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旅游文化

2024-06-06

中韩旅游文化(共12篇)

中韩旅游文化 篇1

语言时文化的载体, 没有预言, 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及时文化饿一种表现形式,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两种不同的民族预言相遇, 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遇, “翻译这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的本质, 要求我们把文化差异与翻译联系起来研究。因此作为对另一种预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 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 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不是一种春村的语言现象。

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受到很多语言翻译学家的关注。世界有千余种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1982 年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墨西哥宣言”中说: “文化是体现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特定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荔枝的和感情的特种完整复合体。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 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①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 他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有关联的也有独特的文化因素。因为有这种共同性和关联, 提供了在翻译中的实现可能性的根据和基础。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传达被翻译的语言中的所有信息。对于文化和翻译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难题, 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背景, 目的不言而喻, 是为了翻译介绍外国的文化, 让人们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 推动本民族的发展。而作为翻译工作者,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外语, 还要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 这是时代赋予翻译的理念。

二、中韩语言文化差异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说过: “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 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 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韩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种各有其特殊性, 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 多方位的, 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 有很多种情况对翻译有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中韩文化差异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一) 惯用型的差异

包括俗谈在内的所有的惯用型的用法, 都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民族的精神遗产。大部分的惯用型都包含‘强调’的说话者的意图。惯用型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 表达更加多样化, 舒服以及自然的感觉。但是大部分惯用型也有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文化, 所以翻译惯用型时也会出现误译。中韩虽地理上是邻国, 但惯用型上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翻译俗谈一样的惯用型时, 一般用到转换替代法和阐述说明法。使用转换替代法, 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的理解此文章, 也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来文化因素。但使用转换替代法时, 一定要注意两个文章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是不是在同样的背景下使用。

(1) (说曹操, 曹操就到。)

(2) 。 (亡羊补牢。)

虽然两个文章不是直译翻译的, 但两个文章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此文章可以用转换替代法来翻译成下面文章。

阐述说明法是不能直接翻译而且也没有适当的惯用型来替代的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此时要注意的时应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所翻译的内容。

( 日渐严重。)

是指事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就翻译此惯用语的重点意思。

( 二) 象征性的差异

象征可以把人、事物的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表达出来。一个语言中象征体系反应一个民族特有的思考方式和万户特征, 根据文化圈不同, 所象征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翻译象征时, 不能直译翻译。

象征性的差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动物方面。中韩两国人对猪和狗的感觉差不多, 褒贬皆有。比方说都有“胖得像猪, 狗崽子”等说法。“猪”在中韩两国都表示多福、富裕等含义, 也有胖、愚蠢的含义。“狗”也有忠诚的含义, 但也有很多贬义。在中文里“牛”是勤劳、朴实、能干的象征, 但在韩文里“牛”的地位没那么高。比方说韩文中“. ( 像牛一样赚钱, 像老鼠一样吃饭。比喻挣得多, 吃得少。”这句话看起来像“勤勤恳恳地工作”, 但其实比喻的是“辛苦地工作”。韩国人不怎么吃羊肉, 也很少有地方饲养羊, 所以中文中的“亡羊补牢”在韩国来说是用“ ( 丢牛补牢”。对于中国人来说“狐狸”是表示狡猾、奸诈的象征, 但韩国人认为狐狸是机灵的。所以韩文有句话说“ ( 像狐狸一样的老婆) ”表示的是比较机灵的, 灵机应变的老婆。而在中文里说一个女人像狐狸, 一定会被责骂。

( 三) 称呼的差异

韩国人对怎样被人称呼, 应该要怎样称呼别人特别讲究, 在韩国称呼问题可以影响到日常生活。自己的晚辈当上了部长, 而不想叫晚辈为“部长”, 所以辞职不干的事情也是有发生过。在大学里这种称呼也是特别重要的。某一个社团新生聚会里, 刚来的新生介绍自己时是这么介绍的: “我是15 级学生, 但我重考过大学, 是00 年生的。”在这种场合里这么详细介绍自己的年龄是因为想让在坐的其他学生按照他的年龄来对待他的意思。因为韩国的这种称呼文化, 所以学习韩语的时候或者翻译的时候最困难的一点就是称呼问题。

韩国语称呼语中最特别的是“”的用法。如果说是“ ”这就是尊重对方的意思, 但如果只用姓说是“”时, 这是指一些清洁工或者是称呼社会地位稍微低一点的人。但是用于女性的时候能用“ ”等, 但是不会用“”, 但如果后面再加称呼时是可以用的, 比如说“ ”等等。所以同样用“”称呼也跟句跟前面结合不一样, 翻译是应该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来翻译。根据文章也可以翻译成“先生”或者“女士”, 或者直接省略掉。

( 四) 敬语的差异

韩文是敬语非常发达的一个语言。从语言中也可以知道韩国人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注重上下关系的。在韩国即使特别亲近的关系, 如果年龄有差别, 就要用敬语。但中文的可以说是没有敬语体系的。翻译韩文的敬语时应怎么翻译呢?

虽然中文中不存在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但也存在相对尊重对方的一些语言方法。这种语言方法可以整理出一下几个方面。

1. 祈使句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翻译方法。在单词前加入“请”就可以变成敬语。比如说翻译“ ”或者“ ”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请坐”。跟“请”有差不多功能的还有“劳驾”这个表达方法。

2. 称呼

首先第一人称的‘’直接翻译成‘我’是最常见的翻译, 但根据文章的内容也可以翻译成‘敝人, 鄙人 ( ) ’等, 可以自谦。第二人称时用‘你’或者‘您’来区别敬语。‘你’一般表示自己的同辈或者是比自己年纪小的人, ‘您’一般用于比自己年纪大的人或者第一次见到的人。但最近‘你’和‘您’的区别在中文里也渐渐消失掉。第三人称一般用于‘他’来表达, 但如果对方是所尊重的对象时应该用于‘老师 ( ) ’, ‘局长 ( ) ’, ‘王总经理 ( ) ’等在姓前可以加职位来表达尊敬。

除了这些还有词汇方面的因素, 语言外在因素的影响等等, 都可以表达相应的敬语。

三、结论

翻译帮助人们解决语言障碍, 互相沟通。两种语言有两种文化, 肯定会有文化差异, 只要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才可以更好的沟通, 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这种文化差异。中韩交流日益加深的此时, 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和文化差异的研究应该需要更科学的﹑具体的研究。本文中所讲述的文化差异只是关于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除了这以外还会受生态文化差异﹑物质文化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做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2

[2]#12

[3]#12

[4]穆雷 (1990) .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中国翻译, 1990 (4) .

[5]谢建平 (2001)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中国翻译, 2001 (5) .

中韩旅游文化 篇2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这件可笑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顿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华五千年文化,小小高丽国怎敢如此猖狂,公然地“抢”。近几年,更是频繁的出现,类似什么孔子和成吉思汗经相关材料认证为韩国人。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口水战,在责骂韩国的无耻的同时。我们应看到中韩文化之争的背后,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国民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不足。

纵观社会,京剧、毛笔书法、刺绣、木偶戏,传统节日等各具中华特色的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眼球,相反日本动漫、韩国影视、西方快餐文化、西方节日则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自从“抢”端午一事发生后,我国才为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设定3天假期,以此来让人们记住传统节日。

或许经济政治方面,我们还不够他国强大,但是在文化领域,我们中国是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五千年文明,足以为我国注入鲜活的动力。近日,教育部门公布,京剧课试行纳入10所中小学课程,毛笔书法也有可能进入和中小学课程。这些做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来说,帮助很大。但是除了从教育入手,我觉得在在社会上可以倡导多举办文化宣传活动,而不是现在频繁的明星演唱会或品牌宣传活动。在影视方面,外国的《功夫熊猫》令我感想很多。功夫即是中国的武术,熊猫又是中国的国宝,懂得从我国文化领域提取素材的怎么是外国不是我国自己?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西方魔幻神兽。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缺乏神话的色彩,不缺乏魔幻的经典,更不缺乏朴实的生活。为何他们就不懂得去挖掘我们的宝藏。

