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带(精选12篇)
旅游经济带 篇1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 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 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 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 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 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 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 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 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 在农业生态发展时, 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 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 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 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 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 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 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 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 这种特色旅游业, 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 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 经济很难跟上, 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 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这些旅游资源, 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 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 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 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风土人情也很丰富, 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好河山风光秀丽, 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 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 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 没有一点创意, 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 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 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 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 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 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本地农民很少加入, 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 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 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 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 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 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 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 还有的地区, 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 过度的开发建设, 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 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 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 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 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 还无法获得补偿, 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 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 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大力宣传, 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 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 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 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 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 不断的发展下去, 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 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 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 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五、结语
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通过不断发展, 模式不再单调, 所以每个地区应该从当地的特色出发, 不断创新, 创新更多旅游模式, 以让旅游者亲近大自然, 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的想法, 进行大力建设, 让景区更加充满吸引力, 以此来让本地旅游业更吸引人,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管理部门现在要马上有规划的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区, 不能随便的发展, 防止过分的开发破坏了环境。如今的农业生态旅游的迅速建设, 可以使地区经济也跟随着一起进步, 合理的开发建设, 全力创建拥有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然,特点
参考文献
[1]郑薇.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6:10077-10078.
[2]赵艺桦.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 2015, 20:27+117.
[3]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02:29-31.
旅游经济带 篇2
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旅游已经从单一观光阶段向休闲度假阶段转变,进入高端旅游发展阶段,区域观光与休闲旅游呈现融合,区域城市之间互为客源地,近程自驾游、家庭游、商务会议游等旅游方式成为主流趋势。与此同时对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旅游方式,高度复合与融合,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景点景区唱主角、主题公园唱主角的时代,目前正进入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唱主角的时代,并成为城市的符号与标志。产业集聚适应了世界休闲业发展的潮流,以旅游为主导,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和城市经济业态。
巅峰智业认为,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上的聚集、旅游上的聚集、文化上的聚集,同时涉及了旅游、文化、商业、酒店、房地产等多个产业,由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高尚居住社区、中高档购物中心、游乐场、休闲娱乐街区、市民广场、剧院和一系列交通、市政配套设施组成。集商务、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对于集约土地资源,集聚城市产业,提升土地价值,打造特色新地标,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气积聚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区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生态的、环保的、地标性的综合性城市结构体系,是多功能、复合性的第三产业集群,是旅游经济的龙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之下,各城市都纷纷展开了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城市休闲产业集聚建设为突破,加快各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步伐。故借鉴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的模式与经验,在虎丘山塘地域基础之上,加快周边区域资源整合,借势品牌发展,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购物、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休闲空间是大势所趋。利用优越区位优势,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重点提升城市休闲功能,开发人文休闲旅游精品,形成属于自己且区别于周边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休闲产业集聚而言,其势必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发展新动力。苏州借助较为成熟的旅游基础,区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集聚和实力的展示,体现城市文化发展实力,打造城市新名片和新地标。
“经济旅游”多么精彩 篇3
