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教学模式

2024-09-28

综合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1

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医道, 乃至精至微之事”, 社会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才的要求。面对患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的数量甚至患者因不满医疗效果而发生恶性袭医事件时有发生, 抛开其它复杂的社会因素, 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医学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 探索思考如何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 寻求最佳医学教育模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 医学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势

纵观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有以下三种课程模式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当时医学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 且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应用, 各自呈现不同的优缺点。

1.1“以学科为中心” (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 DBCM, 1871-) 的课程模式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最早在欧洲大陆的英国、德国、法国被采用, 19世纪后期才传入美国, 后由前苏联传入我国。其核心是按学科设置课程, 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经过长期的实践, 基本形成了按照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来培养医学生的固定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每一学科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方便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如可以实行班级授课制) , 具有节约财力等优点, 在过去100多年里, 曾经是培养医学生的主体模式。

1.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 OSBCM, 1952-) 的课程模式

针对“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的弊端, 从20世纪中叶以来,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开展了医学课程改革试验, 如美国的西余大学于1952年最早提出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 70年代这项改革曾波及世界许多地区和学校, 如1976年美国125所高等医学院校中有30.3%的院校采用该课程模式, 日本的筑波大学也于1973年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模式改革。该课程模式紧扣医学生培养目标, 围绕各个器官系统就该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病理改变, 以及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医学教育实践中, 单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知识框架系统性的建立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

1.3“以问题为中心”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model, PBL, 1971-) 的课程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 它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内容为课程。其优点是加强基础医学同临床联系, 精简课程, 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的问题能力,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PBL优点的体现, 部分运用这种方法及其思想的学校遍及世界各地, 在北美的医学院中, 约有80%应用了此法, 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教改在内的几乎所有重大的医学教育改革, 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PBL的思想和做法,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多数专家肯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两种模式, 认为是20世纪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从而掀起了世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

2 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

由于受教育观念、资源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国10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仍基本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 已远不能满足医学教育发展及外部医疗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国部分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学科教学模式的不足, 并在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如我国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模式, 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开始全面进行PBL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 北大医学部结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启动了“新途径”教学改革工作, 探讨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 即以核心课程为基本模块, 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小组讨论式 (PBL) 教学, 为我国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由于受教学资源、师生综合素质所限, 目前此种模式主要在研究性大学的试点班试行。

3“OSBCM”与“PBL”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辽宁医学院于1991年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层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改革, 1998开始年在护理专业本科层次继续试点, 历经20年教改, 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2012年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北医大、汕头医学院等最新教改成果, 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试行新的“OSBCM”与“PBL”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

科学确定核心课程体系。遵照“以学生为本, 基础教学为临床教学服务、基础技能培养融合临床技能培养”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 确定核心课程体系, 梳理课程模块。首先, 以学生应系统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点和人体器官系统为两条平行主线对传统医学主干学科进行学科内部梳理、学科间梳理、基础与临床联合梳理。理顺出学生必知、必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且不能融合到器官系统教学中的学科内容, 仍保留在传统学科中, 即基础总论模块、临床总论模块;对于学科间内容交叉且可以按人体器官系统主线进行系统教学的内容, 遵照医学教育的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进行科学整合与融合, 确定器官系统教学模块。梳理后的课程体系由基础总论、临床总论、器官系统三大模块、20个教学单元, 6个PBL教学案例构成。与作者所在校传统学科教学相比, 实施综合教学改革后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门数减少5门、学时减少9%, 且增加了48学时的PBL教学案例。

精心组织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精心设计教材的框架结构。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知识点, 教材共分基础总论、临床总论、器官系统各论三大部分, 总论中侧重传统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介绍。基础总论由6个教学单元:《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系统与病原生物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构成。临床总论由3个教学单元:《外科学总论1, 2》、《诊断学1, 2, 3》、《临床技能》构成。器官系统各论由9个教学单元:《感觉器官》、《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构成。

精心设计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呼吸系统”内容为例, 呼吸系统由器官构成、正常的大体与镜下形态结构、机能、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改变、机能变化、常见致病因素与机制、临床常用诊断与检验技术、临床表现、临床用药等。每个系统的导论部分、结尾部分配合一定数量的经典临床案例, 通过病例导入,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整体概念, 把握重点和难点、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得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 进而训练医学思维。

精心设计PBL教学病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临床专家专门收集和整理临床典型病例, 结合具体典型病例编写教学案例, 呈现典型或复杂的临床症状、部分检验结果, 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 提示考查学习重点包括症状、病史、体征及辅助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锻炼学生分析案例的思维能力, 探讨确切诊断结果与最佳治疗方案。

系统培训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引领者、执行者、反馈与调控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价值观、态度等都直接影响教改的成功与失败。首先择优选拔优秀师资担当课改师资主力, 组建课改小组, 从组织结构与人员保障上保证课改顺利实施。例如在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中选拔拔尖人才、教学名师、留学归国人员担任课改小组负责人, 组织课改负责人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培训班, 更新教育理念, 同时深入北医大课改课堂, 深刻领略课改精髓, 使他们明确课程改革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具体课改工作中分解到各个模块与系统的日常教学中。在资助政策上, 优先提供课改教师在国内外培养的机会, 在考核教师绩效工作时, 增加课改学时系数比重, 教师参与课改教材与案例编写时, 可参照工作量折合成科研工作成果, 在学校各类评优和晋升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课改教师倾斜等,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与积极性。

