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适应性

2024-08-22

生长适应性(精选5篇)

生长适应性 篇1

法桐是青岛市主要行道树之一, 具有树冠大、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遮荫性好等多个优点。法桐于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由德国人从欧洲引入青岛, 成为了青岛市最早的行道树, 与当时建造的欧式建筑一起, 记载着青岛发展的历史, 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有数据显示, 1924 年的青岛就已经形成了8 条独具特色的“法桐一条街”, 它们是湖南路、江苏路、中山路、馆陶路 (南段) 、安徽路、曲阜路、沂水路和大学路。但伴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新品种的行道树引入岛城。行道树的多样化配置使得一些道路上的法桐被其它树种所置换, 青岛的“法桐一条街”越来越少。贵州路、闽江路、山东路、汕头路等10 余条道路将法桐迁移, 补植了其他树种, 德国风情街在改造时, 也移走了不少法桐。据统计, 目前青岛市树龄在100 年以上的梧桐共有25 棵, 全部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25 棵法桐中, 有19 棵位于海大鱼山校区, 2 棵位于岞山路, 2 棵位于牟平路, 2 棵位于延安一路。从这些古树中, 依然可以看出法桐曾作为青岛市主要行道树的光辉历史。虽然法桐这样的“老面孔”曾一度淡出青岛行道树选择的名单中, 但由于它的树冠大、生长快、寿命长等多个优点以及岛城人民对法桐的历史情感, 近年来法桐也重新被列入行道树种库。本文通过对青岛市主要街道与地区内法桐长势及耐性进行了长期调研分析, 探索了法桐在青岛当地的生长适应性, 为法桐在青岛地区的栽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1调研方法

根据青岛市绿化现状, 以市内四区 (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 内的街道与公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区域内所栽植的法桐进行调查, 记录其分布区域、栽植方式, 分析其生长势、适应性 (耐寒力、耐水力、耐盐碱、耐旱力、耐高温力、耐风沙、耐瘠薄力、耐荫性和病虫危害程度) 等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区域与栽植方式

在经过实地踏查并结合抽样调查与分析后, 对市内四区的20 处街道与公园的法桐生长情况进行了统计, 结果见表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法桐在青岛市区内的主要栽植方式为列植, 少数为孤植。其中以列植为主要栽植方式的生长地区主要为街道, 以孤植为主要栽培方式的生长地区主要是城市公园。由此可以看出法桐在青岛市园林绿化中主要的用途便是作为行道树, 较少用于城市绿地及公园景观的配置。列植的方式更能体现法桐树形高大挺拔、树冠浓郁茂盛的特点, 成片的树荫能够为行人带来更好的出行感受, 不负其“行道树之王”的美誉。

2.2 生长势与适应性

本次研究在实地踏勘中对随机取样的法桐进行了生长势与适应性的观测。生长势的观测主要是对其生长发育旺盛程度的观测, 包含新梢生长的长度、粗度和叶片的大小等因素。生长量越大、越壮、越快的, 生长势越强;生长量越小、越弱的, 生长势越弱。并设定上、中、下3 种评价标准。根据表1 统计的信息显示, 随机抽取的样品中, 生长势为上的占40%, 生长势为中的占50%, 生长势为下的占10%。由此可见样本整体生长势较好, 即法桐在青岛生长发育程度普遍较为旺盛。

在探究法桐在青岛地区的生长适应性方面, 本次调查从耐寒力、耐水力、耐盐碱、耐旱力、耐高温力、耐风沙、耐瘠薄力、耐荫性和病虫危害程度这九个方面进行了观测, 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见, 法桐在青岛地区的栽培适应性表现中其耐寒能力、耐水力、耐旱能力以及耐高温能力普遍较强并且较为稳定。耐风沙和耐瘠薄力均为中等, 喜光, 耐盐碱力较弱。病虫危害程度表现中无危害的占样本总量的70%, 危害较轻占25%, 较重占5%。由此可见, 在生长适应性方面, 法桐在青岛地区有着较好且稳定的表现。但样本中部分法桐出现了刺蛾、天牛、蚧壳虫等常见的病虫害, 需及时喷药防治。

