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通用7篇)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篇1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魏小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亦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旅游业产值达到2.9万亿元,5年内增长了120%。在我看来,旅游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创造幸福。这其中的内涵很丰富,第一,给当地老百姓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第二,促进环境改善和文化提升;第三,为游客提供更深度的体验,这就是创造幸福。
因此,旅游产业规模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种植业是保障生存,制造业是缓解短缺,服务业是提供便利,而旅游业就是创造幸福。所以下一步,旅游业的定位应该是幸福产业。如果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其他产业负责“日子”,旅游业负责的就是“好”。
“随着智慧旅游的概念越发时髦,景区APP客户端、官方微信、电子门票以及电子触摸屏等软硬件铺天盖地而来。大家都在做,如果自己不做恐遭淘汰,这样的竞争心理促使大大小小的景区纷纷投入到智能化旅游服务上来。”
在创造幸福的2014年旅游业界,被讨论最多的,就是“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并要求各地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3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具体而言,各地要在旅游宣传品制作、广告投入、参展促销等方面加大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集中宣传一批智慧旅游线路。
目前,智慧旅游已不再停留在概念和口号的层面上。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运用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等进行营销推广,部分景区的应用成果还包括互动电子LED展示系统、自动售票平台、云服务后台管理系统等。
例如,山东的泰山、蓬莱阁、崂山、趵突泉、台儿庄古城、沂蒙山等9家5A级旅游景区已经试水电子门票、电子导览、二维码、GPS定位。其 中,泰山、蓬莱阁、崂山等景区还开发了手机APP客户端。
在笔者看来,“智慧旅游年”只是个说法,智慧旅游发展的核心取决于市场。目前,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成熟了,政府提出这一口号,也是因时借势。但是,只有企业及时跟进,才能产生实质性推动,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业。
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需求,有需求才能有动力,这是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使然。也因如此,智慧旅游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企业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满足游客需求。这才是市场经济下旅游业良性发展的表现,企业是核心力量,而政府只起到助力推进的作用。在智慧旅游上,中国的发展其实一点儿也不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智慧旅游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中国的企业对新技术的跟进非常及时。而且,智慧旅游需要庞大的需求量来支撑发展,其他国家很少有中国这么大的需求量。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只要尊重市场,符合规律,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发展。
(作者系国内著名休闲旅游专家,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篇2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企业管理;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98-01
智慧旅游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于人们的饮食、出行等活动中,通过终端设备将最新的旅游资讯发送给游客。随着电子科技的普及,智慧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地应用。智慧旅游一方面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另一方面也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概述
智慧旅游的概念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和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促使旅游业思考如何重构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服务管理模式,同时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启发之下,“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可以说是一种管理的变革,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以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1]。智慧旅游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旅游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手机订购车票、查询路线、上网查看景点评价、景区电子地图等等,这些都是智慧旅游的应用。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我国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列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将江苏镇江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开始了“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在国家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智慧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上海的“智能导游”、北京的“景区的电子门票”等。2014年更是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旅游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二、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一)智慧旅游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等建立起的与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相符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和某一智能领域中的应用,比如说办公自动化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二、信息技术为企业的综合事务管理和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帮助,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三、内联网、外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对外开放业务中的应用,为企业改善旅游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2]。这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和旅游服务的提升都提供了很大帮助。办公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纸质材料流通的低效性,打破了旅游企业各部门沟通不足的局面,让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为旅游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建议,有效地帮助企业制定管理章程、规划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蓬勃发展;内联网、外联网的应用,有效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客户需求和旅游行业发展趋势,促进了企业旅游业务的完善。在智慧旅游的推动下,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智慧旅游有助于減轻旅游企业的管理负担。
旅游作为一个流量大、流动性强的服务行业,其在管理工作上具有很大难度。而智慧旅游通过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应用大大减轻了旅游企业的管理负担。一方面,减轻了旅游企业对景区导游的管理工作。每个景点都蕴含着特有文化内涵,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设置景区导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旅游企业在对这些景区导游的管理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旅游景点。旅游企业如何实现对景区导游的工作态度、讲解效果和服务素质等方面的规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而智慧旅游通过设置电子化的景区导游,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管理问题。例如,在各个景点播放真人语音讲解,帮助游客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通过开发含有景区地图、旅游线路规划、景区内休息区和饮食区等内容的软件,让游客能够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满足个人需求。另一方面,减轻了旅游企业对景区交通的管理工作。在传统的旅游模式中,景区的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游客和旅游企业[3]。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游客们可以事先掌握景区的交通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旅游线路,避免在堵车、等车等交通问题上浪费时间;旅游企业也可以实时监测景区内外的交通情况,以便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比如说增派相关线路的车辆、控制相关景点的人流量等。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智慧旅游对于减轻旅游企业的管理负担起着重要作用。
(三)智慧旅游有助于改善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
