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现象原因

2024-07-14

厌学现象原因(共12篇)

厌学现象原因 篇1

一、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学业基础较低与学校要求高有矛盾。我校招收的师范生大部分均为女生, 且是家居住在县城以下的, 家庭多不富裕, 没有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我校已有百年以上的建校历史, 在大连地区是一所比较有名气的师范学校, 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但目前生源的质量却不是很高。这就是说学校要求高, 而学生基础较低, 这就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特别是学制是五年比高中要长两年。学生刚入学一、二年级较好, 大部分学生积极努力、刻苦学习, 但当入三年级以后, 学习进程到了关键时期, 学习难度加大了, 学生学习劲头又减退了, 接受力降低了, 学习刻苦精神又不够强, 学习成绩下降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在缺乏自律的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厌学现象, 而且这类情况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2) 学生积极上进情绪不足。由于近年来各区市县所有小学校都处于人员饱和状态, 毕业后也很少有人能分配到县城学校, 这就使一部分本来学习尚佳的学生也懈劲, 再由于学习紧、学习难、学习苦, 故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毋庸置疑, 厌学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学生的自身原因, 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素质也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模式创新性不突出。从教学方法上看, 各种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普通中学“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上, 对于文化基础本来就不够高的学生而言, 显然, 这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不合适。

(2) 课程设置的先进性不足。在辽宁省内像我校这样形式的师范类学校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没有校际间的互相促进及交流, 加之我省师范院校调整之后, 省教育领导部门已取消了辽宁省师范教育处。在这种形势下, 我校坚持实施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虽然我校积极努力,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 根据国家对师范类学校的要求精神, 制订了完整的教学计划, 制定了教学实践证明有很大特色的《师范生十四次基本功考核方案》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 但与国家其他院校学科体系比较, 特别是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 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训练学生的模式, 先进性还显得很不足。这就难怪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3) 教师现代化综合素质欠缺。根据国家对师范院校教师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校教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有较好的教师, 才能更有利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3. 社会方面的原因

(1) 封建残余传统观念仍存在。千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的“家有二斗粮, 不当孩子王”的封建观念, 也还影响着师范生的思想。他们感到自己毕业后也就当个小学教师, 感觉比不上其他的高中的同学。

(2) 迷恋上网情况较严重。当前网络特别发达, 部分学生迷恋上网的情况很普遍。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劲头, 乃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二、克服厌学现象的对策

厌学现象的蔓延, 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故改变这种现象迫在眉睫, 它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要抓住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说:“当前师范院校的工作任务很多, 很重, 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学科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因此, 我们首先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创新意识指导教改行动。要处理好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要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处理好历史经验与教育的形势与新鲜经验的关系。从中找出新思想, 找出新措施。其次, 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第三, 要把我校全面发展与教育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育改革中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际, 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水平, 激发他们积极发挥正能量。

2. 要开展良好心理品格修养教育活动

厌学现象属于心理疾病, 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格修养的教育。培育良好个性心理素质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稳定的心理特点, 这是形成个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基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由于学校不断实施教育, 经过学生主观努力, 就会使他们有鲜明的特征, 诸如热情、积极、直率、敏捷、亲切、和谐、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心理。为实现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除了用正常的教育手段, 利用图片资料开展集体活动外, 主要应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直接因人而宜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是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它不仅对教育对象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证明是培养良好个性心理, 提高人才质量的较佳途径。

3. 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改革, 市场的开放搞活既然是一场革命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各种因素的变化。人们消除守旧的传统心理, 而形成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品质, 克服某些消极的传统心理;抵制不健康心理的腐蚀, 培养学习的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所以, 师范学校学生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适应改革的形势。

4. 要大力改革教育方法, 加强实训性教育

应该把传统的枯燥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用”相结合的兴趣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看, 能摸, 能操作。做到在学习中做, 学习中学, 边做边学, 教学做合一, 手、口、脑并用,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5. 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利用我校是大连市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良好条件, 把学生领出去, 到各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将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光荣感。进而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舞台, 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总之, 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 在于教育者本身。师范学校的教师, 是培养教师的人, 素质应该更高, 责任也更大, 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对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要想法设法加以解决,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顺利地成才, 成人, 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发挥教师教育优势, 加快师范院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05-06-17.