3结论

法桐在青岛地区主要作为行道树进行栽培, 在耐寒、耐水、耐旱以及耐高温等方面均有着出众的表现, 总体来说其在青岛生长适应性较好且稳定。青岛兼备季风气候与海洋气候特点, 空气温润, 降水适中, 光照充足, 如此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属于阳性速生树种的法桐生长势普遍较好。但其耐盐碱力较弱, 生长于碱性土壤中的法桐夏天会出现黄叶病, 树体生长不良, 叶片边缘出现焦、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遭受刺蛾、天牛、蚧壳虫等常见病虫害的法桐, 可见法桐易遭受病虫害, 但情况普遍较轻, 需及时防治。对于一直以来在春夏换季时法桐果实引起的城市“球果飞絮”问题, 此次调研中发现许多新补植的法桐选用了经过改良的球果数目大大减少的新品种, 减轻了飞絮给人们带来的过敏等不适情况, 提升了法桐作为园林树木的品质。综上所述, 法桐在青岛当地的生长适应性良好, 可作为一种适宜粗放管理的园林树种应用到青岛的园林绿化中。

参考文献

[1]陈汉斌, 郑亦津, 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下卷) [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7.

[2]臧德奎, 李鹏波, 王瑾.山东园林中常绿阔叶树种选择和应用[J].中国园林, 2001, 7 (3) :71-73

[3]张秀英.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54-157.

[4]商侃侃.上海引种槭树的适应性及其城市绿化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邢柱东, 张秀省, 孙仲序等.观赏树种法桐的多样性调查与优树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4)

[6]王建国, 王雷.法桐在天津保税区的生长适应情况调查[J].天津农业科学, 2009 (04)

生长适应性 篇2

1 被毛密度、长度的变化情况

短毛型、中长毛型藏獒的被毛,无论是零世代养到8年,或者是从24月龄的第一世代直到24月龄的第四世代,被毛的密度和长度都能保持原来引进时的密度和长度。长毛型零世代的被毛从第2年开始,经过夏天的换毛后,待到冬天冬毛长齐却不能恢复到原来引进时的密度和长度,特别是颈部的粗毛变短变稀疏较为明显。如零世代藏獒引进时颈部粗毛长23.2cm,经过8年的饲养则缩短为19.5cm。24月龄长毛型藏獒从第一世代到第四世代,它们被毛的长度再也长不出19.5cm的粗毛。这说明长毛型藏獒粗毛的密度和长度是在特定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结果。

藏獒对季节的变化表现得极为敏感,换毛的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及时而准确。换冬毛的时间从每年的5月开始大量换毛,经5周时间则彻底换完,以适应炎热的夏天。藏獒长冬毛的时间从每年的9月开始,到12月完毕,以适应严寒的冬天。

2 体尺的生长发育情况

藏獒体尺的生长发育在南方表现较好,从24月龄的零世代到24月龄的第四世代,这5个世代中无论哪个世代,其公藏獒的最高体高为74.4cm,母藏獒的最高体高为72.3cm。5个世代的平均体尺为:公藏獒体高73.6cm,胸围86.7cm,体长72.6cm,管围16.7cm;母藏獒体高62.5cm,胸围84.1cm,体长71.6cm,管围15.4cm。以上体高符合农业部2010年5月20日发布的公藏獒体高66cm,母藏獒体高62cm的最低标准。

在南方要培育出粗糙紧凑型的体质类型和作为护卫犬特有反应能力的藏獒,避免出现细致紧凑型、细致疏松型、粗糙疏松型或体尺过度发育引起的“肥胖症”,我们要做好饲料营养平衡,多栓系,每日要户外运动2小时以上。

