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2024-06-13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共12篇)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1

县域旅游经济是我旅游经济的基础,但它的发展不平衡,尤其体现在一些刚着手旅游产业的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县上。事实上,许多后发县域由于地处山区或生态、文化保存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且优异。以湖南省西部为例,不但自然资源丰富,还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集地。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项,都占有将近半数的比重。湖南省西部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县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区内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占全省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一半,有省级贫困县8个,占省级贫困县总数的44%左右。后发县域为实现“弯道超车”可以充分利用好国家颁布的旅游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西部地区开发政策等。同时以中国目前存在的三级阶梯式旅游发展状况为契机,为后发县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机会,以成熟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为参考,尽快跨越初期探索阶段。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无法消费前,都不算旅游吸引物。于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活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仍需研讨。旅游产业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业价值链条长的文化产业,如果单靠一两任领导的热情与当地有限的财力而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价值内驱力,很难做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品,再到实现经济优势。本文拟在后发县域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做一些探讨,为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的路径

资源、产品、渠道、客户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基本价值链。在从资源到客户再回到资源的不断循环中,每经过一个环节,价值链的价值便会随之增加。其中旅游资源是产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但旅游资源存在的最初动因并不是旅游。旅游资源如何转换为项目,便成为旅游产业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内驱动的最基础环节,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抓紧进行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收集、整理与分析,为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准备。后发县域内大部分村落由于交通等条件的落后,专业人士很少涉足,资源普查不彻底,甚至根本没有着手,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事实上,那些较偏远的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可能有优质的自然资源,还可能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要对文化进行普查;其次要做立体的详细的档案,有历史、习俗、物产、自然地理条件、代表作、使用习俗、分类、使用方式、制作工具材料和流程、相关民间故事传说等;还要做传承人的口述史,把传承人的口头记忆和身体技艺用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下来;文化进入市场应该经过专家论证,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安排专业人士深入到各乡各村甚至各组去勘察、收集与整理,弄清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从第一手资料中进一步去确认资源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否具有市场吸引力、是否适合开发经营、是否便于招商引资等,这是发展旅游兴县的第一步。

(二)丰富县域旅游的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内涵,为价值转换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一般县域内已很难发现那种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级别的旅游资源,如果只简单化处理成拍几张照片或讲几个故事的模式来招商与开发,很难取得成效。于是,对资源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显得尤其重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对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视野下的整体定位,突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如湖南省通道县侗族古建筑与民族风情保存非常完好,开发价值很大。如果根据县域整体资源特色,将通道县定位为“一个慢生活式的具有原始大同社会风情的人类理想家园”而整体开发,这些古村落将不仅是古老文明见证的个体存在,也会成为人类理想家园的文化载体,吸引全世界向往理想文明的旅游者到此地体验,从而成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反之,如果仅对各村落进行逐个单一简单的开发,也会限制整个县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开发。

2、进行项目组合设计,构建县域的旅游基本面。根据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设计成合理的项目组合,把县域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地串接为各具特色的项目模块,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如通道县可以规划成五大板块:

(1)世界慢城——5A级特色旅游城市(县城);

(2)世界文化遗产——天下侗寨;

(3)世界地质公园——‘红了万佛绿了侗乡’生态旅游景点圈;

(4)中国红色转兵通道——恭城书院红色文化景点圈;

(5)晴耕雨读侗族庄园——侗族特色农业休闲园。

在同一主题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项目体系,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延长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将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三)依靠旅游资源资本化途径实现旅游项目价值转化。高品质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需要大量资金介入,地方财政支出一般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可给予支持。它以价值为导向,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方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旅游资源实现价值增值。”不少后发县域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尚处初步阶段。有些坐等投资商来看懂资源;有些像“大炼钢铁”一样,局局有项目,村村要开发。结果要么招商不成,要么开发出一批品质不高的景区景点,既破坏了资源,又浪费了资金与时机。适合的资本化途径有二:

1、引进合适的投资商,签署旅游项目委托开发经营协议进行规划建设;为稳妥起见,尽可能比较引进几个投资商,同时或分步开发互不雷同的项目,有利于尽快形成县域旅游产品基本面,满足游客二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短线游需要。

2、由县政府成立国资背景的旅游建设投资公司,用植入资产与土地的方式将资产公司化,通过抵押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启动较大项目的规划建设。

(四)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旅游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长产业链。在旅游项目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其他资金带进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这是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的一个过程,需要一种科学的导入模式才能确保顺利进行。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根据县域旅游总规,规划好相关项目的规模、风格、投资额等;二是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如对投资四星级以上酒店给予土地优惠的政策、对投资文化演艺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等;三是严格管控,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划实施,保证进入的门槛与质量。而对现存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整改,确保整个旅游形象的一致性与区域内风格的独特性。

二、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路径

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关键在形成市场吸引力。因此,提高市场吸引力的方法有:

(一)开发具有独特性、创新性、超前性的产品体系,挖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旅游景点的发展越来越多,要想成为游客都受欢迎还想第二次消费的景点,就得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后发县域单一依靠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是不够的,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大旅游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力远远不够,因此需要综合开发产品体系,以整体优势赢得市场份额。

异质性能为旅游产品“保鲜”,所以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是任何旅游产品规划建设时都必须考虑到的,并要求产品与周边市场类同产品加以区分和差异化分隔。目前,不少后发县域不仅未能深挖资源的独特性,甚至仿造周边地区已然成熟的景区景点进行建设,这是没有前途的开发。如何才能开发独特性产品呢?用独特的创意包装项目。自然资源的魅力毕竟有限并可以替代,而本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应在前期的开发策划中深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转化其潜在价值,增添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如湖南沅陵县境内有一座山,整个山体极像三星堆出土的傩面具,对于以巫傩文化而著称的沅陵而言,如果能将这个产品策划为巫傩圣山,将巫傩文化“现场化”,将能打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呈现在游客面前。“杀”进一个大湘西旅游圈,把“错位竞争”策略作为沅陵旅游的出路,极具地区特色。

后发县域中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在少数。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纯真、质朴、优美的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与关注。近几年,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民间工艺品,在抢救和保护中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开发者应在民俗文化开发中遵循独特性原则,给原生态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风情的表演者,建立对应的保证机制,形成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民族风情旅游点和旅游线路。这种模式既能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而开发特种旅游的前景可观。综合分析来看,特种旅游明显区别于一般旅游项目,它更具备旅游区域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以上这些正是后发县域的优势所在。为适应自助游、自驾游、探险游的发展态势,可以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的建设,加强原始生态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把准行业发展命脉,具备超前的市场意识,设计具有前瞻性旅游产品,才能以轻装上阵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不同的时期,旅游产品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要素中转移,开发旅游新产品和升级改造产品的需求便应运而生。旅游业兴起早期,观光产品的价值相对较高。而随着游客的选择面加宽和认知的深入,新的旅游业态会更受游客的青睐,新产品将逐渐承载旅游产品更大的价值。目前,整个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转型阶段,国内旅游已从观光产品到文化体验产品、从度假产品到养生产品的发展,后发县域可以直接打造文化游、养生游等产品。湖南省中方县荆坪古村的开发根据其独特的鱼形风水文化与特定的交通优势,规划为以养生度假为目的的“武陵山第一村”,前景应会乐观。如果只是以传统的古村概念进行开发与经营,与西边贵州的千户苗寨、会同的高椅古村、通道的皇都古村等产品全面雷同,没有生存空间。

总之,后发县域旅游开发应依靠当地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以村寨文化特色和地方民俗等为吸引点,逐步完善乡村游、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自驾游、创意游等,在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作了大胆设想,形成基础设施完善、配置合理的产品开发体系,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利用价格杠杆与联合营销等方式启动市场。

