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集中管理

2024-05-24

现金集中管理(精选5篇)

现金集中管理 篇1

一、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必要性分析

现金流量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因为财务管理是以现金收付能力为标志的, 现金流量的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往往采用不同于会计利润的观点, 而是从运营的角度出发更侧重现金概念。具体表现为通过对现金流的监督、控制和预测, 实现对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安排和控制。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是采取集权还是分权模式, 从财务学的角度来看, 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 实践证明, 针对企业集团这样的庞大实体, 现金流量管理采用集中管理模式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内涵

1、现金流量信息的集中。

现金流量集中管理要求下属企业定期上报现金流量信息以强化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现金流量决策和控制能力。这些信息包括:现有的现金存量信息、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信息及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现有的现金存量信息是指现金余额, 包括各成员单位的现金余额和汇总后的集团现金余额, 反映了集团可利用的现金资源;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信息是指现金的流入信息和流出信息, 反映了集团现金的收支及其用途;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是指将预测的未来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入流出量与现有现金存量相结合可以预计未来某时点的现金余缺, 为集团内部调剂资金或向外融通资金提供支持。

2、现金流量管理权限的集中。

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实质是将成员企业的现金管理权限集中到集团总部, 以方便整个集团现金流量的统筹管理和使用。但是, 现金流量管理权限的集中, 并不意味着将这些权力全部集中到集团总部, 而是要结合企业集团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情况对成员企业的现金管理权限进行不同程度的集中。

3、现金资源的集中。

现金资源的集中是将分散在成员企业账户中的闲散现金集中到集团总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 现金不足的企业可以从该账户中拆借。通过这种方式, 改变了以往各成员企业银行账户独立操作造成的企业集团内部现金盈缺不平衡、存贷两高的情况;同时也聚合了现金资源, 形成了现金的规模优势。

4、财务人员的集中。

财务人员的集中指的是母公司对成员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企业集团财务人员集中管理的方式一般是委派财务负责人。集团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成员单位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由母公司直接对成员单位委派财务负责人行使日常财务监督权, 委派人员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 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惩罚。通过财务委派制, 有助于集团总部有关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对现金运作的事中监控。

(二) 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集团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理念的转变, 企业集团纷纷提出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提高现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简单高效的财务管理需求。

1、调剂集团内部现金余缺, 提高现金使用的效率。

实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 加强了对所属子公司的现金控制能力, 集团总公司可以利用集中起来的现金, 在各所属子公司之间进行余缺调剂, 降低贷款额度, 帮助企业实现“三高变三低”, 即将企业的高存款、高贷款、高费用变为低存款、低贷款、低费用, 从而提升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水平, 使现金得到最高回报和创造最大价值, 实现整合优势。

2. 加强集团的内部监控, 规避现金风险。

实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 不仅可以帮助总部公司加强对其成员企业财务监控, 避免成员企业的财务目标与集团总部的目标相背驰, 还可以减少企业集团贷款额度, 降低财务风险。

3、可以即时掌握成员企业的经济信息, 指导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

实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 可以帮助决策层及时准确的掌握各成员企业的经济信息, 指导其进行规范的操作, 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也可以将各成员企业的盈余现金总量进行考量, 并可适时进行规模投资, 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

二、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模式

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行业的现金流量运行规律不同, 现金流量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模式:

(一) 报账中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现金流量管理高度集中, 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母公司的财务部门。集团母公司通过报账中心, 解决统一报账、统一收支的问题。报账中心模式又分为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两种形式。

1. 统收统支方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的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 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账号, 一切现金收入和支出都通过集团财务部门办理, 现金收支的批准权高度集中在经营者手中, 或者经营者授权的代表手中。实践证明:统收统支的方式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全面收支平衡, 提高现金的周转效率, 减少现金的沉淀, 控制现金的流出, 降低资金成本。但是, 不利于调动成员企业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影响成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以致降低整个集团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效率。

2、拨付备用金。

拨付备用金是指集团总部按照一定的期限拨给成员企业一定数额的现金, 供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 成员企业所有现金收入必须集中到集团的财务部门, 成员企业所发生的现金支出必须持有关凭证到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与统收统支方式有所不同的是, 集团所属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有了一定的现金经营权, 在集团总部规定的现金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之内, 可以对拨付的备用金的使用行使决策权。但是集团所属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仍不独立设置财务部门, 其每一笔支出仍必须通过集团财务部门的审核, 超范围和超标准的开支必须经过集团总部的批准。

统收统支方式和拨付备用金方式均属于高度集权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这两种方式只适用于同城或相距不远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至于独立核算的分、子公司, 通常不适用于该模式。

(二) 结算中心模式

结算中心通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分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 也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机构。内部结算中心主要职责包括:

1、设立内部结算账户, 办理集团内部往来结算。每个成员公司都必须在结算中心开设账户, 成员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 都必须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往来结算。

2、制定结算制度。结算中心统一制定结算方式、结算时间, 规范结算行为。

3、统一筹措现金。各成员公司无权对外融资, 必须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筹集现金, 即结算中心根据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现金筹措和现金调度。

4、对结算业务中资金流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并纠正现金使用中的盲目性。

5、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结算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报表的形式将现金流通状况反馈给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公司, 使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公司的领导层及时掌握现金使用状况。

(三) 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将一种模拟的银企关系引入到集团内部的现金流量管理。这种模式下, 母子公司是一种借贷关系, 内部银行实际充当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货币发行中心、贷款中心和监管中心。内部银行的主要职能是进行集团内部日常的往来结算、资金调拨和资金运营。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设立内部结算账户, 办理集团内部往来结算。

