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资产(共10篇)
现金资产 篇1
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 是指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 (不含股权, 主要指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取得股权投资, 包括:企业用非现金资产出资成立新企业, 或者用非现金资产对一家已经成立的公司增资扩股。
根据《公司法》第27条、第179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设立或者增加注册资本时, 全体股东的非货币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30%。
一、会计处理
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现金资产的处置业务, 应当按照《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相关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应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一) 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应当按照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成本,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当期损益。其中, 以存货投资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同时结转营业成本。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对外投资, 公允价值扣除账面价值、相关税费后的差额应确认“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或“投资收益——股权处置收益”。
(二) 构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是指一家公司以非现金资产 (或一部分现金、一部分非现金资产) 对另一家已经成立的公司增资扩股, 增资后投资方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 同一控制下的公司合并,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不足冲减额的, 调减留存收益。
还应注意, 上述在按照合并日应享有的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时, 前提是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企业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的, 应当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确定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 构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 投资方应当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其中, 支付非货币性资产为对价的, 所支付的非货币性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处置损益, 计入企业合并当期的利润表。
主要账务处理如下: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在购买日按企业合并成本 (不含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记“应收股利”科目, 按支付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 贷记有关资产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 按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等科目。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以库存商品等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按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并同时结转相关的成本。涉及增值税的, 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 相关问题
企业用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出资成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 以及用现金或非现金资产 (含股权) 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 不属于公司合并业务, 应当按照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处理, 投出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损益。
对于一家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换取另一家企业持有的第三方股权, 不属于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业务。这类业务应区别情况处理, 如果不涉及补价或涉及少量补价, 应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补价超过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的标准, 则应按照非现金资产处置的相关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二、税务处理
企业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按照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并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税务处理:
(一) 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的税务处理
1. 涉及的流转税的处理:
(1) 以存货 (不含开发产品) 对外投资, 应当视同销售计提增值税销项税。如果是自产应税消费品, 还需缴纳消费税。 (2) 以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不动产除外) 对外投资, 应视同销售进行增值税税处理。1)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但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专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职工福利等设备, 应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2)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3)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纳增值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 (1+3%) *2%。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3) 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性房地产对外投资, 不征营业税, 免征土地增值税, 但如果是投资于房地产企业用于房地产开发, 或者房地产企业以开发产品对外投资, 必须视同转让房地产计算土地增值税。
2. 涉及的所得税处理:
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确认资产处置损益已体现在当期的损益表中,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 不作纳税调整。
3.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
按照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
(二) 构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的税务处理
1. 涉及的流转税的处理:
与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的税务处理一致。
2. 涉及的所得税处理:
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 因其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一致, 应对资产转让所得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3.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
按照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
(三) 构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的税务处理。
1. 涉及的流转税的处理:
与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的税务处理一致。
2. 涉及的所得税处理:
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确认资产处置损益已体现在当期的损益表中,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 不作纳税调整。
3.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
按照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
(四) 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的所得税务理应区别情况处理
1. 通常情况下, 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 应当视同销售资产, 一次性确认资产转让所得。
2. 为了鼓励境外投资, 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的非居民企业投资, 其资产转让所得可以选择特殊重组待遇, 允许按十年平均确认应纳税所得额。
3. 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业务中, 以非现金资产 (含股权) 对外投资的, 如果符合特殊重组条件, 可以暂不确认资产或股权转让所得, 相应地, 投资方取得股权的计税基础按照投出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三、不同投资行为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实例分析
(一) 不构成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例1, 甲公司以存货出资, 乙公司以现金出资, 共同成立M公司, 注册资本1 000万元。其中, 甲公司存货成本500万元, 投资作价700万元, 乙公司现金出资300万元。
根据《公司法》第26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以分期到位。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
1.甲公司分录如下:
附件:投资合同、评估报告、增值税专用发票 (记账联) 。
2.M公司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后, 甲公司再以存货出资。M公司分录如下:
附件:投资合同、评估报告、增值税专用发票 (发票联) 。
(二) 构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例2, P公司、S公司同被Q集团公司控股, 其中Q集团公司持有S公司100%的股权。2009年6月30日, P公司以非现金资产对S公司增资扩股, 并于当日起能够对S公司实施控制。合并后S公司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两公司在企业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日, S公司原所有者权益的总额为100万元 (均为实收资本) , P公司向S公司投出资产 (见表1) :
