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问题论文

2024-10-28

厌学问题论文(精选12篇)

厌学问题论文 篇1

厌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 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 受金融危机、就业形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 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关学者、专家和各级教育工作者针对各种厌学现象提出了不少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调节作用, 但依旧没能彻底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我认为要解决好学生厌学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 然后对各种具体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一、学生“厌学”问题界定

怎么界定学生“厌学”问题呢?

目前, 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查询现有文件资料并使用百度和Google网络检索发现, 国外没有直接对“厌学”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傅安球 (2002) 等认为学生“厌学”问题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在学生“厌学”的外在表现上, 肖承志 (2004) 等认为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 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2]。上述学者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许多文献中和对实际厌学现象的研究过程中, 都被直接引用或应用。

二、学生厌学现象归纳与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现象林林总总, 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厌学原因多种多样, 因学生不同环境不同侧重点差异巨大;但就其根源而言, 却是具有相通性或相似性。归纳总结起来, 主要有五大原因, 即学生自身原因、教师影响原因、专业设置原因、课程开设原因、环境影响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五大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由面到点, 再由点到面, 剖析其具体成因, 为后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做好准备。

(一)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分为六大成因:1.人生态度消极, 个人精力和兴趣根本不在学习上, 甚至仇视学习。2文化基础差, 学习难度大, 因学不懂而厌学。3.畏难心理,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直接放弃, 缺乏面对难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4.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所读的高职学校比其他普通大专院校差, 觉得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差, 觉得高职生的就业前景差, 总之, 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 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5.恋爱, 学生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 结论也不尽相同, 但不可否认, 恋爱确实是不少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6.朋友影响, 朋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但因交友不慎, 缺乏主见, 盲从, 只讲义气盲顾其他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二) 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教师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1.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 (1) 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 跟不上社会发展和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2) 教师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或低下, 眼高手低, 自身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水平偏低。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该结果的可能性主要有: (1) 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2) 教学设计失误; (3) 教学掌控能力不足; (4) 教学分离, 没能把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起来。3.师德缺失。教师自身修养不足, 对师德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造成师生对立, 矛盾突出, 相互厌恶, 甚至仇视。

(三) 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

专业设置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社会现实脱节, 专业设置时社会调查和专业设置论证不过关,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2.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要求起点过高, 脱离学生文化基础现状, 增加学生学习难度。3.学生所学专业为经调剂后专业, 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冲突。

(四) 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

课程开设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体现为:1.课程针对性差, 对面向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促进作用不大。2.知识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实践性课程比例失衡, 不符合学生的文化现状和技能化就业的要求。3.教材选用落后或不当, 造成学生须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 学生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4.所开设课程的教学条件要求远远高于现有教学条件或设备, 造成课程实际教学在现有条件下难以顺利进行。

(五) 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

环境影响原因造成的厌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 即来源于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的影响。2.学校 (班级) 环境的影响, 即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和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影响。3.社会环境的影响, 即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看法, 社会公众对高职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态度, 等等。

三、针对性措施及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分析归纳出的学生厌学的五大原因, 我们根据每个原因的具体成因, 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希望能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 尽可能从根源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

(一) 针对学生自身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 针对学生人生态度消极的问题, 主要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 即:

(1) 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激励机制, 不管学生在专业技术还是个人才艺方面有突出表现都给予肯定和奖励;筹建专项技术兴趣小组和才艺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对口辅导, 并定期举行专项大赛,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 (3) 压力推动, 严格学籍管理规定, 将学生学习成绩 (包括专业技术能力) 与奖学金、评优、留级、毕业证书等项目挂钩, 让学习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2. 针对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不懂的问题, 可以采取教师个

别帮扶和学生互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即 (1) 教师个别帮扶,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小课”, 并帮助学生探寻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法; (2) 学生互助, 组建学生互助小组 (学习小组) , 由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 学习过程和成绩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并兼有临时抽查加/扣分的办法, 促进学生互助, 以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

3. 针对学生畏难心理的问题, 采用“三步走”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步, 在课程开设顺序上, 本着教学内容前后衔接, 由浅入深, 逐步递进的原则, 减小知识技能之间的跨度, 尽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二步,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 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 将学生从复杂、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 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步,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并养成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4. 针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相

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即 (1) 加强国家职教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职不是教育界的怪胎, 反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 (2) 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或其他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开展成功案例讲座或交流会, 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求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趋势, 找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层次, 挖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3) 加强本校学生社团与其他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际大赛或相关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优势, 找到自己人生价值。

5. 针对学生因恋爱而影响学习的问题, 我认为不可采取强硬态度或强制性手段, 只能加强引导,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帮助他们分析现阶段恋爱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

6. 针对因交友不慎影响学习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来解决。

即在“面”的层次上,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的温暖, 从而走出以前的朋友圈子或老乡圈子;同时在“点”的层面上, 对个别学生积极引导,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辨是非。

(二) 针对教师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针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欠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 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来逐步解决。

即“一手抓”教学管理, 要求教师在课前, 查阅大量专业文献资料、备课充分;在课上, 教学教具齐全;在课余, 开展专业教研组内专业知识交流、讨论和学习活动。“一手抓”教师培训, 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限定一个时间段内最少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级别和篇数并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 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争取使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到三年都能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六个月以上,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和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了解专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针对教学方法不当得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解决, 即:

(1) 在教学设计之前, 先对将要教授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兴趣偏好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教学设计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差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做到因班而异和因课而异。 (2) 努力寻找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尽可能将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缩短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3)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同时多与优秀教师交流教学心得, 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3. 针对师德缺失的问题, 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

修养,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身体力行, 为学生表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内涵建设, 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三) 针对专业设置不当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1. 专业设置前, 进行充分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行业专

业技术发展情况调研, 形成准确可信的调研报告, 并在此基础上邀请相关企业代表和教育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后, 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2. 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生源现状, 学校现有软硬

件条件包括师资条件, 以及该专业毕业生预计的就业层次、前景和从业岗位群分布情况, 等等, 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3. 对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兴趣爱好相冲突的情况, 在大学二年级之前, 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有条件的专业调整。

(四) 针对课程开设原因引起的厌学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1. 根据行业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和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情

况,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开设明确针对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同时, 课程的开设还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 本着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原则, 在知识技能合理发展

的前提下, 调整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比例, 突出高职院校的职教特色和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优势。

3. 各课程的教材选择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步

伐, 把教材本身的先进性和技术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 避免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学校所学和工作所用脱节等现象的发生。

4. 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保证所有课程的教学

的顺利实施, 严格保证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模式的完美体现。

(五) 针对环境影响引起的厌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针对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采取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同时进行的办法来解决。

一方面, 对家长加大职教宣传力度, 使其明白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另一方面, 加强学生的职教认知教育, 明确职校学生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培养的重要性, 以及高职教育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 针对学校 (班级) 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和解决。

(1)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 (2)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 (班级) 大家庭的温暖, 对学校 (班级) 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 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才艺大赛、体育比赛和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等,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善加引导, 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3. 针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采用多头并进的策略来改善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 组织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帮助, 逐步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学生的认识和评价。 (2) 组织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或顶岗实习, 用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和新技术学习能力赢得企业的认可。 (3) 加大对社会的职教宣传力度, 邀请新闻媒体走进校园, 广泛报道高职院校的相关新闻通讯等,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高职学生厌学问题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虽然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表现不尽相同, 但就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致的。我们探讨了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类型,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原因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希望对进一步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有所帮助。虽然, 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 从根本上杜绝高职学生厌学现象,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广大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本着献身高职教育事业的精神, 以极大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事业中去, 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最终办法, 杜绝学生厌学现象, 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厌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 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 受金融危机、就业形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 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关学者、专家和各级教育工作者针对各种厌学现象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和措施, 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调节作用, 但依旧没能彻底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本文认为要解决好学生厌学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厌学”问题的界定办法, 其次对各种具体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厌学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傅安球, 聂晶, 李艳平, 金蓓蓓, 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2, VOL25, (1) .

