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训练

2024-08-04

适应性训练(精选11篇)

适应性训练 篇1

军队卫生装备是战争条件下实施卫勤保障的物资基础,它必须适应卫勤保障模式并随战争模式保障要求的变革而变化[1,2]。为做好应对高原地区应急卫勤保障准备,检验各类卫生装备在高原地区的性能发挥,某应急保障旅于2008年8月,利用1个月时间,组织卫生营赴海拔3 700 m地域进行了高原适应性训练,对现有装备在平原、高原2种环境下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对比实验,为遂行高原地区应急卫勤保障积累经验,为我军现行配备卫生装备高原地区试验论证提供依据。

1 训练目的

通过高原实地适应性训练,对各类列装的卫生装备在平原、高原2种环境下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了对比实验,对卫生装备在高原地区性能下降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量化测算,对性能下降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建议,为部队立足现有装备、提高卫勤保障效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 训练条件

原驻地:海拔980 m、温度27℃、湿度36%。训练地:海拔3 700 m、温度25℃、湿度27%。

3 训练装备

卫生车辆:分别为急救车、野战手术车、野战X线车、运血车、消毒灭菌挂车等,车辆使用率为85%(运血车暂改为通信接力车用于机动途中通信保障)。医疗设备:主要为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便携式制氧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动复苏仪、心电图机、B超机等,使用率为70%(除气动复苏仪、除颤仪、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未用于临床外,其余均使用过)。

4 高原适应性训练卫生装备性能分析

按照卫生装备高原适应性训练计划,针对装备性能制定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周密开展训练,并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4.1 车辆机动性能分析

数据显示:参训4台卫生技术车辆,每台平原地区行驶最大时速为70 km/h,耗油量为30 L/100 km,爬坡度≤28%;而在高海拔地域同等硬质路面,最大时速为40 km,耗油量为35~40L/100 km。其原因是随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氧含量逐渐降低,内燃机因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能量转换少、功率小,导致车辆动力不足,车速减慢,油耗增加。

4.2 卫生装备性能分析

首次使用高原轻便加压舱对急性高原反应的治疗效果明显,在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对鼻炎治疗效果明显,神经衰弱和血管神经性头疼也有部分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野战手术车、野战X线车、野战急救车等车载卫生装备诊疗能力与平原相当,大部分车辆工作时间明显延长。

5 改进建议

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的4台卫生车辆,大部分系东风系列车辆改装,车身体积大、自身质量大,爬坡时动力明显不足,转向系统不稳定,在时速50~60 km/h时,方向盘剧烈抖动,且零配件购买十分困难。

5.1 手术车

重新设计边挂帐篷的撑起方式,设计边挂帐篷与车体的连接方式,降低帐篷高度,加强连杆钢材质量,使其搭建简易,与车体连接紧密,更能经受训练考验;将柜式抽屉设计为卡榫式,使其可自动固定,不易脱出;改变无影灯固定装置,使其不易移动、脱落。手术车扶梯卡榫钢材质量差、强度低,经受不了训练考验,应予以更换。

5.2 X线车

现装配的X线机部件笨重,用以固定的螺钉太多,且易松动,车内装置减震性能差,不便于长途行军;由于目前采用的是制式洗片机,因此还需对片子进行显影、定影工作[3],而胶片及显、定影液保质期短,医用耗材购置困难[4],影响摄片效果,建议改进。

5.3 急救车

西北地区地貌多为山丘、荒地和高原等,温差大、风沙大、沙漠化严重,且质量较高的公路干线较少,路况较差[5],车辆行驶颠簸严重,影响了前接后送的速度以及途中医护人员对伤病员的各项处置,建议改进车辆减震系统。

5.4 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

该舱设计能够适合高原高寒地域,但是存在组装复杂、操作时间长、影响急救时间的问题。建议进行功能改进,使加压舱各部件一体化,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急救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伟.新形势下我军卫生装备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2,23(3):3-4.

[2]王政,伍瑞昌,王运斗.野战卫生装备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发展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01,22(1):1-3.

[3]潘晓东.卫生装备在舰船上的固定与展开[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5):98.

[4]郭永平.如何提高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使用效能[J].中国医学装备,2006,3(4):16.

[5]马坤.对西北地区部队战时卫生装备建设的思考[J].武警医学,2009,20(3):285.

适应性训练 篇2

武钢三中

徐琳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记忆里,总会有童谣的旋律在回荡。在长辈的哼唱中,在小伙伴的嬉戏声中,童谣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

写作指津:

一、审准涵义

词典上对童谣的定义是“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从实立意:可以写一首或几首童谣之于自己的意义,或背后的人、故事。

从虚立意:可从比喻、象征的角度立意,如外婆摆弄锅碗瓢盆的声音亦是童年的一支歌谣;可以说自然中鸟唱虫鸣、花摇草动,风吹雨萧是童年没人陪伴时的歌谣;也可以说《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童谣。若是从虚立意,一定得写实,写出喻体和童谣之间的相似性,不然文章就会空洞,甚至偏题。比如写《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童谣,就一定要具体阐述出它是在中华民族幼年时期,由我们的先民哼唱的童谣。先民们用它来歌唱自己的劳动生活,所以有《伐檀》等,用它来歌唱美好的爱情,所以有《关睢》等;用它来歌唱战争,如《采薇》等„„用它来歌唱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找准角度(从文体的角度说明)

(一)记叙文

用“童谣”串起一段往事,编写一个故事,“童谣”是其线索

(二)记叙性散文

1、用一首或几首童谣写童年的快乐与纯真,反观现在的生活

2、用一首或几首童谣写浓浓亲情,写纯纯友谊,反观现在的人际关系

但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写法,文章的主体是童谣,是在童谣的描述中,快乐与纯真,亲情与友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能等同于写童年,写亲人,写友谊。否则,就偏题或离题了。

(三)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重在说理,可以阐释“童谣”之于童年、之于生活的意义。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说理

1、童谣为童年涂抹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让我们在生活学会最简单的快乐,如《丢手绢》《找朋友》《数鸭子》等。

2、童谣教我们求真向善,指引生活的方向,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勤劳歌》等。

3、反思现今童谣的状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童谣之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如有新闻报道小学生公车上集体唱《伤不起》。

以上只是从文体角度略作说明,童谣可写的内容还是比较宽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写作发挥的那一个点。

三、误区

此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只在开头、结尾提一下某支童谣,其余篇幅均写童年往事或亲人或朋友,偏离写作对象。

2、从虚立意时比喻生拉硬拽,缺少具体相似性的描写,空洞。

3、所写非童谣,误把校园歌曲,民歌或流行歌曲中比较富有学生气息的当作童谣。

4、头重脚轻,用童谣反观现代生活时写童谣过少,写现代生活过多。

佳作选登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14)班

卢苇

前些日子去公园散步,牵着老爸的手,走过老旧而不平的路面,这不易的宁静和闲暇与回忆中那些零星画面交叠,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哼唱着不着调的童谣的自己,坐在自行车后座,去公园放风筝的情景。

我真快忘了自己还有那样大声歌唱的时候,毫不顾忌自己的五音不全,把一首歌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执著而开心。就好象有一双欣赏的眼睛在看着自己,就好像耳边的风也在轻声应和着。就像有一次一路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到外婆家,听妈妈笑着对外婆说:“这傻丫头唱了一路呢。”那时的欣喜到现在还记得,那并不是一句夸奖的话,可是至少让我知道,一路上有人在默默地听。儿时的那份执著就像是那时单纯而纯粹的生活,一直如纯白的一张纸,在风的抚摸下微微摆动,等待成长的墨滴将它浸染。(比喻新奇,妙)

大一点之后,童谣和动画片结合在一起了。和伙伴们放学回家的路上,从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唱到踩着风火轮的小哪吒,从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蓝精灵唱到人类的好朋友阿童木。那些童谣伴着妈妈切菜做饭的声音,伴着爸爸打扫房间的身影,伴着抽屉里成堆的游戏卡片,伴着扔在桌子上没有写完的作业本,伴着伙伴们在楼下的叫唤。(一句一声童谣,一句一幅生活画面,把生活中的童谣,童谣中的生活写得浑圆)就像童谣里唱的七彩童年,那时的生活就是如此,七彩的墨滴被泼洒在白纸上,不经一点修饰,张扬得如同那时不遮掩的笑容。(呼应上一段结尾的比喻,严谨)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被时光带走了,时光带走了过去的生活,带走了那些老旧的动画片,它为抽屉里曾经的珍宝盖上厚厚的灰,为那些装着回忆的大箱子上了锁。(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它带走了曾经的旋律,也带走了旋律中的人。从前的伙伴不再相伴,纵容我和姐姐把家里闹翻天的外婆也被岁月的流水卷走了。