[2]杨万涛.师范生基本功训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

厌学现象原因 篇2

厌学为何成为了青春期问题之一?这和孩子厌学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厌学原因,一部分是学习本来就不好,而老师家长有没有很好的引导沟通而导致他们自甘堕落。另一部分就是学习中上等,压力过大,再加上青春期叛逆,导致其产生不想上学的心理,又因为在这个时期老师家长没有给予好的帮助,反而继续向他们施加压力,导致他们彻底厌学。厌学很大一部分是叛逆的延伸,因为青春期叛逆,导致厌学情绪逐渐飙升,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厌学成为青春期问题之一的原因。

就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讲吧,我从上小学到初中二年级,学习一直处于偏上等,这是母亲每天不停的督促监督的结果。然而初二下学期,我产生了一些厌学情绪,我反感母亲总是在我身边“监视”我,反感母亲“控制”我,于是我向母亲提出自主学习。好景不长,上了初三,一个是因为我谈恋爱,另一个是我和一些同学关系处的不好,还有就是初三新的课程化学让我有心无力,化学学不好老师就对我进行批评教育,让我很不高兴,于是厌学情绪越来越浓,与此同时其他学科成绩直线下降,老师以及母亲对我的批评越来越多,我的叛逆情绪和厌学情绪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我不再上学,无论老师使软使硬,我都不为之所动。

我想,如果当时老师对我化学成绩不好给予鼓励,母亲不再给我施加压力的话,可能不会导致如此结果。因此,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在各方面给予帮助。比如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的,可以再课上做些关于学习的游戏,也可以带着学生在室外进行学习,亲近大自然,用大自然无形的力量与魅力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比如那些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或者偏科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进行适当的家访,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不要将“差生”这个帽子永远的扣在他们头上。而家长们应该去了解他们处于青春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细心观察他们的变化,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度叛逆或者早恋导致厌学。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 篇3

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家长、老师给予学生过高的期望,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不满足于学生的每次进步,只着眼于高目标,使孩子产生永远无法达到家长期望的挫败感,学习动力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接受家长和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习带有盲目性,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与教师的引导有关,以致成绩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想到很好的解决对策。首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庭需求来自家庭的和谐气氛和细心的关怀,因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的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表扬他们。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次,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他们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良好的环境能够起到无声地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总之,对待厌学生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上要帮助他们,生活和精神上要关心他们,使他们有“愿意上进、乐于上进、勤于自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学习”的好习惯,对他们的进步感到荣幸,对他们的成绩感到骄傲。塑造新的起点,创造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初级中学)

高职生厌学现象调查 篇4

本研究中的厌学是指一般的厌学情绪, 是学生对学习的主导需求发生转移后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烦情绪, 对与学习相关的行为持冷漠和放纵态度且通过不良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厌学是一种心理状态, 不是特定学生群体具有的, 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 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 任何学生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181名学生进行调查, 男生54人, 女生127人;大专生62人, 五年一贯制学生119人;农村学生122人, 城镇学生59人;一年级学生93人, 二、三年级学生88人。

1.2 方法

自编《职业院校学生厌学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共有61题, 涉及厌学态度、厌学动机、厌学性格、厌学表现、厌学情绪5个方面。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计分, “完全不符合”记1分, “比较不符合”记2分, “不确定”记3分, “比较符合”记4分, “完全符合”记5分。被试者得分越高, 说明厌学现象越严重。本问卷有很高的信度, 总量表Alpha=0.905 8, 厌学态度、厌学动机、厌学性格、厌学表现、厌学情绪5个分量表的Alpha分别为0.681 9、0.700 1、0.575 9、0.858 6、0.530 6。

施测时间为2010年6月, 地点为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 由研究生担任主试, 测试前对主试进行测试注意事项辅导。

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 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生厌学总体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高职生厌学总体水平为 (155.18±28.38) 分, 说明他们的厌学现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厌学表现得分最高, 厌学态度次之, 厌学情绪得分最低。

2.2 不同性别高职生厌学状况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 男女生在厌学态度、厌学动机、厌学性格、厌学总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 在厌学表现、厌学情绪方面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不同年级高职生厌学状况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 不同年级高职生在厌学态度、厌学性格、厌学表现、厌学情绪、厌学总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厌学动机方面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不同学制高职生厌学状况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知, 不同学制高职生在厌学态度、厌学动机、厌学性格、厌学表现、厌学情绪、厌学总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学制并不是导致高职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2.5 不同生源地高职生厌学状况比较 (见表5)

