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

2024-09-27

旅游与文化(精选12篇)

旅游与文化 篇1

在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背景中,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和优势产业, 作用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视旅游业, 把它纳入省、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全民要树立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 积极主动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湟源旅游业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高起点、严要求, 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 “谁投资, 谁受益”, “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新路子。为湟源县域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产品品牌, 使旅游业成为湟源的新型朝阳产业。

一、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 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拓展一个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经济正在进入市场, 进入产业, 经济与文化交融一体, 合二为一。例如, 澳大利亚近年来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 每年创汇40多亿美元, 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五大行业;一艘巨轮《泰坦尼克号》给好莱坞带来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抵得上中国二三百万农民折腾一年的收入总和;每年美国人用于娱乐的支出费用是2 00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花在体育上的。

旅游业更是大众公认的动力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 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 相关行业就增加五个就业机会。在未来5—10年内, 全球旅游业将创造1.3亿个就业机会, 其中中国将上升得最快, 这对于中国解决经济减速增长, 解决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分流出来的大量劳动力无法安置的问题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是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双重特性, 而且具有引导、激励、整合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其作用称为“文化力”或“精神动力”。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脆弱的民族、一个单薄的民族。在明天, 谁拥有文化的优势, 谁就拥有经济、政治的优势。在今天区域经济精彩纷呈、各显身手之时, 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走区域经济独特发展之路。比如, 同属西部地区的陕西、宁夏、云南等不发达地区都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 实行适度超前发展, 在中国西部旅游网络中开辟了自然风光、历史遗址、红色旅游等独特的旅游基地。他们将旅游业或定位于支柱产业, 或定位于主导产业, 职能部门都树立了旅游经济的整体观念, 积极主动为旅游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省旅游业高起点、高效益地、吸收和借鉴别的省份已有的良好经验, 瞄准生态旅游和文化、专题旅游等未来旅游发展方向, 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绿色旅游作为发展湟源区域经济的龙头产业, 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并举, 谁投资、谁受益的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新路子。

1. 文化与旅游。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文化, 最早源于拉丁文calture, 意为耕种、居住, 进而引申为人类为摆脱自然状态而特有的各种思想和活动。今天文化是一个大概念, 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则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给旅游者真善美的享受和扩充知识和深入思考的特殊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文化血脉相连, 相互渗透, 又与一般文化相区别, 文化不仅孕藏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中, 而且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也有文化层面鉴赏方面的需求, 挖掘出属于自已特有的美学价值便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说, 旅游文化的终极本质就是体现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美学价值。

2. 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一个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 一个文化氛围浓郁, 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 获得利益。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 到发展的成熟期就是文化—经济产业。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三、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意识

1. 文化挖掘。

“旅游业像一把火, 他可以煮熟你的饭, 也可以烧掉你的屋。” (弗克斯) “仅对旅游业做经济上的定性是远远不够的, 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方法为基础, 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林洪贷) “‘七五’以前 (即1990年) 中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增长点是历史的必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则应该是高起点发展的, 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要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为文化型的经济事业。” (于士英) 当前, 旅游业突出体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在于相对于工矿企业, 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等优势, 对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具有带动作用。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 相对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不污染。因此, 旅游业是公认的文化产业, 也是公认的动力产业。

2. 文化丰富。

一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 寻找、放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点。大力开发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赋予原有旅游景观以更新、更深的文化内涵。二要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文化品位。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服务、旅游商品进行高品位的文化开发, 挖掘其文化内涵,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实施精品工程,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把强烈的文化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注重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完善统一。

3. 文化优化。

“文化不仅是除旧立新, 而且也是推陈出新, 温故知新。” (费孝通) 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 美的提炼, 美的升华, 从而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

4. 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 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 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为其解决社会服务的时候就要十分重视对其当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 既保留传统文化, 又要融合外来文化, 重视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更是一件功盖千秋的伟业,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的今天, 强调文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特别要防止那种不切实际、一哄而上的借保护之名行“利益之实”的“破坏性建设”。更要防止在短暂性利益的幌子下毁灭民族文化最本质的原生环境。文化是一种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真正的保护不是封闭一些知与行自身, 而是从更广大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上去保护, 因此, 只有加强民族自信心, 增强文化自豪感与发展文化的使命感, 才能做好文化的保护。

四、湟源旅游业有待提升文化竞争力

自2000年以来, 湟源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推进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 旅游业正在成为三产发展的“龙头”。根据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基础条件大有改善、但不尽人意的实际, 湟源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积极进行旅游招商, 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日月山景区从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 先后投资2 06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文成公主广场、文成公主纪念馆、商业区等项目建设, 旅游服务功能增强, 现已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投资60万元对城隍庙、北极山、东科寺、扎藏寺等景点进行了维修;大黑沟森林公园、宗家沟两个景区的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投资近500万元新建了赞普林卡、和平旅游购物点、河湟花卉观光园、大华休闲度假村;投资2 500万元修建了湟源峡石刻走廊建设项目;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日月山景区垃圾处理厂;投资106万元改建了人民公园;全县农家乐100多家, 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以开展“文化湟源”宣传活动为契机, 推出了两大文化旅游品牌, 即日月山“大地艺术”生态雕塑节、摄影艺术节;特别是湟源古城的开发投资巨大, 在1 000万元以上, 注重宣传和推广, 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促进旅游纪念品加工规模化发展, 把过去以农民为单位的加工点组织起来, 成立了旅游纪念品开发服务公司、皮绣公司、刺绣公司等等。

五、着力打造以“文化湟源”旅游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 缺乏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2011年湟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文化湟源”旅游, 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1. 抓好丹噶尔古城的深度开发, 在古城开发建设上决心

不动摇, 力度不减, 投资不减, 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实主要景点文化内涵, 发挥文化特色, 完善旅游配套产业,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使古城真正成为王牌景点, 实现“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目的。

2.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加强与省内周边旅游景区互补联合, 构建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的旅游格局, 努力使全县旅游资源尽快“串珠成链”。加大与省内外各大旅行社洽谈衔接力度, 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拓展客源市场, 增加旅游人次, 努力将单一的观光旅游变为综合旅游, 过境游变为消费游。

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做好日月山景区改造升级工程, 完成大黑沟生态旅游公园建设, 认真抓好湟源驿站、供销社片区改造、北极山公园、宗家沟西王母文化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 提升赞普林卡等旅游景点的服务功能, 发展和规范“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重点扶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排灯、陈醋、皮绣等旅游产品。