再不旅行就老了,或许很多人都梦想过在年轻的时候来一次环球旅行,但经常因为“想太多”而无法成行。一些旅行者让我们知道:旅行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赚钱的过程,你可以在这一站赚着下一站的钱,即使没有才艺,也能逼出一点“才艺”来。毫无资金忧虑的旅行固然很好,但一路上,只有捉襟见肘才能够见识自己处于低谷时的反弹力。
常常习惯万事俱备后才迈出第一步,但一个仓促的决定和一辆摩托车也可以将一对中德夫妇送到地球上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湘妹子用她的脚步践行着旅行哲学:旅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准备不足的旅行,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一路上突然的意外和困难,这些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不会旅行的群体。在喧嚣的十一黄金周开始前,本刊编辑部策划了这期与旅行有关的故事,在不一样的文字表达里,旅行达人讲述在路上的故事:旅行并不孤单,累着的是躯体,放飞的是灵魂。(特约执行:刘润生)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探查 篇4
1 旅游资源研究综述
1.1 基本概念
资源一般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也即凡是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是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或原材料。实用价值和基础性是资源的共性[1]。
旅游资源在国际上被称为旅游吸引物。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2]。旅游资源首先是资源, 具有资源的共性, 即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可利用的价值, 并且是重要的基础, 其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第一判断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 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 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2]。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1.2 研究进展
针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通常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 (物) (tourist attraction) 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1]。国内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旅游资源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批论著, 其中《基础旅游学》较全面地收集了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现有研究成果[3]。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 旅游资源作用的对象为旅游者, 旅游资源必须与旅游业相联系。21世纪以来针对旅游资源更多侧重整合性开发利用研究。王欣等[4]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模式; 毛端谦等[5]认为通过空间整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并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李建丽[6]认为以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为纽带发展区域旅游, 符合国际流行趋势, 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汪宇明[7]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探讨了旅游资源区域整合的途径;冯学钢[8]认为只有联动开发旅游资源, 才能使旅游区有更大的发展;柴海燕[9]认为应通过确定区域“主题”来整合旅游资源。综上可知,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已为国内外所关注, 但目前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2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调查
辽宁沿海经济带从东到西联结了辽宁省所辖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市, 濒临黄、渤两海, 呈现“N”字形绵延分布于辽宁省的东、南、西三面, 这里山水相依、文明久远、民俗独特, 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10]。
丹东市具有江、山、边境、海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鸭绿江、虎山长城、河口仙境、九水峡、抗美援朝纪念馆、锦江山公园、凤凰山、安平河、红铜沟、世标山庄、水丰湖、太平湾、五龙背、东汤等温泉、蒲石河、玉龙湖、五龙山、大小鹿岛、獐岛、青山沟、天桥沟、天华山、大孤山、黄椅山、花脖山、响水寺、白石砬子、大梨树等农业旅游示范点、丹东人洞穴遗址、汉代西安平县遗址、近代战争遗址、现代桥梁遗址、水电站大坝、江海分界碑、园林工程、民俗风情、柱参、丝绸、板栗等。
大连市具有海、节庆、现代都市风情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棒棰岛、老虎滩等南部滨海、星海湾等海湾、星海等城市广场、圣亚海洋世界、极地海洋动物馆、碧海山庄、金石滩、发现王国、森林动物园、观光塔、蛇岛、夏家河子海滨、西郊度假区、安波、步云等温泉、朝阳沟森林公园、仙人洞森林公园、仙浴湾、白玉山、东鸡冠山及203高地、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遗址、老铁山、太阳沟、冰峪沟、长山群岛、长兴岛等海岛、俄日风情街、滨海路、国际服装节等节庆活动、海鲜、贝雕、现代城市风情等。
营口市具有温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金牛山遗址、石棚、楞严禅寺、盖州上帝庙、思拉堡温泉、熊岳天沐等温泉、望儿山、白沙湾等海滨, 月亮湖公园、雪帽山、龟石滩、绣龙等森林公园、墩台山、赤山、西炮台遗址、玄贞观、水产品、水果等。
盘锦市具有湿地、滩涂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辽河碑林、辽河文化产业园区、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芦苇等湿地植被、河蟹文蛤等湿地水产、翅碱蓬等盐生滩涂植被、有机稻米、张氏祖居祖坟、甲午古战场、南大荒农场、辽河油井塔林、湖滨公园、中兴公园、马术俱乐部、鼎翔生态旅游区、西安现代农业园区等。
锦州市具有园、山、馆、寺、窟、辽文化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世博园、医巫闾山、北镇庙、万佛堂石窟、奉国寺、笔架山及天桥、辽沈战役纪念馆、大广济寺及其辽塔、锦州市博物馆、崇兴寺双塔、北镇鼓楼、李成梁石坊、北普陀山、龙岗墓群、吴楚庄园、松山生态园、青岩寺、黑山天主堂、翠岩山、大小凌河、女儿河、二郎洞、生生果园、义县八塔山、义县化石馆、动物园、东湖公园、道光廿五贡酒、沟帮子熏鸡工旅示范点、北镇农业旅游区等。
葫芦岛具有海、岛、泉、城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兴城古城、兴城海滨、九门口水上长城、碣石宫、菊花岛、葫芦山庄、兴城温泉、祖氏石坊、文庙、首山、龙潭大峡谷、葫芦岛军港、绥中新浪海滨浴场、虹螺山、止锚湾、塔子沟双塔、龙湾海滨、莲花山圣水寺、灵山寺、乌金塘水库、前所城、朱梅墓园、人文纪念公园、塔山阻击战纪念塔等。
3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结构解析
由于旅游资源性质、价值、区位条件、规模、组合等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其内容、形式、开发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开发重点、开发途径不同, 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进行类型解构, 深层次剖析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也可为规划开发提供参考, 避免出现开发趋同和产业同构, 并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益。
3.1 辽宁沿海优良级旅游资源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发布了《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 这是我国第一个评定旅游资源的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从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10方面把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划分为5级, 从高到低依次为5A、4A、3A、2A、A。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内容丰富, 2012年初, 辽宁省14市共有5A级旅游区3家 (其中辽宁沿海6市5A级旅游区2家, 占辽宁省的66.7%) , 4A级旅游区63家 (其中辽宁沿海6市4A级旅游区32家, 占辽宁省的50.8%) , 3A级旅游区88家, 2A级旅游区54家, 1A级旅游区9家, 辽宁14市中沿海6市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有绝对优势, 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2辽宁沿海国家级品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旅游区是承载旅游资源的大类, 其中包括若干小类, 像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辽宁沿海各类旅游区中不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如万里长城中仅有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闻名海内外, 还有中朝两国的界江——鸭绿江等景区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辽宁沿海共有世界级旅游品牌2处, 主要国家级旅游品牌68处 (表1) , 总数分别占全省同级旅游品牌总数的28.6. 7%和50.7%, 而其中有些类别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像旅游度假区在全省占8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全省比例的77.8%和69.2%。辽宁沿海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类型, 适合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潮流旅游项目, 这也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注:度假区取省级以上是因为我国度假区建设较晚, 目前全国国家级的只有1992年试办的12家, 其中包括大连金石滩国家级度假区.
