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持有量

2024-07-17

现金持有量(精选9篇)

现金持有量 篇1

一、问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现金管理的最佳水平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数额。该指标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和风险,一方面现金属于非营利性资产,大量的留存会导致机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现金是流动性的保证,留存太少会导致现金短缺成本及转换成本提高。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现金留存量还关系到企业投资级别评定中杠杆评定的部分,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及融资成本。研究最佳现金持有量对企业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场上关于集团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该问题针对不同的企业、策略、管理、目的,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该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为了能找到最适合集团的方式,此次课题进行了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希望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结合的方式,寻找最适合集团的模型。通过调研,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大型企业有四大类的处理方式:

对此不做管理,以保有流动性为唯一目的;

根据经验和历史数据,做出大致估算,继而根据实际情况在进程中不断调整;

根据市场通用做法,选取一定的模型参考;

对标国际评级标准,根据企业希望达成的评级结果做出判断。

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贯彻同样的管理意图,管理学家说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管理方式,但是一定有最适合集团现阶段策略的管理方式。本文根据集团目前的管理策略,给出达成既定目标的不同管理模式,分析不同方式的优略,给出最佳管理建议。

二、现金流量分析及模型论述

(一)现金持有量定义

本报告里所提到的现金持有量定义如下:

现金持有量=货币资金余额+现金等价物

其中,货币资金余额是指集团及其成员企业在各家银行及财司的存款余额总额。现金等价物是指集团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企业现金持有量从策略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经营性现金和策略性现金。经营性现金是指维持企业日常运转的最低现金持有量。策略性现金是集团根据战略部署囤积的有特殊目的的现金。策略性现金需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外部环境: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等;

银企关系:授信总额、透支额度、年度贷款提款率、利率优惠等;

内部因素:经营策略、投资需求、行业特征、自身特点、风险偏好等。

本文主要侧重推算经营性现金需求量,因这部分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量,策略性现金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二)现金流量分析

为了更好的测算现金持有量,本部分先将XX集团合并层面现金流做出分析。通过对2011年至2014年的现金流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营运资本规模过大

营运资本,简单来说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用于日常运营周转的资金。从广义上来说的,即为占用在全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金融资产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化,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营运资金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XX集团,2013年销售收入为578亿,营运资本总量达411亿,营运资本周转率仅为1.4,意味着获得一元销售收入,需投入约0.7元营运资本。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上看,2013 年XX所有负债(股本及债务)总和为725亿,其中用于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本性投入的负债为314亿,占总负债的43%,用于营运资本的负债总额为411亿,占总负债的64%。换句话说,XX大部分的债务均用于日常营运性资金,仅有少部分被用于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资本性投入。过高的营运资本意味着资产流转效率及资产变现速度下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以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导致了企业负债的上升。

2、现金循环周期过长

国际上衡量营运资本效率较为常用的指标是现金循环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也就是通称为CCC。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现金循环周期的计算方法为:

现金循环周期=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预付账款周转天数- 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从上述公式可知,影响现金循环周期最主要的因素有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几个指标。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过去的12个月内,经营性现金总流入1013 亿,总流出958 亿,流入流出比为1.06,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比大于1,企业为正常运营状态。过去一年内,经营性现金流流入总量完全可覆盖经营性现金流出总量,但是在具体时点上经营性现金流流入不可覆盖经营性现金流出,XX集团仍在时点上面临资金断裂的流动性风险。如果没有投资性现金流入,则XX集团需通过外部筹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造成外部负债增加。

从XX集团的2013年报表分析,营运资本中存货(169亿)及应收账款(91亿)占比最高,分别为24%及38%。以2013年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测算,2013年存货的周转次数为2.84,周转天数为127天。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为6.32次,周转天数为57天,应付账款周转次数为3.99,周转天数为90天。因此,XX集团2013年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周转天数(127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57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90天)+预付账款周转天数(14 天)-预收账款周转天数(17 天)等于91 天。该指标意味XX集团从采购订单发出日起,需垫支91 天后才能取得销售回款。按照XX2013 年销售收入578 亿计算,XX集团经营活动垫支总额为122亿。2014 年上半年现金循环周期为118 天,此指标有恶化趋势。根据营运资本效率的敏感性分析,如果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周转天数缩短一天,则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规模将下降1.6亿元;同理存货、预付账款缩短一天或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延长一天,预计可释放资金规模1.34亿元。

3、自由现金流相对较弱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自由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或者自由投资支配的最大现金额。

自由现金流= 留存现金流 – 资本性支出+ 资本利息所得

根据穆迪的企业评级方法,测算自由现金流2011年为9.4亿,2012年为1.87 亿,2013 年为-45.6 亿。由于XX从2011 年开始进入扩张时期,每年的资本性支出都大幅增加,但经营性留存现金流并未增加,所以自由现金流量留存很少,由于2013 年的资本性支出翻倍增加,自由现金流量于2013年达到-45.6亿。为维持企业持续性发展的资金,建议减少股利对外分配、加快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加快存货周转率从而增加留存现金流量,并且减少资本性支出。当自由现金流量为负时,公司必须利用外部融资渠道补足运营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

4、现金流波动太大

XX集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的经营性现金流流入及流出波动巨大,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期间,经营性现金流出月度均值是80.4 亿人民币,其范围区间为40 亿-160 亿,范围广,波动极大,每月经营性现金流出额非常不稳定,这带来管理及分析的难度和偏差性。有相关研究论文通过构建2724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大样本,证明了现金流波动性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特别当每提高1%的现金流波动率时将相应降低大约0.06%的公司价值。

(三)现金持有量测算

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学者们研究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角度各异,文献数量众多,本部分用现金燃尽率、评级机构对标和MO模型三种方法测算XX集团的现金持有量,并针对现金持有量的拆分再用BAT模型单独测算货币资金余额。

1、现金燃尽率

现金燃尽率(Cash Burn Rate)是假设企业完全没有任何现金流入时,企业所持现金量必须至少能维持一个季度的经营性现金支出。

按照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期间,经营性现金流出月度均值是80.4亿人民币来测算,XX集团最低现金持有量为80.4 x 3 = 241亿人民币。现金燃尽率是一种较为简单、易计算的现金持有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现金管理较为保守的企业,对于处于扩张性公司不太适用。

2、评级机构对标方法论

国际大型企业普遍都参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的企业评级标准维持其投资评级。评级机构的企业评级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财务风险分析,其中的财务指标即可以用来推算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对标S&P标普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论如表1。

根据对XX集团2012年至2013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与标普评级财务风险指标对比,XX集团的业务风险状况为“尚可”/“满意”,财务风险状况则为“较高/ 进取”,杠杆比率较高,财务指标评级区间落在BB至BB-之间。

对标Moody’s穆迪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论如表2。

根据对XX集团2011年至2013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与穆迪重型制造业评级财务指标对比,XX集团财务指标评级区间落在Ba至B之间。

综上所述,对比标普和穆迪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后,我们发现由于自由现金流太弱,严重影响总体财务指标的评级,并且由于XX集团2011 年财务报表数据较好,当2015 年重新评级使用2012 年至2014 年财务数据时,XX集团评级或将下降。如果XX集团要达到评级机构的投资级别评级(BBB以上),建议维持现金持有量在近三年平均债务的20%-35%之间。

按照2011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的财务数据,根据穆迪评级方法调整债务后,三年半平均债务是269.8亿,则现金持有量应维持在53.96亿至94.43亿之间,已包含存款保证金等监管资金。

3、Miller-Orr模型

MO模型是一个在考虑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不稳定情况下,来测算现金余额的模型,它假设每日现金净流量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可用来测算现金持有量。每日现金净流量可能低于或高于期望值,因此每日的现金净流量变化是随机的。它假设现金余额随机上下波动,平均变动是0,它利用一个上限和下限以及目标现金余额来进行,即允许现金余额在上限和下限之间随机变动,只要现金余额介于上限及下限之间,就不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该模型由于考虑了因持有现金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并放宽了现金库存模型中现金流量与现金收支完全可以预测的假设,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

(1)月度数据测算

由于集团合并报表只有月度的现金净流量数据,所以我们截取了集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共19 个月的样本数据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根据XX集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的月度现金净流量数据按照MO模型测算,从月度净现金流正态分布图可以测算出:

在75%的置信区间下,月度平均现金持有量为13亿;

