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旅游的作用(精选12篇)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1
从本质上来讲,旅游是一种具有文化性质的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某个地方的文化内涵而不单纯是美景与美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会显得底子单薄而没有历史厚重感,是不可能成为旅游胜地吸引大众竞相前往的。有了旅游活动,就必定会有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从交通到住宿这一系列消费活动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中,各旅游景区必须要以历史文化为载体,能在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
一、历史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保证
一切旅游活动都要以旅游资源为载体,而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赐予每个地方得天独厚的壮丽景观之外,还有历史长河赐予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场合,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有着重大历史渊源的文化圣地长久地吸引着国内外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的游客。显而易见,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它为当地的的旅游业资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无论是长城、兵马俑还是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是因其历史文化名声才能吸引到大批游客前往参观,与此同时,这些游客的到来,会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在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产业都有所推动,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谓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旅游经济的发展背后必然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依托,否则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不可能有着长远的发展。
二、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旅游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通常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们或者是某个历史名人的故居或者是某场著名战争的发生点或者是某些故事的起源地。总之,它对每个旅游地来说都是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往往是一个地区最吸引游客之所在。当然,人们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技术制作出一个在外貌上完全一样的旅游景区,但是没有历史文化的烘托,就失去了它所能代表的历史文化意义,不能让大众感受到自身文化的氛围之所在,因此就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就不可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一般而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就会有着自身特殊的存在意义与使用价值,旅游景区可以轻易地将其某个历史文化现象打造成当地的旅游特色,然后经过游客的口耳相传,就会形成当地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利器,因此对于一个景区来说历史文化资源便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存在,对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文化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地位的巩固
在某地旅游发展的初期,历史文化所起的作用一定不可小觑,因为这通常是吸引游客的最关键部分。景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首先要有值得大家称道的地方,而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大众所认为的对一个景区而言值得关注的地方。因此一个旅游景区质量高低与否都建立在其是否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精神层次上的追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美景的观赏,大家想要的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精神上的享受。如果一个地方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历史的宏伟与文化的洗礼,才能让人称得上是不虚此行。而显然一般人工开发的景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工开发的景点有着太多雕琢的痕迹和印刻,娱乐设施再完善也无法模拟出历史景点的文化感,因为人们无法在精神上感到震撼,而只有历史塑造的旅游区才能做到这一点,经久不衰的带给人们强大的视觉盛宴和精神感悟,才能得到所有旅游者的热爱与青睐,这样旅游景区的地位才算是不可撼动的,当地的旅游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四、从国人特点谈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
当今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人们期待在繁忙工作之余借助旅游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与负担,得到精神与灵魂上的解放,并且见识到外面世界的宽广与宏伟。中国人遵循注重传统,并且对于古人留下的东西总有种特殊的情怀,我国众多的悠久历史文化对国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往往越是古老的东西越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与窥探的欲望。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游客的这一心理,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区,在不破坏其原生态的前提下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借助名区在大众眼中的知名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一旦大众对某个旅游景点有很深的感悟,那么必然会接连产生良好的口碑,一旦有了口碑,就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旅行。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游客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旅游产业必定会发展起来,旅游经济也必定随之而被带动,所以利用好大众的心理来发展历史文化景区,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结语: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受到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所出台的很多条例对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条件,但正是由于这种种限制条件,才能够让旅游景区保持其原滋原味的生态性,不落俗于其他人工开发的景区从而保持其独特性,才能让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才是最长久和最稳固的。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当成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与生活追求,并且人们对旅游地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趋向去于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有着深远文化底蕴的地方,因此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以期对各文化名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2
摘要:
中国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兴部门,它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在以它特有的朝气和发展潜力向前迈进。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中国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部门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设上,要认清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旅游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本文以明确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为研究目的,以旅游法规与旅游行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构建了旅游法规影晌机制图。首先,结合国内外旅游行业的发展,总结日本和我国旅游法规发展历程并对各自旅游法规发展进行分析;其次,本文依据法的经济作用解释,从旅游法规四个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起旅游法规影响机制图,并对桂林进行实证分析,列举了在桂林旅游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的推动下的桂林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比较总结出我国目前旅游法规建设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关于旅游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认为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是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0.引言
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旅游法规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分支应运而生,我国从世纪年代末开始颁布部分旅游法律和法规,从那时起,对旅游法规的研究就有有关旅游法规的专著性质的小册子产生,如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刘海山主编的《旅游法》,将旅游法规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学研究方向加以介绍。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旅游法规的教学和研究中去,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法规对保护和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显强劲。
1.旅游的综述
旅游行业,通常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旅游行业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在狭义上,旅游行业通常是指旅行社行业、旅馆业和
旅游交通运输业但在广义上,旅游行业还包括其他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如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博物馆、娱乐行业等。我国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部门,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带动和促进有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旅游法规的概念
本文使用的”旅游法规”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是具有一定行政立法权的国务院、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认可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在旅游活动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专门法律规范,或与此领域相关的各种普通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主要包括第一,以成文形式实施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第二,由国家领导人或主管负责人以国家名义与主权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订的,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国际协定、国际公约或条约第三,旅游标准和规范。由此可知,“旅游法规”既包括一般适用的法律,即不仅适用于其他领域,调整其他的法律关系,也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调整旅游法律关系,也包括专门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专门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旅游法律。此外,从旅游发展及行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行业管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需要,我国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组织或其他行政部门,制定或发布了一些标准或规范,这些标准或规范在特定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拘束力,因此,也把其列为旅游法规的范畴。