[2]肖承志, 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VOL25, (1) .

厌学问题论文 篇2

新时期学生厌学问题产生

目前,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特别严重,导致辍学现象日益增多,这已成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与重点。我们对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处于青春少年时期,思想单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高。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广 博的知识海洋都想问个为什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拓宽,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老师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 的起步阶段,虽然该阶段要学习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互相交流中学会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教学”中从小培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缺乏学习兴趣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现使用教材中有些内容陈旧,与学生实际差距甚远、繁难,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高不可攀,失去学习信心,有的教师运用传统说教串讲方式进行教学,电教手段一无所有,不能运用丰富多采的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学习形式,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二、不能轻松自如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如同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一样都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可事实上,学生们的学习在老师“恨铁不成钢”,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愿望的驱使下,整天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在题海战中熬岁月,考试声中度春秋,甚至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也被占用。这样做实在不符合学生们的年龄,性格特点,扭曲了他们的童心、童趣,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生们的心理了解不够,不能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对学生仅仅局限在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个狭隘的视野上,没有拓展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做到激励性工作以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三、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没有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掌握,被消化。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仅凭热情不行,还要讲究方法,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掌握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相反提出过高要求,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丧失信心,有的教师不能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懂得“亲其师,信其道”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仍是老一套,横挑鼻子,竖挑眼。每次考试都评比站队,极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是把鼓励的重点指向学生努力程度或进步程度,而是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或学习成绩的高低上,所有这些做法不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教师认为自身出发点是好的,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是自身素质问题。四、受招生“并轨”即就业形式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五、我们认为,原来的初中教育也是拔尖教育,进入初中的学生,成绩大部分在初一阶段还是比较好的。随着普九的实现,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大大增加了初中学生成绩差的比例。这些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逐渐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成为流失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厌学、辍学的主要是学困生。 我们弄清了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后,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了防止学生厌学,我们曾想过许多办法,但收效都不大。后来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到洋思中学,上海闸北八中,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如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他们的共同信条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他们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工夫每个学生都能教好。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使每一位师生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和真知,具体地讲就是1、让人人都享受一份爱,爱是一份重视,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2、让人人得到尊重,师生之间是朋友,是知己,努力营造民主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3、让人人都享有机会,班干部、小组长轮换当,人人都有机会锻炼、体验。机会还要靠自己去争取去把握,去竞争。上海闸北八站中的教育思想是:“三个相信”“三个转变”,“三个相信”即:1、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2、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3、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个转变”是:1、变埋怨、责备学生为相信每一个学生;2、变教师对学生外压式的强制教育为学生内调式的自我教育;3、变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争取多方面成功的素质教育。教育孩子认为自己是能人、好人、聪明人,如果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是难以成功的。学习上海建平中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持续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培育目标,构建了“规范加选择”的育人模式。我们在转变厌学学生上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抓好起始年级。对初一新生非常重视,我们给初一配最强的教师。每门课至少一名骨干教师,对于新来的学生摸底后平均分班,不分快慢班,分座位时一个好的带一个差的,便于一帮一。(二)教师要重点辅导厌学学生,上课时起点和重点都是差生,老师提问,先问中差生,好学生肯定会,中、差等学生不会的老师就讲。(三)实施差生验收制度,学校安排好的学生帮差生,每两周进行一次验收,老师不出试卷,按课本上的要求制出表格,由两个学生验收,不会的,一是学生继续自学,再着老师反复抓。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重视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落实“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我们鼓励号召教师人人都进行课改,只要你是教师,只要你站在讲台上,就要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课堂应成为课堂改革的大战场。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多使用成功激励教学艺术,使每一个差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成功的喜悦。要求教师多给学生关爱。教育学家们认为:“凡是缺乏教师关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挥。”因而在教育工作中,爱就是教育的技巧。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要做到“爱满天下。”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着一颗爱心,时时有爱处处有爱,只有爱才能唤起学生热爱学习本学科的欲望,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对于学习上缺乏兴趣的学生,我们要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的源泉。老师要吸引学生爱上他教的学科,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创造一种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要巧妙引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表现自我,还要注意质疑设悬念,减轻学习负担,处理好“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根本上引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还办起了一个实验班,利用实验班带动全体。开办实验班,积极探索防厌学的新途径。学生组成:一是初中新生中各科成绩较差的,二是学习上认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三是愿意发展特长的,实验班的教师选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耐心细致的优秀教师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由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多才多艺的骨干教师承担各门课的教学。针对实验班的基础较差、活波好动的特点,我们采取了颇具特色的“低、小、多”教学法。 “低”就是低起点,开学一周,在摸清学生基础后,首先为他们补习小学四五年级的功课,将基础打扎实后再讲新课。增加语、数、英课时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增加体、音、美课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减少史、地、生课时只讲基础知识,各门课一律少留或不留作业,在测试中单独出题,原则上让人人及格,这样一来,学生普遍感到听懂了,学会了。实验班一位学生告诉我们说:“过去听老师讲课,象听天书,我一点也听不懂,第一次听实验班老师讲课,我听懂了,高兴的一夜没有睡着,感到学习挺有意思”。 “小”是小步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立足教材和课堂,当堂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课课有进步,处处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多”即多活动,多奖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聪明、调皮。在其它方面有特长。针对这些特点,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与普通班的学生期末统一评奖的基础上,为实验班学生增加了奖励设置,提高受奖比例。这样实验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奖励,平均80%学生在一学期中获过奖。这些在过去经常遭到失败、挫折缺乏自信,从未获过奖的学生,拿到奖状后 欣喜若狂,不少人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实验班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于是我们在全镇推广开办了20个初中实验班,开班时共有学生1100多人,现在基本稳定,实验班使一些本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仅不再厌学,而且还爱上了这些科,还学的好、学的会,学习成绩上升较快。不少学生在实验班发展了自己的特长,成了小画家,小歌手,小发明家。 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用一种模式教学,不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我们实验班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这样的班不再是实验班,最终将成为正常班、普通班。到那时初中厌学问题就会基本彻底得到解决。

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篇3

心理健康厌学学习方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品质怎样,将会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以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更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以及问题。

学龄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在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游戏,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学后的主导活动一下由游戏活动变为学习,有些学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阅读方面,记不住字词、听写拼音困难、朗读速度非常慢甚至读不成句,逐字的阅读。书写方面,作业粗心、写字多一划少一划非常常见、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等。老师和家长对他们非常头疼,用了许多方法来激励或者惩罚他们,但是收效甚微,直接后果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持续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粗暴或者失望的态度,更易造成心理伤害,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问题。

