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

2024-08-25

中小学生(精选12篇)

中小学生 篇1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的竞争, 而教育竞争焦点则在于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在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当今社会,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 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切实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即寓教寓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使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例如, 学习输入法对学生来说, 是很枯燥的事。因学生对网上聊天很感兴趣, 因此,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时, 教学生在网上申请QQ号, 然后登录QQ, 教学生相互间如何加为好友。通过QQ这一工具让学生尽情聊天, 在聊天中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文字的输入技巧。

面对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 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兴趣点,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将知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 在教三年级学生画图程序的图片放大、缩小、翻转和拉伸等技术时, 我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色彩、动感等特点,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展示画图程序的这些功能, 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意境中去。学生看着动感的画面, 一会变小, 一会变大, 一会又开始翻转, 还有优美的音乐, 真正使学生产生了“乐学”的情绪。随后我让学生画一幅图画, 在图画中设计了山、云、太阳和大小不同的树, 并使树木在太阳的照射下, 在地面上投影出小树的阴影。由于任务生动有趣, 使学生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 进而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知识。

二、营造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当前,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平均每十八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 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为此, 教师要营造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在教学中讲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同时结合当今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 及时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 在七年级讲计算机的组成时, 我给学生讲存储设备, 除内存储设备外, 着重讲了学生津津乐道的CD—ROM、mp3、mp4、优盘等外存储设备, 同时让学生了解CD—ROM光盘、mp3、mp4、优盘等的规格容量以及CD—ROM的工作原理等。讲到输入设备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很感兴趣的语音输入、手写输入、扫描输入等最新流行的输入设备。又如, 在学习文章录入、修改时, 很多学生开始并不感兴趣, 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意愿。为了使学生掌握这部分技能, 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小作文输入到电脑中, 然后进行美化装饰。此时我向学生展示一篇制作好的范例, 学生们看过之后饶有兴趣地开始操作, 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学生在录入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文章录入的基本规则, 而且还在发生录入错误时, 学会了文章修改的技巧。

三、体检成功,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例如, 在讲word2003文字“边框和底纹”的应用时, 我只讲解对话框中的“边框”标签的操作, 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它的使用操作, 从中体检成功操作带来的喜悦。再如, 在六年级学习用PowerPoint 2003制作中国剪纸时,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 不管好坏, 我都进行展示, 让学生相互评价。好的作品就保存到教学机上, 每当学生自己的作品被老师收藏时, 他们的脸上就会浮现一种“得意”的表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 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精心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又如, 在八年级学习flash动画制作过程时, 我向学生展示小小的作品, 然后鼓励学生放开思路, 大胆想象。学生开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选题、选材, 力争使自己的作品到达最佳的效果。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问:“我制作的行吗”“哪儿还需要修改呢”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足以说明了学生是在为自己学习,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综上所述,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学”,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 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中小学生 篇2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他们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他们,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

对已经出现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

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

中小学生为何厌学 篇3

一、学生年龄偏小,智力发育跟不上教材的难度。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生入学年龄是6周岁,条件差的地区7周岁入学。而农村有些家长急于求成,认为孩子上学越早越好。他们通过改户口本上的年龄、托熟人、拉关系、闹学校等办法,费尽周折把不足龄的孩子送进小学。这些不足龄的孩子由于智力发育还不成熟,还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望见课本就为难,提起学习就胆怯,再加上目前“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模式,把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早早就给抹杀了。学生一旦进入小学就要正式建档,按正式学生对待,不论学习成绩好坏都要升级。使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难,直至六年级或者初中也有学生文化课考一位数的。这部分学生能不厌学吗?

二、课业负担过重,把学生搞得身心疲惫。中小学课程难度太大、量多面广、实用性差。全国上下对教育的问题都犯了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活动少、休息少,交流少。目前小学生开设的课程特点是“全而难”,多达十几门(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写字、人文修养、安全教育等),还有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最可恨的是在小学开设英语课,而且从三年级就开设。小学生连汉语拼音都没有搞懂,却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学英语,到头来只记了几个似是而非的英语单词。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书写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下降。我们身为中华子民,连我们的母语都没有学好,却要劳民伤财的去学英语,我不是反对开设英语课,主要是开设得太早了。学生从早到晚,全是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此生活,学生能不厌学吗?

