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适应性

2024-08-11

学校适应性(精选12篇)

学校适应性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 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

1 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正确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应该走实用化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就业, 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目标是适用, 那我们就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大多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把实践看得很重, 但确多是在表面或者说是纸面上做文章, 并没有把真正的实用当成目标。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学生考会计师证做为目标,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1.2 会计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

实践性教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但是凭心而论, 现在进行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 还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质的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运用, 使得教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习与就业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

1.3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 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 实施的课程不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教学计划势必使得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 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 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4 教师水平制约教学效果

在会计教学中, 很多教师多年来都是从事一门专业课的教学, 对其它专业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导致大多数教师教什么课通什么课, 相关课程知识缺乏。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也会制约会计人才的培养。学校中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实践经验, 在会计教学中, 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展开讲授, 空谈理论, 不能引入企业实际案例, 讲解不够透彻;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会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5 缺少必要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过程

对于中职学生, 最重要的莫过于实际操作。而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环境, 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这势必要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过程, 使得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练, 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把第三年的实习也与就业相混淆, 干脆在第三年把学生放羊式的推到企业, 说是实习, 其实就是就业。这样就造成了, 学生没有在真正的会计岗位上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绝大多数学生根本到不了财务岗位, 甚至跟财务没有任何的联系。

2 会计教学改革方案

2.1 适应时代需求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走实用性的道路,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放在首位。以“强化实践模块教学, 突出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在校内实训方面, 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商务书写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之外, 还要通过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帐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 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结合的训练, 掌握以下核心技能, 如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财务管理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纳税会计技能、通用财务软件应用技能等。

2.2 加强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会计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要使用安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和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 要时时把实用放在主导地位。在教学手段上, 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大面积引进多媒体教学, 把实际财务操作移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如临其境, 真正懂得会计操作、会计方法、会计手段。

2.3 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彻底改进原来的教材, 采用适用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量使用校本教材, 把社会安例、生产项目引入课堂, 让学生多一些实操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主导文件,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把突出社会实践作为核心、作为纲领, 不能脱离这个主题, 也决不能走纸面上的形式主义, 既要有新意, 又要有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定要做到突出实践, 要大于1∶1。

2.4 全面提高教师水平

第一, 走出去。教师必须要参加社会实践, 进入企业。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没有社会实践经验, 那学生的经验从哪来?教师如果不懂得社会需要什么, 那又怎么来教学生?只有我们的教师通晓企业会计流程, 懂得企业所需, 那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才能教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

第二, 请进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企业的会计师、出纳员等人员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和学生做讲座、做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项目, 召开业界交流会, 和外界接轨, 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理论和法律法规, 这样我们的知识不落后, 这样才能在与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加强会计实习

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设计一定时间的阶段实习, 让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掌握社会, 懂得会计的适用流程和操作手段。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阶段, 不忙于让学生就业, 要真正把学生送到账务相关的岗位上,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锻练和提高。会计教学如果没有大量的实习时间, 那就绝对谈不上获得实践经验。学生在就业时也就成了大缺陷、大失败。学校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寒署假的时间。在寒署假期间, 我们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给学生提供实习单位; (2) 给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4) 回校后进行必要的考核。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会计教学改革, 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教学, 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把中国的会计教育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为达到这一目标, 学生的实践活动充足与否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实践型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学生合理的、有序的实践培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此满足学生自身与社会相适应, 并推动职业院校实践型会计专业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

学校适应性 篇2

一例学校适应障碍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一个初中女生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以致不敢去学校。咨询师判断王××的问题是由于对自身要求过高引起的,因此运用认知疗法帮助王××调整错误的认知观念,并联合运用系统脱敏法改善王××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最终王××重新返校上学。

关键词:适应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一、一般资料

王××,女,16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王××是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她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4,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2.5,抑郁2.6,焦虑3.8,敌对1.3,恐怖1.3,偏执1.0,精神病性

1.7,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7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害怕上学两个月。

个人陈述:诉在两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厉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两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学校适应障碍

诊断依据: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病程两个月,排除神经症。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1)由明确的应激事件引起

(2)起病在应激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症状持续在两个月内,离开应激场景则症状明显好转。

(3)痛苦程度明显的与刺激不相称

(4)不得不中断去学校

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惊恐障碍鉴别:惊恐障碍的特征是: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本例求助者仅对固定的与学校有关的场景反应,有惊恐发作的表现。

(4)与恐怖障碍鉴别:本例起病在应激事件后,持续在两个月以内。排除恐怖障碍。

五、咨询目标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回避。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咨询方法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的焦虑情绪以及其导致的回避行为。因此适合运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rapy)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其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它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沃尔普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于是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imaginary exposure)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症状进行校正的同时,还需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一些歪曲的认知观念进行校正,增强求助者的适应能力。认知行为疗法的认为人们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人们

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象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些被称作“自动化思维”。这样,思维过程中心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以致于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因此,咨询师可以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

心理测验收费:SCL-90:50元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其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

2、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来访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教求助者放松技术,并练习。家庭作业:我曾经遭遇的挫折。

练习放松技术。

第三次咨询

目的: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20。

……

焦虑等级:

被老师提问:100

老师提问其他人:90

同学请教问题:80

同学和自己说话:70

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60

迈进校门走到教室门口:50

从公车站到学校门口: 40

收拾书包出门到车站:30

想到明天要上学:20

谈到上学的事:1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只练习前三个等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四至六次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3至4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求助者在经家长陪同,到学校后,发现仍然有焦虑,但能忍受。

家庭作业:放松训练 挫折日记

第七次咨询:

目的: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找到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思维。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极端思维“我必须是完美的,我不能失败,我已经完蛋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

(2)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这些想法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情绪。

(3)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

(4)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换成更客观或更积极的想法。

(5)想象观念改变后,在一些场景中的情绪感受,并和过去对比。

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放松练习

第八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接纳自己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

过程:通过回顾治疗过程和家庭作业,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求助者承认她不可能事事比人强,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求助者自述“一说出来这一点,感觉好像松了一口气,也没那么紧张了。” 家庭作业:

①寻找班级其他同学的优点

②放松练习。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SCL-90,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她的成长。

家庭作业:坚持放松练习,记心理日记。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不怕上学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求助者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同学交往感觉更融洽了。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总分130分、阳性项目数25,说明无阳性症状,减分率33.3%,说明咨询有效。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求助者的学校适应问题,求助者认识到了自己的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九、总结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应激事件导致学校适应障碍并伴有惊恐发作,继而产生回避行为。咨询师较好的将系统脱敏疗法和认知治疗结合在一起。首先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处理了对来访者当前影响最大的焦虑情绪问题。继而通过认知疗法处理了求助者过度应激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纠正了其负性自动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为求助者以后的人格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让学校适应孩子 篇3

