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学改革

2024-08-22

综合教学改革(精选12篇)

综合教学改革 篇1

一、专业综合实验改革的重要性

作为测量和仪器科学领域唯一的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课程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检测、信号分析与处理、测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 几乎包含了从信号的获取、放大、传输、处理、应用和控制的全过程。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 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预处理, 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集机、光、电、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多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独立设课的必修课, 它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控制技术等于一身, 通过相应的综合实践环节, 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强化和全面发展。可以说, 专业综合实验是对本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一次串联, 因此, 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改为“结合实际应用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模式”,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了加强实验的实践效果, 本文提出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专业综合实验教学, 不仅拓宽了实验范围, 更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使实验内容灵活化、层次化, 解决了传统实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培养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传统专业综合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验内容单一, 验证性实验学时多, 测控专业的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 甚至预先编写好程序, 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 按部就班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其实验环节设计简单, 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 各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相关性, 远远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 无法让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实践综合设计技能训练,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实践训练。

2. 实验内容与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

专业综合实验, 旧的培养方案设定的实验项目主要注重光机等几何量的测量, 基本停留在计算机模拟仿真上。很多学生在学校时成绩很好, 理论知识掌握得很系统, 可到了工作中却发挥不了作用, 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内容与学生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 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严重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实验设备陈旧, 设备数量少。

原先专业综合实验的设备主要是基于80年代建校时设置的精密仪器专业需求购进的光学仪器, 设备台套数少, 开设计的实验仅限于几何量的检测, 与目前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测、控等要求相差甚远。另一部分虚拟仪器设计只能在装有Lab V IEW软件的计算机上照着试验指导书作一下验证, 学生实验的内容远远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设备的原因, 实验内容严重受到硬件条件限制, 这严重影响到实践效果。

三、虚拟仪器在专业综合实验中实施的优势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1. 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新型仪器, 它将传统的测量仪器硬件软件化, 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基本硬件的支持下, 软件平台可以完成传统仪器需要硬件完成的部分功能, 利用软件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显示等, 通过软、硬件的配合可以实现传统仪器的各种功能。虚拟仪器系统能够最大降低系统成本, 增加系统功能及灵活性,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计算机平台上任意定义和设计系统功能, 其核心技术是虚拟仪器软件。Lab V IEW (Lab virtual Instrum ent Engineering W orkbench) 是N I公司自1986年开始推出的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 它是具有图形化编程的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 集成了大量的生成图形界面模板, 并有丰富的数值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功能, 以及多种硬件设备驱动功能, 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原理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利用Lab V IEW可以方便地建立自己的虚拟仪器, 使用图形编程的方式可以节省大约80%的程序开发时间, 其图形化的界面使得编程及使用过程都生动有趣。

2. 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专业综合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旨在从被控对象到传感器信号获取、信号采集、信号分析和处理、反馈控制的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程测控对象和各种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 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扩展功能以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 通过对多门专业知识的串联,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009年以前, 由于受较陈旧的传统实验设备的限制, 为期两周的专业综合实验分两部分, 一部分以基于机、光、电进行的几何量测量各类实验为主, 另一部分只局限Lab V IEW纯软件仿真性、验证性实验项目, 这远远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 学生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实践训练。2009年以后, 依托共建实验室购买的新设备, 借助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以虚拟仪器为主, 利用多功能转子实验台、位移工作台、直线距离和位移运动实验台、环形输送线实验台上的各类传感器, 进行基于机、光、电、计算机的测量、检测实验。实验改革完善的过程, 如图1所示。

改革后的试验项目如图2所示。首先设置一部分少学时, 让学生熟悉Lab V IEW软件, 并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程序, 能够借助数据采集卡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在这个基础上, 大部分学时是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系统设计要求, 依据被控对象自行选择传感器, 对所有来自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或者直接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各种信号, 经过预处理, 都可以由N I数据采集卡的输入通道完成数据采集, 虚拟仪器软件LabV IEW进行程序设计, 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可以实现信号的存储、显示等功能, 再通过N I数据采集卡的输出通道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这样改革后使学生能够从信号的发生、采集、处理、显示及控制整体的系统设计得到训练, 真正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强化和全面发展, 适应目前社会岗位的需求。

以其中一个实验项目———超声波测距实验为例说明改革后的实验过程。借助位移工作台上的超声波传感器, 其输出信号通过PCI-6221数据采集板卡送入装有虚拟仪器软件的上位机平台, 通过软件编程, 实现对距离信号的测量、处理、存储和显示。超声波测距LabV IEW程序前后面板设计如图3所示。

