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适应性

2024-05-28

退休适应性(共4篇)

退休适应性 篇1

退休适应性培训的提法始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恰值此时日本的经济也陷入低速增长阶段,这使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日本的一些企业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老年员工服务,减轻社会负担,因此,它们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但目前,退休适应性培训在我国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比较贫乏;在实际工作方面,据了解,只是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零星的有所开展;而且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缺乏相关的资金、人员、场地等的支持,培训的绩效也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退休适应性培训,值得我们探讨。

对员工进行退休适应性培训是企业的需要,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但目前在我国企业实力和资源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仅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退休适应性培训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所以,在建立退休适应性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和社区组织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在政策法规、资金、人员、技术、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而退休适应性培训要使员工个体发展的需求真正得到满足,需要员工作为退休适应性培训的主体,参与培训管理。因此,在我国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四重主体的培训体系较为现实。以下就四个主体在培训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阐述:

一、政府的责任

1. 加强老年教育立法,完善终身教育制度

退休适应性培训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目前该项培训尚未在我国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只有加强老年教育立法,将退休适应性培训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使得全社会在思想上足够重视该项培训,并使其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这是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尽快制定相关教育专门法,通过持续的法律建设,建立起我国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制,以利于充分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满足社会、企业和员工个人的需要。

2.鼓励和扶持各种机构、组织参与退休适应性培训

我国要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机构和组织为依托,如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才市场、以及各高校的相关院系和各种类型的民间老年教育机构等。它们都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鼓励和扶持,才能在培训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的责任

1. 将退休适应性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规划

企业方面应把员工的退休适应性培训看成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成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员工的退休适应性培训纳入到企业的培训范畴,制定具体的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的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实施计划,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提供比较充足的保障。

2.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为退休适应性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提供一个平台

相对于社会其他机构和组织,企业对员工的基本情况,如工作经历、技能特长、兴趣、爱好、期望等最为熟悉,所以企业应承担起设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市场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共享,为在社会范围内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三、社区的责任

1.弥补企业培训的不足

企业资源毕竟有限,若依托社区开展退休适应性培训,可以在资金、人员和场地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例如,可以社区的名义获取慈善捐款、机构赞助,拓广退休适应性培训资金来源;还可以在社区就地聘请退休的有专长的老年人作为培训讲授者和培训管理人员;并且可以借用社区活动中心作为培训地点,而不用专门去寻找培训场地。

2、在已经退休的员工的培训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对象是即将退休和已经退休的员工,也就是说,退休适应性培训从员工即将退休开始,一直持续至员工退休之后。显然,企业对退休之后的员工的管理和关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方面,企业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员工退休之后就离开了企业,再把他们组织起来培训,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谁对退休之后的员工继续进行退休适应性培训呢?社区对于组织这些已经退休的员工的培训相对来说,更为容易一些。因为老年人的生活更稳定,其日常活动的范围就是社区,所以社区参与组织退休适应性培训能将退休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四、个人的责任

1.正确认识自己对培训的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流程的第一步,有效的退休适应性培训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组织的培训需求和员工的培训需求。员工作为培训的主体,首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顺利度过退休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

2. 与其他培训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制定退休适应性培训方案

只有员工切实参与到退休适应性培训计划的讨论和制定的过程中,与其他培训主体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该培训才能达到使员工健康、快乐和顺利地度过退休生活,实现员工个体发展需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构建退休适应性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四重主体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韩红: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J],《中外企业文化》,2005-03

[2]杰弗里H.格林豪斯/著、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郭金亮、丁桂枝:论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04

[4]吴国存: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退休适应性 篇2

关键词: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正面临老年社会的挑战,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退休职工的队伍正在加速增大,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退休职工中大多是拥有大量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老人,退休后他们实际上仍然继续服务于单位、家庭和社会。他们是单位、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资源。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只重要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做好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是单位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单位需要新老交替和谐发展,社会需要文明进步。退休职工更是迫切盼望。