4. 以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 突出“文化

湟源”主题, 利用重要节庆、省市重大活动、民俗节日, 举办高品位、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 加快发展旅游餐饮住宿, 娱乐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 提高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旅游与文化 篇2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因而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噩运。为此,文化和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如何融合,则是不小的挑战。不妨看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第一,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比如,福建省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快文化资源的旅游开放开发,促进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品位的提升。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创新点,针对不同问题确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工程、文化旅游资源跨地区整合开发工程、历史文化古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加以推进。八大工程共有二十个重点项目,如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有武夷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厦门鼓浪屿名胜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等三个项目为重点项目。

第二,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挖掘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进。比如,江西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千年瓷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传统制瓷工艺面临即将消亡的命运。最近几年,景德镇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建设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区景点。古代制瓷作坊已是最具活力的景点之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 1 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咨询师

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如此一来,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景德镇提出将继续深挖陶瓷文化,以发展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运营景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城市旅游融入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之中。

第三,将文化融合进城市营销中,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便是让城市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成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直观印象。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比如大连“浪漫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以成都为例,熊猫、美食、宽窄巷子甚至茶馆、麻将都体现出它“休闲之都”的风格。而这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无形招牌。贵州省各市州也通过“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诠释和宣传当地的文化,进而成为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的“敲门砖”。

第四,引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旅游胜地。比如各地涌现的文化创意园区,以及画家村、作家村。当地本来没有这些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带来了某种文化的聚集,进而成为文化地标,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有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比如某县梯田吸引了周边城市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出现了梯田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梯田摄影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则获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文化与旅游的思考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阐述了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內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图概况[M].南开大学出版社

[3]刘敦荣,旅游文化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 篇4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

关于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不同的学着曾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文认同“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1]的说法,理由是这个定义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互动”,也即旅游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人”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的人文地理风貌等相互碰撞之后所发生的交流互动。假如旅游活动的主客双方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互动,旅游者游览之后没有或很少产生“到此一游”所触发的丰富感受,人们就很难说这一旅游行为是有价值并具收获感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旅游地异质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二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罗平旅游对旅游者是否具备“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罗平旅游到底“游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罗平旅游文化内涵构成最基本的出发点。归纳当今我国国内的旅游形态,大致包括自然风光旅游、古迹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文化观赏旅游、红色旅游、现代都市购物旅游等几个大类。罗平旅游的主要承载物是每年春天的油菜花旅游,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加上自然风光观赏的季节性旅游。显然,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丰富,而是相对单一和固化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过于单薄,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急需充实和丰富,这是建设罗平旅游文化的当务之急。

广义“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2],“旅游文化”概念亦然。罗平旅游文化建设的物质依托首先是罗平的地里环境山川景物,罗平坝子中一座座锥螺形凸起的山峰在云南境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被统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结构形态是罗平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问题是这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罗平自然风光的代表是大叠水瀑布和多依河风景带,问题是类似的自然景观其独特性如何体现出来?它们能否给人带来好奇新鲜、惊险刺激、领悟回味等综合性的获得感?就精神文化的层面讲,罗平旅游又能够给旅游者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依我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罗平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应该以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重新对此进行思考和定位。例如布依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情的营造、风光的打造上,还应该延伸到布依族的婚嫁和丧葬文化、祭祀文化、习俗文化。地处滇黔结合部,是否还可以考虑适度发掘隐藏在民间的“巫”文化(仪式和符号),将其与道家文化、道教文化的根源和联系挖掘和展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发掘和培育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包括“农家乐”现代休闲餐饮业等。当然,对于餐饮业,政府不仅要帮助和推动其形成特色,还要使之达到相应的档次和水准。

罗平的旅游开发只能立足于地方本土资源,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发掘和营造本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要素上。罗平旅游文化的构成包括罗平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革命史迹)、社会生活形态、民族风情、民俗宗教、民间饮食文化传统等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风貌;其内涵则是指罗平拥有的旅游资源所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的有价值的核心要素,它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

二、罗平旅游人才培养

(一)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1、创意人才

现代旅游开发属于文化创意产业[3]的范畴,既然是“创意产业”,说明需要的首先就是创意人才。什么是创意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创意人才就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设想并能推动或能将创新设想付诸实现的人。具体到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其所需要的创意人才,首先指的是能够对“罗平旅游”这一特殊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的人才—既能够放眼国内乃至国际的旅游市场,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罗平旅游开发进行通盘构想、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人才。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首先是创意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当然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因为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研究和发掘罗平的旅游资源、文化传统来构筑创意的基础,然后结合对省内、周边省区、国内旅游市场的分析预测,提出罗平旅游开发的未来设想和规划。这种设想和规划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因此,本文认为,开发“罗平旅游”这一产品恐怕不是某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一群人、一批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一个可供具体实施的系统思路和中长期发展方案。

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需要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这种创意能力并非是指某个人具有的个别能力,而是指一个创意群体、创意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应该说,在这个创意团队中,本土精英、政府官员和外部行业专家等,这些人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2、营销人才

旅游产品作为消费对象,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和恰当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懂得现代营销知识和具备营销技能的人,是罗平旅游建设和开发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对罗平旅游进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罗平旅游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如果只针对油菜花盛开的春三月,事情似乎就简单得多。但如果是针对罗平旅游的整体、针对一年四季均有效的旅游定位和命名,事情无疑就变得很复杂。这是相对大一点的角度。小一点具体一点,针对一时一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促销策划也很重要,像有奖销售、打折优惠、派发纪念奖品等,都属于营销的范围。

3、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需要管理人才,其工作职责包括从事景区规划、养护和日常管理等。对这些管理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不能有官办作风、衙门做派,不能双眼只盯着钱。要用心做好旅游服务这件产品,让旅游者舒心、放心地来旅游,而不能是时刻担心被骗被宰;要经营和打造出声誉良好持久的旅游品牌。

4、导游人才

导游是旅游业的桥梁,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导游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谈的导游人员主要指“地陪”人员,也就是在罗平本地负责接待游客的本地导游。近几年,云南旅游业时不时发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游客投诉事件,其中多数与导游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有关。建设和发展罗平旅游业,对本地的地陪人员提出的要求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非常了解和熟悉“罗平旅游”,也就是对所销售的产品要知根知底,要非常熟悉;第二个是要认同“罗平旅游”,热爱“罗平旅游”。没有激情的销售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只有热爱和珍惜“罗平旅游”这个品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游的职业驱动问题,才能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人为的质量事故。

(二)本地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有哪些?