选择与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授“鱼”和授“渔”的关系,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与技巧。在总论部分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讲授中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注重提纲挈领式的精讲, 在各论的器官系统与PBL案例教学中, 按照“课堂是灵魂,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并以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序列与时间进程, 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慢慢“隐退”, 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 (scaffolding) 与教练 (coach) 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与评价方法。成立与教改相适应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学院院长亲自任组长, 组员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的主要领导、专家教授组成, 主要解决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教务处及基础医学院、附属临床教学医院主要负责对教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构建与新课改思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了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考核办法, 对“OSBCM”与“PBL”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全面、动态的评价。

4 结语

“OSBCM”与“PBL”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已于2012年起在作者所在校临床医学专业2个年级计120名学生中组织实施, 其优越性已得到初步体现, 据问卷调查统计, 学生对已开设的基础总论6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2%, 成绩优秀率达到59.8%, 良好率达到83.7%, 明显优于该校临床医学专业中采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普通班。但“OSBCM”与“PBL”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该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规划、协调、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编排与主要教学环节中如何更加有效突出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合作能力培训?具体实践中如何更好加强各教学单元横向与纵向融合等?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认真思考、逐渐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学教育改革必须不断深入开展。作者结合辽宁医学院“OSBCM”与“PBL”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研究, 探讨了医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不断深入研究医学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基础上, 寻求最佳医学教育模式,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新文, 曹福元, 晏汉姣, 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2) :253-254.

[2]李秀丽, 章琳, 李影娜, 等.CBL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2) :377-378.

[3]贾书花, 王改, 张旭,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84-86.

[4]张金波, 周秀芳, 李晓, 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0) :61-63.

[5]杨诏旭, 何伟, 路程伊, 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 :65-67.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2

一、法学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无论是在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还是法学教育本身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传统模式教育下培养的法科毕业生难以承接法律职业的要求,显现了当下法学教育的诸多问题。

法学教育本应是具有深刻职业背景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从根本上讲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法律职业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不等同于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现代法学教育,应该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法律实践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二、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法学院系陆续开展了法学实训实验教学,并且将法学实训实验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体现了我国法学教育向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转变,以及法学实训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明确为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四方面问题之一。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明确了法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模式。

法学实践教学关系到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质量决定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的水平,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应处于相对独立、与法学理论教育对等的地位。

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在法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进程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践和实习四个部分内容。

(一)法学实验

文科实验将单纯的课题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为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文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大为改观。

2011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包括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室、法务实训室、法务仿真实验室、案例研讨室、文书检验实验室、痕迹检验实验室和案例库等实验室投入使用。并整合了校内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及软件和工程技术学等专业和学科资源,形成辐射全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法学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独立设课和辅助实验共存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法学实验、实训、实习教学为依托,以仿真课程训练、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为载体,以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教学实习基地为外延,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应用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三个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技能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进而整合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实验范围从单一服务法学,转向以法学为中心、辐射文理工诸专业、服务多学科的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室规模、管理、运行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二)法学实训

法学实训室是在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大纲的规划下,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法律实务训练。它是课内理论课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相融合的中间地带,它将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训教学,将课外实践延伸到实训课堂,使学生在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真实的司法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根据教学重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庭审观摩、案例诊断、民事法务实训、刑事法务实训、行政法务实训、非诉讼法务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将司法实务过程分为若干模块,如刑事侦查专题、审查起诉专题、民事一审程序专题等,各专题由学校聘请不同的法律职业部门的实务专家授课,主要讲授实践操作规程,技巧及疑难问题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与实务教师展开交流和讨论。

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参与法律实务的操作或模拟案件的处理的实训模式,促进了学生运用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解决实务问题,改变了理论课教学无法克服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足,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交流者地位,避免以往单向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辨习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法学实践

鼓励学生深入乡镇、街道、监狱和劳教所,或联合行政机关、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村委会和居委会,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法律实际问题面对面,学习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篇3

我校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及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以教学内容为课型分类的基点,构建了五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技能操作型教学模式

此类教学模式并不单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脑并用,用切合实际操作的过程来取代片面的书本内容,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过程中,很多知名教育家都在教育界呼吁过这种教学模式。比如,福禄贝尔提到的“恩物”的实践游戏及相关活动、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等。他们所实施的方法最终阐述的都是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确立主题 →研究调查 → 实践操作(准备阶段 → 教师示范→尝试操作流 → 评析指导 →再次操作 →作品展示 → 拓展提升)。例如,《包水饺》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1.确立主题。根据主题确立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

2.研究调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小组成员协作探究。

3.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后,开始学做水饺。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亮点,让有创意的学生作介绍交流,提升整体制作水平:让学生自我评价,设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术奖、最佳设计奖等,以鼓励学生为主,然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小小展览。

二、社会参与型教学模式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这与教师的指导和带领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参与型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在本区域内以个人形式或集体形式的方式参与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助人为乐。

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1)选择内容;(2)联系准备;(3)实地服务。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包括多方面内容,学习为特殊人群的服务,如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服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如上街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等。

三、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该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题切口小,学生有兴趣,可以操作。

小课题研究性学习一般经历五个环节:(1)确定方向;(2)任务分工;(3)协作探究;(4)交流提升;(5)成果展示。小组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一个小课题从选题到结题一般一两个月为宜,如《家乡巨变》。为了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开展了“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有了主题,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并聘请了班主任担任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家长、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参观《家乡巨变图片展览》等方式调查了解人们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学科整合型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基点,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

