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经济(共12篇)
中国旅游经济 篇1
中国经济年会 (2010—2011) 于1月1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 会议主题为“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与会代表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 就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多项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 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
厉以宁教授表示,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第一, 原材料短缺, 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 农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 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使成本增加。“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 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 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既然已经上升了, 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所以,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此次中国经济年会上, 与会代表们认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后, 2011年将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趋利避害, 有所作为,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代表们认为, 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搞好总量调节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同时, 代表们也指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五年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希望与会代表加强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 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年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 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方政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厉以宁、戴相龙、贺铿、刘遵义、张晓强在主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中国旅游经济 篇2
更多科目关注薇鑫公纵号:小提莫服务
一、单选题()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率”理论。A、凯恩斯 B、马克思 C、撕拉伐 D、罗宾逊
正确答案:C 2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研究有()步。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A 3 分配关系与技术关系之间是()。A、技术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B、分配关系决定技术关系 C、相互独立的 D、相互依存的 正确答案:C 4 从理论上来说,资本的效率在经济()时期时一定是高的。A、崩溃 B、平稳 C、下滑 D、上升
正确答案:D 5 在货币流通速度固定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A、银行利息 B、银行投资 C、货币供应量 D、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正确答案:D 6 1990年,中国的工人工资总量占当年GDP的()。A、40% B、50% C、60% D、70% 正确答案:A 7()可以用来否定一种理论。A、实证法 B、逻辑批判法 C、推理法 D、经验法
正确答案:B 8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货膨胀率高,货币发行过多,货币的价值会()。A、贬值 B、不变 C、升值 D、先升后降 正确答案:C 9 固定成本包括利息和()。A、价值 B、折旧 C、费用 D、工资
正确答案:B 10 从资本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利息率、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出发,收入分配决定于()。A、边际产品 B、边际利润 C、边际成本 D、边际技术 正确答案:A 11 货币数量论认为,()会发生失业现象。A、工资率低于边际产品
B、工资率高于边际产品
C、工资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
D、工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
正确答案:B 12()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生产函数分配 正确答案:D 13 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左右的时候最有利于中国在民族国家的竞争中维持目前的金融体系稳定。A、8% B、12% C、16% D、20% 正确答案:C 14 当经济衰退时,()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A、企业破产 B、政府救助 C、市场注资 D、资源
正确答案:A 15()是日本经济体系在1989年崩溃的主要原因。A、日元的国际化 B、日元的过量发行 C、日元的升值 D、日元的贬值 正确答案:A 16()用于表现民族之间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A、资本 B、资源 C、货币 D、市场
正确答案:C 17 根据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资本是()。A、预付的商品 B、资源的累积 C、时间的累积 D、预付的货币 正确答案:D 18 下列关于家庭、私有制等社会问题的观点,属于凯恩斯的是()。A、社会比较好,需要改进的地方较少
B、社会非常好,不需要进一步改进
C、社会问题比较严重,可以有效改善
D、社会问题非常严重,难以有效改善
正确答案:B 19 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和()的增长率是一致的。A、资本 B、投资 C、储蓄 D、货币供应量 正确答案:A 2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完全取决于工资。A、产品 B、产品的价格 C、产品的属性 D、产品的价值 正确答案:D 21 亚洲四小龙不包括()。A、韩国
B、台湾地区
C、日本
D、香港特别行政区
正确答案:C 22 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是()。A、引进外资 B、自主研发 C、扩大内需 D、出国学习正确答案:A 23 关于充分就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 B、不存在失业 C、全部就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A 24 香港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不包括()。A、花旗银行 B、渣打银行 C、中国银行 D、汇丰银行 正确答案:A 25 资本主义将所有生产活动变成货币的,主要是为了()。A、便于计算自身价值 B、便于管理生产成本 C、便于比较不同行业产值 D、便于约束工人行为 正确答案:C 26 进行制度经济学教学应该以()为主。A、证明 B、计算 C、案例分析 D、演绎推理 正确答案:C 27 美国最后一位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总统是()。A、卡特 B、里根 C、老布什 D、克林顿
正确答案:B 28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都是()。A、产业调整问题 B、经济稳定问题 C、经济结构问题 D、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D 29 日本二战后人均GDP从130美元涨到3.5万美元,其影响因素不包括()。A、通货膨胀 B、经济高速发展 C、名义GDP增长远高于实际GDP增长 D、购买力指数评价更为规范 正确答案:D 30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占中国GDP的()。A、25% B、36% C、47% D、58% 正确答案:A 31 在狭义的角度上,企业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A、银行借贷 B、融资 C、募捐 D、投资
正确答案:B 32()等于每股股价和每股净资产之比。A、市盈率 B、市净率 C、股票发行价格 D、破净
正确答案:B 33 基础货币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方。A、现金流动 B、股东权益 C、资产 D、负债
正确答案:C 34()起才诞生了二级市场的。A、1900年 B、1935年 C、1945年 D、1960年
正确答案:A 35 当GDP与工资的涨幅相同时,就业的实际变化情况时()。A、零增长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正确答案:A 36 美国的支柱产业不包括()。A、汽车 B、矿业 C、钢铁 D、住房
正确答案:B 37 从本质上讲,希腊债务危机是因为缺少()。A、市场 B、资源 C、货币 D、劳动力
正确答案:C 38 货币交易是为了()。A、获取资源 B、加速货币流通速度 C、加速资本周转 D、获取利润 正确答案:D 39 当投资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都较低时,股价会()。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预测 正确答案:A 40 2013年前后,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左右。A、10%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A 41 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指()。A、法定准备金 B、吸收的贷款 C、投资 D、债券
正确答案:B 42()写了第一本经济学教科书。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琼﹒罗宾逊夫人 D、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正确答案:D 43()是FDI方法的重要前提。A、发货币给投资者 B、发物资给投资者 C、提供廉价原材料给投资者 D、提供廉价劳动力给投资者 正确答案:A 44 若一只股票的市净率为2,每股净资产为20元,那么每股股价为()。A、10 B、18 C、22 D、40 正确答案:D 45 经济上达到了()能促使工资上涨。A、大多数就业 B、少部分就业 C、完全就业 D、完全不就业 正确答案:C 46()是利息的主要来源。A、资金的投资 B、经济的增长 C、资金的周转 D、货币的发行 正确答案:B 47 2013年前后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总值占GDP的()。A、46% B、57% C、68% D、79% 正确答案:A 48()创立了逻辑实证主义。A、庞加莱 B、斯宾塞 C、穆勒 D、丹尼特
正确答案:C 49()决定了收入与资本之比。A、利润率 B、利率 C、资本周转率 D、通货膨胀率 正确答案:A 50()是用货币表示价格水平的前提条件。A、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B、轻便易携 C、具有可制造性 D、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正确答案:D