关键词 夏山学校 幼儿教育 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夏山学校的创办者

夏山学校位于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在1921年,由A.S.尼尔(A.S.Neill,1883-1973)和他的妻子安娜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中创办。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限活力。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现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尼尔去世之后,其女儿佐薇继承父志,继续进行教育实验,并使夏山学校成为一所引人注目的国际学校。①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将夏山学校校长尼尔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这足以证明夏山学校这所百年老校,其办学理念时至今日仍领先于这个时代。②

2 关于夏山学校

在学校网站的首页,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夏山学校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给予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给予孩子们权利,让他们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然地成长;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不会感受到成人制造的压制和恐惧。”③

2.1 自由

在夏山学校的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通常那些自由的孩子在学校游荡一段时间后,都会主动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并且会一直坚持下来,兴致勃勃地学习。夏山学校崇尚自由的上课教学,但是也不拒绝传统的必修课目。在夏山学校中,那些想进大学的学生通常会在十四岁左右开始用功读书,大约经过三年便去参加考试,极大部分都成绩优秀,顺利进入大学。

2.2 自治

夏山学校是一所以民主方式进行自我管理的学校。所有与集体和生活有关的事情,甚至包括对违反规定的相关处罚,都是在星期六的学校全体会议中投票决定的。④在自治会议上经常会讨论到对违反规定的孩子的处罚问题,这也由讨论投票决定处罚方式。孩子们这样做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正义感,他们不会对处罚心存芥蒂。

夏山学校证明了自治管理是一种颇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尼尔认为,要是学生们没有管理自己日常生活的权利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在尼尔看来,一次学校全体会议要比上一星期的课有意义得多,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当众发言的舞台,在夏山学校经常能听到那些既不读也不会写的孩子作出相当言之有物的发言。⑤

2.3 幽默

尼尔说,夏山学校的成功有一部分是幽默的功劳。尼尔认为,不论老师或家长,如果要成功地和小孩相处,就必定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必须要具有幽默感——一种孩子气的幽默感,对于孩子来说,幽默和滑稽代表友谊与和善。⑥夏山学校中最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具有幽默感的“大朋友”,孩子们也喜欢和教师开玩笑,幽默让教师和孩子的距离更近。在教学活动中,当师生一起大笑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孩子往往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其乐融融的团体温暖感。

3 夏山学校教育哲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夏山学校的教育哲学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寻找快乐,人的幸福并不来源于主流大众认可的“成功”,而来源于自身的认知,以及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

在现在的教育中,特别是幼儿教育,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控制管教孩子的度。通常来说,成人在孩子面前总是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同时也管着孩子,而孩子也总是听成人的话,从成人那里学习所有的东西。对于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这样的管教模式进行得很顺利,一有问题出现就会马上被解决,也是幼儿教育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我们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长,然后继续用这样的模式来教育下一代,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是鼓励孩子真正做事、真正敢于自我表达的?每当我们好为人师地告诉他们这个那个的知识时,我们其实剥夺了孩子们生活的乐趣,探索的乐趣,那种凭自己的能力克服障碍的乐趣。甚至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自卑感,他们觉得只有依靠别人才能完成工作。⑦在我去幼儿园给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测试时,孩子们总是会兴致勃勃地说着他想要画的图画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吧。”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去尝试,而是选择直接向成人求助,这样的孩子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悲哀。

现在的幼儿园教材大部分都是教给教师如何更为有趣地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这些教材都各有其特色,但是这仍然是在用一个新的方法来强调一个老的观念:学习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幼儿教育成为了一颗披着游戏外衣的糖衣炮弹,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如果孩子不是在学习,那么他就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的教育口号从“在做中学”到“在游戏中学”,游戏成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目的的手段,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所谓的目的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来值得我们这么做。

人各有所长,志趣爱好以及生存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传统的教育把所有人都放在一个模子下锻造,期望所有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恰恰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关于自我的认知,关于主动选择幸福生活的权利。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但是忘记了一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通过对夏山学校教育哲学的思考,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孩子能真诚地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注释

① 李贤智,杨汉麟.“让学校适应学生”的可贵尝试——尼尔夏山学校教育实验的历史回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

② [英]马克·沃恩著.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M].沈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

③ http://www.summerhillschool.co.uk.2011/8/13.

④ [英]A.S.尼尔著.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38-47.

⑤ [英]马克·沃恩著.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M].沈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3-52.

⑥ [英]A.S.尼尔著.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159-160.

⑦ [英]马克·沃恩著.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M].沈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6-30.

参考文献

[1] 刘徽.让学生们自由发展——读尼尔的《夏山学校》[J].现代教育,2007(9).

学校适应性 篇4

围绕高等教育的地方适应性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 既要结合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因素, 又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地方经济特质相协调。特别是针对作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 高等教育如何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把握东北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趋势, 融合经济学、社会学、科学学以及教育学角色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科学的判断, 是地方高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方面所要具备的共同内质。

一、将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性价值取向融入高等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也是不可替代的。综合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和持续性因素的分析,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出来。我国作为强势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充分发挥本国人口众多的资源优势, 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使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力量, 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课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又是一个时代性、先导性很强的课题。如何办好高等教育, 实现其有限的资源科学合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促进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间良性适应性价值体系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因此,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 对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 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等都具有实际意义。在处理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性价值取向的关系时, 有必要考虑以下问题:

(一) 在处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方面, 要看到:社会需求是导向, 培养模式是核心。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般来说, 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技能教学型高校 (高职高专) 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或者是技能型人才, 由于学校自身的条件的不同, 定位和服务对象也不同。总体上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的原则。

(二) 在处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方面, 要做到:通识教育是基础, 能力培养是本位。因为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与实践中正确处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就人才培养而言, 有必要坚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博学知识的基础,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本位, 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实际能力。毕竟, 能力是人生存的根本, 能力自然而然地同人才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 能力是人才的最本质要求, 而创新能力则是对人才的更深刻的界定。在人才培养中还要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原则。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雏形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工业为模式、前苏联技术为样板、前苏联援建项目为骨干而展开的。在政府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走上了一条既与发达国家相区别, 又不同于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东北三省早期发展的庞大工业体系一度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与尊严, 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业体系过于庞大而显得笨拙和滞后。尤其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 使得国有经济成分居高不下, 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衰减了市场化进程。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在转型过程中又遇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使东北地区经济陷入困境, 大批国有企业因亏损而停产, 工人下岗, 失业现象严重, 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 经济发展缓慢,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第二, 思想观念保守, 市场机制有待健全。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中实行计划经济最早、最彻底、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后的生产模式、僵化的经营理念、滞后的供求信息、呆板的研发机制使得企业逐渐失去了产品的创新成分和市场占有率, 在全球化进程中与许多机遇擦肩而过。

