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比较

2024-06-06

适应性比较(共6篇)

适应性比较 篇1

引言

我国于1997年11月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该法于1998年3月1日生效。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 对维护我国建筑市场的秩序, 保证工程质量以及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证。然而,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成熟, 《建筑法》的部分规定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2011年我国虽对《建筑法》进行了修正, 却只限于第48条。自我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对国外建筑法的借鉴有助于我国建筑法与时代接轨。本文分三个部分, 一是对国内外建筑法的主要制度进行介绍;二是通过与国外建筑法的比较发现我国建筑法的不足;三是适应性修改建议

一、国内外建筑法的主要制度

我国《建筑法》主要是对各房屋建筑过程中有关建筑活动资格, 工程的发包与承包问题, 以及各类监督措施作出了法律规定。本节选取了韩、美两国建筑法的部分内容, 为了便于比较, 本节将两国的建筑法分为调整范围、建筑许可、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几个部分, 前两部分采用韩国的规定, 后两部分采用美国的规定进行比较。

(一) 调整范围

1. 我国《建筑法》的调整范围

我国《建筑法》第二条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都应遵循本法, 而这里的建筑活动指的是: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以及相关的配套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1]由此可见我国《建筑法》的调整范围限于房屋建筑工程。

2. 韩国建筑法的调整范围

韩国建筑业有三部基本的法律:《建筑法》、《建设业法》、《建筑土地法》。其中《建筑法》主要对建筑物的用地、用途、构造及设备的有关标准作了规定, 偏重于对技术的约束。《建设业法》则对整个建筑行业作出工程管理规定。

(二) 建筑许可制度

1. 我国建筑许可方面的主要规定

a.规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建筑工程开工前, 建设单位应申请施工许可证和申请应具备的条件。

b.规定了从业单位和人员的资格制度。

2. 韩国建筑许可方面的规定

韩国建筑法规定, 许可审批部门如果发现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时, 可以取消该违法实施人的权利, 要求其停止施工或者限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对违法建筑拆除、改建、修理、用途变更, 而该处罚的主体包括建筑单位、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所有人或占有者等。

从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建筑法将责任细化到了法人和个人, 有效增强对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

(三) 工程招投标制度

1. 我国《建筑法》招投标方面的主要规定

a.建筑工程主要依靠招标方式进行发包, 对于不适合招标发包的可以直接发包。

b.建筑工程实行公开招标的, 发包单位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 发布招标公告, 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的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

c.实行招标发包的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中标的承包单位, 实行直接发包的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 政府对此不能利用其权利进行干预和限定。

2. 美国招投标制度a.招标方式

对于政府开支投资的公共工程的采购美国法律规定必须采用竞争性的公开采购方式。

对于私人工程的采购, 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作, 工程项目招标方式和程序由业主自行决定。

b.招标投标程序

美国的招投标程序主要依靠工程担保制度来提供预审, 资质筛选。

(四) 建筑工程监理制度

1. 我国工程监理制度的范围

监理单位依照法律及有关标准、合同, 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 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监理范围内, 承担工程监理业务。

2. 美国工程监理制度

美国的监理工作主要是控制和协调。咨询公司在接受监理委托后, 从前期准备、设计方案制定开始就给业主咨询, 在施工阶段, 监理单位主要是控制投资即进行付款确认, 再就是控制进度, 工程质量则是由承包商来控制, 各承包商有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措施, 而咨询单位仅仅着重于监督。[2]

二、我国《建筑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韩, 美国建筑法规的对比, 可以发现我国建筑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我国《建筑法》调整范围过窄

我国《建筑法》规定的调整范围与立法本意以及其应该有的法律地位相悖。土木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建筑工程和装修工程都是广义上的建设工程, 而我国《建筑法》的调整范围仅限于建筑工程中的房屋建筑, 这便使水利、港口、桥梁、道路等其它专业工程排除在外, 使《建筑法》无法对其调整。其次, 过窄的调整范围也容易分割建筑行业的管理, 形成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各专业部门各管一方, 造成管理成本增加, 体制界限模糊, 部门间相互交错, 管理职责不清。

(二) 我国《建筑法》责任条款不够细化

现行中国《建筑法》对法人和个人的责任只是做一个概括性的规定, 实施起来漏洞颇多, 极其容易导致施工单位在申请许可和被审核过程中发生暗箱操作, 不公平对待。而韩国建筑法把责任主体和内容一一细化, 并且增加了对建设单位监督的条文, 可以更有效遏制这些不法行为的产生。

(三) 工程管理方式及建筑工程担保制度不完善

美国将工程分为政府工程和私人工程两类实施管理, 在政府工程方面实行强制性招标制度, 在私人工程方面则可由业主自由选择。此外, 从美国的招投标程序中可以看出, 工程担保制度对规范承包方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第三方对建筑活动的监督。