中韩端午文化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端午节;韩国端午祭;比较

一、端午节俗起源比较

(一)中国

1.源于古百越族图腾祭祀

经大量的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的纹陶为新时期时代古代百越族的文化遗存。他们崇拜龙图腾,自称是龙的子孙。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直到秦汉时,端午节发展成为他们祭龙祖的节日。

在图腾祭祀活动中,有一项便是在急鼓声中雕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做竞渡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2.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相传屈原死后,人们不舍屈原的离去,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借划龙舟以驱散江中鱼虾。同时,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咬屈原的身体,人们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鱼虾,或是将饭团投入江中以喂饱鱼虾。之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风俗,用以来纪念屈原。

3.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但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到吴国,助吴伐楚。楚平王死后,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此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夫差不听。夫差听信谗言,称伍子胥谋划反吴,于是赐子胥一把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便自刎而死,夫差听闻大怒,令人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中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后来端午节也成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二)韩国

韩国的端午祭是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并与韩国本土的祭祀习俗相结合,发展成具有浓厚的祭祀色彩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端午节一样,韩国的端午祭也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五月五日这一天被认为是天体居于宇宙中心,万物之气相聚,因而是最为丰腴的日子。在阴阳学上,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五月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韩国有着重视阳数日相遇的传统,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在韩国被视为一大喜庆节日。关于韩国的端午祭具体开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但早在新罗时代便有了“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祭祀活动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所祭祀的神灵有大关岭山神金庚信、大关岭城煌神梵日国师、大关岭女城煌郑家女等。

二、端午节俗活动比较

(一)中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加上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主要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菖蒲、艾草,饮用雄黄酒,涂雄黄,佩香囊,放风筝,挂钟馗像,栓五色丝线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吃粽子与赛龙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在过去,进行赛龙舟之前要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仪式,一般要焚香点烛,供以鸡、米、肉、各种果品等,以求风调雨顺、平安吉利。但在现在,这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很少见,赛龙舟的竞技意义、运动意义不断被强调。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端午节逐渐由祭祀活动演变成了节日庆典。

(二)韩国

韩国的端午祭在新罗时代就已存在,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民俗祭祀活动。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若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若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若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其内容包括从农历四月起的锯神木、迎神、演戏等一系列祭祀习俗,以及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的村落祭奠等。参加人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形成官民合一的祭祀形式。同时,当地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摔跤、拔河、荡秋千、射箭、官奴假面舞剧、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等,江陵端午祭还有打年糕、做艾糕、画面具扇子、用菖蒲水洗头等风俗。除此之外,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乱场”(庙会集市),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人们认为在“乱场”购物比平时的商场超市更神圣。与中国的端午节相比,韩国的端午祭更加强调其祭祀色彩。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端午祭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节日,但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中韩端午节都与历史传说有关。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且均在民众间广泛流传。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韩端午节均添加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发展成为代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盛大民俗节日。但在节日习俗方面,韩国没有以纪念屈原为核心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而是更加强调端午祭中的祭祀活动。

中韩端午节的根源相近,但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整合与变迁,发展成为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重大民族节日。对比研究中韩端午节,有利于增进对于双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促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富,谢苗.中韩端午节日习俗比照[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中韩旅游制度对比研究 篇4

1962年韩国全国旅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韩国旅游业已开始称为韩国的一种重要产业,当年韩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463.2万美元[;根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最新一份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赴韩国旅游的游客突破1200万人,旅游总收入为129亿美元,韩国旅游业已发展到了新阶段。

而我国的旅游业真正起步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国内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逐渐增加,我国国内旅游得到空前发展。

比较中韩两国的旅游业发展史可以发现,韩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成熟度也相对较高;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且与世界旅游强国的差距还很大,但发展速度和成长势头却快于韩国,表现出很强的后劲和动力。

二、中韩旅游制度对比分析

中韩两国均采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应该说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制度上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但从操作层面与具体做法方面却存在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两国在旅游制度方面的异同,借鉴韩国旅游业在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合理举措,能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韩两国旅游业的合作共赢。

1.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

中韩两国在旅游业的发展制度方面,均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在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由政府组织、发动和协调各种社会主体的力量,加快旅游业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它往往以旅游业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为追求目标,通过政府计划、规制、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措施来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韩国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其传统价值观(如重视集体主义、重视权威)影响的结果。这种模式也比较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潮流,在实践上也比较成功。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形成这一战略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而且旅游产品开发依赖于形象宣传。除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之外,某国或某地区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市场经济成长规模、成熟程度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即使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旅游业的发展也会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韩国近30年的旅游业发展经验,比较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2. 韩国旅游制度的独特性

韩国旅游制度以政府主导型为基本模式,但其在具体措施和操作层面却具有许多独创性。韩国政府制定的旅游资源长期开发计划是其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表现,而且旅游开发计划被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1)旅游制度决策制订者和实施者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公共品的特点,政府部门或其代理人出面来协调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韩国的文化观光部和准政府组织观光公社在这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在韩国,负责旅游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是文化观光部;它是政府主导型战略的主要的决策主体。韩国文化观光部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兴建观光基础设施;在吸引国外游客的同时,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营造良好的旅游产业环境,使国民享受到更多的旅游观光福利。

韩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重要实施者是韩国观光公社。它于1962年成立的政府投资机关,成立宗旨是振兴韩国旅游事业,开发旅游资源,教育培养旅游人才。韩国观光公社的主要业务包括:韩国旅游的海外宣传;成立海外组织;加入国际旅游机构以及促进国际交流;申办国际会议,支持在韩国国内举办国际会议;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创造健康的旅游时尚;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方便和信息咨询;支持企业或地方自治团体的旅游振兴活动;开创附属事业,为振兴旅游提供资金等等。

(2)旅游产业法制化

韩国政府制定的旅游资源长期开发计划是其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表现,而且旅游开发计划被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上个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各行业百废待兴。韩国的旅游法律体系也是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在韩国发展旅游业初期,韩国政府专门为了筹措发展资金,特别制定了《观光振兴开发基金法》;为了旅游业能够顺了发展,分别于1961和1975年制定了《观光振兴法》和《基本观光法》,并且于1986年和1999年两次修订《观光振兴法》,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随着会展旅游的不断发展,韩国政府根据又现实发展需特别制定了《关于扶植国际会议产业的法律》。对于近些年所兴起的医美旅游,韩国政府也在着手立法。由此可见,韩国政府在旅游立法上是与时俱进的。

(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韩国政府一直倡导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有机关联,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观光文化部的综合性职能设置说明,韩国是把旅游业放在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中来规划和开发的。

近年来被称为“韩流”的韩国流行文化热,促进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韩国官方统计表明,2011年来韩参观韩国电视剧与电影拍摄场地或希望会见韩国明星的人数达到了56万。他们在韩国的消费为72000万美元,大约为国家旅游总收入的8%。每一位“韩流”游客平均消费大约3000美元,大约为外国人平均消费额的两倍。

对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韩国旅游来说,巧借韩剧的广告宣传作用,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海外客源市场,促进本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做法,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4)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海外宣传

根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文化观光部的预算为4兆3384亿韩元,比2013年增长5.7%。韩国政府还高度重视海外旅游营销设施的建设。韩国有关媒体报道称,为了提高旅游竞争力,政府决定增建高水准的海外基础设施,在中国和美国、欧洲等地将设立“综合观光中心”。在来韩游客比较集中的客源市场设立韩国中心是为了获得比较好的宣传效果,让海外潜在的旅游消费者容易得到韩国旅游信息、政策和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3. 我国旅游体制分析

我国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无论是规模上、质量上还是社会经济贡献上,都有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高效地发展旅游业,还需要从体制政策上加以分析确定。

我国现行的旅游体制虽然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发展目标,但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1)政企不分,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因我国在旅游立法、决策、执行3个层次的界线模糊,导致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在政企关系、权责划分、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立法不完善导致管理权空洞化;二是决策多元化导致管理空间重叠;三是执行无监督导致局部管理垄断。