每个成员单位都必须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 成员单位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实物转让、劳务协作均视作商品交易, 都要通过内部银行办理往来结算。

2、发行内部支票和货币。

内部银行根据有关规定发行自己的支票和货币, 在各成员单位之间使用。

3、发放内部贷款。

内部银行根据集团总部为各成员单位核定费用定额, 结合各成员单位的实际需要, 对其发放贷款。

4、统一筹措资金。

在这种模式下, 各成员单位无权对外融资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资金, 即内部银行根据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筹措和资金调度。

5、制定结算制度。

内部银行统一制定结算方式、结算时间, 行为, 同时对结算业务中的现金流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

6、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内部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报表的形流通状况反馈给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单位, 使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单位及时掌握现金使用状况。

(四) 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除抵押放款以外, 还有外汇、联合贷款、包销债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等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大多是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由人民银行批准、作为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而设立的。所以, 它还担负着企业集团的理财任务。财务公司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通过在企业集团内部转账结算等加速资金周转;通过融资租赁和买方信贷, 注入少量资金, 解决集团内部产品购销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集团内部提供担保、资信调查、信息服务、投资咨询等为企业集团各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财务公司运用同行业拆借、发行债券及新股, 从事外汇及有价证券的等手段, 为集团开辟广泛的融资渠道, 并成为集团的融资中心。三是将集团暂时闲置的现金投向高效的产业和行业, 或者用于集团本身发展的项目, 使现金运用效率最大化。

从财务公司的功能看, 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是把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与企业或银企关系引入到集团现金流量管理中, 使得集团各子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财权, 可以自行经营自身的现金, 对现金的使用行使决策权。另外集团对各子公司的现金控制是通过财务公司进行的, 财务公司对集团各子公司进行专门约束, 而且这种约束是建立在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企业集团经营者 (或最高决策机构) 不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现金使用和取得。

(五) 现金池模式

现金池是以现金流量集中管理为主线, 借助商业银行现金管理服务和网络通讯技术, 对企业集团各子、分公司的现金进行实时监控、统一调度和集中运作的一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集团而言, 一个非常重要的现金流量管理要求就是要实现集团系统内的现金资源有条件共享。企业集团现金池正是为了满足集团企业的这一要求应运而生的现金管理方案。集团现金池是商业银行帮助企业集团实现集团系统内的现金有条件共享的一项服务, 是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高级形式。企业集团可以借助“集团现金池”这一平台, 实现内部成员企业现金资源的共享。

三、现金池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一) 现金池管理模式的特点

集团公司现金池管理模式作为世界上最有效率、技术水平最高的的一种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模式, 有着与传统的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

首先, 集团公司现金池管理模式实现了现金“零余额管理”。众所周知, “零余额管理”是一种极限式的管理模式, 它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 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零余额”管理实施要点包括:根据现金流量管理要求, 进行账户余额控制, 保持集团最低限度的资金占用。一方面可以将企业集团多个账户的现金余额转移到一个中央账户, 增强对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控制, 减少闲置现金;另一方面, 便于将多余现金集中起来形成大额现金, 进行收益高, 但现金要求大的短期投资。

其次, 利用商业银行专业化服务, 实现对企业集团现金流量实时监控和预警。现金池与其他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其借助于商业银行专业化服务, 成功实现了集团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已经成为集团实现各成员单位现金流量集中运作和集团内部现金共享的管理主体之一, 而不再仅仅是企业集团现金管理的“配角”。通过银企直联, 保证了现金流与银行同步, 为结算中心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现金运作状况, 减少重复录入和差错。现金池使得集团与商业银行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 能够更好地享受银行提供的现金结算、账户报告、电子银行和投资融资等服务, 实现集团与银行的双赢。

最后, 现金池管理模式只是针对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 针对性较强。它通过现金总账户、净额交易和电子数据互换系统等方式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总账户是指通过银行账户汇总流动性资金, 为集团进行融资, 它由一个主要银行账户和一个或多个连续银行账户组成, 是管理现金的一种工具。它能适应企业集团多个法人实体的现实, 融合多种资金集中策略, 因此可以与其他模式共同使用, 实现有效统一调拨集团的全部现金, 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头寸的管理目的。

(二) 现金池管理模式的应用

现金池管理模式是现金流量集中管理一种模式, 但并非所有的集团公司都适用该模式, 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首先, 其应用主体必须是大型的企业集团, 尤其是跨国企业和涉及较多外汇现金结算业务的大型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现金池的设计模式是针对多账户现金余额的集中管理, 对于小型企业可能会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其次, 其应用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以及较高的信息化程度。因为现金池模式将融资风险转移到了企业集团内部, 并且对银行网络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有较高要求, 所以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控制力度, 直接影响着现金池管理效益的发挥。最后, 由于现金池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现金管理的一种模式, 对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的控制存在一些弱势, 因此必须结合其他管理方式 (财务公司或者结算中心模式等) , 才可使得集团现金流量管理制度和流程更具效率。

以上对现金池模式的应用范围予以界定, 下面以跨国公司如何利用现金池模式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的具体做法来说明该模式的应用。

1、帐户设置。

账户设置是企业集团以及银行和集团各分子公司之间进行现金核算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上银行的发展, 而这又带来了企业集团开户方式的改变。在现金池模式下, 企业集团的账户可分为外部账户和内部账户。其中外部账户包括企业集团在银行中开设的银行总账户以及集团成员单位在当地所在地银行开设的分账户;内部账户是企业集团为记录、清算总账户和子公司分账户以及子公司分账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集团结算系统中建立的内部结算账户。