3.3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解析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形成的点、线、面等空间组合关系。辽宁沿海众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 构成了纵横交错、多层次、多系统的网络结构, 总体来看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点轴式和圈层式并存的结构模式。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旅游资源众多, 形成旅游发展中的“节点”, 贯通6市的交通通道沿线积聚形成了丹大山水边境风光带、盘营大滨海休闲游憩带、盘锦葫走廊文化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轴”, 点轴联结形成旅游资源网络;这里既有以蓝色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闻名海内外的“浪漫之都”大连, 还有以“三沿” (沿海、沿江、沿边) 著称的丹东, 更有扼守新中国咽喉的红色之都锦州, 丹东、大连和锦州由于历史发展、区位等因素形成了以全市旅游资源为基础, 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 优化配置旅游资源, 构筑形成旅游的核心层、近郊层与远郊层的多级旅游圈层。以大连为代表的“大城”和营口盖州思拉堡温泉小镇为代表的“小镇”, 以及全国最长的滨海公路等形成的点轴与圈层交相错综, 构造了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网络结构, 这一“大城小镇嵌景区”的空间分布为“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4 结论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显现, 必须不断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或创新性地发掘, 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 多角度、全方位解析了旅游资源的结构, 结果发现:
(1)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密度大。
辽宁 1 920 km 的海岸线上有8座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和300余处各类旅游资源。
(2)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品位高。
辽宁沿海有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全球五百佳城市大连, 更有68处国家级以上的品牌旅游资源, 不仅数量大, 而且品位高。
(3)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组合优良。
辽宁沿海既有城市又有旅游区。自然旅游资源中有山地丘陵地貌, 辽河、鸭绿江等河流, 黄、渤两海, 凉爽的避暑气候, 珍稀动植物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宗教、城镇、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亚类, 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 组合良好。
(4) 辽宁旅游资源动态性强。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中发现王国等主题公园的火爆和道光廿五文化名酒的品牌传承, 充分表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人类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4.
[2]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斌.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4]王欣, 吴殿廷.旅游资源整合新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4) :29-33.
[5]毛端谦, 习复芳, 秦金瑜, 等.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215-220.
[6]李建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发展, 2009 (4) :81-84.
[7]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 2002, 22 (3) :3722375.
[8]冯学钢.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联动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 2003, 18 (2) :19223.
[9]柴海燕.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初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给旅游经济支招 篇5
给旅游经济支招
旅游,在上个世纪就表现出一种强势劲头,其经济地位日益牢固,社会效益也日见显著,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喊着“旅游”这个名字.我国旅游经济也不甘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经济发展势头猛烈,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旅游投入日益增多,旅游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至,我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接待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作 者:刘建才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娄底,4170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分类号:F59关键词:
旅游经济带 篇6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沿线留下了浩瀚、丰厚的世界遗产,使该区域从旅游资源密度、旅游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等级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早已为中外游客所景仰和渴望。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认为:丝绸之路穿过了地缘政治极为重要的区域,发展丝路之旅让沿线各国人民自由来往,让游客在丝路上旅行,这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丝绸之路已然成为国际旅游线路,也是最具潜力、最具生命力的旅游线路。在经济带发展战略中,丝路旅游已经具有了成熟的基础,旅游业是目前凿通国际间、省际间有关障碍壁垒最快捷、最容易的产业。丝路两端连接着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当之无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交流加强,有太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跨国旅游成为时尚。丝路沿线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森林、温泉、戈壁、沙漠、工农业发展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满足了当前的旅游需求。而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使西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成为中国旅游的必到之地。
一方面,丝路沿线的省区市相继进行规划,在旅游业布局,创新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中亚地区拥有阿拉木图、杜尚别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文化遗迹繁星点点数不胜数,沿线的自然风光世所罕见,他们也充分感受到旅游业在经济带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部长拉耶夫就曾公开表示,“丝绸之路”这个提法不仅包含“道路”的意思,它还有人文、文化意义,经济带各国要学会将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共打一副旅游牌。
尼泊尔国家旅游局前局长普拉昌达,施雷斯塔认为,旅游业需要品牌建设,而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这个品牌还应是多国合作的品牌。通过这个品牌,各个国家不定期或者经常性的互动,交流信息,就能通过旅游促进各国经济繁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家柳巴瓦.莫雷瓦表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文化权益,才能发展可持续性的旅游业。她说,像“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发展中,只有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遗迹,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才能为当地旅游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丝路申遗国际联动
丝绸之路被比喻为人类世界从蒙昧进入文明的“文化之源”,它的功能早已经超出了商业和贸易,它是东西方文明汇聚、各民族人民融合的文化长廊。两千年的沧桑丝路为我们留下了凝重的文化积淀和丰硕的文化遗产。
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申报世界遗产。
这是一场跨越国境的努力一人们用行动为这条俯卧在欧亚大陆辽阔土地上的古老道路找寻最具价值的存在。
随着2006年8月4日在新疆吐鲁番召开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的如期落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的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的项目专家及我国文物部门管理者达成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
2012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与中国及中亚五国政府共同协商,最终确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这一项目,并将申报项目名称确定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根据本次重新确定的申遗名单,我国境内的申报工作涉及陕西、甘肃、新疆、河南四个省份,包括22处遗产点,其中陕西省列入申报名单的遗产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7处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2月,丝路申遗文本已由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被正式受理,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丝绸之路项目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
近年来,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各省、自治区逐步加大了遗产保护力度,尤其是丝路起始段联合申遗项目让一些文物点得到及时维修与保护。
旅游经济带 篇7