(2)旅游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除2013年10月1日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之外,还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旅游业及相关领域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只是行业内部条列,有的甚至只是行业规范,并没有上到为国家法律的高度,不但具有时效性和应激性的局限,而且这些法律法规的也由于没有及时的更新及补充,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旅游市场。

(3)管理机构各自为政

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类旅游景区资源和文物资源仍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纵向又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上下左右矛盾重重。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旅游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磨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四、韩国旅游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1. 健全旅游相关法制体系

虽然从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开始实施,但是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仍然不健全。而韩国在旅游体制法制化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不仅颁布了基本的“旅游促进法”,还把旅游开发计划和规划方案列入促进法。另外一方面,韩国政府提出的旅游区开发计划,也步入了法制化轨道。韩国健全的旅游法规使得其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领域的合作。

2. 政府机构的高效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起来,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导致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韩国的旅游制度决策者和实施者只有两个,文化观光部和准政府组织观光公社,它们在韩国旅游业发展中扮演了积极和重要的角色,主导各种社会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有效避免了权利分散和多头管理的弊端。

3. 旅游产业与文化的结合

作为一个国家,韩国文化背景不如中国深厚,然而韩国发展旅游业却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它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在尊重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强调将整个东方文化作为其文化背景与题材资源,这样一下就超越了原本作为民族文化的弱势层面,藉以整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与资源,走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路线,这样就使得韩国旅游在“韩剧”、“韩星”的推动下受到国际游客特别是亚洲游客的欢迎。

4. 强化对外宣传机制

对外旅游宣传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先导,对国际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对此,韩国几乎采取了一切可行的措施: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主要措施包括,经常邀请外国记者、旅游团体、旅行社负责人来访,沟通联系、增进了解、扩大影响。增设海外旅游机构,并且所有驻外使、领馆及其他驻外机构,都成为当地旅游宣传中心,有义务招揽游客。加强主要客源地旅游宣传投资。韩国对中国的宣传,就邀请了大陆当红歌星孙悦任形象大使,并拍摄韩国旅游宣传电视广告在中国播放。

五、思索

在韩国政府的主导下,在其文化观光部和观光公社的具体指导下,韩国的国际旅游业,特别是中韩旅游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韩国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不但体现在旅游开发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体现在政府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还发挥了对旅游业投资和消费引导作用、协调了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韩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旅游节事活动、国际会展活动和海外的旅游营销网络和设施,在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中韩文化之争[最终版] 篇5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

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中韩旅游文化 篇6

一、中韩旅游业三个新的动力源

中韩旅游业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开发,依赖于三个主要的动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提升和景点开发,今天,这三个动力仍然在推进两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配置资源和推进开发的核心动力,已经逐渐转移到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新动力源上,这三个新的动力源分别是国土开发及城市化、文化的深化和新技术的应用。

(一)国土开发及城市化

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进入了旅游业与国土开发和城市化深度结合的时代,在中国,空前高涨的资本于近年进入旅游开发领域,按照《2012年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旅游投资总额就高达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大量投资额在百亿人民币以上,开发规模超过10平方公里的旅游开发项目上马,今天的旅游开发已经不再是上一阶段的景点开发的概念,而与国土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完全改变中国旅游业的格局和规则,所产生的主要变化有:第一,旅游业进入投资空前活跃期,大型旅游投资层出不穷;第二,旅游业进入板块轮动期,新开发的旅游项目不断进入一线旅游景区之中,整个中国的旅游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第三,旅游业态与模式彻底革新,市场竞争进入业态和模式竞争期;第四,新、奇、小、微旅游在大投资环境下兴起,中国旅游吸引力有了新的元素;第五,新中国旅游群体崛起,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市场上,出现讲究个性、体验和品味的新旅游者群体,这些群体逐渐主流化,在市场上表达他们的偏好和需求。

在韩国有相似的旅游开发情况,例如新万金开发项目,是韩国史上最大的建设工程,填海的面积达401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二个首尔,旅游是其主要产业。再如韩国的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休闲型企业城市)开发,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休闲业为主要产业的新型复合城市。这样的大开发将改变韩国旅游业的面貌。

(二)文化深化

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新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成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旅游的文化特性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无论是西安的曲江,还是杭州的西溪湿地、深圳的东部华侨城、上海的田子坊、无锡的灵山梵宫、乌镇西栅,都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文化创新特征,中国进入文化创新推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反哺文化创新的文化-旅游双向驱动时代。

对于韩国,自新世纪将“韩流”和旅游紧密结合之后,旅游业就始终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乱打”、“美笑”等现代表演更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深度结合在一起,极具前沿意识,将旅游业推到了时尚的层面,文化深化是韩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动力。

(三)新技术的应用

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中,同时也在影响中韩的旅游业,互联网和新能源的驱动力不仅在影响世界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在推进世界性的“服务革命”、“体验革命”,中韩均前所未有地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火热的市场背后是旺盛的需求,新的技术在为两国旅游业发展埋下驱动未来的芯片,新的旅游业前景也因之孕育。

二、中韩旅游业新形态

在两国旅游业新的动力驱动下,中韩旅游业呈现出新的形态,产生的重要变化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旅游需求方面,休闲与旅游合一,慢旅游推动两国生活方式转变。在新的旅游供给下,综合体、度假型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潮流,这必然导致以中韩游客为代表的东亚游客越游越慢,越游越精,2003年韩国游客在中国的平均停留天数是5.2天,2010年已经增长到6天,新的旅游需求将导致更具深度的文化交流。

第二,旅游形态方面,旅游与文化合一,传统文化价值通过旅游业显化。在新的文化动力下,旅游产业越来越具有文化事业性,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在这种旅游与文化的合一过程中显现出来,文化成为两国旅游之魂,旅游也成为两国文化价值的最主要展现平台。

第三,旅游产业方面,多产业共融发展,产业链条多维延伸。两国旅游业均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健康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等形态已经将旅游业的边界拓展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中,多个产业在旅游供给中融合在一起,旅游产业链在不断延展。

第四,旅游模式方面,发展不断创新,业态异常丰富。在新的旅游业发展动力的推动下,中韩旅游业均进入了模式创新期,业态异常丰富,模式各具所能,这将进一步革新两国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第五,旅游文化交流方面,日益深度化、互动化,不断变化创新。随着旅游业态的创新,两国的文化交流将进入新的时期,深度、互动的文化交流将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主流,并且这种文化交流还将随着旅游业的变化创新不断演变发展。

第六,旅游形象方面,从传统中韩向现代国度转型,旅游助推国家文化转型。新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国家形象,中韩两国的国家形象均在强化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例如韩国的国家形象广告,1999年主题为“来与新的韩国相遇”,2000年为“令人耳目一新的韩国”,目前为“炫动之旅”,不断向世界传递一个现代韩国的形象。endprint

总之,从中国追随韩国到一定程度的齐头并进,中韩两国旅游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增加了更多的服务共性和文化个性。中韩均通过新的旅游形态,更充分地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中韩的文化交流和旅游贸易,呈现新的格局。

三、中韩旅游业转型带来东亚旅游业新格局

新的变化带来新的格局,中韩旅游业的变化带来的是东亚旅游业的新概念、新格局,三个新的概念将随着中日韩三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日渐鲜明:

第一,东亚旅游板块。中、日、韩作为东亚旅游业的最重要三国,互相之间的旅游业都以其他两国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随着开发的深入,三国旅游以“旅游内需”为主的特点越来越鲜明,因而各自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再进一步吸引世界旅游者的新旅游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第二,东亚旅游者。东亚旅游者,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旅游者,和西方旅游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中韩旅游业的转型,将令“东亚旅游者”的个性更加鲜明,他们通过自己的旅游把东亚人的文化、东亚人的需求带到世界,“东亚旅游者”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群体。

第三,东亚服务。中、日、韩三国的服务文化均与儒家文化紧密相关,和西方的服务文化有很大差别,中韩旅游业的大转型,将把东亚服务特色凸现出来,服务将成为传承显化两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东亚旅游新格局的背后,是逐步成型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中韩两国旅游业的转型,不是狭义的旅游业小转型,而是广义的旅游业大转型,关注中韩旅游业的发展,在新的全球经贸、文化、政治格局下,具有异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瑞主编.2013—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魏小安,韩健民.旅游中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张广瑞主编.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旅游发展历程与政策沿革[M].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分工新体系下的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评估及提升研究”(批准号:14BGL086)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阶段性成果〕