作为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其次了解不同的原因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逐步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一、厌学的外因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学校环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与其在学校受煎熬,不如打工挣钱,活得潇洒痛快。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过严厉的要求或过度溺爱,教养方式走极端,使孩子误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的脸面荣光,体验不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致学习成绩下降,换来的是父母更加严厉的惩罚,恶性循环、致使成绩更差。还有在学校中受到他不喜欢的教师的批评或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会把这门课,破罐子破摔,连学都不学、产生报复心理。

2.个体的不良心理因素(内因)

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产生迷惘,以为上学是为了父母,迫于父母的压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更有甚者把学校当成了躲避父母唠叨,把学校看作避难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再有学习跟不上进度以及要求,丧失信心,人际关系不协调,逆反心理问题严重,与学生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以赌气不学习来达到宣泄甚至报复的目的。

二、厌学问题的对策

1.控制外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常常运用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要明白:(1)要适当控制学生分数提高的幅度,逐步增强自信心,奖励不是目的,而只是辅助性的评价,不应该过多依靠奖励对学生加以控制,相反过度强调奖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2)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尤其是教师的鼓励、微笑等奖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惩罚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起。(4)教师要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模式。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确定目标及学习计划

厌学的学生会往往会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要给与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信,还要给他们树立成功的榜样,要以与自己能力相近、水平相当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不要以学习优秀的学生为榜样,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在自身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

当厌学的学生有上进的欲望时,为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学习目标要明确、适当、具体。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应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制定计划,如早晨头脑清醒,适合记忆和思考,要在最佳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学习任务,还要注意文理交替。制定了计划,一定要实行,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要家长督促检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教给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厌学的学生往往学习方法是不适当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哪种学习方法适合他,要循序渐进,选择的方法不要太难,让学生易于掌握。要经常地反馈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体会,让学生熟练地应用,务必见效,重拾信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关注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有效形式,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心理的阴影,使他们茁壮成长,在祖国教育的沃土上绚烂绽放,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輔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

[2]林春蓉.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教育评论,2000,(02).

小学生厌学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原因,矫正策略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没兴趣, 颇有厌倦情绪或持冷漠态度等不良心理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表现。按厌学特征和形成原因可分三类:第一类, 品德不良型, 即因贪玩或沾染社会不良习俗而造成厌学;第二类, 学习不适应型, 因学习有困难而不愿上学, 或因学习生活单调乏味、惧怕考试竞争而厌学;第三类, 有意拒绝型, 指受拜金心理影响而有意识地拒绝上学。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校园因素

1.学校的不良环境

学校环境脏、乱、差, 紧靠马路或闹市, 班内人数多等都易导致学生疲劳、紧张、压抑, 从而产生厌学行为。教师不能很好地顾及每个学生, 久而久之, 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 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信心, 逐渐产生厌学行为。坐后排的学生因距离教师远, 不能与教师互动, 对课堂活动退缩旁观, 反应冷漠, 从而影响成绩, 最终出现厌学。

2.来自教师的压力

师生关系不良, 也会使学生厌学。有些学生由于成绩平平或没有家庭背景等受到忽视, 他们没有明显的问题不易引起关注, 因而成为被忽视群体。这些被忽视的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失去兴趣, 随之产生厌烦情绪。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为紧张, 他们害怕或反感教师, 这种情绪蔓延到学习上, 产生厌学行为。

教师教法不当导致厌学。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感情色彩。他们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认真学习一门课。有些教师的教法简单, 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考试排名次, 作业量大、难度高, 一些学生很难完成, 因为学习不能带来快乐自信, 于是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同伴关系

有些学生内向或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 遭到同学较多的消极对待, 故较少参与班级活动, 产生孤单感并渐变厌学。另有同伴欺辱关系让学生形成恐惧心理。当恐惧扩大到对学习活动, 对实践活动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时, 就产生厌学心理。

(二)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 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有的父母教养方式极端, 要求过于严厉, 反之过度溺爱或放任不管, 使学生误认为给父母学习, 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以致成绩下降, 而学习成绩下降后来自父母的压力更大, 更不愿学, 成绩更差, 造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的不良榜样, 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自身因素

1.自我归因不当

厌学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障碍, 他们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 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外部因素。这种错误归因不利于发展, 助长了在成功面前不知进取和失败面前的惰性心理, 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2.归属感缺失

小学生都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 但由于厌学者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 便形成了焦躁、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厌学学生长期生活在缺乏温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 易产生消极认知, 进而影响学习。

3.替代性动机过强

替代性学习动机, 往往是由外部奖励激发的, 当其控制性越明显就会越侵害到个体的自主性动机。一旦学生的自主性动机降低, 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可以将部分小学生厌学归为“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的过分使用。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在教育实践中, 成人常无视或轻视这些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非要通过奖励、评比等各种外部刺激来激发兴趣, 反而扼杀了学生本来的学习兴趣。

4.自我监控能力不完善

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这就使他们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时容易分心。看一集海绵宝宝与教师布置的作业相比, 前者更具有吸引力。这种自我监控能力的不完善, 还表现在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被无关刺激所吸引而放弃枯燥的学习任务。

(四) 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社会因素

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中, 无法自拔。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谋生手段多样化使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心理, 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学生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读书苦, 读书累, 不如参加黑社会。”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小学生厌学的矫正策略

(一) 营造小学生喜欢的校园环境

1.学校环境要整洁幽雅。各种教学设施齐全, 教室、操场等标准化;校园美化, 空气清新, 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产生愉悦感、安全感。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心理环境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使小学生感到心理平衡。这就需要校长和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理解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还要给予及时、科学的行为矫治。各科教师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努力挖掘其学习潜能,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真正变“厌学”为“乐学”。

(二)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力提倡“快乐教育”“成功教育”,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注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三) 帮助厌学者正确认知

第一步, 帮学生学会收集证据, 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以前学过, 只是一时没想起来, 若多想想, 说不定就会做出来。帮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 但也都有长处。要让学生明白比较是相对的, 不要将问题绝对化, 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二步, 帮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将成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可控的内部因素,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帮学生将成功归为自我的努力和能力, 体会到成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一, 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其二, 增加学生的替代性成功经验, 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也取得了成功, 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其三, 言语说服, 凭借) 学生所信任和尊敬的人的说服, 能较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4) :15-20.

[2]高亚兵.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学生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3, (2) :73-75.

[3]吴白泉.对学生“厌学”的调查和思考[J].初等教育研究, 2004, (9) :34-35.

