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2024-10-22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精选8篇)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1

一、原文介绍

题目: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作者:季民河(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字: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

二、研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三、可能影响因素

劳动力

总就业人员数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价格指数

消费需求

资本投入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四、理论模型

y= β1+β2x1+β3x2+β4x3+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社会就业人数,x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x3代表消费价格指数,ui代表随机扰动项。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经

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五、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它对经济运行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2、劳动力对GDP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微不足道。

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结构总量巨大、供给充足、流动性强, 对GDP 影响很大。但是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会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3、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要素中所占份额最大、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 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明显地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经济指标。

六、感想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促进就业,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劳动力数量庞大且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通过多种途径,一方面加强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再就业能力,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加强各地区间人才交流及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通过合理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来流动人员的无序进入。同时,鼓励灵活就业,以减轻就业压力。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2

中国经济现在增长速度逐步放慢, 趋势上属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 这是一个趋势性的放缓, 不是通过短期刺激可以马上增长起来的, 大起大落也很难出现了, 是相对稳定, 趋势缓慢。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由供给面的因素决定, 一是劳动力的供给 ;二是资本责任的供给 ;三是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长的动力。

一般讨论的年度增长都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 从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来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信息现代化, 这“四化”如果协调推进, 需求的资本面是相当旺盛强劲的, 不需要有太大的担心。但供给面因素在发生深刻调整, 首先是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 人口学界预测, 2015—2016年增长为零, 2012年适龄劳动人口绝对减少315万, 同时又每年新增加700万的大学毕业生, 出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适龄劳动力提前3 ~ 4年出现了负增长。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

一是劳动力的供给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是人口老龄化致使当前储蓄的减少与当年消费的增加, 这对于中国消费作为增长动力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而对于高投资支撑的高增长率来说, 却是一个不利因素。储蓄增长放慢以后, 高投资率的增长就会放慢。由此可见, 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供给面的两大因素都在减弱和放慢。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依靠供给面的因素之三, 即效率的提升。这取决于以下五个主要因素: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管理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与制度变革。如果从这五个角度推动效率提升, 潜力将会很大。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方面, 但同时要注意这五个方面大部分都是慢变量。比如, 管理改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是快变量, “增加培训与加强管理”, 可以调动出一些增长的潜力, 但“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变革”是慢变量, 比短期三大需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变化慢。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这三大主要供给面的动力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滑, 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 30年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它导致综合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被挤压。这种情况下, 微观经济再投资活力肯定较弱, 因此, 一定要找到新的动力来源、利润来源、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二、中国经济增长年度短期增长需求因素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取决于三大供给面的因素, 年度短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面因素。中长期主要的需求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不等于年度没有波动。再次强调, 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是讲的年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 受国际国内的环境变化影响比较大, 波动和平比较大, 但是我们的“四化”协调推进带来的基本需求面不会变化。所以,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平衡阶段。要着眼于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的变化来考虑年度经济的协调问题。关心年度经济增长发生哪些深刻的调整, 积极的变化, 就不会再老盯着“速度”, 关注它“低一点”或是“高一点”, 0.1%、0.2%、0.3%, 并不会对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2020年全民小康是否实现, 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三、中国经济转型变化

从短期来看, 经济增长同步主要是下行的, 课题组构造的先行指标现在开始反弹, 先行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订单、从业人数等7-8项, 预示经济未来几个月的变化。先行指数比同步指数发生领先变化, 现在开始往上反弹了, 但是还没有接近100这个趋势线, 中国经济的回暖非常曲折, 一直是处在复苏和回暖区间, 还没有到扩张区间, 这需要动力, 来源于哪里?

从短期看, 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在发挥作用, 当然也包括供给管理政策, 中长期靠转型, 稳定的进入所谓的扩张期间, 短期有回落和波动, 应该尽量使波幅少一点, 小一点。先行指标反弹表明, 中国经济不是像投入指标看起来那样糟, 政策意味着不要急于出招。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要关注滞后指标、同步指标与先行指标, 所谓预见性是一定要看先行指标的, 如果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回落, 这种趋势就比较值得担忧, 就要预调、微调, 否则调控就滞后。

