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共12篇)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1
近年来, 江苏省作为全国七大重点旅游省份之一, 紧紧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初步建成旅游强省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综合力强、拉动力大、产业链强的特点, 抓机遇、促转型、谋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期间,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4%, 连续五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全国第一;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长19.6%, 201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2%;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面翻番, 旅游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了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 江苏省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品牌旅游产品相继涌现, 大型旅游集团迅速崛起, 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方面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实现了旅游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旅游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本文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 与索洛余值法构建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模型, 试图分析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 以期促进江苏省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省市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1. 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一般认为,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物质资本积累解释经济增长的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外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技术内生化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 和以制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的新制度学派经济增长理论。[1]根据以上理论,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知识、环境等。其中, 将技术、制度、知识、环境等因素统称为广义的技术进步, 因而,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解为:资本、劳动和广义的技术进步。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 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尤其是旅游资源直接影响旅游业的产业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发展前景。旅游经济是以政府扶持、企业投资为主要来源的资本要素, 以旅游业从业人数、从业人员素质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劳动要素, 包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资源要素, 涉及制度管理、环境因素的技术进步要素。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刺激旅游消费, 进而拉动旅游经济增长。同时, 旅游经济增长对各要素投入又有反馈作用, 因而形成封闭式的旅游经济增长贡献要素作用模型。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选取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作为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分析其贡献率。
2. 基于C-D生产函数与索洛余值的模型构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 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两人探讨1899年-1922年美国经济投入与产出关系时提出的生产函数, 并在生产函数一般形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因素。C-D生产函数虽然一直饱受批评, 但目前仍被认为是应用最广泛的生产函数之一, 为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提供了初始研究方法, 奠定了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根据C-D生产函数的推广形式以及影响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可以构建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模型:
式中, Y为旅游总产出;A (t) 技术进步;K为旅游资本投入量;L为旅游劳动投入量;R为旅游资源;α、β、γ分别为资本产出、劳动产出、资源产出的弹性。对 (1) 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 使之线性化, 即得:
对 (2) 式两边同时微分及变形可得:
根据索洛余值方程a=y-a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率;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a为索洛余值, 即全要素增长率 (TFP) , (3) 式可写为a=y-ak-βl-γr。用EA、EK、EL、ER分别表示全要素增长、旅游资本投入增长、旅游劳动投入增长、旅游资源资源增长的贡献率, 有, , , 。其中, y、k、l、r分别为旅游总产出的年均增长率、旅游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旅游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以及旅游资源的年均增长率, 可表示为:
二、数据测算
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模型 (1) 的测算涉及旅游总产出Y、旅游资本投入量K、旅游劳动投入量L以及旅游资源R。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权威性等客观原因, 本文拟选取旅游企业总收入代表旅游总产出Y, 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代表旅游资本投入量K, 采用旅游企业从业人数表示旅游劳动投入量L, 旅游企业个数表示旅游资源R, 研究时间跨度为2001-2010年。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02-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
2. 参数估计与检验
根据公式 (1) , 使用Eviews5.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检验, 拟合得到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
作为计量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型检验是判断方程性能和实际经济意义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自相关检验、异方差检验和Wald系数约束检验。
(1) 拟合优度检验。确定性系数R2=0.9935, 说明变量对结果解释能力较强, 显著性较好, 通过假设检验。
(2) 自相关检验。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统计量DW=1.627, 不能拒绝解释变量间是独立的原假设, 因而可认为序列不存在自相关。
(3) 异方差检验。本文采用white检验, 统计量Obs*R-squared=5.241, 相应的概率值P=0.513, 不能拒绝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 故认为变量不存在明显异方差。
(4) Wald系数约束检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即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基础之上, 因而需要对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检验。本文采用Wald检验对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即约束条件α+β+γ=1) 进行线性约束检验, F=74.612, 相应的概率值P=0.0001, 在1%的显著水平上可拒绝原假设, 而由方程 (4) 可得α+β+γ=2.229>1, 因此根据笔者分析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呈现规模递增的趋势。
3. 要素贡献率测算
由以上分析, 可以计算旅游总产出Y以及各要素L、K、R的增长率与贡献率, 并由公式 (3) 可测算TFP增长率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 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总产出年均增长率为13.58%, 其中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1.11%, 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为6.72%, 资源投入年均增长率为4.37%, 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率TFP为0.64%, 这表明影响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因素比其他投入要素的增长速度缓慢。同时, 根据规模报酬递增的规模系数可以计算得到旅游资本投入和旅游资源对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9%、53.44%, 则资本投入和资源要素合力作用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8.23%, 而劳动投入与全要素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仅为7.09%、4.68%, 说明进入新世纪, 旅游资源、旅游资本投入是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反映出江苏省旅游业属于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 粗放式经济增长特征较为明显。
三、各要素对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根据图1, 纵观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可以发现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较好,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使得旅游产业要素潜力充分释放。但是, 以上测算结果及简要分析表明, 影响江苏省旅游增长的各要素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 进而反映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些潜在问题。鉴于此, 笔者将深刻剖析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各要素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 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 并尝试为旅游强省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1. 资源对江苏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2001-2010年期间, 旅游资源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4%, 远远高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也高于资源对于全年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说明旅游资源是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特征相符合,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目前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逐步过渡, 但仍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以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模式为主。江苏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0年底, 江苏省共有396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 其中5A级9家, 4A级98家, 均列全国第一;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9家,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座, 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农业旅游示范点99家, 工业旅游示范点29家, 分列全国第一、第二。此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 , 江苏省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拥有率达100%, 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拥有率为94.19%, 其中, 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的单体占资源单体总数的13.67%, 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单体占86.33%。[1]由此可见,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裕度较高, 资源禀赋较好, 凸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特点。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潜在财富, 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石, 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江苏省从自身实际出发, 科学规划、有序投资、合理开发、注重保护、统筹运作, 使旅游资源的生产力充分释放,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 为江苏省旅游业的腾飞提供有力保障, 因而旅游资源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当然, 对旅游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是未来一段时间江苏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 资本对江苏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二位
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贡献率为34.79%, 低于资源要素贡献率, 显著高于劳动和技术要素的贡献率, 与全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贡献率相比显得略低, 但仍然是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资本投入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还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先期投入, 实现产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 为了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旅游投资总额达1955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3.5倍, 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可以说, 十年来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资本投入的增加密切相关, 旅游资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程度, 也影响了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资源贡献率, 资本贡献率较低。原因在于, 一方面江苏省旅游资本投入规模不大, 投资主体单一, 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资本投入利用率不高, 致使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因此, 面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旅游市场, 江苏省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市场推动的原则, 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 投资旅游业, 兴办旅游项目, 参股旅游企业。同时还要拓宽旅游投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 借助资本市场力量, 支持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融资方式。此外, 对于资本投入要科学分配、合理使用、强化监督, 切实提高旅游资本投入的利用率和贡献率, 充分发挥资本促进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潜力。
3. 劳动对江苏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三位
2001-2010年期间, 劳动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9%, 大幅低于资源要素、资本要素贡献率, 略高于技术进步贡献率, 这一比例也显著低于劳动对全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不同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我国总体经济经济增长方式。2010年, 江苏省旅游业就业总人数420万, 占全省就业总人数8.83%, 预计2015年, 江苏省旅游业就业总人数将达440万。劳动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其贡献率远远低于其他要素投入 (资源、资本) 贡献率,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与旅游资本投入相比, 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但是旅游业入门门槛较低, 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与培训, 导致整体素质不高, 进而影响劳动力生产效率, 劳动力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此外, 旅游业体制制度不完善, 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营销策划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相对短缺, 造成较高劳动力的供给反而降低劳动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 江苏省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待遇, 建立健全薪酬与激励保障机制, 同时不断加强旅游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多渠道培养符合新型旅游业态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吸引国内外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 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为打造旅游强省奠定智力基础。
4. 技术进步对江苏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68%, 明显低于其他要素资源、资本、劳动贡献率, 但略高于科技进步对于全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表明技术进步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有限。一般而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一般只有在经济增长减速的成熟期才会发生, [1]因而江苏省旅游业还处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这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即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特征, 主要依赖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由于技术进步是一个广义概念, 除了涉及科学技术因素, 还包括管理技术、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等, 所以造成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的原因很多, 包括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中要素分配不均、旅游自身特点和相关政策影响降低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利用率以及旅游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 都弱化了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阻碍了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分析, 江苏省必须将目前主要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集约型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旅游产业链合理发展, 形成系统性、专业化的协作机制, 促进旅游企业间的联合创新, 以信息化推动旅游现代化, 全面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C-D生产函数与索洛余值构建计量模型, 对2001-2010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 江苏省旅游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表现为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 其中资源要素是江苏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贡献率超过50%, 资本投入要素次之, 劳动投入要素居于第三位, 技术进步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因此江苏省旅游产业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同时, 与以投资驱动为特征的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模式相比, [2]江苏省旅游业则表现为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
目前, 江苏省正努力率先建成旅游强省, 虽然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旅游业与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江苏省旅游业同样有可能面临“资源诅咒”, [3]甚至产生“荷兰病”效应, [4]这将严重阻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因而, 江苏省要始终树立保护性开发理念,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倡导旅游资本投入多元化, 拓宽旅游投资渠道, 完善市场投资机制;规范旅游业劳动市场,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机制,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 实现江苏省旅游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的跨越式转变。此外, 技术进步是实现旅游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导力量和关键要素。江苏省要始终坚持“科技兴旅”战略,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 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努力把江苏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10) :82-90.