当童谣的最后篇章被我们疯狂而迫不及待地唱出,我们开心地走入人潮,听着疯狂的摇滚,听着悠扬的民谣,听着那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撕心裂肺地唱着心碎的歌。我们听着听着,活着活着,时而忘我地疯狂,时而独自面对忧伤,时而心碎得痛哭流涕,才后悔当初未何不在那单纯的乐园里多逗留一会儿。(语言极有概括性,又极有表现力,难得)

只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窗前,听窗外孩童不知疲倦地唱《喜洋洋与灰太狼》,心中一半欣喜一半忧伤。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14)班

甘之怡

那是一首温柔的歌,夜夜回荡,如同夏天的风轻抚面庞;那是一段温暖的旋律,声声醉人,好似冬日的暖阳渗进心房。那是存在记忆里的美妙音符,妈妈说它叫《摇篮曲》。(开头创设意境,直接点题,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如果说在那段天真的岁月里,《三只小猪》和《白雪公主》还是轮流成为睡前故事,那么《摇篮曲》便是从我对世界还一无所知的日子开始,每日必听。神奇的旋律有着神奇的力量,从妈妈的嘴里轻轻哼出,喧闹的世界里便只剩下我安静的睡颜。(为最后一次听《摇篮曲》作铺垫)可是我最后一次感受它的力量,不是在暖和的棉被里,不是在令人沉醉的夜晚,而是在冰冷的手术台上,伴着耳边流出的鲜血。不变的,只有妈妈的轻唱。

那天我从自己偷偷爬上的小板凳上掉下来,右耳被钩子划破了。在一个喜欢把事情想像得很严重的年岁里,我印象中的血,是从耳朵里射出去的。然后是惨叫,是撕心裂肺的哭声,是爸爸的手忙脚乱,是妈妈慌张的眼泪。在一片混乱中,我并不记得哭得惨烈的自己是否疼痛,反而记得是从紫色的木头板凳中跌落,是爸爸用手巾捂着我的耳朵去医院并给了我有意识以来惟一一个吻。然而最清楚的,是妈妈的白色短袖衬衣和上面沾染的鲜红。(为写亲情母爱作铺垫)

我对着给我缝针的医生哭着喊妈妈,任谁也不忍心让一个孩子在最痛苦的时候离开妈妈,于是妈妈陪着我直到手术结束。我没有再哭了,因为妈妈又唱起那首童谣,绵柔静谧的旋律从我的右耳飘入,仿佛一股暖流渗进我的血液,填满我躁动的心脏。它用那神奇的力量安抚了一颗幼小而受伤的心灵。直到现在,我也说不出耳朵被划破了是什么感觉,说不出缝针是什么感觉,或许妈妈的歌声像一把大大的雨伞,把我与一切湿漉与飞溅隔开,身在雨中,却不知下雨是什么感觉。(比喻贴切,新奇)

十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听到妈妈唱过《摇篮曲》,可它的旋律却时时回荡在耳畔,在心中,在脑海。这大概是妈妈在无声地为我轻唱这支童谣吧,当然,这个无声改良版有一个崭新而俗气的名字,你可以叫它——母爱。(结尾画龙点睛,妙!)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14)班

汪静逸

你说你要去寻找这世界上最纯美最独一无二的乐曲,来唤醒自己麻木的耳朵,于是背负起重重的行囊上路。

你首先来到当地最负盛名的音乐学院,以一个学生虚心好学的态度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期待那钢琴中飘出悦耳的希望之音。琴盖轻启,一曲标准的练习曲奏毕,当面前同学们竞相开始模仿时,你却呆住了。是的,无可挑剔,但每一个音符像是与你的耳朵绝缘般,一个个砸在地上消失不见了。你立即感到无所适从,狼狈地溜出教室,头也不回。想当年,你就是骄傲地从这里毕业,满怀希冀地走向未来,去追逐梦想。如今重回梦的摇篮,希望与激情却不在了。

慌乱中,你躲进了一个灯红酒绿的巷子,重金属摇滚,大声播放的流行乐,人们踩着节奏肆意摇摆,这是他们的极乐世界。你紧紧捂住耳朵,甚至嘴巴鼻子,你快要窒息了,仿佛被谁抛在了泥泞中,拼命挣扎,却越陷越深。

用最后一丝气力,你赶赴金色的维也纳,在那文艺盛行的街头,在那些最接近天堂的圣殿里,你希望用一曲充满灵性的交响乐激起那沉睡的叫做感觉的东西。那曲子像狂风,一会儿涌起巨浪,一会儿又将你带上雪山之巅,世界尽收眼底。可你却怕了,眼前的这个白茫茫的世界,是那么的不真实与冰冷。

绝望地漫步在公园中,你真的丢失了自己。你缓缓闭上疲惫的眼睛,直到半梦半醒之间一缕童声飘来。你不自觉地跟着哼,周身似乎洒满阳光。猛地惊醒,一瞬间血脉贲张,你追上那个哼着歌的孩子,像个孩子一样的追着。“你怎么会这首歌的?”孩子一脸灿烂与得意:“妈妈教我的,小朋友都会唱。”你霎时觉得自己在金色的阳光里变得轻飘飘的,暖融融的。你哼着那首童谣,一步一步踏入回忆。

那时,妈妈牵着你的小手,你就和她一起躺在软软的草地上一首又一首地学唱童谣,妈妈的声音那么甜美亲切,糖果一般。你用闪着光的眼睛望着她说,你要把你学会的这些童谣唱给所有人听„„

如今,踏着童谣的节拍,你又看到那个简单得可爱的自己,和不加修饰也五彩缤纷的梦想。

心灵需要港湾,童谣轻扬的旋律中,有我们最初的感动与永远的慰藉。一遍一遍哼着那最纯美最独一无二的乐曲,你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描写具体生动而又灵动传神。先抑后扬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童谣的力量和意义。)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14)班

吴羿廷

轻柔的哼唱,唱过了记忆和时间,静谧的低吟,吟过了旱季和雨季。那是生长在生命中的一朵雪莲,埋藏在那片永远无瑕的冰原,那是流淌在梦中的一眼清泉,伴随我度过了蜜样的童年。(形象开头,有感染力)

记忆的尽头,是外婆的童谣。浅声低吟,在阳光明媚的公园里,在温暖的床铺上,在温馨的怀抱中。那时,我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听着童谣,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变换。那时,童谣的每一个音符,都被我深深地烙进心底,存放在那块任何人无法企及的地方,作为我最珍视的宝藏,犹如海盗藏他们的宝石于海岛,四十大盗藏他们的金币于石洞。(比喻生动形象)无意之中重拾的一串旋律,能让我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愉悦之感。

然而,随着春秋更替,耳畔的童谣越来越少,逐渐消逝。我开始注意自己的年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来听。童谣,被视为孩童的专利和幼稚的象征。而耻于被与儿童相提并论的我们,对于从长辈口中冒出的任何一串熟悉的音符都产生了莫名的厌恶。虽然自己是听着它们长大的,但这时它们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而刚唱半句就看到一张不耐烦表情的父母只得尴尬地止住歌声,然后自嘲地笑笑,自言自语地低语一声:“唉,长大了„„”语气中却带着一丝淡淡的落寞。海盗船长遗失了他藏宝图,四十大盗忘记了开门的秘语。(呼应上一段比喻,同时形成对比)一串串音符遗失在身后,珍珠似地闪着光。

到了十七八岁的年龄,很奇怪的,耳畔又时不时回响起一些残缺的,失落的音符,在重金属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之外,往往夹杂了些许宁静详和的片段。清理抽屉时翻出的一盒旧磁带,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那个耳边总是充满父母长辈的童谣的年代。抬眼一瞥,却惊见妈妈头上的一抹花白。那个曾经为我唱童谣的人,如今却已经年老了吗?我惊觉:记忆中的那块地方一直都在。正如那些低唱童谣的人,他们的关心和爱,一直停留在我的身边,不住的萦绕,未曾因为我的淡忘而离去。

我起身,轻唱起童谣。

妈妈的眼角泛出一丝晶莹的光。(描写结尾,让文章回味悠长)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2)班

张里然

听,在那条童年的小路上总回响着一支甜甜的童谣,它伴我游戏,伴我入眠,伴我成长,让我走到一个新的世界。(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好)

