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系统

2024-06-30

旅游经济系统(共9篇)

旅游经济系统 篇1

1 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

1.1 循环经济概述

工业革命产生以来,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提升,对自然与环境干预的规模、边界、范围也急剧膨胀,由此导致资源耗费速率加快,废弃物排放以几何级速度增加,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频频向人类告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向人类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所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人类外延式经济增长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因此,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思想古今中外皆有,但作为一种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1965年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D.W.&Turner,R.K,1990)首先使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人类开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等多个维度来推进循环经济,在解决资源的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矛盾方面,在解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方面正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目前,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循环经济是相对于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在减量化、资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三者联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和价值增殖。

1.2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循环经济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世界各地获得普遍发展认可的同时,其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并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进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旅游业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烟工业”。因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旅游业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循环经济被誉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我国著名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学者明庆忠也指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范式,从形式上看是封闭的物质循环流经济,实质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旅游业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产业,如不能与环境和谐共生,其将成为短命产业。因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在维护自然与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美学性基础上,满足代内和代际之间的需要,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与超循环理论

2.1 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认识

旅游本身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将一般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中。Jafari(1992)认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刘人怀(1986)是国内较早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对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钟韵、彭华(2001)提出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旅游研究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许多学者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从系统的功能、属性、结构、自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种旅游系统模型:旅游控制系统(王家骏,1999;李文兵,2003);旅游功能系统(Gunn,1972;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杨新军,1998);旅游活动系统(刘锋,1999;吴人韦,1999;吴晋峰等,2001);旅游经济系统(宋东涛,2001;王云才,2002);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冯新灵,2003;王迪云,2006);旅游混沌系统(Faulkner和Russell,1997;Mc Kercher,1999)。而本文认为旅游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由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复合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在把握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发展起来的。旅游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和多重超循环结构。由于旅游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2.2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艾根(M.Eigen)和舒斯特(P.Schuster)首先提出。它是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运行方式的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既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展的形式。自组织的系统循环反应包含三个基本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1)反应循环是循环反应中较低级的组织形式,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序列,其中某一步的一种产物恰好是先前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自身不产生催化剂,其来自系统外部(“外催化剂”)。(2)催化循环是反应循环的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在整体上已是一个自催化和自复制系统;催化循环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内催化剂”)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3)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在超循环中,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身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复制单元的产生提供催化(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支持。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圈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网络结构还具有以下功能:(1)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超循环是至少含有一个“催化循环”的循环,因而超循环网络系统在“催化循环”的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必将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2)整合功能。一个催化的超循环经过循环联系能够将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子系统)更加紧密的连接起来,形成功能性整合的共生结合体。(3)非线性功能。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将使超循环网络系统各组分和结构有更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物流、信息流、能流会聚起来,被系统充分利用。(4)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3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3.1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网络结构

目前,国内外在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对接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来展开,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1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不仅有利于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服务生态化,也有利于达到减少污染物,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催化”(成本节约和利润增长)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内部物质、能量、资源等自发循环(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比如旅游酒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产品销售阶段,向客人提供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拓展网络经营及绿色物流配送渠道,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损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应积极引导客人保养维护酒店设施设备,倡导循环消费,如将客房卧具由“一天一洗”改为“一客一洗”等,将极大减少酒店经营成本。

3.1.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

单个旅游企业在生产和劳务提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不一定能完全为自身所回收利用,这需要到企业外组织物料循环。按照产业生态学的观点,旅游经济系统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产业代谢”关系,即一个企业部门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部门作为生产原料加以利用,企业“制造”的废弃物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分解,企业之间通过“交叉催化”(共赢)耦合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可视为催化反应)。如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就可能耦合为观光农业、观光休闲果园、渔家乐、观光牧场等,与加工业、制造业耦合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游览等,形成产业共生体。譬如北京蟹岛度假区以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链循环模式组织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综合利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等绿色措施,基本实现物质能量大循环,污染物零排放,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旅游途径,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是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个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基础上形成的多重超循环,具有复杂特性。社会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在内的旅游产业循环体系。譬如我国许多地方开展的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建设就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这种社会大系统超循环关联组织多样化,相互联系复杂化,在非线性关联作用下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运行高效的体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旅游循环经济中的3个循环从形式上表现为复杂性依次上升,从功能上超循环结构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3.2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网络结构形成的前提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内在本性是可持续发展,被动单调的反应循环结构不能满足这个本性要求,那么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和借助市场力量来调整系统结构,是超循环网络形成的重要前提。