三、学校生活单纯乏味,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现在的学校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可实际上都是在围着分数转,为“应试”而教学。因为上级要分数、家长要分数、社会要分数,学校也就只好硬着头皮为了分数而奋斗,教师也就耐着性子为了分数而拼命,老师和学生都变成了分数的奴隶。学校和教师“奋斗”和“拼命”的结果是害苦了学生,把学生奴役成书呆子和考试机器。有些把艺术课和体育课都给取消了,都变成上级要统考的几门“主课”,学生天天蜷在教室里,埋在书堆里。如此枯燥的生活就是成人都无法忍受,何况是青少年。

四、社会现实负面影响,造成上学不如打工的错觉。目前,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收入赶不上农民工,有些脑力劳动收入不如体力劳动。学生十六年寒窗,耗费自己的精力、耗尽父母的血汗,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却天天为找工作而发愁,即使有了工作做也就一月两千多元工资,旧债没还清,又得借新债。而一个民工随便一天挣一二百元,还不受单位条条框框的约束,活得自由自在。有一位小学生在学校不学习,班主任把家长叫来沟通,这位家长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念多少书,做生意挣得钱比你工资多,我的孩子不学习不用你管,等长大了跟我做生意挣钱,保证饿不死。”说得教师哑口无言。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傻瓜才去拼命读书,你还会爱学习吗?

五、过分强调安全,学校教育变成了“蜷伏”教育。学生安全固然重要,务必保持十二分的警惕,以确保学生不出任何意外事故。但是,我们做事情往往容易极端化,以至于把学校一些正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安全被取消了,一些必要的体育竞技怕出事叫停了,学校让学生天天像冬眠的虫子一样蜷伏着。这样也许是安全了,可是为了这所谓的安全,而抹杀了多少鲜活的个性,使学生对上学失去了让他们张扬个性的快乐,也就失去了信心。

六、把学校当成长身体的场所、养体力的保育院。 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很聪明,学习完全跟的上,但就是不学。教师家访或者开家长会时和家长交流,家长给的回复是:“我孩子到学校就是为了长身体,又不交学费,又不留级,国家还给发补贴,你就让我娃长身体吧,不用老师费心了。”以这种思想指导孩子,学生还有学习的动力吗?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求进步的动力,使学校越来越难办,教育越来越被动。

中小学生减负“三法” 篇4

笔者以为, 时下减负从教育本身来说, 重要的是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负, 从课本上开始

课本, 教师教学之本;学生学习之本。减负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课本容量多寡, 程度难易, 编排当否,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上偏大偏全、要求上偏难偏高的问题, 编排上也存在着内容搭配或衔接不当之处。比如语文, 初中除了课本还有读本, 高中有必修、选修和读本。一套语文课本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另外, 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也偏多, 还有大量课外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要求。再有, 现今语文课本 (包括教师用书) 的注解也偏多, 甚至还都有提示和分析。表面上看, 这样做方便了师生阅读, 但实际上不仅增加了课本的容量, 更降低了师生自己动手查阅和动脑思考的要求, 自然也就弱化了他们应有的能力。

其他学科的课本或多或少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 有的是直接增加了内容和难度, 把不适合某年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安排进来, 或者提出了过多过高的要求;有的是在内容编排上不甚合理, 前后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 学科之间彼此照应不够;有的是习题设计的量和难度不够, 与课本内容的要求不匹配, 习题看似少了简单了, 但要真正消化吸收课本上的知识, 达到应有的能力, 还需要到课本外去补充;有的是知识交代如蜻蜒点水, 虽浅但不显, 表述含混不清, 不完整, 或如鸭子啄食, 东一口西一口, 不成系统, 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去探究……凡此种种的问题,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另外, 我们现行的高中课本分设必修本和选修本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究竟有多大, 是否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进一步思考。

笔者无意否定新教材, 也无意否定教材编写应贴近生活, 鼓励探究, 引导创新, 但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递进性;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定要好看好用, 还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减负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对于现行的不同学科课本, 应当或减量, 或降低难度要求, 或重新考虑内容的编排和衔接。要体现先知识, 后能力;先基础, 后创新。每学期每学科一本书, 将每节课、每单元课后的小练习、单元复习以及整本书的总复习, 都穿插在课本内, 不给学生再发任何教辅书或练习册。减少课本注解, 去掉“学习指导”或“提示”内容。课本目录应能概括出本册书的基本内容。除却必要的插图, 课本一律黑字白底。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页面看似直观、活泼, 吸引学生眼球, 实际上既分散了学生对课本文字的认读, 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吸收内化, 又影响视力。课本文字不宜排得太密, 要留白, 便于学生在书上作简要笔记。另外, 笔者特别建议, 依我们的国体民情, 中小学课本还是由国家统一编写为好, 地方教材 (包括校本教材) 可以有, 但作为中考、高考命题还是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 这不仅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 也为适应随人口流动孩子入学的需要。

二、减负, 从考试上导向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前面讲了, 减负要从课本上做起, 但课本只是个开头, 终端在考试。如果考试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 与课本不搭, 那么最终减负还是要落空。

我们通常说, 考试是指挥棒, 而实际上真正起指挥作用的是中考和高考。因为从目前来说, 中考和高考的权威性是其他考试不可替代的 (恐怕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是不可替代的) 。这个指挥棒的问题不解决, 减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解决。