[4]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的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9) :46-48.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篇5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厌学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

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现象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放学后回家从不复习和预习,从不写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写作业,会找诸多借口推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各种测试甚至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不认真答卷,只想快点出考场,更有甚者干脆交白卷或不参加考试。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很多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

许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小学生心理年龄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偏执多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认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弱,造成自我认识偏差,助长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他们承受不了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一旦在学习遭遇困难,他们就会产生畏惧和退避心理,从容导致厌学。

2.模糊的学习动机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由于个人的某些需要所引

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其行为朝向

『2』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教育,受到自身及接触的人的世界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缺乏畅想。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倘若问起他们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常常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平时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习缺少必要的压力,上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会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完全为了“奉父母之命”,实现家长的愿望,他们完全是“为父母读书”,为完成老师的“差使”,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被动下学习。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许多小学生学习很勤奋、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缺陷,使部分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声响或活动即可使其分心,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思维处于呆滞状态,识记能力差,遗忘率高,对课堂学会的知识不能巩固,较易遗忘脱落,不能形成某种技能和技巧,却收效甚微,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习徒劳无功。他们认为即使付出了也没有收获,从而不愿去学习。

(二)家庭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温暖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大,他们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远房亲戚,更有甚者,留下只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学生自己生活,没有其他任何监护人。老人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农活上,生活上只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了孩子情感上需求的温暖与温馨。这些长辈忙于家务和农活,没有心思与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算有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太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而学生也往往由于在家中缺乏亲情和管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管教心态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学习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多,长辈对这些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从而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好吃懒做,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的厌学情绪。这些家庭条件好的部分学生,因物质方面的优越而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单独进行须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努力读书,只要家里条件好,以后也可以过得很好。部分农村小学生家长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因素,平时无时间或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教育和辅导,或没有正确的辅导方式和方法。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沉迷于电视,牌局等娱乐活动,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中的读书氛围根本不存在或者很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如此学习环境中的农村小学生,极易自幼形成懒惰,贪玩不愿学习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长大后考进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自己和家里增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看的过重,平时在孩子学习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施压,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和考试排名,决不允许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呢达不到自己给他们定的要求,过分压抑孩子们的『3』兴趣爱好,强制灌输知识。家长绝不允许孩子学习和发展文化课以外的兴趣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

(三)、学校方面 1.教师的不良期待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幼小受挫的心灵更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师不信任他们,表现出冷漠无情,上课时经常打断发言,代替作答,动辄批评,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遭排斥、爱护,肯定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些受到教师不良对待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妒忌心理,形成内向、孤僻,或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放弃努力。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会产生

很铁不成钢的心态,轻则对其进行批评,重则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4』 和信奉心态导致其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的不良对待还是会使学生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最引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行为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变化快,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目前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迫使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对抽象的书本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学习积极主动差。同时由于这些小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知识没有掌握,则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农村小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课后不能对其子女进行辅导,则小学生通常会通过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来完成作业以避免教师批评。久而久之,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指挥给他们带来焦虑和恐惧,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学校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教师吧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利益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提高质量靠做大量练习,课外加班加点来实现。为了提升成绩,学校和老师会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把一些难题、偏题及一些竞赛题加进去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战,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每天被写不完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对自己的高期待。长期以往,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限制,这样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等心理障碍,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四)社会的不良诱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对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甚至打斗、凶杀、恐怖,黄色影碟等不良东西的接触的机会较多,严重侵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攒取黑心钱,在校园周围销售低俗的的刊物,设立电子游戏、网吧,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学生延续情绪的对策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增强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坚定目标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生活的法则,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强的适应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纵然智商高也难以适应。学习上难免会有竞争,学习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是一些不会解的题目,可能是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但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为什么要学?

2.不断探索,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事要有方法,掌握方法之后做事会更简单,得心应手。学习上也不例外。虽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讲究方法,只会埋头苦练,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要讲究技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背课文时喜欢一心两用,便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或做其他的事,这样效率一点都不高。有些学生背书可能是在早上的效率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余时间记忆力更好,背书的效率更高。有些学生可能是大声朗读出来的效率更好,有些则是在心里默读的效率更高。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套适应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家庭方面: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家庭温暖,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式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

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对话者。家长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是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更要切忌急躁,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要看到孩子的有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可以每周把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自然也变得容易而有乐趣了。

(三)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的素质,创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儿童心理,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组织教师去发达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采取校校联合,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研究新知兴趣。从宏观的大角度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展他们的长处,利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经常对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奖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作业,切实做不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从而达到“快速度,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3.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庭也要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和点滴。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共同配合,找原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与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开导,诚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简单、粗暴、体罚及变相体罚的管教方法。

(四)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对学生不良的诱惑,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为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通过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宣传作品,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此外,在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努力净化环境,监督或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及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只有终身都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然而学生厌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激励青少年认真持久刻苦学习方面探索出更好的途

径。

参考文献:

中学生英语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篇6

高一学生小陈同学,在第一次月考时英语只考了50多分,然而他其他学科都很不错。他坦然对笔者说:“老师,我学英语真是太辛苦了,想完全放弃了,因为我的初中基础都没打好,而且我也没兴趣。反正我学的是理科,理科班的英语成绩普遍都不理想,我不好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拉不了多少分,与其在英语上做无用功,倒不如以优补差,好好学习其他的科目。”另外一个是高二的小赵同学,作为普通班的学生,他多次的总成绩在班上是前几名,就是英语拉了他的后腿,成绩一般在40至60分之间,最差一次才得38分,他对学习英语既害怕又厌烦,甚至有放弃学英语的表现。

二、成长案例分析

这两个学生在能力上是不存在欠缺的,他们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往往是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运用。对于心理因素,笔者在课堂之下,总是喜欢和他们拉拉家常,从而缩小师生距离,让他们可以敞开心扉,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外部因素,笔者采取的行动是积极督促他们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并用心地去进行批改。有时举行单词接龙、朗读、讲故事比赛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次,当小陈同学鼓起勇气讲一个故事时,虽然出现不少语法和读音错误,但笔者还是赞扬了他:“Your story is very interesting. I think if you keep on practising speaking English, I think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听了这些话,他高兴地点点头,学习英语兴趣也明显提高。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笔者在班里根据学生人数进行了小组分组,让问题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渐渐地,他们上英语课时更加活跃了。有一次上英语写作讲评课时,笔者在班上表扬了小赵同学:“小赵同学这篇作文的构思非常别致新颖,能突破命题的表面,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亮点所在。”经受多次表扬和鼓励后,小赵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表现积极多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很乐意问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在高二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得了68分,他满怀信心地说:“老师,我这次考试总算有进步,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英语上80分!”

根据两个同学的成长案例,笔者认为,对于英语厌学问题的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师生感情。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教师要多用“爱心”滋润有厌学现象的问题学生。人都是感情的动物,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尤为丰富,他们在心理上多数都属于较敏感的类型。因而,教师要拿出自己一百二十分的真心去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放下教师的架子,用一种平等的、和气的态度去和他们交往,从而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鸿沟”和心理认知“鸿沟”。

2.从教学方式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俗话说:“不拼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很多人都看过一段有关激发潜能的视频,讲的是一个足球教练为了激发队员的自信心,让他蒙眼负重爬越足球场,起初它的目标是爬越半个足球场,结果在教练的数百次“Good!”和“You can”中,爬越了一整个足球场。这段视频说明了潜力的作用是强大的,也同时证明了鼓励性词汇对于一个人激发潜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伸出大拇指说:“Well done! Very Good! Its wonderful!”经常以表扬的语言,用积极的暗示引导他们不知不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培养良好习惯,强化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①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②督促复习,加强巩固;③正确指导,巧背词汇。单词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它需要一定的规律和法则来支撑,比如遗忘规律,要求他们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教师要多督促,多检查,保证学生能持之以恒。

厌学问题论文 篇7

一、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特征

1. 心智活动差

厌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后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他们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注意力极易分散。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复习无恒心, 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学而不会是厌学的突出特点。

2. 动力不足

厌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他们兴趣分散, 志向不定, 缺乏动机, 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 看到作业就心烦, 听到考试就害怕, 完全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可以这样说, 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3. 学习成绩差

