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特区(共12篇)
旅游经济特区 篇1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 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 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 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 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 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 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 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 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 在农业生态发展时, 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 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 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 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 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 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 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 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 这种特色旅游业, 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 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 经济很难跟上, 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 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这些旅游资源, 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 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 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 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风土人情也很丰富, 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好河山风光秀丽, 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 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 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 没有一点创意, 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 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 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 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 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 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本地农民很少加入, 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 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 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 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 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 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 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 还有的地区, 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 过度的开发建设, 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 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 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 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 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 还无法获得补偿, 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 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 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大力宣传, 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 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 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 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 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 不断的发展下去, 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 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 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 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五、结语
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通过不断发展, 模式不再单调, 所以每个地区应该从当地的特色出发, 不断创新, 创新更多旅游模式, 以让旅游者亲近大自然, 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的想法, 进行大力建设, 让景区更加充满吸引力, 以此来让本地旅游业更吸引人,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管理部门现在要马上有规划的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区, 不能随便的发展, 防止过分的开发破坏了环境。如今的农业生态旅游的迅速建设, 可以使地区经济也跟随着一起进步, 合理的开发建设, 全力创建拥有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然,特点
参考文献
[1]郑薇.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6:10077-10078.
[2]赵艺桦.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 2015, 20:27+117.
[3]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02:29-31.
旅游经济特区 篇2
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旅游已经从单一观光阶段向休闲度假阶段转变,进入高端旅游发展阶段,区域观光与休闲旅游呈现融合,区域城市之间互为客源地,近程自驾游、家庭游、商务会议游等旅游方式成为主流趋势。与此同时对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旅游方式,高度复合与融合,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景点景区唱主角、主题公园唱主角的时代,目前正进入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唱主角的时代,并成为城市的符号与标志。产业集聚适应了世界休闲业发展的潮流,以旅游为主导,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和城市经济业态。
巅峰智业认为,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上的聚集、旅游上的聚集、文化上的聚集,同时涉及了旅游、文化、商业、酒店、房地产等多个产业,由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高尚居住社区、中高档购物中心、游乐场、休闲娱乐街区、市民广场、剧院和一系列交通、市政配套设施组成。集商务、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对于集约土地资源,集聚城市产业,提升土地价值,打造特色新地标,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气积聚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区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生态的、环保的、地标性的综合性城市结构体系,是多功能、复合性的第三产业集群,是旅游经济的龙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之下,各城市都纷纷展开了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城市休闲产业集聚建设为突破,加快各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步伐。故借鉴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的模式与经验,在虎丘山塘地域基础之上,加快周边区域资源整合,借势品牌发展,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购物、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休闲空间是大势所趋。利用优越区位优势,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重点提升城市休闲功能,开发人文休闲旅游精品,形成属于自己且区别于周边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休闲产业集聚而言,其势必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发展新动力。苏州借助较为成熟的旅游基础,区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集聚和实力的展示,体现城市文化发展实力,打造城市新名片和新地标。
旅游经济特区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景区开发;藏区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27-02
藏区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备了旅游探险的绝佳条件。
一、 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许多罕见的自然奇观,成了千山之巅、万水之源。雪山连绵不断、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草原宽广无垠,空气纯净、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大地宽广,茂密的原始森林、广阔的无人区域、巨大的深山峡谷、神奇的垂直植物带……这些都是旅游探险者无与伦比的天堂。