笔者愚见, 就目前来说,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完全下放给各学校还不适宜, 由国家统一组织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命题上, 中考是否可以再多靠近一些课本, 即真正以课本为“例子”和“样品”来命题, 让师生都感觉到, 只要把课本学好, 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很多课外负担就少了。考试侧重考基础, 大部分考生得到较高的分数是正常的;反之, 则应视为不正常。这样做更不必担心考生之间拉不开档次, 不利于选拔, 档次一定会有的, 不过是分差大小而已。目前, 各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大差异, 不是师资, 不是办学硬件设施, 也可以说不是管理水平, 而是生源。因此, 全面提升中考成绩, 减少差距, 会更有利于缩小各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促进各校办学均衡发展, 进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整个高中教育水平。否则, 高分学生都流向了所谓的好学校, 低分学生都集中到了所谓的“二类校”“三类校”乃至不入类的学校, 怎么设想实现各校之间均衡发展?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怎么能减得下来?

目前, 我国已有十六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在不能完全放给大学自主招生的情况下, 高考仍由国家统一命题组考为好。现在各地方的教材有所差异, 高考命题的题型、材料、量度和难度等也都有所差异, 但均应是大同小异, 因为考的都是基础教育, 应有着同样的信度。教材统一和考试统一的好处是, 一是从备考上就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二是为大量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地参考提供了方便, 三是对备考资料泛滥会起到一定遏制作用。还有就是十六个省市都有自己的考试院, 都要组织自己的命题专家, 都要编写自己的考试说明、备考资料等供师生使用, 国家统考也减轻了各地方的负担。

可能有人会讲, 统考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 我们已经改革了, 怎么能走回头路、开倒车?国家一张卷统考是存在问题的, 但与当今我们高考面临的问题相比, 统考会减少许多问题。再说今天我们实行统考, 并不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 我们的课程标准、命题思想、考核内容等都不会成为上个世纪的统考。即使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也没有关系。

三、减负, 从教学上落实

学生课业负担重否, 应当说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上。因此要真正落实减负, 关键是要给教师减负。作为各级领导, 要给教师“松绑”, 让教师有着一种放松的心态, 干着有规律的工作, 过着自己能主导的生活。

但现在的情况是, 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教师“考核多、评比多、比赛多、研讨多、要求多, 自主支配的时间少”的现象。此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身心和手脚,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工作, 而不是主动地工作。

作为教师本身而言, 首先, 要相信减负增效,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考试, 不是给得越多、要求越多、占的时间越多, 效果就会越好。当然也要明白, 减负不是没负, 更不是减效。

另外, 近些年来, 被冠之以各种改革创新的理论文章和实践经验不乏见诸各种报端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学者的讲座上。对此, 教师不应盲从。浮躁的心态、盲从的表现、做秀的展示、急功近利的追求带来的不仅是给自己增负, 也会给学生增负, 更会影响教学效益。我们说这不是改革和创新, 只能是“折腾”。重要的还是要遵守教学常规,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日、每节的常规课。

因为教学常规、常规课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而传承下来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常规, 还是学生的学习常规, 都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运行的保证。动辄拿打破常规说事, 难免事与愿违, 甚或造成如古人所讲的“惑乱之道”。就目前来说, 我们的大多数学校虽都有自己的常规存在, 但除在内容上有所异同、表述上有所详略外, 更在落实上有所虚实。要在教学上实现减负, 学校一定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教师一定应严谨执行教学常规。

学生暑期一封信中小学生 篇5

经过一学期的认真学习,我们迎来了可爱的暑假。

暑假是用来玩的吗?好像是的。毕竟《隐秘的角落》真有点好看呢,写的就是《坏小孩》(电视剧原作小说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人性、家庭关系、心理变化都有涉及,它让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你这学期考试成绩如何,都希望你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面对自己的现状,少年人,一切皆有可能,未来可期!

可是暑假仅仅用来玩吗?当然不是。

还记得复学第一课,你对于“划水”的担忧吗?还记得你当时戴着口罩想着要好好学习的决心吗?还记得被课前抽背、提问、很简单的小测试支配的恐惧吗?但是想想刚复学的那段时间,你努力背下了《过秦论》《师说》《劝学》《寡人之于国》《蜀道难》《琵琶行》《赤壁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这些“硬骨头”,现在想想是不是很快乐呢?困难再多,只要分解了它,慢慢来,总能克服的,就像我们学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一样。而且这种快乐比玩游戏,对我们影响更深远哦,它会帮助你建立一个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律的你。

做了那么多次可爱的小测试,是不是对徐邈、王阮、桑悦、赵阿哥潘这些人都挺怀念的?不妨再看看你高一上学期的试卷,上面的文言文,现在看起来,是不是稍微容易了一点?你想想,高一做的文言文,和高考时候难度没啥差别,都是《二十四史》里的内容,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来掌握它,这个过程必然是缓慢的,但目前来看,是有一些成效的,你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呢?我希望你可以。别太急着见成效,别想着做完一篇,下一次就要在考场遇到相同的知识点。

“暑假作业不能叫作业···读书人的事,能叫作业?”它是富尔格姆《信条》里说过的“‘冷牛奶’和‘热甜饼’对你很有好处”。下面是 “冷牛奶&热甜饼”套餐(分类作业和必做作业),请慢用!暑假快乐!

