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时代适应力论文

2024-07-24

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时代适应力论文(共3篇)

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时代适应力论文 篇1

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时代适应力论文

内容摘要:视唱练耳课作为基本乐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这门课学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音乐素质修养。“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 键 词:高师 视唱练耳教学 实践 因材施教 时代适应

从视唱鼻祖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对唱名和记谱的初步理论统一,到今天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运用的不断探索,视唱练耳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在这漫长的年代中,它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留下大量传世的书籍和资料,而是在一步一步坚实缓慢地发展着。它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走进音乐殿堂的捷径,同时也为普及和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当今的音乐教育已经将视唱练耳列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社会也在不同的层面加大了对它的重视程度。但它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的表演学科,它的深远意义并不在于朝夕变化的文化潮流。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旨在为音乐的传播提供更方便、统一的条件以建立更通俗易懂的音乐媒介。高师音乐教育,这个培养下一代音乐教育中坚的教育体系,在视教育为未来的时代,是任重道远的。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担负着更为深远的责任。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让这门学科与时代相适应,是墨守成规延续旧的教育模式,还是脱胎换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现代化接轨的高等音乐教育应该懂得与时俱进,而视唱练耳教学更应遵循这个原则,针对现行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进行根本意义上的改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分析视唱练耳教学现状,总结改革原因

一、社会需求转变

“古之善学者必先知所止,知所止然后可以渐进”。曾几何时,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找到了工作的“铁饭碗”,而无数家长和孩子的梦想就是要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让他们觉得今后的日子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从开始的大范围扩招和社会办学的不断完善,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考试成绩平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这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由原先的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变成了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资格证书、奖励证书,甚至需接受面试淘汰的选拔了。音乐的高等教育,虽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了那么大的冲击,但是原先单纯的只要进入艺术院校就有可能当上大学教师,或者仍可在艺术学校教授自己专业的想法,已经变成了奢望。尤其是高师音乐毕业生,中小学校成了最热门的地方,甚至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幼儿园作为事业发展的开端。不难看出,择业门槛的降低反映了人才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优胜劣汰的原则体现的适者生存在高师毕业生中得到了完全反馈。高师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地,而社会对全面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学生的需求取代了原先的专业突出优先录取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师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视唱练耳课,正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课,它涉及了乐理、声乐、钢琴、和声、欣赏等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原先高师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视唱练耳课,并不是主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单一、枯燥的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今后所面临的就业需求,所以,改革在所难免。

二、陈旧的教学体系需要转变

高师视唱练耳课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其教学变成被动、繁琐的模式。首先,授课对象没有针对性。大多数高师视唱教学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人数基本超过30人,甚至更多。而对于教学对象,基本没有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区分,这就使学生出现了程度参差不齐的局面。鉴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积累对视唱练耳学科所起的作用,学生在高校学习视唱练耳阶段基本上不会有突破性的质的飞跃。这就使能力基础差的学生与条件素质高的学生在课堂反馈上有很大的差异。久而久之,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相形见绌,对课程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因材施教、分门别类的规划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其次,教学模式老化使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日新月异,但除了少数院校的视唱练耳课运用外,大多数院校还是采用老的钢琴、黑板模式,除了听琴声,就是随琴唱,教学的内容也是延续旧的教学套路,没有更标新立异的实践改革。厌烦是许多学生深感学习无趣的导火线。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变革中寻求发展,更新内容,才是学科持续性的根本保证。

最后,缺乏时代感的学习内容。如果说当今乐坛上占主导潮流的是古典音乐的话,那么会有很多年轻人说“不”。大街小巷每天耳闻目染的都是流行音乐,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都有着不小的迷恋。如果我们抛去几十年前对所谓“靡靡之音”的偏见,用进步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发展的话,我们就更应该懂得积极利用一项已经普及的音乐成果,在原先的谱例中加入一些青少年已经十分熟悉的流行乐曲,并利用这种熟练,让他们更好地领略旋律、节奏、和声之间的关系,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需要改进