当然,就其自然景观而论,世界上美景数不胜数,美国尼加拉大瀑布、韩国济州岛、越南下龙湾都很美。但是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除了给你美的享受以外,让你能体验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能考验你的意志与体能,当你战胜它的时候,你的心灵会得到一次极大的满足。这是青藏高原旅游给旅行者带来的普遍收获,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更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二、 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青藏高原地处中原文明、南亚文明、波斯文明的交汇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外来文化在藏民族文化中沉淀,成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只要深入考察藏族文化,无论是宗教、艺术、哲学,还是民间文化,都能发现古代文明、古国文化的印迹。它们经过藏民族长期吸收、创新,成为藏文化的特质,也是构成藏族文化鲜明个性的内在因素,呈现出藏文化的独特性、典型性、普遍性。
(一)宗教文化
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信仰藏传佛教,除了藏传佛教以外,还有早期的土著宗教苯教。这两种宗教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弘扬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续不断。高原本土宗教苯教中极富特色的仪规,也就是外在形式部分与外来宗教,即印度佛教深邃的东方哲理与严谨的理论体系内在思想相结合,产生的藏传佛教,成为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瑰宝。一大批藏族智者穷尽毕生精力,为研究、弘扬佛法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典籍,其中《甘珠尔》、《丹珠尔》是代表作。除了精妙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理论体系外,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运用形象的艺术手段来诠释佛教抽象、深奥的哲理思想,这就是佛教艺术存在的价值与藏民族聪敏智慧聚焦表现的地方。它极大地繁荣、丰富了藏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缝裁艺术,深度挖掘了藏民族的艺术灵感,极大地张扬了藏民族的审美个性,充分地表达了藏民族的心灵追求。
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是大到佛经《甘珠尔》、《丹珠尔》,传记、寺志、文学名著,小到格言、诗歌,其数量、质量都可以进入世界民族文化殿堂;以绘画形式表现的是寺院壁画、巨幅唐卡、卷轴唐卡、装饰绘画;以音乐、舞蹈形式表现的是寺院神舞、诵经音乐、吹奏音乐、民间喇嘛玛尼说唱艺术、民间“股如”音调;以雕塑形式表现的是用不同材质金属、泥巴、木料制作的佛像,寺院楼顶、墙体金属浮雕装饰;以建筑形式表现的是寺院、佛塔;以缝裁艺术表现的是巨大的唐卡、寺院诵经大堂、会客大堂天花板和梁柱上的布质缝裁装饰。关于这些艺术,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的文化艺术精品。宗教文化里除了物质文化以外,还有精神文化。从外在的转经、磕长头到内在的对生老病死的认识,由此产生出来的独特的处事行为都是令外来旅游者感到兴奋的地方。
(二)世俗文化
世俗文化是对应宗教文化提出的,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青藏高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既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画卷。
民间歌舞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阿里、卫藏歌舞及悠扬柔美、节奏舒缓的康区弦子,调动了许多音乐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音乐舞蹈在民间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戏剧说唱艺术也是民间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格萨尔说唱艺术、藏戏表演艺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民间工艺艺术是植根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民间工艺包揽了藏民族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艺术。藏民族的饮食、居住、服饰、交通,无处没有民间工艺的参与。
民间文学是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分作故事、歌谣、谚语三大类。20世纪80年代末,西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抢救、搜集、整理工作。据统计,藏族民间文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都在民间文学中名列前茅。总之,藏民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藏民族在情感表达、心灵感受、客观认识,甚至传授知识都善于运用艺术手段来达到目的。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传教士、人类学家进入西藏探险、研究,拍了很多照片,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进入西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理想的乐园,寻找香格里拉的行为牵动西方人的心。其中法国探险家亚历山大·大卫·妮尔、美国探险家洛克、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藏区旅行的见闻写成书发表以后震撼了西方,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从此渐渐揭开,直到今天外界对青藏高原仍有一种神秘、敬畏的感觉。
三、藏区旅游开发
旅游产业早期是少数人游山玩水、逍遥世外,或者是逃避现实、遁入自然的一种个人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与市场经济接轨,成为一种产业,从规模、条件、运营等方面都趋于成熟。作为一种产业,旅游应该成为理性思想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把它作为一个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让它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认识,成为一种理论系统完备指导下的经济行为,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鉴于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旅游安全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
顾名思义,旅游安全是指旅客的生命安全,这是发展旅游的首要条件。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旅游环境,哪怕是人间仙境也没人敢去。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条件。其次为饮食安全、卫生安全、应急不可预见灾祸的能力等等,都是与旅游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所以,可称之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
(二)旅游硬件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通常所说的旅游硬件是指与旅客的食、宿、行、观等活动相关的物质条件。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也体现在旅游设施的好坏上。这些年来,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西藏经济取得了长远发展。青藏高原旅游事业的硬件设施建设虽然与内地沿海省市仍有差距,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它不是制约发展旅游业的首要因素。
(三)旅游软件是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间关系 篇4
一、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
(一)旅游资源
通常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使其能够对其产生旅游意愿的各类资源。 其是旅游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重要生产因素。 目前,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类, 自然形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是建立在旅游商品流通基础上的, 借助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将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的经营者和游客间经济利益关系有效地反映出来,其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促进
(一)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各旅游资源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旅游资源整体经济的实现效果。 因此, 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促进旅游经济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不仅能够开发出更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关旅游产品,还能够在旅游者享受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当然,讲到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是盲目的,不是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在其道路上应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要过度开发,还要注意控制游客数量,不要超负荷的接待,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也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不要破坏其周边环境。 使旅游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资源整合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常情况下, 旅游者能够对一个旅游地点或者开发项目 “流连忘返”,主要决定于: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方面旅游需求;是否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和强大的旅游接待能力; 是否能够提高高标准的人文服务。 目前,国内的旅游经济效益实现主要是依靠提高景区门票价格等,但是,这种并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 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将传统的速度型旅游经济推向质量效益型旅游经济的必然趋势。 其亦是实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 作为一个多行业跨度,多产业联合的复合型经济行业,其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这种经济属性在客观上便需要有效实现各个经济要素的有机整合。 而且,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滞后”,都会对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因为游客的需求层次亦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同样的旅游资源亦是需要多方面开发。 否则,便无法有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影响到旅游经济发展。
游客方面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需求, 不仅是对旅游经济运营方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各地旅游资源整合效果的一种检验。 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才能真正地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力推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旅游经济对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
