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学生的厌学

2024-08-08

对待学生的厌学(通用8篇)

对待学生的厌学 篇1

学生厌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家庭、社会及学生本身的原因。社会的不良因素有知识贬值, 青少年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自身识别能力差及投入少等;家庭因素有结构缺陷的家庭环境, 有家庭关系不合的家庭环境, 有见利忘义的家庭环境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学校生活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生活方面的原因及个人方面的问题等。那么, 如何矫正学生的厌学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初中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明确的特点, 我常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让他们向名人学习, 让其明确人生的意义, 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 明确人生究竟是为社会、为世人的无私奉献, 还是为一已之欲尽情无耻地索取。同时老师还必须告诉学生即使做不了参天大树, 也要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为大地增添新绿。学生厌学行为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学生厌学的形成是方方面面的, 必须对此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 同时必须确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早期发现, 及时矫正

通常情况下学生厌学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例如经常迟到、缺课、课上精力不能集中等。意志会因坎坷路上的荆棘而消失, 面对困难挫折也会让人失去信心, 丧失勇气。像2009届笔者所带班级中的一位陶姓同学, 刚进班时他的各科成绩跟不上班级, 时而迟到, 时而缺课。发现这一现象, 我立即对该同学进行家访, 并走访该生的左邻右舍, 了解了该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原来该生半年前曾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可最近家庭父母闹离婚, 经常争吵, 把家庭弄得乱七八糟的, 时常晚上不得安宁。该学生晚上也无法安心学习休息, 第二天还得拖着沉重的脚步去上学。不久父母离异, 他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有时暗自哭泣, 晚上经常失眠, 自卑、忧郁、焦虑等痛苦缠绕着他,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于是, 我三番五次找他个别谈心, 耐心教育, 在生活上多给予辅导, 帮助他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鼓励他奋起直追, 半学期后, 该生终于成了一名好学生。

三、重视个别, 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现象效应告诉他们, 对厌学生这种特殊群体, 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融融的爱洒向他们。所以在厌学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一些, 并要注入更多的关心与爱。做到以“细、活、勤”为原则, 有细心, 教师才能了解每一个厌学学生;活, 对待每个厌学学生的方法要灵活, 不能用同一方法去对待;勤,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打交道并要和厌学学生交朋友。为使每一个厌学学生不掉队, 必须用爱心去融化、去浇灌, 切实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需要时, 给予爱心, 在关键时给予他们温暖。这样学生心中有一份安全感就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教师心中有谱了, 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因材施教。

四、对待厌学生要信任、理解、以诚相待

信任、理解、以诚相待是转化厌学生的前提, 它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 做家长的工作, 说服教育学生。如笔者所带班中的刘某同学, 因各科成绩基础差, 跟不上班级, 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进而弃学, 我便会同任课教师几次上门访问, 做工作, 动员该生又回到了班集体。此外, 还可建立厌学生的“个人档案”, 包括基本情况 (家庭情况) 、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知识缺陷、补救办法等, 尽可能地把他们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多给予鼓励、表扬,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座位搭配, 实行一帮一活动。

对待学生的厌学 篇2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具体表现是学习效率低下,尽管有时候用功了,但效果不佳,并且感到学习非常枯燥,毫无兴趣。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是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重压下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是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由于安全感丧失,从而影响学习。

三是儿童的自身问题:一些学生大脑发育缓慢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四是学校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内容过多,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片面,不重视,让学生感到自卑,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怎样教育转化厌学的学生,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跟家长联系最紧密,跟学生接触最多,跟科任老师最熟悉,班主任的学识,品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因而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的品行,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巨大。

学生的心理特点处在半成熟期,特别是中学生对事物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从,但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性和绝对化。缺乏成人的稳定情绪和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基于这些心理特点,班主任的品行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处理学生厌学的第一项原则:人性尊严的原则。就是要设身处地想一下学生的感受,大家都是要面子的,要给学生台阶下,一言以弊之,就是要给学生尊严,在乎学生的感受。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

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学生总是要反抗的,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是默默反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难免发火,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害学生的语言。

当学生觉得人格受侮辱、自尊和自信遭到践踏而又无法排解时,就会表现得极为叛逆,做出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残等极端行为。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因而,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善于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和留心人。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教师的品行对学生有示范作用,教师品行失当且习以为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一种误导。久而久之,在学生内心深处会觉得这些是正常的,就算品行不端也难意识到。

