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试验

2024-10-01

适应性试验(精选10篇)

适应性试验 篇1

1 试验目的

为了了解当地引入的纯种肉羊品种的适应情况, 找出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的肉羊品种, 确保其优良性状的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对杜泊、边区莱斯特、萨福克三个品种进行了适应性观测。

2 试验地点

该项试验主要选择在生态条件差异明显的三个养殖场进行, 分别为:川区渭河流域地区的甘肃田源养殖公司、南山二阴地区的菜子镇金普畜牧养殖场、北山干旱地区的渭阳想晟养殖场。

3 试验时间

2009年5月—2010年9月。

4 试验内容

对同时引进的杜泊、边区莱斯特、萨福克等三个肉羊品种在适应性方面进行系统测试, 主要测定内容为生产指标 (主要包括体尺变化、日增重、料肉比) 、繁殖性能指标 (主要包括单次采精量、精液品质) 、发病率、耐粗饲情况等。据测定数据评判其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效果。

5 材料与方法

5.1 方法和步骤

5.1.1 方法:

从刚引进的8月龄左右的杜泊、边区莱斯特、萨福克种公羊中, 随机选择健康无病、体重基本一致 (体重差异不显著) , 按品种类型自然分为3组, 待试验用。

5.1.2 步骤:

每个场每个品种各选4只共36只, 以8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个时间段为基准, 对相关生产指标进行测定, 整理归档, 分类比较。

5.2 注意事项

试验在三个试验点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同时进行, 各生产指标的测定必须有准确的数值来反映, 试验期间, 若有羊只死亡情况, 不计入试验范畴, 各项指标测定尽可能在同一组试验羊中重复进行, 这样可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数据的真实性。试验数据的测定采用专门的、统一的测量器具。

5.3 饲养管理

5.3.1 饲养管理:

试验期内各组供试羊均处于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 均实行全舍饲饲养。饲料为混合精料、青贮玉米、苜蓿干草和胡萝卜等多汁料。每天运动2~3 h。春秋两季各驱虫、药浴一次。定期对羊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药物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垫草、粪便定点堆积发酵处理。饲草料的供给量为混合精料0.4~1.5 kg/d、青贮玉米2.0 kg/d、苜蓿干草1.5 kg/d、胡萝卜0.5 kg/d。采精公羊每日另外喂2枚鸡蛋。整个试验期内均由专人饲喂, 每天清扫圈舍, 保持清洁。

5.3.2 防疫驱虫:

引进羊20 d后, 分别注射羊三联四防苗、口蹄疫、羊痘和羊胸膜肺炎疫苗。

6 观测结果与分析

6.1 采食行为

从表2知, 在舍饲条件下, 三个品种公羊的采食时间短, 速度非常快。据观测, 采食的高峰往往出现在上午8—9点, 下午的5—7点。对铡短的饲草常采取吞食的方法, 对粉料用舌头卷食。采食时不抬头, 不挑食。羊只精神活泼, 食欲旺盛, 膘情良好, 无异常表现。对饲草的无选择性是这三个品种公羊的突出特性。表明这三个品种公羊能适应陇西县的饲草料条件。

6.2 生长发育

系统测定了36只公羊的体重、体尺, 其变化如表1所示, 杜泊、边区莱斯特、萨福克三个品种公羊平均绝对增重以8月龄前最大, 8月龄后逐渐降低。进入育成期后三个品种公羊体长、体高变化不大, 呈现不均衡变化。可见, 这三个品种体重、体尺变化符合肉用畜的一般规律。

6.3 繁殖性能

从表3知, 三个品种公羊一次射精量都在0.9~1.5 mL, 精子密度中等以上, 活力0.85以上, 均达到标准要求。据观测公羊精液品质以秋季最好, 春季次之, 冬、夏季最差;7月份当气温达38.5℃以上时, 公羊则性欲减退, 精液品质亦下降。边区莱斯特繁殖性能综合指标高于杜泊和萨福克。但从性欲能力观测来看边区莱斯特和萨福克比杜泊明显强烈。

6.4 发病情况

对36只三个品种公羊观测一年多来, 除1只边区莱斯特种公羊患创伤性脓包病、1只萨福克种公羊2次感冒和2只杜泊种公羊患下痢外, 未发现其它疾病。而与种公羊同时引进并同场饲养的小尾寒羊陆续感染了口疮、下痢和脑包虫等疾病, 发病率达50%以上, 死亡率10.86%。

kg、cm

g/d、kg、s、%

mL、%

7 结论

7.1 3个品种公羊耐粗饲、饲料报酬高、繁殖性能强、抗病力好、抗逆性强, 其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甘肃省的地方品种, 在陇西县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可作为当地肉羊生产的主导品种和杂交父本, 具有相当的推广价值。

7.2 3个品种公羊表现出食性广、耐粗饲、不挑食和采食速度快的特点, 对寄生虫和常见病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尤其对当地的农作物秸秆有较好的适口性, 这对陇西县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大力发展舍饲养羊, 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肉羊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适应性试验 篇2

为了保障飞机刹车性能,对于飞机刹车材料摩擦性能的测试准确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设计出一个良好摩擦试验机系统.本文将神经网络与常规PID调节器控制相结合,产生一种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并应用于摩擦试验机电惯量系统.根据电惯量系统建立仿真模型,验证改变转矩电流分量的`电流环给定电压来实现电惯量的可行性,通过突加负载和改变转速给定来研究加入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后系统的控制效果.