3.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的作用分析
3.1旅游企业
3.1.1市场主体与行为方面
一、旅行社
(一)规范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
《旅行社管理条例》将旅行社从设立到经营管理各环节都做了规范,凡达不到条件广西大学同等学才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法规只全才长游行业发展的宁乍用研究。
(二)保护旅游者权益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暂行办法》构成了我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体系。
(三)拓展旅行社业务范围
2004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旅游条例》,是国内第一部在地方性旅游条例中明确规定公务旅行可以由旅行社安排,上海市颁布这一条款后,政府采购增加了这一内容,“供货方”是有资质的优秀旅行社,采取招投标方式运作,北京、上海率先在全国实行旅行社代理公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推进旅行社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己经加入了,在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旅游行业将在较短期限内全线开放,旅行社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受到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旅行社业是我国旅游行业中开放程度最低的领域。
二、旅游饭店
(一)为饭店与旅客的提供行为规范,保障其合法权益。
我国饭店业是较早开放!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的行业。截止到年底,全国仅星级饭店就有家,且管理水平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我国饭店业已进入了一个国际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但饭店法甚至是饭店管理条例至今尚未进入立法者的眼界。
(二)宏观调控饭店业的发展
所以,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饭店业的宏观调控,促进饭店业的发展符合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旅游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3.1.2市场秩序方面
一、制旅游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目前关于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只有《不正当竞争法》,该法虽然对经营者之间的十种不正当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但旅行社之间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其特点,该法难以规制
二、旅游合同
(一)解决纠纷,维护旅行社及旅游者权益
目前涉及旅游合同关系的法律有《合同法》。在现实的旅游活动领域内存在的大部分旅游法律关系是横向法律关系,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通过旅游合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标准旅游合同保护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满足了国民出境旅游的愿望,并规范了出国游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境旅游已经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又出现了社会办/出国游0的现象"
3.2旅游法规对旅游主题的影响与发展
3.21旅游者
(一)明确旅游者的权利,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旅游行业的命运,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制定!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来调整旅游者和旅游行业有关部门的关系.(二)明确旅游者的义务,有利于旅游者行为的约束
旅游者既是旅游企业的经济来源,又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利益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对旅游者的义务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以约束其行为.3.22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政府的角色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旅游职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均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政府可能有协调者促进者或是规制者管理者两种角色模式。
(一)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
法律在宏观调控方面上表现在规范政府行为,是通过法律来明确哪些方面政府应当管理,哪些方面政府不应当管理,以及政府通过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二)协调了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关系
旅游行业社会性!综合性很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体系,包括旅游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辅助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宣传与景区文化教育多个部分,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而又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在旅游资源建设管理方面,主要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或法规,如年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批转国家
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等。
(四)建立法治化的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
所谓,旅游业的行业监管模式,主要以对旅游行业或旅游市场之监管是以政府的行政为主导还是以民间性质的行业协会为主导而有所区别。
3.23旅游组织
旅游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社会公权力组织,面临公众、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多种利益诉求。
4.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作用的总结
(一)明确了旅游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其合法权益
旅游行业是多部门合作!多行业协同、多产品组合的产业,旅游行业对各部门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利益是共同的,成效是明显的,其矛盾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必须通过!也只有通过旅游立法来加以规制调整,来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规范和引导旅游活动行为
调整因旅游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立法手段调整旅游社会关系就是规定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务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引导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务各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三)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方面制定旅游法律法规,确定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产业政策。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把旅游行业纳入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二对旅游行业的经营实行宏观调控。旅游立法对旅游行业经营可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旅游行业投资、企业设立、经营管理、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可营造一个完整的法律环境。
(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
旅游法规对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行为规范进行明确规定,对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起到了恰当而合理的调整作用,进而维护旅游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5.小结
旅游法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旅游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的经济及环境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旅游法规来进行调整约束,才能有效遏制旅游行业的负面影响,使旅游行业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从以上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从分析当中看到了我国几十年旅游法规发展中的成果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还不得不面对我国目前旅游法规存在的不足无法满足使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的现实。要使旅游法规能完全发挥其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使旅游行业真正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量地调整旅游法规好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不但要做到全面,更要做到及时,跟得上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华《后背景下我国旅游立法中鱼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杨富斌《旅游法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3.黄大勇《关于完善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4.林长榕《旅游业呼唤立法》光明日报
5.杨志刚、高利娟《旅游法立法初探》哈尔滨学报
6.孙维佳《对前景下中国旅游业的法律思考》旅游学刊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3
桂林是国内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因此,在经营城市的任务中,经营旅游资源是重要职能。
“人心就是市场”。心理追求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原始驱动力。外出旅游看心情,包括对旅游市场、商品的销售,都受着旅游心理的制约。因此,旅游市场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旅游心理。旅游心理实质上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旅游资源配置,影响着旅游市场的兴衰。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里提到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包括物质生活需求和心理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而“不断增长”的词句中又可以区分出当前和长远需求的不同内涵。在当前和长远需求中,都有物质和心理精神需求两个部分。无论物质或心理需求,都会因时空阶段的不同,发生需求内容、标准的变化,其中,心理需求又影响制约着物质需求和长远需求的发展变化。重视对心理需求的认识和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无论当前或长远的需求,人们的心理需求总是前提和基础。旅游业属于文化(或精神)生活需求的范畴。这种文化(精神)需求,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