关键词: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旅游业是商品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府也对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 旅游界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地区如何对本地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包装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各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现代商品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 这就要求在包装旅游产品时, 不仅要注意它的审美性、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地方特色魅力。对旅游产品包装在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 还应注重地方特色的表现。对于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企业来说, 虽然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 但是只有对产品进行广泛和多层次的包装才能使产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一、何为旅游商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相随行为。旅游商品就是特指旅游者为实现其旅游目的或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它包含两个要素:其一必须是旅游者购买的;其二必须是有形的商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商品, 才能称之为旅游商品。所以, 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结束后, 其购买行为与旅游无关, 其所购买的商品就不再是旅游商品了。
旅游商品是旅游商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是旅游业中创汇和创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我国发展旅游商品的空间很大。因此, 在旅游实践中, 增加旅游购物的收入就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重点。
二、旅游商品的分类
旅游商品种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 旅游纪念品,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富有民族特色、又有纪念性的一切物品。它多是以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或文物古迹为题材, 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 且制作独特的商品。市旅游商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商品。
旅游纪念商品类型繁多, 可分为文物古董、书画金石、文房四宝、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和药材、珠宝首饰、服装等几大类。比如民间工艺品, 是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以及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的手工工艺美术品。如山东菏泽艺人李俊善的面塑, 贵州、云南少数民族的蜡染, 民间妇女剪纸, 潍坊的风筝等。
其二, 旅游用品, 是旅游者为实现旅游目的的需要所购买的在旅游过程中使用的商品。主要有旅行车、游艇、旅行箱包、旅游鞋冒、手杖、风雨衣、太阳镜、摄像机、美容护肤品及常备急救药、帐篷等。随着旅游者旅游个性化的要求及各种新兴旅游项目的兴起, 这种旅游用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与旅游纪念品具有同样的地位, 是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个新的方向。
其三, 旅游消耗品, 是指旅游中所消耗的商品。主要有食品、饮料, 以及盥洗用品、当地特色风味小吃、日常生活必需品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食品、饮料、日常生活用品, 基本上是按照平常的喜好来购买的, 这种支出是较稳定的和有限的。而对当地的特色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 因此, 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及小吃就成为旅游创收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与法国、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又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因此开发这种风味小吃也是旅游商品中的一个重点。
三、旅游商品的特性
旅游商品, 使旅游者购买的满足其各种物质需求可带走的商品, 因此它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又具备一般商品有时并不具备的特征和属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几个方面。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 就是让自己的旅游经历能够通过旅游商品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通常旅游者所选择的商品大多是与特定文化环境氛围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纪念性的商品。所以, 纪念性是指旅游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显示旅游所在地的某种特点, 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能够引起游客美好回忆的属性。几年形势旅游商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比如, 到桂林的旅游者, 一般喜欢买以桂林的山水为内容的山水画、工艺扇和文化衫等;到苏州的旅游者, 多会购买苏绣的代表作双面绣、手帕、枕套等;到西藏的旅游者, 会购买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藏饰;到青岛的旅游者, 会购买一些贝壳等饰品等。旅游者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 就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商品能吸引人的目光勾起人的购买欲望。因此, 旅游商品的独特创意和美观的, 具有艺术性的包装, 也是旅游者购买的目的之一。为了获得美的感受, 具有美感的商品自然成为旅游者购买的首选对象。旅游商品愈具有艺术性, 感染力就愈强, 游客就愈喜爱。
旅游者在异域他乡旅游购物时, 总想买些该地富有民族性的商品。到中国的旅游者, 会购买中国的丝绸、年画、古董及印章、瓷器;去我国新疆的旅游者, 会选择购买维族的帽子和佩刀、葡萄干、哈密瓜;去广西的旅游者, 可以购买竹雕酒具、竹子工艺、竹画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 是因为这些商品均极富有浓郁的民族性, 令旅游者印象深刻。
旅游者在选购具有民族风格物品的同时, 也会选择具有突出反映地方文化的特点的商品。比如, 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旅游者, 除了购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商品——丝绸、茶叶等商品外, 还会选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商品, 如安顺的蜡染、苏州的扇子、酒泉的夜光杯、张小泉的剪刀、潍坊的风筝、临沂的煎饼、全聚德烤鸭、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麻婆豆腐等。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让旅游者能感受到旅游商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美感。
大多旅游者很想购买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旅游商品, 作为玩赏、纪念和馈赠之用。因此, 旅游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有很多, 如旅行包、旅游鞋帽、手杖、钱包、中药材、小玩具等。
旅游商品的这几个特性,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形成了一个整体,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 遵循这些特性的旅游商品, 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不断创造新的商机。
三、旅游商品应重视包装策划
旅游商品大多是旅游者所购买的, 因此对于这种商品的包装我个人认为, 应该在遵循包装设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再加以地方特色的表现, 能更加突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和作用。商品的地方特色, 浅意上讲就是商品具有产地优势和特色, 如特产, 它的商品原料主要来自当地, 再如有些产品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还有些产品具有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等。这些产品在共同具有地方性的同时;还让购买者有一种“人是故乡亲, 货是当地好”的这么一个潜在的信誉感。所以对于这种产品来说这既是特色更是优势。
对于生产地方特色的企业来说, 虽然居于优越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缺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精神, 只局限于当地或周边的销售地区, 不能真正地走出去, 所以只有对商品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宣传, 才能使商品的销售跨出区域性的限制, 走向最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沈祖祥, 张帆.旅游策划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旅游经济带 篇8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可以为当地创造很多的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的收入得到增长。
旅游业做为一项产业,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旅游业由各种不同性质的产业构成,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很多地区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旅游业快速发展,原本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人积极的投身于旅游业当中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原本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农民和工人可能会在旅游的淡季失去工作。过度依赖旅游业将增加旅游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社会系统的影响
旅游的本质是消费,消费也成为了旅游的本质属性,带动着当地社会系统的发展。
(一)旅游业对当地就业的影响
由于旅游活动包括“住宿,旅游,购物,娱乐”,六要素,因而带来了运输,餐饮,商业网点的酒店服务,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服务业、纺织工业、建筑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就业机会较多,门槛较低,从而给妇女,老人,和无业、半失业或有其他工作的人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转型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地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延伸到领域的形成。促进城市建设。旅游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使当地的形象得到改变、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百业兴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休闲农业,交通,餐饮,娱乐,旅游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业。以旅游业为契机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使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更加科学,让旅游景点可以面向市场。
