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2024-06-22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共12篇)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篇1

从当前大学生厌学现象, 分为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的影响

1.1 起点低、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招生逐年递增, 高教事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进步。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厌学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距。一部分学生虽然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但是无论从自身的自学能力还是从接受的能力, 对于他们来说大学学习必然要吃力, 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1]

1.2 学习的激情淡化。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经过这长达十几年的“久经考验”, 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 兴趣被压抑了, 天赋被埋没了。这种残酷、激烈的升学竞争, 已经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消耗殆尽, 学习的耐力熬到了极限。[2]所以, 一部分学生一旦上了大学, 由于没有了求知的压力和父母的督促, 失去动力的他们就会产生了“该轻松一下”的想法, 于是开始吃喝玩乐, 得过且过, 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对学习也缺乏积极的态度, 不挂科就万事大吉。

1.3 美好的情感“恋爱”。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接近成熟的阶段,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 许多同学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无味的”, “不求天长地久, 只图曾经拥有”等观点。当这些同学投入到一段美好的感情中时, 他们的重点不放在学习上, 对学习的渴望随之慢慢的淡化, 厌学的情绪也不断的上升。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增加自信, 提高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 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和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关心和鼓励、肯定和赞扬,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 尽量减少挫折防止一切伤害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遇到挫则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 缓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有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 使学生增加自信心,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3,4]

2.2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针对这些同学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感到大学生活的美好, 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树立这些同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找清自己该前进的方向。

2.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 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要正确的处理恋爱挫折, 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 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 失恋不失态, 失恋不失志。

3 外界因素的影响

3.1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高校扩招之后, 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欠缺, 上百人同时上课, 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考试前划重点、划范围, 这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屡屡逃课。[5]此外, 我国目前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过程强调理论性, 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 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 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没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甚至对那些差生有歧视现象, 使部分学生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的同时, 又由于不合理的评价, 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校和学习。

3.2 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现在各种数据显示大学生是供过于求, 社会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这些知识, 当他们进入社会, 凭所学知识却无立足之处, 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就使许多大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失去了兴趣, 也让学生对未来失去方向感到迷茫。另一方面, 在社会当中“关系”对工作还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些同学认为只要有钱、有关系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即然这样学的好与不好又有什么用, 于是自哎自叹, 消极失望, 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3.3 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信息革命日新月异, 我国社会体制也正进一步地完善, 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颓废文化思想的侵蚀, 加上一些不负责的传媒和商业影片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国内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及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导致社会出现了人生价值的多元化选择。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并且易变时期, 对社会当前存在的不良因素及诱惑缺乏足够的自觉抵抗力, 因而对人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人生价值取向失衡, 思想产生偏激和叛逆, 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不断出现, 错误的舆论导向, 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学生沉溺其中, 不能自拔, 对学习几乎完全放弃。

4 应采取的措施

4.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

改善教学方式, 实行教材改革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积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全面实行改革, 作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要改变大学里填鸭式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 开展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动手事件能力, 还给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时间和机会,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4.2 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的自制力, 坚定的信念, 及对生活充满期望, 充满热情。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6,7,8,9]其次, 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还要教育学生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 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到与专业有关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去工作。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学生, 也应该为他们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研究没有就业的原因, 积极介绍和推荐他们去工作。只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 用人单位满意了, 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 也就使在校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4.3 建立良好校园文化。

针对这些同学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感到大学生活的美好, 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树立这些同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找清自己该前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 大学生出现“厌学”, 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外, 也与学校、家庭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扼止。

摘要:大学生厌学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现象,措施

参考文献

[1]范源清.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策略[J].现代技能开发, 2002 (12) :34-36.

[2]陈清平, 宋德容.浅析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及表现[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6 (2) :12-14.

[3]平云光.技工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6 (8) :30-31.

[4]王极盛.驱散心理迷雾——提高学习成绩的新途径[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5]彭运石.教育心理学[M].第四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陈国海, 许国彬, 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7]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8]周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9]何彬生, 刘波, 吴建芳.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篇2

一、大学生厌学现象调查问卷。五月份在我院09、10、11级中随机抽选十个班级发放问卷总共200份,共获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89%。问卷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封闭式三种形式。单选题37题、多选题5题、开放性简答题3题,主要围绕我院学生在校学习基本情况、对教师教学评价、专业学习兴趣、周边学习环境、目标和理想及如何防止厌学现象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

二、随机访谈。在周末组织部分编辑部的同学在各班寝室随机抽选学生围绕寝室生活、在寝学习状况、课余学习情况得到那个方面进行访谈。

三、深入班级调查。调查小组(编辑部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班级听课、教室外观摩、询问周边同学等方式进行实况调查。

通过系列调查反映我院部分同学出现厌学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下:

(1)有近1/3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单向灌输式课程教

学,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仍有26.25%的同学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教师教学模式。

(2)有62%的同学认为部分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对学生主体认识不够,只注重

知识培养,而对品质、素质等提高没有充分重视,学风建设不够完全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学生教学管理不够严格。