美国如何接送中小学生 篇6

美国孩子分三拨放学

在美国这里,中小学的接送是个复杂而成熟的管理体系。中小学通常是下午三点放学,家长那时候很多还没有下班,照说安全事故隐患更多,但多年下来,美国学校形成了成熟的接送管理。前几天的一次放学时间,我特地去我自己小孩所在学校,观察学生放学的情形。那天碰巧是我女儿值日,当“安全巡查员”,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细节。

我注意到,放学的时候,学生分成了三个群体分别集合。一拨是住家在附近的步行者,由值班老师从学校一个侧门护送出去。另外一拨是家长接送的,集中在学校大门口,校门口的家长车道上有很多车辆在排队等候,有一位值班的老师拿着喇叭,挨个询问要接送的学生名字,然后用喇叭把学生叫出来让其上车。

第三拨是乘坐校车的学生,他们全部按照各自所乘车班次,集中在学校的礼堂里。每辆校车前来,负责该班次车辆的两位“安全巡视员”学生(穿着橙色马甲识别),一个负责把门打开,一个负责带路,把学生领到相应的车子上。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且完成得相当快,就好比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调度一切。

这看不见的手,就是多年下来形成的非常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这制度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学校一开始的设计就很有讲究,学校门口的道路一道环线是供校车行走的,一道是专供家长接送的车子行走的,二者不交叉不混乱。

另外,学生在学期一开始,要登记自己是步行,还是乘坐校车,或者乘坐私人汽车。中间若有变更,比如家长无法来接送变成让他人接送,这需要家长向学校授权,并说明究竟是谁来接送,确保没有闪失。

校车先行

校车的安全自然也被周全考虑过。学校不过五六百人,但是有七八辆大校车接送,不可能允许超载。校车的配置十分齐备,包括让残疾学生车辆上下的升降设备。这些都是学区的经费,不需要家长掏腰包。

这个制度还包括各种我根本都想象不到的情形,比如天气恶劣,开始刮龙卷风了,该如何处理?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与家长沟通,让儿童留在学校的防龙卷风掩体,学校建议家长不要打电话占用线路,以便紧急情况下与医院等部门能迅速沟通。所有这些规定和制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最为关键的,还是整个社区对于儿童的重视。比如从交通法规上说,校区内所有车辆都要减速,如有人胆敢在这里超速,警察抓到罚款亳不手软,严重的可能坐牢。在道路上,校车的优先权,已经成了社会共识。校车可以自己打出“停”的标志来,沿途车辆都得跟着停下。

我认识的一个校车司机开校车的时候,有一辆车在她停下来的时候没停,超了她的车,虽然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她亳不犹豫报警,此人被抓,她被当地报纸报道为“英雄人物”,被所在教会公开提出来表扬。

忙而不乱的上下学

美国早晨送孩子上学的情形也差不多。有天早晨,我在校车、行人、家长车辆的穿梭中,看到一群野火鸡跑出来添乱。这群野火鸡优哉游哉地在过学校门口的马路,把一长溜家长的车辆挡住,大家只得停了下来,等这群火鸡走过。

那一刻,学校附近这么一小片土地上,有打着“停”字标志守在路上看孩子过马路的值班老师,有等着火鸡过马路的排队家长,有井井有条送学生来上学的一辆又一辆校车,还有小心翼翼缓慢驶过的过路车辆,还有这么一群充满安全感的火鸡,真是一个成人与儿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走近学生观察学生感染学生 篇7

一、深入生活, 走近学生

初中阶段, 学生强烈渴望被理解、渴望他人尊重、渴望交流。但在生活中, 他们不愿和老师、家长深入地交流, 很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主动走近学生, 引导学生向积极、乐观、上进的思想转变。如何走近学生?我的具体做法就是:深入学生的生活, 常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晨跑。

吃饭时学生总喜欢把班级一些“八卦”的事情和我聊, 今天让你猜猜这个, 明天让你评评那个, 甚至于把最隐私的班级秘密泄露给我, 每天一顿饭的工夫, 足够让你把班级里发生的大小事务和学生的欢喜悲伤了解个透。而每天的晨跑, 学生因为我的参与有了更高的热情, 让我体会到了和学生一同成长, 一同进步的喜悦。这是我班级工作努力的第一个方面, 即真正意义上走近学生。