在90%的置信区间下,月度平均现金持有量为25亿;

在95%的置信区间下,月度平均现金持有量为33亿;

在99%的置信区间下,月度平均现金持有量为47亿。

为避免流动性风险敞口过高,资金断裂风险过大,采用99%置信区间,建议集团月均现金持有量为47 亿,此数据已包含存款保证金等监管资金。如剔除特殊时点偶发性超大额资本性资金需求,则再次测算的结果为37亿。

(2)每日数据测算

为使测算结果更加精确,我们截取了集团内部财务公司2012 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每日现金净流量样本数据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根据财司2012 年1 月至2014 年7 月的每日现金净流量数据按照MO模型测算,从每日净现金流正态分布图可以测算出:

在75%的置信区间下,日均财司现金持有量为1.48亿;90%2.83

在90%的置信区间下,日均财司现金持有量为2.83亿;

在95%的置信区间下,日均财司现金持有量为3.64亿;

在99%的置信区间下,日均财司现金持有量为5.15亿。

为避免流动性风险敞口过高,采用99%的置信区间,则日均财司现金持有量为5.15亿,此数据未包含存款保证金。我们以财司最大放贷规模50亿测算,14.5% X 50 亿= 7.25亿为财司存款保证金上限。再加上未被归集入资金池的资金25亿,则5.15 + 7.25 +25 = 37.4 亿。

(四)货币资金余额测算

在测算现金持有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使用BAT模型测算货币资金余额。

BAT模型

BAT现金库存模型是一个基于成本优化原则建立的理论模型。模型假设条件是:一是企业所用现金稳定并可预测;二是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可预测;三是现金的净流量及对现金的需求十分稳定。BAT将现金视为一种特殊的存货,其成本可分为两类:每次筹措资金发生的转换成本和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为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报酬,通常为有价证券的利息,它与现金持有量为正比。转换成本即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固定成本,通常为经纪人费用等,它与交易次数有关与持有现金量无关。

假设总成本为TC,转换成本为b,特定时间内现金需求为T,货币资金余额为N,短期有价证券利息率为i,则有:

关于N求导并令其等于0,则可导出: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XX集团经营性现金流出额均值为80.4亿人民币(T)。转换成本假设为目前银行最低的理财利率为4%(b)。假设集团人民币平均融资成本为X%,美金平均融资成本为Y%,短期有价证券利息率为X% x权重+ Y% x权重= Z%(i),据此可以出推算货币资金余额。

BAT模型可能是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最简单和最直观的方法,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在于假设现金流量是稳定和固定的,这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测算出的数据并不准确。该数据只能表示企业在满足上面三个假设条件下,最低可持有的货币资金余额包含监管资金为25亿。(因融资成本属于保密信息,因此不在本文中推导测算过程)

(五)现金持有量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现金持有量测算结果如表5。

如XX集团的目标是成为世界500 强企业以及成为评级机构投资级别(BBB以上)的企业,采用评级机构对标的方法较为适用XX集团的发展战略。根据评级机构达到投资级别的企业财务指标标准,建议现金持有量维持在近三年的平均债务的20%-35%之间,以2011年1月至2014 年7 月的债务测算,最佳现金持有量月均应维持在53.96 亿至94.43 亿之间。如XX集团暂时无国际评级需求,为提升运营效率,则以MO模型为基础的37 亿现金持有量可作为管理依据。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风险偏好较为激进,可采用BAT模型测算结果进一步细分货币资金余额及现金等价物,根据以上测算,货币资金月均余额可最低保留至25 亿;其余的资金可通过购买现金等价物持有,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现金持有量是一个动态的数值,应至少每半年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测算和调整该数值;如可使用预算数值代替历史数据,则结果将更具参考价值。

为控制现金持有量在37 亿(已包含存款保证金等监管资金),货币资金余额控制在25亿,XX集团需至少满足以下五个前提条件:

现金制度:货币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现金计划:有准确的资金计划。99%

现金备付:因所测算数据均取99%置信率,所以仍需要银行承诺的随借随还透支额度;

现金资质:具有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金的金融牌照或者拥有通过资本市场或银行获得融资的渠道;

现金系统:具有可实时监控所有XX集团账户资金的现金管理系统。

三、企业集团现金管理模式的比较

结合集团货币资金管控的要求,以下将对纵向及横向不同的主要现金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各模式的优劣势提供建议。

(一)纵向:单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与双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比较

如表6。

因此,我们认为,单层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在管理效率、管理成本、决策速度、统筹管理等方面较双层管理模式为优,建议采用单层集中管理模式。

(让他)横向:单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中,“财务公司+集团资金往来”、“财务公司+实体现金池”及“单一现金池”的比较

如表7。

(以上数据涉及保密信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应各自根据实际情况测算该部分数据)

不同的企业在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管理诉求,应综合考虑财务公司监管政策、集团资产负债率、外部现金池产品、税务政策等因素,选择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管理模式分析的结果及模型计算可以供我们参考,但却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运营的问题。管理模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并予以量化,最终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模型分析过后,需要的仍然是基础建设:符合集团模式的资金管控方式;利益与管理的协调和平衡;日常预算的准确性和信息流的互通性;外部市场议价能力的增强等。通过集团恰当管理机制及精益化运作支撑,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余绌,达成最佳货币持有量。

现金持有量 篇2

近年来,高校的资金来源日益广泛,现金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现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已成为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现金管理仍然停留在现金实物的安全管理上,对于流动性和收益性认识不足,现金管理效率亟待提高。另外,现行财务制度也不允许高校进行短期证券投资,限制了高校灵活配置现金资产。由于高校收支规模日益膨胀,如何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减少教育资金沉淀,缓解资金紧张与资金需要之间的矛盾,提高资金效益,已成为高校理财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测算高校现金最佳持有量进行探讨,并设想可以将多余现金用于国债回购交易或通知存款。以某高校分校区的银行日记帐的记录为例,采用随机模式测算最佳现金持有量,并进一步探讨国债回购与通知存款的最佳比例。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研究的意义

加强对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研究是建设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派生要求。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也应当同私有资源一样,去追求成本与效益、效率之间的均衡。但以往的事实显示,像中国这样长期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成本和效益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旧体制的影响下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其对现金的管理偏重于对现金实物的安全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被引进国内,丰富并完善了我国的金融理论,现金管理已成为当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我们的现金管理从实物的安全管理转向运行效率的管理,力求在现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三者之间达到平衡。

加强对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研究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收入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相对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政府教育投入显得相对不足。高校为了弥补资金缺口,被迫开拓新的新的筹资渠道,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除了国家的教育投入外,还有各种科研拨款、银行贷款、学费收入、捐赠收入以及技术转让收入等。由于现金收支在时间上的不平衡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资金,使得高校承受了防范支付能力不足以及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双重压力。因此,如何合理测算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会计集中核算使校内各单位的预算资金处于统一的管理之中,现金的流动由于时间和数量上的集中变得较为平稳可测,为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提供了基础。笔者尝试运用随机模型对高校最佳现金持有量进行测算,以期抛砖引玉,为高校加强现金管理提供参考。

三、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方法

其一,测算通知存款利率与国债回购交易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及协方差。详见表1:

假设1日通知存款与7日国债回购交易的比重分别为0、1.0;0.3、0.7;0.4、0.6;0.5、0.5;0.6、0.4;0.7、0.3;1.0、0六种组合,分别计算这六种组合下预期收益的协方差。设1日通知存款利率为R1,7日国债回购收益率R2,R12为某种组合的预期收益率,m是组合内证券种类总数,Aj为1日通知存款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Ak为7日国债回购交易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σjk为1日通知存款和7日国债回购交易收益率的协方差,σp为组合的标准差,r12为1日通知存款和7日国债回购交易的相关系数。

由公式(1)、(2)、(3)可以计算出不同组合的标准差,如表2所示。

该核算结果用图1表示。该图表描绘出随着投资比例的变化,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纵轴代表期望收益率,横轴代表标准差。可以看出曲线向左弯曲,最左端的组合就是最小方差组合,也就是表二中的第六种组合,在所有组合中该组合的标准差最低。从最小方差组合点到最高预期收益点之间的曲线称为有效集,所有投资可能只会出现在有效集曲线上,改变组合的比例只能改变在有效集曲线上的位置。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最小方差组合点到最高预期收益点之间的某种组合进行投资,而位于最小方差组合点以下的投资组合则是不推荐的。

