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大与小

2025-01-03

作文的大与小(精选5篇)

作文的大与小 篇1

一.小题目, 大内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 “题好文一半。”诚然, 现代人推崇大眼睛———明眸善睐。而作文则不然, 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来看, 这窗户如果过明、过大, 那心灵深处的内涵就会一览无余, 过于直露。拟题贵在切口要小, 点小就容易写得具体, 就能出奇制胜。

请看例子, 《妈妈》《我的妈妈》《我那可怜又可敬的妈妈》, 同样是以妈妈为主体, 内涵大的外延反而小, 内涵小的外延反而大。如果以《妈妈》为题, 可写的东西几乎是包罗万象, 可是题目大了, 写作时就容易找不到“北”了, 这也可以写, 那也可以写, 这点想写, 那点也想写, 结果只能是东鳞西爪, 只言片语拼凑起来的一个虚像。这样的虚像不会给读者留下多深的印象。反之, 如以《我那可怜又可敬的妈妈》为题, 外延自然是小了, 只能写我的妈妈, 必须突出妈妈的可怜又可敬, 文章看似小了, 其实在这小中却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而清晰的影像, 那就是“怜”和“敬”, 纵然有一方面写的不鲜明, 只给读者留下一个或“怜”或“敬”的影象, 那也足够打动读者的心了。

当然, 题目要小, 不是说题目要简单, 而是说选择的角度要小, 从一个小点切入, 点小了, 就逼着你在具体上下功夫。

二.小题材, 大视野

同学们平时作文, 特别是考场作文, 区区几百字, 篇幅有限, 时间有限, 不可能“笑览国际风云, 纵谈天下大事”, 即使文学大家, 在涉及重大的题材时, 也总是以小见大, 滴水见太阳, 很少正面切入主题, 如叶绍棠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巨大变化的《榆钱饭》, 萧乾的反映海外华人民族感情的《枣核》, 都是以小见大的精品。

其实, 每个人只要能勇敢地放下“大”字, 转而从小处入手, 你会发现, 放学回家, 父亲的一声问候, 妈妈端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 奶奶的唠叨, 爷爷那满是皱纹的笑脸……没有一处不透露着感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 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 同学那一声亲切的安慰, 清晨的阳光, 傍晚的归途……都是一次心的历程, 都能让我们感到人间的美好。生活中, 凡是撩起你驻足欣赏的一道风景, 给你丝丝感动的一个镜头, 荡漾你心头涟漪的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大胆地将它繁衍成文, 千万不要嫌厌它的细小、卑微。

三.小细节, 大情意

细节虽然看似细微简单, 但是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 因而可以胜过一大堆抽象的说明和形容, 可以说: “借一斑略知全貌, 以一目尽传精神。”著名作家李准说:“我写人物, 主要手段就是细节和语言。”他还说过, 看一部作品生动不生动, 可以数数它里面有多少细节就清楚了。小小细节, 可以体现深厚的感情。请看《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一文的细节描写:

您是否还记得那次午休?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休息, 外面忽然下起了雨, 阵阵凉凉的风吹进了教室, 吹乱了您的头发, 也吹乱了同学们的头发。您坐在讲台旁, 正想起身做点什么, 突然, 您又好像想起了什么, 您坐下来———哦!您脱下了您的高跟鞋,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窗户边, 把每一扇窗都关好。

老师怕高跟鞋与地板的撞击声惊醒熟睡中的学生, 所以脱下了高跟鞋, 然后轻轻地关好每一扇窗。脱高跟鞋这个细微的动作写出了女老师对学生细腻而深切的爱。

四.小口气, 大目光

作文要想让读者喜欢, 语气不可太大太绝对, 不妨留有余地, 宜多用委婉语句。写记叙文要动之以情, 写议论文要晓之以理。可以笑谈真理, 可以寓庄于谐。“义正”未必就要“辞严”, “理直”未必就要“气壮”。作文要想写出个性, 写出锋芒, 又必须站得高, 想得深。应有雄视寰宇的目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可以就小问题, 谈大道理。