3.2.1 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

一方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每个旅游企业和游客都能够主动理解和主实施它;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是非均衡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与其它子系统耦合成社会大系统超循环结构,才能有效运行。因而,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为实施循环经济的旅游企业颁发绿色企业称号;对包括旅游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督促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推行绿色旅游业产值核算,改革现行的旅游经济核算体系,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旅游经济核算,将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折旧、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旅游企业成本核算中等。政府通过以上措施(起到“外催化剂”的作用)迫使旅游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变革、技术管理创新和绿色环保生产,从而实现和提高企业赢利水平。

3.2.2 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结构是一种连续运行不可隔断的整体性良性循环结构,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保障其运行。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健全价格机制,实现利益驱动;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旅游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向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旺盛消费需求将驱动旅游企业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在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的监测下,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技术;打造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的绿色产业链条,在企业之间合作建立基于生态循环规律的旅游产业集群;可促使旅游企业加入社会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网络体系,转移或部分转移旅游企业处理废旧产品的职能和成本,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4 结语

旅游循环经济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它不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而是需要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即可持续旅游发展。超循环的发展观告诉我们要注意循环和交叉使用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它通过要素之间的紧密结合和交叉催化能节约能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因而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化。因而,我们深化认识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超循环网络结构,遵循自组织超循环运行规律,将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统筹考虑,才能加速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才能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系统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景区开发;藏区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27-02

藏区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备了旅游探险的绝佳条件。

一、 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许多罕见的自然奇观,成了千山之巅、万水之源。雪山连绵不断、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草原宽广无垠,空气纯净、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大地宽广,茂密的原始森林、广阔的无人区域、巨大的深山峡谷、神奇的垂直植物带……这些都是旅游探险者无与伦比的天堂。

当然,就其自然景观而论,世界上美景数不胜数,美国尼加拉大瀑布、韩国济州岛、越南下龙湾都很美。但是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除了给你美的享受以外,让你能体验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能考验你的意志与体能,当你战胜它的时候,你的心灵会得到一次极大的满足。这是青藏高原旅游给旅行者带来的普遍收获,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更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二、 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青藏高原地处中原文明、南亚文明、波斯文明的交汇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外来文化在藏民族文化中沉淀,成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只要深入考察藏族文化,无论是宗教、艺术、哲学,还是民间文化,都能发现古代文明、古国文化的印迹。它们经过藏民族长期吸收、创新,成为藏文化的特质,也是构成藏族文化鲜明个性的内在因素,呈现出藏文化的独特性、典型性、普遍性。

(一)宗教文化

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信仰藏传佛教,除了藏传佛教以外,还有早期的土著宗教苯教。这两种宗教在青藏高原上形成、弘扬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续不断。高原本土宗教苯教中极富特色的仪规,也就是外在形式部分与外来宗教,即印度佛教深邃的东方哲理与严谨的理论体系内在思想相结合,产生的藏传佛教,成为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瑰宝。一大批藏族智者穷尽毕生精力,为研究、弘扬佛法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典籍,其中《甘珠尔》、《丹珠尔》是代表作。除了精妙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理论体系外,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运用形象的艺术手段来诠释佛教抽象、深奥的哲理思想,这就是佛教艺术存在的价值与藏民族聪敏智慧聚焦表现的地方。它极大地繁荣、丰富了藏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缝裁艺术,深度挖掘了藏民族的艺术灵感,极大地张扬了藏民族的审美个性,充分地表达了藏民族的心灵追求。

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是大到佛经《甘珠尔》、《丹珠尔》,传记、寺志、文学名著,小到格言、诗歌,其数量、质量都可以进入世界民族文化殿堂;以绘画形式表现的是寺院壁画、巨幅唐卡、卷轴唐卡、装饰绘画;以音乐、舞蹈形式表现的是寺院神舞、诵经音乐、吹奏音乐、民间喇嘛玛尼说唱艺术、民间“股如”音调;以雕塑形式表现的是用不同材质金属、泥巴、木料制作的佛像,寺院楼顶、墙体金属浮雕装饰;以建筑形式表现的是寺院、佛塔;以缝裁艺术表现的是巨大的唐卡、寺院诵经大堂、会客大堂天花板和梁柱上的布质缝裁装饰。关于这些艺术,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的文化艺术精品。宗教文化里除了物质文化以外,还有精神文化。从外在的转经、磕长头到内在的对生老病死的认识,由此产生出来的独特的处事行为都是令外来旅游者感到兴奋的地方。