作 者:赵谦 凌玉华 廖力清 段凌飞 王颂 ZHAO Qian LING Yu-hua LIAO Li-qing DUAN Ling-fei WANG Song 作者单位:赵谦,凌玉华,廖力清,段凌飞,ZHAO Qian,LING Yu-hua,LIAO Li-qing,DUAN Ling-fei(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王颂,WANG Song(空军驻长沙地区,军事代表室,湖南,长沙,410111)

适应性试验 篇3

关键词:烤烟;新品种;试验;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572.0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023-03

为解决目前山东烟区推广主栽品种单一、后备品种匮乏问题,2009年山东省烟草公司引进了NC102、NC55和 NC297 3个美国烤烟新品种,分别在潍坊市的诸城、临沂市的费县和日照市的莒县安排了适应性对比试验,以期尽快筛选出适宜在山东烟区推广应用的烤烟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引进美国烤烟新品种:NC102、NC55和NC297,对照品种为山东烟区目前推广的优良品种K326。

1.2 试验地点

试验分别安排在诸城市辛兴镇的旭日烟叶农场、费县朱田镇洼里村烤烟试验农场和莒县洛河镇章庄村烟叶农场。

3个试验点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均匀一致,保水保肥性能良好,远离菜园、蔬菜大棚等病源,各自能代表本地的典型土壤类型。

1.3 试验设计

3个试验地点的4个参试品种全部安排在同一地块,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每品种种植0.333 hm2,随机设计,不设重复。

按照当地施肥量和氮磷钾配比施肥,生产栽培技术按照当地常规技术进行;成熟采收后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烘烤。每666.7m2纯氮施用量,诸城为8.0 kg,费县为6.5 kg,莒县为6.0 kg。

1.4 调查记载及分析

按照品种试验调查记载方法进行相关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调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调查结果

从生育期来看(表1),3个新品种的生育期都稍长于对照K326,其中以NC55的生育期表现相对较长。诸城试验点的生育期要长于费县和莒县试验点,这可能与诸城试验点施氮量偏高、田间长势偏旺有关。

2.2 主要植物学性状表现由于三地施氮量不同,3个新品种的株型和叶形表现略有差异(表2):诸城和费县株型都为筒形,叶形为椭圆形,而莒县由于施氮量低,株型表现为微塔形、叶形为长椭圆形;田间整齐度三个试验点都表现为整齐;成熟特性NC55和NC297表现为耐熟,而NC102表现稍差;田间生长势在前期以NC102表现较好,进入中期后三者都表现为强。

2.3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由于3个试验点试验条件不完全相同,其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大(表3)。从总体表现来看,NC297的株高相对大于NC55和NC297;腰叶长、宽以NC55为最大。

2.4 抗病性状调查3个引进品种对黑胫病和叶斑类病害的抗性与对照K326相当(表4,表5,表6),但对病毒病的抗性不如K326。相比较而言,NC55的抗性总体表现较好。

2.5 主要经济性状调查综合三地的记载(表7),3个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综合表现以NC55为最好,优于目前山东烟区的推广品种K326;NC102与 NC297相当,表现稍差。

3 结论

从试验总体结果来看,NC55在山东烟区的综合表现优势较强,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而NC102和NC297则表现一般。3个品种的性状综合表现分别概述如下:

NC55:微塔形至筒形,叶片呈长椭圆形至椭圆形,茎叶角度较小,田间整齐度较高,打顶株高92.0~121.0 cm,有效叶数20~25片,茎围8.8~11.0 cm,节距4.2~5.3 cm,叶片较大。综合抗病性能相对较好,易感角斑病、野火病和气候性斑点病。烤后烟颜色橘黄,身份适中,组织结构疏松,上等烟和上中等烟比例较高,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NC102:株型为微塔形至筒形,叶片呈长椭圆形至椭圆形,苗期长势强,生长整齐一致,叶色绿,打顶株高97.8~121.2 cm,有效叶数20~26片,茎围8.5~11.1 cm,节距3.7~4.8 cm,叶片大小适中。综合抗病性较差,易感角斑病、野火病和气候性斑点病,感烟草病毒病、赤星病,较抗黑胫病,烤后烟成熟度较好,颜色柠檬黄至橘黄色,上中等烟比例偏低,烟叶产质、效益稍差。

NC297:田间生长整齐,微塔形至筒形,叶片呈长椭圆形至椭圆形,茎叶角度较小,葉片椭圆形,叶色较绿,团棵前生长势较差,平均打顶株高105.1~123.2 cm,有效叶数22~24片,茎围9.0~10.7 cm,节距3.9~5.5 cm,叶片稍小。烟株综合抗病性稍差,易感角斑病、野火病、气候性斑点病和赤星病。烤后烟成熟度较好,颜色橘黄色,上中等烟比例较高,综合产质和效益指标稍差。

杂交鲟的适应性养殖试验 篇4

鲟类属大中型经济鱼类,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鲟鱼的养殖与研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近10年来, 我国很多地方也开展了人工养殖试验研究。为了在贵州进行规模化生产, 1999年以来,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和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很多科研课题, 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范围, 在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 我们在余庆县进行了杂交鲟适应性养殖试验, 现将结果汇报于下, 供同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水池塘及配套设施

流水池2口, 位于余庆河一级支流20 m处河堤边, 每口鱼池面积30 m2, 呈长方形 (4 m×8 m) , 池深1.2 m, 四角切除呈八角形 (即切除直角等腰三角形, 直角边1 m) , 水深1 m。四周及池底水泥抹面, 池底坡比为2.5%。进水口后岸设有与池宽等宽的沟渠, 沟沿水平, 进水先入沟后漫流入池。出水亦为漫流, 并在距出水口前30 cm 处设高为1.5 m的挡水墙与池宽等长, 挡水墙上部砌1.2 m高的砖墙并水泥抹面, 挡水墙下部留高30 cm的过水道, 过水道设栅栏, 栅栏间距2 cm, 用钢条 (Ф10) 焊成。栅栏外池底设排污孔 (Ф20) , 用水泥钢筋做成锥形排污孔塞, 并在其上设环槽, 槽上用橡胶或塑料薄膜缠绕增加密闭性。引水渠进水口及池首进水口均设双层钢筋栏污栅, 并于引水渠进水口与池首进水口间开挖沉沙池 (1 m×1 m×1 m) 1个。鱼池上设开放式遮阳棚, 支架由铁丝、木材和竹子组成, 上面覆盖普通黑色遮阳布。备有潜水泵1台, 以备不时之需。

1.2 水源

系团结水库发电厂的底层水经康寨大堰渠道 (约2 km) 引入, 试验期内水温在14~31 ℃。

1.3 放养前的准备

排干池水, 清扫四周及池壁池底, 吹晒5天后, 用灭毒净消毒粉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 规格200 g/包) 兑水 (浓度为1 ∶200) , 均匀遍洒池塘四周及池底、池壁消毒。放养前2天加水浸泡池塘, 1天后换掉池水。为检测消毒液毒性是否消失, 在鱼池中设置*通讯作者0.5 m×4 m×0.8 m的敝口网箱, 箱内放置10 cm的草鱼种10尾作试水鱼, 一昼夜后检查, 发现全部草鱼种活泼正常, 证明消毒液毒性已经消失。