上述四种人才中,居于金字塔尖的是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居中偏上;导游人才是基础。前三种人才不说了,这里单说处于基础位置、人数稍多的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它们到底需要由哪些要素来建构。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根基首先是对常识的掌握,“常识”就是我们通常在高等教育中所说的“通识”,亦即通识教育。罗平旅游所需要的导游人才,其通识知识的部分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大致类似,而又有其特殊之处。

罗平导游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礼貌礼节周全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包括不说脏话,不骂人;沟通技巧良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友善对待游客;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协作,愿意付出;具备外语口语能力,能够接待外国游客;获得导游资格证(导游证)等。

(三)人才从哪里来

目前云南省内的大专院校和众多的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罗平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利用省内省外的高校资源。这里说的利用,一是指可以从这些高校中物色本地籍的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就业;二是指可以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定向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三是可以委托高校不定期地为罗平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培训人才;四是吸引外地籍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充实到罗平的旅游人才队伍中。

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前述四种人才中的后三种人才,都是可以利用云南省内外的高校资源获取的,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至于居于金字塔尖的创意型人才,如前所述并非指单个的个别人才而指组合型的人才团队,很显然这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多种资源才能形成和造就的。创意型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个人才尚且难得,要组合成一个人才团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委托高校旅游专业培养旅游人才,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爱好;在旅游管理系列课程的设置中,为罗平旅游量身打造的课程,一定要侧重于导游方向课程、景区景点规划及管理方向课程,以及网上营销、旅行社合作运作方向课程等。

三、结语

发展罗平的旅游业,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文化,已被时间证明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单靠突破其中的某一点是很难形成长期的吸引力的。也就是说,单靠某个曾经的闪光点很难擦亮罗平旅游这块牌子,单靠一些零碎的创意无法组合出完整且具持续性、有生命力的旅游品牌。从旅游开发发展到发掘和建设旅游文化,打造“罗平旅游”品牌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参与。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并非单一的创意类或者“地陪”类,而是人才金字塔结构中的全部四种人才都需要。这的确是一个双重的挑战,迎接和战胜这个新挑战,很可能不止是一代罗平人的使命,而是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使命。

中国旅游与文化 篇5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半)隔离机制

所谓文化隔离机制,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文化定型、传、就承发 展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制恒系统。隔离的古义,一是指保证本民族文化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二是指在 发生文化交流的情况下,要求外来文化或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加以改造,或摊拒不被改造 的外来文化。总之一是保护,二是排斥,也是一种保护,改造于保护和排斥中显示出隔离.、犍陀罗艺术

所谓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乃印度佛教艺术之一派。又称希腊佛教艺术。以印度西北部犍驮罗地方为中心而发展,即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后至贵霜王朝灭亡,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区域之佛教艺术。由於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自然地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造像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会表现肌肉线条.4、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

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二、辨析题(10分)

我们的出发点是: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我们拿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文化,看见各个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来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三、问答题(15*4)

1.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世俗理性的精神。请谈谈这种世俗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简述魏晋玄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魏晋荒乱的政局及士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使山水审美进入到了自觉阶段,并带来了山水意识的历史性捩转。自然山水摆脱了之前的神秘、功利、理想色彩和背景衬托地位,成为文艺作品中独立的审美和创作对象,促发了山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带动以自然美的美学思潮,间接影响皇家园林及城市私园。兰亭之类具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的产生。促进造园技术和手法的进步,也促使园林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3.印度佛教壁画以本生故事为主流,而汉地佛教壁画(包括石刻)由隋唐起转向以经变故事(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变等)为主流。

(1)请举例说明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两者的差异。

本生故事就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有关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如世尊的初发心;而经变故事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如《观无量寿佛经变》。简单来说一个以文字的形式,一个以图画的形式。

(2)通过这种转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大河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化,始终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常常能够为我所用。不管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我学习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民间的各民族相互交流,如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北方民族大融合。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如同佛教之于中国,发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为我所用的智慧。当然,壁画主题的转变除包容性和为我所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中华文化善于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我所用,实用性,和通俗性。

4.请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理想文化景观的理解。

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风水贯寄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几乎无所不在。

风水的很多基本思想是前人长期经验的积累,不仅合理而且实用。这是最值得吸取的部分。

传统文化景观里包含了很多风水理论中有价值的成分,考证、吸取并古为今用是正确的态度。

旅游与文化 篇6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文化;地位与作用

一、旅游产业中旅游文化所拥有的地位

(一)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追求的主要目标。人的生命从诞生时起,就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我国,对包裹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是最佳的选择。为调节浮躁不安的心灵,消遣疲惫不堪的身体,远离勾心斗角的喧闹与盲动,很多人把旅游的目的地定位在农村乡下,到偏僻的穷乡去,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异地他乡文化的体验来丰富充实自己。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体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两大类。自然资源是通过人类的开发利用,把自然资源中的情感寄于人类,烙上体现社会的人文印记,旅游文化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长城、故宫、泰山、秦始皇兵马俑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文化”了的自然,发掘整理保护这些人文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采,让人无限想象,令人神往。

二、旅游产业中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旅游文化能够增强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人文”的自然化是我国的自然景观的体现,它在拥有自然美的基础上,还表述着自己的不同价值。我们每一位游客在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山水之间弥漫着中国文明的空气,积淀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彰显自然资源的特征和价值。

人文旅游文化是一个地方多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果,它直接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人文景观具有特殊性、民族性、艺术性和传统性。特殊是文化个性的概念,旅游文化的开发强调个性的塑造。民族性是指形成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开发的民族性体现在文化氛围,即为旅游者创造一种异地的文化体验和感受。艺术性是人文景觀的艺术的生命力,已经不受时空的影响,不论何时何地,旅游文化的开发传承都让人感受到其艺术品位。传统性是旅游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演化,它的文化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愈发光彩,拥有传统足以说明旅游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旅游业必须以文化景观为根本,推进旅游业文化作用发挥。旅游业能蓬勃发展,有赖于旅游文化的支撑,依靠文化做依托。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促使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文化是旅游业的支柱,只有把旅游与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焕发旅游产品巨大生命力。旅游行业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物质设施的基础上,丰富推进旅游文化内涵,让旅游者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提升品位,对旅游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发展新型旅游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扩大其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经济价值和效益。