2、办理结算。

一般而言, 可以根据企业集团与外部商业银行之间是否实际发生了收付款业务, 将现金池模式的结算流程区分为外部结算流程和内部结算流程。外部结算流程是指企业集团结算中心和外部单位之间, 通过第三方银行发生收付款的过程。其中, 外部结算流程又可以根据现金往来的方向划分为收款流程和付款流程。内部结算流程是指企业集团通过结算中心处理各分、子公司之间款项相互往来的流程。通过这些特定的流程, 实现现金流量的有效控制。

四、结语

现金池模式是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可以作为企业集团有效控制企业现金流量的工具。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集团都应采用这种模式, 因为这种模式都企业的要求很高, 一旦实施主体达不到这种要求时, 这种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资金链中断等) 。所以, 企业集团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现金流管理模式, 才能真正提高现金使用效率, 提升企业价值。

摘要:现金流量集中管理这一模式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中被广泛应用, 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财务公司、结算中心等模式已经在我国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金池管理, 做为现金流量管理集中管理的新模式, 对于节约企业集团资金成本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 结合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 提出系统的现金池管理所实施的可行性方案非常重要。

关键词: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模式,企业集团,现金池

参考文献

[1]、谢杭生,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金融研究, 2000年第2期

[2]、章新蓉, 企业集团实施现金集中管理的新模式, 企业活力, 2005年第10期

[3]、王婷、何学忠, 试论企业集团现金流量管理, 企业经济, 2007年第4期

[4]、王道菊、姚同山, 企业集团现金流量集中管理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北方经济, 2006年第12期

[5]、艾栎楠, 浅谈现金池模式在集团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煤炭经济研究, 2008年第2期

现金集中管理 篇2

上市公司股利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Fuller and Goldstein (2011) 研究发现, 在熊市中股利的重要性要大于股利在牛市中的重要性。相比牛市, 熊市中支付股利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每个月表现要强于不支付上市公司1%到2%, 而且在熊市增加股利发放比起牛市增加股利更加重要。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在不同股票市场状态下采取不同的股利政策?在不同市场状态下, 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是否一致?前人研究极大的丰富了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 其中包括各种解释“股利之谜”的理论以及在不同国家中, 因持股对象性质及持股比例不同而对股利政策产生了不一致的影响。但很少有学者研究在股市不同状态下股权集中对于股利政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区分了股市状态, 并且考察了在股市不同状态下股权集中对于股利政策的影响。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与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分析了牛市与牛熊中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首先根据代理成本理论, (Claessens and Fan, 2003) 当上市公司股权集度比较低的时候, 委托代理问题就存在于全体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当公司不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 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倾向于少分配或者不分配现金股利。当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时就出现了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可以凭借其对公司的控制力, 实现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控制, 所以此时的委托代理问题转变为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控股股东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关联交易侵占非控股股东的利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中国, 这就演变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具体表现为大股东凭借其控制权地位进行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掏空”行为 (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但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 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并不一致。控股股东的收益来自来四个方面:资本利得, 股利收益, 侵占收益, 发放股利带来的溢价。一方面, 根据迎合理论, 由于市场投资者对支付股利公司的投机性需求, 导致支付股利公司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价值产生差异 (又称为股利溢价) , 而理性的公司经理人可以洞察到这种时变的股利溢价。为了追求公司短期价值的最大化, 经理人将制定相应的股利政策去迎合市场投资者的这种需求, 以提升公司的股价。Fuller and Goldstein (2011) 认为股票市场在不同状态下, 支付股利公司与不支付股利公司的价值产生差异存在区别, 在熊市中的这种股票溢价大于牛市中的股票溢价。另一方面, 股利分配的信号理论认为公司会通过股利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未来盈利可以稳定增长的信号。而传递这种信号的终于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投资者的投资。在牛市中, 个股普遍都会有比较大的涨幅, 个股的价值与价格已经存在很大差距, 在这种情况投资所获得的资本利得已经远远大于股票的现金股利, 所以在这时候发放现金股利对上市公司来说, 传递稳定增长信号的作用不明显。在熊市中, 在难以获得正的资本利得情况下现金股利变得尤为重要, 此时发放现金股利传递公司稳定增长信号的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对上市公司来说牛市中发放股利带来的效用小于熊市中股利带来的效用。这也更进一步证实了熊市中股票溢价大于牛市中的股票溢价。假设控股股东效用函数为Max U (Rd, Ru) , 约束条件为cxRd+cyRu≤I, 其中Rd≥0, Ru≥0。其中Rd是指控股股东获得的股利收益以及股利溢价, Ru是指控股股东通过控制公司所获得的其他收益。为了获得相应收益, 控股股东必须付出一定成本, 如购买上市公司股权所需要的资金、技术, 攫取私人收益时应对法律起诉的成本及声誉损失等, 同时终极股东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设他所投入的全部资源为I, 为取得Rd和Ru而付出的单位成本分别为cx和cy。由图 (1) 所示, 效用曲线和约束线的切点E代表终极控制股东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效用均衡点, 其中横坐标表示股东收益Rd的数量, 纵坐标代表股东收益Ru的数量。

那么基于迎合理论以及信号理论的分析, 在牛市的时候, 控股股东的侵占收益大于股利收益以及股利溢价之和, 因此大股东会选择进行侵占小股东利益, 而少发放现金股利。这时控股股东选择的均衡点为E点。在熊市的时候, 大股东的股利收益以及股利溢价之和大于侵占收益, 因此控股股东会选择多发放股利, 同时加大侵占活动。这时股东花费相同的成本却能获得更多的收益Rd, 约束线由原来的GI变成了GH, 新的均衡点为F点。因此在牛市中, 股权集中度对股利政策没有影响。但是在熊市中, 随着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其对公司控制权的加强,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控股股东会更加热衷于发放现金红利,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在牛市中, 在A股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假设2:在熊市中, 在A股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483家A股公司为研究的初始样本,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根据以下选择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原始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CSMAR) 。本文全部分析通过Stata10和excel统计软件实现。 (1) 由于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的差异会对股利政策的选择带来影响, 因此本文研究中只包含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 不包括同时发行A股、B股或H股的公司。 (2) 为了消除行业特殊性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研究排除了金融业的上市公司。 (3) 为了考察正常经营公司的股利政策, 排除ST、PT的公司。 (4) 剔除资料不全的公司, 并且剔除一些存在异常值的公司。最终得到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效样本为2003-2011年间358家上市公司的3214个观测值。

