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心理论文

2024-07-24

适应性心理论文(精选12篇)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1

指导语:心理社会适应性, 又称心理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能力, 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的高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 表明一个人的成熟度。它与人的智力有关, 但更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它反映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强的人, 在遇到各种复杂、困难、紧急、令人害怕或危险的情况时, 仍能泰然处之, 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原有能力, 甚至超常发挥。而那些适应性差的人,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如考试、比赛、上台发言、重要活动等, 就容易惊慌失措, 不知如何是好, 表现失常。了解自己的心理社会适应性,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本问卷可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在测验中得分较低, 你不必忧心忡忡, 因为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 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你有信心, 努力学习, 加强锻炼, 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在下面的30个题目中, 每题后面有5个备选答案,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每题只选一项。

1.离开家到一个新地方, 我会生点小毛病, 如失眠、腹泻、皮肤过敏等。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无论在什么场合, 只要需要, 我都能很自然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3.在冬天我比别人更怕冷, 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4.如果需要的话, 我可熬一个通宵, 第二天仍然精力充沛地学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5.参加比赛时, 赛场上气氛越热烈, 观众越加油, 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6.课堂答问或开会发言时, 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7.当着众人的面, 我时常感到羞涩、窘迫。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 我都能注意到所有的细节, 不会丢三落四。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9.检查身体时, 我会因为心慌导致医生说我“心跳过速”。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0.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我都很容易同别人熟悉接近。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1.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 我的成绩多半会发挥得比平时要差。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2.我喜欢学习新的东西, 它给我一种新鲜感, 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3.只要到一个新地方或换一张床, 我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4.不管生活环境与条件有多大变化, 我很快就能习惯。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 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6.即使是人多的地方, 我也不会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7.在陌生人面前, 我常无话可说, 以致感到尴尬。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8.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 我虽然很紧张, 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9.我最怕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 大家都看着我时心里特紧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0.即使同学对我有看法, 我仍能正常同他 (她) 交往。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1.老师、领导在场的时候, 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2.与人相处, 我很少固执己见, 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3.同别人争论时, 我常常感到语塞, 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4.我对生活要求不高, 即使条件很艰苦, 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5.我不喜欢的东西, 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6.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 我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 并且效率不减。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7.假如将试卷拿到一个安静、无人监考的房间去做, 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8.夜间走路, 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 每逢这种情况, 我就有意回避。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3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记分:

解析:

100分以上:

适应性很强。你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与人交往轻松、大方, 给人的印象良好。你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 都能应付自如;世界千变万化, 而你却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你常能化之于无形, 你过得心情愉快, 这种精神品质有利于你的心理平衡与健康, 你是个生命力强的人。在工作上, 你的选择余地很大, 你可以胜任大部分的工作。

50~79分:

适应性一般。当你进入新环境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基本上就能适应。事物的变化及刺激不会使你失魂落魄, 一般情形你都能应付, 可是如果事件比较重大, 变化比较突兀, 那你的适应期就要拖长。你了解自己的情况后, 最好预先准备, 锻炼自己的快速适应能力。职业选择方面, 你要有所侧重, 以自己的特长为基础, 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

80~99分:

适应性较强。你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态度积极, 乐于与外界交往, 有较强的调适能力, 通常能应付突发事件, 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对你来说不成问题, 所以, 你生活比较轻松、快乐。你以后可以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 从中你会受益良多。

30~49分:适应性较差。你习惯于依赖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旦遇到困难容易畏难, 甚至消沉、退缩。你对世界的变化、生活的磨难有些不习惯, 过度磨损你会疲劳乃至“断裂”;不过, 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有希望改善这种状况。首先从思想上对看不惯的东西冷静地剖析一番, 其次, 在心理上多适应, 不把自己拘禁在固定模式中。在工作选择上, 你适合做比较稳定的工作。

29分以下:适应性很差。你在各种新环境中, 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还不一定马上能够适应, 常常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总是显得拘谨、羞怯, 手足无措。也许学习或工作对于你来说并不是能力不够, 只是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所以学习或工作起来会感到有些吃力。你在应付环境、事物的变化时经常出问题, 你应静下来自己好好分析, 找找原因, 不然, 这种状况是很难改变了。还是及早调整自己的状况, 增加一些适应力吧!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2

01生活环境的改变

王耀老师一开始就将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作对比。提到大学是一种过集体、一切靠自己的生活,它不像中学一样生活起居都有人料理,并且希冀着大一新生应该努力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

02评价标准的改变

在大学里,评价标准已经不同于中学,比如大学里以“能力特长,学习成绩”为标准,然而在中学就非也,并不只是把学习成绩当做焦点,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应该争取做到全面发展。

03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正如王耀老师所言,大学管理较宽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时刻记得大学是以自主为目的的,而中学是以接受为主,其差异还是很大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04生活的适应

生活如诗,有美好却也有烦恼。我们知道: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了性格。面对生活,王耀老师指出:首先应该独立生活,照顾自己以及对自我进行管理(合理兼职),进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可以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同学,要学会宽容,尊重别人的世界模式,同时守着“黄金法则”。其次,以微笑待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多一些真诚的聆听,结友而行,或许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路上会多一些乐趣。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环境差异不适应产生焦虑感

2、因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孤独感

3、因学习方式不适应产生失落感

4、因理想与现实差距产生落差感;

5、因发展目标不明确产生茫然感

大学新生需要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

(一)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校内环境、校外环境

人际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语言环境:讲普通话、语言沟通

(二)人际关系的适应

1、人际关系三件宝

第一宝——微笑

第二宝——赞美

第三宝——聆听

2、人际交往黄金和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么对人。

白金法则:明白别人的需要,适当给予所需。

3、位置感知法

(1)把自己当成别人——换位思考

当你感到忧伤的时候,从痛苦情绪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让心理位置拉远点,然后再靠近,这样痛苦自然减轻了。

(2)把别人当成自己——一视同仁

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3)把别人当成别人——保持距离

要充分的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每个人的心灵地图各异,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4)把自己当成自己——自我满足

我很重要!只有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才能更好为他人服务!