第三, 基础设施有待于改进, 环境压力有待于缓解。老工业基地在粗放型经济发展建设的进程中, 一方面由于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的基础上而取得了经济上的短期效益;另一方面, 从自然大量攫取资源过后, 由于生产力低下, 初级产品生产的同时又带来了对环境的巨大污染, 为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既为人类带来了惨痛的代价, 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 科技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科技中介体系不健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并不匮乏, 但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企业中的科技资源对不足。而社会中服务于创新系统的中介机构如资讯与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部门, 并没有建立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桥梁, 使得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以及企业与市场、高等院校的科技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交流不畅, 呈现出供需双方买卖两难的状况。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 针对东北三省各个工业类型所遭遇的困境, 应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例如, 对于单一资源型基地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 要重点解决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 延长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老工业基地, 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 增强发展后劲上面;对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 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5]透过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东北地区的工业改造势在必行, 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

结合当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特殊性:第一产业因采用新技术而解放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状况的演变将以技术性劳动力比重的迅速提高为特征;第三产业将逐渐增加科技密集型经济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比重。由此可以断定:今后的劳动力必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的整体方向, 积极面对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尤其是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和智力集聚型的第三产业日益增长下的对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协调教育理念, 完善教育机制,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输送人才、创新科技、繁荣经济, 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优化与强势发展。

三、高等学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力支撑问题及其适应性建议

(一) 高等学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 高等学校以及教育部门有待于确立相关政策,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高等院校出于维护教学、科研秩序的需要, 并没有健全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创新体系, 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针对当前高等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而言, 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晋职与奖励标准所依据的科研成果, 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的层次、出版著作的数量, 而并不要求产品或者效益形式的实物成果。导致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第二, 由于经费紧缺, 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科研机制面临诸多困难。结合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项实际, 通常是立项多以追求理论创新为主, 很多科研课题在立项之初就没有做好市场调研, 而难以转化为有价值的社会生产力。即使有些课题在研发初期取得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由于试验的成熟度较低, 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 作为科技成果要求方的企业处于规避技术风险、投资风险的考虑, 不愿投资或引进此类科技成果, 致使部分科研成果浪费前期投入而半途而废。导致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与市场脱节现象频发。

第三, 高等院校领办、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近年来, 由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办、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较快, 对拉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一些企业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四,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中的人才需求之间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但实际上是两者之间很少相互沟通, 因而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出了许多社会不需要的“人才”, 表现是这些人出了大学校门一直找不到工作, 或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差太远。这种现象的存在浪费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 又给社会带来了负担。

(二)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中的科研推动作用的几点建议

第一, 转变科研机制, 调动高等学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等院校应当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积极制定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育人政策, 使理论科研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实践科研转变, 扩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完善科技人才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高等院校应积极倡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在科研立项的选择投入中, 注重对科技成果进行社会评价,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培训活动。将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建设相结合, 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形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逐渐形成以企业发展为核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统统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 鼓励高等院校创办科研实体, 建设科技园,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纵观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 如美国的硅谷, 英国的剑桥、法国的索菲亚、中关村等高新技术群, 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强有力武器。东北三省高校林立, 应当鼓励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型企业实体, 建设科技园区, 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管理机制规范、服务系统健全、规模体系完善、创新实力雄厚的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 使之真正成为高校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基地。针对三省高等院校的区域分布、专业类别和科技资源进行优势互补, 对黑龙江省的高科技人才进行资源整合, 形成面向地方经济、布局合理、突出特色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对现有的科技园区进行改进与完善, 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突出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新材料、新能源、中医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精密仪器等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建设, 突出科技园的创新示范效用。

第三,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决策咨询服务功能,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建议成立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 充分发挥其咨询、决策和服务功能。鼓励并引导科技人才从事市场调研、信息咨询、企业创新等社会经济活动, 依照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 整合各方面资源, 构建面向东北的一体化的区域协作网络。如依托三省高校和科研院所, 联合共建东北科技教育信息网, 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构建东北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网络, 加强三省共用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 全面提高东北三省大型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依托沈阳技术交易网、哈尔滨技术交易市场网, 以现有中心城市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 构建东北区域技术交易合作网络;在现有孵化器的基础上, 整合各种优势资源, 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

第四, 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地区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之间人才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的目标, 除了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外, 还必须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使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甚至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与预期目标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 加大人才培养地方适应性的调整力度, 使得人才能够有所作为,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 高等学校教育与科研的效益与质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各方面最关心的问题。可见, 如何建构高校的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高教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何祚庥, 兰士斌.高等教育是适度发展, 还是大力发展?新华文摘, 1998, 11.

[2]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3]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篇5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我们的调查,此份问卷的调查内容的是调查大一新生的大学适应情况,请依据自己想法回答,非常感谢您的积极配合。

()1.你的性别是A 男B 女

()2.你是独生子女吗A 是B 不是

()3 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跟想象中的有差距吗?

A基本符合B有点差距C 差距非常大

()4.你对老师的授课方式适应吗?

()A.非常适应B.适应C.一般D.不适应E.很不适应

()5.上课你是否经常发言?

()A.经常B.有时C.偶尔D.很少E.从不

()6.你在学习大学课程时,觉得

A学习较轻松,掌握得还不错B基本能听懂,但学得较吃力

C完全听不懂D上课基本不听,也就无所谓听得懂与听不懂()7.你通常多久往家里打一次电话?

A 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 一周多次D 基本不打

()8.你打电话回家,是为了

A太想家了B太无聊,找父母唠嗑打发时间C心情不好,找父母倾诉D 有要事找父母商量或是向父母要钱

()9.你会自己洗衣服吗?

A 基本没有B 很少C 大部分D 全部

()10.你是否经常到食堂就餐?

A.经常B.有时C.偶尔E.很少F.从不

()11.你对食堂不满意的方面:(多选)

A.价格B.服务态度C.环境卫生D.饭菜质量E.饭菜种类F.餐具卫生G.饭菜口味()12.你觉得绍兴的气候怎么样?

A挺不错了,很快就适应了B刚来时很难适应,现在基本能适应C这儿的气候糟糕透了,目前还不能适应

()13 你觉得学校的住宿条件如何?

A 非常不适应B 不太适应C 一般 过得去D 比较适应E 非常适应()14.你和室友的关系如何?

A.非常好B.好C.一般D.差E.非常差

()15.是否经常参加班级活动?

A.经常B.有时C.偶尔D.很少E.从不

()16.你在进入大学之前有没有独立生活过,或者是在学校住宿?

A一直是一个人独立生活B曾独立生活或住宿C一直在住宿学校D从未住宿和独立生活过()17.你遇到问题时,你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

A.同学B.过去的好友C.学长学姐D.辅导员E.任课老师F.父母亲人G.不找任何人,自己解决

()18.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A 充实而有意义的B 单调无聊的C 复杂可怕的D享受惬意的()19.你在学校哪一方面最难适应?