二、用心观察, 用心交流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多次给青年班主任做报告时, 都强调, 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 他毕竟是青少年, 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世界。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本领, 使学生的心灵中的假恶丑与真善美作斗争,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这一方面我的具体做法就是: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情绪的变化, 用心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 找寻能激励每一位学生进步的闪光点, 做到优点分散, 缺点集中, 以此来激励学生进步。

一方面, 我会特别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班主任有许多和学生相处的机会, 比如走进寝室, 就是一个最能发现问题的点子, 利用好这个点能充分观察学生细微的情绪波动。另一方面, 我特别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我的所谓特殊群体, 包括这样几类人:第一类, 缺乏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学生;第二类, 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第三类, 教师子弟。这几类学生之所以特殊, 就在于他们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关注。第一类学生, 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因此受到过一些排斥。关注这样一批人, 作为班主任有时会很被动, 但只要你的付出得到哪怕是不多的回报, 你都会觉得很自豪, 因为,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你赢得了家长和学生双重的信任和尊重。第二类学生, 是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 他们有的父母离异, 有的父母早逝, 有的家庭经济极度困难, 这类学生内心十分脆弱、敏感。关注他们, 如何避免他们偏执、任性、自卑, 这是一门艺术, 同样需要大量的细致耐心的工作。第三类学生是教师子弟。这一类学生很容易被忽略, 其实, 他们在班级有很大的号召力, 活动能力很强, 他们在班级发表的议论往往很容易被同学当成权威。这部分学生引导得不好, 很可能让你的努力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引导得好, 你的工作就多了好些帮手。在班级管理中, 抓住了这三类学生, 就是抓住了最关键的群体, 就能促进班级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锤炼风范, 人格感染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指导好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面对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在班级管理当中, 我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总是多唱正气歌, 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记得在班级歌咏比赛中, 学生纷纷抱怨抽签顺序不利, 精心排练后, 我义无反顾穿上学生装跟着学生一起登台合唱, 学生们因为我的参与, 纷纷斗志昂扬, 硬是在先前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取得了第一名。或者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延伸, 也是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的方式, 学生真的就在无形之中愿意把心交给一个自己钦佩的人。

当有同学告诉我, 我有小女生情怀的时候, 我开心, 因为他们知道了我最大的缺点, 并敢于取笑我;当有同学拍着我的肩膀问我为什么还不长高时, 我自豪, 因为学生们真的当我是年轻的好朋友;当我收到一张张小纸条, 抛过来无限的信任时, 我伟大, 因为我竟然可以徜徉在70多个七彩的小世界。

人的心灵是微妙的, 人的内心世界又是广博的。要想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需要耐心、细致、周到、反复的工作作风, 用真诚换真诚, 用感动指引人内心真、善、美的弘扬。作为众多艰辛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 在教育工作中我也一定会更加刻苦, 更加努力, 不断完善, 加强学习, 将我们学校这种善于学习, 勇于拼搏, 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发扬光大。

再谈中小学生“减负” 篇8

从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课程要减少, 分量要减轻, 为的是全面发展”, 到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如今各地都相继提出了一些“减负”的措施。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措施或者虽有法规措施却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加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才艺班的存在, 寒暑假都变成了很多学生的第三个学期。还有的是学校想法“减”, 家长却变样增, 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 家长的经济负担反倒增加了。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 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观察、交谈, 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心态, 也看到了一些怪现象。多数学生是极不情愿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班的, 也不愿意在回家后还要为完成繁重的家庭作业付出过多的时间, 而不少家长提起上学的孩子, 也往往心中充满苦涩, 尽管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条件, 却往往收效甚微。教师普遍能认识到给中小学生减负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但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变动不大, 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所以有不少教师一边应付着课程改革, 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 总怕某个知识点没讲到, 千叮咛、万嘱咐, 生怕哪种类型题学生没掌握, 总是要费尽心机地找些典型题让学生多做几道, 把英语单词多写几遍, 再加上搭配的各种练习册、辅导书, 于是, 做作业时敷衍了事的应付, 一手持两支笔、三支笔写作业等怪现象就出现了……

如何才能使“减负”成真, 增效明显呢?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减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给了教师很高的定位: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改革后, 教师的职责确实发生了变化, 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过, 教师仍要下大功夫抓好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 尽心尽力讲好每一堂课,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切实向有效教学迈进。要十分注意避免布置过多的、重复的作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厌学情绪, 也不要为蝇头小利而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书商小贩所利用, 否则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改变旧的教育观念, 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有人可能会认为“减负”与增效是相矛盾的, 即如俗话所说, 又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其实, 我们不是让马儿不吃草, 而是要想方设法让马儿吃好草。要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 让学生听明白, 不出错误就行了;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背, 重复地不断地巩固练习, 使学生成为只会应试, 缺乏创新的低能者。而应在新形势下, 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多思多想, 设计出先进新颖的教学思路, 广泛开展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既要授人以鱼, 又要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适应, 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父母应做好家庭的教育工作