(三)学习的适应

1、确立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一个非常出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5年后再来看被调查的人。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 他们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60%有较模糊目标的人: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但没有特别地建树。

27%无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

2、认同你所在的学校和专业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很多同学经常抱怨或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学校和专业,以至于大学三年都过的不开心,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而转校、转专业都不是容易的事,于是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荒废了学业,白白浪费了时间。

因此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3、适应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1)课外学习——力学笃行

(2)选修课——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3)调整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

(四)经济的适应

理财专家给了三个建议:

钱要花在刀刃上

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学生时代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 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

(五)心态的适应

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和环境的新变化都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大多数人会在面对困难、克服困扰、调整心态中逐渐成长和成熟,但也有少数人会陷入痛苦和挣扎中难以自拔。

学会自助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转变心境;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微笑面对;

也许我们无法扭转命运,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

学会求助

建立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咨询老师、学院领导和老师。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现在的高职新生大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其在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时必然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现象,最终导致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出现和频发。因此,关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预防问题发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高职教育和高职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以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为先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强化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促进科学健康理念的形成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且其内涵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对自己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应对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教育训练与熏陶强化的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概念,并在自我调适全面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为高职新生安全度过心理适应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奠定科学理性的思维基础。

2.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塑造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基础除个体自身的生理健康外,更重要的是涉及个体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种种理念,应与其所处社会、生活环境及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这样就避免了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内外矛盾冲突,为保持内外平衡和积极适应所处环境奠定良好的上层建筑基础。所以,在面对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教育与疏导过程中,要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在思想上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一致。

3.发挥教学主阵地作用,全员参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只有依靠和发挥学校以教学为主的优势,走全面渗透综合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之路,才能避免心理教育学科单打独斗。因此,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形成各教学单位、学科及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科室和部门的联动体系。以教书育人为龙头,使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熏陶等,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其积极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并形成强大的合力。使高职新生在浓郁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中,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锻炼。

二、建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给力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教育实践,面对“90后”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特点,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提高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组织、部门、科室及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在当前形势下的迫切性认识,以实际行动全面给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建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并以此为中心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新体系的建构落到实处。

2.把健全制度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相结合

建立健全科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的场地、房舍、工具、仪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的全面建设与优化,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仪器、设备、量表及网络系统的使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和针对个体对象的教育疏导中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教育效果也更趋于理想状态。

3.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教学研究

对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发挥集体优势与相互交流的方式,在准确判断和科学定性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最佳效果的教育或疏导方案,确保工作过程的安全、高效和影响力的正向效应得以彰显。组织专、兼职教师从事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特别是与高职新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沟通交流与引导激励式心理咨询活动,对缓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消除他们的隐忧与彷徨、确定他们的目标与追求、安放他们的情感与灵魂……有着极其重要的理性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也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交织中,发挥其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持续给力的神圣职责与义务。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和高度关注高职新生适应性不良的普遍心理问题的教育与疏导。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在积极探索有效方式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宏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构模式初探.学习导刊,2010.

[2]赵云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4

针对大学新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在开设原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个别心理咨询外, 还要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本文对该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试图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 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从学生发展入手, 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 促进新生对大学的适应与个体的成长, 同时发挥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集体建设的主体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 融洽人际关系,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 学会团结合作, 并进行自我的认识与探索, 调整心态, 优化心理素质, 建立大学时期的目标规划, 找到新的努力方向与动力, 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该课程教育, 可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 能实现学生心理教育的全覆盖, 为大学生活奠定良好开端, 对大学四年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团体辅导的教育方式中, 不是以老师的说教为主, 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由单纯地听课、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协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引导学生团体的沟通互动, 帮助学生进行相互学习, 指导他们建立个体目标, 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及时付诸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⑸这种教育方式体现出“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加强主人翁意识, 达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 潜移默化地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 在团体辅导中除了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 通过互动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还能发现一些学生的特殊问题, 要求教师恰当把握时机, 善于及时提示和启发, 甚至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 以确保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一步深入了解个别学生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 团体适应性心理是大学生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通过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 将心理学的手段融洽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将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表明, 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是探索大学新生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 符合心理教育发展趋势, 有助于规范高校心理发展方向, 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值得在高校新生教育中推广⑴。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之后, 从学生的反馈及学生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 该门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觉得这门课程对自己非常有用而且及时, 特别是有些班级刚好安排在开学的第一天, 印象特别深刻, 很快就认识了班里的同学。同学们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都较为合理;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团队意识等方面帮助很大;通过学习, 很多同学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学会了理智和反思。还可以大大缩短新生的适应期, 解决大家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

可见, 经过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项目上, 如躯体化、强迫、恐怖上, 团体心理辅导对其的影响甚微。可能这三个因素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通过其他个别咨询和治疗的手段才能有所改善。而对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三个因子有着明显提高, 也说明, 团体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际敏感的改善, 降低了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反应。

总之, 通过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小结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必备条件。通过以上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我们认为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于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搞好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尽快确定大学目标、班级建设等方面作用明显。希望通过我们的探讨, 有条件的高校把团体适应性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状况, 确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也希望更多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大学生高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出一条新世纪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向阳张莉.高校新生适应性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 第8期:707-709;

[2]、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5, 第12期:76-79;

[3]、鄢呈玥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7, 1-2期总第236页;

[4]、陈阳.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1:60-63。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5

黄征——奔跑

今天我们谈对军营生活的适应问题这里的适应指的是积极适应,从心理上的适应,接受部队的规定,各种条令和条例,积极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表面的服从,心里的反抗。

自测题:

⑴上级交给你任务时,你是否毫无怨言地去完成?

A是 B不一定 C否

⑵你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寻求战友的帮助?

A是 B不一定 C否

⑶为了集体的荣誉,你是否会尽全力去争取?

A是 B不一定 C否

⑷当战友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主动给予帮助?

A是 B不一定 C否 ⑸你认为部队严格的管理有无必要?

A有必要 B说不清 C没必要 ⑹当你看到寝室有些脏,你是否愿意主动打扫?

A是 B不一定 C否

⑺对于军事训练你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

A是 B不一定 C否

⑻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常常向别人请教?

A是 B不一定 C否 ⑼当班长批评了你,你会:

A反思自己 B无所谓 C抱怨班长 ⑽看电视节目时,你是否愿意看军事节目?

A是 B不一定 C否

⑾当战友取得好成绩时,你是否会为他的成功而高兴?

A是 B不一定 C否

⑿除正常训练外,你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吗?

A会 B不一定 C不会 ⒀你现在还经常想家吗?

A一般 B很少 C经常 ⒁遇到困难,你首先想到:

A战友 B过去的朋友 C父母

⒂当连队举行联欢晚会时,你是否愿意在战友面前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

A是 B不一定 C否 ⒃当连长或指导员找你谈话时,你会想到:

A可以趁此机会向领导提些建议 B没有什么想法 C可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要被领导批评了 ⒄你对连队的集体生活:

A适应 B说不清 C不适应 ⒅对战友的缺点你能容忍吗?

