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2024-08-24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共10篇)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1

近年来, 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畏难情绪, 学习兴趣不高, 日渐厌学, 有些学生甚至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医士专业、护士专业、助产产业, 口腔专业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厌学的因素, 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成因分析

1.1 学生因素

中职卫生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 而且近年来, 录取分数线一低再低, 造成生源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学生基础差, 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不明确, 方法不当, 有些学生学不会, 有些学生能听懂课堂内容, 但课后看不懂书,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厌学。

1.2 教材因素

中职卫校生化教材覆盖面广, 难度深, 内容抽象, 枯燥, 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等复杂难记。代谢过程用化学结构式讲解学生听不懂, 用文字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致使学生难学, 教师难讲的局面。

1.3 教学大纲因素

在教学改革中, 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大幅减少, 就医士专业来说由原来的78学时 (理论56, 实践22) 降至现在的56学时 (理论46, 实践6学时, 机动4学时) , 护士专业总学时仅有36学时。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 如生化涉及到生理学、微生物学等知识时, 学生还没有学到。

1.4 教师因素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法单调, 也是影响学生对生化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 大多数生化老师不是医学院校毕业, 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够, 在教学中缺乏联系临床实际, 使学生对生化不重视, 认为学不学都可。

2 解决厌学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增强学生对生化课的信心

学生厌生化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薄弱, 要培养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 首先要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学习生化时, 学生必需准备两本书, 即以前学过的化学书和生物书, 在开讲蛋白质和核酸化学之前, 要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复习好。在讲物质代谢时, 要求学生把酶、维生素等前面学的知识巩固好, 使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衔接起来, 防止出现知识断层, 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化的学习信心。

2.2 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 合理取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生化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现状, 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把握教学大纲, 吃透内容, 找准重点、难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必需够用的生化知识, 如:脂类代谢一章, 重点、详细讲解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 对于检验专业, 还要把脂类的生理功能, 甘油磷脂的合成, 胆固醇的转变与排泄也重点讲解, 其它内容画龙点睛就可以了。再如维生素一章, 学时数由4学时减为2学时, 但内容不能删减, 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数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基, 讲代谢部分就要用, 我对这一章的处理是讲完维生素的概念后, 用一个图表把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主要生理功能, 典型的缺乏病列出来进行讲解, 这样即节约了时间, 又把该掌握的和后期要用的都讲清了。

2.3 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化课内容多, 课时少, 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 必需做好课前预习。具体措施是学生利用第二次上课前的时间完成第二次课程的自学任务, 包括: (1) 预习第二次课内容; (2) 列出主要内容问题; (3) 对问题和主题做全面的解答; (4) 记录自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 一方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听课,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

2.4 用运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 课堂上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 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学。在讲授生化时, 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1 启发式教学法

即提出一系列问题,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内, 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糖代谢时,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1) 你们一日三餐都吃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馒头、大米、油条、面条、肉、蛋、奶等) (2) 这些食物对机体有什么用? (3) 在体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思考后, 老师以糖类食物为例导入糖的生理功能, 糖的消化吸收和糖的代谢概况,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2.4.2 形象比喻法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复杂, 许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 中职学生第一次接触, 往往很难理解, 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打比方, 一方面可以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另一方面, 生动的比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脂肪酸的β-氧化时, 把β-氧化的次数和乙酰Co A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比作切西瓜时, 刀切的次数和切下西瓜的块数之间的关系。

2.4.3 列表比较法

列表比较可以揭示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区别, 还可以把繁多复杂的知识点通过列表的方法简明直观的展示出来。例如, 在学完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后, 采用列表比较法将两条代谢途径的两个要点和概念进行对比, 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形式新颖, 科学的内容设计, 丰富的影像画面以及生动的视听效果, 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比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时,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三维动态图像的演示, 声像结合, 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5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

生物化学知识点繁多, 代谢过程复杂, 是大家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利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也是学生消除厌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如一个章节结束后, 进行归纳整理, 把繁多的内容条理化, 如生物氧化一章就可整理成三个问题 (1) 水是怎么生成的? (2) CO2的生成; (3) ATP的生成和利用。也可以把类似的事物和概念进行比较记忆, 防止混淆, 如生物氧化和生物转化, 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等。还可以用韵语、缩略记忆, 如二十种氨基酸记为“中性有十五, 酸性天冬谷、碱性赖精组, 八种必须氨基酸记忆为”“赖色苯丙蛋、苏亮异亮缬。”这样, 学生很快就能记熟。用列表图示法帮助记忆, 也是一个好方法, 如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来源、功能、缺乏病, 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区别, DNA和RNA的组成等都可通过列表进行记忆。