一、退休干部的概况

退休干部作为我国的特殊社会群体,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退休干部年龄差距较大,年龄大的现在基本已经进入到了多病期,较为年轻的还在为我国的改革发展做贡献。回首近几十年,他们在我国的经济、科技以及国防等领域留下了他们奋斗的印迹。对于退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一分一秒都不能将他们遗忘,要时刻将他们放在心上,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祖国在时刻关心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祖国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安康同时也在竭力的打造这么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度晚年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国家带给他们的这份关怀。

二、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管理时定位不统一,很难有序推进

当前,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单位在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上推行由本单位负责的政策。但是各个管理单位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在认识上不统一。有些认为,在干部退休后归人事部门管理,退休干部原来的单位只是负责办理相关的手续,进行退休干部的工资调整等工作。因此这些单位就各自推行自己的政策,所以就很难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政策要求。这样“退而不管”现象就暴露出来了,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不能形成内外联动的有效机制,更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合力。这种各自为阵的封闭式运行方式也使得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2、退休职工的待遇不统一,很难改善职工的生活

我国在退休职工的待遇问题上不够统一,对退休干部的修养费和医疗费上不够统一。他们的政治待遇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各种工作也很难开展。许多改制破产的企业职工也因为当时下岗时没能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就达不到“老有所依”。即使是参加了社会最基本的医疗保险,由于医药费报销的比例比较低,自己需要担负的数额比较大,他们基本上是拖着不去看医生,这样就导致了生活质量的下降。

3、相关经费跟不上,活动很难开展

由于退休干部的经费上涨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加之退休干部逐渐增多,老干部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就导致了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费用的支出增长较快。经费不到位,要想组织退休干部外出参观、举办这种文体比赛就比较困难,节日慰问工作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展。

4、人员配备不合理,服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由于退休干部的增加,在职职工的工作量也就不断增大,就各个单位来说,由于岗位的限制,相当一部分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办公室人员兼管。

而办公室人员通常比较忙要应对的工作也比较多,工作人员经常是身兼数职,因此,在担负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上就会力不从心,也疲于应对。仅在重大节日时组织部门的人员前去慰问,有些部门甚至忽视退休干部,这就导致了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经常出现“空档”。

三、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1、强化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

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各个单位的退休管理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范畴之一。逐步建立惠及所有退休干部的网络管理服务体系,促使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的开展。同时需要各个领导切实负起责任,对退休职工的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国家要定期进行政策宣讲,做好形势教育工作,将会议的精神传达给各个领导,特别要做好与退休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的传达工作。要让退休干部及时的了解该单位的新情况、新动向。使得退休干部的思想觉悟也能够与时俱进。

3、加大感情投入,丰富退休干部的业余生活

退休干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们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宝贵人才,他们在我们的国家建设中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如今他们身体不便,需要我们多多照顾,因此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要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带给他们的关怀。原单位要积极组织退休干部外出旅游,正确的引导退休干部调整好心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的退休干部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

4、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要关心退休干部的实际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管他们的问题是思想上的还是实际生活中的,都要积极的帮助他们解决,在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可以向上级汇报,切实办好实事。要将退休干部的日常服务与管理细节化,着力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结束语:做好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任务。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安定团结的大局,关系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的大事。总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把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做实、作细。以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让退休干部感受到我们的款款深情。让他们安心的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康楠.老年餐桌进社区[J].经济,2012(5).

[2]凌寒.我国新推8类大病进医保将获补90%医疗费[J].中国当代医药,2012(26).

