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2024-06-08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通用7篇)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1

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

Xxx

(xxx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3班吉林xxx136000)

指导教师:xxx(讲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组织文化内涵的阐述以及在组织发展中的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以分析。笔者就其关系作了浅显的研究,探讨了组织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组织文化来为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组织长足、健康的发展。希望可以给我们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品牌文化

Analysis and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tissue culture in the organizatio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lass3,Grade2009, Jilin Siping 136000)

Directive Teacher:LiShengli(Lecturer)

Abstract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ole played by the possible impact to analysis the immature.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research on their relationship, discusses the status,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how to use corporate culture to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the enterprise, and promote enterpris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Hope can bring some reference to our enterprises.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s;corporate strategy;

大约在40年前,许多组织被简单地解释为协调和控制一群人的理性工具。他们具有垂直层次结构、有水平的部门分化等“硬性”特征。但组织不仅仅表现与此,他们还像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我们讲到的组织文化就是这种组织个性的“软性”载体。在90年代后,组织逐渐拓宽了控制跨度,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引入工作团队等,这些都要求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提供共同的价值体系,保证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影响,于是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现代管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那么什么是组织文化呢?

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蕴含着组织的形象和经营理念等信息,通过组织文化将组织推崇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惩罚什么等信息传递给员工,并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和塑造员工的行为。

一什么是组织文化、组织战略

组织文化作为概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提出来,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 化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这种组织文化 1

包括一整套的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组织员工。这些给原本就稀少而又抽象的概念添上血肉,赋予它们以生命。”斯坦雷·M·戴维斯提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这些信念和价值观赋予组织成员一种协约意义,并构成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国内学者管维立认为:“组织文化就是在一个组织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 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我们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从事商品(或服务)生产与经营中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外在的表现是组织的文化 设施、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以及厂房设施、产品等,内在的表现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各种文化标准,包括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 活观念,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如今组织文化不仅已渗透到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组织生产活动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还对组织战略发展产生巨大的 影响。组织文化取向:

(一)组织文化的特点

1、强调个人价值

如果组织鼓励员工寻找和实现的自我价值并努力为员工创造发展和取得成就的机会,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氛围下,员工的个人价值就能够得到更高的体现,员工也会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提高对组织的满意度。相反,如果组织中流行“枪打出头鸟”这样的文化,人们做起事来必然会束手束脚,组织就不能取得成功。

2、强调协作

协作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没有良好的协作就没有组织的持续发展,在团队管理模式中,团队建设规划十分完美,实施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有的因为部门领导反对而不能参加团队,有的因为不愿意失去在本部门的地位和利益而拒绝,有的觉得团队太辛苦、太麻烦。因此要实施团队模式,就得培养“牺牲小我成就打我”的团结协作精神。

3、鼓励员工承担更大的工作职责

组织是否认同对员工的授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的成败,如果愿意给予员工相当程度的工作自由度,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工作,而不过多干涉,那么,员工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相反则越弱。

4、鼓励沟通

人和人交往之所以产生矛盾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关于组织的沟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现代管理就是意见沟通的世界,意见沟通一旦终止,就意味这组织的终结。顺畅的沟通是高效组织的特色,如果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提出意见建议,通过各种形式强化组织内的下行、上行及横向沟通,让员工真实感到组织重视他们的意见,这本身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组织的内部动力。

5、鼓励员创新和适当冒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组织面临的任务大多是没有成规、没有先例可循、包含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创造性任务。如果组织文化单纯求稳而余胆不足员工很可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就难以满足组织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实施发展和创新战略,必须在组织文化中加入一些冒险因素,帮助员工提高承受风险的能力,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前大胆创新、勇于尝试,锻炼一批真正勇敢的员工。

6、重视信任和分享

组织文化应当鼓励员工的团结协作,一致面对外界竞争引导员工之间互相信任,共同合作,从而迅速、果敢的完成任务。鼓励信任和分享的组织文化将有助于绩效的提升,事实上,组织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很多组织所忽略。不过新近研究表明人们对组织文化相当

重视,并呈现逐步上扬的趋势,“欲实施政策,请文化先行”这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新思维。就个人而言,组织如果想走的更远,就应该将组织文化的位置放到战略规划这么一个高度,只有拥有灵魂的组织才能走的长远。

(二)什么是组织战略

1、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战略被引申为“为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确定组织自身的发 展方向和经营范围,通过有效地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从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行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组织战略包括组织总体战略、组织竞争战略、组织发展战略和组织经营战略等。虽然组织战略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是对组织根本性、长久性和整体性问题的筹划。

2、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于组织战略本质这个问题有着自己不同角度的观点。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 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努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组织战略发展的精髓所在。”波特认为:“战略是建立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的,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来活动,或者从事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经营活动。”安索夫指出:“组织战略是贯穿于组织经营与产品以及市场之间 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它包括4个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二组织文化与组织战略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之间的关系

(一)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战略的实施,反过来组织战略有不断影响组织文化的不断成熟

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战略方向,而组织战略反作用于组织文化。组织战略产生于战略思想,而战略思想产生于组织文化思想。组织文化体现了组织决策者对经营管理风格的偏好,一个稳健文化导向的组织,它的战略风险倾向势必是稳健的;一个创新文化导向的组织,它的战略风险倾向势必是富有挑战色彩的。同时,稳健的战略决策则伴随的趋步保守的组织文化。相反,富有挑战的战略决策则是组织文化日趋开放。

(二)组织文化是战略目标实现的最基础保障,能够凝聚战斗力,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和实现。