有需求才有产品、才有购销产品的市场,这就是“人心就是市场”的道理。人们的旅游心理影响甚至制约旅游产品、市场的生长、生存和发展。因此,旅游市场商品的兴衰,重要的在于把握游客的所思所想。首先,因为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标准,形成的旅游产品和市场受着游客苛刻的挑剔和评论,所以,配置旅游资源受着潜在的、习惯的观念意识约束;其次,旅游提供的是大众的文化精神产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首要问题是对人们旅游心理的考量和适应。所以,培育旅游市场,需要尽可能把握多层次、多类型、多职业人群的多元需求心理;第三,旅游产品和市场的生长、生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较大的投入成本,如果没有周到细致地认识旅游人群旅游心理,不能深刻把握旅游心理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新的旅游产品和市场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为此,旅游业的发展,应从适应“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标出发,深刻认识、综合分析人民群众的旅游追求和旅游心理,针对需求配置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和做强做大旅游市场。
当今社会,无论何种商品,顾客的心理都在追求“价廉物美”的目标。这种追求,几乎是古今中外通行的心理规律。不仅顾客如此,商家为了占领和扩大市场,采取多种手段适应顾客的购物心理,诸如办卡、打折、记分、奖励、降价等,甚至不惜重金包装,广告宣传,作“适应”文章,以扩大销售赢利。可见,“价廉物美”的需求心理,影响和制约着市场的流量和销售量。
旅游市场、旅游商品面对的上帝是旅客。游客和顾客购物实质上都同一地具有“价廉物美”的需求心理。但因旅游市场和旅游商品还没成为人民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部分好动游客(将会越来越多)催生而出的新兴产业。由于旅游产业所有的精神文化特性和买方的经济能力较强,购买旅游产品和生活用品的态度方法上有着不同的差异。旅游市场和旅游商品面对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卖出的基本价和起步价较高。但单纯追求享受旅游的人群,习惯于出差的交通,住宿习惯,往往忽略讨价还价的方式。因此,游客们更多地追求“物美”,对“价廉”的要求相对较弱。具体分析,近期游客的旅游心理变化主要有如下特征。
特征之一:享受大自然多元资源的感官需求心理,追求博大美丽自然环境,猎奇新鲜佳景的心理追求。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封闭在办公室运筹帷幄的城市人群,居住在窄小空间为生存发展打拼的人流,渴望在博大自然界“换环境”、呼吸“负离子”的人们,以及民族传统中“人挪活”的潜意识,都在促使人们“到广阔天地中”,寻找美的世界,追求视觉感官上的新鲜享受,“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进入小康生活的人们,看到了自然环境恶化的威胁,懂得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生命的有益作用,享受大自然的心态日趋强烈。不仅是“小家碧玉”的桂林、宏伟的万里长城继续为人青睐,就连一些人迹罕到的山村,因为盛产负离子和养育长寿人,也在受到游客的热捧。应该看到,享受大自然已经从人们的潜意识发展为人们追求的行为主题。
特征之二:享受休闲舒适生活、放松工作节奏的需求开始成为游客的心理追求。在社会竞争日趋强烈的环境中,让自己从紧张的生活、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追求放松休闲逐渐成为时尚、一种常态,这与中华民族习惯于“慢慢来”的观念意识相吻合。其实,休闲和舒适是一种生活境界、生活质量、生活目标。过去那种不辞辛劳在景点、景区的辗转游览,和黄金周外出旅游遭遇“抢”、“挤”、“堵”、“满眼都是脑袋或屁股”的状态,早已遭到抱怨;“车难挤、店难找”,“景区人看人、连照相位置也得排队等候”。在厌倦观光旅游现状的过程中,游客们努力寻找从被动到主动、从受他人约束到自由行动的新的旅游模式,度假、休闲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出现的新项目。实际上,人们已经懂得,享受休闲行为和方式,可以培养出从容、淡定的成熟、自信品格。享受休闲、舒适的旅游心理已呈扩大之势。因此,旅游市场和商品,势必更好配置资源,适应休闲、度假旅游心理的发展变化。
特征之三:享受以我为主的生活方式,追求全方位、周到服务的旅游心理。多元价值观的变化,同样影响着人们旅游心理需求的变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只要旅游业提供服务,我就可以在旅游中享受服务。很自然地把旅游当作脱离约束、摆脱竞争环境、享受自我生活的主要方式。因而,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商品的认同,表现为对全新服务标准的要求。过去,人们将能“出去转转”当作莫大的恩赐,“景区美、宿干净,治安好”,“多看几地最好”成为了外出旅游的追求,对旅游服务的标准要求相对较低。如今,“洗个好澡、睡个好觉、行动自由、停车方便”的旅游追求成为了游客的普遍心理;而“景区美,有品位,讲解到位”的要求,成为景区优劣的标准。此外,游客们选择的旅游市场,因游客经济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升级,信息意识的强化,都追求旅游过程能享受便捷快速的交通通信、电子、金融、商业和对餐饮、美容、水浴、体育设施等多元服务。在“钱要花得值”的思想支配下,部分游客心底里“工作时我为他人服务、旅游时他人为我服务”的等价交换心理,让游客对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心理要求。旅游业只有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快速发展。
特征之四:享受知识的趣味性,追求充实自已生活的旅游心理,催生着新的资源配置到旅游市场。寻求和积累知识,不仅在于知识是力量的源泉,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无处不在,使其成为许多人的生活追求。年轻的人们由于市场的竞争形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已经达到须臾不可离的程度;中老年的人们,为了充实生活,在知识中寻找幸福和欢乐逐渐地成为潮流。这种知识需求心理,逐渐渗透进旅游业。寻找自然科学的奥秘,对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催生了一系列旅游新产品。新的旅游产品反过来浓厚着人们的知识需求。许多人懂得了在有意无意、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积淀知识,使旅游中知识需求心理悄然而兴。当年游历山川的徐霞客成为了游客的楷模,如今年青朋友结伴外出增长经历,亲吻自然正在兴起。显然,知识需求的心理正在要求更多的旅游产品问世。其实,旅游心理还在不断滋生和变化,仅仅归结为以上四类心理状态并不完整。无非是让旅游业的从业者注意调查旅游心理,把握旅游心理,兴旺旅游市场;更期望担当配置旅游资源进入市场的各级政府,在“人心就是市场”的认识中,适应旅游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在发挥政府完善资源配置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旅游市场,发挥出旅游市场配置资源的特殊作用。
桂林旅游已经成为了知名品牌,成为一项有目共睹的产业,其从业人数、旅客规模、旅游效益都已十分可观。但是,桂林的旅游业要成为桂林的骨干产业、支柱产业,仍然有较大距离。首要的问题是桂林还有足够的旅游资源充实、完善旅游市场,适应游客的心理需求吗?答案毋庸置疑。重要的是确定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型中发挥旅游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特殊作用。
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应当确定在“城市旅游”的起点上。实现“城市旅游”的目标,就可以为桂林成为世界旅游城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城市旅游,实质是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也是对应乡村旅游而产生的定位名称。本质上就是综合景点、景区为景城,改变过去单独的景点、景区、乡村旅游综合成旅游市场的状况,扩大为以景城、商品和多功能全方位城市服务体系组成的旅游市场。改变过去旅游市场卖景点、景区、旅游工艺品的局面,成为卖景城、商品和全方位服务的大市场。这样的市场,表面上是空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实质上还有内容和内涵的拓展。随着市场上规模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扩大的旅游大市场既能批发,还可零售,增加了历史文化、游客物流等新兴行业,成为了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以城市旅游为目标,就是要让桂林旅游按系统论的目标控制法实施发展。在城市旅游总目标的控制下,加速旅游分系统工程建设。以现有的区域(老城中心、漓江景区、阳朔等县域景区)和正建、新建的分支系统,共同组成新的桂林景城,辅之以完善的多元服务体系,实现城市旅游大市场的目标,适应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差旅旅游等多种形式旅游的游客心理。
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应当立足全市,全面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多姿多彩、变化发展的特色,适应游客的心理追求。桂林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三大类特色资源造就了天生丽质、神采飞扬、青春永驻的“桂林姑娘”。如情似梦的水、神姿仙态的山,是她美丽的面容,多种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她深遂厚重的头脑和胸怀,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圈是她的躯干。尽管桂林曾经有过资源配置的规划,但因历史的局限,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认知不足,缺少大市场的资源配置观念,没有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综合配置的功能,景区系统的景点、景区资源配置出现了零散、单调的状况。因此,新的规划首先应立足全市拥有的多类型、多种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体地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分类和分布进行调查评估,对相关的文化、环境、交通状况深入了解,尔后实事求是地分区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次,资源配置规划,必须妥善地处理好景区系统内重点和辅助景区的主次关系,城市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和其他产业相得益彰的关系,适应多种资源间的互补性和单一资源特殊性的要求,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在配置的方法上,应以现有的景点、景区为骨干,边完善,边组合,形成具有独特影响的县、区级以上的旅游市场,拼接组合为全市性的旅游大市场。把一流的资源利用配置到极致,辅之以二、三流的资源利用,共同构建景城。发挥出桂林是客源集散地、消费集中地、文化吸引地、税源形成地、品牌体现地的多功能作用。避免城市旅游被弱化、缩小为几个景区、景点,造成没有新意、没有效益的局面。
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资源配置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差异发展,以多形式、深内涵的景区、景点适应不同游客的不同心理追求。按区域综合配置资源,其区域的划定,主要应因一定范围的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确定,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既可独立发展,又能与全市其他区域景区互补、衔接。达成全市的城市旅游区域独立、百花齐放、景观纷呈、各放异彩,在整体和局部上彰显出外观和心灵上的魅力。而差异发展,则是指不同区域依自身的特色为主,在开发利用、包装配置资源中求发展,以固有的特色资源形成的商品占领和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排斥资源配置上“以他山之玉”建本地市场的观念,以自有资源特色形成自主品牌,用特有的旅游商品使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以城市中心的“老城”为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就是独有的资源特色;城市的城建文化、王府文化、山水文化、抗战文化和居民的休闲习俗,则是“老城”的心灵和精神特色。二者的有机结合,加上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旅游的中心休闲区即可脱颖而出。在突出区域特色的同时,必须注重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和顺道旅游的不同游客的不同心理,划定多种形式的特色景区;依游客逗留时间确定市场和产品,满足多形式游客的心理要求。
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旅游资源应当与城镇资源的开发利用融为一体,以上乘的城市服务和最佳的自然风光,适应游客享受生态的心理需求。经营城市和发展旅游业具有同一性,前者是全局,后者是局部。实现城市旅游的目标,实际上将旅游业融入经营城市的全局之中。按系统分析,在城镇化建设之中,旅游业是其中的分支系统之一。若城市旅游为母系统,其分支系统主要是景区系统、文化系统,其他的还有生活系统、交通系统、生活系统、服务系统、休闲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包括在城镇化建设的诸系统中。当然,城镇化发展的城镇资源也包含着城市旅游需要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因此,在资源配置上必须全面统筹,优化配置。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应该为塑造和传承城市精神服务,注重景区和文化资源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发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力和渗透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浸润、渗透作用,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作好两种资源在配置上的“融入”文章。“旅游以文化为灵魂”,用文化、历史资源提升城市的品位,适应旅客对旅游商品市场知识性、趣味性的需求,享受“碧莲峰下有人家”的轻松、休闲、舒适惬意的自然生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房是城之体、水是城之容、绿是城之装”进行城市的艺术和景观设计,扮亮城市的表里姿容,以城市旅游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让纷至沓来的游客饱览甲天下山水,享受最好的服务。