利用运动控制台使障碍物移动一段距离, 点击“运行”, 出现距离监测界面窗口, 点击“停止”, 测得距离为118.974m m, 如图4所示。

3.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1) 能够做到所有实践环节串联进行, 使学生实践能力能够进行循序渐进、全面综合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对测控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 改善了实验教学, 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将虚拟仪器技术的强大功能应用于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 进行立体化实验,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编程的能力, 而且对传感器技术、虚拟仪器、工程测试技术、信号采集与处理、传感器的原理与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综合到一起, 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通过对现有实验教学平台的改革, 重新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置, 达到了综合运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目的。 (2) 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实验对象、传感器和测控手段结合计算机技术构建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能够让学生可以接触实际应用中的测控对象, 自己动手搭建测控系统并进行综合组合, 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认知、动手能力,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和展现才能的空间,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借助Lab V IEW开发工具良好的人机界面和强大的仿真功能, 对于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的环节, 采用虚拟案例设计及仿真,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虚拟仪器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仪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基于虚拟仪器的专业综合实验满足了测控专业各个实验环节的衔接, 能够满足从信号采集到信号调理、数据处理、显示、传送、存储、通讯及控制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目的随时变换自己的设计方案, 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学生实验教学的一个方向。

摘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课是本专业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为了提高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 通过对测控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 提出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思路, 并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探讨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优势, 分析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通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发现融入虚拟仪器技术的专业综合实验更拓宽了实验范围, 使实验体系层次化、实验内容灵活化, 能全面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邬华芝, 周祥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 (8) :74-77.

[2]魏宏波.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1) :92-94.

[3]何成平.虚拟仪器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23-29.

综合教学改革 篇2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包括如下:

山东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任务是: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天津市、辽宁省、河南省和四川省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任务是: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黑龙江省、江苏省和湖北省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任务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浙江省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任务是: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此外,通知还公布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地区,其中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深圳市。

模具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篇3

关键词:模具 综合实验教学 改革

模具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使产品实现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具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特点。为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效在教学中均开设模具相关的专业。根据调查显示,塑性成形与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高,沿海地区企业模具设计人才需求量较大,该专业的学生是企业中急需的人才。但是,从社会各渠道及企业调查信息表明,毕业生存在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特点,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瓶颈。所以,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探索教学中综合性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模具专业实验教学的的现状

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与设计之间的互相关系,了解模具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进而加深对专业课程认识与理解。但是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方式不够灵活,实验内容分散。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只需被动的接受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按部就班地根据指导书进行实验,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固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诸如模具拆装实验中,一些拆装实验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中,不利于统一管理,造成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机会少。

其次,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不能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时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起着补充作用。一些院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中一些模具图例说明简单,学生不容易看懂,教师受时间限制不能对每个图例进行一一讲解,影响学生对模具结构的深入了解。有些工艺在理论教学中没有详细讲解,甚至没有体现,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理解与接受的难度。

最后,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少。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够,只有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实验室才对学生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模具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要对模具专业综合实验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通过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被动的实验模式,保证师生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与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开拓意识、能够触类旁通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实验中,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學习兴趣倍增,增强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其次,确定合适的综合实验题目、内容与实施方案。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需要共同精心编写模具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和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合理的选择实验题目。根据实验条件,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学生的实验工作由个人部分和小组不封两方面组成。例如,有些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的限制,诸如CAD /CAE /CAM 部分没有必要每个学生设计的模具都进行加工制作;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最优方案,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后,最后由每组学生自主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依据每个小组确定的实验方案,制定了明确的实验进度,学生做好实验计划,并按进度和计划严格执行,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督促和答疑,使学生按时间要求做实验。

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模具专业综合实验的实施效果,减少实验的障碍,还要确保以下几个方面。充足的实验经费是实验实施的保证,学校每年按时给予合理额度的综合实验经费,免除指导老师申请经费手续烦琐的苦恼,是提前做好实验计划的保障; 提高实验管理人员参与实验指导的积极性,确定管理人员考核标准,将实验管理人员协助指导专业综合性实验作为纳为其中一项标准,提高管理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减少指导老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实践交流平台,使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博采众长,为提高专业综合实验效果提供技术交流条件。

参考文献:

[1]谭险峰,熊洪淼,胡德锋,孙俊明.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2]张文玉,刘先兰.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模具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模具制造,2008.

[3]陆瑛,孟逵,刘楠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刘易凡,何建文.新形势下模具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

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探讨 篇4

1 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 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现代社会的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鉴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广、信息量大、图表多、计算公式复杂等特点,最佳办法就是使用统计软件教学。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常用的软件有:Excel、Spss、Eviews、Sas等。统计方法的教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的密切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课程教学最好选用Excel软件,Excel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学生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

此外,针对兴趣浓、水平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实习等。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全面提升这些学生的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静,苏小冬,丁威.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7,(4):54-55.

教学综合应变技能 篇5

一、教学应变技能的概念及特点

(一)教学应变技能的概念

教学应变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快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行为方式。教师应变中的“变”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有关的变化,也包括与之无关但会影响教学进程的变化。教学应变中的“应”主要是指教师面对课堂教学变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教学始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学设计要受到师生的知识、技能、心理发展等多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教材内容与形式、教学目标、教学设备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所以课堂教学应当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当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进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所以,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教师的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只要教师积极可变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表现出应变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否具备好的应变能力,是能否上好课的重要因素,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在其授课中就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地组织教学,即使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也能临“危”不乱,坦然处之,采用恰如其分的方法和手段,妥善加以解决。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只会照本宣科,机械地履行教案。一旦课上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就会束手无策、乱了方寸,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导致课的失败。

(二)教学应变技能的特点

教学应变技能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

它是指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突然性,教师无法估计,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很难事先作出具体的应变准备,这一特点更加体现了课堂应变能力的难能可贵。