二、判断题 1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于工业革命。()正确答案:√ 2 相对价格会对市场资源配置产生影响。()正确答案:√ 3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正确答案:√ 4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腾飞,其储蓄率必须低于10%。()正确答案:× 5 中国早期改革和苏联东欧的改革是类似的。()正确答案:√ 6 只考虑技术因素的情况下,生产时间的延长和资本积累的量成正比。()正确答案:× 7 没资本主义就没有现在的货币。()正确答案:√ 8 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同样的经济学数据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正确答案:√ 9 货币供应量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波动幅度,不能随着社会需求大幅度调整。()正确答案:√ 10 工资属于可变成本。()正确答案:√ 11 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其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便宜就越大。()正确答案:√ 12 当一个企业发行的股票多次破发时,企业更容易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正确答案:× 13 资产交易是直接对资产进行买卖。()正确答案:√ 14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物质利润为目的的。()正确答案:× 15 罗宾逊和斯拉伐之间争论的结束标志着伦理经济学的灭亡。()正确答案:√ 16 亚当·斯密认为,雇佣仆人的数量和劳动生产率无关。()正确答案:√ 17 贷款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那么银行放贷所承担的风险就越低。()正确答案:× 18 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正确答案:√ 19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发行货币。()正确答案:× 20 表示人们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影响。()正确答案:× 21 拉美国家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引进国外银行投资。()正确答案:× 22 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的竞争。()正确答案:√ 23 会计需要把所有的交易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正确答案:√ 24 分工产生以后,人的数量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正确答案:√ 25 中世纪的宗教教会严格反对劳动价值论,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正确答案:× 26 与贸易理论的推测相反,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南北收入差距是越来越大的。()正确答案:√ 27 不同于凯恩斯以货币为概念,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是价值。()正确答案:√ 28 马克思的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在两种产品两的个部门的有机构成相同的情况下,价值的总量等于生产价格的总量。()正确答案:√ 29 企业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正确答案:× 30 党利息率较高时,应该选择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正确答案:√ 31 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即为央行的负债。()正确答案:√ 32 经济学新古典理论只适用于单一产品模型。()正确答案:√ 33 与GDP类似,中国的利润是要高于美国的。()正确答案:× 34 经济增长率上升可以引起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正确答案:× 35 理论自身会忽略很多变量对实际应用的影响。()正确答案:√ 36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总供给曲线不一定等于厂商的成本曲线。()正确答案:× 37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欧文、傅里叶等。()正确答案:√ 38 北京金融服务业占当地GDP的比重远远低于纽约。()正确答案:× 39 马克思研究成本问题时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正确答案:× 40 凯恩斯赞同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正确答案:√ 41 马克思和凯恩斯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正确答案:× 42 投资银行的工作职责包括风险投资。()正确答案:√ 43 教育投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始终是1:1的关系,不可能通过少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正确答案:√ 44 受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影响,我国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预测不慎准确。()正确答案:√ 45 相较于日本,当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为合理。()正确答案:× 46 市场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调整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正确答案:√ 47 一般来说,资产现值和资产原值时相等的。()正确答案:× 48 工资在名义GDP中的比重减少可能导致名义GDP增加但就业率不变。()正确答案:√ 49 日本GDP在急速下滑的过程中未出现企业破产的情况主要得力于政府有效的救市手段。()正确答案:× 50 CPI和PPI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正确答案:√
中国旅游经济 篇3
推荐理由
中国经济谁能看得懂?国内作者写中国经济的书惯于说皮毛,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躁习性。或大呼“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或满腹牢骚,酷似其有经天纬地之才。
但在我看来,国外作者不受国内气候与惯性思维的影响,反而更有利于客观地评述中国经济。摆在读者你面前的这本《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是一本极其客观评述中国经济的书。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决策者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强而有力的应对措施,他们公布了重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抵消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和前几年比较,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有所放缓,但减缓幅度相当小。
但金融危机过后,针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加深了中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并阻碍了国内消费的增长。还有人怀疑,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低消费、高储蓄的增长模式是否依然适合?因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可能不够强劲,出口不再像过去那样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减速将成为必然。
但尼古拉斯并不认可这些质疑。与之相反,他认为中国针对经济问题的应对之策,不仅手段多样,而且经过精心策划。因为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将使中国经济变得极其脆弱。
实际上,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令人吃惊,使中国成为最先从世界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全球重要经济体。
尼古拉斯在写《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一书时,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中国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政策上,分析中国领导人要维持经济增长所面对的挑战。
针对经济不平衡问题,尼古拉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通过分析中国政府可以选择的解决各种经济不平衡问题的政策,并且评估了每个政策目前为止取得的成绩以及前景,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中国决策者要实现恢复平衡的目标有几种政策可供选择,其中核心是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他强调,重新启动2004年后基本上放弃的渐进的利率自由化政策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恢复平衡的必要手段。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兴趣,如果你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工资、就业、住房、金融,甚至退休金问题感兴趣,那么,你一定不可错过这本客观分析中国经济的书。
名人推荐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此书是关注中国经济人士的必读之作。”
斯蒂芬·罗奇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
“尼古拉斯·拉迪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向期盼已久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所需的金融和货币改革。毫无疑问,此书将推动关于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争论。”
劳伦斯·萨默斯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前主任 哈佛大学教授
“中国发展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意义无可匹敌,而尼古拉斯·拉迪作为中国经济政策最紧密的观察者,地位无人可以取代。接下来我要说,此书值得任何关注世界经济未来的人阅读。”
美国 《国家周刊》
中国旅游经济 篇4
1 低碳视角下的新式旅游经济
从目前来看,生活水准日益在提升,这种状态下的旅游业也正被更多城乡居民所接纳。然而,旅游经济耗费的日常资源仍是较多的,若不去变更根本的旅游模式那么很难杜绝偏高的碳排放。低碳旅游被看作新阶段内的旅游新模式,这类旅游模式依照根本的低碳理念予以设置,在低碳基础上为游客创造出更愉悦的新式体验。由此可见,低碳性的旅游经济应能在总体上缩减排放的碳总量,进而也拥有了更优的综合成效。从现状来看,低碳经济正被融入各环节的旅游行业。对于各地来说,旅游经济包含了初期构建的旅游吸引物、指引旅游消费、配备旅游设施、培育新颖的旅游环境,在这些层次中都有必要融入新颖的低碳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更符合低碳机理的新阶段旅游产业,低碳旅游的做法也更加契合了低碳的阶段目标。
最近几年,各地都承受着日渐恶化的总体环境,生态遭受到了更广范围的伤害。面对于严峻形态,更有必要在根本上推进持久且稳定的低碳旅游。低碳视角下的各地域旅游经济可用来减小总体的排放,新式思路的旅游业整合了全方位的旅游业环节。相比于传统路径下的旅游经济,低碳旅游拥有了更优的综合成效性,缩减了碳排放因而吻合了可持续的旅游业新思路。
2 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低碳旅游具体的外在表现包含了构建的配套设施、创造适宜的环境、选取低碳消费的新流程等。在各个流程中,低碳旅游都可借助于新颖的吸引物来吸引各地游客。同时,旅游吸引物也可设置为高技术特性的新颖包装吸引物。各地在构建旅游设施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低碳手段来节省额外的旅游耗费,这样即可创造出更优的旅游收益。从生态化的特定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拥有了针对环境的吸纳能力及贮备力。低碳旅游注重对于游客的指引性,引导游客依照于低碳方式来规划旅游路径,因而也更有助于倡导新时期内的低碳生活。
近些年,较多地域都呈现为日趋恶化的生态。在这种背景下,倡导低碳式的旅游业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旅游业突破。从可持续旅游业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更注重优良的生态性,为旅游业拓展了新颖的思路。游客更注意去规范细微的旅游行为,保证不破坏旅游区内的生态。低碳旅游并不会伤害到当地环境,反而在旅游业进步的历程中推进了总体的生态进步,创造出和谐且愉悦的生态旅游氛围。
3 构建低碳模式
低碳式的旅游经济整合了政府、旅游企业及游客这三方的主体,在这种基础上也构建了独特的旅游方式。具体来看,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配备了低碳性的吸引物,在旅游过程中也更应倡导细节性的低碳行为。经过全方位的整合,低碳模式培育出新颖且独特的旅游体验。详细而言,低碳角度的旅游经济设置了如下的新模式:
3.1 更新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借助于低碳手段来改善总体的旅游环境。经过全面式的低碳改造,低碳旅游配备了新式的旅游设施用来服务于游客。低碳性的旅游设施包含了专门性和基础性这两类的设施。在这之中,基础旅游设施可供日常旅游的便利,例如景区配备的道路、环卫类的设施、能源性的设施;专门旅游设施表现为专用性,这一类包含了购物及住宿、娱乐餐饮性的较多设施。具体在构建低碳设施的进程中,可以优选如下方式用来完善低碳旅游:
首先,低碳旅游可以设置新式停车场,在停车场内配备了低碳式的能源车或者电瓶车。同时,在景区内构建低碳式的通行道路。各地景区设有污水处理必备的循环式系统,配备了新式的生态垃圾桶以及厕所。从环卫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应能落实于循环用水式的卫生间等。
其次,在景区范围内,生态旅游注重于改造景点内的供能系统。景区配备的供能方式包含了水能、风能及太阳能。低碳旅游摒除了常规能源并且增加了更多可供选用的洁净能源。
第三,低碳角度下的旅游建筑也可设置为生态型的,这类低碳式建筑包含了餐饮、住宿以及购物、娱乐类的设施。例如商贸建筑、低碳式的酒店,这些都被包含于低碳建筑范围内。此外,在景区中还可以配备环保式的休闲缆车,这样即可让游客体验出独特的低碳观光优势。
3.2 选取合适的吸引物
针对低碳旅游有必要配备吸引物,旅游经济特定的吸引物可设置为人工或者自然性的,旅游吸引物只要具备了吸引性就可以。从自然角度看,吸引物包含了森林、湿地或者海洋滩涂的美好景观;人工创造出来的景区吸引物例如示范园区、休闲性的旅游场所。具体在构建吸引物过程中要遵照如下要点:
初期在开发吸引物的步骤中应能兼顾景区可承载的生态性,优先选取自然景物用作吸引物。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可以构建更完整的湿地公园。应当充分借助于美好的自然景物用来吸引游客,在根本上提升各景区可容纳的碳汇总量。唯有如此,低碳旅游才会拥有更佳的吸引性。具体策划时,也应优选碳损耗更低的旅游产品。对于此,各地可尝试着去构建包装后的低碳小区或者城镇。此外,经过较长时期的旅游开发,某些区域内的湖泊或天然湿地已遭到了伤害。为了妥善修复这类的天然景观,就要着力营造低碳式的综合旅游方式。
3.3 创造新颖的旅游体验
低碳旅游若要为更多游客创造出独特且新颖的低碳体会,那么应能从细微的环境入手来构建低碳的体验。最近几年,旅游业更多采纳了碳汇旅游的新理念。具体来看,景区需要配备多层次的碳汇机制,这种基础上再去平衡日常排放的碳总量。政府应能牵头构建新阶段的碳汇机制,逐渐弱化不良的碳排放方式。从企业角度看,也应当快速扭转单纯获益的旅游业方式,更加注重附带性的生态效益,进而落实碳抵消的新理念。
3.4 扭转消费的指向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行为也应符合低碳思路,游客需要变更不适当的日常行为并且减小针对于总体生态的破坏。从旅游方式来看,游客可选的低碳方式例如骑自行车或者徒步。若不是路途过远,尽量不要自驾车。景区内的工作人员有必要指引游客接纳生态用餐的方式,在选择食宿之处时也应当优选绿色标签的场所。购买生态食品,摒除一次性的污染餐具。与此同时,游客若要体验旅游中的乐趣,也应优选低碳方式的体育活动等。
4 结语
从传统角度来看,低碳角度下的生态旅游更加契合现今旅游业的环保指向,低碳旅游应被看作长期式的旅游发展模式。经过了低碳思路的改进,旅游经济拥有了更持久的环保优势,同时也可为各区域的游客创造出新颖且独特的旅游体验。然而从目前来看,低碳式的旅游经济仍没能达到完善,部分地域构建起来的旅游经济仍依托于偏高的生态损耗。未来的发展中,仍有必要归纳低碳旅游的珍贵经验,服务于旅游经济总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5(03).
[2]查建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5(11).
[3]宋志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09).
[4]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11(02).
[5]郑佳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3(02).
中国旅游经济 篇5
——以《江村经济》为例
摘要:当时间走到了20世纪30年代,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其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从未得到真正的改变、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尽管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已经关闭以久的国门,可在一定程度上,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从生产工具或者是劳作水平上看,中国农村经济依然处于简单操作的“原始作业时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以一个位于太湖边上名为开玄弓的小小的村庄为研究对象,用自己实地的田野调查的形式得出的结果来分析这个村庄所发生的一切,这种以小见大的微型研究的方式,进而再对中国农村经济是如何受外来冲击及其有着怎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费孝通、《江村经济》、开玄弓、微型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位于大都市上海及其附近为典型的代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准确可信的。而靠近上海的开玄弓村,更是深受其影响,不管是从受外来冲击来寻求自变,还是从本身其社会经济发展去看,这个小小的村庄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其一个部分和子系统。《江村经济》的横空出世令国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实际状况,而且也使国外看到了中国农村经济是怎样受整个世界市场的影响。此书是由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为费老根据其家乡江苏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1936年的调查材料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也是其在学生年代的成名之作。在此书中,费老以生动手法、简朴通俗的语言,在平淡之中又不乏深刻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位于太湖边的传统中国农村在社会变迁时的全貌,正如费老所言“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坏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筒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与问题。”。读此书,可以看到作为社区的中国乡村经济在社会变迁时其相关因素是如何反应的。
费老这本书被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研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是符合当时国际学术界发展趋势的,费老在《江村经济·附录二<留英记>》所言“从人类学本身来说,当时正在酝酿一个趋势,要扩大它的范围,从简单与落后的部落突入所谓的‘文明社区’,就是要用深入和亲密的观察方法来研究农村、市镇,甚至都市的生活。”,这种创新,为人类学研究打开
了新局面,同时也为社区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费老以一个小小的开弦弓村为对象,并深入田野以期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的研究方法,被人们称为“微型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当时具有开创性,取得了非常的效果;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种从个别社区甚至可以说这个社区是非常小的入手,进而来得出整个大社区基本情况的方法是否科学。尽管这种微型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如费老所言“以江村来说,他果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但是许多中国的农村由于所处条件的相同,在结构和所具有的文化方式上和江村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江村固然不是中国全部农村的‘典型’,但不失为许多中国农村所共同的‘类型’和‘模型’,是我进一步摆脱了利奇的责难。我认为有可能用微型社会学的方法去收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和‘模型’,而达到接近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相信每一个读过《江村经济》的人,都可发现,费老笔下所描述的村庄是那么多熟悉、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不得不佩服费老的开创性,以足可见其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具有地位。
从这本书中主要看到了微型研究下的几个方面:一是,乡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变现的尤为明显。正如书中所言“这村有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8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这可以足够说明土地的重要性。在江村许多农民只有田面使用权,而无田地所有权,这种不平等性当时不仅体现在此村,在更大的中国随处可见,正如书中“他们有属于的劳动力,但没有足够的土地”。他们成为佃户或承租者,要交租本无可厚非,但一方面硬要他们以货币形式交,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价又被人为的压低,这种剪刀差,迫使本来就不好的中国乡村经济雪上加霜,更加萧条。当下,中国政府积极加快“三农”建设,以更好的中国农村发展,但是许多地方的农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中国乡村经济依然处于很不利的环境;二是,土地的经营离不开人,而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土地的承受力。费老所调查的开弦弓村,可以发现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稀缺,尽管延续“香火”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费老自己所言“尽管村中的人认识到后代的重要性,但现实还存在必须限制人口的因素。儿童的劳动能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这是事实,但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的面积有限,能养多少蚕也有限度,家中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在一定供需平衡下,人口无节制的增多,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会增加一些就业机会,但考虑到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相反还有可能的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与更大的环境压力;三是,在开弦弓村中,有一个与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其本身有着极好的区位因素—地处上海的辐射范围之内,还有一直以来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的生产基地。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后,国外的机器大生产的廉价丝织品大量涌入,而国内传统家庭作业式丝织业根本无竞争力,对国内的蚕丝业可谓是毁灭性的冲击,这是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逐渐成为其原料附属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必然结果。这导致国内养蚕业萎靡不振和丝价大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位于太湖边的开弦弓村也不例外,正如书中所言“蚕丝业的衰落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必须寻求自我突破,进行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具有专业性质的机构便出现了—江苏女子蚕业学校,在其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由传统的单个家庭作业转变为联合起来,共担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在政府和
其他机构的努力下或多或少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是非常值得可看之处,正如为此书作序的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我个人认为或许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
费孝通先生为功能主义学派代表着马林诺夫斯基的门生,深受其影响,将功能论、系统论等思想富有见地的运用于此番研究之中。费老把开玄弓村的整个社会生活看成统一的一个整体,全面细致的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需要系统论、功能论的“需要便存在”观点。如,“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又如,“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这些无不体现着费老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入、全面、细致和丰富的思考。
停笔深思,现在距费老调查并写成这本书已过73年了,中国乡村的情况依然未改变多少。固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地区差距非常明显以及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再加上农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就是连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权益有时也得不到保障等这些仍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与活力不足,显得非常令人担忧。尽管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比如: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足见政府下的决心,但对于庞大的乡村地区来说,这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看了此书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农村经济真实存在的差距,外来冲击使原本按照传统方式劳作了几千年的、固步自封的中国农民不断以新的姿态和信心去打破陈规陋习,用科学与技术不断开启新的未来
看了这本之前就很想看的名著,看了费老为研究中国乡村经济奔波于田野之中,感受颇多,加深了对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殷切期望,并真正体会社会学研究的乐趣!