单位:万元
合并后, S公司注册资本为5 000万元, P公司持股98%, 集团公司持股2%。若存货增值税税率为17%、营业税税率为5%, 不考虑设备投资应纳增值税。
1.S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合并后, S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031+238+100=6369 (万元) 。其中, 归属于P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6369*98%=6241.62 (万元) 。
2.P公司分录为:
3.所得税处理: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 若投出非现金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同, 则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 031-5 431-35=565 (万元) 。
4.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6 031+238=6 269 (万元) 。
(三) 构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例3, P公司与S公司无关联关系。其中Q集团公司持有S公司100%的股权。2009年6月30日, P公司以非现金资产对S公司增资扩股, 并于当日起能够对S公司实施控制。合并后S公司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两公司在企业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日, S公司原所有者权益的总额为100万元 (均为实收资本) , P公司向S公司投出资产 (见表2) :
单位:万元
合并后, S公司注册资本为5 000万元, P公司持股98%, Q集团公司持股2%。若存货增值税税率为17%、营业税税率为5%, 不考虑设备投资应纳增值税。
1.S公司会计处理:
同 (二) 构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业务的投资行为
2.P公司分录为:
3.所得税处理: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确认资产转让所得, 若投出非现金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同, 则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 031-5 431-35=565 (万元) , 而会计上确认的资产处置损益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 (1 400-100) +165=565 (万元) 。其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 不作纳税调整。
4.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按照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确定, 即:6 031+238=6 269 (万元) , 其金额与投资初始计量金额完全一致。
摘要:在分析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的基础上, 提出了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中不同投资行为下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方法,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现金资产 篇2
一、流程
1.公司股票停牌(一般不超过30日)(1)申请时间:交易日15时至17时之间;
(2)办理首次停牌申请事宜后5个交易日内向交易所递交《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登记表》及以及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进程备忘录;
2.在停牌5个工作日内标的公司履行内部决策程序。
3.上市公司首次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应当在召开董事会的当日或者前一日与相应的交易对方签订附条件生效的交易合同。
4.召开董事会,董事会作出决议,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向交易所递交并公告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独立财务顾问发表核查意见。
(若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已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但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审计和评估工作正在进行中。则上市公司在相关审计、评估完成后,编制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暨关联交易报告书及摘要,另行召开董事会审议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其他未决事项,并就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标的资产经审计的历史财务数据、资产评估结果将在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中予以披露)。
5.在承诺的最晚复牌日五个交易日前向交易所报送重组预案或重组报告书材料。报送材料应当不少于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各一份,并保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内容一致。
6.股票复牌;
7.股东大会通知发出前,董事会需每30日发布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8.发出股东大会召开通知;
9.召开股东大会,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就重大资产重组作出的决议,至少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交易标的和交易对方;
(二)交易价格或者价格区间;
(三)定价方式或者定价依据;
(四)相关资产自定价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损益的归属;
(五)相关资产办理权属转移的合同义务和违约责任;
(六)决议的有效期;
(七)对董事会办理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宜的具体授权;
(八)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除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单独或者合计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以外,其他股东的投票情况应当单独统计并予以披露)。
10.股东大会作出重大资产重组的决议后,上市公司拟对交易对象、交易标的、交易价格等作出变更,构成对原交易方案重大调整的,应当在董事会表决通过后重新提交股东大会。
11.审议,并及时公告相关文件。12.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13.实施重组方案
14.上市公司应于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实施完毕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编制实施情况报告书,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
15.独立财务顾问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对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履行持续督导职责。持续督导的期限自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个会计年度。
二、需聘请的中介机构及各机构需出具的文件
1.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需聘请的中介机构有:(1)独立财务顾问(牵头人、预案核查、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实施的核查);
(2)律师事务所(重组报告书法律意见书、实施法律意见书);(3)具有相关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等);(4)资产评估师(如需)。2.公司需出具的文件:(1)重组预案;
(2)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
(3)重大资产重组的董事会决议和股东大会决议;(4)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意见;(5)公告的其他相关信息披露文件。3.中介机构需出具的文件(1)独立财务顾问报告;(2)法律意见书;
(3)重大资产重组涉及关联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应当就本次重组对上市公司非关联股东的影响发表明确意见。
4.其它需准备的财务文件
(1)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拟购买资产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确实无法提供的,应当说明原因及相关资产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拟购买资产的评估报告及评估说明;(3)根据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的架构编制的上市公司备考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报告;
(4)上市公司董事会、注册会计师关于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及一期的非标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补充意见;
(6)交易对方最近一年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5.需准备的相关协议、决议
(1)重大资产重组的协议或合同及涉及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其他重要协议或合同;(2)交易对方内部权力机关批准本次交易事项的相关决议;(3)交易标的涉及特殊行业的,还需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6.其它文件:
(1)交易对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2)拟购买资产的权属证明文件;
(3)与拟购买资产生产经营有关的资质证明或批准文件;
(4)上市公司全体董事和独立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签字人员对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承诺书;
(5)独立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援引其出具的结论性意见的同意书;
(6)独立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签字人员的资格证书或有法律效力的复印件;
(7)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就重大资产重组事宜采取的保密措施及保密制度的说明,并提供与所聘请的证券服务机构签署的保密协议及交易进程备忘录;
(8)上市公司、交易对方和相关证券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知悉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内幕信息的单位和自然人在董事会就本次重组方案首次决议前6个月至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公告之日止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及其他相关证券情况的自查报告,并提供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就前述单位及自然人二级市场交易情况出具的证明文件;
(9)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前12个月内上市公司购买、出售资产的说明及专业机构意见。