2014年财政政策的滞后期3 ~ 6个月, 货币政策的滞后期6 ~ 9个月, 综合起来半年见效, 最快三个月见效, 我们要预先关注先行指标是怎么样变化的。同步指标如果从回落变反弹, 那么态势比较好。但是现在这两个指标是反向变化, 同步指标下行, 先行指标反弹。短期来看, 要关注这样一些领先指标, 这样才能确定未来短期的经济走向。

(一) 经济增长由依赖投资与出口转向消费与内需

笔者强调多关注一点技术变化, 多关注一点转型, 我们的积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关系趋于协调。过去主要是靠投资拉动, 投资和出口占的比重很大, 2009年以来, 出口比重减小。过去, 投资和出口占比重大是客观事实。2009年以来, 出口减进口的余额贡献经常是负值。经济增长增量的贡献主要是投资与消费两大内需, 目前, 消费的内需已经超过了投资的内需。

201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中国经济增长中, 消费贡献是8.5%, 7 ~ 8月份的时候, 消费的贡献是4.3, 投资的贡献是3.6, 进出口贡献是 -0.2。因此, 分析宏观经济的转型, 年度经济增长是否稳定, 能不能稳定, 取决于动力来源是否稳定与协调。2009年以来, 这三大需求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合理, 尤其是消费类的贡献比投资逐步上升, 这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应该把这种趋势稳定住, 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 第三产业成为更加活跃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中国就业在增长速度逐步放慢的情况下, 新增就业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 远远超过预期目标。分析其原因如下。

过去说“保8”是为了保增长, 不“保8”就业保不上来, 那都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 现在被事实彻底颠复。2012、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 连续两年低于8%, 当年的新增就业一个是360多万, 一个是410万, 超过了预期目标, 新增就业超过900万预期目标, 连续两年超过300 ~ 400万。这两年PMI总在50% 以下, 制造业投资一直呈下滑曲线, 就业反而增加, 就业调查失业率5% 左右。

总的来说, 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 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14年9月份达到增加值46.7%, 2013年首次超过46%, 超过了二产的比重, 从增加值比重来看, 服务业发展活跃。

非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在65% 左右, 制造业下行期间, 服务业的PMI在50和55之间活动, 而制造业总在50% 以下波动, 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概念, 就业因此大幅增加。服务业就业率比重仍低于增加值比重, 不太理想, 但是上升速度比较快, 约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保持下去, 有可能会超过增加值比重。如果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超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 那么, 就会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真正的实质性变化。此时,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个点、半个点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有了新的经济着眼点, 看到了经济的深层次变化, 就业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更加活跃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 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的调整深刻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深刻的。这是第三个深层次的变化, 也是需要关注的。从短期看, 201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性账户的逆差同时出现。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改善, 因为前几年也遇到双顺差, 经常账目和资本账目都是双顺差, 带来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 造成我国目前有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人均GDP只有不到70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却达到四万亿美元。这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提高的大好条件, 同时带来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压力。因此, 国际收支平衡是年度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最后一项, 要观察其是否平衡, 笔者认为, 趋向平衡。资本项下出现逆差, 投资能力增强了。“走出去”、“引进来”多了, 出现逆差。经常项下还是顺差。比如, 出口竞争力是否仍较强, 就要看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否合理, 是否已经连续三年低于3%。欧盟认定的2009年金融危机国家健康状况指标, 出口竞争力是其中之一。中国连续3年低于3%, 2.6、2.8, 这是转型的结果。2007年, 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高达10%。因此, 国际上认为我国依赖出口。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高达10%调整到3% 以下, 我国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 这是我们转型的技术, 国内付出很惨重的代价。该淘汰的淘汰, 落后的不能生存, 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原籍, 没有工作, 表现在贸易结构上的变化, 出口结构有改善。目前, 出口结构一般贸易的比重由原来的43%上升到53%, 上升了10个点。加工贸易的比重由原来的57% 降到47%, 也降了10个点, 这是非常深刻的变化。

宏观经济研究, 要关注经济调节状况、运行状况, 以及宏观调节中的一些预调、微调的状况, 更要关注其中非常重要的变化, 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的转型。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要淘汰与放弃原来的很多东西。比如, 广东东莞现在提出来的, 要求工厂和车间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企业法人。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大量的企业, 一般加工贸易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 而是给外国资本、跨国公司或外商进行贴牌生产, 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研发能力、设计能力, 独立的按照市场去营销的策略, 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车间工厂。过去批判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是工厂车间, 像早期低端的一般加工贸易同样是车间和工厂, 不是独立的企业和法人。现在, 让独立的企业法人升级转型, 又意味着中国经济深刻的变化。

