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学能力(精选12篇)
综合教学能力 篇1
新课程改革赋予职高各科教学以全新的教学理念, 它提出学以致用的观点, 把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书本知识与实践之间起纽带作用的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职高教师尤其是职高中的专业教师, 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下面以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或者说是鉴赏) 徐悲鸿先生的名画《田横五百士》为例, 来说明 (在这里, 属于哪一科教师并不重要) 只有教师具有深厚的综合教学能力, 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一.从史学角度来解读这幅画的重大意义
教师得向学生讲明《田横五百士》讲的是什么, 这就涉及了史学知识。司马迁的《史记·田儋列传》中记叙了田横五百士的故事。
田横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 他和兄长田儋、田荣, 都是狄县的豪族, 很得民心。陈胜、吴广起义后, 田氏兄弟三人杀死了当地县令, 并逐渐得到民众支持, 恢复了以前的齐国国土。
由于拒不跟从项羽和刘邦中的任何一派, 所以齐国军队受到楚汉两军的打击, 田儋、田荣战死, 田横则带领数万齐国逃兵, 继续与楚军战斗。后来田横趁刘、项激战之际, 夺回大量齐国城池, 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 自己为相, 既不朝楚, 也不附汉。
这时, 刘邦派儒生郦食其去游说齐王归汉。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动田广和田横意欲归汉。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听说郦食其凭一张嘴为刘邦得到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 心里不平衡, 立即出动大军攻打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国。田横认为刘邦不讲信用, 欺骗自己, 便将郦食其扔进油锅给炸了。
西汉统一后, 田横由于杀了郦食其, 害怕刘邦报复, 就带着五百多人跑到了海州 (今山东即墨县东北) 一个岛上驻守。刘邦招他回朝, 他表示愿为庶人, 与众人在海岛上度过余生。刘邦又派使者继续前往海岛招降, 使者带去刘邦的话说:“田横来, 分封可以大至封王, 小至封侯, 不来, 就派大兵诛灭之!”
为了让部下免遭屠戮, 田横带了两名随从同汉使一起去见刘邦。他们一行走到一个驿站, 洗沐后, 田横对随从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称王道孤, 如今他为天子, 我成了亡命之虏, 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天子现在要见我, 不过想看一看我落魄的样子罢了。这里离洛阳仅30里, 你们赶快拿着我的头去见天子, 脸色还不会变, 尚可一看。”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 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他, 又任命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 不想两个随从偷偷将田横墓从侧面凿开, 自刎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 十分感慨, 他认为田横的手下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 于是又派使者到海岛上招安。岛上五百壮士得知田横死讯, 也都相继“跳海”自杀。这个海岛后来就叫做田横岛。
《田横五百壮士》讲的就是历史上这样一个故事。司马迁写了《史汉·田儋列传》后, 曾感叹天下擅画者, 为何不以田横五百士的故事作为绘画的题材。司马迁的这个愿望在两千年后由绘画大师徐悲鸿以“真宰上诉, 元气淋漓”的精神实现了。
教师从史学角度的讲解, 使学生们懂得了徐悲鸿先生画《田横五百士》这一题材的重大意义。
二.从数学图形来解读这幅画的构图布局
《田横五百士》, 画面上画的是田横去见刘邦, 临行前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
整幅画呈长方形, 其中人群呈倒立的三角形, 两妇一孩呈圆形, 田横和马夫构成了矩形, 左侧人群在脚部形成一条斜线。这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斜线的画面组合, 克服了油画构图单调呆板的通病, 延伸了画面的透视空间, 使各人物所应表现的空间大小恰到好处, 又把人物与大地、天空、海洋融为一体, 营造出恢弘气势, 形成崇高之美。
从具体人物分布来看, 呈倒立的三角形中的人物左侧人群稠密, 右侧较稀疏, 前面松散, 后面集中, 这符合于人物极富变化的要求。
一幅画的构图布局得当与否是这幅画能否错落有致、融为一体的关键。教师通过数学图形的方式来解读这幅画的构图, 揭示了徐悲鸿先生在绘画布局上独运匠心的很高造诣。
三.从文学角度来解读这幅画的人物心理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读这幅画时, 要善于用文学语言来阐述画中各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这幅画强烈的生离死别的悲壮气氛, 从而较深刻地感受到这幅画的主题思想。
你看田横的表情肃穆坚毅, 一身傲骨;两随从的表情视死如归;整鞍待发的马站在一旁, 不安地扭动着头, 显得忐忑不安;壮士群中的瘸腿老人正急急向前, 好像要阻止田横这洛阳一行;处于三角形角位上的壮士, 虽腰带松散, 饥寒交迫, 却拔剑于手, 表示出用那慓悍身体欲同新的统治阶级一拼到底的愤怒气概;画面中央穿黄衣者表现出对田横此行不解的神情;处于另一三角形角位上的白须老者, 则表现出对这一群壮士们前路的担忧;那半蹲着的妇女, 一边护着自己的小孩子, 一边望着田横, 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画上所有的人物, 虽表情各异, 表现的心理活动不同, 都显得个性鲜明, 他们的心理活动在“生离死别”这个总题材中是统一的。
四.从创作时代背景中来看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徐先生的《田横五百士》的创作, 从1928年开始, 除了到中央大学教课外利用所有时间, 一直到1930年才完成。
从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看, 此时中华大地正值日寇入侵, 许多人媚敌求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徐先生想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 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徐先生的这幅画作达到了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古典艺术的完美结合, 显示了极为高超的油画技巧, 是他自身学养和他的传统道德观集大成的作品。从艺术价值来看, 他的这幅作品不仅为中国美术赢得了世界赞誉, 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当时的很多艺术青年就是在看了这幅作品后才决心献身美术事业的, 而许多成熟作家在看了这幅作品后, 开始转变画山水花草的方向, 开始走上了以重大生活事件为主题, 关注民生, 为人民呐喊的艺术道路。
五.从哲理意蕴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探讨这幅画作的专业研究
这种专业研究, 不但包含有画法专业方面的研究, 还有作者意蕴的专业研究。作者承认那人群中的穿黄衣者为自己的形象, 蹲在他旁边留有一些距离的抱小孩的女人则是他的妻子蒋碧微, 那小溪是他们儿子的形象。就是在这一幅画作上所显示出的这一些距离, 是否隐喻徐蒋两人之间的感情裂痕已经出现等等, 总之, 愈是名作, 其可探讨的方面往往愈多。从解读 (或者论鉴赏) 《田横五百士》的角度粗粗说来, 为师者就应具有史学、文学、数学、政治、专业研究等诸门学科的知识, 更不必说在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时会涉及到更多学科方面的知识了。同样的道理,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不同的专业学科知识时, 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过程中, 往往会涉及到边缘学科知识, 也需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对于职高教师来说, 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尤为重要。综
综合教学能力 篇2
【摘要】综合能力是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能力测试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从高考的高度对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能力测试目前已经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
纵观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命题,无外乎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两种,这些试题都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把握和综合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育新理念。
1.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中教学把目标盯准高考,为大学输送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难免带有应试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要求学生牢固记忆和理解课本知识,然
后通过习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应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从而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考试机制的指引下,高三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由于受到旧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按照传统的高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致使许多学生仍然在纷繁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迷惘挣扎;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一味地出奇求新,特别是到临近高考时,大搞综合教学与热点专题复习,以致丧失了历史教学的可贵本真,学生当然也是得不偿失!
高中阶段历史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不足,知识应用能力低。知识面狭窄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不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回答遇到的新问题,迁移能力低;被动地围绕教材和教师划定的圈子转,依赖教师、教材,只能死记硬背,理论联系实际,自学、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②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底。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低;阐述问题思路杂乱无章,论点不准确,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合理,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低;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比较鉴别能力、评价判断能力低;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低。