(三) 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 (1) 因变量:在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衡量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多选取上市公司派发的股利这一定量指标。本文为了克服以上缺陷, 以现金股利发放的相对量和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两个方面为出发点, 构造了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占总资产的比重 (Div_to_a) 、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占净利润的比重 (Div_to_np) 和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红利 (Div-Dum) 作为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其中Div-Dum是虚拟变量, 1表示支付了现金股利, 0表示没有支付现金股利。 (2) 自变量。关于股权集中度, 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比重 (Pones) 和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总股本的比重 (Ptens) 作为考察股权集中的变量。 (3)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股利信号以及行业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成长性用公司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衡量以及营运能力用流动资产的增长率来衡量。其中股利信号使用因变量的滞后值来表示, 所以Di的取值分别是D1、D2和D3。在原始数据中有6个行业的分类, 本文在删除金融行业以后建立了4个行业虚拟变量, 分别是Industry1房地产, Industry2综合, Industry3工业, Industry4商业。具体的变量设计情况见表 (1) 。

(四) 模型建立

由于面板数据不但能提供大量数据、增加自由度、减轻共线性和提高估计的有效性, 而且可以控制个体的异质性, 减少误差偏差, 所以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在模型选择上, 由于衡量股利政策的变量一定不会是负值, 而且因变量的许多观测值都为零, 因变量为截取数据时, 使用一般的估计方法会存在偏差, 因此本文借鉴了Singhania et al. (2012)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使用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来来研究股利决策中关于股利占比的变量。另外本文借鉴Fama and French (2001) 运用Logit回归模型来研究公司是否支付股利。根据研究假设, 本文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以及Logit模型如下:

其中β是回归系数, i是指样本公司的序号, k是行业代码, t是指公历的年份, ε是指误差项, Divit包括等于Div_to_ait和Div_to_npit两种情况。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股市状态的确立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短、波动也较成熟股市频繁, 为了使判别标准更适用于诊断我国股市的牛、熊市周期, 在借鉴的基础上Pagan and Sossounov (2003) 牛、熊市判别标准作了适当的调整。股市年度价格水平用Pt表示。如果Pt是一个宽度为3年的价格窗口中的最大值即ln Pt-1<ln Pt>ln Pt+1, 那么时刻t对应着一个波峰。如果Pt是一个宽度为3年的价格窗口中的最小值即ln Pt-1>ln Pt<ln Pt+1, 那么时刻t对应着一个波谷。本文要求波峰、波谷交替出现。波峰和波谷不一定会交替出现, 可能出现连续波峰, 也可能出现连续波谷。为了保证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 消去连续波峰中价格较低者和连续波谷中的价格较高者。本文把一个波峰到一个波谷的运行状态称为熊市, 一个波谷到波峰的运行状态称为牛市状态。为了不遗漏股价较短时期内大幅涨跌对应的大牛、大熊、以及排除虚假牛、熊市周期, 还要求诊断到的牛、熊市周期满足: (1) 如果牛市和熊市的单程时长不超过一年, 则股市价格逆转前后价格的升跌幅必须超过30%。否则依然认为该年仍处于前一种市场状态中的调整期。 (2) 鉴于本文使用的是年度收盘价数据, 所以仍要考虑包括序列端点附近股价水平低于端点处股价的波峰、以及股价水平高于端点处股价的波谷。由此可以找出从2002年-2011年收盘价中找到3个波峰, 分别是2003年、2007年和2009年;4个波谷, 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鉴于2002年到2003年涨幅并没有超过30%, 而且该时期上一个股市状态属于熊市, 所以把2003年视为处于熊市状态。因此可以确认2003年到2005年、2008年、2010年到2011年为熊市运行时间。而2006年到2007年、2009年为牛市运行时间。

(二) 描述性统计

根据本文的假设, 给出不同市场状态中各个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从表 (2) 统计性描述中可以看到熊市中Div以及Div_to_a的均值略微小于牛市, 但是Div_to_np却大于牛市。熊市中个被解释变量的最大值均大于牛市。熊市中的股权集中率高于牛市。从简单的样本统计量难以看出不同市场中股权集中度对于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法继续分析。

(三) 牛市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如表 (3) 所示本文对牛市运行时间即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6个模型, 即模型 (1) 到模型 (6) 。本文从两方面考察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一方面通过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检验第一大股东持股率以及前十大股东持股率对发放现金股利的相对量的影响, 从模型 (1) (2) (4) (5) 中可以得出股权集中对于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在四个模型当中, 股权集中度变量都没有通过10%显著水平下的假设检验。另一方面通过构造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 检验股权集中度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发放现金股利的影响, 从模型 (3) 和 (6) 中可以得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率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没有影响, 十大股东持股率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具有微弱的影响, 其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所以总的来说, 根据对于牛市数据的建模可以得出股权集中度对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市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另外各个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比较高, 大多数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另外, 财务杠杠与成长性指标与股利政策存在负相关关系, 盈利性指标、经营能力指标和公司规模指标与股利政策存在正的相关的关系, 符合前人研究的成果。通过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 证实了假设1, 即在牛市中, 在A股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不存在显著关系。