组织文化通过对于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重大问题的明确,凝聚人心和人力,形成匹配组织战略的执行力。如果组织试图强制实行战略转移,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自己业已形成的文化风格因素,致使战略背离自己的组织文化,最后组织战略目标不能够实现或者成效甚微。

(三)组织文化的塑造、整合和提升是为了满足组织不同生存阶段的不同需求,并始终围绕其最终力争达成的组织战略目标。

1、在起步阶段,组织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者是老总文化。任何一个组织都经历过从小到大,从创业到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经历这种过程的组织,老板大多数头脑清醒、勤奋好学、认真工作,是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这时,公司管理基本上是靠人管理,是人治。组织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并逐步发展,是因为老板能被团队成员认可、崇拜而且愿意死心塌地跟老板干。所以老板的一举一动就是公司的旗帜、方向标,组织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2、在快速发展阶段,制度文化主导组织文化。组织的制度文化逐渐成为公司的主导文化,因为制度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积极工作的同时,还能够安抚在组织快速发展阶段过程中员工的浮躁心态。

3、在成熟阶段,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建设。这一阶段的组织一般都是规模大、人员多的现代化大型组织,其组织文化和各方面的制度都已经很完善,员工工作有章可循,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基本上能够实现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短期的自我价值。但是,如果从组织的长远的发展和吸引力来说,还需要建设组织的精神文化,让员工有精神上的享受,不仅是工作的时候感到快乐,还要让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享受生活。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所以在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组织文化也应该不断的深入变化。组织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各自的矛盾和特点,相应的管理重心就有所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随之变化:组织管理者需根据组织发展状况,制定出与组织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针对性的组织战略,培育与发展阶段协同的组织文化,不断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实现组织的顺利升级。海尔在1985年之前会有很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生产,通过内部分配处理也能使其在短时间内盈利,但是从长远、从顾客角度讲确实一个症结,那1985海尔“砸冰箱”事件看似产品质量的问题,其实质确实诚信从无到有的一个文化改革,其组织的战略目标也从国内转移到世界,现在海尔是国家的一个名族品牌,这是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品牌,基于这个战略思维,那么海尔的组织文化也就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创新。这个实践就充分证明了组织文化在如何影响组织战略的变化,也说明了组织战略如何不断完善组织文化,使其更加壮大。

4、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是组织发展的两头,一头从组织的主观上抓好组织文化的建设与提升,促使组织整体文化素质、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另一头从组织的客观上抓好组织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以主观的机动带动客观的能动,使其有机的协调和配合。

三、企业文化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一个企业能否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就得看其是否具有代表组织文化的软性载体,即组织文化。组织是典型的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广泛。组织文化对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关系重大。要使组织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组织文化在战略导向中的作用。

(一)提升组织竞争力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孕育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组织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到技术、资源、管理模式等硬件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组织文化这一软件因素密切相关。优秀的组织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组织的竞争层次和竞争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来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强化组织的竞争优势。当前,从我国成功组织的成长经验来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优秀的、独特的组织文化,而缺乏优秀的组织文化,纵使掌握了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也无法塑造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组织的发展也由于缺少文化的支撑而陷于困境。组织文化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力是明显强大的,对组织战略具有指导力。即组织文化对组织经营的指导功能,组织文化为组织经营活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推动组织战略发展。组织文化在组织中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推动组织的发展。组织文化对组织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这个作用不是促进,而是直接提高。

(二)组织战略创新的作用。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核心和实质的作用。因此,组织核心能力的建造和提升,其主要途径就是要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形成以组织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精神

文化。只有创建富有个性的创新的组织文化,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组织才会拥有自身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现今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知识对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或者知识能直接给组织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但知识的更新、知识资产价值的发挥,非要靠人才完成不可。因此,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谁最善于整合人才,发挥人才的群体优势,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谁就能拥有未来,赢得领先地位。在21世纪,离开技术创新,任何组织都无法在市场中立足。如海尔、华为等优秀组织,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能力。因此,培养和形成一种适应组织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就成为现代组织技术力量高效运转的价值导向和根本动力。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组织,在信息时代,就能不断开拓视野,制定符合时代步伐的发展战略,长期获得竞争优势。

(三)通过塑造组织文化使得组织和谐顺畅运转,保障组织战略目标实现。

政府在提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对于组织就是构建和谐组织。组织文化是塑造组织的和谐发展的思想之源。组织管理要经历三个阶段:人治、法治和文治,文治就是“无为而治”。组织管理的最高阶段就是文化管理,组织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组织要靠文化、观念和气氛来管理,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为知己者死”。

组织能以各种途径肯定个人尊严是和谐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这是经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结论,也是当下员工管理的要求。组织必须给员工一个机会和平台,充分肯定个人尊严。摩托罗拉公司实施了一套名叫“肯定个人尊严”的方案,更令人称道的是,摩托罗拉摆满奖杯奖状的“荣誉厅”有一块“先进党组织”的铜匾,这令很多人感到诧异。有人问:不是外资组织吗?怎么还允许党组织存在?党员活动受不受限制?外国老板怎样看中共党员?事实上,在摩托罗拉“党员公开、组织公开,活动公开”,这里的老板对党员活动给予方便,给予支持,给予经费,真正做到肯定个人的尊严。他们自己这样解释:“有这么多的党员,如果不发挥他们的作用,就是资源的浪费!”