[2]李正欢.论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特征与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 2003 (7) :7-8.
[3]方法林.江苏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5) :27-34.
[4]朱希伟, 曾道智.旅游资源、工业集聚与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 2009, (5) :65-72.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2
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目的就是满足农业经济增长对于资金的需求。我国农村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等方面,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来源渠道,国家是最有力的政策推动者;民间融资处于规范和发展的过程中。但是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脚步加快,银行出于对自身资金安全和盈利的考虑,对偏远落后地区的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再具有原先的利率优势,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十分不利。
1.2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
消费不仅是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是拉动所有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广大的农村人口中,大部分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这样就无法发挥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诱导和刺激作用,会进一步减缓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城镇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增加,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3出口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的重要筹码。农业产品虽然不是一个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却是各国在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过程中谨慎保护的对象,在出口过程中收到的摩擦和反倾销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面对农业进出口贸易的严峻形势,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渐朝着现代化方面发展。
1.4科技是未来农业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增加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也是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口的增长与粮食危机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解决,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较很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是需要学习地方。在农业研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产研学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提高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1.5制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如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出台的免除农业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法律法规的确立和政策的出台,减少了偏远落后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促进了广大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相对公平。国家的惠民政策不仅在资金上对于很多农村经济项目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国家对于农业领域的重视,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观动力。
2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水平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投入
农村金融发展稳步推进,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落实到位;政府要发挥在农村信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对“三农”项目的信贷投入力度,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疏通供应渠道。对一些新兴的农业项目在政策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途径。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只有保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农业经济的增长才具有动力。
2.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业产品。例如在当前人们绿色消费的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就要加大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投入,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道路。整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目标,提高农产品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加快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之所以相对薄弱且存在产出投入比低的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处于碎片化式的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经济体系,粗放式的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经济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可以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扩大农业经济的规模,增强农业经济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过程中,改善农业经济的效益问题,使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华东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平稳性检验 回归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一、模型选择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贡献率的研究中, 应用极为广泛。该模型的常见表达式为:Y=AKαLβ,ɑ+β=1,0<ɑ<1,即规模报酬不变,A表示技术进步率,该生产函数认为A是一个常数。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A表示综合生产力,代表技术进步;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考虑到数据的经济学意义,本文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线性模型:
LnY=LnA+αLnK+βLnL+γLnE+μ
本文选取的模型是柯布—道格拉斯模型Y=AKαLβ,其中Y是GDP,即华东地区生产总值;A是技术进步率,在本文中以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来反映;K是资本投入,在文中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α为资本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L是劳动投入,在本文选取的指标是就业人数,β为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为了消除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更好的反映各自变量对GDP的影响、便于回归分析操作,对模型两边取对数lnY=lnA+αlnK+βlnL,转换为计量模型为:LnYt=β0+β1LnAt+β2LnKt+β3LnLt+et。
二、计量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采用ADF的检验方法,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其结果是,X1、X2、X3、Y是非平稳的。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是,X1、X2、X3、Y是平稳的。
(二)协整检验
步骤一:建立回归模型。
上文中得知X1、X2、X3、Y都是一階单整序列,即经过差分后的这四个序列是平稳的。接下来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EG两步法检验的第一步要求是序列为同阶单整序列,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符合同阶单整要求的。对原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5.683349+0.873000x1+0.042911x2+0.463291x3 (1)
(0.804343) (0.039895)(0.043942) (0.118151)
R2=0.867473 F=302.041 DW=1.305271
从得到的式(1)中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867473,拟合度还可以;并且F-statistic=302.041,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根据F分布百分位数表查出分子自由度为3,分母自由度为23的F分布上侧分位数F(3,23)=3.03。因为F=302.041>3.0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说明华东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根据式(1),我们可以初步认为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增加一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随之分别会增加0.873、0.042911和0.463291个单位,故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L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影响很大。
步骤二:对回归残差序列{εt}进行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原假设为存在单位根,从表2中可以看出,P值为0.012小于0.05即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残差项E是平稳的。则得到结果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这四个变量构成协整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我们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Y_=0.032913+0.679570x1_+0.04993x2_+0.304516x3_+ 0.550291ECM(2)
(0.023627)(0.09872) (0.050407) (0.378796) (0.19028)
R2=0.933017 F=14.41415 DW=1.770535
误差修正结果显示该方程显著线性相关。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的当期波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当期波动有显著性影响。而且从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看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率的当期波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比较大,即增加一单位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增长率会分别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加0.679570和0.3045161个单位。并且0.679570+ 0.3045161=0.9840861,基本上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的关于资本K和劳动L对经济的贡献率ɑ+β=1。另外,技术A增长率增加一个单位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为0.04993。
三、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华东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反映长期均衡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加均会带来产出的相应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增加1%,产出会增加0.873%;劳动力投入增加1%,产出会增加0.463291%;技术进步增加1%,产出会增加0.042911%。技术、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可知华东地区的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说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从短期角度考虑,误差修正模型间接衡量了短期内固定资本投资、劳动投入量和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通过变化率的变化来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华东地区的本期固定资本投入变化率变动1个单位时,产出变化率同向变化差不多1个单位。即短期看:可知华东地区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可能在短期技术的进步不明显,以及资本投入的相对量也很难有大的变化。不过,误差修正模型也正好验证了基本上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的关于资本K和劳动L对经济的贡献率ɑ+β=1。
参考文献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2]赵志耘,刘晓路,吕冰洋.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6).
