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组合型模式

2024-06-08

多元组合型模式(精选11篇)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1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日趋融合的时代, 社会需求的人才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都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并备受青睐。因此, 培养大量跨学科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顺应时代要求, 我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也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现已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和独立学院共同形成的多元化学士学位授予格局。其中,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正是我国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

一、我国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政策背景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 离不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法规的支撑。每一个发展阶段, 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政策背景。我国高校的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是伴随着学分制的试行而产生的, 彼此具有相似的发展轨迹。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

1.探索阶段 (1978—1985) 。

1978年3月18日, 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为我国科教工作迎来了春天。同年4月22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等重要意见, 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年6月, 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学会议, 会议明确指出:“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我国新时期学分制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

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双学位”一词。明确指出:“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从而为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

在这样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 部分重点高校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 开始在部分学科探索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如:武汉大学于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度;清华大学从1983年开始试行双学位制, 1985年全面展开;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于同期开始试行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 (李莉, 2009) 。这一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恢复和调整时期, 教育资源有限,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只在少数高校试行, 而且只限于部分学科和专业范围之内。

2.推广阶段 (1986—1993) 。

经过8年的探索,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逐渐成熟, 进而推广。1986年7月底, 原国家教委有关司局在哈尔滨召开部分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工作座谈会, 会后印发《部分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工作座谈会纪要》, 明确指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选课制, 提高组织教学艺术, 为学生选课创造条件;试行主辅修制, 扬学分制灵性之长, 并纳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健康轨道……。”[1] 因此, 自1986年以来, 学分制、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不再是个别高校的稀罕事物, 而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较之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 我国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3.创新发展阶段 (1994—1999) 。

1994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 (教高[ 1994]10号) , 充分肯定了学分制改革和试点的成效, 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合理调整布局, 提高办学效益……。”1995年7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 1995]43号) , 对校际交流和联合办学做了进一步详细说明, 提供了操作依据。

1998年,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同年8月29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进一步将联合办学列入教育法规。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 部分高校开始联合办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例如:1994年武汉地区五所部属高校 (即原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 通过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开展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联合办学。5所高校各选出4个优势专业开办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本科教育, 涉及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法学等学科 (许晓东, 2008) 。同年, 上海西南片7所高校也开展了辅修及双学位联合办学[2]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 国内校际间联合办学已成为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4.普及发展及国际化阶段 (2000—现在) 。

2002年3月29日,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对国际联合办学的学分认定和证书颁发做出了相应规定。在此《办法》的指导下, 校际间联合办学由国内向国际化发展。如:武汉大学开始尝试与法国高校联合培养双学位人才;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与英国顿卡斯特学院、加拿大北美文理学院、俄罗斯海参崴经济管理学院等多所外国高校开展的中外联合办学。

2005年2月4日,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说明。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 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2007年2月17日,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7) 2号]指出:“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 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 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进入21世纪之后, 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相继开展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 而且由单个学校办学向国内校际之间联合办学和国际校际之间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发展。

二、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

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 大体归纳为二种模式。

1.单独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不同于高校原有的任何一种专业, 而是根据行业和人才市场的特殊需求, 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 通过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而组建的特殊专业。其方法:在主修专业不改变的前提下, 重新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学习班, 并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求, 即可获得辅修专业∕双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迎合了行业或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毕业生的就业率高, 但教育成本相对较高。

2.依托现有专业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 选择学校现有的另外一个专业 (或者是其它高校的现有专业) 作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学习。如果修读双学位, 一般要求跨学科门类选择另一专业。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辅修或双学位专业的教学计划, 达到相应要求 (主要以学分作为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达到相应要求) , 学生即可获得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或双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比较成熟, 师资力量较强, 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目前, 国内高校的绝大多数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属于这种模式。

三、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模式

1.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一所高校依靠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 选择一些办学时间长、学科建设基础扎实、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特色专业, 为本校学生提供优质的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资源。这种模式的资源提供者是学校, 资源使用者是本校学生, 具有封闭性特点。目前, 我国的多数综合性院校均利用自身文理兼容的多学科优势, 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一方面, 提高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 保证了辅修及双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

2.国内区域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模式。

自1994年以来, 国内部分高校开始了联合办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随着联合办学的逐渐深入, 校际间的资源共享范围日趋扩大, 课程资源实现了由指定课程向任选课程, 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 由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的逐渐开放。在此基础上,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同样实现了资源共享。这种模式具有地域性和开放性特征, 能为区域高校的资源共享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我国“武汉地区高校联合办学”和“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都是成功的范例。

3.国际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快, 我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共享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模式, 已逐渐由主修专业 (第一学位) 向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演变。武汉大学中法双学位班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2002年, 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手与法国的拉罗尔大学等举办了“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和“中法法律双学位班”, 实现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不同国家的教育环境下享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熏陶,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提高外语水平, 在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等方面有更前卫的接触。因此, 这类双学位人才在国外金融、企业管理和国内涉外法律业界都极受欢迎, 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四、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办学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办学目的、管理机制的偏差、缺失和不到位,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具体开展过程中, 有诸多问题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

1.法规制度的缺失。

自1978年以来, 虽然我国的多部政策法规和重要会议文件中相继提及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 (前文已述及) , 为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赋予了政策背景和宏观指导。然而, 这些文件中针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内容是宏观的、含蓄的、隐形的。截至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法规文件。由于指导政策的缺失, 致使我国的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处于无序状态。各个高校在探索和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办学, 专业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证书颁发等都由学校自行规定, 其随意性和盲目性日趋凸显。从表面上看, 这是国家权力下放、高校发挥自主办学职责的表现, 其实质是部分高校在无序状态下钻了法规制度缺失的空子, 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收取大量学生学费, 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办学目的出现偏差。

1999年后, 随着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庞大的办学规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 办学资金成了困扰多数地方院校的一大难题。面对资金窘迫的状况, 由于法规制度的缺失,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便成为有些院校积累资金的渠道。有些二级学院 (系) 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水平和学生就业前景的情况下, 盲目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有些二级学院 (系) 对学生的宣传存在误导行为, 甚至将双学位本科教育和第二学士学位混为一谈, 其目的是调动更多的学生盲目地参与学习, 为学院缴纳更多的学费。

3.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办学目的出现偏差之后, 很多高校轻视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表面上看, 多数高校也制定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修读办法”、“辅修专业培养计划”、“双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但是, 一方面, 这些规定对学生的要求相当宽松, 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 有些课程 (特别是实践实习课程)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 甚至应付了事。管理者和授课教师从思想到行为, 都没有将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和主修专业放在同一层面上, 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力量, 必须解决上述问题。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定颁布《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实施细则》, 对专业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证书颁发等做出严格规定, 规范高校办学行为。第二, 高校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 明确办学目的, 合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 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三, 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规范教师教学, 加强学生管理, 严把教学质量关。通过教育评估等手段, 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并责令相关高校定期整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学位的本质是学术水平的象征。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是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经历了探索、推广、创新和国际化四个阶段。其专业建设有单独组建专业和依托现有专业两种模式, 资源共享有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国内区域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和国际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三种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规制度的缺失、办学目的出现偏差和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88)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

[2]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服务网.http://swun i.shnet.edu.cn/wsuni/.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2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张席洲魏文术

内容摘要:物流营销,是指物流服务外部供应者为了有效满足物流需求而系统地提供服务概念、价值、价格、沟通的行为组合。根据目前我国的物流供求现状和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本文引入以

4cs为战略导向,以4为策略实施中心层面的物流营销组合模式,以期更好地指导物流营销的实践。

关键词:物流营销客户策略组合科学、合理的物流活动是物流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预示着企业把握着巨大的战略潜力。物流活动离不开营销策略的正确运用,只有把物流与营销结合成一个共同的竞争战略,物流系统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物流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组成部分,是传统的市场营销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物流营销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市场需求链的最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的使命是围绕市场需求,计划最可能的供应路径,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服务空间流动和时间延伸的需要。