2.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2.1.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和谐的合作观。长期以来所实施教育模式,对开展渗透教学具有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应试教育已造成了单一的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环境,往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容易产生教师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问题。这种环境不利于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为此,需要学校在相应体制上作出一定的变革,更需要每一个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轻”的思想,树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观念。可以说,这也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敬业爱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注重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历史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熟悉掌握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之中。
2.1.2 利用专业教学论坛进行教学交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信息的及时实时更新。
利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历史教学论坛和专家们、同行们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为我答疑解惑。可以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疑问得到解答,教学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大幅度的提升。
2.1.3 利用百度信息查询提升教师的知识功底,为教学打基础。
高中历史教材的改变,大量的历史史实被删除,使学生无法用通
山东风机http://
史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讲解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历史名词等等。尤其是当前历史学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高考中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史料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的史料和解读大量的史料以达到丰富学生学习。
2.1.4 利用撰写网络博客或者QQ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当前撰写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微博更是成为一种流行风。作为历史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撰写成博客发到网上,这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叙事。发到网上,可以永久保存,日积月累就成了个人的发展成长的平台,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发到网上的博客内容可供同行教师的观阅,也可进行点评,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2.2平时教学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山东风机http://
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2.2 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历史知识。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2.2.3 进行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第一,立足单科,夯实双基,构建学科内知识网络,将历史知识形成合理“数据库”,建立“超级链接”,进行知识迁移,实现跨学科渗透。
第二,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训练,注重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是掌握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种能力:;材料解析能力;识别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指能够发
山东风机http://
展地、联系地、一分为二地、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和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结论提供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获取新知的教学过程。发现式教学强调从问题情景出发,即从资料、史实或实际存在的现象、问题出发,学生根据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回忆、调用与此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加工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从而独自实现问题从给定的条件到目标的转变。
第四,应当切实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坚持知识获得的积极性,而且倡导对知识的研究,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资料、独立思考问题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在课堂上即兴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难点或热点问题系统地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可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2.3 高考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3.1 狠抓基础知识,终培养综合能力。
(1)狠抓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文综测试主要是考查综合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丢开课本去培养所谓的综合能力,严重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种虽然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求高,即有的教师对一些历史问题进
山东风机http://
行过分深入的分析挖掘。二是求全,即把教学中方方面面的知识点都塞给学生,采取拉网型扫荡,地毯式轰炸。三是求快,即只追求一、二、三轮复习的形式,忽视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一步到位,教学中先开快车,然后以练求高、求全,搞题海战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已经十分明显地看到:文综测试只可能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查,所以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是文综复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一,掌握基本线索,宏观把握基础知识。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基本线索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进程的普遍联系,掌握了基本线索,也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线索,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其次,要在明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弄清基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抓住主干知识,深刻理解基本内容。主干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或者是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税制改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转折性意义。另一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土地政策、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世界近代现代史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2)培养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高三历史教学要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第一轮复习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在第一轮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是指从某个或几个特定的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多层次是指从表象、内容、感性、理性等不同认识层次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如,在第一轮复习中分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①经济基础。美国较好地利用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调整了美国社会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垄断组织高度发展更易于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与盲目性。②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③资源与市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欧亚移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领土扩大和西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领土的东西两边都濒临大洋,战争威胁少,发展环境好。④历史条件。封建历史残余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小。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是培养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人类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定的地理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人类的历史活动又是与政
山东风机http://
治活动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2.3.2 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加强各专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即抓历史上大事件、大人物、大的典章制度、大的战争、大的社会变化等,细碎、偏冷的东西可以泛读。此外,在文科综合考试背景下,抓主干知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复习中要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是与热点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即使不是历史学科的重点也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因为它往往是命题的对象。