其二,计算米-欧模型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该模型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支统计资料基础之上,允许日常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概率函数变化(随机模式)。在一定时期内,现金需求量难以预测且收支不稳定,这时,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测算出一个控制范围,即制定一个库存现金量的上下限。下限即L由模型的外部因素决定,即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最少现金持有量;上限即H超过下限3Z个单位,即一定时期内最大现金持有量。M为均衡点,即最佳现金持有量。当库存现金达到控制范围的上限H时,可将数额相当于2Z的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以减少现金持有量,并获取一定的收益;当库存现金达到控制下限L时,便要售出数额相当于Z的有价证券,以满足对现金的需求。最终,持有的现金会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均衡点M。

根据某高校分校区银行日记帐1-11月份的月余额(12月末余额为零)计算银行存款余额的标准差及加权平均月余额。如表3所示。

这里只选取组合6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6)

根据月余额算出当年现金月余额的标准差为3.08×106元,则δ2=9.49×1012。全年现金最低月余额为1.496×106元,约合150万元,故将L定为1.496×106元。 由于国债回购交易手续费每笔120元,占比30%;通知存款存取不收手续费。所以每笔交易成本E为120×0.3=36元。月利率0.1198%(1.4370%÷12)。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6)可得到Z=0.5980×106元。由M=Z+L可以计算出M=1.496×106+0.5980×106=2.0940×106元,即均衡点M约为210万元。高校现金持有量的上限H=1.496×106+3×0.5980×106=3.2900×106元,约330万元。最佳现金持有量区间为150万元至330万元之间。达到上限H部分时应将1.1960×106元(即2×0.5980×106)的资金中的70%,即0.8372×106元转为通知存款,另外30%,即0.3588×106元转为国债。低于150万元则认为现金不足。

四、结论

米—欧模型下计算方法比较繁琐,也无法提供一个精确的数字,但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可以用于实际操作。利用该模型将经济学中的厂商存货理论,引入到大学现金管理实践当中,为大学现金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为现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数理支持。如根据计算结果,将超出部分转为通知存款和用于国债回购交易,那么根据银行日记帐的记录可以看出该分校区现金持有量有5个月超过了330万元,那么就将超出均衡点的现金转为通知存款,存款期限以1个月计算全年就可以获得约2.21万元的投资收益。如表4所示。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组合6进行了计算。如有需要,还可以计算出所有组合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然后根据各高校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取舍,以求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均衡。

参考文献:

[1]韦士歌:《中国国库现金管理战略思考与操作安排》,《财政研究》2005年第5期。

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分析 篇3

一、现金持有相关理论

1、静态权衡理论

静态权衡理论认为, 企业出于交易性和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现金, 但现金持有过多会产生机会成本, 持有过少又会产生交易成本, 企业在持有现金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作出理性选择, 其持有现金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交点就是企业持有的最佳现金数额。现金持有权衡理论主要考虑交易成本动机因素, 以Baumol (1952) 和Tobin (1956) 的交易成本模型为代表,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需求量是确定的, 不考虑企业为预防不确定因素而持有的缓冲库存现金量。现金持有量增加, 现金与有价证券交易的次数降低, 交易成本下降, 机会成本上升, 现金交易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 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当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最低时, 现金持有水平最优。

2、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 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从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外部融资成本, 为最小化融资成本, 企业存在融资偏好。由于外部融资存在隐性和显性的融资成本费用, 企业会优先选择内源性融资, 如果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企业投资, 则会偏好于安全性债务融资和风险性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该理论认为企业并不存在最佳现金持有量, 仅仅将现金持有作为留存收益与投资需求之间的调节器, 当企业实现的经营现金流量充足时, 满足投资需求后进行债务的偿还与现金的积累, 当留存收益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时, 企业将动用持有的现金, 若有需要, 再进行融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扩张, 建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获取高额现金并购持有成为企业现金持有的主要动机之一。

3、代理理论

现金持有代理理论认为, 企业持有大量现金与企业管理者的利益是相互一致的, 而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企业的代理成本主要分为管理层操纵性代理成本和自由现金流量代理成本两类。管理层操纵性代理成本是指由于监管机构的存在, 企业持有更多现金可以使管理层免受来自外部投资者的制度约束, 从而为管理层自身利益牟利。自由现金流量代理成本则是指管理层倾向于构建商业帝国, 对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或者消费更多额外的紧贴增加私人消费。自由现金流量代表企业生产的现金, 是经营活动全部成果, 管理者要想使企业更有价值, 就应该增加企业的实体现金流量。

二、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现金持有量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假说认为小规模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 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被清算的可能性很大。相反, 大规模企业会带来规模经济, 外部融资成本较低, 因此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较小。

(2) 市净率。市净率代表着企业的成长机会, 成长性好的企业一旦现金不足, 将会失去优质的投资机会, 企业现金短缺的成本较大, 这类企业倾向于多持有现金。

(3) 债务期限。债务期限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其短期债务融资额正相关。短期债务比例越高的企业, 信息越不对称, 这类企业倾向于增加现金持有量来规避不确定性。

2、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现金持有量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主要涉及股东、债权人的法律保护程度等。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股东与债权人等的利益就越能得到保障, 从而对代理人的约束也就越有效, 相应的企业现金持有量也就越低。

(2) 经济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和战略计划会随着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当经济不确定性程度较大时, 企业倾向于持有较多现金, 以应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3) 银企关系。较好的银企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融资, 企业会持有少量的现金;当银行对企业拥有较大的影响时, 银行会诱导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

三、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企业信誉、发展潜力与价值的重要评价指标, 加强现金管理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保持最佳的现金持有量, 对于降低或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现金又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 持有量过多, 势必提高现金管理成本, 也会降低资金的获利能力。因此, 如何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是企业开展现金管理的基本目标。

1、成本分析模型

成本分析模型是通过分析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 寻找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该模型认为企业因持有现金而发生三种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1) 机会成本。现金作为企业的一项资金占用所付出的代价即为机会成本。企业为了经营业务, 必须持有一定的现金, 以应付意外的现金需要。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

(2) 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对现金的管理而发生的支出, 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比例关系。

(3) 短缺成本。短缺成本指因缺乏现金, 不能应付生产经营业务开支所需而遭受的损失或丧失的利益。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增加而减少, 随现金持有量减少而增加。

上述三项成本之和即为持有现金的总成本, 其之和最小者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如图1所示, 总成本线是一条抛物线, 该抛物线的最低点即为持有现金的最低总成本。企业应用成本分析模型主要根据历史经验设计多种现金持有方案, 然后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 再选取总成本最低的方案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2、存货模型

存货模型又称为鲍曼模型, 用以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的模型。该模型将现金视为一种特殊的存货资源, 各种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的理性经济人应该着眼于现金的有关成本最低。该模型只考虑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 通过权衡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和将有价证券转换为现金的交易成本, 寻求一个均衡现金持有量, 使得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最低。该模型有如下假设:现金收支在整个期间内是均匀分布的;有价证券的投资收益率是固定不变的;现金与有价证券之间每一次的转换费用是固定的;现金和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换。如图2所示, 假定现金交易成本是固定的, 在一定时期现金的使用量确定的情况下, 每次以有价证券转换的现金金额越大, 企业平时持有的现金量就越高, 转换次数则越少, 交易总成本则越少。因此在现金成本构成的图上可以将交易成本和短缺成本合为同一条线。

四、结语

本文运用成本分析模型及存货模型确定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在成本分析模型下, 三种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在存货模型下, 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相交点为总成本的最低点, 此时的现金持有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最终确定的现金持有量也更符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需要。

摘要:现金持有决策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决策。现金持有行为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战略和经营环境, 而且与企业运营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从现金持有的相关理论及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方面深入分析, 综合运用成本分析及存货等模型对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进行测算, 以期为企业加强现金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现金持有量,成本分析模型,存货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献华、姜秀珍、田亮:影响企业现金持有量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问题探究, 2004 (3) .

[3]李小东: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的应用评价[J].财会月刊, 2006 (5) .