(3)校图书馆基础设施不完善、看书环境有待完改善,我院缺乏专业性知识讲座,文

艺类活动偏少。

(4)调查显示有20.5%的学生觉得专业不够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本知识满足不

消除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措施 篇3

厌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方对学习本身的一种消极心理。一般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精力衰减,甚至消解,进而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生活产生回避、逃避、反感甚至抗拒。我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农村厌学生的心理,加之对厌学生转变的关注探究,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有一些体会。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1)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为没有自尊心、没有个性,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最终导致厌学。

(2)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而导致厌学。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讥笑训斥学生,说他们“真笨”。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身上发生的问题大多是由于无知、好动、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的,而一些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上纲上线,当作严重的品德问题来对待。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伤害比什么都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2.自身的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3.现在的小学生不仅有传统的玩具,还有电子游戏机、变型金刚等等,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当然远比学习活动更为吸引人。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的“诱惑”,使之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了。许多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沉溺于玩耍之中,而有意无意便“忘”了作业,或者把今天的作业留到明天完成。

4.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5.大多数农村家长由于平时农活忙,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只有考试后才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是班级第几名。久而久之,孩子似乎成了考试的工具,成绩好了日子还好过点,如果成绩不好就面对着家长的“狂风暴雨”,长此以往,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成了为家长考好成绩的痛苦事情,厌学情绪由此滋生。

二、消除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措施

1.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作业要做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

2.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对待每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和鼓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对少数厌学心理较强的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同时,对老师、家长及学生自身发现的心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4.切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直接而重要的介质和土壤,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也不要一问到底,不要强迫学生怎样做。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自然,让每个学生在活泼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去寻求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会发挥出来,厌学情绪也就难以产生了。

5.加强家校联系

农村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耐心、缺少经验和方法。所以,学校就必须用好家长学校这一手段,抓起家长培训这个薄弱环节,针对孩子的特点、问题介绍一些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聚力,共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况。

6.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许多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情绪。

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 篇4

1. 从付出到收获, 学生的期望值落差太大

很多学生, 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 在小学阶段因为学习科目少, 学习任务较为轻松, 所以每科的成绩大多都在90分以上 (优秀) , 非常有成就感。因此, 他们对读好初中也是信心百信, 对自己期望很高, 认为自己在中学一定也能出人头地, 鹤立鸡群。但实际上, 由于课程增加、学习任务重等原因, 经过一两次期考后, 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付出了很多, 成绩却在班上毫不突出, 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自卑的心理不断增强, 对学习也变得灰心起来。这是付出与收获的落差太大, 让学生产生了自卑感受, 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2. 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的自我意识未能得到满足

现在的农村家庭, 以一两个孩子的居多, 因此, 大多学生得到的是“小公主”“小王子”的待遇, 极少有吃苦耐劳和挫折的经历。再加上现在教育系统、全社会都在强调学生的安全, 学生外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更少了, 很多学生仅有一些简单的自理劳动能力而已。进入初中后, 一个班大都五六十人, 班主任一个人不但要正常去上课, 还要教学生如何食、宿、与室友相处等, 可以说, 初中的班主任既当爹又当妈, 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 要把学生照顾得很周到, 简直比上天还难。如此一来, 学生心理较为强烈的受重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受关注的期望也得不到满足, 可想而知, 他们的“自我”没能受到应有的关注, 时间长了, 自然会产生厌学心理。

3. 家长期望值的落差, 殃及无辜的学生

有一些家长, 开头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点希望, 经几次考试后, 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成绩差, 又不时违反校纪校规, 便认定自己的小孩努力也无用, 于是开始放任自流, 只希望小孩读完初中三年混个毕业证就OK, 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另有一些家长, 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较好,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对自己的子女寄予高期望与高要求, 回家不准玩儿, 假期送到县城参加辅导班, 千万百计为小孩创造条件学习文化, 提高成绩, 其他活动免谈, 这样的“溺爱”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了压力。可以说, 家长因没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期望值过高, 最终产生一些不当的做法, 而这些做法, 让他们不能接受,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厌学情绪也就滋生了。

4. 学校期望值太高, 让学生感到目标遥不可及, 从而厌学

有的教师素质较差, 急于求成, 恨铁不成纲,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讽刺、挖苦, 体罚或变相体罚, 甚至把他们当成累赘、多余, 弄得师生关系冷淡;学生则讨厌老师、恨老师, 进而厌恶学习。学校作为学生的“家”, 拼命追求升学率 (这也是上级逼的) 而增加上课时间, 天天如此, 学生不厌烦才怪呢!换位一下, 假如教师也像学生这样, 哪受得了?不疯了才怪!难怪学生把学校说成了“少管所”, 他们是“小犯人”。学生在教室的时间过长, 因忍耐力不够而厌学, 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过多地奖励教学教得好的教师, 成绩越好, 福利越多, 并向教师传达“一俊遮百丑”“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观念, 于是教师们十分想教出好成绩, 便靠惩罚、使硬招、超出时间、留过量作业等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于是乎, 受苦的是可怜的学生!既然苦, 必生厌,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由此而选择辍学!他们中有的因过早走上社会, 有的成了少年犯, 有的成了社会上有问题的少年……此类事例常见于媒体、报纸上, 可谓触目惊心。可以说, 辍学、流失少年犯罪这类问题, 学校难脱干系。