物流营销的意义

提高营销能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物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客户的需求,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物流营销可以很有效地为物流企业收集客户需求、市场信息、产品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使物流企业有的放矢,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

集中优势减少风险

现代物流领域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等投入较大,加上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投资有巨大风险。物流营销可以集中资源优势,使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新产品等,以增加竞争力。

降低运行成本

物流营销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其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由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变成了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从交易过程看,物流营销有助于减少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相关交易费用。同时,物流营销可以减少库存。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的运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需求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另外,由于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使得物流业务外包的费用比单个企业自身经营的费用要低,其中的差值就是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也是其客户服务利润的来源。

提高物流能力

物流营销可以更好地处理信息,更好地分析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用营销知识分析物流市场情况,有利于物流企业进行内部管理、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物流灵敏性。这样,物流企业可以及时、优质地配送货物。所以,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优质的客户服务体系、准时化、小批量的配送系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形象

物流营销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物流提供者与客户是战略伙伴关系。他们为客户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客户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物流企业通过“量体定做”式的设计,制订出以客户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客户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物流营销活动的原则

规模原则。物流企业产生效益取决于它的规模,所以进行营销时,首先要确定某个客户或某几个客户的物流需求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即需求容量,然后再去为其设计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合作原则。现代物流的特点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物流企业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拥有完成物流业的所有功能。物流企业只有做好自身的核心物流业务,外包出其他业务,才能取得更大的物流服务效益。

回报原则。物流企业营销活动是要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其真正价值在于能为自身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物流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和物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

物流营销的策略组合物流企业输出的产品是物流服务,这种无形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也是销售的过程,没有明显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工作界限。服务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更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它的质量水准同顾客的感受价值有很大关系,所以物流市场的差异化程度也比较大。物流营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类型和变化趋势,分析满足需求的成本,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探讨服务的便利性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目标客户企业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才能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物流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物流企业拥有的资源,发挥其战略联盟或网络中各自服务的特色优势,才能从客户的角度综合考虑,适应企业物流管理的需求。

所以,物流营销的整体策划应该以物流资源系统优化和整合为基础,注重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适应并能主动引导客户需求,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根据目前我国的物流供求现状和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引入以4cs为战略导向,以4为策略实施中心层面的物流营销组合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物流营销的实践,这种模式体现在物流企业的以下几个策略方面:

市场开发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的核心在于瞄准消费者需求,改进自己的产品——物流服务。

首先,物流企业要了解、研究、分析客户的现状、行为和需求,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物流服务或过多地把资金、精力放在物流设施的建设上,应争取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发物流市场。

其次,对客户进行评估,主要是基于其与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力和资源结构是否契合以及它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客户外包物流服务的动机及所需要的优先利益,展示物流资源系统的核心能力,赢得客户的信任。

再次,为重要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除了基础服务的特殊设计外,还可以为客户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交易结构,甚至为支持顶级客户而进行专有性的投资,实现客户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现出客户服务的渗透性和客户关系的忠诚性。

最后,物流企业向生产商提供服务要有所超越,尽可能深入触及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经营过程,这样容易形成稳定的物流需求依赖和转换供应商成本的提高,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形成营销优势并保证企业客户份额的稳定性、积累性和发展性。

成本领先策略

成本领先策略则要求考虑客户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面向未来合作的价格体系。

降低成本是一般企业物流决策的重点。物流服务交易的实现依赖于物流服务价格与客户的支付意愿。首先,物流企业要了解物流需求主体为满足物流需要而愿意付出的成本后再为其服务定价。此外,应该考虑到物流业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共享性,即物流企业的利润是客户效益中的一部分。只有客户从外包的物流业中获取效益,才能促进物流的需求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物流企业的努力才有落实的意义;而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会促进客户效益的提高。其次,物流企业应该从专业的视角替客户做成本分析,表达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意愿和能力,提出降低成本或提供更为高效和专业化服务的措施,提升客户对自身企业物流的满意度。而价格水平的制定应该考虑企业成本的动态发展和规模效应,立足长远,坚定服务质量高于价格重要性的理念,采用客户合作分级评估基础上的弹性价格体系。这样,一方面提升客户感受价值,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表现在:

物流成本的对比核算多数企业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仍将运作成本作为首要考虑的指标。物流企业在执行合同约定的具体业务服务条款时,应向客户提供物流作业成本的核算标准及统计分析数据,尤其是物流服务的成本明细,同历史数据及相应的作业量对比分析采用专业物流后的成本节约额度,并根据成本的对比结果提出改进作业程序、降低作业成本的策略和建议,这将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是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是一致的。

强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物流管理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也应从系统的高度着眼,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运作规范化转变,体现在科学的决策程序、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完善的物流质量衡量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战略与企业资源匹配,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和评估企业内部资源,及时调整策略转移或利用风险,降低运作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质量。企业应该建立业务流程、运作程序、操作指引三级质量文件,将组织架构和岗位的设置与之相呼应,提高人员效率,保证服务的可靠性、连续性、一致性和服务承诺的匹配。

业务综合策略

业务综合策略的核心在于以增进客户便利性为出发点,促进物流服务的稳步提升。

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合作顺畅有一个过程,要始终从客户便利的角度出发,改善薄弱环节,促进外部物流资源系统的合作,使对客户的服务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时,除了将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展示给客户外,还要找出客户要求的差距和弥补的方法。

信息沟通与互动策略

信息沟通与互动策略要求提高和客户的信息沟通水平,同时拓展市场开发渠道建设。

以上的策略组合实施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信息沟通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动态执行实现与客户之间高度互动协作等方式,将物流企业的服务与客户的物流需求和利益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使物流企业的运作与客户的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同时,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沟通策略的实施过程,重新对市场开发中其他战略联盟企业的作用进行评估和自身定位,并且通过合作中展现的优势和新特点拓展新的物流业务和市场,迎合一般企业物流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传统仓储、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变需要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大力提升,通过互联网、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在线交易、资源配置以及物流业务的网上即时跟踪和查询等,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并制定快速反应的应急预案,提高物流企业与客户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

物流企业要做好营销工作,除了要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外,还要做好营销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创造优势的并不是营销策略本身,而是运用营销策略的管理过程。因此,需要对整个营销活动进行监督、协调和控制。这是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同时,企业应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协调上下关系,建立健全反馈系统,从而保证营销策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袁炎清,范爱理.物流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汪波,王咏源.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综合运输,2005(3)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3

关键词:多元组合式;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

一、现状分析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制转为大众制后,大学的门槛降低,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生生源不断下降,而企业招工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出现了焊工也要大学本科的怪现象。通过几年来高职院校入学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到在学习态度方面,由于在初高中时就没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确实学不好大学课程。实际的表现是,学生不能自觉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发现课程的内在联系。而现在大部分院校针对高职生的实际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无法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研究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实践证明,采用多元组合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将多元组合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改革道路

1.教学目标的多元组合

高职生的培养与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诉求相对应的前提下,办公自动化这一基本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信息化历程促使“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新的里程碑——对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科学教授,开拓教授计算机课程新的发展道路——“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

2.教学内容的多元组合

以往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围绕计算机基础概述,认识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PT这几部分展开,而现在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一个员工的办公要求,提高在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被提上日程。为此,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扩充,除了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基础,增加了多媒体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三个部分,并给出相应的补充课程。

3.教学手段的多元组合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和完善包括教学课件、电子化讲义、案例库、教学网站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系保证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施。

但是这些绝不是体现在某种应用的简单堆积。我校将其以“教学课本—辅导教学光盘—互联网教育平台—技术平台”四位一体的体例显现。将各类讲授本领构成一个有机的团体,为展开多元化的教与学的关键部分给予有力的支持。