(四) 监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监理制度的初衷是一种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而在实践中我国的监理制度却只停留在施工阶段。在许多工程建设项目中, 业主表面上聘请了监理公司进行监理, 但实际上未完全放权, 监理人员仅有质量控制权、进度控制权, 而项目投资控制权仍掌握在业主手里, 从而大大降低了监理的权威性和成效。而美国对监理工作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 有利于落实监理制度的监督作用。

三、关于建筑法的修改建议

(一) 扩大《建筑法》的调整范围

建议我国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定义逐步扩大, 最后囊括整个土木工程, 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建筑法的母法。此外, 随着建筑工程定义的拓宽, 建筑活动的范围也应相应扩大至建设行业的各类建筑物, 附属设施, 线路, 管道安装及其它相关活动, 这样修改可以使建筑法不仅仅局限在房屋建筑方面, 可以将整个建设行业的各类建筑活动都纳入到建筑法的调整范围。

(二) 细化法人和个人的责任条款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和工程安全依赖于对各个过程的监督:如在建筑许可中, 许可的取得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通过合法程序来获得用地批准;而工地施工也需要完善的施工准备以及工程质量安全措施的具体实施。这些过程的主体涉及到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3]因此我们需要像韩国建筑法一样, 细分各类主体, 明确其具体责任, 增加对各单位监督管理的条文, 才能有效地避免一些责任追究不到位, 各主体互相推脱的问题。

(三) 区分政府工程和私人工程

美国将工程分为政府工程和私人工程两类实施管理。由于投资来源这一基本属性不同, 两类项目在建设、管理和运营方面都应遵守不同的规则。私人工程一般按市场规律自由运作, 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可以;而政府工程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 对其工期、投资、质量的控制应更严格。因此, 应规定政府工程的强制性招标制度和强制性监理制度, 私人工程则可由业主自由选择。

(四) 完善监理制度

明确监理机构在各个阶段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切实做好工程监督工作, 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 赋予监理企业在质量管理、工期控制、参与工程计量和工程月付款, 以及施工竣工结算中的权利。

(五) 借鉴美国的工程担保制度, 引进保险机制, 加强第三方监督

美国对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是由保险公司组织, 所有工程实行强制保险, 在工程开工前, 需要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 由保险公司聘请专业团队全程监督, 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 业主损失均由保险公司负责。这种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实际上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了筛选, 如果承包商没有良好的历史纪录、信用和财务状况, 保险公司自然不会开出保单, 当然也不可能承接项目。这种做法有利于强化监督单位的主人翁角色, 对建筑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法[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05/con-tent_20920.htm.

[2]中美建筑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概论[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75ae8f010009x5.html.

[3]向必元<建筑法>修订的思考———与韩国<建筑法>的比较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2) .

适应性比较 篇2

1.前言

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他们在学习适应性发展上存在什么差异,这是许多外来工家长、学校教师、教育管理部门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家长、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整体印象,并为他们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及相关因素的差异,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儿童这个群体的特征提拱依据。

2.研究工具与方法

2.1被试与实施

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东区、中山市南朗镇、民众镇等4个镇区流动儿童为样本,随机抽取6所公立混合中小学,其中4所小学,2所中学,小学五、六年级,初二、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年龄范围为10-14岁。共发放问卷1113份,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整个调查的回收有效率为89.5%。其中男生506(50.8%)人,女生490(49.2%)人,性别人数分布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0.257,df=1,P=0.612)。城市流动儿童592(59.4%)人,城市居民子女404(40.6%)人,学生来源人数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35.486,df=1,P=0.000)。经检验,所有被试在性别×年级的分布上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2.283,df=2,P=0.319)。学生来源×性别的人数分布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12.368,df=1,P=0.000),学生来源×年级的人数分布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24.725,df=2,P=0.000)。

2.2学习适应性量表(AAT)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AAT),该量表的折半相关系数为0.71-0.86,重测相关系数为0.75-0.88。崔崴嵬、孟庆茂等人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内容量表由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校环境、独立性、毅力、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等9个内容组成。

2.3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含中国父母养育方式的11个因子,其中属于父亲的有6个: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属于母亲的有5个:情感温暖、理解(MF1),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5)。

2.4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选用张敏和雷开春编制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21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经检验,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α=0.8717,重测信度r=0.767(P<0.01)。

2.5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由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2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

3.结果与分析

3.1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比较

两个群体父母受教育程度存在统计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从人数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44.5%、38.3%)远远高于流动儿童父母(24.7%、15.4%)。这说明城市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