注:*, **, ***表示估计系数在10%, 5%, 1%置信度水平显著。

注:*, **, ***表示估计系数在10%, 5%, 1%置信度水平显著。

(四) 熊市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本文对熊市运行时间即2003年、2004年、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6个模型, 即模型 (7) 到模型 (12) (如表4所示) 。从Tobit模型 (7) (8) (10) (11) 中可以得出股权集中对于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四个模型当中, 除了 (7) 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率的参数只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外, 其他模型中股权集中度的指标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从参数的符号可以得出, 股权集中度对于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正的影响, 即股权集中度越高, 上市越倾向于发放相对更多的现金股利。另一方面从Logit模型 (9) 和 (12) 中可以得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率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参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总的来说, 根据对于熊市数据的建模可以得出股权集中度对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市存在显著的影响, 并且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政策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另外各个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比较高, 大多数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另外, 财务杠杠与成长性指标与股利政策存在负相关关系, 盈利性指标、经营能力指标和公司规模指标与股利政策存在正的相关的关系, 符合本文的预期。综上所述, 通过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 证实了假设2, 在熊市中, 在A股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如何促使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趋于理性, 成为现金股利研究的重点, 亦是中国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国内关于此话题的探讨, 大都从公司内部因素出发,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司所处股票市场环境。基于此背景, 本文对2003年至2011年之间的牛市与熊市状态进行了划分, 探讨不同股市状态下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与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分析了牛市与牛熊中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实证表明, 牛市中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政策没有解释能力, 但是在熊市中, 股权集中度却对现金股利政策的有良好的解释能力,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参考文献

现金集中管理 篇3

(一) 研究背景。首钢始建于1919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板块为主, 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七大业务板块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入新世纪, 首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号召, 实施了北京地区钢铁业生产基地搬迁、产品结构升级、跨地域资源掌控等战略发展举措, 先后在河北省曹妃甸、迁安地区建成了具有世界一流技术装备水平的首钢京唐、迁安等新型钢厂, 完成了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的历史性转变。同时, 实施了新疆伊犁、吉林通化、山西长治等钢铁企业集团的重组战略, 开创了“一业多地”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了一个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按照集团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战略发展格局的规划要求, 首钢提出了“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集团管控理念。“集中整体”是指以北京总部为管理平台, 集中运营集团内的各项资源, 充分发挥资源整体运作的规模效应;“分层能级”是指在北京总部管理平台上, 以“发挥整体资源规模优势, 统一集中运作”为管理原则, 集团内成员单位各自设计管理序列层次及相关业务职能界限, 确保整体的资源运作高效、有序。

紧紧围绕集团“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管控理念, 首钢逐步摸索建立了以全面资金预算为监控依据, 以首钢资金管理平台为监控手段, 通过整合集团内的资金、信贷、投资等优势资源, 以“发挥集团整体资金规模优势、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为管理目标的集团资金集中管控体系。

首钢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是指以“集中资金所有权不变, 分子公司经营权不变”为资金集中原则, 以“集中调配、统一结算、有偿使用”为资金使用原则, 通过对集团成员单位的货币资金、承兑汇票、银行授信、投资资金等实施集中管控, 借助首钢资金管理平台对集团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资金余额及承兑汇票收支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同时, 对集团成员单位闲置资金进行定期有偿归集的管理体制。

(二) 研究目的。在此背景下, 需要合理确定集团成员单位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在满足集团成员单位正常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同时, 最大限度提高集团成员单位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实现“发挥集团整体资金规模优势、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的资金管理目标。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基本内容

(一) 最佳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又称为最佳现金余额, 是指现金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同时又使现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最高时的现金最低持有量。即能够使现金管理的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对于实施集团全面资金预算的首钢成员单位而言, 最佳现金持有量意味着现金余额为零, 但是, 基于购买原材料、支付电费、发放工资、纳税、支付利息等环节的资金需求, 各成员单位又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如何在集团全面资金预算的基础上, 确定各成员单位的现金最佳持有量, 对于发挥集团整体资金规模优势、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具有重要意义。

(二)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测算模型。

多年来, 财务管理学者、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确定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和方法, 现就结合首钢集团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的管理格局需求, 重点选取存货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现金周转模型和随机模型进行重点介绍及分析, 并试图通过分析从中选取符合首钢集团资金集中管控要求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模型。

1. 存货模型。

1952年, 威廉·鲍摩尔第一次将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存货分析模式。鲍摩尔模型把持有的有价证券和货币资金的库存联系起来, 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和现金转换的固定成本, 以求得二者成本之和最低时的现金余额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鲍摩尔模型假设:

(1) 企业一定时期内货币现金支出和收入的变化是周期性均衡发展的, 比较稳定、波动小, 其现金余额定期由最低时的零到最高时的Q变化, 其平均现金余额为Q/2。

(2) 现金余额趋于零时, 企业都能依靠出售有价证券或借款来补充库存现金需要。

(3) 有价证券变现的不确定性很小, 有价证券的利率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费用可以获悉。

如果这些条件基本得到满足, 企业便可以利用存货模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虽然鲍摩尔模型是一种简单、直观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 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假设前提条件太多太复杂, 对于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各成员单位所处行业、地域、生产环境不同, 不能进行统一分析比较。

2. 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型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 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成本分析模式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短缺成本和管理成本, 而不考虑转换成本。机会成本是现金占用的代价, 即放弃投资的成本, 一般可用企业预期投资报酬率来表示。现金持有量越大, 机会成本越高。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保管现金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安全措施费等, 它一般是固定的, 不随现金持有量的多少而变动。短缺成本指企业因缺乏必要的现金, 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 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或为此付出代价, 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上述三种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就是最佳持有量。