2.6 适当联系临床知识, 提高学生对生化的重视

在给各种专业上课时, 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 学生在学基础课时, 往往对临床知识特别感兴趣, 而生化的前一部分与临床知识联系少, 学生认为学生化没什么用, 对生化不重视, 然而到后期, 随着病理药理及临床课的相继开课, 很多内容都与生化密切相关, 学生往往又感到生化知识的重要而后悔莫及。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讲课时适当联系一些。临床知识,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生化的重视程度。例如讲酶一章时, 联系到用酶的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 阐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讲蛋白质变性后的特点联系临床上的消毒灭菌, 讲糖代谢, 联系糖尿病, 讲蛋白质代谢联系肝昏迷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联系以说明主要生化内容为原则, 不宜过多, 以免喧宾夺主。

摘要:生物化学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学生难学的重要的基础课, 本文通过对学生产生厌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物化学,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范启兰.《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及创新[J].瀚南医学院报2006, 26 (1) .

[2]欧阳立明, 等.《生物化学》教学的战略和战术[J].微生物学通报, 2006, 33 (2) .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0

作为大学生应该对学习时刻保持一种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把自身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一些学生却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影响了学业的顺利进行。作为辅导员应该及时对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这一问题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重燃他们对学习的激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工作经验的总结,得出当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健康的心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辅导员,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训练相结合是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对策。

一、具体案例

王小郁是某某学院大一学生,他来自苏南某市,家庭条件非常优越,是家里的独生子。开学两个多星期了,据王小郁的舍友反映,王小郁很少和他们一起去教室自习,也很少去图书馆看书。他的一个舍友小赵说:“有一次我遇到一篇英语阅读理解读不懂,正巧当时王小郁在宿舍,我就问他那篇文章怎么阅读。结果他烦躁地说:‘我现在一看到书本就很烦,别说英语了,就是中文都不想看,就连小说都懒得读了。你还跟我讨论英语阅读理解呢?当时我听了他得话后感到很吃惊,也替他难过。”

每个月王小郁的父母都给他非常多的生活费,他不像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那样还要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他也无需为了解决自己各方面的费用开支而去打工。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下,王小郁没有好好利用,他对学习甚至产生了厌恶,厌学也伴随着他。上课他经常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时上课他玩手机玩游戏根本无心听课。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王小郁不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天长日久就直接影响其学业,最直接的影响是成绩赶不上来,从而导致对学习灰心丧气,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大学生厌学心理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心理咨询、引导厌学大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是应对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对策。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厌学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互助、和谐、乐观、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厌学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班级广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正常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1]。可以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以这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展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内要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班级健康消费环境。要引导学生从比穿着、消费到比学术、学识。要倡导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比如可以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多组织一些增长知识、调剂生活的文化活动,深入实际、适应竞争的社会活动,发展能力、健康身心的社团活动,来全面提升厌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2.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心理咨询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和理性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心理咨询能够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人生经验和体验。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平等、积极关注的氛围中,辅导者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困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给当事人以合乎其需要的指导服务,协助当事人摆脱心理和行为困扰的方法。在对厌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一是,采用个别心理咨询。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心理问题、情感等问题的差异性较大,集体教育和团体辅导对每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不适宜。而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与来访者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者具体详细的了解个体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此来解决厌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对个别厌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二是,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厌学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共同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辅导员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及人际关系,学生在一种特殊的训练情景中彼此认知和学习很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群体适应水平[2]。

3、引导厌学大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即个人自觉运用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言行的方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都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指导自己一系列的行动,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这个调节过程就是自我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制,即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以及言行进行约束和控制,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越轨言行。二是自律,即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自律包括人们应有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充满激情地面对学习,恰当全面地认识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厌学大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要教育厌学大学生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抓住有利机遇,努力奋斗,要理智地对待,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做到善于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3]。

总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心理咨询、引导厌学大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是应对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对策。

三、启示

1.良好的班级环境熏陶学生身心,在耳濡目染中健康成长

荀子《劝学》中有句话时常被人们提起“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良好的班级环境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积极的班风必然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2.健康心理保障大学生学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做到情绪稳定,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所以,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辅导员,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

作为一名青年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规划好自己的辅导工作,竭尽全力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对学生有责任感,对学生付出真心,做一名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学生只愿意与值得信赖的老师交流,作为辅导员如果做到让学生信赖了,这更加有利于我们展开工作,有利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训练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心理问题、情感等问题的差异性较大,集体教育和团体辅导对每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不适宜。而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与来访者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者具体详细的了解个体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此来解决厌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对个别厌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厌学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作为大学生应该对学习时刻保持一种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把自身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一些学生却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影响了学业的顺利进行。作为辅导员应该及时对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这一问题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重燃他们对学习的激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当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健康的心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辅导员,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训练相结合是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章梅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12.