1、在开拓市场时运用价格杠杆。价格竞争是市场运作的经济规律,任何新的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前,不但要考虑产品本身给旅行商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刺激他们的售卖热情。同时还要考虑在主要客源市场、同类产品或同类需求中的价格比较优势,以便吸引游客的出行选择。比如湖南省沅陵县、炎陵县等旅游新兴线路的短线游产品(两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旅游线路),就要考虑在长株潭市场上与井冈山、韶关、岳阳等短线产品的性价比,确保成为游客的主要选择项,使产品能够生存与发展。

2、设计专线或捆绑成熟旅游线路借势开拓市场。地区性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是发展的趋势。县域旅游前期线路开发一般有两种选择:

(1)单独成为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自身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拥有目的地吸引物的大产品,可以考虑同时开发旅行社、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等多个渠道来启动市场。

(2)成为线路节点,借力推销。适应于该县域处于周边成熟大景区的线路上或延展线上,可以借助大景区的成熟影响,将自己设计成大景区线路上的一个节点进行推销。比如炎陵县可以借力江西井冈山线路,沅陵可以借湘西凤凰线路,湖南通道县可以借广西桂林线路延展,将1至2个特色产品植入该线路中来拉动市场。

三、旅游产品提升为旅游精品的路径

随着旅游产品的增多,游客可以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只有不断发展炼就精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更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品牌的优势,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品牌力就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方法有:

(一)建造与推广品牌。有些县域埋头把基础设置做好了,旅游产品也成形了,但没意识到要有现代媒体的品牌传播,结果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无法真正获取市场效应。有些县域愿意花钱做活动却不愿意花钱做宣传,最终导致事件营销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品牌的建设与推广需要依靠现代传媒的力量,因为“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旅游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主动权的掌握者和媒体。”如何建造知名旅游品牌呢?

1、确定好自身品牌特色。有些县域决定强调生态优势,事实上,随着景区生态普遍好转,这已是一种没有优势的卖点。有些县域会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不过在具体操作时只宽泛地宣传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不会抓住本土文化的独有特色。“广撒网不如深捕鱼”,一个县如能抓住一个引起市场共鸣的特点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就能形成社会效应。如韶关丹霞山市场吸引力的关键点是紧抓阳元石与阴元石进行了大力宣传与推广,世遗与南华寺的宗教文化倒是其次,结果竟然成就了韶关的旅游品牌。

2、加强事件营销和传播。事件营销是品牌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很多县域也意识到这点,于是每年花巨资举办名目各异的节会,结果得不偿失。究其原因,活动的策划没有与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不能形成长期的独特吸引力。而张家界天门山的每次活动都能形成较大影响,因为它围绕“雄险”的品牌内涵展开运作,这一特点不断被强化,效果自然显著。

3、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信息平台,展示旅游品牌立体形象。设计完善的旅游线路,使不同的景点与景区串联起来,体现最佳的关联性与组合性,形成主题明确、有创新创意色彩的旅游产品,并积极谋求品牌化。在主要景点、交通路口、县城中心等设立宣传标语和广告;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形成品牌热度;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和博览会,提高目的地品牌和旅游资源的整体知名度。完善地方旅游网站并及时更新,力求网络平台信息详尽化、特色鲜明化、使用人性化、查找便捷化。网络旅游是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二)坚持各要素的联动,促成打破时空局限的营销模式。县域旅游的产品销售要善于综合运用各渠道的比较优势,以协调各种渠道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做好产品营销。旅游产品直面旅游消费者,是吸引旅游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着销售旅游产品应从打通渠道,渠道开发要争取多头并进,既不放弃传统渠道,也利用新兴旅游组织者与网络分销商,才能将旅游产品最大量地销售出去。传统的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旅行社等渠道依然在旅游业中占有一定地位,自驾俱乐部、汽车4S店、户外俱乐部等新兴旅游组织者越来越受到有车一族与年轻旅游者的青睐;特别是可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促销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匹配供需等方面比传统销售更能发挥效应,在打破时空局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给后发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大家在同一水平上竞争,能相对减少后发劣势。

同时,运行区域整合营销模式,实现更快发展。区域旅游营销以区域旅游目的地作为整体进行营销,突破区隔,构建良好的战略联盟,并用这种方式提高竞争力与大集团的发展战略相抗衡,是有力的武器。后发县域在实施不同层次的营销来推进旅游时,可以县域旅游发展具体阶段与水平为依据。

1、创新两地旅游产业营销合作模式,走差别化、科技化、融合式合作发展道路。一个区域旅游应将该区域内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整合,重组出优势互补、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旅游目的地塑造内容丰富、新奇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瞻远瞩,思考如何推进地区的旅游有效开发,采取措施且落实行动,阻止各地区盲目建设组合不佳、品味低下的大而全项目,防止因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景观趋同的现象。

2、组建一个区域营销机构,负责在旅游开发决策、市场营销、利益分配、旅游监管等方面协调统一,实施区域一体化开发及区域整合战略。因为区域旅游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如何加强合作、如何共赢等问题,所以需要众多部门、地区、行业加强协作。如果能有一个哪怕是民间机构来进行协调,效果会好很多。

3、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客源地或者旅游客源集散地,才能顺利完成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当然,旅游资源整合如何达到最优化至今尚为旅游业界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尚需不断完善。

(三)融合发展,拓展辐射力度,提高综合效益。当前旅游产业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急需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和文化价值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加速产业发展的步伐,它可使基础设施共享,集聚产业,延长产业链。想要提高游客的总体消费,就必须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停驻的时间。而且新兴业态对旅游产业链的完整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精心打造上、下游产品与项目,构建完整产业链,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全面需求。“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产业链完整性打造要视项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定:发展初期主要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比如酒店、餐饮等设施的配套,满足游客旅途中吃住基本条件的满足,凤凰古城把沱江边上的吊脚楼改造建设成家庭旅馆,张家界向游客推出“土家十大碗”等;发展中期到达一定的人流量后,需要重点考虑夜间演艺节目的打造,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需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例如:张家界地区开发的苗族银饰、绣花鞋垫、古丈茶叶、湘西腊味、老爹猕猴桃、姜糖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姜糖业已经成长为亿元大产业;发展后期,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生态与文化底蕴,打造高品质养生度假项目,满足特定游客长期居住或分时度假的需要。同时,可以在县城建立一个跨艺术门类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基地,以县域特色民间工艺为龙头,以公司+基地+艺人(农户)为运作模式,以产品外销为主要销售方式,形成一个集科研、教育、生产、旅游观光、展览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业集群。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说过:旅游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引擎之一。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和社会双向馈赠和补充的资源产业,作用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效果尤为突出。做好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产业,只有抓好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对全县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前后承接、联动互动的产业链和环环相扣、连续增值的价值链,完成从资源转化成产品,产品再转变为商品,商品逐步升级为精品,才能促成旅游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及良性循环。助力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在带动各县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才能在以三中全会精神指导旅游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实践下,全面深化旅游业的改革,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旅游,实现“弯道超车”,迅速赶上整个旅游业发展步伐,实现旅游兴县的目标。

摘要:如何把自身的优势旅游资源转换成特色旅游产品是许多旅游后发县域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转换需要寻找合适的路径,把握好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驱动规律,以价值转换与价值递增为主线,才能真正促进县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2

摘 要:红色旅游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打造有县域特点的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红色旅游经济对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现状以及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工程的启动是在20世纪以来世界旅游业高速发展和中国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的大背景下,结合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和需要,提出的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即适应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又是弘扬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拉动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第一次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资金扶持,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一、红色旅游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济效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协调。

首先:红色旅游是展示县域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所以红色旅游资源往往在偏僻的县域,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发展红色旅游,正可以提升上述地区的整体形象,是宣传自己的重要窗口,通过红色旅游可以在国内、外培养较高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县域形象品牌。

其次: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有相当多的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既可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招徕国内外宾客,增加旅游经济收入,甚至可以把“无烟工业”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再次: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帮助帮助革命老区所在的偏远落后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带动农业、食品工业、手工艺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增加劳动就业,从而加快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现状及原因:

红色旅游普通存在档次低,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地方保护严重、各自为战,经济效益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共同管理,但是各职责不同导致冲突。文化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加之经验和能力又有限,而旅游部门虽然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并且,出于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文化部门也不会真正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

(二)景区管理缺乏创新。目前许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另外,景区过于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计都只是为了让游客了解历史。

(三)缺乏基础配套设施。以江西为例,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井冈山、赣州瑞金等革命老区,而这些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经济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地红色旅游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三、对策

(一)制订相关法律,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避免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野蛮破坏,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再也不能出现为了开发房地产,而让烈士陵园让路的悲剧。

(二)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红色旅游资源是一个整体,应统一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旅游项目,做到合理开发,互为补充,避免在开发建设中重复投入。搞好旅游资源区规划和总体规划,利用和保护好整个旅游资源,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好红、绿双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迎合新时期旅游者的消费方向,适度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文化历史旅游资源,形成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增彩的旅游资源体系。

(三)改进加强县域红色旅游地的硬件建设,内部加大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公路和旅游步道,修建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恢复和维修革命遗址,改建和修缮纪念设施,更新陈展内容,增添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形式,外部改善交通条件,如航班、铁路、高速公路等,早在上个世纪,韶山、延安就已经开通了铁路,使当地的交通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钟小东.当代经济.《红色旅游的问题与出路》.[N].《中国旅游报》.2007,(02).[2]马霞.行业经济.《红色旅游:怎样保持长久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8,(08)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3

一、浦北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压力

(一)提升财政收入水平有压力

浦北缺乏大工业、大产业做支撑,财政缺口压力非常大,而财政收入又比较单一、发展缓慢,传统的地产收入更面临下行的压力,相对于周边县区,财政收入仍有待提升。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农业大县,香蕉、荔枝等仍属于初级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医药等新型工业产业没有形成体系;丹竹液、神孵酒等新型轻工业仍未形成规模;受交通、区位、居住环境、人才等条件的制约,很难形成创意、电商、创新等新型产业。

(三)产业化面临转型升级,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压力大

烟花、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国家严控,甚至要淘汰、兼并,而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相关产业又很难培养起来,许多镇面临产业真空风险。

(四)城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浦北县城及各镇街区建设千篇一律,城镇建设水平不高,人口特别是县城人口集中度不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居环境、幸福指数有待提升。

二、大旅游产业是浦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浦北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县,让全县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从接受到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弄明白旅游产业对浦北经济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带给老百姓什么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旅游就业容量巨大,服务业总量超越制造业”。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2013年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说:“旅游是兴一业、旺百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收入;旅游业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相关行业4.2人就业。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在2015年全区旅游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2014年广西的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16.6%,旅游直接间接的就业人数达到了580万人,主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广西总人口的12%左右,对全区就业的贡献超过10%,广西旅游投资达1300亿元,也占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0%。对交通、住宿、饮食、文化产业等行业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2012年兴安县在光伏产业、水泥产业等工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38.8亿元,占全县GDP的28.6%。

可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不仅是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抓手,要从发展观、全局观、系统观看待旅游产业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一个发展平台,把浦北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新的方式进行解决,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一。

三、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有优势

浦北县位于北海、钦州、玉林、南宁的交汇处,区域很好。浦北拥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69.2%,2012年浦北县获得了“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五皇山有全国面积最大的11万亩连片天然次生红椎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以“会开花的石头”为题摄制了近30分钟的专题片进行专门报道。还有葵扇顶、五峰山等多个山脉。越州天湖是广西最早、面积最大的水库之一,水库容量达到12亿立方米,是目前广西建成运行中的第一大水库,环境非常好,可开发的景点很多。南流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越州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城市之一,至今还保留了旧州唐城古遗址,大朗书院、余屋镬耳楼古民居等古建筑。浦北是客家文化(中原古文化)的主要聚集区,保留了许多古中原美食。浦北是中国香蕉、中国红椎菌和中华蜜蜂之乡。浦北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四轮驱动的工作之一,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2013年,五皇山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14年,五皇山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昌公园、大朗书院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旅游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有差距

浦北旅游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但与阳朔、巴马、兴安等先进县区还有不少差距。景点建设方面,旅游景点少、项目单一、景区娱乐互动项目少,游客少、消费低,高速公路两年后才能开通。配套设施方面,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体系没有配套成型,缺乏上规模、有特色、聚游客的旅游商贸街区,旅游住宿档次(一家准四星、两家三星酒店)和服务水平不高。软件建设方面,全县旅游营销卖点不突出、营销力度有待加强,旅游人才匮乏,居民旅游开发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提升。产业助力方面,政府配套拨款没有形成资金合力,没有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性不强,旅游开发面临土地指标紧缺等。可以说,浦北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三)有前景

国务院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打造。各级政府都对旅游重大项目给予资金、土地指标、公路交通上的倾斜。贵港—合浦、南宁—北流两条高速公路贯穿,把浦北纳入了北部湾城市群1.5小时黄金旅游圈。按照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消费需求,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2012年我区人均GDP已达4446美元,标志着我区旅游业已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公费旅游没有了,但周边游、周末游、家庭游、出国游更火爆了,出游的人更多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旅游黄金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的好机遇。

nlc202309012133

四、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思路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2013年旅游发展大会的讲话中重点指出:“旅游开发要学会抓重点、抓特色、抓配套、抓环保”。旅游发展千头万绪,牢牢把握旅游提升产业、服务人居环境的两条主线,浦北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就清晰了。

(一)抓重点项目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发展就是先点、后线、再面。浦北要重点抓2-3个有市场号召力、财政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群众认可度高、易打造且能打造的重点旅游项目。城市是经济的核心,游山玩水是永恒主题,所以,浦北旅游重点就是做活“一城一山一水”即县城、五皇山、越州天湖。

(二)抓特色建设

旅游是朝阳产业,各国、各省、各市、各县都在强力推进,单就广西而言,旅游开发就是百花齐放,如果旅游没有做到主题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精准化,浦北旅游很难做好。我们要潜心挖掘文化并创造提升,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把特色融入到城乡建设、景区开发和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使浦北旅游业发展更富魅力,提升浦北文化软实力。

(三)抓配套设施

旅游是综合产业,需要综合配套才能产生最佳的集聚效应。

一是交通设施建设是关键,走交通服务旅游、旅游带动交通建设的道路。依托大旅游开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平台,着力搞好主要景点通一级路、镇镇二级路、村村三级路、公交车进景区、自驾车营地、自行车绿道、通用航空机场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二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抓4星级厕所、酒店、餐饮、购物、运输等旅游要素的建设,做好中英文标识系统、服务质量、设施标准、集散中心、智慧旅游等工作,并纳入日常工作中加以推进。

三是坚持环境保护不手软。保护青山绿水不动摇,建立健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划定“核心、重点、主要”三个环境保护区,实行环保问责一票否决制。

(四)抓产业融合

把旅游作为浦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财政、美城镇、兴产业。

一是旅游与地产的融合,走主题地产的道路。实现旅游地产化、地产旅游化,通过旅游环境提升地产价值,地产文化艺术化提升城镇建设品味,实现人居环境、地产价值与旅游发展互动结合,既实现房产销售数量增加,又实现财政增收。

二是旅游与工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浦北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把已有的香蕉、荔枝、红椎菌、丹竹液、神孵酒、地方特色美食、剑麻、陶瓷、蜂蜜等产品包装为旅游商品,同时,利用生态品牌,培育如葵峰矿泉水、百香果、五皇山石祖禅茶、橄榄等新兴主导产品。依托北部湾旅游和未来浦北的旅游品牌,必须加大旅游重型装备业的招商力度,发展山地观光车、高尔夫等全国性的生产和组装基地。对浦北烟花产业进行旅游化提升,并达到相关环保标准,主动走向全国旅游市场,打造成为全国第一大旅游闪亮产业,为浦北工业产业寻找多一条发展的新渠道。