3. 现金周转模式。

现金周转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经营历史数据来预测一个完整的现金周转期, 从而确定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用现金周转模式确定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简单明了, 容易计算。但此方法是假设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数量上一致,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地进行, 即现金需要和供应不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以上假设条件不能满足, 则求出的现金持有量将发生偏差。

在首钢集团的实际资金运行过程中, 存货模式、成本分析模式和现金周转模式计算出来的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绝对值,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将一年365天的现金都保持在相同的数额上, 因此, 以上模型计算方法对于首钢集团的资金集中管控体系借鉴意义不足。

4. 米勒-奥尔模型 (随机模型) 。

莫顿·米勒和丹尼尔·奥尔创建了一种能处理每日随机变化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在该模型中,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都予以了考虑, 并假设日净现金流量服从正态分布, 其期望值为零, 每日的净现金流量可以等于其期望值, 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其期望值。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对首钢集团及其成员单位来讲, 现金需求量往往波动大且难以预知, 但集团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 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 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 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当现金持有量超过控制上限时, 集团可以对超额资金进行集中归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持有量降到控制下限时, 超出资金预算范围, 集团可以通过下拨资金的形式对成员单位的资金使用予以支持, 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若现金持有量在控制的上下限之间, 便不必进行资金运作, 保持它们各自的现有存量即可。

通过以上介绍及分析, 最能满足集团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要求的, 现金最佳持有量计算模型为米勒-奥尔模型 (随机模型) , 该模型将集团及成员单位的最佳现金持有量限定在一个区域内运行, 是对集团全面资金预算的有效补充, 既能满足集团资金集中管控要求, 又最大的赋予了成员单位的现金独立性。

三、首钢集团资金集中管控体系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测算模型

根据首钢集团资金需求波动较大, 且随机性强的生产经营特性, 笔者提出了以下最佳现金持有量预测模型。

(一) 最低现金持有量。最低现金持有量=资金预算中的刚性货币支出量 (剔除承兑汇票)

首钢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刚性货币支出主要是指购买部分需要支付现金的原材料 (例如钢铁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 按供应商要求现金支付比例不得低于30%) 、支付电费、发放工资、纳税、利息支付等不可使用承兑汇票的部分。

(二) 现金返回线 (R) 的计算公式。

首钢集团实施的资金集中管控模式中, 明确要求集团内成员单位严禁对外购买股票、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等有价证券, 相关闲置资金集团以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进行有偿归集, 故相关参数设置如下:

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 该参数在集团资金运行中设置为1;

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 该参数在集团资金运行中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

δ—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 该参数在集团资金运行中按预算期内的每日银行存款余额计算;

L—现金存量的下限, 最低现金持有量=资金预算中的刚性货币支出量 (剔除承兑汇票) 。

(三) 最高现金持有量计算公式。H=3R-2L

(四) 最佳现金持有量数据模型的建立。根据最低现金持有量的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得到一组以时间为自变量, 以集团成员单位现金持有量为因变量的数据坐标, 即 (X1, Y1) 。这些数据坐标, 在X-Y直角坐标系中以离散状态的点状形态分布。在此, 我们利用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分析”理论, 对这些离散的点进行重新描绘。

通过使用一元线性回归中的最小二乘法 (又称最小平方法) 数学优化技术, 可以计算出关于Y=BX+A的直线方程, 这条直线方程的建立使得所有处于离散状态的点状坐标均分布在直线附近, 且所有数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化, 在增加了数据关联性的同时又使得数据建模的误差最小化。

(五) 最佳现金持有量使用分析。以下图示, 就是按照首钢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测算模型建立的资金运行状态图形。

通过以上图形可知, 在资金结算中心通过首钢资金管理平台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余额进行实时监控的同时, 当发现集团内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余额超过R线时, 可使用管理平台对超出部分的资金进行归集, 使其资金回归到合理范围之内;当银行账户余额低于L线时, 可使用管理平台对于低于L线的资金进行系统补足, 使其资金重新回归合理范围;当银行资金在R与L线之内正常运营时, 表示企业资金状况良好。

四、管理成效

集团在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模型的基础上, 以全面资金预算为监控依据, 以首钢资金管理平台为监控手段, 实现了对集团资金的集中管控, 适应了集团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战略的需要, 提升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体现了集团金融政策对各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同时, 对于实现“发挥集团整体资金规模优势、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资金管理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 并且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 强化了集团资金预算管理。

运用集团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模型, 可以提高成员单位资金运行的预测精准度, 树立集团资金预算的重要性, 同时, 通过首钢资金平台系统对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资金余额进行动态实时监控, 保证资金预算的有效执行, 强化集团资金预算管理。

(二) 降低了集团资金使用成本。

运用集团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模型, 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占用, 对各单位的沉淀资金进行及时、有效的有偿归家, 充分发挥集团整体资金规模优势, 在挖掘集团内部资金潜力, 减少集团外部融资的同时, 增加集团整体融资议价能力, 降低集团资金使用成本 (财务费用) 。同时, 实现了集团成员单位资金的优化配置, 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集团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三) 增强了集团核心竞争能力。