[4]胡国柳、蒋永明:现金持有决策的影响因素——来自B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证券分析师:长期持有现金吧 篇4

在证券分析师当中,王建法绝对是一名异类。首先他很低调,不怎么会说话;其次他对股市的态度相当保守,即使大盘指数高飙的时候;再者,他对工作关系以外的人甚少谈股票,即便说起,第一句话也是“别玩股票吧”。

“现在我每天的主要工作还是给机构投资者写报告。这个工作,牛市熊市都一样。不过现在大盘跌得那么厉害,大家不是很迫切地需要这些信息。”王建法说的时候,有点自嘲。

牛市的时候没人听我的劝告

一年前万人空巷,全民皆股的印象,还残余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之前牛市的时候,很多分析师都比较浮躁,因为随便写随便涨,胆子越来越大了。其实市道不好,更能体现我们研究分析的价值。现在每一句的报告我都会下功夫去写。”

股市走势不明朗,给研究分析带来更多的难度,王建法也坦言很有压力,“市场波动并非个人能准确预测,没办法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到。有时候把写完的报告翻来覆去地看,有信心不足的感觉。”

分析师不是神,观点当然对错参半,所幸跟他合作的客户都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如果王建法的报告稍微大胆一点,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盲从,比散户要理性一点,不会揪着分析师一顿臭骂。

在大盘从6000多点狂泻到1700多点这段时间,许多股民手上的80%到90%的资产蒸发了,有人甚至面临破产。

王建法有一个同事,在年初的时候给四川的一位股民推荐珠江实业。这位股民在大盘5000多点的高位买入,到了今年7月份,他在这一只股票上的亏损就达到70%,还没算其它的投资。

“他直接就坐飞机过来,下机后狂奔我们公司,见人就揪着问‘怎么办,怎么办’。那位先生说话很急,声音都抖了起来。办公室里面的人都紧张起来,他见大家都一脸警惕,忙解释他不是来闹事的,只是想解决问题。”这种行为,王建法能理解,但不认同。他觉得分析师只能帮你来避免常规的失误,最终的判断还是靠自己。

“这种人我见太多了,其中包括我的亲戚朋友。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跟他们说,不要玩股票,我们玩不起。但是没人理我。”

“市场存在就是正常”

王建法的从业时间有5年了,并非首次经历熊市。他的保守也许因为他目睹过大盘跌破1000点的寒冰时期,所以在大盘高飙6000点的时候还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当时大家对未来特别乐观,其实当时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好。大盘过了4000点的位置,我就觉得有里面存在泡沫了,就想到熊市可能会到来,但没想到的是,熊市来得太快了。”

记者问:“像现在的跌幅,你觉得也是不正常的吗?”

王建法摇了摇头:“现在的情况,只要市场存在就是正常了。”

对话中他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丝的悲观情绪,不过很快就以他专业人士的语调掩盖过去了。他认为现在任何保守策略都是正确的,因为股市的下跌只是第一波,接着楼市也会跌,然后公司也会陆续倒闭,马上就会出现经济大萧条。

王建法不相信中国的经济会独树一帜,在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全身而退。“谁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如果是政府说的,还情有可原,它需要给民众信心。但是你想想,中国70%靠出口来拉动经济,30%靠内需。但现在周边股市都不景气,股票缩水40%以上,外国人消费力下降,生产肯定过剩,这样工厂就要倒闭,怎么可能不影响我们的经济?”

他开玩笑地说道,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师,他给大家的忠告就是:长期持有现金。“不要再碰什么投资了,因为很多潜在风险连专业人士也无法看清。”这是采访以来,他开的第一句玩笑。

证券公司里面气氛也一天比一天差,也有人跳槽,或者转行。但王建法并没有打这个主意,“今年年初开大会的时候,老总已经跟我们做思想工作,让我们今年做好心理准备。做证券的,当然要有经历熊市的心理准备,否则职业生涯就不完整了。”

“这种环境下,你们的老总有鼓励你们吗?”记者问道。

最佳现金持有量预测:新随机模式 篇5

周转模式对现金收支比较均衡的企业适用。有的企业对现金需求的变动较大, 又有很强的随机性, 则不便采用周转模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提出了一个预测模式 (也可以叫做新随机模式) , 即根据对各个周期内现金需用量的预测值确定各个周期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式。由于各个周期的时间、现金需用量都不确定, 因此只能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预测、计算。

日常零星开支对现钞的需求量比较稳定, 可把它作为货币资金的最低限额。

大宗开支需求量, 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电费、发放工资、纳税等需要的现金, 一般用银行转账支付, 波动较大, 可把它作为周转性需用量, 根据生产经营需用量确定。

某周期内最高现金持有量=日常零星开支需用量+大宗开支需用量+保险储备需用量

某周期内最低现金持有量=保险储备需用量

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小型企业日常零星开支平均每日需要现钞1万元, 本月7号纳税需要2万元, 10号发工资需要10万元, 15号支付购料款需要15万元, 20号支付电费需要4万元, 25号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需要支付3万元, 其他开支预计需要2万元, 保险储备量4万元。30号才有销货现金流入, 企业持有的现金量要能维持到这一天。

那么, 从1号到30号该企业要持有现金70万元 (1×30+2+10+15+4+3+2+4) 。在这30天内, 第一天早上的现金持有量最高, 为70万元, 以后随着开支的发生逐渐减少, 最后一天的现金持有量最低, 为4万元 (假设保险储备没有动用) 。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区间是[70万元, 4万元], 少于这个量就会发生现金短缺风险。下次现金流入在第50天, 预计这50天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现金120万元, 保险储备需要5万元, 所以第二个周转期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区间为[125万元, 5万元]。第三、第四个周转期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区间也都如此确定。图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各个周转期的时间、最高最低持有量都不相同, 具有随机性和不规则性, 这正是它区别于周转模式的地方。笔者走访了很多企业, 它们都是这样确定现金持有量的。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

二、传统随机模式评述

1. 传统随机模式的进步。

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设置有最高、最低线, 认为只要现金存量在上下限之间波动都是合理的, 可不用调整, 这一点比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都强。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计算出来的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绝对值,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将一年365天的现金都保持在相同的数额上。最低持有量L相当于保险储备量, 这对发生突发事件时能有现金应对有重大意义。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都没有设置这部分现金持有量, 如果发生突发事件, 企业会束手无策。

2. 传统随机模式的弊端。

(1) 不根据现金需要量计算持有量, 必然会造成现金短缺风险和损失。企业持有现金的原因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多少就得持有多少, 因此必须测算生产经营管理需用量, 根据生产经营管理需用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传统的随机模式 (还有存货模式、成本分析模式) 最大的错误在于根本不测算生产经营管理需用量, 所以根本就不知道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多少现金, 那么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能不能保证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就不得而知, 因而是盲目的, 也违背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初衷。假设用传统的随机模式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为30万元, 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管理至少需要50万元现金, 不就短缺20万元现金了吗?这个30万元能叫做最佳现金持有量吗?应该是50万元。

一个军需部长, 要根据参与打仗的将士对食品、弹药等的需用量测算供应量, 然后测算需要多少军费, 还要留有一定机动。如果他不计算这些, 不知道需要多少军费、食品、弹药, 却一门心思寻找成本最低的军费, 就极可能导致军费、食品、弹药的短缺, 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商场如战场, 要想打赢这场“战争”, 财务人员必须保证资金供应, 这是财务人员的职责, 也是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随机模式不在这上面作文章, 而把焦点集中在降低机会成本、买卖证券上, 必然导致现金不足, 而现金供应不上是财务经理最大的失职之一。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将闲置自有资金用来炒股, 而是自有资金不足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银行贷款。即便现金有暂时的多余, 也要先偿还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还没有还清的情况下去炒股, 等于用借款去炒股, 犯了炒股的大忌, 也是银行所不允许的。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极少。因此必须摆正“保障供应”和“节约成本”的关系, 保障供应第一, 节约成本第二, 任何将主次颠倒且不从需用量上只从成本上计算出来的最佳持有量在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现行《财务管理》教材都热捧舶来的三个模式, 将周转模式冷落在一边, 对此, 应该来个彻底转变。

