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

2024-07-17

中小学职称(精选12篇)

中小学职称 篇1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职称工作在整个事业单位职称工作中范围最广、比重最大。教师职称评聘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称工作出现了政策滞后、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管理体制欠完善等问题, 特别是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工作开展以来, 中小学职称制度存在的评聘矛盾更加突出, 教师职称管理制度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给职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2014年,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们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这不仅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用人评价机制的需要, 而且是加快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改善教师成长环境,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历程与回顾

教师职务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教师的聘用、职责、待遇、考核等多方面。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第三十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 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建立于1986年, 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改革发展阶段。

(一) 职称制度开始建立阶段

1986年3月, 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签发《中学教师职务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条例》, 对教师职务制度进行明确规定, 实行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独立职称序列。[1]2000年, 山东潍坊市等地区首次在小学教师中增设了“中学高级教师”, 相当于副高级。[2]2006年6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3]这样, 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教师职务制度确立下来, 有助于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 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阶段

从2009年起, 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级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旨在建立起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 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 (职务) 制度, 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4]

(三) 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阶段

2011年9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了人社部发〔2011〕98号、人社厅发〔2011〕96号两份文件, 决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各省市选取2~3个地级市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广东省选取了深圳、广州、佛山三个城市作为试点, 广州市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 目前正在制定全面推开的具体方案。[5]

2012年8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 会议决定, 在总结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再用一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6]

根据国家《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 2012年10月, 唐山市和邢台市作为河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市, 改变了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 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统一设置为“正高级”[7], 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凸显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决心, 体现了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政策导向, 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大跨越。

(四) 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2013年12月26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 2014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重新设置并提升职称等级, 中小学教师也能评上正高级职称, 即对应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8]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试点城市, 已开展试点, 首批评出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已上报省教育厅审批。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指出,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 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教师职称制度体系的构建, 应按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有利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总体要求,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 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完善评价标准, 创新评价办法, 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 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一) 统一职务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指出, 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9],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 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将原有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改革后的中小学职称结构体系由5个等级组成, 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 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 最大特点就是提升了职称的等级, 设置了正高级职称, 使制度更加合理。新增正高级教师 (正高) 相当于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中学、小学职称序列“二合一”受到教师队伍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欢迎。改革打破了小学职称比原来中学职称矮一截的状态, 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在中小学开通正高级职称系列, 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激发教师队伍内在积极性, 引进高层次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二) 完善评价标准

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 新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 注重师德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工作业绩, 强调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经历与实绩等;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带头人作用;引导教师立德树人, 钻研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应试教育模式, 更好地履行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新的制度体系提出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突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评价。多数试点地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明确要求参评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实践经历, 注重向一线、向基层、向农村倾斜。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 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 (职称) 时, 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鼓励和引导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 在教育教学一线建功立业。[10]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之间常常会把自己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报酬与同类人进行权衡比较。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11]追求公平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所以要求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工作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中要做到公平合理,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和工作积极性。相比于城镇教师, 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不到同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长环境, 他们获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优质课大赛奖项的机会非常少。因此, 职称评审时, 要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申报实际情况, 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出发, 特别对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山区的教师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同等情况下优先晋升, 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

(三) 创新评价机制

改革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 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 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 关注育人, 注重教学, 鼓励教研, 综合评价, 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多样化,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学科组评议、专家评议、专家委员会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 由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评审, 对中小学教师的能力业绩进行评价, 尽可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师德表现、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 体现社会和业内认可。突出学校一线教师在推荐评审中的突出作用, 突出同行专家在评委会评审中的作用, 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工作, 加强廉洁评审教育, 健全廉洁评审办法, 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 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提高评审工作的公正力和公信力。[12]

(四) 实施评聘衔接

由原来的评聘分开改为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 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 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2011年9月全国扩大中小学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 这次改革, 在评和聘关系问题上要跳出传统的评聘结合、评聘分开的思维定式, 在功能上强化职称的评价功能, 与聘分开;在方法上, 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 与聘结合去执行。[13]改革后, 教师职称将采取“评聘结合”的方式, 不再出现目前“高评低聘”的状况, 评上的职称不会因学校未聘任而成为“空头支票”。全面实施“评聘结合”后, 学校将视岗位数量来评聘教师, 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坚持按岗评聘原则, 实现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的相互匹配、有效衔接, 树立良好用人导向, 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 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同时, 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 旨在推进城乡之间, 各学段之间师资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缓解评聘矛盾。

三、结语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切身利益。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完善符合中小学教师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制度,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贯彻落实国务院重要决策,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努力造就高素质和专业化教师队伍。相信在2014年,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 我国各地将会加快全面实施职称制度改革的步伐, 在总结改革探索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出全面改革实施方案,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统筹协调, 扎实推进, 确保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沿着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为契机, 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中小学职称 篇2

教师职称评审办法

第一条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根据《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1〕98号)和《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赣人社发〔2011〕37号),结合中小学教师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是指对通过参加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岗位竞争推荐,拟聘为上一职称等级人选的品德、知识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综合评价,是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行同行专家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第五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分级管理。正高级教师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组织评审,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其他层级教师职称评审仍按《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组织实施。第六条 申报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须在符合《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及学校竞聘条件下,向学校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职称申报材料。

第七条 学校对职称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把关,确定参加竞聘人选。

第八条 学校根据教师岗位空缺数量和工作需要,确定拟竞聘岗位数,并组织竞争推荐。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未被聘用的和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符合岗位条件且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均可参加竞争推荐。通过竞争推荐,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可由学校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须通过职称评审后再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