首先,缺少课堂辅助媒介。奥尔夫的教学,有各式乐器为辅助;达尔克罗兹的音乐课,有体态律动的自由。我们的课程有什么可以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而成主动的驾驭呢?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接受老师的教授,对于错误的东西,也是听从老师建议加以改善。对于一门对个人能力水平要求极高的学科,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能否找到一些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实践的媒介,以获得自我改善、自我指导,应该是一项有着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其次,教学条件相对弱势。 相对于其他学科大量辅助性教学指导教材和各种渠道的同步性教学环境的改进,视唱练耳学科在高师教育中所获得的待遇是远远不能满足它本身的需求的。我们知道,要想拥有敏感的音乐耳,必须经过几百万、几千万次标准乐音的锤炼,要有系统的完善的指导方法。而高师音乐教育中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乐器――钢琴,大都没有接受定时的调律或者由于钢琴质量的问题会频繁跑律,以至于学生上课时没有得到标准的音感概念,造成错误的音乐听觉。二是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大都是“东拼西凑”,没有适合自己的统一的教材,视唱内容偏多,理论分析偏少,这使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盲目性,缺少科学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知识滞待。三是由于视唱练耳课程形成学科建设经历的时间较短,许多担任高师视唱教育的教师并非视唱练耳专业。非专业教师在教授视唱课程时,在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课程要求的严谨性上会或多或少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的。

综合各方面因素确立改革方法

通过分析高师视唱教学现存的问题,将改革方法预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高师视唱教学必须有固定、统一教材,使教师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材也应体现出师范专业的特色,将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合理搭配运用。使学生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为今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应尽快普及多媒体视唱教学,使教与学充分融合,提高效率。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最明显地体现在计算机应用的飞跃上,音乐教育这个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也不可能将这种进步置之度外。计算机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运用中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经被许多教育者所推崇,笔者看过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论文,其中详尽地阐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正是解决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效率偏低的最有效方法。

二、实践是检验和促进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

通过参加中小学课程实践,让学生体验相应的教学环境、理清知识结构,从而提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建立系统的教学构想。许多外国高等教育(如美国、英国)对于入学学生的门槛限定很松,对于完成学业的时间也没有过多的严格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你完成了相对的学分,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学位证书。这样,就使许多人在社会实践以后,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而他们对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也是不可比拟的。中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便直接进入高等学府,在大学学习的阶段,也不能真正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所以很多人都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才开始后悔当初没有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外,高师大多数实习都被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这个时候,学生的课程基本都已经结束,当在实习中遇到了问题想补救的时候,却有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之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曾经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明确了音乐实践对于音乐师范生的深刻意义,那么在未形成不良的结果前,就让他们及早体会学习的目的和含义,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深入到教学的前沿,使有效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课堂教学增加试讲成分,使学生知识结构的优缺点提前显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治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早面对一些问题。教学相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学生在扮演教师角色的时候,一样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理清知识结构的整体思路。最重要的是,这些进步,如果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效果也会极大地高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

三、从专业角度分类教学

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同一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抓住他们的共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一堂中小学音乐课程需要范唱、钢琴伴奏、指挥、对学生音准节奏的纠正、基础知识的教授、作品特点讲解等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高师学生针对一堂课便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发挥他们的优势,就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进行的训练。钢琴专业学生有整体优越性,对于他们的教学,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视唱、和声进行、曲式分析、即兴创作、移调训练以及音乐风格欣赏要有明显的侧重。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没有钢琴学生过硬的音乐听觉,但是却大多有很强的固定音感,因此对于纠正音准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相对于范唱、钢琴伴奏却是他们最大的难题,所以,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应着重训练他们正确的发音视唱、自弹自唱,以及简单和声进行规律的强化,以适应中小学教学要求。民乐专业学生音高概念大都倾向于首调简谱,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恰恰也是首调唱名,相对来说容易融合。除了与西洋乐器学生一样的弱势外,对于和声与曲式也是他们比较尴尬的课题。增加他们的和声音感,锻炼他们即兴伴奏的能力是在完成基本发音视唱训练后的重要训练部分。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教师的反映是基本功较差。究其原因,多数声乐学生学习声乐的时间较短,音乐的原始积累较少,这一点远不如器乐学生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次对音高的储存量。所以,他们对听音、识谱和视唱有很大的困难,虽然有甜美的音色衬托,却缺少迅速的音高反应,这也成为教学的最大障碍。对于他们的视唱教学除了最基本的钢伴、基础音乐知识的训练外,应着重方法训练,让他们对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熟练掌握,面对新课题时知道如何备课、如何提前准备,有的放矢地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最佳姿态面对工作需求。