3.2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标准得分上的比较

以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内容量表的标准分为因变量,以学生来源为分组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城市流动儿童主要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低于城市居民子女,而在整体上,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发展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流动儿童可以较好地适应城市学习生活。

3.3城市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初中学习适应性发展良好率的比较

根据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等级结果,将评定等级为4,5两个等级确定为适应良好。对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全量表、各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上适应良好比例的比较如表1所示。流动儿童在上述5个内容量表的适应性发展上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的人数相对较少。

表1 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初中学习适应良好率的x2分析结果

3.4  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由于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在取样上存在年级(2=24.725,df=2,P=0.000)和性别(2=12.368,df=1,P=0.000)差异,为了排除取样差异对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以性别、年级为协变量,以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为因变量,以学生来源(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表1)。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流动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要低,农民工父母对子女缺少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较少干涉子女的生活,对子女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的较多,母亲更严厉地惩罚儿童。

3.5  城市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性别、年级对学生适应性影响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在学习适应性的全量表及四个分量表上均达不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年级×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在“学习技术”分量表上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F=3.35,P<.05),在全量表及其它分量表上年级×学生来源的交互效应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表2  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学习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注: a 控制变量为性别,年级

表3流动儿童、城市居民子女性别、年级对学生适应性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注:性别、城乡、性别×来源的df均为1,年级、年级×来源的df 为2

4.讨论

4.1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差异

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适应、学校环境适应以及朋友关系适应上与城市居民子女有着一定的差异,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落后于城市居民子女。这一点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学习适应性良好率的比较中也得到了验证,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等3个内容量表的良好适应率上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

4.2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父母更加缺少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对子女较少过问,母亲对子女更加严厉,惩罚更多,这与施桂芳(2005)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4.3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社会支持、学习自我效能的差异

对城市流动儿童来说,由于生活习惯、语言风俗与城市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缺少老师的关心,知心的朋友也相对较少。同时,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甚至在一些父母看来,克服困难把孩子从农村带到城市念书对孩子是一种天大恩惠,因而对他们遇到的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得流动儿童遇到烦恼时不知向谁倾诉。这些可能是造成流动儿童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子女的一个重要原因。

4.4年级对学习技术影响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中的差异

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子女在性别、年级对学习适应性影响的方差分析中,我们发现城市居民子女在学习技术适应上高低年级有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流动儿童的年级影响中却没有出现相似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流动儿童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城市流动儿童在初中学习时主要是适应城市学校新的学习生活,而年级影响的差异在流动儿童中表现也就不明显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讨论。

5.结论

本研究发现:

⑴城市流动儿童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方面能够很好地适应城市的学习生活,他们主要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存在问题。

⑵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流动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其父母的教养方式也相对较差,但其学习自我效能并没有差异。

⑶城市居民子女的学习技术适应性发展中存在年级差异,而流动儿童由于主要适应城市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年级差异表现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燕平.青少年研究的新趋势—恢复力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 2005,(5).

[2]Luthar S, Zelazo L.B.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 2004,27(1).

作者简介:

适应性比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中,男57例,女21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0±15.80)岁;创伤严重程度采用损伤定级-损伤严重评分(AIS-ISS)进行评估[1]。其中66例患者ISS≤(25.8±12.1)分。交通伤68例,高空坠落5例,挤压伤5例。3条以上肋骨骨折72例;合并血气胸76例,伴脑损伤53例,合并腹部损伤21例,伴创伤性窒息8例,合并长骨骨折34例。

患者入选标准[2]:(1)急性创伤;(2)氧合指数(Pa O2/Fi O2)≤200 mm Hg(1 mm Hg=0.133 k Pa);(3)正位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或(和)胸部CT显示肺创伤性改变;(4)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80%。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ASV组40例,PCV组38例,各组间年龄、损伤程度、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综合治疗

全部患者均行气管插管(70例)或气管切开(8例)。行床边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给予充分的镇静镇痛;血气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胸腹反常运动者行胶布外固定或手术固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者行相关手术或处理。

1.3 通气方法及监测

1.3.1 通气方法

选用瑞典夏美顿呼吸机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1)ASV组,每分钟通气百分数(MV,%),气道压报警上限[35~45 cm H2O(1 cm H2O=0.098 k Pa)],体重;(2)PCV组,呼吸频率12~18次/min,吸∶呼为1∶1~1∶2,压力限制预设为35~45 cm H2O,吸氧浓度为0.4~0.6,均常规加呼气末正压(PEEP),一般为5~15 cm H2O。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1.3.2 观察及统计指标