(三)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外币的流入,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以刺激消费,食宿消费、购买旅游纪念品等行为,有利于收入水平的增加。发展国内旅游有利于增加货币的流动,使货币的回笼速度加快,加快资金的周转,为旅游地增加更多的财富。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税收,增加资本。无论是发展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收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三、旅游业对旅游地居民心理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社会更加稳定。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会使旅游地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的改变,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加强居民的经济意识,使当地居民不再安于现状,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会给旅游地居民得心理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更加强烈的经济意识,就会使当地居民有更大的经济欲望,从而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出现违规操作,欺骗外来游客,将旅游产品高价卖给旅游者等一系列事情,生产经营者出现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可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加大了贫富差距,影响旅游地居民的心理。
四、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积极影响
发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旅游地的环境的发展,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文物、野生动物和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都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对旅游地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让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旅游资源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使旅游资源的发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中保护好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地环境有较大的积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开发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过分追求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当地的居民经济欲望增强,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略旅游地的承载力。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道路,自然资源枯竭,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水体受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五、结论及建议
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让旅游业更好的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关联性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系列问题,谨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带 篇9
首先,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旅游业是现代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因为其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 对环境的污染小, 而利润空间却大。因此, 成为很多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和国家的、首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开展旅游活动, 能够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大概110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可以盘活当地的经济。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 当地的医疗卫生、餐饮文化、酒店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多个行业都会随之发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 对其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
其次, 发展旅游经济, 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相比, 还是比较落后, 属于贫困地区。而社会主义的追求是共同富裕, 所以带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 能带动旅游景区和产品的建设, 那么就势必会为当地居民带来增收渠道,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比如迪庆州, 在2011年一整年中, 一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8.93万人, 而这一数字仍然以38.5%的速度增长。旅游总收入也由2008年的20亿元增加到45.23亿元。不仅如此,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就业,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地旅游业的直接或间接从业者有9.84万人, 占到迪庆州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
最后, 发展旅游经济, 有助于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我辈的重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比如,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完全得益于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路
(一) 大力提倡“生态旅游”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 还保持着大自然的良好风貌, 这也是其发展旅游业的资本。所以, 如果因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大肆开发旅游资源, 带来旅游地的不可恢复性的损害, 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我们要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穿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一边发展旅游经济, 一边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旅游者而言, 也应该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应该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的过程中应该以认识、探索和欣赏大自然为主, 而不是要带走什么, 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树立较高的责任感, 爱护并且保护大自然。因此, 笔者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加强环保意识, 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 都应该树立起较强的环保意识, 尤其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游客的监督工作。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 游客环保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环境维护成本的高低。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应该落实到法律上,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多, 但也是有限的, 也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 在开发之前, 就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另外, 还要注意景区能容纳的人流量, 以维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
(二)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 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要发展旅游经济,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提高风景区的接待能力。政府在此时应该发挥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进行多渠道融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尤其要注意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基于, 巧借国家资金来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改善了当地的设施条件的同时, 也是提高了风景区的接待能力。除此之外, 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做支撑, 这样才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政府第二点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旅游专业人才,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支援力度。一方面是输送人才,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当地的人才,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供给。