学习成绩差, 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也是厌学生的特点。

4. 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由于成绩差, 他们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 继而发展为不在乎掩饰自己。与此同时, 他们积极寻找别的途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不守纪律, 爱出风头, 与老师对着干, 混学、闹学, 直至弃学。

二、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影响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也有社会、家庭等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 中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呈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 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 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目前社会上存在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低门槛儿的矛盾, 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不少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就失业,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准入门槛儿却很低, 没有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等级要求, 小学初中没毕业, 只要肯出力, 照样能找到工作。这种社会现状使不少中职学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 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因此,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2. 家庭教育的失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 家庭生活状况及方式, 对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目前的中职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 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缺少父爱母爱, 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 在学习上意志消沉, 产生厌学情绪;二是破碎家庭子女, 家庭给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 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要么过分溺爱, 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 对成绩要求过高, 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厌倦学习。

3. 学校教育的滞后

各中职学校, 在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为了自身生存, 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 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 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 教学形式单调枯燥, 缺乏新意,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师的厌教情绪 (总感到现在的中职学生难教、难管) , 必然影响或波及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理论课教学比例大于实训课, 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厌倦, 失去学习动力。

4. 不良媒体的诱导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 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露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危害极大, 使一些学生迷恋或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网络游戏中, 没有心思来学习, 必然产生厌学情绪。

5. 学生自身的原因

以上原因都只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外因,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减弱了或失去了进行学习的内部推动力——学习动机。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家长寄予很低的期望值, 使孩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克服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 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兴趣, 改变厌学状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必须在认真分析厌学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情况, 采取综合措施:

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厌学情绪问题, 首先要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观念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从过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干部转变到培养生产一线优秀技术工人上来,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且能拿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学校的发展才有好的出路。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 只有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才能主动适应学生, 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职业学校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对学习的引导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要坚持“真、善、美”的原则, 从改变学生思想上的症结入手, 从而改变厌学的状况。“真”, 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 真实情况, 辨明学生的生活轨迹, 期盼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厌学,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善”, 教师要善待、爱护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智力差或因家庭原因造成厌学的学生更有效。“美”就是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行为举止进行引导,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美的本质和内涵, 唤起他们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

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搞好分层教学, 同时采取各种措施,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将主要精力用到学习练技上来。由于多数学生对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 创造条件, 完成好每一个实验实习项目, 提高实训的效果。另外, 调整课程体系:适当减少难度较大、学生反应大、用途不大的文化基础课, 增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 并可能将它们提早到第一二学期就开设。针对生源质量差, 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 在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时,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定期听取学生意见反馈制度,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4.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是对前途迷茫, 不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 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通过参观考察, 听取讲座, 邀请本校已毕业优秀学生到班上介绍他工作的经历以及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用人标准, 让学生有所感触, 自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就业推荐时,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平时表现, 实行优生优推的办法, 保证优生有较好的工作, 较高的收入。

5. 齐抓共管, 净化环境,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想要彻底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作为社会的主管部门, 要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整治校园周边网吧,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健康、文明的外部环境。学校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对克服学生厌学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家庭要积极配合。家长要敢于正视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 正确引导, 经常与孩子谈心交心, 多给孩子一些亲情, 关爱和体贴, 这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 成为好学上进的好学生。

总之, 中专学生的厌学现象虽然普遍存在, 但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本着让学生成才, 让家长放心, 让社会满意的宗旨, 重点从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 在采取综合措施的同时, 针对不同学生, 采取不同的方法, 是可以改变学生的厌学状况的。

参考文献

[1]郭春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肇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浅谈技校学生的厌学问题 篇8

由于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 有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除法和分数的同分都不会, 所以, 对学习没有兴趣, 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例:有个别学生在用欧姆定理I=U/R=220/440时, 就连220除440都不会除, 怎么谈得上学习后面的知识。

晚上上网, 上课睡觉, 自习打闹, 提问回答不来, 脸上也毫无愧色。

从小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传抄作业为向老师交差, 例:有个别学生连习题册都找不见, 还有学生课程还没学完, 教科书早已不见踪影。

为了应付考试, 平时学习混, 考试抄纸条, 更有连抄都懒得动手, 交白卷的。

综上所述, 学生的厌学情绪看见一斑, 随着这种厌学问题的产生不少学生的精神颓废不振, 学习没有动力, 迟到、早退、旷课不以为然, 打架、斗殴经常发生, 抽烟、早恋屡禁不止, 学习成绩逐期下降, 考试不及格率逐期上升, 形成了一种人才培养上的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不仅使技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还直接冲击着学校正常的教学次序和管理次序。

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的大气候, 也有学校、家庭、学生本身的小气候, 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些学生本来在中学时的理想是上高中, 然后在考大学, 可是命运却偏偏和他 (她) 开了个玩笑, 进了技校。有些学生虽考上了高中, 可由于家庭的原因也上了技校, 面对着将来当一辈子工人感到丢人, 没出息, 没前途, 因而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产生了凑胡找个工作的想法, 不愿再去进行艰苦的学习。

2、有些学生虽然满怀信心进了技校可后来发现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所学专业不对口, 因而专业思想不稳定, 学习感到没劲, 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3、社会风气不正, 拜金主义的冲击也可造成厌学, 现在不少用人单位, 在录用新员工时, 不是和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相联系, 而是和关系、后门、人民币联系。所以, 没关系, 没钱的学生感到学习再好也没用, 有关系的学生认为, 学好学坏无所谓, 我有一个“好爸爸”。

4、一些学校把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 道德教育用简单、低级的经济处罚所代替, 从而诱发了学生对金钱万能的认识, 从而出现了用钱买迟到、旷课、违纪, 进而发展到了买学习成绩 (及格) 的怪事, 一些学生家长也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教育子女刻苦学习, 而是考试后, 带着礼品到处找老师说情。

5、学校教学条件不足, 学籍管理不严, 教风不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风影响很大。一些学校由于盲目扩招, 造成办学条件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 没有相应的实习场所及设备和材料, 给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 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有的学校看到数控专业比较热门, 有没有条件的都开办数控专业, 盲目的招生, 每年都招四、五个数控班, 但是对于刚走出初中校门的学生, 连最起码的普通车床都没有见到过, 就要封闭的学习一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所以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对某些课程, 特别是专业课, 产生了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原因, 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把人生、理想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新生入学后, 要认真做好入学教育和以后经常性的教育工作, 要使新生知道, 技工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学生明白, 自己今天的学习, 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只是分工不同, 使学生们热爱自己的专业,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要经常的, 定时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去参观、实习、和工人进行座谈, 让学生了解工厂、了解生产、了解设备。使学生有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 所学专业的设备有初步的了解, 使学生懂得做一个现代企业的工人, 不仅要有精湛熟练的技术, 而且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才能。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彻底抛弃对“工人”简单化的认识。

3、要用工业战线和工人阶级中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例:在我们学校的走廊里, 挂着李斌等先进工人的画像及事迹。李斌,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的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技工学校毕业生, 刻苦钻研数控理论和操作技术, 完成技术攻关160余项, 在生产国际先进产品, 实行刀具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 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4、我校还给每年获得技能大赛的同学举办隆重的庆功大会和表彰, 让获得大奖的学生给同学们演讲, 使学生们看到当工人也有出息, 也有前途,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勤奋学习, 努力工作就和上大学一样, 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自己也一定能成才。