三、公告的文件
1.策划阶段
(1)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作出重大资产重组决议后的次一工作日至少披露下列文件:
(一)董事会决议及独立董事的意见;
(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包括重组预案的内容、重组协议或合同主要内容、关于重组预案的董事会决议公告、关于重组预案的独立董事意见及、董事会关于重组履行法定程序的完备性、合规性及提交的法律文件的有效性的说明)。
(2)以下文件至迟应当与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同时公告
(一)本次重组的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包括重组协议或合同(含补偿协议),交易对方出具的承诺和声明、、批准重组报告书的董事会决议;关于重组报告书的独立董事意见、、董事会关于重组履行法定程序的完备性、合规性及提交的法律文件的有效性的说明);
(二)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三)法律意见书
(四)重组涉及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估值报告。
2.决议、实施阶段
(1)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作出重大资产重组决议后的次一工作日公告以下文件:
(一)股东会决议;
(二)律师事务所对本次会议的召集程序、召集人和出席人员的资格、表决程序以及表决结果等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2)上市公司聘请的独立财务顾问和律师事务所应当对重大资产重组的实施过程、资产过户事宜和相关后续事项的合规性及风险进行核查,发表明确的结论性意见。独立财务顾问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意见应当与实施情况报告书同时报告、公告。
(3)自完成相关批准程序之日起60 日内,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未实施完毕的,上市公司应当于期满后次一工作日将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并予以公告;此后每30 日应当公告一次,直至实施完毕。
(4)上市公司在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发生法律、法规要求披露的重大事项的,应当及时作出公告。
3.实施完成阶段
现金资产 篇3
关键词: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会计处理 税法 调整
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进行清偿债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这里仅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进行探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是指债务人转让其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非现金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而大多数会计人员仅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即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及帐务处理,债权人与债务人在帐务处理过程中皆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而债权人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所确认的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也不是根据税法规定所确定的损失,税法上所指的损失是指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损失,这两种损失从核算上大相径庭。
一、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收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价值的差额为转让资产损益,于当期确认。
非现金资产的帐面价值,为非现金资产的帐面余额扣除有关准备后的帐面净值。例如,存货的帐面价值就是帐面余额扣除有关损失准备后的金额;长期债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就是帐面余额扣除有关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就是原值减去累计折旧等。有些非现金资产没有计提准备,其帐面价值就是帐面余额,如应收票据。应当注意,在计算非现金资产的帐面余额时,与其相关的应收利息和溢折价应包括在内。
在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税费,如资产评估费、运杂费等,可以直接计入转让资产损益。
对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如债权人不向债务人另行支付增值税,则增值税销项税额可以作为冲减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处理;如债权人向债务人另行支付增值税,则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能作为冲减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处理。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帐面价值结转,应付债务的帐面价值小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的差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损失,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应付债务的帐面价值大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的差额,直接确计入资本公积。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费用,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入帐价值,(如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帐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认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帐价值,如果所接受的非现金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应当在期末时与相关资产一并计提减值准备。
二、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调整
税法有关规定
1、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制或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权人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按照该有关资产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據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者结转商品成本等。
2、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有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收到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
3、下面举例说明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核算及帐务处理:①债务人以存货清偿债务 清华公司2003年11月购进华东公司钢材一批,尚欠货款100万,货款2004年1月1号到期,由于种种原因清华公司到期不能偿还债务,2004年1月1日双方协定,清华公司用库存商品一批抵消债务,商品售价80万,产品成本为40万,两公司皆为一般纳税人,假设华东公司已按0.5%计提坏帐准备?5000元(税务机关已批准),试做两公司会计帐务处理及计算纳税申报时应调整所得数额。
债务人清华公司会计帐务处理:
借:应付帐款100万
贷:库存商品40万
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销项)13.6万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46.4万
税务纳税调整:(1)资产转让所得=80-40=40万
债务重组收益=100-80-13.6=6.4万
合计调增所得额40+6.4=46.4万。
会计人员办税人员在纳税申报时,纳税调整应注意以下几点:清华公司在用库存商品一批抵消债务时,债务人应以公允价值80万为基础,以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40万作为计税成本计算转让收益;债务人应按重组债务帐面价值100万作为计税成本,债务人应以公允价值80万为基础来计算债务重组收益。
②债务人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 例2.以例1为例如果清华公司以设备两套清偿债务,该设备原值90万,已提折旧20万,公允价值80万,华东公司将抵进设备做固定资产处理,假设残值率为0,没有发生相关税费,尚有使用年限4年。
债务人清华公司会计帐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70万
累计折旧20万
贷:固定资产90万
借:应付帐款100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70万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30万
税务调整:(1)资产转让所得=80-(90-20)=10万
(2)债务重组收益=100-80=20万
合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20=30万
会计办税人员在纳税申报时,纳税调整应注意以下几点:清华公司在用固定资产抵消债务时,债务人应以公允价值80万和设备的帐面价值为基础计算转让收益;在计算债务重组收益时应按重组债务帐面价值100万作为计税成本。
现金资产 篇4
关键词:信用货币制度,现金资产所有权,通货膨胀,固化财富
一、 信用货币制度的演进及特点
(一) 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信用货币的产生。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劳动产品, 人们便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如果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的直接动力, 那么也可以说剩余产品的交换需求是货币产生的原始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货币的产生大体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当由黄金和白银固定充当一般价值形式时, 就标志着货币的产生。直至1973年布雷德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贵金属充当货币职能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而后1978年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黄金非货币化, 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以政治权利保证纸币流通的时代, 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时代。