(2) 片面重视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 忽视短缺成本。笔者并不是只主张保障供应, 不计成本, 而是强调确定现金持有量时把防范短缺风险和短缺成本放在首位。随机模式和存货模式一样, 只计算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 完全不考虑短缺成本, 这是一种“只抓芝麻, 不抓西瓜”的错误, 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很小, 而短缺成本一旦发生十分巨大。前一段时间双汇集团由于“瘦肉精”事件陷入停产, 平均每天损失销售额1亿多元。如果双汇集团是由于现金短缺1 000万元而停产一天, 其损失的销售额也是1亿多元, 而节约的机会成本 (年资金报酬率按12%计算) 仅仅有0.333 3万元 (1 000×12%/360) , 实在是得不偿失。按生产经营需用量和必要的保险储备计算的持有量, 总成本最低, 还可以防范短缺风险, 从成本角度看也是最佳的。

有人说, 随机模式假设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售证券补充现金, 所以不存在现金短缺问题。这种说法不对。股市的风险是有目共睹的, 凡炒股的人没有没被套住过的, 如果被深度套牢, 恰恰这时需要大量现金购买原材料, 如果舍不得割肉, 不就造成现金短缺了吗?如果被迫割肉, 又会造成重大亏损。另外, 满脑袋“成本最低”, 没有一点“保障供应”的观念, 必然造成现金经常短缺, 不仅节约不了成本, 反而会招致重大损失。

(3) 有价证券投资不能仅仅从调剂现金余缺上决策, 还要遵循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随机模式下, 当现金余额达到最高限额时, 就购进H-R的证券, 使现金持有量降到R;当现金余额达到最低限额时, 就出售R-L的证券, 使现金持有量升到R;证券的买卖完全是为了使现金持有量保持在合理水平上, 完全不顾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证券投资要根据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需要进行, 当现金余额到达最高时, 如果股价也涨到最高点, 再往后要下跌, 一手也不能购进, 相反如果手中有股票要全部售出。当现金余额到达最低限额时, 如果股价也跌到最低点, 深度套牢, 一手也不能卖出, 否则会造成重大亏损, 相反, 如果此时手中有闲置的现金, 就要大胆购进。随机模式连这个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考虑。

(4) 计算公式不科学。随机模式计算公式是其中:b是每次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 我国的证券交易成本不是按次数而是按交易额计算的, 主要是印花税和交易佣金, 前者为0.1%, 后者一般为0.2%, 合计0.3%。例如, 如果全年现金需要量为10万元, 一年转换1次, 转换成本为300元 (100 000×1×0.3%) ;一年转换10次, 每次转换1万元, 全年的转换成本也是300元 (10 000×10×0.3%) 。沪市的过户费是按成交股数计算的, 每交易1 000股过户费为1元, 也不是按交易次数计收的。深市则不收过户费。i是有价证券日利率, 即投资有价证券的机会成本, 有价证券投资决策时用到它, 计算现金持有量时应当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因此, 这个公式是不科学的, 那些推介这个模式的文章也没有解释公式的道理。另外, 该公式太繁难, 不便于应用。笔者所走访的企业中, 没有一个企业用这个模式和公式确定自己的现金持有量。传统的随机模式看似深奥, 实际上并不实用。

现金持有量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6

现金是指立即可以作为支付手段, 投入流通的交换媒介。它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 可以有效地立即用来购买商品、货物、劳务或偿还债务。它是公司中流通性最强的资产。

持有现金的范围有三种:第一, 库存现金。这是我国公司在会计核算中使用的概念;第二, 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 (包括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存款) 、流通支票及银行汇票。这是美国会计中采用的概念;第三, 第二种现金范围加上3个月内变现的有价证券, 这是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和论及现金管理时采用的概念。公司持有的现金概念通常是指第二种范围:现款和流通票据。

二、持有现金的动机

1、交易动机

公司为了避免在日常运营中, 因现金短缺促使公司清算资产来满足现金支付的情况发生而需要持有一定量现金。虽然公司经常会收到货币资金, 但货币资金的收支在时间和数额上往往是不完全同步的, 若不维持适当的货币资金余额, 可能出现现金耗尽的现象, 难以保证公司的日常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持有现金可节省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 且不用为日常性的现金支付清算资产。

2、投资动机

公司为了把握投资获利的机会, 尤其是成长机会较少的公司, 意味着投资机会也少, 公司经理人会偏好持有较多现金便利他们对外部投资者不愿出资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 持有一定现金可满足公司盈利性项目的投资需求。

3、预防动机

公司为了应付某些意外性的货币性支付而需要持有一定量现金。这种需求与现金预算的准确性、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公司取得短期借款的难易程度和潜在的财务困境的大小等有关。现金预算越准确, 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 公司缺额短期借款越容易, 则所需预防性余额越小;反之, 所需预防性余额越大。

4、自利动机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产生了经理人与股东利益的分化, 使经理人往往并不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是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使经理人在现金持有上表现为持有更多的现金的强烈偏好。

三、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其中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公司投资成长机会、财务杠杆、资产流动性、债务结构、公司规模等公司财务特征和股权集中度、经理人持股比例、股东受保护程度等公司治理两方面。宏观层面包括外部投资者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现金持有决策的可能性影响。

1、财务特征因素

(1) 投资成长机会。成长机会较强的公司, 持有较多的现金。如果公司未来的投资机会多, 因现金短缺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很高。这就意味着投资机会越多的公司应建立松弛的财务政策, 持有更多的现金, 以免失去有利可图的投资成长机会。

(2)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公司持有现金的来源, 对现金流量较大的公司来说, 日常现金流量可以充分地满足营运和投资需要, 其面临财务困境和放弃有价值投资机会的风险较低, 因此持有现金的水平一般较低。

(3) 现金流量的波动性。由于市场行情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公司通常对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很难做出准确的估计和预测, 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面临现金短缺的风险。当现金流量波动较大时, 潜在的增加了公司放弃投资机会和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因此, 预期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波动性较大的公司应持有较多的现金。

(4) 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一般来讲, 已经进入到公开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低, 能更容易筹集到外部资金, 从而公司可以持有更少的现金。同时, 融资成本低往往表示公司融资能力强, 融资能力较强的公司可持有较少的现金。

(5) 资产结构。当公司现金短缺时, 流动资产特别是其中的速动资产 (如短期有价证券等) 可以作为现金的替代物, 迅速转换成现金, 补充公司现金储备。因此, 流动资产较多的公司一般现金持有量较低。

(6) 财务杠杆。由于刚性的债务偿还计划对公司的压力, 高财务杠杆的存在增加了公司破产的可能性, 为降低公司破产的可能性, 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应持有较多的现金。但高财务杠杆也可能是由于公司的投资需求大于留存收益, 使其债务融资额上升, 此时现金持有量较少。而当投资需求小于留存收益时, 债务融资额下降, 现金持有量可相应提高。

(7) 债务期限结构。过多依赖于短期债务的公司必须对它们的借款合同进行周期性的重新谈判, 大多数债务契约都会严格规定续借的最高限额, 公司面临更多的信贷约束和高昂的融资成本, 增加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为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公司应该持有较多的现金。

(8) 银行债务比重。相比其他融资方式, 银行债务更容易进行重新谈判, 实施债务展期, 或者采用其他方式的银行债务替代, 从而为公司提供财务弹性。因此如果银行债务在公司负债中占有较大比重, 公司就可以相应减少现金持有量。

(9) 公司规模与经营时间。大规模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而且规模大的公司可通过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获取现金流量, 也有能力实现多元化经营, 分散一定的经营风险, 降低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即可相应减少现金持有量。所以公司经营时间越长, 公司规模越大, 其现金持有量可相应降低。

(10) 股利支付水平。预期支付股利的公司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减少它的股利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 所以这些公司比没有支付股利的公司持有更少的现金。另一方面, 为避免在需要支付股利时发生现金短缺造成公司信誉缺失, 支付股利的公司也有可能比未支付股利持有更多的现金。

2、公司治理因素

(1) 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反映的是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控制, 两者利益趋于一致时, 代理成本小, 反之, 代理成本大。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 股东控制经理人行为与其保持一致的能力越强, 对经理人的自利行为的约束增强, 减少了代理问题, 公司运营系统越有效, 面临风险程度较小, 在满足公司必要的投资机会所需现金后, 一般持有现金较低。另一方面, 股权高度集中, 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较弱, 也为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创造了条件,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益明显, 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 增加自己控制资金的数量, 侵吞公司财产, 造成现金持有量增加。