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应当充分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潜力,为城市旅游注入厚重内涵,以历史文化传承的知识性、趣味性,适应游客对知识、信息的追求心理。桂林的旅游资源是自然界的恩赐,桂林人享用了二千多年,使用了几百年;但前人为桂林留下的历史文化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已经肯定的桂林文化特色分类在桂林鲜为人知;而广西文化“桂林有半壁”同样少人深知。实现城市旅游的目标,显然需要城市精神的支撑,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需要历史文化的贯入。因此,深刻灵活地配置历史文化、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体系资源十分重要。从适应游客需求心理,结合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化对文化历史资源的认识,充分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背景、内涵、特色和时代意义。以兴安灵渠为例,绝非“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所能概括。灵渠从军事需要兼顾农业灌溉始建,仅是背景;历史人物参与建造、维修是过程。本质上应给予游客的知识却在于科学性、实用性。大小天平的生态工程、闸门、陡门、铧嘴的建造,磁北线和水平仪的准确,透出了前人科学发展、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思想,而“三七分水”的考证,给人以把握“度”的哲学思考。历数灵渠工程的冠数,都能予游客以知识和趣味,起教育启迪作用。二是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加工和包装。历史文化资源既可独立开发成业,更应以渗透方式融入景点、景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加速文化精品创作。陈毅元帅“不愿作神仙,愿作桂林人”是对桂林的一种包装;在漓江船上讲解美学文化,树朦胧美为最佳,以贺敬之的漓江歌佐证,是对漓江的文化加工。把桂海碑林的摩岩石刻文化运用到各景区的讲解词中,浅显的几句诗文,无疑会给游客以享受。三是引导市民以文化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游客的旅游心理要求,特别是旅行社导游、宾馆人员、司机等旅游一线的工作者的态度、作风和言行,都必须淡化“赢利”的言行,强化服务意识。四是综合全市经济业与文化界的力量,打造桂林的知名文化产业,以产业的行为宣传、包装、支撑桂林的城市旅游。进一步加快桂林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配置旅游资源的人们重新清点“口袋”里的资源,重新认识评价景点景区的性能价值,更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游客旅游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认识旅游市场配置资源的特殊功能,在组合配置资源、创新配置方式上下力气,朝着建设城市旅游的目标,充分发挥旅游市场配置资源的特殊作用,让桂林旅游更显辉煌,从而促进桂林城市化更快发展。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4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猎的内容很广泛, 对它的分类方法很多, 比如可以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去进行分类, 而《世界遗产公约》则是从世界历史遗产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笔者则认为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本国相应的文化遗产分类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目前最具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国际文件。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则包括各社区群体, 甚至是一些观念的表达、社会的实践、各种手工艺品、文化场所、特定的表演等, 我国的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16个基本类别, 下设子类别, 这既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特色, 又参考了国际文化分类标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作用的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体现, 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是一种动态的民族特色的画卷, 是一种精神风貌的体现。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大量对历史好奇的人, 大量的学者, 使其具有一种潜在的旅游价值。因为它体现一个民族在特定地区醇厚的传统风情, 并包含着该民族在历史中的沧桑变化, 和现在的文化变迁, 具有考古、审美、观赏、教育等多重意义, 它是一种对过去历史原生态的保存, 使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回顾, 包含着令人神往的传奇色彩, 具有无法比拟的文化魅力。这一切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使其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传播形式进行传播, 它以最质朴的方式进行着文化交流,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文化动力;是考古文化的重要资源;是文化的基石, 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一种无形的书记载着民族发展过程的点点滴滴, 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源泉;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观念,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 是一个民族无价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它巨大的魅力吸引大量的游客对它的历史进行揣摩, 对它的形式进行欣赏, 陶醉于它的艺术表现, 惊羡于历史文化的伟大力量, 沉醉于文化的古色古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让人从繁闹的社会中抽出身心进行休闲的一种特质。一般说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它可以使现代人精神从各种压力下得以放松, 体会安静祥和的历史, 通过欣赏种种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 体会不同于现代社会机器生产创造出的整齐划一, 而是古法自然的一种美;使人忘掉都市的喧嚣, 沉浸在一种特殊文化中的美;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美, 是历经沧桑的一种美, 是震撼人心的一种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质的美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来观赏, 被世界人民认同, 被世界人民留恋, 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发展形态, 它从某种意义规范人类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举止,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包含了传统的道德, 是一种观念文明的积淀, 是一个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证明, 是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体现。它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和地理的知识, 是一个民族伦理道德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民俗习惯的影像, 体现这一民族的礼仪、礼节、各种生活方式、当时的生产过程, 是历史上人们的知识来源。也就是因为它的这些魅力, 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旅游者通过旅游身临其境古老的文化, 了解当地的物质文化, 增加了他们对历史文化、历史发展的认识, 对社会的认识, 对一个民族的认识,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教育过程。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分析
从一个社会实践的发展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目前的海量知识信息的背景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举足轻重的时代价值, 包括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纪念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社会价值等。它是旅游开发的基本价值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 最终将慢慢的消亡, 其文化精髓也将埋没于历史长河, 失去光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科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它是历史傻瓜一个民族对一种文化的传承, 体现了历史上不同阶段生产、生活的情况。它最大限度保留了该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以及科技的发展程度, 为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是天然的、无雕琢的, 它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那是一种无法用现代化大机器来刻画的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民俗学、考古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文化考察范本, 吸引着不同专业的人, 从各种角度进行考察和研究这段文化, 同时也为该地区的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旅游产业的价值。它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比如一些手工艺品、文化表演, 同时它也间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对当地目前的文化的一种探究, 对当地现代文明的一种促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特殊和独特的一种旅游资源, 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它是一种区域文化, 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该地区的文化底蕴越足, 它的那种文化氛围显现得就更为强烈, 也就更有文化竞争的优势。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相连的, 为自然赋予力量, 是一种自然景观价值的体现。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媒介, 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了交融。一般说来, 当地文化将吸收相同文化、排斥不同文化, 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又会尽量地接受外来文化, 以满足各方游客的需求, 有意地对外来文化做出让步、屈服。慢慢的这种外来文化就会扩展到本土文化当中, 有时甚至破坏了原有的文化和环境, 使得当地人民接受外来的物质丰富的现代生活, 破坏了原有的特殊的封闭的文明, 丧失了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意义,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 我们一定要聚各方力量来保护民族瑰宝, 使其能够完整地留存下来。
综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各种价值, 利用其天然的旅游价值吸引着各方来客, 传承着历史的文化,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 能够更加有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以, 我们要合理地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其在旅游文化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 :191.
[2]胡长书, 张侃.中国世界遗产[M].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9) .
[3]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7) .
[4]乔晓光.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 (9) .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5
① Valene Smith.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1977.
②⑥ 李蕾蕾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卷2期
⑤ 马波 《现代旅游学》 青岛出版社, 1月第二版 p37
③ Jafar. Jafari. 1977, Editor’s P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5, pp6-11
④ Jafar. Jafari. 1987, Tourism Models: Sociacultural Apsects, TOURISM MANAGEMENT, Vol8, pp151-159.