公园里,传来一阵阵脚步声、一串串笑声,夹杂着一些断断续续的童谣:“一五六,一五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一群小孩子在公园里欢快地跳着猴皮筋,一张张明媚的笑脸把公园里最娇艳的花都比了下去。(衬托用得漂亮)只有一个短发的小女孩孤独地站在一旁,因为内向,她没什么朋友,做游戏时也总会被大伙遗忘。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跑了过来:“要一起玩吗?我教你唱歌,好不好?”还没听到回答,扎小辫的女孩就迫不及待地抓起她的手,把她带入了那个欢乐的小圈子里,“要跟着我唱哦!”短发女孩笑了,点了点头。“一五六,一五七,马兰花开花二十一„„”童谣里,两个女孩的手紧紧牵在了一起,一颗叫做“友谊”的种子,也就此在她们的心中发芽、成长,欢快的童谣将两颗心系在了一起。(照应开头“伴我游戏”)

夜幕沉沉,本来寂静的夜空被一阵哭闹惊醒了。妈妈快步走向女儿的房间,打开了灯,轻轻地问:“怎么了?做噩梦了吗?”小女孩满头的汗与苍白的小脸已说明了答案。妈妈陪小女孩躺下,“能不睡觉吗?”小女孩问道。“那可不行。”没听到想要的答案,小女孩嘟起了嘴巴,坚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愿闭上,妈妈失笑,柔柔地哼起一支轻轻的童谣:“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这童谣仿佛有神奇的魔力,犹如一缕清风,一点点地吹去了噩梦中的恐惧,也一点点地吹来了睡意。小女孩终于重新睡去,又做了另一个梦,但这次,梦里没有野兽的追赶,有的是一支轻轻的歌,断断续续的,听得不很清楚,但却那么温暖,那么令人安心。(照应开头“伴我入眠”)

童谣是一种如此简单的歌,有时甚至连词句也不没有,有的只是一段轻柔的小旋律,但童年的路上一定少不了它的陪伴。时光慢慢地走了,也带走了我的童年,模糊了那些曾经的旋律,但它带不走那一份感觉,那一份回想起童谣心里暖暖的感觉。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童谣也随着一代一代的孩子们地哼唱不断地改变着,但童谣中有那么一种东西,永远都不会变,那是包含了爱的主旋律。

(结构虽简单,但细节描写到位,为文章增添了分量)

童谣

武钢三中高三(14)班

屠欣雨

已快要成年的我在朋友和长辈的眼中好像一直都是个没心没肺的小孩子,开心的时候笑得前合后偃,恨不得把牙根子露出来,完全不顾什么笑不露齿的礼仪;生气的时候像小狗一样乱发脾气大闹天宫,但又是给点好处马上就可以变脸的队伍;伤心的时候一个人大哭却从不真正放弃、绝望或堕落。(这样的自己为童谣所造,写出童谣之于我的意义,好)而那首据说是我上幼儿园第一天学会的童谣硬是被我唱过了十几个春秋。我刻意而又小心地在保护着我的童心,那被轻柔的童谣所安抚的澄净心灵。

每个人的记忆里总会有童谣的旋律在回荡,在长辈的哼唱声中,在小伙伴的嬉戏声中,童谣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那萦绕着童谣的年岁是生命中唯一的纯白世界,以至于在以后见多了颠倒黑白、人情淡薄的世态炎凉中想起来便觉得心中一暖。

人是如何在现实的黑暗下兀自哼唱起那神圣纯真的童谣,用纤细的手臂怀抱自己的童心不被污染。那熟悉的曲调又是用怎样轻柔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过污浊的河面,跨过绝望的深渊,它又用怎样温和的呵护将妄图来侵染澄净心灵的绝望、欲望、残忍的人性等黑暗的鬼魅阻挡,净化。

童谣是长辈们在孩提时代最耐心最极尽全力的爱与呵护,教我们屏蔽掉现实的污浊,坚守如孩子般圣洁澄澈的心灵。童谣是年轻的伙伴们驱散薰心利欲、踢开背叛争夺一起手拉手绽放的最清澈的笑容。我们要反复咏唱这熟悉的童谣,因为它会陪你走过现实的泥泞,陪你阻挡成长的污浊,还你一颗依旧如孩子般善良美好的纯净的心。(以上三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有力)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熟悉的童谣?他们忘记了童谣中大人最真切的教诲,干起了害人害己的勾当;他们忘记了童谣中孕育的安详和平的世界,燃起了战争的硝烟;更有一些人忘记了童谣的最可爱的听众们——孩子,他们残忍地被利欲驱使去伤害孩子,而那儿时唱着童谣的他们能想到有朝一日的自己居然会变成那般不堪的人吗?(有现实针对性)

适应性训练 篇3

训练一

最近,校园安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为确保师生安全,你校决定禁止外人进入校园。为此,学校在学生中做了一次“家长该不该进校园及其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信息,请以“Should parents be banned from entering campus?”为题,用英语写一篇120个词的短文

【One possible version】

Should parents be banned from entering campus?

Recently, campus securit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To ensure security, strangers are banned from entering campus by our school, and a survey has been made among the students about whether parents should be i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60% of the students think parents should be included because it is a rule everyone should obey. Another 25%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ban as their beloved parents couldn’t be a danger to anyone. However, the rest think the guard can make a proper decision depending on certain situations.

Personally, I agree with the first. As the saying goes, to forestall is better than to amend. Proper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efore it’s too late. As for parents, they have some other ways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children, like making calls or asking for teachers’ help. All in all, campus security calls for everyone’s concern and cooperation.

训练二

假如你是李华,你们学校最近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你们班为此组织主题班会,请你用英语写一篇发言稿,谈一谈你对如何创建“平安校园”的一些想法。短文应该包括下面的内容:

1.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在运动中要注意安全;

3.在校内要注意人身安全;

4.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智;

5.逐步将“平安校园”活动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实际行动。

【One possible version】

My dear classmates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safe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 life. Recently our school has carried out a program aimed at making our campus a safe place to stay on.

I consider this as indeed a good practice, which will make us aware that safety should always come first in our daily life, whether when we stay at school or outside it. When we are doing sport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afety and avoid being hurt. Furthermore, when we get into trouble with our classmates, we should remain calm and avoid any form of fighting, which may only bring suffering and pain to us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feel all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work hard and creatively to keep the “safety at school” activity in mind. Besides, we supposed to observe the law discipline where we are at any moment.

Thanks.

热点五:节约型社会

训练一

国家正在提倡“节约型社会”,你们学校学生会以How to build an economized society 为题组织一次征文活动,你准备参加,下面是你要谈的要点:

1. 房间无人要关灯和电风扇,养成人走灯灭的习惯,空调不低于26度,电脑不空运行;

2. 随手关水龙头,洗菜洗脸多用盆,废水冲厕或浇花;

3. 买菜不用塑料袋,使用菜篮子,它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One possible version】

How to build an economized society

To build an economized society, we must keep the following points in our mind.

Firstly, make sure that the lights and the electric fans are turned off when there is no one in the room. Set the room temperature at above 26℃. Remember to turn off the computer when you are not using it. Secondly, try to form the habit of turning off the tap after it is used. Use basins when washing faces or vegetables. Thus the water can be used again to clean toilets or water flowers. Thirdly, it will be good enough for us to use a basket instead of a plastic bag when go to the market. Because a basket can be used again many more times.

训练二

你校正在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你校校园内的浪费现象严重。请你根据下表所列内容给校报写一篇小短文(词数120),反映现象,叙述后果,提出建议,提倡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校园。

【One possible version】

Nowadays, some of us students have formed some bad habits on campus. For example, some students leave the lights on in the daytime, or let water running after washing. Some leave over much food on the table after eating. Besides, waste paper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t is well know that these bad habits will have a bad influence on our character and behavior. What’s worse, they can not only increase our cost at school and add financial burden to our parents, but also waste the limited resources.

So to build a resources-saving campus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ha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my opinion, we should start with ourselves to save everything. I’d like to remind my classmates to take the lead in reducing the waste. We must form some good habits. For example, when we brush our teeth and wash hands, never leave water running unnecessarily and when we leave classrooms, we should make sure that the lights have been turned off.

热点六:其它

训练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于“课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仍然是讨论的一个热点,请你以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写一篇文章表明观点,说明原因,你更喜欢哪种课堂方式。

【One possible version】

Although in the past, the majority of classes were teacher-centered, today there are also many student-centered classes. Both types of classes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I prefer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es to teacher-centered classes.

Teacher-centered classes are, in my mind, old-fashioned. The teacher stands at the front lecturing while the students just sit, taking notes. While this allows the teacher to get acros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a short amount of time, it tends to be rather boring for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centered classes involve the students, which improves learning and aids memory. While this kind of class can be very demanding for a student, it is, by far,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Therefore, I prefer a student-centered class. Not only is it more interesting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but it is also more efficient.