3 繁殖情况

湖南东神藏獒基地的繁殖完全参照了原产地的繁育方法,如配种采取本交,母藏獒自然分娩,自行处理产后脐带、羊水、胎盘等污物的原始方法,以确保藏獒繁殖原始本能的延续。

基地10年来共配种100只,怀孕89只,空怀11只,受胎率89%,共产仔472只,存活411只,死亡61只,成活率87%,窝平5.3只,幼藏獒的死亡时间都在4日龄内。藏獒的受胎率、成活率、窝平数三项指标均与甘肃农大崔泰保教授的研究成果基本相符。虽然以上方法会增加幼藏獒的死亡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却符合藏獒的种质特性和优秀护卫犬的诞生。

4 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

南方的自然环境与藏獒原产地青藏高原有很大的区别。原产地海拔高、气压低、严寒时间长、炎热时间短、昼夜温差大、人烟稀少、环境气候十分恶劣。而南方海拔低、气压高、严寒时间短、炎热时间长、昼夜温差小、阴雨时间长、人口密集。但是,尽管如此,藏獒进入南方后依靠自身的各种行为反应能力来适应环境,保护自身,这反映出藏獒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协调统一的能力。如夏日炎炎藏獒会自我找一个阴凉地方避暑,将胸腹部紧贴地面或将胸腹部朝天翻起,会加大饮水量,频繁排尿,加强呼吸和分泌唾液,借以散发体热。在突遇暴雨时会将整个身体卷成一团,待雨停后抖净被毛雨水则安然无恙。在难得一见的雪地则玩得更欢。

5 小结

生长适应性 篇3

我国1995年首次从德国引入波尔山羊, 饲养在陕西和江苏, 到2001年末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引进和饲养, 同我国的不同地方山羊品种杂交均已取得了明显的杂交效果, 波尔山羊同鲁白山羊杂交, 其杂交一代的公、母羊在3月龄时的体重分别达20kg和16kg, 比同龄的鲁白山羊高出105%和93%;波尔山羊与四川本地山羊的杂交一代公、母羊的体重较本地山羊高出30%~117%, 3月龄时的体重公、母羊分别达26kg和24kg, 杂交的效果十分显著。

湘西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降雨量在1400~1600mm,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牧草资源丰富, 毛竹灌木生长繁茂, 形成了以乔、灌、草为主要特征的山区生态植被, 这种天然的生态植被非常适宜山羊的养殖, 湘西地区的养羊总数在2005年达到了150多万只, 但大都是以农户分散的传统养殖方式为主, 饲养的几乎都是本地山羊, 本地山羊在长期的粗放养殖方式下生产性能非常低, 使养羊业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屠宰上市的羊生长期长、出栏率低、产肉率低、品质不佳, 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改良湘西本地山羊的这些缺点, 于是引入了波尔山羊进行改良, 我们就对湘西地区引入的波尔山羊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材料选取与调查研究的指标

我们在湘西自治州波尔山羊种羊场随机抽取了30只60、90、120日龄及成年的波尔山羊对其体尺、体质及妊娠期、产羔数和初生重分别进行了测量, 测量结果见表1和表2。

2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我们只对湘西地区引入的波尔山羊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看出湘西地区引进的波尔山羊与其标准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一定的差距, 波尔山羊在湘西地区的生长发育相对慢一些, 100日龄时平均只有26.28kg, 与其标准母羊100日龄的平均体重都有3kg左右的差距, 与公羊有4kg的差距;成年的体重也相对轻一点, 湘西地区饲养的波尔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重为82.47kg, 母羊为66.16kg, 与标准的南非波尔山羊成年体重差10kg;繁殖率也较标准的波尔山羊 (150%~220%) 要低一些, 平均只有136%, 初生重比标准的波尔山羊初生重要低0.6kg左右, 但这不能说波尔山羊在湘西地区不适应, 因为整个湘西地区的养羊业的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 养羊的饲养管理、科学技术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要改掉传统的养羊习惯, 不能按传统的习惯视养羊业为农业的副业来对待, 那种只喂粗饲料、一年四季不补充任何精料的靠天养羊方式, 尤其是在冬季湘西的牧草较少、种类较单一, 加之此时又是母羊的妊娠期, 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又较多, 而农民又没有补料的习惯, 所以初生羔羊的体重相对较轻一些, 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下再优良的山羊其生长性能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所以要想让波尔山羊这一世界著名的肉用山羊的生产性能能在湘西地区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利用, 提高湘西地区养羊户养羊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养羊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生长适应性 篇4