[3]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7.

[4]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93.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3

一、基础差, 跟不上, 产生自弃心理, 以至于厌学

进入技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教师若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统一要求, 一刀切, 甚至提出超出实际的高标准要求, 一部分学生能力有限、知识欠缺, 对于过高的要求可望而不可及, 自感压力大, 不如别人, 再加上教师的苛刻要求, 久而久之, 内心充满失败情绪, 结果导致破罐破摔, 不求进步, 产生自弃厌学心理。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前提在于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摸清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个性等实际情况, 针对一些学生的自弃心理建立“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档案”, 把学生分类, 归入不同层次, 然后对其提出不同要求,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弥补。总之, 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正确的疏导, 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克服自弃心理, 使他们养成自爱心理。

二、自我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产生自卑心理, 以致于厌学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认识不足, 教师缺乏正确引导, 他们总是感觉不如别人。其实,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应多接触、多观察学生, 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 一旦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或者某点成功, 要充分肯定, 及时给予鼓励, 并诱导他们认识到这点“进步”完全是他们主观态度的改变或者发奋努力的结果, 绝非外部压力或者偶然条件造成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及时而适度地表扬往往是促进学生转变、前进的催化剂, 是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的重要措施。此外, 要积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如演讲、辩论、自办手抄小报、墙报、知识竞赛、技能竞赛、书法比赛、公关礼仪大赛, 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实力和长处, 表现出“聪明”、“有才”, 尝试成功的喜悦, 萌发进取心, 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语) 。

三、进入技校, 感觉到前途无望, 缺乏学习的东西, 以至于厌学

进入技校后, 有一些学生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毕业后仅仅市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工人”, 没多大出息。产生这种想法有客观原因, 某些行业特点是苦、脏、累;也有主观原因, 社会上一些人不能正确的评价工人的工作。因此, 有些学生认为工人是低人一等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这一想法后, 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如举行主题班会、集体讨论、德育课、请工厂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作报告等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孔繁森同志是一名技校毕业生, 在工作中做出了非凡成绩, 成为人民拥护的公仆, 干部学习的典范。平时要多给学生讲讲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平凡岗位也能成就大事业,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家是人才, 企业家是人才, 优秀技术工人同样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吴邦国) , 帮助学生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良好品质。

四、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效率低, 进步困难, 产生沮丧心理, 以至于厌学

初中教育是普通教育, 主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技校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专业教育, 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 增设专业课。前者侧重于在课堂上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后者侧重于生产实践, 体现的是“手脑并用”的原则, 两者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在学习、生产过程中, 教师要导之以法, 授之以渔, 注意培养学生对生产实践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成功的兴趣, 养成乐观的心理。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 使他们掌握获得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成绩好的如虎添翼, 取得更大的成功;后进的则会茅塞顿开, 一改低效率状态, 体会到高效的甜头, 从而保持乐观的学习态度。

五、缺乏竞争意识, 无升学压力, 以至于厌学

升入进校后,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上施加的压力减轻很多, 一些学生深感如释重负, 身无压力轻飘飘, 对学习得过且过,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五自”教育-人格自尊、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工作自强-在学习态度上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对现代企业的生命军-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学校里面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受社会欢迎, 才能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另外, 充分利用我区近几年来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技能比赛, 如会计知识操作技能比赛、钳工 (车工) 技术比赛、微机应用知识比赛等等, 做好竞赛文章, 以点带面, 比赛施压, 以赛促学, 掀起学习基础知识, 操作技能的高潮。

六、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以至于厌学

“好成绩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说法在技校学生中比较流行, 它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不良风气的确存在, 教师应该从正面对学生讲清道理, 看问题要看主流、看本质, 不要以偏盖全, 一叶障目,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它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人制度的完善, 法制的健全, “用人唯亲”的不正常现象必将被“用人唯贤”所代替。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4

关键词:探讨;厌学;解决厌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01-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开始就不爱学习的孩子是根本没有的。” 然而,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受读书无用论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展素质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厌学现象加以研究,并且提出解决的措施。