第九条 学校成立以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主的推荐委员会(一般不少于7人),负责参加竞聘人选的考核推荐工作。

第十条 推荐委员会可采取说课讲课、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从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等方面对参加竞聘人选进行全面考核,提出推荐意见。

第十一条 学校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等额确定推荐人选,并在学校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

第十二条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查实无问题的推荐人员,其职称申报材料按单位隶属关系报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逐级审查后,送相应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根据要求受理申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中、初级教师职称评审经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根据评审的需要分别组建正高级、高级、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须由现聘为相应及以上职称等级的教师组成。

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由在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教授岗位、省属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研究员岗位上任职,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长期在中小学一线任教、担任高级教师10年以上、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教师组成,中小学领域的专家应不少于3/4。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差额评审,通过投票表决,确定评审通过人员。

第十六条 评审通过人员名单按职称层级由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

第十七条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查实无问题的评审通过人员,正高级教师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核确认;高级教师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确认;中、初级由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确认。第十八条 改革试点期间暂不实行破格申报评审,其他未尽事项,按照《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赣人社发(2011)37号)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可参照本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专 业技术资格条件

附件:

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化强的教师队伍,根据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电化教育、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原小学一级教师和中学二级教师)、一级教师(原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原小学特高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四条 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具备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四)任现职期间,考核和绩效考核必须均为“合格”以上。

(五)身心健康。第五条 师德条件

(一)为人师表,师德形象良好。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精心呵护学生人格尊严,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学习知识的引领者。

(二)服从学校安排,勇挑重担,工作中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尊重学生家长,妥善处理和家长的关系。

(三)任现职期间,每学师德考核必须均为“合格”以上(由所在单位提供考核结果复印件)。凡有违反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等严重影响损坏教师形象和声誉行为的一票否决,不得申报。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第六条 学历、资历条件

(一)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中小学高级教师(对应原中学高级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下同)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高级教师5年以上,可正常申报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二)获博士学位,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下同)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一级教师2年以上;获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一级教师5年以上;在农村中小学(不含县城和城关镇)工作连续满18年,获大专以上学历,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一级教师5年以上。可正常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三)获博士学位;获硕士学位,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下同)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2年以上;获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4年以上;获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4年以上;获中师学历,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5年以上。可正常申报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四)获硕士学位后三个月;获大学本科或学士学位,见习期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获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中小学三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三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下同)资格后被聘为小学、初中中小学三级教师2年以上;获中师学历,取得中小学三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任小学中小学三级教师3年以上。可正常申报二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五)具有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年,并考核合格。可正常申报三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第七条 教育工作要求

(一)任现职期间,至少有1年师德考核为优秀等次(由所在单位提供考核结果复印件)。

(二)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能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三)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在本教育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获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第八条 教学科研及业绩工作要求

(一)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专任教师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工作量和学校规定每年的听课数量;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每周上课4节以上(小学6节以上),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小学每周听课1节);校级领导每周上课2节以上(小学4节以上),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幼儿园教师平均周带班时间:专任教师4个半天以上,保教主任(组长)3个半天以上(或听课、评课8节以上),副园长听课、评课4节以上,园长听课、评课2节以上;教研员、电教、装备教师及教育事业单位人员须有计划地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听课、评课,每年不少于:县级60天、市级40天、省级30天(提供基层证明材料)。

(二)累计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或任现职期间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达到50课时以上。任现职期间在乡镇以下学校或教学点任教的教师,业务条件可酌情降低,降低幅度由评委会根据评审当年的实际情况确定。

(三)申报正高级教师资格除具备以上条件外,不同类型学校、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还应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1、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高级中学及职业中学文化课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成绩显著;主持并完成2项省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承担省级以上的示范课;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过学科大循环教学或从事高三年级的教学3年以上,并取得突出成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2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4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5%以上。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其中实训指导课12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任现职以来每两年必须在企业实践1个月以上;承担市级以上示范课,在市级同类专业教师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以上奖励,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要求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3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5%以上。

2、初级中学

专职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经验丰富,有突出专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承担市级以上的示范课;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突出成绩。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要求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3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5%以上。

3、小学(幼儿园)

专职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经验丰富,有突出专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成绩卓著,主持辅导至少两个学生社团活动;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承担市级以上的示范课;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突出成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5%以上。

4、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任现职以来主持并完成省级教学科研课题3项以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3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或在省级以上教育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5部(篇)以上。培养、指导本地区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突出成绩。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研究不少于60天,执教市级示范课或举办学术讲座不少于6次。教师进修学校: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16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2项以上;培养、指导本地区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突出成绩。每年承担市级以上的示范课不少于2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2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4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5%以上。第九条 破格申报条件

未具备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高级教师5年以上;或具备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高级教师3年以上者,任现职期间,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教学、教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政府奖励(均要求排名第一);或获得国家级政府荣誉称号(排名第一),则可破格申报,同时要求具备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第四章 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十条 教育工作要求

(一)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二)对所教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三)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四)能发挥教育教学带头人的作用,在指导、培养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第十一条 教学科研及业绩工作要求

(一)须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或任现职期间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达到50课时以上。在乡镇以下学校或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评审。

(二)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职务)除具备以上条件外,不同类型学校、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还应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1、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