6.灵活性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一节课45分钟,尽管老师在课前准备了周详的教案,但课堂上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总时有发生;有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地在瞬间作出果决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灵活性,是课堂教学机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教育机智

(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机智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掌握教育机智,提高应变能力,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能够机敏、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机智的类型

教学机智的类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处理知识疑难的机智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提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是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使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处理疑难的机智。

2.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

教学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教师具备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

3.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在上课前,老师经过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虽然做了估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自身失误,比如,可能会写错字、说错话,甚至遗漏掉一些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具备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三、教学应变的方法

教师学习应变技能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应变的方法。

(一)因势利导法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转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课堂教学向前进行。教师案例如下∶

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提问,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沉着地说∶

“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教师表扬了他,他也公开向老师道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案例如下∶

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二)移花接木法,也称话题转移法

把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在教学的主干上,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应变艺术。教学案例如下∶

一教师在讲《三衢道中》这首诗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两声,引起课堂一阵骚动。这位教师见了,坦然一笑说∶“某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鸟叫。这是因为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黄鹂的呜叫,对渲染环境、表达诗人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大家想想,在这黄鹂的叫声中,在左右绿荫相映的山道上,诗人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由于嫁接自然巧妙,不仅气氛很快缓和下来,而且同时让学生领会到∶在此情此景之中,诗人行走在三衢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问题转移法,也称“踢皮球”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中小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喜欢分析、善于思考,因而会提出一些很特别的问题,完全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老师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就可以利用问题转移法,把学生踢过来的球再踢给学生,也即把所提问题转移给全班同学或其他同学,这样既可以给教师提供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采用讨论法或其他方法,师生共同合作拿出正确的答案。教学案例如下∶有位老师上小语三册《朱德的扁担》一课,当教师讲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更加爱戴总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夺他的扁担时,全班同学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被这位满怀激情的讲述推向了高潮。这时,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举起,一个有趣的问题立刻蹦了出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怎么记得‘朱德记,三个字呢”?教师没有思想准备,不能立即作答,却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是呀,谁能答出这个问题呢?”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有对全体儿童思维的激发。全班学生乃至听课的人都随着教师的反问陷入了深思。在儿重的心目中,解放前穷人不能上学,这是肯定的;不上学又怎么能识字呢?怎么能认识朱德的扁担呢?对一般小学生来说,这一连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现实生活终于给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回答问题的小手一个接一个的举起来,_‘他们读过函授学校。”一个孩子用现代生活中的语句解释。“方向想对了,但说法不对”。精明的教师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办扫盲学校。”另一个孩子的答案与故事发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解放区办农民夜校”,“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孩子们终于得出最满意的答案。(四)堵导变通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重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效益。堵即控制,控制学生的思维,使其纳入正常的轨道。要知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问题的出现,使的课堂教学散乱芜杂,如不及时堵住这种流向,课堂教学就不能正常展开。教学案例如下∶有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美女蛇”的时候,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世上有没有关男蛇?”说完,他还得意地看了看同学们,引起了哄堂大笑。女教师沉思片刻,说∶“这个同学天真好奇,问得有趣;但他问的思路不对,照此下去,可以问,有没有丑女蛇和丑男蛇呢?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指她迷人的外表,‘蛇’是其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这位女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哄笑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更没有因为那位男生的提问对自己不尊重而反感,而是因势利导,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正轨,既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指导学生理解了“美女蛇”的寓意。这样处理十分得体,体现了教师机敏而灵活的教学艺术。

(五)巧妙暗示法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暗示法便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案例如下∶在讲述政治课中的“正确认识权利与自由的关系”时,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抽烟,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抽烟的自由,而有的人却会因抽烟而受到处分,这是为什么呢?”不仅成功地警告了抽烟的学生,而且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六)幽默调侃法

幽默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更巧妙地实现教学、教育的意图,学生也普遍欢迎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课堂上适度进行幽默调侃,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发生分心的有效方法。教学案例如下∶对个别上课分心的学生,以一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唯有一心不可二用”、“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春眠不觉晓,教室有睡鸟”的话,提醒他们注意。有几个学生在政治课上打瞌睡,周围还有几个学生看着发笑。老师这样问到∶“同学们,有谁知道?‘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接着说∶“是不是闭着眼睛听政治课也叫‘垂帘听政”,?引得全班轰堂大笑,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有位教师给少年犯上课,上讲台时不小心摔了一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位教师慢条斯理站起身,笑嘻嘻地说∶“同学们看到了,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能摔倒,而仍然可以再站起来。”他这急中生智的一句自我解嘲,当即使“倒彩”变成了满堂喝彩声。