(二)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旅游文化明显特点。一个行业,能提供给别人的不应该单单是物质产品,还应该包括热情周到的人文服务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就为酒店和宾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讲究科学的管理,以更优质的服务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例如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宾馆,不断进行管理改革,在管理方法上改良创新,发掘整理传统的饮食文化,形成了适合上海及国外宾客口味的上海锦江菜流派,受到客人的青睐。上海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注意饮食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建设,为光顾酒店的客人提供温馨的文化氛围,针对不同身份的客人,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服务。北京的黑土地酒家,独具特色地谋划知青文化,突出兵团特色,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特色文化,这种特殊文化环境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注重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文化品位,才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提升旅游景点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旅游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营建,要讲究文化特色,讲究注重文化创新,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追求和趋势。人们对旅游业的期待和要求,会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而变化,人们对旅游景点的需求,会体现在文化、科技上。为了满足旅客对旅游业的要求,就要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加大加强对旅游业文化的投入,创造出优秀的文化服务。

(三)旅游文化是宏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旅游行业中,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文化的开发重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上。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会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人们对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追求,产生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体现在旅游行业,并且通过旅游来实现。重视参与性是现代旅游业的特点之一,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更高的要求,而是要通过更深入参与到旅游中,深入地了解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演化。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身份游客来参观访问,这些景观既是旅游文化的承载,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让旅游者通过游览祖国河山,领略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通过旅游者的传承发展旅游文化,进而激发每一个旅游者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总之,旅游行业未来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文化性强和科技水平。因此,从提高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入手,深入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在现代旅游产业中越来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建设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力度,使旅游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秦永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0)

旅游与文化 篇7

荆州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省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余处, 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包括楚纪南城在内的古城遗址5处, 楚文化遗址73处, 大型古墓葬1000余处。有关帝庙、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等三国文化遗址;还有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洈水风景区, 生态和谐的石首天鹅洲湿地及白鳍豚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以及尽显渔家风情的洪湖蓝田风景区。

荆州是江汉原始文化的发散地和中心。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阶段。鸡公山遗址距今5万多年, 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的空白;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陆续发现, 日益清晰地展示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完整系列。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11年, 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先民创造了足以与当时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精湛的纺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以及老 (子) 庄 (子) 哲学, 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 鲜艳夺目的楚文化, 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汇聚地和中心。三国时期, 魏、蜀、吴金戈铁马, 兵戎相见, 为争夺荆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战,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写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演绎在荆州的历史活剧更是海内外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语。

荆州是江汉民俗文化的集成地和中心。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中心,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 浪漫抒情的巫歌楚舞, 享誉四方的艺曲戏剧 (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 , 匠心独运的髹漆、刺绣、竹筒、青铜器、根雕、木艺, 名扬天下的宫庭八宝美食、三国名菜, 韵味无穷的民风民俗以及体现奋勇争先精神的龙舟竟渡和崇凤情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荆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建成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各类景区景点65处, 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 3A级景区3处, 2A级景区4处,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 国家深林公园3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 星级宾馆36家, 旅行社43家, 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650万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

二、反思症结, 着眼开放找差距

第一, 资源利用不足。在荆州, 拾一片瓦砾, 可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捧一把黄土, 能包涵五千年的沧桑。但是对文化资源利用得很不充分。一是发掘不够。对荆楚文化的发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文化遗迹和历史掌故在视而不见中逐步被人淡忘, 甚至失传。二是品位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利用效果及其品位, 不能与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原始文化以及江汉民俗文化的品牌和中心地位相匹配。三是品牌不一。荆州文化资源丰富, 可是时而打楚文化牌, 时而亮三国文化牌;时而划龙舟, 时而崇凤凰;时而推屈原, 时而拜关公……缺乏统一的整体的和持续一致的构思, 导致本来是优势的东西却被别人抢先占领, 机遇就在犹豫和变化中延误。

第二, 管理体制不顺。荆州的文化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相互交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 仅就荆州城区而言, 文化旅游景点分散于荆州区、沙市区和市直的文物、建委、水利、民宗、林业等部门, 荆州古城墙还存在着文物、建委、名城办和荆州区多头管理的现象。旅游资源的整合, 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很难协调统一, 由于各自利益的趋动, 政出多门, 相互打架, 制约和阻碍旅游业发展。

第三, 资金渠道不畅。由于荆州市财政困难, 政府每年对旅游的投入十分有限, 每年仅限有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按最低标准需要资金300万元, 而财政每年的预算列支只有20万元, 连支付宣传资料的印制费都不够, 更谈不上进行市场开拓和景点建设投入了。只有依靠招商引资筹集建设资金, 但资源分割, 各自为政, 项目招商很难协调, 致使资金难以引进。

第四, 开拓能力不强。荆州的文化旅游企业“小、散、弱、差”, 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市场, 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 发展受到制约。一是发展思路不宽。旅游企业对组织本地游客出区出境游十分积极, 而对把外地游客吸引到荆州却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开拓。二是目标定位不高。由于文化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和自身应有的价值缺乏研究, “小家子气”严重, 没有也无力在旅游市场中找准自己应有的最佳位置。三是市场拓展不力。主要表现在拓展市场的力度不够, 效果不好。

三、抢抓机遇, 创新思路谋发展

1、升华文化理念, 营造旅游氛围

(1) 从部门文化向社会文化推进。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 其遗存形式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要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一是扩充培育主体。要克服过去那种仅仅由宣传、教育、文化等单一部门抓文化的现象, 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要共同发掘、培育、继承和光大荆楚文化, 使其根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 培育和发展与荆楚文化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部门和行业文化, 真正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拓展传承载体。荆州文化载体多姿多彩, 就宏观而言:三国故都蜚声海内外, 极具古文化内蕴, 是人们仰慕的地方, 是承载荆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微观上看:荆州博物馆、玄妙观、三管笔、张居正街、张飞一担土等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都是拓展、传承荆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以之为依托, 不断向学校、企业、街道等方向延伸, 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区的布局、环境绿化的营造, 不断发掘荆楚文化的底蕴, 展示荆楚文化的深刻内涵, 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三是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使市民素质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相适应, 形成人人崇高文化, 个个讲究素养的良好社会风尚。

(2) 从零散文化向整体文化推进。对民间流传的有关荆楚文化的一个个零星的片断, 特别是一些传奇性和神话般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要根据其内涵和历史, 归属进行整理、加工、完善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对流传时代久远或承接失误而濒于失传的民间文化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不断地还原和丰富荆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地抢占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民俗文化的制高点, 与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心地位相匹配。同时要对遗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 形成完整的荆楚文化体系, 增强荆楚文化的整体效应和感召力。

(3) 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推进。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借助这些辉煌历史, 创造更加绚丽夺目的现代文化, 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人文理念、精神风貌、发展环境以及适合荆州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要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有标杆、有亮点、有氛围”形成既有古文化踪迹, 又有现代文化特色的荆州文化。