[3]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4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全面贯彻绿色、自由、智能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这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海南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我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有着丰富的热带动植物。近几年来,全国的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旅游大省的海南也不例外,多方面因素支撑着旅游经济的增长,本文将全面阐述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为海南省的旅游业长久健康成长提供参考建议。
二、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海南省有着“东方夏威夷”的美誉,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着丰富的地质资源、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动植物,是全球知名的热带旅游目的地。近些年来,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建成了琼海、亚龙湾及南湾猴岛等国际知名景区,为旅游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海南省还加大了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果,美兰及凤凰机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动车组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一系列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为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海南省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旅游经济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2.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人们在节假日的休闲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外出旅游以此放松身心,这些因素都促使着旅游大省--海南省的旅游经济增长。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不断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为海南省的旅游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国内旅游业竞争加剧及出境游政策放宽。最近几年,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国各地政府都看到了旅游给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的强劲动力,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对海南省的旅游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出境游政策不断出台,这为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减少了来海南旅游的游客人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海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服务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的增长。目前海南省的旅游服务仍然存在着不良的现象,时常出现低价、无序的竞争行为,这都阻碍了海南旅游产业的健康成长。此外,在个别旅游景区存在欺客、宰客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极大地降低了海南省的旅游服务质量,导致游客不再来海南旅游的行为的发生,使海南的旅游形象大幅降低,不利于海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
三、促进海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策略
1.加大海南旅游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面对国内旅游业竞争加剧和我国出境游政策的逐步放开,海南省旅游发展的相关部门,要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比如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海南旅游APP及微信公众号来宣传海南的旅游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旅游的相关信息,还要加大海南旅游在国外的宣传力度,以此提升海南全省的国内外游客人数。另外,海南省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对欺客、宰客的商家要严厉处罚,杜绝一切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的发生,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提升海南的旅游形象,增强海南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近些年来,景区的服务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时常会听到或看到景区及旅游目的地欺客、宰客行为的发生,这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海南省要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去制止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为海南省的旅游经济增长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此外,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立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评价平台,让游客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景区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制约部分景区欺客、宰客行为的发生,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长久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海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海南的旅游产业有力地带动了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增长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海南省要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旅游宣传渠道,提升海南旅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此外还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平台,政府也要制定出有关旅游服务的相关规范,加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杜绝欺客、宰客行为的发生,增强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海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5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分析
作者:汪 红 汪 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针对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比较分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特征及要素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以阜新为例,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阜新
1987~2001年15年间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对阜新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合阜新的实际对所建模型中技术进步对阜新经济增长的负贡献作了更深入的成因阐述。
[关键词]经济增长;生产函数;要素投入
[中图分类号]F201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篇6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增长会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农业经济的数据,从耕地面积、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农村水电站、受灾面积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经济模型
一、引言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出了大量高效率自动化的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国家比较注重建立水利设施,建立防洪体系,预防了很多农业灾害,减少了农业损失。本文力图从科技、生产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科技因素包括农业机械、化肥使用量、水电站数量等,生產条件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等。
二、文献回顾
农业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研究对象,像中国古代各种农业工具的发明,还有大禹治水等励志事情,这是以前古人的对农业的实践性研究。刘光辉、陈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测得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值分别是0.7261、0.7996、0.8820。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业数据。本文的因变量是农业生产总量,自变量包括农业机械的拥有量-X1、农用化肥使用量-X2、农村水电站-X3、有效灌溉面积X4、耕地面积X5、受灾面积-X6。模型是:
Y=c+b1X1+b2X2+b3X3+b4X4+b5X5+b6X6+ut
(一)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
Y=-89287.78+0.467282X1+16.69821X2+0.565825X3-1.640977X4+0.650378X5-0.186019X6
t=(-2.358304)(1.601964)(4.697823)(7.080686)(-0.937652)(1.421551)(-1.766517)
R=0.990402,可调整的R2 =0.986563,F=257.9838,DW=1.696365
可见,X1、X5的t值都不显著,而且X4的系数也不符合经济意义。因为从经济意义上来看,有效灌溉面积越大,农业生产总产值越大,即农业总产值应该随着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进行修正,看是否能使模型得到改善。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得相关系数矩阵:
X1X2X3X4X5X6
X110000000972779-024620009885260828670-0579013
X209727791000000-038653009771330848066-0503777
X3-0246200-03865301000000-0276305-0244832-0074830
X409885260977133-027630510000000890395-0527529
X508286700848066-024483208903951000000-0411115
X6-0579013-0503777-0074830-0527529-04111151000000
相关系数矩阵
由上图可见,X1与X2、X1与X4、X1与X5、X2与X4、X2与X5、X4与X5之间的系数都较大,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下面我们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
Y=-1044871+0224983X1+1621953X2+0571354X3+0290426X5-0223574X6
t =(-3065397)(1669027)(4628466)(7196658)(1171285)(-2304423)
可调整的R2=0986665,F=3117587。
Y=-6636464+0214699X1+1764714X2+0589697X3-0215131X6
t =(-6484053)(1578945)(5313404)(7495008)(-2199610)
调整的R2=0986373,F=3810198
Y=-7611422+2275190X2+0657045X3-0264471X6
t =(-8960464)(2874986)(9550001)(-2742195)
可调整的R2 =0985243,F=4683469
此时,修正可决系数开始下降,但是所有参数的t值已经比较显著,而且F值也有了一定的增加,故不再删除变量,选择此模型为修正后的模型。
2.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
由拟合的数据可知,N*R2 =22*0454073=9989606<1259,故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得到DW=1821700,在显著水平为0005的情况下,查表n=22,k=3时,DL=115,DU=154,由于DW=1821700>DU,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论
从最终的模型来看,X2与X3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分别为2275190、0657045,都大于0,X6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264471,小于0,说明农业生产总值与农用化肥使用量、水电站数量同方向变动,与受灾面积反方向变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农用化肥使用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增加2275190%,水电站数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增加0657045%,受灾面积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减少0264471%。符合经济意义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模型是比较成功的,模型正确地反映了各因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但是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模型建立以后首先要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看回归方程的各个回归系数的符号符不符合经济意义。像本模型中有效灌溉面积应该与农业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化,但是估计的参数值却是负的,这样就不符合经济意义检验。
(2)然后要进行F和t检验,看看总体影响是不是显著的,以及单个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总体是显著的,那么再进行t检验,把不显著的变量剔除掉。如果总体是不显著的,那么应该重新选择模型。