旅游产业是一种社会性产业, 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需要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就某一区域而言, 常常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产业, 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 是产业与社会的合作, 是产业中行业与行业的合作。 通过合作, 资源、产业和市场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补优势。当然, 这种合作应该遵循旅游者行为规律特别是出游的规律, 通过线路产品将资源进行整合, 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享受。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为其配置优质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来看,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应该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更高地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明水,谢红彬,陈文虹.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1
[2]李庆雷,杨春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N].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3]方法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12
[4]Li Sheng.Taxing tourism and subsidizing non-tourism:A welfareenhancing solution to“Dutch disease”[J].Tourism Management,2010
给旅游经济支招 篇5
给旅游经济支招
旅游,在上个世纪就表现出一种强势劲头,其经济地位日益牢固,社会效益也日见显著,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喊着“旅游”这个名字.我国旅游经济也不甘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经济发展势头猛烈,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旅游投入日益增多,旅游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至,我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接待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作 者:刘建才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娄底,4170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分类号:F59关键词:
旅游经济特区 篇6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这一产物便应运而生。逐步深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促使我国的旅游经济更加完善。目前,我们急需开发西部经济,就城市发展战略而言,旅游业是其中的先导产业,人们对此十分重视。因为旅游经济自身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务必要实现协调发展,从而确保城市经济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思考了城市特征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将城市划分为资源型、经济型和混合型三类,同时着重探讨了各类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带动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旅游经济也是一大重要的动力因素。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我们可以把城市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也就是说在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资源型城市的建立的主要是基于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视为一大核心产业。所以,这类城市的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旅游业,而且其城市经济会受到旅游经济的直接制约。
2.经济型城市
经济型城市,比较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然而这类城市的人类活动历史比较久远,因而就旅游活动而言,居民存在较大的需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源地,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形成,其具有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广阔的。除此之外,因为缺少旅游资源,所以相对存在较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旅游业也往往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混合型城市
对于混合型城市而言,其建设的基础范围之内,往往会同时纳入经济和旅游两方面的资源。其城市经济往往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彼此作用的,联系十分密切,需要基于一定的协调发展,来对城市建设起到共同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城市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这就更加突出了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有着集中的体现。首先,要与城市的自身特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协调好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体进行如下分析:
1.资源型城市
(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立足于旅游业,要对目前已有的各类旅游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进而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建立的结构经济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且基于旅游业而进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作用,并且要做到有步骤、有方向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对旅游经济的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
(3)将有道德、讲文明的旅游活动区建立起来,以便确保该地区能够正常进行生活方式。
(4)将可持续观念深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确保环保型旅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外界对生态产生的干扰,从而留下一定的空间来给生态进行充分的自我恢复。有些地区存在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所以在保护区域文化方面要予以充分尊重。
2.经济型城市
(1)对于地区之前就存在的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要给予充分的保护。
(2)对于城市的外形建设,要重视其整体化效果,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需要多投入建设。人造旅游景观也要多投入建设以便使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城市的旅游内涵进行充实。
(3)在城市周边将主题游乐园和游乐园等场所合理兴建起来。
(4)促进旅游商品建设的大力发展。
3.混合型城市
(1)针对旅游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好其它各部门的发展,相互协调好工作,要不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制约。
(2)针对旅游业与城市经济,要匹配好二者发展的条件。就旅游业自身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食、宿、购等成为旅游业的辅助行业,而且基于这些行业旅游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将这些辅助性产业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从而做到符合城市经济的实力。
(3)促使旅游工作和管理者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但是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合,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资源。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4)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环保工作。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二者应该做到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加快,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的城市特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因为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存在一定程度是差异,受其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所以,首先一定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继而才能将有针对性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采取出来。从而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并促使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特区 篇7
关键词: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旅游业是商品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府也对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 旅游界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地区如何对本地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包装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各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现代商品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 这就要求在包装旅游产品时, 不仅要注意它的审美性、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地方特色魅力。对旅游产品包装在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 还应注重地方特色的表现。对于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企业来说, 虽然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 但是只有对产品进行广泛和多层次的包装才能使产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一、何为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相随行为。旅游商品就是特指旅游者为实现其旅游目的或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它包含两个要素:其一必须是旅游者购买的;其二必须是有形的商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商品, 才能称之为旅游商品。所以, 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结束后, 其购买行为与旅游无关, 其所购买的商品就不再是旅游商品了。