4.教学方式的多元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引导探究为主的五大类常用的教学方法,力图将讲授过程与课题实践密切结合,将讲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应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相联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摸索在新形势下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知识,还能联系实际掌握使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联系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模块,灵活地将各种模式融入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高职生知识储备不足,自学能力差,对于新的东西理解的比较慢,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上略低于理科生。考虑到这样的差异,并且研究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把课堂的知识接受了,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目标要订的高些,不仅让他们把课堂知识消化,还要引导他们结合其他知识点任意发挥创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达到既照顾了差的学生学习了课堂知识,还可让学习能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慢慢地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主要是一些概念和原理,我们将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应用在这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只需给他们设定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例如,电子计算机及其发展这一节,给学生设定这样的问题:“电灯的发明者是谁,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一般都能回答出前者,答不出后者,这样就可以引出计算机的发展在整个历史中还是很“年轻的”,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不过70年。

(3)案例教学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好奇,让学生自己搜素和组织相关素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实例。例如,在学习用Word来制作网页时,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网页拿出来展示,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准备素材,布局页面,局部设计详细到讨论涉及的每一个参数设置,充分地将Word的设置格式、应用对象等知识要点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达到对知识点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再单调。这种案例教学方法由于采用具体的例子,真实贴近实际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其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的集全体之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将企划拿来,让学生了解办公软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是怎么使用的。我们将企划设定为一个任务,学生利用给定的资源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例如,讲解PPT相关知识的时候,正准备学校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可以将这个比赛带到课堂中来,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主题展开案例,先给出素材,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拿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制作方案,然后再把完整的案例方案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分析探讨。任务驱动法给予学生互相合作、积极介入、发现新兴趣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思考、探究的状态。我们将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广泛使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摒弃枯燥,迎来活跃,摒弃“被动教”,迎来“主动学”,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氛围。

三、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价

这几年,我校一直致力于对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改革使学生能够增强主体意识,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并且学会积累学习经验,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能够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更全面、更高的认识。通过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很多益处,由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是一名合格的高职生,学会技术的同时学会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高职院校打造出品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许萍.行为引导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胡钦太,杜炫杰,葉惠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05):75-78.

[3]李志亮,林宏康,罗芳.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71-73.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4

1.1 试验对象

母本均为“三元杂交技术研究”项目所产后代的能繁母牛;公牛杂种及种用特征明显,平均年龄4.5岁,健康无病。(西×黄)父本×(黑×黄×牦)母本的杂交后代30头;娟姗牛冻精×(西×黄×牦)母本的杂交后代18头。在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和玛萨村、瓦切5村饲养。测试结果与同群同年龄纯繁牦牛进行比较。

1.2 测定内容

主要测定体温、脉搏、呼吸、瘤胃蠕动,并观察放牧、反刍等行为。

1.3 测定方法

将各组合后代及对照组牦牛编号,分别在1月龄、3月龄、半岁、1岁和2岁各年龄段于每测定日早晚用跑表、听诊器测定脉搏、呼吸、瘤胃蠕动;用体温表插入肛门测定体温。连续测定3 d。

2 繁殖性能观察

各组合在繁殖季节能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但受胎率、产犊率和繁殖成活率与三元杂交组合相比均较低。见表1。

由表1可见,多元杂交组合的繁殖成活率与三元杂交的成活率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了10%左右,尤其是冻精配种的成活率只有18.57%。

3 后代适应性观察测定

3.1 主要生理指标的比较

各组合后代和对照组牦牛的体温、脉搏、呼吸、瘤胃蠕动的测定数据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西×黄)父本×(黑×黄×牦)母本和娟姗冻×(西×黄×牦)母本杂交组合与同年龄段牦牛相比较,其呼吸、体温、脉搏略高,而娟姗冻×(西×黄×牦)母本组合又高于(西×黄)父本×(黑×黄×牦)母本组合,各项指标都在正常值范围内,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

3.2 行为观察

3.2.1 放牧行为

各组合1~2岁犊牛能与牛群同牧饲养,能自由采食饱天然草地的牧草。放牧采食行为与牦牛区别不大,能随四季水草情况的变化而决定采食行为,采食的方法多采用嘴啃式。在冬季草场被雪封盖的情况下,能同牦牛一样踏开积雪觅食,但不如牦牛的寻觅能力强。

3.2.2 反刍行为

各组合反刍活动高峰同牦牛一样,在放牧至入夜前、入夜后随反刍周期不断缩短,反刍活动逐渐减弱。

3.3 抗病力观察

多元杂交组合犊牛较牦犊牛发病多,主要是下痢和感冒,治疗康复慢,个别治愈后生长发育缓慢,死亡较少。因此,饲养管理较牦牛要精细。

4 小结

4.1 多元杂交后代含牦牛血缘已经很少,仅有1/4。虽然主要生理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放牧行为等正常,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生存环境,但在繁殖成活率及抗病力等方面已经较三元杂交和纯繁牦牛大幅度下降。

4.2 牦牛业是高寒牧区的支柱产业,三元杂交改良牛的生长发育快,投入生产时间早,产奶量高,当前的改良面还很窄,三元杂交技术成熟,所以应大力开展三元杂交改良技术。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5

组合“同居”养老有哪些方式?如何让有需求的空巢老人能够更便捷地加入这种新模式,切实解决养老难题?

生活前沿

组合“同居”,方式多样

记者了解到,空巢老人组合“同居”养老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各有特点与要求。

方式一: 亲家四人组成新“家庭”

李华涛和吴月芳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一天,正在上班的李华涛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华涛,我妈刚打来电话,说我爸上厕所摔了一跤……”放下电话,李华涛向领导请了假,开车直奔200公里外的岳父母家……岳父严重摔伤,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后出院,李华涛的母亲老胃病又犯了,不得不送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两家人这么一折腾,让李华涛和吴月芳身心疲惫不说,还耽误了工作。

这次岳父和母亲生病住院,使李华涛意识到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双方老人都年过古稀,身边需要人照顾,居家养老显然行不通。住养老院虽然舒适,但费用高,也缺少家的温暖。最后,李华涛和吴月芳征求四位老人的意见后,决定让他们组合“同居”养老。李华涛在郊区长租了一家农家小院,并对三间房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东西两间分别给父母和岳父母做卧室,中间一间做厨房和客厅。为了让四位老人夏天有一个乘凉的地方,李华涛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凉亭,四周栽种了几颗葡萄,绿色藤蔓爬上凉棚,围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小屋。

四位老人住到一起后,每天早上老姐妹俩一起在厨房做早餐,老哥俩一起到院子里锻炼身体。上午,老姐妹在屋子里唠家常、听戏或者看电视,老哥俩则在院子的小菜园种菜、养花。生活中,四位老人相互关怀、照顾,无论谁有个头疼感冒,其他三位老人都端水送药。节假日,李华涛和吴月芳不再像从前那样风尘仆仆地去看望不在同城的父母和岳父母,而是在乡间小院陪四位老人吃饭,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或者组织四位老人一块去县郊游玩。老人们感慨:亲家住在一起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再也不感到孤独和冷清了。心情好了,疾病自然也就少了。

点评:亲家组合“同居”养老,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最适宜的一种养老选择,有子女亲情为纽带,关系会更融洽,矛盾也容易化解。

方式二:知青结伴过“老年集体户”生活

2016年春节刚过,卢志军就带着老伴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住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一同下乡的知青。他们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生活倒也自由自在。

1968年,下乡知青卢志军跟十几个同学组成农村集体户,直到1971年初才回城。同窗3年,下乡3年,集体户里的知青都像家人一样亲。因为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这批知青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没有断往来。退休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家属开始频繁地聚会。在三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老同学孙玉藤说:“我们反正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不如干脆住一起,成立和谐家庭,想玩下楼就能玩,想喝点小酒上楼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可以一起帮忙照顾。”