训练二

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造成全球经济严重滑坡,失业人数剧增。就此,你校校报编辑部开展了一次题为“金融危机对高中生的启示”的英语征文活动。请你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征文,阐明你的观点。

1.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领域;

2.发展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3.加强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

4.了解社会需求,做好人生规划;

5.你的观点……

【One possible version】

What we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in 2008, which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slide and increased job los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First, we should put all our heart into study to broaden our knowledge in various fields. Second, it is required that we should develop our abilities in many ways and improve our personal qualities to achieve our goals in this highly competitive society. Next, learn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is another thing we must do, because sense of teamwork contributes to success more quickly. Last but not least, as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a. We’d better set our long-term plans meet what society needs.

排球队赛前适应性训练方法研究 篇4

排球运动是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的集体项目, 具有自身的击球技术特点、战术配合特点和竞赛规则特点, 要求运动员技术掌握全面, 战术配合意识强, 但是, 很多大学运动队在比赛前进行短期的集训, 时间短, 又由于训练时忽视了技术的精细化练习, 动作技术没有定型, 稳定性不好, 往往在比赛时不能正常发挥而出现频频失误, 以致战术配合无法完成。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平时可以采用比赛适应性训练, 更好的取得比赛的成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有针对性的查阅排球训练和比赛的文献资料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

2.2 实验法

以高校大学生排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赛适应性训练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比赛中队员存在技术不到位, 战术意识不强, 心理紧张, 队员之间配合不默契

排球运动是一项技战术要求比较高的集体项目, 既要运动员个人技术全面掌握牢固, 又要队员之间密切配合,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特色, 赛出水平, 取得比赛的胜利。大多数学校排球队是在比赛前实行短时间集训, 训练量小, 队员的技战术掌握不牢固, 动作没有形成动力定型, 战术配合不稳固, 平时队员感觉什么都已经掌握, 但到了赛场上遇到特殊情况或强劲对手就会乱阵脚, 出现频频失误的现象, 在接发球时总是脚步跟不上或者动作变形而慢半拍, 不能将球很好的传到二传的位置, 发球时总是不能将球发到自己想要到的位置, 扣球时不能得心应手, 拦网容易出现空位, 二传不能将球恰到好处的传递给主攻手, 出现要么近了或者远了, 要么高了或者低了, 更难配合快攻战术。队员心理紧张, 技术发挥不正常, 队员之间的配合出现混乱状态, 出现赛前紧张状态和赛中的反应迟钝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平时训练没有系统化, 队员动作不到位, 战术应用较少, 遇到紧急情况没有应急处理方法, 遇到强的对手或者队员负伤换人后不能立即恢复默契配合状态。

3.2 比赛中进攻点少, 成功率低

排球队在比赛中由于技术限制, 战术运用不能正常发挥, 比赛的进攻点少, 容易被对方拦网控制局面, 无法突破进攻, 以致成功率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有计划的进行专位练习, 加强技术动作定型, 提高技术的稳定性

在平时的训练时我们要逐项进行专门位置的动作技术练习, 加强动作定型, 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训练时在队员基本动作熟练的情况下进行定位练习, 例如发球时, 规定每个队员在发球区向对方场区不同位置按一定的顺序轮流发球, 每个位置发3~5个球, 按球的落点准确性计分, 失误较多的位置多重复练习几次, 直到队员形成良好的发球手感, 能随意的将球发到指定位置而且攻击力较强。在练习接发球时, 在固定位置接力量大小不同、不同方向的来球, 培养队员的接球手感, 注意动作的精细准确, 然后交换位置反复进行练习, 也可以根据接起的球的质量和个数进行评分。可以利用篮球篮板作为传球的目标, 一人在篮板底下端线处将球抛给站在篮球罚球线处的队员将球垫传到篮板上为合格球, 当熟练的可以将球垫到篮板上以后慢慢加大难度, 端线的队员将球打给站在罚球线附近的队员, 然后要求垫球队员将球尽量垫进篮圈, 以10个球为一组, 以能进6个为合格。当接球质量提高后进行接不同力量的扣球、救球练习, 注意脚步的快速移动和手型的正确配合。在练习传球的时候, 可以根据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球以固定高度传到固定位置, 熟练后再进行传不同速度和不同位置的快球跟扣球手配合练习。在扣球练习时, 在固定位置扣不同高度的球再练习扣不同方向的球, 每个扣球要按要求完成, 接下来练习不同位置的快球扣球配合和避开拦网的扣球。拦网练习时先练习固定位置的单人拦网起跳时机和脚步移动手型的配合, 再练习双人和三人的配合练习, 注意不能空位。以上练习要注意加强手感和空间感的培养, 先定点再活点练习, 加强动作定型, 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最后达到动作自动化, 比赛中才能动作运用自如。

4.2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战术训练, 保证进攻点多样化, 提高进攻点的进攻成功率

在技术训练熟练以后要结合战术加强技术的练习, 根据不同的战术运用恰当的动作技术, 例如, 移动步法, 传球高度和速度, 扣球手型和力量的合理运用。在练习时要保证进攻点多样化, 不能固定在某一个进攻点, 如果进攻点太少很难容易被对方防守, 只有进攻点多样化才能更有效的达到进攻的成功效果, 在比赛中要合理调整队伍和配备场上阵容, 不但要保证进攻点多样化, 而且要合理分配每个进攻点的进攻比重, 提高每个进攻点的进攻成功率。

4.3 认真记录训练比赛中队员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表现情况, 赛后及时总结分析

在训练时经常进行模拟比赛练习或者在比赛前进行不同水平的排球队进行邀请赛, 以实战的形式提高队员的比赛适应性, 在练习比赛时教练员要认真做好每个队员的场上比赛表现情况, 记录统计每个队员在不同位置的进攻和防守的能力表现详细情况, 赛后及时做好数据分析总结, 分析出现的失误原因, 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术, 合理调整战术和阵容配备, 遇到不同的情况要有完整的应对方案, 做到心中有数, 在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战术的时候队员能尽快的适应战术和快速的跟同伴取得密切配合, 将不同特点优势的队员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 让每个队员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因此, 比赛前的模拟实战训练很重要, 但训练比赛时的记录更为重要, 这是有针对性训练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为正式比赛安排阵容配备和计划比赛战术方案的基础。

4.4 认真做好赛前心理调整, 培养队员最佳的赛前竞技状态

在世界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 运动员在比赛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曾谈到, 平时主要是身体上技能和体力的准备, 赛前90%是心理上的准备。可见, 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比赛前, 每个队员都有不同的赛前状态, 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赛前过度兴奋、赛前冷漠状态、盲目自信状态和战斗准备状态。运动员出现赛前焦虑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1) 外界期望值过高产生心理焦虑。 (2) 过分关注强有力竞争对手产生心理焦虑, 如重大比赛, 恐惧对手, 自我怀疑, 信心不足。 (3) 大赛经验不足产生心理焦虑。 (4) 生理障碍导致心理焦虑, 如运动损伤、旧伤复发等。

赛前要做好必要的心理调整: (1)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 平时加强技术练习, 提高技术的稳定性, 不留技术上的漏洞, 重视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 建立合理的训练制度和心理训练机制。 (2) 进行心理动员, 客观分析比赛的任务和比赛对手, 合理分配阵容配备, 发挥自己的优势, 培养自信心, 有计划针对性的对每个队员进行心理调整。 (3) 适当采用脱敏技术消除心理焦虑。平时多进行心理训练调整, 培养运动员的最佳的赛前状态。

总之, 比赛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全面考虑, 既要加强技术的稳定性练习和战术多样化训练, 又要做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和训练比赛中的技战术总结分析,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张兴林, 周萍, 葛春林, 等.中国女子排球队比赛能力现状与提高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 .

[2]孙亚平.运动员的情绪焦虑及调节[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 .