A能 B不一定 C不能

⒆对连长的一些做法不满,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

A事后向他提出 B无所谓 C当场表示不满 ⒇自入伍以来,你是否向连队提过合理化建议? A经常 B偶尔 C从没有

一、心理差异:

虽然我们都是按照统一的征兵条件选来的,又同在一所军营生活,但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来自不同民族,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条件也不同,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差异,但普遍的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入伍动机成多样性

有的为了学点技术找出路,有的为了见世面提高自己,有的为了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有的为了当军人的神圣感,有的为了考学,有的不愿意来,父母让来到部队学点规矩,或年龄小工作还太早,让部队管着别出事,家长放心,过量年长大了再找个工作。

第二、自尊心强,但比较虚荣;

新兵第一年不管原来的基础如何,普遍表现出力争上游、好学上进的劲头,力求给人以好印象,为以后的进步打下一个好基础。希望受到领导的关注和表扬,写昂别人尊重和采纳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喜欢暗暗与战友争高低、比进步。但是他们虚荣心强,爱面子;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言行谨慎,挨了批评垂头丧气;个别人看到战友进步快还会产生忌妒心理。

第三、兴趣、需求广泛,但往往要求过高,不切实际

在兴趣上,喜欢唱歌、听音乐、看书、上网、玩游戏,有的喜欢文体活动,有的好交际。在需求上,渴望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渴望扩大民主自由,渴望发挥自己的专长。虽然这些兴趣需求在入伍之前都是正当的,但往往要求过高,脱离部队实际,若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影响情绪。

第四、自豪感强,但情感比较脆弱。

普遍表现比较听话,对人谦虚,尊重领导和老兵,注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2 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容易波动;经常思念父母,想家情绪尤为突出;喜欢找老乡聊天,容易形成“哥们儿义气”,搞老乡观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事有畏难情绪。

二、心理适应问题

(一)军营环境的适应

军人学会适应军营环境,就如种子学会适应身边的泥土。只有适应了,才有机会生根、发芽、成长和壮大。

军队里讲服从,服从对我们个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呢?

非典时期是什么人在北京非典肆虐时期依然奔赴小汤山?军人,甚至有的是从非疫区到疫区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时小汤山就是这些军人的战场,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军人不服从行吗?国家有难谁来担当?军人,没有一声令下,奔赴危难险重的任务中的军人,我们国家会成什么样?一个去小汤山的医生和我说“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哪一个角色,哪一种职责,都不允许我不来小汤山”。当时第一批去小汤山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些了遗嘱的,他们还是慷慨赴战场。他们有的是17、18岁的学员,有的是46、47的老军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军人的服从,这种服从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是服从大局、是服从命令。

巴顿原则:

有一次,美国著名的将军巴顿要选拔一名少校,他将候选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说:“弟兄们,我要在10号仓库后面挖一条2米长、1米宽、15厘米身的战壕”

当候选人领取工具时,巴顿就在远处观察。当然,有不理解地说:15厘米身的“战壕”如何安置大炮;也有人抱怨说:这种“战壕”应该用电动设备挖掘;还有人抱怨说:天气太热,不宜工作。中尉以上那些候选人更是抱怨让他们做这样低级的工作。但是,最后友一个人说:“那老家伙要这么一条‘沟’干什么,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赶快挖好,然后离开这里好了。”

“这个人就是我要选的人。”巴顿说。“我就是要挑选那个能够把事情做好的人”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P22-24.服从命令对个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首先,服从有利于个体尽快适应军营环境。初入军营的新战士,面对新的环 3 境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服从命令是适应军营环境的最佳捷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营环境和其他任何特定环境一样,都有许多具体的规定,服从于这些规定是不犯错误、减少挫折的有力保证,也是言行得体,尽快实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军人角色认同、转变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穿上军装仅仅是从形式上成了军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人是在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军人角色的种种要求。服从命令正是促进这种从外在向内在转化的有效手段。

其次,服从有利于融洽军营人际关系。军营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官兵关系和战友关系,服从是建立军营良好关系的关键。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领导也希望下级服从他的命令,使他的思想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服从命令不仅体现了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同时也是联系同级关系的纽带。因为在服从于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中,同级之间消除了彼此的对立,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感到个人力量的有限,深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时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唯我独尊在大脑中被弱化在次要地位,因此服从在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中升华了同志爱战友情。

再次,服从体现了强有力的自我控制,锻炼了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服从也是自制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入伍前,我们习惯于服从自我意愿,经常对抗家长的要求,甚至要求外界无条件尊重自己的意愿。入伍后我们就要按照军人的角色要求去做,当上级要求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要克制自己,服从命令。习惯于服从意味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角色转变。习惯于服从也标志着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核心标志。自我控制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种欲望和需求,软弱的人往往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而失控,只有坚强的人才能为了中心任务,暂时忘我而服从大局。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不管何时遇到长官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除了四个“标准答案”之外,若有额外字句,长官立刻会问:“你的四个回答是什么?”这时新生只能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这种要求开始时新生会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不公平。例如长官问一新生:“你的鞋子这样算干净吗?”新生当然希望为自己辩护,想说排队时别人不小心踩脏了,但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如果长官再问为什么。唯一适当的回答只有:“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这种要求是让战士学会忍受不公平,因为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习惯于服从,就能使人养成无论遭遇什么环境都能克尽职守的习惯。没有借口,绝对服从,看似冷漠缺乏人情,但它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失败也罢,作错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于结果都将于事无补,不妨仔细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做。不找借口,及时应变,努力完成任务是军人服从的基本内涵。军人在服从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钢铁般的意 4 志。

最终,服从奠定了军人自尊的社会基础。服从体现了铁的纪律,体现了强有力的自我控制,锻炼了钢铁般的意志,也就是说服从铸造了军人的独特形象。正是这铁的纪律、强有力的自控力、钢铁般的意志力和独特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奠定了军人自尊的社会基础。

(二)军训生活适应

军训是从军的第一步,使你成为一个真正军人的起点。

早起、叠军被、出早操、在寒风里站着、重新学习走路、说话。干什么都要请假,一点自由都没有。有的在家很少干活,其他体力活也很少干,对自己的军事素质没信心。觉得自己受不了了,心理学家弗罗姆说过“每个人都需要竞争(奋斗),他要么游过河去,要么淹死在河里”,如果三个月的新兵连的生活是一条河的话,你是咬牙坚持有过去呢?还是要淹在河里呢?

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要相信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好。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新兵的故事。

[暗示——潜力] 火车两天一夜的旅程结束后,我便正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兵连的战士。每天训练时的操场上,除了号令声就是喘息声,而在这些喘息声中,我的喘息声可能是最惨的一个,用班长的话就是那喘息声里面有一半带了哭音。我安慰自己:“以你的体能素质,新兵连结束考核,你只要能及格就算你优秀”不只如此,我还以一个形象的寓言故事强化这种安慰:龟兔赛跑,兔子的目标是赢得比赛,而乌龟的目标只是跑完全程。

训练到第二周时,上面传下一个消息让渐渐平静下来的新兵连复又沸腾起来——师里将择优选出一个侦察连,各连前20名将有资格参加初选。

其实大家对侦察连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从字面听它很威很诱人,另外,前20名的界定条件也点燃了那些正青春气盛的少年斗志。

我也同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只持续了几分钟。

几分钟后,冷静的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便泄气了,我决定放弃竞逐。晚上,躺在床铺上,对自己失望的情绪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就在我翻来覆去时,无意中触到一张小纸片,根据新兵连的卫生标准要求,规定之外的东西是不能出现的,更何况我自己根本没有往床铺上放过这类东西。

就着手电筒,我打开纸条,上面简单写着两行字:“今天训练中我发现你投弹技巧不错,可有意主攻投弹。” 字条的落款是连长。

捏着纸条,我反复回味上午的训练,上午的投弹成绩只能算中等,但连长发现“技巧不错”,我有技巧,并且不错,如果我加强训练,主攻投弹,像连长说的那样,会不会真的脱颖而出到侦察连去?