5、对学校来说, 要废除“经济处罚”的教育方法, 并组织学生批评“拜金主义”思想,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犯错误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缺点, 分析原因, 鼓励他们进步,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6、对学校来说, 还要克服困难, 努力创造和改善办学条件, 把资金向实习场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倾斜, 使学生多看、多练、多动手, 发挥差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总之, 厌学问题虽然发生在学校, 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不懈努力, 一个勤学上进, 文明守纪的新风尚必将在技校学生中蓬勃兴起。

摘要:厌学问题虽然发生在学校, 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使技校学生有一个勤学上进文明守纪的新风尚。

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篇9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保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其中有12%的人厌学情绪较严重, 已影响到了学业成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而厌学现象的存在恰恰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也不利于我国迈入知识型社会, 如何缓解厌学情绪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选择的标准: (1) 着眼于厌学问题多发的中学阶段, 男生厌学问题更为严重; (2) 学生成绩较差, 属于厌学现象的“高发人群”。本文选择了河北泊头某高中的小宇 (化名) 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书目、学术论文、报刊等, 并搜集电子网络资源, 同时笔者将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 随机进行访谈。

三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个案背景介绍:本文的主人公小宇是独生子, 家庭条件优越, 性格脆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越来越不爱学习, 常常一个人玩电脑或在房间里发呆, 请了家教和上辅导班后成绩还是不理想, 高中时家里把他送到外地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学校, 他最终因为不适应又转回了本市的高中。

1. 别提学习好吗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6日

访谈地点:小宇家中

笔者第一次来到小宇家中, 跟随小宇进入了他的房间, 书桌上摊开着课本、作业本, 还有言情小说、漫画书等。电脑上的“CS”游戏暂停了。

笔者 (以下简称为L) :小宇, 我们随便聊聊可以吗?

小宇 (以下简称Y) :好吧, 但是别提学习好吗?

L:为什么呢?

Y:我讨厌学习, 讨厌死了!

L: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小宇?

Y:估计帮不上什么……我们聊点别的好吗?

L:那好吧, 你平时都喜欢什么呢?

Y:喜欢吃肯德基;喜欢打网络游戏;喜欢看漫画、言情小说……

L:呵呵, 我是说爱好或者特长, 比如说弹钢琴或者书法?

Y:那有什么好的?又累又无趣, 还不如挣大钱, 让别人给自己弹琴听, 不就行了?

L:恩, 呵呵, 小宇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Y:不快乐, 因为成绩不好, 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我, 我讨厌学习, 它让我抬不起头来。

第一次访谈结束后, 小宇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主动提出不要谈论学习, 但后来又主动提到了学习带给他的烦恼。此次访谈的收获如下: (1) 小宇确实存在厌学情绪, 且从他的反应来看厌学情绪较深; (2) 小宇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3) 网络游戏、小说、漫画书可能是导致小宇讨厌学习的原因之一; (4) 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能使小宇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 上学就是受罪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21日

访谈地点:肯德基快餐店

L:小宇, 是不是每天在学校很紧张?

Y:什么啊, 我几乎都不学习。对我来说, 上课就是受罪!

L:为什么呢?

Y:哎, 有心理阴影呗。一次考试, 班上的同学作弊被抓住了, 老师在课堂教育的时候说:“小宇同学虽然学习很差, 但他从来不作弊!”我虽然学习不好, 但自尊心也很强啊!

L:那以后你就不爱学习了?

Y:嗯, 到了初中以后所有的课都听不太懂, 就干脆不学了, 因为努力了学不好是智商问题, 我干脆不努力。

此前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厌学表现为: (1) 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 认为读书无用; (2) 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 消极对待学习; (3) 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 远离学习活动。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与小宇的对话发现, 小宇以上症状都存在。

随后笔者对小宇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 确认了先前小宇的说法: (1) 小宇只是不爱学习, 但是不违反纪律; (2) 老师因为高考临近, 对小宇已经持放任态度。笔者也获得了新的信息: (1) 小宇拥有天津户口, 母亲单位允许子弟接班或许是其厌恶学习的外部推力; (2) 小宇能完成作业原来是抄袭其他同学的。

3. 出走:都是考试惹的祸

访谈时间:12月4日

访谈地点:笔者家中

小宇给笔者发了短信:“姐姐, 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和妈妈吵架了, 现在离家出走没地方去。”于是笔者同他进行了第三次交谈。笔者从小宇的话语中发现:小宇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脑袋笨的缘故, 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人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 他认为个体只有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判断自己能有效地做出此行为才会有强烈的动机, 小宇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他的学习动机进一步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4. 给的太多、管得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笔者与小宇的母亲进行了交流, 小宇母亲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经历:

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缩, 再加上老师不重视, 他先是赌气不听课, 后来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为成绩差连自尊也没了, 后来又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和漫画。我没站在孩子的角度想, 所以做什么孩子都不领情。总之, 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从小宇妈妈口中笔者进一步得知了小宇厌学的细节, 但小宇对于父母做的一切却不买账, 他固执地坚持自己所谓“成熟”的想法。小宇妈妈开始反思了:给的太多、管的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四讨论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小宇厌学问题的产生是自身、学校与教师、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宇自身的原因: (1) 小宇错误的成败归因方式导致心理障碍和人生目标缺失。 (2) 学习兴趣减弱。小宇升入高中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漫画书、言情小说, 从而逐渐荒废了学业。 (3) 自制力差。小宇对自身要求过低, 且习惯为自己的自制力差找借口。

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学目标功利化, 教学过程问题显现。 (2) 师德面临考验。小宇的小学老师因对小宇讽刺挖苦, 缺乏尊重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3) 教学评价方式不当。老师以分数论英雄, 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并且一般都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方式单一, 内容偏颇。

家庭方面的原因: (1) 家庭优越感削弱其学习动机。 (2) 家长和孩子缺少心灵的交流, 成绩不好时只会指责和打骂小宇。 (3) 家庭和学校沟通不畅。小宇的父母很少主动到学校了解小宇的学习、纪律情况。 (4) 家庭教育方式偏差, 期望值过高。

参考文献

[1]陈庆.从教育本身浅析学生厌学原因[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1)

[2]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厌学现象的认识方面

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现象进行客观描述, 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厌学是什么, 从研究文献中去寻找研究者如何界定这一概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过, 研究者对厌学现象本质的认识尚不一致。

1.对厌学概念的表述不一致

陈新颖等[1] 曾指出, 国内学者在使用厌学这一概念时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界定, 比如, 傅安球等[2] 将厌学界定为“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高利兵[3] 将厌学界定为“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持冷漠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 而杨平则将厌学界定为“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4] 。通过比较三者的语义学内容, 其差异显而可见。首先, 是关于学习活动的外延。比如, 高利兵给出的定义对学习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 即特指学校的学习活动, 而其他两人则没有。其次, 对厌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消极心理现象, 不同学者各有侧重。比如, 傅安球与高利兵的定义将厌学心理看成是一个包含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反应的心理结构, 而杨平的定义则仅强调外显行为反应。

2.对厌学心理结构的描述不一致、不完善

厌学是一种心理现象, 而心理具有结构性。不过, 即便是把厌学心理视为包含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反应的心理结构, 傅安球与高利兵二人的厌学心理结构内容也不尽一致。比如, 傅安球认为厌学心理包括情绪、态度和行为, 而高利兵则认为厌学包括兴趣、情绪、态度和行为。而且, 傅、高二人对厌学心理结构的内容表述也不尽完善。比如态度这一心理学术语, 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认知评价、情绪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结构, 因此二人对厌学心理结构的表述不免给人以重复之感。