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北部湾地区一年6000万游客和2000万居民的购物需求非常强,商机无限。浦北旅游不一定在游客量和旅游景点上争得广西第一,但抓住旅游购物这个环节,做个广西第一,旅游开发就成功了90%。浦北必须主动融入北部湾旅游,做好旅游购物这篇大文章,把浦北打造成为北部湾甚至广西最大的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基地。

三是旅游与农林产业相结合,走农林业产业化的道路。2012年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主要是参观和推广浦北经验,浦北农民已探索出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深化利用浦北“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这个平台,打造多个主题观光农场,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融入科普、研学、劳动体验等内容,实现文化教育、农业体验、旅游观赏、产品销售、农家乐等相结合,使我县林下经济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鼓励各种花卉苗木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办成主题家庭农场和林场的形式,种植既有经济价值、能带动老百姓连片种植的,又有观赏价值的花卉苗木。要求每个镇有3-4个乡村主题旅游区,把浦北打造成为广西最大的全国知名主题农林业科普旅游基地,成为北部湾地区周末家庭游的主要目的地。

四是旅游与城镇化相结合,走产城景人一体化的道路。推动全县所有镇的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相结合的“九个一工程”。即“一特色街区、一立面改造、一夜景亮化、一免费3星级厕所、一停车场、一特色文化、一酒店、一市民绿化休闲带、一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创新经营业态,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景人的一体化。

五是旅游与其他业态相结合,走多业态互动融合的道路。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打造或做强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新型产业。扩大和做强住宿、餐饮、商业、文化娱乐业等现有业态,打造健康、体育、养老、旅游教育、河运、创意设计、研学、低空等新业态,实现旅游发展与多业态的互动融合。

(五)抓扶贫攻坚

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点就是围绕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展开。乡村旅游、酒店、景区等旅游业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浦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农村,依托景区、主题农场、主题乡村旅游区等,大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田园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形成“一村一特色”。为老百姓开展“一家多艺”的培训,包括农家菜制作、乡村客栈运营、礼仪服务知识、乡村特产销售等技能培训。并通过抵押信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开展乡村旅游。

五、浦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做法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

按照全域4A景区的概念,深入挖掘古越州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古汉文化,高起点、大手笔,以打造大景区、大旅游为核心,突破门票经济,大力发展消费经济和服务经济,探索景观、产业和特色村镇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具有浦北特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浦北打造为一个国家文化度假公园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魅力明珠。

县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 篇4

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这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要不断加强旅游业的创新。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当年的讲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动力所在。创新也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很好助推力。在当下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必须在各个方面予以创新, 要变革思想, 在管理上要效益, 同时要抓紧对绿色产品的研发、销售, 要在各个环节上推陈出新, 实现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优势, 这是搞好生态旅游的重要体现所在。

其次, 搞好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 不能只靠领导以及有限的几个单位, 而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 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在促进就业以及惠民生等方面去实现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要在思想上让人民群众认识到, 只有搞好了生态旅游才能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推进与发展, 因此让本地人民提升自我的素养, 以游客的满意度作为工作中的重心, 要在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影响力, 增加一定的省内外、国内外的客源。在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具有品牌意识, 这是搞好县域生态旅游的关键所在。品牌决定了质量和效益, 品牌决定了服务的水准和方向, 品牌还决定了生态旅游的成败得失。因此,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也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以品牌化为基本导向,

只有把专业化、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打造成很响亮的名片, 这样才能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形象的很好代表。所以, 要提高认识, 真正明白只有品牌化经营, 才是是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源的突出力量。

接下来, 笔者以为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要想快速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实现很大的飞跃, 就必须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要根据整个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的软因素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建筑等等, 要开发相关的旅游资源, 把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区域重点予以开发, 既要实现本地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也要实现一体化进程, 和整个县域相联系的“大旅游”观念相衔接, 走规模化的特色之路。在特色化和规模化得同时, 要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要不断地加强数字化、科技化以及信息化建设, 要突破距离障碍, 提升县域经济的旅游服务效率, 比如在一些生态旅游的景点, 可以发展网络营销以及网络支付等方式, 在具体的管理上也应该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这是提升自己管理能力重要的手段。只有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 才能很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要因地制宜确定开发与保护力, 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自身资源环境内自我调控, 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最后, 笔者以为搞好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 要紧跟整个时代对保护环境的要求, 搞低碳旅游。所谓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中不仅要保护环境, 而且要尽量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放量, 比如要注意节约能源防止浪费, 要尽量地减少对电器的需求等等。正因为有这样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旅游的时代要求, 因此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部门就要集思广益, 要有创新意识特别是在具体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下功夫, 开发出低碳的生态旅游路线, 比如现在比较时尚的徒步游、自行车生态游等等, 在景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上要尽量使用那些具有低排放量的交通工具, 使用一些比如氢气活着沼气等作为能源的工具, 正因为这些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工具的使用, 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而在具体景区的接待上也要使用绿色环保产品, 提倡简洁的自带生活用品方针, 这样就能避免污染环境。县域经济搞好生态旅游, 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要求清洁、美观、无污染。目前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 因此, 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还原生态资源的“健康”。

另外,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娱乐业、体育、会展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也被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这样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情况下, 要将创意产业作为生态旅游的新的增长因子。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特别是形象设计、线路设计、商品开发等等进行很好的创意设计, 要融入到文化内蕴, 以一种新技术主导下的创新思维来推动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 篇5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为贯彻中央精神,省委召开了六届五次全会,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振华就增加农民收入到我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增加农

民收入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具体到县域来讲,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针对农民增收、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的改变。找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和途径,也就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县全力打造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没有县域范围的小康,就没有真正的全面小康。同时,县域人口又绝大多数是农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内在协调统一的全面小康,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就我县而言,全县55.2万人口中有51.2万人在农村。我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这51.2万人能否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农村人口多。县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载体。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就我县而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减弱,农民增收困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主导、“三化”互动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用“三化”来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使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而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既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力量,对整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抓好县域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增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希望。要积极引导和帮助骨干企业上新项目或实施扩能改造,促其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增加其对财政的贡献率。二是要努力多上新项目。发展工业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兴县”战略,狠抓投入,大上收益性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规模项目161个,特别是投资24亿元的30万吨新闻纸、投资2.5亿元的市一印公司搬迁等一批立县项目的开工,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积蓄和力量、增添了后劲。今后,要按照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继续加大收益性项目跑办、建设力度,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以工业经济实力的提升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要提高工业经济聚集程度。据测算,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在5平方公里以上,用地可减少30,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减少20—30,能源消耗可节省40,行政管理费用可减少40,资金利润率可提高20。要按照“突出特色、配套建设、集中发展”的思路,引导同类或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建设,大力发展

集群经济,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尽快培育出一批集中连片的工业企业聚集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要搞好县城建设。县城在县域经济

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扩散作用。要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净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产业兴城,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以已具雏形的范庄、新寨店、南柏舍等小城镇为骨干,搞好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尤其要坚持以业兴镇,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做到强一业、兴一镇、富一方。三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要鼓励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开辟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外资为辅助、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扩大粮食种植的意见,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档次。积极发展奶牛、生猪、鸡、羊等特色养殖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面粉、淀粉等深加工产业,走绿色品牌之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农户分享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收入。大力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致力于发展五种经济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技术条件和资本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自己,不能单纯依靠当地内部积累;坚持高水平、高起点,特别是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坚持搞好规划、适度集中,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总之,要清醒认识并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发展四种经济。