孙玉藤的提议当场得到大伙赞同。卢志军说:“我们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留在吉林的也都单过,对父母不太顾得上。同学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挺不错。”常聚会的12人先后报名成为“和谐家庭”成员,后来觉得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改成了“老年集体户”。

经济条件较宽裕的赵学甫先是把他在北海刚买的一栋三层小楼提供给大家过集体生活,后来又把老家吉林的一座四层小楼“贡献”出来作为“老年集体户”的大本营。于是,老知青们从松散的聚会变成了“同居”。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小分歧,他们轮流做饭,伙食费AA制,不做饭的就洗碗、抹桌子、拖地,每天做什么菜式也是民主商量。为了消除子女们最担心的健康意外问题,老知青们约定“集体户”人数不能少于4个,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顾,重病送医院。

点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组合“同居”养老,彼此知根知底,房子可以由家庭条件好的人提供,也可以大家出钱合租。

方式三:免房租水电费邀年轻人同住

陈时发的三个儿女,两个在邵阳工作,只有小女儿在长沙工作。1992年退休后,陈时发在长沙黄泥街开了四年书店,后来在家和老伴一起帮女儿带孩子。外孙女长大后在外上学,陈时发的老伴也在2013年过世了,1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就剩下他孤单一人。为此,他决定登报招租,邀年轻人同住,免房租、水电费,只要求租客晚上陪他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同时碰上自己患病什么的,也好有个及时的照应,比如帮助打电话通知他儿女或送医院抢救等。

第一个免费租客红云在陈家一住就是两年,每天下班后都会陪陈时发聊天,直到结婚成家才搬走。搬出陈家,红云偶尔还会来看看老人或打电话问候他一下,叮嘱有困难可以找她。红云说,陈时发和蔼可亲,待她像亲孙女一样,有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给她一份。第二个租客小彭与陈时发一样喜欢看书看报,两人分别订有不同的报纸,互相交流着看。小彭走后,陈时发时常会想起他。现在的租客小刘是一名湖北籍理发师,老人对这个小伙子印象不错:性格脾气好,待人诚实有礼貌,经常帮忙做家务、搞卫生,还给他买些好吃的。

“除了看电视,就是一张报纸,陈时发一个人独居确实很孤单。”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老人时的场景,小刘眼睛有些湿润了。在小刘看来,陈时发晚年衣食无忧,但精神空虛寂寞。记得去中秋夜他被陈时发请去附近的餐馆吃饭,一老一少举杯对饮,一起团圆。小刘给陈时发买了月饼,还给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正好借这个机会好好陪他说说话。

nlc202309081253

点评:老少组合“同居”养老,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无人照料的难题,也解决了年轻人的租房问题。

记者访谈

组合养老,喜忧参半

对于组合“同居”养老这一新模式,社会各界人士认为其中喜忧参半,大家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支持方:现实需要,新的探索

梅 岚(空巢老人):我们这个村民小组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村里又没有养老院可入住,生活十分艰难。于是我提议,让那些八九十岁、身体不好的老人住到我家去。我家有一栋两层小楼,厨房也宽敞,我们几个年纪轻一点的老人负责种菜、做饭,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帮忙看家、择菜,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谁有个三病两痛,也能及时发现,相互照顾,及时通知就医。这种组合“同居”养老模式,是我们的现实需要。

王向荣(乡镇干部):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寂寞。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与老人、或者老人与年轻人组合居住在一起,不需要聘请专门的养老服务员,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救护。这既省去了住养老院的昂贵开支,又能让老人消除孤独寂寞,在当前我国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新的探索。

反方: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

贺满珍(法律工作者):组合“同居”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上问题很多。比如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的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同居”?再比如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老人们往往力不从心,依然需要子女、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帮助。还有“同居”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没有亲情纽带和法律约束,容易引发纠纷。

陈 慧(社区工作者):多数组合“同居”养老是自发式的,没有在任何地方登记备案,他们既没有政府的引导,也缺少行业协会的监管,这样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比如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子女情况等,所属村、社区和乡镇、街道办都可能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与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老人不安心,子女也不放心。

中间派:无奈的选择,顺其自然

周云鹏(大学教授):探讨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对现实中的老年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养老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老年人都有选择养老模式的自由。空巢老人组合“同居”养老,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几代具有血缘关系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已不太可能,人人都住养老院似乎也不现实。

郭 丹(社会学专家):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既然组合“同居”模式能够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题,那就有它的合理性与存在的必要。我们既不能对此横加干涉阻止,也不要任意地鼓吹夸大它的功能与作用,而是应该顺其自然。

专家声音

监管完善,良性发展

专家认为,对于组合“同居”养老这一具有现实意义但还不够完善的新模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监管,帮助完善,使其良性发展。

其一:建立服务平台,多渠道牵线搭桥

目前的组合“同居”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由组合,没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难免存在诸多缺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为有意愿加入这种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服务。可以民政、街道等政府部门网站以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民间组织为平台,也可专门建立由政府出资、第三方监管、社会力量共建的养老社交公益网站,包括手机客户端APP等,让老年人在安全、健康的资讯环境下,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组合。要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管理,划分责任和义务,派出志愿者经常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饭,让组合“同居”养老更加科学化。同时,对采用这一养老模式的空巢老人的年龄、身体、收入以及子女情况进行摸底登记,做好安全防范保障措施,对他们的需求与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

其二:观念上进行引导,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组合“同居”养老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流行。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组合“同居”,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在住房紧张、房租贵的情况下,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现在,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同居”,大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同居形式。我国的空巢老人虽然也有这种需求,但往往囿于世俗观念而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大力宣传引导,为其良性发展营造好的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等相关制度法规,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津贴等基本保障,将组合“同居”养老的设施配备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社区改造规划中,与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效配合,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陪伴娱乐、活动聚会、健康讲座等专业的上门服务。

其三:政策资金扶持,整合养老资源

一方面,要给予组合“同居”养老模式政策与资金上的帮扶,在土地占用、场地建筑、工商运营、吸纳投资、社会捐赠等方面实现税费减免。或通过财政划拨一定的专项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组织对组合“同居”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村(社区)为单位创新性地整合需求与养老资源,为组合“同居”养老提供便利。要优化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儿所、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资源功能(如“多代屋”),兼顾老人和儿童,统筹满足多种家庭的需要。比如德国“多代屋”模式中,政府每年给予运行资金,但特别限制只允许一半预算花费在薪水上,以鼓勵志愿者的使用。同时,要鼓励民间为组合“同居”养老模式筹集更多的运行经费,如村(社区)集体经济、慈善捐赠、便民经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等等。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6

关键词:教材,高职,“多元整合型一体化”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 从直观和表面上看, 人们常常笼统地视教材为“教学材料”, 从微观和抽象上看, 人们又往往视教材为“知识技能体系”, 亦即将学科知识结构与教材简单地等同起来, 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 “课程内容即教材”。以教材为媒介构成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构成这种完整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并拥有决定性作用。编选理想的教材, 在教学上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成果显著。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是最新课程理念设计, 其教材建设反映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着眼于“工学结合型”和“双证沟通”的要求, 全面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背景下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等应用性职业人才”;二是新时期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三是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职场既需要“职业认知”, 也需要“职业技能”和“行为自律”的人才需求现实, 重构并优化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三重本位”、以“健全职业人格”为最高整合框架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力”教材赋型机制;四是着眼于新时期伴随新技术革命而来愈演愈烈的行业内与行业间跨专业的人才流动现实;五是进一步摆正“高等职业个体发生机制”与“高等职业成体活动机制”及发生心理学规律与教育心理学规律, 探索“创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教材建设现状与建设意义

“十一五”期间,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取得很大成就, 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 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 配套资源开发不足;教材建设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高职教材脱节、断层和重复等,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等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内容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内容要“着眼企业发展, 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突出‘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培养”,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 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岗位为依托, 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 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的体系, 全面展开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学、训练与考核, 着力体现“教、学、做、评”合一的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突出高职高专“健全职业人格”培养方向。