退休适应性 篇3

不同的人对员工个体发展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一般多数人理解个体发展是指组织成员在完成组织目标过程中, 在组织的整体要求下, 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从而获得满意的职业工作, 取得绩效, 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即认为个体发展更多的是员工在组织中获得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也提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但并没有具体说明, 因而这种认识是有缺陷的。由总生命空间理论我们知道员工工作、家庭及生物社会生命周期三个空间是相互作用的, 员工个体的发展应是自我事务 (生理、心理发展、生活知识和技能、社会交际、休闲娱乐等) 、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完整和全面的发展。而退休适应性培训正是组织帮助员工个体获得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的特点

员工职业生涯的后期, 从年龄上算约是45~60岁之间。本阶段对于个人员工, 不管是职业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都相对发生了与之前不同的变化, 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心理特征

1. 工作方面的进取心、争强好胜心都有显著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人的体力、精力和生理机能的慢慢退化, 一般而言, 这个阶段多数人已失去竞争的身体条件和实力, 时常会感到一些事做起来力不从心了。

2. 安于现状, 淡泊人生

常言道“五十知天命”, 人到职业生涯后期阶段, 已走完大半人生, 凡事看透, 发出人生不过如此之唉叹, 坦然自若地面对人生, 更多追求的是健康心安。

3. 自我意识的提升

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两种心态:一是追求自我, 做了一辈子, 辛苦了大半生, 现在应该自在地追求更轻松的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二是从情感上意识到人生匆匆, 终有一死, 健康意识极大增强, 生活重心逐步转移到自我生命及健康。

4. 回首人生, 怀旧、忆旧、念友心重

在整个职业生涯最后阶段, 人已近老年、人生几近暮年, 怀旧念友之情油然而生, 时常会缅怀过去。渴望与老朋友忆旧、叙旧, 回到过去的激情岁月, 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欢愉和要求。

(二) 家庭特征

1. 儿女长大成人, 都有各自的家庭, 逐渐离家, 员工家庭出现空巢。

2. 对家庭更加依赖, 更加享受温馨的家庭天伦之乐。这也是职业生涯后期阶段员工的一大需求。

3. 夫妻相依为命, 老来伴, 互相搀扶走完人生, 成为家庭情感生活的支柱。

(三) 个人职业特征

1. 员工职业生涯后期, 随着身体机能和精力的退步, 在单位的中心地位也会相对下降

在整个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 是员工年富力强、事业发展到巅峰的黄金时期。一些员工, 晋升至中、高层领导岗位, 拥有较大权力的比重, 负有相当的责任;一般员工, 在本职岗位多年磨练之后, 也多是本职工作中的骨干, 娴熟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职场经验, 使他们处于良师和工作中心的位置。但是, 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后, 这些闪耀的光环会逐渐消失。领导职务渐渐被年轻人所取代, 权力和责任也相对削弱, 从而核心骨干、中心地位和作用逐步丧失。

2. 随着岁月的侵蚀, 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下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知识更新和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 那些步入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的综合职业技能老化, 加之老龄的增长, 体力和精力出现不可避免的衰退, 学习能力和整体职业能力基本都呈下降趋势, 因此, 职业工作的挑战能力以及竞争能力逐渐减弱以至最后丧失。

3. 尚存优势, 仍可尽职贡献

尽管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在综合职业素质已走下坡路, 在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 他们仍有一定的优势存在;老员工对整个企业及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 都颇有感情;在多年的本职工作中, 练就了娴熟的职业技能,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 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见多识广, 具有较强的处理工作中人、事之间各种问题、矛盾的能力和经验。因此, 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完全具备凭借自身以经验为基础的智慧优势, 充任良师益友, 继续在职业工作中发挥自己独有的作用。

三、退休适应性培训能满足员工“全面人”的需要, 帮助员工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

将员工称之为“全面人”是指, 员工不仅有工作生活, 尚有自我生活和家庭生活。退休适应性培训根据员工在职业生涯后期的个人特征、家庭变动及职业工作的变化, 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从而更好地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 使其员工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帮助员工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 获取职业成功

在提到职业生涯发展时, 一般人认为那是年轻有为的员工应该考虑的事, 而对于那些即将退休的员工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但是由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我们知道, 职业生涯后期是整个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阶段, 一个人的职业成功, 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而且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也有实力续写职业辉煌。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对象是即将退休和退休不久退休的员工, 它是对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1. 退休适应性培训帮助员工学会接受综合地位的下降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首先使员工从思想上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和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 心悦诚服地认可个人职业工作权力、责任的减小, 以及工作中心地位的下降, 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2. 退休适应性培训帮助员工学会接受和发展新角色, 增强自身的弹性和适应性, 正确对待职业停滞