高级中学及职业中学文化课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6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有较高教学艺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成绩优异,主持辅导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能独立完成或指导县(区)级以上教学研究工作;承担县(区)级以上的示范课;主持或参与(排名前三)完成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项;培养、指导至少3名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60学时以上(其中实训指导课12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主持或指导专业学科的教研活动,能承担县(区)级以上示范课;主持或参与(排名前三)完成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项或获得市(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培养、指导至少2名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2、初级中学: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8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精通业务,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获得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与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相关的奖励;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成绩优异,主持辅导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能独立完成或指导县(区)级以上教学工作;承担县(区)级以上的示范课;须有近2年的教学教案。培养、指导至少2名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主持或参与(排名前三)完成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3、小学(幼儿园):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获市级以上的政府奖励,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480学时以上(农村小学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6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突出专长和丰富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研究、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成绩卓著,主持辅导至少两个学生社团活动;能主持并完成1项市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执教市级以上的示范课或观摩课至少1次;须有近2年的教学教案;培养、指导本校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4、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研究机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主持并完成本学科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要求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3部(篇)以上。培养、指导二级、三级教师不少于5名,并取得一定成绩。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研究不少于50天,执教县(区)级示范课或举办学术讲座不少于4次。教师进修学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160学时以上,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主持并完成本学科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培养、指导的二级、三级教师不少于3名,并取得一定成绩。每年执教的县(区)级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不少于2次。能够独立完成2项校本教研任务,并形成完整的总结报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未具备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一级教师5年以上;或具备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一级教师3年以上者,任现职期间,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励(均要求排名第一);或获得省(部)级政府荣誉称号(排名第一),则可破格申报,同时要求具备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第五章 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十三条 教育工作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二)比较扎实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专业知识技能较强,能结合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好。

(三)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第十四条 教学科研及业绩工作要求

不同类型学校、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应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1、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60学时以上(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独立承担一门专业技术课的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实训指导课不少于120学时),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成绩显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工作以来累计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学校管理工作3年以上,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绩良好,主持辅导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能够独立完成1项校本教研任务,并须有完整的总结报告;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须有近2年的教学教案。培养、指导至少1名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2、初级中学: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80学时以上(农村初级中学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成绩显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绩良好,主持辅导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须有近2年的教学教案。培养、指导至少1名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参与并完成本学科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3、小学(幼儿园):

具有中等师范学校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480学时以上(农村小学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6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治学态度严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成绩显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出色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或学校管理工作;主持辅导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承担校级以上的示范课或观摩课;须有近2年的教学教案。培养、指导至少1名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参与并完成本学科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

4、教学研究、电教、装备等机构和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研究机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主持并完成本学科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项以上。在省级以上教育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1篇。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研究不少于40天,执教示范课或举办学术讲座不少于2次。

教师进修学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毕业学历。任现职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160学时以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承担县(区)级以上的示范课或观摩课;能够独立完成1项校本教研任务,并形成完整的总结报告;出版教育教学论著(独撰或第一作者)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论文合计2部(篇)以上。教师评议优秀率须达到80%以上。第十五条 破格申报条件

未具备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4年以上;或具备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学历条件的,取得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格后被聘为中小学二级教师3年以上者,任现职期间,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市(厅)级政府奖励(均要求排名第一);或获得市(厅)级政府荣誉称号(排名第一),则可破格申报,同时要求具备中小学一级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第六章 中小学二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十六条 教育教学科研及业绩工作要求

(一)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好。

(二)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教学效果好。

(三)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四)大学专科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任教以来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课时以上。

第七章 中小学三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十七条 教育教学科研及业绩工作要求

(一)基本掌握教育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较好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具有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或者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年,并考核合格。

第八章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词语、概念的特定解释

第十七条 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

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指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等相关机构组织开展的教育规划、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教育技术研究、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研究、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研究等课题(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为准。提交课题时需同时提供申报书、结题报告与结题证书。)

第十九条 国家级政府奖励”是指国务院奖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党、政、群等部门联合颁发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相关的奖励视同国家级政府奖励。

“省(部)级政府奖励”是指省政府及中央部委奖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党、政、群等部门联合颁发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教研相关的奖励视同省(部)级政府奖励。“市(厅)级政府奖励” 是指市政府及省厅局奖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党、政、群等部门联合颁发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教研相关的奖励视同市(厅)级政府奖励。凡获奖均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二十条 国家级荣誉称号是指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党和国家机关授予的荣誉称号。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授予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相关的荣誉称号,视同为国家级荣誉称号。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省(部)级荣誉称号是指由省委、省政府、国家部委等省(部)级机关授予的荣誉称号。

省教育行政部门或省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授予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相关的荣誉称号,视同为省(部)级荣誉称号。如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全省模范教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全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市(厅)级荣誉称号是指由设区市市委、市政府、省厅(局)等市(厅)级机关授予的荣誉称号。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授予的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相关的荣誉称号,视同为市(厅)级荣誉称号。如全市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省级学术期刊:一般指省级以上政府等相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院校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凡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录的论文(除非被sci、ei、istp或正式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

国外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 篇3

美 国

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是根据学历、教龄来确定的,不用评职称,也没有任何级别划分。学监(片区学校的校长)会去听片区内老师的课,看他们讲课是否受学生欢迎,只要学生对老师的课感兴趣,那就证明这是一个好老师。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较高。要想成为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普通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想要从教,需要先修完一年的教育类课程,修够一定的学分并通过资格证书考试后,才能到学校任教。

美国的中小学教师也十分注重学历,学历较高的老师,工资一般都较高。因此,常常会有很多已经四五十岁的美国中小学教师到大学拼命进修,以提高自己的学历。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的学历不是那么好拿的,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学历提高了,工资待遇相应提高,这也是对知识与能力的一种肯定与尊重。