充当交换媒介的等价物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 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记账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方便了人们的交换需要, 但货币的交割及保管、运输等依然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早在公元1023年中国北宋王朝时期曾经发行过纸币“交子”, 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换需要, 也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终归由于人类认识的不足而没能将纸币延续。由于人们对交换便利的需要, 纸币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得到广泛运用, 这为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的便利性和优越性越来越突出, 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一趋势将随着“网名变成网商”过程的发展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的分析, 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取决于人们对于“便利”的选择。由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便利”属性, 趋势将是不可逆的。
(二)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由上文得知信用货币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货币成为历史。那就有必要认识和总结一下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这里总结以下几点:第一, 本身毫无价值, 如果不考虑收藏价值, 几乎毫无增值可能;第二, 其流通属性由国家政治权力保证;第三, 其购买力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第四, 货币供给, 尤其是基础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第五,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独立性程度直接影响货币的供给, 进而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
二、 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的提出
本文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界定现金资产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所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 货币型基金及其它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等。下面以储户的银行存款为例来探讨现金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如果细想这个问题, 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确。
从储户的角度来说, 相应数量的货币是他们自愿存进银行账户,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出来, 而且取出来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所以这些钱是储户的, 这一点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怀疑。
从商业银行银行的角度来说, 一般情况下, 一旦储户有了工资收入或者其他收入, 首先是放在自己名下的银行账户里 (现金发放薪水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 , 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 账户余额一般会越来越多。即使是偶尔提取出去, 但那些钱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回到银行系统, 甚至下次存进来的钱比上次还要多。所以, 银行可能认为, 储户暂时把钱取出来, 就像是从银行借钱出来一样, 是要还的, 多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利息。当然, 也有一部分取出来后不还了, 比如领取养老金的客户, 但他们取出去的最终还是会流进银行系统, 只是不会定期增加而已;还有那些把资产转移到国外的储户, 银行把他们视为信用不佳的客户, 甚至可以对他们“借钱不还”的行为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查看商业银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我们会发现, 储户的存款是银行资产最为主要的来源。如果说银行存款的所有权是银行的, 谁又能说这样的解释没有理由呢?
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似乎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下面这个例子, 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某人1981年将总额为人民币2, 000元现金存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30年后 (假如是2010年) , 这两千元依然是两千元, 只是由于时间的不同, 同样是2, 000元, 其购买力相差巨大。如果以居民平均收入和人均储蓄额来计算, 1981年的1元相当于2010年的255元。根据计算结果, 此人这种“存钱”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是50.8万元 (以2010年的人均储蓄计算, 并且不考虑货币的收藏价值) , 损失率达到99.61%。这里要问的是:这个储户所损失的50.8万到哪去了?由于只是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并不是银行, 所以不会是被银行提取了。分析之后的结论只能是:是政府通过铸币税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形式提取了。虽然用人均储蓄来比较1981年和2010年货币购买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准确, 但并不能否认这个结论:政府是现金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三、 问题的未来趋势及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储户的钱既是储户自己的, 同时也是银行的, 但更是财政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排斥关系。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似乎也是必然, 这是由信用货币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投资者或者从家庭理财的角度而言, 需要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是未来的通货膨胀会犹如之前的30年一样继续吗?如何才能让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变得只属于自己?
(一) “通货膨胀”本来涵义及未来趋势。
一般的金融和经济类教科书这么描写到:“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通持续上涨……”。人们之所以认同这个定义, 是因为这个定义很直观, 好理解。但实际上, 人们的想法可能过于复杂了。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了。“通货”指的是货币, “膨胀”则指的是在某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体积变大了, 而在这里, 则指的是货币变多了。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 而不过是通货膨胀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 所谓通货膨胀指的就是市场上所流通的货币变多了, 即货币供给变大了, 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与否并不是其必要条件。但有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必然会表现出来吗?是否存在没有表现的通货膨胀?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 通货膨胀的表现需要时间, 如果暂时没有表现出来, 那是时间未到。
所以, 关心未来的通胀是否会和30年前一样这个问题, 就转化为关心我国的货币供给问题了。国际上货币供给通常由各国的货币当局用M2来衡量。下面以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注:美国经济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元/人民币比价为2012年6月29日中间价, 即100美元=635.64元人民币。
由上表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 美联储只能望其项背。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美元是世界硬通货, 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被海外经济主体持有, 而海外美元对美国国内物价造成的冲击要小得多。即使在这种状态下, 美元的贬值同样不可抑止, 这一点可以从黄金的历史价格来说明。即使假设美元购买力不变, 相对于美元的购买力, 人民币购买力的长期下降趋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过去的十年, 我国的房地产引领了物价的上涨, 我们不知道的是未来会是什么资产引领物价的上涨, 上涨的速度有多大,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又有多大,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那就是我国物价水平将在长期内持续提高, 很有可能会如过去的30年一样。
(二) 应对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 未来人民币购买力的逐渐下降将是长期趋势。作为普通老百姓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以保持自己的财富得到保值或增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依然要从信用货币的特点入手。
自从货币产生之后, 它似乎就有了神秘面纱, 发挥着巨大的能量, 接受着众多生灵的膜拜。当金属货币褪去, 信用货币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神秘作用依然没有发挥着巨大的魅力。但实际上, 信用货币和贵金属货币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贵金属货币是财富的代表, 而信用货币完全不是财富, 充其量只能是财富的象征。因为信用货币本身毫无价值, 其购买力凭借的不过是政治权力而已。并且其购买力大小, 还要受到一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大小所影响, 独立性程度越小, 中央银行在是否继续印发货币时越处于被动, 印发所受的约束越小, 购买力的下降程度也就越快。
所以, 这里对老百姓和投资者给出的建议是, 将劳动果实尽可能地固化。只持有少量保证日常生活开支和应急存款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货币型基金等资产, 更多地持有财富。那如何才能固化财富?“你的银行存折上的数额很大并不代表很富有, 你花了的钱才代表那些钱真正属于你, 你花的越多, 你就越富有”。财富是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财富以使用价值为代表。也就是, 固化财富的方式是将货币转换成使用价值或者以使用价值为支撑的权益类资产。
四、 结语
钱是流动的, 其本身并不代表财富, 尤其是如今信用货币时代, 在无形与无影之中财富就可能被通货膨胀所掠夺。柏拉图的一句话“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福祉是心灵的宁静感”。但如今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人们在保有财富时的那种宁静感变得越来越稀缺, 甚至持有货币的那种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懂得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如何固化自己的财富, 守住自己的辛勤劳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时寒冰.降息·通胀·保增长[Z].凤凰博客, 2012
[3].盖锐, 孙晓娟.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胡海鸥, 贾德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现金资产 篇5