中韩旅游合作动力研究 篇7

一、中韩旅游合作发展现状

(一)中韩两国互为旅游目的地

中韩两国数千年来保持着友好交往,虽然在冷战时期两国长期相互隔绝,但是1992年建交之后,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一直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中国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有世界闻名的北京长城,故宫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有例如安徽黄山,桂林山水等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作为中国近邻,韩国也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其影视、饮食等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韩国到中国的出游人次是快速增长的,2003年韩国入境中国旅游者达到194.5万人次,中国在韩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超过日本、泰国、美国位居第一位。随后两年韩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次继续大幅度增长,2004年达到284.5万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32.2%;2005年达到354.53万人次,同比增长24.6%,韩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2009年中国到韩旅游者达到13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9%,2010年则增至197万人次。2007年之后,韩国出境旅游人次虽一度大幅下降,但是随着韩国经济逐步复苏,从2010年开始韩国出境人数出现回升。2010年韩国出境人数达1 173.7万人次,其中以中国为目的地的出境人数排在第一位,达到了407.64万人次,排在中国入境客源国的第一位,表1显示的就是1992-2010年中韩两国相互出游人数。

资料来源:《中韩相关事件对双向旅游流流动的影响》[1]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韩两国旅游交流方面的合作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共同做了很多旅游交流方面的工作,促进了两国旅游合作的蓬勃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1990 年9月中韩第一条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威海至仁川航线既已开通;1993 年中韩开辟定期航班、签署中韩海运协定;1994 年两国政府签署航空运输协定;2005年两国互为对方第二大国际航空运输市场。1998年5月韩国正式被指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同年8月中国旅游团首次访韩。2000年6月中国将指定的只有9个省市公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江苏、广东、安徽、陕西)可以赴韩旅游,扩大为中国各个地区的公民均可赴韩旅游。2005年5月韩国允许去欧洲旅游的中国公民无签证滞留30天,2006年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启动。为了纪念中韩建交15周年,2007年被指定为“中韩文化交流年”。从2008年1月起,韩国济州岛对中国大陆旅游者免签证。为进一步吸引中国游客,韩国于2010年8月大幅放宽中国个人旅游签证标准。2010年中日韩旅游官员在杭州召开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联合发表中日韩合作《杭州宣言》。

二、中韩旅游合作动力

(一)中韩文化相近:旅游合作文化驱动力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源远流长,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与那些毫无文化交流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和中国人一样,韩国人信仰佛教,崇尚儒教,有尊重长者的传统。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韩国文字中采用了不少汉字。韩国国民受本国文化影响,喜欢运动和旅游,而中国有着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这也是吸引韩国游客的一大因素。中韩两国的旅游者已成为两国旅游业中稳定的消费者,互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近些年来,韩国人在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下,纷纷来到中国旅游或者留学,寻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韩国的影视剧在中国引起了一股“韩流”热潮,韩国的服饰,美食以及一些旅游胜地迅速深入人心,吸引了大批中国韩迷们前往韩国旅游。文化的共融性与特质的引力,使中国的年轻一代会很容易接受来自韩国的包括电视、音乐、服饰、发型等在内的流行文化[2],很多中国人表示因为受韩剧的影响,希望到韩国亲身体验韩剧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韩国政府也大力支持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很多影视剧的拍摄景点都完好地保存,以便旅游者游玩。著名的“大长今村”旅游景点就是韩剧《大长今》的主要拍摄景点,是韩国第一个电视剧主题公园,重现了电视剧拍摄面貌,里面陈列着主要演员的图片和剧中使用过的小道具,还不定期地会举办多种丰富的活动,这些都吸引着大批中国旅游者前往韩国旅游。

中韩两国非常注重彼此文化的交流,每年互访的各种代表团、考察团、展览团、艺术团、学术交流团等有一百多个,人次达上千次。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在韩国海曾引起轰动,观众达几十万人次。韩国曾派的艺术团在北京世纪剧院的演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时值中韩建交20周年,由韩国主办的“2012中韩文化观光交流夜”在北京成功举行。2012年3月底,中韩经贸旅游合作洽谈会在银川举行。两国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建起了两国稳固的友谊,这是长远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将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旅游合作的大发展。

(二)中韩地理位置接近:地缘驱动力

中韩两国旅游合作之所以如此顺利,其中一个很大得益因素是两国的地理位置。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旅游具有旅程短,花费少的优势。从北京坐飞机到首尔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航程,比到国内许多地方的时间还要少,从广州到首尔也只要三个多小时航程,并且韩国航空的航线覆盖了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两国旅游的交通成本如此之低,无疑是中韩双方旅游合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非常便于两国频繁的交流往来。由于中国的旅游成本相对偏低,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能够提供性价比相对很高的旅游产品,这些因素都吸引着大批韩国旅游者到中国旅游。

张安民、李永文(2009)从另一种视角诠释了旅游合作的可能性[3],并认为旅游业深入发展使得不同旅游地之间并非仅仅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且可以是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中韩旅游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也是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这样的合作属于空间分离型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于两国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旅游资源也有很多差异,客源市场的重合范围很小,这样对客源市场竞争的可能性就会很弱,中韩两国旅游资源的整合、客源市场的竞争等情况都将与近邻型旅游主体区存在很大不同,合作可能性也大大提升。

(三)中韩经贸联系密切:经济推动力

中韩两国旅游业发展推动着两国经济发展,以及增进两国人民福利。中韩建交20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猛,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国,同时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992年建交时,我国对韩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50.6亿美元,到1995年时进出口总额达到16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5%。2008年对韩进出口总额为1860.7亿美元,比2000年的345亿增长了429.3%,2010年对韩的进出口总额则增至2 071.2亿美元。

1997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2.3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6.5%。2002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7.2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8.35%。2005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则增至51.7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14.5%。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26.9亿美元,占亚洲对中国总直接投资额的3.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建交以来,我国对韩国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地增长,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处于一个增长过程。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使得中韩合资企业遍布中国东北和华南华东沿海一带,中韩互访进行商务洽谈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韩国旅游发展局中国办事处的数据显示,中国旅游者访问韩国的目的中,商务活动占61.2%,休闲占28.4%,探亲访友占5.2%[4],可以看出商务旅游活动已成为中韩旅游之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使中韩之间的商贸关系逐渐加深,两国经贸的发展又会更大程度地推动动着两国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四)中韩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吸引物推动力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众多的名山大川和人文旅游资源。名山有巍峨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美的黄山等。江河湖泊景观方面,长江三峡是重点风景名胜区,沿江景色秀丽,古遗迹、古战场等文化景观丰富,如白帝城、屈原故里、古栈道遗迹、昭君故里等。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留了众多的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古都城遗迹、帝王陵墓、帝都园林、宗教胜迹等等。珠江、黑龙江、富春江、浙江楠溪江、东北的鸭绿江、云南瑞丽江等风景区,都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西湖、太湖、千岛湖、日月潭,青海湖等等,湖面广阔,富有天然风貌,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观赏娱乐风景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共有119座,包括历史上的六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商代都城安阳、北魏都城大同、明代古城平遥,在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和遗存的城市广州、上海、南昌、重庆、遵义、延安等等,这些名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中国重要旅游城市。中国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如北京故宫、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等等,还有7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3处世界文化景观。另外,中国的风物特产有很多,如陶瓷器、丝绸、茶叶、中药,还有其他工艺品如玉雕、木雕、工艺画等。马耀峰等(2006)认为韩国游客多偏好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其次为饮食烹调、文化艺术类旅游资源[5]。中国这些璀璨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大地吸引着韩国旅游者。