四、规范学分考级制度

建立标准的视唱考级制度,规定各年级所必须取得的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明确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钢琴、声乐大范围的考级要求,加上社会经济效益的驱使,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之作为平时练习的重点。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这两种优势只能展现教师的基本技能,但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相长与沟通。目前,在一些音乐院校,已经设立了视唱练耳的考级制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还没有涉足此领域的实践,学生也没有意识到此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在无形中荒废了提高音乐技能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宝贵时间。建立系统的考级标准,明确规定各学期学生需要达到的级别要求,严格与学分挂钩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保障。

音乐自古就是人们所崇尚的学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是对音乐的最高评价。今天的音乐已不再是局限于礼乐制度的附属品,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周代的春官到如今发展完善的音乐专业院校,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年代。我们常说化民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优质的教学、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培养造就优秀学生的关键。所以对于师范类音乐教育,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而视唱练耳课是音乐的基础学科,它培养人的基本音乐素质,提高人们认识、解析音乐的能力,要保证这门学科的持续、优质发展,就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和发展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才会在塑造音乐灵魂的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时代适应力论文 篇2

一、基础训练中的审美体验

1.音准训练的审美体验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 在音乐表达的诸多要素中, 音准是最引人注意的, 在演奏或演唱过程中, 无论音色多么优美、节奏如何准确、情感怎样丰富, 只要音准出现偏差, 音乐作品所有的美感都将荡然无存。因此, 在视唱练耳训练中, 音准历来是重中之重的。教师会精益求精地训练学生的音准把握能力。那么, 如何让学生获取音准美的信息, 感悟音准美的特点, 掌握音准美的表现技巧呢?音准训练的审美体验不仅表现为通过准确的音高运动产生音乐的调式、调性、旋律、和声、风格等美妙的感觉体验, 单是准确的音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力:低音浑厚宽广, 中音的温和饱满, 高音明亮清脆……这些都是在音高的准确把握与感知基础上建立的审美秩序。音准训练内容包括:对音乐音高的准确判断与把握, 对不同音乐的音名及它们构成的音程、和弦、调式的准确表达与辨析。从感性层面来说, 音准的审美体验与人的听觉判断直接关联。音准听觉的建立依赖于大量音乐听觉的感性积累与理性分析判断, 在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中, 教学主要工具是钢琴, 并以十二平均律的律制训练为主。因此, 教师应该从理论分析角度出发, 阐述十二平均律制的结构特点与音高关系, 让学生在视唱音高与听辨单音练习中, 通过针对音准宽度的辨识度进行听觉校对与反应练习, 加强与加深音准感的体验, 为下一步更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其次, 音准训练不是孤立的一个音一个音地校正与固定, 它与调式调性、音程、和弦、旋律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训练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让学生在整体音乐运动中感受并建立音高秩序与美感。

2.节奏训练的审美体验

节奏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表达情感最质朴、最原始的方式之一, 它来源于自然与生活, 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运动、呼吸等生命的各个环节中, 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也是生命的律动。节奏训练看似枯燥、乏味、单调、呆板, 但是丰富多变的节奏型存在张与弛、疏与密、变化与统一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因此, 节奏本身具有律动美感与生命活力, 体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作品如拉威尔的《包莱罗舞曲》, 全曲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型在旋律的曲线变化中持续进行, 不但不会让人感觉枯燥、冗长, 反而突显人类生命中某些亘古不变的执著与坚守, 正是这种特征突出的节奏给人们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另如打击乐器组合《鸭子拌嘴》则充分展现了节奏的风趣、幽默之美。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本民族、本土音乐形态中寻找到节奏的表现形式, 如湖南湘西的打溜子、宁乡的麻山锣鼓等。还有不同音乐体裁如进行曲、圆舞曲、波罗涅滋、探戈及爵士音乐等。因此, 在不同体裁与音乐风格的作品表现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中, 节奏往往作为一种标志性、特殊性符号而存在。因此,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 节奏不仅是音乐旋律流动的脉搏, 还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元素展现自身的动态美、韵律美、风格美, 理解节奏的特性, 抓住节奏的精髓, 更充分地感受到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真谛。