(3)看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如果存在,则对模型进行修正,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从我们最终建立的模型来看,农业化肥使用量和水电站数量对农业生产总值起正向作用,它们的增加会使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受灾面积起反方向的作用,受灾面积越大,农业生产总值越小。(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海发,《中国农业的效率评估》,农业出版社,1992
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VAR模型,需求,投资,消费,进口,出口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法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刘学武 (2000) 利用我国1989-1999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值月度资数据, 用误差修正模型方法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种长期均衡关系:第一种均衡反映宏观恒等关系, 只有投资显著, 其他变量均不显著;第二种均衡关系中各变量均显著, 其中消费对总产出的影响最大。吴绪亮、谢国斌 (2002) 利用1953-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两个协整方程, 并且每两个变量之间都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并不明显, 启动经济的最好方法是刺激国内居民消费, 投资只是通过消费在长期起作用。
苏盛安、赵付民 (2005) 研究了1952-2002年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水平、资本形成额、进出口贸易总额间的关系, 发现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很强的双向因果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的强因等结论, 认为我国的经济长期以来是投资驱动型经济, 而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一直成为不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黄伟力 (2006) 利用中国1978-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数据进行因果检验, 认为两个变量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无论从长期或短期的因果关系看, 国民收入的变化都是投资变化的Granger原因, 但投资变化不是国民收入变化的Granger原因。吴诣民, 李碧生 (2007) 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反映、方差分解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的作用, 最终消费和资木形成是共同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投资具有长期平均负弹性效应, 出口在前四年有正的产出弹性, 后五年表现负弹性, 而进口一直表现负弹性。
此外, 另有一些学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消费与经济增长及出口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单独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发现由于研究目的不同, 数据选取的方式 (有的是月度、有的是年度) 和处理方法不同以及计量分析方法认识和应用差异, 导致各位学者在对投资、消费、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后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在变量选取、数据处理、模型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面进行调整, 系统地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分析、因果检验, 详细分析了需求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二、VAR模型简介及变量估计
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 通过在系统中把所有变量的滞后值加到每个内生变量的模型中来构成多元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xt是d为外生变量向量, εt是k扰动向量;p是滞后阶数, T为样本个数;A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
下面通过在VAR模型中指定变量来进行分析。在现有的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需求影响关系的文献中, 大多采用国民经济总产值 (GDP) 、投资、消费以及净出口。本研究将净出口分为出口和进口进行研究, 这样就考虑了五个变量。一方面, 在现代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考虑了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是产出水平的需求因素;另一方面尽管VAR模型是利用统计性质建立的模型, 但是变量的选择以及变量在模型中的位置也应当考虑经济理论的因素, 比如一些经济变量的内生性以及外生性。
因此, 本研究选取1978-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最终消费 (FC) 、资本形成 (INV) 、出口 (EXP) 以及进口 (IMP) 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年鉴汇编》。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本文借鉴吴诣民, 李碧生 (2007) 的方法对上面选择的时间序列进行价格平减。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资本形成总额进行调整;本文在计算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详细考虑了折旧因素, 克服了以往该避开折旧计算该指数的问题。对货物进出口额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调整;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最终消费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 主要是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含了服务价格变动。同时, 我们对各变量取对数, 以消除异方差对结果的影响。本文用LGDP、LCON、LINV、LEXP、LIMP分别表示处理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和进口。
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选择是该模型的难点, 尽管滞后阶数越长越能体现变量之间的动态特征, 但是滞后阶数过长会损失自由度, 使得模型的结果不准确。本文仍然采用传统的AIC和SC准则信息准则进行滞后阶数的确定。下边给出了不同滞后阶数的AIC和SC数值:
最后确定滞后结束为3阶 (AIC=-15.76, SC=-13.12, LR=284.53) , 且通过稳定性检验。与以前研究的不同之处是本文把出口当做外生变量处理。VAR (3) 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看, 我国的经济增长 (GDP) 、最终消费以及进口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 说明这三个变量存在一定的惯性, 其中经济增长 (GDP) 与最终消费的惯性最强;第t期的经济增长对t+1期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t期的最终消费对t+2期的经济增长和最终消费有负向影响、对t+3期的经济增长和最终消费有正向影响;第t期的投资对t+1期的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三、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一) 单位根检验
要进行协整分析必须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为同阶整的。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 结果如下表。
其中:a, b, c分别表示在1%, 5%, 10%水平下是显著的。
检验结果表明 (表1) , LGDP、LCON、LINV、LIMP的水平序列都不是稳定的, 但是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却是显著的, 说明他们都是I (1) 序列, 即同阶整的。既然是同阶整的, 就可以分析这几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二) 协整检验
对于多变量的协整检验问题, 一般采用约翰森检验, 该检验比普通的格兰杰两步法更有效率, 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的协整检验表明, 在5%显著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与进口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即在研究的数据期间4个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用当方程模型表示, 即LGDP=f (LCON, LINV, LIMP) 。下面通过最小二乘法, 求解这一结果:
从回归结果看 (方程的参数表示弹性系数) , 当其他变量不变时, 最终消费每增长1%, GDP增长0.37%;资本形成总额增长1%, GDP下降0.54%;货物进口增长1%, GDP下降0.026% (该系数不显著) 。从回归结果看出, 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当期的消费和投资影响很大, 特别是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强于消费的作用。该结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面的VAR结果中第t期的投资对t+1期的作用不显著, 因为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在当期就有所反映, 说明我们投资对长期影响,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四、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深入分析经济增长与这些变量间的引导关系, 也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般的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很敏感 (变量A在之后二期是变量B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滞后三期却不是) , 这也是现有研究中对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的原因。因此我们借鉴上面的VAR模型来生成VECM模型来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滞后四阶色VAR模型不稳定, 因此我们选用滞后阶数为三阶。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卡方统计量。
从表3的检验结果看出: (1) 在滞后一阶时,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口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2) 在滞后二阶时, 仅有最终消费、以及进口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在滞后三阶时, 这三个变量均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这三个变量的总体作用看, 在滞后一阶和二阶水平下, 它们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从我们的分析发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并不明显。而最终消费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较为明显。但是总体看, 我国经济增长受到内部需求因素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
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 1978-2009年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几个需求因素中, 投资和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地长期关系, 投资的弹性系数最高, 为0.54。而进口与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关系不显著。第t期的经济增长对t+1期的投资和最终消费有显著的决定作用, 但是反向的关系却没有发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一阶和二阶格兰杰原因, 尽管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这三个因素作为整体确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总之,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当起作用很明显, 但是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却不明显。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现, 一方面我国的投资应该考虑增强经济增长的发展后劲, 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 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能力;另一方面从结果看出,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明显强于投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政府消费一直是处于上升趋势, 因此我们在实现消费平稳增长的同时, 合理改善消费结构, 切实提高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 走高水平投资加消费带动型发展道路;最后, 本研究把出口作为外生变量加以考虑, 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做深入分析, 实际上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的初级产品;而进口的弹性不显著, 这可能源于进口的低技术含量以及低下的吸收创新能力, 致使进口在改善供给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发挥正向经济拉动作用方面效应并不显著。
因此, 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不但使得最终消费实现平稳增长, 消费结构和投资效率得到显著改善, 而且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 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 是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闫荣国, 朱海文.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协整分析述评[J].统计与决策, 2003 (12) .
[3]夏和平, 王邦宜.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分析与我国未来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 2006 (1) .
[4]樊纲.中国仍然需要投资的增长[J].党政干部学刊, 2007 (1) .
[5]张庆红, 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6, 16 (1) :24-27.
[6]吴诣民, 李碧生.基于VAR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0) 40-44.
[7]朱天星, 高丽峰.辽宁省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240-243.