记录每组通气开始时0、24 h的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RR)、呼吸潮气量(Vte)、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paw);氧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Sa O2、Pa O2/Fi O2、心率(HR)、CVP、外周动脉平均压(ABPM)。并统计各组1周(168 h)内平均使用镇痛镇静剂的剂量、脱机时间以及住ICU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两种通气模式通气效应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1。

与0 h比较,※P<0.05Compared with 0 h,※P<0.05

2.2 两组氧动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见表3。

与0 h比较,※P<0.001Compared with 0 h,※P<0.001

与0 h比较,※P<0.05,※※P<0.001Compared with 0 h,※P<0.05,※※P<0.001

2.4 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见表4。

与PCV组比较,※P<0.05,※※P<0.001Compared with PCV group,※P<0.05,※※P<0.001

3 讨论

创伤性湿肺发生的主要机制有:(1)肺循环障碍,当胸部受伤后,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支气管和肺血管收缩,同时血管内壁出现一些脱落细胞与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形成微血栓,使其流速减慢,血管内压升高,使血浆中的水分或低分子物质溢出血管外;(2)低氧;(3)神经因素;(4)肺实质损伤;(5)严重休克等因素也参与湿肺的形成与发展,造成肺微动脉高压、肺内分流加重,肺毛细血管损害和肺间质水肿,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最终导致肺透明膜形成,肺顺应性消失,肺泡萎缩和肺僵硬[3,4],临床上表现为药物无法纠正的低氧血症,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主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害。赵小纲等[5]认为,严重创伤的早期实施多种治疗措施如损伤控制手术减轻继发性损害、限制性通气策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控制感染等可降低病死率。

呼吸机辅助呼吸可通过提供一定的呼气末正压使肺泡毛细血管周围压力升高,促使水分由肺泡区向间质区移动,驱散肺泡内及其周围间质水肿液和瘀积血量,使萎缩闭陷的肺泡逐渐扩张,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和肺组织的顺应性,减少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肺泡的功能残气量,使Pa O2上升,改善氧合[6]。而呼吸末正压也增加胸内压,减少静脉回流和右心室充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因而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尤为重要。

因STWL患者常有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得部分胸壁呈自由浮动,出现反常运动;由于疼痛惧动而致呼吸浅快、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下降、通气/血流比失常、低氧血症、肺不张乃至肺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状态,常需使用较大剂量的镇痛镇静剂,故重症不宜用无创模式,而应设置为控制模式或辅以压力支持,克服浮动胸壁的反向运动。Meta分析显示,无创正压通气不能给ARDS患者带来显著的益处[7]。

ASV是一种全新的通气模式,它利用微机处理控制系统综合监测患者的即时情况调校和设置通气机参数来适应患者的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它所提供的无论是控制通气还是支持通气,都是在患者当时的呼吸状态下以最低的气道压和最佳的呼吸频率来适应患者的通气目标[8]。ASV的实施是以P-SIMV+PSV的模式来进行的。

本研究显示,ASV组PIP和Mpaw均低于PCV组,但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PIP是机械通气的直接动力,主要用于克服气道的黏滞力以及胸廓与肺的弹性阻力,是呼吸机送气过程中的最高压力。一般认为PIP过高与肺的再损伤直接相关。Mpaw是整个呼吸周期的平均压力水平,可反映肺泡压(Palv),并间接反映肺泡跨壁压(Ptp),Mpaw过高会造成肺损伤和干扰血流动力学[9]。ASV通过设置每分钟通气百分数(%)、气道压报警上限、体重三个参数,自动调节以达到每分钟通气量的目标,AVS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没有影响[10]。PCV是在呼吸过程中通过设置的吸气压力和吸气时间来实现通气需要。PCV时吸入VT随呼吸系统顺应性的降低而减少。当肺顺应性严重减低时(如创伤性湿肺),为了增加VT则需要增加较大的压力设置,从而引起吸气压升高[8],患者的舒适度下降、人机不协调,则需要较大剂量的镇痛镇静剂维持,也导致脱机时间的相对延长,住ICU时间延长。

本研究显示,ASV和PCV均能改善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氧合状况,且HR较机械通气前有明显改善,但ASV组改善情况更佳。因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CVP无明显改变。采用ASV通气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PIP,能明显改善机械通气中的人机相互作用,协调性更好[11]。应用ASV模式时,呼吸机调节次数减少,患者舒适程度增加,镇静、肌松剂剂量减少,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呼吸功耗减少,呼吸力学改善,有利于撤机和肺保护,而且操作简单[12]。笔者主张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应尽量采用AS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摘要:目的:比较重症创伤性湿肺(STWL)时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STWL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周内使用镇静剂的用量及脱机时间。结果:AS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均低于PCV组;两组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均升高,而PCV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ASV组更明显;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两组治疗24h后Pa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ASV组24h后PaCO2明显下降,1周内使用镇静剂剂量小于PCV组,脱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相应减少。结论:对于STWL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AS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更有效,能减少镇静剂的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主张对于STWL患者尽量采用AS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适应性比较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科研院所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了80年代初,研究生教育的重获新生,得以恢复,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初步地计算了下,全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院所约为三百个,单从在校研究生来看,规模也从最初的一千余人到目前发展近十几万人,约占全国研究生规模的百分之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需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一个高知识分子的特殊人群,是祖国的明天,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从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来比较分析科研院所研究生相对于高校研究生所体现的不同之处,分析出现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促使社会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提供一些参考。