人民币升值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 但是, 加工贸易在高达57% 时, 这一部分兑换人民币币值是没有反映的。现在加工全部是以美元、日元、港币等外币计价, 与人民币没有关系, 大量的出口、固定的网络、市场与人民币的变动也没有关系。所以, 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内部的结构调整、体制变革、政策和理念的调整。我国一直以来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结果是降低了10个点, 这时, 人民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调整影响就增大了。一般的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人民币币值变化, 一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人民币升值当然对进口有好处, 用更少的钱进口更多的货, 但是对出口的影响更为直接, 因此, 国际收支平衡的改善, 出口结构的改善实在是中国经济转型重大的变化, 深刻的调整, 将来对我们下一步政策思路、体制变革, 政策效果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小结

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 只有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变化, 才能客观地对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问题。目前, 中国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中西部下降得更明显, 更早地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东部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 进入高收入社会的门槛。所以, 中国东部地区正在面临高收入社会遇到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就需要淘汰落后、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发展民营经济, 鼓励产业迁移。寻找新的动力来源、利润来源、增长来源, 包括新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体制变革的方向, 进行经济转型。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相当活跃, 中西部地区的GDP和投资增长比东部地区增长快, 但东部地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高于中西部。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对市场的反映, 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活跃。这说明在增长速度放慢的前提下, 正是、由于这种压力, 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个条件才能生成。这是东部在发生积极变化, 资源密集地区加快转型, 也有很多非常鲜活的事例。而中西部当地也已经意识到, 长期依靠资源密集、能耗高、排放大的粗放型循环行不通, 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的接续产业,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从微观层面来说, 最近一段时间, 笔者做了多次与企业相关的论证调查, 大多数企业告诉我们, 在中国经济增长7% 左右, 工业增长10% 左右, 可以维持正常经营水平, 而在此之前大面积亏损, 动不动就要求国家放松信贷, 放松财政。现在企业认为, 当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7.2%, 并不认为国家应该采取强刺激经济。因此, 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与微观力量来源于 :有了更强承受力、预期更趋合理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卢中原.构筑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卢中原.改革时代的经济学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卢中原.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7.

[4]卢中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篇3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增长会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农业经济的数据,从耕地面积、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农村水电站、受灾面积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经济模型

一、引言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出了大量高效率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国家比较注重建立水利设施,建立防洪体系,预防了很多农业灾害,减少了农业损失。本文力图从科技、生产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科技因素包括农业机械、化肥使用量、水电站数量等,生產条件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等。

二、文献回顾

农业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研究对象,像中国古代各种农业工具的发明,还有大禹治水等励志事情,这是以前古人的对农业的实践性研究。刘光辉、陈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测得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值分别是0.7261、0.7996、0.8820。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业数据。本文的因变量是农业生产总量,自变量包括农业机械的拥有量-X1、农用化肥使用量-X2、农村水电站-X3、有效灌溉面积X4、耕地面积X5、受灾面积-X6。模型是:

Y=c+b1X1+b2X2+b3X3+b4X4+b5X5+b6X6+ut

(一)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

Y=-89287.78+0.467282X1+16.69821X2+0.565825X3-1.640977X4+0.650378X5-0.186019X6

t=(-2.358304)(1.601964)(4.697823)(7.080686)(-0.937652)(1.421551)(-1.766517)

R=0.990402,可调整的R2 =0.986563,F=257.9838,DW=1.696365

可见,X1、X5的t值都不显著,而且X4的系数也不符合经济意义。因为从经济意义上来看,有效灌溉面积越大,农业生产总产值越大,即农业总产值应该随着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进行修正,看是否能使模型得到改善。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得相关系数矩阵:

X1X2X3X4X5X6

X110000000972779-024620009885260828670-0579013

X209727791000000-038653009771330848066-0503777

X3-0246200-03865301000000-0276305-0244832-0074830

X409885260977133-027630510000000890395-0527529

X508286700848066-024483208903951000000-0411115

X6-0579013-0503777-0074830-0527529-04111151000000

相关系数矩阵

由上图可见,X1与X2、X1与X4、X1与X5、X2与X4、X2与X5、X4与X5之间的系数都较大,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下面我们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