以上原因, 关键还是在学校。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学校自身转变观念

由于评价制度、体制、社会等问题, 以升学率为主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但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不可以升学率作为指标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因此, 学校的决策者们应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素质教育, 并有这样的观念:我要对所有学生负责, 不是只对上级负责。同时, 应切实减轻学生的压力, 为营造学生轻松学习的大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2.标准因人而异, 因人施教

(1) 对基础扎实、成绩好但也厌学的学生,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了解具体原因和他们内心的想法, 并进行心理疏导, 坚定他们的信念, 帮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 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 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做好计划, 一步一步地实现大目标。

(2) 对缺乏学习方法导致成绩落后而厌学的学生, 要多引导, 多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对娇生惯养、“公主”“王子”一类的厌学的学生, 要多发现他们的亮点, 以鼓励表扬为主, 多接近他们, 多引导安排参加一些活动, 使他们对班级, 对老师、同学重新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对家长处理不当而厌学的学生, 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 多做家长的工作, 学生一有进步, 及时地反映给家长, 甚至可以夸大优点、亮点, 让家长、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

(5) 对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学生, 要促膝谈心, 理解他们, 适当降低要求, 更多地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引导, 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学习以外找到成功, 有成就感, 重新树立自信心。

3.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宽容心和爱生之心

要树立“不求个个成才, 但求人人成长”的观念, 关爱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

综上所述, 学生的厌学现象成因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 给学生松松绑, 把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变为更多的对孩子的爱心, 那么学生的厌学心理一定能得到消除。笔者也期待着这样的一幕:校园里迎面走来的是一张张充满朝气、自信的笑脸, 教室里传来的是一阵阵快乐、爽朗的笑声……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篇5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心理现象产生有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解决中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对策,应该从家庭、学校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原因解决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变化,人类承受的越来越多,个人身心(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据调查显示,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可见,“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之说不是空穴来风。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厌学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厌学现象与表现

当前,厌学是中小学校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很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老师的学习进度,而学生自己又缺乏赶上去的目标与毅力,还有老师也没能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自己的目标没达到,或承受的压力多大,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厌学心理现象的学生常常表现为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打瞌睡;或者在书桌下面偷偷地看课外书或开小差;做作业时少做,或抄袭作业,以应付家长、老师的检查;有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甚至辍学。产生厌学现象的学生人群,来自乡村的或一般的学校的、学习落后的学生居多,但是也有来自城市的、重点的学校、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

二、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的追求影响下,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期待自己的孩子能考上理想的或重点学校,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逼迫孩子学习,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无比重要,总是紧紧地盯着孩子的每一

次考试,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孩子一旦考不好,就责怪孩子笨或学习不够用功,在农村家庭里甚至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的教育方式,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在农村里,有些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的现象也不少见。有些家长不善于管教,也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同时,在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里,有些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过度迁就,容易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还有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子女好玩懒做。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给孩子带来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因素都容易使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管理制度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很多学校片面为了追求升学率,学生过重的负担,施加压力,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综合素质。一些学校只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实行分班制度,分尖子班、差等班等。过多的考试, 造成优等学生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造成差等生产生自卑、羞愧,由此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沉重的学业,剥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兴趣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引起了学生厌学情绪的高涨。还有学校一些老师有偏向好学生的心理,只是看到优等生,而忽略差等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心理,学习情绪低落。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也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毫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三)社会因素

社会是中小学生生活接触的圈子之一。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所以,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找一份 待遇好的工作才是好的保障,读书显得不再那么被重视。中小学生受社会这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影响。许多家长认为,一个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倾尽了全部积蓄,如果孩子考不上高中,不能升入大学,既没有让孩子获得政治资本,又没有让孩子学到挣钱的本领,这种投资是不值得的。再者,即使孩子上了大学,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早点挣钱。在农村,这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更深固。中小学生对同村的外出闯世界、有成就的同伴的光彩抱着一种期待,希望自己也能早一点儿

像外出闯世界,所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

(四)自身原因

1、学生个人努力不够、成绩差,缺乏自信。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很多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认为自己没有读书的天分。他们的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理解起来有困难,碍于面子不敢于虚心请教,导致成绩落后。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脑子笨,智力不如别人,总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于是越比越不如别人,越比越灰心,总觉着不管怎样学也赶不上别人、不如别人,于是干脆不学了。

2、部分学生没有树立人生目标,学习自制能力差,往往容易受外部消极因素影响,追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怕吃苦,自己放纵自己,不肯在学习上埋头苦干,认为学校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因而厌恶学校,厌恶学习,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

3、中小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很好,是老师眼里的佼佼者,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生增多,竞 争力增大,老师不太了解,可能会被老师所忽视。这时他们会产生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会转变为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厌恶。