备注:此文所有引用均来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篇6
作者:罗纳德·哈里·科斯 王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价格:58.00元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现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这一重要概念。不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经济领域的重要指标,也深刻影响了社会。
01 笼中之鸟
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改革
要回答为什么国营企业改革会失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一下中国当时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由于毛泽东数次尝试分权,中国经济脱离了传统苏联模式的轨道。在苏联模式中,生产、分配、定价和投资都由中央经济办公室严格控制。在中国,国营企业处于多层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从中央政府(国务院下属的部委)到省级、地市级、县级甚至乡级政府。和国营企业相似,城乡集体合作制企业也在市政府和乡政府的监管之下。此外,国营企业的运营受两条指挥线的控制:纵向的指令叫作“条条”,横向的指令则称为“块块”。对所有的产业而言,纵向的指令从中央直属部委一路向下达到省地市县级对应的主管部门,横向指令则由地方行政部门下达。
在纵向指令系统中,如果一个国营钢铁厂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监管,则属于中央国营企业,将听令于冶金工业部;如果这个钢铁厂由地方(省市县级)政府监管,则属于地方国营企业,听命于当地的冶金部门。在横向的指令系统中,国营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属层次(中央、省、地市县等)受到相应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控制。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指令总是可以到达企业,因此国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网状的监管结构。
一些其他因素让国营企业的监管体系更为复杂。首先,所有的地方工业部门都需要同时向当地政府和更高级别的部门主管以至国务院下属的部委负责。在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中,横向的指令系统并不存在。然而在中国,由于毛泽东坚持不懈的分权化努力,地方政府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在横向系统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其次,国营企业经营的不同业务经常接受不同部门的监管,包括人事(晋升、调动和招工等)、工资体系、财务、生产计划和投资计划等。人事和工资的指令一般通过横向系统来传达,生产和投资计划指令则基本上通过纵向系统来传达,尽管这部分也会受到横向系统的影响。监管的职能划分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对国营企业的管理变得异常复杂。第三,国营企业及其管理层也有着不同的级别划分。受到高级别部门监管的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诸如资金和原材料等资源,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更多的生产责任。最后,也是最复杂的,监管职能的划分模式随着企业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特别受放权与收权的周期影响。因此,国营企业不仅面临着一张管制网,而且这张管制网因企业不同而各式各样。
02 国营企业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它们没有提高自身实力的压力
在经营层面上,许多现实问题又给国营企业面临的限制条件增加了变数。例如,政府经常因为某些临时的原因对部分企业进行补贴,因此导致对其他企业的歧视。即使国营企业在中央经济计划之外的范畴经营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中央制订的经济计划并没有覆盖国营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总有各种各样计划外的交易,这被称为“合作关系”。为了这些“合作关系”,相关各方在商定价格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计划内生产碰不到的问题。由于经济计划明确规定了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数量,商品价格仅仅是方便会计核算的工具。由于缺乏市场价格信息,经济计划之外的交易价格往往波动很大。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采购的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的价格都会不一样。而员工的报酬由全国统一的工资水平决定,工资因此并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高低。这种现象和市场经济的情形正好相反。
在1981年国营企业改革之前,中国国营工业体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定价机制或者市场纪律。消费品和资本商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无法通过价格来区分商品的质量高低。这意味着企业没有动力来改进产品,更不要说研发新产品了。由于各个国营企业都面临着蜘蛛网一般的监管机制,即使一个国营企业有足够的积极性来改善自身条件,它也会最先把力气花在监管机构身上,与它们搞好关系,而不是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改进产品质量。此外,由于工人的收入和生产效率并不相关,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很低落。更糟糕的是,企业没有辞退或者自主招聘的权力。“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在国营企业展现得淋漓尽致,导致它们丧失了最基本的激励员工和提高生产质量的管理手段。
国营企业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留存部分收益的权利,但企业仍旧更倾向于在外部的条条块块上做文章,而不是增强自身的实力。实际上,政府欢迎企业与相关主管部门协商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规则,从产品的生产定额到原材料的数量,从国家获取的支援到企业可以留存的收益等等。这几乎等同于允许企业自行决定所需原材料供应的价格和税额。
一个有能力改变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没有提高自身实力的压力,这是国营企业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企业并不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受消费者青睐的企业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对于国营企业来说,创新与提高效益的压力依旧太少。
03 深圳的经济试验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改革的先锋,对深圳的批评从未停止过
在改革开放年代,对外开放是整个过程极其关键而不可或缺的部分。
把西方的市场经济引入中国,深圳经济特区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但深圳的经济试验并非一帆风顺。邓小平是当时最支持深圳的中国领导人。然而,1985年6月,邓小平承认:“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在中国领导人关于未来的展望中,从来不缺少分歧,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他们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在改革之初,中国领导人曾团结一致要将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78年)。不久之后,他们就将目标更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之后又变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后来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改革目标,深圳不得不时时调整自己,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不断更改的党的路线。
作为改革试验的先锋,对深圳的批评声音从未停止过。总是先于当前政策一步,深圳经常发现自己与当前的主流思想相悖。由于深圳和其他特区创建的目的在于利用资本主义实践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的批评总是不可避免。深圳不得不承受来自意识形态和实践双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实践方面来看,特区是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试验,事事都得从头学。从意识形态上来说,中国还没有作好接受市场经济的准备,深圳因此经常被认为是“精神污染”的来源,在1982年和1983年遭到了大量的攻击。直到1992年,邓小平找到了堵住这些攻击的方法:“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外国资本和知识的引入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不仅仅局限在“吸引外国资本和获取先进技术”之上,政府同样开始渴求管理上的先进经验。
新书速递
《忍不住的“关怀”》
作者:杨奎松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定价:48.00元
杨奎松最新著作。继“革命”之后,杨奎松教授将研究重心转向“建国史”,他的关注点首先放在了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命运变迁上,试图解释和理解他们对时代巨变的认识,以及采取的应变行为。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作者:[美]F.L.奥姆斯特德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定价:32.00元
本书是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国会大厦广场等景观设计者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奥姆斯特德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进入不受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
《绝境大逆转》
作者:《日经信息战略》杂志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定价:29.00元
中国旅游经济 篇7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的三十年时间里, 中国大规模、持久的经济增长让世界震惊。即使是在20世纪末, 在东亚邻国经济惊人增长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发展仍然显得异军突起。
中国的快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解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们认为, 与东亚各国相似,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来自于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将中国看做另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遵循着类似于韩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所开辟的发展路径。但事实上, 东亚各国发展与中国的发展虽存在许多共性, 但仍有非常多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二、东亚各国与中国发展对比