[8]Johansen S.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in Gaussian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J].Econometrica, 1991, 59 (6) :1551-1580.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因素分析 篇8
中国经济现在增长速度逐步放慢, 趋势上属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 这是一个趋势性的放缓, 不是通过短期刺激可以马上增长起来的, 大起大落也很难出现了, 是相对稳定, 趋势缓慢。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由供给面的因素决定, 一是劳动力的供给 ;二是资本责任的供给 ;三是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长的动力。
一般讨论的年度增长都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 从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来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信息现代化, 这“四化”如果协调推进, 需求的资本面是相当旺盛强劲的, 不需要有太大的担心。但供给面因素在发生深刻调整, 首先是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 人口学界预测, 2015—2016年增长为零, 2012年适龄劳动人口绝对减少315万, 同时又每年新增加700万的大学毕业生, 出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适龄劳动力提前3 ~ 4年出现了负增长。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
一是劳动力的供给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是人口老龄化致使当前储蓄的减少与当年消费的增加, 这对于中国消费作为增长动力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而对于高投资支撑的高增长率来说, 却是一个不利因素。储蓄增长放慢以后, 高投资率的增长就会放慢。由此可见, 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供给面的两大因素都在减弱和放慢。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依靠供给面的因素之三, 即效率的提升。这取决于以下五个主要因素: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管理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与制度变革。如果从这五个角度推动效率提升, 潜力将会很大。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方面, 但同时要注意这五个方面大部分都是慢变量。比如, 管理改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是快变量, “增加培训与加强管理”, 可以调动出一些增长的潜力, 但“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变革”是慢变量, 比短期三大需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变化慢。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这三大主要供给面的动力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滑, 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 30年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它导致综合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被挤压。这种情况下, 微观经济再投资活力肯定较弱, 因此, 一定要找到新的动力来源、利润来源、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二、中国经济增长年度短期增长需求因素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取决于三大供给面的因素, 年度短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面因素。中长期主要的需求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不等于年度没有波动。再次强调, 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是讲的年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 受国际国内的环境变化影响比较大, 波动和平比较大, 但是我们的“四化”协调推进带来的基本需求面不会变化。所以,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平衡阶段。要着眼于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的变化来考虑年度经济的协调问题。关心年度经济增长发生哪些深刻的调整, 积极的变化, 就不会再老盯着“速度”, 关注它“低一点”或是“高一点”, 0.1%、0.2%、0.3%, 并不会对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2020年全民小康是否实现, 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三、中国经济转型变化
从短期来看, 经济增长同步主要是下行的, 课题组构造的先行指标现在开始反弹, 先行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订单、从业人数等7-8项, 预示经济未来几个月的变化。先行指数比同步指数发生领先变化, 现在开始往上反弹了, 但是还没有接近100这个趋势线, 中国经济的回暖非常曲折, 一直是处在复苏和回暖区间, 还没有到扩张区间, 这需要动力, 来源于哪里?
从短期看, 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在发挥作用, 当然也包括供给管理政策, 中长期靠转型, 稳定的进入所谓的扩张期间, 短期有回落和波动, 应该尽量使波幅少一点, 小一点。先行指标反弹表明, 中国经济不是像投入指标看起来那样糟, 政策意味着不要急于出招。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要关注滞后指标、同步指标与先行指标, 所谓预见性是一定要看先行指标的, 如果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回落, 这种趋势就比较值得担忧, 就要预调、微调, 否则调控就滞后。
2014年财政政策的滞后期3 ~ 6个月, 货币政策的滞后期6 ~ 9个月, 综合起来半年见效, 最快三个月见效, 我们要预先关注先行指标是怎么样变化的。同步指标如果从回落变反弹, 那么态势比较好。但是现在这两个指标是反向变化, 同步指标下行, 先行指标反弹。短期来看, 要关注这样一些领先指标, 这样才能确定未来短期的经济走向。
(一) 经济增长由依赖投资与出口转向消费与内需
笔者强调多关注一点技术变化, 多关注一点转型, 我们的积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关系趋于协调。过去主要是靠投资拉动, 投资和出口占的比重很大, 2009年以来, 出口比重减小。过去, 投资和出口占比重大是客观事实。2009年以来, 出口减进口的余额贡献经常是负值。经济增长增量的贡献主要是投资与消费两大内需, 目前, 消费的内需已经超过了投资的内需。
201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中国经济增长中, 消费贡献是8.5%, 7 ~ 8月份的时候, 消费的贡献是4.3, 投资的贡献是3.6, 进出口贡献是 -0.2。因此, 分析宏观经济的转型, 年度经济增长是否稳定, 能不能稳定, 取决于动力来源是否稳定与协调。2009年以来, 这三大需求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合理, 尤其是消费类的贡献比投资逐步上升, 这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应该把这种趋势稳定住, 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 第三产业成为更加活跃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中国就业在增长速度逐步放慢的情况下, 新增就业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 远远超过预期目标。分析其原因如下。
过去说“保8”是为了保增长, 不“保8”就业保不上来, 那都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 现在被事实彻底颠复。2012、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 连续两年低于8%, 当年的新增就业一个是360多万, 一个是410万, 超过了预期目标, 新增就业超过900万预期目标, 连续两年超过300 ~ 400万。这两年PMI总在50% 以下, 制造业投资一直呈下滑曲线, 就业反而增加, 就业调查失业率5% 左右。
总的来说, 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 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14年9月份达到增加值46.7%, 2013年首次超过46%, 超过了二产的比重, 从增加值比重来看, 服务业发展活跃。
非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在65% 左右, 制造业下行期间, 服务业的PMI在50和55之间活动, 而制造业总在50% 以下波动, 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概念, 就业因此大幅增加。服务业就业率比重仍低于增加值比重, 不太理想, 但是上升速度比较快, 约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保持下去, 有可能会超过增加值比重。如果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超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 那么, 就会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真正的实质性变化。此时,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个点、半个点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有了新的经济着眼点, 看到了经济的深层次变化, 就业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更加活跃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 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的调整深刻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深刻的。这是第三个深层次的变化, 也是需要关注的。从短期看, 201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性账户的逆差同时出现。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改善, 因为前几年也遇到双顺差, 经常账目和资本账目都是双顺差, 带来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 造成我国目前有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人均GDP只有不到70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却达到四万亿美元。这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提高的大好条件, 同时带来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压力。因此, 国际收支平衡是年度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最后一项, 要观察其是否平衡, 笔者认为, 趋向平衡。资本项下出现逆差, 投资能力增强了。“走出去”、“引进来”多了, 出现逆差。经常项下还是顺差。比如, 出口竞争力是否仍较强, 就要看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否合理, 是否已经连续三年低于3%。欧盟认定的2009年金融危机国家健康状况指标, 出口竞争力是其中之一。中国连续3年低于3%, 2.6、2.8, 这是转型的结果。2007年, 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高达10%。因此, 国际上认为我国依赖出口。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高达10%调整到3% 以下, 我国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 这是我们转型的技术, 国内付出很惨重的代价。该淘汰的淘汰, 落后的不能生存, 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原籍, 没有工作, 表现在贸易结构上的变化, 出口结构有改善。目前, 出口结构一般贸易的比重由原来的43%上升到53%, 上升了10个点。加工贸易的比重由原来的57% 降到47%, 也降了10个点, 这是非常深刻的变化。
宏观经济研究, 要关注经济调节状况、运行状况, 以及宏观调节中的一些预调、微调的状况, 更要关注其中非常重要的变化, 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的转型。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要淘汰与放弃原来的很多东西。比如, 广东东莞现在提出来的, 要求工厂和车间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企业法人。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大量的企业, 一般加工贸易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 而是给外国资本、跨国公司或外商进行贴牌生产, 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研发能力、设计能力, 独立的按照市场去营销的策略, 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车间工厂。过去批判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是工厂车间, 像早期低端的一般加工贸易同样是车间和工厂, 不是独立的企业和法人。现在, 让独立的企业法人升级转型, 又意味着中国经济深刻的变化。
人民币升值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 但是, 加工贸易在高达57% 时, 这一部分兑换人民币币值是没有反映的。现在加工全部是以美元、日元、港币等外币计价, 与人民币没有关系, 大量的出口、固定的网络、市场与人民币的变动也没有关系。所以, 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内部的结构调整、体制变革、政策和理念的调整。我国一直以来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结果是降低了10个点, 这时, 人民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调整影响就增大了。一般的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人民币币值变化, 一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人民币升值当然对进口有好处, 用更少的钱进口更多的货, 但是对出口的影响更为直接, 因此, 国际收支平衡的改善, 出口结构的改善实在是中国经济转型重大的变化, 深刻的调整, 将来对我们下一步政策思路、体制变革, 政策效果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小结
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 只有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变化, 才能客观地对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问题。目前, 中国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中西部下降得更明显, 更早地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东部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 进入高收入社会的门槛。所以, 中国东部地区正在面临高收入社会遇到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就需要淘汰落后、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发展民营经济, 鼓励产业迁移。寻找新的动力来源、利润来源、增长来源, 包括新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体制变革的方向, 进行经济转型。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相当活跃, 中西部地区的GDP和投资增长比东部地区增长快, 但东部地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高于中西部。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对市场的反映, 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活跃。这说明在增长速度放慢的前提下, 正是、由于这种压力, 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个条件才能生成。这是东部在发生积极变化, 资源密集地区加快转型, 也有很多非常鲜活的事例。而中西部当地也已经意识到, 长期依靠资源密集、能耗高、排放大的粗放型循环行不通, 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的接续产业,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从微观层面来说, 最近一段时间, 笔者做了多次与企业相关的论证调查, 大多数企业告诉我们, 在中国经济增长7% 左右, 工业增长10% 左右, 可以维持正常经营水平, 而在此之前大面积亏损, 动不动就要求国家放松信贷, 放松财政。现在企业认为, 当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7.2%, 并不认为国家应该采取强刺激经济。因此, 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与微观力量来源于 :有了更强承受力、预期更趋合理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卢中原.构筑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卢中原.改革时代的经济学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卢中原.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7.