一、中学生厌学的原因调查

首先,当今收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分数论英雄,得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好学生,得低分的视为糟粕、后进生,任其自生自灭。让他们认为学而无望,无趣,最终导致弃学。其次 ,在农村由于一般学生是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他们容易导致“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也严重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最后受“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的影响,认为读书为了找工作,找到工作又下岗,读书还有啥用呢?此外,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例如游戏厅、网吧,使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和家长费尽心思也收不回他们的心,最终导致厌学、弃学。

二、解决学生厌学现象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自助,走出厌学困境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是对自己的肯定,是人生不断探索和创造的原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使得学生坚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成功一点,就给予及时表扬与肯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同时,老师必须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我们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发展原则,指导他们通过实现学习上的一个个短期目标,增强自信心,并为下一步目标继续努力。

另外,我们还要教育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走出厌学困境,但是态度的改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我们要教育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坚持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不间断的行为矫正。当然,学生能不能走出厌学困境,关键是看厌学者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教育学生做到坚持,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梦想,凭借自己的坚定意志,走出厌学误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与科任教师共同协作,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渠道。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百分之八十都在课堂上,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此外,我们要对学生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如,我有时以班为单位,积极进行班风、学风建设;有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各个小组进行指定的某个项目比赛,并规定每个组员都有相关的任务,然后给予及时评定。这样整个班集休或小组集体的凝聚力会增强,同学们的荣誉感会更强。厌学者会在先进的集体里逐步觉醒,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出厌学弃学的困境,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与家人加强联系协作,帮助学生走出厌学误区

一般而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直在监护、教育他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贴心”。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和家长加强联系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困境。

第二天,他给我一封信,告诉我昨晚他想了很久,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以后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学习生活。晚上,我趁热打铁到他家进行家访。在与其家长交谈中,我发现其父母对于孩子读书读得怎样确实抱无所谓态度。我又耐着性子开导他们,告诉他们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拉帮结派做出违法违纪的行为,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又趁机向他们提出三条共同协作教育杨其的建议:(一)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抽空检查作业,测试之后必须签名,统考之后准时参加家长会;(二)抽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目标。(三)保持一周与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通一次电话,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杨其的父母同意了我的建议,而且也在努力尝试。就这样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杨其同学基本上很少违反纪律,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慢慢地走出了厌学的误区。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5

一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在学校和生活中, 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 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由此可知, 乐趣和社会认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快感, 在获得学习成果后的满足, 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赞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作用。学习积极性具有潜在性, 对学习活动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心理成分, 如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积极性。学习本来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果没有积极性的推动, 学习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 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归根到底是由于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 进而失去了年轻人的热情与激情, 导致情绪低落、悲观、自馁、自暴自弃, 甚至厌世等。

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以下这几个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 它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于科技的发展, 整个大环境呈现的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发展的趋势, 因此整个世界都在互相影响。一方面, 学生可以从世界大交流中学习到更先进、更丰富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 对于判断力不强的学生, 很容易吸收到一些的偏激的文化、堕落的思想, 崇洋媚外, 贬低中国教育, 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此外,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诸如“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等消极社会舆论, 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相对于社会, 家庭就是一个小环境, 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更为关键。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通过家庭的需求映射出来的。每个人的习惯、思想及见解与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对子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的期望和教育对子女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富二代、官二代, 他们家庭环境优越, 没有生存压力, 漠视学习, 更谈不上积极性了。对于贫困家庭而言, 谋生第一,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不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扼杀。当今社会, 更多的家长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工作太忙, 没有时间教育子女, 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家长管教, 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以上种种, 都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 不能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最终严重地扼杀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教学的影响

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 受教师自身的水平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当今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 学生知识面很广, 会提出一些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力不够,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水平不行, 对学习丧失兴趣。此外, 学校的环境差、资源少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 逐级传递, 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主观上, 受教师教学的态度影响。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被人重视的, 若是教师只关心优等生而忽视后进生, 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负面的影响。

此外, 教学不仅是教师在传授知识, 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一个平台。“注入式”的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好,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表情刻板, 一味地讲解教材内容, 课下与学生没有交流, 就会与学生产生距离, 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身的影响

学生应该具有对学习本身意义的认识, 它是最持久的学习动力源。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退步。越差越不想学, 越不学越差, 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厌学。如今学生能否找到工作与找到工作的好坏与学生的家庭所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所以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认为学习无用,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 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自卑感, 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环境, 久而久之形成心结, 学习上就更不愿与人交流了。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应对措施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及时间, 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针对以上几方面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即便没有督促, 也会自发地学习,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家长从小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培养, 要让孩子能自由地、多方面地发展, 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 并加以重点培养。对学生的惰性及贪玩等特点, 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同时教师要有耐心,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 都应一视同仁, 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从而取长补短。