三、克服厌学心理的方法对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

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教育健康发展不仅仅需要父母的正确的教育,还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克服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要转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方法,适当降低

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根据自己的孩子兴趣与爱好引导他们学习,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为此,家长应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家长应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来了解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己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洞察能力,建立与孩子平等、和谐

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2、学校要转变学校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建立

一套民主化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制度。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技民主的家

术与道德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培养,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对学习落后而又产生厌学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学习内容的补习,去掉那些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学校也应该开设心理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设立心理咨询室,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求升学升学率,但求学生成才,彻底纠正“唯分论”的办学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4、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个人内心都渴望爱。中小学生正

处于成长变化期,内心的想法有时很复杂、较容易陷入困惑。在他们失败的时候,希望有一句安慰与理解。在他们跌倒的时候,希望有一把搀扶。所以,作为家长,要多留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少一份责备。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教育学生、用爱感化学生。

总之,学生厌学的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政策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8-10-13

[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透视·教育论坛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厌学体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25-02

1问题的提出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体育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行为。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引发有的学生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或者上课出勤不出力等现象,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反常表现,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体育教师应采取如何对策?应值得体育工作者深思。本文从分析我校学生体育厌学原因入手,对造成学生体育厌学的原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挖掘出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望与有关人士共同探讨,努力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2高职学生厌学体育的成因分析

2.1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有其自身原因,61.7 %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差,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或无成就感,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课兴趣的降低;思想不够重视,有76.9 %的学生认为自己怕跑步、怕苦、怕累。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文化成绩,对体育不重视,缺乏必备的体育常识和基本技能技术。

2.2选用教材内容陈旧、重复、单调

调查结果表明,82.0 %的学生认为选用教材内容陈旧、重复、单调。教材缺乏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重复太多,水平接近或相似,或者只教给学生单个技术而无实战应用与相关的理论。在新授内容上,现有教材的课时安排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失去学好体育的信心,导致厌学情绪。

2.3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落后

调查结果表明,67.8 %的学生认为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71.5 %的学生认为教学组织不好,缺少生动活泼的形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2.4成绩考核评价单一

调查结果表明,78.6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单一,不切合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考核中,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单凭身体条件先天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认真学习、刻苦锻炼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成绩,体育成绩变得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这种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5教师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有58.6 %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信心以及乐观豁达的态度等逐渐冷淡,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较差的原因,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2.6器材设施陈旧、简陋

调查结果表明,86.4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陈旧简陋。本校体育硬件设施与在校学生比例远达不到国家要求,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校经费实力的差距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场所和保证,场地器材的陈旧、简陋,使学生对活动项目的选择受到了限制,各种体育器材的贫乏,常常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

3高职学生厌学体育的对策

3.1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感性的东西,是广义的,和快乐是分不开的。当人们从从事的事物中能得到快乐的时候,才会产生兴趣。

3.1.1沟通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信息融通了,可以增进彼此了解。为培养兴趣埋下伏笔,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形式。

3.1.2体验快乐

兴趣是以快乐为基础的,它是培养兴趣的前提。要“受之以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引导得到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摒弃教师传授,学生练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其达到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这种目标无疑是最先进的理念。

3.1.3激发兴趣

“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活泼的局面。

3.2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3结合专业选择教材内容

在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专生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实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需要。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

3.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目前也是改变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现状看,学生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消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

(1)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

(3)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课外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充分发挥体育的窗口作用。

(4)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 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Analysis the Countermeasure of Professional Student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Phenomenon

Hong Xiangkuan, Huang Congmin

Abstract: Presently,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xists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student a substantial number. This article from transforms the student to the sports the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eaches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Unifies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 adjusts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th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Take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as the breakthrough, the reform teaching form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proposed the enhancement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tic measure.

浅谈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成因 篇7

关键词:厌学,心理成因

很多的老师有个感觉, 在工作岗位待久了, 就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 好象越来越难教, 学生越来越厌学了。这样的难, 有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方式……厌学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成因呢?我试图做以下探讨!

一、学生身心中美好特质的过早断裂

每一个孩子本是个天使, 而孩提时代本是人生中最纯洁最天真的时光。他们应该是将人性的真善美保存最完好的人, 诸如诚实, 善良, 正直, 友爱的特质, 诸如相信好人有好报,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相信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相信老师是高尚的……可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风在变, 家长在变, 教育在变, 那些本应在人生少年时代好好储存的美好东西却渐渐流失, 让孩子们过早的告别了童话, 见证了现实的狰狞。那些无比相信的美好, 在心里如流沙一般缓缓泄去了。比如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不敢扶, 怕讹诈;看见小偷偷东西不敢声张, 怕报复;看见有人乞讨, 怕是行骗;看见陌生人搭讪, 怕图谋不轨……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而身边真实案例的上演更是胜于一切教化, 它们落在学生心理的效果远胜于课堂上的虚弱说教。

除此以外, 社会也没有为少年建立一个净化的世界, 诸如网络世界的无线畅游。无数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 更是那些美好特质。他们在那个虚拟的世界, 浸泡的大多是一些关于暴力, 色情等负面的东西。身心的正能量还微乎其微, 哪经得起如此负能量的冲击。一新闻报道过, 一个人因玩游戏时间过长, 在网吧身亡。当警察调查此事时, 网吧里的孩子竟然无动于衷地继续在玩……对生命的漠视到达让人发指的程度!