与之相反,2010年的富士康,出现过一个极为不和谐的状况,当时“N连跳”已经成为富士康新生代工人心中的阴霾,社会大众人人关注、媒体报道条条针对时,对富士康的指责已经铺天盖地。“N连跳”发生在富士康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组织,富士康的内部管理体系中,没有萌生出和谐的组织文化,即便有,它也是“一种男性文化、刚性文化,比较没有那种体贴细腻温柔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军队文化。”正是得益于这样管理文化,富士康所有的员工遵守规则、注重效率,才有了富士康今天的声名显赫,但是富士康的员工却又另外一面的恐惧:生活枯燥单

一、更加看重功利、缺乏组织归属、承受巨大压力,这样的员工在庞大的组织体系中没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没有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根本看不到努力工作后所获得的收益能带来的美好生活。于是,当一颗失望的种子落地后,“跳楼自杀”就像病毒一样开始传染。

所以说组织要保障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就要精心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发挥文化的力量,促进组织和谐运转,构建和谐组织。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组织管理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文化使组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更富有思想性和人情味,具有时代特点和人文精神。

(四)百年优秀组织的组织文化事例应证组织文化对组织战略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组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组织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组织文化同普通公司的组织文化有着显

著的不同,他们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上海信谊药厂也是国内优秀的一个百年老组织,她是民国时期1916年创立的中国早期化学制药组织,她又如何来实现自己的组织战略的呢?

那就是:品牌文化!

上海信谊从创立之初,信谊的第一代领导人就知道如何把品牌做大做强,我们注意到,上海信谊的LOGO是从创立之初都一致沿用至今。信谊品牌在开创之初,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之时,尤其在抗战期间,上海被沦为日寇蹄下的一个孤岛,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华民族工业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在组织领导人的带领下,精心努力经营下,让“除了好药,还有信誉和友谊”的组织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历经社会的变革和数代信谊人的努力,信谊人始终都以先进的组织文化为基准,发挥组织文化优势,以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准则。正是靠着这样的组织文化,恪守这样的组织文化经营理念,在危难中信谊药厂顽强的坚持了下来,和广大爱国的民族工商组织一起,撑起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脊梁。

我们可以来剖析一下,信谊提出的“好药”其实就是组织的产品,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而“信誉和友谊”却是实实在在的产品的灵魂和价值取向,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注定是单薄、短命和缺乏竞争力的,更重要的是,以第一代信谊领导人为代表的信谊前贤们的爱国主义和当代信谊的改革创新精神,是信谊实现百年传承组织战略发展的组织文化之根脉。

因此品牌形象既是组织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组织的品牌之中。品牌就是组织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组织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组织优秀的品牌,使组织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繁荣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晓军,陈宏辉,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2】鲍军:组织文化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讨2005年

【3】杨荣:《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约翰.科特:《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杨克明:《组织文化落地高效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田泽,马海良:《国际组织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7】崔顺贤:组织文化与组织战略的实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

【8】丁元斌:试论组织文化与组织战略的关系,南方论刊2006年

【9】刘媛丽:红组织文化对战略管理的双向作用组织科技与进展2 009年

【10】麦静文: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2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地位,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始了新一轮的全方位、大规模的规划、改造和建设。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城市个性的文化广场出现, 成为各大城市的象征性标志, 广场舞作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 形成了城市文化中一道独具魅力而又鲜活靓丽的文化景观。舞蹈作为一种生命运动形式,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善于利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舞蹈也因此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现阶段,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之余, 越来越注重追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场舞因为其自由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老百姓陶冶情操、锻炼身心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 也更容易被群众文化生活所接纳。

一、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虽然出现了各种更加专业, 更具有艺术性的舞蹈表演形式, 但是舞蹈的本源并没有改变, 它依然是来源于群众的生活, 并且通过人民群众的创新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其发展的动力。广场舞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舞蹈形式, 深受群众喜爱, 并且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广场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简单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 而且它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审美意识,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 现阶段人民群众自我娱乐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在工作之余纷纷走出家门, 来到身边的广场上参与或欣赏各种体育健身和文艺表演活动, 松弛紧张的神经、缓解焦躁的心理, 在休闲和娱乐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另一方面,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其本身是一种区别于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 其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属性, 使得舞蹈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的障碍, 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让人们在跳舞过程中, 拉近彼此的距离。

为此,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组广场舞, 并且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培养人民群众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兴趣, 以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

二、广场舞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 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

文艺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对启迪人民群众的思想具有重要作用。任何舞蹈的创作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所以舞蹈是为大众服务的, 在人民群众的参与中, 广场舞也会潜移默化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水平。虽然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 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各种舞蹈动作, 但是, 大多数人都喜欢广场舞, 热爱这一大众性的艺术表达形式, 并积极的参与到了其中, 而广场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 会在不自觉的增强人们内心的愉悦感

2. 帮助人民群众增强体质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不仅是为了展现其所有的艺术价值, 而且更体现为一种运动形式, 所以, 我们可以把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广场舞看做一种集运动和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人们在跳舞表演时, 可以促进筋骨的舒展, 增强体质。现阶段, 在城市或者乡村的广场上, 经常会有聚集很多人, 不管是年轻人, 还是老年人, 都在音乐的伴奏下, 参与到舞蹈表演中, 诸如各种民族舞蹈、秧歌舞、鼓舞等等, 虽然人们并不具备专业性的舞蹈知识, 但是在欢快的节奏中, 人们能够实的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并且潜移默化的调适了身心, 增强了体质。