通过“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载体, 能够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专业与专业岗位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主要解决教学问题

一是探索新型教材建设模式;二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三是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四是克服“学科导向课程”重“知识结构”而轻其“业务结构”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重“业务结构”而轻其“知识结构”的弊端, 体现“健全职业人格”———“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四、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的途径

(一)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要反映当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观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博采多种课程模式之长而避其所短, 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深度完全符合高职高专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材的结构完全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教师容易教, 学生容易学, 特别是实训方面的内容, 更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布局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以“会计‘职业胜任力’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着眼于“发生学”意义上的“高等职业个体”, 建构以会计职业活动认知结构发生为“经线”、以会计职业工作要素为“纬线”, 以“纵横交错”的会计职业胜任力发生为“主纲”的教材结构体系, 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的体系展开, 全面建构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为职业学力的基本内涵。将会计理论知识的专业内涵, 构成教材结构体系的一个维度, 将会计职业工作要素, 构成教材结构体系的另一个维度, 通过“业务链接、同步思考、同步案例、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相交错, 将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和职业道德认知, 融入循环渐进的职业核心能力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

(三)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结构

教材每一章首先提出理论、实务、案例、实训等学习目标, 以引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通过同步思考理解重点观念、通过业务链接强化重点实务、通过同步案例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示范性地展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的行业标准来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 教材贯穿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成果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野,当代声乐教育,复合型声乐人才

现阶段, 就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讲, 我国的音乐学院存在严重复制国外音乐训练的情况, 虽然获得了一些国内外的奖项, 然而同样存在很多不足。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演唱技巧、方法、声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训练, 从而使国内外感受到我国的声乐艺术的魅力。

一、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声乐教育

声乐, 是音乐表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演唱人员应结合声乐作品的风格、时代背景进行表演。目前, 下面将对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一) 声乐教学的分析。声音教育主要通过一对一或是一对二的方式进行授课, 以提高学生声乐方面的技能和演唱方法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挖掘学生的声音特色, 并遵从其个体发展,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与此同时, 可通过分阶段、互换学生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打破唱法教学的界限, 如民族唱法比较擅长的学生, 可向美声特长的老师学习;美声发挥较好的学生, 也可向民间戏曲老师学习,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也达到节约教学资源的目的。

(二) 钢琴艺术教学的分析。钢琴教学, 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教师可于弹奏的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进而确保其能够将声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 如纠正发音、音准等, 加强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

(三) 正音教学的分析。正音教学主要可分为:意大利语、德语、法语, 以及汉语, 语音方面的学习需采取朗诵、绕口令等方式进行训练, 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国内外的良好歌唱方法、语音的发音等, 矫正学生于歌唱中的咬字问题和发音不准的情况。

(四) 歌剧重唱教学和舞蹈表演教学的分析。歌剧重唱教学为声乐专业的必修课, 学生通常会通过重唱教学, 感受到重唱艺术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还可以修身养性, 加强自身的舞台表现力、团队协作力。而舞蹈教学的训练,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并加强学生舞台的表演能力, 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时候的信心。

(五) 合唱教学和戏曲曲艺教学的分析。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规律的理解以及多声部演唱的习惯, 同时可将强其发声方面的技巧和团队协作力。戏曲曲艺方面的教学, 一般在高年级开展, 需实行分组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地戏曲唱腔的特征确保学生能够演唱不同戏剧的剧种, 并掌握戏曲表演的规律。

(六) 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分析。现当今, 音乐剧表演逐渐转化为最具活力的娱乐产业和文化产业。其主要由于音乐剧在题材方面、表演的方式、演唱的形式上均存在多元化特点。所以, 教学中必需要进行这一门艺术表演的教学, 其能够促使声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实践、音乐会

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 能够确保学生对舞台更加熟悉。同时, 为学生营造表演的机会, 可实行不同演唱风格的音乐会、社会实践活动, 进而确保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完善。教师应于教学活动中, 更灵活的通过有效的方法, 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表演的技巧。而表演并不只是仅靠技术, 同时还应该营造自己的风格、文化、演唱的方法等, 进而实现打破唱法的界限效果, 有效的培养具有复合型的声乐方面的人才。此外, 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方面的视野、艺术方面的涉猎面,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将传统声乐教学的思维模式转化, 树立适宜的教学考核形式, 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音乐教育活动。保障学生的唱法, 能够不拘一格, 了解并掌握更多不同类型的演唱风格。十四届青歌赛张立萍教授发表质疑: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声唱法均来源于国外的选手和作品?为什么国外很少的选手演唱我国的作品?茉莉花唱响的时候, 有谁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 因此, 我们需为我国的三百多种戏曲和曲艺而感到骄傲, 并将这些特色发扬光大, 建构我国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总结

多元文化声乐中的当代声乐教育, 对于学生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均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过程打破唱法界限, 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国外不同风格的声乐, 进而促进我国声乐事业的良好发展, 让更多的国家和人们感受到中国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艳.浅议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土洋声乐文化演变[J].通俗歌曲, 2014 (09) .

[2]宋委.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声乐教学艺术——评《声乐教学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8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独立学院

近年来, 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迎接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既具备某领域专业知识, 同时又具备良好英语能力, 更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工作的首位。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 教师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则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 改进和调整学习方法及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 传统单一的终结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与其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目标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通过标准化考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英语水平个体间的差异, 由于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 从而抑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对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寻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其目的在于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多维化的评价内容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 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反馈。

一、理论基础

多元评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Gardner H) 提出。这一概念以他的多元智能 (Multi-Intelligence, 简称MI) 理论为基础。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 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人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 并多维度地表现出来。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发展的有重大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转变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的教学观, 更有助于形成多元的的评价观。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践

在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大学英语实验班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中, 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50%;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技能考核、课后作业、网络自主学习、口语测试以及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情况作为形成性考核, 占总成绩50%。其中课堂技能考核、网络自主学习和口语测试在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 注重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面分析表述能力等进行多层面的考核。

1. 课堂技能考核。

课堂技能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每月在课堂上分别开展词汇、写作、翻译、阅读四个方面的针对性测试。课堂技能考核有助于师生及时发现阶段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由于班容量较大, 测试活动均以小组 (6人/组) 为单位进行, 小组成绩即为个人成绩。课堂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2. 网络自主学习。

我校利用BB平台、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作文批改网平台和网络精品课程, 形成了网络环境下“教师线上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线下面授”的辅导模式, 为辅助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保证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 学校制定了《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管理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学时和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成绩, 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3. 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较为多样化, 对话、演讲、读书报告、辩论、话剧、配音等多种形式都会在测试中予以应用。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口语测试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形式展开。学生自评侧重于对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策略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进行,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汇华学院的多元评价体系在其大学英语实验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面向在校生和英语教师的“大学英语课程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满意度较高, 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使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绩与不足, 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英语教师也表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 使“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真正得以实施。

结语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践表明, 建立大学英语多元评价体系符合“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的原则, 既能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满足高等教育多层次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软实力, 为社会培高素质养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洪晴.MI理论下的多元英语评价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多元组合型模式 篇9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近年来, 我国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方面的探索逐渐活跃, 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总体来说,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还处于“刚刚破题”阶段, 亟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这是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价值的关键所在, 也是当务之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可谓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前提, 也是难点, 其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有效性、准确性和评估本身的价值取向,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也具有强烈的行为引导功能。近年来, 学界围绕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虽然三者有较多相似及交叉之处, 但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均不能代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目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引起了国内有些学者的关注及探索, 我国各级政府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而努力的探索, 出台了相关指标体系。总体来说, 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和共识, 但仍存在不少争议。并且探索尚不够深入和全面, 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实践活动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与分析, 本文尝试性地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基于多元价值取向及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这两个层面,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民主、能力和环境7个变量构成, 并据此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如图1所示。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阐释