适应性训练 篇5

2014年中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虽然过去了,但是,就我的认识我想说以下几点:

一、我们很清楚的能看到,从命题的导向出发点来看越来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例,真正的做到了我们这个学科的特点是考思品,不是考政治。我们的教材就提到了我们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品德的培养,今年的这次考试体现的非常明显和突出。如我们试卷的选择题3、4、9等。

二、时事政治结合我们所学知识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来完成答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分析应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际联系的能力,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需要好好的研究课标,运用课标。把各方面的能力教给学生。选择题中出现,还有简答题,实践探究题中也有。

三、而且我也从中看到思品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相通性,不是单单的考思品,还有其他学科的知识,知识结构越来越多样化,需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和感知能力,作为一名思品老师我觉得我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自己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紧迫感等。

改革射击训练适应现代战争 篇6

战场目标的特点及对射手的要求

与以往相比,现代战场目标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突然性。伴随着军队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的增强,战场目标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无法预测,要想取得良好的射击效果,就必须善于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先敌开火。二是短暂性。缩短目标暴露时间,避免有规律运动是现代战场目标的又一显著特点。据资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目标出现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机枪手40s,步枪手、观察员20s,跃进目标25s;而今天,美军在进行轻武器模拟实弹射击评价时规定,步兵跃进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s,隐显目标显示一次不得超过5s。可见,现代战场上射手必须练就“四快”技能,即发现目标快、判断距离快、射击准备快、瞄准击发快。三是夜暗性。随着夜视技术的发展,拥有装备优势的军队将更多地选择夜战,以提高作战的隐蔽性。而夜视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更需要利用夜幕作掩护,所以夜战仍然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对射手而言,必须牢固掌握夜战技能,不断提高夜战水平。

此外,高技术兵器大量的运用于现代战场,给射手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射手还要具备抗疲劳、耐高压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

对轻武器射击训练的改革建议

技术与战术相统一,走联合施训之路,缩短训练时间,提高实战水平

目前存在着技术训练与战术应用脱节的现象,要实现技术与战术有机结合,就应将战术与技术联合施训和考核。首先,射击训练要紧随战术设计,不能倒置。其次,使技术训练符合战术要求。在射击动作方面,突出抓好“三快”,即:完成射击准备快、出枪射击快、隐蔽和转移射击位置快。改变现行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训练,且射击条件的制定、目标的设置及成绩评定都要与战术结合实施,使战术训练与技术训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调整训练内容,突出重点

轻武器的枪族化、系列化,使不同的枪种之间的共同点增多。因此,应在训练中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训方案,避免重复施训,突出训练重点。在训练中要给射手更多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思维的机会,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技术和实战能力。

加强心理训练,增强战场适应力

加强心理训练的力度:第一,增加心理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培养射手遇惊不慌、情绪稳定、英勇顽强的作风。第二,模拟实战,使射手进行适应性训练,增强心理素质。第三,加强体能训练。增加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训练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如对抗射击等。在射击训练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静力、持久性训练,增加重复训练的次数和连续性,使射手的心理素质在疲劳、单调的训练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加大投入,配套训练器材

近年来,轻武器更新换代很快,但训练器材却出现滞后现象,开发研制新型的训练器材,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尤其是夜训器材的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50年来,一直沿用手电筒和夜间检查镜来完成夜间教学,效率低、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研制出成系列、综合性强、适应范围广,既能满足昼间需要,又能满足夜间需要,能在多种条件下进行射击训练的器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适应—疲劳运动训练理论的探析 篇7

1 适应-疲劳理论及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 Banniste[5]提出了适应—疲劳理论, 即运用双因素理论来解释运动负荷后机体运动能力的变化机制。该理论认为, 大负荷的运动刺激对机体会产生两种训练后效应-适应与疲劳效应:适应效应为积极的训练后效应,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利;疲劳效应为消极的训练后效应,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会带来负面影响。运动负荷后, 机体的运动能力会由于适应效应的作用得到提高, 同时也会由于疲劳效应的影响而出现下降, 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综合作用的总和[6]。一般情况下, 机体的疲劳效应具有量级大、时间短的特点, 而适应效应的作用比较迟缓、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 在运动负荷的初期, 疲劳效应由于量级较大, 机体率先表现出疲劳反应, 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出现暂时性下降;随着运动负荷的不断刺激, 疲劳效应的作用逐渐减弱, 适应效应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机体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改变, 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根据适应-疲劳理论的观点, 机体运动能力的变化是适应与疲劳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运动负荷是决定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原因为:运动负荷过小对机体产生的刺激强度不够, 训练后产生的适应与疲劳效应的量级都较小, 对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运动负荷过大时机体产生的疲劳效应量级变大、持续时间延长, 适应效应的作用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来, 导致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之中, 后期还可能引起病理反应的出现, 不利于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因此, 该理论要求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合理, 要求机体在出现一定疲劳的同时获得较大的适应效应, 其最终的目的是要适应效应的作用超过疲劳效应的影响, 只有这样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也只有这样的运动负荷才是合适有效的。

2 适应-疲劳效应的理论依据

适应-疲劳理论是在应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吸收了应激理论中“一般适应”的观点, 同时又提出了疲劳效应的概念, 认为适应与疲劳效应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同时出现的, 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反应不应简单的归结为适应或是疲劳, 而应该是适应与疲劳效应共同作用后的综合表现。

适应-疲劳理论提出至今, 不断得到了相关实验与运动实践的证明。Brown等[7]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猫的胫骨前肌与比目鱼肌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后, 其收缩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 其主要原因是肌纤维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后温度升高, 肌细胞对钾离子浓度进行了适应性的调节, 提高了肌肉的收缩能力。Chiu等[8]在运动实践中发现, 相同的运动负荷作用于不同的个体, 产生的适应与疲劳效应是不一样的, 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后明显提高, 而运动新手或未经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在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后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出现下降。国内有关学者认为, 这可能是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运动能力水平较高, 肌肉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后适应效应大于疲劳效应, 机体的竞技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训练新手由于本身的身体机能能力比较低下, 肌肉进行最大收缩后产生的疲劳效应大于适应效应, 导致机体的竞技能力水平出现下降[4]。

另外, 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作用在同一个体身上, 所产生的生理影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运动员集中发展某一项专门能力时, 机体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而其他方面的能力就会出现下降。如:在进行最大力量训练期间, 运动员的爆发力和耐力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而在训练运动员的爆发力时其最大力量水平也会出现下降。这些实例都较好地应证了适应与疲劳效应的普遍存在性。

3 适应-疲劳理论与运动实践

现代运动训练学认为,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长期超生理极限的运动负荷不但对运动成绩的提高不利, 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会产生不良影响。H·kkinen等[9,10,11,12]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证明, 不同的运动负荷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低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后, 机体的适应与疲劳效应量级最小, 但是持续的时间最长;短时间的极限强度训练后, 产生的适应与疲劳效应最大, 但是持续的时间均比较短;相对于力量训练来说, 最大力量训练比极限强度训练产生的适应效应又要小。因此, 在日常运动训练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适应与疲劳效应的特点, 合理有效的安排运动负荷。

在全年或是大周期训练中, 早期的运动负荷应以大运动量、低强度为主, 这样训练后的适应与疲劳效应会持续较长时间, 但是疲劳效应量级较小机体容易恢复, 不会出现疲劳效应的累加, 而训练后的适应效应可以逐步累加起来, 对后期完成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工作会比较有利。在运动训练的中期, 应该逐步减少运动量和增加运动强度, 保证机体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消除疲劳, 否则就会对机体的恢复能力产生影响, 不利于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在运动训练的后期, 特别是临近比赛, 应该尽量减少大运动量的训练, 同时加大运动负荷的强度, 帮助机体获取最大的适应效应, 减少疲劳效应的持续时间, 帮助运动员尽快形成竞技状态。

在短期的训练计划中, 特别是每周训练计划的安排, 应该是先进行一定的强度训练, 然后进行力量训练, 最后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这样在训练周的前几天机体会获得较大的适应和短时的疲劳, 这种积极的变化可以帮助机体在后几天承受更高强度的负荷, 在最后的1-2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利于运动员在每周的休息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恢复。短期运动训练的安排应与周训练计划基本一致, 大运动量的负荷安排在后阶段, 因为大运动量后机体的疲劳效应会即刻产生, 先进行力量训练或是强度训练产生的适应效应可以抵消它部分的消极作用。除此之外, 大力量训练与高强度训练的安排还要考虑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低水平运动员适合先进行强度训练, 高水平运动员适合先进行力量训练, 因为低水平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能力较低, 进行力量训练后产生较大的疲劳不利于后面高强度负荷的完成, 高水平运动员对负荷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先进行力量训练后可以从肌肉的强直效应中受益, 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 有助于机体完成高强度的运动负荷。

目前适应-疲劳理论在赛前训练中的应用最为成熟, 主要通过在赛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集中力量解决某一重点问题, 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适应效应, 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期间拥有良好的表现。另外, 利用该理论还可以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当运动员竞技状态可能提前出现时, 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和提高训练负荷, 在短期内同时增加机体的适应与疲劳效应, 控制住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延缓竞技状态的出现, 但是又不会导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大幅度下滑;当运动员竞技状态可能延后时, 可以通过减少运动量和增加负荷强度的方法提高肌肉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增强机体的适应效应, 控制疲劳效应的影响, 在短期内提高机体的竞技能力, 促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 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时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