Y=-1044871+0224983X1+1621953X2+0571354X3+0290426X5-0223574X6

t =(-3065397)(1669027)(4628466)(7196658)(1171285)(-2304423)

可调整的R2=0986665,F=3117587。

Y=-6636464+0214699X1+1764714X2+0589697X3-0215131X6

t =(-6484053)(1578945)(5313404)(7495008)(-2199610)

调整的R2=0986373,F=3810198

Y=-7611422+2275190X2+0657045X3-0264471X6

t =(-8960464)(2874986)(9550001)(-2742195)

可调整的R2 =0985243,F=4683469

此时,修正可决系数开始下降,但是所有参数的t值已经比较显著,而且F值也有了一定的增加,故不再删除变量,选择此模型为修正后的模型。

2.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由拟合的数据可知,N*R2 =22*0454073=9989606<1259,故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得到DW=1821700,在显著水平为0005的情况下,查表n=22,k=3时,DL=115,DU=154,由于DW=1821700>DU,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论

从最终的模型来看,X2与X3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分别为2275190、0657045,都大于0,X6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264471,小于0,说明农业生产总值与农用化肥使用量、水电站数量同方向变动,与受灾面积反方向变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农用化肥使用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增加2275190%,水电站数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增加0657045%,受灾面积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减少0264471%。符合经济意义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模型是比较成功的,模型正确地反映了各因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但是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模型建立以后首先要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看回归方程的各个回归系数的符号符不符合经济意义。像本模型中有效灌溉面积应该与农业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化,但是估计的参数值却是负的,这样就不符合经济意义检验。

(2)然后要进行F和t检验,看看总体影响是不是显著的,以及单个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总体是显著的,那么再进行t检验,把不显著的变量剔除掉。如果总体是不显著的,那么应该重新选择模型。

(3)看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如果存在,则对模型进行修正,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从我们最终建立的模型来看,农业化肥使用量和水电站数量对农业生产总值起正向作用,它们的增加会使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受灾面积起反方向的作用,受灾面积越大,农业生产总值越小。(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海发,《中国农业的效率评估》,农业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4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省的全部耕地。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致使耕地锐减的情况仍旧有增无减,/开发区热0、/房地产热0,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自1 9 90年至1 9 9 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 5 0 0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国人均耕地将有可能降至016亩,农业发展空间的萎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今天所不能完全设想到的。

保护耕地,首先是要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根据本地情况,尽快建立和划定基本的农田、粮田保护区。同时,要通过立法,制定最低限耕地保护制度,要按照全国现有人口及其增长的速率,按照生活不断得以改善的要求,按照工业对农业增长的粮食需求,确定出一个较长的时期,比较准确地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粮食,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耕地,并用法律形式把最低限耕地数量固定下来,这就是全国必须保有的最少耕地量。然后,再按照这个数量,逐级要求各省、各县、各乡必须保有多少耕地,最低限耕地一旦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就不得再以其他理由乱占滥用。同时,要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坚持节约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加大土地管理的执法力度,解决违法批地、闲置和撂荒问题,使耕地切实得到保护。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农业用地。据全国2 4 4 4个县级单位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约有农荒地5亿亩尚待开发,这是一笔丰厚的后备土地资源,要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及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开发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尽快把这部分宜农荒地开发出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起来。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控制总量,就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千方百计地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到本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但是只有指标还不够,还要从抑制人口增长的动因上进行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人口意识,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因,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家庭赡养式的保障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人口质量,必须

大力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5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取代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发达国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以及我国国内矛盾三个方面研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其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层位置,以此形成能使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国极其不利,它不仅使我国获利较少,而且严重削弱了我国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活动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在各跨国企业扩大占有其他国家市场、资源和技术时,往往使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威胁到他国的经济安全。

近年来,一些大跨国公司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我国某些行业和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廉价并购,用控股的方式吃掉在我国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并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国名牌企业,强力抢夺我国市场,垄断程度相当惊人。例如,AT&T通过与上海合资,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4;摩托罗拉无线通讯器材产品占据我国市场的大部分;瑞士的迅达和德国的奥的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电梯市场。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使我国企业的民族品牌难以立足,直接抑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6