(2) 经理人所有权。当公司经理人所有权越低, 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程度越高, 经理人因自利动机表现出持有大量现金的强烈偏好。经理人出于巩固既得利益和自身地位的考虑, 会拒绝风险而持有更多的现金;或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时不受约束的使用资金, 持有更多现金而不分配与股东。随着经理人所有权的增加, 但还未增加到能是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一致的所有权时, 经理人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现金持有。只有当经理人所有权增加到某一点, 经理人的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时, 才会减少现金持有数量。

(3) 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越大, 参与决策的人过多, 决策制定过程越缓慢, 对管理层的监管越无效, 导致经理人有更大自由空间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理人为了增加自身可控制的资源, 自身利益的获取, 躲避资本市场的约束, 进行更多无效扩征活动或增加在职消费, 存在强烈的现金持有偏好。

3、宏观环境因素

(1) 法律环境。外部投资者受法律保护的程度影响代理成本的大小, 也影响着公司外部债务和股权融资能力的强弱。当外部投资者保护较弱, 预期代理成本偏高, 公司外部融资受限, 公司将持有较多的现金。

(2) 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导致精确计量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非常困难, 造成公司面临很大风险, 公司有可能需要增加现金持有量作为预防。

综上所述, 现金持有有两大优点:一是可节省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 且不用为日常性的现金支付清算资产;二是可满足公司盈利性项目的投资需求和某些意外支付。同时, 也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持有现金的低收益, 二是由经理人、控股股东“自利动机”引起的持有现金的代理成本。可见, 公司实际现金持有量决策是大股东、小股东、经理人等利益相关者利益较量的结果。公司应在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所处的既定条件下, 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在保证公司高效、高质的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 尽可能的保持最低现金持有量, 在保证良好流通性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摘要:现金是任何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若公司缺乏必要的现金, 难以保证即刻的支付需要, 会使公司蒙受损失, 发生短缺成本;若公司持有过量现金, 则会丧失获取投资收益的机会, 产生相当可观的机会成本。现金是流通性最强的资产, 同时也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 其持有量的大小影响着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和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影响现金持有量的各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为确定恰当的现金持有量做决策支持。

现金持有量 篇7

现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作为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现金是满足正常经营开支、清偿债务本息、 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能否保持足够的现金, 对避免经营风险与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现金又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持有量过多,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机会损失,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必须对现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做出权衡选择,即在保证企业正常高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资金,尽可能保持最低现金占有量,将富余现金用于理财活动,提高资金收益率和资产盈利能力。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为实现现金管理的目标, 企业必须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实务中,现金预算是强化现金管理的重要方法, 却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但可以利用现金预算的有关数据资料,将年度现金预算分解为季度、月份指标,借助存货分析模式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企业持有现金一般会发生四种成本:机会成本、转换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因管理成本是固定成本,短缺成本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可靠计量。 因此,在存货分析模式下企业持有现金有两项相关成本: 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因持有现金而丧失的投资收益,它与持有量有关,现金持有量越多,机会成本越大;转换成本是指与转换次数成正比变动的各项费用,而持有量越多,转换次数越少,转换成本越少,因此它们与持有量的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随现金持有量变动呈现相反趋向, 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最低组合水平的相关总成本Cm, 对应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之和最小化的现金持有量Qm,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假设:TC为相关总成本,T1为机会成本,T2为转换成本,D为全年现金需要量,i为有价证券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Q为每次现金需求量,b为每次转换成本,可得到:

这个持有量也是企业应持有现金的最高限额, 现金预算指标值高出部分可作为富余现金进行有效理财。

三、富余现金的理财策略

通过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考虑一定的应急调整因素, 企业就可以将富余现金采用如下策略进行理财。

(一)转作定期存款 。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有开展定期存款业务,操作十分便捷,利息收益较稳定,期限有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等,有对应的活期存款利率及年存款利率,理财效益十分可观。 企业可以结合现金预算计划采用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分批进行梯度组合转入定期存款账户, 还可以将3个月定期再与7天通知存款相结合, 大大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这样,企业在几乎无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了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二 )进行国库券 、质押式回购债券投资或购买债券型基金。 我国发行的国券债大多属记账式国债,风险小,流动性强,期限长短不一,利率也不统一。 企业急需资金时,可以到银行提前兑换成现金,超过6个月后会分段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图与能力, 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核算。 在财务管理中常把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 即国库券利率可视为纯粹利率,是货币时间价值,也是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票面利率明显高于同期贷款利率,再考虑到利息的抵税作用,购买国库券的收益率比定期存款更高。

质押式回购债券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购买, 交易灵活安全,在买入的同时即锁定收益,特别在季度末或年末的时间点经常会有投机性机会。 质押式回购债券的品种一般都是短期的国债或企业债,具有流动性高且风险低的特点。

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方向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也可少部分投资股票,特别在股市行情处于牛市的阶段,企业资金可适当参与债券型基金的投资,以获得超越债券收益的目标。

(三 )委托专业机构理财 。 专业投资机构具有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集中管理、专家理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面对风险多变的证券市场和众多的投资品种,专家理财往往比企业理财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与企业直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相比, 委托专业机构理财, 仍是风险较小的,收益较高的理想选择,投资收益率一般在8%至10%。如果企业富余资金量比较大, 可通过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发行专户定制类产品,对企业资金单独运作,可在设定产品安全线的同时,投资相对风险较高的标的物,以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四)购买银行固定化收益理财产品或货币基金 。 银行创设的固定化收益理财产品风险低且收益稳定, 基金公司发行的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和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两类产品均属于风险低,又可以获得超越定期存款收益的理财产品。

(五)申购新股。 企业在证券公司开立资金账户 ,存入一定数额资金,当一级市场有新股发行时,可以利用银行的银证划款系统迅速划转资金,申购新股;当一级市场没有新股发行或退回新股中签后结余资金时, 仍通过银证划款系统迅速退回资金, 再按定期存款或7天通知存款方式进行资金运作。 按目前新股申购办法,资金占用期限最多5天,会损失活期存款利息,获得的是低风险的收益,近几年,年平均收益在8%到12%之间, 远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企业获得的现金股利, 还可以在年度所得税汇算时作为纳税调减项扣除。

当然申购新股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首先,应注意政策风险, 在申购之前, 企业应到证券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如果是国有企业,还要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其次,申购的新股可能存在不能上市流通的可能,增发和配售的股票也要慎重;第三,资金管理同样要适用内部控制制度,要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防止资金进入二级市场。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最佳持有量,对富余现金采用适当的理财策略,会大大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和资产的盈利能力。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现金富余,如何理财?本文从现金理财的目标入手,应用最佳现金持有量,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富余现金采用相应的理财策略,以提高资金收益率和资产盈利能力。

现金持有量 篇8

公司现金持有量政策在企业金融政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实证文献中, 更多的关注了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和现金持有量最优水平的存在性问题。从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角度看, 如果企业其他融资成本很高, 企业就会积累现金用以防止企业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的发生。相反, 从代理理论来看, 股东的权利越大, 会带来相对较小的现金持有量。这暗示了股东想要限制职业经理人的现金持有量水平, 从而满足谨慎性原则。大多数文献在提到公司治理时, 都把问题集中到了持有现金的动机上来。但是, 对现金持有量与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集中研究了台湾家族控制企业和非家族控制企业在现金持有量方面公司治理的影响。

家族控制企业在许多亚洲国家是很重要的也是较普遍的, 台湾地区也不例外。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一个家庭或者它的成员可能拥有超出临界值的股权数量 (临界控制水平是指使得每个家族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力的数值) 。本文的研究分析出了这个临界水平值。Yeh et al. (2001) 发现在台湾地区的上市公司, 家族股东的平均拥有的股权数量超过了这个临界值, 达到了76%。并且, 当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足够多以至于影响公司决策时, 在家族企业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就会产生激烈的利益摩擦。但是, 已有的研究很少把研究重点放在家族控制力对公司政策影响的方面上来。因此, 本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考察家族控制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当发生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时, 家族控制力是缓和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缓冲器。家族控制企业经常关注它们家族的遗产继承问题, 或者关注家族企业的传宗接代的问题。但是, Yeh et al. (2001) 认为家族控制企业可能会强迫本企业采取迎合它们的政策, 而往往忽视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 家族企业是复杂的。因为, 除了要处理企业日常的需求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机会, 同时它们也必须考虑企业拥有者的需求和愿望。Ozkanand Ozkan (2004) 发现拥有终极股东控制权的家族企业往往比非家族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但是, 职业经理人持有大量现金的动机是不明朗的。