随后的日子,我是在一种亢奋与忘我中度过的,人的信念一旦被激发,它所爆发出的钱能真是不可估量,我从48米到56米,最后竟达70.22米,仅比第一名72.23米少了2.01米。

三个月后,我以全师投弹第二名的专业成绩荣入侦察连。

庆祝会上,连长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会是你,当初我还以为邵建辉最有希望,并且还特意留了一张纸条让他主攻投手榴弹。

邵建辉是睡在我下铺的同班战友。

3.军人角色的适应

当兵的生活不一定轰轰烈烈,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干好你的工作,你就是一名好兵。

军人的角色有哪些特征?  遵守纪律,服从管理  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斗志

不管是未来战争,还是急难险重的任务,都可能遇到气象多变,工作节奏快,条件艰苦,持续时间长而紧张,作息时间紊乱。这不分昼夜、睡眠缺乏、饮食查、连续作战的环境中,官兵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胜利心理疲劳。因此,军人平时需要练就强健的体魄和万千的斗志。

 健全的人格

军事活动具有紧张性、危险性和严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军人要有热爱国防事业、积极主动、勇敢、自信、善于创造,有胆识、多谋善断,情绪自控力强、善交往、性格开朗登人格特征。其中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是军人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 过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4.人际关系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战友间的人际关系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不同,你们刚入伍说说看,战友间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真诚和信任。为什么?战友间的这两种品质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美军对军人的使命有这样通俗的描述,军人是干什么的,有战争时是打仗,没有战争时是准备打仗。不管什么时候的战争军人都是集体作战,这就需要战友建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即团队精神。团队精神靠什么建立,每名官兵的真诚和信任,没有这两个要素,在战争中军人就要付出血的代价,就是生命。所以战友之间应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每个人都不同,我们不可能每个人的个性和形式风格都一致,但我们要尊重而不是采取贬低的态度。

反对的人情倾向:一是老乡观念;二是哥们义气。战友之间的关系不是靠乡情、义气为纽带的。而是以胜似亲人般的战友情为纽带。

要想结成以生命相系的战友情,凝结成紧密团结的战斗集体,从相互认识熟悉开始。其实很简单。可以做几个简单的活动,班长就可以组织。

 围成一圈,有其中任意一个人开始,想相邻的人介绍自己你好、叫什么、籍贯、有什么爱好和特长。相邻的第二个人向相邻的第三个人问好,向他介绍第一个人的情况,在介绍自己。以后的每个人都要叫前边所有人的名字向他们问好,介绍自己上一个人的情况并介绍自己。

 戴高帽子。有理有据的表扬战友,树立信心。哪方面号,哪方面进步了。 面对批评。有理有据的批评战友,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年轻,我们有很多梦想,远大的理想,可能我们的班长或排长连长跟我们说过,或者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是并不是好士兵”在这里我要说:当不好士兵绝当不了将军。所有豪言壮语、所有理想、誓言请大家都换化在我们当前的行动中,过好新兵连生活的每一天,踏踏实实地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中国青年》2004.16

降低飞翔的高度

赵俊辉

在滚滚东流的泰晤上河畔,在钟声回荡的国会大厦西南侧,耸立着英国晨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座高70米的教堂,是英国最出色的哥德式建筑,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曲游客,人们在赞叹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艺术的同时,还从中了解了一点英国的历史。因为这里长眠着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憩息着牛顿、哈代、狄更斯、达尔文、7 吉卜林以及二战中“不列颠之战”牺牲的皇家空军将士。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的一块墓碑上刻若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确,在飞向梦想的进程中,我们栉风沐雨,我们顶曝日战霜雪,我们咬着牙告诉自己,坚持,执著,总会飞翔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蔚蓝下。殊不知,降低飞翔的高度,可以更好地为沉重的羽翼增加张力,为疲惫的心灵注入激情。

诚然,坚持梦想可以成功;缩小梦想,也可以成功。比尔·盖茨放弃了成为经济学家助梦想,而面对现实选择退学经商,成了“微软”的掌门人;鲁迅先生放弃了成为医学家的梦想,而以笔为刀,为民呐喊,终成为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在梦想面前,我们总是激情昂扬豪情万丈,可在现实面前,我们难免忧心忡忡黯然神伤。缩小梦想,需要一种勇气。面对遥远的彼岸,面对心中的伤痕,缩小梦想,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惊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豪迈。所以,敢于缩小梦想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缩小梦想,实际是对梦想的一种沉淀,是对人生的一种预见,更是对成功的重新领悟和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学会缩小梦想,就是在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 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飘摇,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 如果不能崔巍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为一枚石砾,与日月为伴,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记住,梦想是人生的羽翼,通向幸福天空的道路不止一条,而降低飞翔的高度,绝不是拒绝蓝天的邀请,而是为了更好地与白云拥抱,与成功握手。

谈谈出国的心理适应问题   篇6

出国,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件平生中的大事,也是比较陌生的。人们往往从报纸、书籍或相互闲聊.中略知他国一斑,不过,当你踏入他国国土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感到“一切都变了”。远离亲人的离别感、无人闲聊的孤独感、快速节奏的紧迫感、久居他国的思乡感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你的心头。此时此刻,你是多么需要人们对你进行帮助、开导、安慰,以摆脱一系列不适应现象。

海外适应的规律性

在海外生活,其适应方式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据研究,一般人都经历着如下五个类似的心理适应过程:

1移居期:刚踏入异国土地,环境急剧变化,为了尽快地接受新的生活习惯、新的工作和新的人际关系,只能暂时忘掉一切。尤其是青年人,因好动、敏捷,极易在忙忙碌碌中获得满足。因此,这一阶段除有些“时差反应”外,较少发生不适应现象。

2不满期:经过数周至数月的了解和适应后,开.始发现这里并不如想象之中的那样好,也不那么“自由”,更不是什么“天堂”。时常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见所闻,以本国的方式习惯去理解,去解释,从而感到难以忍受。

3达观期:认为与其忍受不如顺从,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既来之,则安之”,以期自己能逐步适应当地的生活。

4适应期:能充分地了解和鉴别当地的长处与短处,并将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心理上逐步适应当地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工作规律,也为今后长期生活铺平了道路。

5思乡期;适应期不是长久不变的过程,其后还可进入由于思乡而向往回国的时期,尤其是遇到本国向乡,无论既往是否认识,都十分想了解国内的近况。因此,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多因短期回国而获得消解。

不适应现象的类型及表现

对一些固执不合群、过分拘谨而又神经质的人来说,‘适应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反之,那些和蔼可亲、合群、易接触他人者则很快适应。食物的适应也是一件大事,一般说,对不挑食者适应良好,对挑食或过分偏食的人则适应不良。对工作拖遢,办事效率不高,或躯体有疾病,体质衰弱者,一般也不易适应。对不懂当地语言,不熟悉风土人情,或外出有恐惧心理的人,其适应也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见风流泪、望月伤情”的忧郁质的人来说,会很快进入思乡期。这些人一般以不出国为好。