旅游行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应该更加重视游客的个人体验。但这一标准又是无形的,很难加以衡量和测度。而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向旅游企业反馈自己在景区的体验感受,提出自己的建议。旅游企业可以根据游客反馈的体验情况,制定改进措施以及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以改善企业的服务管理工作。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目标从扩大盈利转向提升游客满意度,提升旅游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而且旅游企业可以建立客户管理系统,归纳整合这些游客的体验感受和改进意见,从而帮助挖掘潜在的信息,促进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智慧旅游对游客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归档工作能够有效帮助旅游企业改善服务管理,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结语:智慧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已经日趋成熟。通过智慧旅游的推广,游客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享受旅游过程,旅游企业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减轻旅游企业的管理负担和改善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三个方面,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姿,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66-73.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97-100.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篇3
安全生产是企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宿迁电信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安全管理工作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全市三县两区电信部门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从建章立制,狠抓强行入轨、安全硬件建设、到开展 “创安”活动、创建“星级安全班组”活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近年来,宿迁电信分公司坚持安全工作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中心工作,充分挖掘安全管理的保障、支撑、推进作用,创新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创建星级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班组”活动,抓安全促管理,抓安全促发展,抓安全保稳定,以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推进企业的全面建设,不仅安全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而且员工的思想态度、纪律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岗位执行力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效果。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近一段时间来看,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事故和建筑物、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教训极其深刻。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受宿迁电信公司领导的委托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举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培训班
下面就请宿迁市安监局政策法规处的李鸿权处长大家讲课。
李处长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安全监管方面有很高技术功底,2004年第一批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青年专家型领导。我们相信他的讲课一定能对我们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志给以启迪、给予帮助。
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 篇4
关键词:票据贴现 票据市场 票据融资
百姓金融网导读: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在已为社会各方所关注。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从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状况看,显然,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从而导致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在这一点上,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相似的。不过,我国的问题又有自己特殊的一面。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正因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就显得特别突出。弄清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寻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案了。迄今为止,各方面已经提出(其中一些已经在实施中)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建议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或者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率,引导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放款;第二、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第三、在政府的参与下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并由它们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第四、建立中小企业商业信誉评估系统,推进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第五,由政府或其它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等等。
应当说,上述各种方案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但是,由于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我国高度垄断的银行体制这一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重要的因素,措施的实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由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方案费用较高。如果一味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那无异于为这些银行施加了另一种政策性负担,从而形成新的激励问题。而利率浮动的方案也仅仅能取得有限的效果。因为在银行不了解企业信息的情况下,贷款的风险很大。银行经理人员要平衡贷款失败预期会受到的惩罚与贷款成功多得的利息再做出贷款决定。这样,利率浮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的方案,实际上只能部分地解决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此类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仅仅占有非常小的部分。由于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资源禀赋结构的特点都将是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始终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部分。而由于符合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必然是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企业群体。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像高科技型企业那样成为高收益、高成长型的企业。因此,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方案,对这些企业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第三、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确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担保品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但是,该方案同时也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转嫁到
担保机构身上。因此,担保方案能否取得成功就要看该机构是否能够以比金融机构更高的效率来处理与中小企业有关的信息。或者说,只有当存在于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时,担保方案才是有效的。否则,担保方案没有改变上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质,仅仅是将风险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转嫁到担保机构身上,其结果很有可能造成损失和担保方案的失败。
第四、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经济生活中尚存在许多扭曲,各种社会公证机制和信用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一个完善的信息生产和传递系统的建立。所以,信息分享方案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因为这种机构本身就是中小金融机构。但如果这些金融机构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面目出现,就要求经济中存在独立于政府的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民营的中小银行)与之竞争。如果缺乏这种竞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成为人浮于事的官僚机构,不仅不能对中小企业有太大帮助,还可能给国家造成新的不良贷款。
与上述措施不同,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按照我们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分析,这一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它必须包括一大批独立的民营中小银行或其它贷款性金融机构。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最终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其次,这一金融体系中可以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2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42-02收稿日期:2012-04-10