(三) 开发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近年来的大热, 之所以会这么热, 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比如, 仅仅是云南省, 就有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在服饰、建筑、饮食和宗教等方面的风俗,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一部分。很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往往会不远万里来到这些地方,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要注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不相同的民族风情, 将旅游产品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结合起来, 多视角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三、总结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云南、西藏等已经成为近年旅游的热门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永佶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6.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旅游经济带 篇10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这个经济大走廊中,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贸易和旅游业能否得到较好的发展,将关系到丝绸之路复兴的成败。如果沿线地区的贸易和旅游得不到发展,那么它们的经济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北五省区,必将会借助筑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契机,推动本地区的旅游业开发。那么西北旅游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一、政策优势
(一)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设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首先,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其次,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不难看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我国西北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西部大开发优势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本来又属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重要地点,具有强力的政策保障支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西部所有省区市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40%。10年间,西部地区旅游业总收入增长了近5倍,(年)平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西部GDP的增长率。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各省区市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同时,国家旅游局将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二个10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并且支持,并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
众所周知,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据统计,2012年国内出游人数近30亿人次,直接就业人数1300万,关联就业人数5000多万,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万亿元。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第一出境旅游购买力国,也将成为国际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国。
不难看出,为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对于促进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地理位置优势
西北五省区地域辽阔,行政上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共计304.3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57.7%,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同时,丝绸之路、兰新铁路与欧亚大陆桥都由此经过。无论从战略地位还是旅游地理位置来讲,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区域优越性。
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陆,集中了雪山、大漠、戈壁、草原、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类型,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本区不可或缺的人文化旅游资源:
(一)风成地貌景观:
风成地貌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多种地貌形态,本区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中的“魔鬼城”、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沙漠以及敦煌的鸣沙山,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也是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本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有维吾尔族、回、哈萨克、东乡等40多个少数民族。多民族不同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新疆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尔邦节”及清真风味美食、甘肃规模盛大的“花儿会”,无不吸引着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观赏和体验!
(三)丝绸之路,古迹众多:
本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地区,沿途各地遗留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物古迹。秦长城遗址、汉代阳关、玉门关无不引发旅游者对历史的追思;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举世闻名,此外宁夏的西夏王陵和新疆的楼兰古国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历史渊源悠长,地区交流活动频繁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并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与恒河流域文化、古波斯文化、古希腊文化联系起来。做为丝绸之路的中心和前沿地区的西北地区,对整个亚欧大陆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交融沟通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做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北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由于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等遗留因素,西北区域内的旅游业的开发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较大困难:
(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沙漠戈壁纵横。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基础设施或不联不通,或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难以满足经贸合作的要求,成为制约区域合作升级的一大短板。
(二)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宣传力度不够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沿线最早推出的旅游线路的地区之一,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究其原因是:西北旅游长期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沿途自然风光相对单调,干旱缺水,植被稀疏,荒山秃岭,戈壁沙漠,让游客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再加上沿途的旅游景点分布不集中,大部分景区离旅游客源地相距较远,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游客前往的兴趣。
(三)线路长、省市多、沿线景点分散,旅游市场开发和管理的难度很大
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50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234464公顷。其中,西北区域内有18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
众所周知,形成旅游活动的因素之一就是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漫长的旅游线路使得游客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完景点难度颇大;同时不同的省市的跨越,也会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旅游费用,让游客在一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漫长的旅途中,从而削弱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动机。
另外,尽管西北地区的旅游景点众多,但景点分布零散。加上沿线的省市较多,这给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增加了困难。由于各省区旅游资源特点和相对于丝绸之路所具有的地位不同,所以各地区制定和执行的政策会有所差异,地区间为争夺更多的客源而产生的“区域利益”,也会加剧省市间的“不良竞争”,从而无法有效地形成合力,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难度。
五、受外界政治影响因素大
安全是旅游活动的生命线,没有安全,旅游则无从谈起。丝绸之路无可比拟的地理位置,使得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从而增加了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中东部分国家之间的领土、领海等争端阻碍了它们之间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合作;阿富汗远远没有实现稳定,巴基斯坦的政治局势也岌岌可危,这些都给西北旅游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兴趣。
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是困难重重的,而且有些困难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但习总书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给西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美好憧憬。那么面对内外重重困难,西北地区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一)树立整体发展战略思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1、西部五省区应发挥地区优势。