韩国旅游业有其自身优势。韩国的民俗村、古宫、名山、庆典活动等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韩国庆典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如美丽的浦项国际烟火节,白天有热情的海上运动,晚上有美丽的烟火,华丽地点缀着假日的海湾;平昌孝石文化节将文化与观光融为一体;全罗南道饮食文化节是以远近闻名的全罗南道的美食为主题,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美食,还有机会见识一下全罗南道传统饮食宫中御膳的展示。庆典活动还有如外国游客参加人数最多的保宁泥浆节,将电影与漫画、游戏融为一体的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康津青瓷节,韩流梦想节,大邱国际歌剧节,世界泡菜文化节、首尔灯节等。韩国旅游业还开发了深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主题游,如医疗观光,用合理低廉的价钱,享受最高水平的医疗;传统文化体验游,让旅游者参与到饱涵情趣和韵味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去,亲身体验韩国之美。还有婚纱摄影游,绿色生态游,浪漫岛屿游,美容养生游,地铁沿线游,体育休闲等等,这都给旅游者留下不能忘怀的美好回忆。除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节日庆典活动,韩国娱乐设施和购物的地方很多,还有丰富多彩的夜间娱乐活动,吸引人的各种韩式美食。韩国这些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中国到韩旅游的旅游者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1997年的21.42万人次到2010年的197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希望通过亲身前往来了解真正的韩国。

(五)中韩两国政府干预推动力

两国政府主导推动着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两国旅游合作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近些年两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旅游合作活动。1994年3月时任总统金泳三访华时,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2008年中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交流活动不断。2011年 5月,中韩两国在韩国江原道共同签署《中韩旅游交流合作协议》,就六大领域交流合作加强问题上达成一致。2011年10月第三届中韩旅游部长在昆明会晤,就诚信旅游等交换意见。2012年2月“中韩文化观光之夜”在北京主办,中方表示中韩两国应以长远眼光深化旅游产业合作。2012年3月中韩经贸旅游合作活动周在银川举行,两国众多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值得中国借鉴的是韩国观光公社推出了“韩中旅游友好月”活动,鼓励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等有关行业及全体国民参与此活动,开发和完善中国人喜爱的旅游产品,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观赏节目和娱乐活动,极大地促进中国入韩旅游的发展。两国政府对于旅游合作的共同理念为两国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共同推着两国旅游合作的发展。

(六)中韩旅游利益共享拉动力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主体就如同单个要素一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点,同时发展限制性也比较大,如果能有技巧地将不同要素整合在一起,就能产生额外的收益。追求这种额外收益使不同旅游主体之间有了合作的愿望。中韩两国进行旅游合作时,双方各要素之间如能协调一致功能互补,也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如韩国观光公社的强大宣传攻势及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1998年韩国吸引了425万国外游客到韩国旅游,旅游收支实现了7亿美元的盈余,1999年又实现了5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无疑是旅游带来的巨大收益。1995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为87.33亿美元,2005年则为292.96亿美元,2011国际旅游收入高达485亿美元,居全球第4位。同年的韩国国际旅游收入也达123亿美元,居全球第24位。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的繁荣能给一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韩两国旅游合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双方互为目的地国,这不仅促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加深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毫无疑问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在中韩旅游合作中,各种驱动力、推动力以及拉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中韩旅游合作动力。

三、结论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传统相近,使得越来越多的中韩两国旅游者互访。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吸引着两国旅游者进行互访活动,一方面让旅游者能更加了解彼此相近的文化,体验彼此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能传播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吸引旅游者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相近性,中韩两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者能在体验不一样生活的同时还能在秀美的景色中得到身心上的极大愉悦;同时,旅游合作推动着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频繁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两国国民的福利,也会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中韩两国政府在推动两国关系以及两国旅游合作与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两国政府对旅游合作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两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进一步加强,稳定了两国政治关系,保持各自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此外,中韩双方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有助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协议,开展了一系列中韩友好往来的活动,这些都进一步推进了中韩双边关系,也加快了两国旅游合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卞显红,金霞.中韩相关事件对双向旅游流流动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12):187-192.

[2]李英武.“韩流”与“汉潮”——漫谈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中韩文化交流[J].唐都学刊,2004(1):20.

[3]张安民,李永文.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J].旅游论坛,2009,2(4):563-568.

[4]金丽,刘建东.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及战略选择[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2):20-23.

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 篇8

从孔子算起, 儒学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西汉武帝时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西法的引进一步步削弱了儒学在中国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几十年的时间人们都是在批判孔子儒家使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猛烈冲击。新中国成立后, 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就此结束。

在韩国的三国时代, 儒家思想随同作为儒学载体的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在七八世纪之交, 即中国隋唐之际, 儒学在古代韩国已基本健全。在进入近代以前, 儒家一直是韩国社会文化的精神与主潮。在韩国历史上, 朝鲜朝末期至1945年为日本殖民占领时期。韩国人民正是凭借儒家思想,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一致抗日, 迎来了1945年的光复。

二、中韩儒家文化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 中国内地的儒学热逐渐升温。一批现代新儒学家受寻求儒家现代化的理想驱使, 费神地设定了种种实现儒学现代途径, 尽管如此, 由于难以消解现代民众在情感上的排斥, 他们推行儒家现代化的过程举步维艰。到了21世纪, 当中国融入全球化, 物质文明崛起, 而道德式微, 在各种“主义”、“思潮”漫天飞舞之际, 人文精神的失落反而成为一种新千年症候。一些人因此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于是, 我国更是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重新崛起”的儒学复兴运动, 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主流, 儒学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 已经渐渐走向低谷, 甚至陷入了危机, 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无疑对儒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是西学为主, 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也是西学, 儒学并没有与其思想相对应的地位, 儒学只是西学的附属, 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而在韩国的今天, 儒学已然融入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变成民族集体性格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义理精神应用于民族主义上, 把伦理道德视为治世之宝典, 把君臣父子观念作为修身养性之德铭。而儒家也已经大众化, 贯穿于韩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与对人关系等等, 无论其宗教如何, 大都是来自儒教的。儒学决定了德育的实践形成—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中韩儒家文化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可以发现, 儒学在两国有着类似的历史, 今天却有截然不同的现状, 儒学是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始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仍通过分析儒学在两国的方方面面, 探讨如何才能使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

(一) 比较中韩多元文化下儒家文化的状况, 探求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至今, 韩国的六次教育改革都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 以韩国民族精神为根本, 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有用内容进行改革, 韩国的道德教育是将东方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同样掀起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热潮。从科学技术到人文思想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也是西学,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 充分发扬文化传承、选择与创新的功能:

(二) 比较中韩学校教育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 用道德教育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让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伸展传统文化教育长度。学校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根据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文化基础制定层次分明、内容不断深化的道德教育体系, 以循序渐进地推进道德教育。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渲染。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 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总之, 校园文化应该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育人功能。

创新道德教育手段, 增进传统文化教育效度要创新道德教育手段, 实践是应该第一个被重视的。我国近些年对道德实践活动也提倡得很多, 也采用了很多的形式进行德育实践, 有些也确实卓有成效, 但是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却少之又少, 渐渐的, 学生只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 但是对于关乎自身修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知之甚少, 这样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中韩旅游文化 篇9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是东亚的礼仪之邦。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是中华文化圈中与中国最相似的国家, 自古被称作“小中华”, 韩国的文化艺术、人情风俗, 语言规律等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饮食自然也不例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地理位置的不同、食物性价比的差异以及自身的特色的加强和完善, 中韩两国的差异日趋明显, 中国的多元化和韩国的单一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中韩饮食特点差异

(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 在多民族交融及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形成了饮食多元化特点。

1.菜系多种多样。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差异, 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闽粤四大口味。还有八大菜系:川菜、鲁菜、苏菜、粤菜、徽菜、湘菜、浙菜、闽菜。

2. 讲究形与美的统一。中国的烹饪, 不仅技术精湛, 且有讲究美感传统, 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3.讲究品位情趣。中国烹饪不仅具备了“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 对它们的命名、品尝的方式、进餐时的流程、用餐的娱乐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孔雀开屏等。