(七)冷静处理法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愿学习,甚至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在老师活动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教师的应变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的激动、冷静地审时度势,胸有成竹地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教学案例如下∶一位年轻教师接班的第二天,他上课,未走进教室,只听见里边乱哄哄的。他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并在旁边加注∶“不准擦掉”。老师明明知道是学生侮辱自己,但他仍然冷静说∶画画的同学很有想象力,画也切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教师的一靠嘴,传授知识;二靠耳朵倾听同学的真知灼见;三靠眼睛,观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所以画的作者,把这三种器官画得都挺大的。我建议课余时间,这位同学多向美术老师请教,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语文课,是不是先擦掉上课?至此,同学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老师这样做,不仅教育了学生,也平息了一场**,胸有成竹地把突发事情转入了正常的教学轨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对学生训斥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八)巧补失误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某些失误不足为怪,关键在出现失误后能巧补,不致造成课堂损失。教学案例如下∶有位教师在以《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参赛时,因课前思想包袱重,板书课题时漏掉了“爱”字。当分析完第一段回扣课题时,才发现缺了“题眼”,此时,他反而镇静下来,用红笔在一旁写了一个格外大的“爱”添到题目中,巧妙地补救收到了出乎预料的“歪打正着”效应。巧补失误是坦诚相见,拙中见巧,真错实补,以真实的手段和扎实的知识迅速弥补疏漏、匡正谬误。

(九)以静制动法

面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骚动混乱,教师切忌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头脑冷静,以静制动。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教师去上课时,刚走到教室门口,冷不防从闹哄哄的教室里飞出一球,打在教师身上,正在同学们伸舌缩颈等待着一块暴风雨的时候,这位教师却走上讲台幽默风趣地说∶“好球!”停了片刻,他又改变语气,严肃地对大家说∶“不过,要想练射门的基本功,还得上操场去。以后谁要是在教室里踢球,我可要出示黄牌警告了。”几句话,不仅教室里的气氛很快缓和下来,那位肇事者也羞涩地低下了头。(十)将错就错法

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教师既弥补了自身的失误,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案例如下∶一位数学老师讲例题时,因为板书有误,导致答案不合理,他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但是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有一学生回答∶“不合理。”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在适当的时候,教师面对失误要急中生智、将错就错,实现错中悟、悟中得的教学效果。

(十一)讨论共答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例如下∶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弓l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二)联系迁移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外在的相似性,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处理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案例如下∶某老师一走上讲台,同学们突然大笑起来。一位女生告诉他,他衣服上的扣子扣错了。学生们在哄笑。教师瞪大眼睛看着大家,打量自己,发现自己扣错了扣子,重扣。“同学们,你们别笑,我是有理由的!第一,我起床时想心事,一直在琢磨这堂课怎么上。第二,我们班有位同学运用数学公式总是张冠李戴,他不是比我更好笑吗?你们只笑我一个,不公平。”同学们又笑开了。“尽管我很委屈,但我还是要向大家承认错误。通过这事儿,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心无二用。做事专心致志才不会出错。我向大家保证,今后决不扣错扣子!你们呢?那位爱张冠李戴的同学呢?”大家不再做声,课堂气氛变得严肃起来。教师巧妙地将自己扣错了钮扣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张冠李戴联系起来,在自我批评中同时教育了学生,学生由先前的嬉笑变得神情严肃,做好了专心致志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了。(十三)顺水推舟法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综合改革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课上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50-01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同时具备理论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来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学理念方面

1.1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工程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其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学生不但学习工程学科的内容,还需要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技能与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理念里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在课堂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工程学科技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能灵活地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1.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不但要保证其掌握工程管理实践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其工程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包括整合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及建立体系、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培养与探索。

同时,教师还要预测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未来工程管理人才所需的必备技能进行分析,再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性非常强,因而教师要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另外,要合理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关的关系。最后还要充分利用院系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

1.3培养学生工程管理领域的决策能力

工程管理实践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还更要与人沟通协作。因而作为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还要注意对其领导与决策能力的培育。本课程目标是为建筑行业及相关岗位提供高级管理者及领导者,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必备技能,因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甚至情商以及伦理道德的培养与指导。

2.课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因实践占据着本课程的绝大部分课时,因而教师必须重视课上相关的实践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因材施教,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项目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实践学习,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运用。

2.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指用生动形象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激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利用课程选取的工程项目案例,并与教学软件相结合进行项目流程的模拟,强调学生以实际案例为导向,在模拟的工作情景和流程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它依据既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与阅读,归纳有关问题,并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把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解决,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精神。

2.3项目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为目标,依照项目管理的原理及工作思路,按实践项目的内容及目标,科学地将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单元,对不同的子项目单元进行任务编制。教师可以运用沙盘模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施工方案构建以及优选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使其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研究市场、订立目标、组织生产、合理利用资源、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施工企业经营运作的每个过程,体验项目管理中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进行角色分工或引导学生自行分工:

项目经理控制指挥和协调项目组成员依相关规定与流程完成项目,因而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决策能力与沟通能力;

(1)经营经理进行甲方报量、劳务结算、成本核算及分析并进行变更的洽商;

(2)生产经理编制进度计划、资源需用计划,进行施工操作管理;

(3)采购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物资采购、库房管理、物资发放与核算工作;

(4)财务经理要进行资金的管理与操作、管理资金帐目、对负责盈亏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的沙盘模拟操作,突出强调课上的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训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

3.结语

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改革,不仅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专业的技能,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学会把理念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厉志红,刘卫萍,王培光.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综合教学改革 篇7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对外交流的扩大, 我国高教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1]。材料化学是一门工科类的应用型学科, 其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进行了改革。