⑦ 肖洪根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 第一期
⑧ Ward, C & Kennedy, A .1993, Where’s the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journer adjustment .Jour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4, 221-249
⑨ Witte, K, 1993, A Theory of congni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Extending Gudykunst and Hammer’s theory of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ral Relations, 17, 206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系级研究生 谭芳
430072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天津市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发展天津市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天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天津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二、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天津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我馆,我们则根据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改进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再次,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高潮,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观众是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的服务对象,既然是服务对象,博物馆没有理由不去审视现在所提供给观众的服务质量、数量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是品质是否完好。如果服务理念仍沿袭过去的等待、慵懒、散漫状态,或者完全采取现在某些商业机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馆的服务应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过去社会开放程度低,观众的类型也相对单一、稳定,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观众类型呈现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简而言之,有观众的地方就要有服务。做好服务还要立足于现实,从基础做起。对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博物馆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场所,它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同时,更能促进旅游者对当地文化、民族、历史、自然和道德等方面的了解,让旅游者深刻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风格之美,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同行者分享参观、参与的乐趣。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只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调整与旅游的契合度,才能真正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坐标。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7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而文化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一切, 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定义为人类聚居于城市特殊环境之中所创造的一切。一个城市的文化取决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积累、城市人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经济政治相互作用。厦门和舟山有许多相似点比如说在地理方面这两座城市本身都是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岛屿, 并且周围还环绕着不少的小岛屿;从生态环境来说两个城市的排名都在全国前十, 2006年厦门荣获联合国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 而舟山在每年空气质量较好城市排名中都是在前三名;从政治方面, 舟山市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发展新区, 厦门则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从军事上来讲, 舟山是国家军事战略基地, 厦门也曾一度成为对台军事战略据点;从人文方面, 两个城市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拥有不少名胜古迹、旅游景区。以上资料显示, 两座城市在地理、人文、政治等方面相似, 因此通过对比分析, 吸取厦门市城市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经验上对舟山市来说更贴近实际, 符合舟山市的城市文化。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每年厦门市接待的旅客人数均高于舟山市, 且两个城市每年接待的人数都在增长。这更加说明了两座城市的相似性、对比性和可借鉴性。《中国城市知识词典》将城市文化分为交通文化、建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厦门城市文化和舟山城市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进行阐述。
2 城市交通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
城市的发展与其周围的交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 城市的交通环境发展良好, 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城市交通文化推动旅游的便利性, 旅游者可以随意选择对自己便利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 而目的地的基础交通系统则支撑着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出行。厦门市不大, 但是却拥有十分便利的交通系统。在与周边城市交通系统中, 厦门市在跨海大桥进出岛通道就有6条, 同时也开通了港航客运服务, 从厦门港到邻边的漳州港、金门岛等城市, 从四面八方将厦门与周边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保持对外联系的紧密性。在与全国城市交通系统中, 厦门市除了长途客运大巴还有铁路运输。厦门是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枢纽, 南至广东深圳, 西至南昌, 昆明, 北上福厦铁路、温福铁路连至浙江温州、宁波、杭州, 上海直至京沪铁路到达北京, 亦有直达河南郑州。在与国际城市联系的交通系统中, 厦门市主要运用的是航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我国东南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通航92个境内外城市, 开通131条航线, 现拟建翔安机场来扩大容量。在基础公交交通设施方面, 厦门已建成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干线为骨架, 常规公交支线为筋脉, 公交枢纽和换乘站点为节点, 加以出租车为补充的基础公交网络系统。另外初步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将加入服务行列, 构建地上公交地下铁路交通系统, 减少人口密度大带来的交通压力, 实现快线、干线、支线层次分明, 紧密衔接、功能清晰的特点。
从对厦门市城市交通文化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城市交通文化对推动更多旅游者到达旅游城市具有促进作用。舟山市作为一个海岛旅游城市, 在公路方面他的进出本岛通道只有舟山跨海大桥, 从舟山定海到金塘再到宁波镇海, 再通过杭州湾大桥到达杭州、上海以及通过利用宁波城市交通系统到达全国各地, 可以说舟山的城市交通文化很大一部分依附于宁波。不过还在规划中的东海大桥一旦建成,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舟山现在城市交通的格局。西连宁波北连上海, 对旅游人数的增加将有很大的帮助。而舟山至今仍没有一条铁路上岛,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假设在舟山现有的跨海大桥以及在建设中的东海大桥的基础上建立铁路轨道, 既节省成本, 又弥补舟山在铁路方面的缺失, 从客运和货运方面提高舟山的经济增长, 再反哺过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对推动旅游的发展将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所幸的是舟山的港口客运弥补了一部分舟山城市交通文化的缺陷, 舟山拥有多个15m以上的深水港口, 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 这是厦门港不具备的, 因此舟山旅游运输可以侧重发展这块。舟山的停靠水深决定了舟山适合一些大游轮的停靠, 这给舟山的旅游带来契机。舟山在发展国际大游轮停靠还可以利用其地处于长江下游, 发展长江沿海客运, 从长江的上游成都、重庆、宜昌到武汉再到杭州、上海, 最后到达舟山, 带动舟山旅游业发展。而在航空方面, 舟山只有一个普陀机场只能起降中小型飞机且航线不多, 有时还会停飞。这对推动旅游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加强航班管理是发展城市交通文化的先锋。最后是城市交通文化的基础———城市的基础交通设施。从对厦门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础交通设施好了才能给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更舒心的体验。舟山本岛比厦门岛大得多, 同时也没有厦门岛的人口密度, 因此不推荐舟山市也修建地铁, 但是舟山可以借鉴厦门的常规公交网络体系。以定海到沈家门为骨架, 三个区以各自干线为支架, 构建一横三纵的公交格局, 在配以各自支线构成舟山公交网络体系, 再以出租车作为补充。
3 城市建筑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
城市建筑往往成为城市的一个标志, 是城市品牌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 也是人类文明聚集的表现, 社会视觉的外化, 城市的个性特色风貌体现在历史各个阶段上建筑文化的积累。旅客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城市进行旅游, 首先她美, 其次她有味道有特色。厦门主要的旅游地点是鼓浪屿, 中山街, 南普陀, 曾厝垵, 厦大白城以及集美学村。这些地方的建筑也是各有特色。鼓浪屿之所以吸引人最开始是鼓浪屿之歌, 而真正将旅客们留住的还是鼓浪屿的建筑文化。早在清朝末期, 厦门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已有不少的外国人入住厦门, 而鼓浪屿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迷人自然风光深受各国大使青睐, 因此在鼓浪屿上你可以看到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与鼓浪屿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使鼓浪屿看起来更美。而鼓浪屿隔海相望的中山街和历史悠久的南普陀则是体现了厦门市自身的建筑文化, 两处虽都经过一定的修缮但在大致上保持着以前的风貌。其他几个地方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建筑文化, 例如曾厝垵的台湾建筑文化、厦大白城的沙滩风情、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文化等等。厦门的城市建筑文化很好的诠释着厦门的历史和厦门的文化底蕴,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游客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到厦门去旅游的理由。但是厦门在城市建筑文化方面仍然存在缺陷, 就是她的城市排水系统。厦门是一个沿海城市, 也是一个台风多到达的城市。城市的排水系统很大程度决定该城市居民的生活是否便利, 决定着该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化水平和发达程度, 也决定着游客出行的安全与方便。
舟山相对于厦门的城市建筑文化就没有那么明显。定海老城区的房子已经被拆的所剩无几, 只有在还没开发的地方还能看出舟山城市文化发展历程, 对于各个景区的建筑文化应该说各有特色, 与景区交相辉映, 比如说普陀山上的寺庙, 桃花岛上的风景建筑物, 朱家尖的沙雕, 沈家门的大排档等等。但是却存在着一个问题, 这些建筑与当地居民无法融为一体, 旅客来旅游只会觉得这里的地方很美, 但是缺少一种味道。这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舟山每年都举办观音文化节, 成千上万的信众到达舟山除了到普陀山拜观音, 其他的风景区都不想去, 这对舟山的旅游业将是极大的损失。从厦门的经验来看, 城市建筑文化与景区发展并不相矛盾且两者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城市建筑文化带动景区发展, 景区的发展将这座城市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让游客们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城市历史文化的魅力。东极岛就很好地将城市建筑文化融于旅游, 虽然东极岛还未开发完全, 有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破, 但是却很美, 因为这就是东极岛的味道, 石块砌成的瓦房, 符合舟山自古以来的渔家文化。因此舟山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可以结合自身特色, 将自身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在借鉴厦门落实保护老城区政策措施建立自身建筑文化的时候, 还应看到她的不足避免重蹈覆辙。
4 城市非物质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
城市非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 包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非物质文化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建筑文化体现一座城市的美, 那非物质文化就是体现这座城市的味道。也就是让游客爱上这座城市的魅力。城市的历史文化很多已经通过建筑文化体现出来, 而城市的社会心理又直接外表于城市的市容市貌, 价值观念、道德则是体现在市民素质上。
厦门被称为“海上花园”可想而知她的市容市貌有多好, 道路两边都是高大凤凰木, 走在路上觉得特别的惬意。而舟山也有自身江南特色, 道路上都是非常的整洁, 绿化做的也很好, 护城河绕着定海古城, 给游客们留下干净整洁的印象, 有江南水乡的些许味道。在市民素质方面, 走在厦门的街道上你会发现没有人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 公交车上让座行为比比皆是;相反在舟山, 有调查显示公交车上让座率最多的是33路 (海洋学院学生) , 不遵守红绿灯、在定海的老城区内轿车出租车随意掉头的现象随处可见。走在马路上让游客随时担心有生命危险, 怎么让游客安心游玩。并且舟山出租车经常出现不打表宰客现象, 这使得游客对这个旅游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在习俗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厦门很多闽南习俗已经被废止了, 但是茶俗却保留至今。很多游客去厦门旅游都住民宿, 傍晚游玩回来, 主人家看到游客都会叫游客过来喝喝茶聊聊天, 就像是邻家的叔叔伯伯, 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但是舟山少有喝茶的习惯, 因此舟山可以结合自身习俗, 比如休渔期的修补渔网、拉山网、垂钓等等渔家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在饮食方面, 厦门本身没有什么特色食物, 因厦门文化属闽南文化, 厦门的很多饮食都与闽南地区一致, 很平民, 让人有家的感觉;而舟山不同,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鲜资源, 以及特色的观音饼、观音酥, 但是不管是在嵊泗还是在沈家门的大排档, 有不少人反映海鲜实在太贵吃不起, 让游客无法享受到品尝海鲜的快感。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方面, 厦门作为一个二三线城市, 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但是他的幸福感却没有降低, 晚上中山路沙滩上散步的很多都是城市居民, 这样一个白天上班, 晚上休闲娱乐的城市怎么会让人不想去走走;同样的, 舟山人民是很勤奋敢拼的性格, 但是舟山却是一个慢生活节奏的城市, 也许是渔民在外面经历了大风大浪, 回家想要有个温馨的环境, 这是舟山的一个特色, 是一种激进拼搏与安稳的完美结合, 舟山可以利用这种魅力让游客爱上这种性格, 爱上这座城市。