[4]卢中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9
1 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河北省古为燕赵之地, 故文物古迹颇丰。承德、保定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自先秦至明代长城多经本省, 更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等重要关隘, 有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避暑山庄, 有气势宏伟、石雕精美的清东、西陵, 有以出土金镂玉衣而闻名世界的满城汉墓群, 还有南、北乡堂山、苍岩山桥楼殿等宗教遗存。赵州桥在世界桥梁上地位显著, 199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沧州铁狮子列入"中国之最"。邯郸是赵国文化的中心, 有业台、回车巷、学步桥等。正定多佛寺, 近年以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修建荣宁街为契机, 陆续与建了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 旅游业大见成效。现代革命史迹则有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等。自然旅游资源方面, 最突出的是秦皇岛、北戴河一直延伸到昌黎黄金海岸的海水浴场, 木兰以冈丘起伏.草茂花繁成为清代皇家秋尔习武的围场。近年涞水野三坡因富有野趣而异军突起, 列为国家级风景区。
1.1 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体育消费支出已成为可能。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3.54项, 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100元,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支出位于日常基本生活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三位。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增加了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而且已出现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1.2 市场需求增加、旅游规模壮大
目前,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旅游市场急剧膨胀, 国际市场逐步扩大,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均名列世界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极巨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开始参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恢复体力精力, 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体育旅游项目。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河北省2006年旅游接待各项指标再创新高, 旅游交通、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与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1.3 体育产业正在兴起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 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中通过旅游方式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体育管理体制以职业化、市场化为突破口的竞技体育改革, 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过程。近年来, 河北省成功承办或举办了世界B级自行车锦标赛、全国体育健身展示大会、河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四国女篮邀请赛、WCBA全明星赛、2007好运北京测试赛等十几项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系列赛事。这不但为举办赛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又通过体育赞助、体育广告等增加了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四国女足邀请赛”收入已经接近100万元。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加, 势必推动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2 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
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 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 如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 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 服务是否周到, 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 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 在这方面, 河北省还有较大差距。
2.2 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
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 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 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 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 宣传到位, 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 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 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目前, 河北省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 游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不少来过河北省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 河北省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 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 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3.1 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密切结合
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产业门类。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体育产业。但从整体上看, 人们对二者的产业范围, 产业结构及产业定位均有很多争议。同时, 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 取有用处而用之,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河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密切结合, 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 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3.2 注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服务产品的生产, 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结构问题, 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 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 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其实质上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 必须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这一点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 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进行培养, 或在旅游休闲专业的教育中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 强化在两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 对一些特殊岗位通过职业鉴定考核方能上岗。
3.3 加强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作为体育旅游产品, 满足市场是综合性的需要, 其中包括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情等。旅行社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 必须搜索市场需求信息, 考察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同相关的体育部门、民间组织、景区景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 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 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3.4 分析客源市场特点
河北省游客中京津冀3000多万人口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品的主要客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人民健身意识的提高, 人们已从静态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从旅游活动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活动, 而是趋向于各种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 同时, 旅游者的需求也不再是增长见识、愉悦身心, 希望通过旅游恢复身心, 强壮体魄。综上所述, 体育旅游是两大产业客源市场共同需求的产物。因此, 客源市场开拓也必须通过相应产品的开发和形象设计及营销工作来吸引客源拓展市场。
3.5 突出地方体育旅游特色开发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河北省为迎接奥运, 举办了多种多样的体育宣传活动。2006北戴河“运动之春”唱响了“奥运、健身、时尚”的主旋律;“万人徒步活动”, 开展奥运协办城市风貌活动、“河北省迎奥运万人长跑比赛”活动和全市迎奥运推进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大型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全面开展对于转变河北省市居民的体育健身观念, 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技能, 形成深入持久的全民健身高潮都有重要作用, 而这种作用对于化解当前河北省健身娱乐市场整体上的有效不足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也表明, 利用河北省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显示其丰富价值。
参考文献
[1]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开支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姜付高, 翟连林, 曹萍.体验经济视角中的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营销[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 篇10
一、要素禀赋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多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生产要素储备或资源禀赋不同, 因而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由技术差别决定, 而且由生产要素禀赋决定。
(一) 土地资源的约束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从土地资源来看, 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性行业, 包括刚性约束与软性约束。刚性约束是指不断膨胀的人口基数日益受到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制约, 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极低。从全国来看, 我国土地所承载的农业人口压力过大, 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软性约束是指在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框架下, 土地资源流转性差, 配置不合理, 导致了超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低的收益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 土地增产空间不大。理论上说, 在单产无法提高的情况下, 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 但由于人增地减, 规模经营无法实现, 如此, 靠小规模土地经营并不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 资本要素的约束
公共财政理论强调, 财政作为一种社会再分配和宏观调控的方式, 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重要产业、弱势群体、弱小产业或私人资本不愿投资的领域, 也就是财政要扶持和保护市场中的弱势产业和群体。但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 金融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 脆弱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 农村金融信贷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 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
目前, 农业银行收缩其在农村的网点, 贷款审批权限上收, 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农业发展银行应有的农业开发信贷功能未予发挥, 对需要政策性金融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业务很少。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在硬件设施、经营管理、业务品种、人员素质、服务功能等方面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第二, 金融主体信贷服务与创新能力不足, 农户联保贷款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却落后于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脱节, 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周转,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金融工具单一, 一些新的信贷品种没有系统运用, 金融服务效率较低。
第三,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滞后。
当前, 我国的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 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 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加大。同时, 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 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之信用环境较差, 欠贷不还问题时有发生, 金融部门支持“三农”承担着较高的风险, 而目前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担保机制尚未建立, 政策性支农贷款风险也几乎全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 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补偿机制, 导致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趋利性使农村闲置资金大量外流。其中,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邮政储蓄被认为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高速公路”。农村资金的外流, 削弱了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三) 人力资本的约束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劳动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非农产业就业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收入, 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 严重影响了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 进而使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普及推广难度增大,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效率不高, 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由于我国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大批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使原来许多可以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相对收益下降, 甚至因无法找到工作被迫返乡。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 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收入标准已被突破, 收入按人力资本水平由市场机制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中非常明显, 高素质群体收入增加很多, 而入城务工农民群体的收入则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二、农业产业弱质性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经济波动的起点。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 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特点。
(一) 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 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统一的生产特点。正因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一方面, 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来获取产品, 而这一过程和外部自然条件的优劣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 因此外部自然条件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 农业中的主体部分——种植业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广延性特征,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程度相对一定时, 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