由表5可知, 不同生源地高职生在厌学态度、厌学性格、厌学情绪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在厌学动机、厌学表现、厌学总分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高职生厌学总分小于126.8分的低厌学水平者为27人, 占总数的14.9%;高于183.6分的高厌学水平者为30人, 占总数的16.6%;处于两者之间的学生为124人, 占总数的68.5%。说明高职生厌学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且大部分高职生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不佳, 进入大学后, 无法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选取不当,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 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多层次需求[2]。 (3) 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 多数职业院校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 对其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及学生兴趣等方面的评价甚少;只关注学校升学率、就业率。 (4) 环境问题。 (1) 受“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观念影响, 高职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2)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不公平等社会现象误导学生, 使之产生“读书无用论”、“无知才无畏”的错误观念[3]。 (3) 父母的“不作为”、家庭教育不当、严重的家庭矛盾等也严重影响学生。

本研究表明: (1) 男生厌学表现得分高于女生, 而男生厌学情绪得分低于女生, 这可能与男生行为比女生直接、鲁莽, 而女生往往把不良情绪放在心里有关。男女生在厌学态度、厌学动机、厌学性格、厌学总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如文化基础不牢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向性不强等。 (2) 二、三年级高职生厌学动机得分高于一年级新生, 这主要是因为二、三年级高职生已经熟悉学校环境, 对学习也没有了内在根本性动力;而新生刚刚进入高校, 对高校生活的美好憧憬还未完全消失, 对学习还有一定激情。 (3) 不同生源地高职生在厌学表现、厌学动机得分及厌学总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农村学生的厌学动机、厌学表现得分及厌学总分低于城镇学生, 这可能是因为城镇学生家庭条件较优越, 接触的新异事物较多, 其中部分学生没有就业压力;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新异事物不多, 受到的消极影响也较少。

总之, 高职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它对学生、学校、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应引起社会各界, 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积极寻找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生,厌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陈玲.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2]李力.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时空, 2000 (78) :12~14.

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5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主要有:

1、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上学无用论”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

2、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使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

3、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有:

1、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2、家长要求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主要有:

1、教师素质低下。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的教师,公然歧视所谓的“差生”,仅仅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严加惩罚,大打出手,仿佛遇见仇敌一般。“差生是由老师一手造就的。”低素质的教师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明知自己做得不对还是要做,为的就是“整老师”,“你想办法整我,我就想办法整你!”

2、沉重的学习负担。现在,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提高升学率更是各个学校的第一要务,这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越发感觉学习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出厌学情绪。

3、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讲课枯燥无味。作业繁多乏味,多为反复型、单纯抄写型作业。

四、自身因素。主要有:

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

2、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其实,说到底,自身因素也归属于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完全可以避免。

那么,当一个中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他会有什么表现呢?

一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经常旷课或逃学,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迷恋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这是中学生喜爱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必然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厌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急速下降,间接后果则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

其实,“差生”不差,只是被主观地扣上了“差生”的帽子。调查表明,有些成绩差的中学生并不是一直学习成绩都差,甚至有的还曾经排在班里前几名,只是后来的一些因素使他们开始“变差”。越是厌学,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是厌学。那么,如何摆脱这一恶性循环,使“差生”重获自信,重新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呢?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应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一、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学,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效力。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智力型人才,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能掌握足够的科技文化知识,就不能在社会立足,甚至不能生存。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家长不是永远都对,自己有错不要羞于承认,家长主动承认错误有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行为上过于放荡的学生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挫折、精神压力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

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如何育人?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这些优点被别人认可并赞扬时,他便会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他才能严于律己,勤奋学习。试想,如果学生在教师眼中都一无是处,他还有什么动力推动他学习呢?教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真心地帮助他们,孜孜不倦地诱导他们走出阴影。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堂活动或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展示才华,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

五、教育方式与课堂教育方法改革。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坚决避免教师歧视“差生”现象,严厉制裁体罚学生现象,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教不好学生说明教师水平低,不说明学生差。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诱发学习兴趣。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灌输型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的激发型教学,采取多种趣味性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布置作业应适度,更要新颖,杜绝“题海战书”。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主动性。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老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老师也必定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积极配合各项教学工作。

七、加大力度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及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等。

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营业性娱乐场所永远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积极开展各项针对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的整查活动,依法严惩制造者、传播者。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这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卷调查表

1、上课前你有做课前预习吗?( )

A、没有B、每周1-2次C、每周3-4次D、每周5次以上

2、上课时你有作课堂笔记吗( )