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的取向

(1) 第一个层面:多元价值取向。受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启发, 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也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 并在批判继承“3E” (“经济” (economic)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 和“4E” (“经济” (economic)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公平” (equity) ) 理论的基础上, 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视角及目的等, 将质量、成本、民主、公正、参与、回应性、责任、服务、竞争和公民本位等扩展至其中。库珀认为,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绝对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 竞争、效率并不是对其衡量的唯一标准, 回应性、效率、经济性、有效性、责任、平等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合同的重要标准[1]。王春婷等基于公众满意、责任和服务的价值取向, 从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出发,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政府成本、效率、社会公正度和公众满意度4个变量构成[2]。魏中龙等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视为公共项目的运行过程, 从购买效率的视角提出, 效率评估指标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周俊认为在多中心治理的视角下, “政府购买承载着经济效率、政府瘦身、公众参与等多重追求。”贾西津等也提倡“不仅以最低价格, 而且结合服务质量和参与性来评估公共服务提供者”。包国宪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 突出绩效评估指标由购买的效率和养老服务的质量两个维度组成, 更侧重对效果和公平的考量。孟华等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出发, 明确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指标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 更要彰显公正和公民本位的价值取向[3]。杨孟著指出, 政府购买服务评价标准不宜由单一指标构成, 应由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合理搭配组成的复合指标体系构成, 重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服务的满意度;二是投入产出比;三是成本收益分析[4]。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本文主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遵循多元的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和民主。仅提及这五方面, 非因其他方面不重要, 而是因为本文认为这五方面基本已能涵盖或体现其他, 相关解析可从下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略窥一二。

(2) 第二个层面: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坚持结果取向还是过程取向, 学界也有不同主张。本文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应坚持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讲:其一, 既要坚持结果取向, 也要坚持过程取向。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更加侧重于“结果取向”的影响, 针对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重办事过程、轻办事效果的现象, 我国当今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也强调重视实际业绩和工作效果。当然, 这种“结果取向”的绩效评估对于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及避免政府因过于关注过程与投入而产生的劳民伤财现象,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避免或控制对“结果取向”的理解和运用出现“过于重视结果”甚或“只讲结果而不讲过程”的偏差。改善和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是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在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 我们要基于结果与过程两个取向, 不仅要看为公众供给了什么样的公共服务, 也要看公共服务供给过程是否做到了民主、规范、合理、公平、公正及公开等, 还要看政府能力、承接商能力、市场环境及体制环境等, 这些既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构成要素, 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能否实现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助于我们通过绩效评估来促进工作改进, 以更好、更快地持续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二, 以结果取向为重。投入、过程固然重要, 但最后是否产生好的结果, 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则显得更重要。因而, 在坚持结果与过程双取向的同时, 应以结果取向为侧重。否则, 易导致浪费、低效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 又会回到传统公共行政的老路上去。其三, 在坚持结果与过程双取向及以结果取向为重的前提下, 结果与过程二者的具体权重组合可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处发展阶段、环境及公共服务类型等而有所差别。

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

基于前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的取向, 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要素结构, 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由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公正、民主、能力和环境七个变量构成。

(1) 经济。经济指标指的是投入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中的资源标准。按照经济原则, 力求政府部门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来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服务。在全球化时代, 资源的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 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大与施政成本有限的矛盾。经济指标提出了政府的成本观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主要指交易成本, 即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还包括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所引起的公共资源损耗、政府公信力等无形成本) , 使政府不得不主动去寻找缩小政府管理规模、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及选择合适公共服务承接商的途径, 从而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提升。同时, 经济指标也便于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有利于指导科学投入,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但这并不表明, 政府可以随意减少财政投入甚至不再投入。若此, 则是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一种误读, 甚或是借“政府购买”之名行“扔包袱”之实。事实上, 正如前文所述, 从资源利用上来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以解决政府资金有限问题, 同时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但这并没有改变政府对于公共服务安排的基本职责。因而, 政府仍然要提供与经济发展进程匹配、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足额财政投入, 并要有财政制度安排作保障, 这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

(2) 效率。简单地说, 效率指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强调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效率的来源看, 可分为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两个层面。配置效率指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配比程度, 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越吻合, 配置效率就越高。而生产效率指的是供给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否有效率不仅包括购买过程, 即政府有效选择公共服务承接商的时效等, 还包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果, 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产出, 如服务数量、服务频率、服务类别和服务区域等。

(3) 效果。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 更难量化, 因此, 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果指标以“结果的改善”为基础, 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衡量, 主要体现为公众满意度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 (1) 公众满意度。从政府绩效评估的角度理解, 公众满意度是指公众对政府绩效 (效果) 的感知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一种失望或愉快的感觉程度的大小。[2]许多国家都开发了运用于评价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测评模型和方法, 如瑞典的SCSB模型方法、德国的DK模型方法和美国的ACSI模型方法等。目前, 国内也将公众满意度纳入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并将“公众满意度”摆到突出的位置, 作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 积极开展关于公众满意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陈振明、丁元竹、尚虎平和王春婷等学者, 如实践中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海淀模式”等) [2,5,6,7]。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 公共服务供给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 评估公共服务做得好坏, 当然也是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最终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 这是科学发展观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而言, 公众满意度涉及公众对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开性和便捷性及服务者工作态度和作风等方面的满意度。 (2)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知晓度、支持度及其对同类服务、项目执行组织、同类行业、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程度等。

(4) 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准则, 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 对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自新公共行政以来, 公平公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 是善治的基本要素, 也是当今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的重要方面。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估指标, 公平公正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及司法的公正, 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群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应得的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市场是否具备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因此, 虽然相当难以衡量, 但公平公正指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 民主。民主既是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指标, 也是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前提。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兴起和逐步推进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尤其是“善治”模式的提出, “民主应该成为公共行政核心价值追求”的呼声日益高涨, “公众参与”及“政府回应”成了政府行政运作回避不了且日益加强的主题, 它要求公众作为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来, 形成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状态[8]。而之于公共服务, 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度及政府的回应性, 直接反映出公共服务过程的民主性。民主本质上也是一种参与过程, 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需求的不断变化, 公众不再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公共服务的主动参与者。因而, 公共服务组织 (包括政府和公共服务承接商) 应建立畅通便捷的交流渠道, 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的决策、实施及监督与评估过程中来, 对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标准、反馈、监督及评估等提出意见、建议、诉求及反响, 这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这种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承接商与公民之间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积极的、双向的有效互动。政府和公共服务承接商对于公众的意见、建议、诉求及反响应及时回应, 并据此对公共服务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 以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及相关期待,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6) 能力。一是指政府能力。较强的专业性及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等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竺乾威等学者曾指出, 从一定意义而言, 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管理和服务方式变革, 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增添一些新的能力, 如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制定合同的能力、防范合同风险能力、监控合同实施能力等;要求政府要变成精明的买家、风险管理专家和服务质量评估行家等[9]。而这些也是当今政府能力的短板和着力增长点。因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政府管理的重大变革, 它要求政府在进行角色转换的同时, 更要通过理念重塑、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及信息技术运用等提升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调控和驾驭能力, 以有效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顺利进行, 促进公共服务责任的切实履行。否则,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种种理念、目标将难以落在实处, 甚至还可能因无法克服实践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而使改革功亏一篑。具体来说, 政府能力的测量项可为理念、使命与战略、组织结构、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及信息化建设等。

二是指承接商能力。公共服务承接商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主体, 其能力会深刻影响到其提供服务的品质,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有直接重要影响。对此, 理论界与实践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不过, 对承接商能力的测量项如何展开莫衷一是, 尚需进一步探索。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通过使命与战略、资源整合与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外部伙伴关系、学习与创新等方面对承接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7) 环境。一是市场环境。中南大学PPLG中心研究员杨孟著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政府购买服务依赖于健全发达的公共服务市场, 但在我国, 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并不成熟, 这是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中遇到的首要问题[4]。理论与实践均表明, 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 三者根据各自的优势“合作”供给公共服务最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推进还须具备一定的“主体基础”, 即:既要有大量的、能承担起公共服务供给职责的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存在, 又要确保其存在于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因此, 对市场环境的测量,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市场成熟度和组织发展状况。