(4) 从精神文化向产业文化推进。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逐步形成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民俗文化乃至长江水文化的中心, 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荆州的区域优势, 结合江汉平原的产业特点, 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 特别是文化人才和精湛技艺, 广泛吸纳海内外资金、技术、成果, 把精神的变物质的, 把无形的变有形的, 加快文化产品商品化、文化行业产业化的进程。

2、发掘文化潜能, 构造旅游基础

(1) 把“远”文化变“近”。“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是最成熟的”。荆州历史悠久, 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 历时500余年, 又是三国时期争夺的中心, 具有超乎寻常的历史沉淀与原汁原味的人文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荆州开发返朴归真的古文明探幽游, 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要展现这些古朴的文化遗迹, 充分展现古都形象, 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掌故用形象化手段充分显现, 使观赏者看得见, 摸得着。

(2) 把“死”文化变“活”。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之一, 星罗棋布的江汉原始文化遗存、楚都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古城墙等都是一座座文化宝库;地下文物也十分丰富, 出土文物14万余件, 特别是改写世界军事史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予, 改写世界纺织史的马山“丝绸宝库”以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男尸, 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激活这些文物资源将形成一个个亮点。要采取举办展览和模拟等方式与海内外交流, 把这些珍奇的、历史悠久的、僵死的、古板的东西盘活, 使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3) 把“静”文化变“动”。古城荆州岁月沧桑, 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 在民间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 特别是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地, 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都在这里上演或与这里有关。要把这些历史故事、轶事遗迹等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体以及饱含文化内涵和无限商机的大型节庆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承, 绘声绘色地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遗存, 使整个古城更富生机, 更具活力。

(4) 把“旧”文化变“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荆州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品牌, 这是荆州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巫歌楚舞、艺曲戏剧等, 别具一格, 魅力无穷。我们要有效地加以继承、发扬和光大, 更不断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要把历史文化变成新时代文化, 赋予其新时期特色的内涵, 并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展示和传承, 为现代人服务, 使其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集合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

(1) 以遗存为基础, 再现古都风采。一是复建楚国故都。在楚纪南城附近还原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楚城, 客观地再现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并通过游客的直接参与, 亲身感受楚文化的真谛。二是建设文博中心。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点荆州博物馆为龙头, 充分利用荆州丰富的文物资源, 并发挥文物大市的辐射和积聚作用, 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民间文博资源, 建成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多、品种最全、品位最高的文博中心。三是开发楚王陵园。荆州城西的八岭山, 山清水秀, 是块风水宝地, 是楚国的王公贵族“安息”的地方。保护和开发楚王陵园, 并把这块灵验的宝地建设成现代化享受的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前景十分广阔。

(2) 以故事为线索, 演绎历史传奇。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特别是三国时代争夺的中心。开辟三国旅游专线, 重现三国人物鲜活的故事, 感触其恢弘壮阔、运筹计谋以及智勇忠义, 其味融融。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 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 屈原、宋玉、老子、庄子、楚庄王、孙叔敖、张居正等, 以名人轶事为纽带, 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将产生巨大的震动效应。

(3) 以古城为载体, 拓展民俗游艺。荆州古城距今2800多年, 其保存之完整, 历史之悠久,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 堪称人类古代城垣建筑史上的丰碑。疏通护城河, 完整配套设施, 还原古城“砖、土、水”三城的原貌, 在古城内外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斗智、斗巧、斗力的传统游艺规则, 借助现代高科学手段和声、光、电等技术, 开展各种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 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传统艺竞技娱乐中心。

(4) 以民俗为依托, 建立快乐产业。荆州, 孕育了代表荆楚文化的民俗艺术, 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民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 产生了包括20多个门类的艺术精品100多种, 可供开发的达2000多件。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许多作品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性大型艺术作品展览, 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藏。拯救、挖掘、利用民俗艺术, 大力开发民俗工艺品加工业, 实现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应成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

摘要:荆州, 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美丽、神奇、富庶的雄姿, 镶嵌在江汉平原腹地和中国版图几何中心, 她东连武汉, 西接巴蜀, 南抵萧湘, 北达中原, 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荆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美誉, 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思考 篇8

于是乎, 中国一夜"古城林立、文化四海”, 有源无源无所谓, 找个典故立个碑, 编个故事盖座楼。在此, 历史文化成戏说, 祖居故里成戏曲。如此推演下去,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以旅游为重要载体的体验传播中将幻化为美丽的画皮!

反观另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古城开发过程中, 以五年为计算单位, 平均都经历过3次以上的重大规划或策划, 但在实施过程中, 仅有约30%左右的兑现率, 也就是说仅有1/3符合规划或策划预期。

于是乎, 多少大师策划仅仅雁过留声 , 斥巨资完成的规划最后束之高阁 , 文化挖掘民俗整理成果终成故纸 , 古城风貌最终落得千城一面……

近年来文化旅游作为地方政府的高关注明星产业, 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更成为当地政府设想中的脱贫支柱。产业化的古城、古村开发蔚然成风, 然而泥沙俱下, 精品寂寥。文化虚无和文化穿越异化着中国古城镇文化的基因, 千城一面的格局将制约绝大多数景区的未来发展!

曾经的教育改革异化在产业化的狂潮中迷失;长期以来的医疗改革亦在产业化的钱路中丧德。我们对于文化与旅游的视点可否历史一些?责任一些?面对祖先积点孝道, 面对儿孙种点荫德。我们的政府领导和从业人员是否该格外地珍惜一下祖宗留下的文明?是否可以比对并借鉴一下世界文化强国的历史保护法门?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化解之道或在自己, 千里之行始于起步!