3. 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社交类的舞蹈形式, 人们通过跳舞相互交流感情, 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人们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中, 自娱性的舞蹈形式较多, 集体性的舞蹈, 大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人们在跳舞时要照顾到整体的队形, 集体观念也随之培养起来。此外, 在自由性较强的现代舞和交谊舞中, 更容易增进人们之间感情。在群众文化发展中, 广场舞在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陌生人都可以在跳舞的过程中, 进行友好的交流, 以缓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广场舞由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 贴近百姓需要, 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工作之余参与到广场活动中, 通过跳舞锻炼身体, 与人交流,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民的审美能力。为此,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喜爱,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让人们更好的享受广场舞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刘大维, 胡向红.广场健身舞的起源、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 (11)

[2]杨玲.广场舞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2 (09)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地位和作用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青、川三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内地与藏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此地草原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古朴,文化灿烂。旅游资源的灵魂以及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以此作为基础。甘南地区优秀的自然风光,众多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甘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实际,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基础资源

旅游者的广泛参与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动力源泉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价值有赖于旅游者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文化差异性的追求。甘南地区既有游牧文化,也有藏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以及民间工艺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第二,着力提升旅游形象,凝聚旅游竞争力

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产品特色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而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是提升旅游形象的关键。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藏汉文化的结合部。这里古为雍州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三河一江(黄河、大夏河、洮河、白龙江)将全州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从空间上有机串联起来,因此,要深度挖掘甘南特有的文化内涵,整合全州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好“安多藏区旅游经济圈”,大力发展以草原风光、原始森林、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重点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加快“大九寨旅游环线”工程建设。创建高原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加强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

第三,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甘南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要筛选出本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形成以“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天下黄河第一湾”、“藏王故里、洮砚之乡”、“山水冶力关”、“魅力名镇——郎木寺”、“长征天险——腊子口”等为代表的知名旅游景区(景点),这些旅游景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旅游景点已经发展成为甘南旅游知名品牌,是甘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旅游景点经过成功开发和推广之后,给甘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甘南地区旅游形象,使甘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甘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还催生“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甘南州先后被评选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精品旅游景区”和“中国最美的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

第四,提升旅游资源品位,丰富旅游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都属于旅游资源,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资源的发展,甘南地区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当地历史文化也很丰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品位大大提高。对于一些并不占有优势的自然景观,如何在开发过程中能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就会使自身的开发价值大大提高,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扩大旅游对外宣传

近年来,一些以甘南历史文化为题材、或以甘南地域风光为背景的优秀影视剧、歌舞剧相继出世,极大地吸引了国内民众对甘南旅游的关注。例如:选取甘肃夏河拉卜楞寺作为拍摄外景,正在拍摄的以宗教小镇郎木寺為背景的《云端上的郎木寺》、以迭部红色文化为依托的《迭部情缘》等。甘南州要进一步依托民族歌舞、戏剧、民俗、服饰、美术、技艺、饮食等原生态文化资源,积极发展适应大众文化需求、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重点打造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临潭万人拔河、格萨尔赛马大会和唐卡、“南木特”藏戏、洮州花儿等文化精品。甘南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需要做的重点工作是提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创意、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在本土文化中融入现代艺术理念、艺术元素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要打造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比较有影响力的甘南地区代表作。围绕“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人文甘南,风动、幡动、心动”,包装推出了“十大王牌景点”和十六个重点旅游景区。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通过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等4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甘南藏族歌舞演艺基地、甘南藏族服饰制作基地等7个文化产业基地和甘南香巴拉文化长廊、羚城藏族文化出版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政策予以支持,以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重点构建藏文化特色,使甘南地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壮大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打造甘南知名文化品牌,提升甘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六,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甘南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与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将旅游资源的地方性以及民族性凸显出来,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如果失去民族文化特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经济本身从经济角度来讲就是注意力经济,需要具备更加鲜明的特色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甘南地区旅游产业在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依然很低。甘南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用当地历史文化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包装。

参考文献:

[1]《甘南州志》。

[2]《甘南州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3]《甘南州民俗文化》。

作者简介:罗玉英(高级讲师)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4

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企业领导观念立足以人为本、依*人、关爱人、尊重人、发展人,人是企业的主体、核心和根本,企业活动要充分反映人的愿望、需要,人创造了企业,发展了企业,人又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界定,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本管理的目的;管理人的手段。

关于第一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认为:人是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而生产;企业依*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和人才。企业的发展主要*人,而企业又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企业与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企业惟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才能真正摆脱人总是被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手段,人才能真正居于企业发展的主导地位。

关于第二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应该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挖掘人在企业中工作的一切潜在能力,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很好的结合。

关于第三个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这种管理应是顺应人性的管理、凝聚人的合力管理和适应人的需要的管理。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切文化活动均以人为核心、为主体,并通过顺应人性的管理、凝聚人的合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管理和根据人的需要的管理来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

二、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管理制度体现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尊重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主人翁责任感是激发广大企业员工建设企业的根本动力源泉。主人翁责任感的激发,关键是必须尊重和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有了这种主人翁地位,再给以保证主人翁地位的权力,才能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的态度,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才能使员工苦干、实干,为企业多做贡献。

其次,管理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企业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好坏,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因此,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点是重视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人的理性发展,有助于人的全部潜能的发挥。

再次,企业的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建设好企业文化,必须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言行,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应该依*企业广大的员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的呼声。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基础上,承认人们的各种合理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总之,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使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主体意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从而使企业兴旺发达。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完美结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既注重企业目标的实现,也关心个人目标的进程。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目标,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员工个人目标必须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征之一是做到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完美结合,惟有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自然的完美契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智慧,企业目标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三)对人的个性化需要的关注与高度信任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对企业员工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个员工的个性化需要。企业将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种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是建立在对每个企业员工的个性和需要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达到管理方式、激励办法与每个企业员工个性、具体需要的契合,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对人的信任机制是其特点之一。企业的信任机制具体包括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尊严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诚信的道德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企业应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制度,保持政策、制度的相对特定性和连续性;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特别是企业领导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营造一种充满信任的氛围。