一、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常,人们在实践活动及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称之为心理。而心理现象一般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灵疾病远比自然灾害更严重,要防止它的蔓延。忽略自身心灵的提升,甚至让心灵停滞,只会带给我们噩梦连连。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反而成为历史上最敏感的人,遭受着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每天我们翻开报纸,收听新闻,许多人不堪忍受一群人中的冷漠、孤独,难以派遣内心的苦闷、焦灼,精神常濒临崩溃,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作为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思想活跃、自尊心较强,他们的感受也是最敏感的,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境况的同时,却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而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基地的科研院所,研究生所处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呢?相对于高校的研究生,科研院校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何呢?

通过对20所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对比抽样调查发现,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高校不容乐观,相应地,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不如高校研究生。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心理辅导课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是先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取得一定的学分后,然后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实验及论文发表工作。课程设置上的缺位,从根本上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比一般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旦遇到心理问题,没有安排的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辅导人员去进行疏导,一旦出了问题,也往往是避重就轻,缺乏专业的引导与化解,没有很好地防范于未然。第二,年度招生规模较小,社交范围相对高校较窄。科研院所研究生即指在科研单位就读的研究生。由于受招生计划、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社交范围要小,生活较单一,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心理矛盾的缓解。第三,学术研讨氛围较浓,校园娱乐气氛不足。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科研院所发表研究论文任务比较重,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单一,专业知识较深,心理咨询类书籍涉及很少。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师徒式”,科研动手的机会较多,生活的重心主要在科研学术,娱乐社交活动较少。第四,竞争激烈。科研院所研比高校设置的奖项比较多,且奖金额度比较大,大部分研究生几乎可以不交学费就可以完成学业,因此,近几年科研院所也成了毕业大学生报考的热门学校,自然就竞争方面来看,科研院所比高校内部竞争更激烈。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报考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中,大多数都来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心理自卑感,压力感,焦虑感相对要敏感的多。正是以上因素的存在,从总体上来看,科研院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高校,科研院所目前的教育情况也远远落后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实际要求。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落后高校研究生。

二、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适应,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他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说心理调适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因素,那么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体现。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就是指研究生在接受教育几年及工作后,当面临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在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后,还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适应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被称为“后本科”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通过对市场上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除了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熟悉专业的技能,还要求他们应具备多项能力,比如说掌握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事实上,科研机构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虽各具特色,目标却都是实现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但与高校研究生相比之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确是不容乐观。

nlc202309041648

科研院所以其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尽管能让研究生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助于部分同学在就业时能更好地得心应手。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也是科研院所所不能忽略的,如文化氛围问题、学科缺少灵活交叉问题、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生自身择业观的取向问题等等,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在社会适应力方面落后于高校研究生的现实存在问题。首先,科研院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少,社会实践机会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适应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再加上,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只是高校的4%,并且科研机构所处地理位置也比较分散,没有高校那么集中,整体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也就没有高校那般融洽。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集中与紧张,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又比较多,很多时候,研究生课程一结束甚至还没结束,就有一部分研究生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过少地机会接触同届学生。与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同学间交往时间有限,人际沟通能力不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其次,科研院所不重视交叉学科的培养,限制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学科交叉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往往掌握的是单一学科相对封闭的研究能力,而这样封闭的研究方式,不利于他们研究视野、研究思路的扩大,也不利于他们就业渠道的拓展,更是限制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习惯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院校以往主要是根据导师的项目需求进行招收、培养研究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现实中真正的需求,更受现实社会的青睐。然而,部分导师现在仍习惯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一般情况下也不希望研究生到企业实习,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研究生自身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和调节能力的弱化。由于科研院所研究生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生活空间与内容相对高校要单调很多,有些研究生就活在自己的封闭的空间里,缺少了必要的群体行为和活动。还有的学在没看清现实,依然活在自己假想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唯文凭”的年代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更有的研究生功利观念很强,为了获取名利,不惜做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缺乏社会责任的研究生,也很难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来。