人们对躯体的关心往往超过对心理上的关心,因而对不适应现象所产生的烦躁失眠、焦虑苦闷、情绪消沉、食欲不振,郁郁寡欢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强烈的孤独感、无援感、挫折感等等,最容易导致自杀。据调查,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及研究生的自杀发生率比本国学生高几倍。精神障碍更多,除神经症及忧郁症外,患精神分裂症的也不少。

不适应现象韵对策之我见

行为生物学家认为:无论人的肤色、语言、种族如何不同,对任何事物所流露出的情感是一致的。对侨居海外的不适应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生物学及精神医学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力图从中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精神卫生的角度讲,有必要对出国人员,尤其是去海外定居的人进行一系列的心理素质的测定,调查其身心健康状况及性格特征,作各种出国前的心理指导和训练。我国应成立相应的精神卫生机构或心理咨询指导机构,以期充分地告诚在海外生活的种种不适应的可能性,发生的背景及对付的方法。

对于已经身处异国,举目无亲的人,可以找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急救咨询中心”,以期得到妥善的心理指导和安排,或者国内派遣巡迥指导小组,定期为他们进行集体和个别的心理指导。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7

针对这几种常见的适应性障碍表现, 我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 分析如下:

案例一:进入了小学学习, 面对新的环境, 性格内向的小丽很不适应, 感觉一切都很陌生, 因此上课很少发言, 偶尔的一次发言声音也很小, 总是怕说错。下课了也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 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几个星期下来, 不善交流的她俨然成了个“闷葫芦”, 小朋友们也都不愿和她在一起。像小丽这样的现象比较多见,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独门独户, 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 就与外界隔离了。父母又忙于工作, 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也很少, 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的接触就很少。当他们刚进入小学的集体生活时, 面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感觉一切都很陌生, 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同学交流,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的性格, 影响学习和身心的发展。为了让孩子能够尽早地适应新环境, 融入集体的生活, 在班级中可以开展一些“你我都是好朋友”等主题的交友活动, 让孩子们通过自我介绍, 进一步熟悉彼此, 结交朋友。还可以开展同桌或小组类的竞赛游戏, 让孩子们在合作竞争中增进彼此的情谊, 成为好朋友。教师还应该给这类孩子多创造成功的机会,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案例二:“哇……哇……我不要上学, 我不要上学。”听到这哭声, 就知道这是一年级的小哲又抱着妈妈不肯进教室, 不肯上学了。小哲妈妈说:“每天早上, 在家说得好好的, 要上学去, 听老师的话。但一进校门, 老毛病又犯了, 死活不肯进教室。问他为什么?不是说头痛, 就是肚子痛, 找各种借口不愿上学, 真拿他没办法。”每天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连拖带拉下进教室, 有时甚至还要妈妈陪着他上课。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呢?一年级的孩子初上小学, 与幼儿园相比, 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习的要求严格了, 学校的规则也多了, 容易造成一些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有的可能是因为怕做作业, 怕学习辛苦而不愿来上学;也有可能是因为做错事被老师批评了或与同学闹别扭发生了一些让他感到害怕的事, 导致情绪上反应强烈;也有可能是家庭因素, 有的家长喜欢拿老师吓唬孩子,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再不听话, 就让老师把你关起来”等等, 让孩子对学校、老师产生一种害怕心理, 因此不愿意来上学。孩子不愿意上学多见于一年级学生, 可以说是一种上学恐惧症。心病还需心药医。家长和老师可以培养孩子对学校, 对老师, 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平时多关注、多鼓励、多表扬, 可以找一些孩子能解决的问题, 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孩子结交几个爱上学的好朋友, 下课一起玩, 一起做游戏, 体验上学的快乐。家长还要注意千万别用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孩子, 而应该多用正面引导培养学习的兴趣:用“今天开不开心?”“今天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来代替“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等。充分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三:冲冲是个好动的一年级学生, 作业不是忘记了就是漏做了。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上课经常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小动作不停, 不是玩铅笔就是玩橡皮, 还要和同桌说悄悄话, 有时上课不到10分钟, 就嚷着要去上厕所。其实, 孩子容易走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 教学内容明显

改变了, 幼儿园以玩为主, 到了小学, 游戏被正规课程所代替, 以学习为主。新生刚刚进入小学, 虽然人在小学课堂, 心却还在幼儿园里, 于是, 就有了以玩为主的各种小动作, 常常将手头的物品当做玩具。有时还想找上厕所的借口出去溜达一圈。那么, 如何减少孩子走神的次数, 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孩子进入小学后, 就应给孩子讲一些明确的规则, 如上课应该怎么坐, 怎么听, 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上课和下课的区别。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今天我能够专心听讲。”“今天我能坚持不做小动作。”“今天我能积极发言。”等。还可以通过和孩子订立契约的方式, 如这周走神次数打算减少到几次?通过成长记录慢慢地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需要一个心理调适期。结合上述案例, 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和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心理调适期, 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1.细心关爱学生, 拉近师生距离

教育家捷尔任斯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里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如果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那么学生就会如老师所希望的那样进步。刚入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完善, 自理能力也不强, 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一分关心和爱护, 天冷提醒学生多穿衣服, 学生生病了及时联系家长, 帮孩子系好鞋带, 扣上扣子……这些虽然只是一些细微的关怀, 却能让孩子感受家庭般的温暖, 感到老师如同妈妈一样亲切, 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而且更能稳定他们的情绪, 促使他们更安心学习。

2.赞美赏识学生, 培养孩子自信

为师者, 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赞扬, 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你在这点行, 他在那点行”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 就能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点燃进步的火花!人人都希望得到赞美, 成人尚且如此, 更何况天真的孩子。刚进入一年级, 孩子们最关心的是老师对他的看法如何, 最大的愿望就是受到老师的赞美和喜爱。因此, 一声表扬, 一次掌声, 一个抚摸, 远比一味的责备和唠叨更有效。特别是面对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 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 然后真诚地赞美, 给孩子自信, 给孩子力量, 激励着孩子们在老师爱的培育下, 快乐成长。

3.正确引导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8

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关于文明文化与现代人的问题”中提及, 一个人活在世上, 由于生活负担太重, 因此, 烦恼亦随之增加, 这些苦恼主要是来自于三方面, 一是自然界的压力;二是自身肉体的弱点;三是家庭、社会、国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安全性。由于语言习惯、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适应问题, 本文就相关研究现状作以概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现状

1. 国内外关于适应的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适应的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 (Maslow, 1954) 说:一个适应良好的人能以现实的态度看待他人和事情, 并且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他认为, 积极适应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自承:肯定自己, 有积极的自我概念, 认为自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人。二是自制:能够独立自主, 不受环境条件的束缚;遭到打击、压抑、挫折时, 内心世界仍然十分宁静和乐观。三是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待人和蔼可亲, 克己耐心, 对同伴有同情心。四是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时感到无比幸福, 他的爱超越了自身、家庭, 而指向整个人类。五是创造性:以创造性的方式观察与对待一切。