学习兴趣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得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包括整个社会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等。宏观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且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有不少同学反映无论是掌握理论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碰到实际问题也无法灵活运用。所以一些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学习兴趣,上课时间反而成了他们玩手机、睡觉的时间。

基于此,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此次对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分析的主要目标有两点:一是找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子;二是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改善措施。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具体因子有哪些?影响如何?哪些改善措施能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312名大二上学期学生,来自三个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平均年龄19.47岁,已学习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大多数学生高中学的是文科,男女性别比例为1∶2。

2.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为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由笔者自行设计而成,共有30个题项,对每个题项采用5级量表分成五个等级并赋值:一点都不影响-1、影响较小-2、基本不影响-3、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

3.研究进程。问卷调查时间为4月21日至23日,在课堂上随堂进行。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30个题项进行选择,没有时间限制,平均用时6分钟。共发放问卷312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随后将所有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4.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有3个:(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主要对均值和各选项百分比进行统计;(2)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主要评估问卷内部各个题项的一致性;(3)影响因子分析,对影响动机缺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和提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表2、表3为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的相关数据表。从表1可以看出30个题项中有22项的均值都在3分及3分以上,这表明受试者学习兴趣普遍受到这些题项的影响。从各个选项的得分百分比也可以看出受试各题项的具体选择情况,其中4、5分(即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的得分占较大比例,表明受试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受到较大影响。

从表2可以得出,经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数据表KMO值为0.73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共有8个因子被提取出来。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各个因子后面的a为各因子内部题项的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具有较高的信度。表明这些因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四、影响因子讨论与分析

因子1为成本收益,包含7个题项,分别涉及课程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考研中能否用到、是否是经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及成绩、自学的难易程度。7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题项23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20.0%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8有27.4%和16.8%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课程能否马上应用或在工作中应用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影响。题项21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8.9%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7有 34.7%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花费的成本与最终的学习效果及成绩等是否能正比。他们不但重视课程收益,即课程能否得到应用;而且还重视成本,即自学的难易程度。

因子2为他人影响,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辅导员对这门课的看法、学长对这门课的看法、家长对这门课的看法、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学习该课程。5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下,题项29有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4.2%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30有11.6%和5.3% 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28有14.7%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3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只有20%左右,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别人对课程的看法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小。题项27有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0.5%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 24有18.9%和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超过50%。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相当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这说明同学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要大于辅导员、学长、家长。

因子3为教师因素,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态度、学识水平、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教师的要求是否严格。除了题项4(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外其他4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这表明较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学识水平和是否严格要求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应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因子4为教材与作业,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教材是否有趣、想学的内容课本中有没有、作业的多少。题项13有3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 21.1%选择了非常影响。超过50%的学生选择影响较大或非常影响,这表明学生很在意教材是否有趣。这也不难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材内容晦涩难懂、想学的内容课本没有,那么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严重的打击;题项12有23.2%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3.7%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超过 1/3学生选择作业的多少对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重视。

因子5为课程性质,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数学基础、是否是考试课、学分的多少。题项6有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7.9%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虽然宏观经济学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多,但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仍让超过1/3学生认为数学基础有较大影响。超过 40%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考试课还是考察课、学分的多少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因子6为教学环境,包含4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室人数多少、有没有空调、是否靠近喧闹的楼梯、投影仪效果。三四成同学认为教学环境对自己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有影响。

因子7为上课时间,包含2个题项,分别涉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题项7有29.5%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8有 24.2%和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2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分别为36.8%、37.9%,这表明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大。

因子8为自我管理能力。题项9有35.8%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47.4%的同学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受自我管理能力影响较大。

综观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大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更易受外部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和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政策环境下,加上高等教育持续地大规模扩招,每年几百万的待就业大学生,使得天之骄子的辉煌不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早已成为他们学习与就业中无法避开的苛刻现实。因此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就看它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对当前复杂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完宏观经济学后收益更大。

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更容易受同学、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主要适应学生,努力消除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语与启示