信任是需要理解和沟通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征之一是对人的理解沟通,而且是心灵和情感的沟通。信息时代的企业员工对情感的需要日趋强烈,组织领导对员工情感的关心、理解等需要的满足将是企业建立与员工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企业员工通过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既可以表达自己心声、情感、愿望、需要,又可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领导者借助于高效的沟通机制,常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需要,掌握每个员工的特点、个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信任员工、理解员工,依*员工,满足员工的正当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三、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原则

(一)目标原则

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确立一个明确而崇高的目标,特别是要把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有机融合在一起,要让全体员工明确他们的工作与这一崇高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在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并以此为荣,企业目标才能实现,员工自我个人价值才能实现、个人的目标才能达到。

(二)参与原则

即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参与管理,参与企业目标、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企业做出重大决策

或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要使企业员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讨论和协商,形成的决定,要集中广大员工的经验和智慧,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一来,员工不仅能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也能使他们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

(三)价值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应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要代表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它是每个人行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建设企业文化就要进一步强化价值观念,使每一个员工都把自己的工作言行与这一价值标准联系起来,成为每个员工自觉行动的准绳。同时,要全面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及其实现。企业中个人只有承担一定的职能,扮演好自己的企业角色,发挥好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给企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个人价值才能得出实现。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重视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满足每个员工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个人价值实现得越充分,其个性和自身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价值就越大,对企业的意义也越大。

总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全面关注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价值的统一,不断改善企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命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能力、才干,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引导企业成员为企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关系营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25-56

[2]翁君奕.企业组织资本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1-32

[3]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8-89

[4]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5-57

[5]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77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5

——以《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

王学峰

(山东师范大学旅游系2000研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旅游规划中客源市场分析薄弱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分析不深入的缘由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市场部分的实证研究指出了客源市场分析的工作思路,为今后旅游规划相应部分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规划; 实证研究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NALYSIS OF GENERATING-MARKET IN TOURISM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AI’AN CITY ”WANG Xue-feng

(TourismDepartment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the shallow analysis of generating-market which is commonly existed in tourism planning,furth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it.Through the practicalstudy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means of analysis of generating-market,which set a good example for similar work in other tourism planning.Key words: tourism-generating market analysistourism planning;practical study;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因子在影响着旅游规划,其中最为强烈的就是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恰当的定位。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是旅游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招商引资的基本依据,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确定市场规模,了解市场需求的结构特征,分析市场竞争格局,掌握市场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旅游规划是对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现有市场的充分把握基础上完成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系统构想。从理论架构上,旅游规划要重点突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要抓好市场的产品的规划与开发这个中心,重点突出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这两个基本点。因此市场部分的分析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源市场分析应当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旅游规划质量不高的主因之一就是客源市场分析不到位、不深入、不科学;对于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欠深化,导致目标市场定位模糊,市场细分欠妥当,所以营销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市场预测方面在方法的使用方面不科学,因此很容易成为“领导数字”,缺乏严谨,故毫无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言。

一、客源市场分析薄弱是当前旅游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客源市场分析理应成为旅游规划的重点,其分析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旅游规划项目的生命力和旅游投资资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是旅游项目规划和策划、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要把握好某地旅游业发展的客源市场,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工作,只有掌握了翔实的基础资料,才有可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市场调研是一项运作十分烦琐、方法需要科学、耗费时间长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规划经费的不足、规划者的时间有限等,大多数的旅游规划中的市场分析均是泛泛而谈,有的甚至就是流于形式,其典型表现主要有:

1、在目标客源市场范围定位上,清一色的根据距离因素,先本地区、本省区、邻近省区依次外推;境外客源市场总是先港澳台、后东南亚、日韩美、再往外就是欧洲市场等;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进而准确予以定位。

2、至于对于客源的数量预测以及收入情况的外推,一概以百分比递增,而且数字惊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领导意志使然,光喊口号,大而空,毫无科学依据而言。

3、在预测方法方面,一般是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以历年增长的百分比类推未来的客源数量,固然批上了数学模型的外衣,但是过去的情况与未来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客源市场的变数是非常大,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巨变,而且在数学建模的科学性上值得商榷。

4、与旅游资源的特性分析相脱离,没有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细分市场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往往是闭门造车,依据资料整理所得,与实际情况脱节,所以导致开发的产品的市场效益难如人意。

5、即使有些较为认真的规划也做过一些抽样调查,其科学性、样本的选取量仍值得商榷,故统计汇总的数据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当前的旅游规划文本中客源市场分析部分明显薄弱,在对待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和市场预测方面,“一厢情愿理想型”的市场分析以及盲从领导意志的“放大型”的市场分析方法大兴其道;笔者认为这是导致现有规划质量不高的原因所在。