罗森塔尔 (1966) 提出人际交往中的适应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里的适应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惯性和顺化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 适应指有机体在环境要求下改变其心理结构或过程, 包括同化、顺应两种互补心理过程。

(2) 国内关于适应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适应已有较多分类, 这些分类都各有自己的依据, 根据不同的判定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孔维民认为, 根据适应的对象可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根据适应的基础可将其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根据适应的程度可将其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1]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可将其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又可分为主动的适应和被动的适应等。

除上述分类外, 也可以根据适应的效果将其分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根据适应表现的方式分为内部适应和外部适应;根据适应的内涵分为狭义的适应和广义的适应等。[2]

(3) 国内外关于适应的研究总结

国内外关于适应的研究, 一方面, 多分布于生物、医学和信息系统, 而心理学上的适应则关注甚少;另一方面, 以往对适应的研究则多为留学生、贫困生等群体, 不具有普适性。

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1) 国外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文献总库对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较少, 且多集中于医学病症 (如癌症、HIV) 和信息系统的心理适应研究。同时, 少量研究以留学生群体为其研究对象, 作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Lysgard (1955) 在调查了居住在美国的斯堪地那威亚的学生后发现, 其中居住时间为6—18个月的人比居住时间低于6个月或高于18个月的人适应性差, 故他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u型的曲线, 这就是Oberg (1960) 随后提出的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这四个情感适应阶段。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此研究结论迥异。

国外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相关测评如下:霍尔姆斯和瑞赫 (1967) 制定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 (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 MMPI-2 CMS, 1989) ;威利兰社会成熟量表。

(2)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周希贤、程新康 (2004) 总结出: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主要涉及适应时代、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适应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发展三大环节的能力, 包含适应知识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大学环境变化、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素质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应聘、实现角色转换和从业后顺利发展等11个方面的具体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有55个要点。[3]

李旭珊、娄秀红 (2007) 研究表明,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交往的适应和生活的适应, 虽然大部分新生在2~4个月内可以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 但是适应情况的差异性较大, 四个月后仍有9%的学生在生活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 约25%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

赵妍 (2008) 将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归纳为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时间、社会支持、生活变化等, 内部因素包括人格、应对方式和资源、人口统计学因素等。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相关测评如下: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 (2005) , 编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先根据访谈初步确定了大学生适应的操作定义、结构, 并据此发展出一份含5个维度 (情绪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适应) , 每个维度又分3个子维度 (分别为现状、变化、调节) 共220个项目的大学生适应问卷。[4]

(3) 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常永才 (2001)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进行调查, 问题较突出地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民族差异存在, 少数民族学生在偏执方面尤为明显;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4]

杨金江、秦庆、罗晓云 (2012) 对边疆9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认为其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四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5]

陈秋燕、钱敏亦 (2005)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对2004级民族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民族之间, 少数民族学生只有“精神病性”这一个因子显著高于汉族学生, 其余各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

陈青萍 (2003) 采用量表测量维族大学生在汉族地区的心理适应程度及规律。

周岚 (2008) 通过对205名白族和回族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文化心理适应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观念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去本族固着, 并且表现出显著的民族差异、性别差异。

(4)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总结

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 主要包括心理适应的内涵、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后果、教育方面的研究等。相关研究中对于心理适应的概念界定仍不明确, 系统性研究少、实验干预研究少、纵向研究亦较少。

三、结语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关注:在纵向研究中, 有侧重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也有少数侧重中学生、小学生的研究, 有区分普通大学生、大一新生、大四毕业生心理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在横向研究中, 有区分普通高校、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在系统研究中多关注维吾尔族、回族等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而言,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所作研究较多, 而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进行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所见甚少。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

[2]陈传忠, 陈喜凤.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 2010 (35) .

[3]周希贤, 程新康.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体系构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12) .

[4]常永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SCL—90测量与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 (5) .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9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新生常见适应性问题

1.1 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看得重,养得娇,独立生活能力有些欠缺,甚至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而还把衣服寄回家去洗、同学不叫就忘记起床等现象。同学来自天南地北,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因而出现想家、思念亲人、怀念老同学等现象,并由此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几乎淡忘了在大学里还能干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还有不少在家衣食无忧、生活优越的“富二代”,从小到大父母都给他提供了很好物质条件,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这也就导致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吃不惯食堂的饭菜,住不惯学校的宿舍;而从小山村飞出来的“金凤凰”面对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自惭形秽。

1.2 学习的不适应

不少新生会因为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一般来说,他们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节奏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如今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更强调自学式教育,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覆盖内容相对较多,讲课速度快、跨度大,不少学生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要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因而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不少新生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结果完全适应不过来。

二是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中学阶段,学校把每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回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反之,大学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新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听力室、自习室如何使用,往往是在和同学们一起睡懒觉、逛街、玩游戏及参加大量活动中度过。

三是不知道学习目标在哪里。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感觉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未能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此外,不少“90后”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诸如“他们玩我也玩”,“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随波逐流。

四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冲突。进入大学后,新生或是兴趣使然,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均会积极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不少学生身兼数职。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时间学习,每天都忙忙碌碌,时间久了却容易感到空虚和失落,甚至会因为落下了学习而感到焦虑和恐慌。

1.3 人际关系不适应

“90后”大学生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方面比较欠缺。另外,由于缺乏与兄弟姐妹或者玩伴之间的互动,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较为欠缺。在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而不少新生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认为大学的同学没有高中那么单纯,那么好相处,从而感到孤独和苦闷。

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新生较少当面互动和交流,发短信、打电话、聊QQ、玩微博、聊微信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现实中,又有不少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2 促进新生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适应过程中,不少新生出现焦虑、空虚、迷茫的情绪,还有少数新生因为适应不良而产生退学的想法。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利于帮助他们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校园环境,确定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学习和生活。

2.1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学教育活动

首先,高校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刊、宣传栏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新生报到场所或宿舍区布置新生适应主题展板和海报,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指导学生如何适应、调整和应对。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前培训一批专门做团体辅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或对带班学长学姐进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待新生入学后一两天,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人员和制定新生团体辅导方案,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长沙某师范学校从2008年开始,每年均对所有新生开展了适应性团体辅导,辅导过程约两个小时,分为热身、相识和结束三个阶段,通过做马兰花开、微笑握手、信任背摔、同舟共济等游戏,使学生在开心游戏地过程中融入了集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该校每年的《团体指导员反馈表》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均能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认为通过游戏认识了班上许多同学,感觉很温馨,对同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亲密感等。

第三,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或学校其他心理咨询师面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内容宜针对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一些指导。通过讲座,能使新生了解自己在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提高心理咨询求助意识,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点、联系方式、师资力量、预约方式及咨询时段等,以便适应不良时能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第四,组织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让新生到现场观看预约等候室、沙盘游戏室、个体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体验音乐放松椅、沙盘等心理产品,对心理咨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外,可以在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的过程中,发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的宣传册、书签等,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2.2 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平台促进新生适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在帮助新生在适应的各种措施中,没有一个平台有心理课堂这个平台影响面那么广,那么有针对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在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便开设,课堂内容应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新生适应指导、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及常见的心理障碍等章节。这些内容将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还要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回访辅导。