4 适应-疲劳理论的局限性

适应-疲劳理论虽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但是要想利用该理论全面指导运动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该理论认为:一次训练后的结果由适应与疲劳效应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阶段性的训练结果应该是多次训练后适应与疲劳效应的累加, 但是机体接受不同运动负荷后出现的适应与疲劳效应是不一样的, 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 短期内很难判断适应与疲劳效应的最终结果, 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难以真正把握, 对阶段性训练的结果也难以准确预测。再加上运动员的天赋和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同种负荷下机体出现的反应也是不一致的, 产生的适应与疲劳效应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需要进行区别对待, 想要做到完全合理安排训练负荷确实比较困难, 特别是在一些集体项目中矛盾更加突出, 相同的运动负荷不可能适应所有运动员, 在训练安排上不能做到完全同步, 对运动项目整体成绩的提高不利。在运动实践中, 部分教练员就是由于对运动负荷把握不准, 高估了运动员在训练后产生的适应效应, 盲目加大运动负荷, 引起机体疲劳效应的累加, 结果导致了过度训练的发生。

因此, 运用适应-疲劳理论指导日常运动训练时, 必须以长期的运动监控作为保证, 建立完整的数据资料库, 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与生理机能, 准确判断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 采取最适合的运动负荷, 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但是, 在运动实践过程中, 要想准确把握运动负荷的强度确实存在较大难度, 因为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 虽说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能够间接反应出来, 但是关于中枢疲劳和免疫力下降问题仍然不能有效检测, 等到真正出来后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 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运动负荷的强度, 获得最佳的适应与疲劳效应, 目前仍然是适应-疲劳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无法逾越的障碍与难题。

5 小结

适应-疲劳理论以应激反应为基础, 主要对运动负荷及其负荷后的机体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疲劳与适应效应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同时出现的, 不能把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反应简单的归结为适应或者疲劳, 而应该是适应与疲劳效应共同作用后的综合体现。该理论主要从二元的角度揭示了机体在运动负荷下产生的不同效应, 强调了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产生的不同生理影响, 在解释机体竞技能力的综合变化上与传统的应激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 是对应激理论的扩展与延伸, 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通过对适应—疲劳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回顾、分析, 并结合现代运动训练实践展开讨论, 指出该理论主要从二元的角度揭示了机体在运动负荷下产生的不同效应, 强调了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产生的不同生理影响, 是对传统应激理论的扩展与延伸, 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运动训练,适应,疲劳理论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3-7.

[2]刁志勇, 刘海峰, 祝红军.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再认识[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24 (4) :104-106.

[3]张茹伦.对“超量恢复”的置疑[J].体育与科学, 1995, (6) :7-9.

[4]郑晓鸿.应激、超量恢复及适应—疲劳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2) :91-93.

[5]Bannister, E.W.Modeling elite athletic performance.In:Physiological Testing of the High-Performance Athlete.J.D.MacDougall, H.A.Wenger, and H.J.Green, eds.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991:403-424.

[6]The fitness-fatigue model revisited: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short and long-term training[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2003, 25 (6) :42-51.

[7]Brown, G.L., and U.S.von Euler.The after effects of a tetanus on mammalian muscle[J].Physiol. (London) .1938:39-60.

[8]Chiu, L.Z.F., A.C.Fry, L.W.Weiss, B.K.Schilling, L.E.Brown, and S.L.Smith.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response in athletic and recreationally trained individuals[J].Strength Cond.Res, 2003, 17 (4) :671-677.

[9]H·kkinen, K.and E.Myllyla.Acute effects of muscle fatigue and recovery on force production and relaxation in endurance, power and strength athletes[J].Sports Med.Phys.Fitness, 1990, 30:5-12.

[10]Gullich, A., and D.Schmidt-bleicher.MVC-induced shortterm potentiation of explosive force.New Study[J].Athletics, 1996, 11 (4) :67-81.

[11]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during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versus strength training.Eur.[J]Appl.Physiology, 2003, 89:42-52.

适应性训练 篇8

舰艇部队训练是舰艇人员为掌握舰艇及其武器装备的操纵使用,熟练海上作战的技术、战术而进行的训练[1],是海军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环境是指舰艇部队在进行训练(作战)时所处的客观情况和条件的统称。本文所研究的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舰艇人员能够适应未来训练(作战)中的海洋环境、信息环境、人文环境等变化,正常发挥其技术、战术水平的能力。

舰艇部队训练是随着舰艇技术装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去由于我海军装备较为落后、经费条件不足等原因,训练范围主要限制在近海海域,基本是“当天出海当天回”,“在家门口训练”,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和掌握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海军战略指导方针转型和全面建设加速推进,新型高性能的舰艇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在使军事训练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军事训练范围也逐步向远海拓展。远海环境较近海相对陌生,在水文、气象、地理等环境因素上都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远海的信息环境高度融合,对信息的获取、整合与共享比近海复杂。远海训练还要掌握相关地区的法律、文化、民族信仰等方面的情况。面对训练客观环境的变化,如何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进而提高舰艇部队训练质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训练环境的变化

1.1 海洋环境趋于陌生

海洋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大系统,主要包括有:大气压强、温度、大气波导等气象因素,海流、海浪、盐度等水文因素,以及海洋跃层、电导和海洋地质、地貌、磁场等多种类海洋自然因素[2]。相对于近海来说,远海水文气象背景资料缺乏,即便是在远海训练时搜集到一些航经附近海域的水文气象资料,也比较有限,再加上对大部分搜集的资料整理和利用不太到位,所以相对整个大洋而言,现在获取的远海水文气象资料还是相当少,对满足远海训练所需的详细背景分析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舰载自主观测的水文气象装备较少,主要由船舶气象仪、气象传真接收机等获取海面基本气象要素,如风向、风速以及温、压、湿等,难以准确预测风暴等一些危险天气的出现,对海洋跃层、大气波导和远海地质地貌等情况的掌握也受限,远海海域的海洋环境总体还是陌生的,影响舰艇部队训练。

1.2 信息环境趋于复杂

信息环境是指以信息流、电磁传播、电磁对抗等形式联结陆、海、空、外层空间的活动所构成的环境,也可说是四维战场环境。随着海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基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训练成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特点,信息环境直接影响着舰艇部队的指挥、通信、情报处理等。

就拿信息通信来说,在近海时,舰艇部队更多依赖与岸舰通信渠道保持紧密联系。而远海信息环境更为复杂,在信息获取、信息攻击、信息防护等方面更为困难[3]。目前可以利用短波频管、海事卫星F(M)站、自主通信卫星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短波频管不受使用海域的限制,但由于带宽比较小,所以传输的数据量有限,而且在远海海域其信号非常容易受周边环境影响;海事卫星F(M)站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通信和数据传输需求,但使用受制于人,且容易造成失泄密;自主通信卫星尽管能够解决远海信息和数据传输的瓶颈和保密问题,但使用的区域范围受限制,还不能完全依靠它。舰艇部队训练对信息通信的保证,只能算是最基础的要求,而未来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变化莫测,必须抓住这一要素,深入开展适应性训练。

1.3 人文环境趋于多样

人文环境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的方方面面。海军作为国际性军种,任何军事行动必然关系到国家形象与政治影响。随着我国海军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联合军演、联合搜救、国际医疗援助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日益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在亚丁湾海域不间断地执行多批次的护航任务,大大提高了我国海军的国际影响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舰艇部队接触的人文环境多种多样,语言交流、民族特点和宗教差异各有不同,这就对我海军的国际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管理方法

2.1 提高海洋环境认知,搜集海洋环境数据

在远海训练时,舰艇部队只有通过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加强水文气象、水声环境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归档,才能逐渐熟悉新的海洋环境,为提高军事训练效益提供保证。一方面应在现有的舰载船舶气象仪、气象传真接收机的基础上,加强高精度探空仪、气象云图接收机、舰载天气雷达等观测装备的建设,为训练所需的海洋环境的背景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应抽调专业人员重点搜集和研究对训练影响较大的海洋环境因素相关数据。比如,搜集大气波导影响雷达观测的数据。大气波导现象可使电磁波实现超视距传播,让雷达探测的更远,也会引起电磁盲区、导致干扰杂波产生,降低电子设备性能。需要搜集的数据包括:发生波导现象时所在海区的气象参数,如具体时间,经纬度,云层高度、厚度,气温、风速、浪高等;发生波导现象时雷达和舰艇所处状态的参数,如雷达型号,观测高度,发现目标距离、速度、方位,目标出现持续时长,舰艇的航向、航速等;还要记录发生波导现象持续的时间跨度等。