班主任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对班级的气氛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使学生快乐,也可以使学生郁闷,可以是破坏的工具,也可以是鼓励的道具。可以羞辱,可以幽默,可以造成伤害或提供治疗,所以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品行。

处理学生的第二项原则:就事论事原则。对事不对人,针对事件来加以处理,而不是针对人予以批评、责难。更不要连同这位学生以前过往种种不是一起数落。

爱护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本职,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使我深知:没有爱,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就要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都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都可能发生对与错。因此,要求班主任有良好品行,善于挖掘、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使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开发、情感得到调动,使学生的努力获得成功。

赏识教育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最需要得到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励。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非惯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有时,班主任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能让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尽可能地给予谅解与宽容。学习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学习差、调皮捣蛋、好给老师出难题的学生,总是招人讨厌,期末评语,冥思苦想找不到一条优点,但这恰恰是这些学生最需要的,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更能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班主任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学会谅解、学会包容,往往能感化学生,并引导学生把赏识激励转化成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准确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去矫正和战胜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厌

学的学生已经在学业或思想品德等方面落后了,他们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因此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有人提出,要偏爱学困生,我赞成这个提法。所谓的偏爱,就是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爱,真正的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与教育。

对待厌学的学生,班主任要有爱心和耐心。当学生有厌学的行为表现时,务必要克服情绪化的冲动。一旦情绪化处理,不仅对解决厌学于事无补,而且只会为学生厌学再增加一条原因:师生冲突。许多研究认为,师生冲突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吵了一架,老师肯定不喜欢自己,从此也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开始出现厌学或厌学更加严重。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班主任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行素质。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也是班主任建立权威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良好品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篇3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做到“学而不厌”, 这又是现实教学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积极寻找答案的一个永恒课题。学生厌学心理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 必须采用社会、学校、家庭结合的方法予以矫正。因而必须要有“大教育”意识, 即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手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1.家长要不断学习, 做好镜子。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 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第一课堂, 能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在家里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则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 相互沟通, 并邀请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使家长拼弃陋习、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 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

2.家长要转变观念, 自山之石也可成玉。教师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不要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每个家长都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开发的一座矿山, 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玉石,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家长要与孩子做“朋友”, 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

3.客观面对,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当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众多家长追捧的潮流,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特长”项目, 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 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爱好, 这样的“特长”项目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需要。作为家长, 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 要求也不能过严, 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 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1.创设和谐舒心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搞好校园美化, 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陶冶师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还能增进健康、增长知识。学校还应通过文艺演出、作品展览、文化名人讲座、小报展评、歌手大赛、影评活动、演讲会、朗诵会、摄影展等活动使学生有运用知识和发展个性的机会。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重要。

2.构建真诚、理解、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

家达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 教学要符合现代特色, 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曾有一个孩子对我说“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 因为讨厌老师, 导致我很厌学”。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 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 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 只要教育得法, 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不应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习上的失败。如果一直失败, 学生就会产生焦虑, 或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焦虑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破坏学习情绪。因此, 教师要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表扬评价, 燃起他们希望的火花。

3.给学生“老师是我的朋友”的感觉。尤其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时, 更应是朋友式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 老师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各种反应情绪, 不能总是一副严师的模样, 那样学生就不愿跟你交流, 你就不能知道学生的想法, 同时, 也不能跟学生打成一片,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厌学和自卑情绪的转化。对待学生要公平, 不要偏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 而忽视了那些坐在角落的, 不爱读书的,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要善于引导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永远不要给学生戴帽子, 因为学生时刻都在改变。让学生有一种“老师是我的朋友”的想法, 就可以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 慢慢地克服厌学情绪, 促使他走向成功。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高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思考 篇4

一、学生厌学情绪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 (不单指外在物质条件) , 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一则成语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不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上学无用论”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流行, 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 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 与自己无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得好,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和个性, 开阔了眼界, 但负面影响的震撼力也是很大的。通常所说的“三年小于一小时”就说明这样一种令人焦虑的现象。学校劳心费力的常规教育, 好不容易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或不良习惯, 却禁不住社会不良习性和错误导向的影响, 学校教育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前功尽弃。

2. 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 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就没打好基础, 到了高中以后, 课程多, 进度快, 难度大, 在听课时, 无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意义联系, 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无法融入课堂中, 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第二, 有的学生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而是迷恋于爱情小说, 结交新朋友甚至沉溺于网吧, 这样慢慢退步就产生厌学心理。第三,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由于思学习习惯没有转变, 还是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而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导致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 长期这样就慢慢产生自卑甚至放弃的心理。