如《可叹的中药》一文, 写中药是“中国的草药”, 但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生产的中药只占份额的10%, 而日本生产的“中药”占有份额却达80%。文章分析其原因。原来国人的中药制作还是一成不变沿用祖宗之法, 生怕“革新”而有悖定法, 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日本则不仅引进中药, 更是大胆分析探究, 诸如从中药中提取液汁等而进行深加工, 开发出丰富各异的中成药, 而走向世界药品市场。一个是灵活多变, 一个是沉稳守旧, 以致展示出迥异的市场风景, 亦显现出不同的国人心态与胆识。作者站得高, 看得远, 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 有着强劲的思想冲击力。又如话题作文《乡音》, 善于思考的同学在文中从乡音的失落、外语的走俏这一怪现状入手, 针砭时弊, 一针见血, 可谓大气魄, 显现了初生牛犊敢于议大事的风采。综

作文的大与小 篇2

有些东西是大的好,有些东西是小的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是大人有理,有时是小孩有理,有时要讲大道理,有时要从小事做起……生活中的大与小常常是说不清的。这不,我家的大小钟表正为大小的好处争论呢。

“我说小钟啊,你知道现在的热门话题是什么吗?”“是什么?”“晕死。这都不知道,当然是考古、研究古董。你看我已经能算古董了。”大钟自豪地说。“靠,我还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小钟说,“还有一门话题是展现现代高科技,象我充分表现了现代高科技。”“我不与你谈什么高科技,反正我大钟比你高上一筹。”大钟有些激动地说。“那也请你把所谓的古董放在一边,像你这样破破烂烂的东西,能评上古董就已经不错了。”小钟回击。“我表面光滑,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还有钟摇摆时的清脆响声,使人感到要珍惜时间。”大钟摆出一个不和你计较和轻蔑的表情。“我时间分秒不差,携带方便,其他你的好处我都有。”小钟也摆出我是好汉我怕谁的架式。正当大、小钟各持己见时,一直是旁听者的电视大伯发话了“你们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看。”听了这句话,大、小钟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世间万物不论大小都有正、邪、好、坏四面,所以不要为小事伤了和气。

作文的大与小 篇3

【关键词】大与小;认知失调;理论 教育

历史从来都不乏辩论法,生活中也从来都充斥着大与小的博弈,一滴水是小,一片海是大,但是古语说得好“不积小无以成江海”;在教育环境中,一个学生是小,一个班集体是大,但是一个差学生会影响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大与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博弈着。

一、小与大的演变

一种是小成就了大。古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上,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方哲学史上有个著名的谷堆辩,说一粒谷不成谷堆,再加一粒也不能成为谷堆,如此一粒一粒的加下去,何时才会成为谷堆呢?欧几里得用哲学和我们的常识开了一个玩笑,这是哲学的幽默,总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程度,一粒粒谷子变成了谷堆,即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会成就大。

一种是小毁了大,白蚁虽小,长堤是大,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的事务并不一定就没有威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小的威力在于持续不断地制造小的麻烦,而这些麻烦最终会导致大的损失或者灭亡。我们常说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此。

二、认知失调理论视域下教育工作的大与小

在大与小的较量中,小虽卑微,不起眼,但是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的相关实验中,让被试做 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报酬少是小,态度改变是大;报酬多是大,态度没变化是小;可见,要做成大事得从小处入手,一味的大手笔做事,反而达不成预期教育目标。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班主任来说,细节决定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如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更不要因工作或生活上不顺心而把怨气迁怒到学生身上;不要用敲打的方式平息教师的喧闹或提醒学生集中精神等。处理好以上种种细节,有助于降低班级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创建名牌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细微的亮点,但是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就可以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里的“大金砖”,从而造就一个栋梁之才。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认知失调理论。对教育工作也是一样,个别的害群之马会让人对教育生出一種厌恶之情,从而引发教育的信誉危机。细微的教育不当则危及教育目标的实现乃至扭曲教育理念。

在教育工作中,到处蕴含着类似的大与小的辩证。素质教育理念为大,日常教育行动为小;教育目标为大,教学行为为小;班集体是大,学生个体是小;学校为大,教师个体为小;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更崇尚宏大叙事,那么教育工作中大与小之间的关系如何调节?

三、教育工作中大与小的调节

我们的教育文化崇尚宏大叙事,对于大的事物,大的目标很感兴趣,对小的却不那么重视,甚至不屑一顾,确实大很诱人,很激励人,不过踏踏实实地从小做起,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接近大,我们都希望取得大的进步,大的成就,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怎来关键时刻的成功?