A住宿生活B 理财C 学习方式的转变D 其他

()20.如何安排你的课余生活?(多选,但请按你分配的时间多少降序填写)

培育适应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 篇6

一、开放和接纳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发生密切联系。学校课程变革,需要政府的政策引领,需要高校的科研支持,需要社区和家长的理解和配合,离开这些支持和配合,任何一所学校的课程变革都可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必须认识到外部援助与支持的重要性,树立开放的课程变革文化。这种开放,首先表现在开放的心态。只要是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发展,任何资源都可以为学校所用。其次是开放的时空。学校课程建设应对网络、媒体开放,对社区、社会场所开放,对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对家长开放,对社会有识之士开放,从而构建学校课程建设的全时空。最后是开放的接纳。开放的目的是有效的接纳和利用。通过接纳,获得大众媒体的舆论支持,扩展学校之外课程学习的场所,补充学校拓展性课程师资,增添学校课程学习的设施设备。

二、学习与发展

当课程处于稳定的非变革状态,学校强调原有秩序的遵守和规范。一旦学校进入课程改革,常规的稳定状态必将改变和打破,人们对新的课程改革的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是模糊和不明晰的,甚至是抱着怀疑甚至敌对的态度。为什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会困扰和阻碍学校课程变革,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和倡导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文化。首先是学习的文化。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政策,不同于教师头脑中已有的课程架构,需要有一个新知的认知和吸收过程。学校要通过政策宣讲、理论讲解、参观考察、榜样示范等多种途径,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和理念,接受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认同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其次是改变的文化。学习的效果要通过行动来落实和巩固。学校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让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逐步把握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体会、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精髓,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改革。最后是发展的文化。发展在于使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理念和行为都得以改变,学校需要以课题引领、经验总结等方式,整理、梳理学校课程建设成果,归纳、提炼学校课程建设特色,建构别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使学校课程进入新常态。

三、关怀与合作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变革是一项庞杂的变革,从课程价值到课程评价,从学科到课程群,从低段到高段,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仅仅依赖一个或几个优秀教师的力量,是不可能实施的,必须集合学校众人、众力、众智,方可得以实现。因此,合作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必须的文化。合作体现在关怀和信赖。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教師,鼓励积极变革者,感化变革中立者,不歧视暂时的变革反对者;对教师在课程变革中出现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要给予关心、关怀,充分信赖和鼓励。合作体现在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和分享。课程变革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掌握新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和技巧,会给教师带来许多困惑和困难。面对这些困惑和困难,教师之间需要互帮互学,开展对话、讨论和协商,分享思想和智慧,分担困惑和烦恼。这样的分享和分担,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信和试验的勇气,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合作的文化还要求通过各种机制来保证和实现,学校要以团队的、群体的、合作的文化取向建构课程建设中的导向机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四、尊重与选择

教育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受到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影响,强调知识学习的效率,强调教育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形态、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都促使教育的选择性必须得到尊重和彰显。选择的文化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教育的目的不是用整齐划一的课程来切割学生的差异性,而是让学生的差异性得以张扬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自己。其次,选择的文化还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不是被动的、指令性的,而是学生自主决定、自由选择。选择什么、怎么选择都要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自我负责、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最后,选择的文化还要求提供多样化的可能。学校根据自身历史和特色创建丰富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供多样化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潜能和特质寻求适合的个性化课程。

五、渐进与稳妥

学校适应性 篇7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

在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条件的限制, 基础设施较差, 在校舍建筑上只考虑到经济适用的原则, 采暖能耗非常高、保温性能较差, 教室温度偏低, 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西北地区农村学校的建筑要充分考虑能耗因素[1]。众所周知, 在影响西北地区建筑的环境因素当中, 首要的就是气候因素, 农村学校在设计上要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出发, 趋利避害, 使得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充分适应当地气候,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学校”号召。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主要是指在在建筑的规划、施工、改造等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的工艺设备以及可再生资源等提高建筑的使用效能, 比如采用保温隔热材料的墙体, 可以减少空调及取暖设备的使用率, 降低能耗。

1.2 建筑的适应性

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师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 以趋利避害为原则, 以节能舒适为目标, 设计出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的建筑。本文所研究的气候适应性, 主要是西北农村学校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通过对建筑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分析, 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且节能的设计方法, 是一种非常生态的节能设计策略[2]。

2. 西北寒冷地区农村校舍在节能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布局分散

学校布局分散主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西北农村地区, 学校的建筑一般以村为单位, 由于村落较为分散且规模大小不一致, 农村学校就出现了规模小、分布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没有达到节能的要求;二是农村地区由于地广人稀, 学校在校舍建筑上间距大,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 这样的布局不利于校舍的御寒, 增加了学校的取暖能耗[3]。

2.2 平面功能存在缺陷

西北地区的农村学校建筑平面一般采取外廊组合或联排组合形式。一般来说, 学校的外廊组合是指在将校舍走廊的一侧设计为办公室、教室、楼梯间、活动室等主要功能区域, 另一侧无建筑或者是操场。到过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的人应该都知道, 这里的学校外廊一般朝北, 外廊的区别就在于有的是采暖外廊, 有的是非采暖外廊, 当朝北外廊为采暖外廊时, 室内的采光、保暖、通风等性能都较好, 但是这种采暖外廊的造价成本比较高, 大多数的农村学校都采用的非采暖外廊, 导致冷空气通过走廊和门缝等位置侵入室内, 室内温度偏低, 影响教学活动。也有部分学校采取的是联排组合形式, 即和南方地区的学校一样, 所有教室门口直接向外, 没有任何阻挡, 也没有门斗的屏障, 大大增了学校冬季的取暖能耗。

2.3 围护结构保温效果差

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校舍建筑大多受到资金的限制, 采用低标准进行建设。在围墙建筑的选材上大多选用热阻值较低的水泥墙梯、砖结构墙体或者传统的土墙结构, 这些围护材料保暖性能差, 且容易出现缝隙、脱落或者倒塌等问题, 导致冷风渗透量大。除此之外, 在门窗、房顶等建筑的选材上也不注重保温性能, 整个校舍的保温性和密闭性效果比较差[4]。

2.4 供暖方式传统落后

西北农村校舍的供暖方式主要锅炉供热。锅炉供热是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的主要供热方式, 一般每个学校都建有自己独立的供热锅炉, 但是由于学校规模较小, 再加上资金的限制, 很多学校的锅炉热效率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也没有达到国家的节能标准要求, 再加上学校的暖气系统设计不合理等因素, 锅炉能耗普遍偏高。而且这些地区的锅炉加热还是利用煤炭或者薪柴, 燃烧效率不高, 且对环境污染较大, 这也是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能耗较高的原因之一。

3. 构筑形态上的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

3.1 布局形式的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

建筑物的布局形式一般受到地方特色、建筑等级、艺术审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从西北寒冷地区农村校舍的气候适应性角度出发, 将其划分为平面与体型控制、剖面通风与控制、围护结构与保温控制等三方的内容。