东亚各国是所谓民主国家, 实行普选, 政府权力分立, 相互制约, 实行多党制, 全国上下采取广泛的民主, 这种政治体制使得权力是“自下而上”的, 因此政府是真正代表选民利益的, 就有激励去作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此不同的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以前专制集权的现象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 全国还未实行普选, 政府权力膨胀且集中, 一党制, 权力“自上而下”, 政府缺少权力竞争的压力, 且拥有军权和国家大部分的资源, 政府在根本上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发展民营企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政府、国有企业经济实力非常弱的情况下, 只能改变政策, 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和引进外资。因此, 在20世纪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几年里, 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20世纪90年代, 中央提出了基本经济制度, 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其中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中央大力改革国有企业, 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改善了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进入21世纪, 我们看到的是国有企业迅速膨胀式发展, 许多国有企业海外成功上市, 这些企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俄罗斯改革介绍
与中国一样, 俄罗斯也曾是社会主义国家, 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与中国差不多同时期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改革的成果远远不如中国。这正是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出了问题。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 淮河南岸的橘树, 一旦移植到北岸, 就变成矮小的枳树, 结出的果实, 也变得又苦又涩。1992年, 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 从西方经济高参那里, 引进“休克疗法”, 进行了一场激进的经济改革, 希望借此跨入市场经济轨道, 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不料事与愿违, 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 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顾国情盲目改革, 使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独立。它拥有1 700万平方公里领土, 1.5亿人口, 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叶利钦认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 零打碎敲、修修补补, 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为避免重蹈覆辙, 重振大国雄风, 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 应该大刀阔斧, 进行深刻变革。此时, 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 在萨克斯的点拨下, 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 叶利钦“慧眼识珠”, 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 1992年初, 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 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一步大棋, 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在盖达尔政府看来, 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 危机重重, 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 竞争机制不起作用。国有企业改革, 最省事的办法莫过于私有化, 企业成了个人的, 所有者就会更有激励完善公司治理。为了加快私有化进度, 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 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 刚好人口是1.5亿, 分到个人, 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 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 到私有化正式启动, 已是1992年10月, 因通货膨胀, 此时的1万卢布, 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 无偿私有化成了天方夜谭。此计不成, 又生一计。既然送不成, 那就低价卖。结果, 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 他们最关心的, 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是尽快转手盈利, 职工既领不到股息, 又无权参与决策,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生产经营无人过问, 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1992年12月, 盖达尔政府解散,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失败。俄罗斯把“休克疗法”当做灵丹妙药, 本想一步到位, 创造体制转轨的奇迹。但俄罗斯并未认清本国现实, 在改革的方法论上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最终只能独自承受改革失败的苦果。
四、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与俄罗斯不同的是, 中国实行的是一种稳健、渐进式、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一步步摸索, 坚持性能价格比的改革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作一个基本回顾: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模式可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即从1980年开始的改革。这一阶段中央采取的是一种谨慎、一致同意的决策, 采取双轨制, 有效地向中国引入市场经济, 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与工业改革上, 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进入阶段的竞争, 并没有广泛地采取私有化, 实行的是一种非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 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 会出现通货膨胀,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地称为“无失败者的改革”。第二阶段即从1990年开始的改革, 这一阶段是一种快速的私人决策方式, 政府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市场经济改革, 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了金融和监管改革上, 私有化逐渐开始, 重新开始了中央集权化的资源分配和宏观调控手段,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地称为“有失败者的改革”。
对于中国这种稳健地渐进式改革, 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从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 刘纪鹏教授在其《论改革方法论和方法论改革》一文中提出, 中国改革与其说成功在市场化的目标确立, 不如说成功在正确的改革方法和路径选择, 中国“老树发新枝”的渐变改革方式与俄罗斯砍掉老树栽新树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彻底, 拿中国股市来说, 股份制的推行和深沪股市的建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正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独一股到一股独大再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就是中国改革的成功所在, 而抽掉中间的一股独大就会陷入俄罗斯的改革误区。企业股份制如此, 经济改革如此, 在中国政治改革上也如此, 必须要渐变稳定逐步发展。
我们要在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和“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理论的指导下, 实行“渐变稳定、逐步转轨”的方法。中国要推行股份制有许多的问题:首先, 股份制就会产生私有制, 股份的流动就会使国有资产流失。其次, 中国一开始就搞全流通模式是不现实的, 中国股权还不清晰, 流动后的权益归属并不确定。再次,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还未形成时, 全流通会走俄罗斯的路, 把国有资产向私人分掉或者向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掉。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 而应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国有存量股份不动, 增量股份募集转让”的模式被提了出来。国家体改委联合十五个部委共同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里, 将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四种。其次, 在增量发行的股票上, 既没有采用海外流行的公募, 也没有采取私募的方式, 而是创造了定向募集的概念, 即增量发行的股票向企业内部职工募集, 向社会法人募集。
五、中国仍存在的问题
应看到, 虽然中央集权体制在过去表现得很出色, 但是它的合法性仍然依赖于短期的经济增长,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保证经济会一直持续增长。当经济变得更加复杂, 可以预料经济的有效运行将要求更大的透明度和更多的资源以保证监管机构的公正和独立, 而目前的体制还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改革尚未通过高危险区:
首先, 应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如今, 民营经济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这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正在重塑中国经济, 中国政府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利益, 很难形成一个可行的政治战略。因此, 在政策上应进行调整, 不断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 要进行有效的产权改革。国内许多民族品牌企业, 如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 这些企业都是原先的集体企业, 有当地政府的政策保护, 有的企业成功地完成了产权改制,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而有的企业则陷入产权不明的泥潭, 最终退出了市场舞台。最后, 我们仍不能忘记, 一定要坚持推进政治改革。中国的计划经济已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 但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仍稳固存在, 我们要适时稳步推进改革。
六、结语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初期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反对改革者,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激进改革者。中国改革的成功正是在于正确的改革方法和路径选择, 即“老树发新枝”的渐变改革方式, 我们应继续坚持尊重国情、借鉴国际规范的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大道无形——公司法人制度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美]劳伦.勃兰特, 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8.