5 结束语
城市文化为城市塑造形象提高品位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品牌, 只有建立城市品牌, 确立自己的城市形象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厦门市的经验有好有坏, 舟山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品牌, 建立自己的城市形象。如果说厦门是美丽羞涩的邻家姑娘, 那舟山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成亲切的邻居爷爷, 让游客来过之后便想在舟山养老。在上有上海左有宁波两座大城市的影响下, 舟山需要突出自己的存在感, 不仅要做上海、宁波的后花园, 更要做全国的后花园。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动力, 而城市的文化底蕴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 厦门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而同为新区和海岛的舟山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较了厦门和舟山的旅游发展现状, 并分别比较了城市交通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和城市非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在推动旅游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舟山可以从厦门的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比较分析,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 毕腓力.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M].何丙仲, 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2]杜瑜.中国传统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8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 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 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 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 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 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旅游, 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 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 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 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人数之多, 历时之久, 社会变革之深刻, 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 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 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 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 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 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 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 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 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 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 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 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 统一规划布局, 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 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 加快“三个整合”, 强化建设管理。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 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 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 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 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 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 实施优惠政策, 广筹多种建设资金。
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 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 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 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 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 提高国内外知名度。
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 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 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 打造“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品牌, 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 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 扩大了对外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 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 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 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 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 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 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 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 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8) .
[2]徐仁立.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11) .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9
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站在该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 旅游网站的信息和服务对潜在游客在旅游咨询、旅游决策、旅游预订和旅游出行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作用。
而旅游网站对潜在游客产生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对象简介
2.1 相关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针对无形信息流对有形物质流的导引作用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如Adams等从ICTs的视角, 对互联网促进印度向美国移民的真实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 描述了信息流对人流导引的一种情景, 为同类研究指明了途径[1]。国内学者路紫等提出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导引的过程是通过网站功能性与服务性完成的。在线预定对旅游客流的导引, 多以国际航空旅游和住宿为主[2]。王洋等以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为例, 总结出网站通过信息、集聚、交流和组织4种功能平台实现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作用[3]。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很多学者对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问题从不同角度都有所关注, 但对于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没有清晰的表述, 而以海南为案例的实证研究几乎为零。
2.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获取
通过相关研究的回顾, 本文的研究内容确定为:从潜在游客对旅游网站信息和服务的“需求”视角研究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过程, 为了更好地说明旅游网站对不同旅游人群的作用, 本研究分别针对探亲访友旅游群体和休闲度假旅游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实际体验法和网络数据监测法。其中,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海口、三亚的机场和酒店对部分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法主要与海口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界的网站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和网上旅游产品开发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实际体验法主要通过登录海南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网站实际体验其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网络数据监测法主要是利用企业网络技术人员监测到了一些有助于开展本研究的数据和信息。结合以上4种方法, 获取了本次实证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汇总和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3 从“需求”视角考察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 特别是在散客旅游日益盛行的今天, 潜在游客产生旅游需求后, 一般会登录互联网进一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和服务。从潜在旅游客流转化为现实旅游客流, 需经过旅游决策、寻找信息和旅游预订等三个阶段。下面分别从旅游网站在各阶段的作用, 来分析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过程。
3.1 在旅游决策阶段旅游网站对游客的作用
在旅游决策阶段, 游客会受到包括旅游网站在内的多种信息源的影响, 但旅游网站作为信息源对游客的出游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探亲访友游客中, 对游客出游影响较大的3大信息源分别是:居住海南的朋友或亲戚, 旅游网站和从前的旅游经历;在休闲度假游客中, 对游客出游影响较大的3大信息源分别是:旅游网站, 旅游代理商和从前的旅游经历。虽然旅游网站对游客决策的影响还不具有压倒性优势, 但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关注, 旅游网站在游客决策中的作用至少上升了18%。
接着, 旅游网站对游客决策的影响要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旅游网站对游客决策影响最大的要素是旅游网站的知名度高, 信誉好。这反映出由于目前旅游网站发展程度的良莠不齐以及缺乏诚信等大环境, 游客更信赖知名网站。对游客决策影响排在第二的要素是旅游网站的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企业应该去研究网上旅游消费群体, 从而开发和设计真正适合该人群的特色旅游产品。另外, 旅游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快, 互动性强等要素也对游客决策的影响较大。而往往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价格因素”却对该部分人群的决策没有太大影响。这说明游客正在从重视旅游产品“价格”转变到重视旅游产品的“价值”。
3.2 在寻找旅游信息阶段旅游网站对游客的作用
通过第一阶段, 决定到海南旅游的游客会通过旅游网站寻找更多的信息。但旅游网站对探亲访友游客和休闲度假游客的作用也是有较大差别的。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游客使用旅游网站最大的原因是“寻找到海南的机票及航空信息”。这说明探亲访友游客的目标已经很明确 (即探亲访友) , 最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而休闲度假游客使用网站最主要的动因是“决定赴海南后寻找有关海南的各类信息”, 目的是为了形成对海南旅游的综合印象, 增加对海南的了解, 以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另外, 使用网站比例较高的原因如:寻找在海南期间的住宿信息, 寻找信息以帮助设计旅游路线和寻找海南的近期重大事件、节庆等活动信息等, 休闲度假旅游群体也都比探亲访友旅游群体高。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网站“寻找信息以帮助设计旅游路线”和“寻找岛内交通信息”的比例远比“寻找旅游代理商”的比例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 自助游、自驾游趋势日趋明显, 旅游社应该多关注游客旅游方式的变化, 并积极制定相应的对策。
3.3 在旅游预定阶段旅游网站对游客的作用
在旅游预定阶段, 休闲度假人群和探亲访友人群最终都需要通过空间的位移到海南, 而实现位移最主要的方式为预定航空机票, 这没有大的区别。而海南旅游期间的住宿问题上情况略有不同。大部分探亲访友旅游人群由于可能通过亲戚或朋友已经解决了住宿问题, 所以他们预定住宿的比例要比休闲度假旅游人群低34% (见表4) 。
截止2012年, 到海南旅游的游客进行预订最常用的方式是电话, 但该方式的使用比例从2009年以来, 一直呈下降趋势;‘人际间’和‘网站’是排在第二、第三位的预定方式, 在所有的预定方式中增长最快的是网站, 但在该阶段网站对游客的作用相对有限。经过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 目前通过网站的预定主要是在机票预定和酒店预定2大领域, 其他旅游领域的预定发展速度较慢;第二, 旅游预定涉及信息技术、银行、金融等多领域的合作及资源的整合。这说明由于旅游业的网上预定业务单一, 创新能力缺乏, 资源整合能力有限等因素, 限制了旅游网站预定业务的发展。
4 结论
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过程分为旅游决策、寻找旅游信息和旅游预定3个阶段。在旅游决策阶段, 旅游网站已成为休闲度假游客群体最重要的信息源;在寻找旅游信息阶段, 探亲访友游客使用旅游网站的最大的原因是“寻找到海南的机票及航空信息”, 而休闲度假游客使用网站最主要的动因是“决定赴海南后寻找有关海南的各类信息”;在旅游预定阶段, 网站是所有预定方式中增长最快的, 但是目前旅游网站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机票和酒店领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网络数据监测法等实证方法, 从游客需求视角考察旅游网站对旅游客流的作用过程, 发现:旅游网站主要通过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旅游信息查询、旅游预订等过程实现对旅游客流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网站,游客,过程,机理
参考文献
【1】ADAMS P, GHOSE R.The construction of a space between India[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327 (4) :414-437.