1、主攻非公经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县域国有中小企业也都在进一步放开搞活之列。因此,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区域经济的大突破。要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从培育和发展个体工商户入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格局。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严格依法管理,调动人们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打造开放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项目、人才、市场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要坚持“跳出县域谋划县域,走出县域发展县域”,以集天下之智、天下之士、天下之财为我所用的视野、胸襟和本领,扩大县域工作开放度。牢固树立市外都是外、县外都是外的观念,紧紧抓住世界性产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方式,采用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抓好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3、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先进县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培育县域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县依靠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玉米淀粉、纺织、医药化工、造纸包装等特色产业。要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4、提升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多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变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搞劳务输出,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牢固树立劳务输出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将其作为一条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切实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高度重视输出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发展国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抓好落实。同时,县域经济又是底层经济、群众经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发动群众,从思想深处突破,从搞好服务着手,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既要突出领导干部,也要从群众抓起。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想干”的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需要外部、内部一起联动,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县级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引导干部群众坚决克服条件差、畏首畏尾难发展的思想束缚,敢于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和政策引导,强化群众的致富愿望,激发群众的创业活力,形成群众经济大发展的局面。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会干”的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争取主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善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干好”的问题。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主要看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县级财政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大增加,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快增长,看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了较大进展,看社会是不是更加稳定。要通过发展的成效,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潮。

加快县域体制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省委提出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四管齐下”,加快体制创新步伐。这完全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经济和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等。二是深化县域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出售、租赁、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放开搞活县域国有企业。尤其要鼓励外资、民资收购县域国有企业。三是要深化县、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优服务的要求,搞好新一轮机构改革,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效能。县乡两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查处“四乱”行为和“吃拿卡要”问题,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发展大名县域经济 篇6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揭开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也对县域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全新课题。

要发展大名县域经济,首先要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掘本地区潜在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必须立足县情,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确立本土特色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中国花生之乡和中国小磨香油之乡,这三大特色产业带动大名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并且使整个县域经济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和后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其次要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发展应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大名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盛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米等,产量大,品质优,享誉国内外,是国家及河北省小麦、花生、瘦型猪养殖基地县。林果品种繁多,尤以李子著称,质地优良,果品加工大有可为。全县水质资源丰富,地下水可采量约为1.5亿立方米。 县委县政府按照“扩大花生、调优蔬菜、发展养殖”的总体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大名县已形成了“花生、面粉、蔬菜、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格局。

再次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构建法律政策体系,加大引导力度,把循环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导向;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同时构建强大的技术支撑,将县域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纳入县科技攻关项目;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对口合作交流;运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构建循环产业链。

最后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经济服务工作,力争建立起一支政策水平高、理论修养高的干部队伍。政府一是要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县域规划、协调和监督工作;二是要变“权利政府”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实现由单纯指挥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引导企业和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优惠贷款等多种政策措施;四是要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7

1 发展现状:以邹平县为例

中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县域特别是落后地区县域而言,传统农业、工业等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正在弱化,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的山东省邹平县,西邻山东省会济南,东接工业重地淄博,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千米,西距济南国际机场62千米,计划建设的济青高铁将于2018年正式通车,地理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邹平县经济发展一直处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前列,具有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的经济基础。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捆绑”培育,聘请著名乡村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完成了《邹平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南部发展“印象邹平”“山里人家”,北部发展“枣园人家”“黄河人家”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山水”“养生”“美食”“民宿”等元素,提出“建设山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济南都市圈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并以厕所革命为龙头,投入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创建了“百年枣园-顶呱呱生态采摘园-十里荷塘”连片乡村旅游区;前安村等3个村创建为省级旅游特色村,顶呱呱等3个采摘园创建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尚志无花果采摘园等3个精品采摘园,全县发展有农家乐经营户200余家,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旅游消费额31.2亿元。该县的码头镇是地处该县西北部的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县里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镇政府积极挖掘当地有利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该镇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强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前安村、邵家等村被命名为省级旅游示范点和旅游特色村。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经济发展步入全县前列。

邹平县的乡村旅游是中国县域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点的一个缩影。我国的乡村旅游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参加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仅就我国统计的数字来看,目前每年有3亿国内旅游人次,此外还有3000多万境外来中国大陆的旅游人次,如此多的旅游者使老的旅游热点应接不暇。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显现。发展乡村旅游,用自食其力的乐趣、优美天井的田园风光与世外桃源般的古朴乡情民风来吸引和分散旅游者,以减轻城市旅游热点的压力,同时能大大地增加农民收入,给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自2010年起,中国国家旅游局等单位联合推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建设工作。2013年,又颁布实施首部《旅游法》,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己的住宅或其他条件开展旅游事业。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经济业态下,推动县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1/3。据了解,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70余万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农民超过3000万人。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2016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00个。

2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尤其明显

一是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实践证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能够借助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经营方式、运用新技术、保护产地环境的积极性。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和三河镇在10个村连片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果语花溪”农业公园。2012—2014年,该区域内整合各类资金2.8亿元改善生产条件,投入远超过此前30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总和,并且大面积引进了猕猴桃和葡萄等新品种,推广了立体栽培、生物防虫等技术,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胜枚举。据调查,只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高。

二是正在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

三是正在成为美丽乡村的坚实支撑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和农民等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促使其把耕读文明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整体上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正是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美丽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村目前已达9万多个,这些村已基本建成了美丽乡村。

3 现存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尽管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较大,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合理,开发无规范性,盲目投资,无统一规划,档次上不去,景区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可进入性差;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对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从本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出发,而是盲目追求城市化,千篇一律;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家庭旅馆卫生质量差,档次低,服务水平低,管理缺乏规范;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活动项目内容雷同,产品更新缓慢,很难对游客产生持久吸引力;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及经营技能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低下,法治意识淡薄,导致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4 发展建议

钟情于乡村的游客除了追求清新空气、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安全、便捷、卫生、舒适也缺一不可。因此,要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性为前提,加之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为此,要做好几个方面的文章。

第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要认真规划,注重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用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之源,发展乡村旅游要求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应对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作物、动物、饮食、服饰、工艺品、歌舞表演以及农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当地的传统文脉,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并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来讲,同样要满足旅游者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这几大要素。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资金、营销、人才与科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第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为使乡村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组织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规范的服务和营销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开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J].中国市场,2007(35).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8

一、桓仁县旅游发展情况

本文运用Excel软件对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等四项指标分析桓仁县旅游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果。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当年旅游业总收入/第三产业产值;

旅游收入依存度=当年旅游业总收入/当年县域生产总值;

旅游收入经济贡献率=当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值/当年县域生产总值增加值;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当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率×旅游收入经济贡献率。

根据上述公式, 得到2002-2012年桓仁县旅游收入拉动经济效应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2-2012年桓仁县旅游收入呈递增趋势, 旅游收入增加值不断增长, 但在2006年和2011年旅游收入增加值有下降的趋势。对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四项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旅游收入依存度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而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呈不稳定波动状态。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19.10%增加到2012年59.19%, 增加了40.09%;旅游收入依存度由起初的6.9%, 增加到20.64%, 增长幅度明显, 可见桓仁县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影响力举足轻重。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自2003-2011年均维持在20%上下范围内波动, 而2012年, 急增到49.84%, 可见桓仁县旅游业稳步发展, 2012年是桓仁县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关键时期。桓仁县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不断变化, 在2005年、2009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增长率的三个峰值,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不稳定, 对经济拉动的效果不明显。

二、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将旅游收入记为参考序列,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x2 (t) 和第三产业x3 (t) 作为比较序列。首先, 应用公式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 求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i并找到最小差m与最大差M;运用公式 (2)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最后, 根据公式 (3) 得到关联性。