3.音色训练的审美体验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音色训练的审美体验包含两种内容, 一种是视唱练习中的声音的处理和运用;一种是听觉训练中各种不同乐器与人声的认知与辨识。前者追求声音的音色美, 是基本条件与练习要求。掌握基础性发声方法, 以自然、放松的状态进行视唱, 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声音集中、纯净、有弹性、有光泽, 让学生体验到音色美带来的愉悦与享受。让视唱旋律更动人, 能够传情达意, 尽显音乐动人心弦的魅力。后者指练耳训练环节中, 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乐器与人声传递的音色信息, 能够准确感受与反应的一种能力训练。在丰富音色的辨识过程中获取多样审美体验, 而不仅局限于钢琴这个教学工具。通过感受与感悟不同音色美, 把艰涩的技术训练与多彩音色美融合在一起, 无形中增添学习情趣与动力, 学生在享受不同音色美的碰撞带来的感官愉悦的同时, 为听觉能力的灵敏度与辨识度训练提供充足的空间。

二、音乐表现与听辨中的审美体验

1.音乐结构的审美体验

乐曲的结构是音乐作品创作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 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音乐结构带来的审美体验在于一部完整音乐作品中呈现的整体秩序与规律, 无论是严谨的均衡对称性, 还是打破平衡带来的戏剧张力, 以及音乐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上体现的对比与统一、变化与回归等, 让人充分感受音乐的自由发展要理性架构, 在时间的延续中尽显层次与脉络。无论是听辨与赏析音乐作品, 还是视唱作品中的旋律片段, 都离不开作品结构的分析。感知作品结构的能力是获取完美音乐体验的重要前提。正如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所说的:“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 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 ———这些东西以自由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 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2]。因此, 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与训练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结构的感知能力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际作品的演唱与听辨获取音乐结构的直观感受, 并日积月累, 最终形成敏锐的音乐结构捕捉能力与音乐记忆能力, 充分感受与体验音乐呈示、发展、结束等各个阶段的丰富变化与辩证统一, 更好地在音乐鉴赏与音乐表现中把握音乐结构形式, 实现宏观与微观高度结合的审美体验。

2.音乐风格的审美体验

音乐风格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一定行为方式中的音响化”[3]。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巴洛克时期的精雕细琢与均衡典雅, 古典主义时期的宏大叙事与严谨理性、浪漫主义时期的个性张扬与情感丰富等, 这是时代的印痕, 是历史文明的缩影。再如江南丝竹的秀丽婉转、西北秦腔的粗犷苍凉等, 这是不同地域风貌孕育了不同风土人情与不同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由于视唱练耳课程的综合性特征, 在视唱听觉训练的曲目选择上可以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在表现、鉴赏与听辨这些作品的同时接受不同风格音乐的浸润与滋养。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 除关注视唱与听觉训练本身的技术与技巧训练外, 更注重对音乐风格的感受与表达, 在训练与教学中积累不同音乐风格的经典作品, 培养乐感, 体验与表现作品的风格美。对于一些典型的练习谱例, 可结合历史背景、音像资料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与示范, 并通过不同版本经典的演绎比较, 帮助学生感受与领悟音乐风格的差异, 在充分感受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视唱练耳的训练目的, 并以此拓展课程教学领域, 让学生在教学与训练中获取音乐性与技能性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多层审美体验。

3.情感表达的审美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心理需要产生的一种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体验态度, 是人的心灵世界及活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情感或情态表达是审美体验的深层维度。人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或激情、或柔和、或炽热、或冷静等, 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与表现。因为审美就是以情感体验方式判断对象美丑的高级精神活动, 所以情感美极易使审美主体产生感情上强烈的交流、感应和共鸣效果。情感美是在快适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 摆脱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 而属于人类独有的高级情感形态。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蕴含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视唱教学与训练中, 不仅注重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风格的准确把握, 更有注重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形象的塑造。音乐是直指人心的艺术, 音乐表现唯有用心与用情方能表达出音乐作品最本质、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打动自己、感动听众。富有情感的音乐表达能展现蕴于音乐深层的意境与韵味, 使表现者与欣赏者获得想象空间与精神超越, 在情感充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生命, 并借此获得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与宇宙精神。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兼具综合性与基础性的学科, 其教学与训练不仅要体现专业技能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更要体现作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要在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与音乐表现等各个环节中注重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师,视唱练耳,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166.

