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学(共5篇)
儿童厌学 篇1
数学教师只有制定详细的矫正策略, 对症下药, 切实转化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厌学情绪, 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 排除障碍, 激发兴趣, 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情感沟通, 强化管理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建立“留守儿童”和父母及监护人档案, 全面反映“留守儿童”情况, 特别是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智力水平、学习态度、能力方法, 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 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重点是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全方位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班主任根据“留守儿童”的校内外表现, 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QQ聊, 让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电话教育”;利用国家长假“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能使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感恩父母”、“沟通交往辅导”、“体谅父母”等活动, 组建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等。
二、关爱帮助, 树立信心
厌学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有自卑心理。在班级中, 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 表情呆滞, 不爱发言, 不合群, 畏惧教师提问等症状。课堂上, 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往“留守儿童”, 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信任他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课后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心态。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用教师的爱心与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 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自立自强。
三、排除障碍,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留守儿童”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留守儿童”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 认真分析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 激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偏爱厌学的“留守儿童”。因为, 他们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肯定鞭策。要积极创造使“留守儿童”成功的条件,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能发言的要加以鼓励, 学习上有进步的要赞扬。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留守儿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 使他们感到“我能行”, 我能学好数学, 以此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四、授之以渔, 培养习惯
“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让“留守儿童”学会数学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留守儿童”都有粗心懒惰, 不求上进, 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 要改变这些毛病, 数学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 教会“留守儿童”课前要踏踏实实阅读、观察和预习, 能提纲接领提出疑问;上课要聚精会神听课,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不懂的要与同学老师沟通;要细致读题, 认真分析, 书写规范, 一丝不偶的完成作业, 作业后要认真检查, 善于查漏补缺反思总结;课后要认真复习巩固, 与同学共同探究合作, 共同进步;积极应对检测考试, 对分数名次不能过分患得患失等。
数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时, 要耐心细致, 分门别类, 起点要低, 步子要慢, 由易到难。对待有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布置作业要放低要求, 难易程度接近他们的实际水平。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要应用启发式回答, 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和动脑解答问题的习惯。督促有厌学情绪的“留守儿童”独立完成作业, 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进步的, 要及时给予口头或书面评语沟通情感、心理解困, 表扬、鼓励、鞭策和点拨,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关爱的喜悦。
五、改进教法, 科学指导
数学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愉悦的学习环境,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层次教学, 让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重视幽默语言进行赏识教育, 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活动设疑激趣灵活多变, 让学生探究学习;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呵护厌学“留守儿童”改进教学方法, 让“留守儿童”会学;厌学的“留守儿童”基础较差, 教学的起点要低, 要重视基础性知识教学, 要将教学内容降低到“留守儿童”能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实际, 让他们自己多归纳、多总结来掌握知识;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留守儿童”学习注意力分散, 教学中可分段教学, 每个阶段安排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 吸引“留守儿童”的注意力, 减少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 使他们全身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儿童厌学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生24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孙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地帮助和解决;孩子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只能藏在心里,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因为缺失了父爱母爱,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如何进行教育?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我们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课题的进展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一年来,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有关理论,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家长如何与学校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学原理》等。
2、加强集体研讨,形成研究合力。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聚众人之力,努力取得研究成果。2013年5月底,召开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统一课题组成员认识,明确研究的意义价值,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2013年6月,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开题报告,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013年7月召开第三次课题组会议,安排问卷调查工作,了解课题进展情况。2013年11月,落实调查问卷工作。2014年3月,汇总调查报告。2014年5月召开第四次课题组会议,布置安排阶段性总结工作。
3、问卷调查及分析。2013年7月,设计了《留守儿童厌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调查表》,进行了第一次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原始数据,于2013年12月下旬,汇总并完成了一份《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调查及分析报告》,一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每人撰写了一篇初期研究成果论文。
三、取得的成效
1、调查收集资料,建立成长档案。每个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家长汇报,促进学生厌学情绪的扭转。
2、实施补位教育,建立假日驿站。给学生健康丰富的生活,缓解厌学情绪。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4、每班还建立有“六必访”学生档案。
5、充分了解学生,实施全员走访。
6、选择特殊案例,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更为突出问题:
1、过程性资料保留得不够完善。
2、我们自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更缺乏广度与深度。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积极发展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建立课题组成员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建立课题分项档案。活动场景设计、活动记录、活动照片、调查表、评价表和活动小结等的保存和整理。
4、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等。
5、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
6、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与学校“一线牵”。如建立“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7、加强成功家教中典型案例研究及缺乏家庭关注导致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研究。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课题组
儿童厌学 篇3
一、全面分析“留守儿童”厌学状态的形成原因
(一)监护人对其监护职责的缺失