本文对295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研究,归纳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因子: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研究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抱着课本,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最想学习哪些内容,结合实际把课本中的内容加以扩展。笔者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利用最新的财经新闻,对所讲的内容向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观点的碰撞提高他们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同时,授课内容上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目的。当然,深刻的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上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模型的推导和求解,更要结合案例分析去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实现模型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最优组合。这样,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后就会感到收益很大,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会互相传递这种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多用,至少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这一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态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态度与学术方面,态度严谨、认真,学识渊博,站在前沿,不断创新;在教学方面,准备充分,内容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音语速语调合理恰当,用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感到有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慎选教材、少留作业。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数学功底较差,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那么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就应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知识,从而少留作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 篇7

1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7月21日在贵阳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 (2012) 》。蓝皮书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 重点区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城镇功能与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人口与社会结构均衡发展;环境状况有所改善。[1]

然而,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是当前我国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比, 明显减弱。现有的资源条件下, 所发展的电力、烟草、食品加工、建材、药化等产业的总体规模都不大, 经济总量较小。很多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都还处于基础阶段, 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总量与中东部地区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 部分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但是农业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全国相比, 差距仍然很明显。

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

2.1 自然条件差

西部10个省区市土地面积546.2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的56.9%, 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晋高原大部分位于西部, 还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沼泽地, 耕地所占比例很低。高山、高寒和干旱、半干旱耕地居多, 严重地制约着耕地的利用效率。地上水资源严重失衡, 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交通条件差, 气候条件恶劣, 阴雨、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村民居住分散, 农业生产落后, 并且一些资源缺乏比较优势。近几年农牧业的发展多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损害生态效益来实现的,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较为严重。

2.2 人口增长快而素质不高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贫困会产生人口”的规律还在顽强地发挥作用。[2]西部大开发以来, 人口增长迅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基本特征之一, 经济落后和文化层次低的地区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加上很多边远农牧区人口管理工作薄弱, 民族人口问题突出, 教育经费不足及师资缺乏, “越生越穷, 越穷素质越低, 素质越低越要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使得西部地区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降低, 保护环境意识越来越淡薄, 人均收入长期缓慢增长。从总体上看, 西部地区人口质量出现了逆向优化, 人口素质已经很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作物产量虽然占全国产量的很大比重, 但是农业技术水平低, 农产品单一, 发展水平严重落后。西部地处内地, 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 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守旧, 改革进程迟缓, 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 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 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 加速工业化的内在冲动十分强烈, 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集中在初级产品领域。工业化水平滞后, 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成为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大特征。

2.4 生态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 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应是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 但过度的资源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枯竭耗尽, 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急于求成的心态严重, 能源资源消耗多, 环境污染重,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 生态环境退化成本空间分布不均, 生态破坏损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损失占全国生态破坏损失的55%。

这都表明, 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能继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是目前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3 西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要在着眼于增强本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 注重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改善生活环境。把人民生活富裕作为目标, 激发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活力。同时,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抓好教育工作, 特别是职业教育。要将培养本区域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作为长远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春蕾计划”、“温饱工程”等, 改善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3.2 加强环境保护, 治理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应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现象, 科学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如:坡耕地改造、沟渠治理、林草植被扩大等。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 正确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 辅以生态工程措施, 重点解决人为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对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封育、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全面控制水土流失, 对水资源采取“全面规划, 区域平衡、加强调配, 大力节流”的方针, 实施节水灌溉, 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维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生态环境。

3.3 注重资源优势, 开拓新兴产业

要始终坚持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树立一种全新的资源观, 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力度, 为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注入生机和活力。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提高特色农牧业、农牧业加工及深加工工业的比重, 并注重科技投入, 信息产业、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等。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和民族特色, 建立区域性特色经济, 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高效特色农业、生物药业等。另外, 在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中西部地区应尽快实施旅游经济开发战略, 积极利用各种资源,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多层次化发展, 实现中西部地区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西部地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姚慧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短期内中国经济的三个乐观因素 篇8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我们将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8.3%提高到8.6%,主要是基于比以前预期更乐观的三个因素:其一,德银的全球经济分析师调高了美国、日本2012年增长率的预期,同时中国PMI指标中的出口订单指数有所上升,促使我们将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率的预测从8%提高到13%;其二,占工业就业70%的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小企业PMI指数在2月份达到了55.2的高值;其三,房地产行业的冷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没有像我们原来预期的和市场目前感觉的那么严重。虽然最近2011年8~12月住宅新开工面积的同比增长率下降了55个百分点,但所带来的对全年GDP增长的影响可能不到一个百分点。