现金集中管理 篇4

一、“偏爱现金”现状

尽管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主要的支付工具, 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使用现金的大国, 长期以来, 受传统观念、习惯的影响, 对电子银行产品认知度低, 现金结算方式由于简单、快捷的特点, 加上现行的现金管理法规对存款人存取现金未进行定价, 客户存取现金几乎为“零成本”, 因此现金结算方式一直为我国企业、自然人所偏好。商品交易“偏爱现金”的主要因素是;现钱现货“一手清”、规避货款拖欠、营业收入不入账、偷税漏税、洗钱、小金库、金融服务缺失、电子货币支付结算推进工作不到位等。以官渡区为例, 由于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经济发展较快, 民营企业经济活动, 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均习惯以现金为主要结算手段。因此, 现金支付呈现持续攀升的势头:2006-2010年, 官渡区现金收支总量分别为944亿元、1414亿元、1515亿元、1870亿元、3028亿元, 现金收支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从2007年开始分别逐年增加470亿元、101亿元、355亿元、1158亿元, 2010年比2006年5年时间增加3.2倍。从此可以看出“偏爱现金”形成流通中现金逐年增多, 现金逐年增多除经济多元化、商品交易多样化等因素外, 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现金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管理监督。

二、存在问题

(一) 现金管理法规、办法明显滞后

中国的现金管理始于1950年4月7日政务院公布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 1977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现金管理的决定》, 这是我国现金管理的基础。目前开展现金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依然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及人民银行总行制定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从现实情况来看, 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些条款已明显滞后。部分规定已不符合现实情况, 如关于现金管理的对象、现金基本账户、开户单位库存限额、现金结算起点等规定, 对市场行为缺乏约束力。目前企业超范围使用现金、隐瞒真实用途套取现金行为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导致业务操作者和管理者无法从用途上鉴定出正常交易和非正常交易, 现金管理不能得到有效规范监督。

(二) 开户银行现金管理职能弱化

《条例》中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 开户银行是现金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赋予开户银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 赋有对开户单位收支、使用现金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 开户银行已成为企业, 部分商业银行认为现金管理与当前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性质的经营目标不相关, 其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竞争需要与开户单位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 而对客户实施现金管理缺乏内在动力, 履行起来难度很大, 致使开户银行的现金管理职能弱化。主要表现是:一是对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经营理念是往往把存款放在第一位。认为从严管理现金并不能带给其明显的收益, 不仅加大经营负担, 而且限制业务的发展, 不利于经济单位的核算, 积极性不高;二是对现金管理各项政策、规章的学习、理解、宣传、落实不到位, 敷衍了事;三是由于社会信用诚信度不高, 一些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选择现金交易。尽管银行规定不准为现金交易提供比转账结算更优惠的条件, 但由于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差, 客户偏好现金交易。开户银行为了积极拓展业务吸引客户, 大量为企业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或临时存款账户, 此类账户大部分是以提取现金为主要功能, 一定程度助推了流通现金大量增加。

(三) 违规处罚难落实

《条例》中“法律责任”条款对违规单位的处罚作了详细规定, 但对开户银行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和应给予的处罚则过于原则化, 增加了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难度。如在1999年发布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九条中, 对单位或者个人超限额提取现金行为的处罚作了明确规定, 但《条例》中有关超限额的处罚管理却不明确, 使处罚缺乏操作性。

(四) 《条例》部分条款明显滞后

一是现金使用范围条款涵盖面窄。《条例》第五条仅规定在8种情况下使用现金, 难以适应目前种类繁多的经济往来结算需要, 导致单位和个人不得不借用多种名义套取现金;二是结算起点低, 《条例》根据当时情况规定结算起点1000元, 至今没有进行调整, 已不能满足当前大额现金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客户, 因而也放松了对用途范围的严格审核。

(五) 银行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配合不够

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一般由会计部门审批并管理, 而现金提取由货币金银部门负责统计和审批, 在制度设计上银行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配合不够, 账户审批部门和现金审批部门二者在监督和管理中缺乏沟通, 至使现金管理与账户管理不能有效衔接, 现金管理中不能准确把握账户开立的有效性, 合规性, 同时有的开户单位在不同的银行开立资金使用性质相同的专用账户, 以相同理由申请提取现金, 例如: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于年初在A行开立专用账户, 并经人民银行批复同意提取现金。而后又在B行开立专用账户要求提取现金, 资金使用性质相同, 用途都是同类专款专用账户, 开户银行在此情况下, 为扩大其客户资金来源, 没有按照专用存款账户专款专用来使用, 有意识的增加专用账户和临时账户的开立, 放松了现金管理职责。

三、建议

(一) 尽快颁布《现金管理法》, 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强的现状

防范以现金交易作掩护的非法经济活动, 实现现金交易与税收、反走私、惩治腐败等法律法规的配套衔接, 有效打击洗钱、逃税、贩毒、贿赂等犯罪行为。

(二) 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增强操作性、处罚约束性

在《商业银行法》中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承担的具体职责、义务和法律责任。修改《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增强操作性。对违规情节严重的, 应给予有关金融机构及负责人相应的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 增加其“违规成本”对违规行为轻微的处罚, 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罚手段, 做到“原则性、灵活性、操作性”相结合。

(三) 进一步完善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在制度设计上与现金管理法规配套衔接, 堵塞管理漏洞

继续增强银行账户管理能力, 不需要开立的专用账户和临时账户坚决不予审批, 加大违规账户处罚力度, 杜绝违规账户的存在。2003年9月1日施行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虽然增加了现金管理内容, 但新办法中账户种类设置繁多, 相互之间资金转移的规定存在制度漏洞, 建议尽快健全完善。

(四) 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协调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

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与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 形成监管合力;按照现金管理法规办法, 制定金融机构内部、外部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大额现金提取、反洗钱、外汇使用、税收、账户管理、开户单位业务经营及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等方面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多层次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有效杜绝风险隐患。