[3]李曙光.转型法律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中国旅游经济 篇8
(一) 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 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 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略高于1978-2009年9.9%的长期增长趋势线。分季度看, 一季度同比增长11.9%, 二季度增长10.3%, 三季度增长9.6%, 四季度增长9.8%, 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 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 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 增长9.5%。工业和建筑业恢复性增长最为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工业生产回升势头强劲, 从内需到外需,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已经基本恢复到较为正常的运行状态;企业效益也全面得到恢复, 1-11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28亿元, 同比增长49.4%, 企业对结构调整和总量紧缩政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针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央出台了节能减排、稳定房价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调控措施, 并强调政策稳定和“有扶有控”。在政策引导下, 全年经济呈前高后稳走势, 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需求结构看, 2010年经济增长的结构协调性都比上年明显改善。
(二) 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效果初现, 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得到控制
2010年, 四万亿政府投资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落实地方和社会配套资金、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以及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等方面, 扩大内需的投资项目进展顺利, 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在落实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同时, 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 着力推进从政府投资临危受命向民间投资全面跟进的转变, 这是培育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关键举措。控制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的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已经回落到25%的正常水平, 比上年大幅下降, 政府投资比重和增幅明显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 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9.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 投资增速已经回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附近, 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重也在常态化。
(三) 城乡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
2010年,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带动城乡就业机会持续增加,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用工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增长11.3%,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增长14.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对消费品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4.8%, 实际增速虽低于2009年, 但仍处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热点商品销售旺盛, 其中乘用车销售1375.78万辆, 同比增长33.2%。2010年下半年, 在节能汽车推广政策的作用下, 小排量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逐步回升, 全年共销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945.92万辆, 同比增长31.8%, 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68.8%。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 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 同比增长21.7%。其中, 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 同比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 同比增长5.8%;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 同比增长20.4%。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稳定因素, 投资消费增长更趋于协调。
(四) 外贸增长好于预期, 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2010年, 我国稳定外贸政策和国际市场库存回补短期需求共同推动我国外贸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 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7%。其中, 出口15779亿美元, 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 增长38.7%。进出口相抵, 顺差1831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6.4%。2011年1月份我国出口1507.3亿美元, 增长37.7%;进口1442.8亿美元, 增长51%。贸易顺差64.5亿美元, 减少53.5%。由于我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比世界其它经济体强劲, 我国一般贸易进口强劲增长, 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为了抑制钢材等高载能产品出口带动国内能耗过快上升势头, 国家从7月15日起取消了406种高载能产品的出口退税, 对改善出口结构起到微调作用。受近期国际市场库存回补需求减弱和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 2010年后几个月进出口同比增幅呈小幅回落之势。
(五)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2010年以来, 中央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基本符合适度宽松政策要求。2010年末, 广义货币 (M2) 余额72.58万亿元, 同比增长19.7%, 增幅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26.66万亿元, 同比增长21.2%, 增幅比上年末低11.2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有利于抑制后期物价总水平上升。受自然灾害比常年偏重和国际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 创出28个月以来新高。针对物价变化新动向, 国务院专门就“菜篮子”工程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入手稳定农产品价格作出工作部署, 中国人民银行动用了两次加息和6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开始逐步发挥作用, 11月下旬一些蔬菜产品价格比11月中上旬下降了10%左右, 其他一些产品价格从12月份以后逐渐趋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食品上涨7.2%, 居住上涨4.5%, 成为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
当前, 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有:
(一) 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体制性、结构性深层次障碍
2010年,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 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既面临财税体制、资源价格管制、政府过度介入投融资领域等体制性障碍, 也受到高耗能行业产能总规模过大等结构性限制。一季度出现的能耗强度反弹现象, 充分暴露出我国过多依靠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 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 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不少地方和企业对资源密集型高能耗项目投资热情不减。有色金属、非金属等行业从采矿到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速度。有些沿海省份计划在临港工业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大进大出”国际大循环, 钢铁、石化等行业仍是投资热点。这些高耗能新增产能项目如果真的变成事实, 现阶段的投资结构将固化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结构, 对我国顺利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十分不利。
(二) 各地投资冲动强烈, 财政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一方面, 为应对危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不断膨胀。截至2010年6月末,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7.66万亿元, 其中, 划分为风险级别的贷款占23%。这意味着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约在1.8万亿元, 已超过了目前整个银行业约1.3万亿元的拨备水平。另一方面, 各地投资冲动依然强烈, 纷纷公布天文数字的投资计划。不少地方的“十二五”时期预期经济增长率目标定得偏高, 而支撑高速度的投资内容不少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重化工业“高碳”项目。如果世界经济根本好转, 主要经济体可能全面推出“碳税”和“碳关税”政策。届时, 这些新增“高碳”产能无法出口, 同时国内也难以消化, 结果将有一批企业倒闭, 一些投资项目损失惨重, 由此将造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金融风险必然传导为财政风险, 给我国财政和金融系统带来系统性风险。这种无视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调整基本动向的“高碳”投资行为, 充分暴露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的隐患。
(三) 农业基础薄弱, 农产品供求脆弱平衡关系将长期危及我国物价稳定大局
2010年, 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从表面上看, 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诱因是自然灾害偏重。2010年入春以来, 我国先后遭遇了西南五省市大旱、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全国大面积洪涝等灾害性天气, 这对蔬菜、粮食、鸡蛋等农产品的生产、供应产生较大影响。但进一步分析, 食品价格的上涨凸显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脆弱性。近年来, 我国基础建设资金在城乡、工农之间投入极不平衡, 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加上房地产热、城市扩张热挤占了不少农田,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 农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供给与快速人口城市化对农产品商品量需求之间维持十分脆弱的紧平衡关系, 稍有天灾就矛盾突出。农业比较利益低, 不利于吸引资金流向农业。如果政府不进一步加大农业保护政策力度,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农产品价格波动将会长期危及我国物价稳定大局。
(四) 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需求之间矛盾依然突出
2010年以来,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 部分城市出现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和投机性购房活跃等问题, 社会反映强烈。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 并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房地产调控措施使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市场预期有所改善, 住房成交面积总体回落, 政策短期效果初步显现。但是, 部分城市房价水平居高不下, 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矛盾较大。近期住宅成交面积回升已经带动房价环比回升。市场在预期房价难以深幅调整的情况下, 刚性需求在沉寂了几个月后大批入市。部分城市成交量回升推动房价回升, 将明显加大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度和压力。“国八条”出台后, 各地落实“国八条”的细则正在陆续公布, 但执行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三、2011年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前景预测
(一)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2011年, 世界经济总体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 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极为复杂。
首先, 全球经济正处于“短、中、长”几种经济周期下行的叠加期,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从短周期看, 回补存货周期带动下的全球经济快速回升已于2010年一、二季度见顶, 在政策刺激效应递减、库存回补结束的影响下, 2010年二季度开始, 主要经济体先后出现增速回落趋势。从设备更新中周期看, 因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回报率较低, 企业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尚未到来, 处在“产业换挡”调整期。目前欧美等国房地产市场依然极度低迷, 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技术创新长周期看, 目前全球正孕育着新能源、低碳技术革命, 但尚未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同时, 发达国家清理金融“有毒资产”工作进展缓慢。据IMF估计, 2007-2010年全球金融机构累计出现的有毒资产规模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 目前仅核销了一半左右, 其中欧洲较为滞后。坏账和大量存在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和市场流动性都受到严重制约, 金融体系功能完全恢复还有待时日, 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好推动实体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准备。因此, 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 短期内无法进入下一轮经济上升期。
其次, 发达国家的“滞”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胀”为各自的主要矛盾, 世界各国经济表现和经济政策将明显分化。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 目前,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维持在9.6%、10.0%和5.2%的高位, 表明各国的经济复苏只是从低谷恢复性反弹, 并未带动就业增长, 是一种无就业复苏。IMF预计, 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处于9%左右的高位, 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严重影响。高失业率将制约消费需求这一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可能转化为结构性失业, 对其长期潜在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持续高失业率有可能引发罢工等社会动荡, 各国贸易政策将更趋保守, 甚至出现货币战争和贸易战争。2011年发达国家将难有好的经济表现, 多数国际机构预测, 主要发达国家2011年经济增速普遍低于2010年, 陷入低速增长的“停滞”状态。发达国家已着手采用“二次政策刺激”来对冲“二次衰退风险”, 这将严重影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 2010年初曾被广泛预期的全球刺激政策“退出”将被搁置, 全球流动性将进一步宽松, 新兴市场国家受到国际“热钱”的追捧, 物价和资产价格上行压力较大。为了应对国际“热钱”流入, 巴西不得不将限制外资流入的“托宾税”率由2%提高到4%;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巴西央行连续多次加息, 基准利率已经升至10.75%,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5%提高到20%。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粮食价格上涨明显, 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印度年内连续多次加息, 基准利率升至5.5%。全球性货币超发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在美国经济真正好转之前, 美联储将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元大量放出, 涌入大宗商品市场, 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的借机炒作, 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最近中东、北非的紧张局势为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火上浇油。同时, 去年和今年自然灾害频发, 国际粮食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暴涨, 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物价影响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大得多。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将进一步分化,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将基本维持宽松取向甚至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 但新兴市场国家宏观政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压力, 转向紧缩取向。
2011年世界经济将面临众多的不稳定因素, 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将进一步显现和放大, 预计世界经济在底部徘徊的时间将延长。多数机构预测, 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低于2010年,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将对我国外需、物价和汇率等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二) “十二五”规划注入发展新活力, 国内环境进一步好转