出口增长将超预期

美国、日本及欧元区的PMI指标近几个月来都有好转,三者的加权平均值在2012年的前两个月中达到了51.2,高于2011年4季度平均的49.6。G3国家的PMI与中国出口大相关性达到85%,并领先于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率5个月左右。我们根据历史数据所做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3国家领先指标上升1.5个百分点,对应于中国出口增长率上升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德银的全球经济分析师在2月份也提高了对美、日2012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对美国的预测从2.4%提高到2.7%,对日本的预测从0.7%大幅提高到2.5%。加权平均的G3国家经济增长率一共提高了0.6个百分点,大致对应于中国出口增长提高4~5个百分点。

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将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率的预测从8%提高到13%。我们还根据G3的季度环比GDP,对中国出口每个季度的环比和同比增长作了预测。我们估计中国出口上半年同比增长8%,下半年将加速到18%。

小企业表现改善

与2011年三季度相比,近期我国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明显改善。工业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是指那些年营业额低于2000万元的企业,这类企业占到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工业就业的70%。

小企业PMI指数从2011年6月的45大幅上升到2012年2月的55.2,达到了这个指数两年前诞生以来的最高值。指数反弹反映的是资金困境有所缓解、原材料成本压力减轻、出口订单复苏等因素。第一,由于货币环境略有放松,大企业(比如铁路项目)偿还了不少对小企业的拖欠。此外,我们分析员估计数千亿人民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得以展期,这也间接改善了小企业的资金环境。最近几个月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下降也证实了资金状况的好转。第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的减弱。2011年中的时候,原材料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在10%~11%左右,目前则下降到了2%,低于历史平均的6%~7%的水平。第三,PMI中的出口新订单指数开始反弹。第四,非国有企业的税前利润率有所上升,也支持上述判断。

地产下行对经济的影响可能小于预期

我们以前的担心(也是目前很多人的担心)是由于巨大的关联效应,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的下降会不会对整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最近的分析表明,这种冲击很可能比原来想象得要小。首先,在这一轮房地产下行的周期中,整个制造业与地产表现的相关性不大。这体现在行业的PMI指标上:上一轮房地产周期中(2008年中到2009年中),房地产行业PMI和制造业PMI的相关性达到了0.81;而这一轮周期中(2010年1月到现在)二者的相关性只有0.12。这背后的原因是,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和加剧了房地产行业周期、制造业去库存周期以及出口下降周期的共振。有幸的是,在本轮房地产减速周期中,虽然房地产活动也明显下降,但的工业库存基本稳定,出口也没有迹象会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明显减速。因此,仅仅由于房地产一个下行因素,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不容易受很大冲击。

许多人担心,住宅新开工面积是房地产投资的领先指标,而前者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8月份的30%下降到了2011年12月份的-25%。如果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以同样幅度(55个百分点)下降的话,那么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4,这可能导致GDP增长率下降5个百分点。显然,这种分析明显夸大了地产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根据2000~2011年的历史数据估算,新开工面积指标同比增长率下降55个百分点一般只对应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值)下降15~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前者并没有包括商业地产建设投资、农村房地产投资以及一些单位建房。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波动性要远远小于名义增长率的波动性。用过去10多年的数据计算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变化10个百分点,对应的实际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只变化5.3个百分点。据此,如果房地产行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15~20个百分点,对应于房地产行业实际资本形成的增长率下降应该是8~11个百分点,又对应于全行业实际资本形成增长率下降2个百分点,最后对应于GDP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

再次,基础建设和保障房项目的投资可以部分的抵消商品房地产投资活动的放缓。政府已经表态将支持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后继建设,同时扩大了地方债的发行规模,银行也正对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展期。在此背景下,我们估计2012年的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8%提高到5%~7%。此外,保障房建设投资今年也很可能增长20%~30%。这些因素加起来大概可以抵消商品房投资减速的3~4个百分点。

最后,随着房地产的价格趋于合理、同时针对首次置业者也会有一些鼓励措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可能在2012年下半年就出现企稳的势头。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减速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其幅度是可控的、其影响也将是短期的。

上一篇: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总结下一篇:身影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