(二)世俗文化

世俗文化是对应宗教文化提出的,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青藏高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既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画卷。

民间歌舞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阿里、卫藏歌舞及悠扬柔美、节奏舒缓的康区弦子,调动了许多音乐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音乐舞蹈在民间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戏剧说唱艺术也是民间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格萨尔说唱艺术、藏戏表演艺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民间工艺艺术是植根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民间工艺包揽了藏民族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艺术。藏民族的饮食、居住、服饰、交通,无处没有民间工艺的参与。

民间文学是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分作故事、歌谣、谚语三大类。20世纪80年代末,西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抢救、搜集、整理工作。据统计,藏族民间文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都在民间文学中名列前茅。总之,藏民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藏民族在情感表达、心灵感受、客观认识,甚至传授知识都善于运用艺术手段来达到目的。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传教士、人类学家进入西藏探险、研究,拍了很多照片,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进入西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理想的乐园,寻找香格里拉的行为牵动西方人的心。其中法国探险家亚历山大·大卫·妮尔、美国探险家洛克、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藏区旅行的见闻写成书发表以后震撼了西方,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从此渐渐揭开,直到今天外界对青藏高原仍有一种神秘、敬畏的感觉。

三、藏区旅游开发

旅游产业早期是少数人游山玩水、逍遥世外,或者是逃避现实、遁入自然的一种个人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与市场经济接轨,成为一种产业,从规模、条件、运营等方面都趋于成熟。作为一种产业,旅游应该成为理性思想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把它作为一个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让它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认识,成为一种理论系统完备指导下的经济行为,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鉴于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旅游安全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

顾名思义,旅游安全是指旅客的生命安全,这是发展旅游的首要条件。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旅游环境,哪怕是人间仙境也没人敢去。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条件。其次为饮食安全、卫生安全、应急不可预见灾祸的能力等等,都是与旅游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所以,可称之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

(二)旅游硬件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通常所说的旅游硬件是指与旅客的食、宿、行、观等活动相关的物质条件。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也体现在旅游设施的好坏上。这些年来,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西藏经济取得了长远发展。青藏高原旅游事业的硬件设施建设虽然与内地沿海省市仍有差距,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它不是制约发展旅游业的首要因素。

(三)旅游软件是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经济系统 篇3

1 研究论域

该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系统, 其中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是指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包括舟山市、宁波市及其下属县市[2]。

2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开发现状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已建、在建的景区51个, 体育旅游单体64个, 开发项目包含登山、野营、漂流、拓展、游艇、赛艇、海钓、环湖自行车、沙滩排球、高尔夫等。

3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3.1 集聚度分析

集聚度反映了旅游资源分布的聚合与分散程度, 是研究点阵地理数据常用的一种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是节点的实际最邻近点距离, 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 表现为聚集型、均匀型、随机型三种分布状态。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r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分析要素数量;A为研究地区面积;D为点密度。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Er与理论最邻近距离Er的比值。

R的范围介于0~1之间, 当R>1表示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则要素趋于集中分布, 当R为1时即说明要素为随机分布。根据公式 (1) , 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景区 (点) 之间的直线距离。运用ARCGIS 10.0, 分析工具中的点距离工具, 计算所有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表明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 体育旅游资源随机分布的距离为RE为13.53公里。实际最临近距离为8.82公里, 由公式 (2) 最邻近点指数R=0.65。通过研究分析,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资源总体呈现聚集分布, 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态势。

3.2 均衡度

基尼系数是传统经济测量不平等性的方法, 而地理学中研究资源离散区域空间分布可以用基尼系数来反映, 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 越接近1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基尼系数为0.415 2, 介于0.4~0.5之间, 说明各地理分区间已开发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在宁波市辖区以及舟山市辖区分布较为集中, 其次奉化、象山, 奉化。嵊泗、岱山、宁海等地的体育旅游开发较为滞后。

4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4.1 核心区拓扑结构模型的构建

对数据分类整合的基础上构建浙江海洋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交通网络的拓扑模型, 其中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铁路、航道以及城市内的公交车道。另外, 考虑到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集群分布特征, 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及与主要交通线的关系对交通节点进行一定的整合, 共划分为个结点22节点。

4.2 连接度

连接度是表示网络的发达程度的指标, 用目的地系统各节点间的交通网络连接情况衡量体育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劣。一般用α指数、β指数。