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就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就会不断地创新、不停地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不可轻视的关键作用。长春公交集团是长春市唯一的国有控股股份制城市客运企业。自2001年成立,至2006年改制揭牌的这几年里,集团上下团结一致,目标一致,建树企业文化,彰显企业精神,强化设施建设,规范经营管理,提升运营手段,提高服务水准,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西昌汽车公司,把企业文化有效地渗透和贯穿到企业管理之中,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笔者对企业文化也有了由衷的理解。
一、站在新起点凝人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一个企业对企业文化有足够地认识是很重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长春公共交通事业始创于1935年,是长春最悠久的行业之一。辗转半个多世纪,经几代公交人艰苦努力,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运营模式。长春公交集团揭牌正式成立后,公交战线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西昌公司在公交集团的领导下,认识到要想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首先认清形势,看清目标,捋清思路;同时,必须建树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和目标引导员工,心系公交,心倾企业,心植岗位。西昌公司的领导者们懂得:只有凝聚员工,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完成新起点后的新任务。党委多次组织学习,统一思想,层层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企业发展时期,企业文化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二、抓住新机遇知竞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具有企业文化有关的特质,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稳定的财务状况,热情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乘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企业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
纵观西昌公司整个内外客运发展趋势,公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市场预测,把握市场流程。企业利用改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大力宣传,形成共识,了解形势,确定发展思路,明确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即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走向可持续发展。通过安全的运营质量,在做好日常运营外,还稳定了一汽大众、市政府、省广传媒等十余家客户的班车服务。其次,把竞争机制贯穿企业管理机制中,不断增添服务项目,让市民满意。如长春清明文化活动,增添祭扫专线等。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迎接新挑战研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往往通过规章制度来体现。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会统一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就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强化内部控制和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才能致力和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致企业愿景得以实现。
西昌公司从公司管理层到所属车队管理人员,转变经营理念,推进全局战略。在集团所属公司中率先创新管理体制,突破合作经营困局,完善托管权限;明确责、权、利关系,解决利益分配关系,从根本上扭亏为盈;同时,认真研究科学管理,实行单车核算,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管理到人、核算到队,指标风险全员共担,最大限度满足市民乘车需求,整体运营呈良性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的作用不断彰显。
四、创造新业绩亮精神
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人。企业精神是由员工实现的。因此,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是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为员工搭建平台,展示企业精神,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信赖和奉献精神。让企业文化通过员工的劳动而进一步展现和升华。几年来,经过西昌公司企业文化的锤炼和打造,员工们拼搏向上,苦干任劳,涌现出一大批像聂永军、孟繁娟、吴文朝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为企业、为社会不断创造业绩。这就是“公交人”“热爱祖国、贡献长春、服务乘客、忠诚企业”的企训和精神的最好体现。企业也在不断总结宣传他们的事迹,提炼他们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广他们的工作方法,传承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更好地促进公交事业的发展。
对企业文化建树的作用,是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地加以认识的;对企业文化的不断感知,是在企业发展中逐步提升和悟出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至关重要,万万不可轻视。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改革 篇6
协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仅省(区、市)之间差异较大,而且很多省(区、市)内部各地市的差异也较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将一种战略施诸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对象、多目的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包括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各种功能区、特区和实验区政策等。有些战略和政策虽然没有被归为区域经济范畴,如新型城镇化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等,但其实施会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协同实施国家各项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使它们的作用相互加强而不是相互抵消,是有效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子战略,覆盖我国大陆全部国土,是全局性战略,是既能平衡区域关系,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问题的战略。全面实施这一总体战略,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赶超发展;有利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走向新繁荣;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发展转型,带动其他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新轨道。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这三大战略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变化作出的战略新布局。它们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和新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等,实现三地错位发展;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建设沿江绿色生态走廊、构建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和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的统一性要求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诉求之间取得平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市场越大、越广阔,就越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与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前相比,目前我国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明显增强。但是,市场分割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完全消除资源要素流动的障碍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地理上毗邻的地区通过设计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一体化发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局部地区的一体化不应发展成为更大空间范围的“行政区经济”,不应设置阻碍资源要素流动的壁垒,不应谋求特殊的优惠政策,而应成为实现全国各地一体化发展的必要准备,并为之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还应注意到,协同实施国家各项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除对少数发展困难地区长期实施特殊政策外,对其他地区所享受的某些实验性优惠政策,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范围推广。
全面深化改革,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在决定区域发展格局的各种因素中,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有效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各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是,由于目前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导致区域发展出现了“底线竞争”、产业结构同质化等不协调现象。比如,在目前的财税制度和中央、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安排下,各地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公务员工资等都与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水平高度相关,必然使各地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时过于看重经济增长,在处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时过于看重大工业、大项目。再如,对地方干部业绩水平的评估与当地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导致一些地方形成过于强烈甚至不顾约束条件的发展冲动。又如,以全国一盘棋的思维布局生产力,尽管很合理并被广泛认可,但因现行规划对各地约束不力,在实践中难以完全落实。可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许多改革都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其中较为直接和重要的改革有如下四个方面。