专题史的复习除了延续以往纵向延伸的办法外,还应从分析各专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横向拓宽。在专题复习中,加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横向拓宽:一是同一时期历史现象的横向比较,主要着眼于中西历史发展区域性差异,如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中日两国19世纪后半期历史发展比较等;二是相似属性历史现象的比较,一般是把中外历史相似的特定阶段或发生的相似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印民族解放运动比较,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比较等;三是立足于世界整体发展来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既从国际环境去找原因,又着眼于把握宏观历史发展方向,如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中国等。
山东风机http://
2.4 精心设计好训练题,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1)精心设计好训练题。
第一,知识的高含量。即要求我们平时的训练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并充分融合、充分运用。
第二,思维的开放度。高考试题以教材为依托,但不会照搬教材。高考试题一般选取新的角度甚至超出教材的观点来命题,并尽可能有效地测量出考生的思维个性,为其个性的张扬提供尽可能宽阔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具有开放性思维。
第三,努力创设新情境。高考命题都注意创设新情境,或者将重大现实问题引入历史分析,让考生在全新的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图文并茂,诗词歌赋,充分展现出历史命题崭新的面貌。这些试题仿佛使我们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让人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角色,这些命题真是令人拍手称快。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设置一些这样的习题,既可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可使其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
(2)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教师在复习中要选择一些示范性例题(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评析、指导,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复习过程中“授之以渔”的目的。
山东风机http://
第一,揭示命题意图。高考命题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意图。试题点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各个题目独特的设计意图,学生答题时就会思路通畅,切中要害,想其(命题者)所想之言,答其(命题者)所答之语。
第二,介绍基本方法。试题点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的统帅和灵魂。其次,适当介绍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集中和发散,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学生在方法论方面的素养。再次,适时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为此,笔者曾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并且印发了相关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审题与解题的方法指导。
第三,展现思维过程。教师在点评时,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现自己解题的具体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获取解题的金钥匙,从而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闻海山.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山东风机http://
重视听力教学,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听前;听中;听后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可以被分成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其中,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听在英语诸多的交际功能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重阅读、轻听说的现象,学生听力培养和提高往往被忽视。因此,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努力优化听力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听力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听前做准备
听前活动是听力教学的暖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听的兴趣,集中听的注意力,同时扫除即将听到的语言材料中的难点,以便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
1.“头脑风暴”激活
在听力准备阶段运用此法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集思广益,激活学生头脑中各种相关的图式,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使其对话题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扫除生词。
2.图片画面导入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图片。在学生正式听录音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进入听的状态,初步感受听力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插图或某一情节,设置一些悬念,激发他们对由画面内容引起的猜测、联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就画面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可以得到互补,再让学生听并提出问题。往往大部分学生听一遍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还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二、听中多操练
听中活动是听力训练的实质性阶段。在听中可以边听边表演;边听边选择、填空、连线、标图、图画、补全信息;边听边说;边听边做笔记;判读情况的真伪;边听边通过推理形成对整个故事发展的见解。还可以将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并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
1.精听、泛听并行
“精听”主要是指听的“质”。“泛听”主要指听的“量”。教师在设计听力任务时应采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式。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Section B 2a 2b中听力材料是关于Ms Mansion 与Peter关于英语学习遇到的问题的对话,涉及的内容多,信息量大,还有一些生词,听力任务为完成信息表格,难度大,故可采用精听。而《新目标》九年级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 A 1a 1b 中的听力材料是关于五个不同的国家见面时的礼节,听力任务为礼节方式和国家的配对,内容少,信息量小,难度低,故可采用泛听。
2.听力技巧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掌握的技巧和策略:(1)快速浏览听力练习,重点关注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2)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集中精力捕捉主题句;(3)在听力学习初期可以边听边做一些笔录,记录一些重点內容,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年代或事实,以便回答问题时有所参考;(4)利用练习中的问题预测听力材料内容和体裁;(5)听力练习中锻炼自己预测关键词的能力,从而依靠部分关键词做出合理的推理;(6)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听大意上面,尽可能地去理解句子或短文的大意,而不是设法听懂每一个单词。
三、听后巧巩固
我们在听后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将听与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侧重,又全面发展。
1.以听带读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模仿跟读,不仅要求学生关注每句话的意思,还要让他们关注语音、语调和单词发音在句子中的变化,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以及重音和习惯表达等。对文字材料边听边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辨音能力,增强语感,辨别语流。长期坚持,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语音和语调都会有很大进步。
2.以听练说
在指导学生听完教材中的听力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口头回答问题、角色扮演、模仿对话、复述听力材料、开展讨论、对听力材料的观点进行评价、联系实际生活编新的对话等形式拓展使用听力材料,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3.以听促写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十分注重听、写的结合。教材在各册中安排了许多类似的书写任务。此外,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写作任务,将听力内容进行整合后,改写成一篇短文填空或编写小短文。这是由听延伸到写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12 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 Section A 1b 及Section A 2a 2b是关于Marys unlucky morning 的两段听力对话,听力任务是根据听力内容完成句子,任务难度较低。因此,我在学生完成了这两个听力任务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及教材中所配备的图片,写一篇题为“Marys unlucky morning”的文章,并续写故事的结尾。
总之,重视听力教学,不仅符合语言学规律,也是现代英语学习的需要;是改变现行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现象,摆脱“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通病的形势所趋!同时,英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听力材料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使用教材,要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的听前铺垫,策略性地将听的训练与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郭玉婷.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J].世纪桥,2010(11).