市场成熟度方面, 成熟的市场机制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高效运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 使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以充分有效的竞争“激活”社会的力量, 以有效承载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正所谓,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只是将公营变成民营, 更重要的是将垄断变成竞争, 以求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均衡效率。国内学者也把引入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视为减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成熟度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显著影响[10,11,12]。因此,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通过各种举措尤其是制度建设强化竞争机制, 使各供给主体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资源利用及价格制定等方面都具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公平、有序、有效的市场环境。

组织发展状况方面,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功推行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为依托, 即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否则, 相当一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便无法得到有效转移。鉴于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的实际, 在此主要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成熟、发达的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供给中, 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已成为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并驾齐驱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然而, 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刚刚兴起, 发育不全, 力量相对较弱, 独立性也不够, 还不能很好地承担起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责, 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这无疑会牵制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 影响着其成效发挥。因此, 政府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包括理念氛围、政策制度、技术、资金等来引导与促进社会组织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依托力量。

二是体制环境。技术固然重要, 而制度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 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尚属于起步阶段, 体制上的掣肘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模糊与执行困境等无疑会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有序进行。因而, 从规制性要素出发, 首先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革除体制障碍,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行政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进行法制化的制约、监督和保障, 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沿着预想的、正确的轨道发展。总之, 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各自的责任及权益, 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准入、监管、评估及责任追究等加以规范, 以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环境, 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化。因而, 对体制环境的测量, 我们主要可以从行政体制环境和法律法规建设这两个方面进行。

郑立 多元模式的商界传奇 篇10

郑立从零开始,从代理起步,小步快走完成了原始积累;再从实业华丽地转身进入投资,几经沙场之后依旧笑看商坛花开花落。

“公司每投资一个项目,自己都会多方考证,多面权衡项目的风险度和发展前景,确定项目的投资价值,才会安心地去投资。”郑立说这是自己多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籍。

一个民营企业的商业帝国

许多企业家谈及下海之初的故事,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那些创业的艰辛似乎说也说不完。和大多数“草根”起家的浙商不同,1998年,时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秘书的郑立,仅仅是因为对做生意感兴趣,便放弃众人羡慕的工作和大好前程,毅然投身商海,开始了他的传奇创业之旅。当时他的这一举动,让许多朋友不能理解,并为之深感惋惜,而他并不作过多的解释,执拗地坚持自己的选择。郑立说,他从小就有个梦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他预感这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选择下海,跻身商界,可能更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直接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1998年,初涉商海的郑立本着对市场的理解和对社会发展大格局的深刻认识,经过一番前期调查和深思熟虑,把目光锁定在了三样东西上——电脑、车子和房子。预感到这三样东西可能会成为未来人们需求的热点,郑立便相应制定了公司起步经营的战略,从电脑销售、汽车贸易和房产中介入手,完成资本和技术的初步积累。

创业之初的路总是艰辛的,从零开始的郑立,在没有多少资金的情况下,选择了做代理的经营方式。“卖一台电脑赚100元,卖一辆汽车赚1000元,卖一套房子赚几千元。”就这样,他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十几年后,疯长的物价和房价证明了郑立当初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至今这些行业仍为“立元”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

发展期间,郑立将这三大产业不断延伸升级:从电脑销售到软件开发,再到电子产品的生产,成为“神舟”飞船的电子设备供货商和我国安防视讯巨头之一;从房产中介到房地产开发、商业房产的置业运营,发展成为拥有开发用地2000多亩,在建项目100多万平方米,自有商业房产10多万平方米的房产投资商;从信托业务到金融资产投资、实业与风险投资等,汇聚了“立元”的多元化经济格局和产业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10年是中国经济翻云覆雨、风云变化的一年,而对于郑立来说,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他所领导的立元集团经营管理井井有条,已投资的40多家拟上市公司中又有3家上市,两家过会(即重组过会),旗下的16家企业稳步发展。2011年初,郑立被评选为“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这一年,他再次举起奖杯出现在“2010浙江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

在辉煌的成绩面前,郑立始终低调,不愿多说,连创业初期的困难也淡淡地一笔带过。但在谈及理想抱负时,他却满心期许,他说:“我认为投资和实业是一样重要的,我们企业是有实业,有投资。实业是我们的基础,占公司的大部分。投资是实业的保障,通过投资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来支持实业的发展。我想我们国家应该更多地发挥发展一些高科技企业,通过这些高科技的成长提升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启动多元化投资模式

2006年,在企业发展势头正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郑立又做出了一项让人意外的决定,那就是转型做投资。这也成为立元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占据“立元”半壁江山的资本运营,实际上也是从郑立的证券投资开始的。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郑立预感A股市场全流通即将到来,法人股将上市交易,创业板也会很快推出。于是,他迅速“招兵买马”成立了创投公司,成为国内最早投身创投产业的民营企业家之一。股市里有乾坤,炒股的经历让郑立受益匪浅,至今他还会每天看一下股票走势,他认为这对了解、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动向大有益处。作为经济学博士的郑立,通过他所掌握的银行、外汇、信托、期货等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开始从实业家向投资家迈进。

“许多刚刚起步的高科技的项目,银行的资金不会介入,只有投行的资金愿意介入。我们把钱交给这些企业,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附加值,而且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从而占领国际市场。从宏观上讲,我们的资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郑立说。

短短几年时间,郑立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了40余家拟上市企业,所投资的企业中不少实现成功上市且成为国内细分行业的龙头。2010年,郑立以不到2000万元资金获得康盛股份1070万股股份,折算之后每股不到2元钱。2010年6月1日,康盛股份在深交所上市,立元创投在十大股东中排名第三。2011年1月7日,康盛股份的收盘价是21.90元,立元所拥有的股份市值2.34亿元。

2010年9月,为了进一步扩大风投规模,郑立又发起成立了目标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蓝色成长基金”,首期募资5亿元,并从项目的储备库里选出一批优质项目,半年时间完成了近10家拟上市企业的投资。

郑立是为数不多的“会动脑筋,不做一般投资”的商人。面对PE(即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他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将投资时段前移,开始多做VC(即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避免一般性竞争。

2010年金融危机肆虐,股市更是一蹶不振,但这一年立元集团却逆势而上,所投项目中有3家实现上市,两家过会,让整个商界都为之震惊。

有人说,郑立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爱好者,但是在中国,多元化往往不被人接受,成功案例并不多,而郑立不但对多元化情有独钟,且十分精通多元化的运营模式。立元集团在实业领域拥有的16家控股企业,几乎完全是不相关联的,却在各自的发展领域里均有很好的表现。立元集团旗下的电子公司生产的大功率晶体被应用于我国的神舟飞船;生物公司在自体干细胞制造方面达世界先进水平;立元通信公司在我国安防视讯领域,尤其在公安作战平台工程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立元文化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小超人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出版的《阿U》儿童漫画书上市10天销量达20万册;千乘公司制作的《螳螂》、《活佛济公第二部》电视剧,目前正在热播中;安派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品牌互联网公司,汇集200多个欧洲顶级品牌进驻中国市场……

nlc202309041209

“未来的立元集团将是一个国际化的投资银行型企业。”这是郑立给立元集团未来的定位,有人说郑立做的事情和巴菲特很像,不过他却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到中国来并不一定能成功,“将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也许凭借浙商的灵活性恰恰能获得更大的胜算。”郑立说:“做投资,就要往五年以后看。浙商的活力在于有

远见。”