A、从来不做课堂笔记B、平均每周1-3次C、平均每周3-5次D、平均每周5-7次E、平均每周7次以上

3、上课时你的课堂笔记质量如何?( )

A、很好 B、好 C、一般D、差

4、上课时老师讲课你喜欢听吗( )

A、所有课程的课都不喜欢B、5门以上课程不喜欢C、3-4门课程不喜欢D、1-2门课程不喜欢

5、上课你会无精神,打瞌睡( )

A、从来不会B、偶尔无精神,打瞌睡C、有时无精神,打瞌睡D、经常无精神,打瞌睡

6、上课时你会做与课程无关的学习(比如英语)( )

A、从来不 B、偶尔 C、有时有 D、经常

7、上课时你会玩游戏吗( )

A、从来不会玩游戏B、偶尔会玩游戏C、有时会玩游戏D、经常会玩游戏

8、你觉得上课老师水平如何( )

A、知识水平高 中 低 无B、能力水平高 中 低 无C、师德水平高中 低 无

9、对于课后作业你能( )

A、不能按时完成B、抄袭但能按时完成C、有时交有时不交D、几乎不交

10、上课你会迟到或早退( )

初中生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6

厌学一般指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一、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一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二是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三是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无法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厌学成因分析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

(一)、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

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

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呈现对学生各种特长的高期望。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可能降低。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三)、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

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感兴趣,他们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见到学生就烦,因而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描,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科知识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四)、与人际关系差有关。

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三、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树立新型教学观,凋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學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凋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一—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一一治理厌学的支撑力。

中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对此,无沦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向学生表现对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

(五)、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绐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切忌急躁.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山坚毅、顽强的勇气。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多一点进取精神,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 篇7

1. 从付出到收获, 学生的期望值落差太大

很多学生, 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 在小学阶段因为学习科目少, 学习任务较为轻松, 所以每科的成绩大多都在90分以上 (优秀) , 非常有成就感。因此, 他们对读好初中也是信心百信, 对自己期望很高, 认为自己在中学一定也能出人头地, 鹤立鸡群。但实际上, 由于课程增加、学习任务重等原因, 经过一两次期考后, 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付出了很多, 成绩却在班上毫不突出, 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自卑的心理不断增强, 对学习也变得灰心起来。这是付出与收获的落差太大, 让学生产生了自卑感受, 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2. 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的自我意识未能得到满足

现在的农村家庭, 以一两个孩子的居多, 因此, 大多学生得到的是“小公主”“小王子”的待遇, 极少有吃苦耐劳和挫折的经历。再加上现在教育系统、全社会都在强调学生的安全, 学生外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更少了, 很多学生仅有一些简单的自理劳动能力而已。进入初中后, 一个班大都五六十人, 班主任一个人不但要正常去上课, 还要教学生如何食、宿、与室友相处等, 可以说, 初中的班主任既当爹又当妈, 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 要把学生照顾得很周到, 简直比上天还难。如此一来, 学生心理较为强烈的受重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受关注的期望也得不到满足, 可想而知, 他们的“自我”没能受到应有的关注, 时间长了, 自然会产生厌学心理。

3. 家长期望值的落差, 殃及无辜的学生

有一些家长, 开头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点希望, 经几次考试后, 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成绩差, 又不时违反校纪校规, 便认定自己的小孩努力也无用, 于是开始放任自流, 只希望小孩读完初中三年混个毕业证就OK, 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另有一些家长, 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较好,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对自己的子女寄予高期望与高要求, 回家不准玩儿, 假期送到县城参加辅导班, 千万百计为小孩创造条件学习文化, 提高成绩, 其他活动免谈, 这样的“溺爱”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了压力。可以说, 家长因没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期望值过高, 最终产生一些不当的做法, 而这些做法, 让他们不能接受,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厌学情绪也就滋生了。