(2)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及其等价物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净增加
(3)利润表中的净销货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票据)增加额+预收账款增加额=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4)资产负债表中除现金及其等价物之外的其他各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增加(减少)额=现金流量表中各相关项目的减少(增加)额。
一、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分别与其附表、附注、补充资料等相互勾稽等。在会计报表基本勾稽关系中,前三项勾稽关系,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平衡关系,一般没有问题。但是从调查程序上还是应予以必要的关注。
二、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勾稽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如关注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投资项目而利润表中却列有投资收益,以及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复核、匡算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折旧费”的合理性。结合生产设备的增减情况和开工率、能耗消耗,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是否存在产能和能源消耗支撑。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注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数”栏的数额,应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三、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差额,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勾稽关系是否合理。一般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包括的内容大多与“货币资金”口径一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1+17%)+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1+17%)+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
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如关注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投资项目而利润表中却列有投资收益,以及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复核、匡算利润表中“管理费用—折旧费”的合理性。结合生产设备的增减情况和开工率、能耗消耗,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是否存在产能和能源消耗支撑。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注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额应等于“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年数”栏的数额,应等于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初数。
四、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是什么?
1、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2、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五、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六、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 一般无数据。
七、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现金资产 篇6
一、更新设备是否是一个的特定方案
资格考试教材把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看作是一个“售旧购新”的特定项目, 而CPA教材里假设继续使用旧设备和购买新设备是两个互斥的项目, 而不是一个更换设备的特定方案。在这里, 有必要提醒一下, CPA教材里的这个假设是在运用平均年成本法时列出的。那么为什么两本教材有看似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其实, 在这一点上, 两本教材的看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再接着来看另外一些假设就不难理解了。
二、项目计算期是否必须相同
资格考试教材里假设更新改造后的项目计算期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项目计算期相同, 不考虑更复杂的情况 (比如项目计算期不同) , 而CPA教材里并没有如此特别的规定, 而是分项目计算期不同以及项目计算期相同两种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三、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资格考试教材对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只给出了一个方法:差额分析法, 认为固定资产更新是一个“售旧购新”的过程, 所以直接比较“售旧购新”增加的现金流出及增加的现金流入, 求出差额的净现值或者差额的内涵报酬率即可。CPA教材对于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在投资寿命期不等时采用平均年成本法, 在投资寿命期相等时采用差额分析法。结合前面讨论的两点假设, 在项目计算期相同时, CPA教材和资格考试教材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而对于项目计算期不等时, 资格考试教材直接是没有考虑此种情况, CPA教材给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平均年成本法。
四、变现损失减税 (或变现收益增税) 的影响时点的确认及旧设备折旧计税基础是否相同
从前面第三点的分析, 我们知道当项目计算期相同时, 不管是资格考试教材假设的“售旧购新”特定方案还是CPA认为的两者是互斥方案, 资格考试教材和CPA教材都给出的是差额分析法, 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可是根据彭海颖的分析 (在这里, 我们直接借用彭海颖老师对项目寿命期相同的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计算分析, 不再另举例分析) , 按照两种教材给出的现金流量确认时点来分别计算, 得出的结论虽然一致, 都是要更新设备, 但是计算的数据结果有不少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来自于两本教材在以下两个方面认识上的区别:
1. 固定资产变现损失减税或变现收益增税的影响确认时点不同。
资格考试教材在计算固定资产变现损失减税或变现收益增税时, 认为纳税影响是在期末, 应该调整期末的现金流量。如果有建设期, 则在建设期第一年末, 如果没有建设期, 则在运营期的第一年末, 即不管有无建设期, 都应该是在第一年末确认固定资产变现损失减税额 (即作为“售旧购新”第一年末的一项现金流入量) 或者变现收益增税额 (即作为“售旧购新”第一年末的一项现金流出量) , 即确认时点是第一年末。CPA教材在处理固定资产变现损失减税或变现收益增税时, 是直接把这项现金流量作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出量或者是现金流入量, 旧设备的变现价值认为是一种机会成本, 两者合并作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初始投资额, 即确认时点是在项目起始点。对于这点差异, 选择的标准我认为应该是哪一个更好的反应了事实状况, 能更好的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原则, 我们就选择哪一个方法。
为了方便, 我们假设固定资产更新发生在年初, 即项目计算期的起始点在年初。对资格考试教材的处理方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假设现金流入都是发生在期末或者是纳税都是在期末发生 (这样假设完全符合财务管理的假设以及纳税规定) , 又因为这里的理财分期是“年”, 自然“年末”就成了纳税影响的时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资格考试教材认为第一年的第12个月来计算纳税的影响比较合适。对于CPA教材的处理方法, 直接将纳税影响在项目计算期起始点确认, 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CPA教材认为第一年的第1个月来计算纳税的影响比较合适。旧设备变现损失减税的影响是在第一年的第1个月较合适还是在第12个月更合适呢?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确认时点。根据税法规定, 所得税按年计征, 分月或季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CPA教材的处理原则更贴近事实状况, 更符合实际。如果说决策时我们有必要遵循一些既定的规则的话, 那么在遵循规则后做出的决策要更可靠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认为, CPA教材的处理更好一些。
2. 旧设备折旧纳税影响的计算基
础不同。资格考试教材在计算旧设备折旧纳税影响时采用的计算基础是变现价值, 而CPA教材所用的计算基础是账面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资格考试教材是在假设以变现价值重置旧设备的情况下计提折旧, 所以折旧影响纳税的计算基础自然就是变现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重置旧设备。CPA教材是把旧设备的变现价值作为一种丧失的机会成本来看的, 所以CPA教材并没有认为旧设备要以变现价值重置, 而只是一种失去的收益。CPA教材认为继续使用旧设备时折旧影响纳税的基础是账面价值, 并不随变现价值而改变。根据税法规定, 折旧的计税基础是固定资产的原价, 不随固定资产减值而改变。所以, 事实上, 继续使用旧设备, 税法规定的折旧仍然按照原来的账面价值计提, 所以对纳税的影响也就应该用账面价值作为计算基础, 而不是变现价值。从这个角度看, 即使资格考试教材在计算折旧影响纳税时更符合相关成本的规则, 但是却脱离了事实。因此, 我认为, 在旧设备折旧纳税影响的计算基础方面, CPA教材的处理更胜一筹。
现金资产 篇7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基本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资产转让所得, 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 其损益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债务重组利得, 二是资产转让所得, 两者都会影响当期的利润总额。会计准则对债权人的规定是:债权人应当对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损失。如果债权人取得的非现金资产是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或存货, 且对方开出了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发票, 则该项非现金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冲减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若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 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