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五、主题班(队)会型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班级班(队)会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这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集中,便于教师指导和管理,操作起来也容易。它一般经历五个环节:(1)结合队会定主题;(2)分工合作拟方案;(3)课内课外重实践;(4)多种形式展成果;(5)拓展延伸促发展。例如《爱我校园》这个活动,活动班级共有50人,分成6个研究小组,他们开展社会调查,1、2组重点是调查学校的过去,3、4组重点调查学校的现在,5、6组探究学校的未来。6个小组分别采访了学校的附近的老爷爷老奶奶,了解学校变迁的情况,他们又采访了退休的老教师,采访了校长,向校长了解学校发展的情况,为了了解得更详细一些,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来到档案室,借阅了许多资料,摘录了许多关于学校的内容,最后根据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个主题班会,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向全校师生发出了《爱我校园倡议书》。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跳出书本学习的局限,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形成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刘淑华(1975- ),女,汉族,系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体卫艺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担任语文、综合实践学科教学。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4

一、高职院校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中韩之间合作的不断加深,使得韩语专业的学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也具备着很大的人才优势。但是随着学习韩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也就直接导致了对于韩语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进行高职韩语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韩语专业虽然在近年来较之其它专业有着更好的就业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韩语专业的增加,以及学习韩语人数的迅速增加,使得韩语专业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变小,甚至可能出现韩语人才过剩这一状况。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学生韩语专业知识面的提高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性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拉近与本科院校韩语专业之间的差距,并且提升自己韩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综合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人才市场中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而具有复合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就业竞争中也具备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针对该专业学生在旅游、商贸等行业就业较多的情况,来充分进行韩语导游人才、韩语商贸人才的培养,这样就能够使得该高职院校的韩语专业人才能够大大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

以导游韩语为例,我国现阶段的韩语人才数量虽然得到了很好的增长,但是其专业人才缺乏依旧比较严重,而且韩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普遍较低。随着国际旅游频率的不断增加,使得中韩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发达,许多韩国客人来到中国旅游业需要入住酒店,这也就要求酒店中能够拥有一些懂得韩语的人员来为他们进行服务,但是我国现阶段饭店中的韩语人才依旧严重缺乏。此外,随着中韩合作的日益密切,使得韩国在华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这也就需要大量懂得韩语并懂得知识贸易的人来承担相关的公司业务。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适当的与旅游、饭店以及商贸等专业相结合,来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不仅能够增长学生们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有效扩展他们的就业途径,从而进一步提升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韩语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也需要充实一些韩语之外的工作,或者是翻译以外的工作岗位,这也就需要毕业生拥有更多韩语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结合韩语以及相关专业,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接触到一些跨专业的知识,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该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的适应其所在岗位。

二、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

1、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总思路

在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中,首先需要满足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实际的行业要求,并且将提升学生的韩语时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并借助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其培养重点应当放在人才培养计划、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等多个方面,其目的则在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以及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韩语应用人才。

2、应当基于该区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职院校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是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韩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教学而忽略学生能力与技能培养这一现状,比如在传统的韩语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听说读写的方式来进行韩语的基础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能够很快掌握一些丰富的韩语知识以及语言技巧,但是却无法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韩语课程设置中,应当在原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来增加更多关于导游韩语、商务韩语等和社会工作有着紧密联系的韩语应用型课程,这样就能够使得该高职院校的韩语专业能够和实际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使得其培养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3、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对韩语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之外,为了促进高职韩语专业性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需要相关的韩语教学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并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融入到日常的韩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在韩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并且需要在不断精简理论教学这一基础上,来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韩语的实践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韩语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促使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当进一步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并需要教师在韩语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研讨教学方法以及全面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于韩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最后,还需要根据该地域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发出更多具有该地域特色的韩语教材,并需要将教学理念的创新充分体现在教材创新上面,这样就能够充分满足该区域内韩语人才的具体需求,并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韩语综合性专业人才。

4、培养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并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在高职院校的韩语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中进行韩语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最后一年去一些国内的韩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传统的韩语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内就可以掌握大量的韩语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韩语交流技巧与交流技能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常难以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韩语知识以及韩语交流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专业的教学模式选择时,可以在实习过程中选择一半时间在韩企进行实习、一半时间在国外进行研修的方式。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韩语环境中进行学习,并充分锻炼自身的韩语交际能力。通过这种实习模式的运用,高职院校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并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5、积极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得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市场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果高职院校只是一味的采用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提升,还容易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轨,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来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的有效培养。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与创新高职院校的韩语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应当积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加强韩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训能力、实训服务以及实训设备等改革与创新,从而打造出一个集文化体验、语言训练、实际锻炼以及商务模拟等多个环节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实训模式,这就可以使得传统以语言实训为主的教学体系朝着多功能实训体系进行发展,并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于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具体需求。

6、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并且需要通过聘用企业优秀代表、兼职教师等诸多方式,来在高职院校内部打造出一支具有很高综合素质,并且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此外,对于这些教师还应当采取定期的培训工作,并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该高职院校的韩语教学能力,并未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进行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并且需要与当地的区域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应当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并进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韩语综合性人才。

摘要:随着中韩合作的不断加深,使得社会各界对于综合性韩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中的韩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就高职院校韩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韩语,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惠丽.高职院校韩语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科技.2016(03)

大班综合教学反思 篇5

在教授儿歌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看图记忆并儿歌内容的方法。由于这个活动是大班的语言、数学综合活动,在学习儿歌过程中我主要使用的是图加文的方式,我班幼儿对认识汉字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看到图加文形式的儿歌时,激起了他们的朗读欲望,学儿歌时,更加事半功倍。