青岛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温润的温带季风气候为岛城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胶东半岛与海内外交往历史较久, 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引种驯化了来自欧洲与日本的植物品种, 使青岛成为了同纬度地区植物品种最丰富的城市。日本黑松、刺槐与雪松这3种树种都属于青岛市园林绿化中的基调树种, 有着各自的栽植历史。其中日本黑松是由日本引入的常绿针叶乔木, 宜于海岸、山地栽植。20世纪初期, 青岛市海岸防风林及各荒山造林多以黑松为主, 鲁迅公园内黑松林婀娜多姿, 成为青岛海滨一大景观。市内各山头上植树多用黑松, 靠近海边的行道树也常使用。刺槐是青岛早期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于19世纪末由德国引入岛城, 该树生长迅速, 绿化见效快, 在较短的时期内即在青岛地区繁殖起来, 后繁育引向全国各地。雪松为青岛市的市树, 是日本引入的常绿针叶乔木。雪松树体高大, 树形优美, 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 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都种植有从青岛引种的雪松。

2 区域概况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 地势东高西低, 南北两侧隆起, 中间低凹。其中, 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 丘陵占2.1%, 平原占37.7%, 洼地占21.7%。青岛市区依山傍海、气候宜人, 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 又受海洋环境调节, 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青岛四季分明, 有着“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显著特征, 温差小, 极端温度和缓。从气候特点来看, 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 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 年平均无霜期203d。

3 调研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日本黑松、刺槐、雪松在青岛地区的栽植历史与栽培情况。根据青岛市绿化现状确定调查区域, 以市内4区 (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 内的街道与山林、公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观测的方式对区域内所栽植的日本黑松、刺槐、雪松进行调查, 记录其分布区域、栽植方式, 分析其生长势、适应性 (耐寒力、耐水力、耐盐碱、耐旱力、耐高温力、耐风沙、耐瘠薄力、耐荫性和病虫危害程度) 等情况。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长区域与栽植方式

经过对划定区域内的街道与公园的调查研究, 分别对日本黑松、刺槐、雪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表1可以看出, 日本黑松在青岛市区的栽植主要应用于公园绿化, 栽植方式以列植与丛植为主。由表2可看出, 刺槐在青岛地区的栽植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以列植、片林的形式应用于园林绿化, 在山林与公园的绿化中常常栽植成林, 成为其绿化的基调树种。由表3可看出, 雪松在青岛市区的主要栽植方式为丛植。综合分析, 日本黑松、刺槐、雪松这3种树木在青岛市区的园林绿化中皆有广泛应用, 且长势普遍较好。

4.2 生长势与适应性

针对3种树木生长势的观测主要是对抽样调查的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旺盛程度的观测, 包含研究对象的新梢生长的长度、粗度和叶片的大小等因素。生长量越大、越壮、越快的, 生长势越强;生长量越小、越弱的, 生长势越弱。并设定上、中、下3种评价标准。根据表1统计的信息显示, 在日本黑松的随机抽样中, 生长势为上的占54.5%, 生长势为中的占36.4%, 生长势为下的占9.1%, 由此样本信息可推测日本黑松在青岛的栽植整体长势较好。由表2可见, 在刺槐的随机抽样中, 生长势为上的占18.2%, 生长势为中的占72.7%, 生长势为下的占9.1%, 由此样本信息可推测刺槐在青岛地区的生长发育程度一般, 表现平平。根据表3统计的信息显示, 在雪松的随机抽样中, 生长势为上的占80%, 生长势为中的占10%, 生长势为下的占10%, 由此样本信息可推测雪松在青岛的栽植整体长势较好。