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双亲, 决不可采取违反客观规律的过急做法。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没有夸赞, 经常斥责, 单一命令, 经验育人, 往往会造成父母和孩子关系僵持。而应“平等沟通, 科学育人”, 在家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习惯, 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古人曾有精辟的论述:“上学以神听, 中学以心听, 下学以耳听。”其含义是把学习者分成三个等级, 上等的是入神地听讲, 中等的是用心听讲, 下等的是马马虎虎地听讲。所以, 要想孩子学习好, 就要在平时注意多利用一些好的时机、好的事例,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让孩子在课堂上用心、入神地听讲, 若有不明白的地方, 课外再及时请教老师或他人。这样有学有问, 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当然, 也要掌控好孩子在校外的活动时空, 帮助他们抵御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 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 有选择地看看电影、电视, 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 这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必有益处。

三、有关教育部门也需适时有为

“减负”与抓教育管理、抓教育质量并不矛盾, 越是“减负”越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而不能把正常的“减负”与抓学生的教育质量对立起来, 认为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就是“减负”。几年前, 温家宝总理还曾提及“素质教育, 绝不是不要考核”, 而是要求对学生的考核综合、动态、持续, 不能用简单的单一的卷面考查方式, 这其实是对有关管理部门及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初, 温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了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 谈到教改问题时说, 现在在教学中, 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 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 我们还有缺陷, 主要是灌输。其实, 认知应该是启发, 教学生如何学习, 掌握认知的手段, 而不在知识本身。解放学生, 不是不去管他们, 让他们去玩, 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 留下思考的时间, 留下动手的时间。所以, 既要通过学习、培训等一些有效措施, 让教师掌握新课程的实质, 做到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好新教材, 也要对现行的一些有弊端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与基础课程改革相衔接”。还要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检查, 对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加以引导、纠正, 对个别人的不良做法要有明确的处罚和约束。

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而是关乎到新课改成败与否, 关乎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一个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解决的复杂问题, 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努力争取早日让孩子愉快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摘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对端正教育方向,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诸多原因, 提出应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问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 有重点地推进“减负”工作;要从多方面下大力气调整现有教育体制,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最终重整创新精神,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负,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 2010.1.11.

浅谈中小学生“减负” 篇9

关键词:减负,素质教育,必要性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但收效不大。因此, 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首先, 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 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 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其次, 从生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 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 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 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 导致学生睡眠不足, 体质下降, 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 从心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上的竞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 学生对未来前途担忧, 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 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 引发一些恶性事件, 造成社会问题。

二、“减负”的作用

1. 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 如不根本改变, 其危害是很大的, 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 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实质就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 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减负”策略

要给学生减负,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 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协调好学生减负问题。当前急需解决下列问题:

1. 给教师“加负”。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负”则是要求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形成以“务实、高效、创新”为标志的教学风格, 使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2. 改变以“分”看人的做法。

作为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 应该是“减负”的主要源头, 因为领导看人一般都看分数, 如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实绩, 所以形成“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因此, 领导眼睛里千万不要只有分数, 看人也只看其分数, 就连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领导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 教师就会加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这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老师通过增加过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分数”, 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 学生的负担就不会减轻, “减负”还只是空谈。

3. 教育部门加强出台文件的落实。

虽然各地都根据教育部的“减负”精神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强制性的“减负”规定, 这些规定、措施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但真正落实的情况令人堪忧, 如果上级领导来检查时, 只是看看资料了事, 根本不去真正过问落实的情况, 这些规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实时, 大都成了表面文章。所以给学生“减负”, 应加大对文件的落实。在必要时, 应制定硬性规定, 强制执行, 确保这些“减负”文件真正落到实处。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

中小学生 篇10

近些年全国各地为落实《纲要》,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走近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的机会, 也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科学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组织较严密、形式较稳定等特点相比, 更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终身性, 虽然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辅助地位, 但已逐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 其价值、意义也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甘肃省连续举办八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尝试评价科普活动教育价值问题。

1 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

1.1 开展背景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里的萌芽期, 他们渴望从科普活动中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但又因为现代升学的压力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中小学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存在诸多的困难。

2006年5月, 借助甘肃省科技活动周的契机, 甘肃省科技厅面向全省中小学生, 举办了“首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 旨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推动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的发展,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该项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 采取网络在线答题形式, 通过活泼多样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普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科普知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注重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生活常识与国情省情的结合, 以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载体, 丰富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培养学会基础科学素养。做好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1.2 参与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第一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共有800多人参与竞答, 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12名学生获得奖励。第二届竞答活动共有7589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答题, 仅80分以上的参赛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发展到2011年, 第六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由原来的甘肃省科技厅一家主办, 变更为由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三家单位联合主办,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参加人数上升至10220人, 参加学校达160多所, 覆盖全省14个市州, 获奖人数也达到200人。2012年, 参赛人数12814人次, 参赛学校达240所。2013年, 参赛人数达到22412人次, 比上年增长74%, 达历史最高水平。