观念必须改变——文态规划统领建设规划导则的原则可以先行。

视点必须转变——经济学法则主导行政学法则的原则必须落实。

行为必须嬗变——市场化平台取代政府化平台的机制必须建立。

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 篇9

21世纪是城市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核心是文化创意的较量。虽然中国在本世纪上半叶的迅速崛起是勿庸质疑的,然而中国的创意水平在世界各国(2005)中仅居第三十六位,因此如果仅仅靠“made in china”模式的超越终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超越。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关联带动作用。然而传统旅游也因内容单调,方式陈旧,文化内涵不足,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将其与旅游产业结合,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城市文化氛围,塑造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2002年Florida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口吸引公司。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居住的地方。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排名很高的城市,他提出了著名的3Ts理论。Florida认为创意城市有三个特征,即要有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与宽容的城市文化,即创意人才与创意阶层、技术与创意产业、宽容与创意城市。

1. 人才与创意阶层。

在创意时代人力资本或者人才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能够快速地动员这些人才和资源把创意转化为新商业产品。知识经济下的创意阶层,不是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而是各个领域里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性眼界,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以及那些独立独行,非主流的“文化人”,甚至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地下艺术家”,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等,还有从事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以及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人员。美国社会正悄然兴起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2002年人数达到3000万人,占劳动力市场的30%。在伦敦,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从事创意产业工作。我国的深圳,拥有2万人的设计师队伍,西安有全国最发达的民办教育系统,波西米亚北京“北漂一族”的故乡,全国IT人才,教育人才汇聚地,上海——台湾企业家的第二故乡。

在创意产业这个由创意主导的领域里,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好的创意人才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的生产和经营,而且他们本身也是品牌,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形象,是推动该地区创意发展的核心力量。例如,提到云南文化就不能不提到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她以她的舞蹈将云南文化发扬光大,并成为云南文化的标志性品牌。由她导演制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云南印象》轰动海外,演出已超过100场。瑞士小石城因教经济学的施瓦布而名噪天下,他教学方法新异,把学生召到草地上上课,大家席地而坐,就感兴趣的经济话题进行辩论,名字叫“经济论坛”,这一新颖的形式吸引许多同学参加,有记者报道出去,前来咨询访问,施瓦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即着手注册建立“世界经济论坛”。后来他不断提高规格,邀请各国总统、总理及经济界杰出人士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世界要人的云集不仅给小石城带来信息,带来消费,还带来滑雪、观光旅游的人群。这个小城,光每年的旅游收入就达2.6亿美元。旅游是体现差异的活动,旅游业要不断创新,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需要,而其中创意人才的“智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2. 技术与创意产业。

技术可以定义为一个城市的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体现。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政策的英国文化体育媒体部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广告业、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设计、时尚设计、电影和录像、交互式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游戏、电视和广播13大类。台湾的蔡文婷形象地将文化创意产业比喻为“说故事的产业”,当单位靠技术获利的经济增长空间受到挤压时,文化却以无限创意的手法使其再生,并融入各种产业,使原本互不相干的文化与产业携手合作,成为决胜致富的时代之星。

一个城市发展具有吸引力,常表现为新工业起步、就业机会多和生活质量好。这带来了新住户和游客进入,以及新企业投资进入,仅以网络技术为例,就有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网络休闲业等新兴的创意产业类别。据台湾人计算,100亿新台币投资于电子产业,仅能增加500个工作机会,但等值投资于文化创意产业,却可以创造10000个工作机会。风靡全球的电影《魔戒》三部曲,历时七年,投资超过2.7亿美元,摄制组由2400人组成,雇佣演职人员更是不计其数,仅一场群雄集聚新西兰惠灵顿的场面就动员26000位演员。

英国伦敦的做法发人深思,据说来英国旅游的人,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受了电影的感染。《诺丁山》《真爱至上》,在影片中出现的伦敦的电影实在太多了,几乎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电影中出现过。这正是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伦敦市长将其称为最大的“软广告”。浙江宋城集团一直坚持“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用产业的思路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宋城景区充分挖掘了宋文化——新春庙会、宋城火把节、宋城泼水节、宋城天灯节让游客狂欢尽兴,流连忘返。不过最让游客们赞不绝口的是核心产品《宋城千古情》,八年来长久不衰,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已成为杭州的著名文化品牌。

创意产业融入旅游产业,催生了旅游的新形式,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城市获得了新生,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 宽容与宽容社区。

宽容可以定义为开放、包容和多样性。创意人才更愿意那些多元化、包容性的城市,因为开放、交流、宽容的外部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对创造性成果的社会认可,又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目前,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其中犹太人有200万左右,非洲裔黑人有200万人左右,华人也有60多万。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待四方来客。

Hip-Hop原为美国黑人发泄不满情绪,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后来竟演变为流行音乐的主流,被全世界的青少年所接受,韩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影响亚洲市场的韩流文化。北京曾把街头自发的舞者视为异己而清除,现在却将自发组织起来的“老大妈秧歌队”搬到巴黎大街上去表演。

大学对创意城市和文化旅游的贡献。大学是创意城市的基础设施。大学具有优质的生活质量,大学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有效地吸引世界各地的外部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大学对于城市繁荣具有拉动作用,大学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并吸引投资者,提高了城市的可旅游性并吸引旅游者。由于哈佛大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吸引全世界的精英和投资者,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助长了管理咨询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哈佛大学也吸引了旅游者,现在哈佛大学周围已成为全美国旅游最旺的地方。这其中包括观光旅游者(游览哈佛校园)和商务旅游者(例如在哈佛大学参加会议或接受培训)。

我国的高等教育跟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也可看出创意阶层比例高的大都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一些重点大学对城市发展和文化旅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人才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园区,年产值逾20亿元。依托周边大学发展起来的上海第一条艺术旅游景观线泰康路艺术街,为上海市增添了又一张宝贵的名片。

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构建创意城市,吸引创意人才,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通过对创意城市“3T”理论的分析,提出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意人才、创意产业为核心构建创意城市。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和多样性的环境来吸引创意阶层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探讨了大学为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创意城市,文化旅游,“3T”理论

参考文献

[1]刘汉太: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3]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4]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学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

[5]诸大建黄晓芬:创意城市与大学在城市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

[6]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

[7]陈福义: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兼论长沙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5)

旅游与文化 篇10

文化旅游产业应该以人文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路。人文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发挥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促进作用, 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价值与品位, 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尽量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消费需求。

1. 人文旅游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

人文旅游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移传性, 或叫双向沟通性。无论是客源地还是旅游目的地, 都能借助游客的移动相互影响, 从而使地域间、民族间、国家间的文化得到传播与交流。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多种文化形式均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比如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外围层的文化产业、相关服务层的文化产业等, 它们之间的结合使得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丰富, 与此同时, 人文旅游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 人文旅游还大力倡导对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这一举措本身不仅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文旅游的品位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有助于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活动, 而旅游是大多数人首选的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的一种途径。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目的就是获取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深入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 积极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人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也有利于提升人文旅游的品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形成优秀的人文旅游产品品牌, 并进一步向国外市场进军。

二、山东省济南市对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泉城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洞, 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旅游形象开始变得模糊, 而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景区和产品由于在开发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市场知名度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 重新振兴济南的旅游文化产业, 当地有关部门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旅游品牌, 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旅游项目