在巩固记忆儿歌时,我主要使用了去图谱的方法。为了更好的为下面的创编儿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记忆儿歌时,我不仅让幼儿集体念诵儿歌,还让幼儿分组念诵儿歌,力求每个孩子都能将儿歌背诵出来。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兴趣;实践;创设

一、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实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二、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初中音乐唱歌综合课、欣赏综合课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探索如何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开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教学天地。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收集信息,资料等素材的方法,并学会整理和利用获取的素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音乐的基本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原则

构建模式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原则是:三维目标原则、创设情境原则、探究性原则、互动合作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激励评价原则。

1.三维目标原则

三维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之间应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在一节课内有轻有重,不必生硬套上去。

2.创设情景原则

创设情境原则主要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创设情境应贯穿整个课堂。

3.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歌曲,分析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4.互动合作原则

互动合作主要是要体现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唱、自主地演奏、自主地表演上来。

5.个性化原则

整个课堂要承认学生在音准、节奏、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目标确定、内容安排、课堂设问、演唱、实践与创造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6.激励评价原则

对每个学生都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善于发现其哪怕微小的进步,多鼓励,使其树立信心,找到成功感。同时,要尊重事实,掌握分寸。

四、教学策略

1.创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引领学生的钥匙和指南针。在上课时,用和课堂内容有关的一首歌曲、一幅画面、一个小故事或者相关的音乐知识等方式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集中起来,从而进一步引出新课的内容,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内容不同,导入内容、形式也随之变化,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有种新鲜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聆听歌曲,营造氛围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获得审美的前提,只有听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才能更好地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瑞士音乐家克罗兹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唤起人感官上的美感。通过聆听学生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不断、不同的听中得到增强。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听觉记忆能力。

3.科学评价,树立信心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7

一、师生共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而轻视体育训练的极端思想泛滥并弥漫在人们的头脑中, 导致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体能型”育人方式。

要使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体育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 转变教育观念, 完善自我, 切实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把塑造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 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此师生应当共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明确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增强体质”, 它的使命在于教会学生终身热爱体育知识和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本领。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 切实让体育教学发挥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心理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积极作用, 将所学的体育文化做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外形于又没形象, 即体育综合素质, 从而受益终身。

二、切实发挥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体育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是体育学科的重要任务。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顽强拼搏的意志、集体主义的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进取以及坚忍不拔的人生品格等。这些人性品质的树立, 进而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成长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益人才。

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堂实际情况来进行, 使学生在投入体育学习、锻炼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比如, 在体育教学上还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游戏活动,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活动中要求学生们彼此遵守游戏规则, 同时又要团结协作, 从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团结友爱精神。在开展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教学中, 需要学生经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掌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对某一项技能技巧的掌握必须遵从相应的规则、准则并克服一定的心理或身体上的困难才能达成, 在这个过程中恰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过程。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知规则、守纪律、强意志、树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修养。

三、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支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实现中国梦不竭的源动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能够集体魄锻炼与精神修炼于一体, 具有很高的养生和健身价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 往往形式生动活泼, 所需场地及其器材简单, 便于开展和普及, 尤其适用于在中学的体育课教学。比如, 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学习时间紧等实际情况,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五禽戏和中国武术揉入到课堂里, 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浓厚乐趣, 以收到培养基本姿势和锻炼身体的效果, 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磨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从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像武术操、军体拳、花样跳绳、踢毽子等都应当作为学习内容, 由于这些体育项目可以更加自由灵活的组织起来, 学生们自身就可以结伴玩乐, 这样既体现出这些项目应有的良好健身价值, 又能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使学生们在不经意间培育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会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燃烧”起来,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

四、以群体性结构效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精神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综合型人才。针对独生子女这一学生主要组成结构的客观实际, 体育教育应担负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 在课堂教育中应当组织一些需要团结协作方能完成的项目, 突出群众性。学生在校期间的较大群体性体育活动是课间操, 作为体育教师要抓好每天的间操活动, 从间操的集队速度、班级队形、学生精神风貌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在体育竞赛活动中, 因为要面对胜负, 不仅涉及学生自身的技能强化锻炼, 还涉及与同学的团结协作, 与对手的交往等, 既是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的磨练, 又是对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等心理素质的要求, 可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竞赛。

摘要: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 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科目, 而是一门能够强健学生体魄, 协调运动姿态, 培育协作精神, 锤炼顽强意志, 且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学科, 为此, 我们应当盯紧现实、立足长远, 在教学中既强调体育教学的本身作用, 同时也要发挥体育教学在促进其他方面的积极效能。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8

但实际上,在高中升大学的应试教育中,很多中学选择牺牲实验课,将教学时间用于讲解习题,以提高考试成绩,导致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普遍较为模糊[2]。有些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甚至完全“纸上谈兵”,以至于少数大一新生连基本的玻璃仪器都不认识(比如量筒)。大一新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与理论水平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

目前,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同时,我国各大高校的化学、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因此,大学基础化学教学在其前后两个教学阶段的改革双重“挤压”之下,必须跟进改革力度,做好前后的衔接工作,提高新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学素养。

1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0年以来,本着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科毕业生的目的,我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授课学时及周期都进行了压缩,以便学生在大四期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础化学课程周期的压缩和授课节奏的密集度提高,给基础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一新生适应实验教学模式、进度,达到授课的要求,提高新生的实验技能,对于基础化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衔接高中和大学的实验课程一般为无机化学实验。因此,改革的重点首先要从无机实验入手,实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及革新是今后改革的大方向。