日 本

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日本的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3类:普通资格证书、特别资格证书和临时资格证书。普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有效期10年;特别资格证书和临时资格证书只在颁发证书的都道府县范围内有效,其中特别资格证书有效期10年,临时资格证书有效期3年。

目前,日本教师的普通资格证书按照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分类,并按照受教育程度分为专修、一类、二类3个等级。要获得专修资格证书,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一类资格证书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二类资格证书必须具有短期大学毕业以上学历。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也可以获得上一级资格证书。

在日本,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工资待遇都很高,十分受人尊敬。

英 国

英国的中小学教师需要评定职称,其职称分为:主任教师、副主任教师、高级教师、四级教师、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没有职称的教师则为不合格教师。在英国,教师的职称是决定教师工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英国教师的工资级别是按照教师的职称来划分的。

英国还设立了教师证书等级制,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政府规定的学位和证书,一般来说,学位越高,教师证书的等级也越高。教师证书的等级不同,起点工资和津贴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获得荣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在每次加薪时都能受到优待。

另外,英国中小学还实行职务津贴制,津贴的多少按照教师的职称来确定,在较大的中小学里,约有40%的教师可享受到这种津贴。

德 国

德国中小学教师不设立职称评定体系,而是十分注重考查教师适合哪一学科的岗位,在岗位上能发挥出怎样的水平。

德国有专门的师范学校,中小学的师资培养都是通过普通大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或项目来完成。参加培训的学生在完成所有规定的科目后,必须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并由其所在的州考试局局长领衔以及多位教育界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对考生进行成绩评定。成为一名实习教师或预备教师一年多后,还必须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委员会依然是由考试局的局长、教育界专家以及实习学校的负责人组成,通过第二次考试之后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了。

德国对教师的从业要求十分严格,在各种职业中,只有教师、医生、律师必须通过国家考试,教师正式任教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当然,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很高,教师属于公务员编制,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公务员的一切待遇,并且教师资格受法律保护,一旦成为正式教师,不会被随意解雇,没有失业之忧。

(综合《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在线、央广网)

(责编 欧金昌)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将淡化论文 篇4

3月11日, 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比如, 今后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改革具体来说, 一是中小学不再分开评价, 而是合并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二是完善制度等级、层级, 同时完善标准, 使评价标准更符合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 被广为诟病的论文将大大弱化, 参评中级以下职称不再要求论文, 副高、正高不以论文作为最主要依据;三是创新评价办法, 更多看教书育人的结果;四是完善聘用制度之间的衔接, 不再搞没有使用机会的评价。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改革 篇5

3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北京团参与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京华时报记者 张斌摄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王晓初还表示,延迟退休制度必将全面推进,目前上海正在探索试点,未来的趋势将全面普及,但是否延迟退休将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意愿。

□职称制度

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记者: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改革计划?

王晓初:我也了解到,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存在障碍。我个人感觉,这反映出现行职称制度设计有缺陷。我们正在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将如何改革呢?王晓初:这里有个认识误区,以为职称考

试是一种行政许可。其实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我们希望把它变为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另外,正如你说的,现在跟职称评定挂钩的东西太多,包括福利待遇等。职称本来应该是一个评价制度,要强化它的评价功能。我们将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把它和现在的用人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用人制度是分类的,企业是劳动合同制度,机关是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记者: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王晓初:人社部正在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点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要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也就是说,之前的试点城市将全面扩大范围,此外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一步,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

记者:选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是如何考虑的?

王晓初: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群体,有1200万人,试点意义非常大,国务院非常重视,两次召开常务会议批准了试点方案和扩大试点方案。我们已经启动的首批试点是在三个市进行的,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从每个省选取两到三个市扩大试点。目前,扩大试点的方案基本完成,今年除了西藏之外,扩大试点工作将全部完成。总体来说,按照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小学教师也可参评正高职称,并且公办、民办学校平等对待。以往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是副高,今后就可以评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研究员。

记者:除了小学教师能够参评正高职称,这项改革试点还有什么要点?

王晓初:具体来说,一是中、小学不再分开评价,而是合并成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第二,完善制度等级、层级,中小学开设正高级职称,也就是说小学老师也有可能拿到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正高职称。同时完善标准,使评价标准更符合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被广为诟病的论文将大大弱化,参评中级以下职称不再要求论文,副高、正高不以论文作为最主要依据;第三,创新评价办法,不只是考试,不只看论文数量,更多看教书育人的结果,评价方法包括能力和工作实际,包括考试、考核、讲课等各种评价的形式和办法;第四,完善聘用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再搞没有使用机会的评价。不再像过去,评出一堆没有岗位、没有在做这个工作的人。

记者:除了中小学教师,下一步还有哪些领域将进行改革?思路是什么?

王晓初:工程师、会计、医卫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将逐步分类推进,大的原则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类似,各个行业类型会

有不同,基本制度模式一样,具体办法会符合各个大的职业类型的特点。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务院报告。

□职称外语

职称外语将变为职业外语

记者:很多人对职称考试考英语不理解,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没用。王晓初:社会上对职称外语有一些诟病,我们也在研究讨论,但有一些信息是不实的。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对县以下的基层提出过要求,对中医、汉语等一些特殊职业,也从来没有过职称外语上的要求,对年龄大的同志也不做要求,一些媒体的报道与事实不符。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掌握一些外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必要的,外语上的基本要求是应该有的。你作为一个高级专家,如果不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就很难有很高的专业研究水平。人社部曾在全国搞过一个1.5万人参加的大调查,超过90%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是必要的。

记者:在具体操作层面,是否会作出一些调整?