【2】柳礼奎, 路紫.论网站信息流整合及其对人流的导引[J].情报科学, 2007, 25 (4) :511-516.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旅游文化,内涵,作用,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范畴, 通常学者们将“旅游”与“文化”进行组合, 形成“旅游文化”的概念, 但组合形式和程度不同, 所给的定义也不同, 因此学术界还未对“旅游文化”给出统一的界定。
我国在1984年出版的《人文地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 》把“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 游客不仅汲取游览地的文化, 同时也把所在的文化带到游览地, 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宋采义、程道营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旅游文化》中认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价值因素为依据, 以旅游要素为依托, 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谢元鲁在2007年出版的《旅游文化学》中对“旅游文化”的定义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在旅游过程中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观念、行为及其产物的总和。”有的学者则将它定义为“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 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而本文认为, “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改造自然、完善自我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其关系的总和。
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文化, 作为旅游的灵魂, 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 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解读文化, 发展文化的活动, 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 是文化的交通不便。乐安流坑在国内有一些名气, 为千古第一村, 充满了原生态自然气息, 但和同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镇) 的周庄、西递等相比, 旅游效益差得很远, 主要是景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服务不到位。临川温泉历史悠久, 宋代就得到开发, 目前集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区、森林游览区、城镇服务区、野营拓展区于一体, 正努力打造成4A景区。对于上述四个景区, 抚州应该集中力量进行提升, 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使它们成为能够统揽全局的精品景区。
3.3制定灵活多样的价格策略
抚州大部分旅游景点对学生、老人、军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价格优惠, 对团体游客实行价格优惠, 以及采用组合定价方式, 总体来说, 定价方式较单一, 需要多样化。如旅游淡季的价格比旅游旺季低, 短途旅游产品平时的价格制定的比周末低, 但价格的降低幅度要有一定诱惑力才能刺激游客。组合定价往往由旅游景区设计好景点和路线, 可选择性较差, 可由旅游景区给出灵活的搭配细则, 由游客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选择景点, 给游客更多的自由。再者, 发行旅游年卡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目前很多省市推出了旅游年卡, 河载体, 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 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 加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更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 密不可分。
2 我国景区中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与文化的唇齿关系使旅游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旅游文化在我国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景区的价值
2.1.1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审美价值
旅游活动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进而使景观具有了人类赋予的审美价值。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根据自我喜好挑选出的文化成分通常都具有代表性,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分增强了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 一方面景区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价值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使景区加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发扬。例如, 被誉为“全世界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已成为丽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东巴象形文字”这一文化符号不仅增强了旅游者对丽江的认知, 提升了丽江古城的审美价值, 也加强了纳西族对东巴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对保护和发扬东巴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2.1.2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附加值
旅游景区的附加值是通过深入挖掘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和内涵, 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 这样, 人们在消费旅游景区这一产品时也在消费一种文化, 不仅使景区的附加值得以体现, 更提高了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例如, 云南民族村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南的“一卡游河南”旅游年卡每张100元, 可以在一年内参观30个景区, 这一措施出来, 引起了购买热潮。虽然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减少了, 但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抚州市也可以效仿, 不仅能开发市场, 促进重游, 而且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 对外实行统一营销, 统一推广, 有利于提升抚州的知名度和旅游品牌形象。
3.4加强宣传与推广, 提高知名度
抚州的知名度不高, 应利用广告来提升知名度, 可通过电视台对抚州进行广告投放, 在费用能够承受的条件下, 尽可能选择权威高、受众广的电视台, 像山东、浙江以及上海世博会等都是通过央视宣传其整体旅游形象, 央视1套和央视4套是比较好的选择。省内可邀请江西1套或江西2套拍摄并播放旅游专题节目, 与发行量大的报纸如江南都市报联系组织旅游专版, 利用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印刷品等大众媒体和特定媒体进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 在各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和部分收费站等位置分别设立大型旅游广告标牌, 宣传的内容可以是各地 (下转204页)
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 将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 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旅游者在消费景区资源的同时民族文化增加了景区的附加值, 大大提升了景区价值。
2.1.3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知名度
通过挖掘景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和内涵, 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加以传播, 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此外当旅游景区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 其知名度也会随着这种文化的传播而提高。例如成都的杜甫草堂, 它借助名人文化, 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景区作为旅游资源, 其文化这一属性是本身具有的, 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它。
2.1.4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品位, 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旅游景区通过挖掘其文化内涵, 利用文化来提升其品位。自然旅游资源通过利用传说、神话、民族风情等文化来提升其景区的品位, 丰富其文化内涵;而人文旅游资源则通过名人效应、历史事件等文化来提升其景区的品位。例如, 四川成都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景区通过名人效应提升了景区的品位, 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
2.1.5 旅游文化提升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旅游资源, 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源于景区或赋予景区的一种文化将会对人们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 文化可以使旅游景区具备可重复消费的内在价值, 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形态。例如, 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类景区都具有其文化内涵, 它在很长时期内将吸引旅游者, 并随着时间推移其文化价值得以提高, 从而提升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收益
2.2.1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
在保护社会、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景区旅游文化资源, 以“旅游搭台, 经济唱戏”为发展策略, 旅游活动就会对景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成果。因此, 为了更好地让旅游文化为景区服务, 增加其经济收益, 景区管理者应该努力挖掘景区文化内涵, 使景区文化与各类文化产业相结合, 开拓更宽的收益渠道。
2.2.2 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社会收益
在旅游活动发生过程中, 旅游文化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旅游客源地社会及旅游者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良性影响。例如, 云南丽江古城的“三眼井”文化, 丽江古城的居民按照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将三眼井依次用来饮用、洗菜、其他杂事用水。洗菜、洗杂物的水不会污染上面的塘, 既不浪费又保持水源的清洁。虽然古城到处都是水, 随处不乏水井, 有些井甚至就在河边, 但是丽江古城的居民们自古以来就对水怀着一种合理使用、保护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丽江古城的旅游者。旅游活动不仅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也促进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同时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社会收益。
2.3 深入研究景区文化, 塑造并传播鲜明的景区形象, 提高景区竞争力
旅游形象被认为景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深入研究景区文化, 塑造鲜明的景区形象, 突出景区旅游产品特色, 树立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是市场的需要。“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 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过程中, 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 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 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 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有亲和力的旅游景区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因此, 通过深入研究景区文化, 能够塑造并传播鲜明的景区形象, 从而凝聚景区竞争力, 提高旅游景区的综合实力。
2.4 旅游文化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2.4.1 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而在1990年在温哥华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议上形成的文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应用得比较广泛。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 满足外来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需要, 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 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 以使人们在保护文化的整体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 完成社会、经济和美学的需要。”文件同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质量;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 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和目标不难看出,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2.4.2“文化生态”理念有利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早在1953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在其作品《进化和过程》中提出“文化生态”这一概念, 并创立了“文化生态学”。他提出的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文化生态学”的发展, 其内涵更加丰富, 有的学者将“文化生态”看作是人类文化的每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就是将人类文化当作一个生态大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由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价值观念、自然环境等组成,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在应对自然生态危机时,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而出现“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危机时, 也需要和谐发展, 因此“文化生态”是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延伸。例如: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旅游者宗教信仰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出现冲突, 发生意外事件, 这将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发展, 也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5 旅游制度文化有利于景区有法可依, 健康良性发展
为了保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必须构建坚实、稳定的旅游景区制度文化, 从而提高景区生产、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效率, 使景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期、稳定、有效的质量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制度文化确保景区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保证景区的服务质量, 保持景区健康良性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宪.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J].伯都讷, 2009 (04) .