4.2.1 α指数

α指数是衡量交通网回路性的指标, 通过研究区域的网络回路数与理论最大数之间的比率, 分析连接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α为交通网的回路性;L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即两节点间的直接交通连接数;P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α=0表示不存在交通回路;α=1说明回路数达到理论最大值。α指数不考虑节点层次。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22个体育旅游景区间的连接数目L为45, 则经过计算, α指数为0.62, 核心区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回路水平处于中等, 宁波市的体育旅游α指数为0.78, 说明在海洋经济核心区内部宁波体育旅游目的地回路性较好, 吸引力较强。而舟山由于岛屿间联系难度大, 想要到其他岛屿观光基本要到舟山本岛转乘轮渡, 导致旅游者游玩成本的增加。

4.2.2 β指数

β指数表示空间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衡量网络连接性优劣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Ρ为网络节点数;L为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6。经计算, 核心区β指数为1.95, 这表明体育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的连结度总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宁波地区β指数为2.25, 表明连通性很强, 各景区之间的路线密度较大、交通便捷, 对区域内外吸引力大。

5 结语

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内的体育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呈现小范围内聚集, 大空间内分散的特点。原因可能是各地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投入较大, 单个地区进行了多类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对自身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不足, 体育旅游景区组团特色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Z].2011-03-01.

旅游经济系统 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这一产物便应运而生。逐步深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促使我国的旅游经济更加完善。目前,我们急需开发西部经济,就城市发展战略而言,旅游业是其中的先导产业,人们对此十分重视。因为旅游经济自身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务必要实现协调发展,从而确保城市经济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思考了城市特征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将城市划分为资源型、经济型和混合型三类,同时着重探讨了各类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带动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旅游经济也是一大重要的动力因素。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我们可以把城市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也就是说在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资源型城市的建立的主要是基于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视为一大核心产业。所以,这类城市的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旅游业,而且其城市经济会受到旅游经济的直接制约。

2.经济型城市

经济型城市,比较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然而这类城市的人类活动历史比较久远,因而就旅游活动而言,居民存在较大的需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源地,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形成,其具有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广阔的。除此之外,因为缺少旅游资源,所以相对存在较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旅游业也往往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混合型城市

对于混合型城市而言,其建设的基础范围之内,往往会同时纳入经济和旅游两方面的资源。其城市经济往往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彼此作用的,联系十分密切,需要基于一定的协调发展,来对城市建设起到共同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城市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这就更加突出了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有着集中的体现。首先,要与城市的自身特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协调好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体进行如下分析:

1.资源型城市

(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立足于旅游业,要对目前已有的各类旅游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进而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建立的结构经济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且基于旅游业而进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作用,并且要做到有步骤、有方向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对旅游经济的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

(3)将有道德、讲文明的旅游活动区建立起来,以便确保该地区能够正常进行生活方式。

(4)将可持续观念深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确保环保型旅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外界对生态产生的干扰,从而留下一定的空间来给生态进行充分的自我恢复。有些地区存在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所以在保护区域文化方面要予以充分尊重。

2.经济型城市

(1)对于地区之前就存在的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要给予充分的保护。

(2)对于城市的外形建设,要重视其整体化效果,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需要多投入建设。人造旅游景观也要多投入建设以便使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城市的旅游内涵进行充实。

(3)在城市周边将主题游乐园和游乐园等场所合理兴建起来。

(4)促进旅游商品建设的大力发展。

3.混合型城市

(1)针对旅游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好其它各部门的发展,相互协调好工作,要不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制约。

(2)针对旅游业与城市经济,要匹配好二者发展的条件。就旅游业自身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食、宿、购等成为旅游业的辅助行业,而且基于这些行业旅游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将这些辅助性产业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从而做到符合城市经济的实力。

(3)促使旅游工作和管理者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但是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合,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资源。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4)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环保工作。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二者应该做到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加快,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的城市特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因为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存在一定程度是差异,受其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所以,首先一定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继而才能将有针对性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采取出来。从而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并促使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间关系 篇5

一、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

(一)旅游资源

通常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使其能够对其产生旅游意愿的各类资源。 其是旅游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重要生产因素。 目前,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类, 自然形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是建立在旅游商品流通基础上的, 借助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将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的经营者和游客间经济利益关系有效地反映出来,其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促进