人到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 要勇敢地面对生理机能衰退及其所导致的竞争力、进取心下降、以及职业停滞的客观现实, 不沮丧、不气馁, 重要的是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另辟新径, 寻求适合自己的新角色, 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与优势。退休适应性培训通过心理咨询、能力再开发和生涯、生活的重新设计等让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重新定位, 并通过持续的学习,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而顺利地度过整个职业生涯。

3. 退休适应性培训帮助员工重新评估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 作好退休准备

退休适应性培训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机会, 回忆和审视自己所走的职业生涯道路。一方面,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 员工可以总结和评价自己的职业生命周期, 找出其中成功的经验和难忘的经历, 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由然而生,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完满的句号;另一方面,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员工可以总结自己走过的弯路乃至失败的教训, 这是其今后充当良师益友, 现身说法的极好的案例。

(二) 帮助员工做好退休后的计划和安排, 从而使其度过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1. 帮助员工将思想重心和生活重心从工作渐渐转移到个人活动和家庭生活方面, 从而减少他们真的退休后所产生的迷茫和失落感

进行退休适应性培训, 可以通过开展咨询、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了解员工对退休的认识和想法, 在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 帮助员工发展多种兴趣与爱好, 提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老年群体活动的机会等, 寻找新的满足源。要因人而异, 帮助每一位即将退休的员工制定具体的退休计划, 尽可能地把退休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

2. 帮助员工学会如何应付“空巢危机”

“空巢”是指无子女共处, 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职业生涯的后期, “空巢”对大多数员工来讲, 都会碰到。这是员工家庭生活的一大变化, 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为什么将“空巢”称之为“危机”呢, 那是因为“空巢”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员工对离退休之后的生活变化本来就不适应,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家里又冷清、寂寞, 难免会心境抑郁, 行为退缩。另一方面, 由于工作不再像职业生涯中期那样繁忙、紧张, 对子女情感的依赖性就更强, 但老年需要子女做依靠的时候, 儿女却不在身边, 不由得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因此如何应付好这一“危机”, 对于员工的个体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退休适应性培训对应付“空巢危机”提供了如下思路:第一,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使员工的思想重心向家庭倾斜, 随着个人时间的增多, 更有条件发展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 满足以前由于肩负工作和家庭双重重担而难以实现的个人需求, 丰富和充实个人的“空巢”家庭生活;第二,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使员工更加注重社会人际交往, 增进亲情和友情, 消除孤独感、寂寞感;第三, 通过退休适应性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 提供适宜的继续就职和再就职的机会。

3. 为员工提供养老、医疗、健康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提高员工晚年生活质量

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 从生理上讲已进入衰退期, 精力、体力不如从前, 身体机能每况愈下, 这是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特征。因而他们希望拥有健康和尊严, 更多、更好地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 “医疗养老”、“去病保健”、“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退休金的使用”等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牵挂的话题。退休适应性培训包含了这些他们迫切想知道和了解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咨询。

参考文献

[1]韩红.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J].中外企业文化, 2005 (03) .

[2]杰弗里H.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郭金亮, 丁桂枝.论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 2003 (04) .