4. 学校期望值太高, 让学生感到目标遥不可及, 从而厌学

有的教师素质较差, 急于求成, 恨铁不成纲,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讽刺、挖苦, 体罚或变相体罚, 甚至把他们当成累赘、多余, 弄得师生关系冷淡;学生则讨厌老师、恨老师, 进而厌恶学习。学校作为学生的“家”, 拼命追求升学率 (这也是上级逼的) 而增加上课时间, 天天如此, 学生不厌烦才怪呢!换位一下, 假如教师也像学生这样, 哪受得了?不疯了才怪!难怪学生把学校说成了“少管所”, 他们是“小犯人”。学生在教室的时间过长, 因忍耐力不够而厌学, 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过多地奖励教学教得好的教师, 成绩越好, 福利越多, 并向教师传达“一俊遮百丑”“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观念, 于是教师们十分想教出好成绩, 便靠惩罚、使硬招、超出时间、留过量作业等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于是乎, 受苦的是可怜的学生!既然苦, 必生厌,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由此而选择辍学!他们中有的因过早走上社会, 有的成了少年犯, 有的成了社会上有问题的少年……此类事例常见于媒体、报纸上, 可谓触目惊心。可以说, 辍学、流失少年犯罪这类问题, 学校难脱干系。

以上原因, 关键还是在学校。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学校自身转变观念

由于评价制度、体制、社会等问题, 以升学率为主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但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不可以升学率作为指标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因此, 学校的决策者们应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素质教育, 并有这样的观念:我要对所有学生负责, 不是只对上级负责。同时, 应切实减轻学生的压力, 为营造学生轻松学习的大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2.标准因人而异, 因人施教

(1) 对基础扎实、成绩好但也厌学的学生,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了解具体原因和他们内心的想法, 并进行心理疏导, 坚定他们的信念, 帮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 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 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做好计划, 一步一步地实现大目标。

(2) 对缺乏学习方法导致成绩落后而厌学的学生, 要多引导, 多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对娇生惯养、“公主”“王子”一类的厌学的学生, 要多发现他们的亮点, 以鼓励表扬为主, 多接近他们, 多引导安排参加一些活动, 使他们对班级, 对老师、同学重新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对家长处理不当而厌学的学生, 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 多做家长的工作, 学生一有进步, 及时地反映给家长, 甚至可以夸大优点、亮点, 让家长、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

(5) 对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学生, 要促膝谈心, 理解他们, 适当降低要求, 更多地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引导, 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学习以外找到成功, 有成就感, 重新树立自信心。

3.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宽容心和爱生之心

要树立“不求个个成才, 但求人人成长”的观念, 关爱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

综上所述, 学生的厌学现象成因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 给学生松松绑, 把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变为更多的对孩子的爱心, 那么学生的厌学心理一定能得到消除。笔者也期待着这样的一幕:校园里迎面走来的是一张张充满朝气、自信的笑脸, 教室里传来的是一阵阵快乐、爽朗的笑声……

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职校学生,厌学,成因,对策

厌学情绪是职校学生中最普遍、问题, 探讨职校学生厌学的原因, 积极找出对策, 对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职生厌学现象成因分析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的偏差, 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会起到消极地推动作用。有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 由于种种原因, 经过多次努力, 学习成绩仍然不见提高, 经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 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取得成功, 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 品尝到的只是失败、失落和对生活得乏味。逐渐形成“学习无意义”、“自己就是学不好”等偏执观念, 这种观念反馈到学习行为上, 又会降低其学习兴趣, 致使成绩一降再降, 如此的恶性循环, 很快就形成了厌学情绪。

2、学习方面的原因

在小学、初中阶段,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过重, 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师只重视尖子生, 对其它大部分学生持放任自流的态度。除成绩较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外, 大部分学习成绩偏低、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都进入了中职学校。升入职业学校以后, 由于在学习中仍然表现出一贯的厌学情绪, 因此学习新知识时困难较大, 这就使职校学生更加厌恶学习。

3、中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连年扩招, 推动了普通高中的火爆发展, 却使中职学生的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 多数地方学校已经取消了中职入学考试, 实行免试入学, 此举使所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大大降低。一些中职学生来上学是迫于家长的压力, 自身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些中职生初中基础太差, 无法理解专业课知识, 对学业毫无兴趣。这些学生在厌学人群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消除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树立注重能力开发、素质培养的

现代教育理念, 存在厌学心理的多数中职学生由于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文化科目成绩很差, 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实质上, 这现象说明职业教育者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评价的误区, 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中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这些有着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身上也有另一面: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多才多艺、胆子较大、灵活性强。教师的职责应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促使他们觉醒。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尽管智力因素差强人意, 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许是那些高分学生所不能企及的, 他们的闪光点就是他们具有包括特长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等的各种潜能。因此, 注重能力开发、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充满友善、关心、关怀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发展全面素质的愿望和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