2.社会的投入

社会的投入不只是资金的投入, 更多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不只是培养更多的高端教师人才, 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农村人口基数大,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地区的办学质量, 让农村教育跟上时代步伐, 给农村的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平台。

3.教师的前期准备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吸收并消化所学知识需要做好前期准备。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教师课前的准备不单是备课, 还包括设计课堂, 创设情境。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才能投入到课堂中,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存在疑惑的自然现象, 然后告诉他们今后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促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第二, 抓住心理, 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 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及发展性,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 教师要善于挖掘,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第三, 激励引导, 树立自信。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 并努力创设条件和机会促使每位学生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适当的激励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发掘学生的潜力, 对他们在学习上的付出给予肯定, 使他们树立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

第四, 创造氛围, 制造竞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学习风气、课堂气氛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此外, 教师可以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 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第五, 建立友谊, 交流情感。对于师生关系而言, 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一个好教师, 必然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 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想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 对学生有期望;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4.家庭的配合

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学生多做沟通, 积极配合教师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不能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在生活上对孩子给予关心, 不只是身体上的关心, 更要注重孩子心理的变化, 让孩子拥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四结束语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大工程,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针对个体差异, 找准切入点, 方能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罗霁雯.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认识与实践[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9 (1)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6

一、造成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 学校方面的原因

(1)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得到发展。但在大部分学校只重视语数外, 忽视了体育, 体育教学未能够得到全面的关切和落实。

(2) 学校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原因之一。小学生安全意识较弱, 在发生危险时很难进行自我保护, 发生危险的几率比较大。一旦发生意外, 任课教师和学校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体育课上不敢让学生放开来进行体育活动, 也不敢教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 所以小学生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3) 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是主要因素。主科老师和父母更重视的是孩子的文化成绩, 因此课后一大堆作业, 放学后还有课外辅导班、周末兴趣班。学生放在休息放松上的时间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更别说抽出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

(4) 体育竞赛开展较少也是造成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基本上只是形式上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 即使各市各区也会举办各项运动项目的竞赛, 但只是具有体育特长的少部分学生参考, 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参与。

2. 家庭方面的原因

(1) 父母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由于现在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使不少独生子女从小表现出缺乏吃苦的精神, 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而且在现在的社会里, 家长过分看重文化成绩, 忽视体育的重要性。

(2)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坏习惯的养成。现在很多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吃得好, 用得好。不节制的饮食造成肥胖, 经常看电视、上网造成近视眼, 家长开车送孩子送到校门口、接孩子接到家门口让学生身体锻炼的机会变少。

3. 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惰性比较强, 尤其碰到有一定难度和强度的运动, 更是想办法逃避, 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耐力跑。

二、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措施

(1) 保证学生的体育课不被占用。小学生的体育课一周只有三节或者四节, 如果还被占用, 那小学生基本没有时间进行身体锻炼。体育课也是一门课, 体育老师应该受到尊重, 属于小学生的体育课更应该受到尊重。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体育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机能特点和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设计对应的教学教案, 选定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运用适当的语言教给小学生体育技能, 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3) 保证小学生的课间操和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能让学生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 同时能促进学生血液循环, 缓解上课的疲劳感。此外各种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应该开展起来。除了一年一度的只有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参加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外, 还应该组织其他非运动员参加其他趣味体育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4) 其他措施: (1) 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教师适当地布置课后作业, 减轻小学生作业的负担, 为小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 让他们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 转变家长观念。家长要正视体育的重要性, 积极鼓励和科学指引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促进他们身体各器官神经系统发育, 增强体质, 提高他们现阶段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3) 正确对待安全问题。上体育课安全隐患是避免不了的, 但并不是有了隐患就不上体育课不教有难度的项目。只要教师做好各种安全措施, 体育课的安全隐患就可以避免。

总之, 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只有正确地分析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才能正确地制定相对应的措施, 采用一定的方法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7

一个人的思想与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样与社会的急剧变迁密不可分。当代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 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影响每个人的世界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文化群体, 思想活跃、认知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春江水暖鸭先知”, 从剖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出发, 寻求他们价值取向的变化, 就能有的放矢地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目前,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对道德品质的追求从重“崇高”转向重“实用”