旅游商品是旅游商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是旅游业中创汇和创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我国发展旅游商品的空间很大。因此, 在旅游实践中, 增加旅游购物的收入就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重点。
二、旅游商品的分类
旅游商品种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 旅游纪念品,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富有民族特色、又有纪念性的一切物品。它多是以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或文物古迹为题材, 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 且制作独特的商品。市旅游商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商品。
旅游纪念商品类型繁多, 可分为文物古董、书画金石、文房四宝、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和药材、珠宝首饰、服装等几大类。比如民间工艺品, 是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及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的手工工艺美术品。如山东菏泽艺人李俊善的面塑, 贵州、云南少数民族的蜡染, 民间妇女剪纸, 潍坊的风筝等。
其二, 旅游用品, 是旅游者为实现旅游目的的需要所购买的在旅游过程中使用的商品。主要有旅行车、游艇、旅行箱包、旅游鞋冒、手杖、风雨衣、太阳镜、摄像机、美容护肤品及常备急救药、帐篷等。随着旅游者旅游个性化的要求及各种新兴旅游项目的兴起, 这种旅游用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与旅游纪念品具有同样的地位, 是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个新的方向。
其三, 旅游消耗品, 是指旅游中所消耗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饮料, 以及盥洗用品、当地特色风味小吃、日常生活必需品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食品、饮料、日常生活用品, 基本上是按照平常的喜好来购买的, 这种支出是较稳定的和有限的。而对当地的特色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 因此, 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及小吃就成为旅游创收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与法国、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又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因此开发这种风味小吃也是旅游商品中的一个重点。
三、旅游商品的特性
旅游商品, 使旅游者购买的满足其各种物质需求可带走的商品, 因此它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又具备一般商品有时并不具备的特征和属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几个方面。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 就是让自己的旅游经历能够通过旅游商品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通常旅游者所选择的商品大多是与特定文化环境氛围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纪念性的商品。所以, 纪念性是指旅游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显示旅游所在地的某种特点, 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能够引起游客美好回忆的属性。几年形势旅游商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比如, 到桂林的旅游者, 一般喜欢买以桂林的山水为内容的山水画、工艺扇和文化衫等;到苏州的旅游者, 多会购买苏绣的代表作双面绣、手帕、枕套等;到西藏的旅游者, 会购买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藏饰;到青岛的旅游者, 会购买一些贝壳等饰品等。旅游者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 就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商品能吸引人的目光勾起人的购买欲望。因此, 旅游商品的独特创意和美观的, 具有艺术性的包装, 也是旅游者购买的目的之一。为了获得美的感受, 具有美感的商品自然成为旅游者购买的首选对象。旅游商品愈具有艺术性, 感染力就愈强, 游客就愈喜爱。
旅游者在异域他乡旅游购物时, 总想买些该地富有民族性的商品。到中国的旅游者, 会购买中国的丝绸、年画、古董及印章、瓷器;去我国新疆的旅游者, 会选择购买维族的帽子和佩刀、葡萄干、哈密瓜;去广西的旅游者, 可以购买竹雕酒具、竹子工艺、竹画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 是因为这些商品均极富有浓郁的民族性, 令旅游者印象深刻。
旅游者在选购具有民族风格物品的同时, 也会选择具有突出反映地方文化的特点的商品。比如, 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旅游者, 除了购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商品——丝绸、茶叶等商品外, 还会选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商品, 如安顺的蜡染、苏州的扇子、酒泉的夜光杯、张小泉的剪刀、潍坊的风筝、临沂的煎饼、全聚德烤鸭、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麻婆豆腐等。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让旅游者能感受到旅游商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大多旅游者很想购买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旅游商品, 作为玩赏、纪念和馈赠之用。因此, 旅游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有很多, 如旅行包、旅游鞋帽、手杖、钱包、中药材、小玩具等。
旅游商品的这几个特性,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形成了一个整体,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 遵循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不断创造新的商机。
三、旅游商品应重视包装策划
旅游商品大多是旅游者所购买的, 因此对于这种商品的包装我个人认为, 应该在遵循包装设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再加以地方特色的表现, 能更加突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和作用。商品的地方特色, 浅意上讲就是商品具有产地优势和特色, 如特产, 它的商品原料主要来自当地, 再如有些产品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还有些产品具有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等。这些产品在共同具有地方性的同时;还让购买者有一种“人是故乡亲, 货是当地好”的这么一个潜在的信誉感。所以对于这种产品来说这既是特色更是优势。
对于生产地方特色的企业来说, 虽然居于优越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缺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精神, 只局限于当地或周边的销售地区, 不能真正地走出去, 所以只有对商品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宣传, 才能使商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沈祖祥, 张帆.旅游策划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旅游经济特区 篇8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可以为当地创造很多的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的收入得到增长。
旅游业做为一项产业,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旅游业由各种不同性质的产业构成,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很多地区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旅游业快速发展,原本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积极的投身于旅游业当中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原本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农民和工人可能会在旅游的淡季失去工作。过度依赖旅游业将增加旅游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社会系统的影响
旅游的本质是消费,消费也成为了旅游的本质属性,带动着当地社会系统的发展。
(一)旅游业对当地就业的影响
由于旅游活动包括“住宿,旅游,购物,娱乐”,六要素,因而带来了运输,餐饮,商业网点的酒店服务,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服务业、纺织工业、建筑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就业机会较多,门槛较低,从而给妇女,老人,和无业、半失业或有其他工作的人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转型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地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延伸到领域的形成。促进城市建设。旅游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使当地的形象得到改变、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百业兴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休闲农业,交通,餐饮,娱乐,旅游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业。以旅游业为契机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使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更加科学,让旅游景点可以面向市场。