3.1.1 平面与体型控制

体型系数越小暴露在空气中的界面就越小, 体型系数小的建筑相对于系数大的建筑一般冬暖夏凉。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但是光照充足, 因此建筑物在失热的同时也能及时补充热能, 在西北地区, 建筑的东、南、西三面称之为“受热界面”。在西北地区的建筑物的设计上, 如果能够将受热界面的面积增大, 实现补充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 那么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就比较好, 就能极大程度地减少建筑的能耗。因此在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校舍建筑上, 南向的外界面要足够大, 东西向的界面也要一定的面积, 北向的外界面能少则少, 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热量, 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3.1.2 剖面与通风控制

建筑的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模式, 西北寒冷地区风力较大, 如果完全依靠自然通风, 那么农村学校的保暖性能则无法得到保障。但是, 教室人数较多, 必须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因此只能采取机械通风的形式才能既满足通风要求, 也不过分降低教室的温度。与自然通风相比, 机械通风虽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但是却能很好地控制气流, 改变气流的方向, 达到非常好的通风效果, 并且机械通风的能耗要远远小于自然通风状况下消耗的取暖能耗。在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校舍, 可以采取建设“竖井”的方式, 控制室内外温差, 帮助空气流通。

3.1.3 围护结构与保温控制

西北寒冷地区农村校舍建筑的围护结构一般保暖性能较差, 无法抵御风寒, 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围护结构的选材上要注意其保温隔热、经济适用等性能。例如可以采用特布隆墙体、可呼吸式集热墙、复合外墙等保温性能强的墙体作为围护结构, 也可以采取太阳能集热墙、热通道玻璃幕墙、转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等新材料作为墙体, 充分利用当地日照辐射充足的优势, 储存热能, 增强校舍的保温性能。

3.2 构造形式上的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

在北方寒冷地区, 冬季时间较长, 温度低、风力强, 在建筑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雪荷载、风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校舍的墙体保温、门窗保温、屋顶保温成为构造形式节能的主要方法。

3.2.1 墙体保温

墙体保温是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墙体的保温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校舍的温度, 如果墙体的保温性能较差, 那么整个校舍的热舒适度就会降低, 同时还会增加很大一部分取暖能耗, 因此要做好墙体保温。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学校可以选用传热系数较小材料, 或多层设计, 阻隔热量传递的效率, 一般来说, 采用的是内保温、中间保温和外保温相结合的方式, 在墙体内层刷粉涂料, 中间利用“夹层保温”技术, 墙外使用保温隔热的材料, 形成“保温材料——墙体——保温材料”的墙体结构, 达到保温效果, 降低取暖能耗。

3.2.2 门窗保温节能

建筑物的门窗是冷风入侵、光照射入的主要通道, 因此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校舍在门窗设计上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开窗口不宜过大, 并且尽量不在东、西面墙体上开窗;要建造绿化隔离带、门斗、十字转门等隔风屏障。

总的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门窗的保温节能设计:第一, 控制窗户和墙体的比例, 窗体面积不能过大;第二, 提高门窗的密闭性, 选用密闭性能较好的门窗材料, 减少冷气的入侵;第三, 加强门窗的保温性能, 可以通过在门内填充岩棉板、聚苯乙烯板, 或者采用塑料窗、选用多层玻璃材料窗户等方式, 增加门窗的保温性能[5]。

3.2.3 屋顶的保温节能

建筑物的保温节能除了与门窗、墙体的保温性能直接相关外, 还与屋顶的保温性能相关, 作为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重要部位, 屋顶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保温性。由于西北地区冬季具有降雪量大、气温低等特点, 应此在屋顶的选材上上要充分考虑其承重性和保温性。首先, 不宜选择密度大、导热性能好的材料, 防止冬季雪量较大时房屋承重过大;其次, 不宜选用吸水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 避免屋顶吸水过多, 即增加了建筑物的复合, 也会降低材料的保暖性能。最后, 学校的屋顶设计要遵循《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屋顶的透明保温材料不得超过总体面积的20%。

4. 空间形态上的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

4.1 外部形态上的气候适应性节能设计

一般来说, 群体建筑在外形上可以减少其暴露在不利气候环境下的面积, 同时还能产生热量共享效应, 提高整个建筑群的保温性能, 减少热能损耗, 将这种集群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用于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学校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学校布局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学校应该向规模化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建设学校, 避免一村一学校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第二是学校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环境, 不宜过度分散, 要尽量减少校舍的暴露面积。通过学校建筑的集群, 不仅能够减少校舍的暴露面积, 起到保温效果, 还能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能源的浪费。

4.2 内部空间形态上的气候适应性

在我国西北寒冷地区, 建筑物朝南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 增强屋内的保温性能, 在夏季也能通过简单的措施达到遮阳效果, 形成冬暖夏凉的内部环境。因此, 在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校舍建筑上, 储物间、会议室、室内体育场所、卫生间等房间应该建筑在偏北位置, 教室、办公室、接待大厅等房间应建设在光照充足、舒适度高的偏南位置, 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

5. 结语

西北寒冷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环境, 不应让学校的建筑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 西北寒冷地区农村学校建设要遵循气候适应性要求, 充分掌握和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 做到趋利避害, 加强校舍的保温、御寒、通风等性能, 以此降低学校的采暖能耗, 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田.适宜节能技术在寒冷地区农村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3.

[2].张海波.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武汉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3.

[3].白亮.西北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模式选择与分析——基于甘肃省S县的田野调查[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 (04) :8-13.

[4].董国明.寒冷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学校适应性 篇8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是指青少年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保持和谐平衡的发展状态,从心理和生理上所做出的主动顺应、调控、改变环境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1]。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推进作用已得到众多学者和专家的著述与认可。提高青年社会适应的能力,关系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更关乎社会发展的未来。从学校体育教育层面来探知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学校体育教育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哲学关联

从字形架构来看,说文解字中认为,“人本”是“体”字的核心解读,而“育”指教育,因此,“以人为本”、“身体活动”、“教育”这三个由“体”、“育”二字引申出的关键词道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群体性教育活动”,它是教育和体育的结合体,是教育的一部分,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中应起到教育补充的作用。首先,它可借助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通过具体的身体实践、创造性活动以及一系列辅助工具和手段,以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为青少年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提供最大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它所面临的受教育对象———青少年群体,处于最佳的学习年龄,接受能力较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较强。第三,区别于儿童期的学校体育,随着青少年身心各方面发育的不断成熟,这一时期体育教学形式和具体的操作内容更为开放和独立。因此,学校体育可更有效地以实践为途径,采用身体活动的主体体验式教育,通过个体的直接参与,也是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二、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培养中的发展困惑