在探究日本黑松、刺槐、雪松这3种树木在青岛的生长适应性方面, 本次调查从耐寒力、耐水力、耐盐碱、耐旱力、耐高温力、耐风沙、耐瘠薄力、耐荫性和病虫危害程度这9个方面进行了观测。由表1可看出, 日本黑松耐寒力、耐旱力、耐高温力、耐风沙和耐瘠薄力普遍较强且较为稳定, 喜光, 耐盐碱力中等, 耐水力较弱, 病虫害危害程度表现中90%的样本无病虫害, 10%的样本有较轻的病虫害。由表2看出, 刺槐耐寒力、耐旱力、耐高温力和耐瘠薄力普遍较强, 喜光, 耐盐碱力中等, 而耐水力与耐风沙力相对较弱。在病虫害危害程度表现中81.8%的样本无病虫害, 9.1%的样本有较轻的病虫害, 9.1%的样本有较重的病虫害。由表3可以看出, 雪松耐寒力、耐旱力和耐高温力普遍较强, 喜光, 耐盐碱和耐瘠薄力中等, 而耐水力与耐风沙力相对较弱。病虫危害程度表现较好, 所观测的样本中均未发现病虫危害。

5 结语

日本黑松、刺槐与雪松在青岛市区的园林绿化中栽培历史悠久, 引进时间均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且在市区均有大量栽植。进过长期的引种驯化, 3种树木在青岛地区的长势普遍较好。具体来看, 日本黑松在青岛地区长势较好, 多以丛植、列植的方式进行栽培。其造型美观, 且耐风沙与耐瘠薄力较强, 除公园、景点绿化外, 也适宜作为海边行道树, 有耐海雾、抗海风的优良特性。刺槐在青岛地区种植面积较广, 历史中是许多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从刺槐在青岛地区的栽植表现可看出其拥有较强的耐寒力、耐旱力、耐高温力和耐瘠薄力, 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不耐水湿, 土壤水分过多时常发生烂根和紫纹羽病, 以致整株死亡。怕风, 栽植在风口处的林木生长缓慢, 干形弯曲, 容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雪松在青岛市区的栽植主要以丛植为主, 对土壤要求不严, 酸性土、微碱性土均能适应, 亦可适应黏重的黄土和瘠薄干旱地。耐干旱, 不耐水湿。浅根性, 耐风沙力较差。根据这3种树木在青岛市区栽种所表现的的适应性, 可为以后此三种树木在当地的应用提供指导意见, 依据其特性, 适地适树。加强日常养护工作, 应用科学养护方法, 更好的发挥它们在青岛地区的园林绿化价值。

摘要:探讨了3种青岛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日本黑松、刺槐、雪松在青岛地区的生长适应性, 针对此3种树木对青岛市区内多条重点道路及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 对3种树木的栽植方式、生长势、耐寒力、耐旱力等进行了观测, 分析了日本黑松、刺槐、雪松在青岛地区的生长适应性。以期为日本黑松、刺槐、雪松这3种树木在青岛地区的园林绿化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日本黑松,刺槐,雪松,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汉斌, 郑亦津, 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下卷) [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7.

[2]陈平平.南京市树雪松的综合利用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 (4) .

[3]赵万林.浅谈城市绿化及树种的选择[J].农技服务, 2009 (5) .

[4]杨凤云, 田春雨, 梁伟玲.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6) .