(三)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外币的流入,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以刺激消费,食宿消费、购买旅游纪念品等行为,有利于收入水平的增加。发展国内旅游有利于增加货币的流动,使货币的回笼速度加快,加快资金的周转,为旅游地增加更多的财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税收,增加资本。无论是发展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收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三、旅游业对旅游地居民心理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社会更加稳定。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会使旅游地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改变,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加强居民的经济意识,使当地居民不再安于现状,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会给旅游地居民得心理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更加强烈的经济意识,就会使当地居民有更大的经济欲望,从而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出现违规操作,欺骗外来游客,将旅游产品高价卖给旅游者等一系列事情,生产经营者出现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可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加大了贫富差距,影响旅游地居民的心理。
四、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积极影响
发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旅游地的环境的发展,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文物、野生动物和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都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对旅游地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让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旅游资源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旅游资源的发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中保护好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地环境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开发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过分追求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当地的居民经济欲望增强,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略旅游地的承载力。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道路,自然资源枯竭,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水体受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五、结论及建议
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让旅游业更好的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关联性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系列问题,谨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特区 篇9
首先,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旅游业是现代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为其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 对环境的污染小, 而利润空间却大。因此, 成为很多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和国家的、首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开展旅游活动, 能够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大概110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可以盘活当地的经济。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 当地的医疗卫生、餐饮文化、酒店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多个行业都会随之发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 对其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
其次, 发展旅游经济, 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相比, 还是比较落后, 属于贫困地区。而社会主义的追求是共同富裕, 所以带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 能带动旅游景区和产品的建设, 那么就势必会为当地居民带来增收渠道,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比如迪庆州, 在2011年一整年中, 一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8.93万人, 而这一数字仍然以38.5%的速度增长。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20亿元增加到45.23亿元。不仅如此,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就业,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地旅游业的直接或间接从业者有9.84万人, 占到迪庆州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
最后, 发展旅游经济, 有助于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我辈的重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完全得益于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路
(一) 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 还保持着大自然的良好风貌, 这也是其发展旅游业的资本。所以, 如果因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大肆开发旅游资源, 带来旅游地的不可恢复性的损害, 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我们要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穿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一边发展旅游经济, 一边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者而言, 也应该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该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的过程中应该以认识、探索和欣赏大自然为主, 而不是要带走什么, 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树立较高的责任感, 爱护并且保护大自然。因此, 笔者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加强环保意识, 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 都应该树立起较强的环保意识, 尤其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游客的监督工作。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 游客环保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环境维护成本的高低。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应该落实到法律上,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多, 但也是有限的, 也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 在开发之前, 就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另外, 还要注意景区能容纳的人流量, 以维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
(二)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 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要发展旅游经济,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提高风景区的接待能力。政府在此时应该发挥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进行多渠道融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尤其要注意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基于, 巧借国家资金来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改善了当地的设施条件的同时, 也是提高了风景区的接待能力。除此之外, 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做支撑, 这样才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政府第二点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旅游专业人才,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援力度。一方面是输送人才,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当地的人才,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三) 开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近年来的大热, 之所以会这么热, 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比如, 仅仅是云南省, 就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在服饰、建筑、饮食和宗教等方面的风俗,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一部分。很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往往会不远万里来到这些地方,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要注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不相同的民族风情, 将旅游产品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结合起来, 多视角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三、总结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云南、西藏等已经成为近年旅游的热门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永佶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6.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旅游经济特区 篇10
1 对旅游安全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 综合性是旅游业的典型特征, 旅游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游客的旅游行为会涉及很多行业和社会部门, 构成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人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影响, 整个活动都有着许多潜在危险和危险因素存在。旅游风险存在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而保障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现代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前提。