对一个概念存有争议, 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困扰。比如, 对同一现象的界定如果不一致, 那么作为研究变量, 在测量或操作它时也就不同, 研究者也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我们研究的是同一个现象吗?此外, 对一个概念的界定如果不清晰, 那么研究者会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 在测量、操作或解释时对它进行不同的解读, 研究的客观性就难以保证。

二、厌学心理的评估方面

依据所收集到的信息, 我们对个体厌学心理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目前, 厌学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有效、可信的测量厌学心理结构的工具

对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过,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里, 研究者为测量厌学心理结构而编制的厌学心理问卷其有效性和可信性是有问题的。首先, 在一些文献中, 研究者[5,6,7] 使用自编的厌学问卷, 这些问卷既未报告厌学心理结构的维度, 也未报告其心理测量学特性;其次, 一些研究者编制的厌学问卷虽然进行了心理测量学特性的检验, 但由于对厌学行为的取样缺乏共性, 以致不同研究者抽取的厌学心理结构的因子各不相同, 比如, 傅安球等[2] 编制的厌学问卷有15个条目, 内含课堂、课后和考试3个维度;孟四清等[8] 编制的厌学问卷有35个条目, 内含缺乏学习动力、厌倦、冷漠、逃避、违抗等五个厌学因子;而洪明等[9] 编制的问卷有10个条目, 采用行为判断标准, 未见其因子维度的报告。

2.厌学的判断标准片面、角度不一

从目前研究者对厌学现象的认识共性来看, 我们认为, 判断某一个体是否厌学以及厌学的程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首先是厌学心理结构是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稳定性;其次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学习活动上持续的时间;再次是厌学心理结构指向的学习活动范围;最后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危及该个体的身心发展。

而在既有研究文献中, 判断某一学生个体是否厌学的标准既主观武断又不一致。首先, 在一些文献中, 仅仅是根据样本对“你是否喜欢或害怕上学、学习”[10,11,12] 这类主观而又模糊的描述性回答来做出是否属于厌学的判断;其次, 一些文献仅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某一成分作为判断标准, 通过学生的主观报告来做出判断, 比如, 聂金菊[13] 将学习情感分为四级, 分别是来到学校就感到身体不舒服 (3级) 、谈到学习就烦 (2级) 、想到学习就紧张 (1级) 、觉得学习很快乐 (零级) , 其中l至3级被视为厌学;最后, 一些文献在判断是否厌学时, 其标准虽考虑到厌学心理结构, 也考虑到厌学范围, 但做出的判断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 比如, 在关明杰[14] 、刘明涛[15] 两个研究文献中, 厌学标准是同样的四条, 分别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目前在学校完全是被动混日子;因不努力而导致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厌恶学习3科及3科以上者。但在前者的研究中, 是根据4条标准设置6个条目, 以符合其中3条或3条以上者判定为厌学, 而在后者的研究中, 凡具备以上4条中的1条即判为厌学。

如果不能有效和可靠地对厌学心理现象进行客观测量, 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厌学心理与其相关变量之间的精确关系。如果厌学的判断标准主观不一, 那么在不同研究中, 基于其厌学标准而筛选出的厌学群体缺乏同质性, 这样不仅会导致一个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另一个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 而且会混淆变量之间真实的关系。

三、厌学心理的机制方面

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寻求事物或现象间明确的因果关系, 因此, 一种明晰的厌学机制需提供这样的解释, 即是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发展和转变。综观目前厌学机制的研究文献, 我们发现其研究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这表现在:

1.多经验思辨, 少实证研究

经验思辨这类研究通常采用设计好的厌学原因问卷来对某一学生样本进行调查, 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 研究者则根据被试者的选择比例做思辨式的推论。而实证研究强调客观的方法、数量分析、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目前的研究文献中, 研究者对厌学原因的调查多采用经验思辨式的探讨而少有客观的实证分析。实际上, 不仅是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变化机制方面, 在厌学研究的其他领域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 在我们检索到的所有211篇文献中, 实证研究文献约40篇, 仅占19%, 其余多数为思辨性的。尽管经验思辨这类研究对厌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归类 (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大类因素) , 但基于经验推论的思辨只能产生假设而不能检验假设, 因而不能获得明确的因果关系。

2.实证研究的方法学简单、单一

目前可见于实证研究文献的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类变量, 如性别、年级[5,7,8,9,15,16] ;个体差异类变量, 如人格[17,18] 、视听整合功能[19] 等心理特性;精神病理类变量, 如抑郁[20] 、学习障碍[21] ;家庭环境类变量, 如父母的要求与期望[7,9,16] 、教养方式[7,9,14,16] 、家庭结构[9,14] 、家庭经济条件[5,7,9] ;学校环境类变量, 如教学方法[7,9,14,16] 、教学评价手段[7,16] 、教师态度[14] 、考试频率[9,14] 、学校吸引力等[14] 。研究者一般通过统计分析去证明厌学心理在这些变量方面或者具有差异显著性或者具有相关显著性。不过, 上述实证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如, 现有研究多采用横断设计的组对照比较或相关分析, 未见纵向研究设计和对变量的因果操作。众所周知, 横断设计所观察和测量的是静态的变量间的关系, 而厌学心理结构的发展是动态的。此外, 组对照研究存在等组控制问题, 即研究对象除厌学与非厌学的差异性之外, 在其他方面应具有同质性, 实际上, 我们所检索到的多数研究文献并没有报告其等组控制手段。再有, 相关研究获得的仅是变量间的共变关系, 并不能做因果推断。

3.厌学机制尚不明晰

鉴于研究方法的简单, 因而各种影响因素在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发展、转变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尚不明晰。首先, 影响厌学心理结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4大类因素群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 中, 哪些因素是保护性因素, 哪些是风险因素, 哪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哪些因素起次要作用, 以及哪些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各种因素的作用效力大小如何等, 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回答;其次, 厌学机制的分类学也未见有相关研究文献。比如, 是否存在不同的厌学机制, 即同样表现为厌学, 但引起厌学的原因可能是独特的, 或者是某种因素单独引起, 或者几种因素共同引起。再如, 一些个体对所有的学习都表现出厌学, 而一些个体仅对一门或几门课程表现出厌学, 那么这两者的发生机制有何差异?