1.3 效果评价

甘肃省科普网络竞答活动开展近10年来, 得到了各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基础上,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比赛中, 贴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同学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 网络竞答的开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竞答内容紧扣科学主题, 拓展青少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以科普常识为主要内容, 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科技热点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 在楼房中应如何避震?泥石流到来前有何预兆?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首先选择保护的身体部位等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技巧, 将伤害降到最低。再如:哪些食物不属于低碳饮食?城市交通工具不属于绿色交通工具?低碳行动的宗旨是什么等问题向中小学生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增强节能意识, 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积极参与到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去。而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一号等一系列时事热点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契机, 不仅振奋民族精神, 还可以激励广大学生发奋学习。

该项活动的连续举办, 不仅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规律等有了足够的认识, 更是引领青少年关注科技发明、发展动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 鼓励他们涉猎广泛的科学领域, 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领悟并逐步树立创新精神, 为甘肃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品格的人才做好准备。

2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必要性

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科学等功能, 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科普教育是使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基础, 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是全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项贯穿于青少年整体教学过程的、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活动, 更是一个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成绩, 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占用, 过早的抹杀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兴趣, 长而久之, 青少年的创造力, 想象力被严重束缚。科普教育强调“做中学”、“玩中学”, 基于青少年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为出发点, 通过贴近生活而又趣味十足的演示实验, 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 科学时时为生活”的道理, 而实验中展现出来的神奇的变化和现象,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推动他们主动思考。

2.2 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素质, 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现代化发展水平, 科学普及的内在价值早已超出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学习及服务大众生活得范畴, 其所蕴藏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成为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强大的动力, 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了最广泛、最坚实、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是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教学活动。为我国人才全面知识结构培养的基础, 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推进自主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建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 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的应用, 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维护社会稳定, 强国富民, 增强综合国力, 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结论

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此看来,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不能流于表面, 仅仅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要深入挖掘学生需求, 帮助学生培养科技意识, 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外, 还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 培养有益于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摘要: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科普知识的介绍, 更是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小学生科普知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甘肃省连续7届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的效果, 评价分析了中小学生科普活动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G].2006.

[2]王小林.论小学科普知识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2 (3) :61-62.

[3]汪华明.浅谈中小学科普工作的意义[J].学会, 2009, 17 (3) :201-202.

[4]王彤, 周晓宇.小学科普知识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资讯, 2009, 12 (3) :73-74.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篇11

摘 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探究传统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创造性学习,从而达成立体式发展学生的目标。以作者课改经历为例来表达对“三三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理解。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三三四”模式

浩河中学位于与湘阴县城一江之隔的鹤龙湖镇东南角,南有湘江浩浩荡荡汇入洞庭湖,北有S308线横贯鹤龙湖南岸,鹤龙湖镇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合格学校验收后,浩中校园环境得到美化,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相对滞后。作为在农村中学任教了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我深切地了解本地的教育现状:由于教育教学的传统、定式、习惯以及应试的指挥棒影响,教师独霸课堂,填鸭式教学“持之以恒”。教师口授、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忽视了时代特点和他们的成长需求。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厌学思想严重,师生关系紧张。为此,我也深刻地反思过。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育家沃得也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知识。”纵观全国各地的教改,杜郎口中学十多年呕心沥血的教改确实最大限度地还课堂予学生。每节课教师不再是一言堂,其引导、鼓励、点拨时间少于十分钟甚至就那么几句话。“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间等于或大于三十五分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做到了充分预习、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听、说、读、写、演、唱、画、作穿插交替,精彩纷呈,学生自信豁达、明礼谦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其本质与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宗旨是一致的。

农村美术教学现状分析:(1)专业教师不专业。即使有专业老师,但由于负担重不得不任教一门语文或数学。(2)美术教学应付了事或被文化课霸占。(3)学生上课的画具缺少甚至没有,作业随便。有些学生喜欢美术但不喜欢美术课,这是一门学生不在乎,家长不过问,学校不重视的课。美术属于人文学科,知识归属主观性知识,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它能激发思维、创新求异,因此螺旋上升式的美术学科知识在教学方式上需要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灌输的、直线性的、立刻达成目标的。以开放性的课堂造就的创造性思维,对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也有辅助作用。因此,课堂一定要改,也一定能改,完全照搬别人经验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开放课堂,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传达知识。学生的演(学)才是关键,只有让他们去体验,他们才会自主,才会探索,才会合作,才会演出效果。因为探索使人聪明,合作使人愉快,展示使人自信。美国伊克中学校训可能让我们更加明白这个道理: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对此颇有心得。他认为,有研究显示:教师讲授后24小时,学生知识巩固率为5%;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4小时后知识巩固率为50%,教师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潜能,教改不再纠缠于外部枝蔓的修理,而是直接进入要害。