我们通常说的旅游安全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 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 例如:“恐怖主义、非典”等, 虽然不是旅游活动各环节中出现的安全现象, 但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旅游安全问题包括旅游资源安全、旅游资源安全和旅游服务人员安全等的内容, 其中旅游者安全是首要要求。本文所探讨的旅游安全事件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也是从旅游主体安全的角度出发, 研究和分析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到旅游者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灾害, 即由不可控力引起的威胁旅游者安全事件, 此处的“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和烈性传染病等, 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传染病等;疾病包括水土不服、旅途劳累和食品卫生问题等可能诱发疾病;主观因素包括乘坐交通工具发生的事故, 前不久发生的飞机失联事件就属于此类;犯罪主要包括失窃、诈骗和暴力型犯罪三大类型, 例如:赴外国旅游时, 可能会遭受绑架事件;景区娱乐项目和器械事故, 因此类事故的发生, 往往是因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火灾;以及其他安全事件。
这些旅游安全事件均会导致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信任“危机”, 从而影响到景区将来的经济发展。“危机是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WTO, 2003) ”。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使人们对旅游安全事件特别关注。虽然旅游产品的组成成分不是旅游者关注的重点, 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却很容易被发觉。因此, 旅游安全事故很容易被察觉, 其影响会迅速扩散;而且旅游服务的体验性和不可储存性特点又注定了旅游景区服务管理的滞后性。往往安全问题出现之后, 旅游景区才发觉其影响, 很难做到“未雨绸缪”。
2 旅游安全事件会对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1) 有关旅游景区安全事件的报道会对旅游者产生明显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旅游景区的相关媒体报道。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有60%的游客会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而改变出行目的地, 其中尤其以交通事故和犯罪的报道为甚, 这说明人们出行时所关心的问题现在已经从旅游景区的风光转向社会治安状况和交通安全问题。
(2) 旅游安全事件发生时间阶段会对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旅游业的一大特点是时间的不均衡性, 即旅游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因此, 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会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在旅游旺季之前发生了旅游安全事件, 一旦媒体上出现对旅游景区有关安全事件的报道, 旅游客源地会迅速地对是否去旅游景区旅游做出反应, 因为旅游景区对事件解决需要时间, 会大大影响到该旅游景区的经济收入, 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而如果在旅游旺季之后发生安全事件, 则关注度会明显降低, 同时相关报道也会减少, 有充分的时间让旅游景区进行公关营销, 可以大大降低安全事件的影响, 方便景区迎接下一个旺季, 减少对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旅游安全事件发生会影响旅游景区的某些特殊客源市场需求。某些特殊细分市场的游客对虽然对旅游安全事件的关注度高, 但是真正受安全事件的影响却小。那些体验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产品, 包括潜水、溜冰、滑雪、漂流、考古、宗教等旅游项目, 会受到特殊细分市场的强烈关注, 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注该事件的后续发展, 以决定是否继续到该旅游景区旅游。旅游市场的细分受到个人参与度的影响。个人参与度高的旅游者旅游利用个人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安全事件做出更客观的评估, 以决定旅游的目的地, 会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 旅游景区必须重视旅游者的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市场营销原理来分析旅游安全事件的影响, 未雨绸缪, 做好旅游营销活动。在旅游景区的营销计划中, 药包括对旅游景区本身进行安全管理、对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分析, 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形象宣传、促销方式和信息发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旅游安全的管理。比如对有特殊偏好和需求的客源市场进行培育、开发更具体验性独特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的时间进行多元化引导等。
参考文献
[1]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22-75.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篇11
首先,发展旅游业合乎国家的迫切需要。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限制因素少、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无烟工业”。自建国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旅游规模小,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低,没有给国家、人民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就此,邓小平同志卓有远见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大搞呢?搞好旅游业还能吸收一大批青年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从1978年以后,我国旅游业就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上看,旅游业就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因此,脱离经济、不讲经济效益来谈旅游是不切合实际的。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始终没有突破“政治接待型”的模式,与许多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种反差,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威尔时就对在场的旅游与民航部门的领导说:“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要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要抓利润,利润不是帅也是将嘛。”他亲自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花费一千美元,一年接待一千万旅行者,就可以赚一百亿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赚五十亿美元。一个多月后,邓小平访问东南亚三国,特别是新加坡的经验更加深了他对旅游业的这种认识: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587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万,规模仅相当于上海十分之一的国家,每年能吸引200多万外国游客,一年仅旅游收入就高达9.9亿美元。但中国当时一年的旅游收入仅有2.6亿美元。邓小平同志决定把这个“经”取来,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石林很宝贵,中国有一个,意大利有一个,但我们的石林比意大利的好得多;要开辟到拉萨的旅游线路,外国人对拉萨感兴趣,到尼泊尔的游客也可以到拉萨来。为了搞好旅游这个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同志要求旅游局要搞一些培训班,培养翻译、导游、经营管理人员,甚至服务员;服务员也要有知识,有一点外语基础;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口味。
回到北京后,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就三次着重谈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他认为要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手工业、补偿贸易、旅游业等,能多换取外汇,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赚钱多,来得快,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特别强调“既然搞这个行业,就要看看怎样有利可图”。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系列思想使旅游业逐渐从“政治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
解放思想 创新举措
“经济创汇型”的旅游业必然会发展成综合性行业,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同样离不开商业、餐饮、娱乐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旅游兴,百业旺。”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要求有关部门“以发展旅游业为中心,搞一个综合方案”,他强调要加强旅游重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逐步搞好城市建设”,还指出“通往景区的道路要下决心修好,不光是公路,还有铁路、航空”。“要很好地创造条件,把交通、住宿、设备搞好,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配套环节抓好。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开辟一些行业专门为旅游服务,旅游业及各相关行业可以共促发展,共赢共利。
关于如何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三个方向。
其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总体规划及配套设施,发展旅游业,国家要有投资的思想,“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旅游业赚的钱,开始两年内,国家不要,一部分用于扩大旅游业投资,一部分由地方分成,地方分成主要用在把城市建设先搞起来”。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现实,提出旅游业可以率先利用外资、侨资发展。“搞旅游要把旅馆搞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
其二,要注意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因为旅游业比其他行业都更要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多次提出“要保护风景区”,像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并且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要强化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要有些办法,禁止破坏山林”,搞好景区的净化、绿化、美化,清除脏乱差,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三,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特别是“可以带广告性质地搞一些东西”,把中国旅游的牌子打出去,把人吸引来。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纪念品,“发展旅游购物”,比如“祁红、绿茶搞小包装”,这样就可以赚外汇,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将这些旅游产品带回国内,带回家中,还可以起到促销的作用。