3. 家庭及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界也认为:“没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是废品;没有良好智力素质的学生是次品;没有良好品质的学生是危险品。”素质教育是包括多方面的, 但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把智力素质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该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存上。但在某些家庭中, 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依赖性很强, 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心理施加压力, 再加上中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 使其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 而对同时产生或在一定时间内接踵而至的各种压力, 学生内心感到畏惧, 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再也不能容纳丝毫的挫折和失意。

二、解决高中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 社会方面。

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继续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 真正让读书人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被人羡慕的一族, 从而使学生知道学科学, 学文化的重要性。招工单位, 应规范招收办法, 严肃招聘纪律, 实行公开、公平竞争, 既重视文凭, 更重视水平, 从而减少中学生走向社会时的侥幸心理, 树立强烈的学习观念。

2. 学生方面。

学生要对基础薄弱的科目多下功夫, 把知识漏洞补好,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学会思考, 学会自主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 而是为自己学, 自身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当今科技迅猛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 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 就不能在社会立足, 甚至不能生存。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是否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或能否激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成为信念, 成为学生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水平, 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行为上过于放荡的学生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是必要的, 也应考虑学生的想法, 运用多种形式, 进行启发式诱导, 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挫折、精神压力的能力, 以增强学习信心。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应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 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 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 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 不能实行强制管理, 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 使问题复杂化。

激发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就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的不正确认识和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地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 而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 以致不少学生形成只要文化课成绩好, 体育成绩不及格也能上大学的错误想法。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积极性差, 体育课上与不上都是一样的错误思想。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对体育课有正确的认识, 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举办体育知识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体育锻炼在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养成自觉的, 积极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遗传, 环境, 兴趣爱好, 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不同,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科学地,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跳远教学中, 体质较好的学生, 跳远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 相反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 怕苦怕累的学生, 怕被学生笑话的学生, 怕被教师指责的学生, 总是站在一旁观看。所以在这时教师就要因人而异, 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要求, 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 并耐心的帮助, 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练习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要讽刺挖苦, 而是及时地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要及时的加以肯定, 公开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消除厌学情绪。

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改革教材内容

当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材内容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符合当前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目前实施的教学大纲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 缺乏针对性,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 各学校以升学为主, 使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过重。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 而要深入, 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在执行教学大纲的同时, 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体育项目的搭配上, 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与调整。就我校而言, 作为农村高中, 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问题。因此, 可多安排一些调节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 发挥体育课的优势,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 必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 如果教师教学中, 语言风趣, 形象生动, 并根据课堂实际,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 可根据中学生争胜心强的特点, 采取比赛性, 游戏性的教学手段。如在短跑练习中, 将学生分组, 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团体接力赛”, 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 争上游的活泼气氛。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 情绪高涨。总之, 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吸引力, 进而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五、改革教学形式, 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即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养成自觉, 主动, 积极的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 也能改变中学生厌学的现象。从当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 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 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负担, 一种累赘, 从而导致了厌学思想。因此, 要改变教学形式, 必将丰富课外活动。各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 器械, 设备的能力, 开设田径, 球类, 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 现场辅导, 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 这是学校辅导体质差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打破年级, 班级的界限,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体育训练队, 有体育教师任各训练队的教练,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传统。四, 是举办各类运动会, 由校领导牵头, 经常组织一些比赛, 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也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大学生厌学原因的探析 篇6

大学生厌学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从学生个人来说, 专业功底不扎实, 综合素质提不高, 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任务, 属于不合格“产品”;从学校来讲, 学生厌学, 学风下降, 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从社会角度来说, 这些学生长期无所事事, 闲游浪荡, 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违法犯罪青年人中, 中途辍学者,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犯罪学的研究发现, 逃学是学生违法犯罪的雏形。1950年, 美国犯罪学家谢尔登·格卢克进行的调查证实, 逃学的青少年中有94.8%的人后来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 而让这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呢?在此, 笔者通过谈话及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主观因素, 所以我认为, 自身原因绝对是产生厌学情绪的最重要方面。

1. 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兴趣是个人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所以, 当学生真正的进入大学后, 整天只想着如何玩, 而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爱好。据调查, 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的学生只占被调查者的13.8%。

2. 学生自身基础较差, 学习上存在很大压力。

自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起, 各学校纷纷降低了录取分数线, 尤其是一般性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以往大有下滑。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仍旧象以前那样, 没有丝毫改变。由于学生本身文化素质低、基础差, 很多情况下可能听不道, 越听不懂就越没有兴趣和信心, 越没有兴趣就越不想听课, 也就越听不懂,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学习目标和动机的缺失。