(五) 加强宣传、业务培训, 加强现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现金集中管理 篇5

“现金至尊” (Cash is king) 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说法, 现金之于企业的重要性就如血液之于人体的重要性, 现金流转出现问题导致企业供血不足的话, 轻则造成企业出现财务困难, 重则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 因此企业不得不关注它的现金流量。追求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是企业的目标, 企业价值可以反映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 并且他是一个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同时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指标。企业价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源泉, 以其作为量化、形象化企业价值的指标是不二之选, 因此企业在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时必须以价值为导向,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基于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G公司的现金流量管理实务, 着重阐述现金流量管理在制度权限层面以及操作层面的具体安排。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制度权限层面上的控制

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和分析系统应该能够改善现金流量以提高盈利水平, 并且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提高其安全性并实现充分的流动性,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正好可以有效的达到现金资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平衡。相对于分散型管理来说, 集中现金流量管理的优点是明显的:

(一) 可以使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流向 (特别是在资本支出方面) 得到统一控制, 这样有利于使企业现金流量与企业集团的既定战略相吻合;

(二) 从整个集团角度讲, 集团可以集中对外融资, 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避免损失和创造经营利润;

(三) 集团中的现金可以以盈补缺, 避免对外融资, 降低资本成本;

(四) 可以集中盈余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

(五) 使现金的管理更有效率, 减少资金占用成本, 提升企业价值;

(六) 集中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与集团公司的集中财务管理体制更相适应。

企业 (集团) 公司可采用统收统支模式、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等模式来集中管理企业 (集团) 公司的现金流量。

G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 目前已经形成供应链管理、房地产经营和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业务, 下属80几家控股子公司。G公司已经实现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 采取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包括: (1) 资金统一管理:在集团本部设立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子公司资金每日通过自动或者手动方式归集到集团公司账户, 子公司需要的资金由子公司提交用用款申请, 资金管理部门统一调配; (2) 利用信息系统汇总提交各单位资金计划, 并利用资金计划准确性罚息考核集团各单位的资金准确度, 确保资金统一调度的准确性, 保障资金收付的顺畅; (3) 建立各单位有偿使用资金的制度, 集团资金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内部计息率与各单位结算资金占用利息, 在集团范围内建立有偿使用资金的概念, 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资源范围从现金扩展到银行各种授信资源, 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信用证和商业承兑汇票额度, 考核各单位现金及各种授信额度的使用效率以提高资源周转率; (5) 创新性地开展银行承兑汇票模拟贴现及内部调剂制度。为促进集团承兑汇票的流通, 解决银行承兑汇票跨部门使用的问题, 实行承兑汇票“模拟贴现”和“内部调剂”管理办法;将资金部视同于内部银行, 业务部门收到汇票时即视同模拟贴现给资金部, 按照模拟贴现率支付模拟贴现息给资金部门, 同时视同收到现金;其他业务部门使用在手承兑汇票视同开新票, 但不用支付开新票所产生的费用, 模拟贴现率与内部计息率的差额由集团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G公司采用结算中心式的现金集中管理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有效地提高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保障资金的顺畅流动, 确保资金链的安全, 从而提升G公司的企业价值。

三、现金流量的具体操作层面

(一) 建立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财务预算。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能为企业的计划和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预算应该在企业增值方面发挥它的作用。预算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具, 它是企业目标的具体化, 因此预算的编制就有个起点问题的探讨。笔者认为预算应该建立在企业价值增值的基础上, 这样才符合企业的财务目标, 并且由于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密切关系, 笔者提出应该建立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财务预算是这样一种预算:它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 以战略指标为目标或起点, 以现金资产为中心, 分别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对实现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以及产出效果进行计划和规划,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

G公司实行的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从预算的编制、执行到预算的分析和预算的控制, 都紧紧围绕企业的现金资产以及相关的授信额度。以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对各单位的资源使用额度进行预算, 通过资源利润率 (考核利润/资源平均占用) 对业务品种进行筛选, 设定资源利润率的预算考核指标, 通过资源利润率指标的预算分析对预算单位进行的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

(二)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流向管理。现金流的流向管理必须以价值为导向, 把现金投入到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领域, 才能保证企业的整体价值增长。管理者往往会惊讶地发现, 一些迅速扩张的所谓“明星”业务单位实际上是在毁损价值。当投资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业务单位进行扩张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企业应该要寻找投资收益高于投资成本的业务单位进行投资, 对投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业务单位实行整顿或者是战略收缩。

G公司的战略规划中, 一向重视以价值为导向进行现金流量投向的管理, 通过对不同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析, 决定资金的投资去向, 进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三) 现金流动性管理。现金流量的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在现金流量的收益性与流动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因此现金的流动性管理在现金流量管理中就显得很重要。流动性是对持有的现金数额及资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的描述。进行现金的流动性管理, 关键就是要缩短资产转化为现金的时间。因此必须要进行现金循环周期的管理。另外企业的现金存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动性, 因此企业也应该制定合理的现金存量政策。

G公司向来注重现金流动性的管理,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也针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的设计, 并与考核办法相结合, 促使个业务板块自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 供应链管理板块:通过已出仓未开票罚息加快业务结算, 加快应收款项的回收;对超过90天的自营库存收取罚息, 以提高库存的周转速度;对超过90天的代理应收账款收取罚息, 以提高代理业务的周转速度, 保障代理业务的垫款资金安全;通过考核资源周转率, 并将其与计奖比例挂钩, 提升各单位整理的资源周转效率, 全面提升资产的周转速度; (2) 房地产板经营块:在制定详细的分项目现金收支计划的基础上, 对销售回款、按揭回款情况、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情况与销售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业绩密切挂钩;同时, 在集团层面通过日均存款余额的限制考核资金管理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集团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最大化地降低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延喜.动态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旅游经济特区下一篇:汽车维修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