王晓初:我们正在进行试点,是要把职称外语转变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外语,就是按他所从事的职业,从大的方面做一些领域划分,并且提出实践要求,有助于从事实际工作。这项试点工作由人社部联合外文局、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一起进行,在一部分类型的职业中进行试点,目的是让职称外语更加实用,对实际工作有效。

□延迟退休

如何延迟退休需更多试点

记者:关于延迟退休讨论很多,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怎样的?

王晓初:总的方向是明确的,符合政策的可以延迟退休。但我们不会草率地作出决定,比如说如何延迟,什么年纪延迟,以什么方式来延迟,肯定要好好研究。延迟退休肯定是个趋势,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身体健康,有工作精力,肯定会延迟退休,但要考虑到个人选择的权利。上海已经在做试点。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迟退休,同时给个人选择的权利。

记者:延迟退休是明确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台方案?

王晓初:目前十二五规划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全国人民的利益,需要更长时间,需要我们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才能出方案来推广。

记者:上海的试点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

王晓初:上海在进行的探索,是根据上海本身的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性质决定的,但上海老龄化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增人口的数量减少导致,出生率非常低,这一点就跟北京不一样。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考虑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并不低,但同样老龄化,这样不同的城市我们都要探索,要总结经验,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

中小学职称 篇6

《光明日报》消息 今后,“教授”这一令人艳羡的头衔,将不再是大学教师的“专利”,北京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教授”了!近日,北京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打破实施20多年的中小学职称评价体系,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试点改革涉及35 149名中小学教师。

北京中小学教师能评“教授”,并不意味着评选“门槛”的降低。对不同职称等级,根据要求,从教书育人、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影响力、学历经历5个方面,有侧重地考核,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如正高级教师标准,除要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外,还必须在本教学领域有很高知名度,近5年受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取得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后,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满5年;累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20年等。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应聘到北京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执教。如果小学教师到中级、中学教师到副高级就到了职业追求的“尽头”,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限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不利于鼓励教师终身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称,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只要在教学、教研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获得高级职称,工资待遇和职业地位与大学教授看齐。这对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教育质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小学职称 篇7

云南省召开职称改革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云南省现已完成“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等相关准备工作,接下来将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并将在2016年12月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2017年转入常态化评聘。

云南省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首次职称改革时建立的,分为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两个职称系列,中学教师最高职称为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职称只到小学高级教师(中级),存在等级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衔接不够的问题,不利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会议明确,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4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和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合并为一个职称系列,即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职称档次依次设置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正高级教师(正高)5个级别;二是完善评价标准,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三是创新评价机制,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

中小学职称 篇8

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制度改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 当制度阻碍发展的时候,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材料的分析中, 得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的偏离

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味”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 职称评定不光与其利益挂钩, 更是教师在一所学校地位的体现。现实中, 教师高级职称指标比较少, 论资排辈熬年限、职称评定限指标、职评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们对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质疑。职称评定矛盾过于集中, 部分教师一旦职称到手, 再无进取心, 工作也没有动力了。教师评定职称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并交付相关的报名费, 这个费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是一体化的, 并有严格的评定过程和监督措施, 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会产生偏离?笔者认为, 是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导致的。

(二)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滞后性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谁来评定?怎么评定?目前这些方面都比较含糊, 导致职称评定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因此, 应该有个比较正规的权威组织全面评定教师, 包括静态的资料评审和动态的实地考察。评审方法要科学, 建立教师评审电子档案, 审核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 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按评审的程序进行, 实行公开评审, 结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 我们尽力避免一刀切, 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1]对参评教师的评议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三)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片面性

我们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该是全方位的扫描。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定。在正确处理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基础上,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管理能力为主, 许多音、体、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得不到同等对待, 职称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如“硬件 (学历、教龄、工资、论文) 考虑得多, 考虑软件 (工作表现、教学效果、工作实绩) 少”[2]。学校应优先推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职称, 完善评定标准, 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 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在评审中推行全员答辩、讲课说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定方式, 将面试答辩、讲课说课综合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这样形容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崇高的精神符号特征, 但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予教师更好的保障。我们要对这一关系到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职称制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 教师地位提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过去, 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系列;现在, 中学和小学统一为一个系列, 打破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隔阂, 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过去, 中学教师职称和小学教师职称截然分开的时候, 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 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 小学教师评小学职称, 晋升到相当于中学一级的小学高级后就基本到顶了, 只能永远定格在中级职称;现在, 小学教师也能评正高级职称, 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 让很多中小学教师眼前一亮。这些政策的制定, 让中小学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 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 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 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标准主要有三个: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职称评定, 是因为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收入将会相应增加, 教师在学校的声望也会相应提高, 其多年来的付出也将得到精神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 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贡献大、劳动强度大, 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 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上, 专业权威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因此,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 教师权益保障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 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 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 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但在实践中,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和不规范现象, 损害了一部分教师的利益。

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 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的, 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场域。[2]教师职称评定也是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 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在中小学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一方面是很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后期激励不足, 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不再钻研业务, 而是消极等待退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参加激烈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 因为教师职称的评定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 更是与教师的利益挂钩, 所以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 出现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 导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取向的偏离。谁来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谁来保障教师的权益?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的公正与透明度, 应依靠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让评定不与教师实际情况脱轨, 突显评价的客观性。对评定结果有异议, 教师应通过合法的申诉渠道去解决;对于违法的职称评定行为, 应提起诉讼。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 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重视教师的师德、业绩和贡献, 维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教师晋职不靠论文靠教学[N].中国教育报, 2011-04-05 (1) .