三、科研院所研究生“两种能力”培养的教育对策

进步,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外在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主观需求,为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提供了条件。为了更好的完善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认清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科研院所研究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亟待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科研院校要加强与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多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辅导。科研院所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入学的每个学生实施一套健康教育方案,组成一个目标体系来贯彻落实。定期为研究生开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多去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有清楚的了解,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二)加强科研院所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融洽的人文氛围。俗话说的好:“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心性与素质往往也受各种环境的的潜移默化。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其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既要有客观的学习、生活场所,也包括像学风、院风这样的文化环境。校园环境的优美整洁与否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怡情养性的心情,也可造就一种心理上的舒适安全。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促使学生们去奋进,也给了他们一种归属感,心理上的依靠。研究生情感丰富,具有旺盛的精力,这就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来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释放他们的活力。从而也能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更好的人格魅力,以便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三)注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得培养,指导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言,人的一生到了20—30岁的年龄阶段,就处于职业探索期。所以,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多去实践,积累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扩大研究生的社交范围,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他们面临毕业,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繁荣发展,人才资源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巨大而伟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成功完成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实际更艰难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文 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7月第2卷第4期

[2]周世佳: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学位与研究教育,2012年10月

[3]禹玉兰 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4]胡玲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并存的驱动因素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6月

适应性比较 篇5

盲信号分离(Bl i nd Sour ce Separ at i on,BSS)[1,2]是指在源信号和混合过程未知的情况下,由观测信号恢复出源信号的过程。信号的盲分离可分为瞬时混合和卷积混合、线性混合和非线性混合等方式。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瞬时线性混合信号的盲分离问题。

1 盲信号分离模型

目前盲信号分离广泛采用的瞬时混合模型[3]是指m个观测信号xi是由n个源信号si的瞬时线性叠加(m≥n)。其核心问题是通过对X进行处理,得到一个分离矩阵W,使得输出信号Y(t)=WX(t)尽可能地逼近真实源信号。

为了衡量W的性能,定义串音误差ECT:

式(1)中,ci j为矩阵C=WA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E的下界为0,一般而言,串音误差越小,分离效果越好。

2 算法介绍

2.1 EASI(LMS)算法[4]

EASI是一种LMS方法,借助独立性进行等变化自适应分离方法,采用如下的迭代方法来求W:

式(2)中,μ是更新步长,g是一个非线性变换函数,W(0)一般取为单位矩阵。

其中μ的选择非常重要,步长太长会产生振荡甚至发散,步长太小则收敛速度太快。较好的做法是步长随着迭代而改变,本文变步长使用的是退火策略,随着迭代的进行线性减少到0。g函数根据信号的性质进行选择。一般而言,亚高斯信号可选用g(y)=y3,超高斯信号也可选用g(y)=y-t anh(y)。

2.2 普通梯度RLS算法[5]

RLS算法进行盲信号分离步骤如下:

然后,对如下代价函数寻优:

式(5)中β∈(0,1)为遗忘因子,g(·)为非线性变换函数。

运用RLS算法以及Yang的投影逼近子空间跟踪(PAST)算法,可以得到如下RLS更新规则:

式(10)中Tr i[·]是强制对称过程,保持对角线不变,将矩阵的上(下)三角部分转置复制到下(上)三角部分,W[0]一般取为单位矩阵。

2.3 自然梯度RLS算法

自然梯度RLS算法的更新规则如下:

3 仿真研究

3.1 实验设计

本文中采用的信号源为:

式(17)中v(t)为[-1,1]均匀分布的噪声。所有分量均为亚高斯信号。采样频率为10k Hz,样本数为4000。混叠矩阵A每次均为[0,1]均匀分布的5×5随机矩阵,并进行100次独立实验。其中,EASI(LMS)算法的参数分别为:g(y)=y3,μ=5e-3;RLS算法参数为:g(y)=t anh(y),β=0.98。

3.2 仿真结果

(1)平均ECT变化曲线

100次独立实验得到的平均ECT变化曲线如图一所示。

(2)初始步长对ECT的影响

改变初始步长μ=8e-3,结果如图二所示。

(3)不同遗忘因子对ECT的影响

对于自然梯度RLS算法,分别使用0.9、0.95、0.99、1.0四种不同的遗忘因子,进行20次随机实验,得到的平均收敛曲线如图三所示。

(4)分离效果

一次典型的盲信号分离得到的恢复波形如图四所示。

4 结束语

通过对三种盲信号分离算法(EASI、普通梯度RLS、自然梯度RLS)进行仿真实验,可得到以下结论:

(1)EASI(LMS)算法与RLS算法相比,收敛性能更差,选择合适初始步长可改善。

(2)RLS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但稳态性能较差,存在振荡问题,实际应用时需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参数。RLS算法中遗忘因子的选择很重要,遗忘因子小可加快收敛,但稳态表现很差;遗忘因子大,稳态表现好但收敛很慢。在使用中需要在两者之间选择合适的参数,一般取值0.99左右。

(3)自然梯度RLS算法比普通梯度RLS算法的收敛速度更快,但稳态表现却不一定好。

(4)盲信号分离中绝大多数算法都是依赖于信号的各阶统计量的稳定性,一旦信号不平稳,问题较难解决。而实际应用时,真实信号都是非平稳的,但不意味不能处理,只要信号有短时平稳特性,就可能求出正确的参数。同样的信号截取不同段进行分离,各个算法的效果很不一样。

摘要:盲信号分离始于瞬时混合盲信号分离,本文通过论述盲信号分离的典型自适应算法——EAS(ILMS)算法和RLS算法,利用这些算法分别对合成信号进行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一些结论:EAS(ILMS)算法与RLS算法相比,其收敛性能更差,但稳态性能更好,实际应用时需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参数。

关键词:盲信号分离,自适应算法,EASI,RLS

参考文献

[1]Girolami M.Selforgani sing neural networks: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and bilnd source separation.London:Springer-Verlag,1999.

[2]刘彦.瞬时混合模型盲信号分离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304-305.

[3]周朔南.盲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领域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4]张贤达.现代信号处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适应性比较 篇6

关键词:不同学校类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驻校社工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剧增,而且从家庭中某个成员的流动变为整个家庭举家迁徙,大批学龄儿童随着流动的父母来到城市,从而导致了大量流动儿童的出现。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主要在两种类型的学校就读:一种是以借读生的身份,进入政府提供支持、接收流动儿童入学的“公办校”;另一种进入由办学者自筹资金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简称“民办校”。流动儿童进入北京市公办学校除了缴纳高昂的借读费之外,还要办齐“五证”,这对于居无定所,大多从事建筑工、清洁工、路边摊贩、废品收购等工作的农民工来说,这些条件把大量的流动儿童挡在了公办学校大门之外,他们只能进入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差的民办学校就读。

学校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学校适应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和城市适应的重要指标。学校适应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是美国心理学家Ladd(1997)提出的,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我国研究者许传新(2009)则提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不断在学习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做出种种调适,从而顺应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过程。[2]本研究认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是指公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较好完成学习任务,行为习惯良好,人际交往顺利的状况。

以往研究者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比较,研究发现,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内化的情绪问题和外化的问题行为少于民办学校,而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好于民办学校。[3]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4]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抑郁上都显著高于公办学校;[5]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水平更高,孤独感和抑郁程度更低。[6]研究表明,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要好于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学校的班级事务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敏感和对不公平制度的反抗倾向。[7]周皓的研究也发现,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相比,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最低。[8]可见,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中的学校适应的结果还不太一致。

为了促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北京的城市和学校生活,由南都基金会发起的“新公民计划”是北京最典型的致力于服务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公益组织,该公益组织的目标是不仅使流动儿童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且要使他们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因此,“新公民计划”在北京的几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提供了驻校社工的服务,由驻校社工在这些民办学校开展“阳光向导”小组工作、社工课堂和我爱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培养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自我认知、自信、合作、领导能力等,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北京,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城市生活以及自我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本研究拟对公办学校、有“新公民计划”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和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这三种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进行比较研究,考察这三种类型学校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差异,为探讨更适合流动儿童的教育形式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两所接受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两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以及两所由“新公民计划”提供驻校社工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从2010年以来为这两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提供驻校社工服务,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流动儿童自我成长、城市融入和适应等方面的活动。本研究对这三种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这三种类型小学中的流动儿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为93.7%。其中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190人,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为313人,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为247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美国衣阿华大学教授Kenneth W.Merrell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School Social Behavior Scales,SSBS),[9]我国研究者王雁教授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使其更适合考察中国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学校社会行为量表SSBS包括社会能力和反社会行为两个分量表,共65题,其中社会能力分量表共三个维度,32道题,即人际交往技能14道题、自我管理技能10道题、学业技能8道题;反社会行为分量表共三个维度,33道题,即“敌对—易怒”14道题、反社会攻击10道题和“强求—破坏”9道题。经过修订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本研究中该量表全部题目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7,社会能力分量表的三个维度———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95、0.94、0.91,反社会行为分量表的三个维度———敌对—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破坏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94、0.93、0.90。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对全部有效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流动儿童在三种社会能力和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女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业技能这三种社会能力以及敌对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冲动这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显著好于男流动儿童。结果如表1所示。