强化地图教学 提高综合能力 篇4
一、地理图表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地图教学的首要任务
地图本身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学生要从图中获取这些知识, 就必须会辨认地图、读懂地图。在具体的读图教学中要抓住以下几点:
1. 紧扣教材, 选取最能反映教学重点的图表。
教材在编排中为了更全面、更详尽地反映教学内容, 往往从多方面设置图表, 但作为课堂教学, 时间有限, 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 更突出重点, 选取一两幅最能反映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地图, 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如《水的运动》一节中共有11幅图, 其中图2-2-1、2-2-2、2-2-4、2-2-7、2-2-8、2-2-9、2-2-10和2-2-11这8幅图所反映的内容简单或是非重点内容。讲课时可一提而过或让学生自读, 而图2-2-3自然界的水循环、图2-2-5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和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 所反映的内容是本节重点和难点, 结构复杂, 应用较多, 所以教学中应紧抓这三幅图, 重点剖析。
2. 分清图的类型, 区别要求, 掌握不同的读图方法。
地理图表多种多样, 而不同类型图表的构图思路和方法也不同, 教学中要求学生每拿到一幅地图, 首先要分清图的类型, 然后区别对待, 抓住各种图的读图要领, 运用各种读图技巧。如地理分布图 (包括地形图、人口图、政区图等) 应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地理界线, 从而读出国家、省区、城市, 读出工农业、人口、矿产等的分布规律;地理坐标图要使学生明确图例, 认识纵、横坐标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地理概念图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相应概念的形成及其分布特点等。图表类型不同, 所采用的读图技巧就有差异。因此, 每节课教师要因图制宜, 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每幅图, 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3. 启发读图, 归纳总结, 读图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思维总是问题所引起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先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 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也可避免学生读图中的盲目性。
(二) 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绘制图表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绘制图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填图。
就是将教材中原有的插图去掉一些重要内容, 让学生填充完整, 目的是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由于初高中地理在课程设置中的断层现象, 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空间概念比较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需加强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训练, 可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填图练习。
2. 补图。
就是对课本原插图加注一定符号、文字, 以补充其不足, 从而突出重点, 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相关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综合和迁移, 重新组成新的图像, 可使繁杂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 能唤起学生空间想象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上增加远日点与近日点的位置, 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对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含混不清的问题。再如, 讲“地球计算”时, 要求学生把题中的地球局部图, 还原成地球的极点俯视图或侧视图,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解答。
3. 图文转化。
即将文字转化成图像。事实证明, 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记忆与展现,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 除用各种现成图像外,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成图像进行教学, 使“字”形象化、直观化。如在讲“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容易混淆。我就边讲边引导学生将文字意思转绘成一幅简图, 问题就一目了然, 效果良好 (如下图) 。
4. 图图转化。
在近年的高考中, 常出现一些在教学中、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图表, 但其反映的内容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则是我们学习过的, 通过不同的图把它展示出来,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常见图表的基础上要会灵活运用。如下图是两种气候类型图, 与我们平时学习的气候类型图有所不同, 但所反映的地理要素与读图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 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大小刻度, 斜向坐标轴表示气温划度, 水平坐标轴表示各月份, 三向坐标互相垂直, 但时间 (月份) 是共用轴;还得注意的是气温轴数据的正负大小方向。只要学生掌握了一般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都可以正确解答。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图表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已成为地理教育的必然趋势。而在地理课中, 能否合理、有效地应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图片, 构建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地理数据库和有关地图, 已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结合GIS如Google Earth, 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 让地图颜色更加鲜明, 线条更加优美, 并配以适当的动画展示, 可使地图“活化”, 让动态的地理事象在课堂上动起来, 演示它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显著加强了地理事物的空间表现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并卓有成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实践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市场、游乐场、商场、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当家的重要性,当家要考虑第天理财的开支,每餐吃什么等等问题,要为全家人服务。如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没有人做饭,您吃什么?进行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儿同学们有的说:“我等爸爸妈妈回来才吃饭。”有的说:“我会在冰霜拿东西吃。”有的说:“我会自己来做饭”。我针对第三个同学回答的问题,先给学生讲述做饭做菜方法。第二天刚好学校搞一次野吹活动,我趁机让学生尝尝自己做饭做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有的说我的饭烧焦了,有的说我的饭还生的,有的说我们的饭湿了„„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别班观察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废物利用》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废物利用的作用,废物利用还可以制作许多作品。我先教学生利用空可乐瓶做成了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与课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去扩展、去实践,则往往能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2)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创造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完全在兴趣和特长的支配下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生动。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6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采用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较强的刺激,把学生的兴奋中心全部吸引到要讲述的问题上。一些孩子在课堂学习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表现的比较消极,但在其他非学习的话题上却表现得非常兴奋。这些孩子的困难并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情绪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抑制消极情绪。教学是一个情绪性的过程做好实验就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初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大多数呈现叫强烈的直接兴趣,学生为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现象。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实验上。如果是学生亲自做的实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并持久的保持学习兴趣。
2、使教学内容具体直观
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演示实验,要力求现象清楚直观可视性强,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达到提高感知效果的目的,还能有效地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实验还能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规范性。直观形象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对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的掌握变得简单容易,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听老师讲一节课效果要好的多。
3、设置悬念,活跃思维
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一些新奇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惊奇、疑惑、以致产生悬念。将实验设置为问题情境,对活跃学生思维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教材知识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不协调(不平衡)→探究→发`现(平衡)→解决问题(第二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问题引发过程。
问题引发是创设物理情境的核心内容,其中“不协调→探究”两步是教学引入环节的关键内容。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有关知识内容和学生对该内容的前概念情况,设计恰当的实验,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中,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新课题任务,打好基础。因此,“问题情境、认知冲突、物理问题”是我们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常用的模式。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实验情境的再现过程,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情感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情感。所以设计良好的实验情景是至关重要的,他有利于学生生成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提供学生进行假设猜想的空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综合教学能力 篇7