如果对某一厌学个体无法提供是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其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其厌学心理结构。也就是说, 不能对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

四、厌学的危害与干预方面

学习的本质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 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与个体自身利益以及与社会化相背离的心理现象, 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测:厌学不仅损害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 而且危及社会控制。同理, 对厌学个体进行干预的出发点也基于这一假设。那么厌学危害与干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

1.缺少对厌学个体不利结局的追踪研究

厌学最直接的损害表现在学校评价方面, 特别是学习成绩。但厌学的长期损害是什么, 比如, 与乐学或无厌学的个体相比, 厌学者未来是否有更为糟糕的社会结局?或者厌学是否导致个体在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进行性的损害?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从那些将厌学视为原因变量的研究文献中去查找。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 与厌学研究的其他几个方面相比, 我们尚未发现关于厌学中小学生不利社会结局的追踪研究报告。

2.干预方式单一

在研究文献中, 研究者探讨、实践的干预模式可归纳为三种:一是教育学模式, 其目标是针对引起厌学的学校环境各因素, 如教学方法[11,22] 、教学内容[22] 、教育目标[23] 等, 以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影响;二是心理学模式, 其目标是厌学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错误学习观念、负性学习情绪和适应不良的学习行为[2,24,25,26,27] ;三是医学模式, 其目标是厌学情绪及伴发的躯体症状[28] 。目前, 干预的个案研究与大样本研究文献多为心理学模式 (除两个为医学模式外) , 教育学干预模式的研究文献尚限于经验思辨。心理干预的目标针对的是厌学心理结构而非厌学产生的原因, 这种干预仅属于一种救治性干预。也就是说, 从干预的方式来讲, 我们缺少预防性干预这一环节。当然, 也缺乏综合性干预的研究文献。

3.干预评估存有争议

心理干预和医学干预都有实证研究文献, 且研究结果都显示相关干预程序的有效性, 但文献中针对干预效果的评估是有局限的。表现为:其一, 干预研究设计存在缺陷, 比如, 一些研究未设立对照组, 只是通过前测、后测来评估干预效果, 这种设计无法控制时间历程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 干预效果是否完全是干预本身所产生值得怀疑;其二, 干预效果评估的标准是有争议的, 比如, 一些研究者将心理健康、自尊水平作为评估标准, 而未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改变或变化为标准[25,26,27] , 一些研究者虽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改变或变化为标准, 但对其测量未予标准化和客观化[28] 。

厌学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情况;厌学;调查;原因;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原因的探讨

我们对四年级(1)班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等情况;在课堂上观察其学习行为、习惯等;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行为取向和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了导致学生厌学倾向的直接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2.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学生的学习障碍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当然,这些学生的厌学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二、矫正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纠正家庭的教育“误区”

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方法,为了使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取得好的成绩或“听话”,就以“金钱或奖品”进行刺激,令孩子小小的心灵被“金钱”所迷惑,把学习的动力歪曲成为“金钱”而学,为“物”而学。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互动”教育模式,提高育人效率

(1)让学校培养“人”的目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社区

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避免学校与家庭、社区培养目标各不兼容,背道而“教”的现象发生,于新学期开学伊始,家长学校必须召开家长会议或组织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宣传、讲解学校育人目标,使家长、社区明确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争取在思想上与学校达成共识,有目的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发挥文明家教榜样户的带动作用,促使家长育人观念的转变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它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取向,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包括精力与物质的付出)与家庭生活所需付出的比例。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家长学校可以“学榜样户”为突破口来开展这一项工作。

(3)学校、社区联手办好家长学校

学校、社区不仅要大力宣传“榜样户”,以求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还要做到家长学校有教材、有上课计划、有考试制度,且对家长定期考核,以此来促学习,促知识的掌握,促育人素质的提高。

3.纠正教育教学“误区”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后进生”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

许多人认为活动多会更加影响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有益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而且让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去协调、去合作、去创造。在协调、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表达、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因为他们有了“玩”的内容,就不容易受其他不健康活动的诱惑。

(2)减少对“后进生开小灶”的次数,增加群体活动中的表现机会

课堂是孩子们表现自我、竞争、收获的阵地,最具有激发“学习欲望、动力”的条件,但由于过多地加班加点,学生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活动中老师的“特殊照顾”,因此后进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放在活动的外围。所以“辅差”不是过多地把学生孤立起来开小灶,而是要列入课堂活动中进行。因为在群体的活动过程中老师的相机激励、同学的认可和给予的机会,将使后进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活动中,周而复始,他们会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中,树立信心,跨越障礙,成为学习的主人。

4.善用辅助方法

(1)以“新意”式再现,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效果

教育理论中阐述,新知识点在人们脑海中出现所产生的记忆常常是暂时记忆,若有引人注意的鲜明现象出现,常能使暂时记忆得到延续。但为了使暂时记忆成为永久记忆,总需要多次重现。为此,教师应有意设计旧知的重现,为使每次重现不落俗套而对学生有吸引力,必须是“新意”式的再现。

(2)巧用题型,激发兴趣,训练发散思维

“后进生”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常常只会机械地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显然这种思维方法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不妨尝试以“变换题型、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多渠道训练来逐步实现,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加强和发展。

(3)拟定竞争对手,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一个人若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必将稳定地驱动自己奋发学习,即使碰到困难,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之努力拼搏直至最后。”所以,强化动机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首要任务。

协助后进生改善学习态度、追求进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思索,用心去寻找,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作者单位 王云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小学 王海燕:甘肃省兰州市农业部兰州生物药厂小学)

厌学问题论文 篇12

一、学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 能使学生生成持续认真学习英语的动力。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语言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教学评价的滞后性以及学生英语基础差等多方面因素,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同时, 由于初小英语学习衔接工作未能到位,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平衡日益增多的初中课程学习, 而且, 初中阶段的英语词汇量相比小学期间骤然增多, 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 不能及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 加上教师教得机械, 英语学习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出来。

2.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消极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局限, 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是非常明确;部分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 在英语学习中遇到较难的学习任务就容易退缩, 久而久之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 家长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 家长限于自身文化素质低或由于工作、家庭事务的繁忙而不能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 使学生长期陷于学习迷茫, 内心苦闷而又得不到很好的排解。如此恶性循环, 学生怎能不厌学?

3.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欠妥当

一些学生迫于人生前途的追求或教师、家长的压力, 看似很努力地在学习英语, 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几倍, 但学习效果却不明显。他们每天依靠大量的记忆、做题来学习英语, 忽视了英语学习是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一些重要的词汇或语法记忆没有问题, 但到了语境中的考查就手足无措, 不是忘了词性就是忘了词形, 这样的英语应试学习方式是非常被动的, 注定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英语厌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定要有合适的学习动机, 才会有适当的内驱力引导自己主动学习。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对他们讲清新时代认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目前认真英语学习的迫切性,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前途、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认识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任何学科, 只要明确了学习目的, 具备足够的兴趣, 就一定能有意志力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克服学习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英语教师除了从思想上给学生树立兴趣的意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变革传统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积极地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和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方式, 如英语对话情境表演、观看英语视频、欣赏英文歌曲等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转变对语言学科的刻板印象, 重塑语言学科生动活泼的魅力, 从而激发自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压力现象, 我们要用积极的评价语言鼓励他们, 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明白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所在。同时, 用委婉的语气巧妙点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还有待改进的心理和方法问题, 如正确对待考试压力;有原则地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晚上过了10点马上休息;踏实掌握所学英语知识, 将语言知识放到交际环境中灵活掌握, 避免死记硬背现象等等。

当然, 由于学生厌学心理是长时间学习问题累积生成的, 因此, 克服厌学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笔者坚信, 只要我们怀揣教育爱心, 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既关注他们的生活, 也关注他们的心理, 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同时努力, 学生厌学心理一定有很大的改善。

摘要:由于学生厌学心理是长时间学习问题累积生成的, 因此, 克服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教师怀揣教育爱心, 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既关注他们的生活, 也关注他们的心理, 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同时努力, 学生厌学心理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厌学,改善

参考文献

[1]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 2006 (2) .

上一篇:综合教学能力下一篇:问题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