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桓仁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得到桓仁县旅游收入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其中,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为0.6756;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为0.7184;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为0.7112。本溪桓仁县旅游收入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最大,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最小, 但关联性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02-2012年桓仁县GDP和旅游业总收入的数据, 对旅游业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到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 即桓仁县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与旅游收入依存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而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总体和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增长状态。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桓仁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较大,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小。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建议桓仁县优化旅游资源, 制定相宜的调控政策, 以促进其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 桓仁县应建立有效的县域经济增长反哺旅游产业的政策体制, 深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制度;此外, 建议桓仁县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全面推进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形成区域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良好互动机制;若使桓仁县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协调与均衡, 从而使其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2002-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与旅游业收入为基础数据, 采用拉动效应指标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等计量方法, 分析了桓仁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桓仁县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和旅游收入依存度总体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率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增长状态;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桓仁县旅游收入与第二、第三产业关联性较大, 与第一产业关联性相对较小。本研究为桓仁县旅游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9

关键词:县域经济,旅游业,发展,永城市

永城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 隋大业六年 (公元610年) 置县, 距今已有1398年历史, 现如今是一个以煤炭、面粉、旅游、电力为主导产业的新兴能源城市, 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扩权 (县) 市之一。这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仅芒砀山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就分布汉梁古文化等人文景观29处, 有汉梁王墓群、汉高祖斩蛇碑, 梁孝王王后墓室规模超过北京明十三陵;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是国家“4A”级景区和中北部10省“网民和游客最喜欢的十大超级景区”。北依陇海, 东傍京沪, 西临京九, 永青铁路纵贯市境, 311国道、连霍高速、永淮亳高速和已规划的郑徐高速铁路横穿东西, 交通便利, 入境快捷, 区位优越。高速公路的贯通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与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连云港七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 《河南省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已将其列为豫东开发建设的重点景区, 是中原沿黄旅游开发带上的东部桥头堡, 对于外引内联, 东引西进, 横向发展大旅游,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眼看“十一五”也即将离我们远去, 站在新的起点上, 如何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促进旅游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已成为永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提高认识, 科学定位

认清永城市旅游资源在省内及周边旅游中的地位,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 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充分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 整合各景区 (点) 的优势, 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为主导, 进行市场化运作, 抓好旅游资源的科学定位和长期规划。

二、制定政策, 实施保护

在巩固《河南省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河南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定《芒砀山汉梁王墓群保护和利用规划》, 使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有章可循, 较好地实现了文物保护促进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反哺文物保护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邀请专家编制《永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及《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概念性规划》, 为永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提供了保障。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四城联创” (创“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的契机和成果,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 包括城市内部和各景区 (点) 内部及外围的水、电、通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建设和投入, 大力招商引资, 为景区 (点) 提供一流的服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力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区。

四、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目前, 永城市的旅游业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譬如:旅游开发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以较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业发展水平较低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 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其次要大力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加大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为本市的旅游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更新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再次要在旅游业所涉及行业 (企业) 内积极推行ISO9000和ISO14000认证, 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和环保的经营策略。最后应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入驻永城。就目前而言, 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在永城的地位及作用还不明显。其中四星级酒店只有一家, 由河南中州酒店管理公司管理, 其余均为本土经营, 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旅行社只有三家, 也都是本土经营;直接以旅游运输为营运目的的汽车公司在永城几乎没有。因此, 必须引进知名的旅游企业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五、挖掘文化内涵, 扩大旅游宣传

永城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过去的几年间, 永城市政府着力在打造“中国面粉城”的牌子, 只将旅游作为附属品, 忽视了旅游业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汉兴之地”这一名片开展对外宣传与营销, 打响本市旅游业的知名度, 加快永城旅游业发展步伐, 提升永城旅游形象和影响力, 构建旅游目的地城市是永城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文化既是旅游的物质资源基础, 又是其精神动力支撑, 是旅游的灵魂。因此要想让旅游更有生机, 更有吸引力, 就要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 而举办文化旅游节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和现代科技信息综合表现形式将原本息息相生的旅游和文化加以有效的整合。

以2009年为例, 永城市以汉梁文化为出发点, 成功举办了“永城汉梁文化旅游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年会”, 全面展示了永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社会的和谐、城市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同时通过节会进行学术研讨成果的应用, 加大对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芒砀山汉墓群的保护与利用, 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类似这样的节庆活动只要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就能为永城市的旅游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六、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购物品

旅游购物品也叫旅游商品, 它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目前, 永城市的旅游购物品品种很少, 名气也不大, 主要以食品为主, 分为土特产和风味小吃两大类。土特产有枣干、辣椒、辣椒砖、辣椒油、何首乌粉、酥梨、皇沟酒等;风味小吃有薛湖牛肉水煎包、豆粥和饣它汤、任湖狗肉、龙岗烧鸡、酂城糟鱼、芒山卤羊头等。

以枣干为例, 它早在明仁宗时就被列为贡品, 称为“贡干”, 1914年, 永城枣干曾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但是近年来, 相比于几百里之外的新郑大枣, 永城枣干的名气实在是逊色太多。

与枣干具有相同命运的还有永城辣椒。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的辣椒有名, 孰不知永城辣椒。其实永城辣椒的种植始于明末清初, 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永椒”。以永城辣椒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辣椒油、辣椒砖等制品畅销京、沪、穗等城市, 并远销于香港、澳门、日本、美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10多个国家地区。

那么如何让永城旅游购物品成为永城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亮点, 让它们走出永城, 帮助永城传播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 要对原有土特产品进行包装, 扩大对外宣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结束,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广告宣传, 政府和生产企业应充分发挥营销渠道优势, 在进行市场营销的同时不要忽视网络营销, 努力打造强势品牌。对于任湖狗肉、龙岗烧鸡、酂城糟鱼、芒山卤羊头等风味小吃, 可做成宜于保存、方便携带的真空食品;薛湖牛肉水煎包、豆粥和饣它汤等不易携带的小吃可以像KFC一样做成特许加盟店, 从而开展其在外地的经营和扩张。其次, 要与汉梁文化相结合, 逐步研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富有创意和市场前景的旅游工艺品。最后, 应构建旅游商品“研、产、供、销”的良好机制, 完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流通和销售体系, 建立一批旅游定点购物商场, 增强商场与旅行社的合作, 将旅游购物纳入旅游行程的安排中, 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建翠, 刘晓鹰.旅游业对九寨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J].新西部, 2007 (09X) .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10

1 大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大邑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旅游景点可以用“三山一泉两古镇”来概括。“三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一泉”是度假疗养一体的花水湾温泉区。“两古镇”是“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与“西蜀水乡”新场古镇。另外还有高堂寺、烟霞湖、静惠山等景点。已经形成了“雪山、森林、温泉、庄园、道源、石林”六大旅游品牌 (资料来自2013年《大邑年鉴》) , 西岭雪山、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花水湾、新场古镇这五个景点均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在县一级行政单位中拥有4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用区位商测度公式分析大邑县旅游产业的专门化程度:

2005~2012年大邑县和全国国内旅游收入及总产值如表1。将数据代入式 (1) 计算得到历年的旅游产业区位商, 其值列于表1尾列。可以看到近年来大邑县的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均大于2, 说明该产业是此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并且专门化程度较高, 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和引导了大邑县区域的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大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表1里同时统计了2005~2012年的全县总产值、旅游收入及住宿和餐饮行业收入数据。选择分析住宿和餐饮行业是因为该行业会直接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全县总产值增加的同时, 国内旅游收入、住宿和餐饮业收入均大幅上涨。总体上国内旅游收入和住宿餐饮收入占全县总产值的比例处于上升态势, 在2009年两者占比均达到最大值, 此后虽然稍有回落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全县总产值的10%, 这说明旅游产业已经是大邑县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国内旅游收入和住宿餐饮收入之和在全县总产值的占比从2005年的13.73%上升到2012年的22.77%, 增长近一倍, 这表明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其他产业, 如住宿和餐饮行业等有显著拉动作用。

2 大邑县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李强 (2012) 指出, 由于拥有工商业的就业机会或良好的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 大量非农人口逐渐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聚集从而引发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形式与布局肌理等方面出现城市形态特征。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动力可能来自农村内部自发的经济发展。大邑县的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古镇旅游、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促进了部分农村居民转向旅游服务业, 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加。

从就业情况来看, 全县从业人员2010年为316244人、2011年为321007人、2012年为321142人, 呈现逐年递增状态。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员2010年为4550人、2011年为4623人、2012年为5412人, 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 解决农村转移居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问题, 从图1来看, 从2010年起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员比例逐年增加, 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成为解决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大邑县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给城镇化带来了新的动力。

注:根据相关年份大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绘制。

3 结语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对相关度较高的行业更是影响显著, 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好的福利。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大邑县应该进一步挖掘各个旅游景点的发展潜力, 配合整个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打好文化牌, 打造好“雪山、森林、温泉、庄园、道源、石林”和“中国博物馆小镇”等旅游品牌。做好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 在非旅游保护区适当地在之前的工业基础上继续引进和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或旅游相关产业。更加注重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等配套的旅游设施, 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让县域经济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摘要:国家提出在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对近年来大邑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简要阐述, 分析了大邑县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城镇化水平的推动作用, 并对其之后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为其他县域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城乡一体化为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 2005 (9) .