2009年4月颁布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中规定, 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 应当分解为转让相关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 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笔者认为, 虽然税法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与会计准则中的“非现金资产”有字面上的差别, 但是既然会计准则中已经把现金等价物归入了“现金”的范畴, “非货币性资产”与“非现金资产”的概念应是等同的。对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而言,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较为多样, 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票、长期股权投资等等。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别的非现金资产分析其会计与税务处理问题。
二、以存货清偿债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资产减值准备是产生税收与会计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债权人可能计提坏账准备外, 用存货偿债的债务人一般也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双方都需要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
例1:2010年1月, 光明公司销售一批材料给永胜公司, 不含税价格为100 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不久, 永胜公司发生财务困难, 无法按期偿还债务, 6月20日, 经双方协商, 光明公司同意永胜公司以产品偿还债务。该产品不含税市价为80 000元, 成本为70 000元, 偿债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另外, 永胜公司为产品计提了1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 光明公司对债权计提了500元坏账准备。
债务人永胜公司计算债务重组利得=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转让资产公允价值-相关税费=100 000× (1+17%) -80 000× (1+17%) =117 000-93 600=23 400 (元)
资产转让所得=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80 000- (70 000-1 000) =11 000 (元)
债务重组所得=23 400+11 000=34 400 (元)
1. 债务人账务处理。
本例中, 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属于一种资产减值准备, 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相左, 税法不承认尚未实际发生的损失, 因此严格限制各项减值准备的税前扣除, 一般是在损失实际发生时, 报经税务机关批准, 据实扣除资产损失。因此, 税法与会计准则在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上形成一项暂时性差异。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当期, 应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存货发出, 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时, 作相反的分录。
2. 债权人光明公司的账务处理。
债权人计提的坏账准备也应进行纳税调整, 本期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会计分录为:
三、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自2009年1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 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增值税转型, 由生产型变为消费型, 允许在购进环节抵扣绝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但是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属于房屋、建筑物、应收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 其进项税额在购进环节仍然不能抵扣。
例2:承上例, 经双方协商, 光明公司同意永胜公司以一台已使用过的设备偿还债务。该项设备的账面原值为100 000元, 已提折旧25 000元, 公允价值为83 200元。假设永胜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抵债用设备为2007年12月购入, 未抵扣进项税额。
1. 债务人永胜公司的会计处理。
本例中, 债务人的损益由转让非货币性资产 (视同销售固定资产) 和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构成, 共计40 400元 (32 200+8 200) , 并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 设备购进时未抵扣进项税额, 转让时采用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缴纳增值税。如果债务人以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清偿债务, 则应计提营业税, 而非增值税。
2. 债权人光明公司的账务处理。
笔者认为, 按简易办法征税的业务中一般开具普通发票, 因此债权人无法获得扣税凭证, 不能计提进项税额, 从而会增加债务重组损失。
四、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债务人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除计算债务重组利得之外, 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间的差额, 应计入投资收益。
例3:承例1, 经双方协商, 光明公司同意永胜公司以长期股权投资偿还债务。永胜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110 000元, 账面余额为120 000元, 已提减值准备15 000元。假设永胜公司转让该项股权投资发生相关费用2 000元。
1. 债务人永胜公司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对长期股权投资曾经计提过减值准备, 应进行纳税调整。具体讲, 债权人在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当期, 应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处置该项投资的当期, 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本例中,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5 000元, 其会计处理为:
2. 债权人光明公司的账务处理。
如果债务人以股票等金融资产清偿债务, 其账务处理与以长期股权投资偿债的处理方式相仿。对债务人而言, 按照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按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自身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算转让金融资产的损益, 反映在“投资收益”科目中。对债权人而言, 对收到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 并按照该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计算债务重组损失, 记入“营业外支出”项目。
现金资产 篇8
一、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CAS 8) 主要规范了企业下列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会计处理: (1) 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3) 固定资产; (4) 生产性生物资产; (5) 无形资产; (6) 商誉; (7) 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CAS 8明确了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原则, 但对于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部分金融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的减值, 分别适用于其他准则。这样, 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涉及了部分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生产性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商誉、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油气资产、出租资产 (未担保余值) 等。
一般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资产减值准备类账户 (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等) 。这部分记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计算利润时作为利润的减项处理, 但它们并没有导致现金流出, 因此,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 应将其从净利润中加回。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转出
CAS 8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等符合条件的可以转回。会计分录如下:借:坏账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 (含建造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这部分冲减“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计算利润时作为利润的增项处理, 但它们并未导致现金流入, 因此,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 应将其从净利润中减去。
此外, 处置资产时相应转出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项目时也应酌情考虑。比如对于债务重组中债权人注销应收债权时转出的坏账准备、企业处理存货时转出的已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虽然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无关, 但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增减业务也必须予以考虑, 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反映。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减少时转出的减值准备, 由于已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项目反映, 故无需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反映。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 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 资本公积, 商誉;贷: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转回, 做相反会计分录。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采用直接转销法, 未采用备抵法, 不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类账户反映, 直接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该内容可以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项目中进行调整, 而并非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调整。