[2][奥]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49.

论高师舞蹈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3

[关键词]高师 舞蹈课教学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丽(1970- ),女,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舞蹈教学。(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4-02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舞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高师舞蹈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高师舞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师的需求。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舞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等方面以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充分解放肢体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对于任何舞蹈课教学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好舞蹈的基础。高师舞蹈课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是为了尽快缩短学生的身体自然素质与舞蹈专业素质之间的距离,使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的力量、柔韧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同时,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基本体态、动姿、方位以及基本训练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应打破只选用传统单一的芭蕾舞基础训练,适当加入中国古典舞训练。芭蕾舞基础训练的美学要求是开、绷、直,而肢体训练的教学要求始终贯穿这三点,因此,这就是一种“肢体解放”的训练。教学分为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扶把练习是通过上擦地、下蹲、小踢腿、大踢腿、控制等训练内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站立姿态、训练腿部的开度、脚的绷直、上下肢与躯干动作的规范协调等。中间练习主要是进行单一动作、单项小组合、跳跃和舞姿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使学生对运动中肌肉的紧张与松弛能够适度把握,动作协调稳定并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是在保持了芭蕾舞科学的训练内容上加入了拧、倾、圆、曲等训练特点,加大了腰部的训练和身体的波浪训练,放大了舞姿,使身体最大限度地延伸,提高了学生肢体的柔韧性,如把下舞姿造型“射雁”“斜探海”“翻身”“紫金冠跳”等从地面发展成空中练习,就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跳跃动作,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肢体控制能力、跳跃能力和运动技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训练的“套路”;二是要求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动作要领、作用、目的和舞蹈术语。在基本功训练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技术强、动作难度大的身段及舞姿,一般让学生懂要求、能模拟即可。当然,对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基本功训练和技巧要求可相对高一些。

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与舞蹈专业学院或艺术学校学生在入学前条件、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基本功训练上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的。基本功训练在整个舞蹈教学中,须占相当大的比重,一般应占课时总量的2/5。

二、精选舞蹈组合,提高表演能力

(一)表演性舞蹈组合训练

表演性舞蹈组合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对组合的反复训练,提高身体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的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的感觉,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表演性组合训练可分为两类进行:一是没有什么意境和情绪的。这类教学主要是将若干单一的基本动作或单项小组合通过具有艺术表现的连接方法,组合成连贯性、多项统一的完整动作,并通过动作的分解和整体示范,来训练学生的分组和整体动作。经过这类训练,一方面能使学生身体动作的连接能力、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动作的完整性及表现力得到培养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完成单一动作和单项小组合动作的能力。二是根据一段乐曲或歌曲的意境及氛围来设计动作,串成组合。这类教学的重点是:在训练学生时,要以乐曲或歌曲所蕴含的特有意境、美感和与这种意境相吻合的某种美的景象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完成组合动作。如以“晃手”“摇臂”为主的动作组合,我们就选用了我国著名的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它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肢体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把气息、情感、音乐、动作融合在一起,用心去舞蹈,得到诸如“舒卷的彩云在晴空里飘逸”“起伏的小船在碧波里荡漾”的感觉,表现出一种舞蹈者应有的身心相融的动作姿态,增强了舞蹈的韵律美。在表演性组合训练中,如果说无意境的组合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基础,那么,带有意境性的组合训练则可将学生初步引入舞蹈所特有的艺术殿堂中,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增强他们自觉投入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以独特的风格在多元化的舞蹈艺术中放射着璀璨的光芒,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选取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舞蹈素材及动作组合,可使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大量舞蹈词汇,为今后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一要选择那些在我国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性舞蹈组合;二要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学生能够掌握的组合;三是选择那些能够弥补学生舞蹈动作不足的组合。实践证明,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有它的训练功能。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要求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传达情意,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动作大与小的对比,移动性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表达了维吾尔族姑娘在庆祝丰收的喜悦中用独特优美的舞姿来尽情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又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胶州秧歌以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女性柔美的“三道弯”形态特征。鼓子秧歌则以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再如朝鲜族典雅飘逸的“鹤步”组合、蒙古族潇洒奔放的 “马步”组合、东北活泼可爱的“手巾花”组合等,用这些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对学生进行训练,既能丰富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表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表演中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灿烂文化和风土人情。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是教师“口传身授”,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教授舞蹈,学生则通过模仿来学会各种舞蹈动作,这在前期的舞蹈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单调的模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掌握了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组合的后期舞蹈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除了运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还可适当加入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改变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舞蹈教学变得更灵活而富有生气。