多年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设置上, 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和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转型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进行有效评估, 致使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 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当理想和现实失之千里时, 现实抉择无疑就成了他们追逐的目标。当崇高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埋葬时, 再伟大的理论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社会实践成功的经验, 就会教会每一个人 (包括大学生) , 崇高和伟大解决不了自己的现实问题, 只有向社会现行的规则低头, 哪怕这种规则是不正确的, 他们也不得不这样做。除此之外, 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何谈发展?所以,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用主义”抬头也就成了学生们的必然选择。

(二) 对道德品质的学习从重“修养”变成重“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就是促进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人的价值充分发挥, 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协调。在中国, 人们一直把道德修养的高低, 看成“修身、立业、齐天下”的大事。就是在封建社会, 为“官”没有好的道德操守都会被人所不齿。但在飞速转型的当代社会, 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 分数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唯分数论的支配下, 分数成了学校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学生内在品德的好坏无法量化, 从而造成德育教育演变成知识教育, 只要分数考上去, 品德就没有问题的错觉, 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灌输式知识教育, 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变化, 也就不得不从重内在品质的“修养”, 变成应付“知识”内容的考试游戏。

(三) 对道德品质好坏的界定从“群众公认”到“班主任认可”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 大学生实行国家包分配的就业制度, 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现实表现的好坏, 是否拥有政治荣誉, 是决定其今后是否能进入更好工作单位的先决条件。因此, 追求政治荣誉也就成了每个要求上进的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而评选也特别注意民主, 注重“群众认可”, 所以大家对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入党”等政治荣誉都特别在意。而当目前各项荣誉的光环对大学生求职、升学等失去现实意义后, 对荣誉的追逐也就开始降温。同时, 伴随大学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急剧转型, 各种不良思潮都开始侵蚀我们原本健康的社会机体。一方面, 荣誉对寒门学子不再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教师又可以暗箱操作将某项荣誉给予某个同学。从而造成大学生对道德品质认识上的“改变”。

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 不是一时一事造成的结果, 而是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 尤其与社会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不公、贪污腐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滞后密切相关。简言之, 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没有跟上社会变革的节奏, 社会不正之风蔓延, 尤其是腐败没有限定在必要的社会范围内, 导致以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的大学里, 拜金之风也开始不断渗透,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 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弱化和价值取向的全面庸俗化。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 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填鸭的灌输方式为主, 学生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 学生没有思想, 没有疑问, 让学生养成听话、守规矩, 最终成为公而忘私的人, 成了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但这些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出了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最突出的就是它没有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发展出发, 设置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案, “没有把学生的发展置于学校教育的核心、本质的位置上, 而是一味强调服从和听话”。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结果, 就是把大学变成了知识加工厂, 把学生都当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 从而抹杀了大学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 政治思想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答疑解惑和思想先导作用, 那么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就只能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 而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 教育产业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在我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 但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 它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就是功利、实惠和实用的价值取向。而恰恰是在这不长的历史阶段中, 中国高等教育却走上一条产业化的道路, 教育成了一个国家赚钱的工具。这确实令人深思。笔者不反对教育产业化, 但认为将高校一概产业化是值得思考的。国家开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养, 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而高校产业化存在很多弊病:第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 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 过分强调社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功能和生活功能。第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 片面强调适应性, 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性观念的养成。第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 依据社会需要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忽视“关怀”教育。没有把培育思想道德情感、政治自觉和人文关怀同培养理性、公正等其他的政治品质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对民主思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求索精神严重不足。

(三) 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这离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期待还差距甚远。主要是高校发展太快, 师资力量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 加上高校对政治思想教育存在着实质上的不重视, 学科建设初期滞后的现状长期没有明显改善。鉴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队伍建设还存在着数量不够、结构不优、人员参差不齐的问题, 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对年轻教师师德的影响, 整个教育界师德下滑的问题都会在教师身上表现出来, 从而最终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提升。表现就是:第一, 教师理论素养不深、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欠缺, 对学生提出的理论热点问题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第二, 在事关大学生 (研究生) 评奖、入党、奖学金发放等问题上, 同样出现了和社会上一样“拿钱办事”的“腐败”现象。第三, 一些教师巧取豪夺学生的辛勤劳动, 以老师、长辈、专家自居, 窃取学生和他人的学术成果, 为名利公然搞学术造假。这些都严重腐蚀了校园健康的机体, 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校园的现实腐败, 从而加速了他们价值观的改变, 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消极, 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态度。