1.4 鱼种放养

试验鱼来源于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惠水鲟鱼试范基地的杂交鲟, 计280尾, 总重190.2 kg, 平均体重679.3 g, 最小个体459 g, 最大个体920 g。试验鱼放养时用5%食盐水鱼体消毒6分钟。

1.5 饲养管理

饲料为北京汉业饲料公司生产的鲟鱼专用饲料。饲料颗粒直径3~5 cm。5月20日至9月13日每天投喂3次, 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投喂时间为6:00、13:00、18:00。9月14日至11月30日每天投喂2次, 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 投喂时间为7:00、18:00。每15天测定1次鱼的增重情况, 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投饵量。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 (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 投喂方法为“慢—快—慢”, 每次投喂时间15分钟, 并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每两天彻底清扫池底污物泥沙1次。时刻注意进水情况, 定时清除进水口栅栏杂物以保证进水畅通。每半月清除1次沉沙池中污物泥沙以免带入池中。

1.6 病害防治

为防止病害发生, 每半月用5%食盐水浸泡1次鱼体 (浸泡5~10分钟) , 并仔细观察鱼体、鱼鳃等有无寄生虫或其他病症, 平时时刻注意观察鱼群觅食和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为防水獭等敌害生物进入侵害鲟鱼造成损失, 随时检查进出水口处栅栏是否破裂。密切注意进水情况及池鱼反应, 以避免沟渠中发生毒鱼事件时有毒有害水流入鱼池, 毒害鲟鱼造成损失。

1.7 鲟鱼出售

因为该批试验鱼规格较大, 个别的已达上市规格, 为提高经济效益, 达上市规格的从购进后1个月开始陆续出售。

2 试验结果

2.1 鱼产量

从2008年5月20日投放鱼种到11月14日全部出售完止, 共经过182天饲养, 死亡6尾, 前后累计共出售274尾, 计958.5 kg, 最大个体4.3 kg, 最小2.5 kg, 共增重768.3 kg。成活率97.86%, 增重倍数5.04, 饵料系数1.82。

2.2 经济效益核算

按市场批发价60元/kg计 (有部分是按零售价70元/kg出售的) , 可收入57 510元。投入鱼种费6 466.8元, 人工费4 800元, 电费409元, 饲料费7 000元, 杂费4 900元, 共计投入23 575.8元。盈利33 934.2元, 投入产出比1∶1.44。

3 小结与讨论

3.1 试验表明, 在余庆县境内进行流水养殖鲟鱼是可行的。经152天饲养, 增重倍数达5.04, 饵料系数1.82, 投入产出比1∶1.44, 经济效益较好。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引导有经济能力者进行饲养, 尤其在余庆县白泥镇康寨大堰引水渠两边, 可以采取借水还水方式养殖鲟鱼, 也就是在引水渠的左右两边修建1~1.5 m深的鱼池, 进水口开在引水渠上游, 出水口开在引水渠下游并与引水渠相连, 水由进水口进入鱼池, 经过鲟鱼利用后, 由出水口流回引水渠再用于农田灌溉, 这样不与农业争水。

3.2 在鲟鱼的流水养殖中, 最大的生产成本是饲料, 占总投入的51.5%, 因此, 饲料投喂是日常管理中尤为其重要的工作。饲料投喂必须坚持“四定” (定位、定时、定质、定量) 原则, 并采取“慢—快—慢”投饵方式, 投喂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并根据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及次数。为提高饲料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 高温季节在早晚投喂。

3.3 水温是鲟鱼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必须时刻监测水温。余庆的流动水水温不是很高, 本试验水温监测中发现, 9~10月中午水温较高, 早晚温差较大, 最高达9 ℃。中午水温达31 ℃的有4天, 达30 ℃的10天, 达29 ℃的8天, 而早晚温度最高仅达23 ℃, 对鲟鱼生长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杨兴等.贵州山区鲟鱼养殖技术.贵州出版社, 2007 (第一版) .

[2]张胜利.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试验.中国水产, 2001, 643~44.

[3]陈志援.南方利用泉冷水流水养殖史氏鲟技术.中国水产, 2007, (12) :42~43.

[4]郑金其.水泥池流水养殖杂交鲟高产技术.中国水产, 2007, 12:44.

[5]卢自银.山区流水养殖鲟鱼快速育成技术.中国水产, 2006, 12:39~40.

[6]何国芳.鲟鳇鱼养殖技术之一水库网箱养殖鲟鱼技术.中国水产, 2005, 7:33~35.

[7]叶小芳等.鲟鱼养殖技术—史氏鲟和杂交鲟流水养殖对比试验.中国水产, 2002, 6:36~37.

[8]郑金其.水泥池流水养殖杂交鲟高产技术初探.渔业致富指南, 2007, 18:57~58.

[9]刘权等.匙吻鲟苗种培育技术.渔业致富指南, 2006, 14:32~33.

[10]温文荐.鲟鱼网箱快速养成技术.渔业致富指南, 2004, 19:30~31.

适应性试验 篇5

关键词:杂交棉;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56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1-0019-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1.004

Abstract:Uing the complex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 of multi-location one year experiments, the yield ability, stable yield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hybird cotton regional test were analyzed in Eastern Xinjing in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6 had the best yield ability, its lint yield was 2565 kg/hm2 increaing 4.59%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main effect value of the yield ability was the highest; the stable parameter variance and variation were smaller; it was a high and stable yield variety; it was recommended to enter the regional test or production test in next year.