济南之所以被称为“泉城”, 并且人尽皆知, 其原因就在于“泉”是济南的特色, 是独一无二的。所以, 要想促进济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好泉水的文章, 打好泉水这张富有济南特色的名牌是关键。山东省济南市就围绕着“泉”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比如, 尽快恢复泉群的持续甚至是常年喷涌;在一些游客必经地区 (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市区主要广场等地) 建设一批人文喷泉景观, 给游客营造一种“身在泉都”的感觉。除此之外, 济南还是一座人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市, 比如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龙山文化、灵岩寺以及作为玫瑰原产地的平阴等, 在着力开发与恢复泉文化旅游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品牌, 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其与泉文化结合起来, 共同挖掘与建设, 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的局面, 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2.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重视旅游文化事业的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所以, 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创新人才, 以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济南就在本地建立了一些专门的旅游学校与旅游专业,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再教育, 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此外, 围绕着济南旅游、齐鲁文化等还出版了一些图书和音像制品, 地方性的报刊也注重刊登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以期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1. 优化旅游文化产业结构

人文旅游也即旅游的人文性。人文旅游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 包括旅游资源的人文性、旅游消费者的人文性、旅游管理者的人文性、旅游经营者的人文性等。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将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调整与优化, 使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 从而使旅游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与实现。

2.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变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行业, 人文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比如使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使旅游消费者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 等等。

3. 提升旅游活动的人文价值

对于旅游管理者来说, 必须从人文关怀出发,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 必须在产品的经营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 强调人文关怀,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 在人文旅游活动中, 必须加强自律,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行为的文化自觉性。

4. 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

对人文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不断提升其品位, 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文旅游必须突出地域特色, 推行文化产品的品牌营销战略, 运用高科技手段, 拓宽文化形式, 大力进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为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的实例, 提出了它们进行联动发展的策略, 这对人文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指明了道路。

摘要:人文旅游使旅游摆脱了单纯的经济产业的束缚,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旅游精神和行为, 既使旅游与文化全面契合, 又以人文精神关怀主导着所有的旅游活动。人文旅游对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相匹配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一角度来说, 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发展关系, 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 不仅会使人文旅游的内涵大大丰富, 更会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拟从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关系的分析入手, 以山东省济南市的实践为例, 探讨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以期对人文旅游乃至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关键词:人文旅游,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金岩.人文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5 (3) :65—68.

[2]魏中俊, 周鸣争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可拓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7 (7) :1164—1167.

[3]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3 (6) :52—55.

[4]朱晓青, 温亚楠.人文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 2011, 5 (21) :49—49.

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 篇11

[关键词]区域合作;市场定位;品牌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17-04

一、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状况

丝绸之路从诞生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的足迹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五条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到西部的山地、盆地、高原,跨越了三大自然阶梯,跨度达4000多公里,沿线奇山秀水、草原牧场、戈壁冰川、雪域高原等景观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中国目前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等级高,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形成了大批知名度高、品质优秀、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因此,研究和开发丝绸之路不能只局限于沙漠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种象征和载体,是全球最好的旅游产品,能够展示出人类的团结友谊和共同愿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涉及20多个省市的100多个城市(包括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七大古都中的四个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9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29个在丝绸之路沿线。5000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其政治中心至少4/5的时段在丝路沿线转展、延伸,在丝绸之路沿线留有各个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沿线2000多个旅游景点,其中世界级16个,国家级200多个,列入中国旅游胜地40佳景区的有5个,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5个。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高、潜力大,集中了人文和自然资源的精华,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和文化富矿。

丝绸之路从公元前500年开通,到16世纪逐步衰落,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由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巨大的开发价值,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相促进的两项事业。真实、完整、永久地留存不同时期、不同品类、不同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是文明延续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起步于1994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的首届丝绸之路旅游国际研讨会和1996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旅游论坛,这两个重要会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丝绸之路旅游业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发动机。自此,丝路沿线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丝路旅游业列为其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此出现了大抓旅游的局面,丝绸之路热和申遗热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一大亮点,都把丝绸之路文化作为名片,并通过这张名片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塑城市形象,拉动当地旅游,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 喜忧参半的丝绸之路旅游业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企业观念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开发不足,加之人才缺乏和交通不利,使丝绸之路旅游的可进入性大为减弱。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旅游资源开发目前还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网络体系还未形成,总体上呈现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的状况。丝绸之路沿线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做着自己的旅游,但没有把此作为完整的旅游产品推广和营销,缺乏对完整的丝绸之路品牌和形象的建设。丝绸之路是一个特殊的品牌和形象,对我们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象征。因此,沿线政府和民间私营部门应共同合作,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一个“一站式”的目的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应联合解决丝绸之路旅游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内容较为单调。沿线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数属于观光产品,“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模式仍相当普遍,且不少地方的旅游产品功能雷同,缺乏特色;休闲类、娱乐消遣类、公务与商务类、专题类的旅游类产品明显不足。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商品供给不足,结构较差。主要表现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各类设施不能实现有效的供给;在结构上高、中、低档次未实现合理的配置;基础设施配套和旅游服务明显滞后,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给也表现出种类少、开发能力不足、特点不明显、大同小异的情况。

三是旅游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较强的综合性产业,已经不再将观光作为主要内容。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个产业、行业的大旅游业,需要政府及其各个管理机构的有力配合、有效管理与组织协调,但丝绸之路沿线除部分城市在支持本地旅游业方面扮演了积极有力的角色,实现主动协调配合与组织外,多数区域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明显不高,各个旅游企业间也未能相互支持与配合,旅游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丝绸之路旅游虽然都被看好,沿线各省市分别以各自所辖区域为中心,制定并逐步实现与当地比较相适应的旅游规划。目前应该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出发,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来规划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各省市大多数基层政府虽然意识到了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对本区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不少地区还存在着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破坏资源较为严重等问题,资源优势远没有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给中国旅游业一个准确定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中国的旅游业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粗放式、超常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正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惨痛的教训,也正是这场经济危机才真正显现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长中的龙头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进行变革。过去把旅游业简单定义为非生产性质,现在需要重新认识。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是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创造价值、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系统工程,也属于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应该明确旅游产业性质是生产性的,其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旅游业与过去相比呈现快速发展状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与中国政府给旅游业的定位有直接关系,也正是这种定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对旅游业的定位和对机构的设置基本上突出表现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但从管理关系的角度来说,反映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点。旅游部门传统上是外事部门,1965年归属于外交部,1983年才正式成立了国家旅游局。多年以来,一直是主管外交的副总理主抓旅游业,这种管理关系本身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但是还没有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以经济功能为主要的发展阶段。