我校无机实验项目一般包括基本操作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等[3]。大一新生通过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训练后,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在综合型实验中,仍然表现出许多科学素养方面的欠缺。比如,实验过程中的良好习惯还未巩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难达到教学的要求。很多操作的注意事项、具体步骤,如果不详细讲解,学生做起来还是显得比较忙乱,甚至出现严重的错误。任课教师普遍感觉,即便是在综合型实验训练中,学生仍然是“照方抓药”,只是个“操作工”而已,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遇到问题不愿意自己去分析和解决,仍然十分依赖老师。

因此,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也要考虑无机实验在高中化学和大学后续实验课程(比如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4,5]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无机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实验项目和内容上做文章。

在学时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将综合型实验项目替换掉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这种综合型的实验也包括了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步骤,同时内容更具实用性。只有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有“用武之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无机实验案例说明

2.1 实验项目名称

二氧化锰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2 实验目的

(1)了解Mn O2的物理和化学特性;(2)了解有机废水处理方法、原理,化学环保的意义;(3)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3 实验原理

二氧化锰是一种较常见的工业生产废渣,有很高的继续开发的价值。二氧化锰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质,可应用于污水处理、高性能电池、催化剂、氧化剂、电子等方面,还有望成为良好的热敏材料。随着现代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使用到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也越来越难处理。目前急需一种既经济实用,又高效环保的处理有机废水的方法。活性二氧化锰具有较强的氧化降解能力,可在染料废水处理、有机废水处理等方面发挥其优良的性能。

从工业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锰,经水洗、酸洗、高温活化后,在20~100℃下进行有机废水的氧化处理,有效降解了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该方法其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方法简单实用、处理效果好,可作为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理想方法。

2.4 实验步骤

2.4.1 废渣的预处理(教师准备部分)

(1)工业生产废渣Mn O2100 g,用大量的自来水洗涤、抽滤,直到所得滤液为无色澄清为止,保存滤饼。在50℃下干燥所得滤饼,得到水洗Mn O2(90 g左右)。

(2)将浓硝酸和蒸馏水按1∶1的体积配置成50%硝酸溶液,用50%硝酸洗涤Mn O23~5次,再用自来水水洗至中性,最后用乙醇洗涤2~3次,滤饼在50℃下干燥,得到酸洗Mn O2(73 g左右)。

(3)称取4.0 g的酸洗Mn O2和160 m L二次蒸馏水于聚四氟乙烯反应器中,在室温下搅拌15 min,倒入水热反应釜并放入烘箱中,于180℃下连续加热24 h,自然冷却,抽滤,二次蒸馏洗涤3次,酒精洗涤3次,滤饼50℃干燥4 h,即得β-Mn O2(3.84 g左右)。

2.4.2 污水处理(学生操作部分)

在50 m L烧瓶中,依次加入30 m L的有机废水,以及不同质量的β-Mn O2和商业活性碳,在不同的温度下搅拌回流一定时间。自然冷却,过滤均可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

2.4.3 溶液检测(学生操作部分)

紫外光谱仪分别测定反应前的有机废水溶液和反应后的澄清溶液,比较两者紫外光谱的异同,并说明哪种方案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

2.4.4 注意事项及开设说明

(1)“教师准备部分”可以开设为“开放实验”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另算学时。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硝酸,应在通风厨中进行相关操作,作好防护。

(2)将一个班的学生先进行分组,每一组负责一组实验条件的摸索,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汇总,集体讨论得出最优化实验条件。

(3)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只引导,不详细讲解实验操作过程。

(4)该实验“学生操作部分”初设4学时,建议紫外光谱仪只要求学生会操作,到分析实验阶段再详细讲解检测原理。

3 结语

该实验利用的是无机材料,对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净化,且利用到分析仪器进行检测。实验原理简单,步骤并不繁琐,便于大一新生理解接受。项目与环境问题有关,利民利国,从选题上来说符合高中新课标“绿色”、“实用”的要求,做到了“承上”;内容“着眼于无机,放眼于有机,借助于分析”,做到了“启下”。实验步骤中包涵了基本操作、条件的优化等内容,满足验证性和综合型实验的教学要求,并且实验内容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望在较短学时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6).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黎红梅,刘静,王险峰.大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总结[J].大学化学,2011,26(5):39.

[3]石俊昌,许维波,关春华,等.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无机化学实验.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高华寿,陈恒武,罗崇建.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实验.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9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服装业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果只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利润的增长空间会越来越小。中国服装业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之际, 正努力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服装业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机会。因此, 适应中国服装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不仅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服装技术与工艺, 还要具备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流行趋势信息和及时了解国际市场动向的能力, 具备与国外同行直接交流的能力。目前全国已有不少服装院校, 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人才库。培养学生同时具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能力是我国服装业能与国际接轨, 甚至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关键。

1 服装企业对英语的要求

在对国内的一些针对服装企业的招聘会上和知名招聘网站上 (比如www.51job.com) 调查显示, 很多服装纺织企业都对英语有特别的要求, 比如说联系和维护国外业务、开发新的海外客户、进行外贸订单的洽谈和签约、缮制外贸出口单证、外贸订单的跟踪和管理等岗位, 要求应聘者英语4级以上 (或相当) , 读写熟练, 听说要求与客户交流无障碍;有的要求外语口语流利, 能够与外商顺畅交流沟通, 能够独立处理英文邮件等。对英语有要求的服装企业比比皆是, 既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又是服装纺织专业的学生, 是服装企业最优先考虑的人选。但是很多大学生, 虽然就读服装相关专业, 但通过大学生英语4级学生很少, 通过6级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样就无法满足服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对中国的服装业在国际上的发展不利。