一、汉语教学测试的现状
通过对四川某院校文科类汉语言文学专业14级专科学生36人的抽样调查,测试目的是检查汉语课程教学的效果,总结成绩和不足。调查学生对字词句、成语、语法、阅读、写作等各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汉语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探索汉语教学方法,为汉语教育的改革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构建普适性的汉语教学测试模式。
本次抽样调查确定考试内容由知识、理解、应用等三部分组成。知识主要测试汉语词汇知识和汉语语法知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理解主要测试运用汉语语言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应用主要测试运用语言知识点和理解能力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完成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在这份试卷中,知识类试题只占15%,理解与应用各占40%、45%。这份试卷有6道大题: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阅读理解、应用写作。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为为客观记忆性试题,其他各题为主观应用性试题。为了探索出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弱点和薄弱环节,我们按各类大题和小题统计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做法是把36名应试者按分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计算出难易程度,将前18名较高分的考生与后18名较低分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列出各小题得分情况,从而确认其学习质量优点和弱点。结果表明较高分的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9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76.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68.2%;较低分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7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68.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55.2%。因此应该加强汉语“理解”与“应用”方面的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二、汉语教学测试意义
汉语教学测试是汉语教学重要评价手段,汉语教学测试又影响着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无论测试的性质、规模大小,以及其重要程度如何,都会对教师或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测试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同时也给学生施加一种压力,使之努力学习。汉语教学测试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发现学习问题,使今后的学习更有的放矢,取长补短;测试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当然过渡测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易产生应试的现象。它会使课程设置的范围变窄、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一些以多项选择题为主的客观测试批评就更多,如:助长猜题、作弊的风气;为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真正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传授不正确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策略;考试成了指挥棒,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等等。利用测试分析的结果指导汉语教育,指导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测试正面作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避免书面测试的负面影响。
三、汉语教学测试模式构建
(一)瞄准关键内容的测试模式构建
汉语教学测试要瞄准关键内容,扩大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关键知识点的测试覆盖面。如果说语言是首歌,那么词汇是音符,语法是旋律,语音是你听到的歌的声音,修辞是这首歌里最能激动人心的部分。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它是怎么说怎么念,重点要强化普通话水平测试,汉语教学测试对教育有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为:促成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完全确立;促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真正落实;促成教学重点、难点的调整和明确;促成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促成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丰富;促成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促成教师优良师德的养成;汉语词汇是汉语的数量,它是掌握了多少个词语多少句话;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法,它是词语和语句的顺序摆放和相互搭配等方法;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际运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真实材料,如汉语视频、杂志、报纸、小说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考试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教学测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两大部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语言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等技能。教学测试不仅要反映出学生掌握了什么,而且还要体现出学生能实际完成哪些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保证学以致用。所以汉语教学如何测试才能达到既考查语言知识又考查交际运用的能力呢?因此汉语试题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题型的设计应该与汉语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相一致。我们的汉语教学最终要培养的是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比如听说、阅读、写作等能力,强化“理解、应用”测试题型的设计有利于促进这种能力的培养。
要设计难度较大的测试命题来活跃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力,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些测试题应加大客观性,必要时可提供一些参考词汇、成语、箴言、警句,写作测试时亦可将命题作文改为指导性写作。同时还可规定评卷细则来限制评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具体操作中,既要保证测试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根据考试目的、规模、阅卷等条件来灵活设计。
(二)互动测试模式构建
汉语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互动测试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通过互动测试,使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测试中不以“分数论成败”,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不轻视成绩差的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把课堂建成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互动测试寓于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动态测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语言应用者。汉语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传统的汉语教育模式是把学生变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当前应注意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枯燥的语法、单词讲解,而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可采用多媒体、网络试题自测,把互动测试融入到汉语网教活动中。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可以培养汉语思维,引发自身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增强汉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就是要构建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的互动教学测试模式。
(三)以能力为目标测试模式构建
在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实施以知识为前提,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来提高成绩。汉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过多注重系统知识的讲授、过多地注重讲解和分析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过多地注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汉语教学要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采取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模式来强化练习,探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分析、强调应用。例如对现代汉字的教学,要对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对字形的把握能力;对词汇教学要使学生首先掌握词素分析法、语素分析法、构词分析法等,再对词汇的各级单位进行分析讲解。语法教学要应用层次分析法、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歧义现象分析,最终使学生在操练的同时既掌握了方法,又很好地学到了知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通过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来提高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阅读写作测试模式构建
利用阅读写作测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写作测试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是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读物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在汉语学习环境中阅读则是最主要的手段。要构建以下阅读写作测试模式:
1. 汉语语音教学始终遵循着传统的声母、韵母、声调基本知识的体系来展开教学,目的把汉语几百万年口语流传下来的珍贵语音遗产真实地传授给学生。要构建语音测试来提升朗读发音能力。
2. 通过语法测试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只有熟练掌握及运用汉语语法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阅读测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对文学作品的略读、寻读、细读、评读技巧。