这样,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项目可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期初、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同时剔除记入“资本公积”、“商誉”的数额 (不影响净利润)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包括债权性投资、权益性投资) 一般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 且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显著且长期低于账面价值时, 要进行减值测试和核算;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时应确认减值损失,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会计分录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债权性投资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如下: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权益性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而应通过权益转回。会计分录如下: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这样,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记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 (已作为净利润的减项处理) , 在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予以调整, 增加净利润, 该内容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反映。同理, 转回可供出售债权性投资减值损失也在“其他”项目中反映, 减少净利润;转回可供出售权益性投资减值损失, 由于不影响净利润, 也不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故不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反映填列。
四、相关项目重复填列问题分析
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 规定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减:增加) ”项目。
“存货跌价准备”是存货的备抵账户, “坏账准备”是应收款项的备抵账户。因此, 存货跌价准备与存货、坏账准备与应收款项应作为整体看待。由于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已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进行了调整, 如果“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减:增加) ”项目按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余额 (已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 计算填列, 则计提的减值准备会重复计算。为避免重复计算, 则“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和“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减:增加) ”项目应按未扣减资产减值准备前的账户余额 (或还原后的账面余额) 计算填列。
五、举例说明
例:某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0年度有关资料如下: (1) “应收账款”科目期初余额110万元, “坏账准备”科目期初贷方余额11万元; (2) “库存商品”科目期初余额420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初贷方余额15万元; (3) 本年赊销产品一批, 价款300万元, 增值税税率17%, 至年末尚未收到该笔款项, 产品销售成本260万元已经结转; (4) “坏账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46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6万元; (5) “应交税费”科目的期初余额为0。税法规定, 资产的减值只有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允许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为0, 估计该公司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税所得, 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 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关项目的金额。
1.2010年赊销产品, 结转销售成本, 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351;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1。借:主营业务成本260;贷:库存商品260。这样, “应收账款”科目期末余额为:110+351=461 (万元) ;“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为:420-260=160 (万元) ;“存货的减少”项目填列的金额为:420-160=260 (万元) (应按未扣减“存货跌价准备”前的“库存商品”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项目填列的金额为:110-461=-351 (万元) (应按未扣减“坏账准备”前的“应收账款”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
2.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35;贷:坏账准备35 (46-11, 补提) 。借:存货跌价准备9 (6-15, 转回) ;贷:资产减值损失9。这样,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填列的金额为:35-9=26 (万元) ;税前利润金额为:300-260-35+9=14 (万元) 。
3. 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分录如下:应收账款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为:[461- (461-46) ]-[110- (110-11) ]=35 (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 (增加) 为:35×25%=8.75 (万元) ;存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为:[160- (160-6) ]-[420- (420-15) ]=-9 (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发生额 (减少) 为:9×25%=2.25 (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14+ (35-9) =40 (万元) ;应交所得税额为:40×25%=10 (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5;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6.5 (8.75-2.25) 。借: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费用1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这样, “净利润”项目填列金额为:14-10+6.5=10.5 (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项目填列金额为:-6.5万元;“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项目填列金额为:51+10=61 (万元) 。
(4)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关项目的填列金额如下 (单位:万元) :
调整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证的主要方法是看与主表上的相关数字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是否一致。本例资料中没有发生现金流入流出, 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 与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的结果是一致的。
现金资产 篇9
一、间接法现金流量表结构
间接法现金流量表列示的是将企业净利润调整为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过程,调整项目可分为三类:
(一)影响企业净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的项目,如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递延所得税、公允价值变动等;
(二)不影响企业净利润但影响现金流的项目,如存货的增减、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
(三)同时影响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但不属于经营性活动的项目,如投资收益、财务费用、长期资产处置与报废损益。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位列间接法现金流量表调整项目的第一位,报表初填者一般会认为该项目较为简单,不同于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经营性应付项目需分析填列,只需将当期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发生额或“资产减值准备”期末、期初余额差直接填报即可,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存在填报口径的疑问,而目前的准则指南及讲解未能完全解释清楚,本人将在下文中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资产减值准备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列示内容与位置的疑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
资产减值准备可分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与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中除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外,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予转回,在资产处置或报废时予以转销;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坏账准备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后可在以后会计期间予以转回,在资产处置或报废时予以转销。
会计准则讲解提示,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的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项目指当期计提扣除转回的减值准备,企业当期计提和按规定转回的各项减值准备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扣减项目,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在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时,需要加回。此项目可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那么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的什么项目中列示呢?