1 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实施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1.1 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照着书做一遍实验, 只是重复原有的知识, 很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学生上过实验课后, 只会机械重复, 不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 从而不能独立设计实验开展科研, 也很难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这就给他们将来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造成很大困难[2]。这种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21世纪的材料化学专业综合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改革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新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3]。

1.2 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的优势

教改后的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 引入科研思维, 引导他们学会科研思考, 同时将以往的重复性实验改为离科研比较近的探索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增加开放度, 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尝试和探索。这种由单一的、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转变, 既有旧知识的再现, 也有新知识的产生, 训练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独立开展新实验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建立,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验的激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创新型的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2 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内容

2.1 改革实验模式

随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沿用多年的实验课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于是, 我们改变了以往专职专用的单一实验人员的构成模式, 组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性强、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分管各实验室的现代大型贵重仪器设备, 并从事该课程相关部分的实验教学及实验的指导工作。如分管x射线粉末衍射仪的教师从事XRD实验的教学, 分管扫描电镜的教师负责SEM实验的教学等。这些改革为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2 增加师生交流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 师生间的信息互馈是对实验教学活动的一种评价, 是实验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验结束时, 师生共同讨论思考题,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方案, 并积极采纳。巧妙安排, 纠正学生重“结果”轻“操作”的不良习惯。师生共同讨论还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

2.3 提供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政策

科研素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或者实验教学。作为实验教学单位,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来促进学生自觉从事科研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适当的鼓励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及探索、创造的科研热情, 引导学生自觉走上提高科研素质的道路。比如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学生发表论文、学生参与国家比赛等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予理论上的帮助。

3 结语

以上对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改项目作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对综合实验的教育和改革, 使其符合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增加实验技术教学的实用性、多样性和先进性, 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对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对开展教学改革的原因及实验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对综合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斌, 黄余改, 方夏.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2) :66-67.

[2]左国防, 李艳红.论设计性实验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23) :80-81.

[3]陈步云, 李红, 李爱群, 等.构建实验教学大平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8) :91-93.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篇8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1,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3,4]。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制冷、空调方向) 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1 我校制冷空调综合实验存在的问题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课程是我校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新增设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该实验课程共设48学时, 1.5学分。该课程开始时间较短, 从教学方法到实验室建设都处于一个摸索探讨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1 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 设备条件有限, 对实验教学内容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原有制冷空调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实验室原有设备一是种类少, 二是台套数明显满足不了目前招收规模的要求。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实验方法老旧, 满足不了现有条件下的实验教学要求

原来的实验方法是利用现有设备, 将学生分组,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在学生数量不多, 设备台套数又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目前我校的现状是学生每级的数量在100~150人, 设备数量有限。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 要么每组实验学生数量太多, 造成每次实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 还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很少动手。或者控制每组学生人数, 增加分组数。这样势必造成每个实验需要重复进行多次, 学生做了48学时实验, 指导老师需要几倍的工作量, 这会使老师工作量非常大, 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 老师非常辛苦。

1.3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目前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45岁以下的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主导力量。这些青年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学历层次高, 基础知识扎实, 科研能力较强, 计算机、外语水平高, 具有较强的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 这些青年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 (读书) 到学校 (教学) , 缺乏参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实践的经历, 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

2 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二是, 对进行方法进行改革;三是, 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总之,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巩固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素质为目的, 着实提高教学质量。

2.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2年我们新建了高效智能多功能制冷实验。该实验系统具有双蒸发器、双冷凝器, 采用先进的变频压缩机和双膨胀阀。先进的变频压缩机和膨胀阀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系统的无级变容量调节以及良好的负荷跟踪特性。整个系统采用上、下位机自动智能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在这个试验系统的基础上, 我们新开发了几个实验。如蒸发式冷凝器、板式换热器、冷风机、干式蒸发器等换热器的性能测试;压缩机的变频性能测试;不同工况智能控制实验等, 丰富了原有的实验内容。

另外, 在实验内容上, 我们还开发了一些设计性实验, 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自己动手组装一制冷空调系统或针对一实际的制冷空调系统找出故障,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研究解决该故障的方法措施, 最后一起排除故障。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 我们大量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方法。我们事先将有关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做成视频资料, 在实验进行前, 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在学生观看过程中将实验操作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经教师讲解和重新观看视频资料, 掌握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原理方法及操作流程。最后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完成实验学习内容。这种实验方法, 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可以大班进行教学, 指导教师集中进行指导。只有在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时再分组进行, 分组实验的时间比以前大大减少。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节省实验时间, 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3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教师所必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 也恰恰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相对欠缺的能力“短板”。

一方面, 利用我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校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 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在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指导任务, 熟悉实际的大型制冷、空调系统, 掌握大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设计管理能力, 熟悉制冷空调设备的设计、生产的全部工程, 为专业课教学及指导实践教学积累必要的素材。

另一方面,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争取承担或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及技术培训等课题, 在实际工程中拓展视野, 提高工程素养。

3 结论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实践, 我们制冷空调综合实验从实验内容到实验方法、青年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可以将新的实验方法等推而广之, 对其他实验教学的改革起一个借鉴作用。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 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制冷空调综合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以及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制冷空调综合实验,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恒, 张幼琴, 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 2006 (4) :125-126.