西部五省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它的要素禀赋各不相同,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这就要求西北各省区明确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清醒把握自身的优势,科学定位自身发展目标。
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西部五省正在掀起发展旅游业的新浪潮,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导向,来开发旅游产品:重组旅游产品,整合优势机制,发挥一体化的效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小我”观念,顾全大局,平等互利,实现多赢;共同编制跨区域的旅游规划,加强地区的旅游合作,对旅游资源的布局与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最佳的旅游资源配置。如新疆和宁夏可以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奇观吸引游客,而甘肃、陕西做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可以用灿烂的人文历史做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依据。
2、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制度。
目前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已启动,西北地区各省区应抓住这一新兴媒体,强化认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实现网上互联互通,共筑旅游品牌,将跨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搞下去。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互动网络营销平台,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进行网上互宣,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二)利用旅游推介会及论坛,加大宣传,打造国际品牌。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西北地区只有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全面开展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才能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打造各国广泛认同的旅游品牌。
1、依托丝绸之路,搭建政府对话平台。
如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在西安举办首届欧亚经济论坛、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市长圆桌会议。西北地区只有全面加强务实合作,搭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才能抓住一切机遇,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政府间合作共赢创造更多机会。
2、围绕文化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台。
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色各异,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动中彼此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应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如经国家批准的2014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对强化区域形象宣传,拓宽客源市场,塑造西北旅游的美好形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广泛开展国际旅游合作。
坚持利用外资,开发国际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并在质量上不断有提高的一个基本经验。西北地区应借助本区无可比拟的位置优越性,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利用外资,实现旅游基础实施和资源开发的新突破。
(三)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造,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枢纽。
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基础在路。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话,那么,今天的西北地区建设则应在交通上主动作为、先行一步。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北地区应着力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努力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亚欧大陆桥西北区域的通行和辐射能力、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建立直达、便捷的,以亚欧大陆桥为中心的铁路、航空、公路网综合旅游交通体系。交通运输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命脉,它决定着旅游业的兴衰。只有重视并加大西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才能为游客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保障。
(四)加强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1、西北五省区应精心搭建务实互利的合作平台要自觉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区域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同时,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段,制造出内容新颖、丰富的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
2、打造知名旅游线路,西北地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旅游业现状,就必须从产品性质、功能等方面着手。
根据旅游消费需求大众化、特色化、个性化、生态化等基本趋势,从产品的内涵入手,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社会风貌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和亚洲东南部的旅游者,到西北去领略大漠戈壁、高山雪峰、草原湖泊的雄浑壮丽,去感受西北各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去学习丝绸之路沿线从古代到今天积累的灿烂文化,去了解西北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去借鉴交流西北地区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智慧。使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从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以中高端文化旅游市场为主,升华为包括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社会等丰富内涵,观光、休闲、专项旅游同时并举,能够比较全面比较好地适应包括普通大众在内的所有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和高度便利化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五)加大对新丝绸之路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策是改善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是指导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依据。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缺创新能力,尤其是旅游开发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旅游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弱。只有制订和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才能更有效地把丰富的资源与外部先进的理念、充足的资金、领先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旅游绿色通道、强化区域旅游合作、配套出台从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等扶持办法。
旅游经济带 篇11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这一产物便应运而生。逐步深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促使我国的旅游经济更加完善。目前,我们急需开发西部经济,就城市发展战略而言,旅游业是其中的先导产业,人们对此十分重视。因为旅游经济自身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务必要实现协调发展,从而确保城市经济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思考了城市特征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将城市划分为资源型、经济型和混合型三类,同时着重探讨了各类城市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带动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旅游经济也是一大重要的动力因素。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我们可以把城市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也就是说在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资源型城市的建立的主要是基于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视为一大核心产业。所以,这类城市的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旅游业,而且其城市经济会受到旅游经济的直接制约。
2.经济型城市
经济型城市,比较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然而这类城市的人类活动历史比较久远,因而就旅游活动而言,居民存在较大的需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源地,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形成,其具有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广阔的。除此之外,因为缺少旅游资源,所以相对存在较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旅游业也往往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混合型城市
对于混合型城市而言,其建设的基础范围之内,往往会同时纳入经济和旅游两方面的资源。其城市经济往往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彼此作用的,联系十分密切,需要基于一定的协调发展,来对城市建设起到共同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城市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这就更加突出了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有着集中的体现。首先,要与城市的自身特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协调好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体进行如下分析:
1.资源型城市
(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立足于旅游业,要对目前已有的各类旅游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进而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建立的结构经济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且基于旅游业而进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作用,并且要做到有步骤、有方向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对旅游经济的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
(3)将有道德、讲文明的旅游活动区建立起来,以便确保该地区能够正常进行生活方式。
(4)将可持续观念深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确保环保型旅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外界对生态产生的干扰,从而留下一定的空间来给生态进行充分的自我恢复。有些地区存在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所以在保护区域文化方面要予以充分尊重。
2.经济型城市
(1)对于地区之前就存在的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要给予充分的保护。
(2)对于城市的外形建设,要重视其整体化效果,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需要多投入建设。人造旅游景观也要多投入建设以便使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城市的旅游内涵进行充实。
(3)在城市周边将主题游乐园和游乐园等场所合理兴建起来。
(4)促进旅游商品建设的大力发展。
3.混合型城市
(1)针对旅游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好其它各部门的发展,相互协调好工作,要不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制约。
(2)针对旅游业与城市经济,要匹配好二者发展的条件。就旅游业自身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食、宿、购等成为旅游业的辅助行业,而且基于这些行业旅游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将这些辅助性产业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从而做到符合城市经济的实力。
(3)促使旅游工作和管理者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但是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合,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资源。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4)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环保工作。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二者应该做到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加快,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的城市特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因为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存在一定程度是差异,受其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所以,首先一定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继而才能将有针对性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采取出来。从而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并促使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试论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篇12
通过CNKI, 以“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为篇名关键词, 进行严格筛选, 仅有两篇文章略微涉及两者关系的研究。其中, 卢璐明确得出结论——“21世纪旅游业是文化经济”;梁峰则以文化经济发展为背景, 论述如何更好地凸显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却未捅破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窗户纸。可见, 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关系的课题, 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论证。故本文将较系统地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冀希于换来抛砖引玉之效。
1 文化经济的相关理论
1.1 文化经济的内涵
对于文化经济的内涵等微观学术研究, 界内并未形成权威性解释。张来春细致筛选了1991年至2007年共137篇学术论文, 将文化经济内涵的学术观点概括为五大流派:文化与经济融合说-即认为文化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产物;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说-文化经济包括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两个方面;文化产业说-认为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产业主体支柱的经济, 即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说-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文化资本说-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本为基础和主导的经济体系。
张来春的五种概括基本涵盖了文化经济内涵的主要研究成果, 当然还有其他论证, 如谢名家认为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等, 虽这些观点大都是据自身学术背景、从单个领域出发研究文化经济问题, 但“横看成岭侧成峰”, 至少反映了文化经济某一方面的面貌, 进而使文化经济的整体形态初露端倪。
1.2 文化经济的理论预设
文化经济同传统物质经济一样具有其理论预设。翁珠琴 (2008) 基于人类学视角做出解释, 认为“文化经济的出发点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颠覆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实质是一种道德经济”, 并“需要一系列前在的道德价值观的规范”。文化经济逃脱不了人类情感、价值观、道德规范的藩篱, 从而处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金薇苏阳
处体现出以“社会性的‘文化经济人’”为主体的特质。
2 论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基于以上文化经济的内涵与理论预设, 我们可以得到:
2.1 旅游经济不能完全用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加以解释
(1) 从主体角度看
旅游经济的主体区别于传统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研究的“个体自利性的‘理性人’”。旅游活动促使旅游消费主体更广泛地与社会交融, 旅游生产与消费不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而是社会行为:旅游景区开发要抛开单纯经济利益的诱惑,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振兴地方经济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伦理观;旅游消费者中的宗教朝圣者、文化寻根者“并不是必然地要去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而是最大化一种个人内在的东西, 包括爱、安全、公平”, 其经济行为更多的表现为“社会人”而非“理性人”。
(2) 从关注对象和发展动力来看
传统物质经济关注物的客体性, 其发展得益于物质对象的不断演进,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知识经济关注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 其发展得益于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高新技术来发展生产力, 虽强调人的主导地位, 但其前提是人是知识技术的载体;而旅游经济关注文化的贡献力量,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发展得益于文化挖掘的不断加深对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因而旅游经济不能完全用传统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来诠释。
2.2 文化经济反映了旅游经济的内在要义
(1) 从文化经济的“文化与经济融合说”和“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说”等学术流派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旅游经济体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综合作用的产物。曾有学者将旅游经济形象地喻之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与经济在旅游经济中的交融关系便可见一斑。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更使这种“有机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旅游者出于探索新知、思乡怀古等精神文化需求探访名胜古迹、大川山河, 旅游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和过程。随着旅游者规模的壮大及随之日益增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和配套设施的需求, 旅游活动的经济成分不断增加, 市场手段逐渐引入, 文化活动被越来越多地打上经济烙印, 呈现出文化经济化的过程;而伴随着文化经济化的进程, 为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旅游客体的改造活动中, 旅游资源在原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媒体经营活动中, 人文精神、文化理念、道德情操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而倍受重视, 从而又表现出经济文化化的趋势。
(2) 从文化经济的“文化产业说”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
参考文献
[1]梁峰, 冯学钢.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2) :219~220.
[2]卢璐.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再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4) :202~204.
[3]翁珠琴.文化经济的人类学分析[J].东方论坛, 2008, (2) :16~20.
[4]谢名家, 单世联, 肖海鹏.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N].南方日报, 2004, 04~14 (A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