同时, 在家庭环境中, 家长的素质更有待提高。很多的家长, 为了生计, 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但是, 他们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却无可阻拦地传递到孩子身上。比如有什么河南帮, 安徽帮, 只要学生之间有什么小矛盾, 家长立刻带人来解决……同时, 他们对孩子比较淡漠粗暴, 无暇也无心情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乃至身心方面的安慰。这就造成了孩子无爱的身心。教育家多蒙茜洛诺尔特曾说:爱, 是生命的润滑剂, 缺少了它, 一切都是干瘪生硬, 可以瞬息破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 他就学会了争斗。

而学校环境中, 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呢?有些老师搞有偿家教, 有些老师为了分数的不择手段……学生如何还能相信老师的纯洁高尚?还能如何去喜欢一个老师?更如何去爱上学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如果学校的管理跟不上, 没有规章制度可以依傍, 没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跟进, 那么缺少自控, 身心偏离的学生从什么地方得以纠正, 得以支撑呢?

我挺喜欢很多封闭式管理的校园模式, 其实, 它真正是为建立一个相对纯洁的校园环境, 不接触太多社会的负面信息, 不沾染太多不良家长的习气, 让孩子在暂时的桃花源中建立好一个稳固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少年心里的美好, 积累得足够丰厚, 才能促成一个健康的生命, 也才能滋养日后的生命, 让他强韧, 让他良善。让他在日后的残酷现实前保留一点美好的情怀, 不被完全摧毁。

总之, 这个时代的少年, 恰恰是少了些淳朴, 少了些心底的相信, 少了些善良, 少了些人性的基石, 没有支撑的动力, 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学生的学和社会的用之间的断裂

我们发觉一个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走得越长, 对学习的信任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他们会说, 学习好, 有用吗?你看人家什么本科生找不到工作, 你看人家一个初中毕业生如何如何风光……人潜力的最大发挥, 是基于自己对目标的确信。而如果目标本身都岌岌可危, 还谈什么发展呢?所以, 我们不无感慨的发现, 那些心中有目标的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 而心中无目标的学生, 却是整天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某种程度上, 这是社会上的大学无用论, 和学校里的读书有用论, 存在着一定成都上的断裂造成的。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严重错误之一。

同时, 校园的学习环境也有待净化。比如初中学生毕业前, 正在中考的冲刺阶段, 我们不无悲哀的发现, 很多的职业学校为了争夺生源, 早就已经开始招生了, 他们扬言不要分数, 只要报名就能入学……这样的诱惑, 如何还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呢?成绩之有用和无用之间的断裂, 无法不成为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

三、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断裂

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 就是当考试在即, 让学生自由复习看书时, 学生根本无所适从, 要么是抠鼻抓耳, 要么是到处讲话……多年的学习历程, 原来他们根本还没有学会学习。他们学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 被动地嚼食, 而从来不知道自己如何学。

纵观这样的现象背后, 原因是多方面, 有学生的智力, 有学习的氛围, 但我觉得教师的引导更重要。我们不无悲哀的发现, 教师们都很敬业, 比如在课堂上讲得不遗余力, 在中午午休时也从不休息, 不间断地给学生上课……老师们付出了, 而且付出的很多, 但是, 学生那边呢?昏昏欲睡, 精神疲倦, 兴趣大失, 只会被动接受了。是我们太不放心学生了。

而再退得远一点, 学生的兴趣在小学就已经渐渐没有了。老师无尽的枯燥讲授, 无尽的作业山丘, 叫学生如何爱上学习?决定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 有时候不是教学技巧, 而是教学智慧。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诸如, 能否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传播知识, 能否有颗爱孩子的心, 能否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能否不是给孩子一个答案, 而是引领孩子慢慢沉浸, 慢慢发现……

如果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在的话, 还会存在什么厌学问题呢?

综上所诉, 学生的厌学问题绝非一日之寒, 要想扭转这个现象,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的努力, 教师的良知, 还有教师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徐林泉.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策略简析[J].教育教学论坛.