2、改革课程设置,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模式, 这种课程设置强化了基础理论课的作用, 也使课程本身更加远离职业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常用的是从概念原理学习入手, 以课堂讲授形式为主的学习框架, 实际上是以职教学生的弱势能力为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的。由于学生对专业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看不到实际意义的基础理论课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教学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在树立思维上的不足, 对课程进行重新编排。把课程进行整合,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强调实训和学生的课堂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联性, 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唤醒学生学习积极性

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一、二年级250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每班三名共3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我们先对英语专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做了推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印制了250份不记名调查问卷,发放给外国语学院一、二年级英语班的学生。(2)访谈法。我们随机从每班抽取了三名学生进行单独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向学生们保证会对他们的身份及反馈内容严格保密。此次访谈对象男女比例约为1∶5。访谈主要以聊天方式,轻松舒适的环境也消除了调查对象的紧张情绪,增强了访谈的真实有效性。访谈人员也做了记录。(3)文献法。研究之前,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前人研究的科研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与厌学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因素。

1. 社会因素

在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方面,我们主要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不良风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约41.5%的被调查者因社会因素而厌学。

(1)英语专业就业状况。在对英语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中,约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具体来说,约46%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差”,约31.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般”,仅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好”。在职业的选择上,有29%的人选择了与英语关联不大的职业。原因是很多人认为真正将在学校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见,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风气也在发生着变化,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冲击校园,使得一些学生怀疑读书的价值,认为学好学坏不重要,只要有钱就能办成任何事情,于是,不把学习当回事,而是热衷于兼职、打工,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现象。

2. 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导致英语专业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学校教材及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师责任心。约67%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学校为学生订购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他们认为教学应试导向性明显,对听、说、译等综合能力培养不够,教学不够深入。约69%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少,如必修课中没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外贸实务等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不同经济与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在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中,约27.5%的学生很不满意教师的授课方式,约5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一般,仅有18%的学生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而且,调查显示,约66.5%的学生喜欢教师精讲,同时多组织交流讨论等活动的授课方式。可见,我国高校传统的、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磨蚀了学生的激情与个性,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沉闷、趣味寡然,致使学生厌学。约28%的被调查者不认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然而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造成教师人数少而教学负担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另外,18%的被调查者认为某些教师缺乏资深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高。仅约54.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授课态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许多学生认为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批改作业不及时,对待课程敷衍了事,教学投入不足,课堂效率较低。另外,由于多校区的运行及学校的安排,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少,也促使了厌学的产生。

3. 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约5%的被调查者受家庭的影响而厌学,影响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的家庭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及教育方式。约6%的被调查者因家庭氛围不和谐,如父母吵架、打牌、玩网上游戏等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约21%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够。许多家长在子女读大学后,将精力转移到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思想、学习情况则很少过问,也未定期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表现,致使了厌学的产生。另外,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过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可见,若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不当,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的效果及积极性。此外,19%的被调查者因不满家长的教育方式而厌学。具体表现为,有些家长教育时主观性过强,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调查显示,8%的学生选择英语专业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而是迫于家长的要求。这些家长认为英语专业就业前景较好,迫使其子女选择了该专业,而完全忽视了子女的兴趣及能力。

4. 学生个人因素

影响学生厌学的个人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学生自制力差。第一,11%的被调查者因高考报志愿时的失误被调剂到英语专业,而其自身对英语并不感兴趣。随着对英语学习的深入,13%的被调查者因为感觉到英语学习越来越枯燥而厌学。第二,18%的被调查者因对英语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及自己的实力缺乏信心而厌学。可见,不牢固的专业思想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第三,25%的被调查者自制力差,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迷恋逛街购物、网吧、台球厅、恋爱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结语

本研究表明,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有来自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及家庭方面的因素,如何将厌学的学生转变为好学、乐学的学生,需要及时完善国家政策、改进社会文化,减缓就业压力;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需求及发展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轻松高效地学习英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生本人则需要勇于面对现实,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动机。只有上述各方面因素得到综合处理,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厌学状况。

摘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厌学现象, 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因素。

初中英语教学中厌学现象的探讨 篇10

英语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度重视英语的教育教学,英语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语会陪伴一个学生经历中考、高考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因此学好英语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意义,这个意义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各种方面因素的限制,英语教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地不是很好,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厌学的现象,这应该说是一个存在多年的普遍现象。以下笔者将围绕效果话题,主要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初中生出现英语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农村地区初中生出现英语厌学想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其中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阐述如下:

1. 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现有初中英语教育与学生实际水平有较大脱节。

就像农村地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一样,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业存在与农村学生已有水平脱节的情况存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从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加上较为可观的师资力量,他们在上初中时其实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广大农村的学生在竟如初中课堂时是那么人生中第一次基础英语这么属于不同语系的陌生语言,而这时如果我们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按照原有的要求和程序来组织英语课堂的话,很多学生是难以适应的,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

2. 师资力量的严重制约是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成效不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英语教学等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一些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地区给孩子们教授英语,直接导致农村地区已有英语教师教授能力的不足,包括他们的英语发音的准确度、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都不足以达到理想的英语教育教学效果。

3. 农村英语的学习缺少语言环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英语最终是要用来交流的,它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大部分学生是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念,而且往往是“有口无心”,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不敢开口,生怕因念错而被别人笑话。与城市学生不同。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基本上不可能接触英语,课后他们一般就没有机会进行英语交流了。正因为缺少语言交流的环境,“哑巴英语”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低。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地区没有发动机,没有收音机和电视,这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巨大障碍。

4. 英语教学中教学手法单一,不少地区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不少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改变,还是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单词,记下大量的语法知识,这种毫无生机的记忆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二、解决农村地区初中生英语厌学现象的主要措施

英语教学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确实会遇到很多切实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当然是多元的,以下笔者将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广泛结合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地探讨如下几点:

第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进程,大力扶持农村教育,这是农村地区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教学取得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相关部门要利用综合手段,在政策、财政、舆论等多方面为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不断提高农村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不断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

第二、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想要搞好英语教学,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次,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到农村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好的英语教师,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吸引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领域里快乐地驰骋,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充分地调动起来。应该鼓励优秀的英语教师到农村初中来工作,在工资评定、考核、晋级、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待,让他们安心在农村教学。

最后,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摒弃落后老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中加入新环节,通过新的手段、方法解决初中生的厌学问题。

当然,做好当下农村地区的初中生英语厌学工作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各个有关单位统一思想,假以时日,不利情况才有可能得到好转。

三、结语

浅析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策略 篇11

【关键词】厌学;原因;策略

学生厌学,历来是教师面对的最普通,最头痛的问题。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减负,学校教育也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方法也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教育质量也愈来愈高,然而,学生的厌学问题依然存在。就我从事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学生厌学也属于正常,关键就看老师和家长如何进行疏导。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要对厌学学生进行疏导教育,首先了解学生因为什么厌学,要对症下药,才能彻底解除。导致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生厌学。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被动学习,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缺少学习动力,因此厌学。而导致厌学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原因。

首先,部分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太差,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孩子在文化学习方面能力较低,导致学习基础差;有些孩子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长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差,在学习上不够用心,时间长了,导致学习基础差;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在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而家长又十分溺爱,不做过多的要求,导致学习基础较差;有些孩子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于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既不能给孩子进行课业的辅导,又过分的迁就孩子导致学习基础差,等等。孩子又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久而久之,多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部分学生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盲目学习是导致失去学习兴趣的另一原因。这些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习,不了解学习的意义,更不知如何发展自己,而有的不到家长,老师的引导,没有较高的追求。因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成绩不稳定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因而厌学。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刻苦,但是由于学习不够灵活,学习方法不当,结果越学越苦,越学越累,导致身心俱疲,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多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不善于同学交流,唯我独尊。大部分厌学学生都不太受同学欢迎, 甚至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与他们交往密切的基本上都是像他们一样学习成绩差、不太愿意学习的同学,他们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

二是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年龄小,不慎沾染了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印象,导致学生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第一、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由于现在高学历的人才很多,而又有找不到工作,家长一味的贪图眼前的实惠,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可以吃的好,穿得好,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导致厌学情绪。

第二、沉溺网络,无心学习。近几年来,由于家家的电脑的普及,家长一下班,就坐在电脑前上网,聊天,无心管理孩子的学习。而网络里的虚拟世界又诱惑着孩子的心, 因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

第四、家庭成员不和睦。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也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中,试问又哪来的心思去学习呢?所以厌学情绪的产生也是无可厚非的。

二、应对学生厌学的策略

面对厌学的学生,作为家长,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宽容接受孩子们身上的各种不良的习惯,用爱心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逐渐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走向好学的最好老师,是走向求职的最有力的向导,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摆在第一位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会写字、阅读、作文、计算、绘画等。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采取措施。