再如,搜集海水跃层影响水声环境的数据。远海海域是海水跃变层的易发区,这种现象对训练来讲有利有弊。比如,当潜艇在水下进行航行训练时,一方面海水密度跃层会形成“海底断崖”,突然使潜艇下沉,严重影响潜艇的操纵能力,危机安全。另一方面分层中海水温度随深度降低所形成的负声速梯度有助于潜艇避开声呐侦查进行潜航和声隐蔽。在进行远海训练时,要始终做好沿途水声资料的搜集整理,重点搜集跃变层影响声呐声线传播的具体时间、海区及声线传播受屏蔽、阻隔、反射、折射等具体情况的数据,还有指挥员应对跃变层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艇速、艇深、声呐俯仰角度等;弄清并记录同方位回波数值、目标距离变化幅度等情况[3]。

2.2 运用复杂信息环境,开展对抗性训练

远海海域是各国海军军事力量争相展示的舞台,舰艇部队在训练中可建立假想敌,利用复杂信息环境,在合理范围内搜集“敌”舰机雷达、通信、声呐等性能参数,开展对抗性训练。

一般情况下,“敌”一旦发现我舰艇的行踪,会派舰机对我进行连续跟踪和侦察。这时是我获取其舰载和机载开机雷达性能参数的有利时机,应抓住时机,采取人工记录或仪器自动采集、存储等针对性措施,截取其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信号波形、振幅等方面的性能参数。另外,可安排有关人员随舰侦察,截取“敌”舰机和沿岸观通站进行无线联络的通信信号或其他具体情报;如遇上“敌”跟踪潜艇,则用舰载和直升机载声呐获取其音频特征、机动规避方法、干扰手段等方面的数据和情报。对上述数据和情报,应派专人进行记录,整理成册,并“数化”入库,供日后训练使用。

2.3 融入多样化人文环境,加强文化管理建设

多样化的人文环境,一方面是指舰艇部队的对外交流环境多样。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沟通交流、外语运用以及国际交往中的举止、礼仪和习惯,还体现在是否熟悉各地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以语言为例,许多国家海军军官除了母语外,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在我海军军官队伍中,语言能力偏弱还普遍存在,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海军在对外交流上的自信心。为使舰艇部队尽快适应对外交流环境,需要对官兵进行相关的课程培训,在外语表达、各国历史、世界政治和外交礼仪等方面进行集中授课或聘请专家讲座,培养官兵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国际的视野和意识,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等,确保舰艇部队执行远海训练时真正“入乡随俗”,使舰艇部队整体的国际化素质满足新时期训练要求。同时,还应围绕可能担负的训练任务,组织舰艇官兵学习《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重视和善用国际法,做到适应海域的法律环境,趋利避害。

另一方面是指舰艇部队自身文化环境的多样。舰艇部队长时间海上训练,官兵受到高温、颠簸、摇晃、震动、噪音、磁场及有害气体的影响,其健康状况面临很大挑战,容易产生苦闷、压抑等消极情绪。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环境,可使官兵克服训练中生理与心理产生的不良反应,保证训练任务的顺利开展。可以通过以陈列室、荣誉室、主题公园和水兵学习活动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官兵进行潜在熏陶。在荣誉室里展示荣誉成果、重大军事行动的影像资料或个人训练体会,使官兵始终置身于浓郁的战斗氛围之中,自然催生出立志海军,完成使命的决心。也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微电影”等现代文化的形式感染官兵,记录官兵训练时的经历和感受,捕捉吃苦耐劳、好人好事等细节,并适当组织观看,既可展示军事训练成果,又激发了参与训练热情,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还可以针对海上训练任务繁重、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空间狭小等问题,紧贴训练任务实际,开展海上训练任务小竞赛、站位小讲评、甲板运动会、甲板影院等多种甲板文化活动,在帮助官兵调节身心、缓解压力的同时,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3 结语

本文以舰艇部队训练的客观环境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现今客观环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环境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可以说只有积极的适应训练环境的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舰艇部队训练质量。

摘要: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走出近海,频频出现在远洋,远海训练已经成为海军常态化的军事训练模式。与近海训练相比,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海洋环境、信息环境、人文环境等。因此,如何积极地适应训练环境的变化,成为了提高舰艇部队训练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舰艇部队,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索德胜.组织远航训练应注重把握的几个问题[J].海军杂志,2013,05:16-17.

[2]马滨强,傅调平.海洋环境对海军作战行动与武器系统的影响和对策[C]//第九届军事海洋战略与发展论文集.2012,12:481-483.

[3]陈文战.海洋环境对水面舰艇雷达散射截面仿真分析的影响[J].舰船科学技术,2009,31(09):132-135.

[4]孙立尹.海军舰艇远海水文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探讨[C]//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科研论文集.2012,12:247-250.

适应性训练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异同,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 学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 往往开设各种体育项目的课程。但是在体育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同现代运动训练相结合, 准确把握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 从而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符合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

1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概述

1.1 体育教学概述

所谓体育教学指的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以及体育教学任务, 采取并且运用相应的手段方法, 通过教师以及学生的联合参与, 体育教师指导学生确保他们掌握基本运动技术与技能, 熟悉卫生保健常识, 从而改善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并且在此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1]。借助于体育教学, 可以让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完成体育教学的同时感受到愉悦欢喜, 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性, 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特定的规律规则, 这些规律规则往往是反复实践摸索得到的, 并且处于持续改进过程当中, 学生需要克服自身心理以及生理困难, 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3]。

1.2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指的是在教练员指导下, 发展运动员身体并改善运动技术的过程。运动训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制定总结得到的方法内容, 参与训练的运动员需要承担剧烈运动量, 在此过程当中不断改进身体机能以及技能技术, 最终达到最大运动负荷[4]。在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 发挥运动员的潜力与长处。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因此训练往往同比赛紧密联系。

1.3 体育教学同运动训练的区别

体育教学同运动训练之间有相同的地方, 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显著的区别。体育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 借助于体育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学习以及锻炼的目的,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并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卫生常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而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5]。运动训练的对象则是专项运动员, 起目的最终在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 确保训练过程当中累积的竞技能力能够在赛场充分发挥。运动训练是为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技术, 从而创造优异的成绩。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适应当代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的措施

第一,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体育教师可以说是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训练直接的指导人员,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训练是否可以实现同步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6]。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当代体育教学的具体状况, 多渠道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人才, 从而打造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首先需要树立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工作意识, 应当明确意识到高职院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当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调整自身体育专业知识, 并且需要及时掌握体育运动发展的情况, 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来改善学生综合素质, 将“终身体育, 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7]。在打造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队伍过程当中,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高职院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氛围, 持续提高体育教师各方面的待遇;另一方面是要鼓励体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从而持续改善自身的专业水平, 借助于在职培训等途径, 努力改善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较低的问题[8]。高职院校应当鼓励体育教师在课外时间通过自身学习, 完善起知识结构, 从而更好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第二,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生自身的特点, 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出发, 合理选取课堂教学的内容[9]。首先, 体育教学内容需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办学理念, 借助于安排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 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体育健身以及生活运动理念。其次, 应当不断丰富体育教学项目, 例如提供篮球、乒乓球、网球以及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的场所与设备, 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借助于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项目, 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10]。高职院校还应当开设一些综合性以及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 例如桌球、保龄球等,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增设各种新颖的体育教学项目, 一方面能实现增强学生体魄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能够极大满足学生要求。再次是做好体育教学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得到的收获, 并且借助于教学评价活动调整体育教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可以说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全面分析体育课程合理与否。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需要全面看待教学内容、教学前景以及学生学习热情等因素。在体育院队的队员绩效评价过程当中应当结合运用奖励制度, 对学员进行物质或者是学分上的奖励, 从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训练。普通学生则应当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并且根据获得名次对他们提供学分积分奖励, 并且计入学生个人学分当中,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最终实现不断改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 改良体育教学手段。传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教学授课的模式, 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却不喜欢体育课堂教学。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主要承担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教学过程需要尽可能吸引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从而改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 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注意点与面之间的结合。比如新入学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时候, 需要对他们做好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测试, 从而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在体育教学当中要重点加强体育学生体能训练。那些体育潜能优秀的学生要提供针对性的体育强度训练, 从而通过培养骨干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在这一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做好自我管理, 让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自己, 从而最终改善其运动成绩与身体素质。除此之外, 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结合体育教学竞技性以及趣味性。这是因为目前大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 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体育运动不够重视。高职院校借助于丰富体育运动项目来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除在体育课程当中开展体育运动之外, 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频率。提高体育教学趣味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要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巧, 让学生体会体育运动潜在的乐趣, 激发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 让他们能够更为投入地参与体育学习以及实践。除此之外,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增设障碍赛以及田径竞赛等运动项目,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体育潜能并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强化他们的身体机能, 也符合运动训练的本质。