在中学时期, 许多学生被家长逼着, 学校盯着, 唯一的目标就是上大学, 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十分明确的。而一旦迈进了大学的门槛, 就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于是, 支撑他们奋斗进取的动力消失了。许多大学生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以为万事大吉, 吃喝玩乐, 上网吧、泡酒吧, 得过且过, 混日子、混文凭, 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

4. 心理不够成熟, 心态容易失衡。

很多大学生不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生活、学习状态的改变, 不会与其他同学交流, 变得孤僻自闭;有些在恋爱、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另外, 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 大学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导致厌学。

5. 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 锻炼能力是最重要的。

有的醉心于当干部, 整天忙忙碌碌, 东跑西跑, 出风头、交朋友、拉关系;有的进社联、学跳舞、忙比赛、作兼职, 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把干“工作”当主业、学专业当副业, 在学习上不思进取, 不肯钻研。

二、学校因素

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就属环境因素最为重要了, 一个好的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所以目前大学校园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

1. 教学条件方面。

据调查, 1/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一般或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弥漫;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 有43.29%的大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 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有近35%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还不严格, 久而久之, 败坏了学风。

2. 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出现厌学的现象。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 而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教学只占教学的33.6%。这种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三段论”教学方式, 磨蚀了学生的激情和个性, 使学生觉得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学习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

3. 教师素质因素。

有38.41%和36.59%的大学生认为部分授课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考评机制不健全,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观评价, 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 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 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学生对老师“威信”的质疑, 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

4. 教学管理方面。

大班教学时, 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疏远、漠然、不认识、不了解, 而缺少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的同学, 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及相应的反常表现:如自卑自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 学生厌学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大概与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无关系。

5. 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

大部分考试课程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 这样的考试形式, 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临考前抱佛脚, 死记硬背的现象, 不能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灵活应用。在考试内容上多数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 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 轻视能力的考查、素质的培养和检测。

6. 高校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中, 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一名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它决定着奖学金发放、三好学生评比、学位的获得、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后的择业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 一方面尽管大学生们在中小学就已经厌倦了各种考试, 但为了应付, 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练习, 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厌学行为。

三、社会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读书也是如此, 常说大学是校园和社会的过渡期, 所以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厌学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是校园和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 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人生观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有的学生认为, “书读得再好又怎么样, 有钱就会有一切, 可以买官, 还可以买文凭”。这种情绪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 大学生人人都有一份工作的分配模式已不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人才市场, 通过双向选择就业, 使大学生产生了危机感。“毕业就相当于失业”的现象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三或大四学生, 少则半年, 多则将近一年, 为找工作而南下北上, 四处闯荡, 心急火燎, 根本静不下心来钻研学业, 许多学生既无心思也无时间去听课。在毕业时, 那些有门路、有靠山的大学生, 尽管成绩平平, 却能找到好工作;而成绩优异无门路的学生却难以如愿。在校大学生对此极为不满, 对就业忧心忡忡, 形成了有门路的感到学无压力, 无门路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心态。

四、家庭原因

俗话都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然而, 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把“只要学习好”的思想深入地贯彻给自己的孩子, 让子女从小就背负上学习的压力, 有81.6%的同学直言不讳地说父母会给自己一定的学习压力。有的家庭不和, 父母离异, 有的忙于工作, 对孩子疏于管理, 特别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不闻不问, 认为只要有地方安顿就行, 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统统推给学校和老师;有的学生家庭贫困, 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 学校目前的收费就是以普通家庭能负担为前提的, 因此产生了能够入学而无法承担学费的特困生。经济上的拮据,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思想负担, 由于不安心学习, 造成成绩下降, 最终导致厌学。

总而言之, 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最终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那么, 如何来应对这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静, 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及分析——以2003年对兰州大学的调查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做好厌学学生转变的具体案例 篇7

关键词:厌学,分析,对策

金×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父母平时做生意比较忙,无暇照看孩子,金×就由爷爷奶奶看管。在家中,他是最小的孩子,备受宠爱, 也因此造就了他任性的性格。自上一年级起,就表现出自由散漫、 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之父母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这个孩子学习兴趣不高,习惯也特别差,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具,写作业拖拉,甚至因不愿受学校纪律约束而几次逃学,成绩差的程度自然不是一般,总之,厌学情绪特别严重,任课老师为这样的学生很是头疼。究竟是“扶”还是“放”?一贯的职业道德告诉我,不能让他成为班里的掉队学生,尽管“扶”他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既然为人师,就只能尽师命,作为班主任,我别无选择!