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农民收入风险系数大。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 由于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相对不灵敏, 因此, 即使在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也相对有限, 而不会像对非农产品的需求那样迅速增加。农产品需求弹性不足, 必然导致农业生产需求拉力不足与市场竞争乏力。而且, 在农产品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 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二) 农业形成产业利润的缺失
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 农业本来是一个古老而完整的产业, 而且这一产业还可以凭借自然生产力而实现产业的发育和进步。从理论上说, 从事农业产业应该获得较高的收入。然而社会的发育和经济的运行, 使农业产业被分割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产业, 并且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产业资本通过农产品加工获得利润, 商业资本在农产品流通中获得利润, 而农民仅占有农业产业的中间环节低于平均利润的收益, 形成了产业利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空洞对农民收入的第一个影响是使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 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和剩余的机会。这样当一、二、三产业利益不均衡, 工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及农业不景气和农产品跌价时, 农民的收入就要受到影响。产业空洞对农民收入的第二个影响是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当农产品卖难和价格走低时, 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和收入减少则成为必然。
(三)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利益低下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 主要是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 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支柱产业, 目的是通过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集体组织力量抵御市场对农业的冲击, 并使农户与企业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这种方式必然会带来农业的增效和从业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是一条适合当前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发展道路。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不十分顺利, 除了在少数发达地区发展比较迅速之外, 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经营规模小, 目前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小生产格局, 缺乏大规模的企业, 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第二, 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原料收购和被收购的关系。大头利益一般都在工、商环节, 农民不是平均利润的分享者, 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市场风险基本上由农民消化和承受。第三, 进入市场的初加工产品多, 附加值低, 产业链条短, 比较利益低。第四, 生产手段落后, 以手工劳动为主, 产品技术含量低, 市场竞争力弱。可见, 在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农业发展道路中,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
三、市场风险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约束
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 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 但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农业生产经营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一)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 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 因此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来决定社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的。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分离, 因此现实的供求状况并不代表未来的供求状况, 生产决策的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第二, 农业生产增长受凯恩斯定律和恩格尔定律的双重约束。前者的内涵在于人们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趋势, 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相对缩小限制了农业的持续增长。后者的内涵在于人们的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农业提供的主导产品恰恰是食物, 于是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往往会跌入恩格尔陷阱。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拓。第三, 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影响农民增收主要通过以下因素:一是市场容量大小。二是市场供求结构。三是市场开放度。这三个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往往又是通过农产品的供求价格弹性发生作用的。一般说来, 农产品弹性系数同市场容量成正比, 同市场需求结构和本国市场开放程度成反比。在农产品弹性系数一定的条件下, 扩大市场容量, 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 可以形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格局。如果农产品受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 势必造成农产品市场容量的相对减小和农产品市场弹性系数下降, 于是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悖论。
(二)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我保护能力差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历来没有规模经营的传统, 农户家庭经营分散狭小, 市场组织化水平低下, 这种小生产组织形式, 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方面, 超小型土地资源环境格局显然不利于农业市场谈判地位的强化, 农民不可能去影响市场价格, 相反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因为农业人口过多, 且经营分散, 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团体的成本过高, 致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形不成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 这种非对称性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 表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是农户势单力薄, 在交易谈判过程中处在弱者地位。作为买者, 要受到来自专业商人和工业厂家的“卖方垄断”, 从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竞争条件下较高的工业品购买价格。作为卖者, 又要受到来自专业商人和工业厂家的“买方垄断”, 从而不得不接受比自由竞争条件下较低的农产品出售价格。农民因此受到具有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的盘剥, 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农业市场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获取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同时, 将面临着更大市场波动的风险。
(三)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 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关联和影响。经过近30年的改革, 应该说, 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健全。一方面, 市场基础建设差, 不能及时为交易方提供准确的供销信息, 许多农产品价格形成没有经过充分竞争。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缓慢, 基本上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 没有形成规模, 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环节过多, 造成流通成本高, 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另一方面, 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 农民作为市场主体, 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 市场机制运行的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在供求机制方面, 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 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 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困难,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对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既是政治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看,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资源禀赋的约束、市场因素的风险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客观因素, 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克服的难点和障碍。
关键词:农民增收,现实约束,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舒尔茨.改造传统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5]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6]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7]张长全, 胡德仁.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规范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5) .
[8]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 2004 (9) .
[9]韩曦.当代中国农民主体阶层结构变迁及动因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6) .
陕西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研究 篇11
关键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模型建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用来研究和探讨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经过长久的发展和完善,学术界普遍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Q=AKα Lβeμ
其中,Q为产量,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A代表技术进步系数,α、β为参数,μ为随机扰动项。
在本文中,笔者用GDP来反映Q,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反映K,用年末从业人员数来反映L,用人均GDP来反映地区的生产技术。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估计,可以间接得到GDP增长与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和技术的关系。对于该增长模型的估计,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lnQ=lnA+αlnK+βlnL+μ
因此,针对本文所用的指标,设立以下模型:
lnGDPt=β0+β1 lnK+β2 lnL+β3 lnA+μ
二、数据选取与处理
在本文中,本文根据历年国家及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选取了陕西省1978年至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总值、社会固定投资、年末就业人数和人均GDP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样本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为了消除其时间趋势带来的虚假回归,将所有变量先取自然对数,然后進行差分处理,利用滞后三期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回归求得其差分系数如下:
GDPKLA
P11.0097221.0196341.1524060.97527
P21.0140941.0306721.1351230.978653
P31.0092551.0376841.1190760.972645
于是,利用如下方程处理,得到新的数据
lnGDPt'=lnGDPt-1009722*lnGDPt-1-1014094*lnGDPt-2-1009255* lnGDPt-3
lnK'=lnKt-1019634*lnKt-1-1030672*lnKt-2-1037684*lnKt-3
lnL'lnLt-1152406*lnLt-1-1135123*lnLt-2-1119076* lnLt-3
lnA'=lnAt-097527*lnAt-1-0978653*lnAt-2-0972645* lnAt-3
三、模型回归
对被解释变量(lnGDP')与解释变量(lnK'、lnL'、lnA')进行回归分析,用Eviews进行OLS估计的结果见图1。
由于R2=099,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样本拟合度非常好。在5%的显著水平下,lnL的t统计量为466,lnA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4,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年末就业人数”和“人均GDP”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但检验结果的DW值为0677615,查表在5%显著性水平下dL=132,显然有dL=132>0677615,说明模型中存在正自相关。
于是可以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把上述OLS估计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e。对残差e作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et=0657430×e(t-1)+ε
由上式可知,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DlnGDPt=β0+β1 DlnK+β2 DlnL+β3 DlnA+μ
对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输出结果见图2。
于是,可得最终回归模型如下:
DlnGDPt=286+001*DlnK+033*DlnL+106*lnA+μ
(425)(036)(262)(1874)
R2=099F=865263DW=161
由图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R2=099,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比较好。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各变量系数进行t检验,发现DlnK的t统计量为0357,影响不显著,说明“固定投资”可能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不显著;DlnL、DlnA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2619、18744,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就业人数”和“人均GDP”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并且检验结果的DW值为161,说明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论分析
由以上GDP增长模型可知,固定资本投资每增长1%,平均来说GDP将增长001%,劳动投入每增加1%,平均来说将使GDP增长033%,技术每增长1%,平均来说GDP将增长106%。但是,其中投资对当年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也许是投资由于投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在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由此结果可知,资本投资、劳动投入、技术均与经济增长在长期中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增加资本投资、劳动投入和技术改进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其中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我们做此GDP增长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试图分析GDP增长的原因,所以还是有所收获。根据以上两个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知道资本和人力对陕西经济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资本的作用很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陕西人口众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是当前较好的选择。目前陕西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将成为拉动陕西的经济增长的另一有力因素。(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伟.四川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模型[J].中国商界,2010(03).