由于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微乎其微,“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照顾,遇到困难与挫折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遇到问题与困惑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这样“留守儿童”就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和性格缺陷,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阴影,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和爱心。
(二)隔代抚养造成的影响
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当中,大多数都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来抚养,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由其他亲属抚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老人已经没有了日常教育孩子的精力,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边要忙于家务,一边要耕种农田,还能有多大的精力去照顾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呢?大部分老人的心态就是:只要孩子能够吃饱,能够穿暖就行了,其他根本就没有精力去管。虽然孩子的父母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比较多,能够深刻地认识、领悟到教育和知识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与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内,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耳中也只能说是枯燥,不起作用的说教而已。在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下,老人对孩子的学习确实也不够重视,老人们本身接受教育的程度就不高,而且又一直生活在农村,观念比较落后,受到传统认知的制约,老人们认识不到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老人对孩子的学习从思想认识上就不够重视,因此,在生活中并不会特意地不管教孩子,引导孩子在家里开展有效的、规范化的学习活动,相反他们会十分“心疼”自己的孙女或是孙子,认为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一天,脑子肯定特别累,就会劝导孩子好好休息休息,回到家里之后就不要再努力学习了。学生在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就会认为在家里不学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越来越懒惰。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刻不学习就相当于是在退步,当学生不能够及时的温习和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之后,他们在课堂中就会感觉到吃力,为此,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态度。
我们总说年龄差距会出现相应的“代沟”。老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异,他们成长的时代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很多时候爷爷奶奶的劝导和话语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孩子却会十分不理解。而孩子是思想超前的群体,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当他们想要把自己的发现和观念表达出来的时候,爷爷奶奶听了之后却不理解,这样就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和爷爷奶奶总是无法顺利的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去探讨的话,他们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孤僻,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导致那些原本十分喜爱学习和探索的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心理。
(三)学校教育方面带来的影响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而农村生活的特点比较分散,在以前孩子多的时候,学校也比较多地分布在各个乡镇,但是随着之前计划生育的要求,学生的生源也越来越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校没有了充足的生源,于是这些学校都并在了一起,这样很多学生要上学的话就需要走很长时间的路,再加上农村交通并不是十分的发达,并没有公交车,这样孩子就需要家里的老人来接送,对于爷爷奶奶年龄很高的便成为了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学生也会觉得是自己拖累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每天让他们那些辛苦,于是便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而且农村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教师的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构不能够及时地达到教育要求,老式的教育思想仍然在延续,为此很多学生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解决策略
想要彻底地解决“留守儿童”厌学的态度,调动“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社会各界都应该付出一些行动,努力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走出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像那些正常孩子一样能够快乐、幸福地享受自己的学习生活。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要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勤沟通,指导家长管理和教育孩子
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留在家里出去打工,其实从家长的角度来思考的话,是由于他们没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想要多赚一些钱来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来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现在离开会对幼小的或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学习和心理上的很多问题。为此,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学会和这些孩子的家长亲自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真实现状,提醒父母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懂得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理解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十分得爱护和关心他们。
(二)教师要经常开设让老人参与的教育活动,缩小老人与孩子的“代沟”
作为和孩子接触和生活实践最多的爷爷奶奶们,无非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惯都会影响着这些“留守儿童”,为了能够确保老人对孩子的影响能够使健康向上,教师要多设置一些具有教育的意义的,老人又十分喜爱的教育活动,让老人的思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教师对待留守儿童要充满爱心
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像学生的父母,除了要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他们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和学生能够成为朋友,用自己高尚的师生爱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
总之,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得到我们高度的关注和关爱,社会各界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厌学 篇4
一、加强家庭教育
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外出父母应多与孩子联系,常打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缓解留守儿童的孤独、焦虑心理。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给孩子讲述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通过交流沟通,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苦衷及艰辛,因此而树立了坚强意识,无形中孩子内心增强了一种动力,同时也塑造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父母平时还应讲述自己在外打工的艰辛日子,如何克服困难等,同时,鼓励孩子在生活、学习学会自立,并且给予指导,这样逐渐的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我个人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和长期的体育实践证明,体育活动是增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体育活动使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体育活动不仅增强留守儿童与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使他们从活动中获得教育启发,从而全面发展自己,体育活动不单只是对留守儿童强身健体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自信,增强自信,锻炼意志品质。
二、安排形式多样的运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不健康心理
我们应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安排形式多样的运动,来改善留守儿童的不健康心理,帮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陪伴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1. 开展趣味游戏,让留守儿童体体验快乐,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焦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游戏,使他们融入其中,在欢呼跳跃中忘记生活的众多烦恼、焦虑感,使他们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和寂寞,体验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对缓解紧张的不良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2. 开展跳跃兴趣小组活动,来带动留守儿童人际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消除孤独感。集体性运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他人交往的平台,增强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体育教师在平时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队,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象棋队等,让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团队中,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这样他就体验到集体对自己的需要以及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关怀,进一步减少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感、寂寞感,同时可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