三、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举措

高校德育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一方面, 是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 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 造成学生不爱听。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才是问题的症结。这也是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崇高的社会责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 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切实改变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下滑的局面,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 适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快速转型。转型过程中,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 许多高校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且不说教师的业务水平, 就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学科建设方面看, 教材内容陈旧, 编排质量呆板, 没有新的思想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方向, 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很多教学内容,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能紧跟形势, 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效果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建设, 必须吸纳思想政治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把各种观点的冲突和争鸣积极引入教材中, 作为学生探讨和认知社会的课题, 并适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引导政工干部队伍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 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进修和提升机会, 以便其增长本领, 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组织和协调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 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 改变传统的政治思想教学模式

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活动中的良性互动, 是政治思想教学贴近学生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具体体现。德育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来, 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 才能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使德育教育引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唯有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正确的路径中前行。

(四) 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 更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场所。良好学校氛围的创建, 是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 “孟母三迁”的故事, 就是环境影响人的典型案例。为此, 大学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事关高校能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大学生视野开阔, 思想活跃, 可塑性很强。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 才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网络在校园的教育作用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8

一、高校学生租房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外出租房有其必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 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

许多大学生一入学就打定主意考研、考托福、考雅思等, 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租房成为他们的首选。

2. 与同学关系紧张引起租房的想法。

现在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室友关系处理不好, 同学之间缺少交流, 寝室气氛紧张, 很难和同学相处在一起, 这样租房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3. 后勤服务落后、宿舍条件差,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许多高校纷纷扩招, 但学生人数激增后, 学校相应的后勤配套设施跟不上。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环境, 外出租房。

4. 过“两人”生活, 与“恋人”同居, 营造“二人世界”。

据调查显示, 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学生中有过同居、性体验行为的学生在60%, 即使在内地高校也不低于20%, 在校内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 因此, 租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5. 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很多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 这些同学为了方便上网、摆脱学校的约束而到校外租房。

二、高校学生租房的隐患分析

1. 脱离了校园环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生在外租房, 参加学校活动就少了, 失去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为自身素质的发展设定了人为的障碍, 长期下去会使他们人际观念淡漠、集体荣誉感淡化, 逐渐形成自由散漫的思想和行为, 助长个人主义倾向。

2.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有的学生租住的房子条件恶劣, 租的房大都是狭窄、阴暗的民房, 既没有安全防护设施, 也没有安全保卫措施, 而且居住人员比较杂, 房屋密集, 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隐患等多种隐患。

3. 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租房以学

习电脑为名沉溺于网络游戏、参与赌博、看色情录像;有的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上当受骗、打架斗殴、干违法犯罪的勾当等等, 既荒废学业, 又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压力, 同时给学校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

三、对高校学生租房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 加强学生宿舍基础

设施建设, 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 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 吸引学生回学校居住, 建造不同档次的学生宿舍,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 同有意在外租房的学生心灵交融, 注意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 多从学生的立场考虑, 分析租房的弊端和在学校学生公寓住宿的好处;学校保卫部门还应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3. 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学生租房现象严重与学校管理不严格有一定的关系, 为此, 辅导员要严格请假和考勤制度, 加大对学生宿舍检查力度, 对于夜不归寝或擅自到校外租房的学生, 要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坚决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 学校选派有条件的辅导员进公寓, 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便于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

4. 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学校管理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准确的认识, 不断融洽寝室关系, 使大家能够坦诚相见, 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案情观,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才能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学生厌学原因应对措施论文 篇9

【关键词】网络道德 中学生 行为失范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分类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对规范网络行为起着规则性的作用。而网络道德失范作为越轨行为,是网络应用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控,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甚至利用网络特殊技术违法乱纪的行为。从失范行为的后果来划分,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网络言论失当。网络论坛、聊天室、及时通讯工具等极大拓展了中学生的交往空间。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身体缺场的特性,中学生在网络交往等活动中,当涉及偏好争论时,容易发生言论失当行为,表现为言语攻击甚至谩骂。国外有研究表明,网络空间的反社会行为较易转为线下的行为偏差,人们需要对青少年网络言论失当行为加强教育。

(二)网络沉迷。网络自身信息的海量和链接的不确定性,为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打开潘多拉宝盒。然而,这种海量的信息业时常使涉世未深的孩子忘记上网的目标,容易诱导上网者出现“神迷”(flow)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一些自制力较弱的中学生迷恋上网络,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或浏览不良信息,严重扰乱了学习生活。

(三)网络知识侵权。网络日益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中发挥正能量。然而,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也容易采用从网上复制粘贴等手段拼凑作业,或者通过网络百科互联等渠道有偿获得答案,从而对诚信的品质以及学习的质量构挑战。相对高学历的网络知识侵权,中学生网络知识侵权的问题容易被淡化,但是这会损害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方法和成效。