中小学职称 篇9

一、X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作出的规定

2014年3月5日, X省教育厅和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Y教人〔2014〕20号文 (以下简称20号文) :X省中小幼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 (试行) 。 正高级教师教科研工作必备条件是“主持完成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 专职从事教科研、电化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 (前三名, 下同) 完成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 高级教师教科研工作必备条件是 “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 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 专职从事教科研、电化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主持并完成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附则”中阐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教育教学研究机构 (含教科所、普教室、电教馆等) , 校级指中心小学、普通中学以上。 本文所指‘以上’, 均含其本级。”2014年之前, 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有效课题。 根据20号文规定和实际操作, 各级“教育学会课题”在评职称中无效, 故许多参评职称的教师怨声载道, 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省里下发的官方文件, 肯定有各方面的考虑, 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值得思考。

二、“教育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的原因

“教育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 X省是这样, 通过调查外省, 有些省份也存在这种情况,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教育学会课题管理不够规范。

2014年4月, 召开了X省教育学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代表是各设区市教育学会的会长、秘书长, 各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 与会代表对“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些代表不理解为何出台这样的文件, 最后学会会长以“学会课题在立项、过程管理、结题是否规范, 值得我们思考”作为结束语。

(二) 教育学会课题不是官方课题, 属于群众性组织的课题。

教育学会课题不是官方课题, 属于群众性组织的课题。 有些学会在“课题指南”方面没有明确指向, 在立项时把关不严, 课题过程管理督促不到位, 结题时因无经费资助, 讲人情, 结题时随意性强。

三、“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出现的负效应

20号文出台后, “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 具有临时性, 没有“过渡期”, “接地气”不勉, 出现了不少负效应。

(一) 不利于调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问题即课题,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中小学教师有能力开展教科研已逐步深入人心, “我要研” 的教师群体已逐步形成, 同时课题研究作为评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 有力推进了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一项课题从立项到结题, 少则一两年, 多则三五年, 许多准备评高级职称的教师正积极开展学会课题研究, 因“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 给这些教师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打击, 有些县 (市、区) 因课题因素, 造成几乎没有老师符合参评高级职称的条件, 不利于调动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 负责有效课题的教育部门 “被迫”开始 “造假”。

因20号文下发, 对已经结束或正在实施的学会课题造成冲击。 相当一部分的设区市或县 (市、区) 的教育学会会长都是教育局长兼任, 设区市或县 (市、区) 的教育学会的课题其实就相当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课题。 考虑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于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会议研究之后, “被迫”开始“造假”, 把“学会无效课题”改为“教研部门的有效课题”, 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公信力。

(三) 负责有效课题的教研部门超负荷 “工作”。

“学会课题评职称属于无效课题”, 许多教师强烈要求开展教研部门立项的且评职称有效的课题。 于是, 地、县各级教研部门纷纷开始课题的立项、结题评审工作, 特别是县 (市、区) 的教师进修学校或普教尤为突出。 负责有效课题的市、县教研部门超负荷开展课题的管理工作, 由于课题立项的数量多, 教研员的课题研究能力水平有限, 相当一部分未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的教研员, 纷纷当起了“专家”, 开始指导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与课题有关的省教科院 (所) 研究员、省普教室的教研员、省电教馆老师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到处指导如何才能立项课题, “指导费”自然有潜规则。

四、学会课题认定问题的各种声音

学会课题认定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领导、 老师的广泛关注, 他们发出了各种声音。

A院长 (设区市教师进修学院) 、B校长 (县教师进修学校) 认为: 一级教育学会的课题在评职称应认可, 因设区市或县 (市、区) 一级教育学会会长往往是教育局长兼任, 设区市或县 (市、区) 的一级教育学会的课题其实就相当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课题, 学会课题不认可是错误的做法, 迟早要纠正。

C副局长 (县级、分管教科研) 认为:各级教育学会的课题在评职称时应认可, 学会课题若不够规范, 则可强化管理课题。

D教研员:国外对学会认可度高, 国内对学会认可度低, 因有些学会课题管理较乱, 随意性强, 在评职称时, 认可学会课题值得商榷。

E中学教研主任: 学会课题是否认可要通过专家鉴定, 不能全盘否决, 若学会课题不认可, 则要有过渡期。

F教师:学会课题不认可, 强化了政府功能, 弱化了学会功能, 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是对学会理事等成员的否定, 不利于调动学会会员的积极性, 弊多利少。

… …

五、“教育学会课题评职称应属于有效课题”的探讨

(一) 教育学会课题有效性的依据。

教育学会课题是否有效, 首先要了解我国教育学会的最高社会组织“中国教育学会”, 其业务范围有“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 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的评价与推广” (摘自中国教育学会章程) 。 可见该会有开展“教科研”与“教改成果评价与推广”的任务, 省、地、县教育学会一般也有这两项任务。 受教育部委托, 中国教育学会具体承担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 说明教育部对中国教育学会的信任, 说明学会的权威性。 有“责”应有“权”。 教育学会课题评职称有效, 有利于维护教育学会的权威, 有利于学会正常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有利于教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推广。