2011年, 我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具有不少有利条件。“十二五”规划的公布实施将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动力。在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导下, 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带来一大批产业升级投资项目的开工, 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我国将走在世界“产业换挡”的前列。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布局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9-2010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批复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三角等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再加上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措施, 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在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全面启动, 必将带动各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并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形成区域轮动的新格局。随着“新非公36条”政策不断细化和落实, 民间投资领域逐步拓宽,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收入分配改革启动将使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有了体制性保障。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有利于劳动者报酬水平的稳步提高。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 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有利于居民、劳动者的方向调整, 这将推动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局面。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要求、产能严重过剩的客观环境、欧盟开始征收碳关税等国际动向都将对我国传统产业形成较大的调整压力。为完成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2011年将启动“十二五”新一轮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分解任务, 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将对部分行业和地区增长速度有所抑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短期增速。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规范和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扩张。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项目开工比较集中, 地方政府投资需求与融资能力的矛盾将显得较为突出。
总体上,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综合考虑国内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011年我国仍具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环境, 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 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1.经济增长率9.5%左右。
如果主要经济体不再出台新的金融刺激政策, 同时也不强力紧缩财政, 基本维持政策现状,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的可能性较大, 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虽然略低于2010年, 但不会出现衰退。同时,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用, 坚守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增长16%左右, 企业从证券市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规模大于2010年, 全社会融资总量规模预计与上年大体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导向,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点、民生工程、民间投资等鼓励性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同时, 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的新开工, 严格把好政府新开工投资项目质量关。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 根据模型测算, 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GDP增长9.5%左右。
2. 物价上涨压力大于上年。
农产品价格涨幅受自然气候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 服务业价格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有一定上涨压力, 政府主动推出的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和环保类收费改革对物价水平也有一定影响。初步测算, 2011年CPI与P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均在2%-3%, 翘尾因素较高的月份集中在上半年。从各月翘尾的变化看, 2011年1月份和6月份物价涨幅会较为突出。2011年我国将适当收紧货币信贷供应, 但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继续吸引“热钱”快速流入, 国内流动性仍比较宽裕。如果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对过剩的流动性加以吸收, 这些资金可能冲击相关市场供应和价格, 并导致通胀预期加剧。2011年物价仍将保持上涨的态势, 如果新涨价因素能控制在1.5个百分点左右, 2011年CPI将上涨4%左右。考虑到前期已积累了充裕的流动性, 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脆弱, 资源价格改革压力较大, 因此, 不排除农产品、能源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的可能, 应予以重点关注。
3.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速。
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一大批“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将集中开工, 加上前两年大规模开工的项目投资增长惯性较强, 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仍然较大, 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的有利条件较多;但对部分传统行业的新增产能投资的限制、房地产商可能出现观望徘徊而放缓投资进度、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规范性要求的约束等因素将影响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特别是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到企业开始大规模产业兴替型固定设备更新投资阶段, 民间投资自主增长意愿不强, 预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24%左右, 名义和实际增速均比2010年有所回落。
4. 居民消费保持平稳增长。
近年来就业形势和工资水平变化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我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 但房价、物价上涨对部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较大负面影响, 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出现效应递减现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6%左右, 实际增长14%, 比2010年低1个百分点左右。
5. 外贸出口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发达国家高失业率使居民消费增长疲弱,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减弱对原材料进口的新增需求, 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对贸易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带动出口贸易结构升级, 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品出口增长快于传统优势产品, 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比2010年明显回落。初步预测, 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6%左右, 进口增长20%左右, 顺差1650亿美元, 下降13.2%。
摘要:2011年, “十二五”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和城镇化进一步加快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中东、北非等局部地区局势紧张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经模型测算, 预计我国经济增长9.5%左右, 速度略低于2010年, CPI涨幅可控制在4%左右。2011年宏观调控的最大难点不在于总量矛盾, 而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要保证“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开局之年落实到年度工作中, 必须在深化改革方面给力, 力争在调整结构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人才”的信息。简单地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指的是为知识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技术诀窍、智力成果、知识经验等各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成为参与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将不再适用于知识、科技等这些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在知识经济中, 教育和学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将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雄厚的物质基础是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因此高度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基。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 经济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其次,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科技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将因此大大缩短;最后, 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速度也不断加快。
现阶段,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 但是中国经济中已经含有知识经济的成分,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成分不断渗透至社会经济中的其他各方面, 知识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各方面影响也越来越来明显。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变为知识、信息及技术。随着传统产业广泛地应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 使得生产所耗用的物资及能源减少。随着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必然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增长方式在知识经济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企业、政府、消费者都通过网络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都被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将在信息网络这一巨大资源库的帮助下,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最新状况,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型人才成为社会生产所急需的资源,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中观层面上, 知识经济能够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满足全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不断降低,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产业加快产业内部调整,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日渐增强。通过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首先, 企业的人力资源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高管必须是拥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 同时具备创新的能动性, 能够预见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正确把握适合企业快速发展契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次, 企业的资产组成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有关知识的一切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 它们也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不仅如此, 企业组织, 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将极大解放企业的生产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变革时代,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挥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科学教育。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正确途径, 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前我国应该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消除地区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发展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教师待遇, 建立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产业, 创造了效益, 教育更是创造未来的原点。第二,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 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 掌握市场主动权, 开拓市场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通过技术创新, 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第三, 竭力解决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复杂的知识发明与单一的法律界定之间的不协调。要完善产权法保护客体的范围, 正确处理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关系、激励公用知识创造与限制垄断之间的关系等关乎社会各阶层知识产权利益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不同行业之间专利保护期限。从长期趋势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社会经济也必然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提高知识经济成分质量与比重是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杏.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61-65.
中国旅游经济 篇10
记者:8月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不理想, 你怎么解读?
曹远征:中国经济的短期动力机制正在转换, 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市场需求引导的经济, 这导致了目前短期宏观经济的表现。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经济都是投资驱动:加入WTO后, 民间大规模投资出口产业。2008年后出口遇到困难, 民间投资乏力, 政府接棒大举投资。
但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政府要退出经济活动, 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投资活动受到限制。于是,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下降很快, 1至8月只有16.5%左右, 往年都是20%以上的增长。
这已经是个新常态问题, 新常态要与旧常态联系起来看。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旧常态的增长因素已经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与过去35年相比都是增长条件的重大变化, 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反映在经济增长上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换言之, GDP增速告别两位数, 下了一个台阶。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中国经济政策都在发生变化。首先, 过去我们讨论中国经济, 都是从供给角度讨论, 特别是入世以后, 中国的产能是面向全世界的产能。但当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中国的产能过剩就变成一个持续性的问题。
我们一度用投资来消化产能。这只能缓解, 但无法解套, 因为投资是个中间需求, 投资完了还会产生新的产能, 那是否还需要更大的投资来消化呢?换言之, 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味地增加供给是不行的, 必须转换为以消费为主导, 政策的立足点应是提高居民收入, 发展市场, 扩大内需。
如果扩大内需并由内需主导, 只有制造业不行, 必须重点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部门, 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表现现在基本要靠消费拉动, 但与此同时, 服务业目前仅略高于制造业, 还不能成为支柱性部门;另一方面, 尽管消费在增长, 但还不足以弥补出口的下降。
这就是现状, 转型已经开始, 新的希望已经出现, 但还不足以代替旧的部门。中国经济的旧常态依然占了很大比重, 新常态有萌芽, 但还不够。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 必须去产能、降消耗、去杠杆, 这是必然选择和必要代价, 经济降速下行压力加大就是其表现。
就业压力没那么大了
记者:新旧常态转换的背景下, 中国会否出现“硬着陆”风险, 还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现状?
曹远征:这种转换区间中, 经济增长有下行的压力, 但同时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使宏观经济政策的立足点也在变化。
过去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是跟充分就业挂钩的。五六年前, 如果经济增长达不到8%, 2000万农民工会回老家, 所以要保增长, 要靠投资来抵偿出口的下降。
现在, 就业的重要性下降了。首先是人口结构变化使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减少, 使就业压力变小。其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增加了就业人数, 因为其就业弹性大大高于制造业。
2013年7.7%的GDP增速, 创造1310万个就业机会, 平均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180万个就业, 六年前只能创造120万个。今年政府说要新增1000万个就业机会, 百分之六点几的GDP增速就够了。
但是GDP又不能下行, 这与另一个问题相关。全球都关注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 硬着陆是指两件事, 一是失业率上升, 二是债务不可持续。今年的政府工作目标中有很重要一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这变成宏观调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投资是很重要的现金流来源, 不能让那些项目变成烂尾工程, 要继续投下去, 这是个债务问题。所以要稳住债务, 就得稳投资, 稳投资就意味着GDP保持一定增长。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我们认为经济增速一定会维持在7%以上。
破解债务难题要时间
记者:债务问题也是很多观察人士所担忧的, 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底会不会引发地方债危机, 房地产价格下跌会不会引发类似美国次贷的信贷危机?