消除要素流动壁垒,进一步增强全国市场的统一性。进一步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地违规违法出台优惠政策的行为,使各地在制定行业准入、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等标准方面坚持区域非歧视性原则,为产品和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提供保障。
完善财税体制,形成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进一步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关乎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重大战略安排的事项集中到中央,将规模性和外部性比较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事项明确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将地理边界比较清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在明确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并通过完善财税体制,为中央和地方履行各自的责任提供财力保障。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各地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对各地政绩进行评估时,注重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对长期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影响,提高长期成效和整体效应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加强规划协调,强化规划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一是加强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区发展规划及各层次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建立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等领域的规划信息共享机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沟通,提高各类规划的衔接性和兼容性。二是增强各类规划的权威性。促进规划编制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将规划的编制、审议、实施、调整、监督等环节纳入法治轨道。三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明确规划实施的进度要求和责任主体,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作为督促规划落实的重要手段。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篇7
关键词:旅游产业;智能化;智慧旅游;信息化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了创新运用,智能手机、个人掌上电脑的普及,促使人们对信息化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渴求程度在不断提高,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大头旅游业也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自身发展。在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此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二字进行充分理解后,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对“智慧城市”的引导,“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举措。“智慧旅游”是对“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二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的具体运用。
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北京、南京、镇江、无锡、武汉、苏州等18个城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1]201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业发展主题定为“智慧旅游”,要求各地旅游局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我国不少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构建自身的智慧旅游系统,发展旅游产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定义:一是“新旅游形态论”,;二是“技术应用论”;三是“管理变革论”。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智慧旅游”不能等同于“智能旅游”,“智慧旅游”是对“智能旅游”的升级。
二、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一)智慧旅游将开阔我国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满足我国庞大的旅游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2.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共计33.89亿人次,这庞大的人数规模带来了2.9万亿元的收入。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0%;中国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117.6亿元,同比增长26.2%。[2]这些数据说明了智慧旅游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将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对旅游业的“二次革命”
智慧旅游是新技术浪潮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是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可以说,旅游的发展就是服务的发展。而智慧旅游将通过政府集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深入挖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旅游资源,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旅游服务为宗旨。
(三)智慧旅游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适合路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旅游城市的直接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借助发展智慧旅游,可以使城市的旅游条件和环境系统地提升与完善,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三、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
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所以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制定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进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指导实践,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以游客为中心,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种需求”要作为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智慧旅游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还应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安全等城市配套保障体系有机整合。
(三)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加强各部门协作和协调
智慧旅游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整体范围内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体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的实现受制于城市各地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城市要完成智慧旅游建设,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景区、景点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深化旅游信息化的程度,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将整个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灯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旅游工作人员行迹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将旅游数据中心建成为旅游资源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整合和利用各种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提供旅游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微.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4(1).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推荐阅读:
智慧旅游发展现状08-30
智慧旅游业务发展方案11-16
智慧旅游概念10-31
智慧文化旅游08-23
智慧旅游厕所革命10-13
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06-10
智慧旅游资源条件06-12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08-18
旅游使人智慧10-05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