(一)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各旅游资源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旅游资源整体经济的实现效果。 因此, 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是促进旅游经济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不仅能够开发出更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关旅游产品,还能够在旅游者享受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当然,讲到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是盲目的,不是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在其道路上应注意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要过度开发,还要注意控制游客数量,不要超负荷的接待,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也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不要破坏其周边环境。 使旅游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资源整合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常情况下, 旅游者能够对一个旅游地点或者开发项目 “流连忘返”,主要决定于:旅游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方面旅游需求;是否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和强大的旅游接待能力; 是否能够提高高标准的人文服务。 目前,国内的旅游经济效益实现主要是依靠提高景区门票价格等,但是,这种并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 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将传统的速度型旅游经济推向质量效益型旅游经济的必然趋势。 其亦是实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 作为一个多行业跨度,多产业联合的复合型经济行业,其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这种经济属性在客观上便需要有效实现各个经济要素的有机整合。 而且,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滞后”,都会对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因为游客的需求层次亦是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同样的旅游资源亦是需要多方面开发。 否则,便无法有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影响到旅游经济发展。

游客方面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需求, 不仅是对旅游经济运营方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各地旅游资源整合效果的一种检验。 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才能真正地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力推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旅游经济对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

旅游产业是一种社会性产业, 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需要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就某一区域而言, 常常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产业, 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 是产业与社会的合作, 是产业中行业与行业的合作。 通过合作, 资源、产业和市场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补优势。当然, 这种合作应该遵循旅游者行为规律特别是出游的规律, 通过线路产品将资源进行整合, 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享受。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为其配置优质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来看,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应该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更高地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明水,谢红彬,陈文虹.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N].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1

[2]李庆雷,杨春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N].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3]方法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12

[4]Li Sheng.Taxing tourism and subsidizing non-tourism:A welfareenhancing solution to“Dutch disease”[J].Tourism Management,2010

旅游经济系统 篇6

关键词: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旅游业是商品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府也对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 旅游界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地区如何对本地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包装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各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现代商品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 这就要求在包装旅游产品时, 不仅要注意它的审美性、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地方特色魅力。对旅游产品包装在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 还应注重地方特色的表现。对于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企业来说, 虽然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 但是只有对产品进行广泛和多层次的包装才能使产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一、何为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相随行为。旅游商品就是特指旅游者为实现其旅游目的或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它包含两个要素:其一必须是旅游者购买的;其二必须是有形的商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商品, 才能称之为旅游商品。所以, 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结束后, 其购买行为与旅游无关, 其所购买的商品就不再是旅游商品了。

旅游商品是旅游商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是旅游业中创汇和创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我国发展旅游商品的空间很大。因此, 在旅游实践中, 增加旅游购物的收入就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重点。

二、旅游商品的分类

旅游商品种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 旅游纪念品,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富有民族特色、又有纪念性的一切物品。它多是以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或文物古迹为题材, 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 且制作独特的商品。市旅游商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商品。

旅游纪念商品类型繁多, 可分为文物古董、书画金石、文房四宝、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和药材、珠宝首饰、服装等几大类。比如民间工艺品, 是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及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的手工工艺美术品。如山东菏泽艺人李俊善的面塑, 贵州、云南少数民族的蜡染, 民间妇女剪纸, 潍坊的风筝等。

其二, 旅游用品, 是旅游者为实现旅游目的的需要所购买的在旅游过程中使用的商品。主要有旅行车、游艇、旅行箱包、旅游鞋冒、手杖、风雨衣、太阳镜、摄像机、美容护肤品及常备急救药、帐篷等。随着旅游者旅游个性化的要求及各种新兴旅游项目的兴起, 这种旅游用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与旅游纪念品具有同样的地位, 是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个新的方向。

其三, 旅游消耗品, 是指旅游中所消耗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饮料, 以及盥洗用品、当地特色风味小吃、日常生活必需品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食品、饮料、日常生活用品, 基本上是按照平常的喜好来购买的, 这种支出是较稳定的和有限的。而对当地的特色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 因此, 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及小吃就成为旅游创收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与法国、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又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因此开发这种风味小吃也是旅游商品中的一个重点。