[3]宋采义, 程道营.中国旅游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社会学.管理学研究, 2005 (06) .
[5]韩菁, 刘超, 颜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 2003 (02) .
[6]谢贵安, 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魏小安.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J].旅游学刊, 1998.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旅游图书;漓江流域;旅游文化;民俗记忆
[作者简介]韦家瑜,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示范(2012BAC16B00)之子课题四: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2012BAC16B04)资助项目。
旅游文化早在宋代就已经十分盛行,是古代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与其相关的旅游书籍也应运而生。《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法显游记》《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对我国地形、物产、风俗的描述,让一些景点扬名海外。这些人文自然景观在旅游业推动下,其自身民俗文化也得到关注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千百年来桑海沧田、河流改道、雨水侵蚀,塑造了漓江两岸鬼斧神工的神奇景观。早在南宋时期,漓江就因山清水秀成为文人墨客、游历爱好者竞相探寻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漓江流域成为第一批被列为国家重点的名胜风景区,漓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一、漓江旅游图书发展概述
漓江风景名胜早已蜚声海外,大多数人提起桂林就会想到漓江,但具体到有关漓江的一些细节就很难说清楚,这时介绍漓江、宣传漓江风土人情的旅游图书就发挥了作用。漓江旅游事业开展得较早,详细介绍漓江景观和人物风貌的旅游书籍较多,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介绍漓江的旅游宣传图书已经明显归类,体现出咨询、文化、图片、广告等特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在以咨询为目的介绍漓江旅游的图书中,漓江沿途的吃、住、行、购都在书中有详细介绍,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介绍,旅游指南是此类图书的代表。随着旅游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日益多样,传媒之间也产生了相互竞争态势。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自身存在价值,以旅游指南为主的咨询类图书也开始转变风格,在漓江景区旅游指南介绍上,不但详细介绍旅游路线和消费建议,同时也给散客、自驾游游客在旅行安全和救助上提供帮助,对景区沿途道路状况、加油站、医院位置都详细介绍标注。这种对景区细致周到的介绍,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
和旅游指南类的咨询图书不同,对于漓江景区民俗文化介绍的旅游图书更加专注介绍漓江附近民族特色,如少數民族服饰、饮食、习俗等,并配发大量图片,将当地民族历史传说、历史传承相关典籍都进行详细介绍。这类图书是挖掘漓江文化内涵深层次的典藏类图书,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阅读这一类旅游书籍的读者,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有很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这一类文化民俗旅游书籍在编撰上以体现精品文章为主,在内容描述上突出文学艺术之美,让读者在精神得到愉悦的同时,从文章中感受另一种文化意境,产生对漓江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诱发去旅行的冲动。
除上面介绍的两种,还有一种是以风光旅游图片为主的旅游图书。这类图书以画面为卖点,辅以相关文字,是我国旅游图书中销量最多的种类之一。在介绍漓江旅游的图书中,漓江冠绝天下的沿途风景被摄影师逐一记录在照片中,加之高质量的彩色印刷效果,将漓江独有的民俗风情、瑰丽山水等记录在内,通过图片使读者沉迷于湖光山色的景致中,如同身临其境。
广告类图书也是旅游图书的种类之一,这类图书是由漓江景区内旅游企业和相关附属服务机构通力合作,以提供相关信息、推广旅游服务产品的一种图书形式,这种图书一般以免费发放为主,可让游客对漓江景区服务和景观有大概了解。
从现阶段来看,旅游图书发行因时代变化呈现不同特色。从印刷质量上,传统的胶印已经被铜板印刷所取代,其印刷更加精美,色彩还原也更加真实自然。在取景上,摄像器材更加先进,摄像技术更加专业,照片更能反映人文自然风貌。除了传统纸质印刷旅游图书,以电子文稿形式为主的电子旅游图书也相继问世。这种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旅游书籍,不但能直观展示读者想看的内容,而且还能看到动态视频效果,其影响更胜传统纸质旅游图书。
二、漓江地区民俗风情文化在旅游
图书中的体现
漓江流域不但是桂林旅游文化的招牌,也是广西乃至中国向世界推广的旅游胜地。漓江流域世代生活着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按照传统习俗生活,是一种原生态的呈现,这种原生态生活方式也成为漓江旅游中的一个热点。人们在感受漓江瑰丽山水的同时,也感受着当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旅游图书在介绍漓江民俗时,大都以相关民俗特点进行宣传,从民族居住的住宅结构、山寨特点,到民族服饰、起居劳作、民族饮食、民俗舞蹈,都逐一介绍,将游客感兴趣的民族内容详细展示。同时,图书中配以各种精美图片进行讲解说明,多角度介绍漓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特点。在这些旅游图书中,除了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各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被详细解读。如侗族花炮节、冬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等,这些民族节日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风俗,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对中外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漓江流域的旅游发展。
三、漓江旅游图书对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
漓江流域有浩瀚苍翠的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着古朴、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服饰、饮食、节日、宗教各具特色,其中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因推广开展较早,已经形成大范围影响,成为漓江有名的民间文化名片。民俗记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情,这些与众不同的民俗记忆,对中外游客极具诱惑力。旅游图书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介绍,一方面会使游客更加了解漓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民俗特点,有力促进漓江流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以旅游为契机,在旅游经济得到充实后,对自身文化进行很好的补充整理,使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推广。
旅游图书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它承载着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风光的宣传介绍,以休闲的语言、图片,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使游客在了解旅游景点相关内容的同时,提升游客的旅游兴趣,促进游客在景区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如今,漓江流域的民俗美景成了美丽、浪漫、温馨的代名词,透过如诗如画、返璞归真的人文自然景观,漓江流域秀美山川风貌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随着旅游图书的大力宣传,漓江流域旅游文化产业将变大变强。
[1] 李肇荣,黄进. 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之二[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2]赵赞,李丰生.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
[3] 易庆召. 新时期我国大众旅游图书出版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篇12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 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 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 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 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 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作为国家文化、文明窗口的博物馆的参与。当代旅游已经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备的活动。当今在任何一位旅游者心中,世界都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是由风景、历史、文化等构成的奇妙而复杂的多维空间。仅仅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体验和评判更多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整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物,所以,文化旅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利用博物馆举办的多种陈列形式,给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成分以可看、可听、可感的实在质感,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2.3 博物馆是重要的旅游项目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风景如画,先人们在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进行辛勤劳动的同时,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迄今,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建设各种类型和现代科学意义的博物馆。博物馆按照先进的科学体系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人类在悠久历史长河中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博物馆是文化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业的精神支柱。陕西省的旅游业之所以很发达,搞得有声有色,究其根源,还是由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发掘并建成博物馆发挥的作用,是以西安地区丰厚的文化作为基础的。不少外国朋友常常远涉重洋、慕名而来。就西安和河南省的洛阳来说,如果没有兵马俑博物馆,没有龙门石窟、古墓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的旅游业是不可能有当今的繁荣的。由于博物馆的旅游功能,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博物馆当作旅游的“龙头”或者重要环节。
3 提升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3.1 博物馆与旅游强强联合,打响城市文化品牌
第一,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
第二,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博物馆,博物馆则根据得到的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的改进方向。同时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
第三,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
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第五,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为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展馆开放之前就要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媒体,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高潮,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推荐阅读:
旅游对文化的传播09-26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06-08
对边远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07-21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09-30
企业文化对制度的作用09-10
文化旅游的概念12-11
信息2011.12.7绵阳市文化旅游局组织对我镇农村书屋进行交叉检查11-02
文化与艺术对人的作用10-20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