二、旅游规划的客源市场分析不深入的缘由

对于当前旅游规划中存在的这一通病,笔者认为除却规划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之外,对市场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尽管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达到“小康需要”之前,在为满足“保证性需要”而奋斗之时,人们旅游出游意愿仍然很小;只有达到满足了“小康需要”并向“个人欲求”消费迈进时,大规模的旅游消费行为才会发生。即使经济收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利用信贷进行旅游消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公费旅游者,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影响力大、购买力强的群体,笔者认为这是目前国内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真正自费旅游的人数以及所产生的效益所占的比重仍是少数。因此在进行市场预测时,切切不可盲目乐观,单纯按照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就认为人们出游能力的增强,这里还有一个出游意愿的问题,“有钱有闲有欲望”,人们才能进行外出旅游,缺一不可。因此,对人们出游能力过于乐观估计,对旅游消费需求波动与旅游消费行为差异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够深入,这是旅游规划客源市场预测不准确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不少旅游项目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不同行政区域对同类旅游资源的重复性规划建设,导致旅游项目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也是部分规划的败笔。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旅游规划都是以行政区划为界,按照省、市、县等行政单位来计量,那么所造成的一个显见的后果就是导致客源市场定位分析上互相重叠,互为竞争,互夺客源,自然而然就会导致邻近区域的相互削价恶性竞争,造成近邻互斥负效应。因此,旅游规划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这种情况,能够协调而不是单干,能够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即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

最后,在预测方法上目前一般多采用数学模型,根据科学的方法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尽量接轨“领导数字”而加重人为的调节作用。很多的市场预测之所以总是与实际情况偏高,这当然与模型的选择有关,但是为了尽量接轨“领导意志”的数字,人为调节也很重要,故意夸大某些因素,在数量方面,以及增长的百分比方面均令人惊讶,一看就明白是给领导看的,典型的“领导数字”。

旅游市场的趋势预测十分关键,如若分析失误则会导致市场失败,项目亏损,同时还要兼顾游客消费心理以及旅游偏好等相关因素,目前旅游市场呈现如下趋势:旅游者以中青年居多,在旅游心理上注重经历,渴望参与,需求的个性化突出,多样化明显,旅游方式上更喜好自选式和组合式旅游,散客化趋势明显,在闲暇功能上人们由过去的消遣与恢复体力转变为当前的追求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均构成了未来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常用的市场预测模型有三类:时间序列分析、引力模型以及机会介入模型。而最常用的就是时间序列法,即根据游客量随时间的变化来预测将来游客的变化情况,主要有回归预测、灰色模型预测等方法。多用于一些传统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历史数据资料已经有积累,便于数学建模,也较为准确。

结论

勿庸讳言,在全国的兴起的旅游开发热潮的大态势下,旅游规划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这种难度正是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难度,必须看到,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是置于激烈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之中的,应当时刻关注旅游大环境的变化,以环境为动力,在与其它旅游目的地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其关键是要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这也是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前提就是要正确把握客源市场的需求,在正确的市场定位下,根据游客的偏好和市场的时尚潮流设计、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客源市场的准确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规划的基本前提,规定了整个规划的方向和指导思路。

因此,除了要对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扩展外,对新市场的开拓也很有必要,这里要好好把握旅游者消费趋向的走势、规划区资源的特性和其区位优势。只有根据旅游规划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针对目标市场的客源构成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能性构成比例,再分析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的构成比例及发展趋势,而不是简单地按人口与经济收入的比例递增来计算旅游客源市场的递增,剔除主观计算和盲目乐观,才能对客源市场作出准确判断,才有益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证研究

笔者有幸参与了《泰安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课题中的市场部分制定工作,现以泰安市旅游规划为例阐述旅游规划中市场部分的分析工作流程。

我国旅游业已经由单纯的资源开发模式逐渐演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与市场互动的发展模式,旅游市场的开发,已成为各项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泰安的实际,将旅游市场分为海外旅游市

场、国内旅游市场、泰安市民出游市场。规划期间,泰安市旅游市场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并重,稳步发展出游市场;不仅注重人数的增长,更关注旅游效益的提高。以目标市场为中心,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强区域协作,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增强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同时,规划组对来泰游客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细致的汇总统计,为市场分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市场分析

首先对入境海外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从现状与当前存在问题入手,重点指出了目前泰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海外游客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停留时间短,与泰安的旅游地位不符;市场集中程度过高,加大了旅游经营的风险;自主外联能力差;消费结构不合理。然后对海外市场进行区域比较分析,从洲际、主要客源国以及港澳台市场进行详尽的分析,从中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一类核心市场、二类重要市场、三类潜在市场和四类机会市场,从而为今后的促销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在对国内市场的分析时,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即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性别特征、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从大的方面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然后重点分析来泰游客的行为特征,从旅游时间、旅游方式、旅游动机、旅游花费以及对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定位做好了前提工作。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资料积累和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对国内游客进行了市场细分,便于今后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品以满足多重需求。按游客来源地细分的市场、按职业结构(身份)细分的市场、按年龄细分的市场和按出游组织形式细分的市场,分为这样几个大类,每项又有细分;从而很容易得出目标市场,先将目标市场的定位原则加以必要的阐述,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确定中近期旅游目标市场,总结为“一二三四”即“围绕一个市场,重视两种出游方式,满足三个年龄层次的需求,着重吸引四种身份的游客”,与前分析一一相应,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整个过程逻辑性强,得出的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为了更好的把握泰安的旅游市场,规划组特意进行了出游市场的调查分析,以此来准确把握泰城居民的出游能力和出游规模,以及对其所产生的旅游效益和对旅游业的贡献进行了阐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出游市场特征分析:影响出游的因素;居民出游时间的选择;所青睐的景点类型;采用的旅游方式;周末最想做的事情;外出旅游最担心的事情;国内景点到访率;市内景点到访率等;从而为出游市场预测与发展目标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与开发,传统的方法往往是分一、二、三级,在地图上表示则是以不同的半径画同心圆。其实,这种分析和表示方法是极不科学的,因为旅游地对客源地吸引绝非这种几何级差和几何形态的,它与游客到达旅游地的方便程度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在做旅游规划时,均详细研究交通路线、车次、航班来确定目标市场,并提出了“线路客源市场”的观点,丰富了对客源市场分析的理论研究内容。