其四,提高服务质量。邓小平同志强调旅游开发仅有“硬件”,忽视“软件”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旅游是服务行业,服务的中心是人,游客至上,服务第一。他指出,“搞旅游第一是服务态度”,“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
他说:“凡是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特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旅游业要符合三个前提,这也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三个显著特征。
1.贴近人民。
“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山区建设,就看搞什么收效快就搞什么”,使一些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却丰裕的地区借此发财致富,产生消除贫困、人民富裕、经济振兴的作用。
要把旅游业办成一个扶贫致富、强国富民的综合性经济产业。
2.切实可行。
邓小平同志的旅游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论点精辟,但并不是杂乱无章。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再到如何发展旅游业,从政府规划到创品牌到抓质量到服务环境治理,相互依赖,关系紧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一切向前看。
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思考问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提出的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改变旅游者“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应当搞一些震荡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让游客住得舒适,吃得可口,玩得开心。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我国旅游业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内容。从国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出的“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旅游这个行业,要办成综合性行业”等观点,表明了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使中国旅游业的性质从外事活动,转变成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为后来我国的旅游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使我国部门有了“抓机遇”的意识,并且延续下去。现在旅游业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际往来日益频繁,再加上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而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中国西部占有70%的自然风光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体、家庭、团体在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愿意选择具有个性、多样性和可参与性的旅游消费,这种成长的追求“旅游体验”的新趋势,给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旅游经济特区 篇12
从已有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来看,国外主要集中在认识和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2],以及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等方面[3]。国内主要集中在省域视角, 李如友等对江苏省2000—2011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空间分析[4]; 胡章鸿等研究了江苏省旅游客流规模分布情况[5]; 徐吉吉等对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6]; 魏伟等通过研究认为浙江省11个地级市旅游景区整体上分布不均衡[7]; 张娟等对贵州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8]; 王冠孝等借用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对山西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9]; 谢燕娜等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10]; 王新越等对31个省 ( 市、自治区) 省域旅游化水平进行测度后认为各省 ( 市、区) 旅游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11]。在跨省域视角上,王开泳等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进行了时空分析[12]; 陈刚强从地市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13]; 余构雄等从生态位视角揭示了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间存在的差异[14]; 石惠春等以关—天经济区为样本,研究了中心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15]。已有研究对省域及省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做了有益分析,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研究旅游宏观总体及微观地区差异的探讨并不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将是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
关中—天水经济区( 简称“经济区”) 设立于2009年,包括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 三县一区) 、杨凌及甘肃的天水,该区地处周秦汉唐文化区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现有华山等国家5A级景区5家、西安古城墙等国家4A级景区39家、秦始皇陵等世界文化遗产9处。2013年末,全区旅游总收入1722. 33亿元,经济区设立以来年均增长率达33. 64% ,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25963. 5万人次,年均增长28. 8% ,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5. 84% ,国内外游客总数占全国总数的7. 66% 。经济区作为西部的重要增长级,研究经济区内旅游经济总体趋势及微观地区差异,对缩小经济区旅游发展差距,促进区内旅游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衡量经济差异的指标较多,在旅游经济的总体尺度上,选择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 在地区尺度上,选择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经济区各城市旅游经济之间的差异及特征。锡尔系数: 锡尔系数( T) ,又称锡尔熵、锡尔指数,是用来测量区域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公式为:
式中,T表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差异程度; n为地区个数; y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全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的份额; 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全经济区总人口的份额。锡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地区间差异越大; 反之,表示全区分布差异越小,分布越均衡。
赫芬达尔指数: 该指数( HHI) 是用各地区份额平方和来反映资源分化或集中的指标,可测定旅游市场集中度。公式为:
式中,HHI为赫芬达尔指数; x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X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n为地区个数。 赫芬达尔指数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区域分布程度越集中; 其值越小,说明区域分布越均匀。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 G) 用来测量研究对象在地理或时间上的分布集中程度。公式为:
式中,x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X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n为地区个数。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100,区域旅游收入空间差异越大,游客越集中于少数城市; 反之,差异越小,游客越分散。
区位熵: 区位熵( LQ) 是分析地区差异及地区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反映某一区域在更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公式为:
式中,LQ为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区位熵; xi/ Σxi为i市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经济区的比重; Xi/ ΣXi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全国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的比重。如果LQ大于1, 说明该地区旅游产业处于较优水平,数值越大,地位越强; 如果LQ等于1,表明该地区旅游产业优势不明显; 如果LQ小于1,则该地区的旅游水平处于劣势地位,数值越小,劣势越大。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把地区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整体区域为参照,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增量( G) 分解为3个分量: 份额分量( N) 、 结构偏离分量( P)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 ,以评价地区经济结构优劣及竞争力强弱[16]。公式为:
公式( 5) —( 8) 中,fi( 0) 和fi( t) 分别指地区i基期和t期的旅游总收入; F( 0) 和F( t) 分别指经济区基期和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Fi( 0) 和Fi( t) 分别指地区i基期和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Ni表示地区i按照全区平均经济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量; Pi表示地区i的旅游总收入由于经济增速与全区经济增速的差异引起的相对偏差,Pi值越大,说明该地区旅游总收入增长越得益于整体经济的增长; Di表示地区i旅游总收入由于自身实际增速与该地区经济整体增速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增量差额,Di值越大,说明地区i旅游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越具有增长优势。