针对金×的厌学现象,首先从家长入手。我及时和金×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使其在家中做好配合工作,帮助孩子做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另外,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我特意用心地观察金×,这孩子虽然习惯不好,但也不算是个特别笨的学生,记忆力也不是很差。发现了这些优点,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每次上课提问,我都不会漏掉金×,有时特别简单的、甚至是重复性的问题我都会叫他回答,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慢慢地他也开始学会用心地听课,课堂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强多了。改变写作业拖拉这一现状是个漫长的过程,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他每次完不成作业主要是因为写字太慢始终赶不上别人,丧失了信心,就一拖再拖。为了让他有信心,我将作业量缩到金×能完成的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不再拖欠作业,写作业速度提高了不少。在后来的考试中,成绩还进步了不少。学习上有了信心,对学习不再排斥,也就没有了逃学现象,金×终于由一个厌学学生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学生。

一、案例分析

金×的厌学主要是因为家长的不重视让他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当处处不如别人、甚至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就有了逃避的心理,既然直接原因在于家长的态度不端正,教师就应同家长取得联系,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指出由于家庭的原因而导致孩子厌学的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求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警惕。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找出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乐趣,就会化作动力,也就不会有厌学情绪存在了。

二、对策建议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

如果课堂氛围不够和谐,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丝毫的满足感,仅仅是抱着接受知识的态度,那么时间长了自然会有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始终有一种被重视感,当学生处于一种高昂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接受老师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的话,也就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及时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让学生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信任教师,这样就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也就有了兴趣。

3.用情感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让他们有成功感与自豪感,这样不但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更让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就不存在厌学现象了。

4.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

学生的厌学情绪有一半的原因来自于家庭,由于父母的长期放纵,使学生接受不了学校的纪律约束,从而产生逃学的念头,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在家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在家与在校有太大的差距,也就不会排斥学校这个大环境,更不会有厌学逃学的现象了。

关于大学生厌学的思考 篇8

一、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67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另外,从入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一笔之误,就决定了一生命运殊途。而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入学调配而学习非理想的专业,待到他们发现所学并非所好时,又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厌学风由之大盛。

(二)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

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有近56.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格,有些学生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多门功课不及格,应及早退学,但学校或院系出于多方面考虑,对他们采取纵容的态度,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又如考试作弊,按照学校的规定,一经发现,要取消学籍,但一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同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一些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

(三)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

“权威”不是指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服从,而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71.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1],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非认知因素,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只重视强制性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因此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活动的机会,以活动促发展。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

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

2.“关系”的误区。

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3. 文凭“价值”的误区。

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以后好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

(五)学生自身因素。

一些学生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价值目标短期化,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其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自我发展背离了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挫折与失败[2]。进入大学后,首先大学生的优越感消失,再者脱离了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束,面对丰富多彩且松散式的大学生活,容易思想松懈,只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常常放松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1.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以有说服力的理性魅力征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清除消极文化影响,引导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增强学习动力。

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认清商战表面下的投机和欺诈现象,崇尚现代经济领域所应该拥有的才华、诚实、公正、奉献、务实、创新的时代素质。

3. 引导大学生认清大学求学与今后创业的本质联系。克服“近视”毛病,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等长远考虑来认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懂得历史的重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完善教育体制。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存在厌学情况的学生直接交流,有利于掌握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和动态,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同学的信任;随堂听课,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掌握同学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主动家长联系,实现家庭学校联动,共同努力,分担责任;加强与班导师的交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分解压力,细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树先进,带后进,齐头并进;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组织学风建设讨论、趣味学习活动等;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增加实践,增强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风尚保持足够的敏感,寻找与学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消弭与学生间的代沟,与学生共同成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3. 培养研究探讨问题的学术空气,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术活动,参与学术研讨,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组织的号召优势,共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空气,改变学生活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倾向。

4. 完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地实施,从而确立良好的考风、学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提升其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转变其旧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结构,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程结构。

(三)以全面发展为方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首先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信心;放下大学生的优越感,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冷静的审视自我,吸取经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正视各种压力,增强抗挫、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度;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计划或人生发展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四)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大众传媒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旋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健康的精神食粮。

(五)关心自己的孩子,传递家庭的温暖。

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不要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风气或观念教育孩子;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适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厌学并非社会的必然现象,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中的综合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贵, 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上一篇:人生真滋味下一篇:医院财务管理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