3.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留守儿童顽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各类体育活动的对抗开展,无形中鼓励了留守儿童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我,树立起自信。体育活动中,一次次对抗的失败与胜利不断的提高了留守儿童挫折耐受力,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运动,增强了体质,培养了留守儿童顽强的意志。
我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时地向学生宣传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古代习武人励志故事,我校运动员苦练为校争光,鼓励留守儿童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鼓励留守儿童多参与体育锻炼来克服自己孤僻胆小等心理上的不适,培养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 体育教师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培养留守儿童的品行。教师在平时体育活动中,从点滴抓起,重视留守儿童品质的培养,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词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借领放器材,布置场地等各种帮忙的时间多于这样的同学接触,了解他们,让自己融入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当这些留守儿童遇到事情时,毫无拘束地告诉老师发生的一切,视老师为自己的朋友,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不足,尤其言行、行为习惯等加以约束,来提高他们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重视校外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家长和监护人支持配合落实极为重要,通过活动培训交流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开展教育培训,监护人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体育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肯定,但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尽可能地为广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将来有一天,他们也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教育界和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关爱与照顾,心理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与焦虑,性格孤僻,不合群,严重扭曲心理和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嫉妒、憎恨、仇视心理,大面积地厌学。通过平时的教学与调查发现,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厌学及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平时通过合理组织和安排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多加鼓励照顾,可以使他们融入集体,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能够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厌学及心理状况。各个学校应注重体育课外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正确地疏导存在显性和隐形心理压力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儿童厌学 篇5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英语的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自信, 缺乏学以致用的语言环境
部分学生是因为自控能力差, 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出外打工, 和祖辈生活, 缺乏家庭监督, 从而产生“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
另外, 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缺乏学以致用的语言环境。近几年, 小学推广“小组合作”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增加, 但综合起来学生真正练习英语的时间有限, 课后的读书预习, 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督, 也很难落实, 在平时的生活中, 基本上说是用不上。
2.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产生了叛逆心理
为了让孩子考个好成绩, 能上一所好学校, 老师、家长拼命地给学生施加各种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 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 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 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一旦出现挫败就直接放弃, 慢慢地, 在家长、老师失望的眼光中, 有的学生就直接放弃英语了。
3.不良家庭环境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城市的家长而言, 农村孩子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他们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也无法为孩子提供英语学习上的帮助。有部分家长支持孩子的学习, 但由于出外打工, 鞭长莫及, 只能在电话里督促孩子学习, 但长远下去, 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也不好。如, 我的一个学生就是这种情况, 孩子很聪明, 但每天只挂念玩乐, 和父母的关系不和睦, 在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学生, 不但英语没能学好, 其他学科也一样学不好。还有的家庭, 父母一味地宠溺孩子, 孩子说作业不会做, 就让孩子不做作业;孩子拖拉, 晚上很晚也做不完作业, 家长就让孩子不做作业;老师说让家长监督孩子回家读几次课文, 家长说不能逼孩子那么紧, 孩子会厌学……
4.网络游戏冲淡孩子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农村孩子, 不要说中学生, 连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有手机或电脑。很大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他们网络聊天、玩游戏比真正用于查找资料学习的时间多。就像我一直要求学生晚上观看教学配套光盘, 读课文、单词, 但有家长反映, 有孩子在看光盘读书时, 一直在分心, 趁家长不注意就上网玩游戏。
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英语的对策和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 英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现状, 找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对症下药, 在教学中就要优化教学方法, 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采用启发式的趣味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从“厌学”重新走向“乐学”。
1.创设语言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上课时学生不回答, 不回应教师, 那么整节课的气氛就会死气沉沉, 无论教师的学识有多丰富, 课前准备多充分, 这都是一节失败的课。老师教得不开心, 学习学得也不开心。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之前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但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比较明显, 课堂上分心, 不回应老师的情况明显。另一个班的学生思维没有那么活跃, 但课堂上相对专心, 能积极回应老师。两个班的课堂气氛完全不一样, 我上课的心情也是两个样, 这两个班的成绩相差5~6 分。
由此可见, 学生能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在, 我在课堂上加入小组比赛、朗读比赛、绕口令、游戏、歌曲、小视频等, 让学生去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英语学习的成功感, 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欣赏激励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教师要学会欣赏和激励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适时地进行表扬。作为老师一定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 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喜欢他、对他好, 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更积极。有时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都能改变学生的命运。这样下去,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容易就会被调动起来。老师一定要做到细心, 要让学生时刻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老师看得起我”, 这一点就足以让孩子去为之而奋斗。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3.加强家校沟通, 争取家长支持, 配合学校教育
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跟不上,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怪。因此, 在优化作业之余, 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校讯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 与家长联系, 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 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情况。通过家长会, 教师宣传、介绍一些合理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对部分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促使他们做好孩子的榜样, 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增强学习意识和观念, 从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位学困生, 关心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让他们在学习的成功和胜利的快乐中克服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