(四)网络黑客。网络黑客在国外的网络文化中,最早代表着团队共享、开源合作、网络正义。然而,随着网络优先于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黑客文化的褒义定义逐渐蜕变。如今,电脑黑客行为更多被界定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攻击和破坏电脑网站,侵犯他人隐私的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网络黑客的认识容易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其表示出崇拜心理,甚至将能传播木马病毒或盗取他人账号作为荣耀。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分类

中学生这一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由于自身社会化不完全,面对同样不成熟的网络社会,较易迷失于网络空间,出现较多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行为。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因素。互联网的虚拟技术和离散结构设计容易诱发网络失信行为,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导致了行为的涣散性和不规范性,造成中学生一系列的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同时,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同时,我国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缺乏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改造,对网络未能从源头上予以监管。

(二)社会规范因素。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行为与网络社会规范之间的脱节。现实社会规范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虚拟环境,新的网络话语体系并不成熟,网络空间环境令人担忧。此外,网络违规、违法的取证难,以及网络犯罪在网络社会中的界定模糊,都给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土壤。

(三)主体因素。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最根本根源是主体,它的道德控制比技术防范和法制约束更具优势,中学生“自律道德”的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定型。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对于极富好奇心、自控能力不强中学生极具诱惑,致使网络行为失范很难避免。

(四)教育因素。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密不可分。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还远远低于教育对象,很难得到认同,从而增加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学校和家庭对于网络的到来没有做好准备,缺乏相应的教育,导致“道德任意”或“越位堵截”。

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应对措施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诸多,必须从社会文化、规范、教育、技术等多角度综合着手,从初中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出发,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一)着力提升中学生网络素养。首先是提高中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培育中学生对网络信息以及网络虚拟性、网络交友认知能力,提高其网络应用水平。改变目前青少年网民的网络知识结构,将其关注点从网络游戏行为和交往行为扩散开来,形成健全的网络社会人格;进行情感的培养和意志的磨励,引导其多关注生活,多关注现实,将网络作为生活的工具而非目的。

(二)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大力提倡鼓励中学生不接触不良的网络信息,不利用网络欺骗、欺诈他人,不诋毁、损害他人人格,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不破坏网络秩序的限制性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立法,开展网络法制知识宣传,增强中学生網络法制观念,加强监督,发挥舆论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培育健康独特的网络传播环境。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青少年阶段抓网络礼节教育是目前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较为有效的办法。有台湾学者形象地将网络礼节议题概括为推己及人、表里如一、入境随俗、资源共享、行道以礼、传播善知、罚战以德、尊重隐私、行权以仁、薄责于人等十条规则。因此,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知识源和教育环境,应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加强校园网络站点建设,开展网上主题文化、心理咨询、名师对话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教育和感染。

谈中学生厌学的应对方法 篇10

厌学从心理学层面讲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 即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 行为上远离学习, 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认真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针对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

一、从源头抓起, 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

唐代诗人李白说过, “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个孩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 它是不需要培养的, 需要的只是家长的发现和鼓励, 并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家长一定要摒弃世俗的观念,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对社会世事的看法强加给孩子, 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更不要提前和过度透支孩子的智力和体力, 因为“揠苗助长”的结果往往不如“水到渠成”的效果。家长应该还给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 让孩子的天性得以自由发展, 让孩子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二、从细节做起, 让教师为学生进行全新的改变

1.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针对厌学学生成绩差、自卑、敏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自暴自弃等情况, 教师应用“和风细雨”的方法来关心和鼓励他们, 而绝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教师要利用教学机会给予他们激励, 让他们不放弃学习, 在此基础上, 帮助他们树立乐学的信心。

2.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做到“教”要教会学生学习, “学”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角色转变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推动者角色。要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师不能大包大揽, 剥夺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权利,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 让他们乐在其中, 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3. 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悦纳老师。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 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注重教仪教态, 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 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 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 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 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4. 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

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 使学生读有所得, 读有所乐, 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让他们感到新奇、喜欢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 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结合实际对学习材料进行补充, 增加其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新颖的角度解析问题, 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6. 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 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 抗挫能力低, 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 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际调调整整过过高高的的期期望望值值和和目目标标, , 尽尽量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遇到挫折时找到适当方法缓解心理紧张。在教育方式上, 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 让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 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

7.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学生服务。

通过宣讲心理学知识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查找症结, 提供解决的方案, 替他们排忧解难, 做学生的“知心人”。

三、从根源上入手, 让教育部门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上一篇:4P的应用下一篇:出力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