Keys:Hybrid cotton; Yield ability; Yield stability; Adaptability

0 前言

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主要通过田间试验、品质检测、抗性试验,鉴定棉花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纤维品质等特性,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特性与生产应用价值,是鉴定新品种的丰产稳产特性、应用价值和适应地区的主要途径[1-3]。一个成功的棉花品种必须在产量或其他农艺性状上表现优异,并能在广泛变异环境条件下仍能发挥增产潜力,既要表现高产又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以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和适宜的推广区域[4-7]。

本文通过一年多点试验,鉴定新疆东疆地区杂交棉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等综合表现,客观评价参试杂交棉品种(系)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选育和推广适合东疆地区棉花品种(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概况

供试的陆地棉品种(系)共9个,分别编号为B1~B9,以当地主栽杂交棉品种为对照。试验在东疆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的4个团场进行。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4月19~22日播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 6行区,小区面积22.2 m2,密度为13.5万株/hm2。田间管理按一般棉田常规管理。

1.2数据采集与分析

主要考察了杂交棉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指标。棉花吐絮期对株高、果枝数、第一果枝高度、第一果枝节位、单株铃数、果枝数、空果枝数等性状进行调查,棉花收获期对铃重、衣分、籽指、衣指等指标进行考种,对产量进行记载。统计分析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唐启义等编著的DPS统计软件完成[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所有参试棉花品种(系)的生育期在122天至134天之间;株高为70.2~81.6 cm,其中以B5最高,对照最低;第一果枝离地高度为11.4~15.0 cm,其中以B5最高,对照最低;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为4.7~6.8节,其中以B1最多,B6最少;单株成铃数为8.6~11个,其中以B1和B7最多,B2最少;单株果枝数为9.1~10.7个,其中以B6最多,B2最少。

2.2 主要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参试棉花品种(系)的单铃重为5.3~6.0 g,其中达6.0g的品种(系)有2份,分别是B1和B5;另外,衣分以B3最高,为43.2%,只有B2的衣分低于40%。衣指在7.0~8.7 g范围,其中以B1的衣指最高;籽指介于10.0 g和11.6 g之间,其中11 g以上的有3份,分别是B1、B2和B5。从总体看,铃重普遍偏低,衣分普遍较高,仅有1个棉花品种的衣分在40%以下;籽指普遍偏高,均在10.0 g以上。

2.3 皮棉产量分析

由表3可知,以B6的皮棉产量最高,为2565 kg/hm2,较对照增产4.59%,与对照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与B1、B2、B3、B5、B7和B8差异极显著;B2、B3、B5、B7、B8的皮棉产量与对照的差异显著,其余品种(系)皮棉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2.4 丰产性分析

品种主效应值的大小反映了品种在试验中增减产的效应[8]。由表4可知,品种B6的主效应值最大为0.56,参试品种中排名第1位,说明B6的丰产性最好;其次为CK,主效应值为0.311,皮棉产量为2452.5 kg/hm2,参试品种中排名第2位;其它品种(系)主效应值和皮棉产量均比对照低。

2.5 稳产性分析

方差和变异度是分析品种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其值越小,品种产量越稳定[8]。由表4可知,B7方差和变异度值最低,分别为0.023和3.09,B3方差和变异度值最高,分别为0.4和13.15。说明B7的稳产性最好,B3的稳产性最差。

2.6 适应性分析

以品种的产量水平、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描述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平均数均稳定和适应的品种回归系数等于1,回归截距为0,以环境指数线表示;回归系数大,回归截距较小,是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一般适于高肥水条件种植;回归系数小,回归截距大,也是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一般适于肥力较低条件种植,在同样的条件下,较其他品种适宜[8]。从表5看,根据回归系数、回归截距分析,B2、B5回归截距小,回归系数大,适于高肥力条件下种植;B3回归系数小,回归截距大,适合肥力较低条件下种植。

3 结论与讨论

新疆东疆地区2014年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棉花的前期生长,但对棉花中、后期成铃吐絮不利。苗期气温偏低,遭遇沙尘天气,整个苗期生长较往年持续时间长;5月总体气温偏低,达不到“5月蕾”;6月总体气温偏低,棉花开花推迟10天左右;7月上旬雨水较多;进入8月,大风天气较多,使棉花发育缓慢;尽管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受各种气候因素影响,但由于棉花的补偿能力较强,2014年东疆地区的棉花产量水平仍较高,因此,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

通过2014年10个杂交棉品种(系) 4个试验点的试验,综合各点的试验结果:B6丰产性最好,皮棉产量为2565kg/hm2,较对照增产4.59%,丰产主效应值最大,稳产参数方差和变异度较小,为高产稳产性品种。因此,推荐B6进入下一年度的续试或生产试验。

参考文献

[1] 付小琼,龙腾芳,刘晓峰,等.河南省棉花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及分区探讨[J].棉花学报,2004,16(3):142-146.

[2] 王树林,林永增,祁虹,等.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24-27.

[3] 卢合全,赵洪亮,于谦林,等.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27-29.

[4] 陈旭升,陈永萱,黄骏麒.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1,13(3):183-187.

[5] 付小琼,龙腾芳,刘晓峰,等.河南省棉花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及分区探讨[J].棉花学报,2004,16(3):142-146.

[6]王树林,林永增,祁虹,等.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2 (11):24-27.

[7] 卢合全,赵洪亮,于谦林,等.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43(9):27-29.

红皮大蒜适应性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引进江西省吉安地区红皮大蒜种子 (蒜头) 。

1.2 方法

1.2.1 开展不同播期试验, 测定生育期、产量,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试验处理:A:8月20日播种;B:8月30日播种;C:9月10日播种。

1.2.2 开展不同密度试验, 测定产量, 选择合理的种植规格与密度。

试验处理:A:4.5cm×30cm, 4.9万穴/667m2;B:5cm×30cm, 4.45万穴/667m2;C:5cm×25cm, 5.33万穴/667m2。

1.2.3开展不同施肥量试验,

分别测定蒜苗产量和蒜头产量, 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案。试验处理:A:基施商品有机肥800kg/667m2, 复合肥30kg/667m2;追施尿素25kg/667m2。B:基施商品有机肥1 000kg/667m2, 复合肥25kg/667m2;追施尿素20kg/667m2。C:基施商品有机肥1 200kg/667m2, 复合肥20kg/66m2;追施尿素15kg/667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播期分别为8月20日、8月30日、9月10日, 出苗期为9月5日、9月17日、9月29日, 蒜苗采收期分别为10月3日、10月18日、11月8日, 蒜头收获期为5月23日、5月26日、5月29日。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的适应期, 合理的播种期应是8月30日左右。

2.1.2 产量。

红皮大蒜不同播期, 影响其蒜苗产量和蒜头产量 (见表1) 。经试验显示, 红皮大蒜在上海崇明地区大棚栽培适宜播期为8月30日左右, 表现为出苗早、收获期适中、产量高。