(二) 韩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韩国地小物薄, 文化单一, 且物价相对较高等原因, 饮食文化给人一种单调朴素的印象。其实, 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 除了讲究以自然为本之外, 合理的搭配也是其中特点。韩国四季分明, 食品各有特点, 品种非常丰富, 且三面环海, 寒流与暖流交汇, 沿海岸有肥沃的滩涂, 所以鱼贝种类很多。1. 菜式略显单调。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米饭当做主食, 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烤肉、拌饭及参鸡汤、牛排骨汤等, 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饮食以自然为本, 其口味特色是“高蛋白、多蔬菜、忌油腻、喜清淡”。味觉以凉辣为主。辣为韩国食品的一大特色, 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 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 饭店里的冷面生意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2. 泡菜和酱是韩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泡菜和酱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韩国有句俗话说“泡菜是半个粮食。”韩国人无论贫富贵贱, 一天三顿都不离泡菜。为了度过酷暑和寒冬, 韩国人很早就开发了鱼虾酱之类发酵食品, 且传统的海味料理十分发达。

3. 比较注重形式。餐具讲究, 在韩国家庭的饮食中, 不会看到单一的泡菜或者只有一种口味的食物。所有的食物都是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 盛放在不同的碟子里面。吃饭时各式各样的小菜经常摆满桌面, 或是原汁原味, 平平淡淡;抑或是华丽无比, 令人不忍食用。

4. 汤是用餐必备之物, 辣椒和蒜泥也是家常菜里不可缺少的部分。韩国人喜欢吃冷的食物, 如“水冷面”和“拌冷面”都是汤多且爽口的食物。

二、中韩日常饮食探究

(一) 家庭用餐

韩国日常饮食, 辣是一大特色, 另一个特色是少油, 注重自然之本色, 喜清淡。与中国的饮食多样化相比, 韩国人的日常伙食很简单, 一般是米饭、泡菜加一碗汤。韩国米饭白且香软, 很有黏性, 包上一张撒了盐的紫菜, 又香又糯, 十分可口。韩国人一天三顿都是吃白米饭, 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喝粥。韩国人多吃青菜, 少吃肉, 一般是过节或重大日子会吃肉, 可能与韩国物价太高有关, 按照现行汇率, 一般猪肉一斤35元 (人民币) , 排骨一斤112元 (人民币) , 又因韩国女性多为家庭主妇, 按照一个家庭月收入1万元 (人民币) 计算, 不是每个普通家庭所能消费的起的。

(二) 待客之道

韩国人待客同中国人一样热情、周到, 但没有用满桌“大鱼大肉”来显示慷慨大方的。他们在餐具上很讲究, 用的是金属筷子, 菜用很小、很精致的碟子装好, 份量有限, 汤是一人一碗。韩国人在吃饭时礼数很多。在韩食馆吃饭, 一般都是脱鞋上炕盘腿就餐。如在家里招待客人, 烧酒和烤肉是少不了的, 一般烤五花肉。烤好的肉用生菜叶裹好。碧绿的生菜上佐蒜头、尖辣椒、调料, 夹上烤好的五花肉, 色、香、味俱佳。

(三) 酒文化

韩国的酒文化和中国一样, 遵循礼仪, 注重待客之道。中国人敬酒时, 酒杯要低于对方的杯沿, 以示对他人的尊重。韩国人给别人敬酒时, 把自己的酒杯递给对方, 倒酒半杯, 被敬者转身、背脸、仰头喝酒, 再回敬, 与中国古代喝酒行令有点相似。与中国不同的是, 在韩国, 女孩子也是能喝酒参与其中。

三、结语

通过了解韩国人的饮食特点和饮食文化, 从中折射出韩国人许多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让韩国人在吃出健康的同时, 更吃出了白皙的皮肤。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 讲究营养科学合理饮食的人们来说, 越来越多的韩国饮食习惯和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对于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我们, 要做的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并通过学习不断创新和发展, 打开眼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摘要: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实际考察和见闻听说对韩国饮食的特点和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并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较, 探究出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为中韩文化研究提供资料, 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韩,饮食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1月

中韩文化产业的协力方案探究 篇10

本文先从国家战略上试图找寻文化产业化的原则和可行方案以及有效途径。笔者认为不必梳理浩瀚的历史,也不必堆叠诸多空虚理论,而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小观大,从近来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中切实地找寻答案。因为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代表着国家的行为,预示着国家战略。2014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在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两国的合作发展的态度和意见并且说 :“我们不搞一锤子买卖,要留下好名声。”此番话语耐人寻味且启示颇多。因为这是站在国际视野来言及的。在此,笔者结合国家战略以及文化产业的关系来具体阐释这番话的一些启示。

第一,“我们”一词有两种含义。即 : 我国与他国以及我国人民。这就是说在文化产业中需要国际间的协力,也要本国人民参与,这里引申为国家协力性与大众性,这是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协力之重要性,也说明了要服务人民和受益人民的最终指向。第二,“买卖”一词指输出引入或者支出收入,这是最直接的受益方式。那么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这就意味着要有实用性与效益性。第三,“不搞一锤子买卖”便是否定一次性,相反之就是强调持续性。那么文化产业也需要持续地进行。第四,“要留下好名声”可以说是最后要升华的高度。名声象征着永久,这里给予我们的启示便是 :一个事物的终极指向─历史性。综上所述,如果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国际间的文化产业协力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大众性、实用性、效益性、持续性,而最成功的文化产业应该是具有历史性的。

那么找出与我国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产业协力合作的国家便成了首要课题,这里还以站在国家战略上探讨此问题。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设想,他表示实现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其中就包含了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中提炼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来实现中国梦。纵观国际中与“中国梦”不谋而合的当属韩国。在同年,来华访问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做演讲时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中国古典名句,她高度赞扬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指出中韩文化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关联度,文化交流非常重要,韩国愿意加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韩中共同的梦想。特别是在2014年7月3日至4日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就任国家主席一职后首次单独访问的国家便选定了韩国。在访问期间中韩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的联合声明”,并且达成了19项交流合作项目,如 : 青少年交流、人文学论坛、儒学交流大会、地方政府交流研讨会等。此次中韩盛事的意义可以从四点上来做归结,即 :两国关系的顶层设计,加快中韩自由贸易的缔结,加强了人文交流,促进稳定东北亚局势。其中的人文交流属于文化范畴,这一点也揭示了中韩两国在国际间文化产业协力的大好前景。

中韩两国是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根基的,这也就说明了两国在文化产业的协力上有更多的结合点与契合点。本文便是以此为基础按照时期的划分来试论中韩文化产业的诸多可能与良好前景。但在浩瀚的两国交流史中如果全面的阐述现在留给我们的文化产业课题是非常之困难的事情,因此本文着重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它们分别是 :明清时期的朝鲜燕行录与燕行路、抗日时期的中韩集体意识及行为、当代的中韩娱乐文化。

2、中韩文化产业试论

中韩文化产业间的协力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与行动,比如“中韩文化产业博览会”已经开展了六届,在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中韩文化产业论坛”等等。但是中韩协力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所谓的“起始阶段”1,即 :停留在学术探讨与单方展示的阶段。其实中韩两国在诸多的文化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可挖掘发展的空间,笔者将依次举明清时期、抗日时期、当今时代中备受中韩学术界瞩目且可以广为发展的三个实例来探讨中韩协力的文化产业。

2.1 燕行录与燕行路

据统计单是明清时期朝鲜朝就派出了1000余次的朝贡使节,在朝鲜使臣们朝贡的路途中或者归国后将中朝的见闻以及感受记录下来,单是使臣们遗留下的个人文集已经达到了500多种。关于燕行录的整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主要的业绩可以归功于韩国林基中教授花费数年整理集结而成的100卷的《燕行录全集》。现在韩国学术界以及民间正在准备将这一庞大的“史料库”申报世界纪录遗产,一旦申报成功,这一“史料库”将被世界瞩目,其将要爆发的能量不可估量。中国的邱瑞中教授在其著作《燕行录研究》一书中指出未将会出现“燕行录学”并强调关于对其的研究中国学者应当扛此大旗。笔者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番话。燕行录是朝鲜使臣描写的中国见闻录,里面记录着明清时期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真实的历史,在这一点已经受到中国学术界的肯定并进行了例如历史考证、风俗再现、文学价值、气象等领域的研究,然而燕行录的作者们毕竟是朝鲜时期的士大夫,他们的学问基础和思想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纵观中韩学术界对燕行录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制约,那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发掘“利己”的结果,因此中韩学术界的共同审视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中韩协力的学术研究,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围绕燕行录的文化产业。