此外,根据准则讲解,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存货增减变动项按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而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已经包含存货减值准备科目。
如企业当年计提或转回存货减值准备,间接法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准备、存货增减变动项将同时变化,而且变化方向相反,调整方向相同。
那么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转回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哪个项目列示?
同样,坏账准备计提与转回同样影响间接法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准备、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减变动。坏账准备计提与转回项目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哪个项目列示?
三、资产减值准备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列示分析
(一)存货跌价准备变化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
如企业当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填报间接法现金流量表时,存货跌价准备由于是利润减项,但未发生现金流出,予以调整,增加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项5万元,同时因计提存货减值,存货期末余额减少5万元,增加存货变动调整项5万元,一项变化导致了报表两处重复填报。因此,企业计提或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应在资产减值准备项或存货变化项中选择其中一项填报。
如企业当年处置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项目,存货跌价准备转销,该项业务不影响企业利润,但影响企业流动资产账面价值,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何项目中反映?
如企业期初有存货15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存货账面净值10万无,当期售出取得现金10万(税金忽略不计),存货当期处置收益为0。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填报间接法现金流量表时,“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当期无发生额,资产减值准备项调整金额为0,存货账面净值期末较期初减少10万元,存货变化项填报调整额10万元,两项合计调整额与实际现金流相符。
从以上存货跌价准备变化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选择资产减值准备项作为反映存货跌价损失项目,填报存货增减变动项时需详细分析存货跌价准备,将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转回金额剔除,而将存货跌价准备转销金额包括在内,计算较为繁琐,数据表达不直观。
如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项下不反映存货跌价损失,选择存货增减变动项目作为反映存货跌价准备全部变化项目,填报该项时可不再分析存货跌价准备变动方向及原因,直接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期末期初余额计算而来,计算更为简单直观。
(二)坏账准备变化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
经营性应收款与存货一样同为流动资产,其减值的计提、转回或核销与存货减值相似,其减值准备变化选择在经营性应收项目下反映也更为简单,即经营性应收项目应根据抵减了减值准备后的应收款账面净值填列,资产减值准备调整项下不反映应收款减值损失。
(三)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转回与转销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
由于长期资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性活动,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无相应调整项目,表中与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转回与转销相关的只有资产减值准备一项内容。
企业当期计提和按规定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按“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发生额直接填列;而因长期资产处置与报废损益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全部反向调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销金额不影响经营性现金流,在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无需反映。
四、结论
现金资产 篇10
1. 列示在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下的“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的规定, “支付的各项税费”包括本期发生并支付的税费, 以及本期支付以前各期发生的税费和预交的税金, 如支付的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教育费附加等。允许抵扣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不再构成固定资产的成本, 而应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购进材料等产生的增值税一并计算应交增值税, 并按规定缴纳。从纳税人的角度看, 购进固定资产可抵扣的增值税不会产生现金的净流出, 因为支付给销货方的进项税额 (现金流出) 可以抵减销项税额, 从而减少实际应交增值税额 (现金流出的减少, 视同现金流入) , 且该现金流出等于现金流入。如果将购进固定资产可抵扣的增值税反映在投资活动下, 则不能准确反映上述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产生现金净流出的情况, 也不能反映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抵扣经营活动销项税额的事实。此外, 在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下, 只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范围扩大了, 理应与原来的处理方法保持一致, 仍记入“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
2. 列示在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
从活动的性质来看, 购建固定资产属于投资活动, 不能将这一活动分解为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不能在税法不允许扣除前作为投资活动, 而在税法允许抵扣后变成经营活动;购买商品支付的进项税额计入经营活动, 不是因为其可以抵扣, 而是因为购买商品本质上属于经营活动, 并且商品部分的现金也属于经营活动中的现金。而购建固定资产的现金属于投资活动中的现金, 则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应计入投资活动;销售商品的销项税额随商品本身计入经营活动, 销售固定资产的销项税额也应随固定资产计入投资活动。因此, 从经济性质和因果关系看, 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应随固定资产记入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
【现金资产】推荐阅读:
资产现金流07-24
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点盈亏的账务处理09-08
2022年会计基础: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12-28
现金现金流敏感度12-17
现金持有05-10
现金制度05-16
现金质量06-12
现金指标08-26
现金预算09-09
现金核算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