2.2 密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种植后收获蒜苗和收获蒜头2种不同的采收目的, 经过试验, 比较蒜苗和蒜头的产量, 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红皮大蒜种植后收获蒜苗, 合理的种植规格应为:株行距5cm×25cm, 播种5.3万株/667m2, 获得1 770kg/667m2以上蒜苗的高产。红皮大蒜种植后收获蒜头, 合理的种植规格应选择株行距5cm×25cm, 播种5.3万穴/667m2, 可获得1 700kg/667m2以上的蒜头 (鲜产) 。

2.3 施肥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3)

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不论蒜苗或蒜头都表现高产。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于越冬前施尿素20kg/667m2, 促进旺盛生长, 提高蒜苗产量。如采收蒜头为目的, 则在越冬期增加地上部分绿叶面积, 并可提高干物质的积累, 开春后生长势强, 蒜头个体大, 产量高, 可达1250kg/667m2以上的产量。

3 结论

通过引进红皮大蒜高产栽培田间试验研究, 选择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30日左右;合理的种植规格为5cm×25cm, 密度为5.33万穴/667m2;合理的施肥方案为:基施商品有机肥1 000kg/667m2, 复合肥 (15:15:15) 25kg/666.7m2, 于出苗后至越冬期分2次追施尿素, 每次追施10kg/667m2。可以获得蒜苗1 590kg/667m2以上的高产。如果采收蒜头, 可获得1 256kg/667m2以上的高产。

摘要:上海市崇明县庙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实施引进红皮大蒜, 在大棚内试种, 开展了播期、密度、施肥等田间试验, 探索出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

蚕豆新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蚕豆品种共计5个, 即云豆147、成胡14号、凤豆6号、启豆2号、临蚕8号, 分别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大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试点按统一布局方式排列, 5行区, 小区面积12.5 m2, 行长5 m, 行距50 cm, 窝距25 cm, 每行20窝, 双株留苗。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四周及重复间走道宽1 m。小区间不设走道, 收中间3行计产。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 海拔1 465 m, 土质为黄泥, 肥力中等。前作为玉米, 播种前土地实行一犁一耙, 拣除残桩杂草, 拍碎土块。土地基本平整、细碎、疏松[3,4]。底肥施用复合肥300 kg/hm2。2009年10月22日播种。由于播种后一直未下雨, 于2009年11月5日浇水1次, 11月7—9日出苗, 但出苗不整齐, 9月11日松土。苗长势缓慢, 11月24日补苗, 确保苗齐、苗全。2010年1月4日定苗;1月19日施提苗肥, 施尿素75 kg/hm2, 并第2次浇水抗旱;2月12日追施复合肥150 kg/hm2, 并第3次浇水;3月2日和3月18日又分别浇水抗旱[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参试品种生育期以临蚕8号最长, 为219 d, 云豆147的生育期186 d为最短, 凤豆6号188 d, 成胡14号189 d, 启豆2号194 d (表1) 。

2.2 主要经济性状

参试品种株高以临蚕8号最高, 为64.0 cm, 启豆2号最低, 为27.0 cm;其他品种为31.0~38.0 cm。单株实有效枝数除临蚕8号最少外, 其余品种相近, 为1.4~1.6个。单株荚数以凤豆6号最多, 为3.5个, 其余相差不大, 为2.4~2.5个。荚长以临蚕8号最长, 为9.2 cm, 凤豆6号最短, 为5.9 cm, 其他品种为6.2~8.6 cm。单荚实粒数以临蚕8号最多, 为2.6粒;凤豆6号最少, 为1.8粒, 其他品种为2.1~2.4粒。百粒重以云豆147最高, 为111.4 g;启豆2号最低, 为66.2 g, 其他品种为86.1~96.3 g。单株产量以凤豆6号的5.7 g最高, 成胡14号的3.2 g最低, 其他品种为4.1~5.7 g (表2) 。

2.3 产量

参试品种中以成胡14号产量最高, 小区折合产量为528.89 kg/hm2, 启豆2号最低, 为382.22 kg/hm2, 其他品种产量426.67~493.33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区组间差异不显著 (表3) 。

3 品种评价

3.1 成胡14号

平均产量528.89 kg/hm2, 居5个参试组合的第1位, 该品种生育期189 d, 出苗快, 幼苗长势旺盛、粗壮, 叶片大, 植株整齐, 分枝中等, 株高31.0 cm, 单株有效枝数1.6个, 单株实荚数2.4个, 荚长6.2 cm, 单荚实粒数2.1粒, 百粒重93.8 g, 根腐病重。该品种比较适宜毕节地区种植, 鲜食优于干籽粒。由天2010年干旱和低温的影响严重, 建议再观察1年。

注:小区产量测产时按7.5 m2计算;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2 云豆147

平均产量493.33 kg/hm2, 居第2位, 该组合生育期为186 d, 植株整齐, 幼苗长势中等, 结荚早, 株高33.0 cm, 单株有效枝数1.6个, 单株实荚数2.5个, 荚长7.9 cm, 单荚实粒数2.3粒, 百粒重111.4 g。建议继续观察。

3.3 凤豆6号

平均产量440.00 kg/hm2, 居第3位, 该组合生育期为188 d。幼苗长势中等, 株型紧凑, 着荚角度小, 种皮破裂率高, 株高38.0 cm, 单株有效枝数1.6个, 单株实荚数3.5个, 荚长5.9 cm, 单荚实粒数1.8粒, 百粒重86.1 g。

3.4 临蚕8号

平均产量426.67 kg/hm2, 居第3位, 该组合生育期为219 d。出苗快, 幼苗长势旺盛、粗壮, 叶片大, 植株整齐, 开花期长, 株高64.0 cm, 单株有效枝数0.5个, 单株实荚数2.4个, 荚长9.2 cm, 单荚实粒数2.6粒, 百粒重96.3 g。此组合生育期太长, 不适合在毕节种植。

3.5 启豆2号

平均产量382.22 kg/hm2, 居第5位。该组合生育期194 d, 生长慢, 长势差, 植株整齐度中等, 株高27.0 cm, 单株有效枝数1.4个, 单株实荚数2.5个, 荚长8.6 cm, 单荚实粒数2.4粒, 百粒重66.2 g。

4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成胡14号、云豆147和凤豆6号适合毕节地区的气候条件, 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成胡14号, 为528.89 kg/hm2;启豆2号和临蚕8号因生育期较长, 不适合在毕节地们种植。由于2009年冬至2010春毕节地区长期干旱, 加上春季低温危害, 各参试品种生长期间, 叶片病害与根部病害严重, 导致苗枯死, 使各参试品种未能正常成熟, 造成百粒重偏低, 产量下降。鉴于该试点2010年为非正常年份, 试验数据仅供参考。

摘要:蚕豆新品种生态适宜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 成胡14号、云豆147和凤豆6号适应毕节地区的气候条件, 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成胡14号, 为528.89 kg/hm2, 启豆2号和临蚕8号因生育期较长, 不适宜在毕节地区种植。

关键词:蚕豆,新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

参考文献

[1]刘世明, 席继忠, 卜常林.蚕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109.