(二) 教育学会课题营造教科研氛围, 弥补了教研部门人力不足的缺陷。

中国教育学会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各级教育学会的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是该区域、该学科的学术权威, 由于学会的自愿性、非营利性, 学会课题往往由教师自愿参加。 学会课题一般是在区域学科权威的带领下, 教师自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于它的权威性、非功利性, 学会课题容易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浓厚的科研氛围是区域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区域学校内涵品味的充分体现。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区域学校的科研氛围, 营造教育研究的良好环境, 以此带动区域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 丰富区域学校内涵。 学会课题弥补了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教育教学研究机构 (含教科所、普教室、电教馆等) 管理课题人力不足的缺陷。

(三) 教育学会课题要规范全程管理。

整合我国教科研的优秀资源, 发挥教育学会学术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和省教育学会一、二级学会课题, 地、县教育学会一级学会课题在评职称应属有效课题。针对学会课题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 学会课题在课题指南、立项、开题、实施上阶段、中期评估、实施下阶段、结题鉴定、成果推广都要规范全程管理, 同时接受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指导和管理。 特别针对有些教育学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存在的重视课题立项、结题验收, 轻视课题过程管理的共性问题, 要大力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 重点督促三方面:第一, 是否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计划开展研究;第二, 是否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 是否将课题研究与教师自我发展相融合。 此外, 重视教育学会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运用, 提高教育学会课题的知名度, 增强教育学会课题的影响力, 学会课题才有生命力。

总之, 教育学会课题研究是教科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带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龙头,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盼望有关评职称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接地气”, 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相信从中小学教师需求出发, 满足教师需求, 发展教师需求;鼓励教育学会会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规范学会课题全程管理, 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 学会课题会迎来一个崭新天地。

摘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提升教师队伍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在中小学教师评审高级职称时把完成课题作为必备条件, 这无可厚非, 但哪一个机构认定的课题在评审职称中有效, 值得探讨。相信通过规范学会课题全程管理, 学会课题会迎来一个崭新天地。

关键词:中小学职称,课题认定,规范课题管理

参考文献

中小学职称 篇10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统一原来中学、小学分设的职称制度, 形成一个统一制度。在这个制度里增加正高级的职称系列, 使制度更加合理。

二是完善评价标准。新的制度体系提出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会更加注重师德、教育教学的工作实绩和实践经历,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规范评价程序, 提高评价的公正力和公信力。

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几点建议 篇11

怎样才能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项惠及中小学教师的“惠民”政策办好,真正让教师得到实惠,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出科学、精准的实施方案,现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关于晋级评定学分的问题。以往的晋级制度,要晋级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学分,才能参加晋级。但是,近年来晋级学分获得的主要渠道就是参加“国培”,其次是函授学习。然而,“国培计划”名额有限,许多教师无法参加培训;很多年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函授学习对于他们困难重重,所以影响或延长大多数教师的晋级时间年限。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职称制度改革中,能否适当降低对晋级学分分值的要求,以顺应当前的实际情况。

2.关于“三证统一”的问题。以往的晋级制度,必须要求“三证统一”(毕业证、教师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但实际上在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完小、村小,由于教师缺乏(或专业教师缺乏),很多教师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从事非本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这样虽然在工作上顾全了大局需要,服从了学校工作的安排,但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在晋级上就受到影响,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迟迟不能晋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建议在新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上,尽量结合乡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在晋级的有关“三证”问题上降低“门槛”。

3.关于向乡村学校倾斜的问题。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师情况是:新聘教师不愿到边远的山村任教(特别是交通不便,离乡镇行政区域较远的山村),边远山村留不住新聘教师,许多新聘教师即使到边远山村从教,也仅仅是作为他们选择新职业的一个跳板,所以很多边远山村新聘教师去了一两年后,考上公务员就走人,不能考上公务员的也纷纷辞职;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山村教师缺乏。与此相反,这些年返乡农民工增多,山村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调。所以,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名额应该向村小、完小倾斜,特别是向边远山村倾斜,必须用科学和完善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留住山村教师,使山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4.关于破格晋级的问题。以往的破格晋级,要求必须要有县级以上的公开课等条件,但在乡村中小学,有些教师虽然没有县级的公开课,但实际上有确实优秀的,如农加贵老师这种情况,却根本没有机会晋升副高级、正高级教师的机会。所以在破格晋级上,能否根据特殊教师的特殊情况做出相关的规定,增加中小学教师评聘上正高级教师的机会。

5.关于对加强教师制度考核和评聘后的制度管理问题。在乡村中小学校,很多教师在获得小高、中高职称以后,认为在晋级上已经封顶,接下来,要么开始退出教学一线,要么缺乏目标或不思进取,起不到高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应该对评聘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制订相关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高级教师的作用,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中小学职称 篇12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也是教师从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那么, 职称评审与认定无疑就成为验证教师这一发展历程的有效手段与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新政策的出台, 势必会给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深远的影响, 将加速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一、职称评审改革前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国1986年在全国大、中、小学均设“高级”职称, 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只相当于大学“副高”职称, 而小学高级教师只相当于大学的“中级”职称, 有人解释为不同学段职称设计之差异在于教师的学术水平。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是初级、中级、副高级的三级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与结构已不能适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 影响和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笔者对所在城市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情况作了一下调研, 全市中学教师5776人, 其中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有926人, 占16.03%;小学教师9693人, 其中小学超高职称的教师有257人, 占2.65%, 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有5466人, 占56.18%。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职称评审的级别、标准与指标等关系, 带给当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是滞后的。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下, 中、小学教师职称是彼此独立、截然分开的, 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低人一等”, 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 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明显不如中学教师, 即使能破格评上中学高级教师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很多小学教师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努力争取到中学任教, 这已成了他们唯一可以改变目前状态的重要渠道。而在中学, 通过与个别中学教师的交谈我们不难发现, 评上相当于高校“副高”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职称评审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再无上升与发展的空间了。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工作失去动力、失去奋斗目标后, 职业倦怠便在潜意识当中悄然发生, 逐渐形成, 从而影响了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中小学高级教师认为, 自身无论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 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因此获得的成果与荣誉并不比大学的教授逊色, 如果自己是在高校就职的话完全有这个能力和资本参与教授的评聘。对于这部分群体的中小学教师而言, 虽具有评教授的资本, 却无评教授的机会和权力, 他们自认为没有受到社会应给予的尊重和公平待遇, 难免会产生伤心、失望和抱怨的情绪。试想, 在这种情绪驱使与影响下, 何谈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 由于职称与工资福利待遇是挂钩的,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没有评上“副高”的中小学教师还在拼命地准备和积累一切与评审能挂钩的业绩, 为职称能再晋升一级而努力和拼命工作, 这部分人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是在自觉、压力与利益的驱动下主动获得发展的。由此可见, 职称级别的认定与评审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激励因素。