三、旅游商品的特性

旅游商品, 使旅游者购买的满足其各种物质需求可带走的商品, 因此它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又具备一般商品有时并不具备的特征和属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几个方面。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 就是让自己的旅游经历能够通过旅游商品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通常旅游者所选择的商品大多是与特定文化环境氛围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纪念性的商品。所以, 纪念性是指旅游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显示旅游所在地的某种特点, 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能够引起游客美好回忆的属性。几年形势旅游商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比如, 到桂林的旅游者, 一般喜欢买以桂林的山水为内容的山水画、工艺扇和文化衫等;到苏州的旅游者, 多会购买苏绣的代表作双面绣、手帕、枕套等;到西藏的旅游者, 会购买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藏饰;到青岛的旅游者, 会购买一些贝壳等饰品等。旅游者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 就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商品能吸引人的目光勾起人的购买欲望。因此, 旅游商品的独特创意和美观的, 具有艺术性的包装, 也是旅游者购买的目的之一。为了获得美的感受, 具有美感的商品自然成为旅游者购买的首选对象。旅游商品愈具有艺术性, 感染力就愈强, 游客就愈喜爱。

旅游者在异域他乡旅游购物时, 总想买些该地富有民族性的商品。到中国的旅游者, 会购买中国的丝绸、年画、古董及印章、瓷器;去我国新疆的旅游者, 会选择购买维族的帽子和佩刀、葡萄干、哈密瓜;去广西的旅游者, 可以购买竹雕酒具、竹子工艺、竹画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 是因为这些商品均极富有浓郁的民族性, 令旅游者印象深刻。

旅游者在选购具有民族风格物品的同时, 也会选择具有突出反映地方文化的特点的商品。比如, 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旅游者, 除了购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商品——丝绸、茶叶等商品外, 还会选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商品, 如安顺的蜡染、苏州的扇子、酒泉的夜光杯、张小泉的剪刀、潍坊的风筝、临沂的煎饼、全聚德烤鸭、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麻婆豆腐等。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让旅游者能感受到旅游商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大多旅游者很想购买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旅游商品, 作为玩赏、纪念和馈赠之用。因此, 旅游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有很多, 如旅行包、旅游鞋帽、手杖、钱包、中药材、小玩具等。

旅游商品的这几个特性,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形成了一个整体,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 遵循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不断创造新的商机。

三、旅游商品应重视包装策划

旅游商品大多是旅游者所购买的, 因此对于这种商品的包装我个人认为, 应该在遵循包装设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再加以地方特色的表现, 能更加突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和作用。商品的地方特色, 浅意上讲就是商品具有产地优势和特色, 如特产, 它的商品原料主要来自当地, 再如有些产品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还有些产品具有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等。这些产品在共同具有地方性的同时;还让购买者有一种“人是故乡亲, 货是当地好”的这么一个潜在的信誉感。所以对于这种产品来说这既是特色更是优势。

对于生产地方特色的企业来说, 虽然居于优越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缺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精神, 只局限于当地或周边的销售地区, 不能真正地走出去, 所以只有对商品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宣传, 才能使商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沈祖祥, 张帆.旅游策划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营山旅游经济调研分析 篇7

1. 营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分析

营山县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历史文化根基深厚。有“蜀北名山”、“小峨眉”、“仙迹”之称的太蓬山, 风景如画的望龙湖森林公园、北坝公园、翠屏山文化公园、骆市陵园、梓橦公园、幸福水库“营山十景”和名扬全国的千里渠以及造型精美的回龙塔、舍利塔、灵鹫寨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深不可测的孔雀洞极具探险和开发价值;形态逼真的熊猫系列工艺美术品令游客爱不释手。荣获昆明世博会金奖的营山根雕, 国优水果冰糖柚、获曼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的金葫酒更是享誉全国。

1.1 自然风光秀美, 神奇的佛教文化

隋唐之际, 太蓬胜景即闻名于世, 始称“蜀北名山”。太蓬山居营山十景之首, 素有“太蓬仙迹”之称, 太蓬山古迹幽洞遍布, 传说神奇雅趣, 自隋唐以来, 便与峨嵋齐名。太蓬山“何处飞来海上山, 两蓬高峙白云间”, 曾为川北佛教圣地, 海拔731米, 方圆40余里。太蓬山, 群山环绕, 有十二峰, 崖高数十丈, 溪壑奇秀, 两蓬对峙, 松木秀茂, 浓荫蔽日, 幽兰黄花, 香满山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 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 气势宏大, 香火鼎盛。誉为“太蓬仙迹”, 列营山县十景之首。