2.3 加强日常心理咨询和辅导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10

1、外部行为失调

学习困难学生的外部行为失调主要表现在攻击, 说谎, 违纪, 逃学等行为问题。其中, 攻击性行为是学习困难儿童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攻击性行为, 是指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东西的行为。它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等方面。我国学者俞国良在对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发现:小学四、五、六年级 (10—13岁) 的学习困难儿童中占主要地位的行为问题是违纪行为;初一、初二占主要地位的行为问题是攻击性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加, 行为问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1]。

2、内部情绪失调

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部情绪失调主要表现为:焦虑, 抑郁, 孤独, 恐惧等方面。杨心德的研究表明, 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感在小学, 初中和高中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各个年龄状态下都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另一些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抑郁的占10%--36%之间, 而在正常学生中仅有10%。这可能是由于学习困难学生比非学习困难学生有较低的自尊水平, 低的自尊水平是他们存在抑郁的一个征兆, 导致他们比正常的学生更容易有抑郁的情绪体验。

二、社会适应不良主要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1、社会认知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社会认知中的一个核心的概念,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 是个体对自身身心特点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它是学习困难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简单来讲, 正确的自我概念应该是个人经过自我评价后, 能自我接纳而感到自尊。贝勒 (Byrne, 1984) 以及玛什等人的 (Maesh, Relich&Smith, 1983) 研究认为, 学业成就和与特定的自我概念之间的密切相关。雷雳等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少年消极, 尤其是在学业及一般自我表现方面。由此看来, 学习困难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 这种低的自我概念使个体缺乏一种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进而与其低学业成绩、辍学、抑郁和自杀等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相联。

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方面, 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在对权威社会情景进行编码时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不良儿童的编码准确性和全面性显著低于一般儿童。Dodge在自己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儿童对刺激线索的编码和解释能力落后, 是导致其行为问题和社交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

2、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影响

社会技能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可以使人对复杂的环境线索进行调节并做出反应, 可以帮助个体处理压力情境, 避免人际冲突。西方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实证性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技能与他们的学业成绩, 社会适应能力直接相关。

学习困难儿童在各种人际关系中陷入困难, 正是由于他们最常见的社会技能低下——缺乏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而导致的。这种社会技能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对非语言的交流线索, 如面部表情、姿势或语气不能理解, 还表现在言语交际策略运用能力的滞后, 即在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上的滞后。这些社会技能的缺陷使他们在解决人际问题时, 一方面倾向于采取各种攻击性行为, 另一方面则惧怕与人交往, 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出现孤独、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

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 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 应变性和适度性, 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 建设性的方式, 迅速而有效的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一项有关情绪表达的研究表明, 学习不良儿童表情调节知识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儿童, 这说明学习不良儿童较少意识到需要根据情境的不同对面部表情进行调节。学习困难学生对别人情绪理解的不当和对自己情绪表达缺乏技巧和控制, 直接影响到他们人际关系的好坏。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促进或阻碍的效能。许多学习困难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情绪行为障碍, 对学生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干预就是改善其情绪方面的因素。要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情绪疏导,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当情绪和行为表现,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 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 充分表达积蓄在他们心中的紧张、焦虑、恐怖, 不满等消极情绪。通过这一过程, 他们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 怎样适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总之: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 采取一种理解、接纳、鼓励和关爱的教育态度, 对孩子做出合乎实际的期望, 帮助他们扶起自信, 鼓励他们与人交往, 多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而决不能采取惩罚、干涉等教育方式, 避免其行为和心理问题不断增加以及社会适应不良。

参考文献

测测你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11

1. 我最怕转学或转班,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是○无法肯定○不是

2.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是○无法肯定○不是

3. 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尴尬.

○是○无法肯定○不是

4. 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感觉,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是○无法肯定○不是

5. 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是○无法肯定○不是

6. 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是○无法肯定○不是

7. 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是○无法肯定○不是

8. 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时差.

○是○无法肯定○不是

9. 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在看我,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是○无法肯定○不是

10. 即使有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是○无法肯定○不是

11. 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是○无法肯定○不是

12. 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是○无法肯定○不是

13. 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是○无法肯定○不是

14. 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是○无法肯定○不是

15. 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差错.

○是○无法肯定○不是

16. 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让自己镇定下来.

○是○无法肯定○不是

17. 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是○无法肯定○不是

18. 在嘈杂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是○无法肯定○不是

19. 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都有意回避.

○是○无法肯定○不是

20. 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觉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是○无法肯定○不是

评分办法:

1. 凡是单数号题(1、3、5、7……)

选是得 -2分

选无法肯定得 0分

选不是得2分

2. 凡是双数号题(2、4、6、8……)

选是得2分

选无法肯定得 0分

选不是得 - 2分

将各题的得分相加,即得总分.

分值分析:

35分 ~ 40分:

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

29分 ~ 34分: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17分 ~ 28分:

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6分 ~ 16分: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

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这个测验中得分较高,说明你社会适应能力强,但是,如果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加强锻炼,相信你就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适应性心理论文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 大学生群体在组织内员工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 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部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群体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 笔者通过实证分析, 探索企业中新入职的大学生 (毕业两年以内) 的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文献综述

1.心理授权、适应性绩效的概念界定和结构维度

(1) 在对心理授权概念的阐述上, 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 只是有授权行为是不够的, 认为心理授权是授权者的授权行为和被授权者的心理认知的结合体, 两者缺一不可。Spreitzer (1995) 明确指出, 心理授权, 是指个体对于被授权的心理感知状态, 体现在4个方面: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工作影响、自我效能感。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因此, 不同的个体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中从事相同的工作, 对于同等的授权其内心感知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2) 学者们对于适应性绩效的定义主要围绕在“变”上, 而“变”体现在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因为环境的变化, 个体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符合工作要求的熟练度 (Pulakos等, 2000) 、个体需要变得更加灵活, 以满足不同角色的要求 (Murphy、Jackson, 1999) 、个体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经验 (London、Mone, 1999) , 使得在一个任务上的学习能够有效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 (陶祁等, 2006) 。概括地讲, 适应性绩效 (个体层面) , 是指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 以适应环境变化对工作的要求。由此可见, 适应性绩效的内涵比较广泛。正因为如此, 关于它的构成维度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 但都是在Pulakos (2000) 的八维理论的基础上所作的修改和调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陶祁等 (2006) 提出的四维说, 在国内研究中使用得比较普遍, 包含文化和人际促进、创新解决问题、压力和应急处理、岗位持续学习四个方面。

