向转移制度, 一般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多种形式, 使一些乡村和贫困地区能够得到帮助, 这种方式通常比中央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力度要更大、更有效。
4.3 合理提高学费、完善配套的资助体系
我国要想使大学教育得到稳定的大发展, 就必须以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作为制定合理大学教育收费的主要标准。在提高收费的同时, 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4.4 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大学自我发展能力
在大学经费增长的压力和现有投资水平背景下, 在稳定政府和学生及家庭两个投资主体的情况下, 还必须努力寻找第三第四个投资增长点, 尽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依据国外大学经验, 国内高校可以通过发展校内企业、民办教育、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高大学投资。高校的校办产业尽管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校办产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的。校办产业必须及时调整市场, 理顺好产权关系, 搞好转制, 提高效益。实现产、学、研结合, 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专利技术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
4.5 通过各种途径, 增加社会捐赠收入
我们可以借鉴美英澳国大学的先进经验, 通过各种途径, 增加社会捐赠收。一是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 使募捐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设立多样的捐赠形式, 拓展社会捐赠的途径, 三是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培养在校生对学校的感情, 四是培养大额的捐赠者并与之保持长期的联系, 五是改变陈旧的财富观念, 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六是改进激励机制, 加强私人财产保护,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洪柳.美英德日高等教育筹资途径的比较和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 .
[2]骆光林.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生招收的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6) .
[3]周倩.英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6) .
[4]康玉珠, 熊筱燕.美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多元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 200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