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电视舞蹈教材,可使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适当地运用电视舞蹈教材,还能使学生直观而又生动灵活地捕捉舞蹈中不断更新变化的信息。另外,电视声画语言(如灯光、背景、角度等拍摄技巧)的加入,可刺激、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加快学习的速度。

让DV走进舞蹈教学中,就能使舞蹈作品从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如当教师、学生在示范、表演舞蹈组合时,教师可运用DV把学生的表演拍摄下来。之后,通过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造型的分析,可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更加清楚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学生也可反复对照练习,从而事半功倍地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用DV拍摄学生或教师的即兴舞蹈表演,能捕捉到许多优美的肢体语言和闪光点,日积月累,就可以编创一些很好的舞蹈组合与作品,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潜在的舞蹈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编导课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进步得非常快。

电视舞蹈教材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发挥了辅导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让电视舞蹈教材、DV拍摄教学与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拓宽专业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没有文化的舞蹈教师,培养不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没有文化的舞蹈者,充其量是舞蹈的“机器”、舞蹈的“匠人”。缺乏厚实文化内涵的舞蹈专业学生,就难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强调加强他们的文化课程的学习,以此来促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舞蹈教学能力,使他们的舞蹈表演水平更上一层楼。

舞蹈专业的学生还应加强对其他相关艺术专业的学习。俄国著名的舞剧编导家罗·扎哈洛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大家都知道一段优美的舞蹈只能给人视觉的享受,只有配上与其相吻合的音乐才能产生共鸣,感染观众,触动人的心灵。如荣获中央电视台首届CCTV舞蹈大赛一等奖的古典舞作品《凄凄长亭》就是结合了中国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来表现一对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场景,舞到深处,音乐催人泪下,感染了台上的舞蹈演员,也感动了观看舞蹈大赛的所有观众。所以,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使舞蹈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抢节奏或拖节拍、舞蹈动作与音乐不协和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够扎实,直接影响了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是提高舞蹈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同时,舞蹈艺术与美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从表现语言到艺术形态,从结构节奏到艺术形式,都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它们之间可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展示艺术之美。因此,应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绘画课,尤其是人物速写课。人物速写是一种线条美,舞蹈专业的学生也是通过身体的线条来表现美的。所以,人物速写训练的设置将会有利于学生表现身体的线条美和姿态美。

另外,当今对舞蹈教师素质要求更加全面,一位好的舞蹈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舞蹈教学水平、编导水平,还要有对舞台布景、灯光效果、服装审美设计等艺术范畴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编创出高水平的舞蹈作品,才能更加完美地把舞蹈的肢体美表现出来。如舞蹈《昭君出塞》《秦俑魂》等,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服饰来判断所表现的年代。再如舞剧《星海黄河》就是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和电脑制作画面所产生的变化,来逼真地展现出母亲河波涛汹涌、雄伟壮观的场面,把舞蹈衬托得更加感人,仿佛是一种历史再现。因此,加强文化课与其他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舞蹈教学改革起着推动的作用。

总之,新时期,众多的艺术学科都尝试着在继承与创新中提高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放开视野、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不懈努力,我们高师舞蹈课教学就会在实践的探索中成长、完善、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治安防范知识下一篇:英语授课指导