首先是中韩协力的学术研究方面。中韩协力研究势必需要相应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对接合作,这样首先便会产生研究的友好协作,也会促使一部分研究机构扩大其研究范围到有关中韩交涉的领域。这过程中就会有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术活动的举办等。再者,将燕行录或者其他资料进行整理或者翻译出书的过程中就会带动中韩语学习者的就业以及出版业的参与。最后,当研究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后为了克服研究的界限或者扩大研究领域,中韩学者便会用“文化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燕行录文化产业向着实际迈进,即 :建立纪念馆、开发旅游路线。中韩两国互为旅游贸易大国,在文化旅游路线的开发中已经有了热河游路线、福建武夷游路线、张家界游路线等。这些旅游路线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来开发的,举福建武夷来说,武夷是朱熹讲学居住过的地方,特别是朱子在此经营九曲并作“九曲棹歌”,这一文化行为被朝鲜的诸多儒学者效仿,在朝鲜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100多处九曲。这充分说明了正是由于这一文化基底进而发掘当地景致最后发展成为旅游路线的。那么通过燕行录来开发“燕行路”的旅游路线是完全可能的。中韩学者学人与大众市民会积极体验这条悠久且富有文化的旅程,在路线的开发中充分的发挥鸭绿江周边、辽宁省、北京等地的特色不仅可以更这条路线增色还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收入。这条路线还可以延伸到河北省,因为山海关以及莲池书院是一些使臣的途径地或者停留地,在此路线的开发中需要中韩相关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旅游开发公司的相互协力。

2.2 抗日历史的集体构建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70年,抗日战争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也是各受害国集体努力的结果。如今依然遗留着战后的诸多问题,例如战时真实历史复原、战后牺牲人员统计、慰安妇等问题。至今的抗日战争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间的合作研究,这里应该瞩目的便是中韩两国的协力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 :两国同为受害国且都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日本最先吞并朝鲜半岛后又进犯中国东北三省,在抗日过程中中韩两国可谓是同仇敌忾相辅相成,比如朝鲜烈士安重根将抗日的战场转移到中国并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前首相─首任“韩国统监”伊藤博文。2014年1月19日,为了纪念安重根烈士以及中韩抗日史,在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既体现了对安重根烈士个人事迹的尊重又体现了中日联合抗日的意义。因此对于抗日的历史我们需要中韩协力的研究来共建一个“集体抗日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在各国建立集体抗日纪念馆,研究机构以及抗日旅游路线。以此来增大人才需求、研究快速进展、增加当地收入等一系列关于抗日历史文化的产业形成。日后对于抗日历史教育也会有极大的帮助,让两国的学生走出课堂来实际的体会抗日历史,并对抗日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最后上升到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理解。这对两国青少年普及爱国教育以及培养国际视野都是有帮助的。

2.3 当今中韩娱乐文化的协力

当今对于中韩的大众娱乐文化最为风靡的便是“韩流”与“汉风”。在韩国中国的古装剧可谓最受欢迎,在韩国的电视台会持续的播放如包青天、还珠格格等古装剧,而在中国韩剧与韩国流行歌手也是十分流行。纵观近几年的中韩娱乐文化,大有中韩协力的趋势。这里分别举中韩两国近期流行的娱乐文化实例来进行阐释。2012年风靡全球的韩流当属“江南Style”,其MTV以及骑马舞流行于世界各国,在那之后朴载相(简称PSY,中国俗称鸟叔)又与美国歌手MCHammer合作推出又一力作“Hangover”,这两首歌曲受到广大好评的理由有诸多的解释,比如富有节奏的旋律、讽刺现实的内容、滑稽的舞蹈等。在这里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便是这两首歌的MTV中均包含了中国的元素,在两个MTV中均出现“中华料理”这一元素,其原因是为了增强喜剧效果,这是因为“中华料理”这一形象在韩国具有喜剧效果。韩国的固有思维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 :中华料理—清朝形象(留辫子等)─脱文明行为─可笑(滑稽)。在有便是最近在中国流行的“小苹果”,这首歌本是国内歌唱组合筷子兄弟为他们的新电影“猛龙过江”而制作的宣传歌曲,但其反响却超过了电影,从各地都流行的“小苹果”舞蹈便可以得知这一事实。究其原因则也不可忽视里面具有的韩国因素,笔者将“小苹果”里的韩国因素归结为 :韩语对白、整容运用、朝鲜战争、韩国实地背景、韩式复古舞等。即 :将流行的韩语幽默化运用到其中,又以韩国为背景将人们熟知的朝鲜战争作为爱情离合的线索来讲述故事,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就是MTV中韩国女星裴涩琪的出演,裴涩琪因跳韩国复古舞而流行一时,“小苹果”舞蹈的成功与她有着一定的关系。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中韩两国流行的娱乐文化中各国的优势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也说明了中韩两国在大众娱乐上有着相互协力的前景。

在中国的娱乐节目中,比如“我是歌手”,“伟大而隐秘”,“奔跑吧,兄弟”等均是引进韩国版权由中韩两国的制作团队共同打造并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证实了中韩在大众娱乐上协力的可能性与成功性。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两国只是借鉴对方的因素来达到好的效果,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全面的协力开发娱乐节目以及其他项目。鉴于此种空白,中韩如果在大众娱乐文化产业中协力合作开发适合两国的娱乐节目、共同历史剧等,想必会更加激活两国的娱乐文化产业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中韩协力的文化产业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上中韩文化产业是需要且可行的,并且至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那么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秉持什么样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使得中韩文化产业到达鼎盛呢?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中韩旅游文化 篇11

演出前,联谊会的姐妹们穿上色彩亮丽的旗袍,早早地来到剧院门口等候;进入剧场,姐妹们有序地在预定座位静候;观摩演出期间,姐妹们有礼有节、热情大方,为精彩的演出热烈鼓掌叫好:演出结束,姐妹们按照主办方的要求,耐心等候领导上台祝贺、合影后才拍摄起自己的集体照,使得会后又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亮丽的风景线顷刻间成了记者们聚焦的快门:作为联谊会的团队活动,会员们的出勤率较高,家属参与率也几乎和会员持平。

参加市级层面的对外交流活动,我们联谊会的精彩亮相和高组织化的素养,赢得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欣赏,活动结束后表示,演出活动成功圆满,有旗袍文化联谊会积极参与的一份功劳,也为我们上海赢得了骄傲,传统服饰的魅力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架起了桥梁。

为我们的团队喝彩!为我们的团队加油!

北京女子的旗袍情怀

陈春香

旗袍: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人文精髓,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展示东方女子温顺文雅的品德,旗袍经历了无限的风光,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厚爱。今年,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着旗袍走出国访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服饰之美,中国女性为之深感自豪!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又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旗袍属于京派文化的一部分。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于旗袍情有独钟。赞叹旗袍给予成熟女人展现妖娆多姿、玲珑秀气、古朴时尚的独特之美,旗袍是天赐给中国女人的礼物。又有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2001年1月,公司派遣我赴美商务洽谈,到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是全部手续的重中之重。为了展示中国知识女性的内涵和素养,我选择一件中式元素的旗袍来到签证大厅们。看到了排在我前面的办理赴美签证的人员一个又一个的被签证官拒签而沮丧的表情时,为同胞感到惋惜。当叫到我时,我面带微笑很自信的走到签证官面前恭敬地递上签证资料,此时签证官指着我的旗袍竖起大拇指说道“beautiful!!”是,签证官简单询问了几句,就举起大章盖向我的护照。当时,我好兴奋,兴奋之余我的感觉到旗袍---就是中国知识女性一张美丽的名片。那时我深感中国的知识女性,因旗袍而得到美国签证官的亲睐。这一刻让我明白,旗袍可以让中国女性更加自信和优雅。自信一自豪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旗袍---中国的国粹文化。作为京城的知识女性传承与发扬旗袍文化责无旁贷,我们北京小组的旗袍姐妹,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丽人行》报纸上,看到上海总部姐妹们为“践行传承经典,弘扬文化,绽放美丽,精彩人生”的宗旨而开展的丰富多彩确、主题鲜明的旗袍文化活动时,北京小组的姐妹深感敬佩!您们为传承旗袍文化先行啦!我们紧紧跟随您们,结缘热爱旗袍文化的有缘人。

今天我们就在北京的西海鱼生岸边,分享着上海总部寄给我们北京小组的《丽人行》报刊,我们由衷地道一声:上海姐妹你们真棒,你们太美丽啦!传承和弘扬旗袍文化是我们当代知识女性肩负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京沪有缘结交的旗袍姐妹们,让我们两地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彼此共勉,热烈欢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旗袍姐妹们来北京相聚,那时北京的长城、颐和园、天坛、故宫、王府井、奥运村将会因旗袍而更加美丽,北京欢迎你!