1.2数据来源
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研究以经济区及其8个地区此两项数据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根据计算需要,在分析部分指标时选取了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及全国国内外游客总数等数据。数据来源于经济区各地市2010—2013年《经济年鉴》、2009—2013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历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经济区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空间演化
2.1绝对差异呈不同程度扩大
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总收入从539. 95亿元增长到1722. 33亿元,年均增长33. 64% ,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5市年均增长率超过这一均值。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年均增长28. 8% ,特别是原来旅游业欠发达的铜川、商洛等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逐年改变了经济区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但从绝对量上来看,巨大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2013年,排在首位的西安市旅游总收入超出排在末位的杨凌区达804. 94亿元, 前者旅游总收入较后者由2009年的79. 95倍扩大到2013年的124. 84倍,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前者较后者由2009年的18. 24倍扩大到2013年的32. 16倍,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大态势。说明各城市旅游经济起点不同,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即资源禀赋优越、基础设施良好、对外开放度高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相比之下,那些自身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也在发展,但速度相对缓慢。
2.2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经济区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及其演化与绝对差异的演化表现不一。从表1和图1可见,自2009年以来,经济区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总数锡尔系数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旅游总收入锡尔系数呈现逐年规律性下降,2009—2013年下降幅度达43. 84% ,国内外游客总数锡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5年整体下降8. 96% 。这说明经济区旅游经济从收入及游客两方面差异性均在逐渐缩小,同时也表明国家出台的经济区规划及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关天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2.3市场集中度趋于分散
赫芬达尔指数越大,表示该市场集中程度越高。经济区成立初期,西安等城市由于旅游经济基础好,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成为游客的首选城市,旅游集聚度明显,2009年旅游总收入赫芬达尔指数是5年中最高点。随着陕西、甘肃两省地方政府加大对经济区旅游发展的支持,旅游空间进一步拓宽, 游客的空间分布渐趋分散,2009年之后旅游市场集中度出现下降趋势。从国内外游客赫芬达尔指数变化来看,2010年、2013年分别出现了小幅回升,但长期趋于分散( 图2) ,总体表明经济区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
2.4旅游地理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于100,则地理分布越集中。2009年经济区旅游总收入地理集中度为59. 083,2013年为52. 751,虽有下降但仍在50以上。国内外游客总数地理集中指数整体上呈下滑趋势,但波动较大,下降幅度极小,2013年与2009年相比,仅下降0. 702,且均处于接近50的高位( 图3) ,说明旅客主要集中在几个较大的旅游城市,如西安、咸阳、宝鸡等。
3经济区旅游经济地区差异的空间变化
3.1地区差异的区位熵分析
依据公式( 4) 计算出2009—2013年经济区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区位熵( 表2) 。从表2可见,经济区中的西安、宝鸡、渭南、咸阳4市旅游业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西安5年间区位熵远远高于其他地市的得分,2013年末的区位熵为8. 069,虽然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图4) ,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说明西安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与西安无法比拟的旅游资源禀赋、深厚的旅游文化、良好的区位以及发达的交通密切相关。相对于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旅游经济的区位熵基本在2上下波动,保持了稳态发展势头,但5年来区位熵也在下降,说明伴随着国内很多地方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行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虽然上述城市旅游资源丰富, 但仍然无法阻止旅游业出现下滑的现象。铜川、商洛旅游业的区位熵虽然较低,但一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铜川近年来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开发,5年来区位熵上升52. 14%, 旅游业在经济区的地位稳步上升。杨凌、天水两地区位熵均在1以下,杨凌区划面积较小,旅游业不具有特色优势,天水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不足,交通存在制约,旅游业不具有比较优势。2009—2013年的5年间,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平均区位熵由2.986下降到2.141,下降28.31%,说明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3.2地区差异的空间偏离—份额分析
以2009年为基期,以2013年为报告期,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的公式( 5) —( 8) ,分别计算出各地区份额分量 ( N) 、结构分量( P) 和竞争力分量( D) ( 表3) 。结果显示,8地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0,但均小于旅游业实际值,说明旅游业在经济区属于增长性产业且增长率大于整体经济增长率。西安、 宝鸡、咸阳、渭南4市的份额分量位居前四位,说明4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较好。从结构分量看,咸阳、渭南、商洛3市分列前三位,说明上述3市的经济总量增长率超出了全经济区的平均增长率,由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引起的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大于其他区; 结构分量中西安、天水的数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西安的数值为 - 39. 36,表明西安的旅游业并未从整体经济发展中过多受益。从竞争力分量看,西安、渭南、宝鸡、商洛、 咸阳5市的竞争力分量较为明显,表明此5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高于整体经济增长率,旅游经济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杨凌为负值,说明该市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整体经济增长率,旅游业在当地不占优。总偏离分量走势与竞争力分量大体一致,各地竞争力分量贡献均在85% 以上。
综合来看,经济区旅游业的地市间差异表现如下: 西安借助旅游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及较好的旅游文化基础,即使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旅游收入仍然占绝对优势; 咸阳、渭南、宝鸡3市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稳态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空间变化的重要平衡力量; 铜川、商洛在收入总量上不占优势,但近年来旅游经济增长迅速,进一步缩小了与西安等城市的差距; 杨凌、天水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旅游发展处于劣势。为直观表现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本研究以结构分量( P) 为横轴,以竞争力分量( D) 为纵轴,绘制了经济区8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图( 图5) 。第一类属于竞争力及结构均具有优势地区,为渭南、宝鸡; 第二类属于竞争力优势地区,为西安; 第三类属于结构优势地区,为咸阳、铜川、商洛; 第四类属于两者都缺乏地区,为杨凌、天水。
4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论为: 1总体上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人数的绝对差异逐步扩大,但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表明旅游核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次核心城市的增长对缩小相对差异的效应正日益体现; 2经济区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旅客主要集中于西安、咸阳、宝鸡等几个较大的旅游城市。3从区位熵来看,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区中西安、宝鸡、渭南、咸阳4市旅游业居于主导主位,特别是西安单极发展,旅游经济水平在经济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4从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份额看,总偏离走势与竞争力分量大体一致,各地竞争力分量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均在85% 以上,说明经济区各地的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同时,经济区总体与地区差异也表明国家出台的经济区规划及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关天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但进展缓慢且不平衡。因此,采取措施增强旅游优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动与合作,发挥核心旅游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提升经济区整体旅游发展水平乃至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协调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快旅游资源规划,构建关中天水城市群旅游经济带,完善旅游配套建设,优化旅游整体环境,延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高级化。
摘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经济区成立以来,总体上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部分城市旅游业单极化发展,旅游经济地区间不平衡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