1.“以人为本”核心发展观念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滞后的曲高和寡

尽管“以人为本”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是从目前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来看,脱离社会生活经验的运动项目技能学习是直接经验获得的单一形式,不注重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缺少合理教学场景的设计,青少年学生缺乏对运动项目内涵的体验感受,无从认同体育学习内容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更谈不到学习的乐趣。从教育内容的选择来看,体育在教学体系中长期处于一个恶性发展循环的弱势发展状态,此外,学校为了拿名次,为学校发展增加附加砝码,校园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建设的重点,体育的教育内容呈现单一枯燥,不利于有效组织合理展开,表现出严重脱离生活的发展倾向。从教育内容的编排来看,教育内容并没有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内容的编排不符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从教育途径来看,重视个体技能学习和知识的掌握,不能有效地调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内化。这使体育教育很难体现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发展地位。这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降低。

2.“健康第一”理性发展原则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健康现状的欲求反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满状态”的三维概念。身体上的健康是指躯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的形态、机能的完整;心理上的健康是指精神与智力处于完好状态,内心世界丰富充实,适应外界的变化;社会上的健康是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社会角色功能及对他人和社会健康承担义务[2]。然而据相关资料表明,青少年除了身体素质飞速下滑之外,不喜欢接触社会、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漠不关心、和家人很少沟通、对生活及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的案例比比皆是,造成抑郁、焦虑情绪等不良症状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中得以显现。在现实中受挫之后,过分依赖网络所形成的虚拟世界,逐渐脱离现实世界,甚至出现新型“自闭”的青少年群体数量也在逐年增长。新浪河南发放问卷2000份,以郑州市内随机抽取的14所中学中的20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823份,有效率达到91.65%。问卷调查中男生占49.9%,女生占51.1%;初中占63.1%,高中生占36.9%。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19%的学生称,自己曾经想到过“生活没有希望”,5%的学生这一想法较严重;11%的学生称“我一直都担心和别的同学相处不好”,40%的学生认为“我有时会担心别的同学不喜欢我”,44%的学生认为,“同学纠纷”曾对自己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2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关系紧张”等等[3]。

3.“文化育人”中心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相去甚远

“文化育人”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理念的应然选择。学校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要素,担负着先进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这是其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定位。文化是体育发展层面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从工具理性上升为价值理性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文化育人”是“文而化之”的教化过程,它不仅需要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更强调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生存价值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灵,它不是灌输和说教,是建立在个体亲身体验后的情感化育。但学校教育的现实实践中,仍是停留在单纯的“知识育人”和“技能育人”。学校体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技战术教学、身体锻炼,过多的目光投放到运动竞赛和运动队、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力度还很不够,因此,文化的缺失是学校体育活力匮乏的主因。对学校体育“文化育人”的忽视、漠视和轻视必将导致学校体育主线条的模糊和发展方向的迷失[4]。

三、“生活”———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培养的中心

1. 生活即教育:由知识教育回归能力教育,“生活”回归是根本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校体育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学校体育生活化”是人本教育价值的一种合理发展取向。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对体育知识和技术进行广泛生活化内涵植入、应用与迁移,才能转化成为能力。社会化及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关涉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青少年通过学校体育项目的学习、交往、实践,在熟练掌握运动项目技能的同时,结合该项目特征,了解项目的人文特点,不仅有利于对该运动的进一步认识,更好地提高运动技能,还能加速自身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为有个性的、成熟的社会成员。学校体育重视生活教育,把体育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青少年与社会、自然相融,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理解知识,感受生命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注重由体育知识教育回归到能力教育,是对人自身的回归、对人生活的回归。因此,学校体育“生活”回归,其实质是回归更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发展人才。

2. 从知到行:由能力教育回归文化教育,“情感意志”培养是重点

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感和开放性这五种基本的人格特质不仅是影响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因素,也是人们适应社会时的基本动力特征和内在核心因素。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失对运动项目的人文教育精神层面的延伸,就可能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异化。通常学校体育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和一种教化,是体质、技艺、达标等词语的概括,体育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丧失,使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被定义为一种技术过程。固然,学校体育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会与不会的矛盾,在解决了会与不会的矛盾之后,信与不信的矛盾便成为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体育的应有之义、价值、内涵,以及不同运动项目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传授给学生,通过内在的教化,形成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使终身体育的行为成为一种可能。学校体育中的情感和意志教育注重的是生命体验与关怀,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青少年理解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由能力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回归,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应成为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能力教育向文化教育的一种升级,增强青少年适应行为的认知,影响他们的气质和性格,丰富情感,磨练意志。在学校体育中,体育知识的认知是基础,是必要;情感和意志是核心,是关键。

3. 教学做合一:由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主体”建构是关键

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思想源泉和动力,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活”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人既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对象,又是它得以建构的主体,是改造与创造双向价值体的和谐统一。学校体育中,主体的价值建构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把人作为工具的异化发展提出的质疑,教学做合一,把实践和发展紧密相连,以自尊、自立、自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认为教育是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而服务的。在当代,青少年学校体育的学习目的已不再只是对体育的某些项目表面发展形式的感性认识层面,而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以及由情感、意志的内化转化为合理现实认知和行动的一种主体发展表现。学校体育由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实现教学做合一,是以实践为基础,追求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愉悦,增强其与周围环境发展的融洽度以及解决问题、直面困难的能力特性,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青少年主体性姿态的激发,推动他们与社会保持一致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学校体育的本真价值内涵所在,也是从教学做的整体观树立青少年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观、主体观和能动观的一种人本关怀和表现,主体性有利于青少年合理进行角色定位,增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哲学关联作出详细阐述,指出解决个体与周围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特殊矛盾是二者共同的发展命题。针对目前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培养中的三项发展困惑,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生活”为借鉴,提出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培养中的回归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学校体育,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邹泓,余益兵,周晖,等.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罗儒国.“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3]陈晴.生活教育与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8).

[4]Mc CRAE,CASTA.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

学校适应性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基础音乐,音乐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 二者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两个环节, 相互链接, 不可分割。高等学校培养的教师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反之, 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又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

近年来, 基础音乐教育飞速发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实施, 标制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课在原有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基础上, 增加了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包含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音乐与相关文化。[1]相较以往21世纪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高校从教育理念、课程价值、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材建设等各方面都作了较为重大的变革, 更具有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 更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对音乐的参与感受、表现与创造, 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来完成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无疑对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为高等学校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 可以说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招生率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 使所招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这当中尤其是一些高校的音教专业, 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和教学经验不足, 从招生到教学都存在着严重模仿音乐学院的痕迹, 缺乏师范性, 没有自己的特色, 这显然与我国当前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表现在高校管理与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办学理念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脱轨