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一、二年级250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每班三名共3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我们先对英语专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做了推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查问卷。印制了250份不记名调查问卷,发放给外国语学院一、二年级英语班的学生。(2)访谈法。我们随机从每班抽取了三名学生进行单独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向学生们保证会对他们的身份及反馈内容严格保密。此次访谈对象男女比例约为1∶5。访谈主要以聊天方式,轻松舒适的环境也消除了调查对象的紧张情绪,增强了访谈的真实有效性。访谈人员也做了记录。(3)文献法。研究之前,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前人研究的科研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与厌学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因素。

1. 社会因素

在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方面,我们主要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不良风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约41.5%的被调查者因社会因素而厌学。

(1)英语专业就业状况。在对英语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中,约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具体来说,约46%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差”,约31.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般”,仅5%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很好”。在职业的选择上,有29%的人选择了与英语关联不大的职业。原因是很多人认为真正将在学校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见,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这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风气也在发生着变化,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冲击校园,使得一些学生怀疑读书的价值,认为学好学坏不重要,只要有钱就能办成任何事情,于是,不把学习当回事,而是热衷于兼职、打工,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现象。

2. 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导致英语专业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学校教材及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师责任心。约67%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学校为学生订购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他们认为教学应试导向性明显,对听、说、译等综合能力培养不够,教学不够深入。约69%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专业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少,如必修课中没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外贸实务等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不同经济与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在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中,约27.5%的学生很不满意教师的授课方式,约5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一般,仅有18%的学生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而且,调查显示,约66.5%的学生喜欢教师精讲,同时多组织交流讨论等活动的授课方式。可见,我国高校传统的、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磨蚀了学生的激情与个性,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沉闷、趣味寡然,致使学生厌学。约28%的被调查者不认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然而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造成教师人数少而教学负担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另外,18%的被调查者认为某些教师缺乏资深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高。仅约54.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授课态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许多学生认为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批改作业不及时,对待课程敷衍了事,教学投入不足,课堂效率较低。另外,由于多校区的运行及学校的安排,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很少,也促使了厌学的产生。

3. 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约5%的被调查者受家庭的影响而厌学,影响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的家庭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及教育方式。约6%的被调查者因家庭氛围不和谐,如父母吵架、打牌、玩网上游戏等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约21%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够。许多家长在子女读大学后,将精力转移到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思想、学习情况则很少过问,也未定期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表现,致使了厌学的产生。另外,8%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过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可见,若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不当,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的效果及积极性。此外,19%的被调查者因不满家长的教育方式而厌学。具体表现为,有些家长教育时主观性过强,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调查显示,8%的学生选择英语专业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而是迫于家长的要求。这些家长认为英语专业就业前景较好,迫使其子女选择了该专业,而完全忽视了子女的兴趣及能力。

4. 学生个人因素

影响学生厌学的个人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学生自制力差。第一,11%的被调查者因高考报志愿时的失误被调剂到英语专业,而其自身对英语并不感兴趣。随着对英语学习的深入,13%的被调查者因为感觉到英语学习越来越枯燥而厌学。第二,18%的被调查者因对英语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及自己的实力缺乏信心而厌学。可见,不牢固的专业思想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第三,25%的被调查者自制力差,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迷恋逛街购物、网吧、台球厅、恋爱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结语

本研究表明,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有来自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及家庭方面的因素,如何将厌学的学生转变为好学、乐学的学生,需要及时完善国家政策、改进社会文化,减缓就业压力;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需求及发展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轻松高效地学习英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生本人则需要勇于面对现实,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动机。只有上述各方面因素得到综合处理,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厌学状况。

摘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厌学现象, 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英语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因素。

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及其管理策略 篇9

一、大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有的虽能坚持正常的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其个体内在意愿而是来自于外部因素。他们采用“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超过考试范围的就不愿去学。这部分学生虽然有时考试成绩不错,但对问题的探究程度不深,知识有限;有的大学生只学自己认为重要或喜欢的课程,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不愿去学,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看别的书、睡觉、思想开小差,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考试有时不及格,其知识面狭窄,缺乏发展潜力;还有的大学生对学习厌倦、反感,不想学习或学习干劲不足,没有学习动力,“无所谓”成为其口头禅。他们把发展人际交往、上网、恋爱、经商等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主要乐趣,普遍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将来步入社会后,不能为其带来实惠,因而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厌倦情绪,旷课或借故不上课、考试作弊倾向严重,厌学程度加重。

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高校、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但是,他们又常常感觉空虚、孤独、无聊。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机制发生转变的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厌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在多年寒窗苦读后变成不爱学习,由苦学变成厌学的呢?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有着复杂的个人、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及高校教育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查阅、解读,以及对高校再读大学生的观察访谈,我们可以把学生厌学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 缺乏自主性和自制能力。

一些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习惯于大学之前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相应地也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无法抵挡网吧、游乐场等的诱惑,在现实的冲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精神寄托。

2.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中找不到平衡,缺乏克服困难、吃苦耐劳,以及持之以恒的良好意志品质,缺乏体会生活艰辛、积累经验的机会。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学习目标模糊和来自学业、人际交往、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无力应付而影响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二)大学生之外的因素

1.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经商之道。更有一些大学生表示,现在找工作都要凭关系、走后门,否则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因此在高校里,就出现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现象。

2. 高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学质量随之不断下降,很多教师热衷于用一套讲稿四处讲学,不注重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要求。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遍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枯燥单调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校园生活索然无味,同时还要面对冷漠疏远的教师和令人心寒的考试,怎能燃起学习热情?