2、市场预测

在市场预测方面,由于泰安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对其进行预测自然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在预测方面力求走出一条新路,权做一个有益的尝试。

首先对海外客源市场的预测,对影响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构成进行分析:“入世”与山东省旅游业的大发展,来山东的海外市场总量急剧膨胀,使得水涨船高,带动泰安海外市场的发展; 经贸活动与投资经营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促销,特别是大项目的带动; 生态环境的整治; 整体旅游形象的树立。其中,前三个因素短期内可以发挥作用,后两个因素更着重于长远的影响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进行战略分期。2001年—2005年为调整过渡期,也是为今后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改善海外旅游环境、强化旅游城市形象;2006年—2010年为跳跃发展期,随着前一阶段的基础訇实,泰安旅游具备一个较好的迅速膨胀阶段,这是泰安市旅游能够在前面基础上获得一个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的必然时期,将有一个质的飞跃;2011年—2020年将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期,实现泰安旅游的持续、健康、有序、理性的发展,真正走向泰安旅游的繁荣昌盛。

在方法上,采用了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和指数回归三种方法作为预测的三个方案,然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平衡,结合泰安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进行最后的处理,使其能够更符合泰安市今后旅游业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学模型方法的运用与实际结合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当然也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是总的来说本方法在同类旅游规划中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希望能够为预测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样,国内市场方面也采取先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然后战略分期,三种方法分别预测再平衡其结果的工作思路。

最后,对泰安旅游发展目标进行总结,对于泰安这样的传统成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想使旅游

业实现较大的飞跃式发展难度很大,针对实际情况,本着注重质量的内在提升和效益的最优原则,确定以下发展战略原则:高度重视海外市场,全面提高市场份额;着重质量,效益优先:更加注重旅游者的人均停留时间和花费,而不要一味追求人数的增长,变数量增长型为效益增长型;持续、健康、理性、有序发展,不单单强调发展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

由于数字的增长变化较为明显,领导也对此情有独钟,往往十分关注数量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对于泰安这个已经有了2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目的地而言,数量上的增长很困难,因此更要注重质量上的内在提升,在效益方面上下功夫,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

3、市场营销

首先对营销理念进行创新,从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差别营销四个层面进行探讨;推出“名山游”与“名城游”相结合;“人文泰山”与“绿色泰山”相结合,大打“国山”牌、新打生态牌。另外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结合、政府宣传与企业营销相结合、日常宣传与节事宣传相结合;常规宣传与超常规宣传相结合。细水长流、常年促销与高潮迭起、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持续性与轰动性相结合的连续效应。

然后分海外和国内市场两个方面,分别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在海外市场方面,以内联为主,逐步扩大外联;在目标市场上下大气力,主攻重点市场,开发潜在市场,抢抓机会市场;广泛征集、设计打动人心的产品项目;积极吸引外资,改善城市环境,引入外国旅游饭店管理公司、外资旅行社,借用外国旅游企业引入境外客源;旅游宣传与对外政治宣传、经贸宣传、文化宣传、对台宣传相结合,争取在国家及省驻外旅游办事处开辟对外宣传的窗口。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重点是省内的济泰曲为主,省外则以京沪线为轴线向四外辐射,南联北接,互为联动,从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促销策略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旅游产品策略方面,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产品的优化:⑴深化文化内涵为主,推出生态特色制胜,大打“人文泰山、绿色泰山”两张牌。⑵“人文泰山”推陈出新、以老带新,突出参与性、民俗性。⑶“绿色泰山”环境整治、空间拓展,开辟新景区、推出新线路。概括一下就是内涵为主,特色制胜;推陈出新,以老带新;环境整治,空间拓展。

在促销策略方面,着重从区域空间的协作和方法手段的科技创新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另外还要适当地运用价格策略来带动人气,扩大客流量,如季节价、时辰价、团体价、师生价、泰安市民价等,扩大淡季客源。最后就营销渠道从多个角度(大众传媒、互联网、行政渠道、节庆活动等)来阐释,既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又运用简单实用的方式进行设计,提出了:上网、上星(卫星电视)、上影(电视剧、电影、光盘)、上声(歌曲、戏曲、电台)、上形(艺术团)、名片促销等营销方式。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利用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友好学校、独资和合资的外企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

四、结语

旅游规划要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在充分调查和掌握规划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和导向,精心设计名牌产品,塑造主题形象。

综上所述,客源市场的分析是旅游规划的基础,是做好旅游规划的保障,一言以蔽之,规划必须围绕资源——需求——产品——客源——效益这一核心轴线进行,由此可见市场分析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而不是敷衍了事,信口开河,大力加强关于这方面的旅游规划人员的培养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嬖属,试析旅游规划中的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学刊,2001,6,第54——56页

2、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认识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第45——48页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广场舞,地位,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进步,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广场文化获得蓬勃发展。而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形式, 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在基层组织的群众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广场舞的定义, 然后对广场舞的发展现状作出分析, 并就广场舞的作用以及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挖掘。

一、什么是广场舞

广场舞是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 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的, 在公共场所多人参与的, 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 非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

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舞蹈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舞蹈早在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以前, 人类就利用舞蹈来交流感情, 庆祝胜利。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民群众创造了广场舞蹈, 发展了广场舞蹈, 使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广场舞的功能和表演区域发生重大了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艺术, 已经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而到了近几年, 这一趋势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随着农村的发展, 农业的现代化, 人们健身意识的提升, 以及广播电视的宣传, 农村居民越来越喜欢广场舞,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跳广场舞, 现在我们在很多农村都可以见到村民活动广场, 看到聚集在广场上跳舞的居民。现在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广场舞教学视频, 广场舞发展如火如荼, 群众范围越来越广, 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三、广场舞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1. 广场舞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形式