[2]周丕才, 孙永海.高稳系数法对蚕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12) :97-100.

[3]王海燕, 王晓玲.马铃薯间作蚕豆的效益评价与栽培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3) :37-40.

[4]陈海玲, 郭媛贞, 李碧琼.蚕豆外引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0) :32-33, 37.

[5]陈勇, 倪秀荣, 赵希远, 等.春播蚕豆品种引进鉴定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142, 144.

仁用杏引种栽培及适应性试验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分别设在会宁县东山林场、会宁县杨集乡陇川村林场。仁用杏苗木繁育试验地设在会宁县东山林场,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5°02′~105°06′, 北纬35°40′~35°44′, 海拔1 704~2 018 m, 年平均气温7℃, 年均降雨量380 mm, 无霜期156 d, 土壤为灰钙土, 有机质含量为1.3%, p H值为8.2。林场总面积753 hm2, 其中育苗地5.3 hm2, 属黄土丘陵山坡地, 无灌溉条件, 幼苗期靠人工浇灌, 每年视其干旱情况浇灌2~3次。

仁用杏丰产栽培园试验地设在会宁县杨集乡陇川村林场, 地处会宁县南部华家岭林带, 属黄土沟壑温带半干旱地区,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5°20′35″, 北纬35°31′, 海拔2 115 m左右, 年平均气温6℃, 降雨量412 mm, 无霜期130 d, ≥10℃的积温1 760~1 989℃, 年平均蒸发量1 543 mm, 土壤为灰钙土, 含全氮0.41%、有机质1.89%、碱解氮85.8 mg/kg、速效磷4.2 mg/kg、速效锌133.9 mg/kg、碳酸钙11.89%, p H值8.3。林场无灌溉条件, 幼树定植后人工浇灌定苗水, 以后靠自然降水维持生长。

1.2 供试材料

苗木繁育用的砧木为当地山杏一年生实生苗, 接穗是从河北省涿鹿引进的龙王帽和一窝蜂。丰产栽培试验园的供试材料为该项目苗木繁育基地提供的一年生龙王帽成品苗, 平均苗高1.4 m, 平均地径1.6 cm。

1.3 试验方法

1.3.1 苗木繁育试验。

砧木培育分别采用了春播和秋播, 嫁接方法采用了劈接、带木质芽接、“T”字形芽接, 通过连续观测育苗后的发芽成活、生长表现、病虫害防治各因子, 对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

1.3.2 丰产栽培试验。

从建园挖坑到投施基肥, 从苗木定植到定干抹芽, 从生长季节管理到冬剪管护越冬, 均设立对照样地, 连续观测试验地杏树的生长发育、结实和病虫发生防治等情况, 通过相关因子的定量分析, 对技术效果做出评价[4]。

连续记载苗木繁育、丰产栽培试验园的投入、产量、销售收入, 与当地同等立地条件下的农作物、普通苗木、山杏园进行比较分析仁用杏苗木、丰产栽培试验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地一年生山杏实生苗 (砧木苗) 当年生平均地径可达0.8 cm, 苗高达0.9 m。一年生嫁接成品苗平均地径达1.0cm, 苗高达1.1 m, 嫁接平均成活率达86.3%, 其中劈接成活率最高, 达95%, 其次是带木质芽接, 达87%, 再次是“T”字形芽接, 达77%。二年生嫁接成品苗平均地径达1.64 cm, 苗高达1.58 m, 其中:I级苗达75%, II级苗达18%, III级苗达7%, 苗木出圃合格率达93%。经测定, 试验园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 平均每株结果41个, 第4年平均单株结果68个, 第5年平均单株结果135个。鲜果出核率15%, 果核出仁率34.2%, 平均单仁重0.8 g。

2.1 不同播种方式对仁用杏砧木苗发芽、生长的影响

砧木苗的播种方式不同, 发芽生长情况也不一样。据调查, 山杏砧木苗秋播平均出圃率达93%, 而春播平均出苗率达76%, 且秋播苗较春播苗生长表现较好。

2.2 不同嫁接方法对仁用杏成活率的影响

嫁接方法不同, 嫁接成活率各有差异。据调查, 嫁接平均成活率为86.2%, 嫁接方法以春季劈接 (枝接) 为最好, 2年平均嫁接成活率达95%, 带木质芽接和“T”字形芽接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7%、77%。

2.3 病虫害对仁用杏苗木生长的影响

据调查,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 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十分明显。

2.4 漏斗形塑料薄膜积流坑对仁用杏幼树成活生长的影响

定植当年, 采用漏斗形塑料薄膜积流坑后, 幼树栽植成活率达98%, 而没有采用这一措施的成活率只有43%。定植后2~3年内继续使用该技术的幼树其新梢年总生长量是对照的1.54倍。

2.5 夏季修剪对仁用杏幼树生长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 拉枝后形成的长果枝、中果枝、花束状结果枝和短果枝分别是对照的1.2、2.4、6.5、4.4倍。在同一株树中, 长果枝、中果枝、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所占比例分别是7.2%、16.0%、50.4%、26.2%。

2.6 冬季修剪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仁用杏树的成枝力较弱, 通常只在枝条的顶端萌发抽生2~3个长枝, 其下数芽则抽生一些针刺状的短枝, 再下的芽多数不萌发, 而成为秕芽[5,6]。不可修剪, 任其自然生长, 虽然能提早形成花芽, 但不利于形成丰产的树形, 修剪过重容易刺激生长强旺枝条, 不利于开花结果, 所以对主枝延长头应剪去1/3为宜, 侧枝延长头剪去1/4为宜。