[2]李强, 陈宇琳, 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7) .

涿鹿: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篇11

近年来,涿鹿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科教强县、生态兴县、民营经济富县”四大战略,狠抓项目建设、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三大措施,全县经济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6%,2005年实现22.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9.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9%,2005年实现1.5亿元,是“九五”末的3.6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6元,比2004年增长18.9%。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27.42亿元,同比增长20%;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0%。2006年岁尾,记者来到涿鹿县采访了县长陈岗。

记者:陈县长,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知道涿鹿县紧紧抓住执政兴县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介绍一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岗:主要成绩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工业立县”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总体框架基本形成。我们把工业立县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国有工商企业改革改制攻坚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发展环境,实现以商招商,成功引进和建设了一批投资大、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成为工业立县的重要支撑和潜在动力。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达到了26家,全县初步形成了高科技信息产业、机械加工制造、化工制药、矿山资源开发运销等四个工业产业集群,构筑起全县工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另一方面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首先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按照发展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养殖小区化、科技推广示范化的工作思路,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科技服务支撑、项目建设带动,结合退耕还林、首都21世纪水源、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农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发展壮大了饮料玉米、葡萄、杏扁、奶牛、蔬菜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二是打造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上档升级,200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9%,比“九五”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五年来,我县建成农副产品储、加、销重点龙头企业50多家,建成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三是扎实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和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建成了35个文明生态村。

第三方面,就是以三祖合符文化生态观光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县把中华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开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圣火与涿鹿中华合符文化高层论坛”,与北京客商签订了整体开发中华三祖堂景区的协议,桥山黄帝殿项目、立马关蚩尤祠等一批人文景观相继建成,中华合符坛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此外,投资5亿元的东灵山国际景区项目已经签约,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东灵山狩猎场,温泉屯乡和五堡镇的农家风情游都是我县的亮点。

记者:在县城里我看到市政建设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你们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岗:我们按照县城“西移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制定了新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完成了人民大街贯通及两侧开发、东风大街中西段改造、轩辕西路延伸等建设工程、北环大市场,怡馨家园、温馨家园住宅小区建设、轩辕大市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这些你都看到了。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45公里。17个乡镇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20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记者:请您谈谈涿鹿县“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

陈岗:“十一五”期间我县确立的工作思路是:高扬“全党抓经济、全民谋创业、全面造环境、全力促发展”的主旋律,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战略,努力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六个第一,以构建和谐涿鹿为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为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名县、旅游大县,重振涿鹿雄风而努力奋斗。

记者:请陈县长展开谈谈。

陈岗:六大产业集群是:一是以单晶硅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北大青鸟环宇公司和涿鹿科技孵化园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二是以压力容器、吉庆万丰达精密铸造、正大银光铸造、液压件厂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三是以矾山磷矿、天宝化工、安慧沥青、亿能普药业为代表的化工制药产业集群;四是以赵家蓬区石材开发、吉庆矿业、涿鹿煤矿、保得煤炭运销等为代表的矿山资源开发运销产业集群;五是以中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项目为依托,建设以玉晶淀粉、五千年生物制药、果仁食品公司、新西兰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卓丰养猪、葡萄酒加工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六是以三祖圣地人文景区、东灵山生态景区和国家级黄羊山森林公园景区为代表的旅游产业集群。六个第一是:全国最大的单晶硅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安防产品生产基地、河北最大的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华北最大的新西兰良种奶牛繁育基地、京西北最大的无公害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中华儿女祭祖第一圣地。

记者:如何确保战略目标的实施呢?

陈岗:一,围绕产业集群,力推“项目带动”战略。一是抓好在建项目建设。坚持把单晶硅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作为立县的重头戏,抓好8个单晶硅生产企业片及太阳能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等项目建设。加快万丰达耐磨材料目、玉晶淀粉达产达效、五千年生物制药、新鹿蓝特非油炸方便面项目建设进程,确保企业早日见到实效。二是抓好新签约项目的筹建工作。重点抓好总投资6600万港币的太阳能硅单晶材料生产项目和1.2万吨干红葡萄酒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三是抓好新项目的引进。充分发挥涿鹿高科技孵化园的招商优势,集中精力抓好北大青鸟公司新产品市场开拓、酿酒公司5000吨干红葡萄酒、永兴水泥日产4400吨新型干法水泥等新项目的引进工作。做好启动大秦铁路煤炭专用线的的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业立县战略,全力培植壮大工业经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振兴老工业企业。我们将吉庆矿业、天宝化工、酿酒公司、液压件厂等一批老工业企业作为全县财政税收的主力军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改实现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帮助企业加强外联合作,壮大企业经营实力。继续加强资源型项目建设,做足做透资源文章。加强与河北中矿矿业公司合作,认真做好相广锰银资源风险勘探,多渠道做好探矿工作。对资源矿山企业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全县资源性开发生产能力,由单纯的开发向实现就地转化成品生产转变。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三农”工作。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85%的村通油路,移动通讯实现无缝隙覆盖。四是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创建村进行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同时,以养殖业为重点的创建村,合理推广沼气池建设。

四,围绕城市西移北扩战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县城“西移北扩”战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重点实施怡馨家园小区后续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四星级古郡大酒店等城建项目。积极配合做好京化高速公路、张涿线和康祁线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我县的交通条件,并结合康祁线建设,抓好煤炭物流市场的谋划和建设。抓好各建制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强力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五,围绕资源整合,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实现我县人文、生态、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以开发和弘扬合符文化为主线,全力打造“中华民族从这里走来”的县域特色旅游品牌,高标准建设中华合符坛工程,圆满完成奥运圣火传递工作。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12

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作为调整都市圈产业结构和促进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十二五”时期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通过资源整合与品牌树立等多种方式推动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是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具体来看,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从理论角度来看

加大对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填补学术空白。现代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都市圈问题的研究较多集中于都市圈经济总量的增长, 对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论述较少, 涉及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更是匮乏。作为国内都市圈的后起之秀, 杭州都市圈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为突破口, 实现杭州都市圈的产业聚集与经济转型, 可以为都市圈问题的研究提供最前沿的例证,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2 从经济角度来看

现代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目前已成为国内都市圈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杭州都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和休闲旅游需求的核心增长区域, 其现代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旅游业竞合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客观而言, 杭州都市圈旅游业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严峻挑战:

(1) 从外部竞争来看, 尽管杭州都市圈旅游业总量增长显著, 但与上海、南京等都市圈相比, 杭州都市圈现代旅游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还略显弱势;

(2) 从内部合作来看, 杭州都市圈的整体组合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突出表现为区域内竞争有余、合作不足。“十二五”时期,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契机, 依托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将杭州都市圈打造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化都市圈, 意义重大。