1.2 旅游商品资源丰富

营山县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 有造型别致的根雕, 畅销国外的皮毛动物工艺品, 果大味甜的良种柚橙, 享誉国内外的名酒, 其中不少商品曾荣获国内、国际金奖。它们为旅游商品市场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营山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首先, 营山县的旅游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从大的方面来看, 营山是南充文化风景区和太蓬佛教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地处九环线与南充文化旅游线的交叉点上。从局部来看, 营山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连接着西部达县和女皇故里———广元以及西部洗浴中心———安县罗浮山。营山与这些景区的互动互补效应, 使营山的旅游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其次, 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营山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九环东线绿色通道、成南快速景观大道和成南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使营山自然融入到南充风景区和太蓬佛教旅游区。营山距省会成都仅需3小时车程, 距南充仅需40分钟车程, 成都和南充机场又为我们架起了一道通向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空中走廊。此外, 成南高速和九黄环线的畅通, 加上运营高、中档客车的不断增多, 与旅游相关的通信、电子商务、宾馆、饭店等其它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 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 使营山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2. 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尽管营山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从城市规模、旅游产品以及区位分析来看, 营山县目前很难成为长途旅行中的单一目的地。

营山县附属于南充市, 从而拘束了它在行使权利上的局限性, 另外在对太蓬山文化的宣传上容易对旅客, 尤其是外省的旅客造成困扰。让人们把其作为了南充文化之旅的一大景点, 大大的削减了它的主体意识。

另外, 旅游局对营山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仅仅基本打开省内市场, 在省外的获知度还不是很高, 因而急需一套很好的宣传方案, 将营山县太蓬山佛教文化打响省外地区。

3. 建议

1) 明确自己的市场区位定位和特色。营山县必须与邻近的南充、达县、蓬安等旅游城市组成区域营销网络, 进行联合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 营山与周边城市要注重互补性, 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形成主题鲜明、富于特色的太蓬文化专题旅游线路。

2) 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开辟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 又突出营山地区旅游特色的文化景观。由于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此, 可以采取新建佛教文化大道, 建立佛教主题公园等措施增强营山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 可以开发购物文化街, 汇聚营山的一些文化遗迹作品, 家乡的特色产品, 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定期举办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写诗做赋活动, 佛教文化研讨会。

4) 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 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营山县旅游业的影响力。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多样化旅游宣传方式, 此外, 提出并大力宏扬营山的城市精神。

望当代营山人团结奋进, 在营山这片土地上, 点化古老为神奇, 指点山川披锦绣, 造就一块风物揽胜宝地、旅游观光胜景。

参考文献

[1]李琼.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9) .

旅游经济系统 篇8

首先,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旅游业是现代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为其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 对环境的污染小, 而利润空间却大。因此, 成为很多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和国家的、首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开展旅游活动, 能够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大概110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可以盘活当地的经济。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 当地的医疗卫生、餐饮文化、酒店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多个行业都会随之发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 对其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

其次, 发展旅游经济, 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相比, 还是比较落后, 属于贫困地区。而社会主义的追求是共同富裕, 所以带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 能带动旅游景区和产品的建设, 那么就势必会为当地居民带来增收渠道,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比如迪庆州, 在2011年一整年中, 一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8.93万人, 而这一数字仍然以38.5%的速度增长。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20亿元增加到45.23亿元。不仅如此,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就业,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地旅游业的直接或间接从业者有9.84万人, 占到迪庆州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

最后, 发展旅游经济, 有助于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我辈的重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完全得益于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路

(一) 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 还保持着大自然的良好风貌, 这也是其发展旅游业的资本。所以, 如果因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大肆开发旅游资源, 带来旅游地的不可恢复性的损害, 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我们要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穿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一边发展旅游经济, 一边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者而言, 也应该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该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的过程中应该以认识、探索和欣赏大自然为主, 而不是要带走什么, 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树立较高的责任感, 爱护并且保护大自然。因此, 笔者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加强环保意识, 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 都应该树立起较强的环保意识, 尤其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游客的监督工作。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 游客环保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环境维护成本的高低。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应该落实到法律上,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多, 但也是有限的, 也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 在开发之前, 就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另外, 还要注意景区能容纳的人流量, 以维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