曹远征:债务就三方面的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影子银行违约和地方债务可持续性。
从银行不良贷款来讲, 确实在上升, 目前达到了1.08%, 而且今后还会上升。但这个问题不太重要, 因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准备的垫子很厚, 中国最早采用《巴塞尔协议III》的监控标准, 去年开始采用, 很多发达国家现在还没有采用。不排除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还会上升甚至会破产, 但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是否会导致银行系统的坏账风险, 问题也不大。房地产的开发贷款问题不大, 风险最大的是按揭断供, 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执行最严格的房贷标准, 一套房首付30%以上, 二套房首付60%以上, 而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零首付。那么中国房地产价格要下跌30%, 才会导致大面积断供, 这也是小概率事件。不排除个别地方个别城市个别楼盘会下跌超过30%, 但只要不出现大面积断供就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 就是看不见的不受监管的金融活动, 那你让它看得见就行了嘛。两个办法, 一是表外业务回表, 今年这方面改善力度很大, 8月央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占比第一次超过70%, 就是因为很多表外业务开始回表。第二个方向更为重要, 让表外经营彻底出表, 也就是转向资产证券化, 接受信息披露的监管。这样影子银行就纳入监管了。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宏观调控是为此争取时间。
地方债务问题, 严重也不严重。说不严重是说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几乎是全球最低的, 全球公认的警戒线是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 连德国都超过60%。目前中国政府的债务还不到40%, 而且政府债务是投资产生的, 有实物资产, 不会血本无归。
说严重是说期限错配, 接近五成发生在2008年之后, 有还款高峰, 而且集中在基层。解决办法一是财税改革, 重新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地方债问题是个财政问题, 支出责任调整之后债务承担责任也会调整。第二个解决办法是融资平台公司化, 把平台债务从政府财政中剥离出来, 变成企业债务。第三个办法是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以未来财政收入为质押发行地方债, 发行地方债, 弥补短期支出的需要。
这些事情都在做, 但需要时间, 宏观调控要为它们创造空间和争取时间。由上, 以稳投资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的预调微调是必然的, 也是必需的。
摘掉“点滴”
记者:如果就业和债务问题短期内都不会出大问题, 要不要调整GDP目标?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近日呼吁从7.5%调至7%~7.5%, 一个月前厉以宁教授也提出, 用预测值来替代GDP增长目标。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是否有稳定增长的潜力?
曹远征:厉以宁教授讲得很对, 这时候把GDP目标改为预测值, 就是不以GDP为导向, GDP越高越好, 最重要是固本强基。但同时要加强预测, 顺势预调微调。为什么要预调微调呢?因为虽然就业问题不太严峻, 但债务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保持一定财政收入增速十分必要。
长期怎么样, 还是看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结构转型, 新的迹象是否出现, 可以关注四组指标。其一, 居民收入在增长, 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房子卖不掉, 但装修和家具业却很红火, 到农村去了。我服务的中国银行原来是老三, 现在被农业银行超过了, 为什么?农民收入增长。
从目前来看, 未来五年年均保持6.6%的GDP增长, 就能实现GDP翻番, 居民收入如果也同步, 那13亿人的大国居民收入十年内翻番, 这意味着消费的强劲增长和市场的大规模扩展。中国这个发动机还在加速, 今年农村的状况预示了这样一种走势, 只不过目前还比较微弱, 我们称之为“嫩芽”。
第二组指标, 是服务业增加值。这里说的服务不是吃喝玩乐这种服务业, 而是生产性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 比如互联网金融、物流、医疗、养老、教育, 类似这样的新兴产业, 方兴未艾, 是又一个“嫩芽”。
还有两个指标, 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东中西部的平衡性在增强。
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收入翻番, 需求一定会刺激很多新兴产业的出现, 这个转型是值得捕捉的。“嫩芽”要长成参天大树, 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这必须靠改革, 改革才能为这些参天大树固本强基。但在这些“嫩芽”长成参天大树之前, 是中国经济转型比较尴尬的时期, 这个时期需要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由于旧常态还占着经济的主要成分, 因此还要维持, 同时还要为新常态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条件。
宏观经济预调微调的目标就是为这些“嫩芽”创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它们长成参天大树, 中国经济就可持续了。
试论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 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原因
引言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好像周期性发生一样,故称之为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正如1977 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中对经济周期描述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下面就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不少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因素。
原因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中国建国后同苏联密切合作,大大提升了科学技术,后来趋于平缓。改革开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学技术,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与世界科学技术的接近,经济也渐渐的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可见科技周期对长期和超长期经济的巨大影响,往往是长期和超长期经济周期的主因。著名经济学家F.E.Kydland、C.I.Plosser 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而不是名义因素(如货币量等),使一般均衡分析、实际因素和微观基础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复兴,并以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以石油为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与滞胀。中国改革开放错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供给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给,还包括劳动力供给。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印度等国家打开国门,据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计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 亿多个便宜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用RBC分析中国经济后认为,引入供给冲击改善了模型对消费的预测能力;引入供给冲击优于引入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因为需求的巨大作用,危机时政府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总需求,减少了衰退,平缓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4万亿投资,有效的拉动了内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投资很大一块是由政府进行的。因此,这方面的投资的波动可以计入总需求。丁从明、陈仲常(2009) 指出了频繁调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经济波动大起大落 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刘金全等( 2005) 发现,中国财政规模与实际波动性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 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庞东、杨灿(2006)结论证明: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货币冲击。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冲击可以引起名义支出及总需求的变化。苗文龙、陈卫东(2010)研究发现: 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80%以上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特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显着的区域周期冲击效应。
2.情绪,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差。经济学往往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往往人的选择不是经济学上论述的最优选择,比如羊群效应或从众心理。行为科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往往导致选择不是最优,比如投资过度等,也引发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3.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4.政治周期。由于政府往往对经济有影响,因此,当不同经济政策的集团轮流执政时,交替的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5.其他原因。目前,还有些其他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结论
任何经济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影响,经济的变化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比如制度冲击促进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引发供给出新产品,而供给新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并给其制度冲击正的信号促进制度创新。而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制度变革科技革新,供给新产品。又如由于人们的非理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发人们的羊群效应跟风操作,而这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长期以及超长期的波动由科学技术冲击决定。制度冲击往往影响中长期的波动,而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往往影响短中期的波动,货币冲击、非理性冲动、金融冲击往往影响的是短期波动,但如果不注意,则可能引起大衰退,比如1929年大萧条。所以,中国既要了解。另外,从经济波动原因中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由于中国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日益扩大,供给冲击、货币冲击、信息不对称、金融冲击等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夏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J].发展研究,2009,(3).
[2] 苗文龙,陈卫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异步性[J].中国经济问题,2010,(6).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低碳经济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经济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 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 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 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 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 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 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 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 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 低碳意味节能,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国际社会施加的巨大压力, 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义务;二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重化工产业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一、能源的供给和安全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
1.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是重化工产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实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 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 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从发展规模上看, 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
2. 中国的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重化工工业化特征相当明显。近年来, 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共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60%, 2003年达到63.5%, 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 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来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为短短30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 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 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相影响, 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 就相当于GDP的7%~20%。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 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 重点是低碳, 目的是发展, 是一种更具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 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改善能源结构,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而知,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 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 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 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 要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是技术创新。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
[4]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