退休适应性 篇4

按照国际通行的评判标准, 我国已开始进人老龄社会, 根据我国2001-2005年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 1%,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并且我国老年人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长。根据专家预测, 到2 0 1 0年, 我国6 0岁及6 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 2020年为16.23%和11.30%, 2030年为22.34%和15.21%, 到2 0 3 0年时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老龄化”提出之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 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 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 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如果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 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 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 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 那么“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这一理念的提出在理论层面上扩展了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也对老年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

二、我国离退休老人现状

在我国, 离退休人员是指离休人员和退休人员。离休是指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 达到离职休养年龄, 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退休人员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者符合退休标准,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劳动义务, 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大部分情况下退休标准以年龄为界, 男年满60周岁, 女年满55周岁 (女工人年满50周岁) 。离退休职工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老年社会群体, 按一般人的习惯思维:在当今条件下, 人们的物质拥有量普遍提高了, 退休后的生活应当是美满、幸福的。但是通过调查, 在老年群体中有近半数的人存在不良心态, 所以, 他们对于退休后的生活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幸福、美满。

首先, 企业离退休人员, 对企业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企业的成果, 有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企业的发展, 深深地印刻着他们人生的足迹。离开工作岗位退下来, 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的变迁, 也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细微的变化, 综合起来, 可以归纳为“六喜六怕” (即:喜企业关心怕分离、喜待遇提高怕降低、喜尊重理解怕冷淡、喜交往活动怕孤单、喜健康有为怕空闲、喜和谐稳定怕变迁) 。

其次, 社会化管理还处于过渡时期, 离退休人员既是“企业人”, 也是“社会人”, 这种双重身份也使他们的思想状况, 呈现出显著的特点:

1. 整体心态乐观, 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失落感。

大多数离退人员认识到新老交替是必然的客观规律, 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退休后的生活;但也有少数人退下来以后情绪低落、牢骚满腹:一是怨没赶上好时候, 二是对现状看不惯, 三是为过去那么苦干有吃亏感。

2. 对社会化管理初步认同, 但依赖思想仍然存在。

经过这些年的引导宣传, 离退休人员对社会化管理的大趋势普遍表示理解和拥护, 但在企业待遇比较好的单位, 少数人则认为, 老同志为企业奉献了一辈子, 经济效益好了, 却要被分离到社会上去, 是不近人情。

3. 离退休前后收入上的反差, 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过程。

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 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 离退休人员也存在着攀比现象。总体来说, 部分离退休人员在新的社会适应方面的转化并没有做好, 从而给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了烦恼和忧虑。

三、应对措施

除了老年人自身积极面对角色转变以外, 社会各界、各团体及老年工作者要认真思考, 学会参与对老年群体, 对老年个体心理和心态的调查研究, 解决老年人的心态问题, 改变和转变离退休老年人所存在的不良心态。通过各位学会用各种方法, 开展各项活动, 积极做好老同志的心态调整工作。

1. 帮助老同志尽快摆脱失落感。

让离退休老同志在退休后尽快地转换角色, 正视现实, 了解和熟悉新环境, 尽快把自己融入现实的群众之中。同时, 要开导他们学会放弃, 学会让自己安静, 把思维沉浸下来, 逐渐使自己心理平衡。要努力使老人认识到, 退休并不表示其价值的丧失, 而是另一种社会生活的开始, 老年人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在家庭、社区得以发挥和利用。

2. 帮助老同志学会摆脱孤独。

家人及老年工作者要积极动员他们走出家门, 适当地改变生活习惯, 尽多地与他人接触。社区要发挥组织作用, 开展各项适合老同志的活动, 吸引他们参与。同时, 在他们刚走出家门, 开始参与活动时, 遇到不顺心、遭遇挫折时, 要给与鼓励、支持与开导。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 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也在接受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在“和谐老龄化”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使老年人健康长寿, 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并积极参与社会奉献余热, 因此关注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非常必要。只有认真对待这一问题, 才可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理想, 使其积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丰富阅历再次回馈社会, 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展, 大量离退休老人产生, 并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和谐老龄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被提出, 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 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本文从“和谐老龄化”的视角出发, 研究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和谐老龄化,离退休老人,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张蕊, 孔丹.《我国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21期

[2]陈彩珍.《关注老年心理健康, 推进“积极老龄化”》载《学理论》, 2009年第22期

[3]吴咏东, 李权.《离退休人员不良心态的自我调适与社会救济》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下一篇:锁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