今年是湘阴教改年,上学期笔者开始临帖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南洋中学的教改经验,逐步在美术课堂形成自己的风格,即“三三四”式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四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每课内容用二課时完成,第一节课为预习准备课,第二节课为展示课。学校艺术课程因其具有自身学科特点,一直以来其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学生需规规矩矩,洗耳恭听,作业甚至得画出条条框框,作业往往也多有雷同,更甚者千篇一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中上等的学生大概还能主动完成作业,剩余学生则大多勉强应付了事。

课改前笔者曾上过一堂这样的公开课,教材内容是八年级的《标志设计》,我从介绍“标志设计的概念”开始导入新课,提问:“你曾在哪里看到这些标志设计?”学生分别回答,说了有交通、银行、运动会、企业、网络等常见的标志符号;接着出示许多标志图案,让学生辨认是什么标志,并告诉学生标志的特点,然后教师示范画出举例的标志,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作业,播放音乐,巡视指导,最后是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宣布下课。这节课的节奏比较均匀,教学秩序良好,学生作业整齐。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评价很高,我自我感觉也不错。课后我问几个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吗?”学生回答是的。“那么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标志设计?”学生摇摇头又点点头,表示不置可否。

课改后,我尝试用“三三四”自主合作模式来教同一内容。我用两节课来完成教学。第一节预习准备课之前, 提早安排预习导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标志设计并分类,探究标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的设计流程及材料可能是什么?准备你认为能行的设计材料,尝试设计一个标志作品,如班标。第一节课先改变学生座位编排,六至八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展示目标,分组预习交流,讨论预习成果和调查成果,设计出本组创作完成的几张作业。在组内说设计作品特点、寓意并点评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教师各组巡视,作适当指导。学生活动时间三十多分钟。第二课时,先预习交流,明确目标。教师将目标用小黑板挂在前面,分配任务进行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将本组探究的结果包括老师布置的问题和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信息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先汇总材料,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至少两名代表,到台上给大家做介绍,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在发言结束后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就把问题反馈给大家,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所提问题发表意见;如果包括老师在内都不能比较满意地解答,那么这个问题就备案,生成大家课余学习的课题。这样,课堂学习便得以自然地向课外延伸。采用分组记分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各组发言积极,展现大胆,因为他们准备充分,体验深刻,有话可说。如,二组探讨的怎样理解标志设计,有的根据调查说标志设计是公司企业单位的形象标识,有说中央电视台、湖南经视、凤凰卫视台标的,有说名牌服饰李宁、安踏,哈药六厂等企业标志的;还有的说标志设计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运用到交通、金融、通讯、体育等生活中的。如中国南航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国电信标志、三星手机标识、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有说自己最喜欢的NBA火箭队、湖人队、小牛队球队标志的,不一而足,五花八门。在作业的展示和点评中学生更是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于美术课全班性的展示,放手让他们自由的、快乐的进行。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自信心得到了培养。我则在课堂活动中始终追随学生思路,但极少插言,偶尔一两句都是鼓励未参与的学生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由课代表对各组表现作点评,宣布优胜组别。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课堂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仅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开放型课堂成了学生建立自信、挖掘潜力、争相展现的舞台,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大大增强。笔者也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受益匪浅,我有时惊叹:我们的学生真厉害。我感悟:放手即是爱。这也是自主合作课堂模式的独特魅力。崔其升说得精辟:“教师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依赖。课堂上我们不看教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学得多主动。”因而,这样的班级授课更名为班级学习活动更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我们发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的改变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

当然,自主合作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如:农村本土资源的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结合,教材内容的增删,教改的可持续发展等。但我坚信:此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因为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只要我们肯花费心思和精力,努力探索,假以时日,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德国中小学生假期没作业 篇12

德国学生放假可以追溯至大约200年前,且多与宗教节日有关。春天有复活节, 冬天有圣诞节。由于当时很多人从事农业,学校会放假让学生在家帮忙做农活,夏天收麦子、集干草,秋天挖土豆、剪葡萄。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常把“秋假”称为“土豆假 ”。对学生来说 ,假期当然是多多益善。他们可以整天无所事事,睡懒觉,玩游戏,尽情放松,不用去想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习题。早就听说德国假期没有作业,果真如此吗? 一般来说,教师都不会布置假期作业, 因为休息的时间就是用来休息的,尤其是在低年级。不过,高考前一到两年,一些教师会建议学生假期里最好复习一下某某方面知识。高年级学生放假期间基本不用父母操心,他们可以玩 游戏、逛街 、学车、踢球 、约朋友一 起烧烤,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低年级学生则通常需要家长陪伴。父母带他们一起出外旅行、参观博物馆、游览动物园、到森林散步等等。 一年如此多的无作业假期,让不少父母有些招架不住。不过,对孩子来说,放假,就是这样任性!

上一篇:香港特区下一篇:主要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