2.7 施肥对仁用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施肥与不施肥对杏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明显。如四年生杏树幼树的年生长量是对照树的1.48倍, 树高是对照树的1.25倍, 树干粗度是对照树的1.11倍, 冠径是对照树的1.47倍, 平均单株结果数是对照树的1.84倍 (表1) 。

2.8 病虫害对仁用杏树生长的影响

采取综合防治的幼树, 其平均虫口密度为2.00个/株 (对照树为56.56个/株) , 有虫株率为26.7% (而对照树为88.9%) , 发病率为6.67% (对照树为26.67%) , 新梢生长总量是对照树的1.33倍, 开花结果量是对照树的9.3倍 (表2) 。

2.9 气候、环境因素对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经观测表明, 龙王帽仁用杏能够在海拔2 115 m, 年平均气温6℃, 无霜期130 d, 年有效积温1 760~1 989℃的黄土丘陵山地正常生长开花结实。只是物候期普遍向后推移了若干天, 其中花芽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比对照推迟了约10 d, 果实成熟期比照推迟了约1个月。鲜果出核率=2.34/15.14=15.46%, 鲜果出仁率=0.80/15.14=5.28%, 果核出仁率=0.80/2.34=34.19% (表3) 。

3 结论与讨论

黄土丘陵区龙王帽仁用杏育苗以山杏作砧木种子, 采用秋播育苗为好, 宽窄行平均株行距为0.25 m×0.40 m。开沟点播播种量掌握在10.8万粒/hm2左右, 保苗达9.90万~10.05万株/hm2。在接穗苗木充足的条件下采用劈接, 在接穗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带木质芽接[7]。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合理施肥, 是保证苗木和幼树健壮生长的有效措施。杏树定植后1~4年内增设漏斗形塑料薄膜积雨坑, 不仅能迅速提高地温, 保持土壤墒情, 使有限的降雨集中在根部, 还能减少蒸发, 特别对定植后幼树的成活率和生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修剪采用冬、夏修剪相结合。夏剪以拉枝为主, 冬剪以轻剪主枝延长头为主, 主枝为1/3左右, 侧枝为1/4左右。仁用杏引种栽培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海拔地区会宁县南部华家岭一带栽植仁用杏能否结果的疑虑, 也解决了会宁发展仁用杏的主要技术障碍, 充分证明了会宁县境内是仁用杏龙王帽的适宜栽植区。

摘要:仁用杏是以取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品系之一, 龙王帽是其中一个主要代表品种。2005年, 从河北涿鹿引进龙王帽等仁用杏品种, 在会宁县东山林场建立仁用杏良种繁育基地2.67 hm2, 经过3年的繁育试验, 5年的仁用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 基本上掌握了仁用杏在黄土丘陵区的繁育技术要点及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数据, 为会宁县发展仁用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仁用杏,龙王帽,引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树杞.大扁杏—甜杏仁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48-52.

[2]王乃江, 赵忠, 赖业飞.施肥对大扁杏抗旱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 (4) :12-14

[3]马建玲, 马建成.仁用杏品种的引种栽培及适应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2 (5) :38-40.

[4]曹双成.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陈长春, 苏春凤, 郭庆才.长城1号仁用杏引种试验初报[J].落叶果树, 2006 (2) :18-19.

[6]侯智霞, 翟明普, 原牡丹, 等.中国仁用杏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12) :189-192.

适应性试验 篇9

关键词:晚稻组合,品种,适应性筛选

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应用超级稻是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重要举措。长沙县对晚稻5个超级稻组合进行了适应性筛选试验,筛选出丰产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为本地及湘北平湖区晚稻超级稻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进行,前作为早稻,肥力中等、排灌设施完备方便。供试超级杂交稻品种: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丰优299、金优299、天优华占。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随机排列,未设重复,小区面积133 m2。

1.3 试验方法

天优华占6月14日播种,其余6月16日播种,采用软盘育秧。7月17日统一抛栽。基肥施宏硕有机肥600 kg/hm2、40%(21-7-12)复混肥600 kg/hm2,结合施除草剂抛禾好15包/hm2,追施分蘖肥尿素45 kg/hm2,晒田后追施复水肥尿素30 kg/hm2、氯化钾75 kg/hm2。大田水分管理采取薄水抛秧,寸水活蔸,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有水抽穗、后期干湿壮籽[1,2,3]。

病虫防治:适时防治病虫,第1次在8月20日用壮谷动力40 g/hm2、杜邦康宽150 m L/hm2、60%吡蚜酮240 g/hm2;第2次在9月6日用10%井冈霉素水剂200 m L/hm2、杜邦康宽150 m L/hm2、60%吡蚜酮240 g/hm2,达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得知,6个品种的生育期都比较长,与试验当年的气候有关,为116~139 d,其中H优518最短,为116 d,丰优299最长,为145 d。

2.2 分蘖动态及成穗率

从表2可以得知,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分蘖率分别为588.6%、597.1%、585.1%,比CK(540.1%)分别高48.5、47.0、45.0个百分点,丰优299、金优299分蘖率分别为495.6%、504.6%,比CK分别低44.5、35.5个百分点;成穗率H优518、五丰优T025分别为45.7%、45.9%,比CK(46.5%)低0.8、0.6个百分点,五优308、丰优299、金优299分别为49.0%、50.7%、52.7%,比CK分别高2.5、4.2、6.2个百分点。

2.3 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

从表2可以得知,6个品种的株高在94.3~96.7 cm,以丰优299最高,H优518最低。穗总粒数在126.3~155.7粒,最低是金优299,为126.3粒,最高是天优华占,为155.7粒;结实率在80.1%~84.7%之间,以丰优299最低,H优518最高;产量以H优518最高,为8 255 kg/hm2,比CK(7 956 kg/hm2)增产3.8%,以金优299最低,为7 518 kg/hm2,比CK减产5.5%。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适合在长沙县推广的晚稻超级稻组合有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丰优299,这4个品种熟期适中,抗倒力强,产量比较高。金优299比对照天优华占低,不适合在该县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正光,韩国华,于秀梅.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其成穗规律研究[J].上海农业科学,2003(5):24-25.

[2]胡建宗,王春,黄巧燕.5个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在品比试验中的表现[J].种子,2008,27(12):124-125.