生长适应性 篇5

一、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对教员的要求

承担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任务的教员, 由于培训对象是拟任初级指挥员的特点, 除具备一般任课教员的能力素质标准外, 还应当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

一是熟悉部队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初级指挥员毕业后直接任职基层排长, 要求学员在校期间对部队基层工作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 这样可缩短适应期, 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对部队情况的熟悉除了短暂的暑期部队任职体验, 主要靠教员的教学实现。教员必须经常深入部队一线, 熟悉基本情况,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言之有物, 并能帮助学员正确认识, 科学分析, 找准工作切入点。

二是具有部队基层指挥员的实际经历。除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课程教员, 其他课程教员, 都应当具有在部队基层指挥员岗位的任职经历, 这样在授课过程中, 才能讲出任职体会和注意事项, 为学员未来任职指明方向, 防止学员走弯路, 也避免了教学中空对空, 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三是熟练运用教学条件组织针对任职要求的训练演练。针对学员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组织学员在校期间的训练演练, 是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模拟,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 以后真正在部队遇到类似情况, 学员就不会慌乱。教员要能够利用好教学条件组织针对性的训练演练, 提高学员对部队情况的适应能力。

四是能够及时针对基层部队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基层部队的类型多、人员构成复杂、驻地环境各异, 上级的条令条例是一样的, 但是到了基层部队落实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可以提供, 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教员在教学中要教会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教员进行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才能运用研究的成果。

二、当前教员队伍教学研究能力与任职培训教学要求的差距

当前, 教员队伍教学研究能力与任职教学要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学思路、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研究上。

一是在教学思路方面与任职培训需求有差距。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员容易把学历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直接运用到任职教育中来, 缺乏对教学对象的深入分析。学历教育重点是让学员学习知识体系, 而任职教育重点要学习任职技能, 教学中要妥善处理知识积累与技能掌握的关系, 教学中讲授内容要点, 重点明确所学知识的标准要求, 并交给学员学习的方法技巧, 帮助学员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应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锻炼, 坚持问题导向, 对接岗位任职需要,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牢任职基础。

部分教员在院校培训中往往是教员熟悉什么就讲什么, 应是部队需要什么、学员需要什么就讲什么, 教员不熟悉的内容可以外请授课。部分教员在任职培训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内容比重过大, 启发引导式教学不足。教员习惯于我说你听的课堂教学状态, 其实学员更关注的是怎么做, 而不是是什么、为什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过程的枯燥乏味, 学员不爱听, 课堂收获不大。应当启发学员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多历练,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存在以上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教员的教学思路没有适应教学对象的特点。受传统思维影响, 觉得这样讲课比较稳当, 不会被考评专家评价太差, 如果开展较多的课堂互动, 对教员控场能力是个考验, 教学面临评价不好的风险。另一方面, 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 只能讲理论, 学校没有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学员缺乏研讨的知识基础。

二是在教学能力方面与任职培训需求有差距。由于缺乏对部队的深入了解, 部分教员的教学内容陈旧, 部队早就有了新依据、新做法, 教员依然按照老套路在授课。部分教员缺乏对青年学员思想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 存在教学内容过深的问题, 理论性太强, 学员听起课来比较枯燥,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一般用不到, 有些内容层次过高, 属于旅团以上领导干部应掌握的, 和工作实际需求结合不紧, 安排大量课时是浪费了教学时间。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教员思想僵化, 缺乏对部队情况的熟悉了解, 总觉得这些内容对学员长远发展很重要, 不舍得删减, 基础性的内容, 学得越多越深越好。授课内容着重强调完整性和体系化, 而不是从部队实际应用性着手。教员缺乏掌握一手资料的顺畅途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部分内容是本科学习的重复和深化, 缺乏应用性、前瞻性、操作性等方面的内容, 造成的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减低了学习热情。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员缺乏深入思考, 没有结合学员的未来任职特点认真研究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缺乏明确的规范和依据, 可参考运用的资料不多, 三是教学考评的方向性误导, 为了准备完善的教学设计、教案讲义、课件等, 耗费了教员大量的时间精力, 没有心思精心琢磨打造教学内容。一些教员上完课都是松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任务, 幸好没有出什么纰漏。自我的成就感不强, 对教学效果也缺乏后续关注和跟踪问效。