4. 通过写作测试扩宽学生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①立意能力,测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然后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使行文有章法。③成文的能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利用网络视频课堂,使学生以最直观的形式接触汉语学科的各个知识点,通过尝试使用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加强实用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在试题评讲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有的学生对给出的题目,思考很久也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写的文章漏洞百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基础写作的训练。通过写作测试来促进学生提升汉语组词造句、抓住中心命题、谋段成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这些写作功夫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合教学能力 篇8
一、教学方法的选用
在以前的教学理念里, 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学习;而如今的教学, 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 学主动, 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好的。特别在现代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 各种教学方法, 不能单一使用, 而是要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而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取长补短, 善于从实际出发, 因生、因情而异, 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为培养复合型的,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
我们都知道学习源于思考, 思考源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 进而去探索、去创新。因此, 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设疑, 大胆地发挥想象, 来启迪学生思维, 去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 发现,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例如,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 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 它们什么都没带, 又怎么能栽好树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 讨论交流“小动物是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 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 戴上头饰, 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的氛围, 人人都充满学习的兴趣, 彼此之间又取长补短, 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挖掘学科本身的人物, 开展“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法, 不但能促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情境, 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呼吸, 共悲喜, 获得真切体验,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还有利于满足儿童的表演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 分角色朗读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然而, 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应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教学策略。一般地说, 要开展“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 课文必须具备人物性格鲜明, 有较大的想象创意空间, 适合儿童表演的特点。即便如此, 在操作上, 还应注意层层铺垫, 分步到位, 相机诱导。如教学《将相和》时, 我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 共同协商本文的主要角色, 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 我组织各组汇报交流, 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倾听, 并揣摩, 提出合理建议。最后, 我再组织学生自由练习, 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加上合理想象, 进行创造性表演。表演过后由师生点评并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等奖项,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 通过角色活动, 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财富, 从而形成了能力, 发展了个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为学生提供了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查找有关索溪峪的资料。课上我首先组织学生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让他们整理汇报课前在网上收集的资料。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 同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四、整体把握自主探究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 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读就是感知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读, 兼备了培养阅读能力, 陶冶思想情操, 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最能体现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课文《养花》全文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但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间接体现,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较好地领悟。课前, 我抓住花的普遍性, 布置学生根据花的外貌词语, 回家进行自行观察, 体会对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 让学生参与表演, 有了“亲临其境”的体验, 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准确感受到作者对花是多么的喜爱。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表情, 而且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感受以及理解、欣赏的能力。
五、课内延伸, 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运用教材内容, 结合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 将课内知识延伸,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他们的发展。如, 教学课文《詹天佑》, 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知识积累,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做出带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 并在课堂上进行火车爬坡时的情景演示。学生有了成功的愉悦感,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注重引导,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做的一些琐事, 都替孩子包揽下来, 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课文《桃花心木》时, 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心木苗克服了依赖性, 学会了独立生活, 我们作为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做?从大家的交流中, 学生懂得了不依靠父母,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从小锻炼, 才能学会生活的本领。
综合教学能力 篇9
一、重视语言能力训练
1.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词汇的记忆与储存太少, 就会造成在阅读过程中因“生词障碍”而“处处碰壁”的现象, 以致无法理解句意。掌握足够的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但是许多学生一提到记单词就害怕, 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经常运用的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大致有6种: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和搭配记忆法。
2.重视句式识别能力的培养。掌握了足够的单词, 还不足以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中的难句, 常令人望而生畏。高考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难句增多、句子类型多变, 不但测试考生的阅读技能, 也测试考生的心理素质。阅读的“译码过程”并非是逐词翻译, 对号入座。人们在理解过程中, 实际上并不需要逐词逐句“尽收眼底”, 熟练的阅读者往往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即可领悟句子大意。其实, 这就是句式识别能力。在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句式识别能力, 笔者从动词的5种基本句型抓起;注重教学由并列连词and, but, for等连接的并列句;认真抓好主从复合句的教学;注意辨别一些修辞性句式。
二、不断扩大阅读量, 拓展教材内容
掌握了语言文字, 并不等于掌握了文章内容, 这涉及到“理解”的问题。现在的阅读理解题, 在选材上非常注重蕴含时代气息和具有可读性, 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该语言所属的社会及其文化, 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语言。笔者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学习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目前我们教学生学习英语, 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像母语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 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有的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得不错, 却仍然看不懂文章, 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背景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 笔者尽可能把枯燥的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谈论的话题从学生身边的轶闻趣事扩展到国内外的大事, 这样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 丰富了他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学好英语, 必须依靠大量的输入和实践。为了使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 笔者总是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份量。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 主要靠激励和指导。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一些原著或经过改写的原著, 包括世界名著、故事、幽默、时政、科技文章等。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著作, 学生可以体会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感受到异国的历史文化氛围, 这样他们就不难读懂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了。