[2]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4) :81-84.

[3]冯建, 熊伟, 王金波, 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J].科技信息, 2010 (15) :430-431.

综合教学改革 篇9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力求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JAVA方向、嵌入式方向、商务智能)。

根据现有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1]。并且随着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结合吉首大学教育特点与我院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慢慢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以职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以提高自学能力与创新知识为目标,加强实际项目的训练,实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际案例的训练,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的项目之中与顶岗的实习之中。

一、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积极与全球顶尖软件外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推行校企深度合作“2(校)1(园)1(企)”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以“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实践与创新能力相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贯通”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发展观,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开放式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竭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综合改革,通过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微创新和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将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以黑板加教科书的手段,实现以各种电化教育器材与设备,将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设备搬到课堂,以现代教育设备应用于软件工程的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加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以快速推进专业的统合改革与发展,最终有效地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2]。

二、教学手段改革思路

1. 探索全新有效的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从本学期开始就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创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带动下,组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与相关活动,将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隐性课程与显式课程相结合,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外培养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状态。

2. 改革已有现有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与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在传统黑板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图文字貌的形式,增加教学的可视性与直观性[3]。注意发挥课堂的教学的多样性,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以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图形的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将传统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突出展示,可以增加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次数,用图形化演示教学内容,将比例增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改革原来的教学方法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拿出来进行研究,根据对现状的研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力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4]。如我们教研式的颜一鸣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根据知识以小组的单位进行研讨,并根据研讨的内容第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4. 进行第二课堂尝试

在软件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带动下,积极进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并且提供较好的活动设备与条件,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软件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开放了实训室,鼓励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小制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经常性的派出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5. 改革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web开发基础》课程采取了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网站来实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他们说:“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和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方法,收获很大。”

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周清清同学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已在《电脑知识与技术》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灵活的教学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思考与掌握,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指导性,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实践。在学生多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中,多数学生能做出比较好的作品,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结

本文讨论了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充分分析与研究当前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思路,以提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文振.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01).

[2]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02).

[3]莫凯林,祝世娜,张亚文.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五个转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综合教学改革 篇10

一、整合学科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

(1) 学科内的整合。

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整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特征,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是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依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捕捉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意识, 对教材进行“精加工”——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引导学生查找、整理各种资料, 开展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此外, 按学生认识事物的线索或解决问题的线索来考虑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 以教材编排体系与选材内容, 以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内容为点, 确定学习内容,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2) 学科间的融合。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第三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图案”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前, 老师说:“秋风送爽, 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舞, 多么漂亮, 去拣几片漂亮的叶子作为书签吧!”几天后, 老师又要求学生按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达到了“学科生活化, 生活学科化”的效果, 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融合了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 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二、结合校园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 可以涵盖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 根据社会及社区最前沿的文化动态、学校文化活动及家庭生活开展富有校本特色的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围绕“五爱”教育主题, 先后组织开展“十大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 并把学生的活动成果整理成集, “十大主题”包括: (1) “奥运精神激励我”演讲、征文、手抄报比赛; (2) “灿烂文化颂实小”大型文化节; (3) “多彩假期我快乐”体验与征文活动; (4) “军训苦于乐”体验与征文活动; (5) “我爱我家——班级宣传栏设计与征文活动”; (6) “孝敬日, 我能行”体验与征文活动; (7) “我与阳山小朋友手拉手”体验与征文活动; (8) “健康伴我快成长”征文比赛; (9) “走进社区, 走进生活”实践活动; (10) “新苗”展风采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语文学习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学生既得到了全面深刻的高尚情感体验和熏陶, 语文的综合素养又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三、挖掘社区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例如:在学习了“人与自然”为主题的课文学习后, 利用我校学生的特殊性 (家长普遍是做铝材生意的有钱人) , 我们引导学生确定了“铝材与我们的关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挖掘家长人力物力资源,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大沥多家铝型材厂、走入大沥社区、环保站、各房地产开放区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 以及充分利用校园互联网了解大沥铝材的发展历程, 铝材对大沥经济、环境、生活的影响, 撰写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设计市区建设规划书。活动中, 促进学生对社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物业环境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 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 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 发现自我,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 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 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等形成一个整体, 使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得到合理利用,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综合展的“改革” 篇11

然而,看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综合展的市场份额很小,几乎都是按行业细分的专业展,也由此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展会壁垒。与综合展相比,专业展能够集中反映某个行业的整体状况,具有针对性强、展商和观众质量高、参展效果好等特点,有着很大的市场影响力。如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纽伦堡的玩具展。香港的珠宝展,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服装展等。只有具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展览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专业展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在办展市场化、明细化、专业化的今天,面对综合展日渐减少而专业展日渐增多的局势,我国那些正值青春或已成熟的综合展站在了风口浪尖。保持本色,还是创新改革?——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采取一届两期的改革就是让其综合性与专业性糅合的一种尝试,同样在广州的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广博会则迅速做出了方向性的改变。其他的综合展如何?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调整。在专业化的大路标下,在政府主导的羽翼下,综合展当如何突围,迎接未来?这个调整又需多长时间去适应?改变后的综合展未来怎样?