本文把1997~2008年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当家族控制企业拥有很高的董事独立性的时候, 往往为了企业的经营战略而持有大量的现金。而非家族控制企业拥有较高董事独立性时持有的现金较少。并且, 家族控制企业拥有高质押率时经常持有少量的现金, 但是, 质押率的高低并不会对非家族控制企业产生影响。在家族控制企业和非家族控制企业中, 在不同的现金持有量水平下, 企业的经营战略会不同。

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董事独立性在低现金持有企业中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政策, 但是, 在高现金持有的企业中它的影响是不大的。

二、假说

本文旨在考察, 在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中, 公司治理的作用。家族控制者的存在以及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之间的分离使得人们有兴趣去探索影响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因素是什么。Harford et al. (2008) 运用了流动性假设、支出假设和股东权利假设等三个假说去解释家族控制企业的现金储备问题。

(一) 流动性假说。

传统的融资理论认为在长期经营中, 公司价值主要依靠资本投资计划。资本流动性说明了职业经理人拥有足够的财政松弛, 以至于职业经理人能够为好的投资项目进行融资。追求个人利益的经理们更喜欢持有大量的现金用以防止不可预见的麻烦, 在这个过程中, 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进入资本市场。经理们贮备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 而并没有把现金投资到项目中去。资本流动性的不利因素在于:当股东对职业经理人的控制不是很有效时, 会持有额外的现金储备。家族控制企业很关心他们自己的遗产继承问题, 并且中小股东对他们的监视很薄弱。因此, 经理们在家族控制企业中有更多的动机去贮备现金。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未来有投资机会, 也是因为资本市场固有的流动性。流动性假说说明了在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家族控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上, 二者是呈负相关的。

(二) 支出假设。

集中的所有权形式为大股东全面控制公司提供了可能。大股东会利用公司的资源谋求他们个人的利益, 而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代理理论认为崇尚个人利益的职业经理人偏爱花费过多的现金流, 而不是把现金贮备在本公司。特别的, 家族控制企业有金字塔股权交叉结构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使得家族企业控制者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 利用公司的资源, 大量攫取利益。因此, 支出假设显示: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有效的公司治理与现金持有量水平呈正相关的。

(三) 股东权力假设。

由于在企业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过高的IPO成本, 使得在资本市场存在不小的矛盾。经理们在对优质投资计划进行选择决策的过程中, 经常是放弃了外源融资方式, 更多的选择了内源融资。而在经理们和外部股东中,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公司往往很难权衡经理们的现金持有量与潜在的投资不足之间的轻重问题。在非家族企业中, 股东如果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便能让经理们贮备足够多的现金, 以便应付可能出现的投资不足现象。但是, 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控制者往往要使公司拥有者的利益与经理们的利益相一致。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家族的, 也因为他们还有家属关系。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更关心企业未来发展的那些控制股东往往允许经理们贮备更多的现金, 这样做可以防止投资不足的现象, 但也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股东权力的核心问题是:家族控制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职业经理人, 并且允许他们贮备更多的现金流。所以, 在家族控制企业中, 有效的公司治理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三、实证设计和变量描述

(一) 研究方法和变量描述。

本文研究了家族企业中有效的公司治理与现金政策的关系, 并找到了可能影响现金政策制定的一些因素。由于现金持有量和公司治理的决策是相似的, 所以,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处理, 会产生内生性, 从而在以上二者中建模是很困难的。本文在研究家族控制企业公司治理和现金持有量的关系时, 运用了广义钜法GMM来控制内生性。在GMM模型中, 因变量—现金持有量是一种现金比率, 也是现金净资产的现金等价物。

在公司治理家族控制企业中, 自变量包括家族控制, 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度, 所有权结构, 以及董事会构成。下面的内容在每个分类中定义并讨论了自变量因素。

1、衡量家族控制。

当终极控制者的权利积累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 控制者会依靠他们强大的控制权力影响公司政策。本文认为, 如果家族企业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控制后, 使得家族企业持股多的人的控制力超过了临界值, 那么就把一般企业划分到家族企业的范畴之内。由于家族企业结构的各不相同, 样本中企业的临界值会更加的宽泛。Yeh et al. (2001) 认为, 临界控制值是每个企业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所确定的一个数值。

Chrisman et al. (2007) and Chrisman et al. (2004) 认为家族企业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督, 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 因此, 经理们的业绩都是不错的。在台湾地区, 由于董事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控制, 并且, 存在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很大的分离度, 这二者都会导致中小股东的大量财富被攫取。这个代理问题说明了家族企业集资会产生高额的融资成本。因此, 家族控制企业往往比非家族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储备。

2、控制权的分离。

当股东所有权超过了一个确定值后, 大股东得到支配控制并且有侵占中小股东的动机。当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时候, 股东的利益侵占动机会变得越来越强。Claessens et al. (2002) , and La Porta et al. (1999) 显示当存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时候, 会给侵占中小企业的利益提供机会和可能。一般地, 投票权越大, 越会助长控制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 而较低的现金流权会减少控制股东从中小企业侵占的利益。Bebchuket al. (1999) , 由于低效率所付出的代理成本会增加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

本文运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去判断公司代理成本的严重性: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越大, 代理问题越严重。家族控制企业更有可能遇到代理问题。因此, 本文希望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很大的时候, 家族企业能够控制更多的现金流。

本文运用两个指数去衡量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Sep1表示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Sep2表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

3、所有权结构。

由于所有权的集中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利用机构的持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允许经理们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去追逐他们个人的利益。因此, 在企业中, 大股东在解决代理问题的时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Shleifer and Vishny (1986) 认为大股东应该起到监督经理人并想办法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的倾向。总之, 对所有权集中的使用给我们提供了衡量管理者机会主义的可能。

机构所有权是一种股份比例, 机构所拥有的股份被流通在外的总股数分开。抵押表示了监事持有的股份和董事股权抵押的百分比, 也代表了, 把董事的持股比例当作个人借款的抵押物。如果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高于个人借款的股票质押权, 他们很可能出于强大的私人利益做出商业决策。Chen and Ho (2009) 认为, 质押中的董事所有权比例的影响经常反映在公司政策中, 比如股息支付和债务融资, 在家族控制企业和非家族控制企业中是有所不同的。

4、董事会构成。

董事会构成对公司现金持有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Ozkanand Ozkan, 2004) 认为, 外部独立董事能够缓解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筹集外部资金是提高企业实力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Brenes et al. (2011) and Desai etal. (2005) 认为, 外部董事监管能够提高更好的股东保护, 并且能够改善家族企业的业绩。Opler et al. (1999) 认为金融层次结构模型表明, 在董事会独立性和管理者现金持有两方面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台湾地区, 控制股东会积极地参加董事会会议, 而董事会主席也经常担当总经理的职务。本文运用了董事会规模, 董事独立性, 以及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情况作为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变量。

董事会规模可以看作是董事的数量, 董事会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和监事相当于所有董事和监事的比例。如果董事会主席兼任总经理, 则该情况等于1, 否则, 等于0。

5、控制变量。

考虑到公司持有量是公司特有的, 本文运用控制变量去控制公司特有的效果。在本文中, 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市价与账面价值比率、现金流量 (CF/TA) 、净营运资本 (NWC/TA) 、R&D、资本支出、股息、评级指标等。台湾信用风险指数 (TCRI) 在台湾经济期刊 (TEJ) 的公司治理数据库中是被当作评级指标的, 这个指标很好的衡量了一个公司的信用风险等级。该指标的价值评级为1~10, 1代表了最低的信用风险水平。

公司规模是总资产的对数, 财务杠杆是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公司的成长机会, 或者说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 是指普通股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它的账面价值的比率。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性收入 (支出) 相对于非现金资产的比例。流动性或者说NWC比率是指净营运资本 (当前资产减去当前负债) 与非现金资产的比例。R&D是研究开发支出相对于销售额的比例。资本支出比例是资本支出的价值与非现金资产的比例。最后, 如果公司在当年发放现金股利, 那么股息等于1, 否则, 等于0。

(二) 数据和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TEJ数据库1997~2008的公司治理数据去研究。Harford et al. (2008) and Opleret al (1999) 认为, 剔除了金融性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有8, 330个观察值。