2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培养服装业综合型人才

我国的服装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基础英语和服装英语。我校纺织服装专业的本科生前两年开设基础英语和外教口语课, 主要精讲词汇、句型结构以及听力训练, 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大三时, 学生们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与服装相关的专业知识, 是开设服装专业英语课程的最好时机。

2.1 基础英语教学阶段, 强化听力和口语的训练

反复强调语言的四个技能“听、说、读、写”, 并将“听”排在第一位, 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所以要学好一门外语, 不仅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更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而听力教学一直不受重视, 所以听力一直是学生们的弱项。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首先, “坚持不懈”是学生们提高听力的前提条件, 在他们受挫或打算放弃的时候, 教师应该及时地鼓励和引导;其次,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是关键, 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由浅入深。

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从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起, 听力部分比较简单, 练习的时候能够增加学生们提高听力的信心;之后优选的材料有VOA Special English和专业英语4级的听写部分;随着学生们听力水平的提高, 过渡到练习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正确的方法是保证在做听力练习的时候, 要求学生们精听, 用听写的方式实现, 也就是说在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要把听到的每个单词都写下来, 锻炼学生们耳朵, 思维反应和书写三者保持同步。每个星期布置2~3段听力作业 (专业4级的听写部分) , 大约150个单词左右, 能够让学生们在一个星期内不间断地练习, 只要坚持一个学期, 大学英语4级的听力部分就迎刃而解了。听是说的前提, 听力的提高同时会带动口语的进步。

中国学生口语差, 主要原因是缺少语言环境, 缺少操练口语的实战机会, 还有思维模式, 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口语教学体系, 革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理念。在提高学生口语的目标上, 应先从教师开始做起,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其次, 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 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最后, 改革教学内容, 丰富口语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 提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标, 除了教材内容外,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情景和提出一些热点话题, 激发他们的灵感, 鼓励学生们开口说英语。教学内容要从易到难, 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除了教材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原声电影, 英语教学片, 听歌曲等, 寓教于乐。我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口语教学, 专门聘请外教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安排一个学年的外教口语课, 总课时68节。外教口语课教学是必要的, 在外教课上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和外国人说英语, 纠正语音语调, 培养语感, 让自己的英语说得更地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好的提高口语的方法, 比如说模仿影视剧, 最好能多背诵里面的台词;大声朗读英语文章、对话, 背诵名篇和名人演讲等;英语角是练习口语的好去处, 在那里学生不仅可以练习口语, 还可以交流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等。提高口语, 首先要敢于开口, 脸皮厚, 抓住每一个能够说英语的机会, 只要不断地努力, 口语一定会说得流利、准确和恰当。

2.2 翻译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服装行业也不断开拓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13年12月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4, 6级, 翻译部分从原来的句子翻译到现在的段落翻译, 分数占总分的15% (106.5分) ,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越来越受重视。在服装行业中翻译工作的具体内容有:与客户的日常沟通;翻译订单, 尺寸表, 客户对工厂的反馈等;接待来访客户;跟单;制作出货单报表, 通关文件等。那么怎样培养服装业翻译人才呢?首先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上, 包括听、说、读、写和译;其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拿来主义的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最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比如说心理素质, 责任感, 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听、说、译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词汇和正确完整的句型结构的基础上, 如果词汇和语法掌握不好, 想要英语熟练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地背英语单词和反复地操练句型结构。再就是要注重文化的培养。季羡林教授曾经说过, “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 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 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因此, 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英语知识, 还要加强他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否则学生们在与外国人或外国事物打交道的时候, 必将手足无措。

2.3 服装英语教学阶段

我校本科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阶段开设服装英语课程。服装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简称ESP) , 与大众英语词汇与语法并重的教学内容不同, 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偏重于专业词汇。而专业词汇只凭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因此在服装英语教学中我校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把词汇放在一定的情境下, 才能使学生对它的用途、用法有较清楚的认识, 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记忆更牢固。我校编服装英语教材《新理念服装英语》和曾选用的教材《服装英语实用教材》内容都是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和场合,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包括服装企业界介绍, 服装发展史, 服装设计, 服装材料, 服装工艺, 服装生产, 服装分类, 服装跟单, 服装销售, 商务信函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既能掌握专业词汇和句型, 又能对服装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服装英语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学校的模拟工厂, 工作室, 陈列室, 展览馆, 版房还有服装营销店等, 可以把服装英语课堂转移到这些实训、实践基地上来, 现场操作和讲解服装英语。在这些环境中, 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服装英语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服装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服装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服装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术生, 英语基础薄弱,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从易到难, 教育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英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第二, 缺少服装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都过硬的教师队伍。最理想的方法有:对英语专业老师进行服装专业知识的培训或到服装企业实践培训;或选派一些英语基础好的服装专业教师在国内外进修英语。

3 结语

服装专业英语教学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及时改进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革新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看清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了解对服装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打造出一批既懂得服装知识, 又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服装业最紧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甄娜.服装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简论[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 (3) .

[2]张仁英, 李晗.浅谈服装专业英语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30 (增刊) .

[3]张诚.英语口语教学与口语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0 (2) .