本期专题,请跟随记者一起去探索——

第一部分:综合展的利与弊——“风向标”中的隐患

何谓综合展?相对于专业展而言,综合展并不是以行业划分,而是涉及许多行业许多门类的一个综合性的展览会。

“包含多个行业和门类的展会属于综合展;题材是一个行业的不同门类的应该属于专业展。”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任鞠正球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

纵观我国的综合类展会,形成品牌和规模的综合展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展会,“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由政府集中资源举办,有利于使展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规模,取得一定的效果和知名度。”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说。如广交会、投洽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政府主导型展会已成为我国会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贸易、招商引资、拉动经济、信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随着会展业专业化的市场趋势,这些年。政府主导型的综合类展会虽饱受争议,但其依然发挥着专业展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它是政策的风向标。“是因为这些展会不仅要体现国家的战略和形象,还要涉及到国家政要的邀请,也必须能把握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所以这种综合展一定会把国家的意志在展会中体现。”吉林省博览事务局局长赵强华强调。对此,浙江尚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飞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政府的形象宣传、政策宣传必须要通过这种展会来实现。”在金融危机之时,正是这些有着政府支持的综合展为拉动消费、促进内需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主导型的综合展会依然是众多展会的“风向标”。

其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从品牌宣传上来讲,大型综合展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有效载体。一个展览会的举办不仅会拉动城市的经济,而且也是对展会举办城市最好的广告宣传。厦门投洽会成为厦门亮相世界的名片,郑州也因郑交会而闻名中外;从区域经济上来说,综合展是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廊坊市支会会长徐静文表示,“综合展在介绍本地区投资环境,开展招商引资,集中展示促进本地多项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是专业展所不具备的,也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第三,经贸合作的平台。政府主导型的综合展,其举办目的显然在于招商引资、促进经贸,即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为扶持和引导地方产业,对外开展加强经贸活动的需要。徐静文说,“加强与我国周边经济的合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通过举办综合展可有效地与周边国家拉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距离,是联系周边国家的纽带。”如东盟博览会、哈洽会、乌洽会、宁洽会、呼洽会、廊坊经洽会、东北亚国际商务节就是这些因素的显著体现。

从总体看,大量综合展由政府主导这一现象是由中国目前会展经济发展阶段和行政体制改革进程所决定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没有相应的政策优惠,这些综合展将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一方面,一般的企业不具备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展会的庞大资源;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办法把握展会的主导方向,容易产生经济利益至上的不良结果。

最大的优点一转身变成了最大的不足。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的充分发育,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是培育会展主体、塑造会展品牌、提高会展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些似乎是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天然短板。一是综合展的发展潜力不够。“因为政府主办的综合展重点不是展会题材,而是展会能够达到传播政府政策、形象以及创造合作机遇的效果,从政府角度考虑,综合展存在着一定的需求,但并不是将来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主题。”鞠正球说。另外,综合展的非市场化制约了展会本身的发展。招商招展的对接不明确而失去客源,形成展会的疲软。而就贸易洽谈会而言,

“往往是贸易突出,投资没突出,会失去一些投资商。”天津星港会展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勇告诉记者。不像专业化发展,在展会现场往往主要针对现场销售,一不小心就会沦为大的“展销会”。三是弱化了会展保障服务。习惯于行政性介入的工作方式,实行“全市总动员”,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又不利于本地会展保障与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与参展企业交流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展会规模大小已经不再是企业选择展会的最重要标准。选择行业展还是综合展是企业如今面临的一项重要选择。以食品行业展会为例,综合性展会包括了糖酒会、广交会等,而行业展包括了调味品展、烘培展、休闲食品展等。面对综合展与行业展,企业又是如何抉择的呢?为了更好地达到参展效果,的确有一些中小企业会选择小而便宜的专业展。

在“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下,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展正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创新的问题。

第二部分:综合展的“改革”——适度多元的逐步分化

综合教学改革 篇1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涉及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被戏称为“天书”。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主要实现技术, 综合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程序设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 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 不仅能够了解编译系统内部的工作原理, 加深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真正理解, 而且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一、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编译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吃力。究其原因,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本身理论性太强

该课程内容丰富、抽象, 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它除了具有自身的一套理论体系, 还涉及到大量的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 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离散数学、算法等。对于本科生而言, 要学好这些理论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2. 实践性环节比较薄弱

编译程序是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其实现涉及到若干课程, 综合性、连贯性均很强, 学生实验难度很大, 因此, 很多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 实验内容安排也比较随意, 导致实验效果较差, 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笔者长期承担“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 结合多年的编译原理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程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目前, 按照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 其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工程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在取得本科学位以后, 可能会继续学业到硕士或博士阶段, 将来的主要职业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而工程型人才本科毕业后, 主要职业是在工业界发展, 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工程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远大于学术型人才, 但是学术型人才培养对提高国家的学术竞争力至关重要。虽然本科培养方案中尚没有进行区分, 但未来走向决定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本科阶段的基础应有区别。因此, 编译原理课程定位有必要参照这两类人才培养要求来确定[1]。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设计一个主要以强调理论性的课程内容, 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侧重于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 提高学习编程语言及在程序开发中应用编程语言的能力。培养目标的不同, 将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剪裁。