这是长期以来存在于音教专业教育中, 影响和制约其它连带问题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考规模的扩大, 音乐教育成为许多高校纷纷争抢的专业, 但有些高校如音乐学院、地方师范院校的音教专业招生比较晚, 没什么经验可循, 因此整个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基本是效仿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类专业的模式, 过于强调某一门专业而无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这是显然是错误的。音教专业既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表演类人才的教育, 又与普通的基础教育不同, 它应该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具有师范性质的专门的音乐教育, 因此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要求中小学音乐课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最重要途径, 它强调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各高校必须明确这一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即培养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而全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 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 具有学习理解民族音乐及世界各国音乐的能力, 要具备涉猎相关姊妹艺术、注重学科交叉综合的能力, 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热爱基础音乐教育事业, 并具备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念不正确, 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目标错位, 课程结构严重不合理, 培养模式还是音乐学院的那一套, 划分专业,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重视技能理论课而忽略实践、实习课,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是面向基础教育的, 应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来确定培养目标, 因此,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多才多艺的、具有广博而全面的音乐文化修养, 能应用先进的教学法和教育论进行教学, 并能及时了解新课程、新课标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所以其培养模式应是技能、理论、实践并重的三管齐下的模式。

具体做法是:取消专业, 把钢琴、声乐、舞蹈等作为基础课, 同时加强音乐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教材分析等理论课的学习, [2]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这些技能和理论课的同时, 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实践实习活动, 如可与当地中小学建立长久的实习帮互关系,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课程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而且能为促进当地中小学音乐事业发展增添活力。

三、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包括教师给自己的定位、教师给学生的定位与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三方面。从事音教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专业院校毕业, 因此培养学生还按以前的那一套, 一味地注重学生单项技能的提高而忽略其整体素质的培养, 这就与基础教育制订的综合、全面、广博的人才目标相悖, 不能适应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所以, 高校教师必须首先给自己、给所教学生准确定位: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是未来的音乐家, 应该要求学生不单要掌握唱歌、弹琴、跳舞等单纯的技能, 而且要具备广博的音乐文化素养、全面的音乐基本技能, 并且有一定的合唱指挥、小型乐队编配、组织课外活动等的能力, 同时具备一定的引导中小学生喜爱音乐、感受音乐进而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其次, 学生给自己的定位。很多音教专业的学生, 不屑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因此从思想上便与之抵触, 总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成为专门的表演人才, 其实这是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因为音教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专业水平比不上音乐学院, 而很多东西根本不是后天努力就能达到的。所以, 学校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其进行正面引导, 使他们热爱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自觉地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以便将来很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而学生自己更要准确定位, 千万不可迷失方向。

四、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薄弱

我国民族众多, 各地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有许多地方音乐风格浓郁, 具有当地民风民情之特点。将地方音乐引入课堂, 可以完善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 也可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目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 我国的传统音乐尤其一些很朴素的地方音乐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加上西洋音乐在高校主流位置的确立, 更使得地方音乐退让到了偏僻的角落而不为人所知。所以, 高校尤其一些地方院校应该可以担任起一部分拯救这些珍贵财富的责任, 充分挖掘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也可与当地艺术馆及一些民间艺人建立联系, 将一些传统的、优秀的地方音乐引入课堂。

当然, 当下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笔者眼界有限, 仅能从宏观角度略谈一些。但是, 有一点是必须明确肯定的, 那就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必须不断改革, 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2007年的5月份, 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院校负责人”会议, 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课程设置较原来的更为系统、全面, 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某门课程在哪学期开设, 以及开设多少学时, 获得多少学分, 都给予了明确规定。2007年9月份, 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和部分高校教师们还就“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目前音乐教师教育中的若干问题、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师音乐实践课的改革、新课标下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理念、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学生基本功促进策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 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适应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乐韵寻踪——王耀华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504.

[2]徐希茅.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7.9:6.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12, (1) :10.

[4]王耀华.乐韵寻踪——王耀华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

学校适应性 篇10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浅谈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能力教育 篇11

一、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在生活中成长

生活适应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所以,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适应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听记,它要求学生真正地参与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以动手学的多少代替讲的多少。

二、重视个别化教学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真正融入社会。就要求在生活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于是我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为学生制定了个别教学计划,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适应课中就要有前瞻性,注意从个别化教学中,培养他们将来毕业后可能遇到的或经常需要的技能。同时任课老师要总览班级中生活适应个别化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哪些学生需要更进一步的生活技能的训练都要熟记于心。在实际生活适应课备课时,要思考这一节课能不能兼顾学生个别化训练。然后在不打破原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重点,精心设计内容和教学环节,在生活实践中让个别化教学成为生活适应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使培智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适应生存的能力,是对培智学生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而生活适应课是这一目标的起点实践课堂。所以不管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还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也都是让培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生活适应起点课堂去实践操作。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不仅是对各科知识的巩固,更是对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我常听各科教学的内容,了解教学的情况。在生活适应课的备课中还要思考这一节课能不能尽可能地将各个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生活适应相联系,在生活实际中真正将它们能理解和掌握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智学生虽因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造成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表现为内向、怕生、胆小、自卑等情绪反复、怪异的行为。要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走向生活,平时就要加强对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的培养。不能因他们的缺陷而冷落和歧视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漠视他们的自尊、软弱,要鼓励他们面对现在及将来生活困难和挫折的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心。在生活中要精心地辅育和照料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塑造坚强的品格,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1.以表扬赏识教育为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培智学生也不例外,用赏识教育他们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生活適应课上,当教授《我的书包》这一课时,我让他们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许多同学做的都不错,但XX总是整理不好,看到其他同学都整理好了,他干脆不整理了,坐在那里看别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号召同学们:“XX今天做得真的很棒,已能将自己的书包整理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仔细做一遍,那一定更好,我们一起来鼓励他一下吧!棒棒棒!XX真的棒!”在同学的掌声中,XX又开始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了一番,比先前好多了,他自己也开心地为自己鼓掌,“棒棒棒!我真棒!”看到他那开心,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也真心地为他高兴。在以后他在整理自己书包的时候,我常注意指导他,现在他完全可以独自把书包整理得很好了!