四、结论

本文旨在研究相关文献中, 公司治理是如何影响台湾地区家族企业现金贮备的问题。现金持有在经济结构和企业经营成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 当现金持有水平增加时又会产生代理问题。从台湾地区上市公司研究中发现, 实证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论点:现金决策的制定过程在家族控制企业和非家族控制企业中是不同的。

种种迹象表明, 包括公司治理的特点, 尤其是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度, 质押中董事的所有权比例, 独立董事的比例, 以及董事长兼职总经理的情况, 这几个方面都会影响家族控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水平。相反, 只有质押中董事的所有权比例和董事长兼职总经理的情况会影响非家族控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水平。

早期的在现金持有方面的研究都对经理们支出或贮备现金的动机都收集了混合证据, 并且提出了现金政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从一个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经理角度看, 究竟是支出现金还是积累现金的决定是与经理已经存了多少现金相关联的。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越高, 在低现金持有的家族控制企业往往会增加现金持有, 但是在高现金持有的家族控制企业中, 往往要减少现金持有。

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公司治理和家族控制企业现金政策的关系。我们知道家族控制企业是很复杂的, 因为除了要处理企业日常的需求以外, 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机会。同时, 家族控制企业也必须考虑企业拥有者的需求和愿望。本文研究成果显示了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时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家族控制企业和非家族控制企业中, 质押中的董事所有权占有比例与独立董事占有比例在现金政策面前是不同的。由于董事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情况的存在, 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现金持有量, 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现金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现金流,家族控制企业,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Bates et al.2006;Chen and Chuang, 2008;Harford et al.2008;Kimet al.1998;Opler et al.1999;Ozkanand Ozkan, 2004;Pinkowitz etal.2003.

[2]Han and Qiu, 2007;Opler et al.1999.

[3]Dittmar et al.2003;Jensen, 1986;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4]Yeh et al.2001.

[5]Ozkan and Ozkan, 2004.

[6]Harford et al.2008;Shleifer andVishny, 1997.

现金持有量 篇9

一、证券投资要根据证券市场行情变化规律、防范证券市场风险、获取投资收益决定, 不能把它当成现金余缺的调节器

在存货模式下, 企业往往一有现金结余就买入证券, 当企业需要现金时又可以随时转换为现金, 从而把证券市场当成银行, 而把投资风险完全忘在脑后。凡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 当企业现金有结余时不一定是最佳买入时点。如果这时股价高高在上, 无论如何也不能买入, 这时买入很可能被套。当企业现金不足需要补充时, 也不一定是最佳卖出时点。如果此时股价跌到成本以下, 卖出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要等股价涨到成本以上再卖出。总之, 证券的买卖要根据对证券价格变化的预测、防范投资风险、获取投资收益决定, 不能单纯根据调节现金余缺的需要决定。Banmol及Banmol模式盲目引进者却忽略了这一点。

二、企业只能将生产经营不需要的多余现金用于投资证

券, 因此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不能把买卖证券所需要的现金算进去

企业持有现金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满足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对现金的需求;二是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保险现金储备;三是在证券市场上投机。工商企业不是基金、证券公司, 它们的任务是进行生产经营, 因此持有的现金要能保证前两种需要, 如果在此前提下还有多余的闲置现金, 可以进行证券投机;如果没有多余现金, 就不应买卖证券。能满足前两种需要的现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它的总成本低, 同时短缺风险也最小。要根据前两种需要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没必要把买卖证券需要的现金考虑进去。比如, 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8万元现金, 保险储备需要2万元, 那么最佳现金持有量为10万元。如果企业持有现金15万元, 它只能把多余的5万元用于证券投机;如果企业拥有18万元, 它能用于证券投机的现金最多8万元。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在10万元及其以下, 就应不进行证券投机。不管企业实际持有的现金是15万元、18万元还是10万元, 最佳现金持有量都是10万元, 它是不能用于炒股的。正如一个家庭不能把买菜米油面的钱拿去炒股一样, 一个企业是不能把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用于证券投机的, 这是证券投资要遵循的起码原则, 所以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和证券投机没有关系。

三、转换成本不与转化次数成正比, 与转换金额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 因此不能套用类似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

转换成本 (证券交易成本) 的性质与订货成本的性质不同, 它并不与转换次数成正比, 因此年转换成本不能用每次转换成本乘以年转换次数求得。转换成本中绝大多数是印花税和佣金。目前我国沪深两市的印花税、佣金都是按交易金额的一定比率计征的 (前者为0.1%, 后者一般为0.2%, 合计0.3%) , 而不是按交易次数计征的, 与一年中交易次数的多少无关。例如, 如果全年现金需要量为12万元, 一年转换1次, 转换成本为360元 (120 000×1×0.3%) ;一年转换12次, 每次转换1万元, 全年的转换成本也是360元 (10 000×12×0.3%) 。沪市的过户费是按成交股数计算的, 每交易1 000股过户费为1元, 也不是按交易次数计收的。深市则不收过户费。宴细尚 (2011) 假设每次交易成本 (F) 为1 000元, 然后用全年转换次数 (T/C) 乘以1 000计算全年交易总成本, 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计算结果必然错误。支付给经纪人的手续费也不宜按交易次数计算, 那样的话他们会频繁地买卖, 加大交易成本。应当按其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的多少计酬。况且许多企业不委托经纪人, 自己直接到证券市场交易, 不用花费这一手续费。证券交易成本属于投资成本, 不属于持有现金产生的成本, 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时不应把它计算在内。

笔者建议存货模式的追随者亲自去买卖股票, 或者到证券交易所调查, 用实际的印花税、佣金、过户费数字计算, 不要凭想当然计算交易成本。

存货模式所说的转换成本, 只是卖出证券产生的成本, 没有把买进证券的成本计算在内, 这也是一个较大的疏忽。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只对卖出股票征收印花税, 买进股票不征收, 这是暂时的, 早晚要恢复。买入和卖出次数、金额、间隔时间可能不相同, 成本可能也不相同, 如何将它们合并计算?还有, 买卖股票最小单位为1手100股。假设企业持有的股票价格为40元, 如果企业需要6 000元现金, 卖1手差2 000元, 卖2手多2 000元,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见, 企业转换的现金不见得和企业需要的现金完全相同, 完全按照企业现金需要量决定卖出股票的数量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存货模式适用的假定条件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存在

存货模式假定当现金用完之后再出售证券补充, 再用完后再补充, 如此循环往复。然而, 实际经济生活中, 无论是个人、家庭, 还是一个企业, 都不能等到没有一分钱时才补充现金, 多少都有一些机动储备, 不然就会耽误大事。当企业需要现金时, 主要是从银行提取现金, 而不是靠卖股票过日子。银行存款主要来源于销售收入、回收应收款、银行借款等。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卖出证券来补充。而存货模式把出售证券当成是企业获取现金的唯一源泉, 大大违背了实际。它在实践中断然是行不通的, 我国引进存货模式几十年以来, 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真正实施过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中行不通的理论不是真理。

存货模式假定现金收入和支出都是均匀发生的, 间隔时间也是相等的, 这也不符合实际。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 它对原材料的消耗也是均衡的, 材料采购可以做到每次采购量相等, 采购间隔时间也相同。而现金是所有资产中变化最大最快、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材料的消耗可以是均匀的, 但材料款的支出是一次性的, 金额很大, 在两次采购间隔时间中则不发生采购现金支出, 有时还可以延期付款。现金的用途比存货要广得多, 比如支付工资、设备款、管理费用、税金等, 大部分不是天天均匀发生的, 起伏变化很大。总而言之, 现金和存货的收付规律不同, 不能把存货模式照搬到现金管理中来。

五、不能照搬经济采购批量的计算演示图

上面已经论证了, 转换成本不和现金持有量成反比关系, 所以它的图像和材料订货成本的图像不相同, 不是一条从上往下的反比例线, 总成本线也就不是一条抛物线。存货模式的提出者和引进者不是从实际证券交易实践中搜集数据, 然后描点画图, 而是仿照经济采购批量的图像, 根据自己的想象信手随意画出来的。成本分析模式的图像也是这样仿照经济采购批量的图像画出来的。如若把经济采购批量模式的图像当成是万能的而到处乱套, 危害是相当大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扶贫产业下一篇:中小学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