广场舞不同与其他的舞蹈, 专业性要求不高, 无太大参与限制, 所以一般只要有广场的地方就会出现广场舞,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广场舞都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活动, 它是广场文化的主体, 也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形式, 是实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目标的最直接途径。

2. 广场舞是群众文化的缩影

在广场舞的平常活动里, 主要是由舞蹈、歌舞、歌曲、广播体操等形式表演。但这些节目都具有形式多样化, 内容丰富, 且寓教于乐、寓艺于乐的特点, 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功能。因此, 广场舞不仅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 而且是群众文化的平台载体。

3. 广场舞具有群众文化的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里, 不论是城市或农村, 社区 (区域) 人们的闲暇个体或群体, 都把广场舞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由于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需求也日益提高, 决定了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具有较高的标准, 即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同时, 还要有新颖的节目样式, 从而较好地反映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因此, 广场舞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作用。

4. 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在广场舞盛行之前, 人们的业余生活较为单一, 无非就是看电视, 看书, 甚至打麻将, 赌博, 后者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谐和社会的不稳定。而广场舞出现之后, 人们业余时间可以去广场上活动, 跳舞有利于身心健康, 所以逐渐人们的业余活动被丰富了起来。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 他们退休以后闲暇时间较多, 跳广场舞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时间, 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四、广场舞的作用

1. 健身作用

当代人们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工作压力大, 身体状况有待改善, 现在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更是越发的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广场舞空间大, 参与人数众多, 参与面较广, 随意性较强, 人们都可以参与, 在跳舞的同时, 身体得到了锻炼, 因此简单而又方便的广场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锻炼方式。

2. 健心作用

前文中我们提到, 当代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大, 导致心理问题严重, 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广场舞是一个群体性的活动, 音乐和舞蹈动作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让人们暂时忘却了工作和生活的烦恼,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而且时间长了, 广场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多, 这样的话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也更容易排解掉心中的苦恼, 缓解压力。

3. 提高审美情趣

虽然说, 广场舞是一种具有团体性的相对较为简单的舞蹈形式, 但是它的舞蹈的根本性也是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不管是对于参与者还是观赏者, 广场舞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而且经常通过广场舞来进行锻炼的人由于舒展了筋骨, 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所以在身体的匀称度也健美度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身材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在长时间的对于音乐以及舞步等的感知方面有了很好的理解以后, 人们的审美的情操也慢慢的被培养起来了。

4. 有利于家庭和谐

跳广场健身舞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现在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多, 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比较空闲, 容易产生空虚的心情。而富有激情的广场舞是社会性质的群体健身运动, 他们通过经常练习健身舞来陶冶情操、强身健体, 不仅让他们自己感到愉悦、开心, 家人也能被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所感染, 从而有利于家庭和睦、稳定。

五、结语

新时期的广场舞活动遍及全市各地, 联系着千家万户, 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不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广场舞的形式, 组织和吸引全民参与, 不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使人民的生活内容逐渐丰富, 提高了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平台载体与导向作用。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广场文化的建设和广场舞的推广, 促进和谐社区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发.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兴起[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2012 (05)

[2]侯慧.漫话城市广场舞[J].剧影月报.2012 (01)

[3]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 (35)

[4]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福建艺术.2011 (05)

[5]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2011 (13)

[6]李少奇, 邹子为, 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19)

[7]董桦.论在群众文化中推广普及广场活动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2 (23)

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

语言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长期以来,由于语言学家、语言教学法专家在自身的研究领域之中都较为关心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而却忽视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的存在。从而不仅给语言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正常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曾经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信息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开拓,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也就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在完善学生学习英语基本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提高对外国英语所处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才能使学习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更为真实、客观的读懂他人的思想与意图。2004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仅是该民族成长的见证,也是该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的鲜明反应。因此,要想完全读懂语言就必须要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就是英语本身。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在注重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又适时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即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经常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避免生吞活剥,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而事实上,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下中,这种想象显得更为严重,许多老师把英语教学当做是一种具体可衡量的硬指标,往往以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四、六级学生的通过率衡量英语教学的成败。只注重对传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的传授、注重对语言词汇量的增加,却没有将外语的学习很好的与所处的文化背景相联系,致使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英语教学的不可持续性因素的存在,使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一种被动的工具。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如果说,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是为了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话,那么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则是一种更为意义深远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与其他国家的鲜明的标志。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4册120篇选文中共有76篇美国文章,比例为63%。这些文章所反映的言语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都具有“美国化”色彩,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传承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从以上例证中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在应试教育下的外语教学弊端。

1.树立正确的英语认识观

毋庸置疑,伴随着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英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国家开始注重对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由于英语教育学习在我们的发展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认识的维度的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教学观念的探讨也进行了一些积极而又有益的探讨。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与观念依然存在,仍然把外语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教学。同时,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堂内外逐步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文化意识。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即是非善恶的判定与分析能力,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开发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体化过程当中。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多元性的互动式的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该民族、国家的文化思想的结晶。仅仅强调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不能真实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一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应该学习在这一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交流的内涵。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恰当的进行目的语的文化融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但提高了语言教学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pp6

上一篇:申请英国高中 雅思成绩应不低于4分下一篇:力建学院“筑梦”二分队雨中送孩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