三、大学生优良学风形成的管理策略

大学生厌学现象是可以改变的,高校管理应偏重于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优良学风的形成是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风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角度看,应加强高校学风管理。

(一)硬性管理

硬性管理遵循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对学生严抓严管,通过严抓严管力求对学生施加压力以达到良好管理的目的。

1. 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给其适当的压力。

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要从严治学,做到“三个严格”[3]:一是严格考勤,每节课都要点名,杜绝学生逃课。二是严格课堂纪律,禁止学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三是严格作业要求,不准少做或不做作业,严禁抄袭作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及时上报学生思想动向。此外,还要及时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配合高校进行教育。通过各方面齐抓共管,高校与家庭形成合力,让学生感到有压力,从不自觉的学习阶段上升到自觉努力学习阶段。

2. 对大学生要严格要求,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使大学生明确高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惩罚什么。严格执行惩罚机制,对那些极个别严重扰乱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及时坚决地给予处分直至勒令退学;禁止学生经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教学作息时间安排;严守高校教学纪律;加大补考惩罚力度,考试作弊一律开除学籍,等等。

(二)软性管理

除了硬性管理,高校管理者还应当在教育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管理。

1. 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变大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再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服务对象,以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掌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主体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了。学生管理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2.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学习动力是学习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此,高校的管理部门可以把相应的辅导工作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大学生自信心的激发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针对这些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状况,高校可以采用目标激励法,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组织分阶段实施,目标完成了,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四、结语

面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日益高涨,文凭和水平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问题依旧,大学生厌学成为高校学风建设中首要的问题。就高校而言,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营造出的是不同的学风建设文化氛围,而不同的学风文化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高屋建瓴,找寻彻底根治学生厌学之方。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困境与超越[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8.

[2]周宁.从苦学到厌学到乐学[J].语文天地, 2007, 9.

[3]李月月, 魏刚.大学生厌学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新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4.

[4]沈爱琴.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7.3.

[5]陈颖.对高等高校校风建设的思[J].贵州教育, 2006.5.

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探究 篇10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由于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不满意、厌烦学习生活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也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厌倦的一种现象,具体可表现为对待学习持比较消极的态度、不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厌学的学生对学习生活存在认识上偏差、态度上消极、情感上抗拒及行为上逃离等。这类现象在大学生中尽管为数不多,但是影响很大。厌学的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甚至于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都会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作相关的探索。

1大学生厌学状况分析

大学生厌学现象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带来的影响比较消极,而厌学程度不尽一致,极少部分同学厌学心理严重。而厌学原因因人而已,各有不同。下面从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1.1大学生厌学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大学生群体中,在整体水平上男女生表现出的水平相当。从调查上看,男生厌学得分比女生稍高,与已有的研究一致[1]。可能是女大学生的自律较强,出现厌学行为相对少。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而大学的外在管理相对松懈,同时男大学生身心成熟晚于同龄女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沉迷其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责任心就相对女生差。除此之外,男、女生在厌学原因中的身心型和人际关系型两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研究显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2]。其中缘由主要在于女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情感较为丰富细腻,情绪体验特别是孤独的感受比男生更为深刻,情绪情感的变化也很明显,遇到不顺意的事情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消极负性情绪,所以这些身心原因在女生厌学方面表现得比男生明显。

1.2大学生厌学的入学时间差异分析

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同学们抱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虽然他们卸去了高考这个包袱,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紧张,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依然未退。他们的厌学情绪相对高年级的学生不会那么严重。而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大学不再有新鲜感,部分学生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大三、大四的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倍感压力,也渐渐产生了心理疲劳。高年级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及技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就业或考研的压力,或许还会遇到其他诸如恋爱等的不如意,导致情绪低落,产生心理疲劳,进而诱发厌学。

从学习动力上看,大一学生的学习动力较强,其他年级的学生可能看到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心学习,不努力认真学习,考试时通过临时佛脚、吹嘘或者考试作弊等不良手段获得高分,而平时刻苦认真扎实学习的同学的考分却比下上那些投机取巧的同学,由此对学习和考试产生了质疑,行动上也产生了动摇。还有些学生还看到自己曾经的同学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在社会上却有很好的发展。他们就觉得成绩不是那么重要了,觉得成绩与未来的发展没什么关系,从而导致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从学习障碍上看,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详细的规划,学习以外的事情让他们容易分心。而且课程的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更广,如果以往的知识没有学好,上课就会听不懂,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1.3大学生厌学的子女数量上差异分析

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即是否独生子女这一因子在厌学现象及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整体水平上独生子女的厌学程度高于不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3]。除此之外,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厌学情绪、厌学行为、身心型、外因性四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所承受的家庭与社会责任和使命比较特殊,同时他们也享有特别的权利,致使他们的厌学现象略为严重。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在这种过重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之下,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他们相对非独生子女较娇气和任性,心理优越感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较非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考试临时抱佛脚等。此外,独生子女中大部分从小受父母的过度保护,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而大学生活独立性很强,他们离开了父母就不太懂得照顾自己,自理能力差,也影响到了心理发展方面。这就导致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厌学原因中的显著差异。同时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较以自我为中心,很多事情都喜欢外归因,因此他们比较喜欢将自身厌学原因归因于外界因素。