[4]刘益霞.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5]诸益女, 周琦, 叶弘涛, 王少芬.宁波市近年来服装业英语翻译人才需求量调研[J].考试周刊, 2010, (6) .

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篇10

1 教学方法设计

1.1 图画再现情境

通过演示医疗、护理场景的情境图片, 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理解图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 用相关知识将几幅图片关联并以故事的形式表述。

1.2 对话展现情境

首先观看以对话为主的影像素材, 对情境中的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在重复播放中, 由学生模仿影像中的对话, 以语言的形式表达。

1.3 视频演示情境

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节故事片、现场报道、纪录片、新闻采访等视频。教师应在观看前设置悬念及问题, 观看后结合材料提问。

1.4 表演体会情境

首先设计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设计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剧本编写、角色分配、课堂表演等多项活动中, 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表演之后, 教师引导角色扮演的学生和旁观的学生进行讨论, 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如操作规范、语言表达、应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点评。

1.5 语言描绘情境

课下搜集临床实习学生的工作日记, 在课堂上让学生聆听阅读, 借助学生日记营造临床情境, 走进学生实践生活, 体验实习生活的酸甜苦辣。

1.6 实物演示情境

借助实物模具创设直观情境, 如以止血带、绷带等救护用具的课堂演示作为媒介帮学生融入临床情境。

2 教学方法实施

2.1 情境创设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和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 准备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前提知识和相关资料, 在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图像、文字、音响、实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情境模拟方式, 营造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的情境。

2.2 模拟实践

灵活运用各种情境模式指导学生在情境模拟中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可采取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小组团队合作两种方式。以人人参与为导向, 将学生从被动旁观听课者变为主动参与实践者。

2.3 总结评定

课后评定总结, 一方面, 以课堂作业方式由学生做口头或书面小结。另一方面, 笔者课后做教学反思, 不断获取学生课堂、课后反馈意见, 回顾教学过程, 记录每节课的得与失,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3 最终评定

3.1 评价方法

课后对1 240名学生就多元情境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4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学生之间相互切磋, 学会互补及与人合作。许多学生由羞涩胆怯变得敢想、敢问,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提升综合能力。

4 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的意义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仿真培训方法, 它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实践平台, 让其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融入情境, 增加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 缩短了其从学生到护士岗位角色转换的适应时间。

4.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所接触的表象世界。因此, 借助图片、模型中隐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认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10%, 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 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研讨过程中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因此, 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手脑并用, 提高了学习效率。

4.3 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 学生一旦失去热情, 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 无论什么样的抽象思维, 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2]。情境教学是通过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的。由学生创造性地编写剧本, 制作道具, 编排表演, 在动手动脑的创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从而促进智能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

4.4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完成角色转换, 由课堂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这种角色效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使其真切感受教学内容, 自然加深了内心理解。

4.5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个性品质的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指出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3]。多种情境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6 转换了教学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知识的合作者、指导者、启迪者;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复制知识, 而是主动参与, 创造、分享知识。这种角色的转换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造力,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8 (7) :63~64.

[2]泷泽武久.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安德华, 肖艳梅.旨在培养科学家的教学理论──重度布鲁纳《教育过程》[J].职业圈, 2007 (11) :100.

综合绘画教学现状分析 篇11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油画、国画的划分仍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主流,画种的概念几近消失,我们熟悉的毕加索、布拉克、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作品中都可见大量的综合材料的运用。克利曾在他的一幅作品后亲笔写下绘画步骤和材料,其中包括了纸板、油色、瓷漆、水彩、蛋彩、纱布、石膏等多种材料。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画家更自由和准确的表达成为可能,它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这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重要特征。综合材料绘画比较传统的绘画,更倾向于抽象或半抽象,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有颇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有效地融合东西方的不同材质,同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并与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展更宽阔的艺术思路。

一、综合绘画的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受到苏联影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片面重视使得非具象绘画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倾向于抽象性的综合绘画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浓重,而学院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艺术的发展现实的,它往往不具有前瞻的远见,而是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的反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西方的画派的演变和更迭不同,国门打开后,新鲜的思潮不断涌人,西方国家几十年的流派演变在这个没有任何现代艺术基础的国家同时显示出了繁华和混乱。尽管主义众多,但目前写实主义仍然是真正的主流,大多数艺术家和观众深层的审美态度并没有改变,对再现的迷恋和对“手艺”的赞赏仍然占据了主流。

当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对现成品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研究开始列入日程。

目前,在各大美院和普通高校的美术院系中,综合绘画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1994年设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也于1994年设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其它美院也先后设立了命名各异的系所。即使是普通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大部分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各级各种画展中,我们也开始看到各种综合绘画的出现,甚至还在有的画展中有了一个单独的展览单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中国的综合绘画作为一个具备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具备平起平坐资格的画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但除去这些因素,鉴于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普遍的学院背景,高校教学对于综合绘画的教授效果也理应受到质疑。

(一)师资的局限

综合绘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对综合技法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兼容并蓄的美学观。这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实是,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师毕业于传统的油画或国画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惯性,对于学生的创作不能做到从形式美感到材料美感的准确判断,并具备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的能力;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师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总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不是有益的。反而成为学生无所适从和矫饰的诱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使得学生的创作被阉割,呈现机械和呆板的面貌。