***P<0.001

本研究进一步对各年级做了三种类型学校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对于三年级流动儿童来说,三种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敌对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冲动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公办学校和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三年级流动儿童在敌对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冲动上都显著少于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三年级流动儿童(P<0.05),而公办学校与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三年级流动儿童这三种反社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最好,其次是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最差的是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但三种学校的三年级流动儿童在这三种社会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四年级流动儿童来说,三种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三种社会能力和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最好,其次是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这两种学校四年级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两种学校四年级流动儿童的这两种社会能力都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P<0.05);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四年级流动儿童在学业技能、敌对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冲动上表现最好,其次是公办学校,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四年级流动儿童在这四种学校适应上都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P<0.05),而公办学校四年级流动儿童在敌对易怒和反社会攻击上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P<0.05)。

对于五年级流动儿童,三种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三种社会能力和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显著好于两类民办学校(P<0.05),而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与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没有显著差异;公办学校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显著好于两类民办学校(P<0.05),而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在这两种社会能力上也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P<0.05);公办学校在反社会攻击上表现最好,其次是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这两类学校在这项反社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两类学校都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P<0.05);公办学校在敌对易怒、强求冲动上表现最好,其次是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最差的是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但这三类学校五年级流动儿童在敌对易怒和强求冲动上没有显著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二)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类型

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 Cluster)将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四种类型,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这四种类型在学校适应的六种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P<0.001

根据这四种类型在学校适应各指标的得分以及差异检验的结果,发现第一类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的三种社会能力和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比其他三种类型显著差,因此将其命名为高危型;第二类流动儿童在三种社会能力上显著好于第一类和第三类流动儿童,但是比第四类显著差,同时在反社会行为上显著好于第一类,但比第四类显著差,因此将其命名为一般型;第三类流动儿童的三种社会能力比第二类和第四类流动儿童显著差,比第一类流动儿童显著好,而三种反社会行为只比第四类显著差,但比第一类流动儿童显著好,与第二类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其命名为不平衡型;第四类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的三种社会能力和三种反社会行为上都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类型,因此将其命名为适应型。公办学校、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和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四种学校适应类型的分布如表4所示。

结果发现,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流动儿童中学校适应属于高危型的占3.5%,是三类学校中最少的,而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高危型的比例最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属于适应型的占66.3%,是三类学校比例最高的,其次是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占45.4%,而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适应型最少。

四、讨论和建议

本研究比较了公办学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和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状况,试图探讨驻校社工在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的作用,进一步为更适合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类型学校提供研究依据。

(一)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特点

本研究发现,三种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要显著好于男流动儿童,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1][3][6]本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阶段的女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上都显著好于男生,而敌意易怒、反社会攻击和强求冲动上都显著少于男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流动儿童更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控制和减少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研究在比较三种类型学校各年级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中发现,三年级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反社会行为与公办学校没有显著差异,两种学校流动儿童反社会行为都显著少于无驻校社工民办学校;到了四年级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学业技能、敌对易怒和反社会攻击以及强求冲动上表现最好,甚至超过了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虽然五年级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要显著好于两类民办学校,但是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自我管理技能和学业技能上也显著好于没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而且公办学校和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的五年级流动儿童在反社会攻击上没有显著差异。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类型的聚类分析也表明,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中高危型的最少,公办学校流动儿童中适应型最多,其次是有驻校社工的民办学校。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新公民计划”的驻校社工在促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驻校社工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的作用

“新公民计划”驻校社工在民办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流动儿童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的活动,主要的项目有:“我们共同的城市”中的社工课堂、“阳光向导”项目的工作坊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活动,以及促进流动儿童自主参与的“我爱行动”项目。其中“阳光向导”小组活动主要是开展了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合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小组活动。例如:在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中,让流动儿童通过图画接力的游戏共同完成一幅画,并且开展了让流动儿童学会倾听、沟通的活动以及训练流动儿童处理人际矛盾问题等,这些小组活动使有驻校社工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得到了提升。“阳光向导”工作坊开展了“学会学习———专注力”工作坊,邀请金色雨林儿童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使孩子在“如何学习”“如何保持专注力”等技巧方面得到了提高,这对于促进流动儿童的学业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共同的城市”中的社工课堂是深入流动儿童的班级,通过视频、绘本、自画像等形式,让流动儿童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活动改善了一些流动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增强了流动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驻校社工还开展了“我爱行动”项目,就是让流动儿童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例如为敬老院的老人买礼物,布置班级的环境,为父母做事情等,社工为流动儿童提供咨询和资金支持,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流动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新公民计划”还设立了小额教师基金,为民办学校老师开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及设立“园丁奖”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这些活动项目有利于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业技能。

(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建议

上一篇:大气环境下一篇:中韩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