湖北省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篇12
自1978年以来, 湖北省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51.2亿元, 增长为2009年的13240.42亿元, 经济总量增长了八十多倍, 期间, 1989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 1993年实现翻三番, 1996年实现翻四番, 2003年翻了五番, 到2008年实现了翻六翻, 可见近二十年来, 经济增长较为迅猛, 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6%, 但是, 近十年来湖北省的GDP在全国的排名一直没有进步, 甚至出现了下滑, 由2000年的第9位下滑至2010年的第11位,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5%下降到2010年的4%, 因此, 有必要分析湖北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积极寻找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以助于科学制定湖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分析发现, 湖北省消费和投资都是快速增长, 净出口上下波动, 消费的比重除2009年外都是最大的, 2007年以前占比超过一半, 1991年甚至是三分之二, 是投资的两倍有余, 消费的比重总体上较为平稳, 呈下降趋势, 由1991年的65.42%下降到了2009年的47.77%, 期间1995-1996年, 以及1999-2003年有所增加;投资的比重总体上也较为平稳, 呈上升趋势, 由1991年的30.87%增长为2009年的51.56%, 期间1999年到2003年有所减少;净出口的比重上下波动, 幅度较大, 1994-2000年一直在逐年减少, 2000-2006年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2006-2009年逐渐下降, 其中1995年到1996年大幅下降, 由3.62%下降为-2.62%, 并且1996年到2001年净出口一直为负值, 另一方面, GDP的增长率也是上下波动, 1994-1999年逐年下降, 这与消费比重的趋势相吻合, 其中1995-1996年降幅较大, 这与净出口的大幅下降相吻合, 1999-2006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与投资比重的趋势相同, 但其中1999-2003年, 投资比重下降, 而消费比重平缓上升, 可以看出此期间消费影响较大。
接下来, 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消费的情况, 1991-2009年湖北省最终消费构成及比重状况参见《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快速增长的, 2005年以来政府消费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由1991年的79.65%下降到2009年的70.45%, 减少近10个百分点, 其中1992-1996年是逐年增加的, 2005年以来下降较快;政府消费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由1991年的20.35%增加为2009年的29.55%, 其中1993-1996年逐年下降。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投资的构成状况。通过分析《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1991-2009年湖北省资本形成总额构成及比重状况,
可以看出, 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 尤其是2003年以来增长较快, 存货投资上下波动, 固定资本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由1991年的 62.54%增加为2009年的96.86%, 其中1996-1999年总体上是下降的, 存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由1991年的37.46%减少为2009年的3.14%, 其中1996-1999年总体上是上升的, 而1996-1999年GDP的增长率是下降的, 可见存货比重较大时, 其影响也可忽略, 以下我们以固定投资代替投资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从贡献率的角度来, 分析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投资, 净出口对GDP的影响。
数据来源:《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投资, 净出口的贡献率都是上下波动的, 1999-2002年间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是上升的, 政府消费和固定投资的贡献率都是下降的, 而GDP的增长率是上升的, 可见, 在此期间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 2002-2004年间固定投资的贡献率是上升的, 而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贡献率都是下降的, 而GDP的增长率是上升的, 可见在此期间固定投资的影响较大。另外, 绝大部分时候, 净出口的贡献率可以忽略。
综合上述分析, 居民消费和固定投资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是较大的, 政府消费其次, 净出口最小, 几乎可以忽略。为进一步了解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投资, 净出口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来进行估计。
2 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的计量分析
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我们以1978年为基期, 计算出1991-2009年的 实际GDP, 实际居民消费支出, 实际政府消费支出, 实际固定投资, 并得出各自的增长率, 如表2。
注:根据《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2.1 模型建立
我们以GDP增长率为因变量, 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政府消费支出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Yt=β0+β1tX1t+β2tX2t+β3tX3t+β4tX4t
式中, Y:GDP增长率, X1: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 X2:政府消费支出增长率, X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X4:净出口增长率。
结合表4的数据, 应用Eviews5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解释变量的t检验结果表明, 居民消费和固定投资的影响显著, 和F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 Prob (F-statistic) 为0.000006。
由于古典线性回归模型假定误差项同方差, 无序列相关, 并且服从正态分布, 通过估计方程的残差序列, 可以对误差项的这些假定是否成立进行检验, 如果违背这些假定需要改进估计方法。
2.2 模型检验
首先, 利用Jarque-Bera统计量进行正态性检验, 结果为Jarque-Bera统计值为0.7872, p值为0.6746,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接受的, 因此正态性假设成立。
其次, DW=2.199表明误差项无序列相关。
第三, 对于模型是否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进行ARCH检验, 结果如下: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接受的, 结果表明误差项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
最后, White异方差性检验, 结果如下: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接受的, 同方差假设成立。
并且由相关矩阵可知, 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综上, 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古典线性模型是成立的。
2.3 模型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 净出口影响可以忽略, 居民消费影响最大, 居民消费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湖北省GDP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 固定投资影响其次, 固定投资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湖北省GDP增长率提高0.3个百分点, 而政府消费影响最小, 政府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 湖北省GDP增长率提高0.1个百分点。
由此可得, 虽然四个因素对湖北省经济都有推动作用, 但各个因素拉动作用不同, 具体来说, 对湖北经济起显著推动作用的是居民消费和投资, 它们与湖北经济关联较大, 政府消费虽然也有推动作用, 但效果明显不如居民消费和投资, 且不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居民消费应作为湖北经济的主导力量。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湖北省是内需主导型经济, 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也将是内需主导型, 自2004年以来GDP增长较快, 增长率都在10%以上, 这是由于固定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的,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里, 房地产开发的增速最快, 由2004年的337.28亿元增长为2009年的1200.44亿元, 非国有经济占比较小,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开发, 然而房地产开发是有限的, 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主导力量, 政府消费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 居民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它的拉动作用是最大的, 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拉动内需, 提高居民收入, 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适当控制房地产开发和政府消费的增长速度, 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这样湖北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 湖北的经济地位将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学星, 朱云鹃, 于阳.安徽省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 2012, (08) :91-94.
[2]钱枫林.驱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J].市场周刊, 2004, (6) :10-11.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推荐阅读:
国内旅游消费经济增长08-23
中国旅游经济因素分析10-22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08-11
旅游经济系统06-30
乡村旅游经济07-03
海洋旅游经济07-24
旅游符号经济09-06
宏观旅游经济12-24
旅游—经济—环境01-25
旅游经济强省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