(二)学生的局限

首先,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美育严重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没有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而民间力量是如此微薄。其次,现有的录取体制是以学生的“基本功”即写实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标准的,对绘画手头功夫的看重和以考取学校为目的的功利的基础美术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美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再者,对写实主义的长期推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无知都让学生无法真正在美学上认同以抽象为主的综合绘画的价值,那么结果只能使得课程演变为令人生厌的作业。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的价值,大多数学生也并不具备进行相关创作的能力。综合绘画的产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背景,如果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演变一知半解,对其哲学和美学的演变没有深刻的领会,这时的创作只能是个人对于材质的简单实验,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长时间对于材料的漠视使得学生对于各种材质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都不甚了了,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并使作品具备形式的美感和材料的美感将是困难的。

(三)课程设置的局限

除去美院直接设置的综合绘画院系,高校中往往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绘画的学习,显然,依靠四周时间使学生抛弃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和绘画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学习现代绘画的语言构成,并实验和熟练使用各种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活动,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综合绘画并不仅仅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它同时是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的前期课程应当包括了艺术史、绘画材料学、构成,并和色彩学、构图学有深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贯彻关于绘画面貌多样性的内容。

(四)硬件设施的局限

高校中的美术学院,尤其是大多数并不在一线城市的高校。相关材料都是难以搜集的,例如绘画中常见和常用的各种胶。而统一购买的结果就是抹煞了学生的个人化的材料偏好。但依靠学生的自身又无法达到对少见材料的占有,综合绘画作品往往就成为了一堆化工原料、纸质、布头、碎玻璃和各种颜色的简单堆砌。综合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设备的建设:电气焊工具是金属类材料所必需的:使用专用设备才能进行玻璃的吹制和加工;有些化工产品更有严格的操作规定。希望院系为一门课程设立如此众多的设施是不现实的。

二、改善之道

综合绘画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对传统绘画的丰富和反叛,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反映。一个画种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西方对材料的研究自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但我们可以将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民族的立足点,通过改善高校综合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相当数量的美术从业者了解它,并壮大综合绘画的创作队伍,提高欣赏能力。

综合型教学模式 篇12

1 《综合英语》的教学内容及传统教学模式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性技能课。它将英语基础课程、英语应用技能型课程、语言文化素养类课程、与泛读, 听力课程有机地结合, 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养。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语篇学习,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 并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 、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本校选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 (1~4册) 作为教科书, 通过第一学年 (1、2册) 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 扩大词汇量。盘活中学所学语法知识。使学生在逐渐适应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基本的听、说、读的技能。同时, 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第二学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第二学年 (3、4册) 的教学, 使学生词汇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掌握较为全面的语法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熟悉英语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读、写、译技能,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 《综合英语》教学困扰英语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最终上演一场教师分析文章、解释词汇的独角戏, 而学生真正掌握吸收多少知识, 自身提高幅度的大小, 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2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根据多年的《综合英语》教学经验, 结合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 我团队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正如Schmucks (1997) 曾指出,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2.1 课内教 学模块

课堂教学围绕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主题开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取角色演绎、小组讨论、辩论、阅读、写作模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主要教学方法有:

1) 演绎法 :适用于难度大、文化背景陌生的课文 , 教师先讲授相关知识, 或激活相关知识, 然后层层引导、讲解。

2) 角色扮演式 :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以及难度适中并富有戏剧性的课文。通过让学生演戏的形式, 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3) 讨论式 :根据课文内容 ,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 , 分组讨论分析 , 之后集中阐述, 让学生充分陈述各种观点, 教师点评、总结重点。

4) 辩论式 :适用于论说文、辩论文以及有争议话题的课文内容。 事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 全班分正反两方, 在课堂内进行辩论:由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三部分组成;辩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并总结要点。

5) 阅读/写作模式 : 通过分析课文语篇结构、用词特点等 , 传授相应的写作、翻译技巧与方法。

2.2 自主学习辅助模块

充实网络资源信息, 如课件、习题、教师讲课录像资料等, 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 自主学习 提供较好 的条件。 推行导师 负责制 (Officehour) ,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 , 尊重个体差异 , 力求兼顾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

2.3 课 外实 践模块

增加以课本主题为主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及短剧表演等实践活动。

2.4 评价体 系

为了对课内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建立了全面的评价系统。总结性评价占期末总成绩的60%, 形成性评价占40%。注重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课内外表现实施检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平时表现进行反思。

3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效果

3.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上述课内、课外教学模块的推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并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复习预习一改往日查单词、背单词的模式, 而是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的补充。在掌握词汇方面, 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课上学习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写作、翻译技巧, 真正做到听、说、读、写、译相辅相成, 各项技能全面的提高。

3.2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辨能力的是英语教学《大纲》总对学生提出的又一项重要的要求, 通过谈论、辩论、演讲等方式, 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近几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 学生均取得可喜成绩, 在2011、2012和2013年的比赛中分别有两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在2010~2013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 我院共有十余人次获得一等奖,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此外, 通过近几年“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完善 , 我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平均为67.8%, 高出全国同类院校17个百分点, 而且突破了数年专业四级无优秀等次的局面, 有七名同学达到优秀等次。同时, 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相关比赛, 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3 对后续课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生一、二年级所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 对高年级的许多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 ,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和语言知识;另一方面,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英美文学》课程词汇量大, 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学生们通过一、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的训练 , 能够轻松地应对解决。再比如《英语教学法 》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有了一、二年级各种小组展示的基础, 学生走上讲台已是驾轻就熟的表演了。

《综合英语》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通过近五年在本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推行, 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及一整套综合评价体系的推行。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应当不断改进, 教师要始终奉行学生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力求达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摘要: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外实践和特色评价体系于一身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并对其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生化诊断下一篇:公众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