三是在对部队基层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上有差距。当前基层部队重大现实问题很多, 一些学员在部队实习和代职期间已经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 他们迫切希望在学习中找到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部分教员对此敏感度不够, 所讲的内容和部队实际脱节, 提供的解决思路办法不具操作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是一些部队重大现实问题成因复杂, 解决难度大, 需要综合施策, 教员一时难以回答和解决。二是部分教员对基层不熟悉, 发现不了问题, 缺乏深入思考。三是教员不愿直面这些难题, 宁愿研究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便于很快出成果, 避重就轻的问题存在。

当前, 在科研学术方向上还存在一些偏差。针对任职培训方面的研究不足, 教员的科研学术成果, 有的推广中需要上级统筹, 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推行的障碍多, 成果难以预料, 工作动力不足;有的和教学实际联系不紧, 无助于推进教学;有的推广应用价值不大, 偏离实际需求, 产生的多是无用资料, 还浪费了时间、精力和财力。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教员科研学术考评存在缺陷, 导向不好;二是对真正需要研究的课题缺乏有力支持, 教员研究动力不足。

三、加强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教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是注重从部队选调优秀干部担任教员或教官。加大从部队选调优秀干部任教是教员来源的重要途径, 教员的流动也不应是单向的, 教员的任职经历也是干部成长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在其他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员队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现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好教官的作用。教官制度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任职时间过短、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任职待遇偏低吸引力不足、任职结束进步受限等问题。

二是完善教员赴部队代职任职制度。教员赴部队代职任职, 是解决教员队伍事业心责任感不足、对部队情况不够熟悉、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员服务部队的职责所在。当前教员部队代职任职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时间较短, 熟悉了解的情况比较有限。建议第一次2年比较合适, 以后每5~7年一次, 55岁以上不再需要。二是岗位较轻, 都是可有可无的岗位, 工作体验不够真切。建议下命令任职, 不仅是代职。安排主官岗位比较合适。三是吸引力不强, 到部队去的动力不足。建议作为刚性要求, 必须定期深入部队任职, 否则调级晋升都将受限。部队需要、本人也愿意的可以加长任职时间或者不回院校教学。

三是营造教员乐于任职培训教学研究的良好环境。建立针对任职培训实际的教员考评制度。在教学创新上鼓励教员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内容, 给教员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要有宽容度。在学术研究上鼓励开展紧贴部队管理、训练中的热点现实问题研究, 重视对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要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教员走出去开展联合研究, 对教员的研究能力不能仅仅看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的数量, 重点看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四是完善校际间学习交流的常态机制。树立开放办学的思想, 积极借鉴外校任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选派教员到军内外高校学习进修, 条件许可可以到外面单位看一看, 开阔视野, 不要故步自封, 坐井观天。有的单位正在走的路或者即将走的路很可能别人已经走过了, 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极力避免, 减少折腾和浪费。

五是畅通教员赴部队跟踪学员发展、了解部队需求的渠道。教学不是教完就完了, 即使课程结束, 也要坚持跟踪问效。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 教员要为学员的成长进步负责, 这也是对人才建设负责, 对部队建设负责。

加强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教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着手, 综合施策, 坚持不懈。除了搞好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机制, 教员自身也应当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自我加压, 主动作为, 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摘要: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作为军队院校的一项新的人才培养任务, 未来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和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员队伍建设是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的关键, 当前还存在一些与培训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妥善加以应对。

关键词:任职培训,教员队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胡国新, 张明, 黄成军.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科学设置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军事基本技能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02) .

【生长适应性】推荐阅读:

健康生长07-14

生长动态05-08

生长增殖05-10

生长习性05-12

植物生长05-12

林分生长05-25

鹿茸生长06-04

果实生长06-04

生长特性06-06

生长品质06-06

上一篇:选择+努力=成功下一篇:情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