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坏境,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良好的学习坏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良好的学习风气的班级坏境。使厌学学生能受到其他较为上进学生的影响。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班级的学习环境要宽松,不要师厌学的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过重,降低学习的难度,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是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期望与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是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即是心里辅导老师,又是教书育人的引路人,还是孩子的父母,不仅要關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出道,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要敢于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是指导课余生活,加强家校联系。小学生受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提高心育效益的重要举措。学校定期聘请专家为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老师通过短信、电话、家访、QQ聊天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用严慈相济的爱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家长要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克服孩子心理上的挫折,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

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及其管理策略 篇12

一、大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有的虽能坚持正常的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其个体内在意愿而是来自于外部因素。他们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考试范围的就不愿去学。这部分学生虽然有时考试成绩不错,但对问题的探究程度不深,知识有限;有的大学生只学自己认为重要或喜欢的课程,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不愿去学,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看别的书、睡觉、思想开小差,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考试有时不及格,其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潜力;还有的大学生对学习厌倦、反感,不想学习或学习干劲不足,没有学习动力,“无所谓”成为其口头禅。他们把发展人际交往、上网、恋爱、经商等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主要乐趣,普遍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将来步入社会后,不能为其带来实惠,因而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厌倦情绪,旷课或借故不上课、考试作弊倾向严重,厌学程度加重。

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高校、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但是,他们又常常感觉空虚、孤独、无聊。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机制发生转变的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厌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在多年寒窗苦读后变成不爱学习,由苦学变成厌学的呢?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有着复杂的个人、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及高校教育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查阅、解读,以及对高校再读大学生的观察访谈,我们可以把学生厌学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 缺乏自主性和自制能力。

一些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习惯于大学之前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相应地也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无法抵挡网吧、游乐场等的诱惑,在现实的冲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精神寄托。

2.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中找不到平衡,缺乏克服困难、吃苦耐劳,以及持之以恒的良好意志品质,缺乏体会生活艰辛、积累经验的机会。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学习目标模糊和来自学业、人际交往、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力应付而影响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二)大学生之外的因素

1.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经商之道。更有一些大学生表示,现在找工作都要凭关系、走后门,否则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因此在高校里,就出现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现象。

2. 高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学质量随之不断下降,很多教师热衷于用一套讲稿四处讲学,不注重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要求。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遍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枯燥单调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校园生活索然无味,同时还要面对冷漠疏远的教师和令人心寒的考试,怎能燃起学习热情?

三、大学生优良学风形成的管理策略

大学生厌学现象是可以改变的,高校管理应偏重于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优良学风的形成是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风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角度看,应加强高校学风管理。

(一)硬性管理

硬性管理遵循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对学生严抓严管,通过严抓严管力求对学生施加压力以达到良好管理的目的。

1. 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给其适当的压力。

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要从严治学,做到“三个严格”[3]:一是严格考勤,每节课都要点名,杜绝学生逃课。二是严格课堂纪律,禁止学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三是严格作业要求,不准少做或不做作业,严禁抄袭作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及时上报学生思想动向。此外,还要及时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配合高校进行教育。通过各方面齐抓共管,高校与家庭形成合力,让学生感到有压力,从不自觉的学习阶段上升到自觉努力学习阶段。

2. 对大学生要严格要求,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使大学生明确高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惩罚什么。严格执行惩罚机制,对那些极个别严重扰乱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及时坚决地给予处分直至勒令退学;禁止学生经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教学作息时间安排;严守高校教学纪律;加大补考惩罚力度,考试作弊一律开除学籍,等等。

(二)软性管理

除了硬性管理,高校管理者还应当在教育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管理。

1. 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变大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再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服务对象,以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掌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主体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了。学生管理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2.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学习动力是学习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可以把相应的辅导工作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大学生自信心的激发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针对这些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状况,高校可以采用目标激励法,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组织分阶段实施,目标完成了,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四、结语

面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日益高涨,文凭和水平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问题依旧,大学生厌学成为高校学风建设中首要的问题。就高校而言,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营造出的是不同的学风建设文化氛围,而不同的学风文化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高屋建瓴,找寻彻底根治学生厌学之方。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困境与超越[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8.

[2]周宁.从苦学到厌学到乐学[J].语文天地, 2007, 9.

[3]李月月, 魏刚.大学生厌学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新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4.

[4]沈爱琴.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7.3.

[5]陈颖.对高等高校校风建设的思[J].贵州教育, 2006.5.

上一篇:特色评价下一篇:证券市场异象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