1.4大学生厌学在其他方面的分析

大学生厌学还有内部与外部方面的影响。内部是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专业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课堂调查,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这就导致对学习没有动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没上大学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考大学,而上大学后,部分同学没有了目标,也不懂如何规划大学生活而感到迷惘,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习松懈,生活懒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大学生厌学还有其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外部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他们对学生厌学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思考

鉴于大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复杂且是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点,在探讨对策的具体措施方面也是综合的整体工程,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来探讨对策。

2.1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氛围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娱活动,可吸引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导向,促进校园主流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具体可以在大学校园里组织开展影视展播、音乐欣赏、读书交流等活动让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沙龙活动、学生论坛、社团组织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交流思想,相互促进与激励,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示他们才艺,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2.2开展宣传、开设辅导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也可以通过讲座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厌学者往往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作弊者取得好成绩等。他们可能会产生成绩不重要的想法。再者厌学者面对困难就放弃,他们觉得题目难,自己太笨,其实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以前都学过,只是一时没想起来。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这两方面的认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困境。学校还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学生学习心理专题讲座,开展厌学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播放励志方面的影片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自我管理。

2.3班主任、辅导员给予关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直接,联系最密切,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最了解,对学生厌学原因也最熟悉,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厌学现象和其他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及时给予指导,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关爱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引导学生做好规划,指导他们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4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需求建立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影响了课堂教学这一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发挥作用,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没有形成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来教学和学习,以至于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教师不能选择适合的学生来教,但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通过高校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的方法,引入“互联网+”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还可以更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也通过网络与外部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了新的学习理念,让学生乐学。

2.5多方配合,共同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是一天形成的,他们面临着生长发育、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冲突,更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等,进而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的配合,要建立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宣传知识的重要,传播正能量,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军.大学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86-89.

[2]高俊霞,石秀杰.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6,19(1):74-76.

[3]项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9.

[4]宋义霞.大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应对方略探讨[J].科技与教育,2011(8):86-88.

[5]朱书玉.大学生厌学心理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5):43-44.

班级管理中要警惕厌学现象 篇11

结合实际,分析厌学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厌学的主要群体,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特别是升入中学以后,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中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高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初中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要求之中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动力”。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中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不可否認,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治理厌学现象

班主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要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各科教师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认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其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上进的信心。

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篇12

一、原因分析

1. 部分学生来校就读并非自愿。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成绩很差, 就已经有了不想继续读书的想法,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过 (就是所谓的“分流生”, 初中学校为了不影响升学率而只给其毕业证, 不让其参加中考) , 但迫于家长的压力, 不得不选择一所职业学校就读, 自己所学专业有时也是家长为其选择, 根本谈不上喜欢。所以来不来上学根本“无关紧要”, 甚至犯了错误学校劝退正中其下怀。这部分学生就成了“逃课主力军”。

2. 学生文化基础差。

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也日渐升温, 从而导致了“普高热”的出现。成绩好的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全都挤进了普高, 甚至连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去了普高, 给职校留下的就只有差生中的差生了。

3. 学生自律能力差。

中职学生没有了初中那么大的学习压力, 思想开始放松, 家长也认为他们没有考上好的高中, 所以对其要求也有所放松。当前学生大部分是90后,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 使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自律能力差。

4. 社会环境变迁, 客观上“恶化”了教育的外部氛围。

5. 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 实践操作太少。

二、解决措施

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偏爱“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 对他们寄予厚望, 教师积极正面的暗示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 引导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 并及时予以赞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坚信“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不是批评出来的”。

2.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 聘任有一定学历且富有思想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班主任, 用所有的精力去做学生工作。

3. 健全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在学生入学时, 班主任要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 要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在沟通方式上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最忌只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才与家长联系, 而更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进步的信息。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 才能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

4. 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

笔者观察发现, 逃课最严重的现象往往发生在文化课上。这主要是中专的文化课较初中难度提高了, 可学生特点却是初中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有的学生中考时“语、数、外”三科考不到100分, 更别提令其头疼的物理、化学了。在文化课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 教师教得累”的现象, 最后导致“学生不愿学, 教师不愿教”的情况发生。如果适当降低文化课的难度, 将学生初中没学会的知识抓重点进行补充, 学生就不存在学不会的现象, 教学就更容易开展,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厌学逃学”现象当然会减少很多。

5.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

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地方, 过多过难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学科设置中, 更应注重实验实训的教学, 这就要求学校投入更多资金来完善硬件设施。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自己的校办工厂, 采取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兴趣。

6. 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难”已成为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须主动出击, 帮助学生联系用人单位, 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尽量做到校企合作, 入学就签订就业合同, 学习成绩合格可到企业就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 真正需要和看重的是素质, 而不仅仅是学历、文凭, 教育学生要树立信心, 把握在校的时间,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 我们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把学生从“课外”引进“课内”,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我国建设进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由于“普高热”的产生, 中职所招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厌学逃学”现象在中职学校越来越严重。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采取正确的教育放式,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上一篇:病毒性感染相关疾病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