第四, 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尝试“2+1”教学模式, 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者是两门运动。“2+1”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2指的是要求学生在高职院校的第1个学年以及第2个学年将体育课当作必修课程, 其中第1学年的体育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运动项目,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喜爱, 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在第2学年则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体育教学课程, 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项目教学, 体育教师则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意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所需的基础技能, 并且实地同学生进行体育演练, 最终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水平。除此之外, 体育教师还应当通过体育教学这一途径, 来充分发掘有着运动潜能的那些学生, 对他们提供更加专业的运动训练, 培养体育骨干学生, 从而让他们代表系别、级别或者是院校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竞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改善学生的全面体育技能与知识, 培养一部分裁判, 从而提高院校的体育水平。“1”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选修体育理论课, 学生通过选修体育理论课可以加深他们对体育知识的熟悉与了解, 从而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五,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育竞技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 尤其是在目前的条件下, 体育竞技活动要求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各项要求, 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运动训练当中存在着违背人本精神的倾向, 给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由于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 人们通常只片面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 为更好改善体育成绩, 从生物学角度来挖掘人的潜能, 这就导致体育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过多的压力, 一些运动员往往选择带伤上场, 甚至因此落下终身残疾。这就表明运动训练如果忽视人本主义的要求, 不仅无法达到竞技目的, 反而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考虑的内容。在当前环境下,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认识到改善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培养运动员仅仅是体育竞技的重要部分之一,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关怀, 让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锻炼, 从而实现在身体、情感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统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训练环节, 需要选择应用那些不会损伤学生身体健康以及精神健康的途径来展开运动训练, 训练方法以及训练的运动量需要掌握合理的尺度, 并且每个步骤与环节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也是体育教学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体育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教学训练方面还不够科学,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科学性以及现实性。这就要求告知院校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 从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机制等角度出发, 结合运动训练发展趋势, 不断改革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兴忠.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1 (3) :266, 267.

[2]乐志强.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J].今日湖北 (下旬刊) , 2013, 12 (9) :121.

[3]李晖.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互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2) :417-418.

[4]齐春娟.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0 (17) :268.

[5]王森.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 2014, 25 (21) :105-106.

[6]张健.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教育与管理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0 (2) :127-128.

[7]靖桥, 王晓强, 张贵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0 (25) :159-161.

[8]叶宋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8 (3) :236-239.

[9]吕铁.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互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5 (12) :356-358.

适应性训练 篇10

一、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热点, 也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 他们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生活,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当初的新奇、兴奋、愉快、荣耀逐渐消退, 焦虑、受挫、担忧、混乱接踵而来。在工作中发现, 如果大学新生在这一阶段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就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目标迷失、成绩下降、生活规律紊乱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 所以对大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势在必行。

二、素质拓展训练为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1) 寓教于乐。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 贯穿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 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

(2) 挑战极限。

素质拓展训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为受试者制造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 需要学生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 把自己的能力极限充分发掘出来, 尽可能地去完成任务。

(3) 团结合作。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 为了达到团队目标, 应齐心协力, 互相配合, 互相协作, 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

(4) 自我教育。

在拓展培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突破自己, 磨炼学生意志, 使学生逐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素质拓展训练模式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高校应根据“90后”新生特点, 结合团体辅导, 以人格完善为目的, 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素质拓展训练模式, 进一步提升新生的人格意识、团队意识、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新生对新的环境、集体充满新鲜感和对其他同学缺乏了解, 一方面, 训练课程设置上要以能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组织观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的训练项目为主;另一方面, 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定设计评价方案。

2.重视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拓展训练按照体验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分成四个阶段:经历—解释—归纳—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关键在于体验过程, 重点在于学生进行归纳和彼此之间交流, 即常说的分享。通过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运用素质拓展训练, 充分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特殊功能, 让训练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经过互动, 彼此介绍自己、相互认识, 进而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 打破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 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强化人格意识、责任意识, 培养自主的行为习惯;强化团体意识、合作意识, 使每一名新同学都能得到别人的关怀和支持, 促进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 进而更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 早日全身心地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来, 缩短入学适应期。

3.加强素质拓展的师资队伍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师在素质拓展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素质拓展培训师的培训体系是素质拓展训练达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高校素质拓展培训师一般分为专业培训师、兼职培训师和助理培训师, 专业培训师是由体育学院或者体育部专业教师担当, 兼职培训师以学工系统老师和辅导员为主, 助理培训师以体育专业学生或者学生干部为主。专业培训师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拓展技能, 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训练, 提升个人魅力, 从而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兼职培训师和助理培训师, 帮助他们提升拓展技能和掌握理论知识。

4.注重新生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管理与评价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力补充, 以把体育公选课和新生班级、社团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是一种新的尝试, 其过程管理、组织具有自

身的特点。首先, 从内容上进行选择和设置。根据新生不同层次和范围, 开展不同的训练课程。其次,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要重视组织方式和监督。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要做好全程监督, 防止学生进行违规活动, 提醒学生安全操作。最后, 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定,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集挑战性、趣味性、协作性于一体的带有独特思想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人格意识和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王昌福.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3) .

适应性训练 篇11

关键词:学校;智障学生;训练目标;教学理念

社会上存在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即特殊学校,专门为特殊学生而设置,包括盲聋哑学生、智障学生等,这些孩子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与常人不同,缺乏生活学习能力,尤其是智障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下,不会和他人沟通,很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更难适应社会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学校内的各种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适应能力,以便达到他们能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目标。

一、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教学训练目标

对于特殊学校(特教班)来说,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学校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也要对症下药。教师面对的智障学生大多缺乏生活能力,与旁人的交流能力,读书写字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智障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可以与智障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学生的表达方法了解学生想要学到的生活技能,比如,有的学生想要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房间,有的学生想要与家人正常交流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教学计划,每个礼拜教会学生一种简单的生活技能,在教学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情感状况,切忌过度重视教学,应当以学生自身为主体进行教育。

二、示范教学法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常人不同,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教师按照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是万万不可以的,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由于智障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对于教师的言行,学生都会产生模仿的心理,因此教师的模仿教学能够有效地教会学生生活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刷牙技能讲解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牙刷、牙缸、牙膏的不同与用法,方便学生使用,然后,教师亲身示范刷牙的过程,挤牙膏,刷牙步骤等等,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对刷牙有了直观的了解。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直观的技能示范进行多次模仿,总会掌握这种技能,增加了适应社会的筹码。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多次示范,生活中也要多多关注学生,在学生进行刷牙时细心观察,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只有学生学会了生存的本领,才能适应社会。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训练

教会智障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新型教学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声音,使智障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放映动画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才有保证,比如教师在讲解与人交流的技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简单的动画,配上人声,一些早上好,你吃饭了吗?等常用问候语,或者是握手等常用交流方式,都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视频的带动下增强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遇到相似情况时更加容易联想到视频上所呈现的情境,增强了适应能力。

四、利用分组游戏方式培养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交流能力都较弱,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式进行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游戏小组,每组3~4个人,每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生活的小游戏,比如教师安排学生学习整理衣服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整理方法讲解后,为学生布置内容,小组成员合作整理自己的衣物,按照老师的步骤整理,教师可以为每个组制定整理衣物的数目,进行比赛,评比出整理最快的小组,进行奖励,评为榜样,起到模范作用。教师在小组整理时要多多参与其中,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整理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教师要反复教导,保证每一位学生掌握技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互帮互助,培养了合作意识,有效地掌握了生活技能,在小组游戏的形式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竞赛制度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又在无形中与旁人进行了交流。

五、采用“对症下药”的教学理念,加强个别化教育训练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心理都存在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智障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弱,甚至有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弱,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多沟通,要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多锻炼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成某件事情的空间,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教导,反复示范,多加帮助指导,保证能力较弱的学生与其他智障学生一样掌握生存技能,可以适应社会。

总之,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要采取不同于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以生存技能的教育为主,只有掌握了良好的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的适应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健发.培智学校实现生活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J].绥化学院学报,2011(1).

[2]赵爱伟.激发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

上一篇:气象服务技术下一篇:高考美术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