(二)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 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要发展旅游经济,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提高风景区的接待能力。政府在此时应该发挥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进行多渠道融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尤其要注意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基于, 巧借国家资金来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改善了当地的设施条件的同时, 也是提高了风景区的接待能力。除此之外, 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做支撑, 这样才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政府第二点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旅游专业人才,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援力度。一方面是输送人才,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当地的人才,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三) 开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近年来的大热, 之所以会这么热, 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比如, 仅仅是云南省, 就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在服饰、建筑、饮食和宗教等方面的风俗,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一部分。很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往往会不远万里来到这些地方,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要注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不相同的民族风情, 将旅游产品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结合起来, 多视角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三、总结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云南、西藏等已经成为近年旅游的热门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永佶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6.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试论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篇9

通过CNKI, 以“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为篇名关键词, 进行严格筛选, 仅有两篇文章略微涉及两者关系的研究。其中, 卢璐明确得出结论——“21世纪旅游业是文化经济”;梁峰则以文化经济发展为背景, 论述如何更好地凸显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却未捅破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窗户纸。可见, 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关系的课题, 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论证。故本文将较系统地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冀希于换来抛砖引玉之效。

1 文化经济的相关理论

1.1 文化经济的内涵

对于文化经济的内涵等微观学术研究, 界内并未形成权威性解释。张来春细致筛选了1991年至2007年共137篇学术论文, 将文化经济内涵的学术观点概括为五大流派:文化与经济融合说-即认为文化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产物;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说-文化经济包括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两个方面;文化产业说-认为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产业主体支柱的经济, 即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说-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文化资本说-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本为基础和主导的经济体系。

张来春的五种概括基本涵盖了文化经济内涵的主要研究成果, 当然还有其他论证, 如谢名家认为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等, 虽这些观点大都是据自身学术背景、从单个领域出发研究文化经济问题, 但“横看成岭侧成峰”, 至少反映了文化经济某一方面的面貌, 进而使文化经济的整体形态初露端倪。

1.2 文化经济的理论预设

文化经济同传统物质经济一样具有其理论预设。翁珠琴 (2008) 基于人类学视角做出解释, 认为“文化经济的出发点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颠覆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实质是一种道德经济”, 并“需要一系列前在的道德价值观的规范”。文化经济逃脱不了人类情感、价值观、道德规范的藩篱, 从而处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金薇苏阳

处体现出以“社会性的‘文化经济人’”为主体的特质。

2 论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基于以上文化经济的内涵与理论预设, 我们可以得到:

2.1 旅游经济不能完全用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加以解释

(1) 从主体角度看

旅游经济的主体区别于传统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研究的“个体自利性的‘理性人’”。旅游活动促使旅游消费主体更广泛地与社会交融, 旅游生产与消费不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而是社会行为:旅游景区开发要抛开单纯经济利益的诱惑,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振兴地方经济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伦理观;旅游消费者中的宗教朝圣者、文化寻根者“并不是必然地要去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而是最大化一种个人内在的东西, 包括爱、安全、公平”, 其经济行为更多的表现为“社会人”而非“理性人”。

(2) 从关注对象和发展动力来看

传统物质经济关注物的客体性, 其发展得益于物质对象的不断演进,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知识经济关注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 其发展得益于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高新技术来发展生产力, 虽强调人的主导地位, 但其前提是人是知识技术的载体;而旅游经济关注文化的贡献力量,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发展得益于文化挖掘的不断加深对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因而旅游经济不能完全用传统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来诠释。

2.2 文化经济反映了旅游经济的内在要义

(1) 从文化经济的“文化与经济融合说”和“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说”等学术流派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体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综合作用的产物。曾有学者将旅游经济形象地喻之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与经济在旅游经济中的交融关系便可见一斑。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更使这种“有机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旅游者出于探索新知、思乡怀古等精神文化需求探访名胜古迹、大川山河, 旅游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和过程。随着旅游者规模的壮大及随之日益增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和配套设施的需求, 旅游活动的经济成分不断增加, 市场手段逐渐引入, 文化活动被越来越多地打上经济烙印, 呈现出文化经济化的过程;而伴随着文化经济化的进程, 为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旅游客体的改造活动中, 旅游资源在原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媒体经营活动中, 人文精神、文化理念、道德情操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而倍受重视, 从而又表现出经济文化化的趋势。

(2) 从文化经济的“文化产业说”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

参考文献

[1]梁峰, 冯学钢.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2) :219~220.

[2]卢璐.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再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4) :202~204.

[3]翁珠琴.文化经济的人类学分析[J].东方论坛, 2008, (2) :16~20.

[4]谢名家, 单世联, 肖海鹏.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N].南方日报, 2004, 04~14 (A07) .

上一篇:科研项目成果下一篇:教师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