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功能阶段。任何一个国家旅游业的起步阶段主要功能都是经济功能。在这个阶段,旅游的创汇和创收作用突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第二个阶段是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挥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经济功能逐步演化成多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就不同了,客观要求也在变化,这一点从机构设置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日本的观光局设在运输省,这种机构设置与日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因素有关。设在运输省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着眼,是以旅游供给条件的完善和协调为出发点的。英国原来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劳工部,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旅游的主要关注点是旅游的就业功能,近几年又转至文化部;法国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文化部,他们更看重的是旅游的文化功能和自身文化资源的开发;美国没有旅游局,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在白宫设有一个旅游委员会。从各个国家不同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达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展的状况。第三个阶段是注重生活质量阶段。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旅游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

从产业功能的角度来看,中国旅游业大体上还处在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提出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开始向第二阶段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着眼点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生活质量。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富民、繁荣社会的产业,它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一些发展传统产业条件很差的地区兴旺发达;旅游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旅游景区、景点如果开发利用得当,经营管理科学,将会提高资源的品位和价值。旅游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文化来支撑丝绸之路城市旅游,将旅游融入城市文化,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城市的脉搏,感受城市的底蕴和个性。其实质就是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丝路整个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撑产业来打造,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

2000年的历史赋予了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只是一条单纯的商道,还是一条纽带,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载体。因此,应当深入挖掘埋藏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落地转化,让历史时尚,让文化鲜活,让自然变得可解读,让所有的诱惑变成可贸易的产品。这是丝绸之路沿线和全人类的财富,也是发展丝绸之路旅游的源泉。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联结着欧亚两大洲人民的友谊。它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价值的品牌和商标。它所包含的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坚持以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本源,以丝绸之路旅游为节点,以丝绸之路城市为依托,以区域为整体,以新、奇、险、乐为旅游产品特征,力求实现丝绸之路文化理念的落地转化,将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精品;致力于打破行政管理障碍,在开放和开发中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束目前丝绸之路旅游浅层次产品竞争,把提升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加强丝绸之路区域无障碍合作。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与合作还存在着各种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丝绸之路旅游通关手续繁多、信息沟通不畅、地域壁垒较大、联合发展不够、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安全性不强、联合促销少而单调,都需要在联合开发中予以重视和解决。鉴于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对发展丝绸之路旅游以及联合开发的积极性、迫切性和参与性普遍提高,为使丝绸之路旅游联合开发走向实质性行动,充分发挥和调动沿线40个国家的200多个旅游城市的合作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委员会。该机构的宗旨是积极促进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努力推动丝路旅游发展的繁荣与兴旺;主要职能是协调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的相关事宜,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的旅游双边及多边谈判,确定丝绸之路旅游双边和多边国家政府合作意向和项目,排除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物理和非物理障碍,推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谈判、项目、计划等的落实,促进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联合促销,制订旅游合作相关准则等。主要成员是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繁琐的国际旅游通关程序、人为的非物理国界壁垒等还是制约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对此,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三期工程中提出了丝绸之路多次出入境签证制度,重点是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便利化,其核心是丝绸之路旅游只需单一签证即可多次往返,这样可以大大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是对丝绸之路全线自然和文化遗址(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证,按照原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遵循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的原则认真筛选出遗产资源,按计划和一定程度进行申报,这项工作已经展开。

五、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前景

从中国的发展总体格局看,21世纪上半叶旅游业仍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于2010年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国际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万亿美元。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亚太地区将是世界旅游强劲增长区,届时将形成欧洲、美洲、亚洲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其中,中国在此前后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1亿万亿人民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至少在38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旅游业大国;到2020年前,旅游市场份额占全球的8.6%,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产业出产国。

从这一发展态势看,中国旅游业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丝绸之路旅游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速度和最终产出实现规模;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也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优势,逐步使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支柱产业,促进整个丝绸之路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

旅游与文化 篇12

1.1 旅游文化的定义

综合各种理论学说,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 是体现和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

1.2 旅游文化的构成

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要素来划分, 其构成有:旅游客体文化, 包括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其中包括人文化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旅游主体文化, 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职业、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旅游介体文化, 包括企业文化、导游文化、文化研究与教育、政策与法规等。

1.3 旅游文化的特性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 它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创造性、服务性等特征, 尤以继承性与创造性更为重要。

2 独具特色的信阳旅游文化

2.1 天目山旅游文化成一绝

天目山是河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丰富的内涵显示了代代相传的豫文化的辉煌。河南信阳天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前身是国有天目山林场, 区内峰峦叠嶂, 沟壑纵横, 山势险峻, 景色怡人, 不仅有丰富的动植物, 而且有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

2.2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

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省商城县中东部, 面积276hm2。区内板块碰撞、超高压变质、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等地质地貌景观、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丰富多采, 是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2.3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位于河南新县田铺乡许家洼, 是一代传奇将军许世友的出生地, 也是许世友将军谢逝后的埋骨之地。

2.4 灵山誉中华

灵山旧名为霸山, 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 验之信然”, 帮改称灵山, 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

2.5 董寨自然保护区独步天下

董寨自然保护区气候温和湿润, 森林植被丰富, 野生动物物种繁多。尤其是野生珍稀鸟类的分布, 是在同一经度或同一纬度的保护区最多的一个。

3 信阳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 规范旅游景点推介和翻译, 增强旅游吸引力

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就是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观,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恰当的翻译有助于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而蹩脚的译文有可能让读者或听者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效果, 还会影响我国旅游事。

3.2 打造省内旅游圈, 完善邻省旅游零对接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产品为依托, 旅游产品是通过交通线路连接起来的能给旅游者带来满足感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因此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 是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

3.3 推进旅游项目申报, 提升社会知名度

一些特色旅游项目的升级申报有助于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形成独特的品牌, 从而有助于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4 实施“文化经济”新战略, 充分挖掘经济潜能

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3.5 弘扬个性,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其影响, 旅游文化也呈现出地域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 在发展信阳旅游文化时应该突出信阳的个性和独具风格的特色,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促进旅游文化全面发展。

3.6 实施文化包装策略, 塑造良好外部形象

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以文化为主导, 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 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 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

4 结语

以上, 我们以河南信阳为例, 归纳总结了旅游文化现状和特色;同时根据信阳情况提出了传承和创新旅游文化的举措。其实, 有关分析和归纳,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何况中国如此地大物博, 省情各异。但总体原则应因地制宜、因省而异。重要的一条在于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要对地方旅游资源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同时制定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适合于地方特色的措施和规划。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质丰产栽培论文下一篇:赋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