二、职称评审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职称改革给予中小学教师尊重, 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改革在职称认定的等级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 分别设置了从正高级教师到三级教师5个等级, 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与目前高校职称等级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是相对应的, 打破了原来小学、中学与大学之间彼此独立、分开、割裂的职称等级体系, 以及不同学段教师职称评定的级别与待遇的不同, 承认了处于不同学段的教师, 无论在教育规律、教育对象、教育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有着本学段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只要每个学段的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本学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 都可以获得与大学教授同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可以说这次职称改革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师职责, 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维护教师的社会地位, 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次改革使中小学教师坚定了立足本职工作的信念, 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动力, 成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寻求更大发展机会的有力保障。

2.职称评审标准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自主性发展

本次改革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 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在国家制定基本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各地区制定具体评价标准。从各地试点城市的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和条件是不同于大学教师的。鉴于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更偏重于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更加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教学一线实践经历, 向一线倾斜、向农村倾斜, 鼓励和引导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 切实扭转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并采取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考试、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这些创新性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性专业的发展, 促使教师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探索,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并不断向更高层次、更符合正高级教师的方向发展。在利好政策的引领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被动、被迫的, 而是自觉主动、自主发展的, 是教师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构建过程。对照评价标准, 教师可以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作出评价, 确定个人的发展需求, 制定共发展目标。因此, 职称评审标准是一个可以连续不断地激发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因的机制, 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职称评审改革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是一种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的教育, 现代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空前扩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这一背景下, 现代教育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空前提高。职称评审改革不仅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也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级别, 更推动了中小学教师要符合现代教育的专业发展要求。今天, 正处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 尤其随着现代网络时代及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学生的信息不断扩大, 他们的视野开阔, 思想活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渴求,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学习, 永不满足于现状, 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吸取新知识的营养, 好学上进, 勤于进取。职称改革又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 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停留在要有知识、有学问, 而是更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追求和专业理想。它不仅要求教师更深刻、更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 还要求教师掌握和获得新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技能等。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 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以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4.职称评审改革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新的心理环境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职称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专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教师的职业价值、地位、前途、方向、标准都非常到位、非常清晰, 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有助于教师形成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这些由政策、社会、上级教育部门、学校等构成的外部环境, 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新的内在环境 (心理环境) , 可以促使教师把情感注入到教育事业中, 通过积极投身于教育的实践, 从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怀着积极、上进、热爱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 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 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完备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 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教学风格, 收获着自身专业发展和成长所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5.职称改革能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本次职称改革试点过程中, 中小学“正教授”能不能“唯学术”可以说是最被大家关注和引发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的老师说:“自己平时的时间都花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上了, 哪里还有精力去搞论文、科研呢?”也有人表示担心:中小学里评“正教授”, 对学术水平如何要求?一些记者和中小学校长均认为, 中小学教师的正高职称评审标准应有别于大学, 要体现出教学实践的特色与导向。笔者在对上述观点持认同意见的同时认为, 中小学教师也需要具备符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教育科研能力, 因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不能在职称级别提高的同时教育科研能力还停留在原有水准上, 或者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拒绝提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信息化社会, 为了更好地认识教材、了解学生, 教师应加强研究意识, 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尤其是在开展应用型研究方面, 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每天接触学生, 最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这些都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考机会, 增强了观察问题的能力, 使教师有解决问题的愿望, 而探索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展, 教师的眼界开阔了, 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 并把一些好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职称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我们相信随着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取得, 那些评上正高级的教师和未来将评上正高级的教师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引领作用, 有力地推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中小学职称评审改革虽然在全国还未全面展开, 但窥一斑而知全豹, 从其改革的意义与价值而言, 从各试点城市取得的效果以及与广大中小学教师交流中来看, 它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于2010年7月正式颁布, 其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明确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新的政策决定进一步实现了我国各级教师在职称评审问题上的公平与平等, 给予了中小学教师应有的尊重, 提升了他们在专业领域中的地位, 势必会给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深远的影响, 将加速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0.shtml, 2010.

[2]张乐天.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杨艳蕾.教育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包国庆.中小学教师正高职称评审政策研究.教育学术月刊, 2011 (10) .

[5]福州新闻网.福州中小学教师也可评正高, 学校缺人可跨校竞聘[EB/OL].http://haixi.cnfol.com/130328/417, 1940, 14733391, 00.shtml, 2013-03-28.

上一篇:现金持有量下一篇: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