[3]周轩正,袁红,李露.几个不同时期超级杂交水稻的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2015(5):91-93.

[4]程仙枝,侯松德,吴雨婷.山区中稻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4(6):73-74.

[5]秦彩霞,田定科,彭菊莲.湘西州武陵山片区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展示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80-81.

适应性试验 篇10

关键词:主观评价,试验场,适应性,动态广场

0 引言

汽车性能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不同,一般需要借助相应的试验场地进行,主观评车师按照相应标准在试验场地上对待测车辆进行试验,进而得到车辆各项性能的分值。在此过程中,试验场地和设备是开展主观评价的物理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试验场地不仅能保证主观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

然而,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相应地汽车试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现阶段,我国专业的试验场地相对较少,而且试验场地条件、规模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此外,由于受到主观评价试验条件的要求,用于主观评价试验的场地要求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试验条件相对苛刻,试验道路复杂繁多等方面。

目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尚无完全满足主观评价的试验场,这使得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主观评价必须依托国外。因此,建立自己的主观评价试验场十分必要,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开发新车型具有战略意义。

1 国内外主观评价试验场比较

汽车行驶特性是汽车试验中非常重要的特性之一,而汽车行驶特性又包括动力性、操稳性、制动性、舒适性等多种性能,因此评价汽车行驶特性的试验场地必须配备尽可能多样化的行驶线路和行驶路面。典型的试验场地为汽车性能的主观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此外,赛车场地具有良好的场地性能,比传统的试验场地性能要好,因此在当今的汽车试验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常,试验场地提供了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价两种试验方式在内的试验场地,并且因试验内容和要求的不同,主客观评价的场地要求也不尽相同。

目前,国际上技术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试验场主要有:通用汽车公司(GM)的Milford汽车试验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VW)的Ehra-Lessien试验场、西班牙的IDIADA汽车试验场、英国的MIRA和日本的JARI等。以上试验场无论是试验场地的建设、试验设备的配备,还是试验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水平。世界上大多数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此进行试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的试验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国内的试验场主要有海南汽车试验场、安徽定远汽车试验场、湖北襄樊东风汽车试验场、北京通州公路交通试验场、一汽农安和上海大众汽车试验场等。国外主要试验场的道路设施及规模参见表1,国内主要试验场参见表2。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国外试验场均配备了高速环道、操稳路面、动态广场、ABS路面等。试验场地的配置相对完善,可以进行较为全面的汽车性能评价试验。汽车性能主观评价不同于客观评价,主要是从人体的主观感受出发,尤其强调操稳性、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相应地对操稳路面和舒适性评价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操稳性路面、平顺性道路以及动态广场对主观评价试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现阶段国内各大试验场中只有湖北襄樊汽车试验场具有完整的操稳性和平顺性试验场地,北京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的操稳道路也处于建成的初期阶段。因此,国内的试验场在进行主观评价方面,无论是场地建设还是人员配备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

2 基于主观评价的试验场地要求

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试验场主要以客观评价的场地要求为依据,适合主观评价的场地十分稀少。本文按照主观评价项目进行场地归类,得出汽车动力性能、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在进行主观评价时所需的道路要求,具体见表3。

可以看到,主观评价所需的试验场地较为特殊的主要有动态试验广场、操纵性试验路和转向试验广场等。

3 基于主观评价的典型场地

由于汽车性能主观评价强调车辆的操稳性、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因此主观评价的典型场地多以操稳路和动态广场为主。

操稳性和平顺性试验道路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多由不同的弯曲路面组成。其中,最为常见的有S弯路面、回头弯路面以及不同程度的坏路。进行主观评价时,为了有效地评价车辆的操稳性能和平顺性能,弯曲道路通常不作超高限制,在坏路以及缺陷路面通常布置有凹凸不平的沟槽、井盖等。

为了全面地评价车辆的动态性能,特别是高速状态下的动态性能,动态试验广场成为了试验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各大汽车试验场都具备动态试验广场(或操纵稳定性广场),有的试验场甚至拥有两个车辆动态广场,例如:西班牙IDIADA和意大利NTC。因此可以看出,动态广场对车辆性能试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针对不同的试验内容,动态试验广场同时配备多组高低附着系数路面,适用于在制动弯道、J形弯道、8字形跑道和小半径道路上进行侧向加速度试验。通常,跑道整体的坡度严格控制在0.5%以内,以便快速排水。如有需要,安装在跑道旁的自动洒水喷头将洒水淋湿路面,以降低路面附着系数。

转向圆广场是测试转向稳定性的重要场地,直径约为为100 m、附着条件良好的圆形广场。

4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汽车试验场的场地要求、适用范围以及主观评价对试验场地的特殊要求,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主客观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汽车性能主观评价的试验场地要求与客观评价有所不同。

(2)汽车性能主观评价试验场地主要有:操纵性试验道路、动态试验广场和转向圆广场。

当前,各个新建的汽车试验场都会将汽车性能主观评价所要求的路面考虑到试验场的设计之中,而已建的汽车试验场也会在不断完善中成长,其中必须考虑的一项就是主观评价的试验道路。可以预见,汽车性能主观评价体系将在试验场的考核下不断完善,它将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开发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海森英,布兰德耳,著,石晓明,陈祯福译.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的主观评价[M].北京:人们交通出版社,2010.

[2]张翔.国内汽车试验场简介[J].汽车电器,2006.12,(12).

[3]乔毅.德国汽车试验场[J].交通世界,1998,(12).

[4]姚东方,周伟.美国MGA汽车试验场[J].1996,(2).

[5]汤向东,李理.我国汽车道路试验场现状及发展分析[J].汽车与配件,3003,(8).

[6]中国定远汽车试验场.中国定远汽车试验场简介[J].汽车工程,2003,2(25).

[7]李赞峰.国内外汽车试验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商用车与发动机,2008,(51).

[8]李运胜.论汽车试验场的建设与发展[J].公路交通科技,2000,12,(6).

[9]方红燕.对中国汽车试验场现状的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09,(6).

[10]杨瑞峰.汽车试验场概述[J].轮胎工业,2008,(28).

[11]高峰.走进汽车试验场——欧洲四国汽车试验场简介[J].世界汽车,2007,(1).

上一篇:诗歌鉴赏的切入点下一篇: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