2.采用小步子方法。小步子方法是指根据培智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育训练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教育训练方法。由于他们感知速度慢,感知范围狭窄,决定了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感知到的信息比普通儿童少,又由于培智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又决定了其一次接受教育训练的时间不能太长,他们的记忆力差,这决定了其一次接受训练的内容不能太多。因些,在对培智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中,采用小步子的教学可以降低技能的难度,一步达不到,可以分为两步、三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地做到自立。

只要能进行一步就要表扬鼓励,同时积极鼓励他(她)进行下一步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进行,直到最后掌握会拿勺子吃饭这一项技能为止。

学校适应性 篇12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实验区基地学校

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层面的校本研修是渭南师范学院与澄城县教育局共建省级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验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以实验区基地学校、澄城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为对象, 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 研究学习适应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探讨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方法, 以期进一步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可行性意见。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 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 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 (实际就是学习能力) 。根据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可知, 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1]。学生学习成绩主要靠其学习能力支撑, 如果学习适应性好, 学习方法科学, 就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 如果学习适应不良, 则会导致学业不良, 影响他们的成长与未来发展。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对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分析, 比单纯地看成绩高低 (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因试题的范围与难度不同而容易上下波动, 但其学习能力则相对稳定) 更能客观地说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一、调查目的、方法、对象

1.调查目的 :心理学家把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具体归纳为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包括三个具体方面, 共构成12个因素, 即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调查主要围 绕这些方面进行, 本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实验班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便采取教育对策。

2.调查方法 :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 (AAT) 》团体测试。该测验 (AAT) 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量表 , 制定出中国的常模 , 是适用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习诊断与指导的标准化测验工具。本测验折半 信度为0.71~0.86, 重测信度 为0.75~0.88, 有一定的 效度[2]。

3.调查对象 :实验中学初三一班 (实验班 ) 、初三六班 (同级对比班) 、初二五班 (同龄对比班) , 每班学生全体参加测验, 共121名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分析

分析总量表着重看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所处的位置, 中等水平说明学生只要保持现有学习状态, 对个别不足部分稍做调整可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中上等及优等水平说明学生只要保持住原学习状态就可以。中下等及差等水平则说明学生不仅要努力, 而且要在许多方面改进才能进步。

从表中看出,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平均分均在50左右, 略高于全国平均值, 说明学生学习适应性属于中等水平;实验班比同龄对比班平均分高出0.71分, 标准差低2.52分, 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比同龄对比班强。另外, 同龄对比班标准差高于实验班, 说明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有差异。同级对比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属于中下等水平。适应性等级 差等率% 中下等率% 中等率% 中上等率% 优等率% 全国常模7% 24% 38% 24% 7% 实验班0 13. 16% 57. 89% 26. 32% 2. 63% 一致性人数38 12 47回答一致性测量结果平均分 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 标准差51. 39 6. 82 37. 42 3. 09 50. 68 9. 34全国平均分为50分平均分在65分以上 (含65分) 为优等, 55 -64分为中上等;45 -54分为中等, 35

(二) 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分布状态分析 - 44为中下等, 34分以下 (含34分) 为差等。标准差值越大, 说明班级内部学

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的人数分布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班级内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状态, 能够揭示出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分布及区别。同级对照班16. 67% 83. 33% 0 0 0同龄对照班4. 17% 25% 37. 5% 25% 8. 33% 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越大。

同龄对照班学生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人数分布比例与全国同龄学生的分布状态基本一致, 呈正态分布, 中上等和优等同级对比班42 48. 75 41. 75 42. 33 0 0 41. 67 58. 33 0水平的学生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实验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则集中在中等水平区域, 占57.89%, 高出全国常模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 说明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同级对照班学生学习适应性集中分布在中下等区域, 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为0, 说明其整体学习能力不强。另外, 实验班优等率占2.63%, 低于全国常模的7%, 同龄对比班为8.33%, 高于全国常模 , 说明其优等生比实验班多, 实验班优等生少。项目量表得分 学习热情学习计划 听课方法优等率% 中上等率% 中等率% 中下等率% 差等率% 实验班51. 08 51. 55 52. 18 52. 21 2. 63 28. 95 50 18. 42 0同龄对比班51. 74 52. 6 52. 15 53. 49 12. 5 20. 83 45. 83 16. 67 4. 17同级对比班42 48. 75 41. 75 42. 33 0 0 41. 67 58. 33 0

(三) 学习态度分析

学习态度主要指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即学习热情 (积极性) 、学习计划与听课方法。从表中看,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相差不大, 都属于中等水平, 且都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实验班的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人数分布明显相对集中, 且高于同龄对比班, 同级对比班学生学习态度处于中下等水平, 明显低于实验班。

(四) 学习技术分析

学习技术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学习方法, 通过此项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和熟练。表中数据说明,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学生在学习技术方面有一定差别, 但差别不大, 都属于中等水平, 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但实验班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人数占94.77%, 同龄对比班占77.08%, 同级对比班仅占25%, 明显处于中下等状态。

(五) 学习环境分析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 一方面指这些方面的客观条件与状态, 另一方面指学生对这些客观条件的认同度, 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朋友项目量表得分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朋友关系往往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同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 同龄对比班则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但都属于中等状态。其中在朋友关系方面, 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同龄对比班, 学生的认同度均接近全国中上等水平, 说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关系比较融洽, 班级学习氛围好。而同级对比班学生的认同度则明显低于中等水平。实验班50. 45 48. 11 54. 11 51. 92 5. 26 23. 68 47. 37 21. 05 10. 53同龄对比班50. 47 47. 87 57. 17 49. 32 5. 25 31. 25 27. 08 31. 25 4. 17同级对比班35. 5 38. 5 43. 67 36. 67 0 0 0 58. 33 41. 67项目量表得分独立 性毅力心理健康优等 率% 中上等率% 中等率% 中下等率% 差等率% 实验班50.45 48.11 54. 11 51.92 5. 26 23. 68 47. 37 21. 05 10. 53同龄对50. 47 47. 87 57. 17 49. 32 5. 25 31. 25 27. 08 31. 25 4. 17

(六) 身心健康分析同级对

身心健康着重说明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 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和学习潜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比班35. 5 38. 5 43. 67 36. 67 0 0 0 58. 33 41. 67

从量表中看到,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身心健康状态与全国平均值基本相同, 都属于中等正常状态, 相比较而言, 实验班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在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占76.31%, 比同龄对比班学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而同级对比班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则处于中下等水平。在独立性这一方面, 三个班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但实验班与同龄对比班都属于中等状态, 实验班学生独立性要稍强于同龄对比班。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以上六个方面分析的结果来看, 实验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同龄对比班和同级对比班, 与全国同龄学生相比较, 实验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龄对比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从目前测验结果来看, 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状况都优于同龄对比班和同级对比班。按照“教学是中学 , 质量是核心 , 全面发展是根本”的总体要求 , 澄城实验学校确立了“以责任之心办学、以父母之心务教”的办学理念、“差异推进, 关注个性, 内涵发展, 整体提升”的办学特色、“先研后教, 聚焦课堂, 讲究反思”的教学特色, 实验班的全体教师不辱使命, 用自己的德、才、艰辛和智慧, 谱写了实验学校实验班的辉煌, 赢得了社会的评价[3]。

针对中学生智力水平普遍较高而学习适应性水平不高、学业不良现象的现状, 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指导,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力, 取得与智力相应的学业成就水平, 逐步减少学业不良现象的产生。实验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习适应性的实验, 非常必要, 效果也比较明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新课改的理念, 而且要用新课改理念改革原有课堂教学。大量实践已证明, 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课改,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环境, 加强心理健康疏导, 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适应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周步成等.学习适应性测验 (AAT) 手册[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1991.

上一篇:创造型练习下一篇:颜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