实业与投资双管齐下

做实业与做投资,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很多时候,它们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在郑立身上,这两者却实现了“兼顾”。用投资家的思维做实业,用实业家的心态做投资,在立元集团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郑立始终在摸索着一条实业与投资并重、产业资本与虚拟经济有机结合的创新经营模式。

而郑立带领的立元集团,以实业、地产、金融投资为一体,快速崛起,现有下属企业16家,房地产开发用地2000多亩,在建项目100多万平方米,自有商业物业10万多平方米,利用自有资金成功投资60余家拟上市企业,实现上市9家,3家报会。在郑立的带领下,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发展,立元集团如今正成为一艘集实业与投资为一体的双子船,承载着电子、通信、文化产业、互联网、房产、置业、金融投资、专业市场等诸多商业企业,向国际市场更深的领域挺进。

“现在很流行专业,对企业来说就是尽量从事一个行业。多元化对于一部分企业家来说,有点谈虎色变的味道。好像企业搞多元化了,离失败就不远了,认为多元化不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其实这是认识的一个误区。”郑立表示,是否适合多元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和企业家直接相关。“现在很多企业家往往从某一种产品做起,然后发展壮大,成长为企业集团,其下属各企业之间往往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所以企业家的思维习惯,一般也是纵向、串联式的,其知识面和战略眼光往往会更集中于自身所属行业。”郑立说。

而郑立,显然是精通多元化运营模式的一位企业家。

除了高科技以外,郑立认为品牌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说:“引进国际品牌,帮助国内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一种风投模式。”

2010年9月,立元旗下的文化公司牵头组织“首届欧洲顶级品牌(中国)合作峰会”,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品牌互联网公司,即安派(杭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郑立立志要成为欧洲顶级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带路人,以品牌并购(中国部分)、合资营运、中国总代理等方式引进欧洲顶级品牌。

目前,与立元达成合作意向的欧洲著名品牌已达到数百家。郑立透露:“这些品牌中包括:价格高于LV 5倍以上、有着180年历史、享有欧洲第一皮具作坊美誉的DELVAUX箱包;007系列《量子危机》女主角奥尔加·柯瑞兰克代言的de Grisogono珠宝品牌等……这些欧洲品牌今后将增加到1000家以上,绝大部分都位列欧洲品牌的行业前列,而且此前均未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顶级欧洲品牌中,最先引进中国的将会是一个来自比利时的欧洲第一美发店品牌,这个品牌的美发店目前在欧洲有500多家。“它就是美发市场的‘肯德基’。”郑立说,“我对国内美发店没有一家满意的:价格贵、服务差、不卫生;而这个欧洲品牌的美发店有一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他们会给你设计一套最让你满意的发型,而你去任何一家门店都能立即查询发型信息,在最短的时间让你在每家不同的连锁店完成相同的发型,而且理发的价格比现在一些理发店还低,且原材料全按欧洲环保标准统一提供。”

“以后擦皮鞋的都有可能上市!”对多元化模式几近痴迷的郑立对这些品牌寄予厚望,他说:“中国动向、物美、家乐福等企业都在香港上市了,我们的一些品牌也是可以上市的。”

先把国际品牌引进来,最终再将中国的企业引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一竞高低,郑立说这是他终生的愿望。

本期提名焦点人物小档案:

郑立,男,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国内著名投资专家。现任立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杭州衢州商会会长等。从2006年开始,郑立将投资精力从传统投资向高新创业投资转型。2010年,所投的项目陆续进入收获期,成立的“蓝色成长基金”快速完成多家拟上市企业投资。2010年,郑立领导的创投公司,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所投的项目有3家实现了上市。除此之外,其所投公司中,还有两家已经完成过会,资产得到10倍以上增值,并因此当选2010浙江经济年度人物。多年来,郑立帮助扶持众多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以创新、责任、推动力和自身影响力在培育大量优秀企业家,助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杰出表率。

企业管理新模式:项目组合管理 篇11

在项目型运作的企业中, 项目与运作己经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战略工具,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并行运作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多, 如果缺乏正确的管理思想的指导, 将导致很多项目的延误甚至失败。项目组合管理是管理多种类型项目的一种方法或思想,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价、选择, 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通过项目的运行, 实现组织的目标, 它是帮助实现项目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有效理论和工具。

传统项目管理强调“如何做项目”,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 关注项目底层数据的收集;而项目组合管理则强调“做什么项目”, 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关注如何落实企业战略。项目组合管理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它旨在解决企业多项目运作管理的问题。由于在全球经济中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 项目组合的分析与计划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

二、项目组合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

企业中的某些工作 (如技术创新) 往往是以组群的形态出现的, 项目在水平上彼此间有机联结, 并与公司的战略相关, 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和协同作用, 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才能促进企业持续高速发展。

项目组合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即先确定企业战略目标, 优先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 在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能力范围内有效执行项目。在企业中引入项目组合管理, 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同时, 项目组合管理能保证在不同类型、不同经营领域和市场的项目之间的费用分配与经营战略相符, 实现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匹配。在资源配置方面, 项目管理合理分配资源可以使企业在一些战略目标 (如长期赢利能力、投资回收期、成功的可能性或其它一些战略目标) 的组合价值最大化。

三、项目组合管理的特点

传统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 即数据从项目管理的底层开始收集, 传送至高层经过分析后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是一种偏向于战术性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组合管理的重点主要是项目的组合管理, 而非项目 (单一项目或大项目) 管理。它是通过选择合理的项目组合, 并进行有效地组合管理来保证组织中的项目、生产和业务活动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贯彻实施组织战略的有效性。如果说项目管理注重的是通过工作分解进行授权和分权管理的话, 那么项目组合管理则注重的是通过信息收集和评估进行集权管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项目组合管理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项目管理的概念范围, 更贴近一种战略管理或职能管理活动。

四、项目组合管理的研究重点

项目组合管理的研究重点是对项目组合管理流程框架和项目组合选择方法的研究。

国外1999年Archer和Ghasemzadeh两位学者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详尽的项目组合选择体系, 这个体系由三个主要的项目选择阶段组成, 这三个阶段是:战略研究阶段, 个体项目评价阶段, 项目组合选择阶段, 并且还就项目组合选择建立了集成化框架体系选择过程。

使组合价值最大的组合管理方法本质上是对项目的排序, 排在前面的项目, 在实现期望的目标方面而言得分最高, 它们对于该目标的组合价值也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适当的推则和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排序。通常有两类方法, 即项目决策点决策法和项目组合检查法。决策点决策法主要是对单一项目作出决策, 组合检查法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组合作出复查。其具体的方法包括期望商业价值法、动态排序表法以及非资金型价值最大化方法。

然而, 组合价值最大的方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 如数据的获得、数据的可靠性。多目标的处理, 决策过程的主观性等, 他们的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确保组合与战略保持一致, 或者是难以获得一个合理的组合平衡。例如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项目组合可能使项目的盈利最大, 但是项目组合可能是不平衡的 (如有很多短期的项目) , 也不能反映经营战略方向。尽管存在这些缺点, 但使组合价值最大的方法还是十分有用, 如果在组合中的项目盈利能力较差。成功概率较低, 项目的引力得分也较低, 则项目组合的其它工作也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项目组合首先要有好的项目, 而这些好的项目可以通过这些基于长期考虑的使组合价值最大化方法而获得, 可以说, 这些方法是项目组合模型整体中的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项目组合管理是随着项目复杂程度的增加和项目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 它是项目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将帮助企业在面临众多项目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组织管理好多个项目, 通过多个项目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项目组合管理为项目公司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它能促进项目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它必将引领我国项目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要:组合管理思想应用到项目管理领域带来了项目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它为项目公司管理多种类型项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本文就项目组合管理提出的背景、概念、特点、项目选择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组合管理,项目选择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9

[2]蔚林巍:项目化的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技术, 2004年1期

[3]毛义华:企业战略引导下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管理.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11期

上一篇: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下一篇: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