1.3 从空间结构来看

依托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节点县市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加快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有助于加速都市圈内部的资源整合, 推进财富在区域间的再分配。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尽管杭州都市圈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概念提出由来已久, 但其实质进展缓慢。目前杭州都市圈内部各节点县市都是在相对独立地发展, 缺少应有的联系与协调。同时, 杭州都市圈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 已成为国内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依托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既可以有效扩大杭州都市圈的辐射半径, 提升其在国内的综合竞争力, 也可以为国内其他都市圈的转型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 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都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是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的一系列同心圆, 中心城市与县域城市彼此支撑、互为映衬。目前我国都市圈旅游业竞合发展存在合作意识淡薄、企业联系松散、总体规划欠缺、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都市圈县域经济的转型以及都市圈整体实力的提升。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都市圈行政区划所导致的资源割裂, 进而引发了中心城市拉动作用不明显、县域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的两难局面。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目前制约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意识约束:都市圈县域旅游业合作意识薄弱, 组织联系松散

发展区域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区域内各城市能够就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进行及时沟通, 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共享。但长期以来, 我国都市圈内部各层级城市之间的竞争意识大于合作意识,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外部效应无法通过正常的效益途径获得补偿, 县域城市迫于经济发展压力又缺乏支撑中心城市的积极性。从本质上来讲, 这是由于我国都市圈发展长期注重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扩散, 忽视县域经济的转型与提升, 势必影响都市圈整体的良性发展。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尽管政府出台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文化名区、环境立区”等战略举措, 区域内各城市也提出了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但真正的合作机制并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而且已有的合作协议也不规范, 缺乏稳定性和实效性。总体来看, 目前杭州都市圈各旅游城市还是相对独立地发展, 不同城市旅游业相互排斥, 普遍存在不正当竞争, 而且地方政府为对本地旅游企业提供庇护, 通常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旅游企业的进入, 导致区域内各城市旅游业发展机制与运作方式差异甚大。

2.2 政策约束:缺乏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

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是指导和推进都市圈旅游产业合理布局, 实现各层次城市旅游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制定了“生活品质之城”和“旅游西进”的发展战略, 但杭州都市圈目前仍然缺乏统一、明确而切实的全局性发展规划, 这是制约其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 现有的发展战略只是指导性意见, 并非具体的可操作建议, 县域旅游业发展无所适从。从行政区划上来看, 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框架为“核计+副中心+节点县市”, 区域内各城市隶属不同行政区划, 分属不同层次, 在无统一的发展规划指引的情况下, 各城市通常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需求, 最终导致核极城市拉动乏力、县域城市支撑不足的尴尬局面。其次,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区域内旅游资源分割严重、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由于区域内县域城市各自为政, 杭州都市圈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 因而重复建设严重, 特色旅游发展滞后。例如, 目前海宁、桐乡、诸暨均以观光旅游为主, 安吉和德清则以休闲旅游为主, 在具体的项目制定上, 各地普遍推出“农家乐”。由于模式单一、差异化不明显, 县域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都市圈内部不良竞争的加剧, 区域内资源的互补优势不断弱化,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遭到削弱。

2.3 禀赋约束: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内耗加剧

都市圈旅游业的竞合发展离不开两方面因素的支持, 一是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 二是都市圈内部基础设置的完备。然而, 目前杭州都市圈上述两方面均有欠缺。具体来看:第一, 杭州都市圈各层次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作为极核的杭州, 不论是旅游客源还是旅游收入, 均远超其他节点县市, 具备旅游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县域城市经济不发达、缺乏必要的配套条件, 不仅难以有效利用靠近中心城市杭州的区位优势, 还要面临杭州这一极核城市阴影效应的影响。第二, 区域内基础设施不完备, 突出表现为旅游业的软平台建设滞后。近年来, 杭州都市经济圈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助推旅游业竞合发展, “硬平台”建设成就瞩目。但就软平台的建设而言, 目前杭州都市圈还没有旅游业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网络平台, 旅游信息公布不全面、不及时, 行业发展相关信息披露也不完备, 难以满足旅游业整合发展的软环境需求。

3 促进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思路

中心城市是都市圈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集散地, 要实现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应当继续依托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 以区域整体的发展规划为导向, 制定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思路。其中, 重点应当打破传统的“单核”发展模式, 以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和节点县市的支撑作用, 促进区域内的优势互补。

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十二五”时期, 杭州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思路应当确定为“多核心+网格化+互动”的发展模式, 在对区域内不同层级城市旅游业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制定优势互补、分批推进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 应当着眼于杭州都市圈整体的发展规划来开发、经营和管理城市旅游业, 以城市旅游景观打造为龙头, 以生态自然资源为支撑, 以文化积淀为基调, 重点培养不同层级城市的自身特点, 积极塑造山水都市、休闲都市、文化都市、开放都市于一体的国际化都市圈的整体形象。

3.2 加快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2.1 强化竞合意识, 建立合作机制, 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新形象

所谓“竞合”发展, 是基于合作基础之上的有序竞争。要促进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要加快实施大旅游和区域联合战略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 即通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旅游资源的整合, 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周边县市为节点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就杭州都市圈而言,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杭州作为极核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打破行政界线, 促进都市圈内各层级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 要充分调动湖州、嘉兴、绍兴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安吉、海宁、桐乡、德清、诸暨等13个节点县市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区域内县域城市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衔接杭州的“旅游西进”战略。总之, 在有序竞争的基础上, 都市圈各城市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 努力谋求资源、客源和信息流的共享, 以进一步拓宽都市圈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3.2.2 制定都市圈旅游产业竞合发展的协调机制, 整合旅游资源

“竞合”发展的核心是都市圈内各层级城市的均衡发展, 而不是平衡发展。要实现合作基础上的有序竞争, 应当通过构建都市圈旅游业竞合发展的协调机制, 实施“旅贸结合、产业联动”战略。2007年以来, 杭州都市圈已经建立了规划、交通、产业、环保、旅游、宣传6个专业委员会, 并将进一步启动信息、金融、商贸、统计四个专业委员会。为贯彻落实杭州都市圈“一主三副两层七带”的发展规划, 应当加快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 科学合理地做好各节点县市的发展规划, 发挥县域旅游业的生态环境优势、空间要素优势和区域联动优势。具体而言, 应当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即周边城市以自身的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为基础来寻求发展的空间, 实现同核心城市的错位发展, 避免与主城和其他节点城市的恶性竞争, 实现优势互补。既有效利用靠近核心城市的便利条件, 又尽量不受或少收核心城市阴影效应的影响。

3.2.3 加快都市圈旅游业软平台建设, 实现与硬平台的优势互补

都市圈旅游业的竞合发展离不开交通、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持。从杭州都市圈旅游业硬平台和软平台的建设情况来看, 存在硬平台建设超前、软平台发展滞后的局面。首先, 杭州都市圈“一小时半交通圈”和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卓著, 实现了以杭州为中心, 辐射都市经济圈内县级以上节点一个半小时交通时空圈, 城际快速通道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能够满足经济性、快速性、舒适性的出行需求。其次, 杭州都市圈旅游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应当加快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具体而言, 应当以杭州都市圈信息专业委员会为主管部门, 建立都市圈综合旅游网, 涵盖区域内各层次城市, 连接各城市旅游门户网站并实现信息同步, 促进旅游网络与综合开发一体化, 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优化的综合网络体系。

摘要:县域经济是都市圈的有效支撑, 是都市圈发展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在增长极。要提升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单靠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是不够, 应当以旅游业的竞合发展为突破口,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通过阐述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制约都市圈旅游业竞合发展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区域联合”和“错位发展”等对策建议, 以实现都市圈县域经济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治伟, 冉群超.对构建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产业密集带的思考[J].企业活力, 2007, (7) .

[2]王东祥.科学谋划杭州都市经济圈——关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 2008, (4) .

上一篇:科学情感论文下一篇:增值税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