三、点拨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能力
实现有效阅读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实施, 有效进行阅读技巧的点拨, 提高学生的阅读的有效性。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需要根据其体裁特点, 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 正确理解。记叙文一开始交待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然后详细叙述原因。议论文中, 作者先提论点, 再加以分析, 或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说明文中, 作者先提出说明对象, 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不同侧面加以说明。
1.培养快速阅读整体文章的能力。高考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个单词左右。因此, 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如可以让几个学生合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 读不完也要停下, 然后大家拼凑内容、复述文章等。
2.增加课外阅读量, 提高阅读速度。课外阅读大多体现为泛读。泛读, 不言而喻, 贵在“泛”。“泛”不仅要求阅读的量要大, 也要求阅读的题材、体裁要宽。与精读相比, 泛读的阅读速度要不断加快, 同时也要把握好对内容的理解。泛读可以与课内的精读内容相结合, 笔者常常为课文配上同类题材的姊妹篇作为泛读材料, 使精读和泛读相得益彰。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 泛读也可以处理得更精细一些,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体会阅读、讨论带来的愉悦。
总之,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 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 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 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发阅读潜能, 训练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水平, 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综合教学能力 篇10
一、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 语音语调是演讲中最直观的因素, 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达。讲稿再好, 发音不准、重音失误、语调偏差, 就会削弱演讲效果, 达不到演讲目的, 导致演讲失败。成功的演讲者以流动的声音有效运载思想和情感, 做到吐字清楚、准确, 声音清亮、圆润, 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演讲教学中刻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音, 引导学生注重标准的语音语调, 强调重读、连读、弱读等技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名人演讲和英语演讲大赛录象, 然后对所观看的演讲进行讨论和评析, 体会重音、连读、换气、停顿等英语演讲的用声特点。在观看了一段时间的演讲之后, 就可以鼓励学生对照所观看的影像资料进行模仿, 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演讲知识和技巧, 以便演讲时能够做到发音准确清晰, 表达自然。其次, 英语表达、交际能力是即兴演讲和答辩的关键因素。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 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可是, 在真正的外语自然环境中进行交际实践的机会很少, 一般只能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实践。针对许多学生表达、交际能力不足的现状, 教师可以创造各种与演讲内容相关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充当情境中的不同角色来模拟交际, 便于学生在英语语境下表达、思考、交流, 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演讲话题, 通过英语角、英语故事会、英语辩论赛等进行辅助口语锻炼, 培养积极运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
英语演讲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挖掘潜能, 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分析和提出见解的能力。英语演讲研究家Eoren Crane认为, 演讲是一门社会科学, 是一个去理解演讲目的、了解听众与演讲者这三大要素的心理实体的探求过程。学生准备演讲时, 要了解演讲的目的和语境, 从普通的生活中搜取素材, 收集论据, 进行分析和判断, 旁征博引, 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运用到演讲中, 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这同时也要求学生不能只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还要努力培养对生活的激情, 对深邃问题的敏感度、好奇心和探究力, 对任何问题都要有的认真钻研的热情, 培养求知欲, 扩大知识结构, 发展创新思维。因此, 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能力, 以学生自身为主去思考和分析, 教师应避免先入为主和将自己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演讲过后, 教师还应让学生根据演讲的内容互相点评, 提问或是给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并要求演讲者作出解释。这种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可以促使学生去听, 去独立思考, 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锻炼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提升文化素养
成功的演讲是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最佳结合。一次好的演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演讲稿。一篇好的英语演讲稿应该在内容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有较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立意上做到力求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题材新颖;在结构上做到布局合理、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在语言上做到语言精炼朴实、生动感人。演讲稿写作逻辑性强, 一般包括选定题目、收集材料、组织安排、制定提纲等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对国外演讲的学习和模仿, 有效地了解这一文体, 在锻炼口语的同时模仿其写作风格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 再经过多次写作、修正和润色,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个成功的演讲者, 支撑他的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演讲是一种思想的交流, 而这种拿来进行交流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个人的丰富文化知识素养。用英语演讲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英语文化。演讲内容要有深度、广度和说服力、感染力, 就需要演讲者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 并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事物的内涵, 这样才能在演讲中深入浅出, 厚积薄发。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演讲教学活动中增加信息的输入。不少学生知识面窄, 谈资甚少, 又不善于有效记忆。没有丰富的谈资, 没有足够文化知识的输入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那还何谈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英文报纸、英语新闻、英语文化读物等这些语言输入的极佳方式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它们不但紧扣时代脉搏, 同时又是百家争鸣, 代表不同见解, 学生可从中获取大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输入, 作为将来进行演讲的谈资。
四、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
在实际英语演讲中, 很多学生缺乏自信, 怯场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面对英语演讲时感到异常紧张, 不敢开口说英语。还有一些学生仅仅只是站在台上低头背稿, 表情呆板, 遇到忘词或是其他同学提问便不知所措。这些说明学生需要要克服面对观众的胆怯心理, 增强正式讲话的自信心, 培养交流意识, 注意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化, 并据此调整自己演讲的方式、节奏,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教师可以列出若干个话题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任选一个在课堂上进行即兴演讲。话题不能很难, 可以是一个值得讨论或者需要演示的话题。这种无准备的演讲可以使学生的大脑一直都在思考, 组织语言, 选择表达方式, 充分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和快速思考、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Lucas, S.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McGraw—Hill, 2004.
[2]Crane.D.L.Powerful Public Speaking[M].Kalamazoo, Michigan:Brain Research press, 2OOO.
[3]付常明.魅力演讲致胜术[M].天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4]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综合教学能力 篇11
关键词:写字教学 综合能力
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历来备受注目。能否写得一手好字,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两者之间往往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的写字习惯,端正良好的写字态度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事实上,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书写潦草随便,急于求成的现象。在书写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书写是一种艺术,一种快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刻意从教学基本笔画入手,因为构成汉字的基本要素就是笔画。如果把写字比作盖房子,那么用笔的理、法就是解决建筑材料的精选加工。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耐心书写的良好习惯。
一、数停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硬笔字是以笔画刚劲、明朗、清新的线条,呈现出硬笔书法的秀美。针对平时学生的书写情况,我发现多数学生因为缺乏耐心或不懂笔画的理、法而导致书写随便,结构松散或轻飘潦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平时在教学笔画时,我会一边范写,一边刻意让学生观察老师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写完后让学生来黑板上用彩色笔标一标该停顿的地方,再数一数一个笔画共有几次停顿,这些过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画的理、法。尤其是像“竖折折钩、横折提、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撇折”等这些复杂的笔画,如果学生不注意恰当的停顿,是很难把握它们的重心的。适当的停顿动作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笔锋,并使写出来的字端庄有力。所以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课,教师要静下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发现每个笔画的停顿处入手,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书写的习惯。