一个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次反复耐心细致的给予调整,更重要的是,不仅仅从外在行为上进行调节,更要注重认知层面的改变,因为唯有认知改变,才可能使行为真正成为习惯。

与崇尚宏大叙事一样,我们的教育更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人,个人被淹没于集体的海洋中。个人地位的失重使得每个人都倾向于淡化自己的作用,弱化自己的责任,社会也倾向于忽视个体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有损社会公平、社会良俗的个体行为。我们的社会有很强的包容性,总是大度的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小打小闹,不足为患。俗不知,这就是陷入一味追求升学,而忽视育人成材的教育误区。

教育中的个体,每个都是重要构成元素,集体需要在包容的同时,肯定每个人的独特性,发挥每个个体的作用。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教师个体,他们都是教育主体,每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可能扭转当前教育中的目标偏离问题。

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在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润生.大与小的哲学——读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J].读书,1986年第2期

[2]李岩.“大”与“小”:校长应有的辩证思维[J].教育探索,2005年第3期

[3]沈静,姚本先.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作者简介:

小学作文:大与小 篇4

乙:“请问老兄,你为什么闷闷不乐?”

甲:”刚才,我在静坐练功的时候,听见西天天竺国有一个和尚在哪儿念经,我嫌他聒噪,叫他不出声,可是他仍然高声朗诵,喋喋不休。我一时生气,就拿起须弥山仍了过去。谁知道那个和尚在山快要飞到眼前时,只眨了眨眼睛,用手挥动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拿来的灰尘,几乎飞进我的眼睛里。”说完,还是继续念他的经,岂不可恼?“

甲说完,问乙:“你为什么也面有愠色?”

乙:“昨天有一个客人到我家,我找不出东西招待他,就捉了一只蚊子剖开胸膛,取出肝,切成120片,下锅炒成醋溜蚊肝尖。谁知客人才吃了一片,就噎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现在还在我家里。我正打算去找大夫,你说气不气人?”

甲:“那有这样小的喉咙?”

生活之大与小 篇5

自己如空心陀螺般,在生活这根小鞭的抽打下轉呀转,内心早已忘掉了自己。有时候只想背起行囊,如侠客般浪迹天涯,不管世俗纷扰,只管自己快活潇洒;独自去深山的茅草屋住几个月,哼着曲儿,赏着景儿,感受一下古代文人的洒脱;亦或去黄土高坡的窑洞里住几个月,劈柴做饭,织布浇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生活。无奈,自己还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如既往地被琐碎的生活纠缠着。

生活,多么虚无而又实在的词。说大很大,品位、追求都和生活相联;说小又很小,柴米油盐都是它。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生活之大,但是每个人又都逃脱不开生活之小。年少时,少不经事,心里装满了无数的追求,并充满了旺盛的激情,追逐,忙碌,眼里只有生活之大,却憎恶生活之小,美好的梦想在等待,哪心甘情愿地围着柴米油盐转,哪心甘情愿让世俗之事牵绊奔跑的脚步。心自动过滤掉身边无处不在的生活之小,痴情地在追逐的脚步后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股脑儿地奔向那早已被自己的无知美化了的生活。生活之大,真是那么美轮美奂吗?生活之大,真是那么高贵典雅吗?抬头望望让人无限遐想的生活之大,有时候那颗蓬勃的心也感到茫然无措,但是依旧痴迷于追逐。

时间就这样在奔跑的脚步中溜走,而追逐的脚步却在无形中忽左忽右。人们在行走中体味到别样的东西,不知何时,发现自己追逐的东西越来越可视化,越来越具体化。生活之小,不知何时成了心的主角。一点成就,一篇美文,一场电影,甚至只是一点午后的阳光,都让心雀跃不已。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渐渐飘向远方,那些曾经的狂妄渐渐跑得无影无踪,而内心越来越谦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柴米油盐也不那么可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美好,心扎根于生活之小中是那么踏实和快乐。

原来,生活的主旋律是由这些点点滴滴谱成的。工作、家庭、美食、美景、美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静静地围绕着自己。心开始在努力和付出中欢悦,也为错误和不完美而深深地懊恼和自责,静静地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反思,经历成长的蜕变。生活深深地吸引着自己,工作中的挑战、亲情的温馨、美景的多姿、文化的无穷魅力,一切都新鲜而有趣,一切都让人迷恋。

生活还在继续,时间慢慢流逝,自己也从不食人间烟火,到烟火中寻找乐趣;追求生活之大的疲惫也慢慢地被生活之小带来的快乐所代替。这就是生活,改变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上一篇:高校会计实训下一篇:旅游经济增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