中韩礼仪文化的差异与对策 篇12

一、中韩礼仪文化的差异

1. 称呼礼仪。

中韩两国人民在日常会话中都会使用有一定礼貌用语, 但两国的礼貌用语有一定的差异, 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韩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有语体特点的, 说话者会随着对方的地位、身份和年龄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语体。经常看韩剧的人都知道, 在韩国, 称呼的确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例如:朋友之间见面会说, 传达了彼此之间关切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彼此关系亲密。和长辈见面时一般都要用敬语, 通常会说, 还要向对方鞠躬, 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的体现, 也是表露身份地位的重要方式。谢谢也是如此, 朋友之间说谢谢会说, 而在和长辈见面时, 说话者会使用敬语说。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韩国人首先会询问对方的年龄、职务等较为私人的问题, 来确定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理清交流时所需要的称呼。通常, 晚辈与长辈交流的时候, 晚辈必须使用敬语;而长辈可以使用非敬语。而同龄人之间, 如果彼此关系十分亲近可以使用非敬语, 反之也需要使用敬语。

在中国, 说话者在与邻居、同事、经常见面的相识者之间打招呼时, 通常不区分语体, 但称谓招呼语的选择会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对象、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和长辈、领导见面时常常会问“您好”或“早上好”, 但和比较熟悉的朋友见面时常常会说“你好”或者直接询问对方, 而询问的内容往往与对方正在进行的具体行为有关。如:在路上看到自己的朋友匆匆忙忙的离开, 说话者往往会问:“你去哪儿?”在靠近吃饭的时间时, 说话者看到朋友往往会说“吃饭了吗?”。这种独特的问候形式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的相互关心。这不仅是简单的问候, 也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另外, 说话者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会比较正式, 一般都会说:“你好!”更正式时就会握手。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不管是熟人、陌生人还是朋友, 都可以用“你”或“您”相称。对待晚辈, 可以直接称呼“你”, 而面对比自己更有身份或者年纪更长的人, 应用“您”。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 平辈的熟人之间也可以。当朋友之间彼此熟悉之后, 常常会在姓前加上“老”, 例如“老张”, 表示亲近。而长辈喊晚辈时, 可以在晚辈的姓前加上“小”, 例如“小李”。

2. 饮食礼仪。

在中国,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 等多数的宾客到场之后, 再将菜单交给宾客来传阅, 并请他们点菜是最为妥当的, 这样可以体现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一般来说, 主人请客, 客人会不太好意思点菜, 会选择让主人来作主。中国人非常讲究吃的顺序。在开餐之前, 会递上湿毛巾擦拭双手。当客人入座后, 不能立即开吃, 而要等主人打招呼, 举杯示意之后, 客人才可以开始用餐。

在韩国也是一样,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 长辈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 用餐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要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 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才能放下。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不要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 那样会让人觉得非常不礼貌。夹菜的时候, 应等到食物转到自己面前, 再动筷子。吃菜的时候, 不能用筷子拨弄菜肴, 应该细嚼慢咽, 不能挑食。尤其要注意的是, 用餐时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 例如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在中国都是粗俗的表现, 这一点与韩国也是相同的。

此外, 韩国人在家里宴请宾客时, 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 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用手摸脚、伸直双腿, 或是双腿叉开。用餐结束后, 可以用纸巾擦拭嘴部。主人还未示意时, 客人不能先行离席。

受儒家思想影响, 酒桌礼仪重点在“尊卑长幼”上。在饮酒中, 对人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在酒桌上, 座位的排序往往就会决定饮酒的顺序。敬酒一般都是有固定的顺序的。敬酒的时候要从主人开始依次举杯敬酒, 也可由主人或者尊贵的客人提议大家共饮。而敬酒的顺序也通常由主人开始依次轮流敬酒。韩国人喝酒有许多讲究。与韩国人一起喝酒, 千万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 必须由他人为你倒酒, 当然, 你也得为对方倒酒。为别人斟酒, 一定要用右手拿瓶, 即使你是个左撇子, 也要暂时克服一下, 因为在韩国人看来, 用左手斟酒意味着看不起对方, 就像主人向下人赐酒一样, 是不礼貌的。

3. 仪表礼仪。

在中国, 人们对仪表方面只要求干净整洁就很好。此外, 在不同场合需要有相符的装束。例如, 面试时要穿西装。而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仪表礼仪, 尤其十分注重仪容仪表。对于年轻女性, 化妆出门是一种礼仪。如出门前来不及化妆, 必须戴上帽子、口罩来遮挡自己的面容。在韩国, 爱美不仅是个人的爱好, 已演变为国民奉行一种价值观。

4. 交际礼仪。

在韩国, 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就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娱乐活动, 这里的“同事”会包括老板、同级别的同事和下属。而且韩国的这种同事聚会非常多, 人们不会吝惜在这上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与同事一起远足、打网球或者参观文化遗址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在与同事的相处中, 维系关系很重要, 但也不必掩饰自己的个性。尽管韩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 但他们也很重视个性的表达, 因此他们多半会喜欢显露与众不同的个性 (彰显但不做作) 。在韩国职场, 人们要遵守基本的礼节, 包括对地位和等级制度的尊重。除此之外, 不管你的个性如何, 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中国, 人们也比较注重人际关系, 但是远远赶不上韩国人对人际关系的热衷程度。在职场中, 中国人看重的是个人工作能力, 当然这个“能力”中也包含人际关系, 但是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只是对你工作能力强的一个证明。当然, 与同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同事就是同事, 朋友就是朋友, 亲人就是亲人, 相对来说, 同事是自己的关系圈中最外围的一层, 一般不会与同事有太深的交情, 除非是特别志趣相投的才会成为朋友, 中国人很少会与同事聊私人话题, 大多数人也不会去问同事私人性的问题。中国人也会与同事一起吃饭、聚会或者郊游, 但是不会在维持同事的人际关系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二、与韩国人交往的对策

1. 相互尊重。

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 也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仪要求等等。身处异国, 要真正做到“入乡随俗”。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

2. 平等交流。

本着发扬本国优秀文化, 吸收他国优秀文化的态度, 平等交流, 互相学习。正是差异的存在才让吸收、发展和创新有了可能。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世界文化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虚心学习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才能让本国的文化有新的进步。

3. 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

主动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理解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做文化友好往来的使者。

4. 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 寻求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出现误会甚至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 首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禁忌等, 做好准备。此外, 要加强沟通。当问题发生时, 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 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 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 避免妄下断言。积极主动的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寻求有效的沟通技巧。同时, 在交往时, 不卑不亢, 以礼相待。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同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中韩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 民间交流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尊重韩国的礼仪, 同时传播中国的文化, 对两国的友好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和韩国礼仪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从礼仪层面来说, 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差异主要都是体现在细节上, 如见面礼仪、称呼礼仪、饮食礼仪、仪表礼仪及交际礼仪等方面。明确差异有助于与韩国人交往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

上一篇:适应性比较下一篇:儿童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