二、找主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书法用笔要讲究舞蹈美韵律美的话,书法结字就要讲建筑美造型美。好的硬笔字是要讲究对称、均衡、平正、稳定的。而每个字中的“主笔”就起到了平衡重心的作用,写得位置恰当,波势、力度、粗细、长短合适,就能使整个字结构平正但不呆板。如有些字下边有一长横托住,这一长横就是主笔,就要写得饱满舒展而且有波势,如“三、土、生、上”等字。另一些字如“干、牛、来、羊”等字,中间一竖就是主笔,要压在竖中线上,写得端正有力,才能够支撑住整个字,而且最好用垂露竖的写法。这些字的主笔还比较好找,也容易安排。需要精心安排的是:体势斜的一笔压正。如“八、又、火、文”等字的一捺,“乃”字的横折折折钩,“之”字的平捺等都可以说是主笔,要斜侧适度,位置恰切,使整个字重心不倒。又如带竖弯钩的字:“元、巴、也、先”一类字,竖弯钩的竖弯要向左微斜然后向右,出钩笔画要平或略有上仰之势,可以向外稍微舒展一点再出钩,这样整个字显得精神。再如带长斜钩、卧钩的字,钩就是主笔。像“心、我、栽、找”等字的斜钩、卧钩,就要刻意安排,重点突出,略显舒展。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个字的主笔,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写字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三、记口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基本笔画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笔画的行笔方法学生很难掌握。如“点”的教学,学生往往会写成没有弧度的小木棍状,或捺尖状,总之行笔的角度和力度都不能到位,所以我边示范边借用了口诀“轻落笔,重收笔;腹平背圆,像粒瓜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点”画的行笔过程,学生就容易掌握“点”的写法。又如学习“三点水”时,学生很容易把三个笔画写成一条斜线,或三点散乱无章法,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口诀“三点水,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进行教学,不但语言简洁易懂,难题很快被解决了,学生写字的兴趣和信心也陡然倍增了。
四、作比较,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教学基本笔画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掌握书写要领而出现矫揉造作的笔病,但他本人又找不到问题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应该怎么改正,这个时候如果能运用适当的比较法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他们就能很快找到问题所在,并改正原来的错误。如在教横画“起笔落笔重”时,学生容易将它写成蜂腰或柴担状,又如写“马”字,学生容易将第一笔横折写得很宽,使得整个字写得结构松散、头重脚轻、偏离位置等,但他自己往往没有感觉。这时我会将这些病状笔画或字写在黑板上,拿他们跟正确优美的笔画或字做比较,并启发学生想象:“马脖子瘦长,马背宽厚的才是骏马。‘马’字的横折正如马脖子,要写得瘦长些;竖折折钩正如马的身子,要写得宽些,最后一长横正如马儿撒开蹄子在奔跑,所以要舒展些。”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病因,并及时改正。久之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笔画、字体结构的能力。
又如在巧用笔画构字时也很需要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运用,这一点也很有讲究。典型的例子有如教学“横折钩”的写法,它有三种变化:第一种如宽扁形的,适合在“田、刀、四、西、南”等字中出现;第二种是宽长形的,适合在“用、周、同、门”等字中出现;第三种是瘦长形的,适合在“日、月、舟”等字中出现。在教学时,我会将三种不同的横折钩出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比较:同样叫做横折钩的笔画却有三种不同的写法,而且笔画的长短,行笔的方向各不相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字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需要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笔画进行构字。不然就会写出怪怪的字。这时老师可以用板书来表达构字不合理的字,学生一看就能恍然大悟。如:我写“日”字用了宽长形的横折钩,这样写出来的“日”就太胖了,显然不合适;又如我把“田”字的横折钩写成宽长形的,这个“田”字也就不像样了。通过简单直观的比较法,学生很快就能领会正确的构字方法。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刻意从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审美情趣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就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尤其是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一开始就掌握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的方法及合理安排的能力,久之,就能养成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书写的乐趣和成就感,写字教学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明善 《书法入门》P1-P3,P65-P73等.三秦出版社.
[2]李放鸣 《钢笔书法·规范字标准教程》P1.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写字教师教学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综合教学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情境,职业能力
一、前言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们求知、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 使其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也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所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从能力的角度划分,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 而且还要为适应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甚至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即关键能力。
二、关键能力的概述
“关键能力”是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 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 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总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还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这就是:职业道德修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职业道德修养。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 始终贯彻良好的医德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2.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 (医院) , 实现自身价值,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医学生须学会处理与病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须从学校阶段开始。
4.学习与工作能力。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使学生具有基本技能和学习、交流的职业能力, 从做中学、学中做, 边做边学, 进而独立运用已学知识, 升华到操作的技能技巧, 实现能力的飞跃发展。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医学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就是要他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情境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 丰富学习经验, 参与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 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 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
1.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实际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也可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的虚拟的、仿真的工作情境等。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 因此, 在教学中采取参观、课间实习或见习的方式, 把学生带入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中, 这种方式又可以认为是现场教学。学生通过现场体验医院的医疗环境, 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与医院环境以及病人的接触, 亲自为病人护理操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也就是职业能力。
(1) 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根据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布置学习内容, 把学生带入医院体验医疗环境, 感受一线工作者的工作作风, 医护们对病人的接待热情等工作态度, 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2) 提前完成岗前教育。
医院的教学主管部门对实习学生进行医院基本概况, 病区环境, 医院辅助科室的位置、各种规章制度和职责、疾病常规等岗前教育, 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 增加自信心, 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3) 培养勤奋好学精神, 加强与患者交流。
医院教学主管部门在进行岗前培训时, 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鼓励他们多向带教老师请教, 在病房里, 多与患者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为以后的临床工作赢得便利。
(4)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学生分管病人1~2人进行全程观察, 同时观察临床医生是如何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的医疗全过程, 运用沟通的技巧, 熟悉病人的需求, 从而进入医生角色, 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 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实习学生在短时间内, 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教学可以与模拟教学或实验室的情境结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与现实真实环境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临床思维来对待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2]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综合教学能力】推荐阅读:
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培养09-21
综合教学素质10-17
《综合英语》教学10-25
综合教学楼07-16
综合教学方法06-17
综合教学改革08-22
综合实验教学08-23
教学综合楼08-27
《综合理科》课程教学09-07
综合教学评价模式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