2.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关系

心理授权是个体对被授权的心理感知。当个体感知到被授权时, 面对变化的环境会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Thomas、Velthouse, 1990) , 并且能够引发员工的学习行为 (Abdullah AL Zahrani, 2012) 。从工作投入的角度看, 心理授权与工作投入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因为有授权体验的员工, 在工作中倾向于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活力 (魏蕾等, 2010) 。陆桂芝等 (2012) 以教师为研究对象, 发现具有高水平心理授权感的教师在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加努力, 适应性和持久性更强。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他们会主动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正因为如此, 适应性绩效相对于心理授权感较低的教师更好, 即心理授权感越高, 工作投入越大, 工作表现越积极, 适应性能力越好。

创新是与适应性绩效中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维度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当员工有着较强的心理授权体验时, 会激发自身的创新积极性, 从而引导和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 (Thomas、Velthouse, 1990)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也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 (刘耀中, 2008;张毅, 2013;杨英等, 2013) 。

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授权的一个维度, 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对完成某一任务或取得期望成果的能力判断 (Bandura, 1986) , 是适应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如果员工未完成该工作的信心, 适应性行为就不会产生 (Fay、Frese, 2001) , 它是员工在不可预测、变化的或压力情境下绩效的有效预测因素 (Schunk, 1983) 。在多项研究中发现, 自我效能感与适应性绩效维度中的学习绩效维度相关 (Martocchio、Judge, 1997;Phillips、Gully, 1997) 。Chen、Thomas等 (2005) 通过实证研究, 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 学者们主要是从两个角度研究心理授权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一是心理授权对体现个体适应性绩效的工作场所学习、工作投入、创新行为等的影响;二是心理授权的自我效能感维度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 心理授权对适应性绩效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因此, 笔者提出假设:企业新入职大学生 (毕业两年以内) 的心理授权, 能正向显著预测适应性绩效。

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1) 心理授权量表直接采用的是Spreitzer等 (1995) 开发的量表, 将心理授权分为, 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工作影响力4个维度, 包含12个题项。

(2) 适应性绩效量表, 采用陶祁等 (2006) 的25题项的适应性绩效量表, 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文化和人际促进4个维度。

2.研究样本

本研究分别对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多家企业中, 毕业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9份, 有效率为95.0%。在回收样本中, 男性员工、女性员工的比例分别为54.2%、45.8%;不同学历层次的员工比例为:大专52.2%、本科33.4%、本科以上14.4%;毕业时间在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的员工分布比例, 依次为23.7%、25.4%、28.8%、22.1%;一般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 分别为59.3%、34.7%、6.0%。

研究结果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数据分析, 笔者得到心理授权和适应性绩效的Cronbach’α值分别为0.869、0.917, 信度较好, 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两者的KMO值也分别达到了0.841、0.905, 表明同样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心理授权和适应性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对心理授权及其维度、适应性绩效及其维度的均值和方差进行统计的结果,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 在心理授权的4个维度中, 工作影响的均值最小, 标准差最大。一方面说明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来说, 由于工作年限较短, 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职位方面的晋升。因此, 对本部门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 又表示不同的员工对工作影响的感知程度方面相对于其他3个维度来说, 波动很大。从适应性绩效的得分看, 新入职大学生的适应性绩效整体较好, 而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其4个维度中, 创新解决问题的适应性绩效均值最低。说明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足, 有待提高;岗位持续学习、文化与人际促进两个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都较接近, 表明新入职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基本相当。

3.方差分析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性别对心理授权及其子维度、适应性绩效及其子维度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探索各个变量及其维度在职位、学历、工作年限和毕业时间上的差异。通过分析可知, 性别、职位、学历、工作年限和毕业时间对部分变量及维度有显著差异。将具有显著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汇总, 如表2所示。

由表2的数据可知, 性别对各个变量及其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只是在心理授权的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位对心理授权及心理授权的工作自主性与工作影响两个维度、适应性绩效及压力与应急处理与创新解决问题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差异;学历只对适应性绩效的压力与应急处理维度有显著的差异;工作年限对心理授权及其子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但对适应性绩效及压力与应急处理维度、文化与人际促进维度有显著的差异, 而毕业时间仅仅对心理授权的工作自主性维度和适应性绩效的压力与应急处理维度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 心理授权及其子维度与适应性绩效及其子维度在工作年限和毕业时间上的差异表现并不一致。

4.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原假设成立。在心理授权的4个维度中, 只有工作自主性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相对较弱, 它仅仅能够显著预测压力与应急处理和创新解决问题两个维度, 而对于岗位持续学习和文化与人际促进两个维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有可能是受到样本对象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 以及对于工作自主性的感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5.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心理授权与适应性绩效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本研究在以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以适应性绩效各维度为因变量, 以心理授权4个维度为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分析表明:心理授权的4个维度进入了对创新解决问题适应性绩效的回归方程, 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32.996, 显著性概率为0.000, 回归效应非常显著, 修正后的R2值为0.381。说明这4个维度总共解释了38.1%的创新解决问题适应性绩效变异量;心理授权的4个维度进入了对压力与应急处理适应性绩效的回归方程, 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39.438, 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回归效应同样比较明显, 修正后的R2值为0.425。表明这4个维度能够解释42.5%的岗位持续学习适应性绩效的变异量;此外, 心理授权有3个维度分别进入了对适应性绩效的岗位持续学习维度和文化与人际促进维度的回归方程, F值分别为33.618、22.743, 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 而修正后的R2值分别为0.385、0.295。表示它们能够解释的相应绩效变异量分别为38.5%、29.5%。

结论

对企业中新入职的大学生来说, 心理授权能够正向显著预测适应性绩效。其中, 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维度与适应性绩效4个维度的关系均显著正相关;工作影响力维度与文化和人际促进以外的3个维度显著正相关;工作自主性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两个维度。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人力资源工作者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 可从各方面信息中了解应聘者所要应聘的岗位对其自身的意义, 并把它作为人员甄选和录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对进入企业不久的大学生员工, 应加大培训力度,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丰富培训方式, 以达到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摘要:笔者以企业新入职的大学生 (毕业两年以内) 员工为调查对象, 对心理授权和适应性绩效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授权能够正向显著预测适应性绩效。其中, 工作意义维度、自我效能感维度与适应性绩效4个子维度的关系均显著正相关;工作影响力维度与文化和人际促进以外的3个维度显著正相关;工作自主性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压力与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两个维度。

关键词:心理授权,适应性绩效,自我效能感,工作场所学习

参考文献

[1]Pulakos E D, etal.Adaptability in the workplace:Development of a taxonomy of adaptiv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 85 (4) :612-614.

[2]Thomas K W, Velthouse B A.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An“Interpretive”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 (4) :666-681.

[3]Abdullah AL Zahrani.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Workplace Learning:An Empirical Study of Saudi Telecom Company[J].Advances In Management, 2012, 5 (2) :37-46.

[4]Spreitzer G M.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 (5) :1442-1465.

[5]陶祁, 王重鸣.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 2006, (3) :614-617.

[6]魏蕾, 时勘.家长式领导与员工工作投入: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2) :88-93.

[7]陆桂芝, 高海霞, 葛俭.心理授权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7) :110-111.

上一篇:铁路旅游下一篇:网络冗余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