三、优化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1. 精选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 教学内容和习题应包括一些从实际碰到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例题和习题, 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紧紧围绕编译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条主线, 建议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 词法分析

首先应明确词法分析的任务, 然后重点讲解词法分析器的设计过程, 如预处理、单词符号的超前搜索、状态转换图以及状态转换图的实现;接着介绍正则表达式与自动机的相关理论, 最后讲解词法分析器自动生成器工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语法分析

首先应介绍语法分析的必备知识上下文无关文法, 然后将语法分析分成两个大类予以介绍: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和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包括LL (1) 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法, 由于它们比较直观, 便于学生接受, 应首先介绍。其次, 介绍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 它主要包括算符优先分析法和LR分析法, 由于目前的编译器的语法分析已不再使用算符优先分析法, 因此, 可以只介绍LR分析法。最后, 介绍语法分析器自动生成器工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2]。

(3) 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生成

首先介绍语义分析的基础知识:属性文法和语法制导翻译。然后把语义分析的重点放在类型检查上。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的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 可以先介绍一下类型系统在编程语言中的作用, 然后用语义动作来表达类型检查算法。对于中间代码的生成, 则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中间语言, 把赋值语句和各种控制流语句翻译成中间代码的语义动作。对于类型和变量声明语句, 则主要关注怎样按语言的作用域规则组织符号表[2]。

(4)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对于这部分内容, 应主要介绍局部存储分配策略 (即一个活动记录中各类数据的组织) , 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等三种全局存储分配策略, 非局部名字的访问方式和各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实现。

(5) 优化

优化可在编译的各个阶段进行, 但最主要的一类优化是在目标代码生成以前, 对语法分析后的中间代码进行的, 这类优化不依赖于具体计算机。这部分内容建议重点介绍基于块内的局部优化。

(6) 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目标代码生成, 它通常以语义分析后或优化后的中间代码为输入, 以产生等价目标程序为输出。应重点介绍一种采用简单的寄存器分配策略的代码生成算法, 让学生对代码生成有所了解。

2. 改进教学模式

对于编译原理这种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来讲, 采用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案例式教学具有实践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刚好弥补编译课程教学难的问题, 因此,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使其在分析案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案例的主要形式是例题, 一般是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或综合习题, 约占2/3的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结合黑板、粉笔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建议相关算法理论采用幻灯片形式, 加大知识点的容量;而相应实例的讲授则建议采用板书形式, 可适当降低教学速度, 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掌握。比如, 在讲解正则式转化成等价的NFA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把具体转换的方法以幻灯片形式快速地播放给学生看, 同时配上教师的简单讲解, 然后选取一个具体的例子详细分析, 让学生理解例子, 最后教师对例子进行小结, 归纳出一般性规律, 并让学生与前面的理论对比, 这样回过头读这些理论知识便会轻松很多、容易很多, 从而更加有助于其巩固对理论的理解。又如, 在介绍自动机、正则文法、正则表达式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后, 还可以通过一道综合例题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3,4]。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每次课后教师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学生自己变为实例教学模型的主体, 教师再就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习题课,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

四、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的源泉, 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不断的在实验环节中尝试、探索、研究和创新, 才能不断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编译原理”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高, 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一些重要算法, 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等内容融会贯通, 最终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 设计实验内容

首先, 要将编译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得以概括, 使学生不仅掌握它们本身具体应用, 而且掌握由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构造编译程序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调运行, 这是实验最重要目的之一。其次, 必须合理地简化, 使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针对编译过程的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优化及目标代码生成, 分别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 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 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采用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所要求的实验学时较少, 一般为20学时左右, 并且可以跟随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 这样既可以降低实验难度, 又利于学生及时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验[5]。当然, 也可直接将实验部分设置为课程设计, 通常是要求设计一个简单语言的编译程序, 让学生用1~2周的时间来完成。这种实验教学体系与前一种相比更难, 需要学生在对编译原理知识系统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编译过程的有一个整体深入的认识。

2. 规范考核形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指挥棒,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译原理”实验课程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进行成绩评定。为了均衡理论和实验, 建议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本着公正的原则, 笔者提出阶段考核和汇总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6]。每个实验成绩由教师面试给出, 以学生对实验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实现算法的思路为主, 并要求其分析具体源代码, 从而判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 避免抄袭。在汇总考核阶段, 由学生主动申请, 采取公开答辩的形式, 答辩优秀的可以加分。通过以上措施, 较好地避免了以往实验中经常出现的偷懒现象, 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荣誉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期性。通过“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能掌握编译程序本身的实现技术, 也能加深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 提高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因此, 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银亮.浅谈编译原理课程的定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7

[2]张昱, 陈意云, 郭宇, 李兆鹏.“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探讨.计算机教育, 2009.18

[3]刘洁, 黄贤英, 王柯柯, 曹琼.软件工程专业中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 2010.8 (16)

[4]王顺晔.“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 2010.2 (3)

[5]王忠策.“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上一篇: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下一篇:档案信息化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